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áp Âm
Thư Viện
Tiếng Việt
English
中文
Mobile
首頁
最新文章
禪鑰3
»
星雲禪話2 -- 沒時間老1
»
因果報應錄5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九課
»
禪鑰2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2
»
因果報應錄4
»
佛光教科書第四冊 -- 佛教史之第十八課
»
禪鑰1
»
星雲禪話1--石頭路滑 1
新聞
佛教入門
佛學研究
哲學
越南佛教
歷史
教育
社會
科學
心理學
倫理學
論文
法音
講法
音樂
其他
查詢
大藏經查詢
佛學辭典
佛教與生活
文化
中文佛教網
哲學
「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
11/11/2011 05:22 (GMT+7)
「即」的梵文是"yad...tad"或"eva",引申義是「不異」(naprthak)的意思,即「沒有分別」。這相當于英文的"no difference"(沒有差別)。
心性論——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的主要契合點
14/12/2011 06:40 (GMT+7)
中國佛教心性論是佛教哲學與中國固有哲學思想旨趣最為契合之點,也是中國佛教理論的核心內容,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本文著重就形成這種契合的文化根據和歷史根據作一縱向橫向結合的論述,以求教于方家。
有關「惡」之形上論述的比較 ──西方哲學、神學與佛教哲學論「惡」之問題(上)
18/01/2012 06:53 (GMT+7)
「惡」(evil)與「善」(good),在東西方哲學與宗教中,都是重要的問題,有從倫理學的角度討論之,有的則從形上學的範疇溯其根源。本文主要從形上學的角度,討論「惡」(evil)的本質、根源或起始等問題,以及依此而出現的相關爭議。
有關「惡」之形上論述的比較 ──西方哲學、神學與佛教哲學論「惡」之問題(下)
18/01/2012 06:55 (GMT+7)
在萊布尼茲所著的《神義學》一書中,區分出三種惡:「惡可分別以形上學、物理學和道德等角度看,形上學的惡祇是不完美,物理的惡在於遭苦難,而道德惡則是罪。」
華嚴境界與中國美學
20/03/2012 06:59 (GMT+7)
華嚴宗哲學思想在中國佛教哲學思想史以至中國哲學思想史上,都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它的理論「是中國佛教哲學思惟的高峰」,「實質上是佛教哲學的歷史性總結」[註1];它的教義深刻地影響了禪宗,啟迪了宋代理學[註2];它也是影響中國近代革新思潮最顯著的佛教派別之一[註3]。
唯識五義
14/06/2012 08:06 (GMT+7)
傳統上,是把客觀的宇宙攝于心、識。即所謂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此一心,識之概念是未經判別的。因為若是此心直接生起萬法,此心即是超越的主體;若此心經過阿賴耶識而攝取萬法,此心則是經驗之主體。
無念、無分別的探究
14/06/2012 08:05 (GMT+7)
佛法不共世間的之處,在於覺悟諸法實相的般若智慧,或三法印的契入。對於般若的無念、無分別,有些人沒有真正的體會,容易與禪定的無念、無分別混淆,這是許多學佛修行者不容易分辨的,即使具足正信、戒行清淨、禪定嫻熟,若欠缺般若智慧,正見不明,仍然不能離苦、斷煩惱。
論唯識學對般若"空"義的詮釋與緣起的重構義
14/06/2012 08:04 (GMT+7)
緣起思想和實相論思想是組成佛教教理的二大系統。若依緣起的觀點,則諸法皆是由於種種條件和合而成,此有則彼有,此無則彼無;若以實相論觀之,則諸法皆空,都無自性。《掌珍論》雲:“若說緣起,即說空性”
《十住毘婆沙論》中的無我觀
14/06/2012 08:02 (GMT+7)
有情生死的根本即是我見,要了生死證涅槃,就須空去我見。凡聖的差別,就在執我與無我,凡夫執我,所以六道輪迴不得止息。聖者通達無我我所,故能解脫涅槃。
緣起無我與生死輪迴
14/06/2012 08:03 (GMT+7)
緣起無我係佛法不共於世間、外道法的特質所在;而生死輪迴也是佛教徒必備的基本知見。無我與輪迴,如何於矛盾中求得統一?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14/06/2012 08:00 (GMT+7)
六祖惠能依據金剛般若思想,建立起完整的禪宗修證體系,其內容主要體現在《六祖壇經》中。因此,本文想依宗寶本《壇經》,談談《壇經》的般若思想。
理性感性與覺性
14/06/2012 07:59 (GMT+7)
何謂理性、感性、與覺性?理性,指眾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眾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與衝擊,發生內在情緒的變化,導致或苦或樂的感受,純是情感作用。覺性,指眾生本具的佛性,屬於天然的理體,亦是諸法的實性,原本靈明覺照,因名覺性。
禪觀與唯識思想之形成略探
14/06/2012 07:57 (GMT+7)
本文試從瑜伽行派與阿含所含蘊之禪觀對唯識觀之形成作一探討,然後轉入《深密》之唯識觀與《識論》之五重唯識觀。如是,禪觀對唯識觀與其思想之形成,即可清晰地見其蹤跡。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17/06/2012 04:45 (GMT+7)
觀行,對修持佛法者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觀必依止於定。再透過定中思惟、抉擇所觀的境界之生滅相或是真是妄,而加以對治、破除,可見觀行之重要性。
華嚴“十玄門”的哲學意義
25/06/2012 19:09 (GMT+7)
佛教是一種宗教,同時也是一種哲學;中國佛教如華嚴宗、禪宗是一種宗教,同時也是一種極高的哲學,中國佛教的華嚴宗討論了許多哲學問題;
對達摩西來意旨追問的禪文化意義
02/07/2012 18:50 (GMT+7)
禪宗標明自己是教外別傳,從印度傳到中土來並非是通過典籍的承載,而是以心傳心——禪宗的傳宗是在人與人之間完成的。從印度到中土,禪門推出了一個關鍵性的人物——菩提達摩。他被尊為中國禪宗的初祖。
印度中觀學的四句邏輯
16/07/2012 19:24 (GMT+7)
本文主要研究印度早期中觀學的四句及其否定的意義與作用。作者以為,四句是辯證的性格,被視為到真理的途徑,或有關真理的體認,它有兩方面的作用:教育眾生的作用與區分不同層面真理的作用。
僧肇思想之基礎
03/08/2012 19:20 (GMT+7)
僧肇為我國東晉佛學名家,出身寒門,以抄書為業,遂因繕寫而遍覽經史典籍。初志好玄微,醉心莊、老,後因讀維摩詰經而出家為僧,廣習大乘經典,兼通經、律、論三藏。
泛說佛教毗曇學與玄學崇有派
06/08/2012 19:21 (GMT+7)
小乘毗曇學是比大乘般若學在中國流行的時間更早,影響更深層的一種佛教思潮。它與玄學崇有派在主張種族不變、性分不變的觀點上完全一致,是佛教「形謝神不滅」說的哲學支柱,也為當時的宗法關係和儒家孝道提供了系統的理論說明,因而也成了最具中國佛教特色的學說。
泛論佛陀及中論緣起理事觀與邏輯理事觀
08/08/2012 19:25 (GMT+7)
本文主在說明,在邏輯中「理」與「事」未必一致,亦如有因則未必有果。但辯證法中無限發展的「一」之理,與佛陀之緣起法,三中論之「空能建立一切法」之空則是一致的。
熱門:
佛 性 義 淺 論
(15/04/10)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
(15/04/10)
我空、法空之初探
(07/04/10)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07/04/10)
唯名與唯心
(03/03/10)
佛教哲學的基本型態與論述方法
(27/02/10)
佛法與生態哲學
(27/02/10)
從佛教看存在哲學
(27/02/10)
「批判佛教」駁議
(27/02/10)
關于“如來藏”的開示
(27/02/10)
已發布文章:
漢魏佛教與何晏玄學關係之探索
(21/08/12)
中國真常唯心佛學思想芻議
(21/08/12)
淺談中觀思想與淨土的修學
(28/08/12)
從分析哲學觀點評述三論宗與康德哲學,天台宗,華嚴宗之異同
(04/09/12)
程頤天理論的建構及其與佛學之因緣
(13/09/12)
佛教哲學可以是一種批判哲學嗎?
(18/09/12)
從湛然〈十不二門〉論天台思想之發展演變
(18/09/12)
窺基的判教思想
(21/09/12)
業及依業而有的輪迴
(28/09/12)
法眼文益的禪教思想
(12/10/12)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
1
2
[3]
4
5
6
7
8
9
10
►
» 影音
» 圖片
南無阿彌陀佛
» 講法
記夢!請聽胎兒求救的呼喚
此生必看的科学实验
《佛教心理學》 Part 2/2
《佛教心理學》 Part 1/2
撥心點睛禪療法(慧门禅师)-01
佛教、佛學、佛法_02
佛教、佛學、佛法_01
無名問無明 —— 當李連杰遇上聖嚴法師
禅(有字幕)
楞严经
» 圖書館
佛 教 科 學 論
南傳四部尼柯耶
阿毗達摩概要精解
佛光雜阿含經
《清淨道論》電子檔
復歸佛陀的教導(一) ---兼論印順法師的詮釋
《佛学入门》
《慈悲道场忏法》
» 佛學辭典
Buddhist Dictionary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