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韓國佛教史略
釋聖嚴 現代佛教學術叢刊 第82期(1980.10) 頁311-352

 19991111_10-24_Tongdosa.jpg


一、佛教初傳的時期

  韓國,實際上是中國民族及中國文化 的分支或延伸。據傳說,在中國唐堯二十五年,有神人 降於太白山(今之寧邊妙香山)的檀木上,國人立為君王,所以稱為檀君。但是關於檀君王於韓國的古傳,均係出於稗史神話,不足徵 信。韓國最早封君的記載,該 是出於史記卷三十八的周武王封箕子於朝鮮而不臣。嗣後秦始皇統一天下,箕子的後裔箕否,便降於秦。到了漢朝代秦而有天下之時, 箕否的兒子箕準,被燕人衛滿 逐出了朝鮮;到了漢武帝元封三年,又滅了衛滿的孫子右渠,而將朝鮮分為真番、臨屯、樂浪、玄菟的四個郡,成了漢家的領土之一部 分。

  到了漢宣帝以後漢江以南的半島地 帶,漸次分成三韓而配三國,那就是:馬韓配百濟,辰韓配新羅,卞韓配任那;但是在崔致遠上大師侍中狀中卻說:「馬韓則高句麗,卞韓則百濟,辰韓則新羅 也」。後者雖是錯誤的說法,以後卻將錯就錯,一直沿用了下來。這三國鼎立爭衡的局面,維持了六百八十一年(西紀前一八──西紀後六六三年),最後由新羅統一了三 韓。

  佛教的傳入,是在高句麗立國後的四 百零九年,第十七代小獸林王二年(西紀三七二年) 時,中國的秦王符堅,派遣使節以及沙門順道,贈送佛像和經卷到高句麗,這是佛教像入韓國的開始。自此十三年後,在百濟溫祚王第 十五代的枕流王即位之年(西 紀三八四年),又有印度沙門摩羅難陀,自中國東晉孝武帝境內來化。新羅國亦自高句麗接受了佛教,但到第二十三代的法興王十五 (西紀五二八年),始見其三寶 之興隆。

  不過,佛教初傳高句麗時期,仍集其 原有的習俗相混,例如小獸林王之弟繼承王位之後,稱為故國壤王,即下教詔,崇信佛法,但他是為的求福。又在北史高句麗傳載:「常以十月祭天」,「信佛法, 敬鬼神,多淫祠」。可見其尚非流行正信的佛法。

  唯在道教尚未傳入之前,高句麗諸 王,多信佛法,十九代廣開土王,二十一代文咨王,建有 平壤九寺。然到第二十七代榮留王七年(西紀六二四年),受到逆臣蓋蘇文的遊說,遣使向唐高祖上表,請傳道教,遂有道士叔達等八 人帶了道德經,到達高句麗。 王即將道士館於佛寺。到了二十八代寶藏王時,道教己取佛教地位而代之,由於國王的倡導,國人遂爭相信奉五斗米教(漢末張道陵派 的道教)。道教大盛之後,佛 教衰頹,國勢日危,終於在寶藏王二十七年滅亡。

 

 

  可是,正在王室崇信道教的先後,高 句麗的佛教雖不受其本國歡迎,佛教卻出了幾位名僧。例如惠亮遷至百濟為僧統;僧朗入中國,受梁武帝的器重;惠慈遊化日本,為聖德太子之師;曇徵對於日本文 化的貢獻也大。

  在百濟,初期的佛教中,也出了幾位 名匠;例如第二十六代的聖王四年(西紀五二六年), 沙門謙益,自印度求法回國,他在印度學梵文五年,洞曉天竺語言,深攻律部,莊嚴戒體,與梵僧倍達多三藏,齍梵本阿毘曇及五部律 歸國,受到聖王以羽葆鼓吹而 迎於郊外,安於興輪寺,召國內名釋二十八人,譯出律部二十七卷,而成為百濟的律宗之鼻祖。同時有曇旭及惠仁兩法師,著律疏三十 六卷獻於王。

  百濟的聖王,亦稱為聖明王,日本初 有佛教,就是由於他的介紹之功。到了威德王時(西紀 五五四──五九七年),百濟佛教向日本的輸出, 尤其積極,佛像、經卷、經師、律師、禪師以及佛工、寺工等等,相繼贈予日本;其中以惠聰律師最著名,被許為 三寶的棟梁。第二十九代法王元年(西紀 五九九年),下令禁殺生,放民眾所養鷹鷂焚漁獵之具。第三十代武王(西紀六00──六四0年)亦篤信佛法,有名的僧 人,例如寂於中國的惠現、遊化日本的觀勒等,均為武王時代的人。

  再說新羅的佛教,雖早在第十代訥祇 王(西紀四一七──四五七年)時,已有了傳佈,民間之篤信 佛教者,則在經過了一百十餘年後的法興王十五年時,才呈現興隆的氣象,十六年詔禁殺生,二十一年建大王興輪寺,乃為新羅王創寺之始。

  到了第二十四代的真興王以後,新羅 的佛教,突然現出了旭日昇天似的旺盛之勢,人才輩出,入印度中國求法者甚多。例如玄光、圓光、元曉、義湘、慈藏、明朗、惠通等人,都是這一時代的新羅名 德。

  真興王奉佛甚篤,士人亦爭為歸崇, 遣學僧覺德入梁求法,梁武帝贈佛舍利,王與百官奉迎 於興輪寺之路前;沙門義信入天竺求法,白騾馱經而歸;當中國陳文帝時,遣劉思及學僧明觀,贈送給新羅的經論達一千七百餘卷。另 有沙門玄光,入陳求法,向南 嶽慧思禪師受業,得法華安樂行門,證法華三昧,返國後即弘傳天台教觀。又有法師安弘入北周求法,與于闐沙門毗摩真諦等二人同 國,帶返楞伽、勝鬘二經及佛含 利。

  真興王敬信三寶,恭敬沙門,當他到 了晚年,自己祝髮為僧,他的王妃也入永興寺為尼,一代護法君王,堪稱徹底。

  真興王以下是真智王,僅三年便是二 十六代真平王(西紀五七九──六三一年),這時的高 僧很多,而以圓光及元曉二人最有名。圓 光來中國求法時,尚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居士,聽經之後,即有出塵志,遂得陳主之許,落髮受具,遊歷講肆,學成實及涅 槃,又入虎丘山修定,是以綜涉四阿,通 達八禪定,講成實編釋般若經,名望播於嶺表,一時來學者甚眾,隋開皇年間真平王,聞師之名,敦請回國之後,常講大乘經典,為王臣之所歸嚮。年齒既高,每乘 輿入宮,而其衣服及飲食,均由王后親自料理不許他人佐助,禮遇之隆,可以想見。

  元曉生於真平王三十九年(西紀六一 七年),他是一位奇特的佛教人物,本預備入唐求法, 途中夜宿野外,因係鬼鄉而多祟,乃悟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之旨,以為心外無法,便打消了入唐的念頭。自此,發言狂悖,示跡乖剌,乃 至與瑤石宮寡公主私通,生了 一個兒子叫做薛聰。可是,元曉父子,都是聰慧絕倫的人物。尤其是元曉,對於佛經的疏釋,多達八十一部,現存者尚有十六部;他的 疏釋範圍,非常廣博t有華 嚴、涅槃、法華、楞伽、維摩、般若、勝 鬘、解深密、大無量壽、彌勒上生、梵網等經疏,起信、攝大乘、中邊、成實、廣百、阿毘曇、三論等論疏。不過,元曉的 思想雖有多少自相出入之處,而其主要的 立足點,則為發推一乘圓教。

  新羅第二十七善德女王的時代,出了 一位慈藏法師,他在唐太宗貞觀十年來華求法,他是一 位持戒精進的比丘,真平王曾欲以斬殺之刑逼他出仕,他卻說:「吾寧一日持戒而死,不願百年研戒而生。」終於使王愧服,許他出 家。來到中國以後,在終南山感 得神人向他受戒,靈應極多,並得唐太宗賜絹二百疋;貞觀十七年善德王上表唐太宗,請慈藏還國,太宗傳入宮,禮遇優渥,並賜他大 藏一部,以及像旛花蓋,帶回 本國。回國後擔任大國統,大宏法化,由是而使國中之信佛受戒者,十室八九。到了第十八真德王三年(貞觀二十年,西紀六四九 年),他使新羅服章,改準唐儀,這是新羅採用中國服儀之始。

  密教入新羅,始於唐貞觀九年,即是 善德女王四年,據三國遺事卷五的記載,是由於明朗於 善德王元年入唐,入齡宮傳密教。但明朗的事跡不詳,入齡宮似亦傳說的附和。此後有沙門惠通於第三十代文武王五年(唐高宗麟德二 年)六入密教。據三國遺事卷 五記載惠通入唐,是依善無畏三藏傳受印訣而歸,並且頗多神異,為王女驅除毒龍,治癒怪疾。然而,考諸史實,善無畏是玄宗開元四 年來華,比高宗麟德二年晚了 九十六年,所以頗有可疑。惠通所傳密教,可能是西晉帛尸黎密多羅以來所譯的密典。

  到了文武王三年(唐高宗龍朔三年) 滅了百濟,文武王八年(唐高宗總章元年),又由唐將李勣等協助攻滅了高句麗,便結束了三國鼎立而完成了韓國的統一。

  文武王十年,高僧義湘自唐求法回 國,弘傳華嚴宗。義湘(西紀六二五──七0二年)二十 歲出家,初伴元曉入唐,過遼東邊界,戌 軍以為是間諜,囚禁了數十天,又把他們放還新羅,到了文武王元年,始搭乘唐朝使節的便船,來到中國,於終南山謁華嚴 二祖智儼,入室受華嚴妙旨。回國後創浮 石寺,開演華嚴一乘,聖德王元年,以七十八歲的高齡入寂。義湘的操行高潔,貴在如說而行,講宣之外,精勤修練,除了 三衣瓶鉢之餘,曾無他物。著有法界品鈔 記、大華嚴十門看法觀、華嚴一乘法界圖等。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有十大德,悟真、智通、表訓、真定、真藏、道融、良圓、相源、能仁、義寂等。其中的智通及 表訓,頗有神異;義寂則頗多著述,現存於藏中 的有梵網經菩隆戒本疏。義湘與法藏賢首大師是同門同學,法藏於唐中宗嗣聖九年嘗派門人勝詮帶給義湘一信,並贈所著華嚴疏抄及探 玄記等,義湘為探玄記掩室研 討了十來天後,令門人真定、相圓、亮元、表訓四人,各講五卷,並說:「博我者藏公起予者爾輩」。法藏在信中對義湘也是推崇備 至,尊義湘為「海東新羅大華嚴 法師」,又說:「如來滅後,光暉佛日,再轉法輪,令法久生者,其惟法師。

  與義湘同時而比義湘先來中國求法的,便是玄奘的大弟子圓測,據說他是新羅王之孫,三歲 就出了家,到了中國,唐太宗賞其才,賜 予度牒,先住京師元法寺,後隨玄奘三藏學,博通瑜伽、唯識、成實、俱舍等論,以及大小乘經,並與窺基競爭,其成就可 知。在則天武后垂拱年間,新羅的神文王 累次上表,請圓測回國,他雖一度回國又來到了中國,最後也終老在中國,享壽八十四歲,著有成唯識論疏等十三部。隨他 入堂的弟子勝莊及道證,也都是著名的唯 識學家,各有著述。

  在神文王時(西紀六八一──六九一年),新羅尚有一位大著作家憬興 法師,被神文王封為國老,著有俱舍論鈔、大涅槃經疏、法華經疏、成唯識論貶量等二十五部,現存者有無量壽經贊及三彌勒經疏。

 

  到了第二十五代景德王(西紀七四二──七六四年),又出了一位大著家大賢法 師。大賢或 名太賢,他是道證的弟子,是玄奘的第四傳,他先學華嚴,後入法相。據三國遺事記載,大賢亦頗多神異,當他生於南山茸長寺的時 候,常旋遶丈六慈氏(彌勒)石 像,石像之面亦隨大賢而轉;又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遇大旱,詔大賢入內殿講金光明經祈雨,宮內之井已天旱而枯,大賢默禱之時,即 刻湧出高達七尺的水來。大賢 深究相宗奧旨,刊定邪謬,遊刃於八識,所以後之新羅學者,亦皆遵其訓。著述計四十二部,現存者尚有藥師經古迹記、梵網經古迹 記、同戒本宗要、大乘起信論內 義略探記,成唯識論學記等。他的著述,多以「古迹」為名,以示他自己的謙抑,他是依諸家的疏釋,取要而錄之成書者,例如梵網經 古迹記,亦要即是依據義寂與 法藏之疏而製。

  韓國,除了佛教的輸入早於日本,儒 家的事藝,它也做了中日之間轉運站,早在百濟古爾王 五十二年(晉武帝太康六年),即送博士王仁至日本,並獻論語及千字文,可見儒家學流於三韓,為時很早。在百濟近仇首王元年(東 晉孝武帝寧康三年),亦說王 為太子時戰勝高句麗時,將軍莫古解曰:「嘗聞道家之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今所得多矣,何必求多?」可見老莊之學輸入三韓, 為時也不遲。到了新羅聖德王 十八年(唐玄宗開元七年)建立的廣州甘山寺彌勒造像記,及十九年同寺的阿彌陀如依造像記,已見有將老莊的逍遙物外與佛教的玄寂 常照,兩者相為調和的文詞。

  在佛教的藝術方面,當新羅統一的時 代,正是中國唐代文化的極盛階段,自六朝以來的佛教文物之輸入韓國者,因此也達於頂點,例如北魏形式的大佛像,有石雕的、有銅鑄的,雕刻藝 術,均極精彩;又有三層塔、九層塔及十 三層塔等的建築,有以銅十二萬斤鑄一口大鐘者;唐代宗時,新羅景德王獻來萬佛山一座,係以沈檀木雕成,高丈餘,與明 珠美玉鑲嵌雕刻成一座假山,「山有巉岩 恠石澗穴……微風入戶,蜂蝶翱翔,鷰雀飛舞,隱約視 之,莫辨真偽,中安萬佛,大者逾方寸,小者八九分……相好悉備更 鏤金玉為流蘇、幡蓋、菴羅、薝葍、花果、莊嚴;百步樓閣;臺殿堂榭,都大雖微,勢皆活動,前有旋遶比丘像千餘軀,下列紫金鍾三[竿-+],皆有閣、有蒲牢、鯨魚為撞,有風而鍾 鳴,則旋僧皆什,拜頭至地,隱隱有梵音,蓋關[-+]在乎鍾也。雖號萬佛,其實不可勝 記。」(三國遺事卷三及海東繹史卷二十七)如果此記屬實,則新羅的佛教藝術,在距今一千二百年前,已是非常的偉大了。

二、禪宗勃興的時期

  韓國的禪宗,雖亦分有九山的門派, 但皆源於中國禪宗的分支。

  初傳禪宗於韓國的,是法朗及神行二 人。

  法朗在唐太宗時代(新羅善德王時) 來華,傳受四祖道信之心要,所以他是道信以下的旁出一支,該與牛頭法融及五祖弘忍的時代相若而稍後。但他傳記不詳,何時回國亦不得知。據崔致遠撰道憲國師 智詵之碑文中說:「雙峯(四祖)子法朗,孫信行,曾孫遵範,玄孫惠隱,末孫智詵。」可見,信行為法朗的法嗣。

  信行,也就是神行,年方壯,即學 律,苦修二年後,見法朗於踞[* ]山而頓悟奧旨,勤求三年之後,渡海入 唐,適逢凶荒,盜賊亂於邊界,中國官吏疑神信非善類,把他拘禁了二百四十天,事解,即參志空,志空是神秀的法孫, 大照普寂的門人,參學三年,始開靈府。 因此,他既是四祖的法孫,又是神秀的法孫,神秀也是四祖的法孫,輩份上懸隔了三代,而竟集中神行於一身。回國後,宏 傳北宗禪法,至惠恭王十五年(唐代宗大 曆十四年)寂於斷俗寺,七十六歲。

  當北宗禪的神行寂後四十餘年,又出 了一位嗣法於西堂智藏的道義禪師,智藏是南宗馬祖道 一的門人,與百丈懷海同時。道義於唐德宗建中五年來華,原來法號明寂。據祖堂集卷十七載:「後到曹溪,欲禮祖師之堂,門扇忽然 自開,瞻禮三遍而出,門閉如 故,次詣江西洪洲開元寺,就於西堂智藏大師處……大師猶若摭石間之美玉,拾蚌中之真珠,謂曰:誠可以傳法,非斯人而誰?改名道義。」他在中國一住就是三十 七年,於唐穆宗長慶元年回國,宏傳南宗 之禪。南宗是頓悟禪,與先傳的講究禪觀等學的北宗禪不同,他以「無念無修」的直指為心印,所以雖被尊為國師,他的際 遇卻很寂寞,甚至被人謗為魔說,或以為 虛誕而不予崇重。雖然由道義傳廉居,再傳至體澄而形成迦智山派,列為禪宗的九山之一,但道義的餘勢則不及洪陟所傳的 興盛;門派的形成,也落於洪陟之後。

  洪陟,亦作洪直,別名南漢祖師,在 憲德王時來華,而於興德王即位之初返國,興德王三年 敕修實相山,以洪陟為開祖,成為禪宗九山之一山。興德王元年是唐敬宗寶曆二年,比道義回國遲了五年,他也是傳的西堂心法,回國 後受到興德王(宣康太子)的 皈依,門下弟子有千餘人,而以嗣法的秀徹國師為第二祖。

  洪陟回國後的第五年,又有一位慧昭 禪師自唐回國,他在三十一歲時來華求法,謁於馬祖的 門人神鑑,神鑑為他剃度,並受於印契,三十七歲至嵩山少林寺受具足戒,他在中國住了五十七年才回本國,受到興德王的迎勞,嗣後 又受到閔哀王的降書餽賜齋 費,並賜慧照之號。寂於文聖王十二年(唐宣宗四年),七十七歲。他為人樸實,粗服糲食,貴賤老幼,平等接引,守真忤俗,善於梵 唄,臨終時對弟子們說:「萬 法皆空,吾將行矣,一心為本,汝等勉之。無以塔藏形,無以銘記跡。」心行如此,實不愧為一代名德。

  慧昭歸國後之九年,又有一位同為傳 受西堂心印的惠哲禪師返國,他在唐憲宗元和九年來華,留學了二十五年,於唐文宗開成四年回去,新羅景文王元年入寂,七十七歲,追諡為寂忍禪師。門下有道詵 國師、如禪師等,形成桐裏山一派法系,也為禪宗九山之一。

  惠哲返國後的第六年,也就是唐武宗 滅佛的那一年(西紀八四五年,新羅文聖王七年),無染禪師在唐求法二十多年以後回國,他先參馬祖之嗣如滿,又參同為馬祖法嗣的實徹,實徹寂後,他在中 國,遊化四方,以恤孤獨,視病痛為己 任,雖祁寒酷暑,亦了無倦容,因有聞名遙禮而稱他為東方之大菩薩者。歸國後,住聖住寺,歷四十六文聖王、四十七憲安 王、四十八景文王、四十九憲康王、五十 定康王、五十一真聖女王,受六代君王的優隆禮遇而為國師,真聖女王二年,以八十九歲的高壽入寂。他的資質恭謹而慈風 滿室,食必同於眾,衣必均於人,勞作服 役必率先而行,運水負薪別無不親躬。門下二千人,著名者有僧亮、普慎、詢父、僧光等。真聖女王諡號大朗慧,遂形成新 羅禪門九山之一的聖住山一系。

  唐文宗年間,尚有一位梵日禪師,來 華參馬祖門人鹽官濟安禪師,於武宗會昌年間歸去,他在朝禮曹溪祖塔時,有香雲繞於塔寺之前,靈鶴唳於樓臺之上。回國後以「莫踏佛堦級,切忌隨他悟」示人。 由他以下,形成闍崛成一派;門下有朗圓及朗空等十人。

  與梵日同年自中國回去的,另有一位 道允,於唐敬宗寶曆元年來華,參禮南泉普願,並得普願嘆為:「吾宗法印歸東國矣」。

  道允的弟子折中,七歲就出了家,十 九歲參禮道允,得法後住於師子山,遂形成師子山一派。

  以上所傳,多係馬祖一脈,唯由四祖 旁出的法朗系下,也出了一位智詵禪師,他被崔致遠稱 之為四祖的末孫。智詵是一位持律清苦,修持不懈的名德。自他以下,便形成曦陽山一派,弟子

有楊孚、性蠲、繼徽等。

  新羅僧參於青原行思系下的第一人, 乃是行寂,他本來參於梵日,而於唐懿宗咸通十一年來 華,唐僖宗光啟元年歸國。他參石霜慶諸,慶諸是道吾圓智之嗣,圓智接藥山惟儼之法,惟儼是行思的法孫,希遷的法子。行寂於後梁 貞明二年捨報,世壽八十五 歲,神德王諡號朗空,弟子有信宗、周解、林儼等五百餘人。

  傳入溈仰宗的,乃是唐宣宗大中十二 年來華的順之,他參禮仰山慧寂,並願為弟子,慧寂便笑著說:「來何遲,緣何晚,既有所志,任汝住留。」回國後,有時表相現法,以示徒眾證理的遲疾,稱為圓 相,其有四對八相,依相配成加以往回的判釋,因其理繁,在此從略。總之,這種圓相的安立,實是溈仰宗的葛藤,因其易於流為定型刻板的作風。

  又有傳承了玄昱及審希之法,而形成 鳳林山一派。玄昱曾於唐穆宗長慶四年來華求法,至文宗開成二年返國。審希是玄昱的法嗣,玄昱寂於懿宗咸通九年,審希寂於後梁貞明四年。

  我國後梁貞明四年(西紀九一八 年),正是高麗太祖的元年,再過十七年,新羅就亡了。

  新羅將亡之際,慶猷及逈微二人,傳 入了曹洞宗。慶猷於唐僖宗文德元年來華,參雲居道膺,雲居一見便說:「聞言識士,見面知心,萬里同居,千年一遇。」遂密傳法要。慶猷於後梁開 平二年返國,貞明七年入滅。逈微先參迦 智山的體澄,後於唐昭宗大順二年來華,也參雲居道膺,膺說:「吾人歸矣,早知汝來。」遂密傳心印,他在唐昭宗天祐二 年返國。當時韓國僧同參於雲居道膺之門 者,尚有高麗的利嚴及麗嚴二人,並稱為東海四無畏大士。

  在新羅末季禪宗勃興,九山竟占其 八,尚有須彌山一派,則在高麗境內。但是,天台宗也出 了一位義通惟遠,他在後晉天福年間來華,當時正是新羅亡於高麗之初。他先訪法眼宗的天台德韶,有悟;再謁天台宗的螺溪義寂,聞 一心三觀之旨,遂留下受業。 久之,道聲播於四遠,欲返國弘化,但在路過四明,將上船,卻被郡守錢惟治留下了,錢惟治即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的兒子,吳越王世代 崇佛,現雖降於宋,但其遺風 猶在,錢惟治對義通加禮屈留,咨問心要,並說:「如曰利生,何必鷄林乎?」鷄林是韓國一地名。到了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七月,太 宗賜其寺額曰「寶雲」;同 年,四明知禮來從其學;太宗雍熙元年,慈雲遵式來從其學。四明與慈雲同為宋初中興天台的兩大師。可知,義通雖為韓國人,卻是中 國佛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 中國教化近二十年,且亦於太宗端拱元年寂於中國,壽六十二。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