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文
從佛光菜根譚談星雲大師的本體工夫____教育教理教用篇
杜保瑞
29/04/2016 07:2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摘要: 

本文之作,以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閱讀反思為寫作主題,主要材料為《菜根譚_教育教裡教用篇》中的若干條文。從星雲大師的菜根譚裡面,可以看到他自己一生學力的增長,以及用功的方法,這些都可以作為效學者學習的榜樣。佛教有工夫論,星雲大師的菜根譚就是他的人間佛教的修養工夫論,雖然是法語信條,但字字珠璣,句句精實,註解之際,讓人們理解到:一個生命的成長,是要經過千錘百鍊的,一個令人驚喜的人生,就是為天下人服務的生命。要服務,就要奉獻犧牲,忍耐吃苦,不能低頭者,成就不了任何事業,不肯努力的人,也無法承擔社會責任。星雲大師以自己親身的體驗,寫出這許多法語,而本文作者也以自己的體會,對其進行疏解與發揮,結果作者自己得益,也以之與讀者分享。 

關鍵詞 : 星雲大師,菜根譚,結緣,忍耐,改過,說理,甘願,時間,精進。

 一、前言 :  

    《佛光菜根譚》是星雲大師隨手捻來的法語,多年來已經累積了無數的條目,在高雄佛光山和佛陀紀念館的走廊牆上,隨處可見書法名家書寫菜根譚的作品。目前佛光菜根譚已有四冊,每冊又有若干主題的短篇,內容如下:第一冊:自序、教育教理教用、勵志修行證悟、做人處事結緣、慈悲智慧忍耐、社會人群政治、貪瞋感情是非。第二冊:序、生活勤奮人和、教化修行責任、勵志敦品警惕、自然因果法則。第三冊:自序、成功進步的道路、身心安頓的良方、做人處事的原則、進德修業的指南。第四冊:自序、勵志省思篇、群我相處篇、成功立業篇、信仰修行篇。 

  談佛光山的佛教事業,就要談它的「人間佛教理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則是星雲大師一手締造的,並且,不只有理念,還是有實務的佛教事業以為落實,近年來,人間佛教的理念,亦被星雲大師以多部著作呈現為有體系的佛學理論,如:《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何處尋》、《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等書中之所述。然而,理念與理論是一回事,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弘法事業之行動實務,才是佛光山所代表的人間佛教的最佳註腳,而這個事業的達成,可以說,就是星雲大師一生辛勞的代價所換取來的。這些辛苦的心路歷程,則被記錄在《星雲日記》和《百年佛緣》兩大著作中,既有時間、地點、人物、故事,還有心得與理論的表述。這些心得,都是星雲大師一生實踐的成長及體悟,這其中又有兩部著作是把這些心得集中作記錄並表達的,那就是 : 《往事百語》和《佛光菜根譚》。《往事百語》的心得更為精要,且有文字故事和思考的說明,熟讀《往事百語》,就可以了解星雲大師內心世界的強大力量,也可以向他學習修煉身心的方法。可以說,《往事百語》的法語條條精煉,書中解釋亦意旨明確,應該是學習星雲大師修行心得的最佳讀物。 

  至於《佛光菜根譚》,也是星雲大師的修行心得法語。原來,明末士子洪應明作《菜根譚》一書,將個人一生的官場閱歷、家庭生活、朋友相處種種感受寫下,句句警語,言詞深刻,令人愛不釋手。星雲大師的一生,毫無疑問更是充滿了驚奇、考驗以及奮進、努力的過程,於是他也以《菜根譚》為名,隨時寫下他的體會。《佛光菜根譚》的寫作是隨興的,隨時的,隨意的,創作的空間廣大,沒有議題的限制,沒有形式的束縛,沒有自述的可慮,只有思想的馳騁,只管寫下心得,供人供己參考使用,因此,源源不斷的思想不停地輸出,是原始的、是創作的、是歷練的、是心得的。對於《佛光菜根譚》的閱讀,更可以看到星雲大師毫不修飾、毫不保留的思路,是他對自己生活經歷的結論,是他對人事變遷的觀察,是他對世事變化的體會,最重要的是,是星雲大師自己作為一個佛教徒的終生使命的註腳。筆者以為,《往事百語》和《佛光菜根譚》都是學習星雲大師強大內心力量的最佳作品,只不過,《往事百語》的意思大師自己註解了,《佛光菜根譚》的法語精義,就需要讀者自己體證,去尋思為何是如此?並且去實踐其中的意旨,如此才能深有所得。因此,閱讀之際,對讀者的刺激,更勝《往事百語》。因為,《往事百語》中的精義,大師自己都做了清楚的說明,但是《佛光菜根譚》的要義,卻是需要讀者以自己的經歷去印證,才可能有所了解,更需要讀者自己身體力行地參與,才能有所收穫受益的。可以說,後者讓讀者尚有自我發揮的空間,而前者的極致高明已被大師全盤托出了。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倡議者與實踐者,有理念引領在前,有理論建構在後,更有實際的實踐經歷以落實之,《佛光菜根譚》就是他實踐人間佛教理想的閱歷心得,而以法語的形式寫作表達的,勉己亦勵人。就理論研究言,有佛教哲學的本體論、工夫論和境界論的命題;簡單地認識的話,它們都是人間佛教理念中的學佛、行佛的智慧信念;說得更白話些,它們就是星雲大師的內功心法。要學習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念,要學習星雲大師成功的秘訣,就是來實踐《佛光菜根譚》中的每一條法語警句。 

    筆者近年來因教學之需,也為因應社會講學之故,深覺洪應明的《菜根譚》,與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實在是年輕學子與社會人士親近中華文化與提升個人生命意境最好的教材,關鍵就在 : 意旨清晰明白,且句句都是為了拿來直接實踐用的。因此之故,樂於藉著為其註解,來作為自己講課的資糧。 

    本文之作,即是筆者閱讀星雲大師《佛光菜根譚》的註解發揮之作,《佛光菜根譚》固然文義簡要,但仔細尋思之下,多有深刻的見識,反覆詮釋之際,更是增長自己的方法。本文的寫作方式,即是針對其中特別有感受的語句,寫下筆者的理解與感想,同樣,也是為了勉己勵人。 

    《佛光菜根譚》目前在《星雲大師文集》的網路版中,共有四冊,篇幅龐大,限於本文規模,筆者僅取其中的第一冊的《教育教理教用》篇中的若干材料作討論。其它篇目,另待其它機緣再為詮釋與討論。雖然《佛光菜根譚》有若干篇章的分類,但筆者以為,這些分類並不是很嚴謹,篇目內的法語警句,其意旨都不能受限於篇目,因為它們本來就不是系統性的文字著作,而是隨意之所至而當下發揮的作品,要去分類繩約,也是不易,更未必是需要的。因此,《佛光菜根譚》的篇目與內文法語的關係,可以不必太執著。同時,筆者寫作的次序,也就是一個隨依己意選取後的法語,次序就是原來的,並沒有義理深淺前後的關係。 

二、正文 

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淨土,修行以無得為涅盤。 (005) 

  交友就是一起進德修業而已,沒有別的目的才好,朋友優秀就跟他學習,不如己就帶領他,既沒有利害關係在其中,就不會有共事上的得失心以致興起瞋怒之情。嗔怒多是自己私利受損時才會有的情緒,然而朋友之間是進德為要,不是一起爭奪利益的幫派團體之內的關係,無論如何本來是沒有利害關係的,然而人都是會成長的,因此難免不了競爭,競爭就有利害,朋友之間介入了利害就會有嗔怒,相處當然不自在了,故而朋友之間切勿因利害而起衝突,否則就失去了交友之道。有有益的事情,一起去做,共事的時候,並肩作戰,有職位可以擔任,互相謙讓,以最簡單的關係,維持友誼,這樣,才有做人的品格。 

  做人指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態度,不論何事,不宜執著。執著者癡,癡者事倍功半,用力過度之餘,浪費了多少好光陰,本來可以去成就多少更有意義的事業。做事不要癡著,一旦事情做到了該有的程度,就是退出來觀察欣賞的時候了,若是一味地過度用力,原本的因緣改變,還會使自己落入寂寞空虛的情境裏。人之所以會癡,關鍵就在,太寵愛自己了,美好的事物自己要不斷地享用,結果深陷其中癡心妄想,只見其一不見其餘了,人生,因此狹隘了起來。人如果多用心於理想,則為了理想的追求,便會不停地學習成長,便不至於在一些日常生活的事務上投入過多的心力,這些癡迷的事物,多半是個人的愛好,適度欣賞是最好的,到了癡迷的程度,就會玩物喪志,忽略了人生重要大事了。 

  做任何事情,成就任何事業,都要用心。但是用心是以成就事業為目的,而不是為自己謀私利,否則,便會事事著相。著相的意思就是做事是有目的的,是為了自己獲得私利而去做的,於是每個公事的舉動都帶了私利的目的,於是事事有了額外的考慮,便作風怪異了。人一旦著相,便進退怪異,事事要脅,事事諂媚,事事取悅,事事恐嚇,自己變成了怪物都不知道了。 

  修行難,本體工夫上以離欲解脫為初步,其次以般若無相為法門,最後以救渡眾生為進路。三個階段中都是「無得」為要。慾望無,六渡無,涅槃無,那就是入了《金剛經》的無相境界了。修行有德,就是自己還存在,我相不除,何來涅槃? 所以無德為要,無德才泯人我,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學問在虛心下可以進步。 (006) 

  人都希望既有能力又有學問,但能力與學問都不是平空落下的,能力需要學習,學問需要培養。但是,人們需要甚麼樣的能力呢? 其實是你正在做的事情的能力,通常,人有甚麼能力就能做甚麼事情,但是,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會碰到阻力與能力不足的情況,這時候,人的理想性格就發揮作用了。有理想的人會努力訓練自己,提升能力,來把工作做好。反之,沒有理想的人,任事情延宕,成不成功也事不關己,這樣的人,不肯努力,不能學習,能力是不會提升的,日子就在消耗中度過了。然而,有理想者想把事情做好,會積極提升自己的能力,於是,能力就在努力中不知不覺地提升了,能力提升之後,不只眼前的事情可以做好,更可以建立信心,使他可以追求更高的理想,於是他繼續學習,繼續提升能力,則人生的境界一層一層地上去了。 

  至於學問,就是已經成熟了的能力,可以應付一方事業的能力叫學問了。既然已經有了學問,就是用來指揮教人的,此時,易生驕氣。然而,世事變遷,沒有永遠的學問,情境變了,學問就要重新來過,誰在主宰時代的變遷呢? 這是不一定的。政局改變、科技改變、氣候改變、年齡改變、風俗改變、需求改變等等,各種因素都會使得辦事的邏輯改變,如果一味依仗自己過去的經驗與辦法,通常就是愈來愈不能應付新局了,舊有的學問成了阻礙,競爭力下滑,再也沒有指揮教學的權力了。此時,再度學習當然是唯一途徑,可惜的是,過去成熟的學問作怪,不肯虛心向他人學習,只想重複強化自己原有的習氣,這樣學問是不會進步的。 

  學問的進步也不一定要像當代人學習,向古人的智慧學習,向自己的內心深處學習,都是會有成效的作法。關鍵就在,是否虛心承認現在的不足,承認不足,願意學習,虛心問道,不論向自己、向別人、向古人問道,學問就會長進了。依自己會的能力一直地討生活的人是否還活得下去呢? 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他的品質將不斷下滑,他的氣質將每況愈下,這是因為,他愈來愈依仗權威、霸氣來指揮與領導,故而氣質變差,他愈來愈要求別人服從自己,而不是為別人來提供服務,因此品質當然不斷下滑。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009) 

  在推動事業進行時,一定要認清目標,達成目標是神聖的,應全力以赴。但是現象世界的改變,都是彼此影響的,此處一變,彼處跟著改變,此即所謂有得有失者,但是我們要看清楚,所得的是我們所要的,至於所失的,通常不是我們非要不可的。那麼,就讓它結束吧! 不要讓會失去的東西影響了我們需要獲得的東西。這就是凡事皆有利弊。這個時候就要懂得權衡,一些不好的事情的發生可能剛好開出了好事成就的空間,因此不要去阻攔,要妥善運用,這就是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關鍵就在,自己非常清楚做事的目標,同時能夠忍受過程中的衝撞,便能運用一切條件成就自己的事業。那些麻煩的障礙,在誠意正面面對之時,反而把事業最艱難的部分也一併解決了。以上談事,以下談人。 

  人指得是人才之人。人才通常是一偏之才,通才者寡,只能重用偏才。以此一偏之長可為所用,卻也會有其他缺點來影響事業的推動。主事者對於人才的運用,當以用其長處為先。至於其短處,要容得下。短處固然令人不喜,但在可能的範圍內,主事者要有度量容忍讓他,盡量讓更多的人可以參與到事業推動的行列來,一人成事,不僅事成,其實人也成了。讓人才把自己的能力在廣大的眾人面前施展出來,對這位人才而言是讓他更成熟的最好方法,他以後會自己慢慢改正缺點的。這就是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至於完全沒有長才的人,則是要鼓勵,要給機會,讓他自己願意成長,這個對待的善意,便是他將來可以成才的動力。 

  有些主事者,所看的重點不只是事情的成就本身,而是掛搭著若干自己的虛榮與名利之心,於是在事業的推動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不相干的要求,對人們的配合度要求更高,對他人的容忍度相對變低,因為他們耽擱了自己虛榮與利益,於是指揮領導之際不能隨順因緣,不能同時成就他人,這就可惜了。 

工作時沒有貴賤之分,服務時沒有高低之別;讀書時沒有老少之分,修道時沒有聖凡之界。(010) 

  世間一切相對的差異都有它適應的因緣,但是,在求道者眼中,這些差異都不需要執著。人間世界因著世俗的眼光而有貴賤高低、老少聖凡之別,但在求道者的眼中,卻只有求與不求的差別。 

  在工作的時候,大家同心協力促成事業的完成,要看到每一個人的貢獻,絕不以世俗貴賤的差別,來衡量貢獻的程度,那就還是世俗的眼光,而不是求道的眼光。 

  在服務的時候,就是一心善待他人的時候,此時服務的提供者不管原來的地位是高是低,重點都只有服務而已。地位高者可以為低者服務,反之亦然,只管你能提供甚麼,不管你與他人的地位高低,否則又掉入世俗的分別之中了。在世俗的分別中,人與人以利害相交,道心泯滅。 

  在讀書的時候,更沒有老少之分,少時讀書,老時亦讀書,只管讀書的成效,不論老少的差異。否則,倚老賣老,不尊重真理,或是以為老了,就懈怠而不肯學了,這些都是只看世俗的老少,不看學習的珍貴。 

  修道者都是一心向上,且人人可為堯舜、也眾生皆可成佛,因此只管是否有走在修道的路上,不管現在的境界達致聖凡何幾? 否則,又是比較心出,而不是修道者的心理了。一旦輕蔑別人,聖者亦落入凡,一心直求向上,凡者即入聖域了。 

不吃過頭的飯,不講過頭的話,不走過頭的路,不做過頭的事。本份,照顧當下;過頭,失去未來。 (011) 

  為人處事,總要知所節制。不論做甚麼事,就是不宜過度,過度就是執著,就是情緒一來不知所終,喜歡的事情用力到底,不管別的感受及承受,則會把自己所有的人際環境都破壞了。為什麼人會做過頭的事呢? 還是執著。人如何減少執著呢? 要看得多、看得遠。勤勞,關心他人,愛護社會團體,充滿了服務之心,就能大開眼界,不會自己陷入感官欲望的強烈情緒中,凡事恰好即止,做事便不至於過頭了。 

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014) 

  人為什麼不想改過?不想改就是不想向善,就是不想追求理想而提升自己。人不想嗎?其實還是想的,但就是缺乏毅力,力不從心,就放棄了,就等於不想改過、不想向善了。因此,有理想還不夠,還需要有堅持下去的毅力。否則,即便碰到好的老師帶領,還是會因為自己的懈怠而成就不了自己。此時,再好的老師也無法調教、無法度化他了。因為對於施教者及救渡者而言,不能自我堅持的人,就等於是不想改過的人,以及不想向善的人。 

不願說理是固執,不會說理是愚者,不敢說理是奴隸,不肯說理是無知。 (016) 

  說理不一定就可以辦成事,不說理也有可能辦成事。但是,在可以說理的時候不願不會不敢不肯就是不對了。自己有理就認為別人應該領會此理,而不願由口中說出道理,這是個性太好強的表現,也是一種壞脾氣的傲慢,所以說是固執。事情有是非對錯,是非對錯要講明白,有時候也許心理已經領會,不需說出,對錯已經判明;但有時候別人就是不明白,就需要自己說道理,需要說時要能說得清楚分明,此時不會,就是道理不明,所以說是愚者。事情待決定之前,有一藉理以申明的階段,也會伴隨氣勢威攝以折服眾人,愈是於理有虧,愈會假藉外在勢力壓制言論,擁有真理的一方,要不要為真理而戰,決定於自己的能量,能量太弱,不敢說理,就是甘心為卑為下,所以說是奴隸。處理事情方法很多,確實不只有說理一途,但能以理服人之事,畢竟是最不費力的事情,若是不此之圖,只想從人際關係、物質資源、權力勢力等等形式來處理,而不能運用事半功倍、一勞永逸的說理方式,則是最消耗自己的方式,所以說是無知。 

  這一條的重點還是在講說理的價值,人要明是非,且要敢主張,靠講話就能辦成的事情,就不要用其他方式,除非環境惡劣至極,才可以放棄說理。說理事半功倍、一勞永逸,但說者要能明白事理,且能條理清晰,並勇於言說,而決不放棄。 

  說理的能力如何培養呢? 首先要願意,願意就是願意為這個世界做一些有益於進步的事情,其次就要時常保持思考的習慣,要喜愛思考,勇於探索,向未知的世界以及內心的良知去探索,內心事事分明,就能言說條條如理。 

思想要國際化,生活在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代化。(021) 

  弘揚佛法,走人間佛教的路,那就必是全球化的事業。弘揚佛法就是一心為了佛教,若是為了自己,則可以溫飽、可以虛榮、可以富貴、可以權威就已經足夠了,那就是在一方水土保持一定勢力就綽綽有餘了。然而,與眾生接觸不能如此,因此要國際化,國際化指標很多,要點在方便濟眾、以及面對全球,這就包括語言風俗的廣開與尊重了。 

    生活是人生的本身,一切追求理想的行動都是在生活中展開的,但生活有生活自己本身的需求,那就是耳目口鼻之欲的滿足以維持生命,不論是維生的生活,還是追求理想的生活,都要有威儀以及規律,威儀是肢體上的端正、符合內心的精神,規律是作息上的節奏、配合修行的工夫。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口語的表述明白親切,但古典的文辭優美雋永,一句成語的準確運用,勝過白話描寫的千言萬語。一段古文的正確引用勝過長篇大論的敘述。因為,有文化素養的人對於古典的材料都是耳孰能詳。況且,古文典雅不低俗,使用之際也陶冶了性情。 

    人生必須活到老學到老,但學習的方法要與時俱進。一方面是自己學習的效率,二方面是與人互動的方便。尤其是當代世界,電視、電話、錄音、錄影、電腦、網路出現之後,人類學習的模式已經被翻天覆地的革命了,在網路上幾乎沒有學不到的知識了,只要自己願意,以現代化的方式學習,光靠自學,就能掌握天下事了。 

失敗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剛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與人為善、從善如流。(028) 

  人為什麼會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呢 ? 那就是情緒來了,甚麼也不管了。在做事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應該謹慎處理。但是,沒有心力的人,就會想要快速結束,一旦不順利,就更加地意氣用事,這時已聽不進別人的勸說了,這樣就會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就是要謀定而後動,但背後的支持力量是因為自己目光遠大、理想高舉,就樣才不會只想便宜行事、隨意了事,於是該慢則慢,該強則強,配合眾人,把事業推進,這就是做事成功之人。做事成功的人,會「與人為善」,於是減少別人找麻煩的機會。會「從善如流」,於是事情推展順利。這種人,都是平日關心公眾事務,不自私,且努力學習,處事時態度謙虛,一心要把事情辦好,遂「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並且領導大眾,朝向理想的目標前進,從而使事業成功。 

世間最好的東西,是歡喜;世間最貴的善舉,是結緣;世間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間最強的願力,是甘願;(030) 

  人生百百苦,但受苦的目的是為得樂,既然最終可以得樂,則眼前之苦也是樂的了,這樣,事事歡喜,苦事亦歡喜,樂事亦歡喜,時刻保持歡喜的心境,這就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但是,這是要有正念才可以的,這也要有真正的智慧才可以的,凡事有智慧,凡事用正念,不用邪念,則事事是樂事,沒有苦事了。 

  大乘佛教以行菩薩道為法門,從人間的善事到六度善行都是,但一切的善行都要有緣分才得以實施,因此,要行善積德或行菩薩道而成佛,都要與有情眾生多多結緣,多結緣就多有機會,打開每一個可能的互動因緣,為未來做善事而鋪路,一開始不費吹灰之力,只是一個點頭、一個微笑、一個給人方便、一個舉手之勞,都是結緣的好方法。沒有關係、沒有因緣,是成就不了任何救人渡眾的事業的。 

  為了成就服務眾人之事業,總是要經歷許多艱困之事,艱困一來,總要有堅強的意志去承受它,這個過程的辛苦因事而異,有些人承受得住,終於步出化外,有些人承受不住,中途退出,這樣便辦不成事了。這個承受的過程就是忍耐,忍耐就是對不愉快、不恰當、不合理、不健康事情的承受,能承受,且堅定地朝向原來的目標前進,不管經歷多少的辛苦,都吃得下去,那就無事不辦了。所以世間最大的力量,就是忍耐,忍耐也是吃苦,就是承受他人無理的對待,以及承受事業無盡的辛勞,這都是事業辦成的過程中要付出的代價。對於這些代價,心甘情願地付出,為什麼願意付出呢? 因為要做的那件事是我們心中最高的想望,不計一切代價都要把它完成,所以無倫如何不合理的對待都忍得下來,且對其甘之如飴,毫無怨尤。這就是對願力的堅持,甘願承受一切的辛苦,是因為這個願望太強大了,所以說「最強大的願力是甘願」。一旦甘願,就不會喊苦,不會計較,不會退失信念,如此一來,必當通過困境,事無不辦了。 

由「無常」,可悟緣起緣滅,必能精進;由「無我」,可知性真性實,必得自在。(036) 

  知道世間一切不長久,唯有精進道業才能永恆,故由緣起緣滅的「無常」觀入,便能捨棄無謂的事物,於主要目標勇猛精進。還在浪費生命於無謂的執著的事情的人,是不明白「無常」快速,以致虛度光陰的人。 

    從事公眾事務,都免不了我執滲入,就是做大眾的事情時,忘不了自己的角色,執著於自己的重要性與該得的利益,這就會讓事情愈辦愈麻煩,不得輕鬆,一定要等到放掉了我執,做到了「無我」,不為自己無謂的需求而做事,這樣事情才容易辦,自己也獲得身心的輕鬆自在了,此時「含生同一真性」才正式彰顯。 

  「無常」是佛教世界觀的智慧,「無我」是佛教修行觀的智慧,學習佛法就是在學這兩件事了。 

目中有人助緣多,口中有德福報多,耳中清淨和諧多,心中有佛歡喜多。(037) 

  「目中有人助緣多」時時對人保持敬意,講話客氣,自己有事要做時,人家多願幫助你。 

    口中有德福報多」平常講話留口德,與人為善,講中聽的話,多讚美別人,給人善意的忠告,這樣的人,沒有死對頭,得人喜愛,平常做甚麼事都是得人幫助,就是有福報的人,有福報就是講話有人聽,做事有人幫,與人互動,皆得人善待。 

    耳中清淨和諧多」別人有些話講得不得體,甚至刻意讓人難堪,那就不入心中,當沒聽到,不必反擊,則人際之間多和諧。因為你該忙的事情很多,何必為了小人的習氣而煩惱呢?  

    心中有佛歡喜多」時時想著佛陀的精神與智慧,有些事就直接放下,有些事就歡喜甘願,則事事喜樂了。所有的力氣,放在學習與服務上頭,豈不歡喜!  

養生之道,在於吃得淡,吃得粗,吃得少;處世之道,在於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039) 

  養生之道,大家都已經明白,這麼簡單,又這麼難,都是習性改不了而已。至於處世之道,為什麼要吃苦? 吃虧? 吃重呢?要成就一番事業,就需要有能力、有條件,能力是主觀的,條件是客觀的,但都需要自己不斷的努力才能獲得,提升能力、改善條件的過程就是不斷地努力的過程,這就是「吃得苦與吃得重」。安逸在家豈不很好?但這樣就成就不了任何事業了。 

    至於「吃得虧」,吃虧還是為了成就事業,要完成一些事情,需要眾人的協助,人心不足蛇吞象,幫一點小忙要一堆利益,讓一點小利索一堆報答,給一點方便討一堆便宜。你若需要他的這一點助力,那後面更大的代價就要給得起,你若不去計較,那就是要「吃得虧」。人在社會上生存,不是天天遇見好人的,沒有修行的人處處會找人麻煩,自己好名、好利、又見不得人好。任何人只要想做事,要成就事業,要成辦大事,總是會引來小人的阻礙,給你一些苦頭吃。就是讓你多跑幾趟、多做幾遍,總之絕不輕易讓你成功。但只要你願意把這些都吃下去,最終還是會成功的,這就是「吃得苦」。本來不需要這麼麻煩的,很可惜人心不好,非讓你吃苦不可,那你就吃下去吧。因為你是有理想的人,有愛心的人,願意社會進步的人,願意承擔責任的人,為了所愛的人要讓世界變好的人,於是你甘願讓一些小人找你麻煩,而不起衝突,默默承擔下來,也就是吃得了苦。這就是處世之道。不然你來這個世界做甚麼?休息嗎?享樂嗎?受福報嗎?不是的,你是來學習、成長、改變社會、讓世界更為美好的人。 

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047) 

  能力就是用來做事的叫作能力,做事就是做大家得利的公眾事,既然是有能力的人,就是要把公眾事情辦好的人,於是在碰到一些麻煩的狀況的時候,仍然想得是如何讓大家把事情辦好,就算是別人的事也是主動關心的,涉及到需要自己多出一分力量,無償地助人的時候,也是樂於出手協助的,於是處處給人方便,成功不必在己,別人成功也是美事,自己舉手之勞給人方便也心中歡喜,這就是有能力的人。自己的事情努力做好,別人的事情樂觀其成,需要幫助的時候出手相救,能力,就是要用在增進社會福祉的事情上頭。 

  有能力的人對社會充滿了愛心與責任感,前提是他自己十分努力,並且樂見事情完成。但是,若有人缺乏愛心,也缺乏責任感,也不樂見事情成功,那麼,要他出手他也不願意,要他多付出努力他也不願意,久而久之,周遭的每件事都與他無關,他也沒有能力涉入任何一件事,逐漸地就成了廢人了。他也就變成是沒有能力的人了。而這樣的變化竟是惡性循環的。愈沒有能力,愈不願意多做事,愈不樂見事情成功,舉手之勞也不願意幫忙,甚至希望大眾的事情都不要進行,免得必須勞動自己出錢出力,於是就處處為難他人。由於自己愈來愈沒有承擔的能力與信心,也就更加地見不得別人好,對於別人追求的理想,出言否定,對於大眾的事情,出手阻攔。阻攔只需出一張嘴,協助卻需出錢、出力、學習、成長,於是人愈無能就愈懶惰,也愈負面而愈不能給人方便了。 

事事肯放過他人則德日昇,事事不放過自己則學日密。 (054) 

  人生在世是來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行有餘力,則來培養一些休閒娛樂讓自己的心情舒適愉快,一些公眾的事情則是要靠社會大眾及團體中人一起努力才能達成。但是,人心不一,能力、個性、文化背景彼此之間差異極大,遇到不合意的人事物時,宜多體諒寬容,若對方有意為難,則以避免衝突為原則,除非涉及大多數人的共同福祉,否則就是相讓於他就好了,這樣可以省力,節約下來的精力用在學習成長、助人服務的社會事務上,則社會愈進步,自己能力愈提升,人際關係愈寬廣、愈協調,做任何事情愈多助力、也愈順利,這就是福德增長的現象。總之,對於他人,就是多多放過。 

    但是,寬以待人之際,卻需嚴以律己。為什麼不要放過自己?不放過的是甚麼?那就是因著理想及責任感而來的努力學習與辛勤勞動,唯有學習與服務,能力才能成長,唯有能力成長,才能承擔大事,唯有有人能夠承擔大事,社會才會進步,因而你所愛的人才能過上好的生活,至於你愛誰以及能愛多少人?學學菩薩吧!愛所有的人。 

沒有新觀念,不會進步;沒有大格局,不會遠見。 (055) 

  人都希望能有進步,且有遠見。愈進步,事情就做得愈好,愈有遠見,事情就做得愈成功。但是,人如何會進步呢?除了努力之外,進步的機緣來自擁有新的觀念。努力一定會進步,但那是在既有的目標下的努力。在能力提升了之後,如何還能再提升呢?這就一定要有新的觀念了,有新觀念也就等於是有遠見了,看得遠,想得透,事情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進行,則路會走得更久更遠。但是,這一切的背後,還是要有一個理想的動力來催促它,那就是格局,格局就是你想服務的人有多少!你想服務的人的數量愈多,你的格局就是愈大,你想服務天下人,你的格局就是全天下。當然,你還是在一個行業裏面的全天下,但這沒有關係,有誰不是只在自己的領域裡面稱霸天下?所以,不論是哪種行業,抱持服務的熱忱,眼光遠大,不斷追求新觀念、新作法,則天天在進步,進步就是被你服務的對象人數愈來愈多,而你服務的品質也愈來愈好了。 

幸運,總是垂青於勇敢的人;福報,總是降臨於厚道的人。 (060) 

  幸運就是看似輕鬆就已經得到了。福報就是好像沒做甚麼就已經擁有了。但,這都是只看到表面的、簡單的印象而已。任何得到的東西以及擁有的東西,都沒有幸運及福報的,都是千錘百煉、艱辛紮實以得之的。要得到甚麼,都要付出,付出的過程,艱苦萬分,若缺乏勇氣,便中途而廢,功虧一簣,若是能夠勇敢地堅持下去,肯吃苦,肯吃虧,肯吃重,等到條件逐漸成熟,最後一哩路時,神清氣爽,輕輕鬆鬆就抵達了,步履輕盈,表面上看起來就是輕輕鬆鬆就走到了。別人說你幸運,其實背後的艱辛沒有看到,那是多少的辛苦與勇氣換來的幸運。 

  福報就是做事容易成功,不特別艱辛就辦成了事情,只要是這個人出手辦事情,結果就是可以辦成,而別人就不一定了,這就是福報,為什麼,他一開口別人就聽進去了,他一提出別人就接受了,他一要求各種資源就到位了。為什麼大家願意聽他的話? 完成他的囑託?因為他平日待人寬厚,有事主動幫忙,別人的不對都不計較,平日累積了太多的人們對他的感謝與讚許,一旦他為公眾的事情開口,人人都支持,就算是個人的事需要幫忙,人家還是樂於相助,爭相為了服務於他而去做好人。這就是福報,而福報則都是平日善待他人才累積換來的。 

    人們為什麼缺乏勇氣,以致缺少幸運呢?原因很多。培養愛心,也就是菩提心,是增強勇氣的好方法。例如為母則強,為了愛,人會變得勇敢。人們為什麼無法待人寬厚呢?自己好勝、缺乏同理心是重要因素。如何改進?去除我執是好方法。如何去除我執?還是愛人一招,也就是發菩提心一招。原來,菩提心才是幸運與福報的最後根源。有了菩提心,善待眾人,敢於承擔,因勇敢而變幸運。有了菩提心,忘己為人,事事給人方便,結果人家也事事給你方便,因厚道而成福報。 

所謂學問,在於治事,事不治,縱學無益;所謂佛法,在於治心,心不治,縱修無成。 (062) 

  說人有學問,重點不在知識的講說,而在他是否真的會做事情,能夠把事情辦好。當然,現代社會重視知識分工,一件事情的知識面向無比眾多,就知識面而言,只能透澈自己專業的這一面,這是無妨的。所謂治事,是指自己在專業知識的應用、交流、溝通、合作等等相關的實踐的部分,如果驕傲自大,或畏縮躲避,自己的知識就不能為人所用了,這樣一來,所擁有的知識是對社會無益的,這就是有知識而沒學問,不能為世所用。知識拿來驕人傲人或只想換取利益,那是不會受到人們的敬重的。佛學的知識更是這樣,學佛是要學智慧的,理論的學習固所當然,但不能使用於自己的身心上,這是白學,更嚴重的是,這是沒學到,沒學好,等於沒學了。 

自學,是成功的動力;自律,是成功的條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 (069) 

  「自學」而不是被要求而學,動力在自己身上,才能邁向成功。「自律」才能對付懈怠,否則就被自己的惰性給打敗了。「自信」是對目標的絕對堅持,唯有堅持,才不會被外力打擊而致放棄。「自尊」是對自己的理想的絕對肯定,才不會因他人的否定而喪失理想。「自學」開啟動力,「自律」對付惰性,「自信」克服外難,「自尊」抵擋人非。成就事業,都是一步接一步地面對各種新的困難,因此自學、自律、自信、自尊缺一不可。 

為了完成自己,任何考驗都得忍受;為了解決紛爭,任何責任皆得擔當。 (072) 

  成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唯有準備應付一切挑戰,才有可能最終成功。挑戰就是各種的考驗,而且是原來沒有意料到的麻煩才叫做考驗。這樣自己的目標才能最終達到。 

  至於他人的困難,他人的衝突,皆來自他人不能依據自己的能力與努力而克服困難,因此互相指責,形成紛爭。在兩不相讓的情況下,為了要讓紛爭落幕,就是自己出面幫忙排難解紛,而排解的唯一方法,就是自己下去承擔。因為被排解的兩方都不願意去承擔,都覺得承擔就是認錯、就是示弱,他們執著了,所以才相爭不讓,調解人除了把那件難事吃下來,又能如何呢? 但若不去調解排難,則他人的糾結打不開,事情的推動無進展,整個社會因為這個衝突而停頓,為了社會,為了眾人,就去把他們不願、不能承擔的責任承擔下來吧,這就是善念,就是發了菩提心後的作為。 

看得破的人,處處都是生機;看不破的人,處處都是困境。 (077) 

  看破是放下與承擔,放下難過的事,拿起可以做的事,就去做了,人生又展開了。看不破就擔心與憂愁,還執著在無法可解的事情上,還在情緒的糾結中輾轉受罪。既無法追求新的事物,又不能享受新生的喜悅,見山不是山,處處都是困境。 

    可以做的事情就去做,做不來的事情就放下。永遠有靠自己就可以做的事,這樣人生時時日日都是生機,一直成長,一直累積,這就是覺悟了的人生。 

時間是一秒一秒給你的,所以要一秒一秒的用;書籍是一字一字寫就的,所以要一字一字的讀。 (081) 

  人生不要浪費時間。一秒一秒地用時間是怎麼個用法呢?是每天一醒來就有不斷的事情要去做的,一件接著一件,沒有時間煩惱,沒有時間抱怨,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又關切著另一件事情,一秒接著一妙,決不浪費。做事情以做好為原則,而不是以找別人麻煩使自己不必做事,也不是指責他人讓自己不必承擔。只要是為了社會進步的事情、為了自己學習的事情,沒有哪件事是不想做的,於是所有的時間排滿了要做的事情,所以說時間是一秒一秒地運用的,其實就是不浪費一分一秒的時間在無用的事情上,大片的時間做精細的事,零碎的時間做微小的事,人生充滿了理想,就會有做不完的事情,於是就是一直做就對了。 

  書上的知識與道理都是十分珍貴的,既然要打開書本,就要好好地讀下去,把所有的道理都弄明白,所以說是一個字一個字地閱讀。 

能吃虧可以獲得大便宜,能受苦可以獲得大安樂,能和氣可以獲得大力量,能散財可以獲得大聚集。 (083) 

  「能吃虧可以獲得大便宜」你的對手找你麻煩,讓你吃虧,但你沒計較,不介意,只要在做的事情有進展,團體有受益,你都可以讓他,你能吃虧,這就讓本來要與你大作對、讓你更受苦的大災難,因為你甘心吃點虧,對方的狹隘心態已獲滿足,就不會製造你的更大的麻煩了,這豈不是得大便宜了。一般人都見不得人好,在別人順境時都要找點麻煩,你若能吃虧,讓對方氣勢消下去了,你的好事業還是持續保有的。這都是占大便宜。否則力氣用在一直作對上,人生是退步的。 

  「能受苦可以獲得大安樂」受苦時一定是在承擔艱鉅的任務,持續承擔、持續受苦,但任務就在進展中,心中都是責任感的人,因為事情保住了,因此獲大安心。只有社會大眾得利了,仁人志士才會心安。 

  「能和氣可以獲得大力量」做事情要眾志成城,眾人合作力量大,才能成大事。但眾人眾心不一,人們品格不等,若不能容人,必起衝突,一起衝突,團隊就散去了,這樣就成不了事業。所以和氣待人,用他的優點容他的缺點,整個團體和氣相處,讓眾人都聚集在你身邊,這樣可以成就各種事業。 

  「能散財可以獲得大聚集」人們不過求名求利,有才幹的人求名甚於求利,平庸之人求利甚於求名,但是更多的情況是,廣大的社會大眾都是需要財力支持的,貧窮者眾,富有者寡。因此富者能散財於窮人,能給自己的幹部豐厚的酬勞,當然可以得到人們的感謝,從而聚集在周圍,組成團隊,成辦大事。 

最好的談判,是從對方的利益著手;最大的結緣,是幫助別人獲致成功。(099) 

  談判有得有失,但如果在談判的時候,不在自己求利益,而在為他人求福利,則這樣的態度人無不受。但是,這其中必有教育意義,必有服務意義,必有合於佛法增益上進的意義在,而不是一味投其所好,以諂媚取悅為目的,以利益結合為出發,這就是暗藏禍心,將來還是會翻臉的。 

  結緣有深有淺,幫助別人,則終生感激,且是以增長智慧福德的方式完成他的事情,這樣的結緣才是行佛的目的。 

  不為己利,何事不成?但現實社會仍應講究利人利己!以及獲取正當的報酬。這些都對,並不衝突。行佛就是就著一般日常的社會事件上來行佛的,事事發菩提心以啟人向善,美化人間,就是行佛者的日常生活。 

善用瑣碎的時間,是進步的良方;珍惜點滴的因緣,是處世的妙藥。(107) 

  人為什麼會有瑣碎的時間?勤勞忙碌的人。一天當中充滿了多事情,在特定的時段、特定的空間都要做特定的事情。時間被事情排滿了,於是乎沒有休息的時間、沒有進修的時間、沒有充電的時間、沒有聯繫的時間、沒有規畫的時間,時間都因為太多需要做的事情而被用在做事上頭了,這樣的人當然是有用的人,過的是有意義的人生,也是一直想要做更多的事情、學習更多的事務的人,於是需要找出時間來做這些多出來的事務及多出來的學習,這就只剩瑣碎的時間了。瑣碎時間就是正式的規劃之間的空檔或臨時空出來的時間,善用這些時間,就能去做那些多出來的事情。所以,甚麼樣的人會有瑣碎的時間呢?忙碌的人。至於不忙的人,所有的時間都沒有時間,關鍵在於,沒有做事的動力,沒有在做事情的情緒氛圍高點上,正事都不辦了,何來的時間之間的空檔?何來的瑣碎時間?所有的時間都沒有被定義,沒有任何時間是要拿來做正事的,因此也就沒有任何正事之間的空檔,也藉沒有可資利用的瑣碎的時間了。                                       

  每一個人互相之間有甚麼樣的緣分是不一定的,這就是人生的自由面。每一個人與他人之間的互動都是一次次累積的,累積成了朋友或是成了敵人都是靠每一次互動的因緣的,人與人之間當然是成為朋友比成為敵人要好,那就要靠每一次正式不正式、有事沒事、大事小事的互動去經營培育了,彼此都善意對待,下一次就互動得更好,不論多麼微薄的互動,都要珍惜。 

聚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之樂事也;得親近一明師而學習之,乃人生之福報也。(117) 

  樂事與福報都決定在於別人,但是,懂得自我學習的人,既是英才,更是明師。則豈不時時有樂趣,日日是福報。既有樂趣又有福報的人,就會更有機會得天下英才以及親近名師。 

學而能用,是真學;知而能行,是真知;真學真知,是智慧。(126) 

  那麼,學而不能用、知而不能行的人是在幹甚麼?是浪費生命而已。學而不能用,是沒學好,是沒有認真學。知而不能行,是沒有勇氣,沒有理想,沒有意志力。人生都是要去幹一些事情的,幹事,就是要幹成事的,幹成事要有能力,而能力是要去學習才會的。所以人要學習,學了要去做,做要做到好,好了要更好。於是人生一直都在學習、做事、服務的歷程中了。 

學「禪」,先要學慚愧,自知慚愧才有禪心,修「淨」,首須修恭敬,能恭敬人才有淨土。(127) 

  學禪是修般若智,般若智首重去執,我執都伴隨傲慢,我執一起就妨礙他人了,有菩提心的人,自知我執傷人,便升起慚愧心。一個不能慚愧的人,事事以己為大,我執熾盛,禪修不成。 

    修淨在修福德,福德重利他,利他且無所求才叫利他,因此做任何事就是心思單純,執一守敬,專注在這件事情上把它做好,而沒有其它念頭。這就是敬,恭敬,對人對事都持守單純的善念一直做下去。去我執又專注恭敬,這才是參加宗教學習成長的態度,反之,參加宗教而致慾望大增、傲慢大增,則必是參加了不良幫派,甚至是邪教了。 

學佛,主要是學自己,所以要向自己本心尋問;學禪,主要是參自心,所以要向本來面目探究。(128) 

    佛已成佛,我則尚未。學佛就是使自己成佛,所以是要提升自己,使自己成長的事業。成長就是改進缺點、去除弱點的事業,所以要向自己的本心探詢,挖出不好的,灌入好的。 

    學禪,就是讓自心般若智全部呈現,以致智慧大開,自由自在,所以還是自心的事業,要去揚棄汙濁,揭露本來面目。總之,學佛、做工夫都是心念上頭的事,自心起念,自我修飾。 

學問是從經驗中獲得,才華是從事實中表現。(130) 

  知識從書本上獲得,但知識要用出來就要在經驗中進行,經驗是淬鍊知識成為自己的學問的唯一管道。人生是要來做事的,做事的能力在實踐中成長,事情做成了人生才有看頭,有看頭的人生就是有才華的人,才華不是光說不練就叫才華的,才華都是要表現出來的。所以,人要有做事的意願,事情要真能辦得成功,這過程中許多動心忍性的真工夫,這樣才叫學問,這樣才叫才華。能做事的人才是有才華的人,光會說而沒有經驗的學問是虛的,他都做不成事。授予大任,則敗事。敗事之後,只好像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這樣多悲哀! 

學習,應向聖賢看齊;比較,當以聖賢為準。(131) 

  學習就是以最高境界為標準,因此要向聖賢看齊,以聖賢為準。不過,人們卻只能高己低人,跟同儕比,這樣,常常就是在比虛榮心而已!同儕比我強者我們跟他學習,接受領導,比我弱者我們帶領他們一起成長,是我們幫助的對象。而不是傲慢凌人的對象。要反求諸己,要自我要求,就是只跟聖賢比了。 

擁有一些佛緣,才會精進不懈,成就道業;擁有一些天地,才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擁有一些修行,才會隨喜自在,不受拘束;擁有一些功德,才會隨意所需,隨意所取。(132) 

擔當「老大」,能夠領導群倫,固然很好;作個「老二」,配合成就他人,也很偉大。老大要能愛護弱小,老二要能尊重前輩。(133) 

  任何團體都有最高層的領導人,就像《易經》中的第五爻,決定政策與人事,領導眾人追求目標,這是人生最淋漓盡致的角色發揮。但是,達到這個位子的人究竟是不多的,絕大多數的人,只能居於老二,甚至老三、老四,就像《易經》的第四爻,以及第四、五爻以外的各爻,至於有才幹的人,或是第二爻,或是第四爻,總之都是有位子的人,但不一定上得了第五爻。因此,老二才是大多數人才的人生最終的意境,因此也要好好把握。做老二,就是要幫老大把事情做好,配合領導者,成就整個社會,這樣一樣偉大。重點是事情辦成了,而不是自己的社會地位。當然,領導者與自己的部屬之間要合作無間,互相尊重,彼此愛護。這樣團體才能美好。總之,懂得當老二的人,才是有菩提心的人,他才是社會真正的領導者,只想當老大,不甘為老二的人,反而只是為自己,而不是為社會大眾。 

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恆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間的人,便是懂得無邊的聖者。(137) 

  一切有情都在國土中,國土是有時空的領域,但是每一個眾生的時空都是有限的,這都決定於他自己的格局。眾生的關懷、意欲就形成了一定的時空格局,打開關懷的格局,積極使用人生,好好利用時間做各種有益的事,好好利用空間福利大眾,那麼就能在國土世間中不受時空限制,而找到永恆與無邊。 

讀書能進步,教書更能進步;拜佛有信心,行佛更有信心。(142) 

  教書的話就必須將所讀的書消化完整,消化徹底,才能上台,才教得好,因此讀書到可以教書的地步,所學更深,更能進步。因此,為求讀書徹底,可以以教書為讀書的動力。 

  相信佛法的人會拜佛,拜佛通常要求平安、求福祿。當然,拜佛有效果也必須拜佛者本身有修行、有福德才會圓滿所願,但總之,必定是相信佛法所以才會拜佛求福,也就是說,對佛法有信心者才會拜佛。就此而言,既然拜佛有辦法,而佛法本身就是最好的辦法,因此自己直接行佛就必然保證能有辦法,能夠直接行佛的人,對佛法的信心更強大,因為他深知去實踐就能有成,依法實踐,得大福報,依法行佛,得大功德。豈非更有信心者才能為之。因為,行佛不求得的不是眼前的世俗的利益,而是長久的福報功德,一時在世俗上可能沒有改進,但卻仍有信心堅持下去,這樣的信心更為強大。 

顯正首要破邪,揚清必先激濁。(143) 

  然而,沒有膽識者,如何敢於破邪、激濁呢?但膽識從何而來?從能力來,從毅力來,從信念來,從關愛來,從學習來。沒有這些,顯正揚清永遠與己無關。 

能勤,時間自然比他人多;肯動,空間自然比他人廣;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147) 

  大家一天的時間都是一樣的,但用在做事上的時間是不一樣的,愈勤於做事,用於做事的時間愈多,所以時間就比人家多,成就也比人家大。 

  每個人能使用的空間是有限的,但這仍決定於所做的事業的大小,事業愈大,空間愈大,事業愈成長,空間愈成長。能動,就是在創造、在開發、在建設的狀態,所以他的使用空間因此一動而增大了。 

  做成一件事業的勞力有一定的,但究竟是多少?人們不一定能事先清楚知道,在事先已知範圍內的勞動是辛苦的代價,若有多出來的勞動就是吃苦的事情了,若不能吃苦,事情就是做一半不成功,若能吃苦,事情就會最終被解決,於是能耐苦、吃苦、受苦的人,成功機會就比別人更大了。苦,是別人丟出來的障礙,幫助的人愈多,則障礙愈少,但若不知謙退,則所做的事業愈大,招來別人阻礙的事件也愈多。所以應該要積極付出,但不要炫耀。他人的忌妒是必然的,常免不了因此受一些苦,但自己招惹就不智了。 

剎那的善心可得無盡的福報,剎那的淨心可得無量的功德,剎那的悟心可得無限的妙覺,剎那的空心可得無相的寂滅。(153) 

  善心勤行可以完成善業,得大福報。淨心持正能免除邪路的染污,得大功德。悟心開竅能得處世的妙用,成大事業。空心般若直接證入實相,得究竟佛果。說剎那就是說當下一念,要善、要淨、要悟、要空。 

有用的話一句,勝於無益的千言萬語;有益的事一件,勝於無用的千辛萬苦。(154) 

  甚麼是無益的千言萬語?講了也聽得進去的好話,對己對人,就是有用的一句話,反之,多說無益,就是無益的千言萬語。甚麼是無用的千辛萬苦?做了,就有進度、有收效的事,反之,就是無用的千辛萬苦。為什麼事情會無用呢?關鍵就在,做了一件不知意義何在的事情。做事情就要知道目的、意義,做了一件有意義、有目的的事情,就是做了有益的一件事。為什麼人們會講無益的話?做無益的事呢?就是自己當下迷糊,沒有開智慧。 

   一念誠心,諸緣感應;十分懷恩,人天歡喜。(160) 

  成辦事情要靠眾緣,眾緣如何求得?就是平日善待眾人、累積以求得。做一件事情要自己願意、人家也願意才會成功,要人家願意就要自己真誠,真誠是甚麼?就是不會因為一點點困難就打退堂鼓的事情,就是這件事情做出來是對大家有利的事情,自己真誠了,別人感動了,就是感得諸緣,之後事件成辦。 

  既然事件成辦是眾緣助成,則需十分感懷恩情,感懷恩情不是要錢供養,而是要心中掛念,對施恩的眾緣心存恭敬感念之心,則眾緣感受心安,人天歡喜。人天歡喜,未來就是喜福連連。 

精進是成佛的捷徑,結緣是辦事的資糧。(173) 

  精進要找對方法,所以還要有智慧。結緣就要與所有接觸到的人互動,所以任何狀況之下就是不能懶得理人家。保持笑容,隨時反應,就是最簡單的結緣方法。 

以無益的話語去佔有用的時間,不僅使人討厭,簡直是無德之行;以有用的時間去做無用的事情,不但無補時益,簡直是糟踏人生。(175) 

  時間是要拿來做利益社會大眾的事情,做事情需要與人互動,互動時有交談,交談的內容有有助益的,有無助益的,甚至有浪費時間且有害身心的,這就是談話者的格局了。談話者沒有理想、沒有事做、只想消耗時間,那他就會講很多事情,但沒有一件是跟眼前利益社會大眾有關的,只想占據發言的主權,一副指導天下的姿態,但毫無實益。因此,人在社會上工作,要看破無益的場合,及無謂的談話,出現這種狀況時,就離去吧,即便有權勢、利益的吸引,那也是過眼雲煙而已,不會長久。但也要時時注意有益的場合,及有益的談話,出現時就要認真投入。 

    對自己而言,在任何場合都要注意要講人家關心、想聽、且應該要聽的話,這才是結緣。結緣不是不管看到誰就開始隨便胡謅!而是跟任何人接觸,就想著講一些有益於他的話,這才是良好的結緣。至於處於工作狀態中時,更不能閒聊天、浪費時間,尤其是自己是演講者的時候,更不能講些無用的話,浪費大家的時間,這是缺德的事情。 

  時間就是要拿來做事的,讀書工作都是做事,若不讀書也不做事就是閒晃時間,或是做一些無謂的事情、沒必要的事情,甚至是攪亂大眾秩序的事情,這都是浪費生命,也是失德的。學佛就是求上進,上進就是分分秒秒做有益的事情。學佛的人絕不浪費時間。時間要不用來讀書、學習、成長自己,要不用來樂善好施、投入公益,要不用在職場上自己的責任業務,就是不要做無謂的事情,浪費時間。 

勿以少分的學德,博取多分的榮譽;應以十分的才幹,擔負八分的任務;要用萬分的準備,教授全分的課程;雖受一分的恩惠,也報百分的心意。(179) 

  行佛者的數學是不一樣的!以少博多,豈不美哉?但學德不足卻多受恭敬,這反而是失德,為人師長者切戒之。我們說適才適任,但是才幹仍應大於任務,這樣任務必能舉重落輕地達成,否則承擔不起,或擔得很辛苦,這都是不宜的。教學前的準備是沒有止境的,因為學海無涯,而臨場學生的反應也是不可測度的,因此以萬分準備教全分的課程,才能讓教學盡善盡美。古人說:受人點滴報以泉湧。別人幫助我們不是必須的,只是他的一念之仁而作為的,受恩者要永遠地感恩。當然,施恩者要及時放下,不可求報。受恩者如何報答是他的事情,根本也不必要報答,這樣施受之間才是美好的關係。 

受得起別人的冷落,禁得起外境的磨難,困難就會向你低頭。(181) 

  社會不理想,所以要改革,不理想的社會是不理想的人造成的,是每件事情的相關者的做法不健康造成的,當你要去改革的時候,這些人豈會給你好臉色,必定是態度冷落、言語譏諷,甚且製造麻煩,望你知難而退。但若改革者不畏艱難,自我肯定,甘願承擔辛苦與勞苦,則在大的困難也能克服,因為困難不過就是他人的阻力而已。自己力量大,他人的力量相對就小了。困難!就對不起了!會向我們低頭。困難也是很可憐的,碰到真正行佛的人就沒轍了! 

  別人冷落你是因為對你做的事情不肯定,那麼,你自己肯不肯定?行佛者更有信心,豈不肯定!既然自己肯定,那就堅定去做了。 

三、小結: 

  佛光菜根譚的法語數量眾多,本文所採用的材料只是全部的四分之一中的四分之一,且只在這十六分之一中採用對筆者最有警策砥礪作用的若干法語來作討論,從中也可以發掘筆者自己的人生課題與應對之道,這都是星雲大師一生的功力證量所提供的智慧,註解發揮之際也是筆者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受用亦與人共勉。星雲大師菜根譚的其他法語,也會有重複類似的句子,但新意更是不斷創出,筆者未來有機會還會再做同樣的註解工作,這就是向星雲大師學習內功心法的道路。感恩頂禮!

 

 來源:homepage.ntu.edu.tw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