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
佛教與教育科學
釋印盛
03/03/2010 22:0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點擊:215

前言

二十世紀以來,科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各個研究領域的廣度和深度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許多研究課題已慢慢接近成果與佛法理論非常吻合或相對接近, 相信今后科學的發展與佛法相契合的地方必將日益增多。

佛法與科學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兩者追求的目標都是要揭示這個世界的本質真理,而二者使用的研究方法則大不相同。佛法是向內心世界探求,注重消除人 的種種煩惱,開發自性本具的智慧功能。科學則多是向外部世界去探求。因此兩者所得的結論也不同。為什麼? 這就需要我們運用佛陀的智慧去揭示去探索大千世界的真諦。

自然科學主要以人的感官觀察和儀器測試,探索到儀器所不能繼續探索下去的那一步,這一步便是科學家們所發現的最先進的成果。這個成果對研究結果是個 貢獻,但是,這個結果是會變化的,因為當儀器改進了,探索的結果就會變化,這說明,感觀和儀器只能觸及現象的表面現象,而佛陀的智慧遠遠高出於這些最最先 進的儀器所及。

教育科學主要是使人類在認識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時,逐漸創立的龐大教育學科體系,它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它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一,也是佛教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對世界空間,時間和物質分佈進行了描述,佛陀講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說有許許多多像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一樣的世界構成一個小千 世界,三個小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中千世界,三個中千世界又構成了一個大千世界。而法界中有無數個大千世界。正如佛陀在《華嚴經》1闡述的一塵中有塵數 剎。在一個微觀的塵埃之中又有無數的大千世界,那裏的每一粒微塵中又有無數大千世界,這樣無窮嵌套下去。而今天,我們借助天文望遠鏡,證實了佛陀對宇宙 的描述:太空中確實存在許多像地球一樣的行星,許多太陽系又組成了銀河系,許多星系又組成星系團,星系團再組成超星系團,而且每個行星、恒星、星系、星系 團都有其誕生、壯大、保持、衰落、滅亡的過程。這便和一塵中有塵數而相應。因此佛陀是徹底明瞭這個世界的本質面目,徹悟了宇宙的終極真理,達到無上 的智慧。

要了解這無上智慧,就要從佛陀的教育著手.下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什麼是佛教? 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教育科學? 以及學位與果位究竟有什麼區別?

第一章     概念簡述

第一節  什麼是佛教

佛教是什麼呢?佛教是教育,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它是智慧、覺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和恢復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

佛教教育內涵包括了無盡無邊的事理,比現代大學里面的課程內容還要多。時間上,它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上,它講我們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無盡的 世界。佛教教學的目的是求智慧,換句話說,它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它求的是智慧。在佛經里有一個術語,梵文音譯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成中 文即是無上正等正覺。如果用現在通俗的話來說,它的意義即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教是恢復自性本能的教育

佛陀告訴我們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 大家本來就是完全平等的.全知全能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為什麼呢? 因為那是自性本能。在無數劫輪迴中我們的本能喪失了,怎麼失掉的?是迷失掉的,並不是真正失掉的,比如天空中的太陽,在沒有烏云遮蓋情況下,我門能看見太 ,而烏云遮蓋時,我們就看不見太陽,但是,太陽本身是存在的,只因被云遮蓋我們的肉眼看不見而已.換句話說,只要你不迷,你的自性本能就能恢復,所以佛 法是恢復自性本能的教育.如果我們恢復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就能離苦得樂。因為苦的因是迷,樂的因是悟,就是覺悟。

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

佛陀是最偉大的教育家,是我們的根本的老師(本師),我們跟佛的關系是師生關系。我們與菩薩是同學的關系——菩薩是佛早期的學生,我們是佛現在的學生。我們與菩薩是前后期同學,菩薩是我們的學長。

第二節  什麼是科學

20世紀以來,人類比任何時候都強烈地感受到科學的偉大力量。人們對於科學概念有多種理解 。在這裡,讓我們不妨先來看一看對於科學的概念通常有哪些說法。

- “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實踐經驗的結晶。”2

- “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系,是社會實踐經驗的總結,並在社會實踐中得到檢驗和發展,是精神文明中的重要因素。”3

-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4

- “科學是依靠觀測和基於觀測的推理,試圖首先發現關於世界的各種特殊事實,然后發現把各種事實互聯起來的規律,這種規律(在幸運的情況下)使人們能夠預言將來發生的事物。”5

 - “科學是以我們能看到、聽到、觸到……的東西為基礎的。科學是客觀的。科學知識是可靠的知識,因為它是在客觀上被證明了的知識。”6

綜合以上關於科學概念的理解,我們不難從中辨析出這樣幾項要義:

- 科學是一組關於自然、社會乃至思維的知識

- 科學是一種方法,涵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

- 科學是一種積累知識系統

- 科學是一種維持和發展生產力主要的因素

- 科學是一種觀念的重要來源

- 科學知識來自觀察和實踐

- 科學知識有助於預言尚未發生的事物

總之,科學就是系統化的實證知識這更加概括精練了的定義長期以來廣為流傳,直至今天依然為許多人所接受。

第三節  什麼是教育科學

教育科學是以教育現象和教育規律為共同研究對象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是若干個教育類學科構成的學科總體。

教育科學的由來

- 1632年,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出版了他的《大教學論》。后人認為,這是系統論述全面教育問題的第一部教育學專著,並且標誌著其作為一門學科開始在科學的殿堂里贏得了獨立的地位。

- 此后的近300 年時間里,教育學幾乎佔盡了教育科學的全部地盤。20世紀起,情況有了變化。1901年,法國教育家盧西安·塞樂利埃(Lucien Cellerier)發表了《教育科學概要》一書。

- 1912年,日內瓦成立了教育科學學院。不久,大學也有了相應的教育科學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教育。研究隊伍的擴展,研究專業化水準的提高,一方面促使 教育學逐漸與其他有關學科相結合,產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學科;另一方面,又致使其本身逐漸分化為許多相互聯繫的不同教育學科。作為結合與分化的結果,構成 了越來越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

- 在一門教育學不足以解釋教育現象全部,各種交叉或分支學科競相建立起來的時候,教育科學這個術語便誕生了,並且因其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越來越高的使用頻率.

教育科學概念的理解

- 教育科學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在教育科學的孕育、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既出現了研究教育一般規律的教育學,又出現了研究教育領域某一方面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教育科學就是所有這些學科的總稱。”7

-  “人類在認識教育現象、揭示教育規律時,逐漸創立了眾多的教育學科,既有反映教育一般規律的基礎性學科,又有研究教育領域內某一方面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構成了龐大的教育科學體系。教育科學就是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8

- “教育科學由各門教育學科的整體所構成。這些學科所作的研究是:各種教育事實和教育狀況的存在、運行和變遷的種種成因和條件。”9

- 教育科學有別於教學科學(les sciences pdagogiques),教學科學是教學實踐的科學基礎,教育科學涵義則更加廣泛,它往往不直接指向應用,而是由研究教育及其過程為主的各門基礎學科所組成。

- 教育科學是關於教育世界本質聯繫的客觀真理的動態體系,這些客觀真理由教育研究活動而獲得、而發展,他們被廣泛地應用於教育實踐,從而轉化為直接改造教育世界的實踐力量。”10

由上可見,無論是國內最正式、最權威辭書中的定義,還是國外知名學者著述中的見解,一般都以幾乎相同的語言表達了一個具有核心意義的觀點:教育科學 是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很明顯,教育科學是各門教育學科總稱的教育科學觀與科學即知識體系的科學觀,其實質是很接近的。

第二章  學位與果位的比較

第一節  學士、碩士、博士

什麼是學位

學位是標誌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學術水準達到規定標準的學術稱號. 經在高等學校或科學研究部門學習和研究,考試合格后,由有關部門授授予並得到國家社會承認的專業知識學習資曆。起源於歐洲中世紀。

學位一般分為學士、碩士 、博士3個等級1.學士學位

通常由高等學校授予大學本科畢業生。《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學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本科學生完成教學計劃的各項要求,經審 核準予畢業,其課程學習和畢業論文(畢業設計或其他畢業實踐環節)的成績,表明確已較好地掌握了本門學科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和基本技能,並具有從事科學 研究工作或擔負專門技術工作的初步能力者。

2.碩士學位

通常在獲得最初一級學士學位后,再修讀13年方可獲得。一些國家把碩士學位作為獲得博士學位的一種過渡學位。中國學位條例把碩士列為獨立的一級學 位,既要求讀課程,又要求作論文。《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碩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和科學研究機構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同等學曆 的人員,通過碩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達到下述學術水準: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的基礎理論和系統專門知識,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 立擔負專門技術工作能力者。

3.博士學位

通常是最高一級學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規定,博士學位的條件是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的博士學位研究生,或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畢 業同等學曆者,通過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和論文答辯,成績合格 ,達到下述學術水準,即在本門學科上掌握了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學或專門技術上做出創造性的成 果者。

第二節  阿羅漢、菩薩、佛

關於佛教的學位(果位)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麼?佛在許多的經論中,常常講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佛教教育科學的總目標,翻成中文是無上正等正覺。可以將它分為三個階段說明: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人對於宇宙人生也有覺悟,只是覺悟不圓滿。像科學家、哲學家等對於世間事理他確實知道許多,但是在佛教來看不能算正覺。為什 麼不稱他為正覺呢?因為他雖覺悟,但是他的煩惱沒有斷,他還有貪、嗔、疑、慢,還有是非、人我。換句話說,他還是凡夫,不是聖人,所以不能稱為正覺。如果 是貪、嗔、癡都斷盡了,沒有煩惱了,佛就承認這個人是正覺,他得到了正覺的學位,佛教里面稱他為阿羅漢。阿羅漢以上的學位稱為正等正覺是等於佛,但還沒有成佛,菩薩就是修到正等正覺,而佛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由此可知,阿羅漢好比是學士,菩薩好比是碩士,佛好比是博士。

阿羅漢

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亦稱阿羅漢,為小乘佛教最高果位。阿羅漢有四

果,它們分別是:

1.須陀洹果 初見真理,得入聖者之流,能悟出初果者已正式踏入佛門修行的正途,不變畜生惡鬼。

2.斯陀含果又稱為一來果。此果因為對欲界煩惱尚未完全斷除,還必須曆劫一次,所以獲此果后只轉生一次。

3.阿那含果 獲此果后不再回欲界受生而生天界,然后在天界修成正果。

4.阿羅漢果(斷盡一切見思二惑,不再受生死輪迴之苦)能無生無滅,永住涅槃,飛升至佛界。

菩薩

菩提薩埵Bodhisattva,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求道求大覺之人,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法華文句二曰:菩提此言道,薩 埵此言心。法華經嘉祥疏一曰:菩提云道,是無上正遍知果道也。薩埵言眾生,為求果道故名道眾生也。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此人發大心為眾生求 無上道。故名菩薩。

英文叫Buddha。是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

佛地論一曰: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醒,如蓮華開,故名佛。

智度論二曰:佛陀秦言知者,有常無常等一切諸法,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佛陀。同七十曰:佛名為覺,于一切無明睡眠中最初覺故,名為覺。

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之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

涅槃云:如人覺賊,賊無能為,佛亦如是。覺悟之覺對其知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朗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窮滿,故名為佛。

仁王經上曰:一切眾生,斷三界煩惱果報盡者名為佛。

是通稱,不是釋迦牟尼佛一人獨稱;任何人智慧達到究竟圓滿,就是真心圓證,就稱之為佛。是佛教最高果位。佛所證得的是無上正等正覺。所以 佛、菩薩、阿羅漢是佛教學位的名稱,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恒河之沙。過去有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等 等。總之,佛是覺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擁有究竟圓滿的智慧,這也是佛教教學的目標。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學。

第三節  學位與果位比較圖

1.從智慧上比較



2.從德能(能力)和福報上比較



3.從斷煩惱與否比較



4.從了脫生死上比較


5 從自然學科數學上的點,線,平面,立體來比較

 

第三章  認識自己

我們知道,科技的發展給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諸多便利。然而我們也清楚,科技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物質,對人類精神方面的探討研究很少。一些科研人員在他 們一生中孜孜不倦的探索真理並對社會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當他們偶爾反觀自己時,產生出我是誰?”“究竟什麼是我?”“心的本體是什麼?等這一類問 題,便往往一片茫然。

我是誰? 我從哪里來? 我要到那裏去?

這些問題揭示了生命的真諦。實際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是千古以來人類試圖探討卻不得其解的謎。然而二千多年前釋迦穆尼佛證悟成道,佛陀所證悟的,正是解開這些謎的真理。

佛陀不但自己了悟人生的真諦而證悟成佛,並且留下千經萬論,告訴我們生命是什麼,從生到死,從死到生,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一切生命的發生與演化, 無不被含攝在內,幫助我們解開生死之謎,告訴我們一切事物皆是緣起而生,因緣具足則生,因緣消失則滅(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其因,進而指導我們如何 安住身心、去除煩惱、超越輪迴,獲得一個無畏、充實和自在的人生。

所以,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我們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信仰佛教可以獲得面對人生的力量與智慧。佛教的律儀、義理可以幫助我們規範生活、認識自己、透視人生的真相。尤其生活中有了佛法作慈航,可以幫助我們圓滿完善自己。

第一節  我是誰

生命之真諦,在於覺性之開啟。欲開啟覺性,應先洞見萬法之本質。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吾等若不知苦、空、無常、無我乃諸法之定理,便無由體悟緣起性空之真義,自在解脫亦終成畫餅。

我是誰?

這是個使很多人迷茫而又要探索的問題。科學和佛教有各自的講法。

如今,我們很欣喜地看到,這些世界上頂尖科學家已經開始求證心力比光速

更快。他們已經逐漸步趨佛經的真理。很多世界聞名的物理學家被佛教的真理及禪定所解放的潛能所折服。因在超級導性上的先進發現而榮獲諾貝爾物理 學獎金的白賴恩約瑟芬博士,就是一位認真研習佛教經論和坐禪的科學家,他每天都坐禪以求進一步進入客觀的真正內明的狀況。這位康橋大學的著名教授得過很多 著名的科學獎,包括著名的菲列茲倫敦科學發明獎,那是獎賀他的初次引起科學界注意的量子物理學的內涵精神,即心力識我靈魂

佛學與科學同參互證的科學家為數不少。西方著名物理學家F卡普拉菱說:古老的佛教典籍《華嚴經》中所敘,與現代物理學理論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從事 統一場論等尖端科學項目研究的日本著名科學家松下真一,發現佛學中的許多精義與現代一些科學實驗所證實的結果極為一致,為此他著有《法華經與核子物理學》 一書,其論述令人驚嘆!此外,佛教宇宙觀中對宇宙的一些定量,宇宙中心說、時空相對觀,觀測宇宙的四維或多維空間、天文觀等,與現代科學的內容及結論極相 近似,令人嘆服,真是不可思議!正是因為佛法的科學性和現實性,才使西方各國開始重視沸法,重新認識來自東方的智慧和真理。

從科學方面來看

就是靈魂和肉體組成人生命的兩個缺一不可的部份,即使人的肉體死亡了,其靈魂依然存在。自古以來,人們無不堅信靈魂的存在和不滅. 在世界科技前沿的尖端科學家們也正在用他們的科學實驗探索靈魂的奧秘。1963年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科學家約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獲獎論文中說:神經細 胞彼此之間有無形的溝通物質,這就是靈魂的構成。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它控制著大腦,就好比人腦指揮電腦,它使大腦內的腦神經細 胞發動工作,這種非物質的識我,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后,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英國另一位著名科學家柏頗博士經過實驗研究后, 完全同意艾克理教授的結論。柏頗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獨創的科學正統的辯證系統理論,至今仍為世界科學家們所採用。

英國醫生山姆·帕尼爾是世界上第一個用科學實驗證明靈魂真實存在的人。他的實驗設計是這樣的:如果病人死后靈魂能飄起來,還能看到自己的身 體,看到醫生們在搶救他的身體,看到天花板上的燈,那麼如果在天花板的下方放一塊板,板的上面放一些小物體(只有山姆自己知道是什麼物體,別人不知道) 那麼靈魂就應該能看到這些小物體。如果這個病人能被搶救過來,能夠說出板上的小物體是什麼,那麼就能區分出靈魂到底是虛無縹渺的想像呢,還是一個 客觀存在的實體。山姆對100多個病人進行了研究,發現其中有7個被搶救過來的病人醒來后能說出自己靈魂離體時看到的景象,特別是板上的小物體,說的 全都對。山姆的實驗獲得了成功。

從佛教方面來看

l佛教講緣起性空法,講因緣法,不承認有一個實有的

佛教不講靈魂而是講神識11

l 佛教認為我們的本體,就是自心本性。宇宙萬有都是自心本性的顯現。華嚴經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人生山河大地都是心識所變現的,佛法有講一切唯心造一切法由心所生

根據佛教講的八識”,我們可以了解到, 法相宗謂耳目鼻舌身意六識之外。更有末那識阿賴耶識二者,末那之義為我執。謂執持我之見者。即此識也。阿賴耶者。即末那識所執以為我者也。其義為藏。謂能藏一切法。世俗所云神識性靈,皆指此。

l 從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博士所說的:馮紐曼的精微量子學說顯示出物質上的實物只不過是人類意念所造成的而已,真正的實體是思想意念。,我們可看到此語與佛經所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相由心生等不謀而合。這也正接近了佛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相皆妄的境界, 也正證明了佛經內對於宇宙奧秘早有精微細緻的認識了!對照佛經來多看這些大科學家的論著,越來越感覺到佛經是超越太空時代的科學文獻!

第二節  我從哪里來

六祖壇經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個能生萬法就是講宇宙、生命,講我從哪里來。在沒有迷悟的狀況之下,自性就是大光明藏,這裡面沒有物質現 象,也沒有精神現象,這是自性,這是本體。起心宇宙就現前了,動念生命就現前了,我就現前了。佛依報隨著正報轉,依報是環境,正報是什麼?正報是我 們的念頭,我們的念頭善,依報就善。

生命從哪里來的?即我從哪里來?六祖惠能大師何期自性,本自清凈明心見性,性是什麼?性是什麼樣子?他說出第一個自性本來就是清凈的。 第二個本不生滅,第三個本自具足,前面兩句是講性體,第三句是講性德。本自具足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就是具足無量智慧,具足無量德能,具足無量相好,沒有絲毫欠缺。見性統統現前了,沒有見性它不現前,覺悟它就現出來,不覺悟的時候它就不現起,不是沒有, 統統具足的,沒有絲毫差別的。因此,從佛陀的智慧了解到,原來並沒有一個實有的我,我們所執著的都是妄想分別的結果。

佛教認為構成宇宙的元素其自性是空的,構成生命的元素其自性也是空的,唯有空性才是永恒不變的真理。所謂永恒,就是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本來如此。

佛教講宇宙形態的變化,生命過程的流轉,那是由於業力所轉的結果。業力是指有情眾生使每一樁善或惡的行為,像各種的顏色一樣,繼續不斷地熏染到 生命的主體——“中,再從識田之中,等待外緣的誘導而萌芽生長,正像播種在泥土中,等待日光、空氣、水的誘導而萌芽生長,這在佛教稱為業力的現行。業 的造作是業力現行的因,業力的現行,是業所造作的果,所謂善惡到頭終有報,就是這個意思的說明。因此, 本文上面所提到的我們執著的那個是隨業而轉,隨業而來的。

第三節  我到哪里去

任何事情都有開始和結束,有了生就必然會有死。我們要知道這個身體是怎麼來到這個世間,怎麼產生的?死了之后又到哪里去?我們來這個世間,又要離開 這個世間,就像自家房子的大門,你要進進出出,不管怎麼進進出出都是你,這個門是你自家的門,這個門也就是生死門。12所以,弄明白究竟生從何來,就會明 白死到哪里去。佛告訴我們,這個世間種種的變化是我們的因果變化。往往人們把身體當作每個人的自己.這個自己就是我相”13.佛陀所說的:現在的你, 是過去的你所造的;未來的你,是現在的你所造的。蓮花生大師14說:如果你想知道你的過去世,看一看你現在的情況;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世,看看你目 前的行為。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佛教科學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消除煩惱、了脫生死。我們獲得了世間的學位(學士或碩士或博士)只能證明有了相關知識和相對能力,但並不能斷煩惱,只有獲得了佛教學位(果位)才能消除煩惱、了脫生死,才能到阿彌陀佛那裏去,即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如何了脫生死?那就要獲得了佛教學位(果位),如何獲得果位?佛陀告訴了我們一系列的修學方法,這方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比如:四聖諦、八證道、十二因緣、三十七道品、五戒十善、六度四攝、禪凈密律、等等。

綜上所述,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科學的進步,社會的和諧需要內心的和平,內心和平了才能實現世界和平。內心和平離不開佛陀的智慧教育,有了智慧的教育,人生才能達到至善,至美,至真,才能恢復自性本能。

要恢復自性本能,需要清楚的認識自己。由於世間的人,向來都不認識自己,更不知道自己不生不滅的常住的真,本來是清凈光明的。平常都被妄想所支配,在生死海中輪轉不休。

要終止輪迴,需要獲取佛教的果位,有了果位才能真正斷三毒15,了脫生死。讓我們用佛陀智慧明燈點亮我們的心燈,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為世界和平、眾生安樂多做貢獻。

 

/釋印盛

註釋:

1.《華嚴經》(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

2.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科學的釋義。

3.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4. 《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5.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在其所著的《宗教與科學》解釋。

6. 查爾默斯所著《科學究竟是什麼》,第 10說明。

7. 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釋義。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辭典》對教育科學的定義。

9.20世紀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法國學者埃里克·帕萊桑斯的認為。

10.《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

11.丁福保《佛學大詞典》術語:神識就是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

12.《觀生死即涅盤》靈鷲山文教出版社2007年再版。

13.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我相即實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剛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14.[中華佛典寶庫] 蓮花生印度僧人也。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15.陳義孝《佛教常用辭匯》術語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參考資料:

1.《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

2.《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教育出版社。

3.《佛教》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4.《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5.丁福保編寫的《佛學大詞典》。

6.陳義孝編寫的《佛學常見詞彙》。

7.明一如等編寫的《三藏法教》。

8.《佛學精要辭典》宗教文化出版社。

9.《宗教與科學》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著。

10.《科學究竟是什麼》,查爾默斯著。

11.《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12.《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13.《觀生死既涅盤》靈鷲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20078月再版。

14.索達.吉堪布《佛教科學論》網路版 中華佛典寶庫網站http://www.fodian.net

15.佛教經典《六祖壇經》、華嚴經、金剛經等。

 

註釋:

1 <華嚴經>(經名)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

2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對科學的釋義。

3 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4 《現代漢語詞典》對科學的定義。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羅素在其所著的《宗教與科學》解釋。

查爾默斯所著《科學究竟是什麼》,第10說明。

71985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的釋義。

81990年出版的《成人教育辭典》對教育科學的定義。

920世紀90年代初,在教育科學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法國學者埃里克·帕萊桑斯的認為。

10《教育科學學引論》,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頁。

11神識就是有情之心識靈妙不可思議,故曰神識。

12 <觀生死即涅盤> 靈鷲山文教出版社2007再版。

13“我相實我之相。四相之一。金剛經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

14 本印度僧人。于第九世紀應邀至西藏,降服邢穢及魔障,並建立寧瑪派傳承,為藏傳佛教之祖師。

15貪、嗔、癡。貪是貪愛五欲,嗔是嗔恚無忍,癡是愚癡無明,因貪嗔癡能毒害人們的身命與慧命,故名三毒。

 

佛教線上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