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美德故事3
淨土宗編輯部

貳拾、勤奮專注

一○一、勤奮的益處

查理不算是絕頂聰明的孩子,但是他是個努力的學生,學習很勤奮。他總是把學習任務完成之後再心安理得地去玩。他和其他孩子一樣愛玩,玩遊戲的時候,每個人都喜歡和他一夥兒。通常,他總是最先衝到操場上,也最先回到課堂上。刻苦學習使他更有興致玩耍,而玩耍也給了他努力學習的興致。所以,課上課下他都很開心。

考大學的時候,老師強力推薦了他。在大學讀書,他同樣堅持自己的原則,生活還是那樣從容、快樂,不僅如此,他還參加了優秀學生社團,並擠出很多時間讀自己喜歡的書。

在畢業典禮那天,父母、兄弟姐妹都來聽他演講,他們都為他感到自豪。

許許多多有利的機會敞開在查理面前,因為他勤奮,有才智,他受到所有人的愛戴。這就是勤奮的回報。

整天無所事事地混日子是不能帶給人快樂的,懶惰的孩子總是顯得可憐悲慘。奇怪的是,還有人願意這麼過。(《美德讀本》)

一○二、勤能補拙

古希臘著名演說家戴摩西尼生下來就口吃,總是表達不出自己的見解。為了克服這個生理缺陷,戴摩西尼常把石子放在嘴裡,跑到海邊,面對大海練習演講,天天如此,居然把口吃的毛病改掉了。

為了專心練習演講,戴摩西尼一邊登山一邊吟詩,有時站在鏡子前練習手勢。為了一心一意練習,他在地下室一待就是三個月。他還橫下心來,把頭髮剃去一半,這樣一來,想出去玩的念頭就徹底打消了。

經過頑強的努力,在無數次失敗之後,戴摩西尼終於成為舉世聞名的演說家。 (佚名)

一○三、聞雞起舞

東晉名將祖逖,從小喪父,由哥哥撫養長大。由於性格豪爽,不受管束,到十四五歲還不願好好讀書。幾個哥哥對他的前途很擔心。

但後來情況有了改變,祖逖開始愛讀書了。他不僅博覽群書,而且經常到京城洛陽去找人探究學問。

二十四歲那年,他與好友劉琨一起到司州(洛陽東北)任主簿(主管文書),他倆志同道合,意氣相投,白天一起辦事,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鳴聲驚醒,他把劉琨推醒說:「你聽到雞鳴聲了嗎?」

劉琨側耳一聽,說:「是啊,是雞在啼叫。不過,半夜的雞啼聲是惡聲啊!」

祖逖不同意,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早點起床鍛鍊,快起床吧!」

兩人一骨碌從床上爬起,到院子裡舞起劍來。 (《晉書.祖逖傳》)

一○四、鑿壁借光

西漢人匡衡,家裡世代務農,十分貧窮,連點燈的油也買不起。但他很愛學習,由於家裡沒錢供他讀書,他便白天做工,晚上讀書。有時在大戶人家做工,遇到主人家藏書很多,他便不要工錢,請求借幾本書給他讀。

晚上,因為沒油點燈,他心裡很苦惱。

鄰居是一家富戶,夜晚經常燈火通明。一天,匡衡發現從牆的縫隙透過一絲光亮,他突然想出一個辦法,順著縫隙在牆上鑿開一個小洞,讓更多的燈光從小洞射進來。他拿書在洞口一試,果然看清了書上的字。於是,匡衡就靠近洞口,借著燈光讀起書來。經過不懈的努力,匡衡終於成了一位很有學問的人,尤其對《詩經》有獨到的見解。

漢元帝喜好《詩經》,就請匡衡為他講解。匡衡受到信任,被拜為丞相,並封為安樂侯。(《西京雜記》卷二)

一○五、囊螢

車胤,晉代南平(福建)人,他的曾祖父車浚三國時當過吳國會稽太守。

有一年,吳縣一帶鬧災荒,車浚上書吳王孫皓,要求開倉放糧,救濟百姓。吳王以為他是為了在百姓中樹立威信,下令將他處死。車胤家裡由於遭到這樣重大的災難,變得一貧如洗。

車胤是個愛讀書的孩子,但因為家境貧寒,夜讀的時候經常沒有油點燈。夏天的夜晚,他就用白絹做成半透明的袋子,裝幾十隻螢火蟲照著書本,夜以繼日地學習。

車胤的苦學終於得到了報償。

後來他成為一個非常有學問的人,當過太守、將軍、吏部尚書,人們也用「車胤囊螢」來比喻勤學苦練。(《晉書.車胤傳》)

一○六、映月

南朝齊國的江泌,少年時家裡很窮,白天要做活兒,只能收工後讀書。黃昏時分,他上屋讀書。瞌睡了,從屋上跌下來,再爬上屋繼續讀。(《南史.江泌傳》)

一○七、頭懸樑

孫敬,西漢信都(河北冀縣)人,從小非常好學,因為家境貧窮,沒有條件入學,便在家中自學,直到成年。

孫敬讀書入了迷。他從早讀到晚,足不出戶。人們只聽到他朗朗的讀書聲,很難見到他的身影。

孫敬覺得夜晚比較安靜,讀起書來效果比白天好,因此每天讀到深更半夜。但是,從白天讀到深夜,畢竟非常勞累,難免打瞌睡。於是,他採取了一個方法:用一根長長的繩子,一頭懸住屋樑,一頭紮住自己的頭髮。這樣,每當要打盹頭往下垂時,就被繩子拉住,髮根處頓時疼痛起來,睡意頓消,又可打起精神讀書了。 (《太平御覽》、《楚國先賢傳》)

一○八、錐刺骨

戰國時,蘇秦十次上書秦惠王,意見不被採納,回家後發憤讀書,瞌睡了,就用錐子刺大腿,血一直流到腳上。 (《戰國策.秦策一》)

一○九、截蒲為牒

路溫舒,西漢鉅鹿(河北平鄉)人,出生在鄉下一個看門小吏家中,生活貧困,小時候天天到野外放羊。

路溫舒看到鄰居的孩子讀書,非常羡慕,可是他家買不起書,更不用說上學讀書了。他想:要是能有書自學,那就心滿意足了。

一天,他在河邊放羊,見水中長著一大片蒲草,綠油油的蒲葉又大又闊,非常可愛。他看了一會兒,突然高興地跳起來,自言自語地說:「這不是抄書的材料嗎?為什麼不用來抄書呢?」

第二天,路溫舒出外放羊時就帶了小刀,順便到水邊割蒲草。他割了一小捆帶回家,把蒲草曬乾壓平,再裁割成同樣大小,用麻線穿訂起來,一冊蒲葉本子就這樣做成了。有了蒲葉本子,他就向鄰居借書來抄。白天放羊,晚上抄書,沒多久就抄了很多蒲葉書,從此再也不愁沒書讀了。

鄰居見了,都連聲誇獎:「這孩子真用功!真會動腦筋!」

路溫舒就靠這個辦法讀了很多書,成了西漢有名的學者。(《漢書.路溫舒傳》)

一一○、心不在焉

古時候有個名叫秋的棋手,由於他的棋下得好,當地人都稱他為弈秋。

弈秋收了兩個徒弟,他每天盡心盡力教導他們,想把自己高超的棋藝傾囊相授。但這兩個徒弟完全不一樣。

一個徒弟生性踏實認真。他謙虛好學,非常專注,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下棋上,認真思索老師所做的每一步安排,仔細品味老師的每一句言談。所以,他極為準確地領悟了老師下棋的精髓,棋藝進步飛快,連老師都為之驚歎。

另一個徒弟正好相反。他雖然天天跟在老師身邊學習,但老師講解下棋要領的時候,他的眼睛好像是在盯著棋子,可心思卻被空中的大雁佔據,恨不得馬上搭弓射箭,射下一隻。結果,老師的講解他一句也沒聽進去。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棋藝依舊拙劣不堪,一絲一毫的進步都沒有,老師對他極為失望。

這兩個徒弟,一個成了棋藝高超的名手,另一個一無所獲。其中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心不在焉。 (《孟子.告子章句上》)

貳壹、持之以恆

如果一個農夫總是草草地收工,他就不會有好的收成。

如果一個學生總是早早地合上書本,他的學習一定不會太好。

如果想將自己的學習提高,那就耐心一點兒,不要急於求成。

一個人一天走一英哩,只要堅持下去,他就可以走遍全世界。(《美德讀本》)

一一一、孟母誡子

戰國時期,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軻)小的時候,母親送他到學堂讀書。剛開始孟軻還懂得用功,後來就漸漸學會偷懶、貪玩,不肯用功讀書了。有一天,他竟然逃學回家。

母親此時正在家中織布,一看見他逃學回來,就拿起剪刀把織布機上織了一半的麻布剪斷了。孟軻嚇得發抖,跪在地上。

母親責備說:「求學跟織布的道理是一樣的,必須一絲絲不斷積累,才能織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斷了,那就會前功盡棄。求學更是要不斷地用功,最後才會有所成就。而你現在卻偷懶逃學,不肯用功讀書,這樣自我墮落,如何能成就學業?」

孟軻聽了母親這番話,非常慚愧,立刻向母親認錯,從此發奮向學。經過長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終於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學問。(《列女傳.母儀.鄒孟軻母》)

一一二、樂羊子妻

樂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塊金子,回家交給妻子。

妻子說:「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何況拾取別人丟失的東西謀求私利而玷污自己的品德呢?」

樂羊子非常慚愧,把金子扔到野外,到很遠的地方求師學道去了。

過了一年,樂羊子回來了。妻子問他回來的緣故。

樂羊子說:「只是出門久了,想家,沒別的事情。」

妻子拿刀走到織機跟前說:「這綢布是蠶兒吐出來的絲,經過織布機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積到一寸那麼長,又一寸一寸不停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現在如果割斷這塊綢布,那就會半途而廢,白白浪費時間。你出外求學,半路上就回來了,那和割斷這綢布有什麼兩樣?」

樂羊子被她的話感動了,回去修完了學業。 (范曄《後漢書》)

一一三、磨杵成針

李白小的時候非常貪玩,不用功讀書。有一天,他到野外遊玩,見到河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婆婆,手裡拿著一根大鐵棒,在石頭上用力磨著。李白很奇怪,就上前問道:「老婆婆,您這是在幹什麼呀?」

老婆婆一邊磨鐵棒,一邊回答說:「我想把它磨成一根繡花針。」

李白被老婆婆的行為所感動,向她深深行了個禮,回家發奮讀書去了。(《方輿勝覽》、《潛確類書》)

一一四、七口大水缸

晉代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八歲的時候就跟父親學習書法,他聰明好學,每天都要伏案練字。可是,時間一長,王獻之有點兒沉不住氣了,感到厭煩,想走捷徑,就問父親學書法有什麼秘訣。

王羲之指著家裡的七口大水缸說:「秘訣就在這七口缸裡,你把這七口缸裡的水寫完了,自然就知道其中的秘訣了。」

王獻之從此苦練基本功,真的寫完了七口大缸裡的水,終於成為與父親齊名的大書法家。

一一五、李賀的錦囊詩

李賀是唐朝宗室鄭王的後代。他從小聰慧異常,七歲時寫的詩文已很不錯,名聲傳遍長安。

當時,有人拿李賀的作品給文學家韓愈和皇甫湜看。他們都非常驚奇,說:「寫得真好!如果作者是古人,我們或許不知道;如果是今人,哪有不認識的道理?」

當聽說作者是個小孩時,韓愈和皇甫湜更加驚奇,他們不相信,決定親自去看一看。於是,兩人跑到李賀家,出題目要他寫詩。李賀提筆就寫,好像早已想好了似的。兩人這才相信。

李賀長大以後身體瘦弱,但寫詩卻更加起勁了。每天早晨,他騎著一匹瘦馬,帶著一個小童,背著一個錦囊,想到一句佳句,就立即寫在紙條上,投入錦囊裡。到了傍晚,李賀回家了。 她的母親叫婢女接過錦囊,看見裡面寫的詩句多,就怒氣沖沖地說:「這孩子要把心嘔出來才甘休!」

吃過晚飯後,李賀就把詩句從錦囊裡拿出來,磨墨鋪紙,續而成篇。

李賀就用這個辦法寫了不少精彩的作品。(《新唐書.李賀傳》)

一一六、齊白石「化石為泥」

齊白石年輕的時候愛好篆刻。一天,他去向一位老篆刻家求教。那位老篆刻家說:「你挑來一擔石頭,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些石頭都變成了泥漿,你的印也就刻好了。」

齊白石真的挑來一擔石頭,夜以繼日地練習篆刻。他一邊刻一邊拿篆刻名家的作品對照、琢磨。他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磨起了泡,仍然專心致志地刻個不停。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石頭越來越少,地上淤積的泥漿越來越厚。最後,通通「化石為泥」了。 (小學語文)

貳貳、學無止境

一一七、韋編三絕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他的思想和學術對後世影響很大,形成儒家學派。

孔子多才多藝,學問淵博。他的學問是經過刻苦鑽研而得來的。

他三歲喪父,從小就不得不做各種事情養家糊口。他曾經當過牧童,看守過糧食,也當過送葬時的吹鼓手。因此,他小時候並沒有受到良好教育,只好通過自學來求得學問。

十七歲那年,孔子的母親也去世了,為了安葬母親,才找到父親的墓地,從而知道自己是貴族後裔。此後,他到貴族的領地上一邊做事情,一邊學習各種本領。

三十歲那年,孔子創辦了一所私塾,從此,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有機會讀書了。

五十歲時,孔子被魯定公任命為中都(汶上)宰,之後被封為大夫。從五十五歲起,他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直到六十八歲回到魯國。

晚年時,孔子開始研究《周易》。《周易》內容廣泛而複雜,而且是用當時已不多見的古文字寫成,非常難讀,大多數人不敢問津。

當時文字都是寫在竹簡上的,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非常結實的繩子編連起來,此即「韋編」。孔子鑽研《周易》,反復閱讀,以至於穿竹簡的「韋編」被磨斷了好幾次。他仍不滿足,說:「再給我幾年,這樣我對《周易》的研究就差不多了。」

後人用「韋編三絕」來形容勤奮好學。(《史記.孔子世家》)

一一八、孔子學琴

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也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他既會唱歌,又會彈琴、作曲,有高超的音樂鑒賞能力。

孔子從小喜好彈琴,年輕的時候便有較高的造詣。但是,孔子並不滿足,他認識到,單憑自己的努力很難有更大的進步。於是在二十九歲的時候,他開始跟從音樂家師襄學琴。

一天,師襄把一首曲子拿給孔子,讓他自己練習。孔子拿著這首曲子,廢寢忘食日夜彈唱,足足練了十天,仍然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師襄聽孔子彈的還是那首曲子,忍不住對孔子說:「你已經彈了很久了,現在可以換個曲子練練。」

孔子回答:「我雖然已經熟悉它的曲調,但還沒有摸到它的規律,還需要繼續練。」說完又彈了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覺得孔子彈琴的水平大有長進,於是對他說:「你已經摸到這首曲子的規律了,可以換個曲子練練。」

不料孔子停下琴,恭敬地回答道:「先生,我雖然摸到了它的規律,但是還沒有領悟到它的音樂形象,還需要再練。」

師襄教過許多學生,但還沒碰到像孔子這麼好學的人,於是又搖搖頭走開了,心中卻暗暗高興:「此人以後必成大器。」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發現孔子神情莊重,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一天,師襄悄悄走近正在練琴的孔子,凝神傾聽孔子彈唱,深深陶醉於優美的琴聲中。

一曲彈罷,孔子向師襄深深行禮,說:「先生,我已經體會到音樂形象了,他黑黝黝的,個兒高高的,目光深遠,似有王者氣概,此人非文王莫屬也。」

師襄聽罷,大吃一驚,因為此曲正好是《文王操》,而他事先並未對孔子講過。(《史記.孔子世家》)

一一九、滿了嗎?

一位學僧自以為在無德禪師那裡學的差不多了,打算離開,於是就向禪師辭行。

無德禪師並未阻攔他,只是說:「你在離開以前,給我盛一盆石子來,注意,一定要盛滿!」

學僧按照無德禪師的要求,端來滿滿一盆石子。

無德禪師問:「滿了嗎?」

學僧恭敬地回答:「滿了!」

無德禪師把沙子倒在石子上面。只見沙子順著石子間的縫隙流了進去。

無德禪師又問:「滿了嗎?」

學僧道:「滿了!」

於是,無德禪師又把水澆在石子和沙上。結果,水也滲了進去。

無德禪師又問:「滿了嗎?」

學僧一下子醒悟過來,向無德禪師禮拜,再也不提離開的事兒了。(《日日禪》)

貳參、熱愛勞動

一二○、不勞不食

宋代百丈禪師德高望重,嚴於律己,直到九十多歲還帶頭勞動。弟子們很不忍心,暗中把他的工具藏了起來。老禪師卻說:「我沒有什麼德行,我怎麼能依賴別人養活呢?」他到處尋找自己的工具,但怎麼也找不到,於是就乾脆不吃飯。

這就是流傳古今的佳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景德傳燈錄》)

一二一、勞動真快樂

冬天的一個晚上,勞德夫人和她的兩個女兒坐在壁爐旁。兩個女孩在縫東西,媽媽則在忙著織毛衣。

凱蒂完成了自己手上的活兒。她抬頭看了看說:「媽媽,我覺得今天的火比平時的大。我真愛聽火在燃燒時發出的劈劈啪啪的聲音。」

「我也正準備這麼說呢?」瑪麗也叫起來,「今天的燈確實比昨晚的亮。」

「親愛的孩子們,」媽媽說,「那一定是因為你們今天晚上感覺比平時快樂的緣故。也許這就是你們認為火比平時更大、燈比平時更亮的原因吧!」

「但是媽媽,」瑪麗說,「我不明白我們現在為什麼會比平時更快樂。昨晚表姐在這裡和我們玩遊戲,一直玩到我們都累了才結束呢?」

「我知道,我知道為什麼!」凱蒂說,「這是因為今天晚上我們在幹一些有意義的活兒。我們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為我們成了有用的人。」

「說得很對,親愛的,」媽媽說,「我很高興你們兩個都認識到做些事情要比單純玩耍更令人愉快,更讓人受益。」(《美德讀本》)

一二二、農夫的寶物

有個農夫快要辭別人世時,想要把自己的耕作經驗傳給兒子們,便對他們說:「孩子們,我即將離開這個世界了,你們都去尋找我埋藏在葡萄園裡的東西,把它們通通都找出來吧!」兒子們以為那裡埋藏了金銀財寶。父親去世後,他們把葡萄園的地全都翻了一遍,什麼寶物也沒找到,卻使葡萄園的地很好地耕作了一番,所以這年比以往結了更多的葡萄。

勞動是最好的寶物。 (《伊索寓言》)

一二三、蟬與螞蟻

冬季,螞蟻正忙著把潮濕的穀子曬乾。饑餓的蟬跑來,向牠們乞討食物。螞蟻問牠:「你為什麼在夏天不去收集食物呢?」

蟬回答說:「那時沒有時間,我忙於唱美妙動聽的歌。」

螞蟻笑著說:「你夏季如要唱歌,那麼冬季就去跳舞吧。」

勤奮勞動才能豐衣足食;如果一味玩樂,只能挨餓。 (《伊索寓言》)

貳肆、務實

一二四、吹牛的狐狸

一隻貓在森林裡遇到一隻狐狸,心想:牠又聰明,經驗又豐富,挺受人尊重的。於是牠很友好地和狐狸打招呼:「尊敬的狐狸先生,您好嗎?這些日子挺艱難的,您過得怎麼樣?」

狐狸傲慢地將貓從頭到腳打量了一番,半天拿不定主意是不是該和牠說話。最後牠說:「哦,你這個倒楣的長著鬍子、滿身花紋的傻瓜、饑腸轆轆地追趕老鼠的傢伙,你會啥?有什麼資格問我過得怎麼樣?你都學了點什麼本事?」

「我只有一種本領。」貓謙虛地說。

「什麼本領?」狐狸問。

「有人追我的時候,我會爬到樹上去藏起來保護自己。」

「就這本事?」狐狸不屑地說,「我掌握了上百種本領,而且還有滿口袋計謀。我真覺得你可憐,跟著我吧,我教你怎樣從追捕中逃生。」

就在這時,獵人帶著四條狗走近了。

貓敏捷地竄到一棵樹上,茂密的樹葉把牠遮擋得嚴嚴實實。「快打開你的計謀口袋,狐狸先生,快打開呀!」貓沖著狐狸喊道。可是獵狗已經將狐狸撲倒咬住了。

「哎呀,狐狸先生,」貓喊道,「你的千百種本領就這麼給扔掉了!假如你能像我一樣爬樹就不至於丟了性命了!」(《格林童話》)

一二五、老鼠開會

很久很久以前,老鼠們因深受貓的侵襲,感到十分苦惱。於是,牠們在一起開會,商量用什麼辦法對付貓的騷擾,以求平安。

會上,老鼠們提出了各種主張,但都被否決了。最後,一隻小老鼠站起來提議說:「在貓的脖子上掛個鈴鐺,只要聽到鈴鐺一響,我們就知道貓來了,便可馬上逃跑。」大家對牠的建議報以熱烈的掌聲,並一致通過。

有一隻年老的老鼠坐在一旁,始終一聲沒吭。這時,牠站起來說:「小鼠想出的這個辦法是非常絕妙的,也是十分穩妥的;但還有一個小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派誰去把鈴鐺掛在貓的脖子上?」

想出一個好主意也許不難,實現它就不那麼容易了。(《伊索寓言》)

貳伍、積極樂觀

一二六、哭婆婆

南禪寺前住著一位綽號叫「哭婆」的老婆婆,天上下雨時她哭,天晴她也哭,邊許願邊哭個不停。

南禪寺的師父問她:「老婆婆,你為什麼哭呢?」

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鞋的,二女兒嫁給賣傘的。天氣好的日子,我就想到小女兒,她的傘一定賣不出去;天下雨時,我就想到大女兒,雨天哪會有顧客上門呢?想起這些,我就傷心落淚。」

師父勸她:「老婆婆,你不要哭。下雨也好,天晴也好,我們都應該心存感激,好好地過日子。天晴時,你應該想到大女兒的鞋店生意興隆;天陰時,你應該想到小女兒的傘一定賣得很好。」

老婆婆當即破涕為笑。從此,這位「哭婆」整天都樂呵呵的。(《日日禪》)

一二七、刺與花

一對孿生姐妹跟著母親走進玫瑰園。

不多久,妹妹跑來對母親說:「媽媽,我不喜歡這裡。」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

「因為這裡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說著,舉起被刺破的手指。

不一會兒,姐姐跑來對母親說:「媽媽,這裡太好玩了,我喜歡這裡!」

「為什麼呢,我的孩子?」媽媽問。

「因為這裡每叢刺上都有花。」(佚名)

貳陸、樂善好施

一二八、玩具火車

昨天,波來可西和卡隆一起到我家來了。我們在一起玩,我把自己所有的玩具一下子全拿出來了。

波來可西看見那個玩具火車,驚奇得不得了,他從來都沒見過這種東西。他看著那塗成紅色和黃色的小車廂,眼光都有些貪婪了。我想讓他自己來開動小火車,於是就把上發條的鑰匙交給他。波來可西就頭也不抬地跪在地上,自己擺弄起來。

我從來沒看見波來可西這樣高興過。他一邊說著「對不起,對不起」,卻一邊做著手勢,不讓我們把小火車停下來,他簡直把那列小火車看成是玻璃做的,小心翼翼地拿起來細看,再輕輕地放下。為了不使小火車沾上灰塵,他用嘴把它吹了好幾遍,然後上上下下地細看,臉上帶著微笑。

我們都站在那裡,看著波來可西。他那細細的脖子、小小的耳朵,那件把袖子捲了好幾圈的上衣,那露在袖外的兩隻像病人一樣細瘦的胳臂……

啊!這時候我真想把所有的玩具、所有的書通通拿來放到波來可西腳下。「至少,我應該把玩具火車送給他。」我這樣想著。不過,那必須先徵得父親的同意。

正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有人往我手裡塞了一張小紙條,我一看,紙條上面,父親用鉛筆寫著:你的玩具火車很讓波來可西喜歡,那個孩子什麼玩具也沒有。你的心沒有教給你怎麼做嗎?

看完紙條,我馬上用雙手拿著火車頭和小車廂,把它們全部放到波來可西手裡,並對他說:「請你接受這個,這是你的了!」

波來可西看著我,好像不明白發生了什麼事。

「這是你的了!」我又說,「我把它送給你了!」

波來可西更加不知所措了,他看了看我的父親和母親,然後問我:「不過,為什麼呢?」

我父親對波來可西說:「因為安利柯是你的朋友,因為他喜歡你,所以就把玩具送給你。」

波來可西膽怯地問:「我可以拿著這件玩具……把它帶回家去?」

「當然可以!」我們一齊回答。

波來可西走到門口,卻又不敢離開,他非常高興,顫動著嘴唇,一邊笑一邊說著道謝的話。卡隆幫他把玩具火車包在手絹裡。

「哪一天,我帶你到我父親的車間去看看。我把他的釘子送給你。」波來可西說。

我的母親往卡隆上衣的鈕扣裡插了小小的一束花,叫他代送給他的母親。(《愛的教育》)

一二九、瑪麗的硬幣

瑪麗非常珍愛她的那枚10分硬幣,那是祖父一個月前給她的,她一直把它放在臥室的紅盒子裡,她決定用這枚硬幣買她嚮往已久的糖果。

食品店門前站著一位乞討的小女孩,穿著一身褪了色的衣服,眼巴巴地看著櫥窗裡的糖果。瑪麗情不自禁地問:「小姑娘,妳在想什麼呢?」

小女孩吃驚地盯著瑪麗,因為從來沒有人這樣和藹地和她說過話。她略帶難過地說:「我想吃那些麵包捲,我已經一天沒吃東西了。」

瑪麗對自己說:「瑪麗呀,妳早飯和午飯都吃得飽飽的,而這個可憐的小姑娘還沒吃一口飯呢?把硬幣給她吧,她比妳更需要它。」她不忍心再看小姑娘那饑餓、難過的面容,把硬幣放到她手裡,不等她說話,就逕自走開了。

瑪麗感覺自己真的很幸福,好像已經把那個掛在窗邊誘人的糖果吃到嘴裡一樣。(《美德讀本》)

一三○、新年

新年的第一天早晨,天氣很好,愛德華迅速穿好衣服,起了床,洗了臉,他想第一個去給人們拜年。他先跑到各個房間,對家人說了新年好,然後又跑到街上對每一個他見到的人道新年好。回家後,父親給了他二美元的新幣。

愛德華高興極了。他在書店曾看到過一些非常精美的書,他早就想買了。於是,他便興高采烈地離開了家去買書。

來到街上,他碰到一家德國人——父親,母親,還有三個凍得發抖的孩子。

「新年快樂!」愛德華喜氣洋洋地說。

那位德國父親卻對他搖了搖頭。

「你不是這裡的人嗎?」愛德華問。

那人又搖了搖頭,很顯然,他聽不懂愛德華的話。接著,他拍了拍自己的嘴,又指了指孩子們,好像在說:這幾個孩子已經有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愛德華很快就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毫不猶豫地取出口袋裡的錢,一枚給了那個男人,一枚給了他的妻子。他們感動得熱淚盈眶,用德語說著什麼。毫無疑問,他們是在說:我們太感激你了,我們會永遠記得你是我們的恩人。

愛德華回到家裡。父親問他買的什麼書。愛德華不好意思地低下頭說:「我沒有買書。」接著解釋說:「我把錢給了幾個窮人。他們又冷又餓,太可憐了。我可以等到明年再買書。對了,您知道他們接到錢時有多高興嗎?」

「孩子,」父親說,「這裡有許多書,我把它們送給你,做為對你做好事的獎勵。一個小男孩能這樣布施別人,真的是很可貴。如果你能時刻準備幫助那些無助的人,你以後的每一年都會很幸福的。」(《美德讀本》)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一三一、同情的數額

有一位窮苦人,從緬因州舉家遷往伊利諾州。當他們試圖通過一座橋的時候,他們的馬踩穿了橋上腐爛的木頭,墜河淹死了。他們只有這一頭牲口。

幸運的是,所有的人都安然無恙。但是,失去馬匹使他們陷入困境,既沒法前進,也不能後退,這家人無助地站在陌生的土地上。

很多人從這裡經過,有些人甚至取笑他們的窘境。路邊漸漸聚集了一堆人,有些人同情這個窮苦人,有些人同情他的馬,所有人都同情他那生病的老婆和六個無助的孩子。

有位強壯的西部牛仔,他知道長途跋涉、在草原上安家的艱辛,他挺身而出,對眾人說:「你們似乎都對這些可憐的人非常同情,請允許我問問你們每個人的同情有多少。」

「陌生人,這裡!」他繼續說,舉起一張十美元的鈔票,「這是我同情的數額。如果別人都像我這麼做,他們很快就可以再買一匹馬了。」無需多言,他這一施捨舉動很快產生了效果。

不久,這家快樂的移民就到達了目的地,他們的農場經營得蒸蒸日上。(《美德讀本》)

一三二、張菜羹

宋朝的時候,張泌供職於史館,家裡吃飯的人很多。

一天,宋太宗問他:「你家裡吃飯的人為什麼那麼多呢?」

張泌回答:「臣的親戚故舊多在鄉下,家貧無糧。而臣的俸祿有餘,就經常來家吃飯;吃的不過是普通的菜羹罷了。」

後來,宋太宗派人在張家吃飯的時候進行了一次突擊檢查,果然是粗飯菜羹。

宋太宗非常讚賞他這種行為,還給他起了個名字:張菜羹。(《宋史》)

一三三、最快樂的事情

羅惟德在甯國任職。一天,他去拜見劉寅,興高采烈地對他說:今天我遇到了一件最快樂的事情。

剛才碰上十多個逃荒的親戚,我就把積攢的薪水全送給了他們,全家人沒有一個出來阻攔,所以我感到真快活呀!(《功過格》)

富貴家庭,如果有窮親戚來往,那就是忠厚有福的氣象。(《景行錄》)

貳柒、樂天知命

一三四、國王頭頂的劍

國王擁有無與倫比的財富和權勢,當然會有許多人羡慕。有一天,國王的一位朋友對他說:「你多麼幸福啊!你擁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國王對他說:「你真以為我比其他人快樂嗎?」「難道不是嗎?」朋友答道,「看看你擁有的寶藏,你掌握的權勢!在這個世界上,你沒有什麼需要煩惱的,還能有比這樣更好的人生嗎?」

「那麼,我們就交換一天的位置來看看如何?」國王提議。

於是,他們真這麼做了。

第二天,國王的朋友被帶進宮裡,所有的侍者被命令要像對待國王那樣服侍他。他們為他戴上金冠。

他坐在巨大的餐桌前,滿桌都是山珍海味,還有貴重的名酒、美麗的花卉和愉悅的音樂。他半躺在柔軟的椅墊上,感覺自己是全世界最快樂的人。

當他端起一杯茶剛要喝時,抬眼看到天花板有個東西懸掛在他頭頂上--那是一把劍!

他的笑容從唇邊隱去,臉變得慘白,手也顫抖起來。他不想再享受什麼美味和音樂了,只想趕快離開那個位置。因為那把劍只用一根細細的馬鬃綁在天花板上。

國王問道:「怎麼啦?你好像沒有什麼胃口?」

朋友小聲說:「那把劍!你難道沒有看見它嗎?」

國王說:「我當然看見啦。我每天都看到它,我把它懸掛在我的頭頂,以此提醒我總是有人想殺害我。可能我的臣子嫉妒我的權勢,想謀害我;可能有人會散佈不利於我的謠言,讓我的人民推翻我;臨近的王國也可能會派兵侵略;我還可能作出一個錯誤的決定,從而導致我的滅亡。如果你要享有權力,就必須承受這些風險,要知道,這些風險是伴隨權勢而來的。」(《世界美德讀本》)

一三五、塞翁失馬

戰國時期,西北邊疆住著一位精於道術的老人,人們都叫他塞翁。一天,他養的一匹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大家都為他惋惜。他卻笑著說:「丟了一匹馬,怎麼知道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幾個月後,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那匹逃走的馬忽然跑回來了,並且帶回一匹高大的駿馬。鄰居們都前來道賀。而塞翁一點兒高興的樣子也沒有,冷冷地說:「白白得了一匹好馬,也許會惹出什麼麻煩來。」

塞翁的兒子非常喜歡騎馬,自從家裡多了一匹好馬之後,他總是去騎牠。有一次,他從這匹尚未馴服的馬上跌下來,摔斷了腿。鄰居們知道後,紛紛上門慰問。不料塞翁卻說:「沒什麼,腿摔斷了,卻保住了性命,怎麼知道不會成為一件好事呢?」

不久,匈奴兵大舉入侵,青年人都應徵入伍。塞翁的兒子因為摔斷了腿,不能當兵,因此沒有像其他青年那樣戰死沙場。(《淮南子.人間訓》)

一三六、抱怨的驢子

(一)

驢子給農夫幹繁重的活兒,卻吃得很少。牠跑去請求宙斯,讓牠離開農夫,賣到別的主人那裡去。

於是宙斯把牠賣給一個陶工。陶工讓牠搬運沉重的粘土和陶器,比以前更勞累。

牠又請求宙斯再給牠換一個主人。宙斯又把牠賣給一個皮匠。

驢子一到皮匠那裡就後悔不已,說:「我真不幸!留在以前的主人那裡該多好啊!現在連我的皮都得交給這個主人了。」

許多人總是抱怨自己的生活不好,卻並不瞭解別人的生活同樣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伊索寓言》)

(二)

驢子看到主人精心照料馬,餵牠豐富的飼料,想到自己連糠麩都不夠吃,還要做十分繁重的工作,便悲傷地對馬說:「你真幸福!」

當戰事爆發時,全副武裝的戰士騎著馬奔馳於戰場,不顧槍林彈雨,衝鋒陷陣。馬不幸受傷倒下。驢子見到後,不再覺得馬比自己幸福,反而覺得馬比自己更可憐。

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的幸福與不幸,不要羡慕別人。(《伊索寓言》)

(三)

野驢看見家驢舒適地躺在陽光充足的地方,就走了過去,誇獎牠身強力壯,還享受美味的食物。

後來,野驢又看見家驢馱著沉重的貨物,主人還跟在後面用鞭子抽牠。野驢說:「我現在不再覺得你幸福了,我看得出,不遭受那百般痛苦是得不到那一點點享受的。」

不必去羡慕那付出沉重代價所得到的利益。 (《伊索寓言》)

貳捌、知足

一三七、小孩抓栗子

一個小孩把手伸進裝滿栗子的瓶中,他想盡可能多地抓一大把。但他的手卻被瓶口卡住了。他既不願放棄栗子,又不能拿出手來,只好痛哭流涕。

一個行人對他說:「你還是知足些吧,只要少拿一點兒,你的手很容易就能出來了。」不要貪多,一定要知足。 (《伊索寓言》)

一三八、新鞋

一位少年很想買雙新鞋,可是貧窮的父母滿足不了他的要求,他因此整日鬱悶。一天清晨,他推開房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一位跟他年齡相仿的少年坐在輪椅上,在路上艱難地「走」著——他竟然沒有腳。(《連環畫報》)

貳玖、幸福觀

一三九、松鼠和狼

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不小心摔了下來,正巧摔在一隻睡著的狼身上。狼猛地跳起來,抓住松鼠,就要吃牠。松鼠央求狼說:「請你放了我吧!」

狼說:「好吧,我可以放你,只要你告訴我,你們松鼠怎麼會這樣快活?我總是覺得很煩惱,可是瞧你們,總是在樹上玩哪跳啊。」

松鼠說:「請你先放我回到樹上去,我就告訴你。要不然,我害怕你呀。」

狼把松鼠放了。松鼠回到樹上,對狼說:「你覺得煩惱,是因為你太兇狠,心腸太壞,老是想著怎樣才能吃掉別人;我們快樂,是因為我們心地好,不欺侮別人。」 (列夫.托爾斯泰)

一四○、奉獻最幸福

著名科學家富蘭克林把奉獻視作享受。年輕的時候,為了完成一項任務,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

在第一次前往費城的途中,他乘船沿特拉華河而下,雖然已經買了船票,但他卻自願幫助划船,划得十分賣力。最後,船工無論如何也不肯收他的船費。

他說:「一進入工作,我就覺得暢快,有使不完的勁兒。」(佚名)

一四一、快樂度

物質享受並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快樂。尼泊爾政府參考佛法教義,倡導「快樂度」的概念:「快樂度」等於「奉獻」除以「索取」。

甘於奉獻社會、物質欲望淡泊的人才是真正快樂的人。

煙草大王杜克的女兒朵麗絲十二歲時就繼承了十二億美元的家產,但她的一生卻鬱鬱寡歡,經歷了三次痛苦的婚姻,最後寂寞地死去。巨大的財富沒有為她帶來幸福快樂。 (佚名)

來源:www.book853.com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