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ật Học Online

從天台“一念三千”論和諧社會的構建
——義慧

  一、導言

在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的今天,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 化,當代社會的市場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益趨向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和商品關係。人類過分追求物慾生活,沉溺於錢權之爭,名利之鬥,為 達其目的,可謂不擇手段,形成惡性消費,導致精神空虛。身心扭曲,人性淪喪,疑難雜症重重;生態失衡,環境污 染,自然災害頻頻。國際衝突,種族歧視,單邊主義,恐怖襲擊。面臨如此的生存環境,構建和諧社會,搭建和諧平台,是 何等的迫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 諧社會”,無疑是下了一場及時雨。而佛教宣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梵行自律,因緣果報; 主張無我中道,自利利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強調眾生平等,生佛不二,緣起性空,轉迷成悟。這無一不是構建和諧社會理論思想的圓妙詮釋、實踐行為 的究竟指南。佛教對現實社會的輔助教化、民風的淳化歸真、人際的和 諧安頓、世界的和平共處,起著不可磨滅、有目共睹的作用,所以佛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良藥。作為中國佛教史上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所開創的具有可操 作性的大乘宗派——天台宗,教觀雙美、解行並進是本宗根本特色,圓融三諦、一念三千是本宗諸法實相的極致闡述,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出世本懷是本宗 最後的圓教所在。尤其“一念三千”是天台教觀二門的樞機,也是天台實相 的精華還原。以下就“一念三千”的理具事造來探討和諧社會的構建。

  二、“一念三千”的詮釋與形成

一念三千是天台宗圓融世界觀的思惟模式,是智者大師 “說己心中所行法門”,(1)也是智者大師一生弘法的思想結晶,湛然大師讚歎為“終窮究竟極說”。 (2)一念三千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摩訶止觀》卷 九: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 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 前,一心在後。”(3)

因此,所謂的一念三千,即是指我們現前剎那生滅的一念 妄想心,當體即具備三千世間的諸法性相。須知,這三千隻是一個約數,並非實指,它標示一切物 質、精神現象無盡的差別相,是宇宙萬有的全體總匯。而“一念”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現起的靈靈活活的一 念,就這微小的一念,卻是何等的偉大與壯觀!成佛作祖,三途受苦,生死涅槃,煩惱菩提,全在於這一 念的操作。一念與三千,並非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也不是能生與所 生、能含與所含的關係,而是相即、互具的關係,也就是一念即三千,三千即一念。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 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正是“即”、“具”的圓滿註腳。

“一念三千”中“三千”這個數目,是依據本宗立宗經典 《法華經》中“十如是”和《華嚴經》中“十法界”、《大智度論》中“三種世間”的總和而來。

《法華經·方便品》中說:“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 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 究竟等。”(4)

這“十如是”即是《法華經》所闡述的諸法實相。相是事物表現在外的差別性;性是事物內在的本質;體是 事物的質料或實體;力是事物潛在的一種功能;作是事物功能的造作實施;因是構成事物的親因;緣是成就事物的助緣;果是因緣和合下所成的結果;報是結 果的進一步延伸;本末究竟等是從相之本到報之末皆為究竟平等的一如,所謂即空、即假、即中之中道實相。智者大師在《法華玄義》中對“十如是”作了三翻的轉 讀:

“天台師云:依義讀文,凡有三轉。一云:是相如、是性 如、乃至是報如;二雲: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三雲: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若皆稱如者,如名不異,即空義也; 若作如是相、如是性者,點空相性名字施設邐迤不同,即假義也。若作相如是者;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義也。分別令易解故,明空 假中。得意為言,空即假中。約如明空,一空一切空。點如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論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 三,不縱不橫,名為實相,唯佛與佛究竟此法,是十法攝一切法。若依義,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讀,便當依偈文云:如是大果 報,種種性相義。”(5)

這裡,十如是的三翻轉讀顯示了圓融三諦之理,說明世界 的存在以及一切現象間的普遍聯繫正是諸法實相的同體內涵,同時“十法攝一切法”的理念提出,也為十界互具、百界千如埋下了伏筆。

《華嚴經》第三十九卷中說到我們所居住的世界一共有十 種: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稱為六凡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稱為四聖法界。十法界是一切眾生生存的空間,十界互具互融,一一界中 融攝其他九法界,如此則構成百法界,而每一法界的眾生又當具足十如是的特性,所以就有了百界千如之說。 《法華玄義》 卷二:此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則有百法界千如是。 (6)

《大智度論》卷四十七:“得是三昧故,能照三種世間, 眾生世間、住處世間、五眾世間。”(7)眾生世間,是指眾生自身的境地,也就是正報的有情世界;住處世間,即是眾生所居住的環境,即是依 報的器世界;五眾世間,也叫五陰世界,是構成人體的五種要素。智者大師以百界千如配合三種世界,便形成天台宗著名的 “一念三千”說。

總之,一念三千表述了相即互具的實相論,顯示了宇宙全 體現象的真實風貌,展示了天台教學的圓頓宗旨,開發了智者大師超拔的獨創精神。湛然大師在《摩訶止觀傳弘決》中說道:

“故經云: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等。既云諸法,故 實相即十,既云實相,故十即實相,故使今解不與他同。於一念心,不約十界,收事不遍;不約三諦,攝理不周;不語十如,因 果不備;無三世間,依正不盡。”(8)

三、“一念三千”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構建和諧社會,已是當前社會的全民意識。而實現和諧社會首要的是達成人與自我關係的和諧,進而 擴充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族群、各個行業之間的和諧。所以和諧社會就是人與自我、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和 諧。人與自我關係的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點與關鍵。只有人類自我價值觀的昇華,心靈的淨化淳善,社會方可 和諧,世界才能大同,正所謂“人成即佛成”、“心淨則國土淨”。而人類本身的思想觀念和行為又該如何得以淨化?天台宗一念三千的實相理論和行為方法論就解讀了這一問 題的癥結所在。

(一)“一念三千”的理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

“一念三千”成立的理論基礎是“性具”說。性指法性、真如;具指本具、理具。即任何一念無明識心的生起,當體即是宇宙現象的全息展 現,所謂“芥爾有心,即具三千”,這就是理具三千。由此道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正是《維摩經》中所說 “須彌芥子相入”之理。而智者大師所說的“一念”是無明與法性的相合,一念無 明妄心與法性真如是全體相即,全體互具的,一念之所動,總不出善惡無記,然其體是一,所以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 《法華玄義》第五卷說:

“今但明凡心一念,即皆具十法界,一一界,悉有煩惱性 相、惡業性相、苦道性相。若有無明煩惱性相、即是智能觀照性相。何者?以迷明,故起無明,若解無明,即是於明。《大經》雲:無 明轉,即變為明。《淨名》雲:無明即是明。當知,不離無明,而有於明,如冰是水,如水是冰。又凡夫心一念,即具 十界,悉有惡業性相,惡性相,即善性相。由惡有善,離惡無善,翻於諸惡,即善資成,如竹中有火性,未即是火事,故有而 不燒,遇緣事成,即能燒物,惡即善性,未即是事,遇緣成事,即能翻惡,如竹有火,火出還燒竹,惡中有善,善成還破 惡,故即惡性相是善性相也。”(9)

這就表明惡中含有善的因素,佛性是具善惡性的,因此羼 提可以成佛不再是古德的諍議。 《觀音玄義》:

“問:闡提與佛斷何等善惡?答:闡提斷修善盡,但性善 在,佛斷修惡盡,但性惡在。問:性德善惡何不可斷?答:性之善惡,但是善惡之法門。性不可改,曆三世,無誰能毀,復 不可斷壞。譬如,魔雖燒經,何能令性善法門盡?縱令佛燒惡譜,亦不能令惡法門盡,如秦焚典坑儒,豈能令善惡斷盡耶?問:闡提不斷性 善,還能令修善起,佛不斷性惡,還令修惡起耶?答:闡提既不達性善,以不達故,還為善所染,修善得起,廣治諸惡。佛 雖不斷性惡,而能達於惡,以達惡故,於惡自在,故不為惡所染,修惡不得起,故佛永無復惡,以自在故,廣用諸惡法門, 化度眾生,終日用之,終日不染,不染故不起,那得以闡提為例耶?若闡提能達此善惡,則不復名為一闡提也!”(10)

性善,告訴我們大惡的人同樣可以成佛;性惡,說明諸佛 菩薩隨緣普渡的大悲精神。因此,性具善惡說,融通了十法界,消泯了六凡四聖本質 差別,賦予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權利,真正體現了佛陀菩提樹下的慈心呼喚。湛然大師的“無情有性”,“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這種絕對平等的理念,正是和諧意義的高度濃縮,和諧精 神的具體表現。和諧社會包括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自我的和諧,是五陰世間的和諧,即身心的調和與平 衡;人與社會的和諧,是眾生世間的和諧,即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群體,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國土世界的和諧,即尊重我們生存的 環境,愛護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這一切和諧的現起,卻不離我們的念念之心,就這一念, 當體即具善惡佛性。從佛教角度而言,正確理解性具善惡,如理把握一念三 千,正是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二)“一念三千”的事造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實踐指南

崇高的理想,如果不去實踐,一樣成為空想主義。構建和諧社會,不特是理論的倡導,更重要的是實際的行 動。智者大師所提出的“一念三千”說,並不是純粹的實相理 論和世界觀,而其最終目地則是告誡人們依之修行成就圓滿佛道,而成就圓滿佛道的關鑰處就是從這兒入手。我們一念的生起,當體圓具三千性相、百界千如,眾生世 間、五陰世間乃至國土世界等等都是由於我們這一念心的力量所造所成,因此叫做事造三千如何在一念生起圓具宇宙萬有諸法的當下情境來觀照透 視,進而回歸本自靈妙覺心,便是我們這裡所要討論的了。

透過一念三千的指導而回歸本性,其關鍵處就是在“一 念”上下功夫。 《法華玄義》卷二指出:

“遊心法界者,觀根塵相對一念心起,於十界中必屬一 界。若屬一界,即具百界千法,於一念中悉皆備足。此心幻師於一日夜,常造種種眾生,種種五陰,種種國土,所謂地獄假實國 土,乃至佛界假實國土,行人當自選擇何道可從。”(11)

這裡告訴人們根塵相對所生起的一念妄想心,必定屬於十 法界中一法界。比如心起偷盜的貪心時,就落入餓鬼界的範疇;心起利益 大眾,服務社會的念頭時,就是菩薩法界;生起上求下化的菩提心時就是在成就佛法界。心生四惡趣之心,這個世界就是黑暗的;心生四聖之心, 這個世界則是大同的。所以,重視我們日常的一念,便是在回歸自我的靈明;嚴 格對待一念的因果性,就是在構建和諧社會。

進一步說,一念所具三千諸法,當體即空、即假、即中。 (12)一念不可得,但又宛然具足一切法;諸法雖宛然 存在,畢竟空性,又無一法可得;一念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但又法界歷然,因果分明。這就是得而不得,不得而得的實相境界。一念的生起不論是善的還是惡的,都具有十法界的性質。就在一念所起十法界中來觀照、把握、選擇佛界,便是智 者大師的“行人自當選擇何道可從”的真正意趣所在,也是一念三千修行的正確方向。所以任何善惡念的生起,都是我們修行的妙境,因為一念 無明識心全體即是真如妙心,正所謂“無明即法性,煩惱即菩提”。任何善惡念的生起,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如實地 去覺照,正像禪門所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維摩經》中說: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華嚴經》中說: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法華經》中說:資生產業,皆順正法,皆與實相不相違 背。所以,日常生活的這一念,真是微妙不可思議!

由此可知,實現和諧的社會,重要的是心的和諧。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為宗旨議 題,真是一語道破玄機。

  四、結論

綜上所述,一念三千的“理具”所體現出的“絕對平等 論”,為和諧社會的構造提供了理論依據。因為平等,人與人互相尊重,真誠相待;因為平等,人能 奉獻社會,融於社會;因為平等,人能尊重異類眾生,天人合一;因為平等,即能達成協和萬邦,和而不同。一念三千“事造”所重視的從“一念”入手,正是構建和 諧社會具體而又務實的行動指南。正確對待這一念,則社會安寧,人類祥和;如法觀照這一 念,則娑婆即淨土,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所以,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社會,從心開始;和諧 人生,從心開始。弘揚佛教圓滿豐裕的義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 們新一代僧人更好契悟正法、服務社會的大好時機,更是我們念報四恩責無旁貸的神聖責任!

  註釋:

(1)(2)(8)《摩訶止觀傳弘決》(卷21), 《大正藏》第46冊,第296頁上、第294頁上。

(3)《摩訶止觀》(卷9),《大正藏》第46冊,第 54頁上。

(4)《妙法蓮華經》(卷1),《大正藏》第9冊,第 5頁下。

(5)(6)(11)《法華玄義》(卷2),《大正 藏》第33冊, 第693頁中、下,第696頁上。

(7)《大智度論》(卷47),《大正藏》第25冊, 第402頁上。

(9)《法華玄義》(卷5),《大正藏》第33冊, 第743頁下,744頁上。

(10)《觀音玄義》(卷1),《大正藏》第34冊, 第882頁下。

(12)即空即假即中,是天台圓教所修習的一心三觀。即空,一空一切空,無假中而不空,這是總空觀;即假, 一假一切假,無空中而不假,這是總假觀;即中,一中一切中,無空假而不中,這是總中觀。此三觀於一念心同時觀照現起,一即三,三即一,故名一 心三觀。


© 2008 -2024  Phật Học Online | Home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