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迷悟之間7 –生活的情趣6
星雲法師著

 

反敗為勝
  
  人生的光榮,不在於永不失敗,而在於能夠屢仆屢起;有智慧的人往往能從失敗的經驗中獲致成功,所以失敗常常是人生的一種寶貴經驗。
  
  在世間上,反敗為勝的例子多不勝舉!最古的黃帝集合群眾,打敗兇猛不可一世的蚩尤;春秋戰國時代勾踐忍受屈辱,終於打敗強大的吳國,報仇雪恨。謝安、 謝玄叔侄眼看晉朝大勢已去,但是淝水一戰,反敗為勝,又能穩住南朝的江山;蔣中正先生對日本抗戰,中國的武器、軍火、彈藥都遠遠落後日本許多,但是他以空 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成功,終於反敗為勝。
  
  翻開歷史,其實也不單單只有國家之間有反敗為勝的記載;就是一些政治家起起落落,也有很多反敗為勝的事例。
  
  周文王只是偏安於西安的西伯侯,最後逐鹿中原,從死亡的邊緣成為一代的賢君;晉文公以六十多歲的高齡,經過十九年流浪顛簸的逃難,得到狐偃、介之推等 人的輔佐,回國繼承王位。劉邦在群雄中是一股很小的力量,但是因為接納群雄,終於反敗為勝,讓項羽烏江自刎;韓信是一個曾受胯下之辱的鄰里小民,最後築壇 拜將,封為淮陰侯。
  
  社會上,一些富商巨賈,由於不向失敗低頭,殫精竭慮,終於時來運轉,反敗為勝。例如,王永慶先生本為小販米商,曾向銀行貸款,因無人作保而遭拒,但是 時至今日,即使銀行也沒有他的財富之多;沙拉油的命名者--總源沙拉油董事長陳書友,由於自己刻苦自勵,好學不倦,而由一個小學畢業的田間苦役,一躍成為 一個博學的成功企業家。其它再如吳修齊、張榮發、林百里、施振榮等,也都是經過一些挫折、艱難,最後反敗為勝,成為商界的企業鉅子。
  
  政經學術界裏,趙茶房(趙寧)可以成為國大代表,成為師大的博士教授,也是經過無數的奮鬥過程;高希均負笈美國留學,「一張飛機票」的窘境,辛苦的歷程,實不足為外人道也。
  
  一時的失意挫折,只要自己的信心不被打倒,任何人都可以反敗為勝,所以青年守則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信可徵也!《人間福報》200213


妄想與理想
  
  從小,幾乎每個人都曾有過夢想,夢想自己是泰山,是小飛俠,甚至是一個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等等。夢想可以成為理想,但也可能成為妄想。
  
  什麼是妄想?妄想就是不可能的,虛妄的,雜亂的,浮面的,如《金剛經》說:「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在幻境中,不切實際,不可能實現的想法,就是妄想。
  
  什麼是理想?理想就是有目標,有計畫,有步驟,有實現之可能。世間上,有多少人整天生活在妄想中,因為妄想,所帶來的是心意不定,帶來不可能實現的希望,把自己生活在虛無縹緲中,失望、落寞、空洞、虛幻,最後產生怨天尤人,偏激煩惱,都是因為妄想而起。
  
  參禪的人,不能集中心意,只是妄想紛飛,當然不能獲得實益;念佛的人,從妄想到成為妄念,所以只有用念佛來對治。其實念佛的一念,也還是不能究竟,如何用正念對治雜念,甚至以無念對治正念,「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這才是念佛的功夫。
  
  做事業的人,妄想不能有成。你想成為皇帝,你就能當皇帝嗎?你想成為王永慶,你就是王永慶嗎?妄想是虛幻的,一切因緣才是實在的。
  
  《法華經》說:「不怕妄念起,只怕覺照遲。」你有妄想不是最嚴重的,重要的是你有覺照嗎?所以覺照就是要落實你的思想,實踐你的理想。
  
  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當然不能如願;道家有一些信徒妄想百日生天,又有幾人能夠?袁世凱妄想稱帝,不能與時代潮流結合,當然只有失敗;太平天國妄想的小天堂,在爭權奪利中,那裡能實現?
  
  理想,如科學家們就有理想:有些有為的政治家,也有理想。有理想的科學家,他能發明飛機、汽車、電力;因為有實力,因此可以實踐、達成理想。政治家有 的希望自由、民主,希望國家富強、人民安樂,例如美國的華盛頓、中國的孫中山、印度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都能帶來理想的實現。
  
  佛教在人間實踐了二千多年,產生了一個偉大的理想「人間佛教」。人間佛教旨在創造家庭的淨土,創造社會的淨土,創造心中的淨土,所以要散播慈悲的種 子,散發歡喜的芬芳。曾幾何時,才幾年的時間,眼看人間佛教已經開花結果了,可見只要能切合人類需要的理想,還怕理想不能實現嗎?
  
  《人間福報》200214

微笑之美
  
  世界上什麼最美?有人說高山峻嶺最美;有人說無邊的海洋最美;有人說梅蘭竹菊的奇花異草最美;有人說日月星辰的風雲變幻最美。這些都美,但不是最美,最美的是微笑。
  
  笑,是人類的至寶,是人間的陽光;笑之美,笑之貴,無與倫比。但是,世間上也有多種不當的笑,例如苦笑、冷笑、傻笑、奸笑、狂笑、亂笑,都不可取,可 取的就是微笑。譬如:蒙娜麗莎的微笑,舉世聞名;楊貴妃的回眸一笑,百態生春;妲己的一笑,商紂王寧可亡國,也要博取美人一笑。
  
  歷史上,一笑傾國傾城的故事很多,可見得微笑的力量其大無比!就算是有成見的朋友,如果你對他發出一個自然的微笑,可能累積多時的多少怨、多少恨,都 會冰釋。微笑是人的本能,可惜有些人不肯微笑,肌肉繃得很緊,不但像是晚娘的面孔,更像一個沒有生氣的死人!死人誰願意親近呢?所以,適當的微笑,表現的 是禮貌,是風度,是善意,是友愛。
  
  自然的微笑,即使佛陀當初制戒,也要修道人不必露齒大笑,只須展顏微笑;就算是供在佛堂的佛像,也要微笑才能給人尊敬。佛陀拈花,大迦葉微笑,不是成為千古傳燈的美談嗎?楊岐方會禪師一笑,白雲守端終於豁然開悟!
  
  歷史上,國與國來往,當然希望要能言善道的大臣做使者;但是,大臣面帶微笑,表達善意,外交溝通才更能成事。所以微笑能解決紛爭,微笑能給人歡喜,微 笑能改變印象,在談判桌上能保持微笑,你已取得談判的先機。語云:「養兒不能防老,笑口常開才能防老。」可見微笑的力量。微笑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微笑中沒 有老少的差異,微笑可以突破年齡的限制。老萊子之所以要「彩衣娛親」,為的就是要父母心情愉快,永遠保持年輕。
  
  佛光人的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些固然都很好;其實簡單的說,不如給人微笑,更能和諧人間,帶來春天。《人間福報》200215


不讀書
  
  中國文化流傳了數千年,社會人士的階次,一直以士農工商為次第。國家一直尊重士子,以士為尊,讀書人都受到社會普遍的尊重,所謂「學而優則仕」,即使是政府裏的任何官階,也莫不是經過考試而由士子出任。
  
  然而非常不幸的是,中國人仍多數養成不讀書的習慣;六年義務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十二年義務教育,就是因為大家不以讀書為貴,不得已只有以不收學費來廉價的出賣學問和知識,以廣招徠。
  
  如果有人對中國的人口做一番普查,你將會發現,幾乎有近一半以上的人口不讀書,因此書店裏所出版的書籍沒有人閱讀,報社裏的報章雜誌少人披覽,書店紛 紛關閉,報館一家一家改行。眼看著日本、美國的社會,火車上、渡輪裏,人人「人手一冊」,都在讀書;中國人則是「抱書生畏」,不然就是以看書來引起睡眠, 高希均教授不禁大聲疾呼「讀一流書,做一流人」,只是理想雖好,目標又豈是容易達到的呢?
  
  古代以來,我們對於書香世家、書香子弟,總是敬重羨慕,但是現在縱有一些知識份子,大都被評為智慧型犯罪、聰明型的盜匪;知識只是用來當作騙取社會的手段,所以知識份子只能算作是高級的犯罪集團,所以知識份子的地位已經遠遠不如古代之被人尊重了。
  
  現在沒有家庭教育,因為家庭裏不讀書;現在學校沒有道德教育,因為只有傳授知識的教育,造成社會沒有倫理道德,只講究詐欺騙術;甚至宗教家應該為社會倡導教育,但現在宗教的信仰者,也以不讀書為最多。
  
  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明理,現在的社會上,就算是讀書的人逐漸增加,學校到處林立;讀書的人雖多,讀書的人雖有,可是明理的人仍然很少。現在社會上的 人讀書,目的只是為了求得一個職業,只是為了獲得一些世智辯聰。你看,法院裏訴訟的人不都是知識份子嗎?唇槍舌劍、詆毀謾罵的人不都是高官和知識份子嗎? 有些知識份子用知識來唬人,用知識來騙人,用知識來傷人,如此知識,不要也罷!
  
  假如一個讀書的人,他能明白倫理,明白道理,明白情理,明白物理,明白事理,明白心理,也就是能把理路通達,則世間上人人懂理,讀書之可貴即在此中矣!
  
  《人間福報》200216

用人學
  
  用人學,就是現在的人事管理學。管事、管財、管物,這都還好管理,最難管理的,就是人!
  
  你管事,事情聽你安排,不會跟你反對;你管財,財任你應用,不會跟你唱反調;你管物,物也由你支配,它不會跟你意見相左。但是管人,可就不是那麼容易管理的了。
  
  對於用人,牽涉的層面很廣,例如政府機關管理,就是為了人;公司團體的管理,對象也是為了人;學校行政的管理,也莫不是與人有關。甚至軍事管理、醫學 管理、圖書管理、醫院管理、旅館管理,也都是人的問題。所以,過去軍事家講用兵難,教育家慨嘆用才難,政治家更深感用人不易。
  
  因為人有他自己的利害觀念,有他自己的思想,有他個人的意見;因為有各種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習慣,不同的好惡,你要管理他,就必須要讓他對你尊重,對你服從,讓他在你面前講究工作倫理,講究應負的工作責任。如果主管部下都能相互尊重,相互包容,那就是「用人學」了。
  
  人,並不是萬能的,不可能事事都很在行,但是每個人也必有自己的專長。有的人自己的長處,連他自己都不知道,這就像曠野裏的金銀,便需要靠主管的慧眼來認識了。
  
  有的人是因為待遇好,給金錢運用;有的人因為感激你的知遇,他感恩你,歡喜為你所用;有的人承受你的恩情,也願意為你所用;有的人因為你欣賞他的才 華,甘心為你所用。所以一個主管用人,他必須要發現被用者的長才,護其短處,即使偶有過失,也要代他承擔責任,要讓他有發揮的空間,要跟他保持經常的連 繫,在尊重、知遇之下,他才肯為你所用。
  
  一個被我們所用的人,要知道他是人,不是物,他是有專長的人,他不是奴才,不可以呼來揮去,甚至要培養他的技能,幫助他的進修,給他渡假、出國旅行的 機會。甚至於你要用他,就先要解決他的問題,他家庭的安頓,他的食宿安排,他的交通問題。你要用他,先要被他所用,這就是所謂「要做義工的義工」。
  
  談到用人之道,劉備用哭獲得部下的同情,曹操用威讓部下尊敬。歷史上的帝王將相,他們所謂用人者,共同點無非「得其心」而已,只是方法巧妙,就各有不同了。
  
  用人要用心,所以主管不能把部屬只是當做工作的伙伴,而要做道德、情義、思想、精神上的伙伴。主管與部屬要如宗教上的師徒關係,如學校的師生情誼,不要讓部屬只是用人來做事,而是用心在做,這才是最高級的用人學。《人間福報》200217


填海
  
  大海,有無限的寶藏;大地,承載了無限的生命。當大海太大、大地嫌小的時候,便有人利用大地上的高山去填海造地,以求得平衡。
  
  現在世界上有多少的飛機場,都是建在填海所成的新生地上;多少的新社區,也都是由於填海而有。大海喲!大地呀!你們真是人類的慈父與慈母,互補互成,供人類所需。
  
  大海,過去因為水深而不能通過,現在海底隧道,從亞洲到歐洲,日漸增多;過去高山阻隔,現在沒有愚公移山,但是透過科學的方法開鑿山洞,自由往來。在高山的肚子裏,汽車一開,多少公里;在大海的上面,填土之後,圖書館、體育館,供人悠遊、馳騁。
  
  世界上,注重環保,維護生態,但都能發揮「物盡其用」,不但樹木花草賞心悅目,高山深海也為人所用;因為有用,所以世界各國都盡量在保護山呀海的,但 台灣不然!廢土沒有地方丟棄,花錢送人也沒有人敢要;大家偷倒棄土,成為台灣一時新興的事業。難道我們台灣海峽不能容納棄土嗎?不能增加海埔新生地嗎?
  
  土,不得其用,故而不知道愛惜;海,不得其用,因此不知寶貴。台灣是一個海島,以山多名聞於世,從台北到宜蘭,一百多公里,要穿越廿多座山洞,才能到 達宜蘭。台灣的東部與西部為高山所阻,因此成為兩個世界。有人不愛惜山林,或許山也老化了,土石流成為政府無法對抗的災難。為什麼不將老化的山丘,不把丟 棄的廢土拿來填海,增加台灣的腹地呢?新加坡能,香港能,日本能,台灣為什麼不能呢?
  
  台灣的官員,只知道不能、不可以!河川地、水源地、山坡地不能開發、不可以開發,但大家都不知道能的一面。大禹治水,西門豹治鄴;尤其隋煬帝開闢運河,雖然他的治國政策為人所不恥,但開通運河的功績,在歷史上還是為人所敬。
  
  由於多年來周遊世界,走遍各國,看到許多的海埔新生地,見過無數的山坡地被有效的開發利用,不禁對我國政府的無能及官員的無知而感嘆,不知台灣要到幾時才能再有創造經濟奇蹟的新契機?《人間福報》200218


反主為客
  
  賓主是有界限的,賓主各有各的立場。所謂「賓」者,是客體;如中華航空公司喊出的「以客為尊」、像一般商業團體的「顧客第一」,乃至一般人家請客,也 要講究待客之道。請客,就要讓客人受到尊重,受到禮遇,讓客人感到歡喜,因此主人在客人前面謙卑一些,這也是應該的,甚至縱然吃一點虧,也沒有什麼要緊。
  
  東村的人到西村來,東村為客,西村為主;西村的人到東村去,西村的人為客,東村的人為主。彼此互為賓主,互有立場,互有調換,這都是自然而正常的禮貌。
  
  大國的總統到小國訪問,是小國的上賓;小國的國王應邀到大國去,也是大國的上賓。不能因為你是大國,就是多大多高;我是小國,就該多矮多低。以國為單位,國家都是平等的,如果賓主的禮貌沒有把它分清楚,就會亂了次序,亂了倫理。
  
  例如開會,不管商會、工會、教育會,都有主席、代表、會員,都是主體,有時即使是上級長官蒞臨與會,也只能是來賓。賓主不能只論大小,而是平等的論角色;賓主自有它一定的內涵與規矩。
  
  一個小茶館,裏面的店小二雖是夥計,但也代表茶館,也算是半個主人;你是高官厚爵,你進來喝茶,總是賓客。你是消費者,你是賓客,當然應該受到禮遇; 但是店小二也應該給予尊重,因為彼此只是各人的角色不同罷了,如果誰傲慢自大,不懂「客隨主便」,不懂「以客為尊」,破壞了此中的倫理關係,就不成為賓主 之道了。
  
  現在雖然是民主時代,以民為主,政府的公教人員,名曰公僕,但是人民到各級政府洽公,政府的辦事人員仍然是這一個單位的主人,民眾前來,也應該稱之為客,不可以「反賓為主」,當然也不可以「反主為賓」。
  
  學校的教師在講台上,要用粉筆寫字,他是這個教室之主;學生在台下抄錄,因為在這個教室裏,你是學生,師生各有界限,長幼各有分寸,賓主各有所轄。
  
  宗教師、教堂的主教、牧師,雖然是上主的僕人,但是信徒進了教堂,仍然要尊重主教、牧師,以他們為主,自己為客。佛教寺廟也是歡迎十方檀那信者,但是僧侶畢竟是代表寺廟,稱為主人,信徒永遠要扮演信徒的角色,不可越雷池一步,否則就壞了教規。
  
  聞近來有些佛教信徒主持寺廟,誦經拜懺,邀請十方僧侶參加,並且沾沾自喜說:那一位大德法師我一請就到;那一位大德法師為我來主持八關齋戒、主持佛七 法會,此誠末法之現象也!由此亦不免令人憂心:現在的社會,官不官,民不民,師不師,徒不徒,賓不賓,主不主;喧賓奪主,反主為賓,此皆顛倒之現象也!
  
  《人間福報》200219


 堅持
  
  人的毛病很多,但是有一個最大的毛病,就是「我執」。如果是擇善固執倒也罷了,有時候「以私害公」、「以邪為正」、「以錯為對」,執著無理,執著無明,真是最大的傷害。
  
  執著不好,但吾人在某些方面也需要「堅持」;堅持生活要有規律,堅持作息應該正常;對守時守信的認真,對守道守德的堅持,這也不能說不重要。
  
  陶淵明先生堅持不為五斗米折腰,嚴子陵堅持不做漢光武的臣子;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近代的吳稚暉也堅持不在政府裏求得一官半職。有的人堅持自己不賺不 義之財,有的人堅持不做非法的事情,有的人堅持助人為快樂之本,有的人堅持笑口常開,有的人堅持移風易俗,有的人堅持傳統的寶貴。
  
  凡是好的,我們希望世界人類都能堅持;凡是不好的,我們希望大家也都能放棄。忠臣孝子,也都是靠著自己的堅持,才能成為忠臣孝子;俠客武士,也要靠著自己堅持練武,才能成為俠客武士。
  
  寒山大師發願不做經懺佛事;「寧在蒲團靜坐死,不做人間應赴僧」。年輕的沙彌在財色當前,也懂得寧捨生命,終不肯犯戒的堅持。曾子之妻對於曾子入殮的 一塊布,她也堅持「寧可正而不足,不可斜而有餘」。我們看到兩國交戰時,負責蒐集情報的忠貞人員,寧可殺頭槍斃,也不肯洩露一句秘密。一個老管家,一生的 歲月,奉獻給他的東家,成為人間的一股浩然正氣。所以,人類有這許多很好的堅持,影響開來,「好馬不轡雙鞍,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
  
  財色名食睡,其實都是無常變化的東西,不值得堅持;喜怒哀樂的境界,都是一時的情緒,也不值得堅持。是慈悲的,要堅持;是和平的,要堅持;是造福人類 大眾的公德,都應該堅持。士農工商,站在自己的責任崗位上,堅持報效國家,這是可貴的;男女老少,堅持為家庭樹立父慈子孝的典範,這更是值得讚揚。
  
  你看,黃海岱堅持把一生的歲月奉獻給布袋戲,陳達的一生堅持為傳承民歌而唱。有的人堅持務農,有的人堅持工業,只要對社會有益,當然都可以堅持;對個人有益,倒不一定值得堅持。
  
  人要守道,人要有人格,所謂道德人格,就看你堅持得對與不對。應該堅持的要堅持,不應該堅持的,速速放棄吧!《人間福報》2002110


 伸縮縫
  
  在建築學上,有一個特殊的名詞「伸縮縫」,意謂建築物之間彼此不能一直完全緊連一體,必須在適當的距離之內留一個伸縮的空間,叫做「伸縮縫」。例如橋樑、馬路、房屋等各種建築物,乃至平地鋪設磚塊,也都必須留有「伸縮縫」,以防空氣冷熱變化時,結構體收縮膨漲的需要。
  
  山峰之間,河海之間,都各有起伏,各有渠道;國與國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也都各有界限。南北韓有北緯三十八度停戰線;法國與德國之間也有馬其諾防線。乃至人體的構造,牙齒、毛孔、骨骼、關節,也都有「伸縮縫」。
  
  樹木花草,種植時不能過於擁擠,要讓它們彼此留些空間,才不會發育不全;房子的隔間,也要留一些「伸縮縫」,尤以門窗的框架不能太緊,才能開關自如。 火車的鐵軌,在一段相當距離內,便須留一點「伸縮縫」,鐵軌才不會變型扭曲;裁製衣服時,也要留一點「伸縮縫」,以防洗滌後縮水起縐。
  
  佛教講「空」,空不是沒有,空是妙用,因為有空間才能容納大家的存在。現在的物品,不但講究留有「伸縮縫」,還要用金銀紅藍給「伸縮縫」加邊上色,以增其美麗。
  
  人生在世,對於人我之間、人事之間、人物之間、人情之間、人心之間,也都需要留個「若即若離」的空間;因為人際之間如果沒有伸縮的空間,往往容易關係 緊張,造成摩擦,甚至產生裂痕。不過,繃得太緊固然會膨脹裂開;如果過於疏離,彼此不即,也會漏洞百出。所謂「伸縮縫」,就是在兩者之間要能保持「不即不 離」的適當距離,那也才是安全之道。
  
  海棉,因為它有伸縮的功能,所以能含蓄大量的水分;烹煮菜瓜、菜頭,如果用快刀在表層劃上幾道切痕,醬油佐料就容易滲入,可以增加美味。
  
  宇宙虛空,靠其空間養育萬物;人體靠腸胃肌肉的伸縮,也能養其生命。人類對於物理學的伸縮原理之運用,可以說巧思無窮,只是人情的伸縮就不容易完美 了。所謂人情之間,能進能退,能得能捨,能大能小、能有能無;能夠懂得留一些適當的空間給人,是給自己方便,也是給人方便,這也是人我之間的「伸縮縫」。 人生,能懂得「伸縮縫」的妙用,那就是做人明理,必然能獲得其中三昧。《人間福報》2002111


煩惱來了
  
  你有煩惱嗎?沒有人敢說他沒有煩惱!他掛念自己的身體健康與否,就會有煩惱!他擔心擁有的金錢會消失,他就會有煩惱!他憂心學業無成、事業又做不好,這也是煩惱。這些都是壞相的煩惱。
  
  田地增多了,耕種不了;房屋建多了,沒有人居住,都很煩惱。甚至錢多了,不知存放那裏;人情增多了,不知如何來往,這些都是增相的煩惱。
  
  增也煩惱,減也煩惱,人生怎得不煩惱呢?煩惱是什麼樣子呢?一般人答不上來!不過,總是感到自己有很多的煩惱。憂愁悲苦,這是煩惱;懷恨嫉妒,那也是煩惱。我不喜歡的,我喜歡的,都會引發煩惱。煩惱是無形無相的,但煩惱又像是一根繩索,把我們綑得緊緊的。
  
  煩惱就叫「無明」;不明白道理,就會產生無明煩惱。煩惱來了,就像壞人來了,我所結交的良朋善友都會離開;煩惱來了,就像颱風過境,山崩地裂,讓我的心情不能平靜。仔細找尋,煩惱從那裏來?原來是從我自己的心中生起的,我心中有藏匿煩惱的地方,所以煩惱不時的興風作浪,擾得我日夜難安。
  
  因為有人,我聽不慣他的語言,我就煩惱;我看不慣他的行為,我就有煩惱。因為有物質的得失心態,我就會生起煩惱。為了自己的許多大小事情而煩惱之外,兒女不學好,考不取好的學校,我會煩惱;男大未婚,女大未嫁,甚至股票的漲跌,都會引起我的煩惱。
  
  我知道萬般的煩惱皆是因「我」而生;我有力量處理世間萬事,但是在煩惱之前,我就感到自己的渺小、無能和薄弱。
  
  有人有了煩惱,請禪師告訴他解脫煩惱的方法。禪師反問:煩惱在那裏?原來煩惱是我們自己!就如凡事靠我們自己來解決,所以名利可以給我們煩惱,貪瞋可以給我們煩惱,有無可以給我們煩惱,好壞可以給我們煩惱!假如我們能把煩惱的原因放在一邊,不就可以遠離煩惱了嗎?
  
  有人問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對煩惱的看法,邱吉爾幽默地回答道:「如果我碰到煩惱時,我就會想起一個老人在臨終時說的一段話,他說他大半輩子都活在煩惱中,可是大部份煩惱的事卻從來沒有發生過。」
  
  一個人如果天天想到的只是自己,煩惱一定很多;反而忘了自己,心中只有國家、只有社會、只有大眾、只有工作、只有服務,那麼幸福快樂必定無窮無盡!
  
  《人間福報》2002112


放下身段
  
  身段就是一個人自恃的身分,有的人以家世覺得自己的身段很高,有學問的人覺得自己不同凡響,有錢財的人覺得自己不同旁人,有名位、有才華的人,認為自己比較有尊嚴,並藉此來抬高自己的身段,而事實上若依賴這些做為身段,是非常不合時宜的。
  
  如果家世帶給我們身段,作為孔子、曾國藩、李鴻章的後人會受人尊敬,但同時也要靠自己的努力,繼承和發揚孔子、曾國藩、李鴻章的節操與德學。又有人自 以為金錢會提高身段,試問金錢有喜捨、有功德、有貢獻嗎?不然一個守財奴即使有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提高自己的身段。另外,能讀書,有才華的人,也要謙虛、結 緣,才能受到眾人尊敬,光憑學問與才華是遠遠不夠的。
  
  司馬相如、卓文君放下身段,開小吃店維持生計;范蠡帶了西施隱姓埋名,放下身段從商,而成為後來的陶朱公。越王勾踐放下身段服侍吳王夫差,終於復國;宣統皇帝放下身段,在中共立國之後擔任中山公園園丁,而能延續生命。
  
  歷代賢明帝王放下身段,微服出巡,與民同歡樂,共甘苦。環亞董事長鄭綿綿,十七歲時放下身段以擦玻璃體會生活;台北市長馬英九放下身段,參加划龍舟、晨跑、打球等活動,展現親和力之餘,更受到全民的熱情愛戴。
  
  京劇的演出也講究身段的優美,名餞平常堅持保健來維持身段適中。許多人不肯做一些工作,就是放不下身段;覺得做人屈辱,也是由於放不下身段之故。
  
  現在全世界的經濟不景氣,由於台灣的大公司裁員,失業的人太多,假如過去是處長、科長的人,不肯放下身段,那裏再能找到職業呢?假如肯得放下身段,擺 個小麵攤,或者到市場去賣菜;甚至過去中國大陸在戰爭時,多少貧苦人士把此處的東西賣到彼處去,所以跑單幫、做苦力,能夠放下身段,以待時機,有什麼不好 呢?
  
  放不下身段也是一種執著,人活在世上,就是要追求快樂;快樂源自於放下、自在,不為旁人一句話而惱,不為他人一件事而怒。人生唯有少執著,多放下,對 名利不執著,對權位不執著,對人我是非能放下,對情愛欲念能放下,才能享受隨緣隨喜的解脫生活。《人間福報》2002113


心情轉換
  
  有人問:「怎樣才能生起慈悲心?」答曰:「若將苦樂立場互相調換,就會生起慈悲心。」
  
  假如再有人問:「怎樣能夠具有智慧?」答曰:「若能反省責己,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能產生智慧。」
  
  又有人問:「怎樣才能夠轉悲為喜,轉苦為樂?如何轉換自己的心情?」答曰:「一由於自己力量薄弱,二因為無明而不能了解自他關係。如果想要轉悲為喜、轉苦為樂,必須凡事多為他人想,不要全為自己想;凡事多往好處想,不要只往壞處想,自能轉換自己的心情。」
  
  煩惱就好像水果的酸澀,只要有陽光、水分,酸澀也會變得甜美。你怪污泥骯髒,如果沒有污泥,哪裏能長出清淨的蓮花?沒有泥濘不平的小徑,哪來康莊光明 的大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只要你看得開、想得通,自己心中不被惡煞盤據,光明、歡喜自然就會照來。
  
  轉換心情,以責人之心責備自己,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寬恕別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要想到我是有身份的人,要表現自己的氣度;在心情不好的時候,要想到都是我的罪過。說錯話,做錯事,只要認錯,當下心情就會得到舒解。
  
  「哭婆變成笑婆」不也是在一念之間嗎?婆媳之間有些意見,總要想到彼此是一家人,我愛你,我愛她,以跳探戈的想法,何必計較那麼多呢?用不歡喜你的心情,怎麼會贏得你來歡喜我呢?
  
  老爸老媽總怪兒子不關心、不孝順,兒女也是覺得老爸老媽思想不開通,平時又愛嘮叨不休。心靈脆弱的人容易生病,有病必須要有藥物來治療,因貪而起的病 要以喜捨來對治,因氣引起的病要以歡喜來對治。心情嫉妒時,要想到:有朝一日一定要超過他;要爭氣不要生氣,而且是不爭一時,要爭未來千秋萬世。要常想: 不要在意,隨時間遷移,沒有必要在意。不要計較比較,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既然心靈蒙蔽了,何不換一張畫紙,畫一幅 「萬里晴空,一朝風月」呢?
  
  《人間福報》2002114


特效藥
  
  人生苦短,所以有些人就想出快速成就的方法。修行的人,希望立即開悟;建築師建造房子,希望即日完成;作家為文寫作,希望倚馬可待;經商營業,想要立 刻致富;生兒育女,盼望立刻長大。由於人心求快求速的關係,現在社會上流行速食文化,不但速食麵、速食品充斥市面,乃至快速鍋、快速爐等,甚至生病了都有 各種的特效藥,希望立即見效,即刻痊癒。
  
  其實,世間萬事都是一步一步來的,不能即刻成效。你用藥物,使花草快速成長,失去了花的芬芳香味;養豬,猛餵飼料,加速成長,失去肉味。汽車太快速,會出車禍;飛機太快,聲音太大。講究快速的,揠苗助長;講究特效的,也會失靈。
  
  求快求速,是一種僥倖的心理,古人叫我們「大器晚成」,就是要禁得起時間的磨鍊。讀書強記,不能持久;速成班的學生,到底基礎不厚實。佛教講頓悟,吃了五碗飯,當然最後一碗就能飽了;十里之遙的路程,走了九里多,最後一步當然就會到達目的地。
  
  世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需要經過時間成長的,即使是時間,也是一秒一秒的,才能成分;一分一分的,才能成時;一時一時的,才能成日。春夏秋冬慢慢捱過, 才能成年。凡事不循序漸進,那能有成?就如梅花,不經霜雪嚴寒的考驗,怎麼會有撲鼻的味香?父母生養兒女,必須隨著時間慢慢成長;假如嬰兒不經過扶養,特 效藥一吃,就快速成長,結果三十多歲的父母,快速成長了一個五十歲的兒女,這算什麼倫理?又如何相處?
  
  在太陽下曬久的稻穀才能成熟,經過每個夜晚的露水滋育,萬物才能成長。所謂「欲得工夫深,鐵杵磨成繡花針」;沒有寫完幾缸的墨水,那能成為王羲之的字帖?學習語文也要自然成長,如小孩到了一、二歲,自然就會講話,自然還是很寶貴的。
  
  現在社會人心希望速成,社會的生命就會縮短,人的生命就會畸形。因為速食的東西快冷、快餓;特效藥快好,也會帶來其他疾病的副作用。所以,凡事不能躐等,養深積厚,才是成功之道。《人間福報》2002115


 淡中有味
  
  吃菜有鹹淡,口味不一。鹹有鹹的味道,淡也有淡的味道。青菜蘿蔔不是什麼稀奇的平淡之味,但有的人一生就是喜歡吃青菜蘿蔔的清淡之味。
  
  人情也有濃淡,冷暖寸心知!有的人交友喜歡熱情,但是濃烈也會化為苦澀,不若許多的淡淡之交,如管仲與鮑叔牙的生死之交,如鍾子期與俞伯牙的知音之 交,如莊光與漢光武的平民與皇帝之交,如諸葛亮與張溫的惺惺相惜之交,他們之間能維持「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誼,因為在平淡中的人情,更能孕育出深厚的友 情。
  
  平淡才能持久!水因為平淡,所以能調和各種味道;不像甜味與鹹味混合,就會雜味紛陳,所以無味是最上的境界。
  
  一般人都喜歡香味,覺得淡而無味很貧乏;其實淡有淡的味道。香水要淡,才能持久;花香太濃,容易令人生厭。牡丹花雖然象徵富貴,但不若淡雅的幽蘭受人喜愛;因為幽蘭清香,所以被人喻為君子。即使像楊貴妃般的美女,也要淡掃娥眉,薄施脂粉;如果濃妝豔抹,反而顯得俗氣。
  
  平淡的生活,簡單中也自有情趣。淡雅如玉、淡泊明志、淡然處世。淡是一種生活態度,有的人要過濃濃的生活,有的人要過平淡的生活;有的人總在榮華富貴裏找自己的幸福安樂,有的人雖然茅屋三椽,松竹數株,從平淡中也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安住處。
  
  地藏菩薩的侍者不耐山中寂寥的生活,興起下山之念,地藏菩薩不得已,送他的詩云:「空門寂寂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 沙。添瓶澗底休撈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必頻下淚,老僧相伴有雲霞。」過去的出家大德,大部份從小就有平淡的想法,從平淡中找出生活的意義。
  
  宋朝哲學家程顥的《春日偶成》詩曰:「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人生可以淡,但是不能無味。例如有人不讀書,言語無味;無味,就是貧乏。人生要像青橄欖,愈嚼愈有味,淡中有味,才是真味。
  
  哲學真理,要細細品嚐才有味道。例如佛法的真理,諸如慈悲、忍耐、無我等,要細細的品嚐,真理的味道才會了然於心。禪坐、拜佛、禮拜,看起來很平淡,但是一旦有了體悟,有了禪悅法喜,味道就不一樣了。
  
  吃飯,要淡,淡不怕多,太鹹太甜,都容易令人生膩,所以各種味道中,淡是第一味。淡才能吃出健康,淡,才能養成耐久。
  
  淡是原味,淡是人生的本味。《人間福報》2002116


再生
  
  現代的社會進步,不只是科學、藝術、生活,就是大自然和一般日用之間,也都有許多進步。在眾多進步當中,尤以「再生」最為有價值。
  
  例如,使用的紙張有「再生紙」,建築的土地有開發山坡地的「再生地」,有經過填海之後而成的「海埔新生地」;甚至過濾過的水也能飲用,叫做「再生 水」;慚愧懺悔、改過向善的人也可作為「再生人」。乃至青年男女因爭執離開,再度和好是「再生情」;歷經生死憂患,再度重逢是「再生緣」。皮膚爛了,醫療 後叫「再生皮」;肌肉有病,割肉治療後成「再生肉」;甚至腸胃器官有毛病,開刀割除後成為「再生器官」。尤其是一些人不學好,不上進的人,父母長輩都批評 他為惡混混,不像人;但經過了機緣教育,一改前非,所謂「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這叫「再生人」。
  
  再生的事物,再生的器官、再生的生命都是非常寶貴的。再生後的功能會更強,再生後的生命更加珍貴,像遭受美國原子彈轟炸後的廣島、長崎,今日都是最美 好的現代化都市;地震後的中國唐山、日本神戶,雖然經過了苦難浩劫,現在煥然一新。台灣的九二一、墨西哥、土耳其都歷經淒慘的破壞;但再生後的土地,經過 重建,更加美麗傲人。
  
  肥料有再生肥料,家園有重建的家園。一個人的牙齒掉落了,有重生的牙齒;頭髮脫落了,有再生的頭髮。再生的垃圾、再生的陸地,現在還有再生牛、再生羊、再生豬、再生人……,只要有信心,只要有因緣,無論什麼東西都可以再生。
  
  如朱自清先生說:「楊柳枯了,會有再青的時候;花兒謝了,會有再開的時候。」人雖然有死亡,但死亡之後可以再生;嚴冬來了,春天的腳步也更近了。人間 只要有再生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來生。一個有為的醫生,可以將垂危的病人救活過來,所以他能「妙手回春」;一個巧匠,經過精雕細琢,他可以把頑石雕刻得栩 栩如生,可以把木材雕刻得生動逼真,所以他能「化腐朽為神奇」,可見「再生」是多麼寶貴。
  
  現在全世界都在研究生死學,其實生死學非常神奇,但也非常簡單,人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死死生生,生生死死,無有了時。人有時生來有過有罪,一切都不 如他人,但千萬不能自慚形穢,只要有勇氣改過懺罪,對自己有信心,重新出發,不是一樣的可以再生嗎?從監獄裏走入社會的人士,都可以說是「再生人」,那些 再生人所發揮出自己的所能所長,不是同樣能對國家社會做出貢獻嗎?
  
  春秋時,越已亡國,但因勾踐「臥薪嘗膽」,他不是仍舊復國了嗎?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已宣佈無條件投降,時經五十年,日本不是又成為世界強國了嗎?所以,失敗為成功之母,不要懼怕一時的失敗挫折,只要有信心,人何患沒有再生的未來呢!
  
  《人間福報》2002117

 無怨無悔
    
  當人們做事,沒有受到好的待遇,就會心生怨恨;假如有人努力創業,沒有獲得成功,就會心生懊惱。做一件事情,產生了怨恨的情緒,這固然是事先的考慮不 周,這也表示事後的不當。任何事情總有難易、善惡、好壞,甚至吃虧與否,這是必然會有的情況。所以吾人做事,既已選擇,就必須不自苦、不畏難、不懊惱、不 怨恨、不後悔;能夠「無怨無悔」,則事情的成功與否,就已經不是那麼重要的了。
  
  過去,多少的古聖先賢,為了國家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多少的宗教家,為教犧牲,為道殉難,有的人葬身山谷,有的人殉難海濱。甚至許多政治家,為 了理想抱負,為了主義信仰,血灑袍襟,或者終生被拘禁。還有多少軍事家,馬革裹屍,戰死沙場。他們為國的忠心,為主義殉道,毫不吝嗇的布施生命,那種視死 如歸的精神,映照著歷史的光輝,無遠弗屆。正如《正氣歌》云:「哲人日已遠,典刑在夙昔。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無怨無悔的精神,是一種偉大的情操,是一種偉大的人格。父母為了養兒育女,一生犧牲奉獻,無怨無悔。甚至所育的是殘障兒,數十年的歲月,悉心照顧,完全沒有自我;若無偉大的慈心悲願,何能如此?
  
  宗教的信徒,窮一生歲月,一經一教,為了信仰守諾;讀書人的皓首窮經,科學家的研究,一次十次、百次千次的失敗,都是無怨無悔。他們心中只有全民的利益,只有想到對社會的貢獻,個人的辛苦、犧牲,毫不足惜。
  
  無怨無悔實在是一種崇高的風標。像阿里山的通判吳鳳,像宜蘭墾荒的吳沙,他們都是無怨無悔的犧牲了生命,甘心情願的將一生奉獻給社會大眾。感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秋瑾;與妻兒訣別的林覺民,他們無怨無悔的交出了生命,也是只為了想要完成人性的光輝。
  
  我們看那「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荊軻,我們想起了抵抗暴力,奮勇一擊的張良,都會為他們那種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而感動不已。
  
  但遺憾的是,現在看到政治上的夥伴,不斷的反目成仇;商場上的老友,不斷的分道揚鑣;從事宗教生活的人,也為了利害終與信仰告別。看起來無怨無悔的人 需要有道義、忠貞、重然諾,要能重人輕己,尤其要見利不忘義,見難不膽怯;不能如此,無怨無悔,何其難哉!《人間福報》2002118


 讀後感
  
  自古以來,中國的讀書人大都如陶淵明所說:讀書不求甚解。讀書初時沒有分析、演繹,之後沒有綜合、歸納,就是不會讀書。
  
  很多人,讀過一本書以後,問他書中寫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因為沒有經過分析、歸納,如同一幅畫,沒有看出高低遠近的層次,印象模糊;讀書沒有條理分明、沒有提綱挈領,讀過的書不容易記憶。
  
  古人將文章分段、分科,確實了不起。《楞嚴經》一般人不容易背誦,其實只要將它分段分句,就容易記憶。現在很多人讀完一本書,不講究讀後的心得報告, 都是不求甚解。由於中國人所受的教育,都是填鴨式,學生只有照單全收,沒有去想「為什麼」,所以中國過去科學不發達,因為從小就數字不清,條理不明,因此 凡事都差不多。
  
  有分析,就有為什麼;有綜合,就有重點。有人會讀書,不會寫讀後感;假如是聰明人,先讀了讀後感再來讀原文,就比較容易知道重點在那裡。能讀懂讀後感的人,必定是有思想一二三,也就是能綜合重點,能分析內容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如牛吃了草以後,也要反芻,才能消化融通。過去學校訓練青年學子寫周記、寫讀書報告,但是大都敷銜了事,不甚重視。
  
  讀書有讀後感,做事有做後感,交朋友與人相處,要有認識,有認識就有感覺,有感覺才能跟著走。一般人吃東西,問他好吃嗎可以、可以!程度怎樣,交待不出來;一幅畫,喜歡嗎?喜歡!為什麼,說不出所以然來。
  
  寫文章,是作者的創作;讀後感,是讀者的再創作。最初讀書,從書中獲得理論知識,這是很快樂的事,但要他寫出讀後感,就覺得很痛苦。現代人讀書,讀過《論語》以後,不能通達,寫不出讀後感;讀過《孟子》以後,不能了然,寫不出讀後感。
  
  感,就是有感覺、有感應、有感觸、有感動;沒有所感,人將與草木同腐朽。其實,草木也有所感,讀書人何能沒有所感?
  
  讀一本書,要有所感;讀一幅畫、讀一部影片、讀一首詩、讀一個人,甚至讀山河大地,都要有所感。沒有所感,沒有回應,就沒有作用。
  
  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是心與境接觸後的所感,這也是讀後感。一篇文章,讀後的心得報告不能超過原著,則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能夠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人類的文明才能日新月異。
  
  最近《普門學報》第一卷刊完,學者教授廿餘人寫了讀後感,印行後讀者紛紛爭相閱讀,不禁寫此「讀後感」,亦為記此盛事。《人間福報》2002119


門裏門外
  
  雲門禪師去參訪汾陽無業禪師,到了無業禪師的道場,正是薄暮時分。雲門使勁地敲著深鎖的兩扇大門,半天過去了,知客師父來應門,雲門道明來意之後,抬起一腳正跨入門檻的時候,知客師父出其不意用力把門一關,把他這隻腳壓在裡面了。
  
  「哎喲!好痛喲!」雲門禪師痛徹心肺地叫著。
  
  「誰在喊痛呀?」知客師父佯裝不知地問。
  
  「師父!是我啦!」
  
  「你在哪裡呢?」
  
  「我人在外面。」
  
  「你人在外面,怎麼會痛呢?」
  
  「因為你把我的腳關在裡面了。」
  
  知客師父一聽,大喝一聲說:
  
  「你還有裡面、外面啊!」
  
  雲門禪師雖然被壓斷了一條腿,但是這一關一闔卻截斷了虛妄紛紜的世界,證悟了內外一如、平等無二的道理。
  
  每一戶人家都有門,門裏門外,大不相同。門,要遮風避雨,保障居住的安全。家,是安樂窩,家裏面的東西都是我的;門外,風雨滿天,門外的東西,屬於他人所有。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說:「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門,要可關可開。開門迎客,開門就教,開門才能走進社會,開門才能走入人群,開門才能走向世界,開門才能走往未來。
  
  佛教的門很多,華藏玄門、不二法門、無邊法門、佛門廣大、普門大開。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接引各式各樣的人等,佛門普為一切眾生而開,但是有的人急急 忙忙走進山門,過不了多久,又急急忙忙的走出山門。所以在寺院的山門,有一個對聯寫著:「問一聲汝今何處去,望三思何日君再來?」,橫標則是「回頭是 岸」。
  
  有形的門再怎麼多,再怎麼開,如果心門不開,寶貝不得進來。在佛光山的不二門,有一首對聯說道:「門稱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山為靈山,山非山,無非我人清淨身。」
  
  門,當開則開,當關則關。尤其我們的六根門頭,更要時時把守好,所謂「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走一回,惹出是非卻問誰?」心門不關好,小偷進來,盜走功德法財事小,有時惹禍上身,陷入絕境,萬劫不復,豈能不慎乎?
  
  《人間福報》2002120

定律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定律,成住壞空是世界的定律,無常變異是萬物的定律。所謂定律,就是它的因果關係,自有一定的軌跡,不能隨便更改;事物有其必然性、普遍性,就成為定律。
  
  東西方的哲學家,不斷對宇宙人生下過多少定律;古今的科學家發明許多的東西,他也能找尋出宇宙間的某些定律。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定律;牛頓的萬有引力,就是定律;達爾文的進化論,說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就是定律。
  
  但這許多定律並不是真理,就等於科學上的某些定律有時會被更進步的定律推翻,所以它也只是大定律中的小定律,仍在無常變化之中,還是受時空因緣的限制。
  
  佛教說,宇宙人生都離不開因緣果報;因緣果報是人間必然的定律。宇宙間的事事物物,那一項能離開因果關係,所以因果就是定律。世間上的萬物,那一項不 是彼此相互依住,相互存在,這就是緣起的定律。佛陀所以成道開悟,就是因為他發現了宇宙人生的定律:「果從因生」、「相由緣見」、「事待理成」、「多從一 生」、「有依空立」、「佛是人成」,這些都是定律。
  
  避開佛學上比較究竟的真理不說,只說世間人情的定律,一個人如果能認識明白就已經不容易了。人,要求獲得別人的尊重,希望獲得別人的恭維讚美,就是人 情的定律。人,希望獲得食衣住行的富有,這就是生活的定律;人,莫不希望獲得功名富貴,這就是金錢的定律;人都希望獲得健康長壽,這就是人生自我的定律。
  
  人與人之間,群我相處,愛瞋親疏,都有彼此的定律,懂得這許多的定律,就會減少糾紛。可是有一些人不能明白這些關係的定律,輕重不分,善惡不明,不明白這些定律的道理,就會難以和諧了。
  
  時間的流轉,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循環定律;空間的方位,有東西南北的方向定律。太陽這個恒星、月亮這個衛星,自有他們運轉的定律。
  
  人生不但要明白人我的定律、生死的定律、苦樂的定律;人人都能了解到彼此相互關係的定律,就會知道輕重、利害。何時起風?何時下雨?春天為什麼有和 風?寒冬為什麼會冰冷?家人為什麼歡笑?朋友為什麼不滿?能將這些定律都能了然於心,做人就容易圓滿了。《人間福報》2002121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