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初機學佛決疑2
知義法師
16/08/2017 06: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患急性盲腸炎,求佛未必有效,求醫則救,豈不是佛力不及醫力?

 

凡病皆由業力而生,所謂「冰凍三尺,決非一日之寒。」病的輕重,也是這樣。人欲無病,應發心學佛,只要能依教行持,形端則影直,何病之有?

 

但急性盲腸炎,並非人人皆患,而患時求佛,須視其誠心的程度而定。若是求醫,必須及時,否則,亦莫可奈何。倘能平時求佛,則生活正常,疾病自少;急時求醫,藉藥力解決疾苦。佛法好比衛生學,醫術如清道夫,假使人人注意衛生,又何須「你丟我撿」?我認為佛法是究竟的,醫術是現實的,二者孰是,其理明矣。

 

然世之學佛者兼醫,有之,醫者兼佛,亦有之。佛者兼醫,旨在方便,醫者兼佛,志在超凡。究何所學,請自決之。

 

念佛何以能消災獲福?

 

每個眾生的苦樂禍福,都是由眾生的自心(思想)分別事物的利害關係所產生各種善惡行為所構造成的,因此就有各種不同與行為相對的感受。要想離苦得樂,轉禍為福,唯一的辦法,就是改變我們的思想。

 

佛教改變思想的方法很多,念佛也是其中的一種,只要能誠心誠意的慢慢念,使思想的注意力集中在佛號上,漸漸的就不會想到別的事物上去了,所謂「心正而後身修」,不造惡因,自然不受惡報,這不就是消災嗎?人生沒有災難是福,處此惡世,而能用功辦道,將來往生西方,永離生死,更是福中之福!

 

也許你覺得以上所說的還不太合理想,現在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補充說明一下。譬如說,一位不良少年(喻妄想)經常在外面惹是非,他的家長無法管教,就把他送去當學徒(喻念佛),有一天他的鄰居失竊,警員先生(因果)來調查他的生活動態,經廠方證明,他天天都在工作(念佛)從來沒有外出,因此這件事就與他無關(消災),後來他因工作努力,被選為勞工模範,並且得到一筆優厚的獎金(獲福)。明白了這個道理,我想你對這問題就不會再懷疑了。

 

我持齋念佛多年,但家裡不如意事,總有—點,其故何在?

 

你能持齋念佛,當然功不唐捐,但其他的人是不是也能和你一樣這麼做,又是問題。好比你一個人負擔全家人的生活,自然過得不會很舒服,如果大家都有工作,那就不會感到困難。至於有點不如意的小事,也未必不是你念佛的功德,將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就和迷失路途的人一樣,別人只能告訴你回家的路線,卻不能代你走回迷失的距離(喻宿業),如他用車子載你回去(念佛功德),只能免除你走路的痛苦(大事化小)但是走錯了的全程還是非經過不可(不如意事),了解了這道理,應該勸化家人,趕快學佛,倘能勤修精進,以後自然就會吉祥如意了。

 

學佛有什麼好處?將來可不可以升天?

 

學佛的好處很多,難以說盡!簡單的說,可以離苦得樂,轉凡成聖。因為學佛以後,如能依教修行,即能理解宇宙人生的奧秘,和相信因果輪迴的道理,而使思想言行,雖從心所欲,也不會踰矩了。因此不僅現在是個好人,將來還能成佛!

 

以世間法來評論一個人的好壞是不正確的,因為大家的自私心理太重,無論是對人,或者是一切事物,都以個己的利害關係,作為好惡取捨的標準,所以說不一定正確,如用佛法作準則,才是公平的。

 

學佛目的是成佛,如果想升天,修十善業就可以去了。其實了解佛理的人,絕不願意升天,因為天道還是在三界之內,等到天福享盡了,仍然要隨業受報的。

 

這個道理就和一個窮苦的女人一樣,因為娘家很富有,所以就想回去,到了娘家,在精神和物質上,可以盡量的享受,但是不能長久的住下去,因為那裡到底不是她的家,就算能住十年八年,最後還是要回夫家的。因為很久不在家,回來以後,又得忙於整理家務,打掃環境。所謂「從儉入奢易,從奢入儉難」,這時候,我想比以前更痛苦!所以說,要想改善生活,永無煩惱,還是要靠自己努力,只有依教修行,志願成佛,才是救苦的根本辦法。

 

你為什麼不弘法,也不化緣?

 

弘法並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那麼簡單,必須宗教兼通、文武並秀,這樣,當然很不容易,但是總要有一門長處才可以。而佛法的道理淵源深得很,也不是短期間可以修習得好的。何況我又是剛出家的小和尚,什麼也不懂,不談別的,連一句「阿彌陀佛」也不會念,所謂「羽毛未豐滿者不能高飛」,因此不弘法。

 

孔子說:「一言興邦,一言喪邦」,如果我把佛法講錯了,不僅害了別人,而自己也要負因果的責任,現在我住在這裡自修,本著不攀緣、不絕緣、隨緣接眾的原則,有人來問佛法,當就我所知道的結個法緣,我認為也是弘法。

 

說起化緣也不簡單,如果沒有點福報,是化不到的。目前生活還可以維持,同時又沒有做什麼重要的事,何必弄些錢在手上?而施主的財物也來之不易,假若用之不當,將來要披毛戴角,一一奉還。我沒有福,又沒有慧,為了減輕自己業力的負擔,不得不這樣做了。

 

為何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真掃興!

 

這是觀念和立場不同的關係,所以感到掃興。有些人認為和尚只會說洩氣話——什麼四大皆空啦、人命無常啦、因果輪迴啦、還有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啦、……除此以外,好像就沒有別的事,其實那都是實事,怎奈他思想領域太狹小,體會不到個中意味。像你所提的這個問題,是因為你現在正當血氣方剛的求學時期,可說是「初生牛兒不怕虎」,每天除了注意到吃喝和貪玩以外,所了解事物的道理並不太多,至於人生問題,當然更談不上,因此才會產生這種感覺。

 

要知道,人生壽命的長短,是由每個人過去生中所造的業力而定的(這是因果律,不是宿命論)。凡是好生利生的人可得長壽,而好殺或虐待人畜的人,必會夭亡。也許你說:「我還是小孩子,根本沒有做過什麼壞事。」對!我也認為你很善良,但問題是現在固然很好,過去是不是很好,那就難以鑑定,至於未來更是一個未知數。同時現在的戰爭和意外死亡,請你留心看看,有幾個是老年人呢?

 

為了使大家延年益壽,轉禍為福,所以才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目的是勉勵大家及早學佛修行,將來必能「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果大家都能這樣做,以後我把這兩句話改為「只要少年能學佛,孤墳全是白頭人。」這樣不就高興了嗎?

 

學佛虔誠何以多病?

 

所謂病,可分為心病和身病兩種,心病是內在的貪、瞋、癡等的業障病,身病是現今四大(地、水、火、風)失調的老、死病。治心病要用佛法;治身病可用世法(醫術),若能二者兼施,則疾病易除。

 

學佛的功德,固然可以增福增慧,卻病延年。但由於各人宿世的業力和現在修行的勤惰不同,就難免有點病痛,好比說,有一位貧民(喻病人),過去為了生活而負債(宿業),後來朋友給他介紹了一份工作(學佛),月薪三千元(修行功德),照說他的生活應該過得很好(不應生病),可是他仍然是窮(生病),不過比以前好些(轉重為輕),因為他賺來的工資(功德),一部分維持生活,另一部分要還債(生病),等到債還清了(宿業除盡),生活才能富裕(健康)

 

你說虔誠,照理講並不算是虔誠,因為知道虔誠,那可以說還是妄想,如果沒有虔誠的心念,才是真正的虔誠。

 

其實修行人有點病,我認為是好事,因為我們在健康的時候,雄心萬丈,妄想特別多。若是有點病,思想卻會因此而轉向,所以寶王三昧論的第一條就說:「念身不求無病,無病則貪欲易生。」就是最好的證明。以前有位朋友,品學均優,所以事業心很強,勸他學佛,總說還早。後來因為生了一場重病,我去看他時,一把拉住我的手說:「正在念你,我的病情一直在惡化,請想個辦法!」此時很自然的帶著「象憂亦憂」的表情說:「我的辦法就是念佛。」於是點點頭:「只有念佛。」後來好了,一直到現在,每天不管工作怎麼忙,所訂的功課,卻不敢間斷。

 

焚燒紙作的財物給亡人,或寄存冥庫,是否有效?

 

從倓虛大師的影塵回憶錄和其他的書中看來,焚化的財物是有用。若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來推斷,也應該有用,因為鬼也有他心通,同時在他的八識田中,對各種財物的印象很深,當我們焚化各種財物時,一定會觀想到受用者的關係和姓名,「心生則種種法生」,所以說有用。

 

古今身前焚化財物寄存冥庫,以備將來享受的人很多’雖然說有用,但是不必這樣做,因為我們到這個世界上來,除了業力以外,誰也沒有帶絲毫的東西來,而以後生活所需,不都是從那業力中得到的嗎?所以說,只要生前多種福,莫愁死後缺錢財,空手而來空手去,業力早已有安排。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成佛,成了佛,一切具足,不必要錢。修淨土的,目的是極樂世界,死之日,化佛來迎,既不要買車票,又不要安單錢,生活所需,應念而至,還要財物幹什麼?我認為積錢不如積緣,若能志心念佛,求生西方,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到這時候,試問焚化紙物還有什麼用?與其無謂的浪費,不如老實念佛,我以為這樣會有更大的功德!

 

你為什麼要出家?

 

很多人都這樣的問我,但答案都不一樣,有一次賣車票的也問我為什麼要出家?因為車子已到,我只好問她,你為什麼不出家?她很滿意的說,有道理。因此有許多候車的乘客也笑了起來。今天如果這樣答覆各位,未免太掃興。

 

以前我對宗教沒有興趣,民國四十年住在汐止,有一位同學拉我去教堂,當時借故推辭了,後來他就送我一本聖經,我說早已看過,但他堅持要我再看。因為天天下雨,沒有事做,也只好翻來看看。反覆的看了幾遍,更覺得毛病太多,於是把書還了他,同時問了幾個問題,也沒給我說清楚。春節前駐新竹,公餘之暇,就看看諸子的學說,對歷代詩詞特別感興趣,到了四十九年調嘉義,朋友送我幾本佛教的書籍,看了以後,歡喜的不得了,因此關於詩詞不想再看了。

 

五十年是我的大劫難年,因為四弟在土城工作,因公死於車禍!而自己又患肺結核,在這種情況下,身心都受到無比的痛苦,於是就有幾位知己的朋友,勸我結婚,我說:「各位的好意,由衷感謝!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除我的痛苦,就算我願意結婚,誰又能保證有那位善良的女人會嫁我,婚後也能夫唱婦隨,並且最會生孩子;一定先生男的,絕對好養,長大了又能光宗耀祖,顯親揚名。假如說這些都不成問題,可是我快四十啦,還有幾天好活呢?萬一停止了呼吸,留下了寡婦幼子,不能盡養育之責,孩子長大了不忠不孝,禍國殃民,我死了也不免挨罵。」而且我沒有孝順我的父母,就是有個兒子也享不了福。此時老胡氣呼呼的說:「照你這樣想,什麼都完了!唉!到今天我才認識你還是這麼一個沒有出息的人。」因此大家就不歡而散。

 

病情一天天的惡化,好不容易才住進醫院,治了兩年,不但沒有好,反而更糟,內科主任查房,看我的片子說沒有希望,我並不因此而難過,覺得人總是要死的,怕也沒有用,從此拒絕了藥物治療,每天讀一部法華經,有空就念佛,目的是祈求父母康健,亡弟生西,此外一無所求,晚間參加壽光精舍晚課,經文戒法師慈悲教授,頗有心得。那時候有位患友喀血,情況十分危急,於是就去拜佛,云:某某人,有家室之累,子女尚幼,萬一不幸,何以為生,弟子願以十年壽命相贈,使其早日康復,以當家事。因弟子隻身在台,毫無他累,生死不足為懷,願佛慈悲,納受悃誠!後來他真的好了,使我高興萬分。

 

到了五十五年四月,奇蹟出現了,院方給我一份健癒卡,和人事命令,就向新單位報到。那裡的工作很輕鬆,讀書的時間很充足,早晨四點起床背誦早課。在公務方面,因為有奉公守法的習慣,長官們很器重我,同事們見我學佛,所以都叫我和尚。十月底退役令下來了,戎馬生涯即告結束,就在台中中興嶺開闢果園,作為今後生活的背景。因為技術不如老農,吃了三年苦,一無所穫,後來一想,既然決心出家,又何必怕餓死!國際局勢這樣混亂,朝不保夕,如果沒有過過和尚癮,死了也不安心。因此決心放下一切,到台北去和明音法師商議出家有關事宜。由於因緣關係,最後在雙十節的早晨,禮拜上慈下瑞大和尚為剃度恩師,上午就到臨濟寺受戒去了。

 

說也奇怪,小時候我很喜歡和小孩子們用泥土做佛像,供在圍牆的石洞裏。讀初中時,學校設在五祖寺(弘忍大師道場),星期六如果不回家,就到大師的塔後看書,感覺特別的舒適。有一天不知為什麼,虔誠的對祖像默禱,佑我出家。看見出家人穿的布草鞋,十分歡喜,回家就要求母親做給我穿。她老人家說:「你又不是和尚!為什麼要穿那種鞋子?」以後每次回家總是提出這個要求,後來以絕食一餐為手段,才請別人代做一雙,滿我的願。如果我的母親知道我現在真的做了和尚,卻不知道她老人家是傷心?還是高興!

 

許多老朋友見了我都是說:「你的個性那麼強,怎麼能做得了和尚?」我就和他們開玩笑說:「對這件事你們不能不承認是外行,告訴你,我的個性就是和尚性,要不然,就做不了和尚。」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一般人只知道自己的生命可貴,而不知道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貴,更不知道慧命更為可貴!也就是說,只知道屠刀能殺害生命,卻不知道心刀能殺害慧命!因為眾生的識心善於分別、執著,以致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因此故以屠刀喻之。

 

所謂放下屠刀,即是「轉識成智」,和「回頭是岸」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因為屠刀放下的開始,即是眾生成佛的開始,如果不放,就永遠不得成。所以說能不能成,就看你放與不放,如肯放,一定能成。以上所說的是理,現在來說事,屠刀殺害眾生的生命,將來一定要受報,如果一旦聞聽因果而放下屠刀,大作佛事,悔改之初,即是成佛之始。倘能依教行持,必登佛位。

 

從前有位潤額和尚,未出家之前,以殺羊為業,有一天又準備殺羊;羊子哀叫,剛好五祖弘忍大師來了,就向羊子說:「兩腳不修,活遭剝皮。」羊子就不叫了,屠夫問是什麼原因?祖說:「前生你是羊,他是人,就在此時此地殺了你,所以現在你又殺牠,將來呢!牠又殺你。」屠夫聽完了這段話,把羊子放了,跪求出家,因其額闊,故名之。由於他勇猛精進,改往修來,果成大器!

 

要知世間上任何一件不如意的事物,都能影響我們慧命的安全,對治的方法,就是一個「忍」字,如果不能忍,屠刀是放不下的。要想忍,又必須把「我」看淡些,倘若功夫做到「無我」的地步,自然就可以忍了。所謂放下屠刀,就是止息妄念的意思,立地成佛是理成,欲至佛位,尚須努力。至於立地二字,要作開始解,不能作馬上會,才是正確的答案。

 

佛教的書中,所記載的許多奇異故事,是真的嗎?怎麼現在沒有?

 

這個問題,與時間、空間,以及眾生的業力和理解力,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們要求證某種事物的真實性,必須要客觀的以理論去推斷,用其他的事物作比較,同時也要看記載故事人的身分,千萬不能以未親眼見到而不信,那是不正確的,因為眾生的分別心太強,利害觀念太深,以致對一切事物的辯證,會產生許多錯覺。

 

我的父母沒有來台灣,卻不能因此說我根本沒有父母。在我未來台灣以前,聽說這裡的鳳梨怎麼好吃,颱風如何厲害,當時我也不信,其實都是真的,因為在內地沒有看見過,所以不信。至於親眼見到的事物,也不一定很正確。就考試來說,那些試題總是親眼見到的罷,何以還會答錯呢?究其原因,不是看錯了題,就是理解力不夠,否則就不會錯。孔子集語說:「孔子在陳絕糧時,有一天好不容易弄來一點米,顏回就小心翼翼的煮好飯,在打開鍋蓋時,從屋上掉下一條灰塵在飯上,他拿起來一看,灰塵上粘了幾粒飯,丟了又可惜,給先生吃又不恭敬,於是就自己吃了,剛好被孔子看見,就責備他,顏回說明原因後,孔子就向隨行的弟子們說:『你們記著,眼睛有時候也靠不住啊!』」

 

如果說,沒有見過的事物就不足為信,我認為不可以,好比一個病人,醫生說他是胃穿孔,假使他因為沒有看見而不接受治療,我就佩服他有種。

 

佛教書籍中所載的奇異事跡的目的,是為了勸善止惡,利益眾生,而不是圖利。當然,有些不可思議奇異的事物,如用科學家的眼光來看,目前是找不出答案的,像慈航法師和最近清嚴法師的肉身不壞,這是事實,科學家也沒有辦法說是假的,可是為什麼不壞,他又不知其所以然。

 

我看見一位小朋友,為了偷家裏的錢時常挨打,除了當面勸告外,也用書面勉勵過,但忠言逆耳,不以為然,問他為什麼不聽話,他的答案是——不偷就難過。後來我想通了,他就是這種根性,勸也無用,但是還不能不勸,因為這是每個做大人的責任,至於效果如何,只有隨他去了。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道不及魔高?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叫做道,什麼叫做魔。老子說:「道者高不可及,深不可測,苞裹天地,稟受無形。」又說:「道,可道非常道。」由此可知,道,是無形相,絕思維的一種理體。若依佛法來說,所謂道,即是佛道的意思。那麼魔,可作障礙,破壞解,凡有礙於修行的人和一切事物,都能稱之曰魔;好比邪知邪見的人,或者是煩惱、睡眠、雜念,因能障道,故名之曰魔。

 

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是就修行人初期而言,魔高一丈,道只有一尺。若能精進不懈,等到道高無量,請問魔高幾何?前年師資訓練班招生,某考生在國文試卷中,曾慨嘆的說:「真是稻()高一尺,茅()高一丈。」就依他的話來說,因為農夫太懶,以致茅高如許。我們學佛修行,只要功夫得力,自可超越魔外。

 

魔的種類很多,沒有一定的形狀和處所,是無孔不入,到處都有的東西。比喻說,你現在念佛(道高一尺),忽然感冒了,覺得有點難受,於是就有人說,你念佛念得感冒了還要念,真是太不知道愛護自己,我看你近來瘦了很多,臉色好難看呀(魔高一丈)!當你聽說瘦了很多,心裡就難過起來,因此就不想念,只要不想念,很自然的就不會再念,此時你不但不認為它是魔,反而覺得是一個好朋友。如果你能這樣想一想:感冒是氣候的影響,和生活失調之所致,與念佛無關,凡是患感冒的人,都是因念佛而引起的嗎?假使我不是天天念佛,一定會生大病呢!去看看醫生再說,回來還要加緊念,生死是大事,生病是小事。它千方百計的向我獻慇懃,目的是希望我和它一樣,果能如是,魔也沒有辦法了。

 

記得以前準備出家時,有位朋友和我說:「修行當然是好,不過你現在出家未免早了一點,我準備好好的幹幾年再修修來世。」我馬上問他:「你今年幾歲?」他也不嫌我不禮貌,就說:「五十多啦!」接著我就說:「五十多還不算老,真是『買乾魚放生,不知死活!』」從此他再也不和我說洩氣話了。以後把凡是為我出家而惋惜,或者是同倩我生活清苦的人,統統編入魔的行列,所以一直生活得很自在。

 

我們修行的人,只要知道有魔,就好辦了,不管什麼魔,倘能慎終如始,依教而行,絕對可以降服得了。

 

你對信仰外教的看法怎樣?佛教是否外教?

 

我們的憲法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規定,所以我不能說信某教就對,或信某教就不對。「人心不同,如其面焉」,由於各人的根性不同,所受的教育,所處的環境也不同,當然思想境界也不同,因此對於宗教信仰亦難求其同。不管信那種宗教,最好是對其他宗教的道理,多少也要知道一點,這樣可以作一個公平的比較,像買東西一樣,多問幾家是不會吃虧的。

 

所謂外教,就是外來的宗教的意思,這一點我認為也要像買東西一樣,只要貨真價實,又是合法進口的東西;而且適合我們的需要,是可以購用的。就拿西藥來說,是外國來的東西,現在我有病,醫生說要用某種藥物治療,在這種情況之下,就不能固執不用,而增加痛苦與危險。我們信仰宗教的目的,是解決生死問題,一定要慎重的選擇,絕對不可以盲目的迷信,更不能「有奶就是娘」而濫信,這都不合乎信仰宗教的要求。

 

佛教生於印度,長於中華,與我國歷史文化,早已溶為一體,無所謂中外了。譬如說,一個中國人’合法的娶了一位外籍的太太,所生的子女,你說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呢?我所交往的朋友各種宗教都有,也有不信教的,因為我沒有「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的利害觀念,所以大家都處得很好。同時我體會到佛法主要目的,是修正我們人我差別的觀念,而使其達到「怨親平等」為最終目的,這一點是佛教最偉大的地方,也是眾生應該努力的方向。如果功夫做到這一步,自然會離苦得樂,轉凡成聖了!

 

子媳不孝,怎麼辦?

 

有位老居士來拜佛,見了我就說:「師父呀!你這條路真走對了!」「你不是也很好嗎?」她嘆了一口氣又說:「好什麼?以前總說養兒防老,現在兒子大了,我也老了,他們都遠走高飛,把我一個人丟在這裡,死也好,活也好,沒有人過問,怎麼辦?」

 

「做兒媳的應當孝順父母,他們不盡子責,是他們的罪過,但是你千萬不要恨他們,照我想,他們是你的大善知識。」這時候她把我的話重複了一遍,表示不同意我這種說法。於是我又說:「他們也有子女,難道不懂得孝順父母的道理,因為他們見你學佛虔誠,為了成就你的修行,所以才這樣做,因為愛是生死的根株,你對他們無愛,將來才能無罣礙無恐怖的往生西方。」

 

好比說:「你在車站買車票回家,發現丟了一角錢(子媳不孝),當然你就不會計較這點小事上車走了,如果錢數太多(),一定要想辦法找回來(罣礙),最後不但錢找不到,時間也耽擱了。」她聽到這裡便笑了起來,並且說:「今天幸得來一趟,要不然真會煩死。」

 

等她歡喜而去之後,有兩位在座的年輕的朋友向我說:「師父用幾句話解決了問題,真是太好了!」為了怕他們不懂得這是不得已的方便語,將來他們也如法炮製,而不顧父母之養,那就糟了,於是又補充說:「做子女的,除了財物孝養父母以外,還要勸導父母念佛修行,才是真孝。」「前言戲之耳。」

 

如何看破放下?

 

首先請聽我介紹兩段經文,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圓覺經說:「當知身心,皆如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這是告訴我們看破和放下的妙法。

 

我們生此末世,真是八苦交煎,無論富貴貧賤,都有苦的感覺,原因是看不破,放不下。窮人為生活而爭,情猶可原,富人為享受而爭,頗不應該。錢是我們生活的工具,沒有固然不行,太多也沒有好處,用的得當,可以濟弱扶傾,造福社會,如果為子孫的衣食而積蓄,說實在的,那等於是害他們。

 

利不可貪,名也不可好,須知名只是個抽象的東西,既不能禦風寒,又不可解飢渴,倘若名副其實,當有勸善之功,否則難免助虐之過。我們之所以好名的原因,就是我執太重,其實一般人所認識的我,是四大和合的假我,是生滅的,不淨的,是八苦的倉庫,是生死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就應該把這個假我當作一輛破舊的腳踏車,雖然沒有經濟價值,但是可以利用作回家的交通工具,倘能作如是觀,那麼放下就比較容易了。不過想放下,必須先要看破,既已看破,還要決心放下,才能得到自在。

 

要想把看破放下做得徹底,必須用一貫作業的辦法來應付一切諸法,才會成功,如果是斷章取義,永遠收不到效果,就以「只見強盜吃肉,沒見強盜受苦」兩句俗話來說,只見強盜吃肉,很容易使人產生一種錯覺,而因此造諸惡業,倘能從看見強盜吃肉,而聯想到強盜受苦,是他們應得的因果報應,當然就不敢為非作歹了。所以說,佛法的宇宙觀,是緣生性空,一貫作業的究竟法;眾生的宇宙觀,是妄執諸有,局部性的生滅法。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人,要特別留意的地方。

 

說到這裡,使我想起子書上所記載與看破放下有關係的故事,因為文字寫得太好,為了保全它的真善美,所以不翻譯,對於難字難句,依文義略註於括弧內,以便閱讀。原文如下:

 

衛人有東門(雙姓)()者,其子死而不憂,其相室(鄰居)曰:「公之愛子,天下無有,今子死而不憂,何也?」東門吳曰:「吾常(以前)無子,無子之時不憂,今子死,與向(過去)無子同,臣()奚足憂哉!」

 

從這個故事看來,東門先生確實看得破,放得下,不然,怎會不憂傷呢?我們再看銀行和郵局,管理出納的先生小姐們,因為看得破,放得下,所以大家都工作得很愉快。如果大家把這個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上去,當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煩惱。

 

有位鄰居,以前信他教,後又學佛,因夫病故,又信他教,怎麼辦?

 

她有信仰自由,我們沒有權力約束人家,又沒有名利可以控制,只好隨她去,何必不安?她之所以反覆無常,原因是對宗教沒有認識,如果是為了喪夫遷怒而去,那就不對。

 

要知人生如戲,夫妻是緣生的一種幻影,緣盡當散,這是自然的現象。如說信仰他教就不死丈夫,那麼西方國家的家庭裡,未必就沒有寡婦?美國的甘乃迪,越南的吳廷琰,總不是佛教徒罷,為什麼還死於非命?假使一定要說信仰他教就不病不死,為什麼他們也設醫院,而住院的又有幾個是佛教徒?他們的教友結為夫婦,都能永不分離,白頭偕老嗎?這樣不但別人不相信,恐怕他們也說不出口。

 

至於怎麼辦?如果環境許可,你還是和以前一樣的關照她,有機會也講些因果故事給她聽,其他的都不必說,好在我們弘法目的是利生,而不是拉選票,多一個少一個,無足經重。但盡可能的多結善緣,總有一天她會覺悟的。

 

我被拉去信他教,現在願信佛教,是否有罪?

 

強迫他人信仰宗教,是最不道德的行為。不管你是自己去的,還是拉去的,只要能重獲自由,是不幸中之大幸。

 

請你靜靜的想一想,我們信仰宗教,是為解決生死問題,而不是生存問題,因此在信仰某種宗教之前,必須慎重的考慮一下,他是不是真有了脫生死的辦法和能力,否則,那有什麼意思?不過當你參加他們的宗教活動時,準有一個大布袋傳遞到你的手上來,此時你會乖乖的把鈔票放在裡面,給少了還怕他不高興,將來不救你,其實再多,也不會替你推磨的。

 

現在你既信佛教,證明你善根深厚,不然,是出不來的。今後只要能依法去修,精進不懈,定能成佛作祖,怎會有罪?

 

佛教靄因果報應,那麼現在的殺盜淫妄,是不是因果報應所應有的現象?

 

現在眾生所感受的苦樂現象,固然有的是宿業的報應,但也有不是的,絕對不能一概而論。你說現在的殺盜淫妄是因果應有的現象,在理上講,當然可以說得過去,不過太冒險,因為我們沒有宿命通,怎麼知道誰欠誰多少?而現在大家所作所為,也不見得都是恰到因果的好處,萬一顛倒了;或者是透支,怎麼辦?

 

既然相信因果,那麼凡是不如意的事,應作償報想。對別人的一切惡行,千萬要作造業想,萬一明知他欠你的,而以德報怨,對方也會感謝你,少一個冤家,就多一個朋友。至於把現在的殺盜淫妄完全作報應想,我就要請教你一個問題,如有人畜侵損你的重大權益時,你能作償報想嗎?就算你是再來人,能夠做到,也難保別人都能做到這一步。不說別的,就是蚊子叮一下,誰不是狠命的一巴掌?

 

記得和幾位客人在門前的樹下談話,因為暴露的地方太多,所以被蚊子咬得很厲害,把牠打死了不算,還要用腳去踏,你看那種瞋恨心有多重!後來看我坐在那裡沒事,就說:「師父!蚊子為什麼不咬你?」我說:「牠們是吃葷的,我吃素,不合牠的胃口,所以不咬我。」少打妄想,還是繼續來談問題。

 

我們要想世界和平,社會安定,惟願大家發心學佛,修淨梵行,才能根絕是非,遠離苦惱,萬一對學佛沒有緣,也得勉強的約束自己的身心,對於不正當的行為,應當逐漸減少,以至於根絕。凡是有吃虧的地方,一定要忍耐,千萬不能意氣用事,「暴虎馮河」,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對智能低劣的人和畜類,要以民胞物與的胸懷去幫助他們,愛護他們,眼光看遠點,總有一天你會感覺到愛護別人,就是愛護自己,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的妙處。假使都這樣做,「雖日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法華經云:「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由此看來,並不需要常常念。如果我們的心已誠到極點,善業更是滿到極點,在這種條件下,可以不必常常念,但問題是我們從無始來,所積的生死重罪究竟有多少呢?不得而知,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造諸惡業,現在雖然能念幾句佛,恐怕還不夠開銷,因此就要常念和多念,才能償還多生的老帳。

 

如果說「只要誠心,何必常常」的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大家吃飯總算誠心罷,也只要吃幾粒就好了,又何必常常吃呢?假使說吃飯和念佛不一樣,我認為事雖有別,理卻相同。

 

要知道念佛的目的,是為了斷除妄想;使前六識不攀緣,則第七識就無所執,第八識也無所藏,不執著就不會造諸惡業,當然不會遭惡報。而念佛之法,如逆水行舟,只要停止前進動力(攀緣),慢慢的即可退回原處,如把船頭調個方向,再加上動力(念佛)順流而下,必能早日到達終點,還我淨明!

 

梁丘據為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宴子曰:「嬰聞之,為者常成,行至常至。嬰非有異於人者也,常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故難及也。」由此看來,我們要想成佛,必須常常念佛,才能達到目的。

 

我學佛很久,聽說禪好,馬上學禪;說淨好即學淨;又聞密能即身成佛,則棄禪淨而學密,怎麼辦?

 

由此看來,你想了生死的心倒很真切,可是在技術上則欠妥當。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專心致志,慎終如始,才能成功,若是見異思遷,必定一事無成。大德之病無他,缺少恒心而已。

 

其實佛法是度生離苦的工具,只要運用得當,那一宗都好。禪是見性成佛,密可即身成佛,都是理即,而不是事成!因此禪宗才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究竟是為什麼?就是因為理雖至佛位,但是三惑未能全空,福慧亦未具足,欲至佛位,還有事修,所以才如喪考妣。且看修淨土的,只要能到極樂世界,就可得到不退轉的優待,直至成佛為止,這不就是即身成佛嗎?要是說修淨土的到了西方,還要經過三輩九品,太慢了,這也是怪我們自己的功夫不夠,如修到上品上生,那才是真正的即身成佛!就是下品下生,也是保障名額,不必如喪考妣了。

 

我不是存心謗禪謗密,而是從多方面得來的心得,禪與密,確實是利根上智的人所修的法門,末世眾生,根性下劣,難以成辦。如說現在的人,比古人要聰明若干萬倍,從前連飛機也沒有,現在能登陸月球;古代打仗用戈矛,現在用飛彈,怎能說下劣呢?這是識心用事,此心越發達,所造的惡業越多,去佛也就越遠。現在整個世界的戰禍瀰漫,暴亂四起,以及意外的種種災害,無一不是從所謂進步中產生出來的,所以老子說:「民之難治,以其智多。」可說是今日世界禍亂之源,一語道破。但是他又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而今大勢所趨,將以愚之的辦法,是不合時宜的。故此膏肓之疾,非佛法則不足以挽救,必須使其明因果,信輪迴,旦了知宇宙萬有,是因緣生滅,依識成形的道理。而人生壽命,多者百年,短則呼吸,何必自造惡因?自食苦果?倘能依教行持,必能根絕禍源,澄清苦本。

 

時人認為登陸月球很希奇,其實在我們佛教裡卻算不了什麼。且看彌陀經云:「其土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不是比太空人高明得多嗎?對於佛法,不管修習那一宗,如能「鍥而不捨」,必得成功,若是見異思遷,終必「梧鼠五技而窮」了。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幾宗?那一宗最好?

 

佛教是為了適應眾生的機緣而產生的,因為眾生的煩惱多,那麼治療的方法也要多,才能達到濟度的目的,所謂:「佛說一切法,能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就是這個道理。

 

佛法在印度本未分宗,自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歷代諸大善知識苦心研究,覺得佛法廣大精微,卷帙太多,且眾生根性不等,壽命有限,要想普遍的學習,非常困難,為了成就學者方便起見,所以分為十宗,這樣可以使其一門深入,易收教化之效。所謂分宗,就和大專分科系的道理一樣,學生對那一科系有興趣就修那一科系的課程,倘普遍的研究,不但收不到效果,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這個道理明白了,就知道分宗的重要性和價值。

 

至於那一宗最好,我不能肯定的奉告,只好以金剛經說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兩句經文交卷。如果你想修持,所選擇的法門以從眾為宜。有機會我想把各宗的情形,簡略的介紹一點,作為今後選修的參考。

 

一、俱舍宗:

 

此宗是根據世親菩薩所著的俱舍論而立的。俱舍論有三十卷,共分九品,前八品講的是宇宙萬法,有漏無漏的因果關係,最後一品,是說明有法無我的道理。他認為宇宙間的業力不滅,萬法實有,所謂「我」是諸法和合而成的假相,故以有法無我為宗。(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宇宙萬有,不僅我是虛妄的假相,一切諸法也是虛妄的。)就修習的階位來說,分聲聞、緣覺、菩薩等三乘。聲聞修四諦法中的道諦,緣覺修十二因緣觀,菩薩修六度,經三大阿僧祇,最後一百劫,還要植相好因,才能圓成佛果。

 

二、成實宗:

 

此宗以成實論為根據,修習的方法是我法二空觀。觀五蘊中無我相,叫做我空觀;觀五蘊諸法,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名法空觀。因為我法皆空,則萬有俱寂。這是此宗修觀的理論。

 

此宗雖修我法二空觀,但只能斷煩惱障的見、思二惑,證空滅理,因為煩惱是由我、法而起的,有了煩惱,才生見惑,有了見惑,就不能證涅槃,因此稱之為障,此障未斷,是不能證二空真如的。

 

就修習的階位來說,立二十七賢聖,以攝行果,而其所談的行果,不出小乘,所以還是屬於小乘教。此宗之理可嘉,因事屬小乘,但我國所行的是大乘佛法,而以上這兩宗是小乘,因此就失傳了。

 

三、律宗:

 

律,是佛住世時因事而制,隨機散說的大眾生活規約,傳入我國以後,到了唐朝,經過道宣律師整理,定名為四分律,遂成為宗。

 

「尸羅」是梵語,譯華語為「戒」,因能防止身口意的過非,故以戒稱之。當佛將入滅時,阿難尊者問佛說:「佛入滅後,以誰為師?」佛言:「以戒為師。」可見戒在整個的佛法中,佔了極重要的地位,我們學佛的弟子們,應該視戒如佛!否則,就辜負了我佛如來慈愍眾生的一片悲心!

 

戒,分在家的五戒、八關齋戒和菩薩戒。出家眾有十戒、六法戒和具足戒。此外根據梵網經,則有十重四十八輕戒,稱為大乘菩薩戒。這都是成就四眾弟子防過止非,圓成佛道而定的,我們應當如法受持,才能達到學佛成佛的目的。

 

此宗修持的方法以持戒為本,因為戒能生定,有定必能發慧。也就是說,只要持戒精嚴,則三業自然清淨,如此,必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我國大乘佛法的八宗,各有各的特性,而此宗更為特殊,因為「戒為無上菩提本」,不論修其他任何一宗的學人,必定都要兼修戒律,此宗學人,只要嚴持戒律,即可圓成佛道,證無生忍。

 

四分僧戒本的皈敬偈云:「譬如人毀足,不堪有所涉,毀戒亦如是,不得生天上,或生人中者;常當護戒足,勿令有毀損!」由此看來,戒!是多麼的重要啊!

 

四、華嚴宗:

 

杜順和尚根據華嚴經而立教,故稱華嚴宗。所持的理論是,法界無盡緣起,皆由一心而生萬有,但一切諸法,互為緣起,重重無盡,一()即萬法(),萬法即一。修持的方法,是依法界緣起之理而立三觀:

 

l.真空絕相觀:觀遍法界一切諸法,都不外乎因緣生,依他起,均無自性,而眾生的知見,都是屬於妄情遍計,如翳眼空華,因病而現,所以稱真空絕相觀。

 

2.理事無礙觀:因為作真空觀,則諸妄相滅而真性現,即是真如。但真如是以不變為體,隨緣為用,眾生因妄情遍計之業感而生萬法(),但萬法皆以真如為性(),因理能生事,全事即理。作如是觀,故名無礙。

 

3.周遍含容觀:既知萬法乃隨緣而生,且一一法所具之真如性,即是真如的全體。所謂真如,是無形相的,不變異的理體,故稱真如,倘能依理作觀,即可返用皈體,理事圓融,人我無別,萬法如如,因此謂之周遍含容觀。這個道理,好比我們所飲用的茶湯以及各種飲料(喻萬法)一樣,都是用水和其他的雜物組合成的,水(喻真如)因隨緣成為各種飲料,但濕性未變,如明此理,即可得到作觀的受用。

 

此宗行證的階位,是由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漸次修習,漸次斷證,而入佛位。

 

在大乘佛法八宗之中,只有華嚴宗和淨土宗最有緣。因為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最後普賢菩薩為他說十大願王,而導皈極樂,華嚴經最後指皈也是極樂世界。被尊為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讚歎淨土,可見修淨土,也等於是修華嚴。但諸經皆為佛說,如是說修淨土不對,即是毀謗三寶。且善財、文殊、普賢都是等覺菩薩,他們都稱讚淨土,可見修淨土也是合理合法的究竟法門。

 

五、天台宗

 

北齊慧文禪師讀大智度論「三智在一心中得」,以及中論的「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之偈時,而悟即空、即假、即中之妙理,乃創一心三觀之法門,傳於弟子慧思,再傳智顗,行法華三昧時,至藥王菩薩本事品「是名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處而大悟,乃入天台皈宗法華,判五時八教,以開智解。這就是天台宗的由來。

 

此宗所依的經典為法華,修行的方法是觀心,因此就有次第三觀和一心三觀之法的產生。所謂次第三觀,是以從假入空觀的二諦觀,和從空入假觀的平等觀為方便,而進入中道第一義諦觀為究竟。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又說「三智在一心中得」,可見一觀則三觀具足,故稱之為一心三觀。我們要注意的是,既然一觀即具足三觀,何必又分次第?因為次第三觀是一心三觀的方便;一心三觀是次第三觀的究竟。大乘心地觀經的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心者,永處纏縛。」由此可見觀心之法,是很重要的。如果說修那麼多的觀太麻煩,這是怪我們的根性太差,執著的習氣又太深厚,為了成就我們修習的方便起見,不得不如此。好比說,修空觀,破見思惑;修假觀,破塵沙惑;修中觀才能破無明惑。修觀的方法和治病一樣,病情複雜,治療的手續就不能簡化。假若你能了解非空、非假、非中和亦空、亦假、亦中的道理,不修次第三觀,也是可以的。

 

修觀的方法,除了前面所介紹的以外,還有止觀。所謂止,是止息妄念;觀,是反觀自性。但為了便於學人修習起見,又分為三止三觀。所謂三止,即是體真止,方便隨緣止,和息二邊分別止。至於三觀,即是空觀、假觀、中觀。但修止亦應兼觀,修觀亦應兼止,這樣才能使定慧均等,而且見思惑也可以因止而伏,因觀而破,這是修觀的妙處。此宗修行的次第,由凡至聖,必須經歷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由此看來,實在太不簡單,也不如念佛方便。

 

六、三論宗:

 

龍樹菩薩造中論和十門論,後了他的弟子又作百論,故合稱三論。鳩摩羅什譯此三論而加以宏揚,遂成為宗,在隋唐時很興盛,後來受到曹溪宗風的影響,因此就進入了低潮。

 

此宗是依諸般若經中「無所得,緣起性空」的義理而立宗的,故不立一法,有無俱破,直顯中道。雖然如此,但對如來所說的教言,也不否認,因此立真俗二諦,加以調和。所謂真諦,是指中道實相理體而言,俗諦則是指諸法緣起的作用而言,二者相資為用,不可偏廢,才合乎中道的實義。

 

就修行的方法來說,是用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等八不,以破外道的邪見。破毗曇實有的執見,斥成實偏空的情見;更以無所得,破有所得,而顯中道。

 

至於修行的階位,若就真諦來說,一切有情本來是佛,無迷無悟,湛然常寂。就俗諦來說,迷之與悟,截然不同,但眾生由迷至悟,須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位,一點折扣也不能打,看起來也是不及修淨土方便。

 

七、法相宗:

 

此宗因窮究宇宙萬法之性相而得名的。又因根據唯識論而顯萬法唯心之理,故又名唯識宗。所謂唯識,是說宇宙萬有,是因識別的關係,而產生其存在的價值,否則雖有亦等於無。譬如小孩子手上拿著一枚金戒子和一塊糖,你拿走金戒子,他無所謂,若是拿他的糖,一定會哭起來,這就是識別而產生執著的證明。故此宗以阿賴耶識為根本而立百法,以說明萬有的因果關係。

 

阿賴耶識有寄藏眾生一切心法和色法種子的功能,所以也稱藏識或種子識。談到種子,可分為新熏和本有兩種:所謂本有,是說從無始以來,就具染淨諸法的種子,若遇外緣熏發,即成為現行,因此就有生死、苦樂、人我、是非、利害等等諸相現前。至於新熏,是說原來什麼種子都沒有,而是以後因染淨二法熏習而有的。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道理,其實本有一經新熏,即得增長,甚至現為現行,現行又復熏習新種於阿賴耶識中,二者相因而成,不可偏廢。

 

至於藏識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東西?沒有辦法拿給你看,只好請問你,我們所讀的書,和已經知道一切事物的印象,在什麼地方?如說在腦子裡,是不對的,因為醫生用愛克司光透視,並沒有發現這些東西,既然如此,這些東西究竟在那裡呢?我的答覆是在藏識裡,因為這個東西其體無形,所以看不見,其用()至大,能藏一切諸法。如用現前的事物來說明,只好說像個人的安全資料,專門記載各個眾生無始以來的善惡行為,然後成為種子。但種子不能自生,當某一件事物的種子成熟時,須有第七識的執著,和第六識的分別,前五識的攀緣,才能成為現行,因此才有人我、是非、生死、苦樂等等的感受,這就是識心所招來的果報。然而識心如水,可覆舟,亦可載舟。也就是說,造惡業的是它,造善業的還是它。因此此宗轉八識成四智的目的,就是為了要把前五識取境的功能,轉為度生的力量,叫做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的計度分別心,為觀察眾生的根性,以便因機施教,使其入聖超凡,謂之妙觀察智。轉七識的執著人我差別為怨親平等,謂之平等性智。第八識原來好像垃圾桶一樣,以致明鏡無光,必須除去三毒的污垢,斷盡無明,則鏡光自顯,十方世界,影現其中,故名之為大圓鏡智(即佛智)

 

唯識觀是此宗修持的方法,由粗而細,分為五重:

 

l.遣虛存實觀:即是排除一切虛妄計度,存全依他起有,和圓成實性的理體。

2.捨濫留純觀:捨棄一切雜濫的外境,護存純淨的內識。

3.攝末歸本觀:停止見分攀緣工作的機能,而皈順自證分的理體。

4.隱劣顯勝觀:隱藏心所的劣點,而顯心王的優點。

5.遣相證性觀:排遣萬有的差別事相,證入諸法平等的性海。

 

以上五項,稱為五重唯識觀。

 

總而言之,唯識之學,博大精深,難以窮究,而在佛法中卻又佔有極重要的地位。不然怎會說「一切唯心,萬法唯識」呢?若就行的方面來說,不懂唯識倒無所謂,如果是求解,那就非懂不可,因為宇宙萬有,離了識的作用以外,就無法開口。故此宗是以研識為方便,以轉識為究竟。所以說學佛的人,不管學那一宗,對於唯識多少總要懂一點,在行持上是很有幫助的。

 

八、密宗:

 

佛陀為了度生的方便,所說的言教故有顯密之分。所謂顯教,是應身佛釋迦如來說的大小乘一切教典,因為文相易於了解,故稱顯教。密教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所說的內證真言教法,文理難知,故稱密教。顯教好比是普通文件,一看就懂,故稱之為顯;密教如電報的密碼,非專業者不解,故稱密。

 

毗盧遮那佛,在摩醯首羅天的金剛法界宮,為金剛薩埵諸大菩薩說真言法,金剛薩埵錄出後,藏於南天竺的鐵塔中,後來有位龍猛菩薩,見金剛薩埵面授大法,後即將此法傳於弟子龍智,再傳於善無畏,及金剛智,以後他們和金剛智的弟子不空於唐玄宗時,來中國宏傳密法,後稱開元三大士,這是我國密教的由來。

 

此宗所根據的佛經,有大日經、金頂經、蘇悉帝經、瑜祇經和略出念誦經等五部;在論典方面,有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經論所說的內容,是說我們的體相,和大日如來一樣,因無始來,一念不覺,而使身口意三業不淨,墮入六道,受生死輪迴之苦,現在要想回復本來面目,而使三業清淨,必須手結印,口持咒,意觀想,藉三密加持的力量,才能使三業清淨,以了脫生死之苦,即身成佛。這裡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所謂即身成佛,是理即,欲至佛位,仍須努力。若論階位,只能和羅漢相等。密宗修持的方法很多,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成佛,而頗瓦法和淨土宗的念佛是相應的,因為他的目的也是極樂世界,但是修習的方法,卻不及念佛簡便了。

 

曾經有幾位朋友和我說,修密有神通,某人修密如何如何,又某某人如何如何。可見他們學密的目的完全是為了得神通,藉以顯眾,爭取名聞,如此用心,殊堪憐愍!其實神通是修行的副產品,只要成了佛,則六通具足,受到人天恭敬,不是比什麼都好嗎?何必專修?就以甘蔗板來說,是製糖的副產品,如果專用甘蔗來做甘蔗板,未免太可惜!

 

說實在的,我不但沒有學密,對其他各宗的教法也是外行,當然就不夠資格說別人的長短,但是有人問及此事,又不得不把個人對各宗表示一點意見,作為初學的參考。

 

九、禪宗:

 

禪是梵語禪那的簡稱,譯為靜慮。所謂靜即是定,慮即是慧,定慧均等曰禪那。此法在我國行之已久,但一向是依教修行的,若以修習的方法來說,可分為安般禪、五門禪、念佛禪和實相禪四種,此外還有一種祖師禪,因在經教之外,故稱教外別傳。此禪始於達摩,自其東渡來華,面壁少林寺時,即傳法於慧可,後立為宗。

 

關於宗門禪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在靈山,一在祇園」,現在以祇園為根據,相傳當年佛在靈山會上說法完畢,百萬人天的聽眾還未離開時,佛就拿起一朵金婆羅花向大眾說:「我雖然說了四十九年法(方便),可是未曾說著一字(究竟)。」當時大家聽了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只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因此佛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學相無相、微妙法門,付囑摩訶迦葉。」在這樣平凡的因緣之下,就產生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

 

迦葉尊者受法後成為禪宗的初祖,傳至達摩即為二十八祖,他見中國有大乘氣象,於是就把「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禪,帶來我國,成為我國禪宗的初祖。他來華是在廣東登陸的,梁武帝聞奏後,即迎至金陵,因語不契,他就渡江北上,到嵩山去了,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此時慧可大師因斷臂求法,即蒙印可,是為二祖。再傳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這是我國禪宗的黃金時代。在六祖以前,代代都是單傳,以後六祖就變單傳為多傳,改祖號為師,並且只傳法不傳衣缽,旨在息爭。自變多傳以後六祖的得法弟子,有記載的四十三人,其中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這兩位禪師最為傑出,因為得力於廣傳的關係,所以宗匠輩出,才有一花五葉的產生。

 

禪宗修習的方法是觀心,以明心為方便,見性為究竟。所謂明心見性,即是教下的轉識成智,去妄存真的意思。在「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原則下,也沒有一定的訓練方式。且看初祖教二祖的方法是「外息諸緣,內心無惴,心如牆壁,即可悟道……。」六祖示道明的是「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真面目。」後來黃蘗禪師為了因機施教,所以改觀心為參話頭。不管方法怎麼變,但目的都是為了斷絕學人的思路,使其對境無心,而見自性,這是永遠不會變的,否則,那就不是禪。至於話頭怎麼參,我是外行,不過我知道參話頭的目的,是使學人斷絕思路,而對境無心,所以就用一句「念佛的是誰」,像猜謎似的,教你集精會神的參。起初提不起疑情,可能說念佛的是我,那是不對的,假使是這麼簡單,也就用不著參了。所謂參禪,要在「誰」字上下功夫,一定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參才行。若在禪堂裡,職事們會拿著香板到處查看,發現有人不如法,香板就下去了。因為他們是過來人,他看別人參的情形,好像站在門裡看室內的東西,一目了然,(別人是站在門外從牆壁上向裡看,一無所見)。所以香板應該打在什麼地方,多輕多重,我認為都有一定的分量,決不是亂打的。曾經有位老法師和我談他參禪的故事:有一年他朝峨嵋,背上燃了燈,因天熱而發炎,不久就到金山寺住禪堂,就向監查師父說明燃香事,請他以後香板打在別處,可是每次他都打在痛處。當時聽了這段話,我認為不合理,後來一想,才知道是對的。燃燈發炎,是業障,怕打痛處是我執,偏打痛處,既能破執,又可消業,真是慈悲之至!

 

禪,也不是佛教的專利品,我國的「道教」和印度的「印度教」也有禪,因此可分為凡夫禪、二乘禪、祖師禪、和如來禪四種。凡夫禪修四禪四空定,四無量心,十六特勝和通明禪。二乘禪,修九想觀、八念觀和九次第定。祖師禪是以心印心,即心即佛,這種超越次第直指人心的頓教法,只適合接引利根,對鈍根的沒有多大用處。如來禪,因其為經教文字所詮而得名,即是首楞嚴定。楞伽經云:「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這種禪,有方法,有程序,且能諸根普被,故稱為漸教。此外還有一種念佛禪(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因為一般人只知念佛是淨土法門,而不知道也是屬於禪的一種,請看大集經云:「求無上菩提者,應修念佛禪」,這總不是假的罷。

 

這裡有一點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是,黃蘗禪師改「觀心」為「參話頭」的原因,是見當時的修行人,根性漸劣,為了契理契機,不得不改。現在去聖的時間更是遙之又遙,而根性更劣,對於禪不要說參,恐怕連禪堂的規矩,也沒有幾個人知道,在這種情況下,又得仰望當今的高僧大德,因時制宜,提倡念佛禪,正是時候了。如說念佛就是念佛禪,念佛禪還是念佛,何必多此一舉?因為一般人都喜歡禪,如果不加個禪字下去,光教他念佛,收不到什麼效果,這就和國產的商品一樣,假使上面沒有幾個英文字母,一定滯銷。因此我才要求提倡「念佛禪」,未知先覺者以為然否?

 

我是個半路出家的小和尚,根本不懂禪,以上所說的,是從看書和思惟所得來的一點心得,不一定完全是對的,如果你對禪有興趣,不妨看看歷代祖師的公案語錄,然後還要請教住過叢林的老法師,比較可靠,閉門造車,是不行的。俗語說:「驢若跑得快,馬就不值錢。」且看古人參禪有成就的,沒有不是從禪堂裡苦出來的。現在也有人自稱「纏尸」,因為他參的是禪外別傳的「名利纏」,仗佛威光,標奇惑眾,若是跟他參學,保證也會「開誤!」

 

現在一般人所說的禪,好像都是指祖師禪而言。此禪雖說「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但是達摩傳心印於慧可,是以楞伽為證;五祖授心印於惠能,是以金剛經而印契。這樣看來,不是就有些矛盾嗎?不然,因為不立文字,是不執文字的意思,並不是不用文字。就修持的方法來說,此禪是不避見聞覺知的,只要能行住坐臥,不離這個(話頭)去參就行,到了某種程度,要考功夫,所問所答,都要契理契機,恰到好處,才能以心印心。我看現在會問的不多,會答的沒有,如果會背幾則公案,念得幾句機鋒,縱然能趺坐於床,窮年參究,那也許是「禪」,也許是「纏」!但是修淨土的,同樣的是不避見聞覺知,最好是行住坐臥,不離這個(念佛)的去念就行,至於考功夫,就不需要麻煩別人,自己可以考,用三省吾身的辦法:妄想減少了沒有?煩惱是否比以前輕?名利是否看得淡薄?根本戒是否有犯?言行是否合乎佛法要求?遇順逆諸境是否鎮靜?生活是否儉樸?念佛是否精進?信心是否堅定?願心是否真切?......果能如是隨時檢討,有則改之,毋使再犯,自有一天會還我淨明的。

 

十、淨土宗:

 

淨是清淨,土是國度,十方諸佛的國度都是清淨的,故稱淨土。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污濁不堪,所以稱為穢土,現在要談的淨土,是指西方極樂世界而言。這是為了統一我們的思想,使其專注一境,減少對外境分別,而漸漸的斷絕思路,堅定正念,將來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這就叫淨土法門。此法源於般舟三昧經,所依的經典是三經一論,因此修淨土的對於彌陀經、無量壽經,和往生論,特別重視。自聖教傳入我國,淨土之法,最初流傳的地區並不太廣,到了東晉時,慧遠大師應世,極力提倡,於是就在江西廬山創建蓮社,集眾念佛,後來均得往生,這樣才正式的成立了淨土宗。

 

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未成佛前,在世自在王住世時,曾作國王,因聞佛說法的因緣,即捨王位出家,號法藏比丘。當時佛使他看到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的莊嚴妙相,於是就在佛前發了四十八個願,每願都說若不實現誓不成佛。然後又以諸佛淨土為藍本,在我們這個世界的西邊,約十萬億佛土那麼遠的一個地方,經過五大劫的時間,才建好一個國家,定名為極樂世界。佛興建這個世界的目的,是為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捨苦就樂的眾生,只要心誠願切,隨時稱念彌陀名號,到最後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觀音、勢至二大菩薩,必定現前接引,如一念頃,即生彼國。

 

阿彌陀是梵語,譯為無量壽,或無量光。因為成了佛,就不生不滅,不垢不淨,故稱為無量壽和無量光。佛是覺者,好像我們對博學多能的讀書人稱博士一樣,精醫術的稱醫學博士,精工程的稱工程博士,那麼佛的壽命、光明都是無量的久遠和廣大,所以尊稱為阿彌陀佛!現在還在極樂世界說法度生,一直到永遠。所謂極樂世界,極是究竟的意思,樂是快樂。也就是說,究竟的快樂才是極樂。至於世界,在這裡可作方位、處所和地方解,因為那個地方「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世界。」但我們這裡呢?!一切都是苦的,曾經有人不同意。因此我就說:「你認為討老婆很快樂,她愛慕虛榮,或者好吃懶做,你會快樂嗎?你認為打麻將很快樂,若是別人碰走了你一張聽胡的牌;或者是打一場輸一場,你快樂嗎?年紀大了,生個男孩,覺得快樂,但是他常常生病,長大了又不用功讀書,專門偷雞摸狗,警察先生三天來通知要嚴加管教,五天來通知傳訊交保,這樣你會快樂嗎?……。」就算你的運氣好,妻賢子孝,自己也生財有道,老當益壯,但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禍福,鄰居失火,把你的房子燒光了,為了搶救財物,身受重傷。在這種情況下,難道還快樂嗎?這些事固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遭遇到,但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會有這些不幸的事情發生。你學秦始皇大膽假設,所以覺得世間上一切都是快樂的;我學釋迦佛小心求證,因此我認為都是苦的。人各有志,我也不是故意這樣說掃你的興,如果認為我的看法不對,今後還是你行你素,我行我素。真正說起來,一般人對世間事事物物的看法,是局部性的,所以感到興趣,我們的看法是綜合性的,所以會厭煩。閒話少說,我們還是談念佛。

 

此宗修持的方法是念佛,但須具備「信、願、行」三個條件,才能達到目的。所謂「信」、要深信西方確實有佛號阿彌陀,以慈悲願力,接引眾生,彼世界的莊嚴,如經所說,決不會假。「願」、就是絕對願意去。「行」、必須依法去行,老實念佛,至死不變,果能如是,一定成功。至於念的方法,分為三種:

 

l.持名念佛:出聲或默念阿彌陀佛的名號。

2.觀想念佛:雙目注視佛像,意想佛的三十二相及功德,謂之觀想念佛。

3.實相念佛:諦觀諸法實相,本自如如,因此對於宇宙萬有,不起分別,名實相念佛。

 

以上三種念佛方法,觀想過於微細,不易著手,實相又太深玄,只有持名念佛一法,最為理想,下手易,成功高。且看彌陀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因此古今諸大善知識,都是勸人持名念佛,其理性在此。但是不論出聲念,或者默念,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時間一久,自然就能一心不亂。因為念佛是戒,一心是定,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果能切實行去,因緣成熟,即可往生。

 

上面把各宗的概況,簡略的介紹了一點,你看修那一宗比較方便就修那一宗,千萬不可見異思遷,才有成就。禪淨修持的方法雖然不同(禪是離相的,淨是取相的),但最終目的是一樣。我既不明禪,又不知淨,雖然出了家,只能說是「聾子的耳朵,配相的」,但總希望別人比我強。現在你對各種修持方法,多少總有點認識,那就選擇適合你生活環境的法門,用功去修,不能好高騖遠,或是譏禪謗淨。這樣做,不但對修行沒有補益,且招莫大的罪過。同時懂佛法的人聽了,也會笑你是「瞎子相親,不明真相。」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我們研究一下小孩呼喚和啼哭的原因,是因為生活上發生了困難,自己無法解決,只好以啼哭和呼喚,作為求援的信號,爭取愛護者的同情,而滿足自己的希望。做母親的可說是隨時隨地都在關心子女們的生活,只要聽到呼叫,沒有不赴援的。我們念佛是為了生死痛苦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決,因為阿彌陀佛有救度眾生的誓願,只要誠心呼救,一定可以解決問題,所以要念佛。

 

追究我們生死之苦的來源,是由過去貪、瞋、癡的煩惱所造成的,現在仍是繼續發展,倘不及時加以防範,一定是後患無窮。要想澄清意念,還我淨明,除了念佛以外,還沒有更方便而又更可靠的辦法,因為我們的根性下劣,而攀緣和執著的習氣,既深且厚,如果憑空的教他放下來,怎麼辦到?故以念佛之藥,來治療妄念之病,倘能信之即行,必能妙手回春。這個道理就像小孩子玩刀一樣,要他放下來很困難,如果給他一塊糖,自然會放。語云「心無二用」,如能認真的念,妄想就會慢慢的減少,以至於沒有,因此我們要常常念佛。

 

且看「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並不是夫子有病不能吃肉,也不是禁屠買不到肉,而是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音樂上去了,「心不在焉,雖食而不知其味」,可惜,為了音樂下那麼大的功夫,假若念佛念到三月不知肉味,那麼「萬世師表」的尊稱,就得換成「人天師表」了。

 

關於念佛的方法很多,只有持名念佛最理想,不管是出聲念也好,默念也好,必須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若是口念佛名,心打妄想,收不到什麼效果,所以夢東禪師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喉嚨喊破也枉然」,其理在此。你們的工作忙,不能做到定時,但最好做到定量,按工作情形,自己定個數目,什麼時間念都可以,開始念多少,以後不管怎麼忙,也要念夠數,一曝十寒,難見功效!這一點非常重要。

 

曾經有人說:「以前不念佛,還沒有什麼妄想。現在天天念佛,妄想好像特別多似的。」所謂「不見廬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以前是在妄想中長大的,那裡知道有妄想,現在學佛,才知道是妄想。但妄想多,並不是道心不夠,而是與妄想的交情太深,一下子是斷不了的。好比你有個賭博朋友,因為以前你們志同道合,那裡看得出對方的缺點,現在你學好了,才覺得他的行為不對,但是以前他來慣了,突然的斷絕往來,雙方都不習慣。只要你認真的工作,也不必討厭他,日子久了,你也不會想他,他也不會找你的。對付妄想的辦法,和這個道理一樣。假若你能堅定信心,禮念敬誠,以後就沒有妄想了。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既然能生,何以不去?

 

這是說修淨土的人,只要能如法修行,功夫純熟,將來因緣成就,必能往生西方,所以說「生則決定生」。至於「去則實不去」,這一句要懂得性相的道理才比較好了解,否則,是相當的困難。不僅是你,連我也一樣,以前為了這兩句話,在腦子裡轉了好幾年才搞清楚。因為眾生都有著相的習慣,離了相,就覺得什麼都完了。

 

現在我用炒菜來補助說明這個道理,可能會好灑些,炒菜時放上兩個辣椒,炒好了把它丟掉,菜裡面不是還有辣味嗎?於是就可以說,辣是真的辣(生則決定生),看卻看不見(去則實不去),辣椒是相,辣味是性,也就是說,去西方的好比辣味,不去的是辣椒。再以做夢來說,你在夢中到某地(生則決定生),可是你的身體還是留在床上(去則實不去),也就是說,到西方的是夢中的那個東西,不去的是留在床上的這個東西。我們人和一切有情眾生,都是由精神與物質的因緣組合而成的現象,和電與燈泡的關係一樣,電(精神)無泡(物質)不明,泡無電不亮,二者兼備,謂之人生。因此可以利用這種關係,說明生老病死的道理。新裝設的電燈曰生,使用曰老;保險絲斷了曰病,燈泡壞了曰死。但燈泡雖壞(人死),電力(靈魂、神識)未滅,換個燈泡(來生)依然恢復光明。

 

我有苦難,絕對相信佛菩薩會來救我,若人人呼救,怎麼應付?

 

佛的身心是遍一切處的,若以數字來說,則有無量諸佛。你一定會說,那有那麼多的佛?因為有無量的眾生,就有無量的諸佛。這樣說,當然你是不容易了解的,因為眾生心量的空間,全部裝滿了財、色、名、食、睡這一類濫雜的東西,就是佛和你在一起同吃同住,也是「兒童相見不相識」,當面錯過!

 

現在我用太陽來說明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的道理,我們所住的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太陽,張三曬衣服是利用這個太陽,李四曬稻子也是利用這個太陽,全世界的人曬東西還是利用這個太陽,只要想曬,就可以得到所要求的效果。那麼佛菩薩應付眾生求救,和這個道理是一樣的。我們求佛不像請醫生,如果他出診去了,就請不到,假若是這樣,那就不能稱為佛了。如果你還不明白這個道理,我再用日常所見的事理來說明一下。

 

假若我這裡發生火警,打電話給警察局長,但別的地方也有火警,局長即下令分途救火,他自己去不去是無所謂的,因為義勇警察都是局長的一部分,一定會盡力灌救。此時你不能說,我打電話給局長,他自己不來,你們回去好了,我想總不會有這個道理罷。所以說,太陽是以熱力曬東西,警察局長是以命令救火災,佛菩薩是以法力度眾生。且看荀子說:「不見其事,但見其功。」如明此理,就可以了解法力真實的意義。

 

對以上所解釋的如果覺得還不夠理想,現再以電視機(喻眾生)來補充說明。當你想收看電視節目(喻眾生呼救)時,演員們(喻佛菩薩)在那裡所演出的節目內容,只要願意打開電視機的開關(喻調心),不管電視機的數量多少,都能同時看到由電波(喻法力)把所演出的內容,與現場一模一樣的傳映在每架電視機的螢光板上。明瞭此理,就不難知道佛菩薩應付眾生呼救的道理了。這也是所謂「不動真際,現於三界」很好的說明。如再不懂,我就沒有辦法。

 

我們謂僧尼誦經薦亡或消災,是否有效?

 

誦經禮懺,現在是出家人的生活之道,你問我當然說有效,不然,我們吃什麼?

 

剛才是說笑話,不要認為是真的,現在正式的來解釋問題。關於請僧尼誦經薦亡消災,這種辦法由來已久,若是無效,怎能流傳到現在?請看地藏經利益存亡品說:「若有男子女子,在生不修善因,多造眾罪,命終之後,眷屬大小,為造福利(佛事),一切聖事(佛事功德)七分之中,而乃獲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消災)。」又說:「是命終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內,念念之間,望諸眷屬,與造福力(佛事)救拔,(薦亡)過是日後,隨業受報。」由此可知,是有效的。

 

固然有人對於這種辦法有點懷疑,這是很難免的,因為不懂得佛法的道理,才會產生這種迷惑。現在以廣播電台來說明這個道理,佛法好比是電台,經典是節目,眾生是收音機,只要你轉動週率,就能收聽到你所要聽的節目,而得到快樂。那麼誦經,是由我們的思想所產生和電波相似的週率,因為鬼也有他心通,知道你在為他作佛事,就可以藉佛法的力量,像雷達控制航行一樣地改變了思想的方向,而得到利益。

 

談到消災,一定要有改過自新的決心才可以,好像漏水的桶,必須把漏處補好,才能裝滿。那麼消災,一定要能止惡行善,方能收到消災的效果。不管是薦亡或消災,除了自己的心意要絕對的虔誠之外,還要請到有修持有道德的出家人才可以,假使像拍電報那樣的,繳了費就認為是所作已辦,恐怕不會太理想。

 

宇宙萬物最先從何來?佛與眾生如何劃分?

 

對於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現在請你先答覆我一個問題,藉以減輕所問的壓力,同時也容易了解。

 

你來此地開雜貨店,最先買的是什麼貨?第一位顧客是那裡來的?這是你親手做的事,尚且都記不得,何況那麼久遠的事,我說不知道,不見得別人會說我是飯桶。現在分別說明如下,以資參考。

 

首先解釋宇宙。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宇,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故曰宇宙。因為沒有形相,所以不壞,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還是這樣,因此就找不出先後。請看關尹子說:「以盆為沼,以石為島,魚環游之,不知其幾千里而不窮,夫何故?水無源無歸。聖人之道,本無首尾,所以應物不窮。」這也是說明宇無內外,宙無終始最好的解釋。

 

說起萬物,最先也像你開的雜貨店一樣,由因緣次第而生的。地球最初的形成,可能像「八七」水災那樣的洪荒一片,那時我在成功嶺,遠望大肚至沙鹿一帶的海邊地區,除了洪水以外,則無他物可見,但是洪水的跡象,都被因緣漸漸的消滅了。如果我們現在去問住在那裡的居民們說,當年災區重建的時候,最先種植的是什麼?地上的草,蚊蠅和螞蟻……是從那裡來的?我想他們一定是說「最先......?時間久了,那裡想得起來,不過地上的草......是以後自然生長的。」像這種情形,等到若干年後,再提起當年災區重建事,不就像現在你所問的道理一樣。

 

至於人最先是從那裡來的?人本來就是人,不是進化而來的,更不是那個造的。佛經說地球上的人類,劫初是由光音天遷來的,如不相信,請問台灣的閩南人是從那裡來的?假使你硬要說人最初是造的,那麼我請問你,造人的那個東西又是誰造的呢?這樣一直追問下去,是沒有結果的。我們都知道女人會生孩子,如果說女人最先是造的,可是玩具店的洋娃娃也是造的,為什麼不會生孩子?而女人沒有男人的緣也不能生,因此那種理論是講不通的,只有人本來就是人,而後人是前人的因緣和業力而成的,才是合理的答案。

 

佛與眾生的區別,是以悟迷作標準的。所謂悟,是徹底的了解宇宙萬有是唯心所造的假相,都是剎那生滅,隨緣變異,以佛法的眼光來看人生(包括萬物),也不過是像銀幕上轉眼成空的影子一樣,但眾生迷為實有,而不擇手段的追求,因此就闖下了生死大禍!其實佛與眾生,本無差別。現在就我們個人來說,健康時謂之好人,有病謂之病人,也就是說,悟時是佛,迷時是眾生。現在我們患了生死重病,必須用佛法的妙藥,來治療我們的貪病,病根斷除後,就不是眾生了。你想徹底了解這個問題,請趕快念佛修行,只要成了佛,就可以像釋迦佛,觀十方世界,如觀掌中的菴摩羅果一樣。到那時如果想起現在所問的問題,也許感覺好笑。

 

客去,遂將所問,以偈答之,茲錄如后,用以自娛:

 

真心恰似玉環圓,何故癡癡計後先。

諸法本來皆實相,隨緣一念具三千。

萬法何先心最先,迷真諸相乍紛然。

奈他不解緣生理,打破沙鍋問向前。

生佛雖殊體一般,聖凡全在悟迷間。

欲知萬劫千年事,且息狂心慢慢參。

萬物形形似露漚,功名如戲帝王侯。

倘能識得唯心理,處處無初處處初。

沉淪六道幾多時,縱有從前那得知。

不識本來真面目,只因君意好貪癡。

先生有意覓雲梯,問道於盲不契機。

愧我無能醫病眼,願君也學念阿彌!

西方有佛號彌陀,願度群生出愛河。

念得一心真不亂,臨終定可離娑婆!

念佛無他要敬誠,猶如小子憶娘心。

資糧具足因緣合,那怕西方路更深!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佛菩薩是那裡人?有父母否?

 

所謂「急則呼天,痛則呼父母」,這是眾生的習慣。你看小孩子哭,幾乎是沒有一個不叫媽媽的,因為媽媽能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我們喜歡念佛,和菩薩的名號,就和小孩子叫媽媽一樣。因為阿彌陀佛的誓願宏深,且擁有廣大而莊嚴無比的淨土,更是無條件的願意收容我們這個世界上,怕苦怕死的眾生,到了那裡以後,永遠沒有痛苦的感受,和死亡的威脅。同時去的手續非常簡便,比去香港好辦得多,只要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而且決心要去,然後就天天至誠的稱念佛菩薩的名號,隨時念,永遠念,將來臨命終時,佛菩薩就會親自來接引,使我們身無病苦,正念分明,如一念頃,往生彼國。但還有一種好處,能使家宅平安,生活如意。因此大家都喜歡念,所以夢東禪師說:「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就是這個道理。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崇敬,是因為尋聲救苦,有感皆通而來的。假使我們平時能恭敬虔誠,禮念菩薩的名號,到了有急難時,一經呼救,就可以得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力量,使其轉危為安,離苦得樂。古今來,得到菩薩救護的人,實在太多,我也是因為受到菩薩的慈恩而喜歡禮念。

 

至於說為什麼要常常念,這個道理和電台一樣,不管有沒有事,到時候一定要呼叫,才不致失去聯絡。就以我們對朋友來說,也要時常聯絡,才能保持情感的溫度。有位朋友,離開二十多年,彼此沒有聯絡,有一天突然來了一封信,拆開一看,從頭至尾,都是好聽的話,我想有毛病,真的,不到三天,第二封信又來了,說他要結婚,向我借兩萬塊錢。像這種情形,就是有錢,我也不願借給他。固然佛菩薩,是以慈悲為懷,不像我這樣小器,但問題是如果平時不念,恐怕一旦有事,定是手忙腳亂的不會念了。所以孔子說:「學而時習之」,又說:「溫故而知新」。這就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必須時常練習,以後才能運用自如。老子也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所不為。」這也是說我們學會做某件事,千萬不可自滿,,而且要天天不斷的學習,才會進步,才能成功。我們念佛修行,更要不斷的努力,才能使煩惱一天天的減少,以致根絕,因此就可以得到一心不亂,只要不亂,將來必能往生,成佛也就沒有問題!所謂無為,即是無漏的意思。因為佛是諸漏已盡,福慧具足的聖人,因此才有無量無邊的法力,而為他人所不能為的普度眾生的工作。

 

關於佛菩薩的籍貫,根據陀羅尼集說:「阿彌陀佛姓僑尸迦,父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顏。」悲華經說:阿彌陀佛,於無量劫前為輪王,觀世音菩薩為太子,名叫不昫,當寶藏如來為王授記時,太子亦蒙授記,並且對太子說:「你見天人及三惡道一切眾生,而起大悲心,要為他們斷除一切苦惱,得到究竟的安樂!所以你的法名就叫『觀世音』。」其實觀世音菩薩在很久很久以前就成了佛,號正法明如來。但諸佛菩薩是以法界為家國,以眾生為眷屬,為了救度眾生,才隨類現形,方便應跡,所以就不能肯定的說是那裡人。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這問題很簡單,以後如果再來談及此事,你就這樣說:「先生!他信某教,當大官,發大財,是實事。如說當大官發大財,都是因為信某教的關係,我不同意這種說法。你和他的宗教信仰相同,可是還是騎著破舊的腳踏車,『為他人作嫁衣裳』到處奔走,他並沒有讓你過幾天官癮,也不曾送你一輛小包車,以慰辛勞。就算我見利忘義,信你們所信的教,你能保證也能當大官發大財?可是你們的教友,在社會上幹什麼的都有,當大官的並沒有幾個,而生活……不如我的,更多的是。因此對你的好意表示感激,對你的用心,卻不敢領教。

 

從我國歷史上看,古今三不朽的偉人,那幾位是因信仰你們所信的宗教而成功的?我信佛教的目的,是『了生脫死』,不是『升官發財』。你想以名利搶購我的信仰,『道不同』,絕不會因止渴而飲鴆,遺禍將來!我不是不好名,但所好的名,是不要使別人批評我趨炎附勢;所好的利,是以我的能力,換取所應得的報酬。他們富而且貴,是從過去生中布施供養修來的,如像你說的那麼簡單,請問美國的清道夫和吧女......都是外國人,或者是信仰其他宗教的?

 

我認為做個現代國民,氣節最重要,無論在任何環境中,千萬不要忘了我是黃帝的子孫,應該繼承先聖先賢的遺志,為國家民族創建事業,若是力不從心,也須做到敦倫盡分,樂道安貧。如果只圖現前幸福,不顧未來死活,手上捧著西洋神話,口裡喊首復興固有文化,這種作法,總不免貽笑大方。其實名氣再大,財富再多,到頭來還是難免一死!好的流芳,壞的遺臭,鹿馬人力可更,是非自有公論。有空不妨讀讀歷史,藉以培養認識忠奸的能力,若是一意孤行,認賊作父,恐難免後人唾罵!殯儀館,一般人認為是可怕的地方,假使能抽點時間去看看,保證可以治好你貪圖名利的痼疾。倘不以所言為謬,我很歡迎駕臨茅舍,同參般若,共話無生。」

 

請你把這段話心平氣和地向他說完,相信以後就不會再來了。大門口最好是貼一副對聯:清淨地,邪魔止步。微妙法,佛子樂聞。

 

媽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輿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樣?

 

佛是惡盡善滿,福慧具足,人天恭敬,世出世間的聖人。媽祖是由民間故事所產生的鬼神,其真實性,無史可考,縱有其人其事,也不過是一個有福報的鬼神而已,與佛教毫不相干,怎能說她是佛?至於城隍土地,是冥間的地方官吏,和我們行政組織的省縣以及村里長相似。你們恭敬虔誠的目的,是求平安,所謂「錢能通神」,小事或許可以解決,大忙真幫不上。

 

佛菩薩好比是國家的元首和高級官員,如果你們和政府的高級官員有往來,當然你的品德才能自然也很好,若有所求,必能如願。或者說,我拜她們已經很久啦!現在改為信佛,不是會得罪她們嗎?我說不會,好比你先認識村里長,後來立志上達,受到高級首長的器重,這樣,他們想巴結你都來不及,怎敢和你作對!

 

我們的思想,是隨著客觀的環境和業力而念念生滅的,因此才有吉凶禍福各種現象的感受。我畫一個圖補助說明一下,可能好了解些。

 

好比說,我在A時造了惡業,後來覺得不對,至P時而向善,因為受了客觀環境影響和業力推動,到C時又作惡,而D時又行善,可是在A時所作的惡因在此時成熟,而遭受不如意事,便懷疑行善無功。至E時又作惡,但B時所作善因成熟而獲福,就認為作惡無過。這是因為不明三世因果的道理,所產生的錯覺,若至F時決心向善,永斷惡因,雖為善亦不作善想,將來必能脫離生死的軌道,永享安樂!這就是說,你為了求平安而敬鬼神,剛好那時候宿世的善因成熟而得福,就以為是她們的功勞,假使現在我勸你學佛,但是你過去的惡因已熟,萬一有點不如意事在此時發生,可能你會懷疑佛菩薩不靈,所以平時有人問及學佛敬神事,只要把理說給他們聽,並不勸他一定要學佛,原因是怕他們造口業。

 

有位朋友信的是多神教,我笑他家是宗教公司,他也知道念經有功德,所以來請我去消災。論修持我不能去,因為自己的都消不了,怎能替別人消!論情理應該去,因為我是和尚,所以答應了。由於他的迷信心理太重,得知我上午去看了一位死亡的朋友,認為不吉利,於是晚上又來說因事改期。後來他請在家人念經消災。奇怪的是,過了兩天,他家裡有人生病,因此我說那天幸虧我沒有去,不然可能會說我不誠心。

 

總之,學佛有百利而無一弊,因為懂得因果的道理,就不會造諸惡因,無惡因,則無惡果,自然平安。如果講的是仁義道德,做的是殺、盜、淫、妄,欲求無禍,絕不可能!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客:什麼是佛法?

 

僧:人之初。(嬰兒沒有分別心,自然沒有是非,故云是佛法。)

 

客:什麼是世間法?

 

僧:趙錢孫李。(有人我,就有是非,故云世間法)

 

客:這樣又太簡單。請說明學佛目的和要領,以及修持的方法。

 

僧:離若得樂,轉凡成聖,是學佛的目的。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是學佛的要領。一心念佛,求願往生,是學佛的方法。

 

客:何謂一切惡?

 

僧:損人利己者是。

 

客:何謂一切善?

 

僧:自他兩利者是。(倘能損己利他更好)

 

客:何謂一心念佛?

 

僧:無一切念,謂之一心念佛。

 

客:無一切念,那念什麼?

 

僧:念諸眾生。(度眾生是諸佛的本願,是故念之。)

 

客:這樣說,我又糊塗了。

 

僧:以前還不是這樣。

 

客:佛法的真正目的何在?

 

僧:首先使大家做好人,行好事。末後導眾生出苦海,證菩提。

 

客:你有辦法使我學佛沒有?

 

僧:牛不喝水,按不低頭。

 

客:你說我不能學佛是不是?我並非不願學佛,而是生活忙碌,沒有辦法。

 

僧:是不為也,非不能也。談到生活,佛法並不是教人不要活,而是告訴我們要務正業,才生得舒服,活得痛快。而眾生感受痛苦的原因,就是大家的生活方法太沒規矩,如能依照佛法去作,沒有不好的。

 

客:佛教用蓮華是什麼意思?

 

僧:我國用梅花作國花,是象徵我們的民族精神,佛教用蓮華,藉以表示佛法的能量。因為法性平等,法力無邊,其救度眾生的功能,如水滋潤萬物。蓮華性習水,且有花則實,好比眾生受佛法的薰陶,即可離諸熱惱,圓成佛道,因此用之。若用別的花當然也可以,但有形不應名之過。如用蘭花或玫瑰,你定會說,佛法淵博,猶如大海,應用蓮花較為合理。我想這是很可能的事。附帶的說明一點,我們眾生往生西方所坐的蓮花,是彌陀的願力和眾生的願力所成,好像我們利用各種交通工具一樣,如明此理,就不會感到奇怪。

 

客:笑云:這樣說很有道理。

 

僧:佛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真理。

 

客:今天的收穫甚豐,以後再來請教。

 

僧:請教倒不敢當,只要對佛法有興趣,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我對佛法有幾個問題,能不能為我解答?

 

客:佛法主要目的是什麼?

 

僧:使一切眾生了生脫死,同登彼岸。

 

客:儒家也談生死問題啊?

 

僧:是的,不過他講的是養生送死。

 

客:看起來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相近?

 

僧:遠得很!所謂了生,是使其了解生身的原因,和生存的方法。脫死,是脫離死亡的果報,和求得不死的辦法。了脫生死,即是解決和結束生死的意思。所謂養生送死的養生,是養其已生,送死則是送之將死。至於生從何來,死歸何處?只說:「末知生,焉知死」,如此而已,怎可與佛法的了生脫死相提並論?

 

客:佛教了脫生死的辦法是什麼?

 

僧:修行。所謂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思想言行。方法可分禪、教、律、密、淨。只要能用心去修,不管那種方法,都能清淨六根,永脫輪迴。這個道理,好比太空船(眾生),因受地心引力(業力)的影響,所以不能脫離地球(三界),必須假藉火箭(佛法)拋射(解脫)的力量,才能進入(脫離輪迴)太空。

 

客:學佛修行,是否可以不死?

 

僧:可以。但不死的不是肉體,而是神識(精神、靈魂),因為修行能使我們的言行,不造生死的惡因,當然就不會有生死的惡果,所以說不死。這和出獄的犯人一樣,只要從此不再犯罪,就不會再做犯人。

 

客: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是怎樣的情形?

 

僧:我沒到那程度,礙難奉告,但是可從理論上去推測,到那時候,一切都是究竟的,究竟又是什麼樣子?「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還是用犯人來說明一下比較好。犯人在感化期間,所聽到的是,只要能改過自新,將來可以過著自由生活。但是從來沒有享受過自由的犯人,做夢也想不到自由是什麼樣子,但真正自由的人,他也感覺不出自由是什麼。你想了解那種情形,只有趕快修行,到了不生不死的時候,你比我現在所了解的更清楚。希望將來在常寂光中,不要忘了給我通個消息。

 

客:今天獲益不少,可惜我的程度太差,、吸收不了,以後再來請教。

 

僧:歡迎發問,歡迎研究。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能使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是先難後易,苦盡甘來的意思。如當著活的時候盡是憂愁患難,至死才得到安樂,這樣解釋是不正確的。

 

我認為生於憂患的「生」字要作開始解,死於安樂的「死」字,應作最後講才對。因為我們無論做任何一件事,開始總是困難重重,這是生於憂患,經過一番努力,最後獲得成功,是謂死於安樂。古德云:「不經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即是此義。

 

至於想生於安樂,倒也不難。依世法來說,為人只要知足,就可減去一些意外的憂患。若依佛法,必須持五戒,行十善,就能辦到。不然,生於安樂,必死於憂患。請看凡是貪取不義財物的人,以供無謂的享受,眼前是生於安樂,等到判刑受罰,就成死於憂患。人生在世,一定要相信因果,而用自己的智能和勞力,換取應得的享受,才是真的安樂。

 

我們念佛修行,也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因為難行的要行,難忍的要忍!等到惡盡善滿,念絕情空時,必感化佛來迎,往生淨土,這才是真正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不知這樣可否學佛?

 

為了生存,當然要有個正當職業。但社會上謀生的行業很多,不一定要幹這一行才能生活。你看別人不也生活得很好嗎?既然想起來也難過,那早就該改行,光是難過有什麼用?希望你立即改正過來,不然,當你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錢上,又忘了難過。

 

孔子說:「哀莫大於心死,而身死次之。」你還知道難過,證明還有善根,只要能放下屠刀,仍然是個好人。或者說,你不幹,我不幹,大家就沒得吃,那怎麼行?對,其實這和吃味精一樣,有人沒有味精,就說菜不好吃,但味精問世是近年的事,在沒有味精以前,大家不也吃得胖胖的?假使大家不殺生,就沒有人吃肉,也沒有人養。如說不吃肉就不能活,我絕不相信,因為我們都活得很好。我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位屠夫老闆,清早從外面回來,看見肉凳上有個死人,當時嚇了一跳,心想,這不是好事,準備過了年改行,但是這件事就像城隍廟的橫匾寫的「不由人算」。當晚他就患了重病,並且告訴他的太太說:「許多人在這裡找我算帳,怎麼辦呢?叫他們出去好不好?」這樣拖了半年,後來在床前放了一把刀和木盆,作豬叫而終。

 

現在能學佛,當然比不學要好些,但是功德不大,希望能立即改業,才是治本的辦法。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是什麼意思?

 

這個問題與因果有關係。所謂一念是因,萬年是果。好比你因事去某地找人,下車後既未看路標,又不請問別人,而盲目的去找,結果走錯了路。後來發現不對,就改變了方向,才達到目的。請看圖,就明白了。

 

你從A地出發到B地找人,至C地下車,由於判斷錯誤,走到了D地,這是一念萬年,因為你知道走錯了而立即改變方向,這是萬年一念。

 

由此看來,這一念是多麼重要!我們之所以成為眾生,就是錯在當初的一念,現在如再不覺悟,改變方向(修行),將來又不知道走到那裡去了!前天報載被軍法判處死刑的搶劫犯,也是因為一念之差,而鑄成大錯,後來雖然其言也哀,哭泣求恕,怎奈木已成舟,悔之太晚!法律的手段是殘忍的,但目的是仁慈的,除暴安良,是政府的責任,所以不能說法律太嚴,只怪他們的行為過於放肆。由於他們都很年輕,所以有人為他們的死而嘆息,我們當然更不例外。希望人人以此為鑑,改惡遷善,時時做好人,處處行善事,雖然他們是不名譽的犧牲,卻換取了別人的幸福,我認為這樣比消極的嘆息更有價值。

 

憑良心說,今天的竊盜,絕不是因飢寒而走險,完全為享受而犯罪。論他們的智能並不比一般人差,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究其原因,是被宿世的冤家對頭,在冥冥中所驅使,使以達成報仇雪恨的目的。不要認為這是說鬼話,但有點根據。前天有位警員朋友來玩,談及治安問題,他說:「從台中抓來一名搶劫犯,查他的資料,家庭環境很好,也會讀書,問他為什麼這樣糊塗?你知道後果的可怕嗎?」犯人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更沒想到後果,事後才知道什麼都完了!」假使認為我說的不對,請你說出理由來。

 

韓非子說:「禮禁於前,而法制於後。」我們要挽救青少年犯罪的危機,維護社會國家安全,必須即早學佛,才是治本的辦法。因為我們的思想活動,好像夜間行車一樣,沒有燈光,非常危險!你們要是真的疼愛子女,為了行車安全,必定會教他們要遵守交通規則,為了他們前途幸福,也應該教他們趕快學佛,懂得因果輪迴的道理,當不致於胡作非為了。而自己更應該念佛修行,藉以消除子女宿世惡業,使大家身心自在,永無煩惱!

 

佛法是人生的明燈,苦海的舟航!有了它,才不會瞎撞與沉沒。我們弘法的目的,是為消除眾生三業的熱惱,使社會安寧,家庭幸福,絕無其他任何目的。務期父以教子,妻以戒夫。果能如是行去,必使人人敦倫盡分,事事如意吉祥。

 

大家都說修行難,究竟難在那裡?如何克服?

 

這個問題我認為難在看不破,放不下,否則一點也不難。所謂看不破,就是對宇宙萬有的事理不明,不了解緣生性空的道理,才會感覺得難。所謂緣生,就是宇宙萬有乃因緣和合而生的意思,好比種子(),必須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的緣,才能生長,否則我們不必耕耘應該就有飯吃,不做事情,應該也有錢花。可是事實不可能,既不可能,諸法因緣生的理論就成立了。至於性空,是說萬有都沒有自性,或問既無自性,從何而生?這樣說,諸法應該有自性才對。是的,諸法的自性是有,不過不是個性(),而是體性(),好比水能做成茶湯和各種飲料,其相不同,其體則一。荀子說:「肉腐出蟲,魚枯生蠹」,如明此義,對緣生性空的道理,自然就大體明白了。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所謂道,就是易經的易,一即太極,二乃兩儀,三則為人。再看淮南子的天文訓說:「道者規始於一,一而不生,故分而為陰陽;陰陽和合,而生萬物。」這樣若還不了解,再用佛法來解釋一下:所謂道,即是真空——諸法實性,一即因,二即緣,三即心(識心),由於識心使因緣和合,才生萬有。好比說,飯桌上現在沒有飯菜(),因為肚子餓了(),於是就去做飯(),才有飯菜出現(萬有),如果說飯有自性,那就用不著煮,既然要煮,即可證明飯也是緣生的,了無自性。基於同一原理,證知宇宙萬有亦復如是。因此緣生性空的理論都能成立。

 

諸法既然均屬緣生,了無自性,則其生、住、異、滅,是必然的現象,而我們的生、老、病、死,也是必然的。如果我們應付萬有的態度,好像應付春夏秋冬一樣的自在,就不會感到放不下。我們都知道飯菜能治飢餓,當你出去旅行,何以不帶米菜和炊具,因為你看破了——只要有錢,到處都有飯吃。同樣地只要平生多做好事,廣結善緣,到處都能得到善報,這是克服困難最好的辦法。

 

一般人都認為放下比看破還要難,其實放不下的原因,還是由於看的沒有破。我講個故事你聽就知道。以前有位朋友在高雄逛大新百貨公司,忽然有個女人,從人叢中挽住他的手,並肩而語,看他沒有反應,抬頭一看,急忙的把手放了,原來她挽錯了人。我們對世間一切事物,也像那女人一樣的看破了,保證可以放得下。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