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度一切苦厄 -- 迷悟之間2-1
星雲法師
02/05/2018 06:2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給人一些因緣
  
  在人世間,有許多的好事值得我們去做,例如布施、守法、奉獻、服務等;在很多的善法之中,沒有比「給人一些因緣」更為要重。
  
  田園裏的花草,你給它一些雨露,它會生長得更美麗;樹上的鳥雀,你給牠一些稻穀,牠會展現嘹亮的歌喉。學生,你給他一些鼓勵,就是給他一些好因好緣;老師,你給他一些讚美,就是給他一些好因好緣。
  
  好的商品,你幫助它推薦;選賢與能,你幫忙他拉票,這都是給人好因好緣。有時候用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能助人向上;甚至隨喜隨緣,不障礙別人的好事,更是無上的好因好緣。
  
  其實,世間上可以給人因緣的地方很多,父母子女之間應該互相給予好因好緣;同事朋友之間,也應該彼此給予對方一些好因好緣。佛陀在臨涅槃時說:「與我有緣的眾生,我皆已度脫;與我沒有來往的眾生,我也已經為他們作了得度的因緣。」
  
  佛教史上,因為安道誠布施了十兩助道金給惠能大師,後來終於成為一代祖師;黃蘗希運叫臨濟義玄參訪高安大愚,他終於言下大悟,故有後來的臨濟子孫滿天下。
  
  馬祖道一的嫂嫂經其指導,終於在「聽雞蛋」多年後,悟道得度;世親菩薩因為胞兄無著的接引,故能「回小向大」,成為千部論師。
  
  有的人用一句話,可以給人入道因緣;有的人寫一封推薦書,也可以助人留名青史。唐朝文起八代的大文豪韓愈,參訪大顛和尚時,因為侍者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終於尋得佛法的入門;齊國大夫寧戚,因為管仲的一封介紹函,終受齊桓公的重用,後來果然幫助桓公遊說宋國,使宋國不戰而降,加入盟約。
  
  歷史上多少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都是因為他們肯給人一些因緣,才能讓他人有所成就;企業界之所以能延攬人才,也是因為提供好的因緣機會,才能讓各種人才發揮所長。
  
  在不傷害自己而於人有利的情況下,給人因緣越多越好。給人一些好因好緣,就是自己廣結善緣之道,也是自我成就之道;給人一些好因好緣,不但利人,而且利己,何樂而不為呢?《人間福報》200072

人生的敵人
  
  敵人,就是和我們作對的人、障礙我們的人、陷害我們的人、想要消滅我們的人;但是,真正的敵人,其實就是我們自己。
  
  為什麼我們自己是自己的敵人呢?我懶惰,懶惰就是我的敵人;我怨恨,怨恨就是我的敵人;我自私,自私就是我的敵人;我虛假,虛假就是我的敵人。
  
  一個人如不重視情義,朋友都是我們的敵人;一個人如利益不能分享大家,親人眷屬也都是我們的敵人。甚至不照顧家庭,家人也是我們的敵人;不淨化思想、不培養正念,自己的身心都是我們的敵人。
  
  如果我們不愛護國家,出賣國家當漢奸,等到國破家亡,做了亡國奴,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敵人?不盡職工作,任令工廠倒閉,生意關門,自己失業了,這不就是自己是自己的敵人嗎?
  
  有的人喝酒,酒能亂性闖禍,這不就是自己成為自己的敵人?花天酒地,不重視健康,身體病了,自己不就是自己的敵人嗎?
  
  賢能的人本來應該親近,視為朋友,但是你妒賢害能,結果自己也沒有得到利益,反而失敗,這不就是自己成為自己的敵人嗎?同室操戈,兄弟鬩牆,看起來好像是打擊別人,實際上是削弱自己的手足,這不是自己是自己的敵人嗎?
  
  佛經上說:魔鬼不在心外,魔鬼是在自己的心中。我們的身心養了很多魔鬼敵人:貪瞋愚癡、消極疑嫉,都是我們的敵人;憂悲煩惱、傲慢自大,也都是我們的敵人啊!
  
  禪宗四祖道信禪師當初參訪僧璨禪師時,請求僧璨禪師為其開示解脫的法門。僧璨禪師反問道信:「誰束縛你?」道信想了一想,說:「沒有人束縛我。」僧璨禪師道:「既然沒有人束縛你,你又何必另求解脫的法門呢?」可見我們都是「自我束縛」,自己障礙自己。
  
  王陽明說:「擒山中之賊易,捉心中之賊難。」自己的敵人在自己的心中;心外的敵人容易對付,心中的敵人不容易降服。所以《金剛經》要我們「降伏其心」;能夠「降伏其心」,才能降伏自己的敵人,也就是我們自己!《人間福報》200073


婚外情
  
  人,是由情愛而生的;情愛助長了人生,也困擾了人生。尤其婚外情,造成多少家庭的不幸,甚至多少人因此身敗名裂,悔恨終身。
  
  異性相愛,是很難得的因緣,男女雙方經過互相追求、互相戀愛,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家人的同意,千辛萬苦才結成良緣,本來是應該被祝福的美事。但是,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世事風雲變幻,令人難以逆料,只要夫妻任何一方發生了婚外情,從此家庭、事業、名譽、子孫、金錢的因緣果報糾纏,難以清楚。
  
  為什麼會發生婚外情呢?其中必有原因!婚外情一旦成為事實,如果只在結果上計較,根本於事無補,難以挽回;若能在造成婚外情的原因上,找到癥結所在,這才重要。
  
  造成婚外情的人,往往都是怨怪另一個第三者的加入。其實,第三者之外,男女雙方都沒有責任嗎?例如,有的人忙於自己的事業、社交、應酬,以致疏於照顧家庭、關心對方,因此讓第三者有機可乘。甚至有時候是因為雙方意見不合、習慣不同、認知差異、成就懸殊等。總之,不能讓對方滿足,最容易發生婚外情。
  
  婚外情的初期,有了蛛絲馬跡的現象,如果雙方沒有用體貼、關懷、愛護,去彌補缺陷,反而怨怪對方這個不好、那個不是,結局可想而知。因為,「愛,才能贏得愛」,這是必然的結果;如果相互怨恨為「因」,怎麼能贏得愛情的結「果」呢?
  
  因此,聰明的人,一旦發現對方有了婚外情,應該更加用包容去體諒對方,用關懷、體貼去感動對方,時日一久,所謂「野花那有家花香」,夫妻重歸於好,往往指日可待。
  
  其實,夫妻本來就是兩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個體,彼此因為成長背景不一樣,難免有思想、個性、習慣上的諸多差異,要維繫夫妻之間的感情始終如一,事實上並不容易,所以要靠彼此的尊重、包容、溝通,諸如思想上的、生活中的、對兒女的教育方法等,都應該坦誠佈公的討論。
  
  此外,夫妻雙方如果能夠培養共同的興趣、認識彼此的朋友;平時應酬成雙對,甚至偶爾營造一下「小別勝新婚」的溫馨氣氛等等,都可以減少對方出軌的機會。如果能讓對方感覺「家庭如樂園」,每天生活裏充滿了歡樂、笑聲,又哪會有婚外情的發生呢?
  
  《人間福報》200074


人和的重要
  
  人與人之間,和諧最重要。人際的往來,有用感情維繫和諧者、有用利益維繫和諧者、有用同志維繫和諧者;甚至有用同學、同鄉、同門維繫和諧者。但事實上,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就有利害,就不容易和諧。
  
  你看,從我們的家庭到社會,甚至國際之間,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正如耶穌所說:「我到世間上來,不是要你們和平的;我要你們三個人與五個人鬥爭,婆婆與媳婦鬥爭。」
  
  誠然,今日的社會,有的人因為思想、見解不同,各黨各派壁壘分明;也有的人因為信仰不同,彼此相互排擠。甚至語言、風俗、習慣、地域的不同,造成多少紛爭?如此,如何能「政通人和」呢?故而一個國家,唯有黨政和諧,才能獲得人和;能夠人和,自然政通。
  
  在佛門有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人和,才能無事。僧團裏,平時依「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即: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遵、見和同解、利和同均;因此又稱「六和僧團」。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因為深入空理,故而所證的「無諍三昧」,最為第一;乃至戒律學上的「七滅諍法」,都是僧團和諧的圭臬。
  
  《阿彌陀經》云:「西方極樂淨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和諧。和諧就是淨土,一家和諧,就能一家快樂;一個社區和諧,社區就能平安。
  
  一個團體裏,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就能和諧;尊重寬諒,就能和諧。
  
  池塘裏,美麗的荷花也須綠葉的陪襯;花園裏,翩翩飛舞的蝴蝶,也要有彩色才會更美麗。雨後的彩虹,正因為它能包容各種不同的色彩,故能展現美麗的「七彩霓虹」。
  
  人,總要別人的幫助,才能生存,因此要懂得相互扶持;能有「同體共生」的認知,才能共存共榮。人,要懂得「以和為貴」,一個家庭中,夫妻、父母、兄弟、兒女之間要能和諧;一個團體裏,上下、同事、勞資、股東之間,也要能和諧。所謂「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又謂「二人同心,利能斷金。」人和的重要,由此可見。
  
  《人間福報》200075


欲的正邪
  
  欲,多數正派的宗教大都非常排斥,甚至於把五欲「財色名食睡」,說成是「地獄五條根」,可以說把「欲」排斥到了極點。
  
  其實,在佛教裏對於「欲」也不完全看成是邪的,因為「欲」固然有染污欲,但也有善法欲。例如,發憤讀書的求知欲;又如為國為民犧牲奉獻的領袖欲,甚至有的人立志發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等等。如果沒有這些善法欲,又何能完成人生、圓滿人生呢?
  
  世間上,無論什麼事,大都有正邪、染淨之別。例如:布施是善事,但布施如果存有目的,這也是染污的;祈禱誦經,如果希望藉此把災害轉移給別人,這也是邪惡的。
  
  正當的飲食男女,衣食住行的世間生活,不可以視為染污、邪惡的。就好比一句話說出來,有人歡喜,有人反感;話是一樣,受者不一樣。即使佛陀說法,也會出現「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的現象。這是因各人的根機不同,因此所領受佛法也有分別。
  
  又如用「拳頭」打人有罪,而用「拳頭」幫人捶背,對方則會感謝。所謂「法非善惡,善惡是法。」我們希望今天的社會大眾,大家應該多多發揚善法欲,去除染污欲。
  
  什麼是善法欲呢?在每天的生活中,念念上報四重恩,心心要濟三塗苦,總想把自己的所有與人分享,利益於人。又如工人的增產報國、軍人的捍衛國土、商人的誠信助人、教師的誨人不倦、傳播媒體的淨化、演藝人員的善美等,凡有助移風易俗,能夠改進自己身心清淨者,此皆是善法欲也。
  
  什麼是染污欲呢?每日貪圖非法所有,時時都想不勞而獲;看到他人失敗,自己歡喜;看到別人成就,心生嫉妒。甚至欺世盜名、搬是弄非、害人為樂、傷人自得等,此皆邪惡的染污欲也。
  
  人生是活在欲望裏,欲海不可怕,可怕的是浮沉在欲海裏,在欲海裏沒頂,那就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了。《人間福報》200076


旅遊的意義
  
  現代社會的旅遊風氣興盛,這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遊可以增加對地理環境的了解,對歷史文化的探索,對風景古蹟的欣賞,對結伴參訪的聯誼等。
  
  旅遊,無異於戶外教學,是增廣見聞、啟發思想的管道之一。旅遊不但可以提昇國民的素質;出國旅遊,還能從事國民外交。只是令人感到遺憾的是,現在有一些人把旅遊當作吃喝玩樂,例如,有的人想到某處去賭博,有的人想到某處去尋歡刺激;有些人則趁著出國旅遊,大肆採購,因而被外國人揶揄為採購團。
  
  出國旅遊不要成為採購團;旅遊的目的不在物質,重在精神的啟發、道德的修養。因此,我們希望父母帶子女出外旅遊,不要只是為了虛榮,應該「寓教於樂」;藉著旅遊的機會,帶領子女到名勝、古蹟參訪,藉以增加知識、開拓見聞、增長閱歷、結交友伴。尤其,旅遊時,應該教育子女發揮服務的精神、啟發感恩的思想、注意參訪的禮儀、重視公共的道德等,以展現紳士淑女的風度與教養。
  
  旅遊觀光是無煙囪的工業,現代的國家莫不積極發展觀光事業,許多觀光旅行社因此應運而生。有的人在旅遊美好的號召下,組團出國旅遊,但是,有些旅遊業者對外地的旅客,能欺則欺,能騙則騙,不重視旅遊的品質,不但自毀聲譽,而且掃人玩興;嚴重者,甚至破壞國家形象,實在令人痛心,也甚為可惜。
  
  人生世間,短短數十寒暑,在有限的歲月裏,應該好好把握時間、爭取時間、利用時間,多做有益社會人群的事,以延長時間上的壽命。除此,在空間上,更應該擴大生活領域,開拓生活空間,讓自己融入人群,走向世界;而旅遊正可以增長見聞、廣結善緣、充實知識、學習禮儀等,是開展生命價值的管道之一。因此,旅遊時,應該抱著尋師訪道的心情,才不會空費草鞋錢。
  
  登山的人,一次登山,歷經千辛萬苦,回來後才感到家的安樂;旅遊的人,一次旅遊,看盡千山萬水,回到家來,若能認識自己的自心本性,才是旅遊意義與價值所在。
  
  《人間福報》200077


活著就要動
  
  只要是人,就一定要活動;人若不能活動,不是病人,就是死人。
  
  大自然,水要流動,才會清澈;風要吹動,才會新鮮。人也要活動,才能生存。
  
  人的六根每天都在活動,所謂:動身、動手、動心、動氣、動容、動聽、動情、動脈、動魄、動力、動作、動機;甚至有時會動武、動火、動怒等。因此,修行最簡便具體的方法,先要養成好的「動」、去除壞的「動」;善美的「動」,就是六根清淨。
  
  活動,能散發活力與朝氣。極樂淨土的人士,每天都要「各以衣,盛眾妙華,供養十方諸佛」,這就是在活動。佛陀「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飯後經行」;觀世音菩薩「三十三身度化眾生」;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都是在活動。唐代玄奘大師印度取經,隻身通過八百里流沙的艱辛路途,若無此「活動」,我中華文化又怎能大放異彩呢?
  
  動,是人生的意義;動,是生命的活力。因為有動,才能向前,才能活躍,才能學習,才能參加他人的行列;能與大眾同行,自然能得到大眾的支助。
  
  一個人的生活動態,不能以一時為準;不但看人,還要看事、看行、看心才好。開口動舌無益於人,戒之莫言;舉心動念無益於人,戒之莫起;舉足動步無益於人,戒之莫行;舉手動力無益於人,戒之莫為。所以,當動的時候,也應該「當動則動」;「當不動則不動」。
  
  佛法,要靠修行,才能體證;做事,實務比理論有用,行動比空談有力。會做事的人將事情做「活」了,所以能越做越大;會下棋的人將棋子下「活」了,所以能全盤皆贏;會撰文的人將文字寫「活」了,所以能感動人心;會講演的人將道理講「活」了,所以能引起共鳴。
  
  花兒吐露芬芳,我們覺得賞心悅目,因為它是「活」的;樹梢隨風輕搖,我們覺得生意盎然,因為它是「活」的;鳥兒枝頭鳴叫,我們覺得動聽悅耳,因為它是「活」的;雲朵舒卷自如,我們覺得自在舒暢,因為它是「活」的;溪水淙淙流動,我們覺得滌盡塵慮,因為它是「活」的。人「活」著就要「動」起來,才能散發生命的喜悅與希望。
  
  《人間福報》200078


幽默一下
  
  有一位美麗的女郎,已經三十多歲,尚待字閨中。有人問他:為什麼還不結婚?她回答說:找不到幽默的男人!
  
  過去的婚姻,女方都要求男士要門第高貴、書香世家,要有田產財富,或是學業有成等等。而現代的女士則要求幽默,可見幽默已經超越財富、家世、學問之上了!
  
  西方人非常倡導幽默,日常生活,處處灑脫,時時自在;而東方人則重視嚴肅,言行古板、舉止拘謹。所以,人際之間,如果沒有幽默來調和,彼此的行誼,索然無味。
  
  幽默,像園中的一朵花,有了花朵,院子就更美麗了;幽默,像菜裏的一點鹽,加了鹽巴的飯菜,就更加美味了。人和人相處,有時候用動作可以表達一點幽默;用語言,更能表達幽默。
  
  禪門的祖師們,一揚眉、一瞬目,一舉一動,都在表達禪機說法。禪,其實就是幽默;幽默,才有禪味。
  
  生活中,很嚴肅的問題,一句幽默,可以化解凝重的氣氛,大家輕鬆無比,心情豁然開朗;商場上,僵持的會議,一點幽默,可能就在哄堂大笑中,議案、癥結就能迎刃而解。
  
  幽默,是一種生性的靈巧、活潑,有時候想學也學不來;幽默,必須從小培養一種與人共享、共樂的雅量,才能有幽默的習慣。
  
  男人賺錢維持家用,不如有一些幽默,更能增加全家的歡樂;女人,化妝美麗,增加嫵媚,假如能在語言上增添幽默,更能增加家居的情趣。
  
  幽默不能傷人,幽默不是惡作劇;幽默要能一笑泯冤仇,幽默要能讓對方感到會心的甜蜜。
  
  幽默要諧而不謔;幽默是善、是美,是春風吹拂,是清涼甘露。幽默,是人間的智慧之花。
  
  有個小兵,出外買了兩隻鴨子,提在手上。回營時被團長看到,團長問:「手上拿的是什麼東西?」小兵一緊張,回答道:「報告鴨子,我提兩個團長。」團長說:「我很重的,你拿不動!」
  
  一場對話,引來旁觀的人哈哈大笑。
  
  有一次,有人問趙州禪師:「如何參禪悟道?」趙州禪師說:「我要小便去!」隨後又回頭對問道的人說:「這麼小的事,還得我自己去做呢?」
  
  問者於言下大悟!這就是幽默的寶貴也!《人間福報》200079


亂中求序
  
  一群人眾,在一句口令之下,立刻可以排列成整齊的隊伍;一團亂麻,只要找到頭在那裏,隨後就會井井有條。爬藤,需要有屏障可攀;流水,也要有渠道可行。凡事不怕紛亂,只要你懂得亂中有序,世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讀書的人,桌上的書籍堆積如山,因為他心中有數,在成堆的書籍中,一眼就能找出自己要讀的書。睡覺的人,枕頭掉在地上,因為他心中有知,不必睜開眼睛,就能撿起枕頭擺回頭上,繼續入眠。
  
  有的人說,現在的政府人事很亂;亂不可怕,只要領導人在亂中有序領導。也有人說,現在的社會很亂;只要大眾知道亂源在那裏,亂也不可怕。
  
  在無邊的學術領域中,孔子說:「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只要這個社會不失去綱常倫理,亂又何足畏哉!在無盡的生死輪迴裏,佛教認為,病根禍源,就是煩惱妄想、顛倒亂心;然而《三時繫念》說:「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念佛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心中之亂,又何足畏哉!
  
  正,就會有序;寺院以正殿為中心,其餘殿堂自能依序建築。直,就會有序;道路筆直,車輛自能依序前進。圓,就會有序;圓可以成為中心,只要繞著圓周,自能依序運轉。方,就會有序;方可以平衡左右,只要四平八穩,自能依序排列。
  
  所以,做人處事,應該求正、求直、求方、求圓;如此,在紛亂的社會人生中,自會成為大眾的觀瞻、家人的依賴、團體的中心。
  
  庭院裏,花草樹木,有高有矮,各安其位,就是亂中有序;教室中,桌椅板凳,有大有小,各得其所,就是亂中有序。家庭裏,成員有老中青幼,各有所尊,就是亂中有序;社會上,工商百業,各自有人領導,就是亂中有序。
  
  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百川入海,同一鹹味」。紛亂裏,可以統一;差別中,可以聚集。亂不可怕,就怕亂中沒有序;序,就是宗教、法律、道德、公益。吾人應該過有序的生活;失序,則國家、社會、個人,終將蒙受其害!
  
  《人間福報》2000710


固執的偏見
  
  一個人身體上有病,吃藥打針也許就能痊癒。但是,思想中了毒素,則如病入膏肓,不復救藥矣!
  
  思想上的毛病,莫過於見解錯誤。佛教有所謂五種邪見,即:我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見都是偏見;一個人有了錯誤的見解而又執著不捨,這是嚴重至極的病症。
  
  例如,邊見中的斷見與常見。有的人認為人死如燈滅,不相信因果業報,五趣流轉、六道輪迴,覺得人生沒有希望,這就是偏見。有的人今朝有酒今朝醉,以為人天生為人,永遠都是人;天生的萬物,都是給人們享用的,這種常見,不能認識無常變異的真理,也是邪見。
  
  世間上,有的人執苦,有的人執樂。執「樂行」的人,天天紙醉金迷,熱哄哄的人生,不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執「苦行」的人,整日自苦身心,不知改善業因,生活裏冷冰冰的,因此阻礙了自由解脫的正道。
  
  佛陀成道之初,所以想要進入涅槃,原因是他發現自己所證悟的真理,與世人的認知正好相違背;因為眾生執著偏見,他怕眾生毀謗真理,不如涅槃,可以少了好多葛藤。
  
  一般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以為自己雙眼所見、親眼所見,絕對不會錯。其實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確。我們看一般木匠吊線測量水平,都是只用一隻眼睛來看,可見一眼比兩眼正確;甚至不用眼睛看比用一隻眼睛看,又更真實。不用眼睛看,而用心來看,才能看出真相;用眼睛看,只能看到假相,所以有偏見、執著。
  
  有一個人,有種族的歧視,後來眼睛瞎了,他看不到膚色,反而消除了對種族的偏見。
  
  現在海峽兩岸,之所以不能和平共榮,就是因為彼此各有堅持;因為偏見、執著,於是看不到十幾億同胞對幸福安樂的追求、渴望。因此,我們希望今後兩岸的領導人,都能以佛法的慈悲智慧、歡喜融和、尊重包容,消除固執的偏見,放棄各自的堅持,讓兩岸能真正和諧發展,如此才能共享安定、繁榮。《人間福報》 2000711


美好的掌聲
  
  「當掌聲響起」,這是一個多麼美好的世界!在掌聲中,多少人的意見一致了;多少人的感情融和了;多少人的心靈淨化了;多少美好的事情,在掌聲中發生了!
  
  一場講演,可以贏得掌聲;會議裏的一段發言,可以贏得掌聲;一件好事,可以贏得掌聲。困難的事情完成了,可以贏得掌聲;美妙的語言引起了別人的共鳴,可以贏得掌聲;給予人的尊敬,可以贏得掌聲。你的榮譽,我讚嘆,我給你掌聲;你的成就,我佩服,我給你掌聲;你的好事,我願意隨喜,我給你掌聲。當掌聲響起,這個世界和平了!這個世界美好了!
  
  你有得到過別人給你的掌聲嗎?假如有,你有沒有以微笑來感謝別人的掌聲?你有沒有以尊重來回報別人的掌聲?你有發願,要讓世界更美好,以此來感謝別人給你的掌聲嗎?你有想到要更進步,以此來感謝別人給你的掌聲嗎?人,不要去希望別人的掌聲,只要你奉獻,掌聲自然就會跟隨著你!
  
  和掌聲同樣價值的,有禮敬、鞠躬、讚美、信仰、效法。我們講到佛陀的「打破階級、倡導四姓平等」,不禁就是一陣掌聲;我們講到孔子的「教不倦、學不厭」,也想給他一陣掌聲;我們想到莊子的「逍遙自在」,忍不住也是一陣掌聲。我們對於甘地用「仁慈、不合作」的精神爭取世界和平;我們對於耶穌被釘十字架的犧牲;乃至歷史上多少的學者、英雄、名將,例如袁崇煥、司馬遷、比干、魏徵等,我們至今不禁也要給他們掌聲。
  
  人應該為掌聲而活,所以從童年開始,就以微笑、幼稚的語言,博得大人們的掌聲;青少年時用功讀書,以優秀的成績就能博得師長父母的掌聲;青年創業,勤勞奮發,對社會作出貢獻,就可以贏得社會給我們的掌聲。
  
  有的人,他用歌聲贏得聽者給他的掌聲;有的人,透過畫畫,贏得觀賞者給他的掌聲;有的人生產報國,贏得全國人民的掌聲;乃至慈悲喜捨,關懷鰥寡孤獨、恤老憐貧,也可以贏得國家給他的掌聲。甚至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德蕾莎修女、教宗若望保碌二世、達賴喇嘛、證嚴法師等,他們都以慈悲、奉獻,贏得大家對他們的掌聲。
  
  親愛的同胞們,你希望贏得掌聲嗎?但願你能以自己的努力,先給別人掌聲,自然能贏得別人對你的掌聲!《人間福報》2000712


求新求變
  
  歷史上,多少的政權,因為求新求變,故而能使國家脫胎換骨,再一次面貌全新。例如商鞅變法,終使秦朝兵強國富;王安石的變法,也曾一度讓宋朝的政權煥然一新;日本的明治維新,使得日本成為現代化的國家;康有為的變法維新未成,致使滿清亡國。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是「法久則生弊」,要不斷的求新求變,才能適應時代。中國向來以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文化而自豪;中華文化有許多固然是非常優秀,但是執著而不開化,一味的固守歷史陳跡,好像一潭死水,又如一個關閉的倉庫,背著往昔的包袱,不思求新求變,一直保持封建的思想、專制的體制,如此想要躋身世界的前端,實在難矣也。
  
  舊的機器不淘汰更新,產品的水準怎麼能提昇?田園裏的品種不知改良,怎麼能增加生產?現代的教育制度不隨著時代的潮流改革,一直讓莘莘學子受著填鴨式的教育,戕害青少年身心,令人遺憾。
  
  政府的一些法規,例如寺廟監督條例、建築法規等,一直不知求新求變求改進,不但削弱了國家的力量,也阻礙了國家的進步。
  
  中華民國的憲法歷經多次的增修,全民也就賴著這一部政客把持玩弄的憲法,勉強還能有一些生存的空間。但觀佛教的一些制度、規矩、戒律,至今都聽不到一些音聲想要求新求變,不禁讓人對佛教的未來憂慮,不知佛教徒在今後的大時代裏要如何立足?怎樣圖謀生存?
  
  就拿佛教的叢林制度來講,過去一直說是祖師們的規矩,不能更改。但是現在權威的牆終於倒了,革新後的佛教,百家爭鳴,大家求新求變,不再自設籓籬,勉強有一些空間得以在現代的社會能夠立足,齊頭發展。
  
  但是另一方面,在佛教的戒律上,怎麼樣不合時宜的,從來也聽不到一點異議。佛法的真理不容更改,這是毫無疑義;然而二千五百年前從印度傳來中國的佛法戒律,顯然已經不適應現代的社會需要,因此雖說根本戒可以保存,但在生活細節上的小小戒,即使在佛陀時代就已經「隨遮隨開」,但當今仍有一些人總愛引用「佛已制戒,不得更改;佛未制戒,不得增加。」佛教徒用二千五百年前托缽生活的觀念,或一千年前中國深山叢林的生活方式,要想迎向廿一世紀的工業社會,此實難矣!
  
  所以,今日國家社會,需要佛教界大家放棄我執、法執和偏見,不要再故步自封,能夠合力來求新求變,則國家幸甚!佛教幸甚!《人間福報》2000713


愛情紅綠燈
  
  愛情,是維繫社會人間的一股力量,既然人是由愛而生,就不能離開愛。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愛有正當的,有不正當的。正當的愛,就是綠燈;不當的愛,就是紅燈。
  
  所謂綠燈的愛,就是古代的門當戶對、明媒正娶;是合乎人倫道德、合乎社會公論的。正當的愛有合法的對象、合法的婚禮、合法的關係、合法的時空等等,所以佛教不排除世俗的愛情。例如,在《善生經》及《玉耶女經》裏,佛陀都告訴在家信眾,綠燈的愛情應該怎麼走法;甚至到了大乘佛教,《華嚴經》、《寶積經》、《維摩經》,也都強調大乘佛教的倫理綱常、感情生活等等。
  
  所謂紅燈的愛,就是不當的愛情,也就是不合乎倫理道德、不合乎身份、不是正派的,是社會所不認同的。例如,沒有獲得對方同意,一廂情願的追求,甚至以非法手段強迫對方順從,乃至騙婚、搶婚、重婚等法律所不允許的行為,這種紅燈的愛情,前途必定充滿危險。
  
  愛情本身是個盲者,愛得過份昏了頭、亂了方寸、迷失了方向;不知天高地厚,再怎麼美好、浪漫,都會出問題。所以,我們要用道理應對感情、用智慧領導感情、用正見處理感情、用正念規範感情。
  
  佛世時,摩登伽女因為迷戀阿難尊者,經過佛陀善巧度化,終於覺悟「愛是苦的根源」;蓮花色女在感情的世界裏受到創傷,故以玩弄愛情為報復,後經目犍連尊者開導,終於認識「不當的愛是罪惡的根源」,於是迷途知返。
  
  世間上,多少人為愛而犯罪;但也有不少人把男女之間的私情小愛,昇華為對國家社會的民族大愛。革命志士林覺民,他以愛妻子之心愛天下人,故能慷慨就義;抗日英雄張自忠,他以國家民族的大愛為重,故能犧牲個人的小愛,而以公忠報國來成就大愛。
  
  所謂「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其實,這是有情有義、大情大愛,是大慈大悲的情操,所以一個人什麼都可以失去,但是不能少了慈悲。
  
  有了慈悲,若能再有智慧為導,則在愛情的路上,必能慎選綠燈通行;否則「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稍有不慎,必然沉淪苦海。希望天下的有情人,千萬不要在愛的苦海裏滅頂。《人間福報》2000714


微笑的力量
  
  微笑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色彩;微笑的面容比化妝更為美麗。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早已成為世所公認的「美的象徵」。
  
  微笑的力量,其大無比!歷史上,多少朝代就是亡於美人的一笑。例如妲己一笑,紂王失江山;楊貴妃回眸一笑,從此君王不早朝;周幽王為了博得褒姒一笑,不惜以烽火戲弄諸侯,終於亡國身死等。甚至風流才子唐伯虎,因為秋香的嫣然一笑,不惜賣身當書僮,終於成就一段「三笑姻緣」,更是歷史上的千古美談。
  
  笑聲,可以傳達情緒上的喜怒哀樂;也可以辨別一個人的忠奸善惡。在京劇裏,曹操的奸笑、劉備的苦笑、關公的冷笑、張飛的狂笑、諸葛亮的詭笑、周公謹的陰笑等,都是籍著笑聲來刻劃人物的性格。
  
  此外,還有嘻笑、大笑、嘲笑、恥笑、譏笑、傻笑、失笑、不苟言笑、虛偽的笑,甚至皮笑肉不笑、笑裏藏刀等。
  
  笑,是生命活力的催化劑。人,有了微笑,就有表情;有了表情,就像甘霖遍灑大地,一切都會「活」了過來。
  
  笑,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所謂「舉手不打笑臉人」;時常以笑臉迎人的人,必是最有人緣的人。
  
  舞台上,小丑的表演,就是為了博君一粲、博人一笑。因此,做人要時常保持笑容滿面、笑容可掬、笑逐顏開;說話更要能令人會心一笑、開懷大笑,甚至破涕為笑。
  
  所謂「樂然後笑」;微笑不只是臉上有動作,有表情,微笑是代表心裏的快樂。家庭中充滿了笑聲,就代表一家的幸福、快樂、融洽。一個人若能時時以微笑來面對別人的冷酷,在人生的戰場上必然獲得許多的勝利。
  
  微笑是保持健康的藥石之一;尤其現代是一個注重色彩、聲音的時代,因此我們更應該時時面帶微笑,以微笑來妝點我們的人生,以微笑來美化我們的社會;讓微笑像花朵一樣,開滿生命的園地,讓微笑像音樂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心靈。
  
  《人間福報》2000715


 生活的美學
  
  人,要生活,就離不開衣食住行、行住坐臥。
  
  你看,有的人身著綾羅綢緞,卻自慚形穢,因為他沒有內在的美感!也有的人,粗衣布服,自覺心安理得,因為人格高尚,具有內心的美感也!
  
  有的人,花園別墅,只覺天地窄小,因為他沒有感受生活之美!有的人蝸居一角,自覺天地寬廣,體會出逍遙自在的快樂,因為他有生活的美感!
  
  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因為陶淵明能「不為五斗米折腰」,因此不會「心為形役」,這就是生活的美感。
  
  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因為顏回懂得生活的藝術,故能終生不為外物所累。
  
  甚至古往今來,多少的巨賈富商、高官厚爵,他們歸隱田園,是為了追尋生活之美;但也有人從軍報國,從政為民,汲汲乎,也是想要追尋人生的奉獻之美。
  
  淨土宗的「七寶行樹、八功德水、亭台樓閣」,固然是彌陀生活之美感;地獄的「刀山劍樹、油鍋深坑」,也是地藏王的追求生活之美學也!
  
  高峰禪師窩居樹上,人憐其衣食無著、身形垢穢。禪師說:「我雖然沒有剃髮,但我身心已經清淨;我雖然沒有華衣美服,但以人格來莊嚴;我雖然沒有山珍海味,但以松實雨露如瓊漿玉液;甚至山河大地、野獸鳥雀,都是我的朋友!」這就是懂得生活的美學。
  
  趙州八十猶行腳,他是為了尋找美的境界、美的道理;達摩面壁九年,也是為了找尋心內之美。有的禪師悟道了,有鳥雀獻果、獅虎朝拜,此皆因為獲得生活之美,故而萬物皆來相聚共享。
  
  美,是一種藝術,是一種感受。美的心靈,是吾人最珍貴的資產;當你的心中有了美的感動,生活中,自然無處不真,無處不善,無處不美!《人間福報》2000716


生命的能量
  
  生命的能量有多重?正如古人形容生死時說:「死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生命有多重?也是「有重於泰山,有輕於鴻毛」。
  
  有的人,活著只為了三餐餬口,苟延生命;他的生命價值就在飯食之間。有的人為了造福社會,苦學利眾,甚至身繫天下之安危,所以他的生命有多重?可想而知。
  
  同樣是人,但在遭受綁票時,有的人贖金十萬,有的人百萬,有的人千萬,可見生命的價值有高低多少也!
  
  有的人出生富豪之家,享受先人的餘蔭,卻是飽食終日,沒有散發自我生命之能量!有的人出身寒微,但能創業建樹,造福人群,萬民受惠,此即彼之生命的能量也!
  
  工商政界,為要功成名就,忍受社會眾人的歧視;一旦飛黃騰達,登上寶座,則萬人敬仰。所以,一個人生命的能量,在於發揮成就,在於有益人世。
  
  宣統、光緒,以童子之齡即位為中國之帝,從小就散發他們生命的能量;姜太公以八十高齡始為文王賞識,老來一樣能散發他生命的能量。
  
  生命之能量就是真如佛性,是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只看一個人自我的努力,自我的時運。
  
  有的人十載寒窗,空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有的人如蛟龍困在沙灘,時來運轉飛上九重天,此間的因緣非常重要。
  
  朱洪武能由沙彌作皇帝;韓信乞食於淮安,終能聞達於天下。能量雖具備,也要靠眾緣和合,才能成就。
  
  生命的能量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無限無量的。過去世界發生能源危機,各國紛紛到高山、深海裏去探勘能源,甚至發明太陽能。其實,能量是在吾人的心中。
  
  吾人要想發揮生命的能量,先要把心裏的源頭找出來;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把心中的盲點去除,則智慧、慈悲、功德等能量,自然源源不絕。
  
  生命里的能量,是無限的,就看你怎麼樣的運用。會運用,則如陽光溫暖人間,不會運用,反而危害社會,那就浪費生命的能量了。《人間福報》2000717


自在人生
  
  人生有多種:有服務的人生,有自私的人生;有智慧的人生,有愚癡的人生;有快樂的人生,有煩惱的人生。有的人的一生,只想到飲食男女,好像馬牛一樣,水草之外,別無所求;有的人的一生,貪得無厭,得隴望蜀,做欲望的奴隸。真正想要獲得自由自在之解脫人生的人,實在為數不多!
  
  你看!世界上有的人為了錢財而不能自在;有的人為了感情而不能自在;有的人為了思想見解而不能自在;有的人為了功名富貴而不能自在。
  
  人生的左右,經常吹著八種境界之風,此即: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誰不為此八風所動,誰不為此八風所苦。我們隨著此八風境界所轉所動,想要自在,實在難矣!
  
  吾人想要獲得自在的人生,就要懂得「人我互調」、「以人為我」,如此很多事情就能心平氣和,自然就會有自在的人生。
  
  我們要能逆向思考,凡事不要求對方,先想想自己;要以責人之心責己,用恕己之心恕人,當能獲得自在的人生。懂得平等互惠,懂得包容體諒,自在的人生就可以在當下實現了。
  
  例如,金錢被人倒閉了,就想:這可能是我前世有欠於他,今生還他算了。如此觀照,當然就能自在。
  
  愛人離我而去,心不甘、情不願;但是你如果能回頭一想:我愛他,就應該尊重他的自由;想到他的自由,自己怎能不自在呢?
  
  名位失去了,不必感到痛苦!無官一身輕,不是一樣可以逍遙,怎會不自在呢?給人毀謗了,不必想到難堪!你想到這是替我消災,不但不去計較,反而應該感謝他,你怎能不自在呢?
  
  人生就如一座工廠,就看你工廠裏出產的產品如何?如果你生產的產品是明理、覺悟、利他、奉獻,你的工廠的名譽就會好,而你的人生又怎能不自在呢?
  
  人生的自在,不在他求,不是他人賞賜;自在是自我的事情,自我的當下轉識成智、轉我為人、轉苦為樂、轉迷為悟,當然就可以轉束縛的人生為自在的人生了!
  
  《人間福報》2000718


消除壓力
  
  現代經常有人說:「生活壓力太重!」為什麼會壓力太重?怎樣消除壓力呢?
  
  學生認為功課太緊,壓力太重;父母說家庭瑣事太雜,壓力太重;警察覺得任務太多,壓力太重;公教人員不滿上班時間太長,壓力太重。
  
  壓力,壓力!無論男女老少,都活在生活的壓力中,都感到生活的壓力太重!房客付不起房租,有經濟上的壓力;父母覺得兒女不聽話,有養兒育女的壓力;夫妻彼此間懷疑對方婚外情,有感情上的壓力;菜市場的菜販有生意競爭的壓力;掃街的清道夫也有早起對抗髒亂的壓力。
  
  其實,生活中外在的壓力很多,例如:失望的壓力、困難的壓力、貧窮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疾病的壓力、情感的壓力、人事的壓力,甚至死亡的壓力等等,到處都是壓力啊!
  
  外面的壓力之外,內心也有許多的壓力,例如:空虛的壓力、嫉妒的壓力、憂愁的壓力、瞋恨的壓力、邪知的壓力、邪見的壓力、仇恨的壓力等;這一切都讓我們感受到,生活的壓力實在沉重喔!
  
  壓力,也不一定是壞的才是壓力;好的事物也可以成為壓力,例如:擁有的壓力、美麗的壓力、名位的壓力、恩情的壓力、成功的壓力等,真是「天長地久有時盡,壓力綿綿無盡期」!
  
  有的人感到壓力太重,身心疲累;有的人感到壓力太重,意志消沉;有的人感到壓力太重,想要輕生;有的人感到壓力太重,精神失常。你有想要消除壓力嗎?茲提供辦法如下:
  
  第一、提昇自己對事理認知的智慧;增加認知的力量,可以消除壓力。
  
  第二、放寬心胸,像大海容納百川,像虛空容納萬物;凡事包容它,不要負擔它,自然就能消除壓力。
  
  第三、提得起,放得下,好像皮箱一樣,用的時候提起,不用的時候放下;凡事不比較、不計較,自然可以消除壓力。
  
  第四、與壓力為友,心甘情願的接受它,何壓力之有?
  
  第五、乘興逍遙,隨緣放曠;不求不拒,自然會消除壓力。
  
  第六、培植修養的功夫,增強自己的忍耐力、慈悲力、智慧力,用自己的心力承擔,何必在乎壓力!
  
  學佛的人有禪觀、慧思、正見、明理,對世間一切事都能順乎自然,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又那裏還會有什麼壓力呢?《人間福報》2000719


承諾的力量
  
  「承諾」就是答應別人、對別人所許的諾言,務必兌現,也就是守信。
  
  孔子曾經譬喻:「人而無信,正如大車無輗,小車無軏,何以行之?」忠誠守信,是立世的根本。在過去農業社會,交通不便,通訊設備不發達,出外就業的人要靠信差投遞家書、傳遞口信,甚至寄送物品。彼此之間,並沒有契約,也沒有證人,靠的就是一份誠信;即使千山萬水,餐風露宿,信差務必完成所託,這就是「承諾」的力量。
  
  古人對信守承諾的重視,可以從「一諾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忠信,行篤敬」等成語獲得證明。
  
  甚至,不僅平時對人守信;戰時兩軍對陣,依然不改信念。晉文公有一次派兵圍攻「原」這個地方,行前宣布,如果三天攻城不下,即刻退兵。三天後,眼看對方援絕糧盡,只要再過一天就會投降;晉文公卻堅持退兵,他覺得對人民信守承諾比攻佔城池重要。結果就因為晉文公的誠信,反而感動對方,主動獻城投降。
  
  諸葛亮在祁山與魏軍作戰,為生養兵力,定期分送士兵返回國內休息。後來戰爭越發激烈,有人建議暫緩送兵回國,諸葛亮堅持對士兵的承諾,因而感動士卒主動回營,奮勇作戰,終於取得勝利。
  
  從政的人,能夠信守承諾,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有辦法推行政令;居上位的人信守承諾,可以激發屬下效忠的鬥志;朋友之間互相信守承諾,是鞏固友誼的基石。
  
  人,除了對人守信之外,也有的人對時間信守承諾,例如在宜蘭仁愛之家服務的依融、紹覺法師,為了一句承諾,一舉手三十年,任勞任怨,至今不曾動念調職。
  
  有的人則對金錢信守承諾,例如答應捐款助人,就一定做到。甚至有人對未來信守承諾,例如遺產信託、傳法傳位等。也有人對情感信守承諾,例如李白《長干行》的「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台。」說的正是兩個信守愛的誓言,至死不渝的淒美故事。
  
  古人為了一個承諾,可以用一生的歲月去兌現,甚至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反觀現在的人輕諾寡信,不守承諾,於是不得不求法於契約、錄音、錄影、證人、公證、信託等。
  
  其實,吾人立身處世,投機取勝只是一時的,唯有信守承諾,篤實行事,才能獲得別人永久的信賴。《人間福報》2000720


 信仰的層次
  
  每個人從出生到長大,從幼稚到成熟,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他崇拜、信任的對象。例如,小的時候相信父母,凡父母所說,絕對深信不疑;長大求學,轉而相信老師,只要「老師說」,就是對的。
  
  之後,隨著各人知識水準高低、接觸社會層面寬窄、價值取向不同,於是有人相信金錢萬能,有人覺得愛情至上,有人高舉情義第一,有人疾呼自由無價,有人投身信仰生活等。
  
  信仰是發乎自然,出乎本性的自然力,信仰也不一定是信仰宗教。例如有的人信仰某一種思想或某一種學說;有的人信仰某一種主義;甚至有的人崇拜某一個人,也可以成為信仰的對象。
  
  話雖如此,然而只要人有生死問題,就一定要信仰宗教。人是宗教的動物,宗教如光明,人不能缺少光明;宗教如水,人不能離開水而生活。人類從上古時代民智未開,就對大自然產生信仰,接著從信仰神權、君權,到現在的民權、人權,甚至即將到來的生權等,可以說,人類自有文明開始,除了追求物資生活的滿足以外,精神生活的提昇、信仰生活的追求,更是無日或缺。
  
  關於信仰宗教,必須慎重選擇,否則一旦信錯了邪教外道,正如一個人錯喝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所以「邪信」不如「不信」。「不信」則不如「迷信」,因為雖是迷信,只是因為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善惡因果觀念,懂得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則如一個人不用大腦思考,不肯張開眼睛看世界,那麼他永遠也沒有機會認識這個世界。
  
  當然,信仰最終是以「正信」最好!尤其佛教的中道緣起、因果業報、生死涅槃等教義,可以幫助我們解答人生的迷惑,所以值得信仰。
  
  信仰佛教,也有層次上的不同,例如,有人「信人不信法」;有人「信寺不信教」、有人「信情不信道」、有人「信神不信佛」等。
  
  甚至即以信仰佛教的教義而言,本身也有層次的不同,例如凡夫的般若是正見、二乘人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唯有佛,才能真正證悟般若,所以般若是佛的境界。
  
  其實般若也是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學佛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開發真如佛性,所以信仰佛教,要從求佛、信佛、拜佛,進而學佛、行佛、作佛;唯有自己作佛,才是信仰的最高層次。《人間福報》2000721


美麗與醜陋
  
  美麗,人人歡喜;醜陋,人人討厭。
  
  世界上,有的人面容美麗,心靈醜陋;有的人容貌醜陋,心性善良。有的華屋大廈,美麗雄偉,可是裏面卻住了一些醜陋的貪官污吏;有的醜陋的草屋裏,卻住了多少的正人君子。
  
  世間上,有的東西外美內醜;有的外醜內美;有的則是不美不醜。不美麗的東西不要緊,最怕的就是醜陋的東西。當然,我們希望世間美好,更重要的是,要內心的美好。
  
  談到美麗,有自然美,有人工美。大自然的美,巧奪天工;人工的美麗,要靠人為來創造。有的人把文字變得很美;有的人把語言變得很美。有的人把書畫變得很美;有的人把環境變得很美。有的人把姿態變得很美;有的人把氣質變得很美。聰明的朋友們,你喜歡美麗嗎?你有創造多少的美麗呢?
  
  你是否時常自我反問:我的言語風儀美麗嗎?我的行事作為美麗嗎?我的待人情誼美麗嗎?我的舉止動念美麗嗎?
  
  真正的美麗,要從內心出發。心善,一切自然就會美麗;心真,一切自然就會美麗;心慈,一切自然就會美麗;心淨,一切自然就會美麗。
  
  我們要創造美麗的世界;我們要創造美麗的人生;我們要創造美麗的環境;我們要創造美麗的居家。
  
  日本人曾經自慚他們是醜陋的日本人;中國人又何嘗不是如此?世界各國的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知道自己醜陋還好,就怕不知道;不知道自己醜陋,則永遠不知道改進。如果我們知道自己醜陋,就可以創造美麗;因為當你知道自己醜陋,你能穿起慚恥之服,你就能自然美麗了!
  
  美麗的容顏,難保歷久不衰;美麗的心,卻能永遠動人。美麗的第一步,就從「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三好運動」開始吧!
  
  美人,人人皆愛;美言,人人愛聽;美行,人人尊重;美事,人人想做。有的人把家居裝飾得很美,有的人把社區管理得很美,有的人懷念過去,認為過去比現在美麗,有的人感覺當下比未來實在,也有的人把未來幻想成比現實美麗;總之,一個人要捨棄醜陋的語言、醜陋的行為、醜陋的心腸,他才能美麗喔!《人間福報》2000722


呼吸的重要
  
  在《四十二章經》裏,佛陀問弟子:人命在幾間?有比丘回答:人命在數年之間!隨後有人說:在數日之間!也有人說:在一日之間!更有人說:在飯食之間!最後佛陀說:人命在呼吸之間。
  
  人命是非常寶貴的!寶貴的生命卻建築在短暫的呼吸裏,可見呼吸有多麼的重要啊!
  
  有陽光的時候,不知道陽光的重要,有河流的時候,不知道滴水的寶貴;能呼吸的時候,更不會想到「一口氣」對我們是多麼的珍貴和重要啊!人,一旦沒有了呼吸,則世間的財富、名位、榮譽、親朋、眷屬,對吾人又有什麼重要呢?
  
  吾人的感官,眼睛可看,耳朵可聽,手腳可動,口舌會說;但是沒有呼吸的時候,眼耳身體,一切都沒有了功用!所以人生在世,是因為有呼吸的存在才有吾人的生命!
  
  眼耳鼻舌身,在身體上都能各司其用;但呼吸卻能代替眼耳鼻舌身,代替它們超乎一切的功用。
  
  呼吸,不是像眼睛是用來看的,但是它可以感受到環境的不同;呼吸,不是像耳朵一樣是用來聽的,但是它可以嗅到人情氣氛的迥異。
  
  呼吸,可以體驗外境的變化,可以內觀心地的動靜。呼吸,有時候可以感覺到自己輕鬆自在,所以大大鬆一口氣;呼吸,有時候也會感到自己遭受無限的壓力,所以喘不過氣來。
  
  呼吸,它表示自己的生命是四通八達的;呼吸,它可以覺察空氣中的清濁;呼吸,它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厚薄。保護呼吸,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
  
  呼吸,可以用來做為修行、調整生命、淨化身心。從一呼一吸之間,可以知道自己身心的狀況。氣粗,必定心不寧靜;氣順了,必定心也柔軟了,所以在禪門裏,不斷用數息的修法來指導行者。
  
  吾人生存在世間,珍惜生命,就要珍惜呼吸。趁著一口氣尚存,要把對人間應盡的責任盡了;要把對人間所發的願心完了。應該給國家社會、父母子女、親朋好友的一切,也都要在一息尚存的時候,趕快處理妥當;在呼吸尚存的時候,趕快廣結善緣吧!
  
  《人間福報》2000723


道德的生活
  
  一個人,如果被人比做桀紂幽厲,則要生氣;比做伯夷叔齊,則會歡喜。桀紂幽厲,人君也,為何比之則生氣?伯夷叔齊,餓夫也,為何比之則高興?因為,這就是有道德與沒有道德的差別啊!
  
  道德,是人類社會應有的修養;如果我們的社會上,我們的生活裏,失去了道德的規範,這將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公務人員:貪贓枉法,假公濟私;
  
  工商經營:偷斤減兩,以假亂真;
  
  朋友之間:猜疑嫉妒,中傷毀謗;
  
  鄰里之間:挑撥離間,搬是弄非;
  
  甚至人群裏,到處充斥著:愚昧邪見、頑強固執、你爭我奪、寡廉鮮恥、自私自利、損人不利己的人。
  
  《大戴禮記》云:「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故非德不尊,非道不明。」周敦頤說:「動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又說:「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而已矣!」
  
  有道德的生活,社會才能和諧、家庭才能安樂、朋友才能守信、人我才能互助。
  
  所以,我們的社會:教師要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責任;醫護人員要有「視病如親,救人一命」的精神;工人要肯勤勞工作,以生產報效國家;商人要能合法經營買賣,不取非份之財;軍人要能保國衛民,奮勇作戰,抵擋敵人的侵略。
  
  此外,儒家的:四維八德、人倫五常;佛教的:四攝六度、五戒十善,以及:正知正見、布施結緣、不念舊惡、慚愧感恩、守護六根、利樂有情、四恩總報、弘法利生、尊重包容、心意柔和、愛語讚歎、守護正念、大公無私、捨己為人、抑己從公等,都是道德的生活。
  
  佛教和儒家相同的地方,都是重視道德的生活;孔子不言怪力亂神,真正的佛教也不標榜神奇靈異,而重視慈悲道德。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也正是因為人有道德的生活而不同。
  
  所以,人生世間,人人都應該負起化導社會的責任。具有道德的人,往往能以身教影響大眾,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通常以「德」服人,人皆能心悅誠服。所以,吾人要想在社會上成功立業,最重要的,應該要有道德的修養,要過道德的生活。《人間福報》2000724


勇敢活下去
  
  求死,是弱者的行為;要活,才是勇者的形象!
  
  生命是活的;活著,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光彩。死亡,就像日落西山,就算有生命的存在,但在人間已經沒有光輝。
  
  多少人從商場上失敗,走投無路,最終還是要勇敢的活下去;因為只要鼓動生命潛在的力量,自有因緣渡過難關,自然能夠再次重整旗鼓,揚眉吐氣。
  
  多少人在情場上失敗,心灰意冷,沒有勇氣活下去;但是當他知道「天上的星星那麼多,地上的人兒比星多,何必失戀痛苦只為他一個?」於是再次奮起,重新開創人生。
  
  謂「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我們的社會裏,多少人在天災人禍中,絕處逢生;多少人從絕望、灰心、艱困、暗淡的逆境裏,重新鼓起精神,撿回希望,再創人生的光華。他們不都是我們的榜樣嗎?何必只為一時的失敗,就從此沒有勇氣活下去呢?
  
  因此,經商失敗,要勇敢的活下去;情場失意,要勇敢的活下去;家人不和,要勇敢的活下去;經濟困難,要勇敢的活下去;事業不順,要勇敢的活下去;身體不好,要勇敢的活下去!因為世事「無常」;好的「無常」,壞的也是「無常」。所以一切都會改變的,只要活著,就有希望。
  
  中日戰爭時蔣介石曾經說:「犧牲,不到最後關頭,絕不輕言犧牲。」生命不到萬分絕望,絕對要保持希望活下去。
  
  在沙場上的戰爭,即使到了一兵一卒,為了理想,也要戰鬥下去。自然界裏,死灰都有可能復燃,枯木也有機會逢春;從死亡的邊緣,也有機會可以再生。因此,只要盡情的活著,人生還怕沒有希望嗎?
  
  看到海鷗孤獨的在大自然中與狂風搏鬥;鮭魚逆流而上,破腹犧牲,也要堅持到最後一口氣。一葉孤舟,在乘風破浪裏,還是有得救的希望;老兵身上傷痕纍纍,他就是因為勇敢而活下來了。
  
  窮途潦倒,能夠重生、能夠再起,都是因為有勇敢的意志,而能活下來。人生的希望,不但要勇敢的活下去,還要有願力的活下去,還要有智慧的活下去。不但為自己,還為家人、為社會、為責任,都應該要勇敢的活下去。因為,不想活的人是懦夫,維護生命的存在,才是勇者。《人間福報》2000725


消愁解悶
  
  南唐後主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的愁悶,最為傷身!但是,舉世滔滔,社會大眾,那個又不都是經常陷身在憂愁苦悶之中呢?
  
  當愁悶的魔鬼降臨到一個人的心裏的時候,就好像魑魅魍魎,糾纏不清,使人難以得到解脫。
  
  有的人,為了國破家亡而愁悶;有的人,睹景思人而愁悶;有的人,妻離子散而愁悶;有的人,失業失學而愁悶。總之,沒有獲得希望、生活上不能滿足、被人欺侮、受了委屈而無法訴說,只有放在心裏被愁悶煎熬。
  
  你看,世間上多少人因為多愁善感而苦悶!有的人,則是為了別人的一句謗言而難以入眠。一件事,也能引起愁懷而難以自在;一句無心的話,也能讓自己不思不食,愁緒滿懷。人生多少大好的歲月,就在吾人愁悶之間,悠悠過去了,多麼可惜啊!
  
  女詞人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可見得人生大都是在愁雲慘霧裏生活啊!
  
  其實,「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愁悶,也是自己找自己的麻煩。誠如禪門說:「沒有人束縛你,是你自己束縛你自己!」愁悶也是如此,本來沒有人要我們愁悶,只是我們自己找來的憂愁啊!
  
  愁悶,要有通路;愁悶的通路,就是智慧、明理。愁悶,要能得到化解;化解愁悶的良方,就是信仰。
  
  如何才能消愁解悶呢?茲奉告各位:
  
  第一、提起樂觀的性格。
  
  第二、想通事理的原委。
  
  第三、放開閒情的愁緒。
  
  第四、沒有疑慮的性格。
  
  第五、擴大積極的服務。
  
  第六、明朗坦白的處世。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要你能看得開、放得下,人生縱使有了些許的愁悶,不也是成就菩提的資糧嗎?
  
  「解鈴還需繫鈴人」,你的愁悶靠別人化解,這是有限的,只有自己解開自己的束縛,這才是永遠的解脫啊!《人間福報》2000726


小草精神
  
  小草,不能輕視喔!
  
  你看!牆頭上、峭壁間,一根小草從夾縫裏冒出來的時候,任憑你風吹雨打、日晒夜露,它,始終佇立挺拔,隨風輕搖,靜靜地向世人展現生命的丰姿。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在這樣一根小草的前面,如果不懂得珍惜生命,奮發有為,能不慚愧汗顏嗎?
  
  小草,它不向逆境屈服,它不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這就是小草的精神。
  
  佛經上說:「四小不可輕!」在我們的生活周遭裏,星星之火,足以燎原;涓涓細流,匯成江海;一粒種子,可以長出滿樹的果實;一根小螺絲釘,可以影響一部機器的正常運轉。小,不容輕忽!東西雖小,卻有大用。
  
  甚至,一個小王子,將來長大繼承王位,他可以號令天下;一個小女孩,未來當上皇后,可以母儀天下;一個小沙彌,假以時日,學有所成,就是人天師範的大法王;一隻小龍,長大後就可以興雲致雨,威顯天下。所謂「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一沙一石,都有三千大世界也。
  
  東晉的佛圖澄示現一個神蹟,終於感動石勒不屠殺漢人;南宋的馮道一句話,說服遼金不濫殺中國人。一個神蹟,救下百萬人命;一句話語,天下蒼生免於塗炭。小,可以輕視嗎?
  
  菩提達摩的一句「拿心來,我替你安!」成就了一代大師慧可;桂琛禪師的一句「石頭帶在心上,不重嗎?」開啟了法眼文益悟道的契機。甚至「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小,可以輕視嗎?
  
  周利槃陀伽,拂塵掃垢也能證果;劉邦小小亭長,他能擁有天下。紅娘只是一個小小婢女,在達官巨賈中可以成為主角;四行倉庫的楊惠敏,只是小小的一個女童軍,卻能做出百萬大軍所不能為的大事。七歲的妙慧童女能說大乘佛法;普陀山的小沙彌能夠開創叢林。甘羅十二歲拜相,項橐七歲與孔子辯論,被稱為「孔子師」;祖瑩八歲能背詩經、尚書,時人稱為「聖小兒」。所謂「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人小而可輕!」這就是小草的精神。
  
  緹縈救父、花木蘭代父從軍,能夠從柔弱中取勝,這就是小草的精神。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捨我其誰?這也是小草的精神也!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人,只要有小草的精神,自能安身立命於天地之間。《人間福報》2000727


鼓勵與責備
  
  「以鼓勵代替責備,以讚美代替呵斥。」這不但是教育上最好的方法,這也是做人處事最妙的高招。
  
  人與人相處,產生磨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因為責備太多,給予鼓勵讚美太少,所以部屬求去、朋友疏離,這是做人處事最大的缺陷。
  
  吾人有兩個眼睛,都是用來看人的:看人的過失、看人的錯誤、看人的缺點、看人的不好;但就是看不到自己。
  
  人,有一張嘴巴,也是喜歡說人的不是、說人的缺失、說人的短處,甚至自讚毀他。因為嘴巴的聲音是講給別人聽的,自己不會聽到。有些父母對子女責備過度,子女遠離他去;有些夫妻相互指責過多,婚姻就亮起了紅燈;有的朋友只知指責對方情義不夠,不肯自我檢討,如此要想結交患難道義之友,就很難了。
  
  人之相處,也不是不能責備。春秋責備賢者;但必須是賢者,才能接受責備。沒有力量的人,更需要給他鼓勵。馬拉松賽跑,需要很多的掌聲,幫助他發掘本能的力量。國家的獎章、獎狀、獎金,各種的榮譽,都是要給人鼓勵的。
  
  貓狗,也喜歡聽主人的讚美;馬牛,也希望有主人的鼓勵。樹木花草,也是要有和風雨露的滋潤,才能成長;灰心失意的人們,可能一句溫言慰語的鼓勵,因而走上光輝燦爛的前途。
  
  現在的社會,地位低的人,如農工、貧民、部下,都容易受到上級的指責。其實,在高位的人,由於不能滿足大家的要求,他也會遭致全民的責備。
  
  過去寺院叢林裏說:「當家三年狗也嫌!」因為責備太多,也可能會壞了好事;甚至不當的鼓勵,有時也會招致不良的後果。不過,我們還是寧可「用鼓勵代替責備,用讚美代替呵斥」;因為,人畢竟還是希望受到鼓勵、讚美,那我們又何必吝於給人一些讚美,來幫助別人、成就別人呢?《人間福報》2000728


度一切苦厄
  
  「人生像一杯苦酒!」從嬰兒呱呱墮地開始,所發出的第一個聲音,就是「苦啊!」
  
  苦啊!這就是人生。
  
  人從出生之後,在生命的旅途上,到處荊棘,坎坷起伏,顛簸不平,真是嘗盡了苦澀的滋味。
  
  人生,每個人都希望能夠解脫痛苦,能夠找尋到幸福。但是,幸福在那裏呢?
  
  有的人向宗教祈求幸福;有的人希望結黨成派,以團結的力量增加安全。甚至有的人儲財置產,以備不時之需;有的人生兒育女,希望老來得到孝養。有的人則追求知識;有的人則提高地位,總希望能離苦得樂。其實,這一切縱使能面面俱到,但是「人為財死」,再說人生即使真能求得富貴功名,也還是有生老病死、悲歡離合,那裏能沒有痛苦呢?
  
  世間上的人,以為無財、無名、無權、無位是苦;其實,真正的苦,是因為有財、有名、有權、有位,才增加更多的苦難。例如,有家、有愛、有事、有業,「有」的裏面不是很多的苦厄嗎?
  
  《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原來苦是因為五蘊積聚的「我」而來的。例如,有的苦是因為「我與物」求不得而苦;有的苦是因為「我與境」不相應、不習慣而生;有的苦是因為「我與人」不和諧、怨憎會、愛別離而有的;有的苦是因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的刀兵水火等,都會增加我的苦。
  
  尤其,「我與心」之間,貪瞋邪見,憂悲苦惱,更是苦上加苦。所以,人生的苦,既然是由「我」而來的;如果我們要想「度一切苦厄」,就必須讓「我」空無執著。能夠「照見五蘊皆空、顯現般若智慧、明白人我無間、融和物我一體」,才能夠淡化和解決我與物、我與境、我與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甚至我與身心的關係。能夠把自我安頓在無執、無染、無拘、無束的上面,才能夠真正「度一切苦厄」!
  
  《人間福報》2000729


照顧念頭
  
  世間上,做人實在很不容易!除了要照顧自己以外,還需要照顧家庭、朋友、國家、社會等各種因緣。所以,在茫茫的人海裏,以個人的一己之力,要照顧世間上那麼多的人和事,基本上,每個人實在都是很偉大的!
  
  你看!計程車司機從早到晚,千辛萬苦的在馬路上奔馳,無非是要養家活口,照顧家小。
  
  路邊的小販,每天起個大早作生意,除了照顧社會人士的早餐以外,也是希望能賺點蠅頭小利,讓父母兒女得到照顧。
  
  值勤的警察夜間巡邏,主要是要照顧社區的安全;公務人員各處訪查,也是為了幫助國家的建設。
  
  其實,比照顧心外世界更難的,就是照顧自己心中的念頭!
  
  自己的念頭為什麼難以照顧呢?因為念頭時而天堂,時而地獄;念頭不但終日奔馳在世界各地,而且經常在五趣六道裏輪迴不已。所謂「六根門頭盡是賊,晝夜六時外徘徊;無事上街逛一回,惹出是非卻問誰?」如果我們不把念頭照顧好,一念之差,就會陷入不拔之地,正是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我們不要以為念頭是無形無相,未曾形諸於事實。其實「誠於衷,形於外」,外在所表現的一切,都是由內心所發動的。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念一動,山河大地都會跟著我們而動。
  
  大自然的力量,地動很可怕,風動也很可怕;心念一動,更可怕!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心一起,很可能闖下殺生害命的大禍;但是一念菩提心生,師父也要反過來為徒弟背包袱呢?所以一個人如果心存正念,鬼神都會對你禮拜,但是如果你心存邪念,自然也難保不遭受鬼神的懲罰了。
  
  禪門有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念不動,自然乾坤朗朗。我們的念頭有如一潭湖水,水波不生,自能映物;念頭一動,波濤洶湧,自然無法照見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我們要時時把持正念、維護正念,要讓「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除。」能夠如此照顧念頭,則雖未成佛,至少也已距離聖賢之境不遠矣!《人間福報》2000730


慈眼視眾生
  
  你和人相處,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人呢?
  
  有的人用懷疑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妒恨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藐視的眼光看人;有的人用成見的眼光看人。
  
  社會上,有的人說「慧眼識英雄」;世間上的英雄很少,有慧眼的人也不多,真正能做到「慈眼視眾生」,就算不錯了。
  
  韓愈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的慧眼,也就是愛人、助人的慈眼。
  
  父母用慈眼在看著兒女的成長;師長用慈眼在看著學生的進步;長者親人用慈眼在看著子孫的光耀門楣;國家社會用慈眼在看著全民的健全有為。好的社區鄰里之間,用慈眼互相幫忙;好的機關團體裏面,用慈眼彼此互相提攜友愛。
  
  人的一雙眼睛是肉眼,假如給人一點關注,給人一些尊重,那就是「慈眼視眾生」了。
  
  眾生當中,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在各類的眾生當中,就拿胎生的人類來說:有的人小氣,慳吝不捨;有的人閉塞,庸俗不堪;有的人狡猾,玩世不恭;有的人虛假,表裏不一。
  
  儘管千百萬種不一樣的眾生,吾人應以慈眼來看他,總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和諧,增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假如人人都能用「慈眼視眾生」的話,則世界的和平,種族的和諧,有厚望焉!
  
  非常遺憾的是,世間人有時不用慈眼看人,而用覬覦的眼光看別人的財產;用無情的眼光對人幸災樂禍。有的人用「看壞不看好」的眼光看人;有的用「看假不看真」的眼光看人。一雙美麗的眼睛,變成是刀、是劍,多麼的可惜呢?
  
  《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遊諸十方國土,以慈眼視眾生。」所以觀世音菩薩慈悲的形象,能在每個人的家庭客廳裏,被高高的供奉著。「慈眼」是多麼令人嚮往啊!
  
  在我身旁的人群裏,吾人希望他們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我呢?
  
  我們都希望我的朋友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家人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尊長能用慈眼來看我;希望我的鄉親能用慈眼來看我。但是,聰明的大家,我們以什麼樣的眼光去看人呢?《人間福報》2000731


作自己的主人
  
  一個將軍,在外可以統領百萬雄兵,回到家裏,卻拿自己的老婆沒有辦法。一個人,可以領導多少群眾,有時,卻駕馭不了自己心中的煩惱。
  
  做一家之主容易,作一鄉、一縣,甚至一國之主,也有可能;但是,要做自己的主人,好難喔!例如,疾病來了,你能作主不煩惱嗎?死亡來了,你能作主不死亡嗎?
  
  在自己一生的歲月裏,你有想過要如何在時間上做好自己的主人嗎?例如:你有規劃多少歲月是用來讀書?多少歲月是用來做事?多少歲月是用來服務?多少歲月是用來奉獻人群?甚至多少時間可以用來遊學參訪?閉關自修等等。
  
  你有想過在空間上做好自己的主人嗎?例如在自己的居家環境裏,臥室、客廳、書房、院子,你都能規劃妥當,善加利用嗎?對於工作的辨公室,乃至公園、電影院、百貨公司等公共設施,你都能充分的享有它,讓它幫助你拓展生活領域嗎?
  
  你有想過如何在金錢上做自己的主人嗎?例如每個月的薪資,你有規劃拿多少用作生活費?多少用來布施?多少用以儲蓄?多少當作兒女的教育基金等等,你都能合理分配,不生苦惱嗎?有的人為貪心,把錢拿去放高利貸,結果被倒閉了,這就是不會做金錢的主人。
  
  你要做好一家之主,就必須要能有益於家人,例如,你要能教養他們,能夠照顧他們的衣食住行、旅遊醫療等福利;如果你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如何能做他們的主人?同樣的,如果你不能處理好自己的問題,如何能做自己的主人?要做自己的主人,必須要有憂患意識,要能增強能力,要有未來打算,要有整體規劃等等。
  
  其實,人很難做自己的主人!例如,眼要看,不當看的它也看,你管不住;耳要聽,不當聽的它要聽,你管不了;心要想,不當想的它要想,你也管不動!
  
  所以,要想做自己的主人,必須要心中有主、心中有禪、心中有慧、心中有佛,有了這許多的因緣條件,再加上你自己的毅力、決心,也許有一天真的能夠幫助你自己做好自己的主人吧!《人間福報》200081


美容與美心
  
  現代人提倡美化!環境要美化,社會要美化,甚至國土山河都要美化。但是,就是缺少美化自己。
  
  美化自己的人也有!例如,穿著合宜的服裝,使用時髦的化妝品;男士利用衣冠來美化自己,女士使用珠寶來妝扮自己,甚至到美容中心護膚美容。但是,就是很少人想到,心靈也要美化。
  
  現代人只知道用脂粉,拉皮來美化容顏,以為這就是美容。其實真正美麗的容貌,應該是微笑、親切、柔和、慈悲,這才是真正的「美容」。
  
  容貌美化了,但是沒有「美心」,還是不夠的。
  
  有一天,「心」對「人」抗議道;你每天只知道給身體穿好的、給嘴巴吃好的、給耳朵聽好的、給眼睛看好的、給鼻子聞好的,卻從來不知道也要給我這顆心補充一些慈悲、智慧、感動、歡喜、慚愧、惜福等養份。
  
  這個寓言所指的,正是我們現代人的寫照。我們每天只知道追求外在的感官之娛,只重資用,卻不重心靈的提昇、美化,難怪有人說,現代的年輕人愈來愈庸俗,愈來愈膚淺。
  
  有一個富翁,娶了四個太太。平時愛護年輕貌美的四太太,總是給她穿好的、吃好的;三太太仗著還有一點姿色,平時也頗受富翁照顧;二太太每日忙於操持家計,無所謂愛與不愛;最不受富翁喜愛的是元配糟糠之妻。
  
  有一天,富翁得了絕症,垂死之際要求四太太陪著同死。四太太一口拒絕,認為生前恩愛固然好,死後相隨有何義!於是改找三太太,結果驚慌失措的三太太說:我還年輕,你死了,我可以改嫁。二太太則以家務無人操持為由,只同意送富翁上荒郊野外的山頭。令富翁訝異的是,平時最不受富翁照顧的元配,竟然心甘情願的答應願意殉葬。
  
  這個譬喻裏的老四,指的是我們的身體;老三,就是我們的財富;老二,是我們的親朋好友;元配,正是我們的心。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就是我們的「心」識,它帶著我們五趣六道裏輪迴;正是「披毛帶角因為它;成佛作祖也由它」。
  
  心,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而重要,我們怎能不去關心它、美化它呢?所以,吾人在美容之餘,更要美心。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是真正的「美人、善人、賢人、聖人」;能夠擁有一顆美的心,才能「人天有份,惡道除名」。《人間福報》200082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