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心寬念純:靜思人文—證嚴法師最新作品系列
證嚴法師

編輯推薦

 眾生病,故菩薩病,《維摩詰經》如此明確且殷切地說明了:菩薩感應一切眾生之病苦,如是之故,生慈悲心。濟世救人,慈悲為懷,正是慈濟的精神中心與志業之所向。四十年倏忽而過,四大志業依序而進,同時並行,粲然有成,花開多瓣!直心即道場,做慈濟更是道場,慈濟人充分踐履師志,人間即靈山,自可拈花而微笑。

  第五個十年的開始,證嚴法師提醒:不忘回到慈濟志業創辦之初的竹筒歲月,提醒慈濟人不忘本心、發心如初。希望慈濟人能做中覺知,知行合一,祛除根本無明,而見天心月圓。

  因覺知眾生之苦,悲心相契,因救拔眾生之苦,而同體大悲。人命有其局限,慧命卻可無窮,追求慧命的路上,證嚴法師帶領新舊慈濟人一路而行,隨機逗教,法語如雨,可以洗去胸中之垢之塵,證嚴法師之言可以內求解脫,外助他人,勇猛精進,不憂不畏不怖矣!

  證嚴法師說心寬是善,念純是美,心寬念純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歡喜;這就是人文的根本。期待更多發心發意的菩薩以真誠的愛心、純真與寬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間。

內容簡介

本書是證嚴法師的一部隨筆集,以講述一個個小故事的方式,闡述了人生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如:什么是真正的富有,人生為善最美,惜福才有福報,何為最幸福的人生,等等。證嚴法師說:心寬是善,念純是美,心寬念純就是美善,就能令人歡喜;這就是人文的根本。

  作者寫作本書的目的,就是期待更多的人,以真誠的愛心、純真的寬大的心胸,共同成就美善的人間。

真正的富有

人之所以不得自在,多數是因為得失之心,一般人若是有所付出,就希望有所回報。所謂:富者患失,貧者患得。家庭貧困或是有欠缺的時候,就會斤斤計較,想到心中所要的。富有的人擁有財富、地位,卻也時時擔心有所損,這都是人生不得自在的原因。

  當佛陀在舍衛國時,地方上有一位長者,這位長者有個獨生子。長者給兒子非常富裕的生活,但是這孩子卻非常貢高傲慢、欲望很大,對父母不孝順,對親戚長輩沒有恭敬心,對朋友沒有一點仁義,對家奴非常的刻薄。

  年邁的長者把家業付托給兒子,他卻變本加厲,對父母更加不孝,目無尊長。事實上,他的內心也很不快樂,他貪得無饜地想: 我今天有這么多財產是與生俱來的福,只要我再多求福,天神自會賜給我更多的財產。所以他時常對婆羅門梵志布施結緣,但這是為了求取福報,以得到更多的錢財。

  婆羅門梵志對他說,一個月要祭祀多少次,他總是言聽計從,幾乎每天擺香案祭天,而祭拜的牲禮無數,並供出許多珍寶。如此經過了五年,他的家財卻慢慢消耗掉,他的青春消逝,身體也慢慢衰弱了,但他的期待從沒有實現過。

  真正的富有不放棄的他,仍繼續求財,如此又過了三年,他已經到了傾家蕩產的地步,這時他心中很疑惑: 為什么我一直求福,卻從未得福?後來他聽人說,釋迦牟尼佛能開解眾生的迷惑。於是他到精舍向佛陀請示,懇求佛能賜他致富之道。

  佛陀知道他的生活情況及心態後,就告訴他,貧富之道有四種,所得也有四種: 一是施多得少;二是施少得多;三是施多得多;四是施少得少。

  佛陀解釋說:什么樣的人是施多得少呢?就是平時不知付出愛心,只是一心求福。這種人平時不知敬重尊長,不曾孝順父母,連做人的基本觀念都沒有,卻想要求福,這樣的人盡管花了很多錢祭祀,還是無所得啊!第二種施少得多,是當眾生需要你時,能及時付出而不求回報;無求的心就是無量的功德。第三是施多得多,別人的事,他能身心投入、出錢出力,心無所求卻能得到豐足的回報。第四種是施少得少,這種人甚是慳貪,布施一點點,卻認為已布施很多,並計算著自己有多少功德,這種有所求的付出,布施出去不僅沒有得到功效,相反的還會造業啊!”

  聽佛陀的開示,就知道平時做人最重要的是孝順父母、敬重尊長、親愛周圍的人,甚至要福利人群,這才是真正造福的根源。假如為了福而布施,甚至傷害生靈祭天,則沒有福可得啊!總之,最要緊的是: 不要有得失之心。

生為善最美

人何謂善?簡單地說,有付出之心和行動,這就是善念的發揮,佛陀在世時也是教人要體念眾生,憐憫悲苦之人。

  當佛陀在祇園精舍講經時,有一位很年輕的長者子一心向道,常常去聽經,但家裏的老母親卻不高興,由於她非常疼愛兒子,所以雖不高興,也不忍心禁止兒子去聞法。

  有一天,長者子向母親提出出家的請求,他的母親無法接受,她說:我還在世的時候,你絕對不能出家。而且這段時間內,你要認真做生意,賺很多錢才行。等我闔眼之後,要修行才由你去……”

  佛陀教育弟子要孝順堂上活佛”——父母,因此長者子很孝順,不得已只好答應老母親的要求。當他日日夜夜都專心於賺錢的貿易時,他的母親則在房子四周掘地窖,把金銀都藏在裏頭。

  很多年之後,長者子在老母親往生後,才到僧團出家修行。

  一日,來了一位衣著襤褸、蓬頭垢面的女人,她的全身像被火燒過一樣,非常醜陋,她向精舍裏面不停地跪拜、啼哭。已經成為修行者的長者子出來關切:你從哪裏來?為何這般模樣?又為何啼哭?”她說:尊者,還認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親,因為我慳貪、嫉妒,又阻礙你去修行,世間的業又無所不作,所以死後墮入餓鬼道,受盡了種種的苦楚煎熬,若想解脫苦難,唯有仗著尊者的力量啊!”

  人生為善最美修行者聽了心裏非常悲苦,沒想到自己出家那么久,而母親卻在餓鬼、地獄道裏受苦,他問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她說:我把錢藏在房子四周的地窖,你可以把所有的金銀挖出來,施給貧困急難的眾生,也可以供養有道的修行人。如此,我才能解脫。

  於是,修行者趕緊去處理,他舉行一次無遮大法會,把地窖裏所有的金銀換成糧食、物品,於四十九日內,凡是饑餓、貧困的人來,一律有求必應,把所有的家產完全布施出去。

  圓滿的那天晚上,他的母親像天人一樣,穿著一套潔淨的白衣來到尊者面前,向他叩頭道謝,感謝尊者為她造福,讓她得以免除地獄、餓鬼之苦,而且托兒子修行之福,已可往生天堂了!

  故事中的長者子出家修行,是否因此他的母親就能解脫呢?若無布施造福,也無法轉變業力啊!平時若有人想出家,我們應該隨喜,給他勉勵。身外之物則要好好拿來利益人群,取諸社會,用諸社會。像故事中的老母親就是因為慳貪,又斷人善根,造業不斷才會墮入惡道。我們要鼓勵別人行善修慧,自己更要做模范,學佛就是要學這些,能夠以愛心無所求地付出,這種人必然能夠得到解脫。

用煙條換鋼條

曾經有一位太太來花蓮,她拉著我的手聲聲感謝。她說:師父!您救了我們一家人;您救了我先生,讓我們全家都很歡喜!”她又說:我先生從來沒見過您,不過,他在廣播電台的慈濟世界節目聽過您講經,每次都聽得很歡喜而且很受用。

  她繼續說:師父曾呼籲大家戒煙——如果戒煙不成,就是世間的失敗者。我先生聽了這句話就說:!我一定要戒。他原本每天要抽二三包煙,從那天開始,他真的戒掉了。他計算每天抽煙的錢,一年大約要花掉兩萬元,這次我要來花蓮,他拿出兩萬元交代我說:我已經將近一年沒有抽煙,省下一萬多元,我再補足兩萬元,你幫我把錢交給師父蓋醫院。師父!您救了我先生,實在很感謝您!”

  以前我曾說將金塊換做磚塊,現在又多了一項,用煙條換鋼條”;一條條的香煙也可以換成一條條的鋼筋,從事救人的建設。戒掉抽煙的習慣,一來做到環保,二來可讓家人呼吸到清新的空氣,又可讓自己身體健康,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呢?

  如果人人都能自愛愛人,這份心態豈不是頓悟。一切萬法由心生,心生則諸法生,心滅則諸法滅。作惡是心的一念之差,為善也因一念正確。祈願人人都能自愛愛人,不論是愛抽煙、喝酒、吃檳榔或賭博,都是一念心起,要改並不難。像那位先生說改就改,哪有困難呢?

  用煙條換鋼條一切唯心,心外無法,只要多用心,有毅力、勇氣,一切法從內心求,必能得益。

世間最幸福的人

慈濟人慈濟的人這兩者有何不同?“慈濟的人是職工——職業工作者,只是為了賺取薪資而來工作,做起事來容易產生倦怠感。慈濟人是志工——抱持為人群服務的志願而來工作。

  我從不要求職工和志工一樣完全奉獻,而是期待職工要有如志工一般的心態;把那份存在心裏很奧妙的大愛發揮出來,以歡喜、誠懇的態度投入,貢獻給需要幫助的人。如果能付出那份純真的愛,一定會工作得非常愉快。

  常有人問:師父!您很辛苦吧!”我都會說:說不辛苦是騙人的,不過我天天都很歡喜,這份歡喜就是一股力量。歡喜的泉源從哪裏來?就是感恩,而感恩心又是如何產生?就是心中有愛。心中有愛就會以感恩心來待人處事,自然常感到歡喜,這就如慈濟人常說的一句話,甘願做,歡喜受。

  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人生理念,不論什么樣的理念,總是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工作,這就是生涯規劃。慈濟人因為選擇付出無所求的慈濟志業,而得到歡喜、自在,這就是慈濟人選擇的生涯規劃。例如慈院的志工,他們用真誠的心把病人當成自己的家屬,所以當他們看到病人得到很好的照顧,每個病人的生命在生死關頭被醫師、護士盡心的幫助,都會心懷感恩。

  世間最幸福的人而我呢?每一次想到,我與這么一大群志工菩薩一路同行,就覺得很高興,不由自主地說給自己聽:你是世間最幸福的人。因為我常常認為自己很幸福,所以,所有的疲倦盡除而天天歡喜,天天感恩: 就是這份歡喜、感恩的心,讓我不會倒下去。

懂得感恩,才有幸福

在大陸曾有這樣一個個案,家境原本就貧寒的男主人為了蓋一棟房子,很努力地工作,卻不幸發生車禍,成為植物人。他的太太因此離家,留下三個孩子。家中的奶奶已老邁,大兒子雖然已經十九歲,但遠遊他方,不知道家裏有此變故,最小的孩子十四歲,還在讀書,因此只能依靠十六歲的老二,一肩扛起照顧父親的責任。他們一家住在地穴,沒有門沒有牆壁,一下雨地穴就積水,但他們毫無怨言,直到遇上慈濟人,才幫助他們蓋房子,不必日日住在地穴中。

  和這一戶人家比較起來,生長在台灣的我們應深感滿足。

  修行要能適應環境,像大陸的這一戶人家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他們能夠適應,無悲哀也無煩惱的心態,這也是一種修行。重要的是我們要懂得感恩,若有感恩心,則時時有幸福的感受;若不知感恩,則環境再好還是不會滿足。

想不開是世間最大的苦

凡夫經常有分別心,有特別親愛的人,就有特別討厭的人,無法由煩惱中解脫出來。所以學佛者要訓練自己,以對最親愛之人的心,去對待討厭的人。

  有人或許會說:說得容易,哪裏能夠做得到?”要原諒敵對的人似乎很困難。但是,有一位八歲的孩子來精舍聽到我說:要能夠原諒別人,能原諒別人才是好人。他就能夠實際應用。他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有同學欺負他、打他,他氣得握緊拳頭,但是,他想到自己立志要做一個能夠原諒別人的人,所以,對方打他,他一直避開,並且說:我要原諒他、要愛他。老師看到了,就問:你在念什么啊?”

  他回答:我要原諒他、要愛他。老師這才知道為什么這孩子常常能夠禮讓別人,原來他立志要做一個原諒別人的人。八歲的孩子聽了一句好話即永記在心,別人欺負他,他就能避開,並且原諒對方。而我們已經曆練了幾十年,怎么反而做不到呢?

  佛陀也教我們心要自在,要八風吹不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不動於心。別人稱贊我,這不算什么,因為做好人、做好事,待人接物很得體,這都是應該的,別人的稱贊有什么值得歡喜?有句話說:得意忘形,不要因為別人稱贊自己,就高興得得意忘形,這也是煩惱。

  想不開是世間最大的苦別人的批評毀謗也不用生氣。話出如,話講出來像一陣風,一下子就沒有了,為什么毫無重量的一句話,我們的心會被它撞碎呢?是那句話傷自己的心嗎?其實是自己傷了自己,所以一切不要太在意。

  若是經常將別人的話放在心上就是煩惱,人與人之間會結怨連仇。聽到有人毀謗自己要趕快反省、想想自己是不是有錯;聽別人贊歎自己要小心警惕,想想自己的基礎是否打穩,要更努力做有利益的事。

  利,要講天下利”;福,要講天下福,不可只為自己的私利而奔逐競爭,要為天下的大利而付出。人生之路遙遠,難免會遇上坎坷的路段,我們不可因此喪志,要更抬頭挺胸,把腳步踏穩。

  世間最大的苦是自己想不開,讓自己的心受苦,我們要能轉苦為樂,不要讓芝麻綠豆的小事放在心中而自討苦吃,才能時時自在。

愛心、安心、顧好心

現代社會因為人心不安,所以會覺得社會不安定。其實,問題的來源還是在於人心;“能安定下來,則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充滿祥和、快樂,哪會有社會不安的問題。

  每一個人,不論是社會人士或修行者,都應該隨時把自己的心照顧好。我常說,一般人常講愛心、愛心,意思指不忍心看他人挨餓受凍,自己身邊若有錢即發心布施,稱之為愛心。

  其實,對於修行人而言,愛心是要照顧好自己的心,我們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如果沒有顧好自己的心,動了一個惡念,就會招來一分惡業。所以,我們要時時好自己的,開頭的一念若愛顧得好,自然能生活得安然無恙。

  日常生活的行、住、坐、臥,以而言,小處指走路、大則指交通。走路時,心要用於行走,才會安全。我在醫院加護病房外見到一位心急如焚的太太,她的先生在她清洗地板時,匆匆忙忙地走過來,結果滑倒了,這么一跌就頭暈想吐,進而昏迷不醒。醫師說他腦部嚴重出血,十分不樂觀。走平坦的路卻發生這么嚴重的意外,這就是走路不用心。

  愛心、安心、顧好心又如坐也要坐得安心,佛教中的打坐是訓練自己安心,讓身在茲、心亦在茲”——身心一處;有的人坐不安穩,一坐下來就昏沉,或者心念東奔西跑,身心無法合一。打坐時要身體挺直,還要一念不雜,分秒都把心念照顧好。

  至於,心若不安,即使連睡臥都不得安穩。醫療志工曾提到一個案例——慈院有一位年輕的女孩,腦部受傷住進加護病房快一個月了,還在昏迷中。原來她在家裏,晚上都睡不著,所以翻來覆去,不小心跌下床撞擊腦部。

  為什么睡不著呢?因為心不安”!心無法安定,晚上都睡不好,導致意外發生。這些例子,都是因為不安好自己的心

  總之,安心多么重要,社會人士需要安心,在寺院修行的人更需要安心,時時把心好、好、愛好自己的心,才能去愛他人,愛心就會源源不絕。

將心比心得快樂

人生要生活得快樂,要先將心比心。

  森林裏,一群獸類聚在一起,雖不同類,但它們相處和諧。有一天,單腳的獸向多腳的蟲說:我天生只有一只腳,不過也走得很自然,我看你有那么多只腳,跑起來會不會互相妨礙?”多腳蟲回答:不會呀!跑起來也很自由。

  多足的蟲向蛇說:我有很多腳走起來很自然,而你沒有腳,但好像走得比我還快!”蛇說:是呀!我雖然沒有腳,只利用身體擺動,但也覺得很自然。蛇又向風說:你無足,無形體,可是你走路比什么都快!”風說:我天生如此,一下子在東海,一下子在西海,雖然行動很快,但是還比不上人類的手,它指著東西南北,方向就很分明。

  手指又說:手指比不上眼睛,眼睛在瞬間就能看清遠方投射的東西。眼睛卻說:眼睛看東西雖然快,但是還比不上人的心。

  這是個寓言故事,其實,人生要自在,應該將心比心。故事裏單腳比多腳的,多腳比無足,無足又比無形,無形的又不及有形的手萬能,可以創造一切,又可指引方向,但手又比不上眼睛,眼睛則覺得比不上心的投射。

  將心比心得快樂其實,世間什么都不用比,只要將心比心,而人多數都只想到自己,這件事是不是自己高興?是不是很樂意?這環境是不是可以享受?凡事都歸功於我,多數人不論做什么都以我為出發點,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很少人會去想到別人的感受,這就是凡夫的毛病。

  喜歡比較是人的苦惱,大家要快樂要高興,要學一樣——“將心比心,如此人生才會幸福。

苦樂一念間

有一位坐輪椅的病人,他全身僵硬,只有頭部可以轉動,非常辛苦。千裏迢迢從台北來到花蓮,為的是要說出他的心聲。

  他說——從前他病了很久,又遭人遺棄,住在貧民窟裏,那時覺得人生很黑暗,一點都沒有生活下去的勇氣。他覺得自己又醜又無法活動,因此,整天把門關得緊緊的,別人不喜歡見他,他也不願意讓別人看到,他過的是暗無天日的生活。

  後來,慈濟委員接到這個個案,就常常去看他,從不開門叫到願意開門;從不講話問到願意回答。委員們去幫他打掃房子,幫他洗澡,然後煮食物給他吃,天天和他閑話家常,他被委員的愛心感動了,所以,這幾年來生活得很快樂。他覺得自己沒有那么需要錢,因為身體不自由,沒有機會花用,所以,他不要求金錢上的幫助,只希望得到精神上的鼓勵。

  他省下一萬五千元捐出來,從那時候起就沒有再接受我們的幫助,只憑當局的救助金過日子。他說:我現在很快樂,以前很痛苦!”

  苦樂一念間苦與樂僅在一心,什么樣的境界能轉自己的心?冷熱、苦樂只在於我們是否願意接受。大自然的境界原本就是那樣,我們若不以自然的心態去接受,則不論如何逃避,都無法逃避。

保持的境界

天地宇宙間,萬物共處,天空寬闊,小鳥可以自由飛行,飛機也一樣能自在飛行,住在這自他皆能自由行動的環境裏,我們無權要求飛機不要飛,汽車不要跑,所以我們要反觀自性,修養自己,使心地自靜。

  即是心地最佳的風光,離心之外,無靜境,一切的靜與動完全依心的趨向而定。人生有多長?生死起落之間到底有多少時間與距離?沒有人知道,所以應該要及時行善。

  現今的社會,給人浮動的感覺,由犯罪年齡降低可以看得出來,現在的年輕人,血氣方剛,脾氣非常暴躁。據報載,某個學校一位小學生,只為了同學不肯把玩具借給他,一氣之下,拿起水果刀,往同學身上刺了好幾刀。這孩子才十歲,一生氣竟然造下這種滔天的大罪。

  像這種心理偏激的犯罪案例,年齡層逐漸降低了。問題出在哪裏呢?因為心理隨著外境浮動,道德觀念也跟著雜亂了,人生之所以造業就是由此而起。

  修行即要時時保持這份的境界,無論什么境界,我們都要將心境靜下來。安定心念必須靠自己修養的功夫,凡事不計較,則凡事不覺得吃虧;喜歡計較的人,無法心平氣和,反而常常吃大虧。

  保持的境界現在的社會充滿動與亂的形態,心動則一切人事皆亂,因此造罪犯案者愈來愈多。能把心調理得清靜,靜定心即是道場。

父母情深

曾有一位中年人帶著弟弟來見我,對我說:弟弟很想不開,因為他太太患有嚴重的紅斑狼瘡,他說如果太太的病治不好,他也要跟著去。父母親聽了很擔心,母親整天以淚洗面。

  這個家庭原本只有一個病人,結果又多了三個有心病的人。我向那位想不開的年輕人說:人生的目的不是只為一個人而活!”我反問他:你跟著父母幾十年了?” 他就把頭低下來,再問:你跟太太結婚幾年了?”他答:八年。我說:你跟太太才八年的感情,她生病你就想死!你和父母親有三十多年的親情,他們從小把你養大,照顧你、疼愛你,你有個病痛,父母就肝腸寸斷地關懷,而你竟然漠視這幾十年的親情?”

  我看他抬起頭來,似乎大有所悟,我又對他說:人有病痛是難免的,既然太太得了病,你要盡做丈夫的責任,再來就是聽天命了。現在的醫學這么發達,你應該盡力替她治療,如果她的業緣如此,也要為她祝福。而你更應該讓父母放心,萬萬不可讓幾十年的感情就這樣喪失掉,忘記父母的恩情,那是不對的。

  父母情深人生往往有一個共同的模式: 父母關心子女一輩子,從子女呱呱落地開始,直到父母年紀很大了,甚至到最後一口氣,都還在關心子女,這就是父母心。

  我曾看到一篇故事,發生在日據時代。有一位年輕人被抓去當軍夫,父親在兒子的包袱裏放了一個大餅和四件換洗的衣服,無奈地把兒子送到集合地點,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從那天以後,這位父親每天都會到和兒子惜別的地方去等,盼望孩子有一天會回來……事實上,他的兒子已經戰死沙場了。這位老父親不知情,仍然天天去等,二十年風雨無阻。

  他的媳婦知道先生戰死的消息時,身上懷有遺腹子,聽到噩耗,她真是痛不欲生,但不忍心將這殘忍的事實告訴公公。公公每天都等著要接兒子回來,她看了內心多么難過。於是,媳婦每三五個月就請人幫忙寫信,當作是她丈夫寫回來的信件,老人收到信後就比較安慰,認為有信回來了,有一天兒子也會回來。

  這雖是一場虛幻的安慰,卻很感人,感人的是父子的親情,更感人的是這位媳婦這么孝順。她結婚沒多久,先生就離家,她卻能守住家庭,把女兒生下來,又明知先生已戰死沙場,卻仍然一心一志守著女兒,孝敬公公,還想盡辦法,讓公公安心,實在很令人感動!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到能感動人,能感化人,不可因一念之差,而造成錯誤的行動,以至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讓人在背後批評。所以,要真正用心注意,守好自己的行為。

母愛就像長流水

佛法就在生活周遭,無論一花一草都是活生生的佛法。有時我到魚池邊,看到噴水池的水每天都從上向下流,這個水池沒設計出水口,但這水每天一直在流,卻不曾滿出來,可見水仍回歸於大地。人生亦如此。

  人生的道理應該不斷往上追求,像凡夫要追求聖人崇高的道德修養。既然大家都知道佛菩薩的境界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就應該要學佛,要行菩薩道,行菩薩道則要付出,要舍掉自私自利,舍掉自己的享受,投入人群把良能付出給眾生,這才是菩薩的行持。沒有經過長時間的辛苦,如何能到達清淨光明的境界,所以一定要力爭上遊堅持力行。

  記得多年前,有一個兩歲的孩子,在一家店門口失蹤,做媽媽的吃不下也睡不著,找孩子找得快發狂。孩子的外婆看到女兒找孩子找得辛苦,要去問神、問乩童,出門後卻被車子撞倒,兩天後傷重不治往生。

  孩子的外曾祖母已九十歲,聽到女兒往生,受不了刺激,中風了,拖了兩年多也往生。只因一個小孩失蹤,使得全家風雲變色、愁雲慘霧。十幾年來這位失去孩子的媽媽每天以淚洗面,在孩子的照片前叫著孩子的名字:孩子,你在哪裏,怎么不回來?”望子歸來的心未曾改變。

  母愛就像長流水親情就像水從無間斷地由上往下流,母愛長流水,而孩子對父母的孝心呢?

  學佛要從做人開始,有今天的水,其根源就是從上流下的,所以愛子女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對小孩負責並付出愛是應該的,但是要回視自己身體從何而來,反哺之恩就是孝道;孝是百善之源,有孝心的人,才是真正行善的人。尤其學菩薩道、學佛的人要學大孝,視普天下老者如父母,對老人要有恭敬愛護的心,恭敬愛護就是孝 ——孝養普天下的老者,視如親生父母。

  這是學佛者行菩薩道的起步,在家對堂上活佛——父母要用心;若只想自己的兒女,忘了長輩的恩情就不像人了。

賣專心

在台中有一對可愛的小兄弟——郭鎮元、郭鎮宇,幾年來不斷地努力學業和賺工資,只為了幫助我建醫院、蓋學校,兄弟倆雖然年幼,但從三四歲起,就懂得發心助人了。

  早年為了大陸賑災,小兄弟聽了媽媽的敘述後,也懂得發揮同胞愛,和媽媽約定要省下零食的錢——一年之中都不吃零食,然後一人各捐一萬元救助災民。

  之後我為援助某國而呼籲,媽媽把這個國家的情形告訴他們,兄弟倆就和媽媽打禪語。哥哥郭鎮元說:媽媽,你今年要不要些什么東西?我可以給你!”媽媽一時無法會意,弟弟接著說:媽媽,我可以三年不吃零食。

  媽媽說:現在不吃零食,對你們沒什么稀奇了!”小哥哥著急地說:媽媽,你到底要買什么嗎?”媽媽說:你們平時很粗心,寫字經常少一點、缺一撇,都是因為這樣被扣分,我今年要買的是專心’!”

  這位媽媽真是用菩薩心在教育孩子,她把十張千元紙幣換成一百張一百元的鈔票。然後拿了兩疊鈔票對孩子說:一萬元是這么多哦!買你們一年的專心,實在很貴。你們要好好專心哪!”

  賣專心孩子各自拿到一萬元,他們很珍惜地用信封裝好,對媽媽說:媽媽!我還有私房錢,可不可以也一起捐?”媽媽問:你們怎么會有私房錢?”孩子說:是阿公、阿嬤、舅舅他們給的啊!要給我們買玩具的。小兄弟把私房錢也拿出來,當天下午就拿來交給我。

  他們告訴我:師公,這是我們賣專心的錢。乍聽之下,我也不懂什么是賣專心”?問了他們的媽媽,她才告訴我這段母子之約

  修行的道場,禪師會彼此打禪語,他們母子也像是在打禪語。小小的孩子能夠這么用心,在日常生活中,他們戰戰兢兢,不敢做錯事,目的無非是要讓父母歡喜、賺得工資,這些錢全數都捐出來建學校,蓋醫院。有特別的活動,他們就想辦法,另外再賺錢。

  從這對兄弟身上,知道他們不只有愛心,而且很用心。反觀有些人生經曆的大人,應該比孩子想得更透徹吧!

甘願做,歡喜受

有幾年,每當我由小路往慈濟醫院的路上,經常看到一位先生用輪椅推著老人在那兒散步,清早和黃昏的時刻都遇過,他真是個孝順的孩子,聽說他的父親已中風多年。

  後來他的父親再度發病,送到慈院治療。

  有一天,我到病房去,同病房的患者在裏面,唯獨一張病床是空的。我問:這位病人到哪裏去了?”患者及家屬都異口同聲說:那位年輕人送他的父親去複健!” 那時,我還不知他們口中的年輕人就是那一位,出來在走廊上,剛好看到他把父親送回來,才知道原來就是我經常在路上遇到的那位年輕人。

  我贊歎他很孝順。他說:這是應該的呀!”由他的表情可感到他的真誠,他推著父親到病房裏,讓老人家安適地躺著。那時,我還在走廊和其他病患說話,他出來很誠懇地說:師父!我要請問您一件事。

  什么事呢?”

  他說:我應該怎么做才能讓父親的業障消除?”

  你覺得應該怎么做呢?”

  有人說如果燃指發願功德回向,這樣可以報父母恩,父親的病會好得快。

  甘願做,歡喜受我說:你錯了!不要做傻事!你的身體是父母給你的,千萬不可損傷自己的身體,若損傷自己是大不孝呀!這不是報父母恩。真正的報恩是: 你和你父親所有的共業,你要甘願做、歡喜受,因為這是你們過去生的共業。侍奉父親是應盡的本分,你的心不可有絲毫的厭煩,這就是盡孝道。

  他說:那我明白了,原本我想,如果能讓父親的病快點好,即使要我燃掉一只手,我也願意!”

  年輕人,你的前程還很遠,千萬不能傷害自己!”

  我明白了,我要甘願做,歡喜受!”

  平常人推輪椅,總是站著推,和病人有一段距離,而他總是彎身以臉頰貼著父親,因為他的父親臉頰會一直歪斜,必須這樣才能扶正老人家的頭。除了大雨天之外,若是下著小雨,也會看到他一手撐傘、一手推著輪椅,陪他父親散步,幾年來無間斷。他日夜都隨侍在父親身邊,這也是甘願做,歡喜受

  人生就是這樣,有很多無奈的事,從過去帶來,現在要完全承受,現在若沒有受盡,以後生生世世還是無窮盡地受業。所以,我告訴他要甘願做,歡喜受,而他也做到了。

善的熏習

莊子曾說——萬物自然皆平等,但是,物卻自貴而相賤。世上之所以有分別,就是因為有我,而且自以為高貴、比別人強;為了提高自己,就去壓制貶低他人,這是眾生的心態。

  其實,自己是否高貴,要由別人去評斷,不是由自己標榜的。我們要好好努力,回歸自己的本性自然,才能達到真正的高尚。有時候看到人與人之間彼此爭鬥,到後來有什么意義呢?爭的結果只是苦不堪言。

  佛陀在世時,有一天,舍衛國的國王去禮拜佛陀。佛陀見到國王就說:國王,你看起來似乎很疲倦的樣子,你從哪裏過來的?”國王回答:我真的累得很,因為國內有一位長者最近往生了,他的家財多得難以計算,卻沒有子女繼承。現在所有的財產要充歸國庫,他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我已經來回好幾趟,還無法算清。

  佛陀問:既然他沒有子女,為何在世時,不做一些對社會眾生有利的事呢?”國王搖搖頭,說:他在世時一毛不拔,不僅對家奴吝嗇,對自己也很節儉,甚至連娶妻也覺得是一種浪費,因為娶妻要生子、養家,都得花錢。

  佛陀說:這樣的人其富如貧,雖然他財富豐厚,但和窮人有什么差別?”眾生就是看不開,這種人是世間最可憐的人!

  善的薰習人為善為惡與外在的環境關系很大,所以修行道上和人群的關系也很重要。修行要將惡的習氣除掉,把善的習氣留下,如能回歸本性,無貴賤之分,對眾生喜舍付出,自然能從凡夫地,邁向菩薩歡喜堅固地。

執迷不悟的女兒

 一對夫妻帶著讀高中的女兒一起來看我。這女孩身材削瘦,穿著緊身衣服,流露慵懶的氣息,聽到母親陳述她的時候,杏眼圓睜一副不以為然的模樣。她母親說,女兒近來非常貪玩,經常流連在外,甚至到淩晨才回家,他們夫妻非常擔心;女孩曾經在外出過事,更令他們不安。

  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一萬次裏只碰上一次也是碰不得啊!很危險的。萬一遇到不良分子怎么辦?”父母的關懷表露無遺,但為人兒女的,一天二十四小時裏,哪時會想到父母呢?

  望著沉默不語的女孩,我勸她就要上大學了,一定要好好念書;父母苦心栽培,更要盡心把握。

  我沒有讓他們操心啊!”這對父母在一旁擔憂落淚,女孩卻感覺不到父母操心的理由,依然故我,還理直氣壯地回答。

  我告訴她:有智慧的人將時間當鑽石,而你卻將時間當石頭,把人生白白浪費在貪玩上。可知道我們應該分秒必爭,珍惜光陰?”女孩搖搖頭,不表認同。

  執迷不悟的女兒見她執迷不悟,我也無可奈何,轉而勸告這對父母:你們為孩子過分操心了,把心轉個方向吧!她不願自愛,自己要毀掉自己,你們只為她一個人煩惱太沒價值了,不如以父母心去愛別人的孩子,不要做傻父母了。

  這位女孩為反對而反對,拉不下臉來聽從父母的話。父母辛苦拉拔孩子,既不希望管教太嚴,又憂慮孩子出過事,實在很難為。

  父母的心真的很可憐,但願全天下的孩子們照顧好自己的心,莫惹父母傷心。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