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中国的佛教

liuzhu.jpg


佛教從公元1世紀前後由古印度傳入中國,至今有近2000年的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又分為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俗稱喇嘛 教)和巴利語系佛教(亦稱上座部佛教)三大支派。漢語系佛教在漢族群眾中仍有廣泛的影響,但由於佛教沒有嚴格的入教儀式和規定,所以信教群眾人數很難統計;藏語系佛教在藏、蒙、裕 固、門巴、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基本上全民信仰,截止1991年信教群眾約760萬人;巴利語系佛教在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基 本上也是全民信教,到1991年信教群眾達150萬人。

    
經考古研究表明,唐代都城長安(今西安)地區,是中國佛教重要宗派密宗的發源地,西安市的大興善寺、青龍寺和扶風縣的法門寺是唐密的核心。

    
據史籍和佛教文獻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被譽為“開元三大士”的印度高僧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來到長安,在大興善寺(位於今西安市城區南 部)將印度正純密宗傳入中國,並在此譯出密宗經典多部。

    
位於西安市城區東南的青龍寺始建於隋,唐時高僧惠果主持此寺時,在得到不空傳授的基礎上,創立了與印度密宗有別的、具有中國特點的唐密體系, 他的弟子遍及海內外。其中日本弟子空海受教回國後,成為日本東密(真言宗)的創始人。青龍寺在北宋至明中期被毀廢。

    
位 於西安西120公里的法門寺是唐代皇家寺院,1987年4月在真身寶塔下發現了地宮,內藏釋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唐皇奉獻的大量珍寶。經專家考證,法門寺地宮是供佛指 舍利的內道場,即唐密曼荼羅(壇場),這是唐代最具代表性的唐密道壇。地宮內發現的來自青龍寺、大興善寺的法物及佛教文獻證實,以大興善寺主持智慧輪為首的高僧,是這次供奉唐密曼荼羅世界的策劃者和組織者,從而昭 示了法門寺居於唐密最高法界的歷史地位。

    
中國佛教三大語系共有高、中、初三級佛教學院校19所,其中漢語系14所,藏語系4所,巴利語系1所,三大語系高、中、初三級佛教教育體系已初 步形成。一些重點院校還舉辦了不同類型的僧伽培訓班和進修班。 1987年以來,各類佛學院共培養學生1300名。其中中國佛學院畢業僧159名,研究僧10名;藏語系 高級佛學院畢業僧164名。

藏傳佛教(喇嘛教)

    
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傳播於中國藏族、蒙古族等地區。喇嘛為藏語,是“上師”的意思。公元七世紀,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在他的兩個妻子尼泊爾公 主墀尊和唐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信奉了佛教。公元八世紀時,天竺僧人寂護、蓮華生等到西藏傳播顯、 密兩系佛教。公元九世紀,贊普朗達瑪禁止佛教流傳。延至公元十世紀後期,在吐蕃新興封建領主階級的扶植 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到復興。喇嘛教是佛教與西藏原有的本教長期相互影響、相互鬥爭 的產物。公元十三世紀後期,由於元朝統治階級的扶植,上層喇嘛 開始掌握政權,並將該教傳入蒙古族等地區。

    
藏傳佛教歷史悠久,教派林立,發展到今天,有四個大的 派別:格魯派、噶舉派、寧瑪派、薩迦派。

    
在西藏,如果不是對藏傳佛教稍有了解,很難分清各教派 的區別。比如格魯、寧瑪、噶舉的僧人,從外表看,平時穿著基本 一樣。只有在寺廟裡看大殿內的陳設,或者到了重大宗教節日才 能看出一些區別。實際上,各教派重要的區別在於其修練方式。

    
格魯派是藏傳佛教之中最晚形成的一個教派,但也是藏傳 佛教繁雜的派系中最有影響、最具規模、勢力最大的一個教派。其創始人為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十五世紀初,宗喀巴在噶當派教義的基礎上,對其他教派 進行改革後創立了格魯派。該派主張以“中觀見”為中心,主張學行並舉,顯密並 重,僧眾嚴持戒律,學經遵循次第,加強寺院組織等,故稱為格魯派(意為“善規” )。因宗喀巴創建嘎登寺傳教,故又名“嘎登派”。明中葉(十五世紀)以後,格魯派勢力逐漸擴大。該派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領採取轉世相承的辦法。

    
宗喀巴有八個最為出色的弟子,其中兩個弟子最為有名。從二弟子克珠傑開始,形成了班禪活佛的轉世系統;從八 弟子根敦珠巴開始,形成了達賴活佛的轉世系統。達賴和班禪,後來就成為藏傳佛教中地位相同的兩大宗教 領袖。明萬曆初年,達賴三世傳黃教於青海地區,受到蒙古族俺 答汗的尊奉。清初,達賴五世和班禪四世又藉和碩特蒙古固始汗兵力擊 敗了敵對勢力。順治九年(1652年)達賴五世親赴北京朝覲,次年受 清廷冊封,取得藏蒙喇嘛教各派總首領的地位,此後格魯派即成為西藏地方的執政教派,並在藏蒙等地區廣泛流傳。

    
因該派喇嘛戴黃帽,故俗稱“黃教”。

    
噶舉派形成於十一世紀。其創始人為瑪爾巴。他曾先後三次赴印度學習密教,自言證得“萬有一味”的 境界。後由弟子米拉日巴繼承,再傳達薄拉結,融合噶當派教 義,成為有勢力的教派。該教派注重密法,老師對徒弟單一地進行口耳傳承密法教 義,修行方式有濃重的密宗色彩。因最重視口授(藏語:噶)密法的傳承(藏語:舉),故 稱噶舉派。該教派在西藏各個教派中分支最多,傳統的說法有兩大傳 承:香巴噶舉和塔布噶舉。香巴噶舉已在十五世紀時期就漸漸衰微而鮮為人知,現在 西藏的噶舉派多是塔布噶舉,而塔布噶舉又有四大支、八小支。噶舉派中的帕木竹巴、噶瑪巴等支系的上層曾先後受元明 兩代王朝的敕封,繼薩迦派執掌西藏地區的政權。清代黃教得勢,噶舉派中僅止貢、主巴、噶瑪、達瓏四支 系尚保有一定宗教勢力,其中噶瑪噶舉是最具影響的分支。噶瑪巴就是噶瑪噶舉派最大的活佛。這個教派在西藏的影響之廣泛,信徒之多,現僅次於以達 賴和班禪兩大活佛為首的格魯派。 (注:詳見“噶瑪噶舉派”條)

    
噶舉派主寺多在前藏。因該派喇嘛穿白色裙子和襯衣,故俗稱“白教”。

    
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最早的一派。十一、十二世紀時,由西藏僧人索穹巴、卓浦巴等人創 立;奉八世紀到西藏傳布密教的天竺僧蓮華生為祖師。因宗信舊密咒,與當時奉行“新法”的其他教派相對立, 故稱寧瑪派(寧瑪,意為“古舊”)。

    
該教派著名寺廟有西藏的多吉扎、敏珠林和四川西部的竹 慶、噶妥等。因該派喇嘛頭戴紅帽,故俗稱“紅教”。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的教派之一。創始人宮曲贊普從卓彌譯師習新密咒,於宋朝熙寧六年 (1073年)在後藏薩迦地方建寺傳教,故稱薩迦派。薩迦寺主以後即由宮曲贊普一家世代相承。在元代勢力最盛,第五代祖師八思巴曾為元世祖忽必烈灌 頂,尊為“帝師”,並創制蒙古文字,封為“大寶法王”,統轄西藏政教大權,為西藏地方政教合一的開始。元末,權勢被噶舉派所取代。其後,僅保有薩迦地方政教勢力。

    
因該派寺院牆上塗有紅、白、灰三種顏色,故俗稱“花 教”。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