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本覺與生死
達照法師

動靜理全是,行藏事盡非。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華嚴經》說:佛者,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猶如大地,能作一切眾生依怙!《阿含經》說:如來,至真、等正覺,十號具足。《法華經》說:得佛智慧,成等正覺。又雲:世尊甚難值,久遠時一現,為覺悟群生,震動於一切。簡而言之,佛法就是覺悟之原理與方法。

   本覺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如此本覺之性,無有生滅來去,超越是非好壞,清淨無為,渾然天成!人人本具,毫無散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正如《心經》所說: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遠離十八界,以及世出世間的種種分別執著,無有一切名言概念,真是微妙無比,難以形容!

   本覺之性,本自覺了,如如不動,無縛無脫。休以動亂之心,將其尋覓;莫以解脫之念,將其瓜葛。起心動念,猶如隔岸觀火;息心停念,亦是隔靴搔癢。意識心念,全無用處;不念不知,亦不能及。

   本覺之體,即是真如,就是我們的真心本體。離開虛妄就是真實,沒有動亂就是寧靜,真實寧靜的本體,永恆長存。三際平等,十方圓融,超越時間和空間。如寒山子雲: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本覺沒有生死,生死遮蔽本覺!譬如天空本身並無雲彩,而雲彩卻覆蓋了天空。生死浮雲有來有去,本覺天性不動不搖。妙湛總持不動尊,如此本覺世稀有。

   如《大乘起信論》說: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T32.576b)《解深密經疏》卷三說:於一真如有其二義:一所緣境,名為真如及實際等;二能緣義,名無垢識,亦名本覺。(卍續34.720上)《金剛三昧經》〈本覺利品〉也說:諸佛如來常以一覺而轉諸識入庵摩羅。何以故?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T9.368b)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法身真相,人人有份,平等平等,萬古常新。所謂一覺就是本覺。佛陀說法之目的,就是令彼眾生,皆得本覺

   果真要於當下體認本覺,亦無難處。經雲:狂心若歇,歇即菩提!只一字道破,何等快捷!

   當否定了這一切現象和概念之後,能否透過現象而看到本質呢?而此本質卻又不是離開現象之外的另一個東西!說是一物即不中的無言,畢竟還是露於言表了;得意忘言,得魚忘筌,也早已用過了。所以,正在否定的時候,能否窺見不曾被否定的那個。它是現成的,不假修成,不需建設,不勞尋覓。當你尋找它的時候,只要拋棄那個尋找者,就能一睹它的風采了。

   不過,真正體認本覺之後,此時已經不再叫本覺,而是叫做始覺了。為何叫做始覺?這是針對我們現在的不覺來說的。凡夫眾生,無明風動,于清淨湛然的本覺之中,忽然現起不覺相狀,背覺合塵,流轉生死煩惱之中。如《大乘起信論》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非是業,無非是罪。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從此迷失本覺,起惑造業,枉受輪回之苦。即便如此,本覺之性也未曾遺失,亦無動搖。

一、本覺如鏡

  本覺猶如虛空般的一面鏡子,光明潔淨,纖塵不染,但卻可以展現不同的作用。如《大乘起信論》所說的本覺具有四種大義:如實空鏡、因熏習鏡、法出離鏡、緣熏習鏡。

   1、如實空鏡:如空淨的鏡面,不染任何外物影像,心體離念,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畢竟清淨無垢。論雲: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所以,這不是依靠修行才這樣的,而是原本就是如此,沒有造作,沒有覺照,也沒有一法可得。如如不動的本覺就是這樣,離心、離境界、離一切相。哪裡還有什麼清淨、不清靜之說呢?離念之後,自心即能體悟。

   2、因熏習鏡:即本覺如實不空,如鏡面上能夠映出一切境界之相,而鏡本身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心體常住。因為一切法就是真如實性的顯現,智體原本不動,具足無漏功德,亦能熏習眾生,成就清淨智慧。自體無生,妙用恒沙!

   3、法出離鏡:比如拂拭塵垢使鏡面顯得明淨。覺性若得出離煩惱礙和智礙,離開生滅與不生滅的心識和合相狀,遠離一切相,恢復圓滿的本來面目,也就淳淨清明了。

   4、緣熏習鏡:猶如明鏡,塵埃既被拂拭,即可為人所用。智慧之性淳淨之後,就得以遍照眾生的身心世界,隨念而能示現,成為外緣的熏習力量,而令他人修習善根。

   其中,前二鏡是就在纏(生死煩惱)的本覺而說明自性淨,後二鏡是就出纏(無明業障)的本覺而說明離垢淨。本覺之自性原本清淨無染,但對於生死凡夫而言,卻是需要遠離煩惱塵垢方能得以證悟,所以說是離垢淨

   在自心之中消除一切妄想執著,便可證悟自心本覺,如此本覺即有無邊智慧,清淨微妙,不可思議。從而廣度一切眾生,無有疲厭。儘管寶鏡已被塵封千年,需要靜靜地勤加拂拭,但若垢盡光現,即可光明萬丈照天照地。無論作用如何,明鏡始終不變,所以說本覺如鏡。

二、生死如塵

  本覺如同鏡子一樣,生死也就如同在鏡子上的灰塵了,除了擋住鏡子的光明以外,還能體現出鏡光的偉大價值。假如從來就沒有灰塵存在,或者灰塵完全掃淨之後,那麼鏡光的妙用也就沒有了參照系,同時也就失去了鏡光這個名稱了。如《起信論》說: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于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T32.577a

   在無始無終的時間長河中,人生數十年光陰固然有如白駒過隙,彈指一揮間。就在現實短暫的人生中,所有事業也是如同飄忽不定的塵埃,瞬間散盡。何況心中念念遷流不停的妄想,千頭萬緒的思念,究竟能給我們留下什麼呢?這個色身肉體的終結,不也是塵歸塵、土歸土嗎?不但此色身的死亡猶如煙塵消逝,而且在活著的時候,不也是一抷黃土而已嗎!有誰能把握生死的自如,有誰能生而不死呢?

   色身肉體是這般的無常,我們的心靈亦不例外,也是如同空中飛舞的灰塵,動亂不定,沒有起點,沒有歸宿,沒有方向,沒有依靠!每一個念頭的生起和消滅,就是微塵般的生生滅滅,無有窮盡。真是:冥冥隨物去,杳杳不知歸!

   生死凡夫的一切身心世界,無非都是鏡上的塵土,無論如何努力,最終必將消隕,不留痕跡。而生命的真實,卻不僅僅只是如此而已。拂去塵埃之後,便是解開生死謎妄之時,而且這個機會隨時都存在於我們的生命中,哪怕到了生死關頭的那刻,也還是回歸本覺的最佳時機!

   因此,佛教臨終關懷的內容,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幫助臨終者認清生死的真相,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解脫生死苦痛的絕好機會;二是借助死亡的機會可以直接證悟人人本具的覺性,從此打開生命絕對自由幸福之門。即使還沒有面臨死亡的考驗,我們也非常有必要關懷自己眼前還活著的生命,瞭解並證得自己生命的真正內涵——本覺,這並不比關懷臨終者更為次要。

三、生死即本覺

  生死原本就是覺悟的!生死與本覺,相融相即,都是自性清淨心的完美體現。自性清淨心具有真如生滅這二門,本覺(真如門)與生死(生滅門)同時並存,不相妨礙。本覺就是這個不生不滅的真實自我。它與生死有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是生命的兩種不同展現。但是,這又很難用局限的語言來闡述它的內涵,也無法用蒼白的文字來描繪它的原貌。

   因此,對於不瞭解本覺的人來說,生死是孤獨無依的,是痛苦可怕的,也是無能為力的。而對於證得本覺的人來說,生死就不會顯得孤獨無依了,生死甚至是生命中豐富多彩的一種莊嚴,是生命中活潑可愛的一種點綴,彌足珍貴了!

   《天臺法華之哲理》說得好:譬如死的問題,一般人都認為有生才有死、相對於死而見生,且不願死亡而願求生的永續(不死之生)。然如此卻無法真正感得永恆的生命。舍生舍死,超越生死二邊,才能不生不死(不滅)。亦即是,達到生死一如,才能把握永恆。如果要否定,則須同時否定生與死;如果要肯定,則須同時肯定生與死二者。這樣才能真正見到永恆。再積極的說,死與生同樣都是永恆的活動形態;由此始能克服對死的懼怕,成為生也好、死也好的達觀。《生死覺用鈔》(《本無生死論》)說:生死二法,是一心妙用,有無二道,是本覺真德,故生時無來,死時無去,無來妙來,無生真生,無去圓去,無死大死,生死體一,空有不二。’”(見《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0冊)

   真的好奇怪啊!站在生死這面,看不見本覺;站在本覺這面,也看不見生死。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二者,卻能夠如此相安無事的並存。就象手掌抓不住虛空,虛空也抓不住手掌,而此二者卻是相依互存,不能分離,而彼此沒有障礙。

   真的好奇怪啊!本覺並沒有一個能覺所覺的東西,它本來就是這樣,不曾動搖,從來沒有形象,也沒有感官的知覺,也沒有是非好壞的判斷,也沒有染汙和清淨的樣子。但又不是意識分別所能了知的什麼都沒有

   真的好奇怪啊!一切眾生原本都具足這個本覺,就象空氣一樣滋潤著我們的生命,隨起隨坐,寸步不離。而我們卻無緣面對,無從相識!聽不見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容顏。

   真的好奇怪啊!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原本是如此的神聖莊嚴!為何人人都難以體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卻不知道真正自由和幸福的人是誰?對生命的貪戀,反而成為對生死的恐懼,也不知道貪戀和恐懼的人是誰?

   真的好奇怪啊!生死並沒有危害我們,煩惱並沒有染汙我們;涅槃也沒有保護我們,菩提也沒有嘉獎我們。而我們卻受到了危害和染汙,還可以得到保護和嘉獎,並為此精進不已,奮鬥不已!

   本覺與生死是如此的緊密相連,卻又毫無關係。生死之中的所有眾生都是平等地擁有它,卻又誰都不能認識,不能把握。生死的痛苦,完全是一場夢中的誤會,完全是一個精緻的謊言。因此,諸佛菩薩苦心勸慰,讓我們從生死的苦夢中解放出來,於本覺的清淨莊嚴中——安住!



 

來源:www.jcedu.org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