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
濟群法師

 

——北大世界宗教學術研討會的發言——

  宗教一詞,包含著人與神靈的交往或對神靈崇拜之義。因此,談到宗教往往使人聯想到神靈。然而,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卻不承認有主宰神的存在。假如說,宗教必須建立對神的信仰,那麼在這個意義上,佛教就不能稱為宗教。

  本文將圍繞神與無神的問題,談談佛教在宗教中的獨特性。

一、無神而非有神

  宗教,普遍存在對神的崇拜。由於對神的認識不同,於是產生了多神教、二神教、一神教的信仰。多神教,是信仰宇宙中存在眾多的神。他們各自統治著宇宙的一部分領域,如主宰風雨、雷電、氣候的神,主宰森林、江河、海洋的神,主宰戰爭、疾病、死亡的神等。在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地,人們都信奉這種多神的宗教,中國的道教亦屬於多神信仰。多神教所信奉的神,多數是人形的神,這種人神同形主義是出現在文明程度較高的古代社會中。在希臘,神和人不僅形貌相同,且有著與人同樣的欲望及劣性,乃至與人相戀並爭風吃醋。
  二神教,以為宇宙主要由兩大神在控制著,即慈悲的善神與兇狠的惡神。善神專以善良、溫和的精靈為其助手,從事救濟苦難、施人恩惠的善事;惡神手下則是殘酷、暴戾的精靈,總是在伺機危害人類、為非作歹。世界很多宗教,都有二神教的特徵。如古埃及,善神為奧息裡斯,惡神為沙特;古印度,有晝間之神因陀羅與夜間及邪惡之神韋陀羅;馬達加斯加,善神為占和爾,惡神為尼殃(聖嚴《比較宗教學》第二章)。

  在各種宗教中,被認為是最高而又信仰人數最多的,便屬一神教了。一神教的特點是建立一個宇宙的主宰,如猶太教、基督教的耶和華,伊斯蘭教的真主,印度婆羅門教的大梵天。作為宇宙中唯一的主宰神,他全知全能而又永恆存在,不僅創造了世界萬物,更決定著人間禍福。

  同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卻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與有神教相比,不妨將佛教稱為無神教。佛陀,即覺者之義。當年,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發現宇宙萬物都是沿著因緣因果的規律興衰成敗,並非由主宰神決定。在佛教的根本教義三法印中,諸法無我就是在因緣因果這一思想上提出的。,從宇宙而言,是指永恆的、主宰世界的神;就個體生命而言,是指永恆的、主宰生命的靈魂。一般宗教都以神為世界的主宰,以靈魂為生命的主宰。而佛教從因緣因果看世界,卻不見永恆的、主宰的神及靈魂,因而提出諸法無我。無我,正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根本區別所在。

  有人可能會提出,佛教的許多經論中,不也有神的記載嗎?如六道中的鬼道,是承認鬼神的存在;而三界諸天,又承認了天神的存在。既然如此,佛教怎麼可能稱為無神教呢?佛教並不否認在人道之外、冥冥之中還有鬼神的存在。但佛教所說的鬼神與其他宗教的神不同,佛教認為鬼神也和人類一樣,只是有情中的一種類型,並不具有永恆、主宰的意義。

  必須明確的是,佛教所說的無神又不同於唯物論的無神。唯物論的無神是屬於斷滅論,不相信在人道之外還有鬼神道的存在,也不認為有情在死亡之後,生命還能繼續得到延續。佛教雖然否認永恆、主宰的神或靈魂,但生命卻不是斷滅的,而是在因果規律的支配下,不斷不常,相似相續。

二、業力而非神創

  宗教之所以崇拜神靈,主要是認為他們對世界或人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少宗教都認為是神創造了世界,如基督教以上帝耶和華在六天中創造了天地、萬物、人類(《舊約·創世紀》);伊斯蘭教以真主安拉在六天內創造了天地,又以兩天時間將天分為七層(《古蘭經》);印度婆羅門教以大梵天生天地萬物,認為萬物從梵天而產生,依梵天而存在,毀滅時又還梵天(《森林書》);錫克教也認為有一個絕對的神創造世界(《阿底格蘭特》)。

  神又主宰著世界的成壞與人間的禍福。無論是多神教還是一神教,普遍認為神對世界及人類具有主宰的能力。在多神教中,有風神、火神、太陽神管轄自然,還有戰神、愛神、智慧女神管轄人間,各司其職。至於一神教,則建立了一個全知全能的神來主宰人間禍福。最初,人類因行為不端而觸怒上帝,於是便遭受了滅頂之災。一場持久的滔天洪水中,唯有挪亞一家在方舟中倖免於難,但他們的倖存也是來自於上帝的赦免(《舊約·創世紀》)。埃及法老與上帝選民以色列人過意不去,上帝一怒之下在埃及降下十大天災,使法老不得不屈服(《舊約·出埃及記》)。又如所羅門王因為英明治國而得到上帝的讚賞,於是上帝便賜給他智慧、富足、尊榮(《舊約·列王記》)。這樣的記載在《聖經》中比比皆是,人類只有遵循上帝的旨意,才能獲得和平安定的生活。

  伊斯蘭教的真主安拉也具有同樣的能力。《古蘭經》說:安拉是治理萬物的主,對天地人類具有無上的權威。所以,人類希望得到的一切都要向安拉祈求:安拉呵,大權在握的主!你能把權柄向你願意者交付,你能把權柄從你願意者手中奪除,你能讓你願意者尊貴榮耀,你能使你的願意者卑賤屈辱,福利全由你經手掌握。你確實全能於萬事萬物。因為安拉能讓人窘困,能使人富裕。這都說明,人的命運是掌握在神手中,由神決定的。

  佛教不承認世界有主宰神的存在,那麼世界的成壞及人間禍福又是取決於什麼呢?那就是佛經中一再強調的因緣因果。《阿含經》中有個著名的偈頌: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中論·四諦品》中也有同樣的說明:未嘗有一法,不從因緣生。因緣即條件,其中,因是親的條件,特殊條件;緣是疏的條件,次要條件。由因緣和合而產生世間萬物,是緣聚而生;由因緣離散導致事物的衰敗,是緣散而滅。 

  貫穿因緣因果的核心便是業力。業,是造作義,指人類的行為。從倫理的意義上看,可分為善業、惡業和無記業三個類型。此外,業又有共業及不共業之分,由人類共同行為(共業)決定世間環境的優劣;由人類個體行為(不共業)決定個人命運的禍福。佛教認為,世界興衰和人生禍福都是由業力決定,除業力外,並沒有什麼外在的神能夠主宰人類命運。

  神教以神創造人類,這便導致了差別和歧視。如基督教所說的上帝選民與非上帝選民,婆羅門教所說的再生族與非再生族。而佛教的業力說則強調眾生平等,只是因業力不同才導致人生的差別。神教以一期生命終了後,無論是上升天國或墮落地獄,都永遠不再有改變的可能。而佛教的業力說則認為,上升天國或墮落地獄都只是過程而非結局,在獲得究竟解脫之前,一切都有變化的可能。命運之舵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由每個人的行為乃至起心動念所決定。

三、自力而非他力

  神教以神主宰世界,決定人間禍福,是純粹的他力思想。既然世間一切都由他力決定,那麼人類想得到拯救,也必須依賴於神力。這種他力的宗教,主要圍繞著神對人的救贖,以及人對神的信仰而展開。

  從基督教的角度來看,《聖經》的中心思想便是救贖:《舊約》是對救贖的預言、許諾;《福音書》是救贖許諾在耶穌基督身上的應驗;《使徒行傳》以使徒書信闡明救恩藉聖靈引導遍及天下;《啟示錄》則預言基督完成救贖大業後必將再來,使人類進入一個新天地。與基督救贖相應的便是人類對基督的信仰。《聖經》說: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新約·約翰福音》)。又說: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不得永生。這都貫穿著因信得救的思想。

  伊斯蘭教也特別強調信仰的作用。《古蘭經》提出以六信作為教徒必須具備的基本原則:即信真主安拉、信安拉的使者、信天使、信天啟的《古蘭經》、信前定、信末日審判。伊斯蘭教認為真主是至仁至慈的,但這是對於真主的信奉者: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們,在主那裡,是虔誠者,是見證者,他們將有他們的報酬和光明。而從他對於不信者的態度看,這種仁慈卻不是寬大無邊的,試看《古蘭經》如何說:誰違抗真主和使者,將必受火獄的刑罰,而且永居其中。又說:背離安拉旨意的人們,確實要受嚴厲的桎梏。如此看來,安拉的仁慈也只是局限於信教者,至於那些不通道者、離經叛道者和不服從真主命令者,都將被打入地獄備受煎熬,且永遠不被寬恕。

  與信仰相應的便是讚美、祈禱和祭祀。在《舊約·詩歌》中,大部分詩篇都是對上帝的讚美和祈禱,由詩篇之名即可看出,如晨興之祈禱求耶和華憐恤允其所祈求耶和華佑脫于惡人求耶和華興起禦敵耶和華之榮耀人之尊貴稱頌耶和華之公義等等。同樣的,《古蘭經》的每章開首,也都是對真主安拉的讚美。

  祭祀在神教中也非常重要,不論是原始宗教,多神教乃至一神教都很重視祭祀。原始宗教中祭祀有祭司專門負責,供神采用犧牲動物甚至是人。印度婆羅門教的三大基本思想中,即有祭祀萬能的一項。《舊約》中對上帝獻祭的記載也很多,如《利末記》詳細介紹了祭祀的儀式、祭司的職責,及分辨潔與不潔的規定,當然祭品主要是動物。不過《聖經》中也有以人作犧牲獻祭給上帝的記載,如亞伯拉罕要將自己的兒子獻祭耶和華(《舊約·創世紀》),耶弗他真的殺了親生女兒給耶和華獻祭(《舊約·士師記》)。祭祀除了表達對神的恭敬,更是為了表達對神的感恩和酬謝,希望神不要輕易發怒,時常降福於人類。

  但佛教認為,人類的命運取決於自身的行為。所以說,人類希望解脫痛苦,到達幸福的涅槃彼岸,必須依賴於自身的努力和佛法的指引。佛陀入滅之時,許多未能悟道的弟子們感到茫然,不知將來如何修道,佛陀留下的教誨便是自依止、法依止(《長阿含·遊行經》)。自依止,是說修行解脫都要依賴自己,不能靠任何一個人;法依止,是依法而行,因為我們沒有能力認識真理,也不懂得什麼才是解脫之道,這就需要依靠佛法的説明。

  什麼是法呢?簡單的說,便是八正道。其中,正見是如實認識宇宙人生的實相;正思維是以正確觀念去思考一切;正語是真實並有益大眾的語言;正業是正確的思想行為;正精進是恰當的努力;正命是正當的謀生方式;正念是正確的心態、想法;正定是正確的禪定。八正道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常道,同時也說明,人類只有依靠自身的智慧、覺悟、德行才能獲得解脫,而非是外在的力量。

  佛教以佛陀釋迦牟尼為本師。本師就是根本的老師,因為他指引我們認識真理,告訴我們如何解脫人生的痛苦。佛教也講究信,但信僅僅是學佛入門的基礎。學佛,是以信為能入,智為能度。我們希望解脫煩惱,證得涅槃,是靠自身的覺悟智慧,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信仰之上。

四、人本而非神本

  一神教認為世界及人類的一切都是圍繞神展開並存在,神的地位自然也就比人更為重要。因為神是造物主,人是所造物;神是主,人是奴;人間只是暫時的虛幻存在,天堂才是永恆的真實歸宿。因此,通過對神的信仰,依照神的旨意行事,最終回到神的身邊才是人生的最終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說,一神教所提倡的是神本的人生觀。

  而佛教認為一切都是由人類自身行為決定的,所以佛經中特別強調生而為人的重要性,所謂人身難得。佛陀他老人家就是由人而修行成佛的。不僅釋迦佛是如此,《阿含經》還告訴我們: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充分體現了人在六道中的優越性。佛陀是人間的覺者,而不是來自天上。天上有的,只是神、梵天、上帝及他們的使者。

  世尊以人的身份覺悟成佛並教化世間,不是借助于上帝、真主或是其使者的名義使弟子們歸信於他。所以,佛教經典與神教經典有著根本區別。《吠陀》、《聖經》、《古蘭經》等神教經典,都是作為神的啟示而出現;而佛教經典則是佛陀智慧海的流露,是人間覺者對世人的教化。

  神教認為天堂是潔淨、光明和喜樂的;而人間卻充滿罪惡、黑暗與痛苦,人們自然嚮往天堂,厭惡人世。而佛教卻認為,天上雖比人間多了些享樂,但陶醉在欲樂、定樂中的天人們往往因此而不思進取,更不會有追尋真理的動力,一旦福報享盡必然墮落。相反,人間雖是有苦有樂,但人類為了改善自身環境,會不斷尋求幸福、探索真理。因此,理智的正覺、解脫的自由,是在人間而不在天上。這也就是《阿含經》所說的:人間於天上則為善處。由此可見,佛教的信仰是以人為本,而非神教的以神為本。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神教建立主宰神的信仰,將人類的命運、解脫和希望,都建立在對神的祈求上。而佛教卻否定主宰神的存在,認為人類的一切都是自身思想行為造成的。人類痛苦的解脫,是要憑正確的思想及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淨化自己、圓成自己,這正是佛教區別於其他宗教的獨特性。

200410月校訂版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