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日日日出 —菜根譚的智慧(1)-1
聖印法師
27/07/2015 06:1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心事宜明,才華須韞

出污泥而不染,明機巧而不用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和氣致祥,喜神多端

淡中知真味,常裡識英奇

閒時喫緊,忙裡悠閒

靜中觀心,真妄畢見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眼前做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完名讓人全身遠害,歸咎於己韜光養德

天道忌盈,卦終未濟

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動靜合宜,道之真體

攻人毋太嚴,教人毋過高

淨從穢生,明從闇出

客氣伏而正氣神,妄心殺而真心現

事悟而癡除,性定而動正

軒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懷廊廟

無過便是功,無怨便是德

做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諒失敗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富者應多施捨,智者宜不炫耀

居安思危,處亂思治

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聖超凡

我見害於心,聰明障於道

知返一步之法,加讓三分之功

對小人不惡,待君子有禮

留正氣給天地,遺清名於乾坤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種田地須除草艾,教弟子嚴謹交遊

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不流於濃艷,不陷於枯寂

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立身要高一步,處世須退一步

修德須忘功名,讀書定要深心

真偽之道,只在一念

道者應有木石心,名相須具雲水趣

善人和氣一團,惡人殺氣騰騰

欲無禍於昭昭,勿得罪於冥冥

多心招禍,少事為福

處世要方圓自在,待人要寬嚴得宜

忘功不忘過,忘恕不忘恩

無求之施一粒萬鍾,有求之施萬金無功

推己及人,方便法門

惡人讀書,適以濟惡

崇儉養廉,守拙全真

讀書希聖講學躬行,居官愛民立業種德

讀心中之名文,聽本真之妙曲

苦中有樂,樂中有苦

無勝於有德行之行為,無劣於有權力之名譽

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寬嚴得宜,勿偏一方

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謙受益,滿招損

名利總墮庸俗,意氣終歸剩技

心地需要光明,念頭不可暗昧

勿羨貴顯,勿憂飢餓

陰惡之惡大,顯善之善小

君子居安思危,天亦無用其技

中和為福,偏激為災

多喜養福,去殺遠禍

謹言慎行,君子之道

殺氣寒薄,和氣福厚

正氣路廣,欲情道狹

磨練之福久,參勘之知真

虛心明義理,實心卻物欲

厚德載物,雅量容人

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一念貪私,萬劫不復

心公不昧,六賊無蹤

勉勵現前之業,圖謀未來之功

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不著色相,不留聲影

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君子窮當益工,勿失風雅氣度

未雨綢繆,有備無患

臨崖勒馬,起死回生

寧靜淡泊,觀心之道

動中靜是真靜,苦中樂見真樂

捨己毋處疑,施恩毋望報

厚德以積福,修道以解阨

天福無欲之貞士,而禍避禍之憸人

人生重結果,種田看收成

多種功德,勿貪權位

當念積累之難,常恩傾覆之易

只畏偽君子,不怕真小人

春風解凍,和氣消冰

能徹見心性,則天下平穩

操履不可少變,鋒芒不可太露

順境不足喜,逆境不足憂

富貴而恣勢弄權,乃自取滅亡之道

精誠所感,金石為開

文章極處無奇巧,人品極處只本然

明世相之本體,負天下之重任

凡事當留餘地,五分便無殃悔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

持身不可輕,用心不可重

人生無常,不可虛度

德怨兩忘,恩仇俱泯

持盈履滿,君子兢兢

卻私扶公,修身種種

勿犯公論,勿諂權門

直躬不畏人忌,無惡不懼人毀

從容處家族之變,凱切規朋友之失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愛重反為仇,薄極反成喜

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盛極必衰,剝極必復

奇異無遠識,獨行無恆操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毋偏信自任,毋自滿嫉人

毋以短攻短,毋以頑濟頑

 

前言:一日一則,一期一會

 

《菜根譚》一般人看作是聖典,但一提到「聖典」兩個字,就以為是二千年前的釋迦牟尼、耶穌、孔子、老子或莊子等的經典,或是其他一宗一派的祖師寫成的宗派聖典,其實《菜根譚》並不是那樣古老的書籍,而是大約三百年前的著作,作者並非大宗一派的祖師,而是一個涉獵過道教、儒教,尤其是對佛教特別通達的人,所以他能引用各教的教義詞句,可說是一部徹研三教真理的結晶。

 

作者不但把三教的思想化為己有,更把三教的道理,平易地闡述出來,使人讀了咀嚼玩味,體會其中困苦艱辛的經驗、清冷淡泊的趣味,對於人的正心、修身、養性、育德,有不可思議的潛移默化力量。它是一部萬古不易、教人化世的聖典。作者的一言一語都含義深遠,字句雖是片斷的,卻很能警世感人,真正是一本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書籍。

 

《菜根譚》共分前、後三集,前集有二百二十五則,後集有一百三十五則,共計三百六十則;正適合一日一則,天天直見生命。體裁是隨筆,也有人視作「語錄」,其根本思想是中國的思想、儒教的現實主義、老莊的玄旨,以及佛教的道法,所謂三教合一,集結儒、釋、道各派的精華,冶於一爐,誠為曠古稀世之奇箴寶訓。

 

作者隱君子「洪自誠」,明代人,號「還初道人」。關於他的事蹟,沒有正史可稽,所以很難斷定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當時社會局勢十分混亂,他對於功名吉田貴看得很淡泊,專心埋首於著述。他的著述很多,如《聯瑾》、《樵談》、《筆疇》、《傳家寶》等書,都是當時的警世教言,雖然後世無傳,但這本《菜根譚》卻散放不朽的光明,歡喜讀它的人不少。從《菜根譚》中可看出作者的思想、文辭、性格等,絕不是一般學者如膠柱鼓瑟或侈言清談者流所可比擬。

 

書名為何叫《菜根譚》?宋儒汪民曾說:「得常咬菜根,即做百事成。」胡康侯聽了這話,擊節嘆賞。菜根者,即青菜的根,如蘿蔔、番薯、芋頭等粗食,咬得菜根,即表示能夠受艱難困苦,才會做成偉大事業。洪先生取斯語以為書名,其寓意是在淡淡乏味的菜根中有著無限真味存在,故本書是修身處世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如果把東方與西洋的文章作一比較,西洋的文章是較為客觀寫實的,描寫生動而有力,但蘊藉的意味並不深遠。東方的文章用字雖然不多,含義卻特別雋永豐富。因此,西洋的文章如油畫一樣,東方的文章則如文人的墨寶,不著華麗而韻致無窮。東方文章解釋方面不大注重,要讀者自己去省悟、去自覺,這可說是民族性的自然趨向。因此,《菜根譚》充分代表了東方文藝的特色,這大概沒有人能夠否認吧!

 

推究「菜根」的意義,「菜」就是所謂青菜的菜葉,「菜根」如蘿蔔、大根、牛蒡等,是一種粗俗淡泊的食品,在《鶴林玉露》一書中說:「士大夫不可一日離菜根,百姓不可一日無色水。」這是當時貼在寺廟的門框上,教人去咬菜根味的警語,其意義是老百姓如無菜可吃,徒嗅菜根以療饑渴,那麼就是政治家的不是了。故看一般老百姓的面色即知當時執政者的成績如何。因此「菜根」二字,當時十分流行。用此二字警告世人,以堅忍、清苦磨練身心,栽培灌溉,充實自我。這是作者洪自誠親身體驗孕育出來的結晶。故本書頗通人情世態,裡面包蘊甜、酸、苦、澀等人間味道。

 

《菜根譚》也有同名異類者,如乾隆五十九年,以還初堂主人的識語為冠的洪應明之著作便是,這與本講話所用的底本,雖然有人說是同人異名,其實不管是內容、編纂等都有懸殊的差異。

 

洪自誠的《菜根譚》分為二集,洪應明的《菜根譚》不但分為修省、應酬、評議、閒適、概論五項,尤其裡面散見清朝石惺齊之《續菜根譚》的語句,故我們可以斷定洪應明的《菜根譚》是後人的合纂,唯洪自誠的著作才是正宗。

 

本書問世後。博得許多人的讚賞,學者間爭先恐後寫了很多續篇,或類似的書籍,其中只有清石惺齊的《續菜根譚》二卷、劉子載的《吾家菜根譚》二卷比較出色,而這更突顯原典的可貴價值。

 

11

 

弄權一時,淒涼萬古

 

人類生存世間,要了解最美與最尊貴的人生意義,並不是在外表的衣、食、住、行等等的物質享受。住的是高樓大廈,穿的是綾羅綢緞,吃的是山珍海味,終日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如果以為這種人生才是美滿的、尊貴的,那就太可憐了。

 

我們如果把眼光向遠處觀察一下,便能體會到古今歷史上的偉人,他們之所以為人景仰,是因為人格與學識的偉大,並不是因為地位和富貴的關係;要看其人格德行之美,並不是外表形態之美。只是看一個人是否遵守人倫、道德,肯為大眾服務,犧牲個人的享受,而有益於人群。古人說:「世上最尊貴的莫過於道,最美善的莫過於德。」由此可知,一個人能遵守道德,人格高尚,一定是為人所尊重、景仰,還有人對他輕視、毀謗嗎?反過來說,個人不講道德。不修品行,趨炎附勢,諂媚奸佞,他雖然官高祿厚,衣食豪華,這還能叫做美善嗎?我相信這樣的人一定被當世人咒罵,遺臭名於後世。所以說不肯修持德行的人,任你是萬乘的公侯宰相,甚或是帝王,也還不如一個有道德、有人格的平民。

 

現在拿古人來做證明。古時有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叫做伯夷、叔齊。都是很有道德的人。以之比人,人人都歡喜,是喜歡他們的道德。桀、射、幽、厲,乃無道的人君,以之比人,人人忿怒,乃怒他們的無德。所以,我們想在世間做個好人,必須要有道德。所謂:「患道德之不充乎身,不患勢位之不在乎己。」我們最憂心的是道德不足,不必因為聲勢不集於我身而懷憂憤。須知道充德備,每個人都欽佩他,「德高望重」名存千古。這樣看起來,是聲威與富貴重要呢?還是自身的道德重要呢?便不難明白了。

 

印度釋迦牟尼捨了父母妻兒,悄悄離開了迦毗羅城去到跋伽婆仙人住的山林中,剃了鬚髮,服僧伽梨,是為了求真理。他看見當時印度四種姓—婆羅門,即負責宗教之祭師;剎帝利,為獨占軍政的武士;吠舍,是業農工商的平民;首陀羅,是被奴役的奴隸—之間的不平等。

 

繼而有一日,悉達多太子跟父親淨飯王郊遊,看到農人耕田的情況。農夫光著身體辛苦勤勞的在田裡工作,那枯瘦的形體被太陽曬得流汗,困乏疲倦、又餓又渴而不得休息。耕地的牛也疲困了,受鞭子打擊和繩索的羈勒之苦。在用犁撥土的時候有許多蟲子被掘出來,鳥雀飛來爭著吃了牠。太子感傷那農奴的貧賤疾病和眾生互相殘害的苦惱,慈悲心不禁油然而發,使到閻浮樹下坐著靜思,悟求改革不平等種姓制度和擺脫生死痛苦以求解脫,兼求淨化世間人生的妙法。這就是釋迦佛放棄王位出家的動機,他出家以後教化凡四十九年,足跡遍及恆河流域兩岸一帶,被渡眾生不知有多少。

 

富貴榮華是誰都愛的,釋迦佛的父王在他十五歲給他舉行灌頂大典立為太子,並為娶善覺女耶輸陀羅為妃,闢寒暑溫三時之殿,給他種種五欲之樂。但佛仍無動於衷,他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的蓮花,這是寧受一時寂寞不願萬古淒涼的佳例。

 

【前集00一】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達人親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12

 

抱樸守拙,涉世之道

 

站在社會崗位上,處世經驗淺,被社會感染的惡習也一定比較淺,這種人自然也比較天真。反過來說,經過了世間種種的驚濤駭浪,閱盡了種種的艱難險阻,經驗比較多,世故也比較深,就很可能種種壞事都敢去做。

 

故此作為一個君子,不要一味的只求事情的熟練通達,而忘記了抱樸守拙的忠誠作風。例如禮儀是必要的,但如太無禮儀或超越了禮儀,都有失做人之道。太講求練達,反而變成老奸巨滑。

 

所以,做一個君子,與其太練達,不如不必裝飾虛假或太客氣,而以清醒、坦白、誠摯、樸實為佳。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