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文
佛教的醫學觀——佛教對身心疾病因的探索與防治
范正風
24/06/2016 07:3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內容提要:本文從靈魂心識真我的角度來認識生命與身體的健康,提示六道輪回的存在與因果律。對身心疾病病因進行了新的探討,介紹了醫佛相通的思想,概要論述了佛教對病因病理的認識,然後從飲食與病的角度,結合現代醫學的對比互參,以幫助讀者對佛家解除煩惱病苦的理法有一個清楚的瞭解,證明了佛教思想對現代醫學的發展所具有的不可低估的價值。

  關鍵字:靈魂 六道輪回 清淨心 自性

前 言

  醫學的發展不是孤立地進行的。它對於社會文化有著很大的依賴性,從醫學史上看,無論是傳統中醫還是現代醫學,各有其自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就中醫學而言,它的形成和發展、性質和特點,都與中國古代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繫。中國古代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為總根本的綜合性文化。這種文化形態,是中醫學產生和發展的文化土壤。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天人相應、髒象經絡、辯證論治等學說,無一不是儒道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產物。當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的思想,佛教的醫學內容,也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在隋唐時代尤為明顯,已波及到醫論、醫術、方藥、咒禁、氣功(禪定)、心理治療、醫德等方面。

  文化的發展有其連續性。現代文化(包括醫學)的進步和繁榮離不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文化中包涵了對宇宙人生的深刻認識,融攝了哲學、倫理學、心理學、醫學、氣功、人體科學、文學、藝術等多學科的內容。現筆者嘗試著從探討佛教文化與醫學的聯繫;從分析身心疾病起病的根源與防治要領的角度將文章話題展開。

一、佛教生命觀與現代醫學的發展趨勢

  自古以來,人人都希望健康,人人都要求長壽。但是,有很多人儘管善會防護保養(也指專家醫生)、卻依然擺脫不了疾病?誰都不知道死神什麼時候會跟我們碰面,也許是二十年後或者明年,也許是今天或者下一分鐘……,隨時都可能有車禍、地震等意外災害,因為我們大家都不知道自己的死期,所以把朝不保夕這句成語用在我們身上當然也不過分。正如在《佛門日課》裡,普賢菩薩慈悲提醒我們: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忽放逸!

  人的死期很難預卜,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又多半不相干。你看,中國從秦漢到清朝,歷代皇帝的平均壽命才三十多歲,美國總統甘迺迪有地位、有才幹又有魄力,可是沒有人會想到他會那麼早就死了。以歌唱起家的貓王普裡斯萊擁有私人噴氣客機,劇院、保鏢,可是死得卻很突然。我引用這兩起真實的事例,其目的在說明世俗的學問技能只能解決生活的小難題,不能解生死大問題,而唯一能徹底解決生死問題的只有佛教。信仰基督教、天主教、摩門教,雖然可以升天堂,但福報享盡還要墮落。仍在六道輪回之中(天道、人道、地獄道、畜生道、餓鬼道、阿修羅道)。佛教的教法和義理雖然盡善盡美,但並不是信仰了就可長命百歲……(因篇幅主題關係,恕我未能詳盡介紹)。

  起源於屍體解剖與細胞學的現代醫學,從近代科學分析式的研究方法出發,把人看做是生物性的實體,主要偏重從生理及病菌、病毒、營養等物質方面著眼,來認識病因病症,設計治療方案,雖然成果輝煌,但由於理論的片面性,忽視了心理、行為及社會因素等致病的作用,因而對很多身、心疾病尚束手無策。那種把本來是多種因緣集起的複雜人體零析碎割,只見肉體不見全體的方法;把精神領域的奧秘和形而上學的結論,非常自然地都會歸於物理的作用(或迷信)。從佛教的因緣觀來看實在是太機械、太片面了。

  隨著整個科學從分析走向綜合的趨勢,佛教這一博大精深的豐富寶藏已經引起西方人的關注。因為有了這種趨向,在西方的文化思想中,人們逐漸相信有前生和後世迴圈因果的關係,相信靈魂的存在,而且在追求靈魂證明的進展方面已逐漸形成為靈魂學的專門學問。通過研究,他們逐漸認識到,人死並非如燈滅---還有一個世俗間所謂的靈魂(即佛法中所說的心識),在延續著人的生命,這種心識永遠存在。

  現在美國已把瀕死體驗研究列為生命科學中最前沿的學科,還成立了世界範圍的瀕死體驗國際研究協會,收集了大量有關靈魂存在的生動事例。已意識到生命與身體是一體的,知道身體可以用醫學手段層層分析,加以治療修復,但是生命的單獨存在至今還未被明確觀察到;而且,當生命的期限到來時,生命會不由自主地舍離身體,這時即使人的身體可以通過先進的手段永久保存,也無法使靈識重返身體而使人變活。其實,這正說明只要靈識存在於身體之內,則身體的某一部分即使受傷或損失掉,但生命照樣存在;如果靈識已遠離身體而去,這時候身體器官即使全部功能正常無有病變,生命照樣也會逝去;另外,即使身體的某部分器官乃至全部身體能被人為地複製和創造,但生命仍不能產生,這是因為靈識是不能被複製和創造,生命乃是受業力支配的,比如具足了男精、女血的因緣而缺少生命意識的界入時,胎兒仍不可能孕成。用佛教裡一種很形象的比喻來說是:每一位眾生都有一個除身體物質以外的心識永恆地存在著,身如客堂,心識如客人,暫居在客堂之中,當客人前往別處時,客堂並不跟隨,同樣人過世後,心識離開身體,隨著它的業力轉生到別的身體裡面去了(即投胎)。

  現在科學家已承認在人的身體之外,獨立存在著一個心識。如1963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英國爵士艾克理說:人體內蘊藏著一個非物質的思想與識力的’……在肉體大腦死亡之後,仍然存在並仍能有生命活動形態,可以永生不滅。”1981年榮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美國史柏理博士也說:人的自我是一種嶄新的或必要的非物質。注(1)十九世紀初,也陸續出現了心身醫學,行為醫學等新說,被稱為西醫中的第三次革命。西方一般以生物醫學、心身醫學、社會醫學來構成現代醫學的三大支柱。顯然與佛學不無關係,表現出了一種在高科技的基礎上向東方傳統文化靠攏的傾向。

二、佛教對病因病理的認識

  我們要想健康不病,便須瞭解疾病形成的原理,知道疾病發生的前因後果,才能避免惡因,多種善因,方可得到健康少病的樂果。那麼,何謂善因?何謂惡因呢?這就需要我們瞭解佛教中緣起性空學四大增損說五大歸納法等內容了,因為它是佛教醫學認識論的基礎。其內容詳盡真實而究竟。

  一)、因緣論與疾病的起因
  A、因緣論
  1、因緣論的概念
  因緣論,又稱緣起論、因果律,它是佛學理論的基石和核心。全部佛學的基本精神都奠定在因緣論的基礎上。換句話說,佛學各種理論都是因緣論的展開。

  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

  這是佛教中一首很著名的講因緣的偈子(偈的意思是詩或頌)。偈中沙門,是指出家修道者。大沙門,是對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的尊稱。諸法,指一切事物和現象。因,是原因,是事物生活和壞滅的主要條件;緣,是助緣,是事物生滅的輔助條件。因緣的和合與離散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內在根據。

  因緣、緣起、因果有著相同的內涵。所謂緣起,即諸法由因緣而起,就是說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都是相互依賴的互存關係與條件,離開關係和條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個事物和現象。我們拿種豆子來比喻,說明這個道理。一粒豆子,是豆科植物的種子,這粒種子就是將來發生哪類豆類植物的因(內在條件),種子播入泥土裡,加上柔和的陽光,流通的空氣,適宜的溫度及充足的水分等助緣(外在條件),就慢慢地生根、發芽、長綠葉而成為一顆植物。當然,農民的工作也是很重要的,需要農民適時的加工、灌溉、除草、施肥,那粒種子才能結出果實。相反,種子播入泥土裡,那些眾緣(關係和條件)缺少了,或是農民不勞動,那麼,那顆植物不但不會發展,甚至還會死亡。植物是這樣,宇宙萬物也是這樣的。

  佛教因緣論、緣起論認為:大千世界,森羅萬象,形形式式,生生化化,無不是因緣和合而生。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相互聯繫。相互依存和互為條件的,都是由於互相依待、互相作用才得以存在,即都處在因果聯繫之中,是互為因果的。簡而言之,因緣論、緣起論的實質也就是事物之間因果關係的理論。佛教關於緣起的經典定義是:若此有則彼有,若此生則彼生;若此無則彼無,若此滅則彼滅。注(2)這四句話就是表示相待依存的因果關係,即因果律。

  佛教認為,因果律是支配世界萬物運動、變化、發展的基本法則。在世界萬物中,物與物的因果較易明瞭,例如金屬熱脹冷縮,冷熱是因,縮脹是果。物與心的互為因果關係尚易瞭解,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飽暖則身心舒適,饑寒則身心痛苦。以心為因而影響物質的,如現代心身醫學已證明心理情緒對生理變化;大腦中樞對免疫功能等都有很大的影響。諸種因果關係中,最難理解並為佛學最重視的是思想行為上的因果。佛教認為,人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可分善、惡兩面,以其善惡的力量支配人體生命活動的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民間有句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就是說的思想行為上的因果關係。

  2、因緣論的三個原則
  因緣為佛學立義之本,佛學的一切深義,都是從因緣的觀察中而發現的,而因緣論之所以能確立,必須符合果從因生,事待理成及有依空立這三個基本原則。

  (1)、果從因生
  現實存在的事物,必須有因有緣才能生起,無因或邪因都不能生起。
  佛學認為,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有正確而必然的因果關係。如人體患病,必須有一定的病因,有些疾病,雖目前病因未明,但是不可能沒有原因,不可能是命中註定的,不可能是上帝的懲罰,也不可能是其它種種不正確的原因。

  (2)、事待理成 
  這比上一層更深刻些。現實的一切現象,固然是因果,但在因果裡,有它更深刻、普遍的理性。為什麼從某因生出某果,這必有某某必然生某的理則。世間的一切,都循著這必然的理則而成立,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而且如果瓜豆品種優良,必然生長旺盛,果實豐碩。反之則黃瘦寡收,這是由其遺傳基因所決定的。

  (3)有依空立
  這更深刻了。果從因生的現象及事待理成的必然理則,都是存在的,即是的。有依空立的意思是說,不管存在的事物亦好,理則亦好,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而成立。這個,是說沒有固定不變的事物,相當於不實在的意思,而不是不存在的意思。有人以為空了就沒有了,其實,佛學就是從緣起的分析上說明空無實體的道理。正象我們人類以生物化學家的眼光去分析,人體就不實在了,他們僅是各種元素及關係的結合而已。但從現象來看,當個體的人尚未逝世之前,他還是以有思想、有個性的整體的人而存在著。

  B、病由業起,業由心造
  常常聽人說:我昨天晚上沒有蓋被,著涼了,所以感冒了。他們把感冒全歸罪於沒有蓋被。其實錯了,沒有蓋被不一定會著涼,蓋了被也不一定就不會著涼。從佛教的觀點看,沒蓋被只不過是感冒的導火線罷了,這不是感冒最根本的原因。

  同理可知:過度疲勞淋到雨”……等也都只是感冒的外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因為有許多人淋到雨不會流鼻水,或者說雖然工作勞累但仍然不會患感冒。

  現代醫學常以細菌傳染人體抵抗力低,免疫功能下降來解釋一切疾病,其實也不儘然。細菌只能解釋像天花、白喉、淋病等傳染性的疾病,而無法解釋像血癌、糖尿病等機能性的疾病。

  從另一方面說,不知他們是否想過,為什麼細菌只傳染給某甲,而沒有傳染給某乙?……

  行醫五十五年的醫學博士畢勒(Bieler)先生在所著的《食物是你最好的醫藥》(Food ls Your Best Medicine)一書中,曾這樣地解釋: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細菌,而是由於血液中的毒素,造成細胞組織破壞以後,才引起細菌的侵襲。由此他把所有的疾病歸罪於錯誤的飲食,所以他特別提倡天然食物。

  但是我試問:為什麼有些人每天吃同樣的食物,卻會生不同的病呢?為什麼有些嬰兒一出生,就會帶有黃疸病和血瘤的遺傳,為什麼會染上這樣的病呢?

  看來,只有用佛家的因緣論業力說才能圓滿地解釋一切疾病的起因了。比如說為什麼某甲躺著看書得了近視眼,而某乙卻不會呢?是因為某甲過去造了近視眼的業因,所以現在加上躺著看書的助緣,才會產生近視眼的果報。

  所以《維摩詰經》上說:我現在所有的病,都是由於過去(世)的妄想所造成的。又說眾生因為執著了我相,所以才產生煩惱和疾病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內心攀緣外境所產生的雜念 注(3

  歸根究底來說,一切疾病都是由於我們過去的妄念所造成的。因為有貪愛、憎恨和愚癡的妄念,所以在身體、語言和意念上造作了許多疾病的因(業因)。這種業因具有很大的潛在勢力,遇到了適當的助緣,就會開花結果,而生出病來。而我們前面所提到的淋到雨細菌傳染錯誤的飲食不適當的生活方式遺傳等都是疾病的導火線和助緣,而不是根本的原因。由於過去曾造作了會導致疾病的業因,所以遇到了那些,才生出疾病的果報。

  二)、四大增損學說
  四大增損 學說源於緣起性空,佛教把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物叫做有情。緣起論認為,所謂有情乃是種種物質和精神要素的聚合體。《大方廣圓覺經》說: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佛教認為一切物質都是四大所生,人的身體也是由四大組成的。四大指地、水、火、風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四大又名四界。界是種類的意思。謂地、水、火、風都能保持各自的性狀,不相紊亂。四大亦名四大種。種,是說四大猶如種子,能夠生成萬物。四大之有兩種含義:一,相大,如宇宙天地,江海山嶽;二,用大,一切物體皆為四大所造,故曰用大。四大各有不同的性能和業用。地大以堅為性,其業用能受持萬物。水大以濕為性,其業用能使物體攝聚不散。火大以熱為性,其業用能使物成長。四大又分內、外兩類。人和動物體的四大稱為內四大;人和動物體外的物質世界稱外四大。

  佛教醫學認為,人體健康,說明人體四大調和,人體發生種種疾病,則是內四大和外四大不調和造成的。《大乘悲分陀利經》云:諸根四大,代謝增損,全身得病……四大調和,眾病皆愈。那麼四大增損及內四大和外四大的綜合影響,究竟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危害呢?

  《佛說佛醫經》云:四大不順者,行役無時,強健擔負,棠觸寒熱,外熱助火,火強破水,是增火病。外寒助水,水增害火,是為水病。外風助氣,氣吹火,火動水,是為風病。或三大增害於地,名等分病,或身分增害三大,亦是等分,屬地病。此四(大)既動,眾惱(病)竟生……。人身中,本有四病,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風增氣起,火增熱起,水增寒起,土(地)增力盛,本從四病,起四百四病”“一大增損則百一病生,四大增損,則四百四病生也。因此,人體生理功能的協調與否,疾病的發生、發展及痊癒,都和四大的增損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五大歸納法
  佛教認為:緣起性空是宇宙萬有的真實相狀,即所謂諸法實相。《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就是說的這一道理。就是色、受、想、行、識五蘊中的色,是指物質。任何物質現象都是緣起,它有相狀,有功用,但是它的相狀和功用裡面沒有常恒不變的指揮它的主宰,所以說是空。所謂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體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色後空(物體滅了之後的空無),換句話來說,並不是離開色而另外有一個空,而是所謂當體即空。色是緣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個不變的實性,所以說色即是空。唯其沒有實性,所以能遇緣即起,所以說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精神現象也同樣是緣起性空。佛經云: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注(4) 是佛教義理中講的真如實性的最高境界,因此佛教把也視為

  佛教醫學把空與地、水、火、風合稱五大,並用五大歸納法來系統說明人與人體各部組織及周圍環境的相互聯繫。

  根據五大歸納法,佛教醫學把人的形體、臟腑、人與人所處環境的類比關係列表如下:

  五大
  五臟
  形體形體
  五官

  氣質
  時間季夏
  空間西中央
  味道
  顏色
  梵音
  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個臟器。

  根據佛教醫學的五大歸納法,五臟之間(也即五大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害關係。中國傳統中醫學中的陽、陰五行相生相剋的理念即源於此。

  佛教醫學診斷法中的相法,類似中醫的望診。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神形狀態,從而達到診斷的目的。

  佛教醫學認為,由於季節的變化,氣候隨之變化,而四大也隨之推移變化。同時,疾病的發生與發展是有時間規律的。醫生診斷治療和用藥,也應當具有時間觀念。

  總之,四大增損學說五大歸納法是佛教醫學的理論核心,是指導佛教醫學臨床診斷和治療的指南。

三、身病源於心病的探索

  一)、健康的心態(即清淨心)
  前面筆者在病由業起,業由心生中已闡述了個大概,為了進一步地明瞭病源,對症下藥、斬草除根,下面將話題進一步地展開:

  佛教說:萬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三界唯心所現。注(5) 《藥師經》說:人的生理上有三種病--老、病、死;心理上也有三種病--貪、瞋、癡。佛說法度生就是為拔除眾生身心的種種病苦。佛教醫藥學之方藥,就是講究藥物對四大和五臟的增損,是按照調和四大的原則調配的。同時告訴人們,醫藥醫得了病,卻醫不了命,因為諸法是無常的,當四大離散時,終免不了一死,不出生死,終不得不病。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外境,都是成住懷空,不停地遷謝變滅著,都是無常的,是虛妄不實的。而這個肉身也是生、老、病、死,時刻在遷流變化中。死去形朽,我在何處?所以說是無我尚沒有,何況因我而有的一切財物,更用不著貪愛執著而認為實有了。

  就拿做夢來說,我們都有做夢的經驗,當我們做夢的時候,夢裡頭當然有自己,也有別人,有我們認識的人,也有陌生人,有山河大地,也有虛空,也有一些動植礦物,我們都會夢到。醒來之後什麼都沒有,夢裡面那些人哪兒來的呢?

  佛告訴我們,山河大地,虛空世界,一切萬物都是我們自己心裡頭變現出來的,《華嚴經》云:盡虛空遍法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與識是一個。心就象我們現在看電視的那個螢幕一樣,什麼都沒有,它能顯像。識就是心起作用了,能夠變化,象那個螢幕裡面放電視一樣千變萬化叫你百看不厭。能變的是自己,所變的還是自己,為什麼佛菩薩看眾生跟自己一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他們能在一切萬物當中生起真正的平等心,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這一基礎上的,這在佛法裡面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個體就是自己的本性,佛法裡面講本性,講真性,講佛性,通通都是說的這個體。也就是我們現在哲學裡講的宇宙萬有的本體。

  由此可知,佛法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出來的一種學說,他只不過是將自己證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告訴我們罷了。佛法講的是我們自己的真如本性,就是我們的自性,我們的覺性,我們的真心。所以佛法不是講別人,是講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真心顯露了,真心現前了,在佛教裡面就稱作佛。佛就是大智大覺的人,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瞭,徹底覺悟的人。正如《達磨血脈論》云:念念覺悟念念是佛

  二)、心病源於動念
  人生在世為什麼會有種種的惡疾苦果呢?不就是由於有此肉身在嗎!這個四大假合的身體又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會投生呢?引用佛教的十二緣起來說,是由於造作了有為的善、惡。造業是因為有,這取又是從而生,生愛是由於有(領受苦樂色聲的境界),受的生起是由於(接觸外境)。又因有六入才有接觸,(六入也叫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入為涉入之義。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識),六入是由名色而生(名色是指在胎中六根尚未成長,只有受、想、行、識的名和青、黃、赤、白的色),名色由而生,(識就是神識,也就是靈魂。淺言之,就是由有靈魂來投生,才有塊然處胎的名色),再有六根完成的身體,去接觸領受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境界,而造作善、惡有為的業,再為投生的因。

  識從生,(行是遷流無常的有為法),行從無明而生,(那無明癡暗是從真起妄,違自本性的一念不覺)。由此可見遷流生死的根本是在無明,若能滅除無明,那未”“”……“生死憂苦依次都沒有了。正如在《六祖壇經》云:一燈能除千年暗, 一智能滅萬年愚。那麼何為無明呢?佛教講:一切眾生因不明白一切事物緣生緣滅,無常無我的道理,而在無常的法上貪愛追求,在無我的法上執著有或為我所有,這叫做無明,同時佛教對苦的原因,還總結為一句話,叫做因無明造業,由業受苦。由此可知,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從內容上說,它是智慧的教育,是教人破迷開悟,恢復我們本有的大智大覺的教育。

  近現代西方文明片面向外逐物,物質文明的誘惑,人們的信仰崩潰,精神空虛,自我迷失,道德淪喪,造成諸多心理問題,社會問題,愈是在經濟發達國家,愈為嚴重,犯罪率比以往任何時代都高。人類貪、瞋、癡三毒煩惱,天天在增長,而且是幾何級數的增長。在佛教看來,三毒增長,世間才會有瘟疫(病毒)等。例如小兒的痘疹是從魏晉南北朝以後才有的。前風是清朝順治末年以後才有的。十九世紀,流行至全世界的梅毒Syphilis),到二十世初發明了六零六(Salvarsan),後來又發明了盤尼西林(Penicillin),方才控制了梅毒的蔓延。其它如恐怖的黃熱病、黑死病、霍亂、肺結核等病的發生,目前雖然已不是最流行的絕症。但是代之而起的稱為Cancer)的惡性腫瘤,以及近幾年來才出現的愛滋病(簡稱為AIDS),卻正在風聲鶴淚地震懾者全世界的每一個人。仿佛在向人類示威、挑戰,可迄今為止,人類尚還未發現療效顯著的藥物和方法。

  現代醫學在進步,疾病並未因此而減少,新病毒不斷地產生,這鐵一般的事實不知是否能說明什麼? 

  三)、身病源於心病
  佛學以一心緣起論為基本立場,不象近代西醫那樣孤立地研究人的生理,它是從根(生理)、塵(環境)、識(精神)三緣和合的整體角度來觀察人的存在,認為心、身、境三者互不相離,互相影響,互相作用。心起煩惱、惡業,可導致生理失調而致病,反之,心清淨、行為端正,則身體亦隨之健康。《正法念處經·觀天品》雲:心清淨故,血則清淨,血清淨故,顏(臉)色清淨。密乘無上部瑜伽說:心理上的煩惱必導致身中脈道纏縛阻滯,使十種氣受阻或錯亂,生出種種疾病。在《佛說醫經》有說到,把引起身中四百四病之因總結為久坐不臥、食無貸(飲食不節)、憂愁、疲極、淫佚、瞋恚、忍大便、忍小便、制上風、制下風十種,其中憂愁、瞋恚屬心理失調,其餘八種皆可歸於行為不當。天臺智者大師總結為六類病因,在四大不調類中勞累及飲食不節、坐禪偏差、業報三類,屬行為因素,鬼魔二病系屬心理因素範疇。中醫也從天人合一的角度,把內傷七情與外感六淫列為致病之因。由此可知,從歷史角度看,佛教說心理、行為可導致疾病,要比現代心身醫學、行為醫學早了幾千年。就哲學而言,較現代醫學所依據的西方哲學更顯殊勝。如現代心身醫學主要依據的--深層心理學,認為人類被壓入的無意識的本能衝動為導致精神病的重要原因等理論。從整體而言,尚未必及於佛學末那識、阿賴耶識、庵摩羅識說之完善精深。至於佛家無上密乘及唯識學對意識層下諸識與微觀層次的身中氣脈及外環境關係之認識,更為現代哲學、心理學、醫學所未夢見。

  近代醫學心理學的研究,以大量的證據證明了情緒致病因素,從而把情緒與疾病的關係,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之上。從情緒因素引起的一系列生理變化來看,情緒活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著人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和全身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態,因此情緒因素不可否認地成為維持人體身心健康的一個關鍵性要素。強烈持久的精神緊張刺激,能破壞人的正常情緒,使人產生應激反應,處於持續緊張狀態之下,或經常遭受強烈應激反應的個體,開始時因正常生理過程被擾亂而出現生理功能障礙,繼而在機體的薄弱環節--易感器官上出現器質性病變。有資料表明,我國目前病死率相當高的幾種疾病,如腫瘤、高血壓和心臟病等都與人的不良情緒明顯相關。現代醫學認為,不良情緒誘發癌症的原因,與緊張、抑鬱、沮喪等因素而使免疫功能被抑制有極大關係。

  高血壓病與心臟病也常由不良情緒誘發。醫學研究證明,憤怒、焦慮時交感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心率加快、血壓上升,如果這種情緒持續下去,形成不良心態,結合其它生理因素,就可能引起心血管機能紊亂,出現心律不齊,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嚴重時還會導致腦血栓或心肌梗塞,甚至可引起心臟病猝發或腦溢血等導致突然死亡。

  情緒變化更多地直接影響人的心理狀態,造成心理異常和引起多種神經症。例如焦慮症、癔症、恐怖症、強迫症、抑鬱症等,下面舉一例作說明:

  癔症,又稱歇斯底里症。特點是,由純粹心理衝突而導致明顯的生理症狀,卻找不出機體上的原因。這些症狀主要是感覺或運動能力喪失,肌肉顫抖及語言障礙等,心理衝突解除,症狀可立即消失。

  如上所述,人們因無明而產生的煩惱,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脫,其長期和嚴重的發展,可能過渡到神經症,甚至可能發展為精神病及其它疾病。又如:現代西方社會中氾濫的性自由”“性解放”……由此引發的愛滋病的傳播流行,是身病源於心病最具體的例證。

  四)、小結:
  綜上所述,站在佛教立場,以佛法的觀點來說,產生一切疾病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過去的妄念或惡業。所以說一切疾病其實都是心病。因為假如過去沒有妄念和惡業,今生就不會遇到導致疾病的因素和條件。如果過去沒有種下致病的業因,縱使遇到不好的環境和惡緣,也不會產生疾病。

四、飲食不節與疾病

  一).現代人飲食觀與疾病
  A、 從現代人飲食觀的角度觀察、分析各種疾病發生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大主因:缺、酸、毒。 

  (1)、是指缺乏症。身體方面因為食物的過度精製加工,以及飲食習慣的不當,使得現代人的遭到某種程度的營養缺乏症。五大營養素中,蛋白質、脂肪及醣類的攝取,大都過量,維生素及礦物質則普遍不足,再加上生活作息的失調、熬夜、缺少陽光、缺少運動、缺少新鮮的空氣等,使得現代人體弱多病;心靈方面,則因為物欲過重而人情淡薄,個人主義色彩濃厚而彼此抗爭對立,家庭與社會缺少溫暖而致心靈空虛或心理不平衡。 

  (2)、是指酸血症。身體方面因為動物蛋白質攝取過量、血液迴圈的障礙,以及腎、肺、大腸等排泄功能的異常,使得代謝廢物堆積於血液及組織之中,體液偏向酸性,影響生化的正常運作,而使得身體不適多病;心靈方面,則因為負面情緒與精神壓力的關係,常感到心累而降低身體的免疫力。 

  (3)、是指毒血症。現代人幾乎是活在毒物的世界裡,空氣、水、食物、日常用品,沒有一樣不被污染,沒有一樣不含毒素,這些毒物入體內,日久月深,就衍生許多病變,包括各種慢性疾病及癌症;心靈方面,則因為對立與抗爭的關係,引發發怒、仇恨、暴力、傷害等心毒,這些內、外毒素的總和,使得身體受到嚴重的傷害。 

  這些缺、酸、毒,不是自而入,就是由而生,內外夾攻,令人招架不住。故曰:病從口入病由心生,口與心,是疾病發生的兩大根源。 

  人體是身、心、靈三方面的組合。身、心、靈三者,一體而互動,要想獲得真正的健康,必須身、心、靈三樣全部健全方可,其中若有一項生病不健康,必定會影響其它兩項。身體如有病痛,心情自然無法開朗;悲傷緊張,也會使身體生病,身心是一體。心的重要性,在人體健康與疾病中所扮演的角色,絕不亞於飲食與營養的重要性,這是一般人最容易忽視的一點。

  B、現在,讓我就缺、酸、毒三大疾病主因,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 

  1、營養缺乏症
  現代文明國家,物質豐盛,科技發達,食物充足,遠離饑荒之苦,照理應該人人活得健康、快樂才對,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根據調查的結果,美國人真正健康的不到百分之十,真正快樂的人不到百分之二十,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是什麼了地方發生錯誤呢?讓我們從現代人的飲食談起,看看他們的營養是否出了問題。 

  我們人體的細胞,除了氧氣和水之外,還需要五種養分才能存活,這五種是蛋白質、脂肪、醣類、維生素和礦物質,這五種養分又各含多種成分,這些成分有些身體自己能夠製造,有些則必須由食物的攝取才能得到;這些必須仰賴外來食物的營養素,稱之為必需營養素,目前所知的人體必需營養素約有四十種之多,這四十種營養素又合成了體內一萬種以上的複合物質,因此,如果缺少其中一項或多項,就會影響數百種生命物質的合成,而影響身體的正常運作,使人不適、無力或生病。現代人因為飲食不當,營養失調,缺少一種以上必需營養素的現象非常普遍,是現代人體弱多病的一大主因。 現在將這些必需營養素的內容介紹於下。

  、蛋白質:人體的蛋白質約需二十種胺基酸來合成,其中有八種人體不能自行合成,稱之為必需胺基酸,它們是色胺酸(Tryptophan)、離胺(Lysine)、甲硫胺酸(Methionine)、苯丙胺酸(Phenylalanine)、巠丁胺酸(Threonine)、纈胺酸(Valine)、白胺酸(Leucine)及異白胺酸(Isoleucine)。
  
、脂肪:人體脂肪的基本構造物質是脂肪酸,有三種脂肪酸體內無法自行合成,稱之為必需脂胺酸,它們是亞麻仁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次亞麻仁油酸(Linolenic acid)。 
  
、醣類:所有的醣類食物,最後都分解成葡萄糖而由血液吸收。葡萄糖是身體必需的能量來源。 
  
、維生素:脂溶性的維生素有維生素A、D、E、K;水溶性的維生素有維生素B1B2B6B12、泛酸、葉酸、煙鹼酸、維生素C等。沒有它們,體內的生化活動不能正常進行。

  、礦物質及微量元素:主要的礦物質有鉀、鈉、鈣、氯、磷、硫、鐵、鎂,主要的微量元素有鋅、錳、銅、碘、鉻等。它們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 

  2、現代飲食的弊病
  現代人的飲食,因為觀念與習慣的錯誤,使得天然食物所含豐富的營養素大量流失與破壞,因而產生營養上的問題。

  、米、麥過度精製:米、麥的精製使得麩皮及胚芽被全部拋棄。胚芽含有豐富的必需胺基酸、維生素和礦物質,去除胚芽之後的精製米、面,幾乎只剩下澱粉而已,營養價值非常有限。我們為了好看、好吃而犧牲了寶貴的營養素,實在可惜。

  、食品加工業發達:天然的食物經過沖洗、加熱及化學處理之後,許多寶貴的營養素都被破壞無遺,再加上防腐劑、添加劑的大量使用,使加工食品不但缺少營養,而且還含有有害物質。

  、熟食的習慣:食物在經過加熱之後,許多養分也被破壞,如維生素C及酵素經不起攝氏六十度以上的高溫;有些蛋白質遇熱也會被破壞;油脂在高溫之下容易變質。一顆包心菜在煮熟之後,營養價值只剩原來的四十分之一,加熱的營養損失有那麼嚴重。

  、糖、鹽、油、味精、沙拉醬等調味料過量:現代人因為重口味的關係而在食物裡添加大量的糖、鹽、油、味精、沙拉醬等調味料,味道故然可口好吃,卻無形中增加許多糖分、鹽分及熱量,造成身體內臟的負擔過量,而衍生許多疾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症、心臟病等。在馬鈴薯上加一塊奶油,其熱量會超過馬鈴薯本身所含的熱量,一湯匙的沙拉醬幾乎有兩碗飯的熱量。

  、垃圾食物及飲料充斥市面:現在的市場上充滿著各種垃圾食物及盒裝飲料,而青少年們幾乎以它們為主要的食物及飲料,這些垃圾食物的營養成分幾乎是的,它們只提供短暫燃燒的熱量,卻幾乎不提供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或纖維素,而且還包含很多的糖、鹽和油脂,軟性飲料、人造果汁、膠質點心等合成食品,都只是加糖的化學品而已。一項針對紐約學童營養狀況的研究顯示,紐約百分之七十三點二的學童飲食營養不足,只有百分之六非常好;美國農業部在一九五五年及一九六五年各做一次全國性的營養調查,在一九五五年,有半數的美國人的飲食營養不良,十年之後,則有三分之二的人缺乏蛋白質、鈣、維生素A、C及各種礦物質。

  基於以上的原因,現在的人吃得好、吃得多,但吃得不健康。五大營養素沒有均衡、適量攝取,一般都有熱量過高,蛋白質、脂肪攝取過多,而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攝取不足的現象,四十種必需營養素中有一項或多項的缺乏,而患上現代的營養缺乏症。這種營養缺乏症會產生許多臨床症狀,而大多數的醫師都缺少營養學的知識,不知道病因,只能給予症狀治療,結果病沒治好,身體反而增加許多醫藥的負擔。 

  3、肉食的憂患: 
  肉食者所必須面對的事實是:

  。動物被宰殺時,極端的恐懼、痛苦、憤恨、掙扎,使其體內的生化作用異常,而毒化了它們的屍體,進一步毒化食肉者的組織。
  
。肉類烹燒烤炸的過程,會產生致癌物質。
  
。肉類中的化學添加物(硝酸鹽等),及肉食者腸內微生物之變異,是致癌的原因。。肉類中之農藥、殺蟲劑之殘餘,比蔬果類高出十三倍。
  
。肉類中含有抗生素、荷爾蒙、鎮定劑等化學毒物。
  
。動物本身患有各種疾病、傳染病。
  
。動物屍體腐敗產生的屍毒,會使食肉者中毒。
  
。肉類代謝物乳酸、尿酸的積聚,產生腎臟病、痛風、風濕痛等病變。
  
。肉類因缺乏纖維質而造成排泄困難便秘。

  。因為動物脂肪累積,造成心臟血管病變,而罹患高血壓、心臟病、痛風。

  以上簡略說明,已足以證明肉食有百害而無一益。今日,我們不談宗教的戒條、因果律,謹將世界各國的研究報告和存在您身邊的事實羅列:用事這來說話,讓醫學來告訴您;要吃肉,現世就得以自己的健康和壽命作為償付的代價。

  二)、佛教素食觀
  佛教認為,適當的飲食可使人保持健康,而飲食不當則會造成疾病。實行素食也是慈悲精神的體現。從健康角度考慮,素食不僅衛生,而且衛性。在《梵網經》下卷和《楞嚴經》第八卷中,佛陀告訴弟子不要吃五種辛菜:大蒜、薤菜、蔥、小蒜和興渠。因為這五種東西,不但熟吃了會使人產生淫欲,生吃會使人脾氣暴躁,而且使護身的善神遠離。《摩訶止觀輔行》就有飲食五味與疾病關係的記載;《禪門日誦》也說疾病以減食為良藥,《金光明經》第九卷中詳細記載了:在各種不同的季節應吃些什麼食物才能促進身心健康或消除疾病。《佛說佛醫經》云:春三月有寒,不得食麥豆,宜得粳米醒醐諸熱物。夏三月有風,不得……”。在《四分律》中,佛陀教導弟子應用五種方法來處理食物、使食物清潔、乾淨。《十誦律》第26卷提到八種好吃而且營養豐富的稀飯的做法……。在《九橫經》中,說明了暴斃的九種原因:

  、不可食而食--吃了有害的東西(如:夾竹桃),或者混合吃兩種以上相克的食物(如蜂蜜和豆花、牛奶和菠菜一齊吃……
  
、不習食--吃了不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物。
  
、不出食--上回吃的東西還沒消化,又再吃。
  
、不量食--吃東西沒有節量,亂吃一通,吃得太脹。
  ……

  佛陀的全部教育都是以利人利己做出發點的。他每一條戒律都是為了幫助弟子身心的健康和快樂而制訂的,佛陀所制訂的每一項生活準則不但顧到整個生物界的和諧,生態系統的平衡,並且考慮到對於人類自身長期與細微影響。

  佛教在五戒中,規定不飲酒,為了收到禁酒的成效,對飲酒者進行嚴厲的懲罰。它主觀上是為了避免酒的刺激,保證個人的精神安寧,客觀上則對人體健康不無裨益。

  佛教一方面堅持戒酒和素食,另一方面提倡飲茶,僧人早起洗漱後先飲茶再禮佛;飯後先飲茶再拜佛,飲茶成了他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後來,飲茶習慣逐漸傳向民間,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茶文化。飲茶的普及,客觀上也有利於大家的健康。

五、疾病的分類

  一)現在醫學的疾病分類
  A、身病
  現代醫學把人類身體的疾病分為傳染性疾病機能性疾病心因性疾病三種。

  傳染性疾病是由細菌和病毒所感染,例如:肺結核。
  機能性疾病是因為生理機能的衰退和障礙所引起的,例如:核黃疸。
  心因性疾病在病人的機體上找不到毛病,而純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例如,因為長期憂愁而造成的食欲不振或肝病。

  B、心病
  現代的精神病學把人的心理疾病分為神經病Neursis)和精神病Psychosis)兩種。前者較輕,後者較嚴重。

  神經病又名精神神經病Psychoncurosis),它包括精神衰弱Neurasfhnia)、神經衰弱Psychasfhenia)、歇斯底里症Hsyteria)或者把神經病分為:焦慮性的反應Anxiety reaction),分離性的反應Disscciativereaction)、轉變性的反應Conversionreaction)、(恐怕性的反應)(phobic reaction)、迫害性的反應Obsessive Compulsiveraction)、壓抑性的反應Depjressive reaction)等。

  神經病包括妄想病(Paranoia)、神經過敏(Nerves)、狂鬱病Maniedepressive Pszchosis)、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精神病也可分為機體性的精神病Organic Psychosis)和機能性的精神病Functional Psychonsis)兩種。機體性的精神病是由身體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機能性的精神病則純粹是由身體上的疾病所引起的。機能性的精神病則純粹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

  二)、佛教的疾病分類
  A、身病
  疾病可分發為因中的實病果中的權病兩種。因中的實病就是我們凡夫業報所感的疾病,我們深受苦痛,所以叫做因中實病果中的權病是像釋迦牟尼佛和維摩詰居士那樣的聖人的本為已達到沒有病痛的境界,為了度化眾生,所以示現身體上的疾病。由於這種病是方便示現的,聖人不以為苦,因此叫做果中的權病。聖人只有身病而沒有心病。注(6

  因中的實病又可分為身病心病兩種。身病是指身體、肌肉、骨骼、神經和五官六髒的不適而言。心病乃是指我們心的貪執,恐怖、憂愁、憎恨、愚癡等苦惱。

  《賢首五教儀科注》的第三十七卷上記載:身體上毛病有三種現象。

  1、四大五臟病相--

  甲、四大增損所生的病:
  
地大增者,腫結沉重,身體枯瘠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水大增者,痰蔭脹滿,腹痛下痢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火大增者,虛煎壯熱,支節皆痛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風大增者,虛懸增者,虛懸戰掉,哎逆氣急等一百零一種病生。

  乙 、 五臟所生的病
  
從心生病者,身體寒熱,頭痛口燥(心主口故)
  
從腎生病者,咽喉噎塞,腹脹耳聾(腎主耳故)
  
從肺生病者,身體脹滿,四肢煩痛,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從肝生病者,多無喜心,憂思嗔恚,頭痛眼昏等(肝主眼故)
  
從脾生病者,身面遊風,遍體熠熠,飲食無味等(脾主舌故)

  2、鬼神所作病相--怨鬼纏練,令人身體不安,或行瘟疫,或生瘡變毒等。

  3、業報所感病相--有由過去所造的惡業,現在感覺惡病的報應。也有因為今世破戒,帶動過去的業力而生病的。例如:

  以惡眼視發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無眼的報應;
  以惡口譭謗發菩提心的人,所以得了無舌的報應;注(7
  過去譭謗別人,所以今生得了耳聾口啞的報應;
  過去輕蔑別人,所以今生長得矮小身材;
  過去遮蓋佛的光明,所以今生皮膚又醜又黑;注(8
  過去鞭撻眾生,所以今生身上長惡瘡;
  過去殺生的罪業,會引發肝臟和眼睛的毛病;
  過去偷盜的罪業,會引發肺部和鼻子的毛病;
  過去邪淫的罪業,會引發腎臟和耳朵的毛病;
  過去妄語的罪業,會引發脾臟和舌頭的毛病;
  過去飲酒的罪業,會引發心臟和嘴巴的毛病;注(9

  在這裡順便想說的是:今生持戒有時也會引動罪業而生病。這是一件好事,大家千萬不可因持戒時生了病就退心。因為今生持戒才使得過去的罪業減輕,並且提前報銷,這是罪業將要消除的好現象。比方說,我們前世造了某種很重的罪業,本為應導致將來在地獄和餓鬼道受極大的苦報,因為今生持戒而轉變為頭痛。頭痛後業報就會消失而平安無事。這就是本應在地獄受重罪,而卻變成在人中減輕償還的道理。到底應如何判斷那些疾病確實是因為持戒引發的呢?譬如我們前面已經說過:前世偷盜的罪業會引發肺部和鼻了的毛病。當我們持宗偷盜戒後,肺部和鼻子出了小毛病,這就是真的持戒引動罪行而輕受果報。但假如我們五戒當中只有持不偷盜戒而沒有守不飲酒戒,後來心臟出了毛病,這就正在受去飲酒罪業的報應,而不是因為持戒才動罪業而輕受果報了。所以我們只要隨著自己五臟(肝、肺、腎、脾、心),五根(眼、鼻、耳、舌、口)所生的毛病,和所持的戒律相對照一下,比較因果關係,就可斷定是不是因持戒而引起的。這就是隨根判戒,以驗罪滅 注(10

  B、心病
  佛經上說:由於眾生的心理現象和所造的惡業錯縱複雜,所以眾生身心疾病的種類無量無邊。隨著眾生所造的罪業越多越複雜,疾病的數量和種類也就越多。

  心病主要是由煩惱產生,無盡的煩惱可以歸根為八萬四千種。這八萬四千種煩惱,又名八萬四千塵勞。諸君不要以為八萬四千只不過是一個嚇唬人的形容詞罷了,其實,八萬四千是一精心歸納所得的正確的數目。注(11

  八萬四千種煩惱也可以濃縮為貪、嗔。癡三種煩惱,也可以濃縮為一個字。癡就是不明事理,就是無知。由於愚癡,所以才會有我執;由於執著有我,所以才有了煩惱和造惡業;由於造惡業,所以才會受生、老、病、死的果報。

六、疾病病因的防治要領

  以上我們在身心疾病起因上已耐心地探索了大概,既知身病源於心病,心病源於動念。已明病有:宿業、生理方面與心理方面三種。 

  (1)宿業,此三種病唯宿業難治,倘能謁誠盡敬,發自利利他之大善心,學習千手千眼觀世間菩薩的慈悲,千手千眼代表樂於助人,見到眾生有苦難,立刻就伸出援手,學習阿彌陀佛種種不思議的功德智慧,修福德資糧,超度宿世所害的怨家對頭,假設他們都離苦得樂,病者即可業消病癒,不但不復為祟害,反而感其超度之恩,而陰為護佑。

  (2)、生理上的疾病,若能敦倫盡分,閑邪存誠,懲忿窒欲,再配合藥物治療,必易痊癒。假若不注重根本,唯靠用藥,亦難見效。縱有效,亦不能不復發。因為根本受傷,徒治枝未,終難得益的緣故。所以儒教特別提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以養性,在佛教曰見性,在道教曰煉性,其宗旨都是以複性為目的,保身於未病,防患於未然,才是斷除一切病難的根本之道。

  (3)、心病主要是由煩惱產生,《達磨破相論》云:心者萬法之根本,無明之心(妄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乃恒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瞋、癡是也。此三毒心,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無數。因此,佛教提出了修行綱領覺、正、淨(即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強調依戒、定、慧三學以求達到此目標。因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佛經中對治的法門也有八萬四千種多。如:懺悔,發願,放生,念佛、拜佛,誦經、持咒,修福、回向,誦三歸、五戒、菩薩戒,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數息觀、念佛觀、空觀),禪定……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佛教的懺悔、發願、八正道、三學、六度等修持之道,都是行之有效的身心療法。它們對指導人生正確的心理觀和生活態度,保持身心健康和人格健全,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身心療法的角度來看,佛教徒修持內容的禮拜、懺悔、唱誦、打坐參禪、看護病人等,都有防治疾病的效用。

  佛教徒最喜歡磕頭禮拜,不信佛的人說迷信,也認為封建。但僅就禮拜的效果,從外觀看,那種屈伸腳體的全身運動,怎能說沒有健身體操舒筋活血、治病健身的效用呢?何況佛教徒之禮拜,尤重在心意,心情專一虔誠,動作徐緩安祥,意作觀想,觀一身化無量身,遍往十方無量世界禮拜供養無量諸佛,利益無量眾生,觀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密宗磕大頭則觀想三字總持咒在中脈內升降。從氣功角度看,這種磕頭實質上是一種氣功動功,密宗說它與打拳同具散化明點(精)的作用。至於信仰者禮拜時虔誠感情的發抒,和做了善功德的自信所帶來的心理安和、舒暢,對身心的好處,更是不言而喻了。

  懺悔,《華嚴經o普賢行願品》列為菩薩十大願王之一。懺者懺除業障,前世今生所造身口意惡業的種子,潛藏在阿賴耶識中,必然感生包括疾病在內的惡業果報,不但引生輪回苦果,而且現前形成的心理負擔,導致身心疾病。佛教徒常行懺悔,想像面臨佛菩薩聖眾、諸護法神,至誠髮露惡業,痛心悔過,立誓洗心革面,不造新業。不僅自懺惡業,而且代為一切眾生懺悔。不僅作世俗懺悔,而且行實相懺悔,觀罪業本空,徹底放下一切精神負擔。如《觀普賢行法經》所雲: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從心理療法角度看,這種懺悔,是釋放潛意識中的不良積澱、消解精神負擔的妙法,怎能說沒有治療身心疾病的效用呢?

  佛教徒唱誦時,放舍萬念,以虔敬心、無分別心徐徐緩唱、誦偈贊經文,配以音調的節奏或鐘磬、木魚、鼓等樂器的和鳴,加上佛堂佈置之莊嚴,與鬆馳療法、催眠療法的誘導有同樣的效果,很容易讓人進入氣功狀態。《自我分析》一書說:如果大聲反復地朗誦祈禱的文句和佛經等,可以將長久積郁於心、即刻就要爆發的怒火、怨氣以及其它激烈的情緒和感情,以平安的方式發散出去,起到淨化心靈的巨大作用。山西省中醫研究所的王德昆等實驗觀測證明:不會氣功而僅以虔誠心專注誦念經文者,與氣功有素者入靜時的腦電、心電極為相近,都表現出額、枕、心各部分功率譜能級增高,波活動明顯前移、心電能級增高十分活躍等特徵。心腦之間在幅度與頻率上表現出協同關係,認為這是最完美、和諧的意識激發狀態。現在氣功界流行的氣功朗讀法聽音樂入靜法 ,注(12) 即脫胎於誦經,而其入靜效果未必及於佛教的唱誦。

  發菩提心,乃行大乘道的基礎,為大乘佛教日課中的重要內容。發菩提心包括觀世間無常、苦而生出離心,觀眾生苦而發慈悲濟度心,觀自心佛而發向上心等內容,發菩提心以樹立高尚的理想,能使人從低層次的物欲困縛下解脫出來,胸懷慈悲,目光遠大,意氣風發,從堅定的信念中,獲得圓滿自我實現的無窮力量,具備消融生活中一切矛盾衝突的寬廣襟懷,使人身心健康、精力充沛、人格高尚。從心理療法的角度而言,發菩提心,對於治療信仰崩潰、自我喪失、迷惘不安、萎靡頹廢的一類現代病,無疑最具特效。

  至於佛教所修坐禪,氣功界認為屬於氣功,其治病健身之效,經千百萬人的親身驗證和科學觀測,已沒有多少人會懷疑。而佛家禪法之多樣、禪境之高深、禪理之精審,非諸家氣功所能相比。論靜功,佛家有數息、觀想、念佛、觀心、金剛誦、寶瓶氣、拙火定等數十種法門;論動功,佛家有行禪、跑禪、金剛拳等;乃至論硬功,佛家亦不缺欠,氣功界莫不尊為上乘,奉為淵源。說到佛家禪法非氣功所及者,更在它以出世間禪為主,以出世間的睿智修觀,不僅使人得到世間氣功治病健身、益壽延年、身心輕安等益處,而且使人得出世間的受用--明心見性,認識自己,獲得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獲得圓融無礙、輕鬆流行性地對待生活的超然智慧,從而幸福安恬,身心獲益無窮……

  總之,佛教的養身之道,是以明心養性為根本,以一大目標四種修持法為樞機。創造保精、固氣、養神的條件,強化精、氣、神人生三寶,達到固本培元、祛邪扶正、防病強身健康長壽的目標。

  所謂明心,簡單的說就是時時觀心,在起心勸念時,消除一切妄想雜念,使妄心息滅,真心現前。

  所謂養性,就是以清淨無為的意念,涵養至真、至善的先天本性,使本性不為物累,不為情牽,則精神內守,百病不生。

  所謂一大目標即色身與心靈雙修。不偏空、不偏有、從容中道、借假修真、促進身、心整體健康,以利安心辦道證果。

  所謂四種修持方法,即驗之以心,將之以動,動之以徐,持之以恆,則自可斷除病難,安康樂道。

七、總 結

  二十一世紀人類文明的終極歸宿,應該是使每個人都達到永享極樂的境地。人類文明的出發點,應是如實把握自性,解決以生死為本的人生諸苦。這一目標的實現,可以用簡而靈的佛法,直接從自我調心入手。只要它所欲解決的生死等痛苦未曾由其它途經根絕時,其便具有永恆性。在現時代心理問題、社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極重治心,極擅長心理衛生之道的佛教,將如旭日升起,這是可以斷言的。

  根據大乘佛教思想,現代醫學不應再是僅僅停留在對人體方面的認識,而是要將人類醫學的職能作進一步的泛化和拓寬,應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社會職能:

  (一)、治病救人的職能。這是指治療個體人在機體方面的病理現象,也就是人們一般意義上的治病。西方生物醫學模式一般來說僅僅著眼於完成這方面的職能。
  (二)、 解除精神煩惱方面的職能。這是指救治個體人的病態心靈(變態心理),儒家、佛教和道教均含有這方面的職能,傳統中醫在吸收了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後,一貫重視對病人的精神疏導,力圖解除病人在精神上的煩惱。歷代中醫學家們又普遍繼承著這方面的傳統,並已構成當今中醫特色及價值上的優勢。

  (三)、普濟眾生方面的職能。這是指救治人類社會群體方面的不良意識和無意識(社會變態心理),使人類心靈淨化,改造人類病態的集體無意識狀態(不良社會習慣,不良社會需要)和社會意識形態(不良思想和思潮等)與移風易俗。早在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就提出過關於普救含靈眾生的這一類職能。現考其思想,顯然來源於大乘佛教。

  上述三大社會職能的實施,則必然使現代醫學具有高於以往所有醫學的社會價值。

  社會群體方面的變態心理(貪、瞋、癡)乃是個體人機體和精神性疾病的淵藪,形成了茫茫的苦海,乃至成為人類瘟神的魔窟,同時也可看作是人體最高層次的病機。醫學若不以社會心理為研究物件,不力圖移風易俗,改造社會意識形態,剷除病魔的巢穴,則不但不能徹底根除個體人在機體及精神上的病理狀態,到頭來反而使醫生被治不完的病魔糾纏終生,這樣的醫學豈能算是人類完善的醫學?

  由此可見,作為一位合格的醫生,應以根治眾生疾病、使他們遠離痛苦為宗旨;以醫治眾生生死大病為究竟;作為一位醫生不應僅僅是一位醫技人員,更主要的是能救治眾生的法身慧命……這無疑對現代醫學又提出了新的挑戰!

  注釋:
  注(1):《佛教科學》 索達吉堪布 著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六十二
  注(2):《唯識三十頌》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師譯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三十四
  注(3):《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  卷三 頁七十九 大正二十 四零九中
  注(4): 《唯識三十頌》 日本 井上玄真著 芝峰法師譯  福建省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八十九
  注(5): 欲界、色界、無色界。
  注(6): 摘自Herhert ACar ll所著的《MentaHygiene--The Dynamivs f Adjustment F urth Editi nl》 頁二一三 至 二六五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注(7): 《摩訶止觀輔行》 第三十二卷 頁一二四九 大正三十 一四九六中
  注(8): 《大方廣總持經》 卷二 頁七二 大正一三 二零五中
  注(9): 《梁皇寶懺》 頁一三六 多寶講寺流通處印
  注(10):《摩訶止觀輔行》 第三十二卷 頁一二四九 大正三十 一四九五中
  注(11):《摩訶止觀輔行》 第三十一卷上 頁一一二八 大正三十 一三七三中
  注(12):《教乘法數》 頁八六八 大正二十五 八二三中
  注(13):《東方氣功》1989年第1期 頁二八

  參考資料:
  (1)楊國安《佛教與健康》  黑龍江出版社1999年版
  (2)武晉 《佛家養生要旨》  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7月第1
  (3)陳寶暉《佛教與醫學》  中國佛教協會《法音》1990年第6期 頁二十六
  (4)陳兵 《佛教與醫學》  《法音》1991年第6期頁十六
  (5)李心天《醫學心理》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年 頁十七
  (6)焦金堂《十方》雜誌  1984年第10期 頁三十一
  (7)陳柏達《五福臨門》  揭東縣地都佛教居士林佛經流通處 頁十八
  (8)陳柏達《佛陀的人格與教育》  福建省佛教協會印 頁九十四
  (9) 《大方廣圓覺經》  卷一 大正十七 頁九一三  唐 佛陀多羅 譯
  (10)《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卷一頁 八四九 大正八  二五一中  
       唐 玄奘 譯
  (11)《大乘悲分陀利經》  卷二 頁八三九 大正十 二五二下
      唐 玄奘 譯
  (12)《佛說佛醫經》  卷一 大正十七 七二八中 
      吳 竺律炎 共 支越 譯
  (13)《藥師經》  卷二 頁四零八 大正十三 四四八中 唐 義淨 譯
  (14)《金剛經》  卷一 頁七四八 大正八 二三六下 
      姚秦 鳩摩羅什 譯
  (15)《華嚴經》  卷三十 大正九 二八七上
  (16)《達磨血脈論》  臺灣省板橋佛教蓮社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印
  (17)《六祖壇經》  上海佛學書局出版 1996版 頁六十二

  (18)《正法念處經·觀天品》卷二 頁一三六 大正九 二零一中 
     後秦 鳩摩羅什 譯
  (19)《梵網經》下卷 頁九九八 大正二十四 一八一三中 
      後秦 鳩摩羅什 譯
  (20)《楞嚴經》第八卷 頁一二五 大正十九 一二五中 唐 般剌密帝 譯
  (21)《摩訶止觀輔行》第三十二卷 頁一二五零 大正三十 一四九七中
  (22)《禪門日誦》 福建莆田廣化寺流通處印 頁六十
  (23)《金光明經》卷九 頁一零 大正三十九 六六九中
      隋智顗 說 灌頂 錄
  (24)《四分律》卷四十 頁一零二 卷二十二 一四三二中
      姚秦 佛陀耶舍 共 竺佛念等 譯
  (25)《十誦律》第26卷 三二零 大正二二三 四四零中
      後秦弗若多羅共羅什 譯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