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論文
達摩《易筋經》論考
龔鵬程
02/11/2012 06:5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一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術不出於達摩

 

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這個傳說,起源本來就不太早,而且恰好就起於《易筋經》。

 

《易筋經》,從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到道光二年(一八二二),一直只有傳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抄兼有。此後版本紛紜,繁簡不一,內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有唐初名將李靖、宋代名將岳飛的部下牛皋的兩篇序文。

 

據李靖序云:達摩面壁於嵩山少林寺,九年功畢示化,留下一口鐵箱,箱中藏經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後者被慧可取走,前者經寺僧發揚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成旁門,落於技藝,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僅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經之一斑也」。這個說法推少林武術之源於達摩,且謂後世少林武術皆源於《易筋經》。

 

但李靖這篇序乃是偽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二十五〈與程麗仲書〉已考證:唐代除了天寶三年至乾元元年改年為載以外,無稱載者;此序題唐貞觀二載春三月,顯屬偽造。其次,虬髯客扶餘國事,亦僅為小說語,非史實。民國十七年,徐震〈易筋經洗髓經考證〉又舉了幾個理由論證其偽:()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藥師甫序」,據《舊唐書‧李靖傳》,李靖原名藥師,靖字是後來所改,故撰序時不可能自稱「李靖藥師甫」。()序中說該經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諦譯,「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既授於虬髯客,虬髯客後授於余」。虬髯客的事蹟也不是史實,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序文署明寫於貞觀二載三月,這時李靖正任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身分與序文中自稱功成身退時的口吻不符。()序文說般剌密諦譯這兩部經典,時在隋代。可是這位般剌密諦是確有其人的,他於唐武則天神龍元年曾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來華譯《易筋經》、《洗髓》二經,則譯《楞嚴經》時至少已在一百二十歲以上了。()此序文詞非唐人語[1]

 

這些證據,都很明晰,足辨其偽。序文既偽,序中云達摩傳經云云,當然也就不足信案了。此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事實上,辨偽也不須如此費勁。因為佛典中凡稱經者,除少數例外如《維摩詰經》、《六祖壇經》之類,概皆為佛說。其經名、經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兩書完全不符佛教經典的慣例,故不僅非達摩所傳,亦必非般剌密諦所譯。般剌密諦所譯《楞嚴經》具在,稍一對勘,便知經文純屬杜撰。所以說,這是經偽、序偽、譯偽、所述事蹟亦偽之書。

 

再說,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會而成的。早期文獻,如《洛陽伽藍記》、《續高僧傳》均無達摩長住少林寺或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說。玄宗開元十一年裴漼〈嵩岳少林寺碑〉才曾說達摩與弟子慧可「嘗托茲山」。到北宋輯《景德傳燈錄》,始云達摩於後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陽,後入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這是最早講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的資料,也是後人說達摩面壁九年之張本。因為由太和十年至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太和亦非孝明帝年號,而是孝文帝。()所有唐代文獻,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貞觀六年〈發還少林寺賜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記〉、開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貞元十四年〈少林寺廚庫記〉等,也都不曾談及達摩面壁和少林武術與達摩之關係[2]

 

由此可見,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說法,全部都出自附會依託。達摩既未於少林寺面壁,又何來傳經授藝之事?此為本文第一個要辨明的問題。

 

二、少林武術不本於佛教

 

第二個問題,是少林武術之內涵到底為何?

 

少林武技,見於史實,是因寺僧幫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緣故。原先,在大業末年,天下紛亂時,「群盜攻剽,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後來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對峙,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據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書寺僧,請其「擒破凶孽,廓茲淨土」。寺僧響應了,率眾與王軍作戰,而得到唐太宗的旌獎。

 

這時少林寺僧當然已頗有勇武,而這個光榮的歷史當然也可能使少林寺僧以練武為其傳統。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後的唐宋金元時期,卻都沒有少林寺僧習武擅名的記載。因此隋唐之際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現,也可能是鑑於大業末年山賊曾經劫掠該寺,「縱火焚塔院,院中眾宇,攸焉同滅」,所以才奮勇起來護衛自保。也就是說,斯乃一時之激發、偶然之特例,唐宋金元之間,則少林寺未必有習武之傳統。()「十二棍僧救秦王」之類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時少林武技與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無直接或間接之關係。

 

少林武術之盛,明確可稽者,實在於明代。具詳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八章第八節,此不贅。僅強調三點:

 

()當時少林武術以棍為主,少林拳之威望則不如棍,故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說:「少林棍名夜叉,乃緊那羅王之聖傳,而今稱為無上菩提矣,而拳猶未盛傳於海內。」

 

()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發展中,廣泛汲取各界之長處。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過少林,觀看寺僧練棍,就說其棍法「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所以挑了兩位僧人來教誨,要他們「轉授寺僧,以永其傳」(《正氣堂集‧新建十方禪院碑》)。足證此時還不是「天下武術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廣泛吸收天下武術之長以豐富其藝。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還會談到這一點。

 

()少林武術跟佛教扯上關係,也由此時才開始,如程家猷所謂少林棍法乃緊那羅王所傳云云,即屬此類。但此類說法,僅推源於佛教傳說;少林武術與佛學仍乏具體之內在關聯。而且這牽合武術與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見。我們只能說這時確實是有不少少林寺僧人在練武罷了。可是他們練的武術與非出家眾並無太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學之源,乃天下武學匯聚之海,其武術本來就是吸收各界武術而成的,其拳棍同於方內之士,殊無足詫。據明末王世性〈嵩游記〉稱他在少林寺曾見「中有為猴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這是象形拳,取擬物類,與佛教思想可說毫無關係。明代已然如此,至今當然更為嚴重[3]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所載少林各種拳法來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觝、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演練此拳以氣功為上乘,而氣功之說有:日養氣、月練氣、氣養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進退得宜」;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連拳,據傳為岳飛所創。凡此等等,運用應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氣神諸觀念構思其拳路,明顯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會上各色拳種才形成了這樣的結果。其中連拳本於岳飛、十三抓源於元代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更是該書業已聲明了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第一○九-一一二頁)。

 

此外,如上海大聲圖書局纂輯出版的《拳經》,《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也說是少林拳術之專集。但該書第二卷論潭腿、太祖長拳三十二圖、內家張三丰內家拳、外家少林宗法等。可見「少林拳」也者,有時甚至包括了張三丰內家拳而說。什麼拳都可納入其名下,所以說少林已成天下武學匯聚之海[4]

 

不過,把內家拳包括進少林拳中畢竟是較晚期的現象。在明末,少林拳是以剛硬著名的。所以相對於「內家拳」而有「外家拳」之稱。

 

此一稱謂,起於康熙八年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該銘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康熙十四年,黃氏子百家復撰〈內家拳法說〉,昌明其藝。雍正十三年,曹秉仁編《寧波府志》記張松溪與少林僧比武事,也談到:「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張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這些記載,均將少林拳與內家拳相對來說,而且認為外家不如內家。

 

少林拳面臨這種內家拳崛起的挑戰,對應之道,仍跟碰到俞大猷而發現棍法已經不行了一樣,其辦法就是以敵為師,採擷內家拳之長。所以後來少林拳拳經中才會論敘內家的張三丰拳法。

 

故總結來說,少林武技首顯於唐初,以棍法為主。其拳名不甚彰,至明乃又大盛。不僅傳承棍法,而且開始刻意鑽研拳法,又廣泛吸收社會上各種武技,故越趨成熟,此其發展之大勢也。不過,也由於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習武有成而已,殊難謂其藝與佛教有何內在之關聯。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跟少林拳比較有關係的,反而是道教思想,這是第三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藉用《易筋經》來做些說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另出了一種《少林拳術精義》,題達摩大師著、玉峰余問犀繕校。卷首有李靖貞觀二年序、牛皋紹興十二年序二篇。書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作於明天啟四年(一六二四)的跋文,以及祝文瀾嘉慶十年(一八○五)的序文。內分上下兩冊,內容也分為兩部分,一是服氣、行功、排打練習圖勢與說明;二是總論、內壯論、膜論、陰陽配合論、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神勇餘功等。

 

這本《少林拳術精義》,其實就是《易筋經》的翻版。改成這個名稱,適足以看出《易筋經》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它就代表了少林拳術之精義。

 

不過,清朝流傳之《易筋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本子。其一體例如上。另一本載十二圖勢,一般又稱為《易筋經十二勢》,凡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正如另一本《易筋經》上記載的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也都是導引勢那樣。

 

為什麼少林寺的拳法秘笈卻大談導引呢?

 

《易筋經》篇首雖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說過該序乃後人偽作。牛皋之序同樣出於偽造。凌廷堪說:牛序自稱「宏毅將軍湯陰牛皋鶴九甫序」,但牛皋為汝州魯山人,非湯陰人,亦不字鶴九。宋代更無宏毅將軍、鄂鎮大元帥等官號。序中又云:「徽欽北狩,泥馬渡江」,然而欽宗廟號乃紹興三十一年定者,序既自稱作於紹興十二年,焉能預知欽宗廟號?牛皋卒於紹興十七年,卒時欽宗尚在。又,序謂牛皋為將,乃應岳飛之募,亦誤。皋初隸田師中。序中云云,全與史傳不合。徐震則考證道:牛皋序文中談到宋高宗「泥馬渡江」,斯乃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其序自署紹興十二年作,並藏其書於嵩山石壁中;可是紹興十一年,宋已將河南割給金國了,牛皋又怎麼可能去嵩山藏書呢?類似的考辨,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亦曾論及,可見清人即已不信其書是唐宋傳下來的。現在因該書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序,故《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認為其書即宋衡所撰。

 

案:宋衡序文寫於天啟四年,然台灣國家圖書館(舊名中央圖書館)曾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即收有宋衡「後跋」。錢遵王與宋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若該書遲至天啟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亦不應毫無鑑識能力。故由錢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題為達摩所傳之《易筋經》,出現年代當在此稍前。前曾談及程宗猷說少林本以棍法聞名,明末才努力鑽研拳術。其時代在萬曆年間。因此,《易筋經》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造出來,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書甫出,天啟崇禎間猶未大行,錢遵王、宋衡,應該都是熱心的推介宣揚者。一九六八年台灣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另有順治辛丑海岱遊人張月峰敘記[5]。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復云其所據者,為蔣竹莊家藏明版本刻本。則是明末傳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過,明代已有刻本之說是可疑的,蔣竹莊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較於黃宗羲、黃百家對當時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經》仍剛在推廣階段,對天下傳習少林拳者也尚未發生風行草偃、轉移風氣之作用。少林拳藝,當時仍以剛猛、搏攻、跳踉奮躍見長。

 

可是這種拳風在當時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是黃宗羲的〈王征南墓志銘〉或曹秉仁《寧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種以靜制動、內歛的拳術,而且評價在少林拳之上。這種內家拳術的崛起,事實上是一時風氣,如太極、形意、八卦這類拳術,均由此風氣發展而成;同時大儒顏元亦學運氣術,往往「夜中坐功」,並習雙刀單刀(見《顏習齋先生年譜》)。面對內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不有所更革。或者說,內家拳之崛起,代表著一種時代的新思潮,少林拳也在這一思潮中形成了變革。

 

內家拳之興起,乃是導引運氣理論與武術的結合。明末清初以前,所有武術著作都沒有練氣的講法。即使是戚繼先的《紀效新書》也沒有這類言論。但明末清初以後,練氣,卻成了普遍之觀點與功法。

 

乾隆間王宗岳(一七六三-一七九五)《太極拳論》明言使拳應「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同時期萇乃周(一七二四-一七八三)《萇氏武技書》也在論拳法時大談〈中氣論〉、〈行氣論〉、〈養氣論〉,謂練拳者必須「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氣與身合」。一些武術名家,如康熙、雍正間的甘鳳池,《清史稿‧甘鳳池傳》說甘氏「善導引術」,「拳法通內外二家秘奧」;乾隆時的唐際之,《清稗類抄‧技勇類》說他「能運氣。運氣處,有硬塊墳起如核桃,刀石不能傷」。

 

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乾隆時八卦教張百祿,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說其教徒「拜張百祿為師,學拳運氣」、「學八卦拳,並授運氣口訣」;嘉慶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學習義和拳棒」,並「運氣念咒」;嘉慶八年,離卦教首領張景文教授徒眾,「同教中有僅只念咒運氣,學習拳棒者」,直到道光間,該教仍教徒眾「每日坐功運氣」。而這個教即與少林頗有關係,據《那文毅奏議》說,嘉慶間離卦教徒張洛焦,曾習金鐘罩,時常來往少林寺。足證運氣之說已流衍天下,且往往與宗教結合,少林亦受此風氣之籠罩。故《清稗類鈔》說:「少林拳法有練功術,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鄭板橋也說湖北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運氣傳神之訣。魏習之數年,周身堅硬如鐵」。運氣時,雖刀斧不能傷,其狀大類前面所述及的唐際元。

 

這種重視氣的新武術觀,必然會將武術由形體動作、趨避騰挪、技巧姿勢、力量速度,轉向內部之血氣運行層面,此所以稱為「內家拳」。內向化,成為這個時期一種重要的趨勢。

 

《易筋經》就是這一趨勢最好的證例。它說練其功法,可使人「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併其指可貫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項」(〈內壯神勇〉)。這種效能,非一般之勇力,而是靠氣。故非外壯,而是內壯;非一般之勇力,而名為神勇。〈內壯篇〉說:

 

內與外對,壯與衰對。壯與衰較,壯可久也。內與外較,外勿略也。內壯言堅,外壯言勇,堅而能勇,是真勇也。……凡練內壯,其則有三:一曰守中道。守中者,專於積氣也。……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韻、勻其鼻息、緘其口氣、逸其身勞、鎖其意馳、四肢不動、一念冥心。……守在於是,則一身之精氣與神俱注於是。……二曰勿他馳想。……三曰持其充周。……氣既積矣,精神血脈悉皆附之。守之不馳,揉之且久,氣唯中蘊而不旁溢,氣積而力自積,氣充而力自周。

 

內壯,是靠守中積氣,以達到積力之效的。其法則有三,而實僅專意守中一法(此法有操作上的下手處,也就是揉,所謂「其下手之要,妙用於揉」,詳下文)。守中,以及勻鼻息、緘口氣、鎖意馳、一念冥心等,誰都看得出來這乃是道家工夫。所以此處講精氣神,〈總論〉更申言易道與陰陽二氣之運,把「易筋」之「易」推原其義到《易經》上去: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為言大矣哉!易乃陰陽之道也,易即變化之易也。易之變化,雖存乎陰陽,而陰陽之變化,實有存乎人。……人勿為陰陽所羅,以血氣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

 

這是教人要掌握陰陽(所謂「陰陽為人握也」)。掌握之法,除了上文所說的守中積氣之外,還有採咽陰陽與配合陰陽之法。採咽陰陽,見〈採精華法〉,云:「太陽之精、太陰之華,二氣交融、化生萬物。古人善採咽者,久久皆仙。」這是道教服氣之法,亦甚顯然。配合陰陽,則見〈配合陰陽法〉。說人身為小陰陽,「凡人身中其陽衰者,多患痿弱虛憊之疾,宜用童子少婦,依法揉之。蓋以女子外陰而內陽,借取其陽,以助我之衰」,反之亦然。此乃陰陽調濟之義。

 

也就是說,《易筋經》主張內壯、追求神勇,提出來的方法則是守中積氣、吸日月之氣、借別人之氣等。整個拳術的理論完全沒有談到搏擊的招式技法,而是內向化地教人掌握陰陽氣運,涵養精氣神,以轉弱為強、變靡為壯。這與戚繼光《紀效新書》、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任伯言《白打要譜》等嘉靖、萬曆間武術書實有完全不同的論述取向。

 

而這種路向跟道家道教的關係,則是非常明顯的。除了講《易經》、講陰陽氣運、講修煉、講煉氣、講守中、講採咽、講陰陽配補之外,它還有〈外壯神功八段錦〉,是直接採用道教導引術的。

 

八段錦之名,始見於南宋洪邁《夷堅乙志》卷九,云政和七年起居郎李似矩「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曾慥《道樞》卷三十五〈眾妙編〉更詳述其法。《易筋經》所講的,其實也就是同一套功法[6]

 

這樣子結合著道教導引運氣之法以改良少林拳,而託名於達摩的著作,在天啟間面世之後,配合著整個內家拳或拳術內向化的潮流,事實上對少林僧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少林寺逐漸便接受了它。

 

何以知道呢?據王祖源《內功圖說》云:咸豐四年,他隨兄長住在陝西時,認識了力士周斌,三人同至少林寺,在寺中住了三個月,得少林〈內功圖〉與〈槍棒譜〉而歸。槍棒譜,其實是少林寺的老東西;內功圖,就是新玩藝了。其內容包含十二段錦總訣及圖說、神仙起居法、《內功圖說》與五臟病因、《易筋經》十二圖訣、卻病延年法等。這是少林寺已吸收了《易筋經》的鐵證。

 

十二段錦與八段錦基本上是同一套東西,乾隆三十六年徐文弼編《壽世傳真》八卷,既錄了八段雜錦歌,又擴充為十二段錦,同時還有〈修養宜行內功〉一卷,述調息與小周天功法(含靜坐、內視、叩齒、漱津、運氣於任督二脈等)。少林內功圖的「內功」之說,遠昉《易筋經》,近採《壽世傳真》,是再清楚不過的。後來,光緒二十一年周述官編《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就乾脆併用了「易筋」與「內功」兩詞[7]

 

四、援道入佛的新典範

 

採用了《易筋經》,而開始講究內功的少林拳,正是因為如此,才能把張三丰內家拳也包括進少林拳譜系中來,甚至造出張三丰源出少林的傳說。內家拳所創的點穴法(見〈王征南墓志銘〉),認穴本同於醫家之銅人法,結果也竟成了《少林銅人簿》一類講法,彷彿其技即源出於少林,實在是歷史上極饒興味的發展[8]

 

不過,銅人之說,《易筋經》卷下〈玉環穴說〉有載:「《王錄識餘》云:『銅人針炙圖,載臟腑一身俞穴有玉環,余不知玉環是何物。』張紫陽《玉清金華秘文》論神仙結丹處,曰心下腎上,脾左肝右,生門在前,密戶居後,其連如環,其白如綿,方圓徑寸,密裹一身之精粹,此即玉環」,則是尚不言點穴,亦不採銅人針炙圖之說。此即可見《易筋經》雖談內功,雖用導引法,其說終究與內家拳術不同。此處徵引張紫陽丹法,下文又談呼吸吐納、存想、咽津等,但事實上道教講這些,是要人養結內丹、修真登仙。《易筋經》雖用其法,卻並不是要讓人成仙。所以說它仍然是與道教功法不甚相同的。

 

這個分別,就像《易筋經》講內功、論內壯、說積氣,方向上固然與內家拳相同,都呈現著內向化的性質;但把它拿來跟太極八卦形意之類拳法相較,立刻便會發現它們仍究不一樣。

 

《易筋經》所要達到的,仍是剛的效果。它所謂的「神勇」,比一般的剛猛勇力更勇,「併指可貫牛腹,側掌可斷牛項,孥拳可擘虎胸」;「吾腹,乃以木石鐵椎,令壯漢擊之,若罔知焉」(海岱遊人〈敘記〉);「綿弱之身,可以立成鐵石」;「以血肉之軀,而易為金石之體」(〈總論〉)。內家拳則比較強調柔,因此多說鬆、虛、靜、用意不用力、氣沈丹田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易筋經》是少林武者依少林拳之基本特性(剛猛),從內向化的思路上去採擷道教功法而成的,所以與內家拳、道教仍有所差異。

 

這是目標、性質方面的不同。在具體功法方面,它也不純用導引。而是以藥洗、服食、揉打來配合意守養氣。

 

所謂藥洗,是用湯藥來洗身體,幫助筋骨堅實。服藥與揉打則一內一外,所謂「外資於揉,內資於藥」。揉,即按摩之法,以揉按心臍之間為主。心臍間的膜,不容易揉按到,則用杵搗槌打。詳見其〈膜論〉、〈揉法〉諸篇。這種揉法及對筋膜的解說,亦是道教所無的。「般剌密諦」對此亦特加按語解說云:

 

易筋以練膜為先,練膜以煉氣為主。然此膜人多不識,不可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空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則聯絡肢骸,膜則包貼骸骨。筋與膜較,膜軟於筋。肉與膜較,膜勁於肉。膜居肉之內,骨之外,包骨襯肉之物也。其狀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氣串於膜間,護其骨、壯其筋、合為一體,乃曰全功。

 

這才是《易筋經》獨特的功法與見解[9]。在此之前,東晉已傳〈天竺國按摩法〉,見《太清道林攝生論》、《正一法文修真要旨》、《備急千金要方》、《雲笈七籤》、《遵生八牋》等書中,共十八勢。又有婆羅門導引法,輯入王仲丘《攝生纂錄》中,凡十二節。其中都有槌打的方法,但前者僅談到「以手反槌背上」,後者只說要「兩手交槌膊並連臂,反捶背上連腰腳」,沒有像《易筋經》這種按揉搗打之法,更沒有筋膜說。不過,我遍考了道教所有導引法門,均無槌打者,故也許可以說槌打為天竺按摩導引法之特色,而《易筋經》就是發展了這個特色[10]

 

按摩槌打,是揉按、杵搗、槌打,漸次加重的。木杵、木槌之外,尚要輔以石袋、石杵。木杵、木槌,用於有肉處。骨縫間,則用石袋、石杵。它與道教運氣法不同之處,在於道教主要靠存想,以意運氣,讓氣流走於任督二脈;它不是如此,而是在揉打時,意注於揉打之處。所以揉打至何處,意與氣也就到了那個地方。先揉於前身心下臍上,「功至二百日,前胸氣滿,任脈充盈;則宜運入脊後,以充督脈」。共行功十二個月。

 

按月行功,是宋代發展出來的導引法,相傳出於陳摶。《四庫全書‧道家類存目》稱此為「按節行功法」,指它依照著氣節時令來行功,明朝頗為流行。《遵生八牋》、《三才圖會》、《保生心鑑》均曾載入,羅洪先《萬壽仙書》稱為〈四時坐功卻病圖訣〉。《易筋經》沿用了這種按月行功的觀念,所以內中有〈初月行功法〉、〈二月行功法〉、〈三月行功法〉、〈四月行功法〉、〈五六七八月行功法〉、〈九十十一十二月行功法〉六篇。

 

經此十二月行功並服藥洗藥之後,神功已成,氣滿於內,但還有兩事需要補充。第一件事,揉打積氣,只在前胸後臂,故氣僅充於身體上,還不能把氣運到手上,所以接著要練手。怎麼練呢?一是仍用揉打之法,用石袋從肩頭往下打,直至小指尖再用手搓揉;二是也用藥洗;三是藥洗後加以鍛練。先努氣生力,然後用黑豆綠豆拌在斗中,用手去插,以磨礪其筋骨皮膚,類似後世練鐵沙掌之法。

 

第二件事,是要學習賈力運力的姿勢和方法。全身積氣,殆如水庫蓄水,水既蓄滿,便須學怎麼行水用水,此所以又有〈賈力運力勢法〉篇。

 

此類勢法,其實就是八段錦、十二段錦之類導引動功,也有些版本稱之為「易筋經十二勢」,但它說這是佛家功法:

 

此功昉自禪門,以禪定為主。將欲行持,先須閉目冥心,握固神思,屏去紛擾,澄心調息。至神氣凝定,然後依次如式行之。必以神貫意注,毋得徒具其形,若心君妄動、神散意馳,便為徒勞其形而弗獲實效。初練動式,必心力兼到。

 

早先所有動功導引八段錦、十二段錦廿四勢之類,均只說明動姿勢,很少強調心的修養,這則是一個特例。後來徐文弼《壽世傳真》及王祖源傳出的《內功圖說》皆沿襲之,以十二段錦的第一式為「閉目冥心坐,握固靜思神」。

 

它把澄心解釋為禪定工夫,並認為除了在練八段錦時要用此工夫外,一切行功均以此為基本,是它理論上一大特色。故「般剌密諦」在〈內壯論〉之後又特加識語謂:

 

人之初生,本來原善,若為情欲雜念分去,則本來面目一切抹倒。又為眼耳鼻舌身意分損,靈台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達摩大師,面壁少林九載者,是不縱耳目之欲也。耳目不為欲縱,猿馬自被鎖縛矣。……此篇乃達摩佛祖心印先基,其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

 

守中,就是「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後絕諸妄念,漸至如一不動」。含其眼光等七句,是指閉眼、凝耳、勻鼻、緘口、逸身、鎖意、四肢不動、一念冥心。講的還是澄心靜慮的工夫。它以此為禪定,乃是援道以入佛,希望達成一種綜合佛理與道術的新架構。後來佛門接受此經,且將之視為佛門武術宗源,亦因它具有這種援道以入佛的型態。

 

五、仙佛武學的路向與疑難

 

《易筋經》在明末少林拳發展的關鍵時刻,吸收了道教的氣運學說,講呼吸吐納、守中積氣、採咽陰陽、修練導引,形成了一套配合少林剛猛拳風的內壯理論與內功功法,當然很快就奠定了它的典範地位。

 

但這種融合事實上是強水火於一冶,非常困難。《易筋經》也未能達致完美融會之境地,其理論與功法均有不少破綻。

 

先說功法。《易筋經》吸收道教功法時,混採了好幾種不同的路數,例如守中積氣是一種,服咽日月精華的服氣論又是一種,二者並不相同,經文兼取之,何者為正、何者為輔?守中固然可解釋為禪定,服食日月精華又與佛教思想何干?此即為其疏漏之處。

 

《易筋經》各本又多有〈內運周天火候歌〉、〈行功要訣〉。此純是內丹法,又與服氣論、積氣論迥異。重點在於「顛倒陰陽,更轉互屬」,添水返火、運用鉛氣。且行功只在子午,要以河車逆運坎水上崑崙,共運三十六度,企求五氣朝元。若用此法,則大談服食日月精華、揉打搓洗,便歸辭費。抽添水火,氣貫泥丸,又與內壯神勇有何關聯?《易筋經》兼收並蓄,而不知實自陷於左支右絀也。

 

又,道教丹法中是有歧途、有旁門的。所以道教煉丹之士稱好的煉丹法為金丹大道。不好的丹法,例如藉助性交貨採陰補陽者,便被稱為泥水丹法。《易筋經》援用了道教煉丹術,卻對此無力檢別,只說功夫若成之後,「修身堅壯,不畏飢寒,房戰取勝,泥水採珠,猶小用耳。修仙成佛,要不外是」(〈易筋經意篇〉)。它認為這只是功夫高下之分,殊不知修仙之法與陰陽採戰乃是兩條路,功夫並不相同。古修房中術者,固然有以性交為登仙秘徑者,但煉內丹之法,大興於宋元,尤其北派全真教均為出家道士,焉能以陰陽採捕或房中征戰為說?故內丹家說龍虎交媾、陰陽配合,主要乃是一身內氣而說。即使是東派男女雙修,亦與房戰採捕者不同。《易筋經》不知此中分判,誤為一談,可謂大謬。

 

不僅如此,《易筋經》因正面肯定房戰採珠之功效,竟發展出了鍛練陽具之法。教人攢、掙、搓、拍睪丸;咽、摔、握、洗束、養陽具。洗,指用藥水燙洗。束,指用軟帛束之勿屈。練之久久,陽物便剛強了,「雖木石鐵鎚亦無所惴」(〈下部行功法〉)。海岱游人說在長白山曾逢一西羌人即曾習此功夫,可以「以長繩繫睪丸,綴以牛車之輪,曳輪而走,若馳也」。現今市井間有號稱全真氣功之「九九神功」,練的就是這類繫睪丸、吊陰莖的工夫。這種工夫跟武術有什麼關係?無非乞求增強性能力罷了,故《易筋經》以此自云:「以之戰,應無敵手。以之延嗣,必種元胎。吾不知天地間更有何樂大於是法者!」「設鏖欲戰,則閉氣存神,按隊行兵,自能無敵。若於應用之時,加吞吐呼吸之功,更精神百倍,氣力不衰,晝夜不寢,數日不食,亦無礙矣。」

 

它如此沾沾自喜其壯陽神效,是否恰當呢?若真是達摩傳經,授予少林寺僧,當然不會談這一套,也用不著這一套。且這種功法中顯示的性態度,是以性為天地間之至樂,以晝夜不寢不食地性交為樂事,更非僧人習武者所宜有。所以像這些地方,明顯地是為它所吸收的道教功法所誤,不及檢別,因而誤入歧途[11]

 

經中功法其他妄謬之處,頗與此有關,如〈無敵神功密法〉教人「兩腳盤坐身項直,雙手捧托腎囊前。……此段為運氣到莖卵功夫」。宣統三年梁子瑜刊全圖《易筋經》則引高子曰:「握固二字,人多不考,豈特閉目見自己之目,冥心見自己之心哉?趺坐時,當以左腳後跟曲頂腎莖跟下處,不令精竅洩云耳。」此皆妄談,乃讀丘處機《大丹直指》而誤者。

 

形成這類混淆與錯誤,可能也不能歸咎於古人造作經論時思慮欠周,而應考慮其時代風氣。宋元以來之道教丹法,本來就有三教揉合的性質;以長生為命功,以釋家明心見性為性功,而講性命雙修,更是普遍。故往往仙佛合言,混無生宗旨與長生久視於一爐。《易筋經》就顯示了這種理路。〈內運周天火候歌〉說:

 

《易筋經》,煉氣訣。……定氣凝神鎖心猿,兩手插抱趺足坐,識得先天太極初,此處辨識生身路。冥目調息萬緣定,念念俱無歸淨土。……此是神仙真口訣,君須牢記《易筋經》。

 

既歸淨土,又成神仙,口氣與〈易筋經意篇〉說:「修仙成佛,要不外是」相同。都是仙佛合說。而在實際功法操作中,則是以修仙為成佛的。

 

此種型態,自宋以來已漸形成,至明末而大盛。如顏元就批評他家鄉「萬曆末年添出個黃天道」,「仙佛參雜之教也」。「似仙家吐納採煉之術,卻又說受胎為目連僧,口中念佛」(《四存編‧存人編》)。黃天道,亦以煉成金剛不壞之體,撞出輪迴為說,也每日三次參拜日月,也主張雙修法,均與《易筋經》有相同之處。同在天啟年間的道教伍柳派伍沖虛所著《內煉金丹心法》,成於一六二二年,增注本刊於崇禎十二年,改名《天仙正理直論增注》,更是說:「天仙,佛之至者也。」其弟子柳華陽《金仙證論‧禪機賦第十三》則云:「恐後世學禪者不明佛之正法,反謂吾非禪道,故留此以為憑證耳」,也以仙佛合宗自命。《易筋經》處此時會,援道入佛,欲修命以成佛,也是可以理解的[12]

 

此外,我們在前面曾經談過:明清朝時期一些民間教派常習武練氣。這些民間教派,都是混揉三教義理而成的,直至晚清均是如此。如道光年,揚州「周星垣,號太谷,能練氣辟殼,……遨游士商大夫間,多心樂而口諱之,積中師事久,頗得其術,太谷門徒寖盛」(《山東軍興紀略》卷二十一〈黃崖教匪〉)。「宿州張義法者,從永城魏中沅學彈花、織布兩歌,皆邪教之隱語。又令盤膝靜坐,名為『坐蓮花』;兩手捧腹,名為『捧太極』;一日三次,默誦咒語,名為『三省功夫』」(《金壺七墨》浪墨卷四〈教匪遺孽〉)。光緒年間,「霸州城西魚津窩村,有……密密還鄉道教門,即白蓮教門也。該教宗旨,恭敬孔子、老君、佛,吃常齋。……日日坐功運氣,望死後西方樂土,成仙作祖」(《拳時北京教友致命》卷八,北京救世堂一九二○年刻本)。又光緒間,有「一炷香」教。該教創於明末,「以敬佛為宗旨,不殺生,不害命,吃長齋,焚香,日日坐功運氣,其終向望死後脫下皮囊,往西天成仙作祖,為樂境也」。

 

這些教門,有兩方面與《易筋經》關係密切:一是它們都屬於混淆佛道,甚或混揉三教之世俗宗教型態,其教義取便流俗信從,故理論都不嚴密,也不深刻。錯謬之處,往往而有。即使不錯,理境也不高。《易筋經》也有這種現象,重在可以實用奉行,而非造論之幽玄精密。

 

其次,這些教派,常被官方或正統人士定義為「邪教」。除了教義未盡正宗之外,這些教派輒舞拳弄棍、練氣習武也是一個極普遍且重要的因素。因此,它呈現的,是一種宗教、練氣、習武混合的狀態。而《易筋經》所顯示的,也就是這個樣子。假若我們記得「火燒少林寺」的傳說,則這種類似性就更為有趣了。少林寺在清朝事實上並未被火燒掉。但那是歷史上的事。在武術界,少林涉及天地會反清復明大業,少林寺被燒、少林五祖逃出、分別創立洪拳等等,則是各門派心目中傳承已久之另一事實。這些武術派別,奉達摩為祖師,謂其藝皆傳自少林,似乎也不能說他們都是神經病,明明沒有的事還相信得如此誠篤,明明沒有的人物偏要供來做祖宗。假若《易筋經》跟那些民間宗教一樣,也有一個教團,用這樣的功法來教其教民,將宗教、習武、練氣合而為一,以致傳其藝者均自稱少林門徒,以致朝廷忌憚而剿滅之,不是也很有可能嗎?不是比說練武的都是神經病更合理嗎?只不過,這個名喚少林的教團,未必即是嵩山那座少林寺。我們看這些故事,均自稱為南少林;包括敘述達摩授藝的部分,如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云:「少林技擊,以五拳為上乘。……五拳之法,傳自梁時之達摩禪師。達摩師由北南來。」亦謂達摩是到南方授拳。豈不分明告訴別人:此少林非彼少林,此達摩非彼達摩嗎?達摩,釋典通作達磨,此則皆稱達摩,也有暗示畛域區隔之意。

 

這是一種推測。另一種可能性的考量,則是從明末另一本拳經覓線索。那就是乾隆四十九年(一七八四)曹煥斗整理出版的《拳經拳法備要》。

 

此書實為兩書。《拳經》為張孔昭撰,《拳法備要》則係曹氏自著[13]。張氏約為康熙時期人,其譜中有「少林寺玄機和尚傳授身法圖」,似其法本諸少林,後來張鳴鴞、張孔昭等轉益多師,又頗有自得之處,固已迥非玄機和尚傳授之原貌,但淵源本於少林,應是確實不誣的。據其所述,則明末少林寺拳勇已著盛名,亦有傳授,流布四方,所以《拳經》中已出現:「拳法之由來本於少林寺」之說。把宋太祖長拳、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銷、二十四氣探馬入閃、十二短打、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張敬伯之打,統統溯源於少林。這些武術,其實均為《紀效新書》上的記載,可是在戚繼光的敘述中,它們是跟少林寺棍法齊名的,並非源出少林。可見明末清初,少林拳勇聲名漸著之後,少林徒眾張大其說,高自標置,自居為武術宗祖,把各家武術都講成出自少林,已成為一種風氣。

 

而事實上,廣泛吸收各界長處,才是此刻少林拳發展的真相。例如《拳經拳法備要》中有醉八仙拳,號稱「此乃拳家之祖,從此化出」。佛教少林拳法,緣何而取義於醉八仙?僧家戒酒,又不奉八仙,此類拳法,自是汲取自異教而來。拳法中又有「走盤太極八步全圖」,又講陰陽、剛柔、借力、偷力,此均與佛理無涉,而是近於道家的理論,與其拳法有醉八仙相似。

 

此書亦已提到氣的問題,〈提勁運用之法〉云:「大凡運勁之法在乎氣,而氣之虛實全憑小腹下運之。蓋周身運量氣為之先。若氣不在小腹而在上胸,此上實下虛」,把力量歸原於氣,氣力則要由腰轉出。另有〈氣法指要〉云:

緊閉牙關口莫開,口開氣洩力何來?須知存氣常充腹,煞手休將氣放懷。迴轉翻身輕展動,灌通筋骨壯形骸,終朝練習常如是,體質堅牢勝鐵胎。

 

這種氣法,便很像《易筋經》所述導引法。足證少林拳法在明末清初確是朝結合氣論、道教思想、道教導引法之方向發展的。佛、道、武,混而為一。這也是一種「三教合一」,只不過,含有不少混淆與疑難,不可不辨。

 

六、《易筋經》的流傳與誤解

 

《易筋》、《洗髓》二經,武學界仰若泰山北斗,傳習者多,深自秘惜者尤夥,影響至為可觀。但傳習誦法者,或不知其來歷,或不明其功法之底蘊,或不辨其謬,更勿能審其於武術史思想史之意義,矜習遺編,詫為奇術,聊資稗販而已。

 

以民國十八年張慶霖所著《練氣行功秘訣內外篇》考之。其書金一明序,謂其為少林衣鉢,推崇曰:「練《易筋》者,不能比其神;練《洗髓》者,不能知其妙。」作者張慶霖本人亦於內篇第十一章〈氣功歌訣秘抄〉,亦即全書結尾處,抄錄〈內運火候篇〉、〈無始鍾氣篇〉、〈四大假合篇〉、〈凡聖同歸篇〉、〈物我一致篇〉、〈六六還原篇〉,然後說:「本歌訣已極氣功之能事,酣暢淋漓,毫無所諱:其法與《易筋》、《洗髓》兩篇大同小異。至其道,則又高出《洗》、《易》萬萬也。是均在有緣學者熟爛於胸中揣摩之矣。」又說:「《易筋》、《洗髓》訣,蔣竹莊家藏刻本中有,但不及涵芬樓手抄秘笈錄中之詳而雅。至本訣則為秘抄,從未見刊行過。」其實此六篇歌訣,第一篇即在《易筋經》中;其餘五篇,則為《洗髓經》之文字。張氏謂其「從未刊行過」,又誇稱其法高出兩經萬萬,真乃天大之笑話。蔣竹莊家藏本便錄有此數篇歌訣全文,張氏蓋根本未曾寓目。涵芬樓秘笈抄本,確實較蔣藏本為「詳」,但所多出來的,乃是〈退火法〉及〈服藥十錦丸〉、〈五生丸法〉、〈五成丸法〉、〈十全丸法〉、〈便方〉、〈平起服法〉、〈平起洗法〉等藥方,又何嘗「詳而雅」?此即可見張氏大言欺人,非於《易筋》、《洗髓》兩書毫無所悉,即是陰竊其說,復張揚謂能勝於二經,以驚俗耳、以駭俗目也。此書有段祺瑞、金一明序。段氏非此道中人,或不嫻仙佛武術之事;金一明則為大行家,曾著《中國技擊精華》、《武當拳術》、《武當三十二勢長拳》、《練功秘訣》等書,乃竟隨聲附和,不知張氏此書不僅抄錄者即為兩經之歌訣,其所述功法亦衍兩經之緒,誠可怪嘆!

 

又,宣統三年梁士賢輯刊《全國易筋經》,僅錄第一套十二式、第二套五式、第三套五式,共二十二式。附青萊真人八段錦坐功圖八式、陳摶睡功圖二式。則是只以八段錦視《易筋經》,可謂管中窺斑,未見全貌。

 

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則說二經「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洗髓之於禪定,尤為重要,由此而入,方是坦途」。殊不知依二經之意,易筋洗髓均須運用禪定工夫。故非二者為學佛坐禪之基先工夫,乃禪定為其入門之坦途。蕭氏恰好說倒了。

 

蕭氏此刊,又自詡其《洗髓經》係乾隆間排印本,且謂「經前並有慧可序;後有跋,係月庵超昱緒欣據內典翻譯。全部《易筋經》亦係據原本天竺文翻譯」。凡此,亦均為誤說。兩經皆無梵文本,亦不在《大藏經》內。慧可序、月庵跋,也均為偽記。凌廷堪考證謂:慧可序,云:「初至陝西敦煌」,後魏時敦煌焉有陝西之稱《校禮常文集》卷廿五?《易筋經》乾隆間只有抄本,《洗髓經》時代更晚,是依附《易筋經》而造者,幻中出幻,乾隆間豈能遂有刻本?故此亦大言欺人而不識刊印之源流者也。書中又附所謂「易筋甩手功真傳」,云出道教《青城秘錄》等書。按,將此類功法與《易筋經》合刊,固足以供讀者參證,使知《易筋經》與道教養生功法之關聯;然甩手僅為養生之用,與《易筋經》之為武技內壯者功用殊途,恐不宜牽合。至於練易筋功時,「須絕對斷絕房事。……期滿後,亦以少親房幃為上,能行而不漏者亦然」云云,懸為厲禁,而實乏根據,經中毫無證案,乃蕭氏虛聲恫嚇以增人信此功法耳。

 

蔡雨良另由棲霞山老道處得一兩經合抄本,一九八一年由真善美出版社印出。較蕭刊本多〈推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增廣易筋洗髓內功圖說〉、〈易筋洗髓支流彙纂〉、〈內外功集成〉。易筋之學,流脈頗可考見,可謂洋洋大觀,裨益學林,不為無功。但刊印其書,旨在「發揚仙學」,提供給「有志性命雙修者」研究。《易筋經》本來乃是吸收道教導引運氣練丹之說,以發展武勇搏擊之術;此則遽以其言導引運氣練丹,而奉之以為成仙養生秘譜矣,豈不謬哉!

 

武術界所傳,別有五台山靈空禪師《全圖練軟硬功秘訣大全》一種。凡總論、練軟硬功秘訣、練功印證錄、練功治傷秘方四章。所指軟功,乃硃沙掌一指禪之類;硬功,乃金鐘罩鐵布衫之類。其法實均由《易筋經》所述搓揉、藥洗、努氣生力、以手插豆之法發展而來。其用藥洗手之藥方亦然。第一章第六節並述〈涵虛禪師練功學技談〉,可知該書所論功法與少林《易筋經》肸嚮相通,淵源正不可掩。但區分武功為內外兩類,云:「內功主練氣,趺坐習靜,與道家之導引術約略相似。外功主練力」,則是內外打為兩截,非以內功為筋骨力量之助。又述練外功之法,為「先練皮肉,次則練筋骨,皮肉筋骨既堅實,更進而練習個部之實力,實力既充,然後更進而練習運行氣力之法。練皮肉,用搓摩之法;練筋骨,用八段錦;練各部氣力,用努氣生力法,兼用石鎖鐵槓等器械之助,均與《易筋經》同,然次序顛倒了。《易筋經》是以氣為主,充氣於內,以壯筋膜血骨,再練皮肉。靈空禪師此法,則有外無內,雖衍《易筋》之緒,而實失其真傳[14]

 

也就是說,《易筋》、《洗髓》,地位雖高,真賞殆罕。無論仙學抑或武學,承流接響者固不乏人,但誤解既多,或虛飾而增華,或變本而加厲,或源遠而歧,或流別而分,殊難使人明其來歷、知其底蘊,於明清之際佛、道、武學參合之跡,尤難考案,故本文粗發其凡,以俾考覽。

 

【註釋】

[1] 徐震,《國技論略》上編〈辨偽〉中〈易筋洗髓經不出於達摩〉、〈辨少林拳術秘訣言師授淵源時代之誤〉二節(民國六十四年,華聯版社重印本)。又唐豪,《少林武當考》上編第五節〈達磨與易筋經〉(民國七十二年,華聯出版社重印)。

[2] 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五章第八節(民國八十五年,五洲出版社)。

[3] 象形拳,又稱仿生拳。意謂模仿生物而成。其中猴拳起源甚早,《紀效新書》已云:「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又有六步拳、猴拳、囮拳,名勢各有所稱,而實大同小異。」曹煥斗《拳經拳法備要》也有站步式,注云:「亦名瘋魔步,猴拳從此化。」鐵拐李顛椿式,注云:「醉步此中生出,猴拳亦從此生出。」兩者對勘,可猴拳流傳已久,而少林拳法中亦頗重視猴拳,其法則以顛醉佯狂之步法為之。然而,後世所謂少林五拳,卻是龍、虎、豹、蛇、鶴,見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民國七十三年,華聯出版社重印本)。此蓋猴拳在少林宗派中漸中其傳,而亦可證明少林五拳之說屬於後之附會。

[4] 尊我齋主人編,《少林拳術秘訣》,亦以少林武術為「柔術」、「氣功」。此即其書晚出之證。

[5] 海岱遊人敘記,一本題為元中統六年,見[1] 引唐范生書。

[6] 八段錦,有繁有簡,有坐有動,詳馬濟人《道教與氣功》,第三章十五至十九節(文津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7] 《少林拳術秘訣》將此八段錦十二式擴充為十八式,稱為「達摩所傳十八羅漢手」。該書並未引用《易筋經》,但這顯然由《易筋經》來。

[8] 點穴法創自內家拳師,且與道流淵源深厚,後少林才傳習其技,另見[1] 所引徐震書上編〈存疑〉。

[9] 論膜,極為特殊,後世少林拳術亦無承續其說者,僅《楊氏太極拳老譜》附錄有〈太極膜脈筋六解〉一篇,其中說:「膜若節之,血不周流。脈若拿之,氣難行走。筋若抓之,身無主地。」「抓膜節之半死,申脈拿之似亡,單筋抓之勁斷。」此似即與《易筋經》所言有關。該譜另有〈太極力氣解〉頁:「氣走於膜、絡筋脈。力出於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壯於皮骨,形也。有氣者是內壯於筋脈,象也」,與《易筋經》內壯的講法也顯然是有關係的。

[10] 《楊氏太極拳老譜‧太極字字解》將按、揉、摩、捶、打諸法,由練功之法,轉為技擊之法,云:「挫、揉、捶、打於人於己,按、摩、推、拿於己於人,開、合、升、降於己於人,此十二字皆用手也。」按摩捶打於己,就是練功之法,施之於人則是技擊之術。此顯然也是由《易筋經》所述按摩捶打之法引申變化而來。同理,〈太極空結挫揉論〉說:「有挫空、挫結;有揉空、揉結之辨。……揉空者,則力分矣。揉結者,則力隅矣。若結揉挫,則氣力反,空揉挫則氣力敗」等等,也是把揉法之用轉為搏擊之術。

太極拳法本以掤、、擠、按、採、挒、肘、靠為之,初無揉法;抓筋膜、閉六脈,亦非拳式中本有之義,故此均應為吸收自《易筋經》之說。世之論太極拳者,惜尚未考焉。

[11] 自由出版社所刊蕭天石編《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即刪去有關下部行功法的部分,謂其易流於房中採戰,恐為後世重雙修法之房中家所羼入。

[12] 為道家功法者,應推萇乃周《萇氏武技書》,次則為王宗岳〈太極拳論〉。但王氏之說與道教丹法無關,萇氏〈中氣說〉則明白指出:「中氣者即仙經所謂元陽,此氣即先天真乙之氣、文煉之則內丹,武煉之則為外丹」。

[13] 此書作者,各家考證,見解不盡相同。羅振常認為全都是曹煥斗作。唐豪認為一部分為張鳴鴞編,一部分為張孔昭或其門弟子所作。我的看法,則與他們不同。

[14] 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內功圖說》十八卷,作於光緒二十一年,刊於民國十九年,卷帙最高,體例亦較特殊。其特點有三:一、將《易筋》、《洗髓》合為一體,認為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析分。二、兩經合論之後,他將《易筋》視為外壯功夫,謂《洗髓》為養心功夫,而所述功法,實偏於內養煉丹,已非武術神勇之技。三、他非常強調三教合一,是所有《易筋經》中唯一講三教合一的,不止為仙佛合論而已。

周氏之術,據他說傳自少林靜一空悟法師。一九九一年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王敬等人編《中國古代密傳氣功》曾將此書重排了一次。

__

《普門學報》第5 / 2001 9 月 第 17 頁,共 18 論文 / 達摩《易筋經》論考 ISSN1609-476X 普門學報社出版 地址:84049 台灣高雄縣大樹鄉佛光山普門學報社 電話:07-6561921 12911292 傳真:07-6565774 E-mailugbj@fgs.org.tw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