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僧伽禮儀及塔像建造——《僧像致敬篇》解讀3
濟群法師
15/09/2017 06:2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5.供養及修治功德】

  以下,引《善生經》說明供養和莊嚴佛塔的功德。

  《善生經》,又名《優婆塞戒經》,7卷,北涼曇無讖譯。以《中阿含經》卷33《善生經》發展而成,是佛為善生長者說大乘優婆塞戒(在家戒)的經典。全經內容分集會、發菩提心、悲、解脫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為本經重心,除提出在家菩薩應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輕等大乘獨有的戒條。

   《善生經》雲: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一線、一華、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乃至無量寶、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差別。
   若見塔廟,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人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
   若作寶塔及作寶像,當以種種幡蓋、香華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華、伎樂種種供養。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
   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塗。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錦彩、鈴磬、繩鎖而供養之。
   畫佛像時,彩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拂、明鏡、末香、散香、燒香,種種伎樂歌舞供養,晝夜不絕。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
   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藏覆,勸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後顯示。見毀壞像,應當志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自若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作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應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優婆塞戒經》卷3
   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心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綖(yán)至無量綖,若以一花至無量花,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贊至無量偈贊,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繞一匝至無量匝,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及涅槃後,等無差別。

   見塔廟時,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之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若作寶塔及作寶像,作訖當以種種幡蓋香花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花、種種伎樂而供養之。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花、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
   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泥。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彩綿、鈴磬、繩鎖而供養之。
   畫佛像時,彩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花貫、散花、妙紼()、明鏡,末香、塗香、散香、燒香,種種伎樂、歌舞供養。如晝夜亦如是,如夜晝亦如是。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
   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覆藏,勸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後顯示。見像毀壞,應當至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若自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直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至心恭敬,是二福德等無差別。(T24-1051-1052上)

  《善生經》雲: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一切智藏,佛的尊稱,世出世智無不圓足,蘊含無窮,出生無盡,故喻如藏。志心,專心、誠心。滅身,舍利。《善生經》說:善男子,如來具備圓滿的智慧,是一切智的含藏者。所以,有智慧的人應當一心一意地勤修供養。佛陀在世時,供養佛陀的生身。佛陀入滅後,供養佛陀的舍利、佛像以及佛塔、寺院。因為如來是世間最殊勝的福田,倘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們自然捨不得荒廢,自然會積極地開墾、種植。
  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即使在沒有佛塔和佛像的曠野中,也要一心繫念佛陀功德。並由憶念佛陀的無量功德,發自內心地生起恭敬和讚歎。
  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我們不僅自己要供養塔像,也應勸導他人培植福田。看到有人供養塔像,立即歡喜讚歎,希望更多的人有機會種植善根。如果自己有一定的威望和號召力,應盡己所能,號召人們共襄盛舉,共同營造塔像、寺院,以此作為對三寶的供養。
  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供養之後,對自己不能妄自菲薄,要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對完善生命品質充滿信心。對三寶更要保有尊重、恭敬之心。
  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凡供養塔像的供品及莊嚴具,應儘量親歷親為,而不只是吩咐他人去做。當然,可以在自己做的同時勸請他人一起參與,但關鍵是自己參與。在此過程中,是以純粹的供養心承擔,而不是為了超過他人,為了和他人進行攀比,那就是世俗的染汙心了。
  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做的時候,無論出多少錢、多少力都甘之若飴,歡喜供養,沒有絲毫後悔懊惱。除人力、財物的付出外,還應對塔像時時讚歎,時時保持恭敬,從而圓滿身口意三業的供養。
  若以一錢、一線、一華、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乃至無量寶、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差別。佛陀告訴我們,無論什麼供養,或大或小,從一塊錢、一根線、一朵花、一支香、一個偈頌、一個禮拜、繞塔一匝到無量寶物;或長或短,從一時到無量時;或自或他,從自己做到和大家一起做。只要能以虔誠心、全心全意地供養佛法僧,無論是我在世或涅槃以後,所得功德都是沒有差別的。
  若見塔廟,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我們見到塔廟之後,應該以金銀銅鐵及繩鎖幡蓋等各種莊嚴具,或者以種種梵唄及香、花、燈、塗、果作為供養。塔像和佛陀生身一樣,也是世間福田。供養不僅可以培福,更可以此培養對三寶的信心,強化皈依的修行。
  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人所壞處,亦當自治。如果看到佛塔、寺院被鳥獸踐踏毀壞,應當設法修理或粉刷,並將之打掃乾淨。如果是被暴風、水火等自然災害或人為力量損壞,也應及時修整。
  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如果自己沒有力量承擔的話,應當勸請有能力的人發心維護,或者購置金銀、銅鐵、土木等建築材料用於修繕。如果塔上有塵土覆蓋,應該掃除乾淨。如果塔上有汙泥垢染,應以配有香料的水進行清洗。
  若作寶塔及作寶像,當以種種幡蓋、香華奉上。如果營造寶塔或佛像,應該以種種幢幡、華蓋、香花作為供奉,作為莊嚴。
  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為了表達恭敬景仰之心,塔像應儘量以上等寶物去做。如果確實沒有這個能力,而不是捨不得,可以用泥土或木頭建造。
  成訖,亦當幡蓋、香華、伎樂種種供養。無論用什麼材料製作,落成之後,都應以種種幢幡、華蓋、香花以及梵唄作為供奉。總之,關鍵在於供養心而不是物品本身的價值。只要在我們能力範圍內供養最好的即可,而不是不顧自身條件,一定要用什麼來做,那是攀比而不是供養了。
  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如果看到塔中或四周有雜草叢生,髒亂不淨,如鳥獸的糞便、死屍,腐爛的花草等,都要清除乾淨。如果塔中及四周有蛇和老鼠等小動物的洞穴,也要將它們驅趕出去,再將洞穴堵住,以防後患。
  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琉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頗梨,狀如水晶的寶石。任力,盡力。如果塔中供有佛像,如銅鑄佛像、木雕佛像、石刻佛像、泥塑佛像,以及金銀、琉璃、頗梨製作的佛像,應當經常清洗以保持乾淨,並盡力以香料塗抹。
  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塗。還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製作種種瓔珞供品,裝飾塔身,使之像轉輪聖王塔那樣金碧輝煌。精舍之中,也要以香料或白土塗抹,使之莊嚴潔淨,芬芳宜人。
  作塔像已,當以琉璃、頗梨、真珠、綾絹、錦彩、鈴磬、繩鎖而供養之。塔像完成之後,要以珍貴寶物作為供養,如珠寶鑽石、綾羅綢緞及各種鈴鐺、繩鎖之類的裝飾品。
  畫佛像時,彩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拂、明鏡、末香、散香、燒香,種種伎樂歌舞供養,晝夜不絕。乳雞子,蛋清。華貫,用花朵串成的花環。畫佛像時,顏料中不能以蛋清作為膠合劑。還應以種種花環、花朵,精美的拂塵、明鏡,芬芳的末香、散香、燒香及種種梵唄歌舞,日以繼夜地作為供養。
  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不要像外道那樣燒酥大麥來供養塔,不要用酥油塗抹塔像,也不要用牛奶去洗。前面說過,按照佛教的做法,應該以香塗,以香水洗。
  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藏覆,勸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後顯示。不可以造半身的佛像,那是不如法的。如果佛像的身體已經殘缺不全,應當收藏在妥當的地方,再找上好的工匠修補。修補完整之後,才能用於供奉。因為凡夫的特點就是心隨境轉,看到不莊嚴的佛像往往很難生起恭敬心。如果這尊像確實對人們修習皈依沒有多少幫助,甚至會帶來某些負面影響,應以恭敬心設法處理。
  見毀壞像,應當志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見到損毀的佛像,同樣要供養恭敬,和完整的佛像沒有分別。這是從另一個角度,對前面所說的處理方式進行補充。我們之所以要將破損佛像密藏起來,出發點是為了避免他人見後起不敬想。但對於自己來說,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像,都應一視同仁,恭敬無別,這是我們作為佛弟子應當具備的基本認知。
  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自若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作助之。對佛像的種種供養,首先要自己做。如果自己確實沒有能力做,也可以請他人做,或者勸導他人和自己一起做。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應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是二福德等無差別。如果有人以四天下的所有寶物供養如來,而另一個人對如來的種種功德稱揚讚歎,以虔誠心稱念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等贊佛偈頌。這兩種行為所獲得的功德是沒有差別的。這是以校量方式說明,供養主要在於發心,在於心行的純度,而不僅僅在於行為本身。

  【6.造毀二報】

  以下,律祖引用各種經論說明營造和毀壞塔像的不同果報。

  《無垢優婆夷問經》

  1卷,後魏般若流支譯。有無垢優婆夷、賢優婆夷等請教佛陀,拂佛塔地乃至四梵行、三歸戒的功德差別。佛陀為她們作了解答。

  《無垢清信女問經》雲:未知掃佛塔地,有何善報?四相塗治,華香供養,複何福報?禪修梵行,三歸五戒,複得何報?佛告女言:掃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已,亦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若人信佛,圓輪形塗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已,彼人命終生弗婆提富樂自在,後生化樂天。若人信佛,作半月形塗塔,散華香者,生瞿陀尼,後生兜率天。若人信佛,于佛塔邊四方塗地,散華燒香,彼終生郁單曰,後生炎摩天。若人信佛,作人面形塗塔,華香供養,所有善根,果報如是。若人入禪,修四梵行,歸佛法僧,受持五戒,彼人無量無數善根,福報無窮,後得涅槃

   《無垢優婆夷問經》
   無垢優婆夷作是語已,複白佛言:未知掃佛塔地,所有善根得何福報?四廂塗治,所有善根得何福報?散華燒香,供養佛塔,所有善根得何福報?禪四梵行,三歸五戒,所有善根得何福報?唯願世尊為我解說。
   佛告無垢優婆夷言:掃佛塔地得五福報。何等為五?一者自心清淨,他人見已,生清淨心。二者為他所愛。三者天心歡喜。四者集端正業。五者命終生於善道天中。無垢當知,掃佛塔地,福報如是。無垢當知,若人信佛,作圓輪形塗佛塔地,散花燒香,如是供養,我說彼人身壞命終生弗婆提,富樂自在,于彼壽終生化樂天。無垢當知,若人信佛,作半月形塗佛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我說彼人身壞命終生瞿陀尼,富樂自在,于彼壽終生兜率天。無垢當知,若人信佛,于佛塔邊四方塗地,散花燒香如是供養,我說彼人身壞命終生郁單曰,富樂自在,于彼壽終生炎摩天。無垢當知,若人信佛,作人面形塗佛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我說彼人身壞命終生閻浮提,富樂自在,壽終生於三十三天。無垢當知,此塗塔地,散華燒香,所有善根,果報如是。無垢當知,若人入禪修四梵行,歸佛法僧,受持五戒,我說彼人無量無數善根,福報無窮無盡,後得涅槃。T14-950-951上)

  《無垢清信女問經》雲。清信女,梵語優婆夷,受持三皈五戒並具清淨信心的女眾。藏經中名為《無垢優婆夷問經》。
  未知掃佛塔地,有何善報?四相塗治,華香供養,複何福報?禪修梵行,三歸五戒,複得何報?四相,圓輪形、半月形、四方形、人面形。梵行,慈悲喜舍四梵行。經中,無垢優婆夷向佛陀請問:不知清掃佛塔能感得什麼果報?以圓輪形等四相塗塔,並以香花作為供養,又能感得什麼果報?修習慈悲喜舍四梵住,受持三皈五戒,又能得到什麼果報?
  佛告女言:掃佛地得五福。佛陀回答無垢優婆夷說:清掃佛地能感得五種福報。我們過去在佛學院讀書時,每天早齋後第一件事就是掃地。看來以後也該分幾畝地給你們掃掃,我覺得在西園掃地是一大享受,春天樟樹落葉,秋天銀杏落葉,掃起來感覺都很好。當然,掃地不只是為了享受,而是一種修行方式。越是單純的勞動,越容易使內心清淨。研究所的環境要靠大家維護,每人除了把房間衛生搞乾淨,也要以供養心清掃公共環境,以此積資培福。
  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已,亦生淨心。第一,掃地可以使自己的內心得到清淨,他人見到之後,也會感到清淨。凡夫易被外境所轉,所以,淨化環境也能達到淨心的果報。
  二、為他愛。第二,掃地是和大家結緣,把環境衛生搞好了,大家自然喜歡你、讚歎你。
  三、天心歡喜。第三,不但周圍的人喜歡你,天人同樣歡喜讚歎。
  四、集端正業。第四,能感得端正的果報。因為淨化環境是在種莊嚴的因,自然能感得莊嚴的果。所以,掃地不僅是在莊嚴道場,也在莊嚴我們的心,莊嚴我們的身相。
  五、命終生善道天中。命終之時,可以得生人天善道。
   因掃地而證道者,最著名的就是佛世時的周利盤陀。他初出家時蠢笨無比,幾年還記不住一個偈頌。後來佛陀就讓他去掃地,在掃地時念誦掃塵、除垢,日復一日,最終開悟證道,成就阿羅漢果。
   以下,說明四相塗治、華香供養所感得的果報。
  若人信佛,圓輪形塗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已,彼人命終生弗婆提,富樂自在,後生化樂天。弗婆提,東勝神洲。化樂天,六欲天之五,在兜率天之上,他化自在天之下。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邊以圓形塗地並散花、燒香作為供養,命終之後,可以生到東勝神洲。其後,轉生化樂天繼續享樂。
  若人信佛,作半月形塗塔,散華香者,生瞿陀尼,後生兜率天。瞿陀尼,西牛賀洲。兜率天,欲界第四層天,有內外二院,外院為天人所居,內院為彌勒菩薩淨土。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邊以半月形塗地並散花、燒香作為供養,命終之後,可以生到西牛賀洲。其後,轉生兜率天繼續享樂。
  若人信佛,于佛塔邊四方塗地,散華燒香,彼終生郁單曰,後生炎摩天。郁單越,北俱盧洲。炎摩天,欲界第三層天。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邊以四方形塗地並散花、燒香作為供養,命終之後,可以生到北俱盧洲。其後,轉生炎摩天繼續享樂。
  若人信佛,作人面形塗塔,華香供養,所有善根,果報如是。如果有人信佛,在佛塔邊以人面形塗地並散花、燒香作為供養,以此感得的善根,最終會生到我們現在所居的南瞻部洲。
  若人入禪,修四梵行,歸佛法僧,受持五戒,彼人無量無數善根,福報無窮,後得涅槃。如果有人修習禪定,入于初禪,並修習慈悲喜舍四梵住,受持三皈五戒,就會種下無量無邊的善根,招感無窮無盡的果報,最終證得涅槃。
   可見,外在的一切供養,都比不上皈依持戒、修習慈悲喜舍的供養,所謂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因為外在供養只能使我們獲得福報,而修行卻能改變內在的生命品質。

  《大般涅槃經》

  《涅槃》雲:不犯僧佛物,塗掃佛僧地,造像若佛塔,常生歡喜心,皆生不動國

《大般涅槃經》卷19
   不犯僧鬘物,善守於佛物。塗掃佛僧地,則生不動國。

   造像若佛塔,猶如大拇指。常生歡喜心,則生不動國。(T12-734中)

  《涅槃經》說:東方有佛,世界名不動,佛號滿月光明。無畏菩薩白佛:此土眾生造何等業,得生彼國?佛以偈答,內容正如《行事鈔》所引。大意是:不破壞或侵佔僧物、佛物,時時清掃或以香料塗抹佛地、僧地,發心營造佛像、佛塔,並且對營造塔像隨喜讚歎,這樣做的人將來都能得生不動國。

  《大智度論》

  《智論》:沙彌戒不香塗身,雲何供三寶?答:以所貴物,隨時所須而用供養,或以塗地及壁,並行來坐處等

   《大智度論》卷93
   問曰:沙彌戒乃至受一日戒,尚不以香塗身,雲何以香供養佛及僧?答曰:是菩薩以身所貴物,隨所須時用以供養,或以塗地塗壁及行坐處。T25-711上)

  《大智度論》提出一個疑問:沙彌戒規定不可以香塗身,那又為什麼要以塗香供養三寶呢?回答是:我們應該以自己最貴重的物品用於供養,根據需要,或者塗於地面,或者塗於塔壁,或者塗于塔邊的道路或坐處。
   同樣是塗香,以香塗身會引起我們對身體的執著,而以香塗地則能幫助我們培養供養心、恭敬心。

  《大方廣十輪經》

  又名《方廣十輪經》、《十輪經》,8卷,譯於北涼,譯者不詳。經中述說地藏菩薩功德,並說依十種佛輪及三乘十種依止輪可以轉十惡業輪等。

  《十輪》: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欲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墮阿鼻獄具受諸苦

   《大方廣十輪經》卷4
   破壞塔寺、僧坊、堂舍,殺害比丘,先所修習一切善根皆悉滅盡。命欲終時,支節皆疼,如火焚燒。其人舌根如被系縛,于多日中口不能語,命終之後墮阿鼻地獄。(T13-699下)

  《大方廣十輪經》說,如果破壞寺院,乃至殺害比丘。此人將命終時,全身的每一處關節都會疼痛難忍,很多天說不出話來。最後,墮落阿鼻地獄遭受無盡痛苦。
   這一部分主要介紹了怎樣如法地造塔、防護塔、供養塔。從個人修行來說,能幫助我們修習皈依、培植福田。從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來說,是作為三寶的象徵物,令眾生廣種善根。這就必須如法營造並賦予正確內涵,由此方有攝受眾生的力量。

《僧像致敬篇》解讀之八

第二節 造寺法

  以下介紹寺院的營造法則。

  有盛德法師造《寺誥》十篇,具明造寺方法,祇桓圖樣,隨有所造,必准正教。並護持匡眾、僧網綱要等,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

  有盛德法師造《寺誥》十篇,具明造寺方法,祇桓圖樣,隨有所造,必准正教。盛德,德行很高,此處指隋代僧人靈裕,精通《華嚴》、《涅槃》、《地論》、律部,並通世典儒籍,時稱裕菩薩。祇桓,指祇園精舍,由給孤獨長者和祇陀太子共同供養佛陀,並由舍利弗監工營造,是佛世時規模最大的精舍,僧房計有數百棟,講堂、集會堂、休養室、盥洗室、儲藏室、誦讀室等應有盡有,佛陀經常於此說法。後人也以祇桓作為佛寺的代稱。靈裕法師曾經撰寫《寺誥》,共十篇,詳細說明了造寺的具體方法及寺院的規劃圖紙。凡營造佛寺,應當以此作為範本。《寺誥》相關內容,《法苑珠林》、《大宋僧史略》等典籍中都曾引用。本書對道宣律師影響,主要見於《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和《關中創立戒壇圖經》。
  並護持匡眾、僧網綱要等,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匡眾,管理僧團。僧網,管理制度。《寺誥》中,還包括種種管理僧團的相關制度,因為內容太多,無法詳細闡述。此處簡單引用其中造寺這部分的內容。
   律祖很重視造寺之法,《大正藏》45冊還收錄有律祖所撰《中天竺舍衛國祇洹寺圖經》。律祖此作成於西元667,其中記載了祇園精舍的緣起、規模及建築的位置、結構、用途。律祖自序記載,餘以祇洹本寺主久所居二十五年,一期化跡七處八會之鴻業形不從於此園,五部四含之玄藉法多從於斯寺。由是搜采群篇,特事通敘。但以出沒不同,懷鉛未即。忽於覺悟感此幽靈,積年沉鬱霈然頓寫。為撰寫此篇,律祖曾廣泛收集資料而始終未能定稿,後得天人感靈,覺夢雖異不足懷疑,乃成。宋《高僧傳》十四卷道宣傳記載,又有天人雲:曾撰祇洹圖經,計人間紙帛一百許卷。宣苦告口占,一一抄記上下二卷。而律祖于同年撰寫的《關中創立戒壇圖經》則談到:餘所撰祇桓圖上下兩卷,修緝所聞統收經律,討讎諸傳極有蹤緒。可見,《祇洹寺圖經》雖於夢中得天人感靈,但有足夠的經典依據。不過我對這一塊還沒有研究,無法給你們講得很詳細,待以後有時間再深入瞭解。我覺得,寺院建築應該兼具宗教性和實用性。因為寺院首先是修道的場所,但現在寺院的房子似乎都是給菩薩住的,真正用於修道的實用場地太少,有待改進。

一、依法生善

  謂處所須避譏涉,當離於尼寺及市傍府側等。佛殿經坊極令清素,僧院廚倉趣得充事。如此,則後無所壞。今時末法造寺,惟有處所,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而限外無儀式表相,令人知者。故祇桓圖中,凡立木石土宇,並有所表,令人天識相,知釋門多法。故能影覆邪術,禽獸畏威,儀形隱映,為世欽仰。

   以下正式說明造寺的法式。惟有依法而造,才能對世間起到教化作用。
  謂處所須避譏涉,當離於尼寺及市傍府側等。譏,譏嫌。涉,干涉。營造寺院必須選擇合適的處所,首先要避開容易引起世人譏嫌的地方,如尼寺。其次還要避開容易產生干擾的地方,如市場、官府之類。
  佛殿經坊極令清素,僧院廚倉趣得充事。供佛的殿堂和藏經、誦經的處所,應該建造得清淨素雅。而僧人居住的寮房及廚房、倉庫等建築,關鍵則是講究實用性。清素一詞,對寺院建築風格做了很好的定位。寺院為修道場所,不應以富麗堂皇為能事。除佛像、供品須盡己所能以精美、上乘的材料製作並供養外,建築本身不必華麗。
  如此,則後無所壞。如果能夠這樣的話,寺院就能長期使用,不易遭到毀壞。這段話雖然簡單,但指出了兩個關鍵問題。一是場所選擇要合理,如果周邊環境不好,或易招人非議,將帶來很多潛在問題,招致後患。二是整體佈局和風格定位要恰當,根據建築的不同功能,給予準確定位。
  今時末法造寺,惟有處所,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而限外無儀式表相,令人知者。表相,造寺前須先作羯磨,然後表相,說明寺院方圓,東西南北各至何處。律祖感慨說,在今天這個末法時期,建造寺院不過是找塊地方建些房子,派上用場即可。雖然有時也作羯磨,卻沒有表相,參加者還是搞不清楚。
  故祇桓圖中,凡立木石土宇,並有所表,令人天識相,知釋門多法。祇桓圖樣記載,凡是立一根柱子、砌一塊石頭、建一座土牆,都具有表法的內涵。這樣才能使天人和世人都知道,佛門一切做法都是有依據、有法度、有深意的。比如植樹表示生長之意,立石表達內心堅貞。戒壇居東,表示有人開始走上菩提之道,如日出於東。無常院在西,表示有人即將走向死亡,如日薄西山。樹立旗杆,如夜航明燈,表示迷者知歸。營造樓房,表示道品階漸,從下而上漸次升高。建放生池,表示魔和外道可以到池中洗心革面。種植荷花,表示其心如蓮,出淤泥而不染。所以說,每個做法都不僅限於建築規劃,更具有法的內涵。
  故能影覆邪術,禽獸畏威,儀形隱映,為世欽仰。儀形,典範,楷模。因為具有正法,邪術才不能對我們構成侵擾,構成破壞,所謂邪不壓正。即使禽獸走到寺廟,也會被這種莊嚴的氛圍所震懾。因為如法建寺而具表法作用,故為世人仰慕、尊重。倘能如此,在參禮寺院的過程中就能對佛法有所瞭解。
   所以說,寺院建築應該兼具實用和表法的作用。在西園寺三寶樓的建設過程中,普仁大和尚就總結了繼承佛教傳統、突出現代特色、整體風格協調、注重實用價值、便於管理應用、表達佛法內涵六點,對現代佛教建築作了準確定位。佛教建築的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壇城,以其特有的精神內涵,於無形中對人們起到教化作用。

二、無法致損

  但歷代綿積,秉教陵遲,事存法隱,錯舉意旨。俗人既不曉法,眾僧未解示導。但相仿效,虛費財物,競心精妙,力志勝他。房廊台觀,務令高顯。過彼便止,都不存法。
   又還自騰踐,如己莊宅。眾僧房堂,諸俗受用。毀壞損辱,情無所愧。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滅也(其甚者,打罵眾僧種種非法。取要言之,從僧強力抑奪、貸借乞請。乃至停屍僧院,舉哀寺內,置塚、澡浴等,並非法也)。

  下面進一步說明末法衰相。因為沒有法,就造成佛教的衰損。
  但歷代綿積,秉教陵遲,事存法隱,錯舉意旨。陵遲,逐漸衰敗。長期以來,教法越來越鬆馳,越來越衰落。雖然營造寺院這些現象還存在,其中卻沒有法的內涵,各人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好惡任意為之,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但究竟為什麼要這麼造?大家都說不清楚。
  俗人既不曉法,眾僧未解示導。在家人固然是不懂得法,多數僧眾也不能給予正確的引導。包括在修學問題上,很多出家人對在家人的開示,都是談一種個人心得,介紹一些個人經驗。對什麼才是常規的修學之道,什麼才是最合適對方的修行法門,卻不甚了了。
  但相仿效。因為大家對這些問題都無法可依,往往就是互相仿效。要造塔了,看看什麼塔比較符合自己的口味,就據此拷貝一下。要造寺廟了,同樣是找個現成的模仿一下。有時甚至是東拼西湊,抄襲一堆不同風格的建築雜燴。除了形式上的仿造,對為什麼要這麼造?怎麼造法最適合?根本就不加研究。
  虛費財物,競心精妙,力志勝他。現在很多人營造寺院、塔像,只是追求奢華,追求規模,結果華而不實,徒然浪費很多財力物力。不僅如此,還互相攀比,力求要超過別人。你造得大,我造得比你更大;你造得高,我比你造得更高。做的都是表面文章,佛法內涵卻越來越少。
  房廊台觀,務令高顯。過彼便止,都不存法。所造殿堂、樓臺,只求高大豪華,只求超過別人即可,哪裡還有什麼法的內涵?
  又還自騰踐,如己莊宅。眾僧房堂,諸俗受用。毀壞損辱,情無所愧。騰踐,賓士踐踏,比喻肆意破壞。毀壞,損壞物品,損辱,侮辱僧眾。還有些人把寺院當做自己私宅一樣,肆意使用乃至踐踏。僧眾的寮房,卻被世俗人佔用享受。不僅如此,他們還任意毀壞寺院設施,甚至侮辱僧人,不感到絲毫慚愧。
  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滅也。承,奉事。因為寺法毀壞,結果反而是在家人執管寺院權力,出家人卻要聽從指使,像下人一樣服侍那些在家人。這些都是寺法變壞的表現。
   所以說,寺院不僅要如法建造,更要如法使用。出家人的職責就是內修和外弘,一方面自己修行,一方面傳播佛法,利益眾生。寺院的功用也是同樣。寺院又名道場,即修道場所,首要功用就是成就出家人修行辦道,不是用來過日子,更不是用來享受欲望的。其次是化世導俗、弘揚佛法。倘若不能發揮這兩項功用,寺院就沒多少存在意義了。而對僧人來說,如果不能踐行這兩項職責,將寺院當做謀生場所,則會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未來後果堪憂。

三、引勸俗流

  若改往修來,追法更新,慎敬無犯者,是則護持寺法也(俗人造寺本為求福,作出家之因,得道之緣。唯應禮拜、供養,為法諮請,時時覲問,如法往來,彼此利益,自他無惱,名護持也)。
  故《增一》雲:阿闍世王得信已後,敕國中無令事佛之家貲輸迎送
豈非僧傳正法,得信於人乎!

   《增一阿含經》卷20
   王問長者曰:汝兄及姊受如來化耶?對曰:如是,大王。王聞此語,歡喜踴躍,不能自勝,即擊鐘鳴鼓,告勅城內:自今已後,無令事佛之家有所貲(z
ī)輸,亦使事佛之人來迎去送。所以然者,此皆是我道法兄弟。T02-649中)

   寺院未能發揮其正常功用,又該如何改變這些現狀呢?
  若改往修來,追法更新,慎敬無犯者,是則護持寺法也。如果改正以往過失,重新建立法規,大家都依法造寺,依法使用寺院,對寺院和其中所有的一切都恭敬有加,毫無違犯,就是護持寺法的表現。我覺得,對如何建造並使用寺院,教界應該形成明文規定,不僅讓出家人知道,也要讓整個社會知道,從而對教界起到一定監督作用。
  故《增一》雲:阿闍世王得信已後,敕國中無令事佛之家,貲輸迎送。阿闍世王,曾受提婆達多誘惑而產生邪見,後改邪歸正。貲輸,納稅。迎送,官府攤派的徭役。《增一阿含經》記載,阿闍世王重歸正信後,下了一道聖旨:凡是在我的國家裡,對信佛的家庭可以免除稅收及徭役。
  豈非僧傳正法,得信於人乎。這不都是因為有僧人住持正法,才能使世人歸順信仰嗎?法賴僧傳,如果出家人身上都沒有法,就不可能對社會起到引導作用。
   從現在的情況來看,表面上,佛教似乎呈現復興之勢,到處都在大興土木,開辦法會。還有很多寺院成為旅遊觀光的熱點,每天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但其中有多少人能因來到寺院而對佛法生起信心?或對佛教有所瞭解?其實很少。主要原因就在於,寺院及僧人都缺乏法的內涵。

四、因誡道俗

   因即隨明,敬護三衣,一切眾具並如塔想,尊敬攝持。乃至剃髮染衣,戒體真旨,行來俯仰,整斂威儀。飲食施作,心常念法。憶而奉行者,俗人終不得輕爾陵慢,非法幹亂。
   假令世中賢人,內心堅正,外有威儀,猶見敬肅,不敢侮弄(如文侯敬幹木,似劉氏重孔明等)。況出世道士,披佛法衣,遊佛行處,威儀庠序,見者生善,誰不尊敬。若有輕笑,皆由自失,故知無不敬也。敬則有儀,豈唯恭攝,冥招利養(田必良美,不求種子而種子自投。道必純備,不須利養而利養潛托)。

   鑒於法的重要性,律祖接著勸勉僧人依法行事。
  因即隨明,敬護三衣。三衣,安陀會、郁多羅僧、僧伽黎,是佛制法服。懂得依法的重要性,作為出家人,就應該恭敬三衣,因為這是佛陀所制,是出家修道的象徵。若能對三衣保有恭敬,搭上衣袍時,神聖感即會油然而生,從而起到約束身心的作用。
  一切眾具並如塔想,尊敬攝持。包括佛制比丘所使用的一切物品,如缽、具等,都要當做塔像聖物那樣看待,以恭敬心來保存它、使用它。
  乃至剃髮染衣,戒體真旨,行來俯仰,整斂威儀。我們要牢記自己具有剃髮染衣的外在形象,更要牢記受戒時的誓言,使言行符合這一形象及誓言,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中表現出僧人應有的風範和威儀。
  飲食施作,心常念法。無論吃飯還是處理事務,從起心動念到一舉一動都要憶念法,時時與法相應,而不是順著習氣去做,這樣才能使這些行為成為解脫道修行的一部分。
  憶而奉行者,俗人終不得輕爾陵慢,非法幹亂。陵慢,欺淩輕慢。如果能時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並依法修行,在家人就不會輕視你,更無法擾亂你的修行。
  假令世中賢人,內心堅正,外有威儀,猶見敬肅,不敢侮弄。即使是世間那些有德行的人,內心正直,舉止得體而有威儀,常人見到之後都會肅然起敬,不敢輕視。
  況出世道士,披佛法衣,遊佛行處,威儀庠序。見者生善,誰不尊敬。道士,依八正道修行的人。佛行處,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六度、四弘誓願等。庠序,安詳肅穆。更何況出家修道者,身著三衣,更有內在的慈悲衣、忍辱衣。行佛所行,威儀具足。所見之人自然心生歡喜,誰又會不尊敬呢?如果一個出家人有良好的威儀,有時甚至不用說什麼,他所散發的內在寂靜就會具有表法作用,使人受到感化。
  若有輕笑,皆由自失,故知無不敬也。敬則有儀,豈唯恭攝,冥招利養。冥,無形中。如果被社會上的人輕視,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我們自己做得不好,而不是他們缺乏敬意。如果我們能修習禮敬之道,形之于外,威儀自然具足。不僅能使世人心生恭敬,得到攝受教化,還能於無形中感召供養和護持。就像肥沃的良田,無須請求,人們自然會爭相播種。同樣的道理,只要寺院道風純正,學修並重,人們自然會前來護持。

五、結 說

  由此而觀,為俗人所薄者,非他咎也。以法滅於身,得使貴賤所見侵陵耳。若能識法護持,人皆宗仰,誰敢侮慢之哉。

   最後有一段總結。
  由此而觀,為俗人所薄者,非他咎也。以法滅於身,得使貴賤所見侵陵耳。由此看來,出家人之所以被俗人輕視,並不是他們的過咎。而是因為自身沒有法,所以使得社會各階層的人見了之後心生輕視。
  若能識法護持,人皆宗仰,誰敢侮慢之哉。如果每個出家人都懂得法、了解法,都能依法修行,社會上的人自然就會景仰尊重,誰敢毀辱、輕視呢?
   所以我們要學會反省,不要責怪別人。即使我們自己做得還可以,但整個教界呈現出來的究竟是一種什麼形象?佛法固然是好,但很多出家人的行為確實有損佛教的形象。所以世人對佛教有反面看法時,我們不要惱火,要檢討自己。

  《僧像致敬篇》主要有兩大部分組成,一是關於如法地恭敬塔像、僧伽,及僧人間的互相禮敬。二是關於如法地造像、造塔、造寺。
   這一篇是皈依修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學佛是從皈依開始,皈依又是從住持三寶開始。而佛像、塔廟、僧人都是佛法在世間流傳的象徵,如果象徵物出現問題,佛法弘揚自然會受到影響。所以,弘法工作應該從這些基礎做起,建設如法的寺院、塔像和僧團。這樣才能使佛法長久住世,發揮化世導俗的正面作用。

 

四分律行事鈔選讀·僧像致敬篇

法軌被時,景仰斯立。謙恭斂敬,俗禮命章。遜恪攝儀,道宗爰始。豈以形服標異,而得倨慢無知。良由致敬有方,故能清革耳。故《增一》雲:有慚愧二法住世,則相恭敬,是故比丘當勤共學。
   比時移情淡,禮義雲亡。鄙末之小僧,妄參眾首。眉壽之大德,奄就下行。以武力為智能,指文華為英彥。如斯冒罔,孰可言哉!故輒略提引,永成明誡。

第一章 僧像致敬
第一節 禮敬的建立
一、實相禮

   就中分二,如題所明。初中分三:一、制相敬意。二、對敬立緣,合不兩相。三、立敬儀式。
   初中,《智論》雲:諸佛不以生身為禮敬也,若見法身,是名供養。如佛從忉利天下,須菩提在石窟中觀無常空故,為先見佛。蓮華色尼寶階先禮,佛不受之。

二、禮敬的建立及意義

   所以相敬者,為除慢法故。
   《四分》中,由諸比丘不知大小故,佛訶責已,告言:汝謂誰應受第一座、第一水、第一食,乃至起迎逆禮拜、恭敬問訊耶?諸比丘言各不定,或雲十二頭陀者、大姓、多聞法師、持律、禪師等。佛言:汝等各各長慢,故作是語。廣說三鳥獸相恭敬法,便說偈言:其敬長老者,是人能護法,現世有名譽,將來生善道。教化人民皆隨法訓:汝等於我法律中出家,更相恭敬,佛法可得流布。自今已去,聽隨長幼恭敬禮拜上座,迎逆問訊。
   《大悲》雲:佛過去時,若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兄弟、姊妹、耆年、善友、外道、諸仙、沙門、婆羅門等,無不傾側,謙下禮敬。以是報故,成佛已來,山林、人畜見佛行時,無不傾側,低頭禮拜。

   《增一》雲:無恭敬心於佛者,當生龍蛇中。以過去從中來今,猶無敬、多睡等。

   《雜含》雲:告諸比丘,若見四眾攝持諸根,長夜安樂等。

三、禮敬差別

  《智論》雲:外道是他法,故輕佛,來至佛所自坐。白衣如客,故命坐。一切出家五眾身心屬佛,故立。若得道羅漢如舍利弗等,皆坐。三道以下,並不聽坐,以所作未辦,結賊未破故。又雲:釋迦牟尼佛無別菩薩僧故,文殊師利、彌勒等入聲聞僧中,次第而坐云云。

第二節 應禮與不應禮
一、辨不應禮

   二、明對緣是非。
   《四分》中有四:一、不應禮一切白衣及女人。二、前受戒人不應禮後受戒者。三、不禮犯邊罪等十三難人、被舉、滅擯、應滅擯等。四、不禮一切說非法語者。
   《寶梁經》雲:若破戒比丘受他持戒者恭敬禮拜,得八輕法:一、作愚癡。二、口瘖瘂。三、顏貌醜陋。四、其面側戾,見者嗤笑。五、轉受女身,作貧窮婢使。六、形體羸瘦,夭損壽命。七、人所不敬,常有惡名。八、不值佛世。此破戒者,乃至大地無涕唾處。餘如上篇。

二、辨應禮

  二、應禮分二。

   【1.正常禮敬】

   初,無緣合敬。《律》中,小沙彌尼禮大沙彌尼,如是輾轉乃至如來及塔。餘如後說。

   【2.有緣不禮】

   《四分》:十種非威儀不應禮,大小行、裸身、若剃髪、若說法、嚼楊枝、洗口、若飲、若食、若噉果。
   《增一》雲:塔中不應禮。

   《五分》:相瞋、屏處不得禮。

   《十誦》:睡、縫衣、大眾中、在路行、病時不得禮。

   《僧祇》:泥作、浣衣、洗浴及手足、著一衣時、疾行等,不應禮。

   《十誦》:佛塔、聲聞塔前,自他不得互禮。

   《五百問》雲:佛塔前禮比丘,犯墮。

   《僧祇》:禮塔、誦經、讀經、寫經、授經、闇中並不得禮,皆謂別有所敬故也。

第三節 立敬儀式
一、敬佛塔法

  三、立敬儀式分三。初、敬佛法,二、敬僧法,三、大小致禮法。

   【1.正敬儀式】

   初中,敬佛塔法。若塔廟、支提受用之物,乃至擬造堂殿、床座材石等,已經佛像受用者,縱使風吹雨破,當奉敬之,如形像無異。
   故《四分》中,王以園施佛,佛不受,當令奉僧。何以故?若佛園及園物、房舍、房舍物、衣缽、坐具、針筒,便是塔廟,一切諸天、世人、沙門、魔梵不能受用,應恭敬如塔(若施僧者,我在僧中)。

   ·禮敬功德
   《增一》雲:告諸比丘,禮佛承事有五功德。一者端正,以見佛像發歡喜心。二者好聲,由見形像,口自稱號南無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三、多財報,由以華香供施故。四、生長者家,由見形已,心無染著,志心禮故。五、命終生天。此即諸佛常法,當如是學。

   ·禮敬儀式
   《智論》:禮法有三,一者口禮。二、屈膝,頭不至地。三、頭至地,是為上禮。
   《地持》:當五輪至地作禮。

   《阿含》雲:二肘、二膝、頂名輪也,亦雲五體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兩肘,以手承足,然後頂禮。後起頂頭,次肘,次膝,以為次第(不相亂也)。

   ·對境用心
   《智論》雲: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恭敬讚歎。知一切眾生中,德無過上,故言尊也。敬畏之心過於父母、師長、君王,利益重故,故雲重也。謙遜畏難,故雲恭。推其智德,故雲敬。美其功德,為贊。贊之不足又稱揚之,為歎。
   又雲:植佛福田者,植謂專心堅著也。隨以一善,禮誦、香華等,至佛無盡,由智勝故。

   ·入塔法
   《毗尼母》:不得著革屣入塔、繞塔,富羅不得入塔者。彼土諸人,著者皆起慢心,故不聽著。寒雪多處,聽著靴、富羅。
   《三千》雲:繞塔法,一、低頭視佛。二、不得蹈蟲。三、不左右視。四、不唾地。五、不與人語。又當念佛恩大難報,念佛智慧、念佛經戒、念佛功德、念佛精進,乃至泥洹。又念僧恩、師恩、父母恩、同學恩。又念一切人,皆使解脫離苦。又念學慧,除其三毒,求出要道。見塔上草,念手去之,不得捉拔。有不淨,即分除之。若天雨,當脫履塔下,乃上禮佛。

   ·旋繞法
   《五百問》雲:比丘繞塔,女眾隨者不得,有優婆塞不犯。
   《大論》:如法供養法,必應右繞。

   《賢愚》:舍利弗辭佛,膝行繞百匝也。

   《善見》雲:辭佛法,繞佛三匝,四方作禮而去。合十指爪掌叉手於頂上,卻行絕不見如來,更複作禮,迴前而去。

   《雜含》雲: 憍陳如久不見佛,後來,便以面掩佛足上致禮。

   【2.破斥非法】

  二、正明相者。

   ·通斥輕慢之相
   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則至真齊觀。今流俗僧尼多不奉佛法,並愚教網,內無正信,見不高遠,致虧大節。或在形像之前更相戲弄,出非法語。舉目攘臂,遍指聖儀。或端坐倨傲,情無畏憚。雖見經像,不起迎奉。致令俗人輕笑,損滅正法。
   故《僧祇》中,禮人不得對於佛法。乃至懸施旛蓋,不得蹈像,別施梯隥。以此文證,明敬處別。既知多過,彌須大慎。至堂殿塔廟,如履冰臨深。覩形像經教,必懾然加敬。此則道俗通知奉法,賢聖達其信心。且如對王臣令長,事亦可會。凡情難任,聖法宜遵。

   ·別斥下床禮佛
   比世中,多有在下床上禮佛者,此全無楷模。敬人尚自被責,敬佛自心在慢。有心存道者,必不行之。余親問天竺諸僧,諸國無有此法,來此方見。
   又《三千威儀》雲:自在高處,及上座在前,自於後作禮,亦不得座上作禮。

   【3.相關問題】

  《十誦》:聽持香爐、伎樂在僧佛前行。
   為和尚傳信,得代和尚禮,得對佛加趺坐。

   《僧祇》雲:作樂供佛,有欲心著,即須舍去。俗人請結華,研香供佛者得,餘一切不合。
   《大論》、《持世經》並雲:為眾生故,碎身如麻米,又如芥子,令眾生恭敬故,得入涅 槃。

   《僧祇》:佛生日乃至涅 槃日,為大眾說法稱揚佛德。

   《薩婆多》雲:二月八日成佛,亦以此日生。八月八日轉法輪,亦以此日取涅 槃。

   若依《瑞應》等經,多雲四月八日生。

   《涅 槃》初雲:二月十五日臨涅 槃。複度十仙,雲過三月已入涅 槃。
   《月德太子經》:八月十五日入滅。
   此並由眾生見聞不同,故時節不等。

   《智論》雲:王舍城十二億家,舍婆提城九億家,尚三億見或聞,由慢業故。佛世猶爾,何況末法轉輕,心業最重。
   《四分》:雲何得知正法久住?佛言:若比丘敬佛、法、僧、戒,以是故正法不滅,反上則滅。

二、敬僧法

  次明敬僧法。

   【1.眾徒可禮師】
   若眾主是和尚、闍梨,隨徒並是弟子者,縱有十人、二十人立奉敬者,亦無有違。傳雲:佛見僧來便立者,此無正教。

   【2.受懺須師禮】
   若師僧犯僧殘已下罪者,必欲行別住。佛制,弟子經理,亦須恭敬禮拜,為僧設禮,非禮弟子(如是例之)。

三、大小設禮法

  次明大小設禮法。

   【1.制敬本意】

   《毗尼母》雲:吾去世後,當依波羅提木叉行法。當各各謙卑行之,除去 憍慢,安心淨法。下座稱上座為尊者,上座稱下座為慧命。

   【2.五眾相禮】
   《四分》:五眾相禮,如來及塔通禮。初、小沙彌尼禮大沙彌尼、沙彌、式叉、比丘尼、比丘、如來及六塔。二、小沙彌禮大沙彌尼、沙彌,乃至如來及六塔。三、小式叉摩那禮大式叉,乃至如來及四塔。四、小尼禮大尼、比丘、如來三人三塔。五、小比丘禮大比丘及如來二人及塔。
   《五百問》雲:得禮師塚。還自問曰:生時是師,死成枯骨,何由向禮?答:佛在世時,應須供養,泥洹已亦是枯骨。師亦如是,須報恩故,得禮塚也。死屍未葬,義准禮之。

   《四分》:沙彌當以生年為次第,若生年等者,應以出家年為次第。
   問:沙彌得禮大沙彌尼,男女位別,今許禮者?答:莫非未具總名,無勝德可彰。又非師攝,但得向禮及以屍塚也。

   【3.禮敬儀則】
   《四分》:至上座前,脫革屣,偏袒右肩,合掌,手執兩足雲我和南(義雲度我)而作禮也。
   《出要儀》雲:和南者,為恭敬也。

   《聲論》雲:槃那寐,此翻為禮。

   《五分》:若人多,但別禮師,總禮餘人而去。

   《中含》雲:至俗人家,先坐已,後設禮敬。

   餘廣如彼《恭敬經》說。

   【4.約夏分位】
  《毗尼母》雲:從無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門國王之所尊敬,是耆舊長老。

   【5.共坐資格】
   《僧祇》:無歲比丘得共三歲坐,乃至七歲得共十歲坐。若臥床得三人坐,坐床二人坐。長一肘半床,相降三歲,得二人共坐,若減併與上座。若臥床過三肘,得降四歲共坐,若減不得。若大集會床座少,得連床接系,勿令使動,得同坐。若方褥長三肘,得共四歲坐,減者不得。若散敷草地,共坐無罪。
   《伽論》雲:地敷,得共未受具人坐。

   《薩婆多》:長床相接,但令異席、異褥、異氈,令中空絕各異,得與女人坐。

   【6.受禮慰勞】
  《僧祇》:受人禮拜,不得如啞羊不語,當相問訊:少病少惱安樂不?道路不疲苦等。共上座語,亦得雲慧命。

第二章 造佛像塔寺法

  二、明造佛像、塔寺法。

第一節 造塔像法

   初明造經像法意者。
   如來出世有二益:一、為現在生身說法。二、未來經像流布,令諸眾生於彌勒佛聞法悟解,超升離生。此大意也。

一、造像法

   【1.造像緣起】
   恐後生造像無所表彰,故目連躬將匠工上天圖取,如是三反,方乃近真。至於下天,此像垂地來迎。世尊命曰:汝于來世,廣作佛事。因垂勅雲:我滅度後,造立形像,一一似佛,使見者得法身儀則。乃至幡華供養,皆於來世得念佛三昧,具諸相好。如是造立是佛像體。(此像中國僧將來漢地,諸國不許,各愛護之,不令出境,王令依本寫留之。今後傳者,乃至四寫。彼本今在楊州長樂寺,亦雲龍光瑞像,云云。)
 
   【2.中土造像演變】

   ·前代近真
  今人隨情而造,各生奇薄,不追本實,競封世染。所以中國傳像在嶺東者,並皆風骨勁壯,儀肅隆重。每發神瑞,光世生善。(如長幹瑞像是,阿育王第四女作腳趺銘雲,今在京師大發靈相)逮於漢世,髣髴入真。流之晉宋,頗皆近實。並由敬心殷重,意存景仰,准聖模樣,故所造靈異。

   ·後世失法
   今隨世末,人務情巧。得在福敬,失在法式。但問尺寸短長,不論耳目全具。或爭價利鈍,計供厚薄。酒肉餉遺,貪婬俗務。身無潔淨,心唯涉利。致使尊像雖樹,無複威靈。菩薩立形,譬類婬女之像。金剛顯貌,等逾妬婦之儀。
   乃至抄寫經卷,唯務賤得。弱筆麁紙,惡匠鄙養。致使前工無敬,自心有慢,彼此通賤,法儀滅矣。
   致令經像訓世,為諸信首,反自輕侮,威靈焉在。故致偷盜毀壞,私竊冶鑄,焚經受用,多陷罪咎。並由違背世出世法,現在未來受無量苦,皆由失法之所致也。

   3.結 勸】

   若使道俗存法,造得真儀,鳥獸不敢汙踐,何況人乎 (近見有賊劫盜瑞像,纔入佛殿,便忽迷悶,莫知所趣。至曉,寺僧怪問,久而方醒,云云)。但能奉聖像儀,佛亦垂形示跡。
   《善見》雲:佛右牙,帝釋處。右缺盆骨,師子國中。
   《增一》:優填王造栴檀,波斯匿王造紫金,二像各長五尺。

二、造塔法

  次明造塔法。

   【1.名稱說明】
  《雜心》雲:有舍利名塔,無者名支提。塔,或名塔婆,或雲偷婆(此雲塚也,亦雲方墳),支提雲廟(廟者貌也)。

   【2.造塔功德】
  《增一阿含》雲:初起偷婆,補治故寺,並受梵福。雲何梵福?如閻浮一洲人功德,不如一轉輪王功德。如是西東北天下,乃至四天、六欲、初禪總多,比一梵主功德。此為梵福量,當如是學。

   【3.恭敬護理】
  《四分》:若起塔者,應四方、若圓、若八角,以石墼木作已,用黑泥乃至石灰、白土等。應安基四邊作闌 楯,安香華著上,聽安懸幡蓋物。不得上塔上、闌 楯上,護塔神瞋(《大論》,密跡金剛,鬼神道中。又雲:執金剛菩薩常執金剛衛護,五分佛、四面五百金剛也)。若有所取,與開。彼安幡蓋,不得蹈像上,作餘方便梯隥安之。若塔露地,供養具雨漬風飄烏鳥不淨者,作種種舍覆之。地有塵,種種泥泥之。須洗足器安道邊,外作牆門安置。若上美飲食,用金寶等器盛之,令白衣伎樂供養。若飲食當與比丘、沙彌、優婆塞,經營塔作者應食。舍利安金寶塔中,若繒綿中。若持行者,若畜生、若頭上、肩上擔戴。若拂,應用樹葉、孔雀尾拂。多有香華羅列基上、闌上、杙上,嚮中繩貫,懸屋簷前。有香泥作手輪像,乃至有餘,泥地等。

  【4.造塔處所】 
  《僧祇》:塔事者,起僧伽藍時,先規度好地作塔處。其塔不得在南、在西,應在東、在北(中國伽藍門皆東向,故佛塔廟宇皆向東開,乃至廚廁亦在西南,由彼國東北風多故。神州尚南為正陽,不必依中土法也)。不得僧地侵佛地,佛地不得侵僧地。餘如盜戒隨相說。

  【5.供養及修治功德】
  《善生經》雲: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智藏,是故智者應當志心勤修,供給生身、滅身、形像、塔廟。若於空野無塔像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作生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當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一線、一華、一香、一偈、一禮、一匝、一時,乃至無量寶、無量時,若自獨作,若共他作。善男子!若能如是志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若涅槃後,等無差別。
   若見塔廟,應以金銀銅鐵、繩鎖、幡蓋、伎樂、香油、燈明而供養之。若見鳥獸踐蹋毀壞,要當塗治,掃除令淨。暴風水火,人所壞處,亦當自治。自若無力,當勸人治,或以金銀銅鐵土木。若有塵土,灑掃除拂。若有垢汙,以香水洗。
   若作寶塔及作寶像,當以種種幡蓋、香華奉上。若無真寶,力不能辦。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訖,亦當幡蓋、香華、伎樂種種供養。若是塔中草木不淨,鳥獸死屍及其糞穢,萎華臭爛,悉當除去。蛇鼠孔穴,當塞治之。
   銅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銀、瑠璃、頗梨等像,常當洗治,任力香塗。隨力造作種種瓔珞,乃至猶如轉輪聖王塔。精舍內當以香塗,若白土塗。作塔像已,當以瑠璃、頗梨、真珠、綾絹、錦綵、鈴磬、繩鎖而供養之。
   畫佛像時,綵中不雜膠乳雞子。應以種種華貫、散華、妙拂、明鏡、末香、散香、燒香,種種伎樂歌舞供養,晝夜不絕。不如外道燒酥大麥而供養之,終不以酥塗塔像身,亦不乳洗。
   不應造作半身佛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當密藏覆,勸人令治。治具足已,然後顯示。見毀壞像,應當志心供養恭敬,如完無別。如是供養,要身自作。自若無力,當為他使,亦勸他人令作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寶供養如來,有人應以種種功德尊重讚歎,是二福德等無差別。

  【6.造毀二報】
  《無垢清信女問經》雲:未知掃佛塔地,有何善報?四相塗治,華香供養,複何福報?禪修梵行,三歸五戒,複得何報?佛告女言:掃佛地得五福,一、自心清淨,他人見已,亦生淨心。二、為他愛。三、天心歡喜。四、集端正業。五、命終生善道天中。若人信佛,圓輪形塗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已,彼人命終生弗婆提,富樂自在,後生化樂天。若人信佛,作半月形塗塔,散華香者,生瞿陀尼,後生兜率天。若人信佛,於佛塔邊四方塗地,散華燒香,彼終生郁單曰,後生炎摩天。若人信佛,作人面形塗塔,華香供養,所有善根,果報如是。若人入禪,修四梵行,歸佛法僧,受持五戒,彼人無量無數善根,福報無窮,後得涅槃。
   《涅槃》雲:不犯僧佛物,塗掃佛僧地,造像若佛塔,常生歡喜心,皆生不動國。

   《智論》:沙彌戒不香塗身,雲何供三寶?答:以所貴物,隨時所須而用供養,或以塗地及壁,並行來坐處等。

   《十輪》:若破寺殺害比丘,其人欲終,支節皆疼,多日不語,墮阿鼻獄具受諸苦。

第二節 造寺法

  二、造寺法。
   有盛德法師造《寺誥》十篇,具明造寺方法, 祇桓圖樣,隨有所造,必准正教。並護持匡眾、僧網綱要等,事繁不具,略引宗科造寺一法。

一、依法生善

  謂處所須避譏涉,當離於尼寺及市傍府側等。佛殿經坊極令清素,僧院廚倉趣得充事。如此,則後無所壞。今時末法造寺,唯有處所,事得受用。亦有用羯磨法者,而限外無儀式表相,令人知者。故 祇桓圖中,凡立木石土宇,並有所表,令人天識相,知釋門多法。故能影覆邪術,禽獸畏威,儀形隱映,為世欽仰。

二、無法致損

  但歷代綿積,秉教陵遲,事存法隱,錯舉意旨。俗人既不曉法,眾僧未解示導。但相倣斆,虛費財物,競心精妙,力志勝他。房廊台觀,務令高顯。過彼便止,都不存法。
   又還自騰踐,如己莊宅。眾僧房堂,諸俗受用。毀壞損辱,情無所愧。屈道承俗,如奴事主。是名寺法滅也(其甚者,打罵眾僧種種非法。取要言之,從僧強力抑奪、貸借乞請。乃至停屍僧院,舉哀寺內,置塚、澡浴等,並非法也)。

三、引勸俗流

   若改往修來,追法更新,慎敬無犯者,是則護持寺法也(俗人造寺本為求福,作出家之因,得道之緣。唯應禮拜、供養,為法諮請,時時覲問,如法往來,彼此利益,自他無惱,名護持也)。
   故《增一》雲:阿闍世王得信已後,勅國中無令事佛之家貲輸迎送。豈非僧傳正法,得信於人乎!

四、因誡道俗

  因即隨明,敬護三衣,一切眾具並如塔想,尊敬攝持。乃至剃髪染衣,戒體真旨,行來俯仰,整斂威儀。飲食施作,心常念法。憶而奉行者,俗人終不得輕爾陵慢,非法幹亂。
   假令世中賢人,內心堅正,外有威儀,猶見敬肅,不敢侮弄(如文侯敬幹木,似劉氏重孔明等)。況出世道士,披佛法衣,遊佛行處,威儀庠序,見者生善,誰不尊敬。若有輕笑,皆由自失,故知無不敬也。敬則有儀,豈唯恭攝,冥招利養(田必良美,不求種子而種子自投。道必純備,不須利養而利養潛托)。

五、結  說

  由此而觀,為俗人所薄者,非他咎也。以法滅於身,得使貴賤所見侵陵耳。若能識法護持,人皆宗仰,誰敢侮慢之哉(以道敬貴人者,不得起迎將送,亦不得同床共坐。唯得大坐鎮之以道,又亦不應生於憍慢)。

清淨、如法、神聖、莊嚴

——如何做好佛事用品

在普通商家看來,佛事用品似乎只是一種商品。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因為法物具有表法的作用,具有神聖的內涵。若僅僅將之視為普通商品,或僅僅看重其中的利潤空間,法物所應具備的神聖性就蕩然無存。缺少神聖性的法物,還能稱為法物嗎?這樣的佛事用品,還能被佛教界、被廣大四眾弟子接受嗎?
   那麼,如何才能保有佛事用品的神聖性?或者說,如何才能做好佛事用品?我覺得,應該遵循這樣幾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清淨、如法、神聖、莊嚴。

   第一是清淨。經營佛事用品者首先要有清淨心,能受持戒律,過正命的生活。
   製作或經營法物,應有正確的發心,那就是弘揚佛法,利益眾生,而不僅僅想著從中牟利。在創作或製作過程中,也要將心調整到位。比如製作佛具供品時,應帶著供養心;塑造佛菩薩聖像時,要觀想佛菩薩功德,憶念佛菩薩聖號。製作法物的場所不能當做普通工廠或作坊,而應視為道場,具有清淨莊嚴的氣氛。製作前,應該齋戒靜心,沐手焚香,以清淨的身心投入工作。佛事用品從業者,倘能帶著清淨心從事相關事務,其作品才能散發出法物本應具有的清淨氣息。反之,如果平日花天酒地,品行不端,又帶著滿腦子的世俗利益來做,即使在形式上接近法物,也必定充滿濁氣,充滿不良氣息。
   第二是如法。佛事用品稱為法物、法器,正是因為其中具有法的內涵。假如沒有法,還能稱為法物、法器嗎?所以,佛事用品從業者應該是佛教徒,是佛法的實踐者。惟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法物的內涵及作用,知道怎樣用心,怎樣如法制作。同時,因為作者本身具有法的內涵,才能賦予這些作品相應的法。
   此外,佛像、法物的製作都有一定之規,並有專門的《佛說造像量度經》,其形制是有法度、有傳承的,不像世間的藝術創作那樣,可以根據自我想像或個人風格隨意發揮。比如佛像,佛陀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有無量功德智慧。作為象徵佛陀的造像,應或多或少地體現出這些內涵。這就要求造像者瞭解佛陀每處身相所具有的莊嚴特徵,以及內在的寂靜、安祥、超然、自在。成之於內,才能通過相應的工藝和製作手法表現出來。
   在為蘇州西園戒幢律寺三寶樓選擇佛像時,我在一本畫冊中看到麥積山第44窟正壁的主佛像,立刻被攝受了,感覺佛菩薩造像就應該是這樣。這尊造像所表現出的安詳和喜悅,正是佛經中經常描寫的舉身微笑。後來才知道,這尊造像非常著名,西方人稱之為東方的微笑。可見,真正具有內涵的造像,感染力是超越時空的。這樣的造像,才會對見聞者產生加持力,如佛教中所說的見解脫,見到的當下就獲得寂靜、解脫。
   如法的佛像、法物,才能令世人對三寶生起信心。否則,至多只是藝術品、工藝品。如果粗製濫造,就連藝術價值也談不上了。在一些寺院中,供奉的造像是如此粗陋,實在另人不忍目睹。那樣的造像,會有多少人因此生起恭敬心呢?會給多少人種下親近三寶的善根呢?事實上,這些造像非但不能承擔住持佛法的責任,甚至會影響到人們對三寶的信心。
   第三是神聖。佛事用品從業者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要有神聖感。如果自己尚未培養起神聖感,製作的法物就不可能具有神聖的內涵。因此,從業者必須培養對法物的恭敬心,由此激發內在的神聖感。
   那麼,如何培養神聖感呢?就是要認識到佛像、法物的聖潔,及對修行和改善生命的重大意義。佛像,就是佛陀的象徵,是佛弟子見賢思齊、憶念三寶的載體。佛陀已究竟解脫煩惱,成就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是得大自在的聖者。他所代表的一切,都是佛弟子們所嚮往的,也是一代又一代佛子不懈追求的目標。佛陀以無限慈悲,為眾生開啟解脫之道、菩提之道,使我們有機會成就和他同樣的內在品質,達到生命的究竟圓滿。而法物正是修行過程中的輔助用品,意義極為重大。我們惟有認識到其中的價值,才能瞭解從事這一行業的神聖性,從而生起神聖感。
   這種神聖感是需要不斷培養的。作為佛事用品的從業者,應時時思維從事這一行業的意義。在造像時不斷觀想、憶念佛菩薩的功德,在製作法物供具時,依普賢七支供的廣修供養願,觀想自己正在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帶著這種神聖感投入工作,自然能將這份願心投射到每一件作品中,賦予其神聖的內涵。
   第四是莊嚴。莊嚴是佛教典籍中經常出現的一個詞,或指以善美之物裝飾國土,如《阿彌陀經》中的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或指佛菩薩像的端莊威嚴,如《大唐西域記》的見觀自在菩薩妙相莊嚴,威光赫奕;或指以修行淨化身心,如《大集經》說有戒、三昧、智慧、陀羅尼四種莊嚴;或指宏偉精妙的境界,如有經名為《如來莊嚴智慧入一切佛境界經》。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以說,莊嚴雖可歸於美的範疇,但絕不等同於世間的美。法物的莊嚴是建立在清淨、如法、神聖的基礎上,惟有這樣的美,才是真善美,才是人類永恆的需要。惟有具足這樣內涵的造像和法物,才能具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才能成為傳世珍品。離開這一前提,不論是商人基於利益考量而迎合的世俗趣味,還是藝術家們所強調的個性、獨特,都與佛教所說的莊嚴了不相干。

   目前,隨著信仰需求的不斷升溫,不少商人將經營法物當做投機行為,大搞偽劣產品。我覺得,這是對宗教神聖性的玷污,罪過是很嚴重的。作為佛事用品從業者,應該調整發心,將之作為修行和改造生命的過程。我們在製作供品、供具時,應本著供養心參與,將製作過程當做供養的修行。我們在製作佛菩薩造像時,則應不斷觀想、憶念佛菩薩的功德,把塑造外在形象的過程,化作自身臨摹佛菩薩品質的過程。倘能如此,不僅可以製作出清淨、如法、神聖、莊嚴的佛事用品,還能使自身生命品質得到提升和改善。
   佛像、法物、僧眾是住持三寶,代表佛法在世間流傳。其清淨如法與否,直接關係到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影響到佛教在世間的健康發展。如果一個比丘身上沒有法,沒有被戒定慧改造過,實際只能算是個俗人。同樣,佛像、法物如果沒有法的內涵,那也只是藝術品、商品,不可稱為法物、法器,更談不上是住持三寶。所以,正確引導法物流通,依清淨、如法、神聖、莊嚴的原則營造法物,對佛法在世間的流傳具有重大意義。

千姿百態眾聖僧

——《西園寺五百羅漢精選》後記

坐落于歷史名城蘇州的西園戒幢律寺,不僅因姑蘇第一選佛場之盛名成為十方信眾祈謁的勝地,亦因其寺在園中的獨特格局使中外遊客倘佯流連。而寺內的羅漢堂,更是香客與遊客禮拜、參觀的重點所在。事實上,西園羅漢堂作為國內四大羅漢堂之一,甚至比寺院本身更廣為人知。
   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以來,因其深厚的思想義理深深影響著國人,與源自本土的儒、道二教呈鼎立之勢。作為其傳播的載體,佛教藝術則以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弘揚佛法、化世導俗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成為中華文化遺產中不可或缺的寶藏,影響遍及文學、繪畫、書法、音樂、建築等各個領域。其中,佛教造像更在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分量。正是由於佛教的傳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才有了中國雕塑藝術的高度發展。存世的雕塑作品中,佛教造像不僅在數量上占絕大多數,就藝術價值而言,亦不乏登峰造極之作。在使用的材質上,包括泥塑、木雕、石刻、金屬鑄造、脫胎漆塑等眾多工藝;在塑造的體量上,從高哉偉哉的巨型塑像,到不及盈寸的精雕細刻,變化之豐富,委實令人驚歎。無法想像,如果沒有敦煌、雲崗、龍門、麥積山等眾多石窟中數以千萬計的佛教造像,沒有巍峨梵宇中相好莊嚴的諸佛菩薩、羅漢金剛,中國的雕塑史會是怎樣。
   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於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歡喜,信受皈依,廣種善根,潛消惡念。這種寓教於形的親切方式,使佛教得以從精神的聖殿走向民眾,向更多的人傳達慈悲喜舍的內涵,示現彼岸淨土的境界。
   羅漢像,與佛、菩薩像同為佛教造像的重要組成部分。羅漢亦稱阿羅漢,是聲聞乘行者所證的最高果位,含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即殺盡煩惱之賊,無生為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則是應受一切天人之供養。在佛教經典中,記載了很多大阿羅漢的事蹟,如佛陀十大弟子等,皆為釋迦佛在世時的常隨眾。而佛滅度之後,也正是由五百大阿羅漢相聚一處,才將佛陀四十九年演說之甚深法義結集為三藏經典。
   從存世作品來看,將羅漢繪刻成像,始于唐而興于宋。初時多為十六羅漢及十八羅漢,北宋以降,寺院方有羅漢堂之設。關於五百羅漢的來歷,佛典中有多處記載,如《法華經》、《舍利弗問經》、《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賢愚經》、《十誦律》等等。民間亦多有五百羅漢應真的傳說,至今,仍有許多羅漢化現之地作為聖跡供人瞻仰。凡此種種,使羅漢在中國成為家喻戶曉的形象。
   羅漢是無學位的聖僧。與佛菩薩像不同的是,羅漢均現出家相,尚未具備佛陀所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沒有菩薩千手千眼的種種變化,但羅漢像並不因此顯得單調。事實上,在佛教造像中,造型和風格變化最豐富的,應該算是羅漢像了。究其原因,大約是佛菩薩造像須以經典為依據,比例尺度皆有定式,沒有太多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而對於羅漢的塑造,正可展現創作者的不同風格,以及他們對佛法修行的認識和理解。唐代貫休的羅漢像,便以迥異流俗的奇異造型獨步於畫壇。據文獻記載,其羅漢造型得自夢中:應夢羅漢院者,唐末寺僧清瀾,與婺州僧貫休遊,休為畫十六梵僧象,相傳國朝嘗取入禁中,後感夢,歙僧十五六輩求還,遂複以賜。夢中所感的獨特背景,使貫休的作品更顯得神乎其技,並為歷代所尊榮。其後,不少羅漢形象中皆可見這種胡貌梵相的貫休式風格。除此而外,更多的羅漢形象還是來自人間,因為創作畢竟要根植於生活的土壤。從佛法的角度來說,這也正是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法的生動寫照。
   所以,在千百年的流傳過程中,羅漢像也逐漸從初時隆鼻深目的西域僧而變得本土化。明清之後,不僅穿起了漢式的僧裝,相貌亦反映了國人的審美取向,隨緣自在、遊戲神通。
   西園寺的羅漢造像,便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更具體地說,是充分體現了江南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江南一帶,至今保留著逢廟便燒香,見像就磕頭的民間習俗。當然,這更多是出於求護佑、保平安的心理,與真正的佛教信仰還有一定距離。但這種由來已久的民俗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與佛教文化融合互滲,使佛教造像變得更為平民化,更富親和力。所以,我們在西園寺所看到的羅漢,更接近於世間的大德高僧或慈祥長者,而非隱逸遁世的苦修行者。或許這也正是西園寺五百羅漢受到民眾廣泛歡迎的主要原因所在。同樣是在蘇州,保聖寺和紫金庵的羅漢雖在藝術界享有盛名,但在民眾心目中,更需要的還是能夠寄託信仰需求的親切形象。
   西園羅漢堂創建于明末,咸豐時即傾頹於戰火。現僅存圓形石拱門及左右門券石,歷經歲月摩娑,光澤內斂。如今,我們只能從遺物的精美雕刻,遙想舊時滄桑及這一不復存在的勝跡。現有的羅漢堂,為同治、光緒年間陸續重葺。整體建築呈田字形佈局,中心塑座周圍有小天井四座,給幽深曲折的殿堂提供了良好的通風和採光條件。
   五百羅漢的排列從靈山一會開始,按單雙數分排。東為奇數,西為偶數,從裡向外,結束於後堂中心部位。羅漢體量較真人略大,比例合度,衣褶流傳自如。羅漢們或結跏趺坐,或交足散盤,皆取坐姿而無一雷同。表情亦有喜怒哀樂之種種變化,或閉目頜首,或若有所思,或笑容可掬,或怒目圓睜。其中,既有睿智長者,也有俊朗青年。手中所持法器等物亦林林總總,各不相同。間或,還有童子侍立于側或神獸異禽甘為坐騎。無論何種造型,皆呼之欲出,若聞其聲。幸而,這些千姿百態的聖僧形象已由現代化的手段凝固於這本畫冊中。否則的話,用再多的文字和筆墨,也難傳達其形神于萬一。
   羅漢堂內雖主供五百羅漢,但全部造像達七百多尊。其中,尤以千手觀音、四大名山及造型奇特的濟公、瘋僧為人們所稱道。
   走進羅漢堂,迎面便是一尊四面千手觀音立相,通體貼金,光明普照。超過三米的體量,更使其顯得仰之彌高,令人驚歎。觀音頭帶天冠,身分四面,總具千手,掌心各刻一眼,以千手千眼喻觀音菩薩所具的無限悲心及方便妙用。此尊觀音立像由四棵香樟整料雕刻而成,妙相莊嚴,巧奪天工。
   其後,是代表佛教四大名山的彩塑。四大名山,是佛教四大菩薩應化的道場。其中,普陀山為觀音菩薩道場,五臺山為文殊菩薩道場,九華山為地藏菩薩道場,峨眉山為普賢菩薩道場。從佛法修行來說,四大菩薩分別代表著大悲、大智、大願和大行,集中體現了大乘佛法普度眾生的精神內涵,意使佛弟子見賢思齊,行佛所行。而從信仰需求來說,集四大名山於一體,也為無法遠行朝聖的香客們提供了就近參拜的善巧方便。四大名山座塑,是整座羅漢堂的中心,因有天窗採光照明,也是光線最為集中的亮點。每當陽光直射而下,烘托著以四大菩薩為核心的群塑,使人宛如置身佛國淨土。
   四大名山塑座之北為瘋僧立像,一手掮帚,一手擎吹火筒。此像取材於瘋僧掃秦的傳說,後人敬仰其痛斥國賊的凜然正氣,在寺中塑像供養之。西園羅漢堂的瘋僧造像,不僅面容奇特,身上一根腰帶更塑造得飄逸逼真,絲絲入扣,仿佛輕輕一拉就會鬆開。以泥土為材質而能體現出吳帶當風的神韻,使人不能不為之驚歎。
   與瘋僧遙相對應的,是人們所熟知的濟公和尚,其原型為南宋杭州淨慈寺高僧道濟禪師。禪師一生極富傳奇色彩,世人尊為濟公。此尊濟公塑像的獨到之處在於,表情會隨著不同的觀看角度而變化。左側笑容滿面,右側愁眉苦臉,正面則是啼笑皆非的尷尬之相。三種變化所蘊含的匠心與禪意,讓人在會心一笑之餘,更有無窮回味。值得一提的,還有濟公身上那件鶉衣百結的僧衣,不僅生動塑造了禪師與眾不同的形象,也體現了創作者高超的技藝。
   瘋僧和濟公,雖不是經典中記載的羅漢,但因其生平事蹟為人傳頌乃至造像供奉。這一點,也充分反映了佛教傳入中國後與本土文化的融合。而數羅漢的民俗,更是地地道道的中國風情。數羅漢之說,雖無任何典籍依據,亦不知始於何時,卻在民間流傳甚廣,為人們參觀羅漢堂增添了不少樂趣。據傳,從任意一尊羅漢開始,依次數至自己年齡的那一尊,其名號、表情、動作便可昭示數者的命運或心中所想之事。依照佛教義理,改變命運是取決於我們自身的行為,取決於我們對心行的轉化。所以,我們更應該從羅漢像所表達的意境中,領會歡喜心、包容心、隨緣心,領會佛法修行的真諦。
   西園寺五百羅漢能完整留存至今,應歸功於歷代方丈的傾力保護。近年來,寺院不僅對羅漢堂進行了數次全面維修,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拍攝工作。為達到最佳拍攝效果,特別拆除了羅漢堂中用於防護的玻璃框架,因此增加了很多工作量。從這一點,也充分體現了西園寺對文物保護及文化積累工作的高度重視。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前期工作不僅為五百羅漢保留了真實的史料,也隨著這本畫冊的問世,使更多的人能夠領略這一佛教藝術的瑰寶。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