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
因果報應錄4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八課
»
禪鑰1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1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哲學
21 世紀佛教研究之我見
08/02/2010 04:43 (GMT+7)
在多元複合的傳統文化結構中,儒、釋、 道三家是最重要的三大板塊。中國的佛教 雖源自印度,但在漫長歲月的流傳中已經與中國舊有思想文化和習俗密切結合,演變成爲中國的民族宗教之一。
中國佛教倫理及其哲學基礎
08/02/2010 04:43 (GMT+7)
佛教倫理是佛教全部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佛教實現人生解脫的基本信念和方法。和其他宗教一樣,佛教 的倫理與實踐也離不開倫理道德因素,佛教的信徒也離不開社會倫理道德之網,由此,佛教的創始者和繼承者也都把倫理道德作為信徒獲得美好許諾──解脫,實現 人生理想──「涅槃」的前提和保障。
佛教辯證思維略析
08/02/2010 04:42 (GMT+7)
佛教中包含著豐富 的辯證思維內容。佛教的無常觀中闡發了萬物人生生滅 變化 的普遍性、客觀必然性和外在常態與內 在變化的連結。佛教的因緣說中表達了因果關係的諸種形態及事物之間的 相互依存和普遍聯繫。
論漢地佛教的方術靈神化、儒學化與老莊玄學化 ─—從思想理論的層面看佛教的中國化
08/02/2010 04:42 (GMT+7)
佛教的中國化,經 歷了不同的途徑、階段與方法,並有漢化、藏化和傣化等的 不同。就外來佛教與漢文化的關 係而言,佛教的中國化在思想理論的層面上主要表現為方術靈神化、儒學化和老莊玄學化等三方面
周昌樂:試論禪宗空論對物理世界的解釋能力
11/02/2010 01:59 (GMT+7)
現代物理學的發展走向是要彌補相對論與量子論之間的間隙,建立一種同時包容兩種理論的統一場論,為此物理學家已經作了眾多的努力,並形成了一些純思辨性的 理論[1],其中量子場論就是這些努力的一個結果。
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27/02/2010 11:04 (GMT+7)
本文的題目可能招致的第一個問題,即是佛教哲學是否成立。此一問題的提出,在我國最早即如歐陽竟無之主張「佛法為非宗教非哲 學」,非宗教部分此下不談,他指出三點佛法 與哲學一一相反之處
佛法與生態哲學
27/02/2010 10:59 (GMT+7)
佛教有一套善待生態環境,並重視動物生存權的「環境倫理」。這源自佛法基本道理「緣起論」的生態哲學。向「人類中心主義」(anthrocentrism)積習已久的社會。提供迥然不同的宇宙 視野─「眾生平等論」。這可給 予當代的「生態中心主義」(ecocentrism)鋪陳縝密有力的哲學基礎
從佛教看存在哲學
27/02/2010 10:58 (GMT+7)
這是日本京都法藏館出版的「近代佛教講座」第三卷,其中一篇專談佛教與現代西方流行的存在主義的論文,作者是日本國立東京大學 印度哲學系的教授玉城康四郎博士。它的原題是:「佛教より見太實存哲學」, 「實存」二字在中文的翻譯界中不大取用
「批判佛教」駁議
27/02/2010 10:58 (GMT+7)
十幾年前,日本駒澤大學的袴谷憲昭和松本史朗兩位教授掀起一陣「批判佛教」風潮,引起日本、北美、國內佛 教界和學術界的興趣和回應。「批判佛教」內容含蓋四大層面:(1)佛教教義;(2)社會批判;(3)佛教宗派;(4)哲學反省。
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
27/02/2010 10:56 (GMT+7)
正如其他世界性大宗 教,中國佛教有它自己的核心思想,做為宗教修持和解脫的指南。這種 思想的成立,乃是中國批判源自印度的大乘佛法(空宗和唯識宗)的結果。在大乘有關慈悲和智慧的 教法影響之下,領導中國佛教的大師們接受了如來藏和佛性的概 念,並進一步認為它們就是心, 稱它們為絕對的心。
略論「批判佛教」運動在日本的發展
27/02/2010 10:57 (GMT+7)
在八○年代的中期,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的松本史 朗與谷憲昭兩位教授分別撰文宣稱 「如來藏思想不是佛教」、「本覺思想不是佛教」,嚴厲抨擊這些佛教思想的正當性, 認為 這些具有一元論形上學色彩的漢化佛教思想是「偽佛教」
關于“如來藏”的開示
27/02/2010 10:57 (GMT+7)
“如來藏”的內容,在以前的開示中一直 沒有涉及,其它的內容如“無我”、“硿性”、“因果”都講了一些,但從來沒有講過“如來藏”的內容。今天簡單地講一講“如來藏”。
唯名與唯心
03/03/2010 12:37 (GMT+7)
首先謝謝貴社周子慎 老居士的邀請,使我有機會又一次與諸位在此見面,同時也謝謝貴粥會的輪值主席臺大心理學教授黃光國博士,為我作的介紹。我對整個的佛法而 言,尚不足以提出個人的判教思想。今天所要講的題目「唯心與唯名」,僅是個人對佛法作一些嘗試性的介紹,絕對沒有標新立異的企圖。
中觀的基本觀點
29/03/2010 09:02 (GMT+7)
我們在《大幻化網》中講到過“人天乘”。“人天乘”的觀點和見解,是指在相信前世今生和因果的基礎上,去行善斷惡。然后,在來 世會以此善根而得到人天的福報受用,即人天果位。
二諦——開啟中觀門屝之玥匙
29/03/2010 09:01 (GMT+7)
龍樹菩薩的《中觀六論》、寂天菩薩《入行論》的智慧品、以及月稱菩薩的《入中論》等論典所提出的理論,就是中觀,而不是大中 觀。原因何在呢㊣因為,它們只解釋了第二轉法輪的思想,還未直接涉及到第三轉法輪所講的遠禸一切執着的光明。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07/04/2010 01:28 (GMT+7)
法空又稱法無我,指法之自性不可得也,因其皆是因 緣和合而生,沒有堅實的自性故。我人因迷執我法皆實有,才無法得証涅槃,輪迴不 已。故對於一切法空的正見是有必要深入與確立的。
我空、法空之初探
07/04/2010 23:17 (GMT+7)
眾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的。直覺在生命之中,有一個實在的生命主體,在日常生活裡見、 聞、覺、知;行善違惡,乃至究竟解脫的體驗者亦是此我。因此,常住、主宰、獨一,自有為自我內含的特性 。可是世尊卻開示說:「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07/04/2010 01:28 (GMT+7)
本篇,就以《攝論》、《成論》的觀行來探討,因為這兩本論在思想背景及時間上有所差別。 《攝論》由無著論師造,是印度中期唯識思想,最完備且具代表性的論典。在當時,《莊嚴論》雖可說是徹底的唯識思想,但還不能算完備,還欠缺詳細理論的發揮 與嚴密的組織,到了《攝論》出世,唯識思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佛 性 義 淺 論
15/04/2010 03:16 (GMT+7)
佛性此詞,一直以來雖與「如來藏」視為同義 詞,在漢譯經論中,比較起來,似乎以「如來藏」要比「佛性」出現得早。最早說示「如來藏」的經典,係《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等。[3]而 深入專論「佛性」的,一般皆推《涅槃經》為最初。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
15/04/2010 03:16 (GMT+7)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後期大乘思想主流,經「初期大乘」演化而來,在印度,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三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的階段。 由如來(tathagata)直譯多陀阿伽陀與胎藏(garbha)兩語之結合,而成一新的語義。如來藏,以後期大乘經為主,在西元四、五世紀中,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
熱門:
佛 性 義 淺 論
(15/04/10)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
(15/04/10)
我空、法空之初探
(07/04/10)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07/04/10)
唯名與唯心
(03/03/10)
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27/02/10)
佛法與生態哲學
(27/02/10)
從佛教看存在哲學
(27/02/10)
「批判佛教」駁議
(27/02/10)
關于“如來藏”的開示
(27/02/10)
已發布文章: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16/04/10)
淨影寺慧遠判教觀的再考察
(16/04/10)
佛教道德哲學基礎
(13/06/10)
從唯識、中觀角度看念佛法門 所含攝的禪觀理論與方法
(25/12/10)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
(19/05/11)
《十地經》與《十地經論》的緣起觀與唯識觀之關係研究
(19/05/11)
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19/05/11)
禪宗與中國文學
(06/07/11)
當和尚遇到鑽石:一位佛學博士叱吒商界的密碼
(01/08/11)
當和尚遇到鑽石
(02/08/11)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