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學
以佛教倫理學觀點看緬甸的袈裟革命
林少雯
03/04/2010 03:5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發生於2007年秋天的緬甸袈裟革命,震驚全世界,在緬甸軍政府以武力鎮壓手無寸鐵的僧侶和學生時,動亂及血腥的新聞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燒。這 是個複雜的議題,因為地位崇高的緬甸僧侶參與了這次的革命行動,不畏強權,與學生結合起來在街頭以肉身來佈施,為善良的緬甸老百姓爭取民主、民生以及經濟 方面的自由。

以佛教倫理學觀點看緬甸的袈裟革命

 

林少雯

(玄奘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生)

                    

前言

 

   發生於2007年秋天的緬甸袈裟革命,震驚全世界,在緬甸軍政府以武力鎮壓手無寸鐵的僧侶和學生時,動亂及血腥的新聞在世界各地持續發燒。這是個複雜的議題,因為地位崇高的緬甸僧侶參與了這次的革命行動,不畏強權,與學生結合起來在街頭以肉身來佈施,為善良的緬甸老百姓爭取民主、民生以及經濟方面的自由。此次僧侶上街示威所代表的意義在哪裡?佛門注重清修,僧侶上街是否被允許?社會大眾會有什麼看法?僧侶是否應該涉入政治活動?甚至為此犧牲性命?本文從戒律學及佛教倫理學加以探討,並藉此議題對僧侶走上街頭是否合乎佛教倫理學提出看法。

 

. 袈裟革命新聞報導

緬甸紅潮/上萬學生上街 緬甸軍府二度鎮壓   2007-09-27 19:03/張家齊
 
 緬甸軍政府昨天展開鎮壓行動後,連夜衝進寺廟,拘捕了上千名僧侶,然而這把民主怒火越燒越旺,上萬名大學生為了聲援遭到逮捕的僧侶,今天在仰光集結抗議,軍政府今天下午下達最後通牒,隨即展開第二波鎮壓行動,大批軍警朝大學生開槍,有人中彈倒地,抗議群眾四竄奔逃。
 
 軍政府展開二度武力鎮壓,仰光街頭煙硝四起,警方開槍之後,大批學生 從天橋上爭先恐後逃跑;大批軍警人員陸續進住仰光主要道路。
 
 前一天大學生跪地恭迎僧侶前來遊行現場的樣子,今天持續街頭上演,因為軍方前往兩座緬甸最重要的寺廟,趁深夜凌晨分頭抓人,超過1千名僧侶被6部軍卡強行帶走。
   有目擊者表示,他們看到警方對著學生開槍,當場有人中彈倒地還有人被強行拖上軍車;上萬名大學生,因為不滿軍政府連夜抓走手無吋鐵的僧侶,再度群聚街頭抗議,軍政府一度下達10分鐘最後通牒令,隨即開槍展開鎮壓。
  
 這次的群眾示威風起雲湧,導火線其實與中國有關。今年八月十五日,緬甸軍政府宣布調漲油價,調幅高達六七%,引起緬甸民眾恐慌。八月十九日,已經陸陸續續有民眾集結抗議,短短幾天不到,抗議油價導致物價飛漲的聲浪,逐漸被緬甸民主人士接手,成為抗議軍政府獨裁的運動,如野火燎原一般,蓄積已久的民怨一次爆發,加上空前絕後的「僧侶上街抗議」,不滿油價暴漲,演變成對抗軍政府獨裁統治的激烈示威。緬甸軍政府將油價大幅調漲,與中國近幾年密集在緬甸施行「珍珠項鍊戰略」有很大關係。中國石油天然氣探勘開發公司,今年初和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簽訂合約,剛剛獲得緬甸外海三個深海油田開採權,而緬甸軍政府不斷出賣國家能源給中國,卻調漲國內油價,讓人民生活陷入恐慌,是此次爆發革命的關鍵。
 
 一九八八年八月八日,尼溫政府亦曾遭到由翁山蘇姬領導的群眾示威,進行血腥鎮壓,軍隊在街頭向示威者開槍屠殺,並且大量捕捉處決知識分子與大學生,保守估計那次屠殺的人數,應該在三千人以上,史稱「八八八八事件」。時隔二十年,捲土重來的袈裟革命,表面上似乎是由穿著袈裟的僧人所領導,但是實際上組織群眾的,還是由二十年前倖存的八八八八革命世代所推動。根據英國星期日電訊報(The Sunday Telegraph)的報導證實,在幾個星期的活動運作中,八八八八世代的學運分子,不斷遊說僧侶加入示威行列,「老一輩的僧侶紛紛反對,但是年輕世代的僧侶則熱血沸騰,僧侶上街示威,有助於鼓勵一般民眾大膽加入行列,因為緬甸社會在獨裁統治下,民眾噤若寒蟬」。
 
 長久以來進行種族清洗令百萬難民受害的緬甸軍政府,不只對內殘酷鎮壓民主運動,更在這幾年,有計畫的對少數民族,進行種族清洗行動。據國際人權組織對緬甸東部少數民族的調查訪談,軍政府用燒、殺、強姦與強迫遷村的手段,對少數民族進行種族清洗,緬甸軍隊至今仍不時用集體強姦的方式,強迫少數民族女性生下「具有緬族血統的下一代」。至二○○四年為止,有高達二千五百個村落,遭到毀滅。緬甸軍政府掀起的種族清洗內戰,至今已經造成緬甸國內高達一百萬以上的內戰難民。

緬甸政府 承認逮捕3千示威者  中國時報    F2/國際新聞           2007/10/18  梁東屏

   緬甸軍政府首度公開承認,從九月二十六日開始鎮壓反政府示威至今,先後逮捕了兩千九百二十七人,目前還有大約五百人在押。軍政府也將反政府示威行動歸咎於發起示威的僧侶,同時表示還在繼續追捕參加示威者。緬甸軍政府於九月二十六、七兩日連續對示威群眾開槍,鎮壓由僧侶們發起的抗議示威,據緬甸官方媒體「緬甸新光報」報導,事件中共有十人死亡,包括一名日本攝影記者長井健司。不過,駐緬甸的西方外交官及異議人士均表示,實際的死亡人數應遠高於此。

緬甸強力鎮壓 傳處決數千人(民視新聞:2007/10/02)翁如玫綜合報導。

   緬甸的袈裟革命,在軍政府的強力鎮壓下,暫時平息。根據官方統計,仰光街道上只有十個人喪生。不過一名叛逃的緬甸高階情報官員爆料,這幾天,至少有數千名示威僧侶遭到軍政府處決,並且被集體棄屍在叢林裡。另外,仰光附近的火葬場人員也爆料,有些受傷的示威者根本還活著,就被丟進焚化爐裡活活燒死。而一名流亡海外的緬甸民主人士,更在他的部落格中透露,鎮暴警察要求僧侶們在僧院外排隊,再抓他們的頭去撞磚牆。雖然聯合國派出特使調停,不過緬甸外長那溫,卻在聯合國大會上表示,僧侶示威是遭到有心人士煽動。聯合國特使甘巴里在會見過民運領袖翁山蘇姬後,二號將和緬甸軍政府最高領導人丹瑞會面,不過以緬甸政府的高姿態,這場會面一旦流於空談,也是意料中事。

 

袈裟革命下的無畏施【釋昭慧】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7/09/30

   佛陀主張和平、非暴力的護生原則;祂在世即教導僧團,必須依直接民主的會議程序,來處理僧團事務。因此民主對僧侶而言,是每天生活中理所當然的程序正義。既然如此,難道僧侶們能無視於院牆內外制度上的巨大落差嗎?難道他們能畫地自限地隔絕在內心的世界、精神的領域,而無視於長期暴政與獨裁,帶來人民深重的痛苦嗎?因此僧侶終究會因忠於信仰的緣故而昂首邁出院牆,與弱勢民眾共抗強權。
  依一九八八年民主運動的慘痛記憶,他們不會不知道:這場示威面對的是極大的風險。然而時至如今,如果僧侶只求自保,卻不能挺身而出,運用他們超然的宗教角色與具足公信力的社會地位,讓軍政府正視示威群眾的正當訴求,那麼其他歷三十年而招數用老的抗爭形式,就更是沒有成功指望的。因此,他們邁出寺宇,走入群眾,在經典的吟哦聲中,平和而無畏地築起了一道「肉牆」,試圖護衛民眾的安全。這種毫無保留的「無畏施」,直可用台灣革命僧證峰法師的詩句,作貼切之形容與讚歎:「菩提一念證三千,省視時潮最上禪;體解如來無畏法,願同弱少鬥強權。」
  然而證諸經驗法則:普世獨裁者面對政權威脅時,幾無例外的反應模式,就是血腥鎮壓。因此,示威行列越是壯大,面臨死亡的訊息就越是清晰。果如所料,一向惡名昭彰的緬甸軍政府,毫不顧念僧侶地位崇高、毫不顧忌國際觀瞻極差,也毫不擔憂鎮壓可能引起更大的暴動。就在僧侶諷誦佛經的平和氣氛中,槍聲大作,僧侶與群眾以鮮血譜下了袈裟革命的悲歌!軍政府面對著風起雲湧的群眾狂潮,為了護衛人民而築起的肉牆,終於在粗暴手段的摧殘下坍塌了,緬甸的民主運動再次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僧侶們紛紛在血泊中倒了下來,這也算得上是「求仁得仁」吧!

 

總統布什表示,美國人堅決支持這些勇敢的示威者

美國總統布希也決定對緬甸政府團祭出制裁,包括拒絕核發美簽緬甸官員,凍結官員資產等。

布希夫人開炮 要緬甸政府靠邊站【楊明暐】國際新聞           2007/10/11

   美國第一夫人蘿拉10日罕見地過問起國際事務,她在《華爾街日報》撰文,呼籲緬甸政府「靠邊站」,放棄以恐怖手段對付其百姓,並允許緬甸建立民主制度。蘿拉寫道:「丹瑞將軍及其手下已經沒有朋友,應靠邊站,讓路給一個統一的緬甸,由合法領導人治理。軍隊裡的其他人不用擔憂這種轉變,一個民主緬甸仍需要專業軍人。」
  過去甚少對外交事務發言的蘿拉說:「今天,各地的人們都曉得這個政權很殘暴。他們對緬甸政府侵犯人權的行為非常厭惡。這股高漲的怒火讓那些將軍面對一個急迫的抉擇:參與緬甸和平過渡到民主的進程,否則就讓路給一個緬甸人民選擇的政府。」
  蘿拉要求緬甸當局與支持民主人士展開對話,她說:「緬甸軍政府在其百姓之間僅存的一點合法性已蕩然無存。」蘿拉還說:「全世界都在觀察和等待。我們知道丹瑞將軍其及手下具有暴力優勢,但翁山蘇姬女士和其他反對派領袖具有道德的合法性以及緬甸和全世界人民的支持。」
  蘿拉呼籲緬甸軍政府釋放翁山蘇姬和其他反對派領袖,好讓他們能集會並籌畫緬甸過渡到民主的事宜。

 

《陸以正專欄》緬甸「僧侶革命」 大陸難逃指責【時報】2007.10.01

緬甸yanmar,舊稱Union of Burma)由佛教僧侶領導如火如荼爭取民主自由的運動2星期來因軍警對群眾開槍,死傷累累,已至不可收拾的地步。而且抗議地點不止550萬人的古都仰光,120萬人的第二大城曼德勒,與鄰近中國的密支那都有發生。
  60餘年來,5400餘萬緬甸人民遭受的苦難從未中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緬甸人在翁山與29位同志號召下,寧肯與日軍合作而與盟國為敵。1948年元旦緬甸獨立,翁山將軍還來不及就總統職,就與預定內閣閣員一同遇刺身亡,成為國父。 緬甸從此混亂,內戰頻仍,1962年尼溫將軍發動政變,開始了幾達半世紀的軍人治國。
  受盡了封閉鎖國與經濟衰落之苦,緬甸人渴望民主改革,19888 月大批學生上街遊行,軍隊開槍鎮壓,1000餘人死亡。翁山的女兒翁山蘇姬首次慷慨激昂地號召人民反抗暴政,奠定了她民運領袖的地位,也開始了10幾年有時收押有時改為軟禁的生活。她被囚之初,軍方又在街頭射殺了3000多人。
  受國際輿論壓迫,19905月軍政府勉強舉辦國會選舉,翁山蘇姬雖被軟禁不能出門,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簡稱NLD )大獲全勝,在485席中贏得392席。日本記者長井健司拿觀光簽證混進人群,肇禍原因就在他手上那架攝影機,犯了大忌 今日的緬甸軍政府稱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簡稱SPDC)。主席兼三軍總司令是74 歲的丹瑞大將,副主席兼三軍副總司令兼總理是梭溫上將。他們的鐵腕統治靠的是38萬大軍,其中陸軍有34 萬,與6萬警察。官員軍警與其家屬構成新統治階級,享受與當年英國殖民時期軍政人員同樣的特權。相形之下,一般民眾年所得才合2 00美元,有天壤之別。

˙中共駐緬領館遭槍擊 華人憂不測【白德華】中國時報    A18/兩岸新聞           2007/10/12

   緬甸最重要的後台中共,雖然在緬甸鎮壓事件採取低調政策,但仍引起反撲。中共駐緬第二大城曼德勒總領事館官員證實,七日確有一批不明身分男子向總領事館開槍射擊。儘管未造成傷亡,但此事開始在華人社區發酵,他們擔心緬甸民眾爆發一波反華情緒,並導致騷動。
  槍擊事件已在當地華人圈引起恐慌,擔心事件會引起更多反華行動,華人可能遭到一波襲擊。有消息說,當地一些華人餐飲店已摘下中文招牌,防止可能的襲擊。
   「緬甸人民議會」組織則發表聲明,呼籲大眾不但不要阻撓目前正在進行的示威活動,而且要按部就班地予以協助,聲明中也呼籲包括學生、青年在內的全國大眾「攜手為民主奮鬥」。

 

.解讀各方意見

1 緬甸小檔案:

     人口:5070
   首都:彬馬那 (原仰光)
   最大城市:仰光
   面積:六十七萬六千平方公里
   政局:緬甸1962至今,一直處於軍事統治,軍政府嚴格箝制反對力量。
   經濟緬甸亞洲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經濟體制貪汙橫行。
   國際地位:緬甸被西方國家孤立並予以制裁,中國是緬甸的主要盟國。


2
緬甸的袈裟革命,震驚全世界,尤其是佛教界更是感同身受。軍政府的血腥鎮壓只有加深僧眾和一般民眾的反感,使社會更不安。

佛教給人的印象應該是不問政治,不管時勢,其實這是錯誤的觀念,因為佛教從一創始就與政治分不開。在印度是如此,在其他信仰佛教的國家,如中國和東南亞各國都是如此。

麥爾福史拜羅 (Melford E. Spiro)著《佛教與社會一個大傳統並其在緬甸的變遷》一書中提到,11世紀佛教成為緬甸的國教開始,政府和僧團間就關係緊密。僧團雖是非政治性的,但對政府卻有重大的影響力,政府則給予僧侶崇高的榮譽和物質支持。比丘原本應當遠離政治,然而依據佛教理論,又不期望僧團和政府互相隔絕,相反地,它們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深入了解現代寺院政治,就要從僧團和政府關係中以及歷史層面去觀察。

  在古代佛教政治思想中,國王就是轉輪聖王,他使世界在法輪統治之下;國王也可能是一位未來佛,所以他也會積極的宣揚佛法。這種關係可追溯到印度的阿育王時代。但是1886年英國佔領上緬甸,殖民政府不承認有責任贊助僧團,也拒絕賦予佛教作為國教的地位,傳統上宗教和政府的相互關係就崩潰了。許多以往政治立場溫和的比丘轉變為活躍份子,一般也認為可將政治比丘的起源訂在這個時期。殖民時期佛教比丘是活躍的反抗運動領導者。到本世紀初,緬甸開始順從英國的統治,但到了二Ο、三Ο年代,反英活動以及強烈的獨立運動又突顯起來。比丘和許多不同黨派及組織連結,各有各的方向、目標和意識形態,到三Ο年代中葉,他們都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很難以知曉這些人究竟是真正的比丘,或又只是「穿著黃色袈裟的普通人」

獨立後,緬甸的首任總理烏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視自己為佛教信仰的保護者及淨化者,他發動了大規模的計劃來宣揚並強化佛教。烏努在1962年完成憲法修正案,將佛教訂為國教。不過,烏努對佛教的關心也出於加強佛教對人民的影響,政府關注僧團的純淨,尤其對政治比丘的權力設置了控制方法。大部分比丘都支持政府──除非他們覺得自己的權益或佛教的利益受到損害,然而,仍有少數且醒目的政治比丘繼續威脅著法律和秩序,例如1938年成立的青僧會(簡稱Y. M. A.),它是唯一真正介入政治活動者,其目的在協助國家獨立鬥爭。但並非所有在政治上活躍的比丘,都是僧團的真正成員,有許多是利用袈裟來行使政治權力或達到某些政治目的。

  基於傳統佛教對塵世以及出世的分界,大部分比丘和在家佛弟子都反對僧團涉入政治活動,他們認為這兩個領域是對立的。

  不過,到了二十世紀,佛教主張入世,不斷宣揚人間佛教,而且認為比丘應以佛陀為典範,因為佛陀不只為自己的福祉(證得涅槃)而努力,也為全宇宙(眾生)和其親友(國家)的福祉而努力。佛陀絕未背棄陷於苦難的人們,因此,比丘都應像佛陀一般,不只為自身之利益而努力,也應為宇宙和公共利益而奮鬥。只專注於自己的解脫,是違背佛陀教誨的。

佛陀以自身的例子,證實了即使同時關切俗世事務或別人的福祉,也可以證得涅槃,也讓人們清楚的知道得到涅槃是依照個人的業報因緣。具有適當因緣時,即可證得涅槃;沒有那種因緣,當然得不到涅槃。所以比丘應犧牲自我以弘法利生。對他人福祉的關切,說明一個人仍牽連在塵世、苦痛、及執著中。但這不正是上修佛道,下化眾生的菩薩精神所在嗎?

  比丘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因此涉入世俗事務,進而影響其他人終止惡行,為了達此目的,只要沒有違反戒律,比丘可以正當地介入政治活動[1]

 

3 從「人間佛教」演變到「入世佛教」,佛教的社會責任,已經進入新的時代,有了新的使命,但以眾生的福祉為依歸以及護生的目標是不變的。「入世佛教」已成了當代全球佛教的主流,當此之時,緬甸的袈裟革命正是「入世佛教」的極至表現。當然「入世佛教」有政治與非政治的層面,佛教與政治基本上是聖與俗的關係,因此佛教在介入公共事務時,其根本立場必定要以佛教的理念為核心[2]。要如何拿捏,是相當值得探討的議題。佛教積極的入世,與當權者或主流價值對抗,介入眾生權益的爭取,也可以消除人們認為佛教是消極遁世宗教的觀念。

   

4 入世佛教所主張的人權,在二十世紀成為全球思潮的主流,緬甸的袈裟革命,正是突顯這種現代性、社會性和整體性的表現。當然以宗教倫理來看這件事,仍然必須遵守不利用宗教團體獲得個人利益、不把宗教團體變為政治黨派、宗教團體應表明立場,反對任何壓迫與不公平、宗教團體不應介入黨派衝突(一行禪師的十四戒)等等倫理觀念[3]

   

5 釋昭慧法師在《弘誓雙月刊》54期,「佛教與社會運動」一文中認為,社會運動一方面是監督政府,減低政策錯誤的機率,甚至是為了改變惡法,另一方面要面對群眾,幫助群眾拋棄成見,更正錯誤的思想與行為模式。袈裟革命正是為了維護眾生的權益,希望緬甸軍政府改變惡法的一種無畏施[4]

 

6 菩薩律儀中有十重四十八輕戒,其中四十八輕戒的第三十七‑‑‑‑冒難遊行戒,古人的解釋為「人身難得」,因而對於遊行,必須慎重注意,斐丞相說:「六道之中,可以整心慮趣菩提者,惟人道為能耳。是知染心所說,雖號革囊,聖道攸資,實為重器,應須貴之保之!而乃不慎遊行,甘心夭逝,輕拋難得之身,橫傷致道之器耶!」現代社會自殺者甚多,這是不知人身難得的愚痴者,凡佛弟子必須自能護持自身,不宜遊行的地方,或是危險的地方,以不隨便輕遊為妙!因為遇難,多作退因緣,不遊即能身心清淨。儒家也有明訓:「君子不立於危橋之下」,「危邦不入,亂邦不居」,與此戒所規範是契合的[5]。但是身為菩薩必須行六度,同流九界,乃至入地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才是大乘行的精神,危險的地方就要避而不去,這豈不與凡夫一樣畏死貪生嗎?尤其是出家眾更知悲憫世人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挺身而出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地為世人爭取民主自由,才是菩薩精神。

 

  結論

1以「緣起」的觀念來看此次的袈裟革命,也可以想知事件的發生非一朝一夕所致,緬甸從殖民時期即已經有出家眾的反英活動,後來又有反軍政府的活動,這其間的因果層層相扣,多少生活其中的人在這種混亂中互相牽扯,眾生被壓迫的現實,朱門酒肉臭的事實,民怨能量的蓄積,已經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當王法平等精神有所衝突時,絕非偶然,而是"緣起使然,也是導致此次袈裟革命的原因之一。

 

2 四攝法原為菩薩濟度眾生時所遵循的,四攝中佈施擺在第一,尤其是將自己利害關係放下,明知參與示威可能喪命,但為了眾生福祉,仍然勇往直前,犧牲在所不惜,這不僅是佈施,更是最高層次的無畏施。

 

3阿含經(增471)中說到:「生死長遠,多諸畏難,無有救者。有此之難,誰堪代者?唯有布施、持戒、語常和悅,不傷人意,作眾功德,行諸善本。」[6]

(雜838826)亦有: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7](增408)中有說道: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來與諸比丘說禁戒。云何為十….安穩聖眾,降伏惡人[8](雜1130)亦云:「人身難得,唯當行法、行義、行福、於佛法教……。」[9]等等經文中都說到布施、持戒、降伏惡人等等教義,此次袈裟革命正符合佛陀的教誨。

 

4佛教的戒律,是佛住世時所制定的。戒律的制定,跟佛陀所傳之法是一致的。佛陀剛開始傳法時,並無所謂戒律,而是因為後來有了僧團,出家眾良莠不齊,有人不遵循佛的教誨,做出不合乎出家人的行為,佛陀才開始制戒。佛陀制戒是因時因地而作適當的規定。制戒是為了僧團的和合,也是為讓在家眾能夠尊敬僧人,令正法能夠久住,但是經過了兩千多年,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許多戒律未必能夠合的體現用於現代社會,佛陀有鑑於此,在祂入滅前即告知阿難:「自今日始,聽諸比丘,捨小小戒。」[10](毗尼母經)卷二稱此為「微細戒」;(五分律卷二十二)[11]也說道:「餘方不以為清淨者,皆不應用」,「餘方必應行者,皆不得不行。」[12]意思是說由於地域不同,比丘應當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及法律為原則。這都說明了佛陀制戒,不是一成不變,其實是有相當大的變通性和適應性。「長阿含經卷四」第二「遊行經」[13]中,佛陀再三叮嚀,弟子們應以佛所說的經戒做為依怙,一方面聲明持戒的尺度須從嚴要求,從寬處理。可見持戒的形式化非佛陀本意,比丘為了眾生利益走上街頭,古早的社會並無此現象,因此也沒有這樣的戒律可循,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和環境,就必須有所變通。

 

5 僧伽是有組織有紀律的團體,是和合眾。僧團中的管哩,其實就是一種政治體制的表現。戒律等同於法規,但是超世解脫的佛門戒律是以緣起和護生為基本宗旨的,所以也講求平等和慈悲,尤其肯定男女平等,全人類平等,否認種族的貴賤,否定主奴的階級,更突顯佛教思想的民主自由精神,此次緬甸的袈裟革命,是佛教爭取民主自由的體現。

 

 為了眾生福祉,為了弘法利生,轟動世界的緬甸袈裟革命,正顯現出家人犧牲奉獻的無畏施,此種精神和此次驚天動地的事件,將是緬甸歷史以及佛教史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頁。

 

 

參考書目:

1慧嶽法師著,《律宗教義及其記傳》,台南市:法藏出版社19616月初

2聖嚴法師著,《菩薩戒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2月初版

3釋昭慧著,《律學今詮》,台北市:法界出版社19916月初版

4釋昭慧著《佛教倫理學》,台北縣:法界出版社20049月初版。

5釋昭慧著,《佛教規範倫理學》,台北縣:法界出版社,20033月初版。

6《弘誓雙月刊》第54期,釋性廣發行,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112

月。

7《弘誓雙月刊》第88期,釋性廣發行,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78

月。

8麥爾福史拜羅 (Melford E. Spiro)著,《佛教與社會一個大傳統並其在緬

甸的變遷》,嘉義市:香光書鄉,2006年。

9《阿含經精華節錄》,佛陀教育基金會200410月初版。

 



[1]麥爾福史拜羅 (Melford E. Spiro)著,《佛教與社會一個大傳統並其在緬甸的變遷》,香光書鄉編譯組譯,嘉義市:香光書鄉,2006年。

[2]釋昭慧著,佛教與社會運動《弘誓雙月刊》第54期,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112

9 ‑14頁。

[3]釋昭慧,論入世佛教之發展進路《弘誓雙月刊》第88期,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7

86‑23頁。

[4]釋昭慧,佛教與社會運動《弘誓雙月刊》第54期,桃園縣:弘誓文教基金會,200112

9 ‑14頁。

[5]慧嶽法師著,〈律宗教義及其記傳_ 戒律敘述〉,《律宗教義及其記傳》,台南市:法藏出版社

19616月初版130頁。

[6]〈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一,《大正藏》第二冊,頁829上。
[7]〈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九,《大正藏》第二冊,頁211下。
[8]〈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大正藏》第二冊,頁775下。
[9]〈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二,《大正藏》第二冊,頁305中。
[10]〈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四,《大正藏》第一冊,頁26上。
[11]〈五分律 (彌沙塞)卷第二十二,《大正藏》第二十二冊,頁153上。

[12]聖嚴法師著,〈第一章 傳統戒律與現代世界《菩薩戒指要》,台北市:法鼓文化19982

月初版3頁。 

[13]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大正藏》第一冊,頁11上。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