第六節
隋唐八大宗
天臺與三論
天臺宗以《法華經》為中心,以《大智度論》、《涅槃經》、《般若經》等做依傍,宗本中國傳統的「大一統」思想,將大小乘一切經教做了「矛盾的統一」。
天臺的得名,是由於智顗(西元五三八~五九七年)住於天臺山,智顗所創的宗派,便稱為天臺宗。他曾應晉王楊廣(後之隋煬帝)召為授菩薩戒,被晉王尊稱為智者大師,後來即以此號及天臺大師之名通行於世。
智者大師被譽為東土小釋迦,他有卓越的宗教經驗,更有淵博的學識基礎。他自成一個體系的佛學思想,組織精微,又富說服性及感化性。所以他對中國佛教的貢獻之大,在這一方面,堪稱獨步古今而無與倫匹。
智者大師的學說既是思辨的,也是實踐的。他對《法華經》的講述,由其弟子灌頂輯錄而成的有「天臺三大部」:《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止觀即是佛教的實踐方法。他以五時八教的教相,判釋釋尊的一代時教。所謂五時,是將釋尊一生說法分成五個時期,說出五類經典,此有一偈:「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年,華嚴最初三七日。」這是說,初時二十一天說《華嚴經》,其次十二年中說《阿含經》,第三時期八年中說方等經典,第四時期二十二年中說般若經典,第五時期最後八年說《法華經》與《涅槃經》。所謂釋尊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的過程,就做了如上的分配。
其實,五時的分判是由於四教的要求而出。所謂四教就是藏、通、別、圓。將四教分隸於說法的儀式及教法的深淺,便成了化儀四教及化法四教,共為八教。把全部大小乘經分成四等,以藏教最淺,以圓教最深最高。高深的《法華經》包攝了一切教義,所以稱為圓教,所以《法華經》是經中之王。智者大師就以《法華經》來大一統整個的佛法。
再說三論宗,南北朝時,即有僧肇等的三論學者,到了智者大師同時,又有吉藏(西元五四九~六二三年)出現,他住於嘉祥寺,故號嘉祥大師。他著有《三論玄義》及《大乘玄論》等書,發揚三論宗教。此亦多少受了中國文化的影響而產生,因於印度未嘗有此宗名,而嘉祥思想之中,亦不乏中國色彩。此宗以不立一切法為主旨,破邪即表顯正,所以唯破不立,基於諸法緣生即是性空的道理,不假空有,中道是從,掃盡諸妄執見,便顯諸法本性。
吉藏大師也有教判方法,稱為二藏與三輪。小乘的聲聞藏與大乘的菩薩藏,是為二藏。他以《華嚴經》及《法華經》的地位最高,故稱《華嚴經》為根本法輪。自《華嚴經》到《法華經》之間的一切大小乘經典,稱為枝末法輪。稱《法華經》為攝末歸本法輪,是為三輪。這種分類教判的看法是否恰當,自然尚有討論的餘地,因諸宗各自站一崗位,多少均含有褒自貶他的意味。佛陀設教本係一味,當初似未有高下之判。此實由佛教思想史的發展而出現的差別之爭。
華嚴宗
隋朝祚短,統一不到三十年,即亡於唐。初唐最盛的兩大新宗,一是玄奘所傳的法相宗,一是賢首(西元六四三~七一二年)大成的華嚴宗。
賢首本名法藏,他先參與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西元六五二~七一○年)的華嚴譯場,這是《華嚴經》第二譯本,稱為新譯。譯成,即奉勅開講,先後達三十多遍,並著有《華嚴探玄記》,以及《五教章》等一百餘卷。因與天臺大師並稱為兩大哲人,尊為賢首大師。
天臺宗主張諸法實相,華嚴宗則倡說唯心緣起。唯心,也即是一心,或真心。認為差別的諸法,不外乎一心的實相所現,這是絕對的唯心論。不論宇宙的現象或本體,無不由此一心出,亦無不還此一心中。
在教判上,立五教十宗。所謂五教,即是小、始、終、頓、圓。此實與天臺的四教無多差別,僅將天臺的別圓二教,化成終頓圓三教;甚至可說,頓圓二教的性質,不出天臺圓教的範圍。天臺以法華的位置最高,賢首則以華嚴高出一切之上。十宗是將五教內容的廣說,分大小乘的性質,共有十種類別。賢首以圓教攝盡大小乘一切法,因為差別的諸法,不離一心的實相,所以在現象有差別,於本體則統一。若以圓教的立場看,一切差別並不存在,故說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既云事事無礙,故在華嚴法界(宇宙)觀中,乃是重重無盡(無始無終、無邊無涯)的境界。此所謂事,即是宇宙現象;理,即是宇宙本體。
賢首的弟子,有清涼澄觀(西元七三八~八三九年)。澄觀又傳宗密(西元七八○~八四一年)。在學統上說,他們是一脈相承,在思想上卻又有各自的創獲。此宗到了唐武宗會昌五年(西元八四五年)滅佛之後,即趨於衰弱不振,但仍不絕如縷。
唯識宗
唯識宗又名法相宗,此係玄奘所傳,但由他的弟子窺基(西元六三二~六八二年)的條理組織而大成。
玄奘是中國譯經史上第三位譯經大家;以成績而言,卻是第一位大譯經家。以中國譯經史乃至翻譯史而言,他是空前的,雖不敢說是絕後,但是迄今尚未能有一人可望奘師的項背。
玄奘三藏留印十七年,回國後譯出《大般若經》六百卷,以及《瑜伽師地論》、《大毘婆沙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大部頭的經論,總共七十多部一千三百餘卷。他是譯經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他以前的稱為舊譯,在他以後的稱為新譯。他使中國的佛教文化達於頂峯狀態,他手著的《大唐西域記》,與法顯的《佛國記》,以及此後義淨的《南海寄歸內法傳》,同為研究東方史學上的珍貴文獻。
唯識宗的宗義所本,號稱六經十一論,實則是以《成唯識論》為中心,這是玄奘三藏接受窺基的建議,站在印度護法論師的立場,兼採其他九家之說,糅譯而成。印度的唯識學系,是由世親菩薩的《唯識三十頌》為源頭,對此三十頌而作的釋論,連護法在內,共有十家。奘師在印度留學的老師戒賢,乃是護法的傳人。所以,《成唯識論》的主要立場,是護法系的唯識思想。
大成中國唯識學的,是玄奘的弟子窺基大師。他不但開講《成唯識論》,並作有《成唯識論述記》、《成唯識論樞要》等書,號稱百本論主,可見其著述之宏富,非同尋常了。他以《大乘法苑義林章》及《成唯識論述記》兩書,奠定法相唯識宗的基礎。又因窺基大師住於慈恩寺,號為慈恩大師,唯識宗也就另名為慈恩宗了。
法相唯識是一體兩面,由識所現的一切世出世法,總名為法相,故又名法相宗;一切法相,無非唯識所現,所以稱為唯識宗。《成唯識論》主要是講八個識的能變與所變。吾人生命的主體,不是固定的靈魂,而是變動不已的識。識有八個:眼、耳、鼻、舌、身、意、第七末那、第八阿賴耶。生命現象的表達是靠前六識,善惡業的出納經理是第七識,善惡業的倉庫則是第八識;第八識是生命的根源。在凡夫,是虛妄染污的,稱為識;至成佛,是真實清淨的,稱為智。如要轉識成智超凡入聖,便得修行五重唯識觀:前四重是觀唯識相,第五重是觀唯識性。相是虛妄的,性是真實的,此觀修成,便是轉識成智的工夫。
此宗的思想綿密,非有高深的哲學修養,不足登其堂奧,故於窺基之後,雖有智周繼起弘揚,不久即告衰落了。
律與淨土
在佛滅度以後的印度,在部派佛教的時代,差不多各派均有其傳誦的律藏。這些律藏的原本如是相同的,但此原本今已經不傳,所傳的僅是各部派的律藏,那是多少已加入了各派自己的色彩,譯成漢文的,即有五個部派六種不同的戒律。此所謂不同,是指各部的取捨及釋義,而非根本的條文。我國的律宗,不過是根據曇無德部的《四分律》而開出。
在唐代,研究《四分律》的,分有三派:
 
  * 法礪(西元五六九~六三五年)系統的相部宗。
 
  * 懷素(西元六二五~六九八年)系統的東塔宗。
 
  *
道宣(西元五九六~六六七年)系統的南山宗。
其中以道宣律師的一系最有內容,後來所說中國佛教的律宗,也即是南山宗;其餘兩系均未見發揚。此亦有其原因,因為道宣律師乃是唐初有數的大學者之一,他除對於《四分律》的闡揚,著有「南山三大部」之外,同時也是一位唯識學者,尤其是一位偉大的佛教史學權威。
南山律宗之較受中國人的歡迎,除了道宣的博學,尚有另一原因:中國文化的心胸開闊,拒小不拒大,所以小乘佛教在中國始終推展不開。《四分律》原係小乘教,道宣則以唯識學的觀點解釋《四分律》,認為《四分律》並不限於小乘,而是通於大乘的。因此,此宗的宗脈,相續迄於南宋之際,始告中絕。
再說淨土宗,早在梁武帝世的曇鸞(西元四七六~五四二年),嘗被武帝敬為肉身苦薩。後遇菩提流支,授予淨土法門,是為淨宗之始。到了唐代,又有道綽(西元五六二~六四五年),繼承曇鸞的思想,講《無量壽經》達二百遍,每日稱念彌陀佛號七萬聲,盛弘淨土。至道綽的弟子善導(西元六一三~六八一年),即大成淨土宗,他以長安為弘化中心,皈依者道俗雲集。因為天臺及華嚴等理論的佛教,對一般群眾無法契機;淨土的信仰,只要學會稱名念佛,便得信仰的受用,所以極受民間歡迎。
善導的主要著作是《觀無量壽經疏》,鼓勵末世造惡的凡夫,但能皈心淨土,念佛求生極樂,必可如願往生。後代以為稱名念佛起於廬山慧遠,實則慧遠的念佛是念佛的相好、佛的法門、佛的實相。
因此,淨土宗老早就有了分流:第一是慧遠流,第二是善導流,第三是慈愍流。
慈愍三藏名為慧日(西元六八○~七四八年),他曾留學印度十三年,回國後即傳念佛往生之說,他的思想大致與善導相同。
淨土宗的主要典籍是三經一論:《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世親所造的《無量壽經論》(即《往生論》)。
禪宗與密宗
禪宗始於梁武帝時菩提達摩的來華,因武帝不投禪機,所以達摩入嵩山面壁。但是禪法之東來,應該始於後漢時的安世高譯出的禪經,不過那是小乘禪,大乘禪則始於佛陀跋陀羅(東晉羅什時自印度到長安)譯出的《達磨多羅禪經》。
現在我們所知的菩提達摩,他的主張是二入與四行。所謂二入:是指入禪的門徑可有兩條,一是由理而入,二是由行而入。理入是擺卻一切妄想計執,達於實證「真性」的一體無二之境,面壁作觀的修行法;便是訓練自心凝注一境,不作自他之想,不見凡聖差別,入於寂然無為的狀態。所謂行入,便是四行:1.報冤行,2.隨緣行,3.無所求行,4.稱法行;此乃從生活中求體驗的四種觀想工夫。
達摩系的禪學,經過慧可(西元四八七~五九三年)、僧璨、道信(西元五八○~六五一年)、弘忍(西元六○一~六七四年)而發揚光大。其他各宗,大抵是以首都為弘化中心,禪宗則以山林為修道根據。
自五祖弘忍以下,傳出惠能(西元六三八~七一三年)及神秀(西元?~七○六年)二人,分裂為南頓、北漸二派。北方的神秀,活動於洛陽及長安一帶;南方的惠能,化導於廣東、廣西等地。他們兩人均為弘忍的大弟子,都是禪宗第六代的身分。但到後來,由於惠能系的思想,契合中國文化的本質,在南方的弘傳,特別繁盛;神秀一系,未數傳即歸於絕。所以佛教史上只承認惠能是衣鉢真傳的禪宗六祖。
禪宗主張不立文字,直指心源,雖在不得已時也要假於言說,然那僅是標月之指、求魚之筌,行者不當以指為月、抱筌作魚,道理盡在不言不語之中。心源無色無相,不落言詮。一切的教理語文,是思辨的東西,不是當下的本體;頓悟的禪,乃是直覺的、會心的實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禪境,唯有親驗,才能領會其中滋味,無法用任何符號來表達它的。
這是活潑、生動、簡樸、實在、自由的一種宗教信仰,所以它能在中國盛行千百年,而不受政治成敗及社會治亂的影響。在惠能大師門下,出有南嶽懷讓(西元六七七~七四四年)及青原行思(西元六六○~七四○年)兩大高足,又分張為兩大禪統。南嶽之下,出百丈懷海(西元七二○~八一四年),制定《百丈清規》,開了叢林農禪的先河。唐末會昌法難及後周世宗的破佛,各宗均遭摧殘幾盡之後,獨禪宗仍能藉山林而繁興不替。故於唐末五代之際,禪宗大盛而分為五門,那就是臨濟、曹洞、溈仰、雲門、法眼。
最後介紹密宗。以上諸宗,均係中國僧人所開,唯獨密宗,乃為印度來華的僧人所創。在唐玄宗開元年間(西元七一三~七四一年),有印度的善無畏(西元六三七~七三五年)、金剛智(西元六七一~七四一年),以及金剛智的弟子不空三藏(西元七○五~七七四年)來華,合稱為開元三大士。尤其是不空三藏,譯出了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三卷的密教經典。善無畏譯出《大日經》及《蘇悉地經》等,傳授胎藏界曼荼羅。金剛智傳授金剛界曼荼羅。不空譯出《金剛頂經》,加上《大日經》及《蘇悉地經》,完成了密典三大部。故在開元天寶之間(西元七一三~七五五年),密宗盛極一時;但至武宗滅佛之後,此宗在中國就一蹶不振了。
當以上的隋唐大乘八宗相繼成立之後,以前的毘曇宗、俱舍宗、攝論宗,均附於唯識宗而流傳;涅槃宗寓於天臺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成實宗依附三論宗。因此,大小各宗開合的結果,僅成為大乘八宗了。
第七節
發展的趨勢
各宗的盛衰
唐朝經過二百九十年而亡,其下則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約五十年間,稱為五代,以下便入宋朝。
中國佛教史上,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後周世宗的破佛運動,稱為三武一宗的法難。在後周世宗破佛不久,即為宋太祖起而修建佛寺、保護佛教。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西元九八○年),又有印度的法天、天息災、施護等來華譯經;自太祖開寶四年(西元九七一年)起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西元九八三年)止,中國的第一部雕版《大藏經》五千零四十八卷,刊行完竣。
至於教學方面,各宗之中可述者有禪宗、天臺、華嚴、律宗。到了元朝,由於朝廷崇信喇嘛教,各宗遂趨於衰途。
天臺宗有山家與山外之諍,兩派學者輩出。
華嚴宗在此時代再興,但與儒學思想交涉,吸收了儒家的若干成分。
律宗出有允堪(西元一○○五~一○六一年)及其法孫元照(西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尤以元照靈芝律師(西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最為傑出。
禪宗,由五門而開出七派,稱為五家七宗,即是由臨濟宗的義玄(西元?~八六七年)一系,又出了黃龍慧南(西元一○○二~一○六九年)及楊岐方會(西元九九六~一○四九年),分別稱為黃龍派與楊岐派。楊岐第三代為圜悟克勤(西元一○六三~一一三五年),著有《碧巖錄》。
此時期中,曹洞宗有天童正覺(西元一○九一~一一五七年)及萬松行秀(西元一一六六~一二四六年),倡導「默照禪」;雲門宗有雪竇重顯(西元九八○~一○五二年)及其弟子大慧宗杲(西元一○八九~一一六三年),倡導「看話禪」;法眼宗有永明延壽(西元九○四~九七五年),主張禪淨雙修。
禪宗本以不立文字做標榜,為了方便接眾,不免有開示的法語。在此時期,禪門大德的法語,多被記錄成書,稱為語錄。率真的語錄文體,竟為中國文學史上帶來了文體的革新運動。同時,由於禪宗思想的清新悅心,所以又啟蒙了宋明儒家思想的再造,那就是宋明的理學。
佛教與儒道的交涉
當三國及南北朝時代,佛教利用老莊學說以解釋佛經;到了宋代,儒者周茂叔(西元一○一六~一○七三年)作《太極圖說》,基於《易經》之語而說明宇宙生成的過程,但他的思想是受了《大乘起信論》的影響。程明道(西元一○三二~一○八五年)及程伊川(西元一○三二~一一○七年)所創的易經哲學,特別是伊川,接受華嚴的影響至深。集周程之學而大成的朱熹(西元一一三○~一二○○年),同樣受了華嚴的啟發。明代的王陽明(西元一四七三~一五二九年),同樣是受了佛教(尤其是禪宗)的影響。結果,他們接受了佛教,又攻擊佛教,效仿禪宗又攻擊禪宗,所以近人批評他們是「坐在禪床上罵禪」。
南宋河北的新道教全真教的興起,主要也是受了佛教的影響。在佛教史上,雖與道教的關係常常不甚愉快,但多係站在民族自尊心的立場,所表現的排外事件;此與儒家的韓愈、歐陽修、朱熹等人所表現的心態,完全相同。終究,學術文化乃天下的公器,不論是明取或暗吸,儒道二家實際上均對佛教做了價值上的肯定。同樣的,佛教自輸入之初,就已設法投合中國文化的型範;天臺、華嚴、禪,在印度是找不到它們的。當然,它們的根源基礎是產生於印度,卻是經過中國化了的宗教。因此,到了明代,儒釋道三教同源之說,便自然地成熟了。
三教當然各有其分際,所謂同源之說,不過看出中國文化的容受性罷了。所以到了近世,由於歐美新知的輸入,又把此一三教同源的觀點推翻。但是,佛教文化已促成了中國文化的壯大,已成了中國文化的一大主流,乃是不爭之論。
佛教國際大勢
佛教發源於印度,未幾即因阿育王(西元前二七二年即位)的護法,派遣高僧及正法大官做國際的宣化;南方至錫蘭島;北方至敍利亞;西方遠達埃及等地。此後,南方的由於文化環境單純,未有太多的變化;西、北方則由於希臘等其他文化的感染,佛教也就由單純而至於繁複。
事實上,國際的佛教分成南傳巴利文系、北傳梵文系,均是發展的佛教。佛滅百年之後,小乘的部派漸次分張,由小乘的分張到大乘的綜合,綜合為空有兩系,這是印度境內北傳的發展。大乘是發展佛教,小乘也是發展佛教,均為原始佛教的發展成果。
南傳的範圍,以錫蘭為中心,今日的緬甸、泰國、高棉、寮國、越南之一部,以及中國雲南邊境的擺夷族,均屬這一系統,一向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的是通過西域的橋樑,以中國為中心,今日的韓國、日本、越南之大部,均屬這一系統;直接由印度傳入而略與中國有點淵源的西藏佛教,乃是北傳的另一系統,其範圍則以西藏為中心,延伸至蘇俄境內的貝爾加河,至西伯利亞,至尼泊爾、不丹,至新疆、蒙古、滿洲,元朝時代則遍及中國大陸。這兩大北傳系統,均為大乘佛教。今日全世界的佛教徒約為六億人口,佔世界三大宗教的第二位,少於基督教的九億人口,多於回教的四億人口。至於世界各國的佛教內容,已非本書所能介紹,可請參閱本人所編的《印度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及《日韓佛教史》等書。
近百年以來,由於交通發達,彼此接觸頻繁,所以佛教已在走向大小乘統一化的途徑。大乘佛教圈中以日本為中心,他們在明治維新之後,從各地學會了梵文、巴利文、藏文,並且利用歐洲的語文及新的治學方法,將各系的佛典,做了細密的比較研究和整理發掘的工作。現在日本的佛教,有短期大學二十九所,大學十六所,大學附設的研究所有八所。單是第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所授專門研究佛學的博士學位的人數,已超過了一百大關。他們在美洲各地的傳教工作,也有了輝煌的成果。
小乘佛教圈中,以錫蘭為中心,他們出了不少人才,他們給印度佛教做了反哺,同時也接通了走向歐美弘法的路;泰國的佛教,現在是南傳國家中最盛的一支,他們有兩所佛教大學。
我們中國,現在尚未創辦起一所佛教大學!實在說,自清末以來,國家多難,佛教也受到多方面的摧殘,所以元氣大傷,立於今日的世界佛教之林,頗有衰退落伍之感。因此,民國初年以來,即有太虛大師倡導革新運動,由於應興應革之事太多,所以迄今尚未達成預期的目的。但是,一般有識的佛子,無不在努力於革新的事業,所以近年來派有好多僧尼,赴日本及泰國留學,國內也辦了很多佛學院和宣傳用的刊物。到一九六七年十月為止,臺灣的各大專院校中,也有了二十一所的同學,成立了二十三個佛學研究社,它們包括臺大、師大、政大、成功、東吳、中興、輔仁等各著名校院。
從這些跡象,都已顯示了佛教在國際間,正在面對著新時代的新現實,加緊腳步,做著適應與復興的努力。
比較宗教學索引
一劃
- 
一元 
- 
一切祠 
- 
一味蘊 
- 
一神主義 
- 
一神教 
- 
一體三身 
- 
一炁化三清 
二劃
- 
二元論 
- 
二分法 
- 
二乘人 
- 
二神教 
- 
二十一地獄 
- 
七條善行 
- 
七眾 
- 
七陸七海 
- 
七項信德 
- 
七禍 
- 
七層天 
- 
九丹 
- 
九鼎 
- 
九還丹 
- 
九疇 
- 
人文科學 
- 
人祠 
- 
人神同形主義 
- 
人道主義 
- 
人體犧牲 
- 
入楞伽經 
- 
入團式 
- 
八仙 
- 
八正道 
- 
八卦 
- 
八宗 
- 
八部神王 
- 
十二生肖 
- 
十二因緣 
- 
十二門徒 
- 
十二門論 
- 
十地經論 
- 
十車王生經 
- 
十事非法 
- 
十奢王緣 
- 
十善 
三劃
- 
三十三天 
- 
三山不死之藥 
- 
三五曆記 
- 
三元 
- 
三世因果 
- 
三世流轉 
- 
三光 
- 
三位 
- 
三位一體 
- 
三官 
- 
三武一宗 
- 
三法印 
- 
三界 
- 
三皇經 
- 
三乘共法 
- 
三教同源 
- 
三清 
- 
三無漏學 
- 
三業 
- 
三魂七魄 
- 
三論玄義 
- 
三國演義 
- 
三國志.張魯傳 
- 
三論宗 
- 
三輪 
- 
三藏十二部 
- 
三寶 
- 
三寶三洞十二部 
- 
上帝 
- 
上帝造人 
- 
上座部 
- 
上清經 
- 
上樂輪 
- 
于吉 
- 
士師 
- 
大日如來經 
- 
大日經 
- 
大主教 
- 
大目犍連 
- 
大自在天 
- 
大金字塔 
- 
大迦葉 
- 
大利烏 
- 
大乘不共法 
- 
大乘玄論 
- 
大乘佛教 
- 
大乘法苑義林章 
- 
大乘起信論 
- 
大衛王 
- 
大明度經 
- 
大衛.平.穆爾望 
- 
大衛.房.吐利道 
- 
大唐西域記 
- 
大般若經 
- 
大屠殺 
- 
大眾部 
- 
大智度論 
- 
大戰書 
- 
大戰詩 
- 
大藏經 
- 
大羅天 
- 
大毘婆沙論 
- 
女先知 
- 
女巫 
- 
女英 
- 
女神 
- 
女神崇拜 
- 
女媧氏 
- 
小柳司氣太 
- 
小乘佛教 
- 
尸解 
- 
山海經 
- 
工巧神 
四劃
- 
方士 
- 
方舟神話 
- 
方廣 
- 
分別說系 
- 
孔子 
- 
孔特人 
- 
世界史綱 
- 
世界宗教史 
- 
世界歷史一瞬 
- 
毛來遲 
- 
五教意 
- 
五摩字真言 
- 
五行 
- 
五斗米道 
- 
五戒十善 
- 
五戒 
- 
五誓 
- 
五大責任 
- 
五蘊 
- 
五乘 
- 
五乘共法 
- 
五時八教 
- 
五教十宗 
- 
五家七宗 
- 
比提脫 
- 
不蘭迦葉 
- 
不空 
- 
中古時代 
- 
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 
- 
中國道教史 
- 
中華五千年史 
- 
中道主義 
- 
中論 
- 
中觀 
- 
丹鼎 
- 
尹老先師 
- 
元始天尊 
- 
元照 
- 
允堪 
- 
內丹 
- 
六十二見 
- 
六度 
- 
六度集經 
- 
六派哲學 
- 
六師外道 
- 
化身 
- 
卡利 
- 
匹拉斯基 
- 
匹達神 
- 
天女 
- 
天文學 
- 
天父 
- 
天主 
- 
天主教 
- 
天主經 
- 
天后 
- 
天使 
- 
天房 
- 
天師 
- 
天師道 
- 
天息災 
- 
天神 
- 
天宮 
- 
天神譜 
- 
天國 
- 
天堂 
- 
天啟祭 
- 
天啟經 
- 
天童正覺 
- 
天園 
- 
天臂城 
- 
天臺宗 
- 
太虛 
- 
太上太宵琅書 
- 
太上感應篇 
- 
太平御覽 
- 
太上老君父母恩重經 
- 
太平經 
- 
太清經 
- 
太陽派 
- 
太陽神 
- 
太陽教 
- 
太陽盤 
- 
巴比侖 
- 
巴杜兒 
- 
巴沙 
- 
巴特氏 
- 
巴勒 
- 
巴勒斯坦 
- 
巴斯太托 
- 
巴爾加魯耶 
- 
心性 
- 
心經 
- 
心靈研究學會 
- 
支亮 
- 
支婁迦讖 
- 
支謙 
- 
支曜 
- 
文化人類學 
- 
文昌帝君 
- 
文藝女神 
- 
日神 
- 
月神 
- 
木乃伊 
- 
木主 
- 
木村泰賢 
- 
木拉陀羅 
- 
比屋根安定氏 
- 
比較宗教學 
- 
比較神學 
- 
水神 
- 
水銀派 
- 
火居道士 
- 
火神 
- 
牛主外道 
- 
牛神 
- 
王治心 
- 
王舍城 
- 
王重陽 
- 
王浮 
- 
王莽 
- 
王陽明 
- 
王褒 
- 
王嶼 
- 
王[土/口/(吉*吉)] 
五劃
- 
主教 
- 
主教大會 
- 
民法 
- 
丘處機 
- 
丘長春 
- 
以色列 
- 
以西結 
- 
以笏 
- 
以利亞 
- 
以利沙 
- 
以撒 
- 
以賽亞 
- 
加特力教 
- 
加巴拉派 
- 
加利利 
- 
北道派 
- 
占卜 
- 
占和爾 
- 
占星術 
- 
可蘭 
- 
可利休那 
- 
司法神 
- 
古迦勒底人 
- 
古爾蒙開 
- 
古朗士 
- 
古魯 
- 
古魯各文迪 
- 
古奧義書 
- 
古蘭經 
- 
右道密教 
- 
右脇降生 
- 
左脇而生 
- 
左道密教 
- 
左傳 
- 
史記.封禪書 
- 
史記.周本記 
- 
史記.龜策列傳 
- 
史記秦始皇本記集解 
- 
句龍 
- 
四十二章經 
- 
四大 
- 
四大翻譯家 
- 
四吠陀 
- 
四姓 
- 
四洲 
- 
四庫全書 
- 
四聖諦 
- 
四福音 
- 
四種完善 
- 
四攝 
- 
外丹 
- 
尼八 
- 
尼殃 
- 
尼格羅人 
- 
尼祿 
- 
尼乾陀若提子 
- 
尼布甲尼撒王 
- 
尼尼波 
- 
尼夜耶派 
- 
尼赫魯 
- 
巨靈掌 
- 
布施 
- 
布咸 
- 
布利哈德奧義書 
- 
弘忍 
- 
本生 
- 
本生譚 
- 
本事 
- 
未曾有 
- 
未名王生經 
- 
末伽梨瞿舍利 
- 
末日審判 
- 
正見 
- 
正思惟 
- 
正命 
- 
正定 
- 
正念 
- 
正理派 
- 
正業 
- 
正精進 
- 
正語 
- 
包達耶那法典 
- 
幼發拉底河 
- 
永明延壽 
- 
玄元皇帝 
- 
玄天上帝 
- 
玄奘 
- 
玄嶷 
- 
玉皇大帝 
- 
王壼遐覽 
- 
生人崇拜 
- 
生死法 
- 
生氣遍在主義 
- 
生氣說 
- 
生產之神 
- 
生殖器崇拜 
- 
白山宗 
- 
白衣派 
- 
白衣大食 
- 
白帽回 
- 
白雲觀 
- 
白蓮社 
- 
白蓮會 
- 
目犍連子帝須 
- 
立尸 
六劃
- 
乩壇 
- 
交換神教 
- 
伏羲氏 
- 
任昉 
- 
光耀篇 
- 
先生氣主義 
- 
先知 
- 
全真派 
- 
共工氏 
- 
印度佛教史 
- 
印度河 
- 
印度哲學研究 
- 
印度教 
- 
印度通史 
- 
印度歷史故事 
- 
印度宗教史 
- 
印度之宗教 
- 
印度兩大史詩 
- 
印度哲學 
- 
印契 
- 
印順 
- 
吉丁斯氏 
- 
吉利索斯頓 
- 
吉祥女神 
- 
吉祥天女 
- 
吉藏 
- 
同事 
- 
同類相生 
- 
同類相治 
- 
吐木 
- 
吐迦龍 
- 
吐納 
- 
因陀羅 
- 
因陀羅尼 
- 
因緣 
- 
地母 
- 
地神 
- 
地獄 
- 
在理真經 
- 
多妻主義 
- 
多伊森 
- 
多神教 
- 
宇井伯壽 
- 
安世高 
- 
安玄 
- 
安休 
- 
安期生 
- 
安那金 
- 
安哥拉 
- 
安息日 
- 
安得烈 
- 
安提阿喀城 
- 
安格拉馬伊尼亞 
- 
安琪兒 
- 
安蒂考斯.愛辟芬史 
- 
安慧 
- 
成吉思汗 
- 
成唯識論 
- 
成唯識論述記 
- 
成唯識論樞要 
- 
成實論 
- 
托烏斯 
- 
托達斯人 
- 
有為法 
- 
有修 
- 
有情 
- 
朱士行 
- 
朱元璋 
- 
朱彼得 
- 
朱熹 
- 
牟子 
- 
牟尼 
- 
牟尼伯陀羅 
- 
百丈懷海 
- 
百本論主 
- 
百論 
- 
老子 
- 
老子八十一化經 
- 
老君 
- 
老子.中經 
- 
老子化胡經 
- 
老子大權菩薩經 
- 
自然神 
- 
自然崇拜 
- 
自在天 
- 
至元辯偽錄 
- 
色目人 
- 
行氣 
- 
行蹻 
- 
西方淨土 
- 
西南亞史 
- 
西溪叢語 
- 
西奈山 
- 
西門 
- 
西頓 
- 
西藏見聞錄 
- 
西藏佛教史 
- 
艾利斯 
- 
艾羅斯 
- 
牝羊族 
- 
死神 
- 
死亡女神 
- 
死者之書 
- 
伊息塔爾 
- 
伊斯蘭教 
- 
伊斯蘭教義續五十講 
- 
伊突斯干人 
- 
伊利亞特 
- 
伐彈摩那 
- 
托拉 
七劃
- 
佛性 
- 
佛陀 
- 
佛陀跋陀羅 
- 
佛國記 
- 
佛教 
- 
佛經 
- 
佛雷則氏 
- 
佛祖統記 
- 
佛圖澄 
- 
何士亞 
- 
何仙姑 
- 
何烈山 
- 
何秦 
- 
何祿 
- 
伽那鉢提派 
- 
伽耶 
- 
伽毘羅 
- 
但以理 
- 
伯利恆 
- 
克利持族 
- 
克倫威爾 
- 
兵解 
- 
利牟斯 
- 
利行 
- 
利雷敬 
- 
劫波經 
- 
劫說 
- 
呂光 
- 
君士坦丁 
- 
吠舍 
- 
吠陀 
- 
吠陀天啟主義 
- 
吠檀多主義 
- 
妖術 
- 
孝經 
- 
巫術 
- 
巫覡 
- 
希伯來人 
- 
希伯來文 
- 
希伯來法典後篇註解 
- 
希利奧斯 
- 
希拉 
- 
希臘人 
- 
希臘正教 
- 
希臘教會 
- 
希臘哲學 
- 
希臘羅馬古代社會史 
- 
庇里牛斯山 
- 
志磐 
- 
忍辱 
- 
戒律 
- 
李憂氏 
- 
李譜文 
- 
李杕 
- 
李璲 
- 
李學曾 
- 
杜克大學 
- 
杜爾嘉女神 
- 
沙姆 
- 
沙門 
- 
沙門團 
- 
沙特 
- 
沙維特 
- 
沙羅尼尤 
- 
沐英 
- 
牡牛 
- 
言行錄 
- 
貝川那人 
- 
貝爾 
- 
貝爾加河 
- 
身外的神 
- 
身內的神 
- 
身毒 
- 
車匿 
- 
那提 
- 
那羅延天 
- 
坂井尚夫 
- 
肘後方 
- 
呂洞賓 
- 
酉陽雜俎 
- 
別旨 
八劃
- 
亞甲王 
- 
亞多尼雅 
- 
亞伯拉罕 
- 
亞克那頓 
- 
亞里斯多柏拉 
- 
亞里斯多德 
- 
亞哈 
- 
亞洲種族地理 
- 
亞美尼利 
- 
亞倫 
- 
亞索士山 
- 
亞當 
- 
亞當米 
- 
亞頓 
- 
亞歷山大 
- 
亞歷山卓 
- 
亞諾 
- 
供養祭 
- 
來世思想 
- 
叔本華 
- 
咒印 
- 
咒法 
- 
咒術 
- 
咒語 
- 
呼羅珊 
- 
和尚 
- 
和修吉龍王 
- 
周易 
- 
周易參同契考異 
- 
周易參同契真義 
- 
周祥光 
- 
周禮 
- 
夜叉 
- 
夜柔吠陀 
- 
奈伯君 
- 
奈婆 
- 
姉崎正治 
- 
孟喜 
- 
孟斐斯 
- 
孤頌 
- 
宗派 
- 
宗密 
- 
宗教心理學 
- 
宗教定義 
- 
宗教哲學 
- 
宗教起源 
- 
宗教意識 
- 
宗教儀式 
- 
宗教學 
- 
宙斯 
- 
屈原 
- 
居魯士 
- 
底格里斯河 
- 
彼拉多 
- 
忠經 
- 
念真主 
- 
性力派 
- 
性力崇拜 
- 
性空唯名論 
- 
怛特羅 
- 
怛密耳 
- 
房中術 
- 
房龍 
- 
所耳 
- 
所羅巴伯 
- 
所羅門 
- 
所羅門王 
- 
拉比 
- 
拉克辛蜜 
- 
拉哈 
- 
拉脫麗 
- 
拉寧托 
- 
拉夢 
- 
拔示巴 
- 
押沙龍 
- 
抱朴子 
- 
拘尸那羅 
- 
拘羅 
- 
易經 
- 
明使摩尼經 
- 
明堂 
- 
明暗教 
- 
昊天上帝 
- 
服食 
- 
枕中書 
- 
東正教 
- 
東塔宗 
- 
東漢宗教史 
- 
東嶽大帝 
- 
果報識 
- 
林惠祥 
- 
武當山 
- 
河神 
- 
河川女神 
- 
河圖 
- 
波里尼西亞 
- 
波斯 
- 
波爾斯伐那多 
- 
波婆 
- 
波輸鉢多派 
- 
法天 
- 
法利賽人 
- 
法性空慧宗 
- 
法界圓覺宗 
- 
法相宗 
- 
法相唯識宗 
- 
法苑珠林 
- 
法提瑪 
- 
法琳法師 
- 
法華 
- 
法華文句 
- 
法華玄義 
- 
法華經 
- 
法經 
- 
法礪 
- 
法蘭西 
- 
法蘭克 
- 
泛神論 
- 
牧羊神 
- 
牧場之神 
- 
社會科學 
- 
社稷 
- 
空界之神 
- 
竺大力 
- 
竺法蘭 
- 
竺法護 
- 
竺朔佛 
- 
舍利弗 
- 
舍衛城 
- 
虎飛耶派 
- 
初夜權 
- 
邵雍 
- 
邱儂 
- 
邱瓊山 
- 
金丹 
- 
金牛犢 
- 
金字塔 
- 
金律 
- 
金剛手 
- 
金剛頂經 
- 
金剛智 
- 
金剛經 
- 
金剛薩埵 
- 
金翅鳥 
- 
長安經 
- 
長行 
- 
門官 
- 
陀耶難陀薩羅斯薄底 
- 
阿卡地亞 
- 
阿布伯克 
- 
阿布沙羅斯 
- 
阿弗羅底特 
- 
阿立 
- 
阿劣曼 
- 
阿托姆 
- 
阿至洛依 
- 
阿利烏 
- 
阿吠陀 
- 
阿含經 
- 
阿育王 
- 
阿姆梨多沙 
- 
阿拉 
- 
阿拉伯人 
- 
阿拉伯語 
- 
阿拔斯 
- 
阿明 
- 
阿波羅 
- 
阿奎那多瑪 
- 
阿洪 
- 
阿迪米斯 
- 
阿修羅 
- 
阿息息爾 
- 
阿耆尼 
-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 
- 
阿脫爾 
- 
阿提緻 
- 
阿斯赫大訶迦 
- 
阿訶羅 
- 
阿訶羅莫他 
- 
阿須雲 
- 
阿爾求恩 
- 
阿爾賓斯 
- 
阿摩司 
- 
阿摩爾陀斯 
- 
阿賴耶識 
- 
阿彌陀經 
- 
阿薩姆人 
- 
阿羅邏迦藍 
- 
阿難陀 
- 
阿蘭若書 
- 
阿毘曇心論 
- 
阿闥婆吠陀 
- 
青原行思 
- 
非即非離蘊我 
- 
非婆羅門主義 
- 
使徒 
- 
帕栖 
- 
兩大史詩 
九劃
- 
信念派 
- 
信度 
- 
信經 
- 
信德經 
- 
俄佐巴律部落 
- 
俄康達 
- 
俄陀聶 
- 
俄斯曼 
- 
剎帝利 
- 
則洛基人 
- 
南山三大部 
- 
南山宗 
- 
南海寄歸內法傳 
- 
南華經 
- 
南道派 
- 
南閻浮提 
- 
南嶽懷讓 
- 
哈狄勒耶派 
- 
哈里發 
- 
哈紐曼 
- 
哈該 
- 
哈爾脫門氏 
- 
威爾斯 
- 
封神傳 
- 
封建 
- 
封禪 
- 
屋大維 
- 
帝釋天 
- 
帝嚳 
- 
幽鬼 
- 
弭曼差派 
- 
律宗 
- 
恆河 
- 
拜火教 
- 
拜功 
- 
持戒 
- 
施洗約翰 
- 
施設論 
- 
施護 
- 
春秋繁露 
- 
星斗崇拜 
- 
星宿 
- 
星象 
- 
查理大帝 
- 
柏拉圖 
- 
柏拉圖派 
- 
柳克理細阿 
- 
洪水神話 
- 
洪滌塵 
- 
派里斯 
- 
洛美斯達德 
- 
洛書 
- 
皇帝神 
- 
相部宗 
- 
看話禪 
- 
袄教 
- 
祈禱 
- 
祈禱主 
- 
科多馬法典 
- 
科旁 
- 
紀年 
- 
約書亞 
- 
約瑟 
- 
約瑟夫 
- 
約櫃 
- 
美拉尼西亞 
- 
美索不達米亞 
- 
美蒙派 
- 
耶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