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無常的真理 -- 迷悟之間3-2
星雲法師
11/05/2018 06:0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烏鴉的聲音
  
  有一隻烏鴉在飛往他處的路上,遇到了喜鵲。烏鴉對喜鵲訴苦說:「這個地方壞透了,人也壞透了,他們看到我飛行,聽到我的聲音,就批評我,咒罵我,所以現在我要離開這裏,我要飛到別的地方去重新過生活!」喜鵲聽後說道:「烏鴉呀!其實這個世界到處都是一樣的,你應該要改一改你的叫聲,如果你的聲音不改,不管你飛到那裏,其結果都是一樣的呀!」
  
  現在的社會,學生時興換學校、轉科系,工商人士經常改行業、換工作;所謂「做一樣,嫌一樣;做一行,怨一行。」甚至有的人總覺得自己懷才不遇,好像世界上的人都辜負自己、都對不起自己一樣,所以有的人要搬家,有的人另找職業,有的人要換新朋友。
  
  其實,「此山望見彼山高,到了彼山沒柴燒」,做人不可以好高鶩遠。一個人想要在社會上安身立命,重要的是能夠健全自己,能夠充實自己,處處與人為善,尤其經常以溫言善語與人結緣,則不管走到那裏,自然都能受到別人的歡迎與器重!
  
  人與人相處,彼此思想的傳達、理念的溝通,語言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有的人因為不善於言詞,因此自我封閉;有的人因為拙於表達,所以人際關係不和諧。
  
  台灣有一句俗諺,把不會說話、經常說錯話的人喻為「烏鴉嘴」。意思是不會說好話,經常說話得罪人,或是經常說話給人難堪,甚至把好事說成壞事、好人說成壞人、好話說成壞話,這都是因為自己本身的教養不夠。所以,平常有人批評我們,不要完全怨怪別人,應該先要檢討自己,試問我們所說的話是烏鴉的聲音嗎?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如此自問:我是家裏的「烏鴉嘴」嗎?我是朋友之間的「烏鴉嘴」嗎?我是機關團體裏的「烏鴉嘴」嗎?我是國家社會裏的「烏鴉嘴」嗎?只要我們能把自己不好聽的聲音革除,進而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動聽的樂章;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嚴冬的太陽;把自己的語言變成芬芳的花香;把自己的語言變成善美的心意。只要我們能把「烏鴉」的聲音一改,又何懼不能成為「喜鵲」和「鳳凰」呢?
  
  《人間福報》2000116


寬厚待人
  
  「如何待人」?這是一門最高的學問,有的人盡其一生都沒有學好「待人之道」。
  
  為什麼呢?主要的是因為人有多種!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要求,所以做人做事很難「盡如人意」;所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做人難就難在不能讓人人都滿意。
  
  待人雖有種種不同的方便,但是「待人以寬」則是一條不變的定律。待人能夠謙虛、尊重,固然重要;但是寬厚、寬容,更得人緣。有些人待人刻薄,待人嚴峻,如此想要獲得人緣、獲得別人的認同,實在難矣也!
  
  人與人相交,不要看別人待我們如何?而要看我們如何待人!因為,待人以寬,才肯對人信任、對人體貼、對人諒解、對人包容;一切於寬厚中,才能看出我們待人的道德、待人的智慧、待人的用心、待人的藝術。
  
  什麼叫待人以寬?什麼叫待人以嚴?試舉例明之。
  
  甲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的腳上說:「你怎麼把我的鞋子穿在你的腳上,請你還我!」甲否認,二人爭執,大吵不已。
  
  乙走在路上,遇到有人指著他的鞋子,說:「你怎麼可以穿我的鞋子,請你還給我!」乙一聽,便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後來找到了自己的鞋子,知道錯了,便將鞋子還給了乙。乙非常不以為然的說:「既然給了你,我就不要了。」
  
  丙走在路上,有人指著他說:「你穿錯了我的鞋子!」丙微笑的將鞋子脫下來給他。此人後來找到自己的鞋子,便將錯認的鞋子還給丙,丙還是滿臉微笑的把鞋子收了回來。
  
  從甲乙丙三人的處事態度,就可以看出所謂待人以寬、待人不同的藝術了。
  
  寬和的待人,自己也會心平氣和、輕鬆愉快,例如唐朝婁師德的弟弟「唾面自乾」,再如春秋時代鮑叔牙之對管仲。反之,一個人如果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甚至嚴厲的指責別人的不是,如此不但讓人望而生畏,不敢親近你,自己也會因為不得人緣而愁悶苦惱,真是傷人又傷己。
  
  有個故事說:兒子在家鄉因為建房子,為了一道牆和鄰居爭地,於是寫信給在朝為官的父親,希望父親出面幫忙討回公道。父親接信後,以詩作函回曰:「萬里投書只為牆,讓他三尺有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所以,「寬厚待人」不但是人際相處之道,也是自我做人的根本!
  
  《人間福報》2000117


三好的價值
  
  由佛光山提倡,行政院推動的「三好運動」——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是為三好運動。
  
  佛教講,罪業的來源,是從身口意三業而來;修行用功,也是從身口意三業修起。
  
  所謂做好事,是為修身,例如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為非作歹,而能做一些利益於人的善行、懿行、美行、利行,這就是做好事,也就是身行善。
  
  所謂說好話,是為修口,也就是要我們不要妄語、不可兩舌、不說綺語、不能惡口;說話要說慈悲的話、明理的話、智慧的話、真實的話。所謂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異語者、不誑語者,是為說好話,也就是口行善。
  
  所謂存好心,是為修心,例如:不要有疑心、嫉心、貪心、瞋心、惡心,而要懷著慈心、悲心、願心、善心、發心等,是為存好心,也就是意修善。
  
  佛教的三業「身口意」,為善、為惡,都是身口意;作好、作壞,也是身口意。身口意為善,可以送我們上升天堂;身口意為惡,也可以讓我們墮入地獄。
  
  所以,「三好運動」對我們個人的前途,影響至大。甚至對於整個社會,所謂風氣好壞,就看全國人民身口意方向的去從。大家都說好話,耳根清淨,社會家庭多麼美好;社會大家都做好事,你幫我,我助你,一片友愛多麼珍貴;社會大家都存好心,處處都有春風、有和平、有尊重。所以,三好運動就是一個淨化社會、改善社會風氣的運動。一人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一人得救;全國人民都能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全國的人民就都能得度。
  
  請看《佛光菜根譚》的一段話——「說好話,慈悲愛語如冬陽,鼓勵讚美,就像百花處處香;做好事,舉手之勞功德妙,服務奉獻,就像滿月高空照;存好心,誠意善緣好運到,心有聖賢,就像良田收成好。」
  
  你會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嗎?就讓我們從今天起,大家一起來奉行「三好運動」吧!《人間福報》2000118


聽話的藝術
  
  人,在年輕時,聽老師講話,總覺得「話不入耳」,聽老年人講話,總覺得「嘮叨不休」,這就是不會聽話。甚至信仰宗教,聽聞教義「以不懂為好」;或是聽前輩講話,莫不是要人慈悲向善、服務社會,總覺得這些話「與己無關」。對於聞善言而不肯著意,這也是不會聽話。
  
  及至進入社會,對於長官的高言讜論,總是你說你的,我做我的,好似「聽而不聞」,甚至對於智慧的前賢所開示的慧語智言,也是覺得沒有什麼重要。如此人生,沒有一句善言法語貫注到心田裏,怎麼能開出智慧的花朵呢?所謂「此世間以音聲做佛事」,對此等人也,又能奈何呢?
  
  除了這許多不會聽、不肯聽、不懂聽的人之外,也有一些人偏聽、誤聽、諛聽、錯聽,因而造成許多是非、謠言,也是不勝枚舉。例如蔣經國在世時曾說,抗戰期中,敵軍的飛機來轟炸,有人問幾架飛機?結果從「是一架」飛機,變成「十一架」飛機,然後又從「就是十一架」飛機,變成「九十一架」飛機。所以難怪有人說:「帶東西給人會減少,帶話給人會增多」。
  
  所謂聽話聞法,必須「如器受於水」,不可以把水盆覆蓋起來,意即一個人如果心存貢高我慢,則智語慧言就難以進入他的心中;如果你的心中有了先入為主的偏見、邪見,就像盆中有了雜質,即使再純淨的法水也會被污染;如果你的心中如水盆有漏,則即使天降甘露,也會流失。
  
  不會聽話又如「種子植於地」,土地太堅硬,種子不能萌芽;田裏雜草叢生,荊棘遍地,即使發芽也難以成長茁壯;如果暴露在土表上,種子容易被鳥雀所吃,更是沒有機會開花結果。
  
  所以聽話的藝術必需具有四點:第一、善聽:就是要會聽話,甚至所聽到的話,都能往好處想。
  
  第二、兼聽: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聽話要能兩面皆聽,才不會失去客觀、公允。
  
  第三、諦聽:就是要用心聽、注意聽,聽後還要用心思惟、記憶。
  
  第四、全聽:聽話不能只聽一部份,更不能只聽正面,不聽反面;只聽好話,不聽壞話,要能全聽才能周全,才不會誤事。
  
  佛陀時代,有一個弟子將「生滅法」聽成「水鷯鴉」,不但荒謬可笑,甚至險些誤了自己追求真理之道。聽話的藝術,豈能不慎!
  
  《人間福報》2000119


 任勞任怨
  
  人在世間生活,不能不做事,做事不但講求能力,講求機智,尤其要「任勞任怨」。一般人任勞容易,任怨就很難了;能夠任勞又任怨,那才是難能可貴的啊!
  
  有的人做事很耐勞,起早待晚,從不抱怨辛苦;忍饑忍餓,也不訴說怨尤,為了把事情做好,冒險犯難、犧牲奉獻、廢寢忘食、蟬精竭慮,種種的辛苦,從不計較。
  
  一個家庭主婦,煮飯洗衣、灑掃庭院、花園澆水,尤其生兒育女,推乾就濕,用一生的歲月,換來全家的快樂。
  
  一個部屬隨從,跟隨長官領導,不計繁瑣,不論晨昏,為主效忠;儘管任務艱鉅,前途障礙,一樣盡忠職守,不生退心。
  
  農夫在田裏耕耘,太陽下的炎熱,暴風雨的侵襲,從不畏苦,也不喊累,只要農田的收成良好;工人在工廠上班,增加生產,提高品質,不計加班熬夜,不論待遇菲薄,總是感念老闆的知遇之恩,種種辛勞,毫無怨言。
  
  但是,一個人在耐勞之外,假如有怨言,就不容易接受了。而怨言隨時隨處都能加之於你,所謂「當家三年狗也嫌」,所以,做任何事都難以給人十分的滿意。
  
  例如,你每日從晨至暮,辛勤的工作,他還是怪你夜晚沒有加班;你一再用心放良產品,他還是怪你沒有為產品宣傳。
  
  又如在一個團體裏,你有學問,他說你不會做事;你會做事,他說你沒有口才;你有口才,他說你不會外語;你善於外語,他說你沒有親和力;你有親和力,他說你長相不夠莊嚴。總之,怎麼樣的辛勞都心甘情願;一有抱怨,就心不甘情不願了。所以,良言慰語,對一個任勞勤苦的人來說,比加倍給他的薪水,比升他的官位,還更重要。
  
  佛經說:「不能忍受毀謗、批評、惡罵如飲甘露者,不能名之為有力大人也!」吾人在世間上做人做事,要能做到沒有人怨,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凡事只要但求無愧我心,豈能盡如人意?奉勸所有工作者,你們能夠任勞,不算有功;能夠任怨,才是有力之人。
  
  寒山問拾得:「世人穢我、欺我、辱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應該怎麼辦呢?」
  
  拾得回答:「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過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的這一段對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激勵吧!
  
  《人間福報》20001110


調整觀念
  
  觀念就是看法,一個人只要凡事往好的地方想、往好的地方看,則一
  
  切都是好的。甚至只要你歡喜的,你都會把它看成是好的,所謂「情人眼裏出西施」;反之,如果是好的,由於他不相信,即使聖人在前,他也會把他當成一個老頑固。所以,人的觀念中的「主觀」,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至為重要。
  
  有人問:「天堂地獄在那裏?」天堂地獄當然都在觀念裏!如果你有滿足的觀念,雖然居家簡陋,亦如天堂;假如沒有滿足的觀念,雖然居家豪華,他也感到如在地獄。所以,觀念就是天堂和地獄;天堂和地獄都在吾人的觀念裏。
  
  有人到非洲,看到非洲的人大都赤腳走路,他想,如果前來投資製鞋工廠,生意一定會很好。回來後,尋找合夥人前往實地勘察,那知有人一看,便說:「非洲人都是打赤腳,他們不習慣穿鞋子,來此製鞋,怎麼會有人買呢?」因此早早打道回府。
  
  所以,一個觀念,可以進,可以退;可以成,可以敗!
  
  觀念裏面有光明,凡事都是光明的;觀念裏面相信能成功,凡事就都會成功;觀念裏面有建設,他就能建設而不會去破壞好人好事;觀念裏面往好處想,一切都是好的。所以人生的觀念如花園,可以培植美麗芬芳的花朵;人生的觀念如工廠,可以生產許多利濟民生的物品;觀念裏面有希望,可以建設未來許多希望的工程。
  
  觀念,有包容的世界,可以建設整個廣大無邊的法界。但是,有些人的觀念裏,都是一些悲觀、消極的想法,都希望能不勞而獲,甚至不重實際,妄想百日升天,如此怎麼會有好的人生呢?所以,哭婆和笑婆,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你要成為哭婆,因為你有哭婆的觀念;你要成為笑婆,也必須要有笑婆的觀念。你不必希望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你只要建設好的、真的、善的、美的觀念,所謂觀念為因;有好的因,又何懼沒有好的果呢?《人間福報》20001111


功成不居
  
  世間上,有人幫別人打天下,有人幫別人創事業;有人幫別人成名,有人幫別人賺錢,因此就有兩種結果:有的人「居功自傲」,有的人「功成不居」。所謂「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但是也有的人「能夠共享富貴,卻難共渡患難」,這就要看大家在成功立業之後,相處的藝術如何了!
  
  歷史上,多少的英雄好漢,因為不擅於「韜光養晦」,往往「功高震主」,最後落得「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例如韓信與文種的悲劇下場;然而也有的人懂得「功成身退」之道,故能「全身遠禍」,例如張良、范蠡,他們的人生自然又會有另一番的境界了。
  
  自古以來,固然有不少的奸臣孽子,作奸犯上;但是也有不少的帝王因為容不下功臣,造成多少冤獄,不但動搖國本,也為自己的人格留下污點。例如朱元璋的濫殺功臣,這是他性格上的缺點;但是另外像趙匡胤,雖然對功臣心存防範,但是他採取「杯酒釋兵權」的溫和手段,也算難能可貴的了。
  
  現在的人,常常在一個團體裏,因為一直誇耀自己的功勞,不斷炫耀自己的貢獻,時時賣弄自己的才能;由於過份標榜個人,故而不能升遷,不受信任,不予重用,就不是沒有來由的了!
  
  尤其現在的社會,不管政治上、企業界、演藝圈,許多坐轎抬轎的人,由於喜歡誇大、賣弄自己的功績,故而有的人不能升官,有的人友誼不能保持,此皆是不懂得謙沖,不懂得「功成不居」的藝術,所以世途坎坷、前途艱難,也就不是沒有原因的了。
  
  在佛教裏,對於一些布施的功德主,都告訴他們應該要「布施無相、度生無我」的道理。所謂「無相布施」,就是不提個人的功勞,不要對方感謝,不計較布施的價值多少?這就是「三輪體空」的道理。所謂「無我度生」,就是不作「我為能度」之人,也沒有「你是我所度」之相;能所雙亡,才是最高「功成不居」的真理。
  
  例如,佛光山是一個重視團隊的道場,注重「集體創作」,標榜「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此中實在不無真理在焉!
  
  《人間福報》20001112


不求速成
  
  「不求深而膚淺」,這是現代人的通病。現代人崇尚「速食文化」,凡事只求「速成」,不肯「養深積厚」,因此「難成大器」。正如在山林裏培植一棵樹木,如果一年就把它砍伐下來,只能當柴火燒;如果三年後砍伐下來,可能用來做桌椅;如果十年以上的樹木,就可以做為棟樑。所以,「不求速成」就是要吾人能經得起歲月霜雪的熬練;能夠歷久,才能更大、更高!
  
  佛經說,有一個愚癡的國王,看到皇后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只有手掌般大小,非常不樂,因此要求大臣如何使他的公主「立刻長大」。聰明的大臣說,要把公主帶往海外求取仙藥,在求仙期間,國王和公主不可相見。國王認為此法甚妙,欣然應允大臣所求。經過十五年後,大臣帶著公主回國,國王一看,公主已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心中大喜,於是下令犒賞大臣。但是,國王那裏懂得,世界上那裏有「立刻長大」的法術呢?
  
  一位駝驃比丘,專職負責替行腳僧掛單,晚間都要打一盞燈籠照路。他為大家服務了三十年以後,夜裡帶著遠來的比丘住宿,再也不需要提燈籠照明了,他的手指自然就能放光照明。
  
  一位香口沙彌,出生之後,因為良好的習慣,三十年不說一句妄言,所以他出言吐語,都有微妙的香氣。
  
  駝驃比丘若無三十年的提燈籠為人服務,何能放光?香口沙彌若無三十年的不說妄語,何能芬芳?
  
  現在社會上的青少年,總想一步登天,凡事希望躐等,沒有按部就班、循序漸進;不懂「大器晚成」的人,即使速成,也不會耐久!
  
  速食麵雖然美味,但不能經常享用;微波爐雖然快速便利,但是熱度不能耐久。沒有「十載寒窗」,那能「一舉成名」?沒有「百年歲月」,那有「古柏青松」?
  
  所以,人生就像馬拉松賽跑,就看誰跑得長、跑得久?唯有耐煩持久,堅持到最後終點的人,才能接受掌聲的喝采,才有機會得到勝利的歡呼!《人間福報》20001113


珍惜人身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佛法說:得人身如爪上泥,失人身如大地土。《法華經》比喻,在廣闊無邊的大海裏,有一隻獨眼的烏龜,牠想要浮上水面,只有靠一根在大海裏漂流的木棍。烏龜想要遇到這一根木棍的機會,微乎其微;人身難得,就如此喻。
  
  「人身」既然如此難能可貴,我們就應該好好珍惜這個身體,如果不愛惜身體,萬一身體病了,全家人都會因你的病痛而受累,如果身體傷殘了,家庭社會也要付出許多成本,供你使用。所以,有的人不愛惜身體,甚至用自殺來毀滅身體,簡直是罪大惡極。
  
  身體,不應只是用來吃飯、睡覺,如果只是吃飯、睡覺,與衣架、飯桶何異?
  
  身體,如果過份的珍惜它,以致好吃懶做,固然不當;但是不給予保健、休養,也是非法。人的身體,要用來為家庭服務,為父母服勞,為社會奉獻;你能把健康的身體,用來做正當的事業,用來貢獻國家大眾,才能增加人身的價值。
  
  一棵大樹,因為它能庇蔭路人,就會受人愛護;一座橋樑,因為它能供人行走,就能獲得保護。珍惜人身,你能像路邊的樹蔭、你能像河流上的橋樑一樣利益於人嗎?
  
  有一個有天眼通的人,忽見路旁有個一人在鞭打屍體,就趨前問曰:「人既已死,何必鞭打他呢?」打者回曰:「你有所不知,此人即是我的前生,因為他在世時,殺盜淫妄,為非作歹,害我現在墮落到地獄裏受苦。想到這裏,如果不鞭打它,實在難消我心頭之恨!」
  
  此人再繼續向前走了沒多久,又見一人在路旁向著一具屍體獻花跪拜。此人上前問道:「人既已經死了,何必香花叩拜呢?」拜者曰:「你有所不知,此人是我前生之身體,當他在世的時候,慈悲利世,恭敬三寶,孝道行慈,造福鄉里,因為他,我現在才得以生天,享受天福快樂,為了感謝他,所以我在此禮拜!」
  
  身體之於吾人,不但今生的關係密切,甚至還會影響到未來的生生世世,吾人怎能不好好的珍惜它呢?《人間福報》20001114


學習接受
  
  人生自呱呱墮地,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他學習禮貌,學習對人的稱呼。及長,教他學習技藝、學習知識。其實,更重要的,應該教他學習「接受」;「學習接受」是成功立業的基礎。
  
  如果你有機會到一個學校參觀,你從課堂上,看到學生在上課時剪指甲、削鉛筆、開抽屜、翻書本、傳紙條、東張西望等,你就知道,他必定沒有用心在聽老師講話、指導;如此沒有「接受」習慣的青年學子,你要他將來會讀書、會考試,能有好的成績,實在難矣也!
  
  所謂「如器受於水」,一個有漏的器具、一個骯髒的器皿,甚至一只覆蓋的杯碗,即使再好的東西,又怎麼能裝得進來呢?所謂「如地植於種」,你播種在土壤外,被鳥雀給吃了;你把種子撒在堅硬的地板上,甚至種在長滿雜草的荊棘叢中,又怎麼能夠萌芽、成長呢?所以,一顆種子沒有土壤的「接受」;一杯水沒有器皿的「接受」,都是徒勞無功的。就像天降甘露給你,你沒有「接受」;再溫暖的陽光,但是普照不到你,又能奈何?
  
  因此,一個學生會不會讀書,就看他會不會「接受」。幼兒牙牙學語,不斷的模仿、學習,必須養成他「接受」的習慣。不但學習接受,而且只要是好的,即使是專制的、委屈的、無理的,都應該接受;因為你在無理、委屈、專制的情況下都能接受,則日後在自由、民主、真理之前怎麼會不接受呢?
  
  遺憾的是,現代的青少年不懂得「接受」,對於父母的話,「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對於老師的種種教導,即使春風化雨,也不能注入他的心田,因為他不肯「接受」。就如《遺教經》裏佛陀說:「我如良醫,應病與藥,汝若不服,咎不在醫;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
  
  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所以聰明智慧,因為「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敏而好學的顏回先生,所以成為孔門的傳人,因為他「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人能夠接受父母、老師、聖賢的謹言教誨,能以聖賢為模範,心中能夠包藏萬有,還怕不能成功嗎?
  
  所以,對於「接受」,凡是正當的、清淨的、善良的、真實的知識、道理、技術,都應該好好的接受。你能接受美好的事理,成為你的傳燈,將來才能把好的還給社會。「學習接受」是多麼的重要啊!《人間福報》20001115


缺陷美
  
  人生的美好,都是長得五體健全,相好圓滿,所以才名之為「美」。但是,缺手缺腳、缺眼缺耳,五體不全,五根不具,所謂「缺陷」也能稱得上「美」嗎?
  
  有缺陷的人,不要傷心失望!世間上有殘疾的人,比比皆是。愛迪生耳朵聾了,他反而能發明電燈,帶給人類光明;海倫凱勒是一個十不全的女士,她卻能成為世界的偉人。
  
  多少耳朵聾的人,頭腦更清楚;多少眼睛瞎的人,聽覺更敏銳。正常人寫字、畫畫,不足為奇;沒有手的人,如口足畫家楊恩典,如無臂童加拉格爾參加書法比賽,從十幾萬人中脫穎而出,他們的成就,更為偉大。
  
  花蓮原住民蔡耀星,雖然雙臂殘廢,卻連續勇奪三屆的游泳冠軍,人稱「無臂蛙王」;罹患類風濕症的劉俠女士,雖然手腳不靈活,卻長年寫作不斷,成為著名的作家。甚至從小在地下爬行的鄭豐喜先生,不但讀完中興大學,並且娶得賢德女子吳繼釗共組家庭;身高不及七十公分的黃開全、唐翠蓮,以及蘇聯的連體姊妹瑪沙與達沙,他們一樣能結婚交友,談情說愛過了一生。
  
  人,不一定要太圓滿、太美麗,所謂「紅顏薄命」、「天妒紅顏」,太好反而容易遭忌;有缺陷,有時反而能「因禍得福」。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佛像缺手斷頭,雖有缺陷,因為美,故而受到世界各大博物館的爭相珍藏;玫瑰花有刺,刺是玫瑰花的缺陷,但也因而保護了玫瑰花的芬芳美麗,由此可見「缺陷美」的價值。
  
  佛教史上所謂「醜僧俊道」,由於身體不全,容貌不好,反而能真正的安心修道,成就了一生的修道事業。例如玉琳國師,他的前生是個十不全的書記師,因為醜陋,身根不全,反而激發他求道的意志。波斯匿王的醜陋公主,不能隨夫外出交際應酬,只在屋中禪淨為伴,因而氣質改變,容貌也因此日漸莊嚴。反之,妙賢比丘尼因為美麗,經常受到一些青少年的騷擾,她一直為美麗而悲哀。所以,太美麗,也是一種缺陷。
  
  「麝因香味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參觀紫禁城的人,往往羨慕古代皇帝的宮殿高廣;其實房子再大,不能自由外出,反不若平民百姓逍遙自在的生活,世界更為寬廣。因此,人生如果懂得欣賞「缺陷美」,那就是自我的心中已經圓滿了。
  
  《人間福報》20001116


掛一單的觀念
  
  自古以來的雲水僧,所謂「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遊。」但是,雲水僧從這間寺院到那間寺院參訪,不但要有度牒,要懂得禮儀,而且要經過「掛單」的手續,要得到知客師允許你掛單,才能進入雲水堂。
  
  初到雲水堂的時候,要經過寮元師的盤問:你叫什麼名字,你的資歷、師承等。之後,他還會問:「你來作什麼?」雲水僧都要回答:「打擾常住掛一單!」
  
  既然來者合乎禮儀,也具有身份,經過掛單以後,你要進禪堂,你就等待考試,他有進堂的日期;你喜歡念佛,經過批准,你可以到念佛堂裏念佛;如果你只是經過本地叢林的參訪,雲水寮也會為你安排,滿足你的願望。
  
  有的人感謝叢林常住准他掛一單的慈悲恩惠,他也會討一行單,為你挑柴擔水,或者一年到三年;有的為你煮菜作飯,或者一期到兩期。甚至有的為你巡山看守叢林;有的為你除草作好環保園藝。總之,他感恩惜福,不會白吃、白住,他會表現一個「掛一單」的雲水僧美好的行儀。
  
  雖然說「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但是,自古以來的江湖行道者,都有因果道德的觀念,他不會侵犯常住,不會做一個想「遊府吃府,遊縣吃縣」的游手好閒的人士,總以自己的勞力、時間、心願,奉獻給常住,感謝准他掛一單的情誼。
  
  叢林常住了解雲水僧的學德素養,也會找人出來「留單」,如果雲水僧知恩圖報,可以陸沉叢林,苦行作務,一住就是數十寒暑;「將此身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但是也有極少數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以為很容易「掛一單」就可以到處遊山玩水;如果經過一家叢林「遷單」,以後各處各地叢林的知客師知道你曾經被遷單,則一生信用掃地,到處碰壁,就再也不容易再「掛一單」了。
  
  社會上所講的權利與義務,所謂「不依規矩,不能成方圓」;「掛一單」成否的因果,你不能不重視喔!《人間福報》20001117


所謂「輿論」
  
  人,歡喜議論他人的長短;大家說多了,就成為「輿論」。
  
  「輿論」也不一定就是公平的!有的人「實事求是」,不重視別人的批評;有的人「製造輿論」,不深究是非好壞。所謂「周公輔佐成王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你說,輿論能公平嗎?
  
  歷史上,多少人為民請命,懷抱救世之心,只因不合當道,腰斬市口,反而成為社會罪人!流氓盜匪,聚眾造反,成者為王,萬眾歌頌,這又是什麼樣的輿論呢?
  
  世上有許多人專門「沽名釣譽」,製造假象,卻為社會所歌頌;多少人救世行仁,默默行善,卻不為時人所知。在台灣經常頒發的獎牌,或是票選的傑出人物,難道都非常公正嗎?難道都沒有遺珠之憾嗎?即使是世界最崇高的諾貝爾獎,也都公平公正嗎?為什麼中國人換了一個洋名字就能得獎?難道中文的名字就那麼沒有價值嗎?
  
  在我們的社會裏,有人文學造詣極好,著書立說,就有人批評說:他沒有哲理、思惟!有的人哲學造詣極深,大家又說:他的口才不好。口才流利的人,又有人說他不懂外文;中英文皆好,又說他不會做事;做事能幹,又再議論他沒有學問,所以到了最後,好像整個中國再也找不出一個能者、找不出一個人才了。
  
  中國民間也有一個故事,說明輿論失真過當之處。
  
  話說有父子二人,共乘一驢進城,觀者曰:「好殘忍喔!兩個人坐在一頭小驢子身上,也不怕驢子負荷過重!」
  
  父親聞言,趕快下來,讓兒子乘坐。見者又說:「好沒有道理!怎麼老人在下面走路,反而是少年舒服的坐在上面?」
  
  兒子一聽,馬上下來,對父親說:「還是您上去坐吧!」
  
  見者又說:「老年人不知道愛護兒童,自己坐在驢子身上,卻讓孩子走路!」父親深覺人言可畏,於是下來,二人步行前進。豈料見者又說:「這二個人怎麼有驢子不坐,而要辛苦的走路?真是傻瓜!」
  
  父子無奈,只得雙雙把驢子舉起,抬著進城!
  
  這就是輿論,合理嗎?所以,世間的輿論很難周全、完美。吾人凡事只要「但求無愧於心,豈能盡如人意!」因此,對於別人的言論,我們又何必太過介意呢!
  
  《人間福報》20001118


孝順要及時
  
  有一隻小青蛙,老是和媽媽唱反調,媽媽教他往東,他偏要往西;媽媽教他往西,他偏偏往東。有一天,青蛙媽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青蛙媽媽喜歡住在山上,不喜歡住在水邊。因為小青蛙常和青蛙媽媽唱反調,所以青蛙媽媽交代兒子把牠葬在水邊。平常不聽話的小青蛙突然良心發現,聽從媽媽的話,就把青蛙媽媽葬在水邊。黃昏時,擔心媽媽會寂寞,就在水邊哇哇叫。下雨時,擔心媽媽被水沖走,也在水邊哇哇叫。媽媽在世的時候不聽話,死後再來傷心,難過得哇哇叫已經來不及了。
  
  現代的社會,愈來愈不注重孝道倫理了,尤其所謂「代溝」的問題,越發使得現代人的「親子關係」更為疏遠、淡薄。你看,醫院裏的老人病房與兒童病房裏,「孝順的父母」很多,但是「孝順的兒女」很少。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兒女不但平時難得到醫院探望父母,更別說在病榻前的關懷、照顧了。
  
  再說,現代父母平時接送兒女上學,日日月月、歲歲年年,無怨無尤;但是兒女偶而陪父母到醫院看病,一次、二次,他就心不甘、情不願的嫌煩了,好像對父母有天大的恩惠一般。台灣「三代碗」的故事,所謂「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由他餓,莫叫孫兒餓我兒。」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個屠夫,是一個不孝子,平時事母極為忤逆。有一天他也跟人到普陀山朝拜,他聽說普陀山有活觀音,就到處向人詢問。有個老和尚告訴他說:「活觀音已經到你家中去了。」他匆匆趕回家中,母親跟他說:「堂前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
  
  孝順父母不要等到百年,在世時就要孝順。魏晉南北朝時,晉武帝下令要召請李密當太子的老師,但是他說:「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氏之日短也!」這正是說明:孝順父母要及時,千萬不要到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豈不是要像小青蛙一樣,在水塘邊哇哇的叫個不停嗎?《人間福報》20001119


超越極限
  
  人生總是像五指一樣,希望做大姆指:最大、第一、頂好;做食指:手一指,就是命令、是領導、是指揮;做中指:最長、最中、最粗;做無名指:無名才是真名、無名指才配戴黃金鑽石的手飾;做小姆指,小姆指總是想到:只要合掌,就是我和聖賢、長者最為靠近。
  
  所以,基本上,人都有挑戰極限的渴望,例如:建築商人要建最高的大樓,工程專家要闢最長的道路,學生要考取最好的學校;甚至人人都想創造金氏紀錄,都想成為世界的總冠軍。
  
  秦始皇建築萬里長城,功勞蓋世;亞歷山大想要征服世界,雄心萬丈;拿破崙希望統一歐洲,建立不朽事業;隋煬帝開鑿運河,希望到揚州極盡人生的享樂。
  
  世界上的拳擊好手,莫不希望擊倒拳王阿里;世界上的長跑健將,莫不希望自己是馬拉松第一的保持人。甚至許多跳高跳遠的選手,總希望自己跳得最高、跳得最遠;主要的,他們在體育界,總是希望能超越人生的極限。
  
  世界上的第一首富,建立各種事業王國,希望自己最是富有、最具權威、最大成就、最有貢獻;因為大家都嚮往人生的極限。
  
  大陸的四歲小童燈娃,游泳橫渡長江;新加坡的華人柯受良,騎機車飛越黃河峽口,他們都在超越人生的極限。甚至有人用圓桶飄過尼加拉瓜瀑布,還有人用直昇機環遊世界;大家不計生命危險,只為了創造人生的極限,寫下歷史的第一。
  
  每個人都有無限的潛能,也都希望不斷的進步;人人希望追求最好、最美、最高的成就,這就是一種超越極限的本能、欲望。但也有的人安於現狀,跟現實妥協,不敢跟自己挑戰。
  
  其實,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智慧,可以「見到因緣,頓悟無生」;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慈悲,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生最大的極限是發心,可以「頭目腦髓,供養十方」;人生最大的極限是成佛,可以「了脫生死,圓滿人生」。吾人學佛修行,就是在向最大的人生極限邁進,也就是向成佛作祖挑戰。人人都想挑戰人生,越超極限,何信乎來!《人間福報》20001120


最好的禮物
  
  送禮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從古至今,人們藉著送禮來表達彼此的關懷、感謝與祝福。然而,送禮要能送得適時、適當,才能發揮送禮的價值。有的人送禮不當,造成對方的困擾、不悅,或是彼此的尷尬,反而適得其反,失去了送禮的意義。
  
  不當的送禮,例如,罹患糖尿病的人,你送他一包巧克力,你不能怪病人不吃,而是怪你自己的無知;夫妻結婚,你送一盒廿世紀的水梨,才剛結婚的夫妻,對此與「離」諧音的禮物,心裏犯忌,這不能怪他多心,這要怪你不懂人情世故。
  
  過去一般人探病,習慣送鮮花;但是鮮花會造成過敏,甚至傳染細菌,因此現在醫院大都不贊同送花。
  
  一般人聽到別人身體不舒服,往往會熱心的介紹偏方、贈送成藥或補藥。其實,藥也不是萬能的,藥要能應病與藥,如果不能對症下藥,反而吃出其他的病來,則是後果嚴重。也有的人贈送奶粉、餅干等,凡是吃的東西,都不是非常的適當。
  
  那麼,贈送什麼才是最好的禮物呢?現代人時興送書、送禮券、送念珠、代訂報章雜誌等,這都是很有意義的禮物。我們送禮,一定都是送給親朋好友,對方收到我們的禮物後,要讓他能夠直正的受到利益,所以最好的禮物應該是「忠言」;即使是「逆耳忠言」,也要方便的把你的真心表達。
  
  什麼是最好的禮物呢?「歡喜」是最好的禮物!你就是送紅包、送黃金鑽石等寶物,如果他不歡喜,也沒有意義,所以最好的禮物,就是送給他歡喜。所謂「恭敬不如從命」,你送給他恭敬,接受他的意見,這也是最好的禮物。
  
  送禮得宜,可以增進彼此的情誼。夫妻之間最好的禮物,就是彼此忠誠體諒、親愛互助。父母送給兒女最好的禮物,就是栽培他受教育,培養他健全的人生觀,讓他習得各種立身處世的技能與知識。兒女送給父母最好的禮物,就是乖巧聽話,體貼父母的辛勞,不讓父母操心、生氣,這都是最好的禮物。
  
  一般人習慣在逢年過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或是新居落成、榜上題名、升官發財等特殊喜慶的日子送禮。其實,當一個人遭逢橫逆,身心受創,悲傷失意的時候,你能伸出友誼的手,真誠的關心他、安慰他,送給他一些因緣,幫助他解除困難、遠離煩惱、提供所需,甚至給他一份祝福,祝他平安、祝他順利、祝他如願等。能夠雪中送炭,給人一些重新再出發的因緣、力量、知識、技能、方便等,這才是真正最好的禮物。
  
  《人間福報》20001121


操之在我
  
  人,對自己的喜怒哀樂,應該「操之在我」;對自己的成敗得失,也應該「操之在我」。人生何去何從,應該「操之在我」;成王成寇,成聖成賢,更應該「操之在我」!人,應該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俗語說:「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一切都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只要你奮發進取,自然會還給你一個適當的所得。
  
  世間上,有人為了他人的一句閒話,自己就憂愁掛念,三餐飯菜也食不下嚥;有人因為一點不滿意的小事,自己就心情煩悶,晚上覺也睡不安眠。像這樣的人生,苦樂都被別人所操縱;要你歡喜,讚美你兩句好話,要你煩惱,批評你幾句壞話,人生都活在別人的掌握之中,豈不可悲!
  
  相傳地獄裏的趙判官,奉閻王之命,到人間來告知世人的陽壽還剩多少。
  
  趙判官坐在路邊,手拿搖鈴,對著告老還鄉的甲說:「你的壽命只剩下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的家中搖鈴,只要鈴聲一響,你就要隨我的引導而亡。」
  
  趙判官又再搖鈴一聲,對著經商路過的乙說道:「你的壽命也是只剩三個月,三個月後我會到你府上搖鈴,在鈴聲中,你將隨我而亡。」
  
  甲乙二人聞言,心生恐懼,忐忑不安。從此以後,甲每日憂傷煩惱,想到自己只剩下三個月的壽命,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每天只是看著自己所賺得的錢財發愁,手中不斷的數著自己一生辛勞所積聚的財富,不知如何是好!
  
  另一方面,乙一想到自己還剩下三個月的生命,深覺人生苦短,即使擁有萬貫家財,於我又有何用?因此他廣行布施,到處造橋鋪路,隨緣濟貧救困,如此一忙,竟然忘了自我。
  
  當三個月期限一到,趙判官依約來到甲府,本來已因憂鬱煩惱、心神不寧,導致身體衰弱的甲,一看到趙判官,根本鈴聲都還沒響起,他就已經倒地而亡了。然而乙某則因為行善布施,造福鄉里,社區感念之餘,為表謝意,聯手贈送牌匾。一時鑼鼓喧天,熱鬧不已,因此任憑趙判官的鈴聲再響,乙某均未聽見,仍然自在的生活,深感為善最樂。
  
  所以,人生的前途,得失苦樂,一切操之在我,不由他人也!
  
  《人間福報》20001122


心病難醫
  
  人生,真是百病纏身。身體上的病,從醫院裏所謂的內科、外科、骨科、精神科、心臟科、泌尿科等各科的名稱可知,老病死的毛病實在繁多。此外,心理上還有貪瞋疑嫉、愚癡煩惱等毛病。
  
  身體上的疾病,即使是過去視為絕症的癌症、肺癆、敗血病等,現代的醫學進步,醫生還是有辦法治療;然而心裏的欲望瞋恨、憂悲苦惱,則就比較難以療治了。
  
  現在的心理醫師、宗教法師,對於心理病患還是能透過心理諮商,對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但是,人的各種疾病當中,最難醫治的就是吾人的我執、無明、精神妄想等毛病,這些心病中的心病,即使是華陀再世,恐怕也會有「束手無策」之感。例如,歷史上的「杯弓蛇影」,這就是一種疑心病;又如「百日升天」,這就是一種妄想病,這些疾病都不是一般的醫藥所能治療的了。
  
  有一則笑話說:一位患有神經質的病人,總是疑心他的肚子裡有一隻貓在做窩,真是寢食難安。心理醫師與精神科醫生百般的治療、輔導,始終無法消除他心裏的疑慮。後來醫師們商量,只得方便做一次象徵性的手術。
  
  手術後,當病人從麻醉中幽幽醒來,醫師手抱著一隻貓,告訴病人:「你肚子裡的貓我已經為你取出來了,以後你就不必再擔心了!」豈知病人聽後,看看醫生,又再看看那隻貓,滿臉愁容的說:「醫師啊!我肚子裡的貓是黑貓,不是這一隻白貓啊!」
  
  所以,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就是自私、執著、妄想。因為我們的心中有結,心結難以打開;因為我們的心中有恨,恨意難以消除;因為我們的心中有貪,貪欲無法制止;因為我們的心中有門,心門不易開啟。所以心中的毛病千奇百怪,治身可以請醫師治療;有了心病,就只得靠自己來醫治,否則只有靠佛法了。
  
  吾人想要去除執著的毛病,必須要用「無我」的空慧,如《般若心經》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也能空,「法」也能空;我、法皆空的時候,百病還能不盡皆消除嗎?《人間福報》20001123


驕氣與傲骨
  
  「驕傲」這兩個字,常常是並排而立的名詞,意謂「自高自大」,但是拆開來看,意義也不盡相同。所謂「驕」氣不可有,「傲」骨不可無,因為驕慢是成功的敵人,傲骨是成功的朋友;驕慢會給人看輕,傲骨則會給人尊重。
  
  有的人,仗著一知半解,他就趾高氣昂,不可一世;稍稍擁有一些名利,他就志得意滿,盛氣淩人。因為他的驕氣,反而給人鄙視和看輕。另外也有的人儘管貧無立錐之地,但他不乞求人憐;雖然無位無名,但憑著平時的傲骨,反而受人尊重。所以富貴能夠不驕慢、貧窮而有傲骨的人,自然就能處在貧富之中,都能自得其樂了。
  
  驕慢之人,人皆不喜。但是,世上偏偏就有一些奴性的人,他不會嫌你驕氣,只要你富有,他就會在你的面前對你逢迎拍馬;若是有志氣的人,他則不屑如此,他寧可跟有傲骨的人結交,彼此肝膽相照,相知相惜,這不也是人生的一大樂事嗎!
  
  世間上,有多少人因為驕氣而失敗,例如領兵的將領,所謂「驕兵必敗」;又如教書的老師,因為驕氣而失去人緣;甚至主管因為驕氣失去部下,朋友因為驕氣而失去知交。如果能夠把「驕氣」換成「傲骨」,則不管主管、老師、朋友、兄弟,人人都會以你為榮。
  
  隋煬帝因為驕奢而亡國,夫差因為驕矜而失敗;秦始皇驕恣狂妄,曹孟德驕慢自大,歷史上從未有人對這些驕氣的帝王給予讚美;但是投江而死的屈原、擊鼓罵曹的禰衡、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不肯走邊門的晏子,他們的行誼卻至今依然為人所稱道,此皆因為「驕氣」與「傲骨」而讓他們活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
  
  人,得意的時候就容易產生驕氣,失意的時候便容易喪失志氣;人應該在得意的時候去除驕氣,失意的時候反而要增加傲骨的志氣。所謂「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
  
  驕慢,都是因為有所比較;我與人比之長短,我與人比之高下。所以,有一些人「以己之長比人之短」,越比越驕橫我慢;但也有人「以己之短比人之長」,更加激發自己的志氣,所以越比越傲然屹立。
  
  其實,驕氣不可有,驕矜自大,必有吃虧的一天;傲骨不可無,過份的屈膝奉承,也永遠沒有抬頭之日。所以,吾人在貧賤的時候,眼中不可只看到富貴,如此自有傲雪風骨;當得意的時候,要能不忘記貧賤之時,自然不會驕慢不恭。一個人能夠「富而不驕矜、貧而有傲骨」,自能活得安然,活得有尊嚴!《人間福報》 20001124


 積極的人生觀
  
  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觀,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樂觀的人凡事都往好處想,都持樂觀的看法;悲觀的人凡事都往壞處想,都持悲觀的看法。
  
  其實,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樂觀,也沒有絕對的悲觀;「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樂觀、悲觀,當然有外在的因緣,但多數都是自己創造出來的。
  
  有一個國王,出外打獵的時候不幸弄斷了一節手指,問身邊的大臣該怎麼辦?大臣帶著樂觀、輕鬆的口氣說:「這是好事!」國王聞言大怒,怪他幸災樂禍,因此將他關入大牢。一年後,國王再次出外打獵,被土著民族活捉,將他綁上祭壇,準備祭神。巫師突然發現國王少了一截手指,認為這是不完整的祭品,就將國王釋放,改以國王隨行的大臣獻祭。國王慶幸之餘,想起了牢中樂觀的大臣,他曾經陳說自己斷指是好事,就立刻將他釋放,並對他無故受了一年的牢獄之災致歉。這位大臣仍然樂觀的說:「一年的牢獄之災也是好事,如果我不是坐牢,試想陪陛下出獵而被送上祭祀台的大臣會是誰呢?」
  
  所以,好事不一定全好,壞事也不一定全壞;佛教講「無常」,凡事可以變好,凡事也可以變壞。悲觀的人永遠都是想到自己只剩下百萬元而擔憂,樂觀的人卻永遠為自己還剩下一萬元而慶幸。
  
  蘇東坡在被貶謫到海南島的時候,島上的孤寂落寞,與當初的飛黃騰達相比,簡直判若兩個世界。但蘇東坡隨後一想,宇宙之間,在孤島上生活的,也不只是他一人;大地也是海洋中的孤島!就像一盆水中的小螞蟻,當牠爬上一片樹葉,這也是牠的孤島。所以,蘇東坡覺得,只要能隨遇而安,就會快樂。
  
  蘇東坡在島上,每吃到當地的海產,他就慶幸自己能到海南島。甚至他想,如果朝中有大臣早他而來,他怎麼能獨自享受如此的美食呢?所以,凡事往好處想,就會覺得人生快樂無比。
  
  佛教裏的出家僧侶,一襲袈裟,一雙草履,到處行腳雲遊。他們可以與乞丐同行,但也可以與君王同坐,看起來孑然一身,但是他擁有法界,與全宇宙的眾生同體,這又何來孤獨之有呢?
  
  所以,人生沒有絕對的苦樂,只要有積極、奮鬥的精神,只要凡事肯向好處想,自然能夠轉苦為樂、轉難為易、轉危為安。海倫凱勒說:「面對陽光,你就會看不到陰影。」積極的人生觀,就是心裏的陽光,此言誠不虛也!《人間福報》20001125


有話要說
  
  社會上有兩種人,一種從早到晚喋喋不休,只聽他嘰哩呱拉說個不停,令人生厭;另有一種人,任何場合都不開口,像個木偶,像個活死人,當然引不起別人對他的注意。
  
  話,說得太多,成為廢話,固然不好;有意義的好話,如果不說,失去機會,心意無法表達,對自己也沒有益處。因此,話,如果是好話,愈多愈好;如果是廢話,少說為妙。
  
  多年來,台灣的軍人教育一直為人所稱道,軍中所推行的「講清楚,說明白」運動,實在是人際溝通的最好辦法。
  
  話,應該當說則說,不當說則不說;不實的話,說了以後是「妄語」,真實的話不說,也是「妄語」。
  
  有一個殺人犯,雖然逃過法律的制裁,但眼看著有人因他而遭受冤獄,實在逃不過良心的苛責,只好找牧師告解。牧師在謹守不得將信徒所告解的話訴諸他人的規定下,於是找其他的牧師告解,以求心安。接受告解的第二個牧師也有相同的困境,只得再找第三個牧師告解。如此一來,直到被冤枉的代罪犯人臨刑前,他對前來主持儀式的牧師喊冤,牧師說:我知道你是被冤枉的,甚至全國的牧師也都知道你是無辜的,但是我們實在不能替你伸冤啊!
  
  如此當說而不說,良心何能平安呢?所以,「有話當說」是智者,是勇者;「有話當說而不說」,是愚者,是懦者。我們對於稱人之美的好話、給人歡喜的好話、排難解紛的好話、消除是非糾紛的好話,應該多說;即使所說不實,也是用心良苦啊!
  
  自古以來,多少忠肝義膽的大臣,對皇帝冒顏直諫,皇帝要砍他的頭,他說:「讓微臣把話說完,再砍頭不遲!」可見有話當說,即使犧牲生命也不受動搖,這種精神是多麼可貴啊!
  
  話說有一男士出差,途中遇一賣鳥者,其中有一鳥能說多種語言,男士驚奇非常,隨即以高價購買,準備送給妻子作為生日禮物。男士因出差在外,任務未完,便將珍鳥託人先行帶回家中給妻子。三日後,男士回到家中,興奮的問妻子:「我託人帶回來的小鳥,妳收到了嗎?」妻子答:「有啊!」男士再問:「鳥現在放在那裏呢?」妻曰:「在烤箱裏!」男士一聽,大叫一聲:「牠是會說多種語言的珍鳥,你怎麼把牠烤了呢!」妻子一臉無辜的說:「牠一聲也沒吭,我怎麼知道牠會說話!」
  
  由於當說而不說,因此只有被送進烤箱裏。所以,不當說而說,說了沒有用;當說而不說,則悔恨終身,可不慎乎!《人間福報》20001126


家教的重要
  
  歷史上,有很多名人所以能夠功成名就,都要感謝有良好的家教。例如孟母三遷、岳母教孝;再如王羲之練字、王冕習畫,都是因為家庭教育成功,所以終能成為不世之才。
  
  現在的家庭教育,最要緊的,要養成兒童:
  
  第一、處世的誠信:兒童從小如果養成說謊的習慣,無異前途埋伏了危機;所以養成處世的誠信,這才是成功立業的根本。
  
  第二、良好的習慣:從小培養兒童愛好整潔、慈悲護生、隨手關燈、關門等良好的習慣;有了良好習慣,何患將來做人不能圓滿。
  
  第三、禮貌的品德:兒童從小就要養成他對人尊敬的習慣,甚至不但對長輩要有禮貌,對待任何人都要謙恭有禮。所謂「敬人者人恒敬之」,能夠待人以禮,將來自然也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四、接受的性格:有的學生不會讀書,不會考試,這都是由於上課不能專心聆聽,沒有接受的習慣;沒有接受的性格,猶如器皿覆蓋,如何能承受天降甘露?所以從小要養成兒童接受的性格,如此才能學習、進步。
  
  第五、勤勞的美德:「勤有功,戲無益」;兒童的心智末能健全,皆因好遊玩,因此應該導引他們讀書、工作,養成勤勞的美德。
  
  第六、正常的生活:養成兒童正常的生活,包括三餐起居,以及情緒的正常;生活正常,有益於身心健康,對於將來立身處世,更是關係重大。
  
  除了以上六點以外,尤其要維護兒童的自尊心,不可經常肆意的諷刺他、譏嘲他、責備他、歧視他。例如有的父母常說:我的兒子沒有出息,我的小孩不乖,我的女兒好吃好玩等等,因為你任意的用語言傷害兒女幼小的心靈,他聽到父母一直看不起他,數落他的不是,反而會生起反叛的心理,乾脆做個不好不乖的兒女。
  
  所以,父母應該信任兒女、尊重兒女,不要和兒女形成對立。良寬禪師對夜遊的沙彌尊重愛護,對花天酒地的侄兒耐心開導;因為他不說破,反而收到更大的效果。可見佛教的同事攝、愛語攝,實在都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更是父母應該學習的課題!
  
  《人間福報》20001127


改正缺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失就是我們的缺點;「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可見只要能改正缺點,就是善事!
  
  吾人從小,父母就不斷的教我們要改正缺點,例如:不可以隨地吐痰,不可以用左手拿筷子,天亮了不可賴床,不可貪吃、貪睡,甚至不要說謊,不要頑皮。到了學校,老師也教我們要改正缺點,例如:講話不能太大聲,走路不可以奔跑,不要打架鬧事,不可以吵鬧頑皮等。甚至到了社會上就業,長官也叫我們要改正缺點,例如:字寫得不好看的,要你把字寫好;說話不得體的,告訴你語言的禮貌;公文書寫不合格,他教你怎麼改正;上下連繫不如法,他告訴你如何做人處事?總之,「改正缺點」才是人生成功立業的基礎。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說,他的一生都在努力改進自己的缺點和改進國家的政策。談到他如何改正自己缺點的經過,他說,少年時代他是個狂妄的人,有一天,忽然覺得:任性狂妄怎麼能成功呢?所以他悟到,要做一個成功的人,一定要先掃除人格上的缺點。他把自己不良的習慣、不受他人歡迎的性格,一一列在牆壁上,例如:好爭辯、沒禮貌、不守時、無耐性、執著、自私、懶惰、說歪理、不尊重別人、沒有寬恕的雅量、好計較等,總計有幾十項之多。他立志要改革這許多的缺點和惡習,每天都把這些列在牆壁上的缺點拿來考核自己的言行,一有成效,就把缺點從牆壁上刪除。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他果然革除了缺點,養成和藹可親的性格,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終於當上美國的大總統。
  
  當我們在做人處事上,如果經常責怪別人的不是,必定是自己有了缺點,自己有了問題,所以這個時候如果自己聰明的話,應該「反觀自省」,用責備別人的心來責備自己,用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一個懂得檢討自己、改正自己的人,必定會是一個到處受人喜愛的人。
  
  俗語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移並非絕對不能移。因此,只要你有決心、有勇氣想要改正缺點,初時雖然很難,但終究並非不能改。所以吾人應該有痛下決心「改正缺點」的勇氣,如此才有機會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聖賢完人!
  
  《人間福報》20001128


 談判高手
  
  軍事上,戰況膠著,難分勝負;或者一方落居下風,無力迎戰,只有提出講和,從談判桌上尋求解決。商場中,同行競爭,為了避免兩敗俱傷,只有透過談判,共創商機。
  
  情侶間,出現三角關係;兄弟中,為了爭奪家產,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談判呢?
  
  最成功的談判,應該站在對方的利益著想,如此談判,才能容易成功。因為談判的雙方,中間的鴻溝是由於彼此的立場不同所造成,所以談判前先要消除雙方對立的形勢,改以謀求共同的利益為出發點,如此才能消除鴻溝,才能達成共識,才好談判。
  
  談判並非指責,談判雖然要有立場,有時候也難免需要計較;但是談判也要本著公平、公正為原則。談判最怕的就是沒有法則、沒有軌道、不顧情理、不肯為對方設想,如此當然就不能成為談判高手了。在談判桌上,如果當事人雙方不能求得共識,可以再找公平、公正的有關人士參加;或者可以經過研究後,改日再談!或者把對立的問題,找數據、找專人,另外約期再談。
  
  談判時即使破裂了,或者遭到拒絕,也要有代替的方案;能夠留有餘地,未來才有周旋的空間。
  
  佛世時,頻婆娑羅王想要對鄰國發動戰爭,叫雨舍大臣先向佛陀請教得勝的方法。雨舍大臣認為向佛陀提出這種問題,實在為難佛陀;但是王命不能不從,於是勉其難的應命前往。佛陀看到雨舍大臣到來,請他坐在一旁,佛陀便和阿難尊者談說「治國七法」,說明仁義、慈悲、教育、提昇經濟等,這才是勝利。雨舍大臣將佛陀的話轉告頻婆娑羅王,終於化解了一場戰爭,所以佛陀是談判的高手。
  
  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談論什麼是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才是入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說後,回問維摩居士:「什麼是不二法門?」維摩居士一個沉默,文殊菩薩大為嘆服,說:「離開語言、離開文字、離開思惟,這才是不二法門。」由於他們彼此體諒對方,代替對方講話,所以他們都是談判時的最高對手。
  
  戰國時代,燕、趙、韓、魏、齊、楚、秦,各國分裂、對峙。由於地理關係,秦國位居西陲,蘇秦建議六國以「合縱」作為抗秦對策,蘇秦的師弟張儀,則游說燕、趙、韓、魏、齊、楚各國共同事秦,以「連橫」的政策破解。其時,由於「連橫分化」破解「合縱」,致六國終相繼遭秦併滅。當時的縱橫家思想、理路廣闊,常能以三寸不爛之舌,說動王侯公卿求取富貴,所以在那個時代裏,成就了許多的說客,成為談判高手。
  
  甚至早在蘇秦、張儀之前,閵相如完璧歸趙、全身而退;晏子身高不過五尺,卻對強秦不亢不卑,他們都是談判高手。乃至後來三國時代的諸葛亮,在東吳能舌戰群儒,主要的是他能以東吳強權的利益為先,故能說服滿朝文武,為劉玄德取得勝利,更是談判高手。
  
  二十世紀以來,民國成立前後,幾乎沒有出過談判高手。從一八九五年的馬關條約、一九○○年的八國聯軍之亂,由李鴻章等人的斡旋;以及到了民國成立,袁世凱代表滿清和民國談判,因為他居心叵測,欺國稱帝,所以自取滅亡。後來各地軍閥割據,就更少有大義凜然的談判高手誕生了。
  
  及至到了一九○九年的五四運動,在巴黎的會議,一些民國的談判代表們,莫不喪權辱國,很少能成為談判高手。甚至一九三七年的中日戰爭,也是因為彼此沒有談判高手,才引發戰爭。後來和中美外交的來往,顧維鈞、胡適之周旋在中美之間,他們的表現也因為「弱國無外交」,因此只能說「差強人意」。
  
  及至後來的國共戰爭,只經常聽到有人讚嘆周恩來是談判高手,卻很少聽到中華民國的談判專家。甚至和談的代表張治中、邵力子等五人到了北京談判,五位代表乾脆都投入到共產黨的陣營,如此代表,怎不令國人傷心呢?
  
  反觀美國的馬歇爾、杜勒斯、季辛吉等,他們周旋在國際歐亞之間,他們那種解決問題的魄力與氣勢,才真正有一點像中國古代的說客,可以稱得上是近代史上的談判高手。
  
  現在的海峽兩岸,海基會、海協會也因為雙方都缺乏談判高手,所以彼此我執、法執,不容易溝通,也不容易協調,致使海峽兩岸文攻武嚇,戰雲彌漫。雖然也有「密使」出現,這也未嘗不可,只要有益於雙方關係的和諧,公開談判也好,秘密談判也好;甚至韓戰在北緯三十八度板門店談判,以美國為主的聯軍和共產黨一談就是數十年。不過縱使如此,能談也總比不談好。
  
  談判最重要的,要建立在彼此的尊重上,不要把自己的利益繃得太緊,要耐心的協調、溝通、舒解;懂得尊重、協調、溝通的人,才夠資格談判。
  
  談判時,要承認對方好的地方,不要一直攻擊、批評,那是無法談判的;如果真是錯誤的,自己也應該要謙讓。總之,要讓彼此雙方皆大歡喜,創造雙贏的結果,這才是真正的談判高手。
  
  現代的談判,大部份都不由得在前方接觸的人做主,後面都有一些主導者;因為不知道前方的實際情況,只在後方操縱,有的時候致使談判越談越僵,最後只有不歡而散!
  
  佛法的妙義,有時講空,有時論有,看起來雙方是對立的。其實在佛教的談判高手口中,它可以「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有不二。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此之謂也!《人間福報》20001129


 提昇與沉淪
  
  西元二千年三月,中華民國總統大選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發表談話說:「未來的國家,是希望提昇呢?還是讓他沉淪呢?」
  
  國家要提昇,才有前途;不能提昇,只有沉淪了。政治自由民主,當然是提昇;經濟增值成長,當然是提昇;社會和諧尊重,當然是提昇;作官正直清廉,當然是提昇;做人慈悲誠實,當然是提昇。新政府和新的領導人如果沒有這許多的條件,國家只有沉淪了。
  
  國家是如此,我等個人不妨也可問問自己,未來的前途,我們是要提昇呢?還是要向下沉淪呢?
  
  個人的知識不斷的成長進步,這就是提昇;個人的品德不斷的健全厚實,這就是提昇;個人的習性不斷的淨化善良,這就是提昇;個人的言行不斷的慈顏愛語,這就是提昇;個人的工作不斷的勤勉快速,這就是提昇;個人的生活不斷的清素簡樸,這就是提昇……;否則,那就是沉淪了!
  
  社會上、家庭裏,多少人孜孜不懈,就是為了提昇自己;但也有人自暴自棄、惡性難改,只有沉淪了。
  
  許多人為了提昇自己,與惡勢力奮鬥、與惡習慣掙扎、與惡環境周旋,總想要提昇自己的形象、提昇自己的名望、提昇自己的地位、提昇自己的人緣。但也有人看不破功名利祿、勘不透人我是非、提不起向上向善的意志、奮不起勇往向前的精神,遇到困難、關卡,只有向下沉淪了。
  
  有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此即說明,作學問要不斷的追求新知、不斷的啟發智慧、不斷的開拓思想,為的是提昇學問。
  
  有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所以做人要不斷的表現自己的慈悲,不斷的奉獻自己的力量,不斷的給予他人的歡喜,以免自我不能提昇而向下沉淪。
  
  一個人對國家要提昇自己的愛國情操,奉公守法;所謂諸葛先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人對家庭要提昇上慈下孝的美德,給予老有所養,幼有所教,以盡人倫之責。所以,我們在國家社會之中,要不斷的提昇,千萬不能沉淪。
  
  佛教裏,有情眾生有「十法界」之說。在人之上有佛、菩薩、緣覺、聲聞、天等;在人之下有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人居樞紐,有戒定慧就能向上提昇;有貪瞋癡就會向下沉淪。聰明的讀者,你是要提昇自己呢?還是要沉淪自己呢?
  
  《人間福報》20001130


欺善怕惡
  
  世間上的人,有善人、有惡人;世間上的事,有好事、有壞事。善人做好事,容易被人欺負;惡人做壞事,總能令人畏服。其實,「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惡人怕天不怕」;偈語亦云:「善似青松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見青松不見花。」
  
  善人做好事,雖然被欺負、被壓迫、被為難,這只是一時的,最後善人終會勝利,不會被人打倒;惡人做壞事,有人怕他、幫他、隨他,這也是一時的,最後惡貫滿盈時,即使沒有人去打倒惡人,惡人也會自己倒了下來。
  
  明朝哲人洪自誠先生說:「為善之人,如入芝蘭之室,不聞其香,但日有所增;為惡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但日有所損。」吾人是做幽蘭吐露芬芳好呢?還是做鋒利的磨刀之石好呢?
  
  有的時候,善人做好事卻遭遇不幸;有的時候惡人做壞事,卻是榮華富貴。其實,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因果不能只看一時,例如唐朝的來俊臣,為人作惡多端,雖然風光一時,最後終於自食惡果;民國初年,大陸上的紅衛兵及清算鬥爭的幹部,乃至台灣的調查局、警備總部、安全局人員,他們製造紅色恐怖、白色恐怖,難道他們沒有因果嗎?
  
  有一個寓言故事說,有一惡人過河,因橋被水沖走,便將廟裏的木雕神像扛來做橋,墊腳而過。事被一位善士所見,不禁直喊:罪過!罪過!怎可如此褻瀆神像!於是趕快把神像送回寺院,並且供以香花、水果。這時神像卻開口要求善士添油香,善士質問道:「惡人毀壞你,你不責怪他;我保護你,你怎可反而要我添油香呢?」
  
  神像說:「因為他是惡人,我何必惹他?因為你是善人,我怎可不叫你做好事呢?」
  
  所以,做好事的人,心裏要有準備,更要有正確的認識;因為行善看起來是吃虧,但最後總是會得到好報的。例如「沙彌救蟻」而能延壽;「醫生救人」故而促成美滿姻緣。再如有人愛狗,故受「家犬報恩」;有人護蛇,也能得到回報。所以,做好事的人不要灰心,因為天理昭彰,善惡好壞,因果必然是絲毫不爽的!
  
  《人間福報》2000121


以退為進
  
  讀書的人,希望每日進步;經商的人,希望日進斗金;有的人一遇到利益,總想得寸進尺。其實,做人處事應該要以退為進!
  
  有一首詩形容農夫插秧:「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身心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總是不顧一切的向前爭取。有的時候前面是險坑,跌下去會粉身碎骨;有的時候前面是一道牆,撞上去會鼻青臉腫。如果這時候懂得以退為進,轉個彎、繞個路,世界還是一樣會有其它更寬廣的空間,這正是古人所云:「退一步想,海闊天空。」
  
  所以,一個人在世界上要想做人處事,必須要能謙恭禮讓,一個人要想成功立業,必須要懂得以退為進。引擎利用後退的力量,反而引發更大的動能;空氣越經壓縮,反而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有時候要迂迴繞道,轉彎前進,才能勝利;很多時候,我們要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低頭不匍匐前進,才能成功。
  
  語云:「回頭是岸」,就是以退為進的意義。古來的先賢聖傑,從官場利祿之中退居後方,是為了再待機緣;有些能人異士隱居山林,是為了等待聖明仁君。有的人非常重視「韜光養晦」,有的人等待「應世機緣」;有德飽學之士都會懂得「進步那有退步高」。
  
  春秋時候,楚王的三子季札,因為賢能,父王要傳位於他,而他謙讓說,上有長兄,應該由長兄繼位。長兄去世以後,因其賢能,國中大臣又再舉薦他為王,他說還有次兄;次兄去世以後,全國人民又一致推舉,希望他能出來領導全國。他說「父死子繼」,應該由故世的先王之子繼任王位,故而仍然退而不就,所以後來在歷史上留下賢能之名。可見退讓不是沒有未來,退讓之後往往在另一方面更有所得。
  
  三國時代,劉玄德知道太子劉禪無能,要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諸葛亮謙讓,反而在歷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輔佐成王,雖是長輩,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聖名美譽。此皆證明,退讓不是犧牲,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有時以退為進,更能成功。
  
  以退為進,是人生處世的最高哲理。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只知前進不懂後退的人生,它的世界只有一半;因此,懂得「以退為進」的哲理,可以將我們的人生提昇到擁有全面的世界。「以退為進」,何樂而不為呢?
  
  《人間福報》2000122


名與利
  
  火車站前,公共汽車裏;甚至海上的行船,空中的飛機,每天人來人往。萬千的行人當中,當然有的人是為了行善服務,也有人是為了講學說教;利他為人者固然有之,但是多數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名利」二字。
  
  名,不是不好,也不是不可。所謂名,應該要求善名、好名;所謂利,應該要求善利、淨利。如果「求名反辱」,或是為利而造下惡緣,那就划不來了。
  
  多年前,在佛光山曾為了服務來山參訪的善信,不惜以高薪雇請一位老婆婆負責清掃廁所。然而老婆婆每遇有人如廁,都要向人收取新台幣二元;雖然常住一再表明,既已接受薪津,請他不要再向人收費。但是老婆婆說,不收取二元,坐著看守,實在太無聊了,他不願意再繼續工作。可見得有人好名,有人好利;名利可以慰藉寂寥,實在不無道理。
  
  所謂名,三代之前唯恐好名,三代以後唯恐不好名。真正好名者,忠孝節義、慈悲喜捨,皆為善名;若能服務社會、貢獻人群,則必能更加為人所歌頌。只是,世間上有的人只好虛名、只重假名,甚至不顧身後被人批評的惡名,這就絕非智者所當為了。
  
  所謂利,將本求利、與人共利、謀取衣食之利,都未可厚非;如果詐取非利,或者因利害義,導致身敗名裂,則就得不償失了!
  
  世間上最寶貴的,不是金錢名利;比金錢名利更重要的,是健康、是歡喜、是滿足、是和諧;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更不是個人的名與利。戰國名將樂毅說:「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可見國家的名聲比個人的名譽重要。吾人應該把團體的名聲、家庭的名聲、父母師長的名聲、朋友同輩的名聲,都看得比自己重要;當別人都有名了,水漲船高,還怕自己沒有善名嗎?
  
  所以,一個懂得生活的人,一定要像行雲流水一樣,任運逍遙,自由自在;不要因為名彊利鎖而自我束縛、自我設限、自我封閉。一個人名利的欲望愈大,幸福的笑容愈少;一個人名利的擁有愈多,生活的壓力愈重。有名利,要能與家人親友共享,要能對國家社會有益;有名利,要能造福人類,要讓名利不只是一時的,而能為千秋萬世留下歷史,那才是真正的名利啊!《人間福報》2000123


坐說立行
  
  「說道一丈,不如行道一尺!」
  
  有的人平時高談闊論,滿腹經綸,說得頭頭是道;但是沒有躬自實踐,再多的言論、計畫,又有何用呢?
  
  話說有兩個人,想到普陀山朝山。甲因為貧窮,說過以後,只有步行去朝山;富有的乙心想,反正有的是時間金錢,等到有空再乘飛機前往。半年後,步行者朝山已歸,富有者尚未成行。
  
  因此,一個人想要達到目的,只說不做,永遠不能成辦;必須透過實際的行動,才能達成目標,所以「坐而說,不如起而行」。
  
  在中國曾經流行幾句話說:中國人「只說不做」,德國人「邊說邊做」,美國人「做了不說」,落後的國家「不說不做」。難怪世界上各個國家有強有弱,從他們的民族性,從他們對言行的關係,就可看出端倪了。因為「言行一致」的人,有言論也有力量實踐,則凡事何愁不辦呢!
  
  古代的聖賢,早就注意到人間社會的強弱,是進步、是退步,早就有所指示了。佛陀鼓勵人要「行解並重」,王陽明鼓勵人要「知行合一」,孫中山說「知難行易」,但是大家都不懂得此中的奧妙,大家學會的只是「說而不做」,難怪中國之貧弱,可說其來有自。
  
  有一個年輕人,每天都想著如何「一舉成名」,但是從來也不去好好的做事。有一天,遇到大發明家愛迪生,青年趕忙趨前請問愛迪生,如何才能揚名天下?愛迪生知道青年的毛病,不慌不忙的告訴他:「等你死後,你很快就會出名了。」
  
  青年不解,問道:「為什麼一定要等到死後才會出名呢?」
  
  愛迪生誠懇的對他說:「因為你一直想要擁有一座高樓,可是從未動手去建,高樓當然不會憑空出現在你眼前。而你如果一輩子都活在空想之中,等你死後,人們就會經常提到你的名字,用以告誡那些只會作白日夢,卻不肯動手去做事的人。如此一來,你不就能夠達成名揚天下的心願了嗎?」
  
  「說食不能當飽,畫餅不能充饑!」吾人要想由貧而富,由弱而強,應該要「做說一致」。讓我們與其「坐說」,不如進而「立行」吧!《人間福報》2000124


自制的力量
  
  一個人的偉大與否,不是看他的錢財多少、名位高低,而是看他有沒有自制的力量。
  
  君子與小人的分別是什麼?君子能自制,而小人不能自制;快樂與煩惱從那裏來分別?快樂幸福的人生是由於能自制,煩惱痛苦的人生是由於不能自制。
  
  佛教為什麼要講布施?就是要我們對金錢物資要能自制,不要過份貪著;為什麼要講持戒?是要我們在生活上能防非止惡,有自制的力量;為什麼要我們忍辱?也是要我們在人事上能克制自己的瞋恚,養成柔和的性格。
  
  世間上真正有力量的人,就是能自己要求自己,不管在榮華富貴、冤家仇敵之前,都能自制。能自制,生活才能快樂;能自制,人生才能高尚。人類雖然有追求欲望的本能,但是節制欲望也是人類的本能。如果你節制的力量小,不能自我克制,那麼你就是人間道德的失敗者;如果你要在道德人格中完成自己,你必須把自制的本能發揮出來。如果自己的力量不夠,則不妨如儒家所說:「君子十目所視,十手所指」,讓別人來幫助你自制。
  
  自古聖賢君子,沒有一個不是「克己利人」的;佛教中的諸佛菩薩,也沒有一個不是從「克己利人」中修學圓滿的。
  
  國家的法律不是用來定人罪刑的,而是要我們依法、守法來規範自己的行為;佛教的戒律也不是要拘束我們的行為,而是要我們的身心因戒律而獲得自由。有了法治和戒律的自制,面臨任何誘惑,吾人才有力量應付。
  
  在聲色貨利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在權利名位的前面,我們要能自制。有自制、忍耐的力量,就不會受情愛、美色的誘惑;有自制、忍耐的修養,就不會容易瞋恚、暴躁。
  
  所謂「君子不欺暗室」,就是自制的功夫;所謂「佛子不作非法」,就是自制的功夫!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就是他在名利的前面能自制;鳩摩羅什要求弟子「但採淨蓮,莫取污泥」,即是他知道自我的自制。印光大師用「常慚愧僧」來自我自制;太虛大師的「比丘不是佛未成,但願稱我為菩薩」,這是太虛大師的自制。
  
  佛教裏的晚課「是日已過,命亦雖減」,這是要我們對時間的自制;過堂用齋時「大眾聞磬聲,各正念」,這是對思想的自制。《佛遺教經》的「如蜂採蜜,但取其味,不損色香」,這是要我們對飲食的自制;《普賢警眾偈》的「當勤精進,如救頭然」,這是要我們對於懈怠的自制。古德的「衣不重裘,脅不著席」,這是對生活的自制;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這是對別人人格的尊重,以防傷人的自制。
  
  蒲達多能自制自己不好強,甘願拜在弟子鳩摩羅什門下,故能留下「大小乘互為師」的美談;蔣介石抗戰前一直自制,不用武力回應日本軍閥的挑釁,藉時養息,最後終能抗戰勝利。
  
  《三國演義》裏,張飛知道自己易怒的性格,在戰勝嚴顏時特地下座禮遇,終於感動嚴顏心悅誠服的投降;《水滸傳》中,黑旋風李逵因為知道自己衝動的脾氣,所以一直自制,聽大哥宋公明的指示,因此也能跟隨宋江出入各種的場合。
  
  古今的名人在牆壁上懸掛對聯,或者在案桌邊書寫座右銘,都是為了自我自制。我們要用忍耐來自制,我們要用智慧來自制,我們要用戒法來自制,我們要用修養來自制。
  
  自制,就是自我克制,因為自己的本性中,多少的爆發力;自己的心性裏,多少的貪瞋癡,所以要靠自制力。有了自制力,才能降服其心;有了自制力,才能回歸本性!
  
  自制是要求自己性格上的節制;自制不是要求別人如何改變。禪門裏的「照顧自己」、「照顧腳下」、「觀照自心」、「看清念頭」,都是自制。
  
  自制,說時容易,用時很難,所以一般人「講時似悟,對境生迷」;當境界忤逆不順的時候,什麼是義理人情,人什是是非道理,一概都拋諸腦後,此即由於未能養成自制的功力也!
  
  人,受苦受難的時候比較容易自制;人,受氣受惱的時候往往就難以自制了。自制,不是在平時閒居的心情;自制,是面臨侮辱、委屈、傷害的時候,能夠自我克制、自我化解。尤其處在今日聲色犬馬的社會,人我利害衝突之中,面臨一切橫逆的境界,我們更需要自制呀!
  
  綜上觀之,自制對吾人的人格、道德之圓滿,其關係可以說不為不重啊!
  
  《人間福報》2000125


學習靈巧
  
  人,有好多種,有的人很笨拙,有的人很靈巧。笨拙的人不容易受人欣賞,靈巧的人到處受人喜愛。
  
  靈巧,有時候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有時候靠後天的學習,也能轉笨拙為靈巧。靈巧,人人歡喜!即使是家庭裏的父母,也歡喜靈巧的兒女,不歡喜笨拙的兒女;就算是學校裏的老師,也歡喜靈巧的學生,不歡喜笨拙的學生。
  
  人,當然不歡喜笨拙;人,當然希望自己變得靈巧。但是,靈巧不是靠別人能夠給予的,靈巧要靠自己用心學習,別人再怎麼愛護你,也沒有辦法把靈巧送給你。
  
  如何學習靈巧呢?首先,當你接觸外境,遇到外緣的時候,要能「快速反應」;當你從事工作,接受任務時,必需要「勤勞主動」。遇有人際往來的活動時,你要「熱心參與」;你對別人說話,必須「簡潔扼要」,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現「幽默機智」。處在團體人群之中,要能「風儀瀟灑」、「熱情洋溢」;對於社會公益,要「熱心參與」;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思想清明」;如果對長輩、上司有所諮詢,必須「答問機智」。
  
  以上的這一切,可能別人都代替你不得,這都是一部份靠先天的「靈慧善巧」,一半也要靠你後天的努力學習。
  
  有靈巧的人,有時候他「靈機一動」,就能「靈感泉湧」;他做事懂得「靈活運用」,他的思想「靈敏過人」,他的動作「靈通快速」,因此人家總要稱讚他「靈氣俊秀」。因為他靈巧,故能成就自己的一生。
  
  反之,一個人如果故步自封,把自己侷限在框框裏,當然靈巧就會受到抑制,凡事就不能「靈通活用」;一個人凡事執著,不懂得「法無定法」,由於成見,當然就不能「靈慧善巧」。做人,要像虛空一樣;空,可以成方形,可以成圓形,可以成角形,變化無窮,但總不離本體,那才是靈巧。
  
  一個人做事有原則、有主張,加以靈巧活用,當然很好;但是如果遇到困難,也要能如流水一樣,峰迴路轉,找尋出路。
  
  有求道者問禪師:「什麼是靈巧?」禪師在倒茶的時候,一直讓茶水溢出杯外。求道者曰:「水滿出來了!」禪師說:「滿出來了,靈巧放在那裏呢?」
  
  所謂靈巧,要能為人留一點餘地;所謂靈巧,要能為人多一分設想。所謂靈巧,要能靈通變化;所謂靈巧,要能自由發揮。所謂靈巧,要有自信,才能主動;所謂靈巧,要能自主,才能隨意變化。
  
  靈巧的人,一個問題來了,他一定會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甚至有更多的解決方案;靈巧的人,每走到一個地方,他一定會把東、西、南、北的空間、方位,都能了然於心。靈巧的人做事,他能關照到前、後、左、右,面面俱到;靈巧的人處世,他的心中會有你、我、他、人,不會自私。
  
  靈巧不是呆板,靈巧不是執著。靈巧的人會觀照全局,處事周全;靈巧的人能善解人意,為人設想。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笨拙;凡是能處處體諒別人,就是靈巧。
  
  靈巧是要能解決問題,不是增添麻煩;靈巧是要能化繁就簡,不是畫蛇添足;靈巧是要能成事,不能敗事。急智中肯是靈巧,幽默風趣是靈巧,化解問題是靈巧,讓人接受是靈巧。
  
  禪,就是靈巧;空,就是靈巧;般若,就是靈巧;覺悟,就是靈巧。趙州禪師的「小便去」,就是靈巧;古靈禪師的「有佛不聖」,就是靈巧。《六祖壇經》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楞嚴經》的「論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那都是靈巧。
  
  靈巧的人只會給人歡喜、給人利益、給人有所得;靈巧的人即使拒絕別人,也有代替的方法;靈巧的人即使責怪別人,也是溫言婉語。
  
  靈巧不只是了解自己,還要能了解別人;靈巧不是只會處事,還要明理。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靈巧。
  
  靈巧,是生生不息,給人歡喜;靈巧,是心空無礙,任運逍遙。學習靈巧,沒有辦法求助於人,唯有打破自己的頑強固執,解除自我心中的框框。心中有我有人、有你有他、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都能運用自如,都能隨心通達,這你就有靈巧了。《人間福報》2000126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