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佛教入門6 下篇:修持方法
聖嚴法師
13/12/2017 06:4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七、念佛與助念

念佛的方法

  () 共修念佛

  各位蓮友:當你們要來寺院念佛的那一天,應該從早上開始就作身心的準備。這一天最好能不吃葷腥,至少也祇吃肉邊菜,並且不抽煙、不喝酒。萬一無法做到,或是到了晚上才想起要來共修念佛,而當天未茹素,沒有關係,不要因此就不來,來了總比不來更好。

  來參加共修念佛時,一入寺院,說話就要輕聲細語,若無要事,最好不說話。已備海青者,先在玄關或客廳裡把海青穿好,然後進入佛殿,找好位置拜佛,一邊拜一邊默念「南無阿彌陀佛」,聽到集眾的鼓聲,便停止禮佛,排班站好。未穿海青者,站於後排。

  念佛開始時,先唱「讚佛偈」。如果不會唱,就輕聲地跟著別人唱,唱過幾次以後,自然就會了。讚佛偈後,接著念佛、繞佛,念佛時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這時要注意腳步是否與佛號的節拍相符,步伐要跟著木魚的節奏而移動,不可錯亂。要能做到天如惟則禪師所說的:「心與口聲聲相應,念與佛步步不離」。

  念佛時,聽著大眾的聲音,而不是自己的聲音。把自己的心專注在那有規律的大眾念佛聲中,不起任何雜念和妄想。假使還有些微雜念,也不用管它,若能大聲念,精進勇猛念,那些念頭就會越來越少了。如《樂邦文類》卷四所錄慈雲遵式的「念佛方法」有云:「若恐心散,須高聲疾喚,心則易定,三昧易成。」又云:「大聲稱佛,雖少而功多;小聲稱佛,雖多而功少。...故今特示此法,切勸凡念佛時,一心不亂,高聲唱佛,聲聲相續,不久成功也。」

  繞佛時,不得東張西望,目光自然下垂,若有若無地看著前面一人,順著節拍,沈穩地向前走。別理會已走到什麼地方,也不要注意別人怎麼走,此刻的身、口、意,應該是專注而一致的。等到轉念四字佛號「阿彌陀佛」時,腳步仍然配合著木魚的聲音走。敲二下木魚,移動一步。心裡依然保持平靜,同時要一面聽大眾的念佛聲,一面隨著稱念佛號,不可只聽人念而自己不念。

  印光大師的《示念佛方法》有云:「當攝心切念」,「當攝耳諦聽,無論出聲、默念,皆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是攝心,妄念自息矣。」

  繞佛後是「坐念」,坐下前先向上問訊。問訊後以打坐的姿勢坐下,儘量使腿腳等任何部位,不感到不舒服為原則。把腰挺直而不是挺胸,小腹放鬆,不要仰頭或低頭,如果小腹放鬆後,無法念佛,則不管小腹,而以能念佛為先決條件。

  止靜時,坐的姿勢不變。但要把身體和頭腦放輕鬆,氣沈丹田,舌尖輕抵上顎,眼睛微睜,亦可閉上。繼續不斷地默念四字佛號。不觀想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此如《文殊說般若經》所說「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又云:「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專注念佛而斷一切雜念,故如《般舟三昧經》云:「心有想是癡心,無想是涅槃。」

  默念時,速度要適中,不要太快,也不要太慢;太快了會緊張,太慢了易生妄想,一直不停地默念。此時也可採用十念記數念佛法,如印光大師《示念佛方法》所說:「所謂十念記數者,當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須念得分明,仍須記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須從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唯憑心記。若十句直記為難,或分為兩氣,則從一至五,從六至十。若又費力,當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氣念。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著腳,一心不亂,久當自得耳。」此本可作出聲、默念的兩種用法,甚至行住坐臥,無時不宜,唯靜坐默念時效果更佳。此法乃係參考五停心的數息法而來,所以對於初心念佛者,最能攝心。

  () 平時念佛

  本寺的念佛會一星期只有一次共修,所以,共修念佛固然重要,平時念佛也很重要。平時念佛可分三種:(1) 是方便工作忙碌或公務繁劇的在家居士修行的晨朝十念法門。即是每日朝起後,修十念念佛。此含有多種方式:如宋朝遵式大師教令盡一口氣念十句佛號,又元朝天如惟則大師則云:「每日清晨,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或以數口氣念十句佛號等。(2) 是晝夜不離佛號,不論在何時何處或做任何事,心中經常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為主要念頭。此如永明延壽大師,日課佛號十萬句。(3) 是以上兩者的折衷,得閑即念佛,事忙則做事,以免心分兩頭,如此則仍有很多機會念佛。

  專心念佛時,不計環境淨穢,不論工作貴賤,在清除垃圾、打掃廁所乃至正在排便排溺時,也無不可念佛。唯有在須用思考、分析、聽講時,不便念佛,因為一念佛就無法專心了。但若能達到永明延壽禪師的程度,則隨時隨地都可以念佛,只是這必須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否則是辦不到的。

  晚上睡覺時,最好是以右臥,心中觀想光明相,全身放鬆,心裡默念佛號,直到入睡。若能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即便在睡夢中,也照樣能念佛。萬一忘了念佛,那麼,醒來之後,即刻把身體的臥姿調整好,再舒舒服服地躺下,繼續觀想光明相,並持念佛號。一旦觀想光明成功,那將不是在迷迷糊糊的情況下睡著,而是睡在清涼自在的光明世界中。而且很容易就能消除疲勞,並使精神飽滿,身心愉悅。像這樣,醒時既能作主,睡中也能作主。如此念佛,還有不生淨土的道理嗎?

  () 念佛三種人

  念佛的人有三種:

  第一種人,是為了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或是使家人開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災祈福,解怨釋結。

  第二種人,是為了人間苦多樂少,生命危脆,所以求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待至位階不退,再入娑婆,廣度眾生,成就無上佛果。

  第三種人,相信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此如禪宗四祖道信大師所說:「若知心本來不生不滅,究竟清淨,即是淨佛國土,更不須向西方。」五祖弘忍門下諸師,則多用「齊速念佛名,令淨心。」他們念佛,卻沒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寧靜,煩惱減少,而自己的心力越來越能與佛的慈悲願力相應。此正是《觀無量壽經》所說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體現。這種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關的人亦能因他而獲得利益。因為念佛,恆常不斷,最後必得念佛三昧,必發悲智願行。這一等人,雖不求生淨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時,心外無佛,佛外無心,不一不二,那時,時時處處都能見佛在說法,時時處處無非極樂國土了。

  依佛法來說,第一種人,仍屬於人天善法,所謂民間信仰的層次;第二種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種人則是上乘的利根。由於眾生的業深障重,在修行淨業時,一開始即以第三種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實際的;然而僅以第一種人的立場來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層次來修念佛法門,是最落實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於上乘,又能兼得消災植福的現世利益。

   念佛法門的層次

  修學念佛法門可分兩種層次,第一種是求感應;第二種是不求感應。但是,若不從第一種開始,而直接修學第二種方法的話,可能有些人比較不容易做到。今天有人問我,《六祖壇經》裡禪宗的六祖慧能大師說:「東方人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念佛要到那裡去?」這句話是不是反對淨土?我回答不是的,因為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程度淺的人修淨土,程度較高、根器更深厚的人也是修學淨土,只是態度不一樣罷了。

  初機學佛的人,如果不求感應,由於信心不足,很容易起退心,修不了多久就會說「沒有淨土,不想生淨土」等等的話,也不想繼續修行了。如果首先告訴他淨土佛國是實有的,佛經所說是絕對可信的,特別是阿彌陀佛以本願力度一切眾生是最可靠的,凡是相信彌陀法門,持念彌陀聖號,願生彌陀國土者,當來必定往生彼國。假如,自己沒有生死自主的力量,甚至連主宰自己身心的力量都很薄弱,就說有把握達到禪宗六祖那樣的程度,這種人自信雖然可嘉,可惜沒有實證的自信,只是虛驕、狂妄、不切實際而己。所以勸導初機學佛的人,修淨土念佛法門,依彌陀願力求生西方淨土,是最可靠最安全的。

  有些年輕人,誤認為念佛是為老年人而說的法門,至於年輕人,在世界上正準備做很多的事情,大概沒那麼快就離開人世間,又何必急著念佛求生淨土呢?可是,誰有把握自己能活到幾歲?更何況,求生西方,只是一個願望,誰說念佛的人一定是立即會死亡?生西方淨土,是極終的目標,卻不是說現在念佛現在便去;等到要去的那一天才念佛,恐怕已無力念佛了,所以在平時就得先做好準備。

  再說,平時念佛,心向西方淨土,也有現世的利益可得。佛稱阿彌陀是梵語音譯,義為無量壽與無量光。所以《觀無量壽經》說:「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芬陀利華(蓮華)。」又說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眾生,攝取不捨。」如能一心稱念佛名而得念佛三昧,則如大智度論所說:「念佛三昧能除種種煩惱及先世罪。」念佛不僅為求臨終往生淨土,也能消除現世煩惱及先世的罪障,而得種種利益。念佛者既如人中的蓮華,則何愁不得健康長壽、幸福和樂、吉祥如意、受人尊敬等等的利益呢?這都由於念佛的人,心向著佛,而有淨化身心、莊嚴環境的力量的原故。比如《大阿彌陀經》所見第二十五願:「光明照諸無央數天下幽冥之處,皆大光明...見我光明,莫不慈心作善。」又第四十六願:「聞我名號,皈依精進,皆逮得普等三昧,至於成佛,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繼續不斷地念佛,如能念到不念而自念,念到自己和阿彌陀佛互相交融、不分彼此的時候,雖然還沒有死,實際上已經是在極樂世界了。極樂世界在那裡呢?經上說:從此土向西方,距離十萬億個佛土之外。可是當我們念佛念到非常純熟的時候,自心之中自會現出阿彌陀佛的極樂國土。如《觀無量壽佛經》云:「於現身中得念佛三昧」,「見此事者,即見十方一切諸佛」,可見,彌陀淨土的清淨莊嚴,解脫自在,都可以在未死之前的心地中出現,雖然彌陀的四十八願,多半是為成就西方的極樂國土,以及接引眾生往生彼國而發。所以淨土雖泛指諸佛國土,而諸大乘經中,獨對彌陀淨土的讚揚最多。

  念佛而不求現世利益,也不求往生西方淨土,那必定另有殊勝的方便才可以,否則念佛而沒有目的,為什麼又要念佛?禪宗的四祖道信禪師、五祖弘忍禪師及其弟子神秀禪師,都講到念佛法門。道信的『安心方便』有云:「念佛心是佛」,並引《無量壽經》:「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根據《傳法寶紀》所說:「忍、如、大通之世,則法門大啟,根機不擇,齊速念佛名,令淨心。」也就是說五祖弘忍及其弟子法如、大通(神秀)等,都用念佛法門普遍接引群機。到了六祖慧能的《壇經》主張「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無念」,實即是四祖以來所稱「念佛心是佛」的表現。不過,不用稱名念佛作下手功夫而能做到心「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確不容易。所以弘忍門下,四川淨眾寺的智詵(西紀609-702),其弟子處寂(732年去世),三傳新羅無相,教人修行的方法有三個步驟:(1) 引聲(盡一口氣)念佛。(2) 開宗。(3) 坐禪。(歷代三寶紀)另有同為弘忍門下的四川宣什宗、圭峰宗密的《圓覺經大疏鈔》卷三之下,稱為「南山念佛門禪宗」。以「念一字佛」作為「淨心」方便,印順法師說,這是從《文殊說般若經》的「念一佛名」而來的。(《中國禪宗史 156頁)這些都是與六祖慧能及其二傳三傳弟子們同時代的禪門人物。只有馬祖道一、石頭希遷等及其派下諸系的禪師,便不念佛而專事提倡「見本性為禪」的法門。唯其易生濫凡為聖、混染為淨的流弊。故有華嚴宗四祖清涼澄觀(西紀738-838的《華嚴經疏鈔》所舉念佛的五門方便;華嚴五祖圭峰宗密(西紀780-841)的《行願品疏鈔》也舉出了四種念佛法門;禪宗的永明延壽(西紀 904-975),著《萬善同歸集》,以申張念佛法門是萬善眾行的總攝,權實雙行,空有並收,普應一切根機,此為後來開出禪淨一致的廣大法門。散心念佛者,可藉彌陀願力,求生樂邦;專心念佛而得三昧正定者,可即自心而現佛土佛心。人雖有不同的根機,確都有以散心念佛而到專心乃至到達慧能大師所說「無念、無相、無住」的程度。可是,若尚不能達到「不染萬境而常自在」的程度,便反對念佛法門,或拒修念佛法門,甚至妄稱「無佛可念,無淨土可生」,那就太不切實際,而且也真不知淨土念佛法門的慈悲廣大了。因此,我要勸告諸位,修念佛法門的學佛過程,最好還是逐步向前。初機者一定要相信實有極樂世界,一定要發願往生西方淨土,這樣的話,才不致兩頭落空。自心的淨土未現,尚有西方淨土可去,這豈不是安全又可靠的辦法呢?

  淨土是一切法門共同的歸宿,雖然歷代各宗的大善知識,對淨土的認識和說明,各有不同的層次,但畢竟不離淨土。相傳為天台智者大師所撰的『五方便念佛門』,提到 (1)、稱名往生念佛,(2)、觀相滅罪念佛,(3)、諸境唯心念佛,(4)、心境俱離念佛,(5)、性起圓通念佛。華嚴五祖宗密大師所舉四種念佛法門是:1、稱名,2、觀像,3、觀相,4、實相。宋朝的知禮主張「約心觀佛」;大行及道鏡二師強調「信心念佛」;法照等師主張「高聲念佛」;道綽、善導、懷感、慈愍諸師,均主張坐禪、誦經、懺悔、十念稱名念佛。明末蓮池大師的持名念佛分作事持的稱名、理持的體究;蕅益大師將念佛分做三類:1. 念他佛,2. 念自佛,3. 俱念自他佛。他也說持名念佛有事持與理持,事持如子憶母,決志求生西方淨土,理持是信西方彌陀乃我心具,是我心造。

  佛國淨土,也有多種層次,《成唯識論》有 (1) 無色無相的理土,(2) 實佛自受的報土,(3) 佛為初地以上菩薩所現的報土,(4) 佛為小乘凡夫及地前菩薩所現的化土。天台宗也說有四土:1 凡聖同居土,娑婆是同居穢土,極樂是同居淨土。2 方便有餘土,為小乘聖者所居。3 實報無障礙土,親證法身的菩薩所居。4 常寂光淨土,唯佛所證的法性土。彌陀淨土究竟屬那一層次?淨影寺的慧遠、三論學者吉藏,以極樂世界為應化土。攝論學派的諸師,依據攝論等的見解,主張彌陀淨土是報土。天台家則以之為凡聖同居的淨土。蕅益大師主張依據持名念佛的斷惑多少,而生四種層次的淨土,也就是說,彌陀淨土分為四等,由持名而帶惑往生與斷惑往生的不同,便生不同的淨土。由此可見,念佛的法門有深淺,淨土的層次也有高下。誰敢說學佛而不念佛,又有誰敢說修行而不生淨土呢?

  最後,我還是勸大家好好念佛,不管程度如何,最好是把自己當成初機的鈍根,若心存虛驕,就是不切實際,明明是凡夫,偏偏以聖人之位衡量自己,不僅僅是增上慢,還很可能是大欺誑。因此說,念佛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皆收,絕不是騙人的話。願諸位蓮友能好好念佛,求生西方淨土,每週六都要來參加念佛會的共修,同時還要帶動親友們一起來修行,使得七寶池中的蓮花愈來愈多。蓮花分九品,希望大家品品高昇,均臻上品上生,念佛要精進不懈,蓮花才會愈開愈大,不僅共修時要念,平常也要念。共修時念佛,能集大家的力量成為每一個人的力量,所以很重要;平常念佛,則能繼續增長你的信心、願心、深心。

 

  「報恩佛七」的意義

  最近我收到一封來自法國的信函,這是一位教授所寫的,他認為我這麼忙還能寫書、出書,一定是個身體強壯、精力充沛的人。我回信告訴他,我從小就是一個多病鬼,沒有一天不生病,只是為了報答三寶的恩惠,我還是用這個多病的身體來還我的「草鞋錢」。所謂「草鞋錢」,就是在修行過程中得自他人的各種幫助以及三寶的加持。為了報答這些恩惠,我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就是所謂的「報恩」。

  只要我們從佛法中得到過一點受用,就應該「報恩」,因為得自佛法的利益,比世間上的一切知識學問、物質財富都更加可貴。因此我們要利用時間好好「修行」,以報答三寶的恩。

  「修行」如何能報恩呢?「修行」,可以將我們向上的心力普及到每一個眾生的身上去。如果「不修行」,那你的心就會和三惡道的貪瞋癡相印,相反地,只要肯「修行」,你的心也就趨近於佛法的戒定慧。一是光明面,一是黑暗面。而我們這世界,只要有一個人知道「佛、法、僧」的可貴,肯去修行,這個世界的光明就存在,更何況我們現在有這麼多的人,在此做「七天」的精進修行。

  在佛法上要報的恩有四種:一是「三寶恩」,二是「國家恩」,三是「父母恩」,四是「眾生恩」。

  第一種是「三寶恩」:其實三寶恩是無法報的,而三寶本身也不需要我們報恩,只是我們以「報恩」為目標來修行。

  第二種是「國家恩」:今天我們能夠在此安居樂業,這都是國家的恩惠所賜,如果國家不安定,我們又如何能平安度日呢?所以,我們希望國人不要作姦犯科,製造動亂,也沒有來自外國的欺凌和侵略,願政府有賢明的官員來領導,人民個個健康、社會處處安定;這些我們都可以用「修行」來祈禱,使我們的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是我們報答「國家恩」的方法。

  第三種是「父母恩」:父母有現世父母和過去世的父母。過去世的父母,我們無法知道,但現世的人,縱使是孤兒,也由父母所生,並有人將其扶養長大。所以,還是要報父母恩。

  普通人只在父母去世後,才遺憾父母在世時未能盡孝;能夠於父母健在時,即已思及父母年邁,來日無多,必須好好照顧和孝順的人,實在是太少了。所以「清明報恩佛七」,除了超度過去世的父母外,也要為現世的父母祈求健康。我們可用三寶和共修的力量為父母祈福,這是辦得到的。

  個人修行猶如一根紗,很容易被扯斷,如果許多人一起修行,就像許多紗結合在一起,變成堅韌的繩索,那力量就很大了。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因此得整體的力量。因此,我們為報父母恩,還是以「共修」的方式,功德最為殊勝。

  第四種是「眾生恩」:「眾生」是什麼人?可能是你的兒女、親友、部屬,甚至冤家以及其他的人;凡是對我們的生命過程有過幫助的都是。我們常聽人說:「遇到貴人」,而「貴人」往往只是普通的人,只要他曾替你解決問題,啟示過你,以致轉變了你的命運,他就是你的貴人。因此,我們要報「眾生恩」。必須將所有的人,都視為恩人。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不知接受過多少人的恩惠;佛法說:「眾緣和合所生」。任何事的完成,都是集合了許多人的力量,個人所能提供的,實在很有限。所以,在寺院用齋後,都要感謝所有布施的施主,並祝福他們「有願必成」。

  至於在家居士是否也有施主呢?或許有人認為他的一切都是自己用錢買的,但是人類社會是一個互助的環境,雖然是用自己的錢買的,也還是要有感謝心;若是別人不賣東西給你,你有錢又如何呢?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對自己所得的存有感謝心,則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是善人和菩薩。因此,報「眾生恩」時,眼中無一是仇人或壞人。世上只有壞事,沒有壞人。人做了壞事,只要以後不再犯,仍然是好人。因此,佛法對任何一個人都不失望,這就是將所有眾生都視為「恩人」的原故。

  最後要說「佛七」的意義:為什麼要用「七天」的時間呢?這和整個天體宇宙的運行有關,從古至今,無論東西方,都以「七天」為宇宙運行之一循環。我們的身體和精神活動都是配合整個宇宙的運行而運動,所以用七天的時間來修行最恰當,猶如我們以自己身心的小宇宙來配合大宇宙而修行念佛法門,如果七天不夠,還可再增加至十四天、二十一天,甚至四十九天。

  參加精進組的,必須在此修行七天;隨喜的則可來一天、兩天,甚至只參加一支香或幾支香,但都比自己在家修行的好。因為佛法說:「人生即是苦報。」所謂「業不重不生婆娑,障不重不為凡夫」。平常我們很少感到自己的業重,只有在修行的時候,才會生出「切膚之痛」,而深刻地感覺到生命就是「苦果」。但唯有「知苦」,才會發出真正的道心,因為生而為人已是這樣的苦,那麼三惡道的眾生則更加痛苦。我們「知苦」,所以要好好地念佛修行,以求「離苦得樂」,因為能知道「苦」,才會同情其他更苦的眾生。因此,想要產生慈悲心,一定要先吃苦。吃苦、知苦並且切實地修行,才會發出真正的慈悲心。

  助念的意義及規則

  () 前  言

  今天我非常歡喜,能見到這麼多人來參加。我希望諸位不是只來聽一次開示,而是真正地發心,參加本寺念佛會助念團的實際活動。

  我們的念佛會已成立兩年多了,也曾經組成過助念組,但成績並不理想。原因是:一則參加的人員太少;二則大家恐怕參加以後,常常要到病危病故的人家去助念;三則大家擔心晚上回家會太遲。因此,既然諸位今天來參加,我祈願,以三寶的加持力,願大家能發長遠心、發菩薩心。

  今後,我們的助念團會組成數個小組,各小組的組長之間,能相互調配。只要屬於本會會員病危病故者,不論在什麼情況下,一定要派人前去助念。

  () 助念的意義

  人都會死,但死後往那裡去呢?若不解脫生死,便是輪迴生死。生死中又有兩條路:一是上生天、人、神的三善道;一是下墮地獄、餓鬼、畜生的三種惡趣。人在世間,如自己平時尚未修行到生死自主的程度,或根本不曾修行也不知道要修行,到臨命終時,都需要他人幫忙助念。那是依靠阿彌陀佛本願力的加持,以及助念者的功德力量相扶助所共同產生的功效。

  對病危者而言,首先要使他知道並相信,只要念佛必生淨土。因為,一般人在臨命終時,能得心不顛倒,意不貪戀是不多的,而助念者的佛號,聲聲入耳,正可使病危者避免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顛倒妄想,而將念頭導入一心嚮往淨土的正念。如果病危者心裡尚有恐懼、焦慮、捨不得等雜亂心,便會促使他下墮而難以上生。

  至於佛的本願力量,根據<觀無量壽佛經>記載,阿彌陀佛在最初發願時,曾開殊勝方便:雖十惡五逆之人,於臨命終時,若遇善知識,說法安慰,教令念佛,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得往生彼佛淨土。今日的助念者,便是病危者的善知識,勸他念佛,也助他念佛,助他至心稱念彌陀聖號,此即是藉著助念者的力量加上佛的本願力,而使臨命終的人往生淨土。如已解脫生死者,臨終由人助念,便是和他結淨土緣,恭送他往生蓮界。

  () 助念所需法物

(1) 兩把引磬,敲上、下板,不需木魚。

(2) 準備一尊金色的阿彌陀佛接引像,佛像高度以病危者躺在床上所能看到者為準。

(3) 攜帶香爐,準備檀香或沉香製成的上等末香或線香。若燒線香,則只需一柱即能使滿室生香,長短大小約能燃四十分鐘到一個小時為佳。至於蠟燭,則可帶可不帶,因為現在到處都有電燈。

(4) 若能帶些素雅的鮮花最好,如果時間來不及,不帶也無妨。

(5) 助念者在一接到助念的通知後,即須心繫佛號,懇切至誠,身心肅穆,直到返家為止,不得輕舉言笑。出家眾衣袍須整齊,在家眾則穿海青。

(6) 帶供佛的清水及小杯子,以及助念者自己喝的飲水及杯子。

  () 助念的方式

  助念的方式,可分成兩個段落:

  第一、對神智清楚者,應先說法安慰,勸導一心念佛,由出家的法師或助念團領眾的居士來說。內容為:「某某居士,現在請你什麼也不要想,清楚地聽幾句佛法。佛說人有生、老、病、死,這是必然的現象。所以,生,不一定可喜;死,也不一定可怕。離開人間後,若能夠往生西方佛國,最最幸福。現在,用你一生中所做一切善事的功德,求生佛國,一心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還不該往生,阿彌陀佛是大醫王,他會使你馬上恢復健康的。現在大眾來為你助念,你能念,就小聲地跟著我們念,不能念的話,就聽著我們念的佛號,心裡跟著默念。什麼都不要想了,一心祈求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佛國淨土的七寶蓮池。」

  同時,要勸告其家屬,助念時不要向病人噓寒問暖,或讓親友摸頭觸腳,如果方便的話,家屬最好隨著我們一起念佛。假如其家屬根本不相信三寶,不同意我們助念,則不必強求留下,當即刻離去,只有在心中為其助念。

  另外,當助念者進入病危者的家裡,千萬不可檢視其衣物,或東張西望,或任意闖入其他房間。如此,則萬一他們家裡丟失東西,我們也惹不上嫌疑了。所以,一進病家的門,供妥佛像,就開始說法助念。

  第二、如果病危者已經神智不清了,我們仍然要為他開示佛法。所謂神智不清,可分兩種,一是身體雖不能動、眼睛不能看、嘴巴不能說,但心裡還是清清楚楚,耳朵可能還聽得見,所以還是當他是神智清楚的人,可以對他作簡短的開示。二是已經斷氣了,但你不要失望地說:「他已經去了,我們走吧。」既然來了,我們還是要說法及助念的。

  人斷氣以後,有三種可能,一是造大惡業的人,一死以後,馬上墮入地獄、餓鬼、畜生等三塗。二是淨業深厚的人,死後往生淨土,禪定功夫深厚的人,死後往生禪定天,又善業力量強的人,則往生人間及欲天。三是隨各人的業力,等待因緣而生於三界中的六道。死後與生前的過渡階段,稱為中有身或中陰身。但是,有的人雖已斷氣,生理上已經死亡,他的神識卻可能認為自己仍然活著,或仍守住遺體而沒有離開。因此,人死之後十二小時內,不要移動死者的身體;最好不要在二十四小時內埋葬或火化,能在一星期之後則更好。在遺體還沒有全部冰冷,還有些溫熱的情況下,不要去摸觸、移動,或撫屍痛哭,因為這樣可能會擾亂亡者的神識。因此我們到達喪家以後,最好能立刻開始念佛。再者,亡者即使已於死後立即下墮、轉生或往生,助念仍然有益於亡者的超生、增福及蓮品高升。

  () 助念的規則

  既然我們相信人死後,神識仍未離開身體,所以正常的助念時間是十二個小時,不可以隨便念幾句就走了。要分成幾組,輪流值班,一組四個小時;或分兩組,每兩個小時輪流休息。

  怎麼念法呢?不需要唱讚佛偈,一開始就舉: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接下來連續地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如果我們剛到,病患就要斷氣了,則省略前面二句,就位以後,馬上念「南無阿彌陀佛」。念的時候,自己本身要專注一意,聲音要整齊清越,不要太快太高聲,也不要悲戚或急躁,以一種莊嚴、肅穆,而又和諧、安寧的聲音,輕輕地念。使得病人能在安詳、恬靜、怡悅、自在的情況下往生。至於引磬,也要輕輕地敲,不要太用力。

  助念者如果是分成兩組,那麼一組正在念時,另一組不可離開太遠;吃飯的時間,也由兩組輪流交替著助念。能夠維持十二個小時佛聲不斷是最好,如果人員不足,而祇能派人去助念兩個小時的話,那也比無人助念來得好。

  連續念六字洪名,每次接替換班時,也維持同樣的速度與聲浪,直到助念結束之前,始轉「阿彌陀佛」四字佛號,然後接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蚠

  唱畢迴向偈,如果病患或亡者尚未皈依三寶,有法師同去時,當由法師為之授三皈依。若僅居士前去,也可代某一特定的法師為之說三皈。為亡者授三皈依時,當請他的全體家人或家人的代表代為接受。皈依詞是這樣的:

(1) 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姓名),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2) 我某某人(病患、亡者的姓名),已經皈依佛、已經皈依法、已經皈依僧。(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3) 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念三遍,每遍就地一拜)。

  三皈依完畢,接著念迴向偈: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華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如果亡者的家人不會拜佛,也不懂三寶的意義,應當先教他們拜佛,並略說三皈要義。對於未受三皈的亡者說三皈,乃是必需的,應該列為助念的條件之一。說完三皈迴向,就可以離開了。

  現在有人用念佛的錄音帶來助念,也不能說它沒有用,祇是錄音帶是沒有心的,所以也沒有感應力,以人助念,則可由助念者的願心、信心,來感通阿彌陀佛的願力。錄音帶也能帶動病者念佛,然其氣氛及功效與人助念相比,則大不相同。除非不得已,最好不用錄音帶代替助念。

  另外有一項必須遵守的規矩是,助念的人,不接受病患及喪家的飲食招待,不得收受紅包。不僅在家居士沒有理由收受紅包,出家眾也不得因了助念而收紅包,否則便成了變相的經懺應赴了。如果,有些人家因為是他們主動請求我們去助念,不給錢,就好像欠了我們什麼,那就告訴他們:為人助念,是我們修行的法門之一,目的不是為錢而來,若有人要為病危者或亡故者作功德,可到寺院布施供養,但那已是另外的事,當與助念無關。有的家屬一定要給錢,那我們可收紅紙袋而將錢還給他,這種做法成習慣之後,大家便會感到自然。如果出外助念時,既受飲食招待,又收紅包作襯,便失去助念的意義了。

  如果經過十二個小時的助念,病危者突然病況好轉,該怎麼辦?這也正是助念的目的之一,能以助念功德為人植福延齡,豈非更好。佛法本為活人的現實所需而設,豈僅為了人死之後的前途應世?

  () 淨土法門略釋

  最後,我要說明的是,由於農禪寺舉辦禪七、禪訓等的活動,許多人便認為我們專事禪修,跟阿彌陀佛的念佛法門是無關的。其實我們一年舉辦兩次禪七,也舉行兩次佛七。本寺有禪坐會,也有念佛會。而且淨土可分為四等: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淨土。不論修禪、修淨,其最終目的,皆是常寂光淨土。修行而不生淨土,豈不是邪見的外道?常寂光淨土是諸佛共證同在的大涅槃境,阿彌陀佛稱為法界藏身,當然不離四等淨土。所以,禪的修行者,既不離彌陀,也必生淨土。禪宗四祖道信大師主張修持「念佛心是佛」的一行三昧;明末的蓮池大師普勸修行念佛三昧;並且主張持名念佛,事念見應身佛,理念見法身佛;事持稱名,理持體究,念佛至事一心得定心,至理一心則明心。明末蕅益大師則以念佛時的斷惑多少來配合往生四種淨土。此皆是禪與念佛法門同舉並揚的例子。

  助念固然是為協助病危者求生淨土,同時也是促使助念者自己修行的因緣,助念雖能利益他人,但受益最大的仍是念佛者本人。諸位應當爭取受派助念的因緣,並當以感恩之心,感激成就我們去助念的人;不論為誰助念,無不是成就我們於蓮邦培養蓮胎的殊勝法會。所以,我希望諸位都能發長遠心,來參加念佛會助念團的活動。

  () 問  答

  問:助念的時候,是不是愈快愈好?

  師父:不,不可愈念愈快,否則念的人太吃力,而聽著默念的人,也會急躁不安,最好是平緩的念。

  問:有些人見到亡者的遺體會害怕,怎麼辦?

  師父:沒有關係的,剛去時會害怕,念佛時就不會害怕了。

  問:有些人認為由於生辰八字不對,在遇到出殯的時候,就會被沖到或煞到,而倒運害病,是真的嗎?

  師父:那是民間信仰,在佛法裡是沒有這種禁忌的。皈依了三寶的人,便有四大天王派遣三十六位善神隨身護持,助念是去念佛,不僅善神護持,也得龍天護持。所以不必顧慮民間信仰的禁忌。

 八、您是佛教徒嗎?

民間信仰

  中國人填寫履歷等各種表格時,對「宗教」一欄,多半會填「佛教」二字;換句話說,多數的中國人,自認是佛教徒,除了曾經受過洗,或已參加過入教儀式的天主、基督及依斯蘭等各大小新舊教派的信徒,確知他們自己不是佛教徒外,其餘多多少少,不論由於自己或親屬等的關係,都和佛教的信仰有點淵源。

  這即是說,只要不否定佛教,不反對佛教的人,就算是佛教徒。所以在中國民間而言,佛教徒的涵義很廣,因為中國人的信仰宗教,一向是開放、涵容、多元性的。例如對水、火、風、雨等的自然神崇拜,對儒家所謂慎終追遠式的祖神崇拜,對歷史偉人、名將、烈士、貞女的崇拜,對特定的石頭、樹木等的靈物崇拜,對歷史演義及神話小說中的人物及神仙崇拜,以及對各種神秘現象的鬼神崇拜等,都能互融共存。雖然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而民間大眾對於這些神道的崇拜和信仰,則由來已久。這既為民間所需,縱然受到唯物論者及一神信仰者的反對,還是普遍地流行,但這些並不是正統的佛教。

   多神崇拜

  佛教傳入中國,是在秦漢時代,當時,已經有著民間信仰的事實存在,《楚辭》之中即有各種自然神的名稱。因此,印度的佛教傳到中國之初,也只是在群神的名目中,又添增了一位西方新到的神而已。雖然由於佛經的翻譯、流通,日積月累,形成了漢文的三藏教典,闡述了佛教不是一般民間信仰的流類,但那也只是屬於研讀佛經,及真正修學佛法的人士,才會了知的事。一般人接觸佛教的諸佛菩薩,也和接觸中國原有的祖神、民族神、自然神等的態度和觀念相同。所以,在民間的小說、故事等的傳說之中,神與佛並沒有差別。例如,一般民間所知的如來佛、觀世音,都是從通俗小說如《封神榜》《西遊記》,及民間故事如《觀音得道》等書之中得知,不是直接從佛經的研讀而了解的。

   靈媒與乩童

  佛教的《華嚴經》、《地藏經》等,雖也載有各種天神地祇之名,而中國民間信仰的多神崇拜,卻不是出於佛經的傳播,乃是來自所謂仙佛借竅等靈媒的降神,以及一般人所得靈異的感應,最普遍的是出於鸞壇,用扶鸞的方式,由乩童或筆生的口宣及鸞書等所示的諸神。最初多半是流傳於民間小說中的歷史人物及神話故事中的諸種神明,但佛教在中國普及之後,也有假託諸佛、菩薩、羅漢、祖師等的名字,出現於靈媒之口及鸞書之筆的。因為儒、釋、道三教的神、仙、聖、賢、佛、祖、菩薩,也都可能輪番出現於任何一個靈媒之口及鸞壇的記錄,此即把佛教也視為民間信仰的原因之一。因在民間信仰之中,已摻雜有佛祖及菩薩的崇拜了。

  民間信仰對諸佛菩薩崇拜的目的,不外乎求願、祈福、消災、免難、延壽、除病,乃至求財、求子、求婚姻的美滿等,這是宗教信仰的基礎動機。將佛菩薩當作諸神崇拜,也會達成所求的目的,因為一切善神都會護持三寶,並保佑信仰三寶之人;向佛菩薩求願,即會受到諸天善神的感應,也會受到諸佛菩薩垂愍。由於佛教界普遍信仰觀音菩薩及阿彌陀佛,使得中國的民間大眾,對於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也最感親切和熟悉,故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之說。既然大眾以佛菩薩作為求願的對象,當然不能說他們不信佛教。

  佛法僧三寶

  其實,佛教徒是以佛、法、僧的三寶為歸信或歸敬的對象,而不是崇拜流行於民間的諸神,故在釋迦牟尼佛成道之後,最初度化在家信徒,即授三歸。所謂三歸,便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具體稱為歸依三寶。

  佛是大覺者,他是自覺、覺他而智慧與福德究竟圓滿的人;法是由佛所說成佛的方法,以及為什麼要成佛的道理;僧是學佛求法,並且助佛弘化,廣度眾生的出家人。初成佛道的釋迦世尊,在尚未度出家弟子之前,便對兩位在家弟子,商人提謂及婆梨迦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未來比丘僧。唯有三歸具足,才能成為正信的佛教徒。

  如果僅止於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那是盲目的崇拜,便和民間的神鬼信仰類似。如果僅僅探究法義而不信佛,也不信僧,那就相當於一般的學者,看書做學問,與自己的信仰無關。如果僅歸依僧,即與民間流行的認義父義母、拜龍頭大哥等相近。唯有三寶具足,才能學佛、修法和敬僧。

  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因為他們修學佛法,所以是具體地象徵著佛法。在釋迦佛住世時代,僧已代佛弘法,當佛涅槃之後,更需要僧來傳授佛法。僧是由出家人組成的團體,又叫做僧團,每一個出家人是僧中之人,稱為僧人,在教化的場合,僧人即代表僧團,分頭教化有緣的大眾。因此,佛是佛法的源頭,法是佛教的根本,僧是佛教的重心,三者缺一不可;三者和合,才成為全體的佛教。

  宗教的層次

  佛有現在、過去、未來,以及此界、他方的不同,合稱即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諸佛。法的基點包含著殺、盜、邪、淫、妄語、飲酒的「五戒」,以及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瞋、不癡等「十善」,這些便是人倫道德的人天善法。更進一步,則為解脫生死的出世善法;更有已得解脫而仍入世住世的菩薩善法。其中第一階層的人天善法,通用於世間的一切宗教,也就是世人所指「一切宗教都是勸人為善」的層次。至於第二階層的出世善法,是超越於人天,並且超越了欲、色、無色之三界的生死輪迴,進入了解脫境界,那就是小乘的聖人,稱為阿羅漢的層次。第三階層的世出世法,既能不受生死所縛,又能不必離開生死的範圍;能夠自由自主地來往出入於生死之間,從事廣度眾生的工作,而又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那就是大乘的菩薩境界。

  一切佛寶,開示一切法寶;一切僧寶,修學並弘揚一切法寶。僧寶包含凡夫的出家僧尼、小乘的聖者羅漢、大乘的一切菩薩。倘若能歸依三寶,即能受到一切諸佛、一切聖者、一切菩薩、一切有道高僧的教導、提攜、保護、庇佑,不論是誰,不論什麼程度,都能由於各人的發心程度,和他們的善根深淺,而從三寶獲得各人所能得到的利益。

  生天與享福

  由此可見,若係善良的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各派的神教信仰,不論信的多神或一神,只要不違背人間的倫理,並合乎生天的條件,便可歸屬於佛法的第一個層次,即人天善法。此即是教人應有人的品格,當盡人的職責,並修天福,憑藉所修人天的眾善福德,死後即能還生為人,或生天界。所以修了人天善法,總比由於專門作惡而招地獄、惡鬼、畜生的三類惡報,要好得多。

  不過,人間壽命很短,最多百年左右,天界壽命雖較人間為長,仍難避免報盡而死。以佛教所見,天分三類,最上無色界,其次色界,均係修得禪定者所生;最下欲界,乃係修福行善者所生。欲界天人的壽命,從四王天、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到他化自在天,一共六個層次,一天比一天更長。最低的四王天壽命,即以人間五十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五百歲。向上依次遞增,最高的他化自在天,以人間的一千六百年,為其一晝夜,壽長一萬六千歲。不過當他們天福享盡,即從天上壽終,還回人間,乃至下墮惡道。

  享受人天福報,猶如仰天射箭,當其勢盡力竭,即下墮地面,此乃因其未出生死輪迴。羅漢則已出三界生死。菩薩則雖出世間,而還入世間,廣度眾生。唯菩薩入三界,不同於凡夫的輪迴生死,好像犯人入監獄是為服刑,司法人員及教化師雖然也進監獄,他們卻是自由之身。羅漢永遠脫離生死,菩薩雖處於生死及煩惱的眾生群中,卻不受生死的束縛及煩惱的煎熬,而佛是菩薩所成,羅漢也有轉為菩薩的可能。凡夫倘若以菩薩為榜樣,那就是見賢思齊,發心修學菩薩的法門,即成為菩薩道的實踐者。

  正信的佛教

  民間信仰的宗教層次,僅使信仰者求取神的救助,並未能使信仰者由自身起而自救救人。佛教的信仰,既能使信仰者有求必應,更能使信仰者淨化自己、強化自己,也能效法救人助人的菩薩與佛,更能成為菩薩與佛。中國是大乘佛教的化區,信仰佛教稱為學佛、修法、敬僧的「三寶弟子」,「佛」是菩薩道的究竟圓滿者,菩薩行是「佛法」化世的軌範,「僧」是住持佛法的代表。

  民間信仰的宗教行為,確有其存在的功能和流行的價值,唯其既無教義的依準,也無教團的約束,更無教師的誘導,僅靠靈媒、乩童等的操作,好則可以配合善良風俗,否則也能破壞善良風俗,腐蝕人心。佛教則不然,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層次分明的教義和教儀;既有二千六百年前出生於印度的教主釋迦牟尼佛,也有代代相承的教團及教師。釋迦牟尼世尊,是歷史明載的佛寶;佛教教義和教儀是法寶;佛教的教團和教師是僧寶。唯有信仰三寶及歸依三寶,才是正信的佛教徒。

  那麼請問:您是正信的佛教徒嗎?

  歡迎參閱拙著《正信的佛教》。

  附錄:日蓮正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興起了富士山大石寺派的日蓮正宗,亦名創價學會,其所建立的政黨則名為公明黨。該宗以日蓮(西紀1222-1282)為教祖,否定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說什麼釋迦是化佛,日蓮是本佛;釋迦佛已涅槃,乃是過去的佛,日蓮才是本來佛,現在化世,而且永久化世。其雖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題為專修法門,對於共有二十八品的《法華經》卻只取其中的第二「方便品」及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可謂斷章取義;而卻又排斥佛教的其他經論及所有的各宗各派。故有日本學者將日蓮的宗教狂熱及其排斥異己的行為,比作基督教的耶穌,其信仰的方式,與其說是佛教,毋寧說是神道教的亞流。其乃是日本民族化了的神道教,如一定要說與佛教有關,也可將之歸類為「附佛法的外道」,絕對不是淵源自印度的正統佛教。

  自明朝開始,中國盛行儒、釋、道三教融和之說,到了民國之後,繼承白蓮教等秘密結社的餘緒,而於民間流行儒、釋、道、耶、回的五教合一之說,他們截取各家教義,兀自融合,自圓其說,名之為一貫道。雖說主唱五教一貫,實則是以佛教的彌勒信仰、濟公傳說,及《金剛經》、《心經》、《六祖壇經》、《維摩詰經》等經,作為其掛羊頭賣狗肉的理論依據。說什麼釋迦牟尼佛已經退位,現今由無生老母派彌勒掌天盤;又說什麼禪宗自六祖慧能之後,道傳俗人,所以一貫道亟力詆譭佛教的出家僧尼。他們對於尚未入其道門的人,每每偽稱是佛教;將奉祀天燈為中心的天壇,也偽稱為佛堂,然在入門接受點傳師點了玄關之後,即被告知他們信的是天道,其信徒之間則以道親互稱。他們的思想觀念和入教的儀式,均與佛教不同,他們用佛經,卻不說佛法,而是採用他們得自鸞壇及靈媒的所謂聖訓,來任意解釋佛經。佛教的古聖先賢無不主張以佛法解釋佛法,皆謂:「依經解經是佛說,離經一字即魔說。」可見,一貫道雖唱五教一貫,實則是以佛教為其腐蝕侵吞,並圖取而代之的對象。他們自己沒有歷史、沒有教主、沒有教義,卻歪曲佛教的歷史、搬遷佛教的教主,混淆佛教的教義。明明自稱天道,崇拜虛構的無生老母明明上帝,信仰靈媒、乩童所宣講的神話,竟又利用佛堂、佛像、佛名、佛經作幌子。佛教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中心,是公開的、理性的;一貫道也借用三寶之名,卻以抱合同(雙掌合抱的手勢)、點玄關(眉心受點,與靈相通)、五字真言(無太佛彌勒)的口訣為三寶,乃是神秘的、感性的。

  總之,日本的日蓮正宗,和中國的一貫道,既然不是正統的佛教,也永遠不可能與佛教合流,性質不同,層次不同,目的尤其不同。

 九、學佛的基礎

今天以六個項目來介紹本文的內容:()、宗教常識。()、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佛教及其基本教義。()、佛教的特色。()、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基礎的修行方法。

  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於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1) 發生於印度的佛教;(2) 發生在中東的基督教(3) 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猶太教是屬於民族性的宗教,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就是婆羅門或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於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屬於道術的系統則有金丹派和符籙派。金丹派在於鍊丹、鍊氣。金丹派又分內丹和外丹。內丹是鍊氣功,外丹是諫金術,就是把金屬鍊成丹藥,他們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升天、長生不死。符籙派則利用符籙的方法,驅遣鬼神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道教。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槃後約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為世界性的宗教了。由於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於傳播到了歐洲。就東方來講,第一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東方宗教之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言,釋迦牟尼佛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的要求和現象:有地區性的、有民族性的、有部落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秘經驗而來,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往往偽稱是佛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起沒沒。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在歐美,在日本,在臺灣,在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蹤跡,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只是過了一段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像這樣的宗教,在我們美國的華僑社會裡也發現不少。

  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是非常樸素、樸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他主張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的、思想性的變化。由於印度氣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產生了種種變化。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兩個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槃、了生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槃、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槃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型態。它一開始就強調,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到洛陽。第二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的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併入唯識宗,成實宗併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禪宗。但祇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淨雙修的法門。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於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統統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於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從唐朝傳到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密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係。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到蒙古,這是屬於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宗在印度本身是屬於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於上座部的佛教。因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的改變。故我們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跡。

  ()、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於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淨土真宗和日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的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於西藏系的密教。1953-1958年間西藏與中共發生戰爭之後達賴喇嘛帶著幾萬人從西藏逃出到印度做了難民。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難民的蹤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份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壱年代之後,西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臺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的旅遊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Trungpa 他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做Naropa Institute,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於前一年(1988)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劃的教育!沒有基礎教育、沒有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所以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裡,日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臺灣的妙林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槃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裡,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佛、被稱為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曆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拚命的賺錢。有了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的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於吃、喝、嫖、賭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於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利於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聽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做大涅槃。

  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於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祕。

  ()、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的善法。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槃的,是聲聞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便是佛,是以以上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云亦云,聽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鶩。這好像有事時聽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用,為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症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製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死,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的障礙及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曖昧不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槃之時,有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寶,住持佛法。以僧寶為正信的對象,並不等於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為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為佛教作了清淨離欲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於是信鬼神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於是說食數寶的書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不信法,這等於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三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神聖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於自我的心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產生。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眾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技倆的神秘。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法、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眾生,使眾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離苦。還要使眾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令眾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現眾生相來勸化眾生於不著痕跡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秘。

  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眾生,過去所造種種業,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做「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是由眾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眾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1) 是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為宇宙間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此各不相屬。(2) 是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眾神之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3) 是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的靈體的神明統統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駝鳥。另有一種信仰,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鍊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鍊成佛。這些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据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於「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註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功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為,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於神化、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昇人品,使得眾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禪定,慧業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禪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於身後直升禪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時」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於現世少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可以大智深慧度無量眾生。

  ()、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存於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於社會。前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儲蓄,都有利於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於即身的自我獲得回饋,永恆則是於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蓄,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式,積少而多,日復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 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義之財。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4.不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精及麻藥,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做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為入手的方便。

  ()、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鍊,一念扣一念,念念同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於一念,名之為定。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於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用及後遺症。不過這些均屬於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鬆身體的肌肉,也放鬆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以輕鬆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了!

  ()、如何禮拜?讀誦什麼?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於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係一人,可用木魚,也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何。

  至於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楞嚴經、圓覺經、勝鬘經、維摩詰經、楞伽經,解深密經、大涅槃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第是雜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於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於後者是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聽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於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聽、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各人的心向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漏智。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至於「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1.聞慧是依聽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2.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3.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與經教相違。

  ()、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聽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於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秘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運用扶乩引鬼、啟靈降神等靈媒型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於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於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刊》等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於討好慇懃,乃在於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講於美國加州南灣華僑文化中心
  (作者案:本文講出時的題名是(佛教基本大意)由鄭素珠女士從錄音帶逐字抄下,我再予兩度刪減,並且增加了第六項,一九九一年元旦完成此稿,改為今名。)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