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初機學佛決疑1
知義法師
14/08/2017 08:3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再版緣起

初機學佛決疑序

自序

修增版自序

何謂佛?

何謂佛法?

何謂僧?

何謂皈依三寶?

何謂五戒和十善?

何謂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要怎樣才能成為—個好的佛教徒?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為善,只要為善,何必信教?

佛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

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是什麼?

眾生成佛以後,會不會再成眾生?

學佛是為了成佛,但成佛又為了什麼?

儒家說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我是軍人,將來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何謂因果?

佛教講因果,是不是宿命論?

何謂六道輪迴?

我有位朋友,自稱是現在維摩,甚麼意思?

何謂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是不是真有來生?

世人作惡,有報在子孫之說,一人做事一人當,報應子孫,有欠公允!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獄?在那裡?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何謂修行?

佛教有那麼多的經典,講些什麼?

各種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行善,將來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學佛是否—定要吃素?

我們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麼?

佛教的經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何謂化緣與因緣?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評別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麼不見對方答辯?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學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勢必滅種!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代不配合,可否改進?

現在佛法不興盛,是不是宣傳不夠?這樣下去,佛法是否會滅?

出家人不從事生產,生活怎麼辦?

聽說持大悲咒有感應,我持誦多年,仍未見效,是什麼原因?

為什麼要向塑畫的佛像燒香禮拜?

比丘尼見了比丘,為何要禮拜?以現在的社會情形來說,是不是不民主?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眾生?業重的眾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患急性盲腸炎,求佛未必有效,求醫則救,豈不是佛力不及醫力?

念佛何以能消災獲福?

我持齋念佛多年,但家裡不如意事,總有—點,其故何在?

學佛有什麼好處?將來可不可以升天?

你為什麼不弘法,也不化緣?

為何說「莫到老來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真掃興!

學佛虔誠何以多病?

焚燒紙作的財物給亡人,或寄存冥庫,是否有效?

你為什麼要出家?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不是能成

佛教的書中,所記載的許多奇異故事,是真的嗎?怎麼現在沒有?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不是道不及魔高?

你對信仰外教的看法怎樣?佛教是否外教?

子媳不孝,怎麼辦?

如何看破放下?

有位鄰居,以前信他教,後又學佛,因夫病故,又信他教,怎麼辦?

我被拉去信他教,現在願信佛教,是否有罪?

佛教靄因果報應,那麼現在的殺盜淫妄,是不是因果報應所應有的現象?

念佛只要誠心念幾句就好了,何必常常念?

我學佛很久,聽說禪好學禪;說淨好即學淨;聞密能即身成佛,‧‧‧

佛教何以要分宗?分幾宗?那一宗最好?

為什麼要念佛?怎麼念?

「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既然能生,何以不去?

我有苦難,絕對相信佛菩薩會來救我,若人人呼救,怎麼應付?

我們謂僧尼誦經薦亡或消災,是否有效?

宇宙萬物最先從何來?佛與眾生如何劃分?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念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佛菩薩是那裡人?有父母否?

有位朋友說,某人因信某教而富貴雙全,勸我棄佛。雖然屢勸屢拒,但時常來,怎麼辦?

媽祖是不是佛?我拜她和城隍土地,輿拜佛的功德是不是一樣?

我沒有時間看經聽講,請用速簡的方法,答覆幾個問題,好嗎?

我對佛法有幾個問題,能不能為我解答?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何能使生於安樂,死於安樂?

我的職業剛好和你相反,有時想起來也很難過!為了生活,不能不幹,‧‧‧

一念萬年,萬年一念,是什麼意思?

大家都說修行難,究竟難在那裡?如何克服?

我自學佛後,對自己的財物看得很輕,有做點布施結緣的工作,但家人反對,是否有罪?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至「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開悟,你持法華有何心得?

釣魚是為了取樂,事後仍然放掉,是否有罪?

懺悔是否真能消除罪業?

我很想學佛,因讀書太少,恐不夠資格,所以不敢學。

我也相信極樂世界好,現已上了年紀,但對眷屬和財物總放不下,‧‧‧

我的小孩看起來並不笨,就是不學好,怎麼辦?

在報紙上看到某寺住持作惡,破壞佛教的名譽,怎麼辦?

我所感到不安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怎麼辦?

孫傳芳先生在叱吒風雲時未學佛,後來倒楣才持齋念佛。可見修行是失意人所做的事。

一子出家,九族升天,是不是可能?

出家修行,何必要離塵絕俗,是不是消極?

學佛修行,能不能消除宿業?若能,怎麼出家人也會有死於非命的?若不能,又何必修?

什麼時間出家最好?在家和出家修行有無分別?

我參加佛學講座,主講說金剛經和心經沒有研究價值,我認為很不妥當,‧‧‧

念名利叫做妄念,念佛何以不叫妄?想財物叫貪,想西方何以不叫貪?

我的女婿為爭財產,兄弟打架,幾乎鬧出人命怎麼辦?

什麼叫真心?什麼叫妄心?我們修的是那個心?

我與外子不和,除了死可能無法挽救!

我覺得佛法最好,怎麼還有人不信?

上次來的周先生,別人拉他信教不去,他想皈依未允,何故?

「白馬非馬,名形離也,孤犢未嘗有母,非孤犢也。」敬請繹之。

家母久疾不起,弟子因家累,難免有失敬之處,乞示補救之道。

學佛的人可不可以看電視?

見蛇食蛙,即殺蛇而救之,救蛙是否有功?殺蛇是否無罪?

我在感化院住了很久,好苦啊!那裡的負責人好像沒有—點慈悲心似的,原因何在?

有好心人,在出車禍的地方,樹立南無阿彌陀佛的石碑,用以鎮壓,是否有效?

說念佛修行,就能所求如願,有時我也念,怎麼沒有效?

念佛往生,到了那裡還是聞法修行,老是那樣,會不會感到膩?

梁武帝本是南朝比較出色的君主,可惜因晚年迷信佛法,致有侯景之亂,是真的嗎?

臨命終時,念佛可得往生否?若能,則平時即可為所欲為;若不能,豈不是騙人?

我父母的思想和我們有很大的距離,以致於有些事情的看法不一致,怎麼辦?

我任公職,自問工作技術和效率不比別人差,但升遷不及別人順利,原因在那裡?

我的婆婆待我很刻簿,無論怎樣順從,總是不討好,師父有什麼辦法使她對我好一點?

佛教的理想,是希望大家都成佛,如果都是佛,有什麼意思?

這次做生意被一位老朋友騙了,現在生活成問題,怎麼辦?

宇宙萬有是否有個主宰?不然,怎會那麼規律?阿彌陀佛是極樂世界的主宰嗎?

人死後到那裡去了?是否還是變人?投生怎麼投法?

佛教講慈悲戒殺,植物也有生命,何以不戒?

學佛以來,待人接物更加小心,總不免有些無謂的是非,怎麼辦?

一貫道究竟是什麼教?

我很喜歡佛法,但看經書又覺得不習慣,是什麼原因?

 

 

再版緣起

 

知義法師,湖北人氏,年少從軍,南轅北轍,戎馬倥傯,無常歷繪。來台未久,潛心學佛,因會悟妙諦,遂披染出家;駐錫豐原彌陀精舍,立大悲願。普度群迷,間有客問,諄諄啟蒙,筆耕數載,積稿盈尺,題曰「初機學佛決疑」。師為度眾心切,假以方便言說,無非淺顯契機,旨在逗機說教。蓋今日社會,人心迷惘,若無大善長者以悲願方便引度,眾生無門悟入,苟非以通俗宏法,功難垂成。師之大作,正可引迷導悟,如人人傳閱是書,推廣及眾,咸登佛之階梯實可預卜也。

 

有吳義賢居士來會示稿,余以淺顯易通,乃欣願流通。師復駕臨,暢談甚歡,近再將修增稿寄會,旋成倡印定案,樂見是書普及,故敘因緣。

 

民國六十六年六月十九日古燕樂崇輝於大乘精舍

 

初機學佛決疑序

 

流行在世間的任何一個宗教,在時間上得以延續,在空間上得以擴展,我以為宣傳是個極其重要的課題,不論是口頭或文字的宣傳,都是不可或缺的。試看其他的一般宗教,既沒有什麼高深的理論,亦沒有什麼特殊的思想,但能在各地蓬勃發展,不能不歸功於他們有力的宣傳。不特宗教如此,就是其他學說,如能善為宣傳,就能為大多數人所接受,可見宣傳的重要性!

 

佛教是真理的宗教,不但有它高深的理論,而且有它卓越的思想,但因未盡予宣傳,是以究竟真理之法,不能深入社會人心,能說不是佛法的最大損失?民國以來,特別是在寶島,僧俗大德感於佛法宣傳的不可忽視,積極在做宣傳工作,而且表現的成績不錯。寶島佛教會有今天這樣興隆的氣象,使得大多數人,特別是知識群,來虔誠的歸信佛教,不能不說是諸僧俗大德宣傳之功!

 

佛法是深廣無涯的,亦是甚深微妙的,只是宣傳還是不夠的,還得要作通俗的宣傳,才能普遍的深入各個人的腦海中。關於通俗的宣傳,如能再下一番工夫,我以為會有更好的收穫!雖說我國現在已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受教育的人極為普及,但要他們認識深奧的佛法還不是那麼容易的,是以如何作通俗的宣傳,以期每個人了解佛法,實是目前佛教的當務之急!

 

同時要注意的,就是宣傳要有宣傳的方法,如果沒有適當的方法,要想獲得理想的成就,極為困難!如以口頭宣傳來說,不但要能言,還要會善言,方能以自己的思想理論說服對方,獲得宣傳美滿效果。再以文字宣傳來說,不但要語句肯定,而且要辭句的確切,才能生動有力的發生很大的影響,使人接受你的宣傳。但這要有豐富的學識,貫通的思想,始能將自己思想傳播出去。

 

是以宣傳能否達到成功,端看宣傳的方法是否進步和正確。假定自己還是似是而非的,沒有弄清楚所要說的道理,勢必沒有辦法說服對方。因而我們不但要宣傳,而且要考究宣傳的方法,以使宏偉的佛法思想,精深的佛法理論,深入淺出的灌輸到每個人的心田中去。

 

民六十三年冬,在萬佛寺戒期中,得識知義法師,並得讀其佳作,使我獲益良多。這是以問答式的體裁,解說佛法的深義,實是一部通俗的宣傳品,法師為使廣大人群,皆能得到佛法利益,決定出版將之供諸愛好佛法者。來信要我寫一篇序,這是我所不敢的,但我敢向讀者保證,這確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書,值得大家一讀再讀,願諸位讀者人手一冊,藉以深入佛法的堂奧!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九月十日演培寫於星洲般若講堂

 

自序

 

過去曾看了些其他宗教的書刊,覺得都不合胃口。後來讀佛經,因義理精妙,方法究竟,故樂於研習。學佛以後,很喜歡和朋友們研討有關宗教問題。因對佛法義理了解的太有限,以致時常遇著困難,使我感覺到學佛,不僅理不好懂,名相更難記,這可說是公認的事實。後來本著「愚者千慮,必有一得」的精神,把平時所交談的問題記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慮,普通問題,漸漸地解決了,有些難題,卻經過七八年時間才搞清楚。嚴格的說起來,還是膚淺的,談不上深入。

 

六十二年,楷寫一部法華,以償宿願,後來還拜了一部法華和地藏經。對外雖無交往,但不時亦有客來談論佛法或其他,均以所知的佛理答之,把不同的問題逐次記下,為了測驗自己對佛法了解的程度,乃用通俗的語文和常見的事理,作成答案。因根性下劣,又不懂寫作方法,以前會背誦的典範令,現在一點也用不著,因此對這件工作感到很吃力。雖然如此,總算把六十多個問題的答案,完成了初稿。次年春末,重寫一部法華,閱華嚴,較之往日稍有進益。在這段日子裡,把初稿作濃縮性的整理,秋末即告完成。不久,敬聞演培大師在霧峰傳戒,我就帶著稿子去請益,開門見山就說:「我出家不久,沒聽過講經,讀的書又少,對寫作也外行,現在把過去所蒐集的問題,根據讀經的心得和思惟,寫成一本小冊子,不知與佛法是否相應?所謂『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意欲敬請大師斧正,以益後學。」演公隨手檢閱了幾個問題和答案就說:「你能這樣發心,實在難得,現在我很忙,最好你再整理一遍,然後寄到新加坡去,我替你看看好了。」演公與我,過去僅有一面之緣,想不到就能慈允所求,使我歡喜踴躍,作禮而返。

 

次日即遵囑整理。所謂「溫故知新」,遂將原稿局部性的改了一遍。因為這裡只住我一個人,工作很忙,直到去年六月才正式脫稿。但後來還有人繼續發問,只好把已經整好的先行寄出,以就有道。十月中旬先後收到演公手教及原稿,拜讀後,真是使我有「如炬除暗」的感覺,也證明我十餘年摸象工作,總算沒白費工夫。即將此稿出示二三同道,他們看了認為好懂,要我流通結緣。我說談佛法不比一般寫作,講錯了因果難逃。且演公德度高超,利生心切,對拙稿無暇詳改,使我不太放心,倘有欠妥之處,影響演公尊譽!最近又獲得二十多個問題,急待整理,以後看因緣罷。

 

今年清明後餘稿即告完成,有幾位朋友看過說:「這些問題都是大家所需要知道的,一定要出版。」於是我就說:「你們不知道我的困難,第一、我沒有半個護法,經費從何而來?第二、你們說可以,是否適合大家的胃口還是問題。」他們說:「我希望你用毛筆寫,較之排版受歡迎些。這也是做好事,不必顧慮太多。」因此在四月問我就開始寫,萬一有緣付梓,可以節省排版工資,和校對的麻煩。同時後稿已奉寄演公懇賜繩墨,並乞示此稿有無流通價值?六月初,拜讀演公手示,敬知後稿亦蒙印可,並恩准流通,誠令我受寵若驚,憂喜交集。憂的是對演公法乳之恩不知何以為酬!喜的是有位離相居士送來助印功德金一萬圓,不久又獲得台北臨濟寺兩位首座和尚,希性法師、盛滿法師和新加坡的談禪法師的慈助,經費問題已解決一半。七月中旬收到原稿,乃日夜趕工,至八月五日晚寫完,因時間匆促,錯訛之處一定很多。

 

我寫這本小冊子的目的,是想支援初學佛的朋友們,解決一部分精神上的困難,使其成為正知正見的自在人。未學佛的朋友們,若是有緣看看,對佛教多少總會有點認識,就是現在不願學佛,亦能藉此因緣,種下一粒菩提種子,將來才有學佛成佛的機會。但我的學能有限,未必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所謂「垂絲千尺,意在深潭」,希望有緣的讀者們,對拙著提供寶貴意見,作再版改正的參考。這樣說,並不是希望各位給我戴高帽子,說實在的,對這件工作,我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心滿意足了。

 

也許有人看了這本小冊子,以為我還有點修持,那是錯誤的。坦白的說,對佛法的「理」是懂一點,但「事」並未到那程度。如說我是「自己打爺罵娘,光勸別人行孝」,我也不願接受。

 

拙著能順利出版,除向演公虔誠致敬外,並感謝各位長老及大德們的資助!

 

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八月十日知義謹識於彌陀精舍

 

修增版自序

 

當拙著初版印行成冊之際,忽得演公教言,且於萬忙中為拙著作序,拜讀之餘,深以為幸!乃恭印陳出,以饗讀者,雖然以人廢言之憂未除,但證信堪稱有托!

 

公云:「這是一部有益身心的好書。」確實愧不敢當,因為我既沒有修持,又不會寫文章,為了使初學佛的朋友們,對這些問題易於了解起見,就用通俗的語文和常見的事物,作補助說明,這樣可能會好懂些。出版後,先後收到各地讀者賜函及來訪,讚譽之深,殊增忐忑!高帽子我雖然不喜歡戴,但比惡意的批評總好得多,因此把原著略加修改和補註,另外從來信和談話中所得到的資料,又寫了十餘篇新稿,以備再版時附出,這樣,內容將會較前充實些,也可說對這件工作,做的又接近理想一點。希望讀者們要認識的是,佛教的目的,是要使眾生現在身心得到自在,而不是為了死後靈魂得救。父母愛子女,可說是無微不至,假若子女犯了法,他們也無法代替。何況別人?以讀書來說,如果小學(現在)的成績不好,將來(死後)就考不取大學(成佛)!所以孔夫子說:「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但願人人自立自強,做好人,行善事,只要現生修身有術,死後用不著別人救,否則他也救不了。倘能依照佛法去修,不但不要別人救,而且還能救別人。這樣看來,佛教的方法是多麼的積極。

 

在這裡有一點要申明的,關於拙著有關個人生活約略的敘述,旨在勸修,絕非自炫,如果認為我是賣瓜的王婆,也只好說「天厭之!天厭之!」當然到目前為止,並沒有人提及此事,這是我的臆測,因為大家都還是凡夫,有這種想法也不算錯,萬一碰到不懂佛法的,那就難怪了。但願有緣的讀者們莫錯用心,庶不失我饒舌之旨!

 

因為初版二千冊,在短期內全部贈完,但各地常有人來信索書,只好說:「敝處已無存書,有緣再版,當即奉上。」三月間,吳義賢居士也來信問及再版事,我說目前沒有辦法,以後看因緣罷。過幾天吳居士又來信說:「把原著寄到大乘精舍去了,樂崇輝居士利他心切,力助再版」等語。後來又收到樂居士來信,談及此事,乃攜稿北上,請樂居士代勞。諸法因緣生,想不到再版事就這樣的成功了。所以就請樂居士寫一篇再版緣起,以資紀念。

 

為了便利一般人閱讀起見,最近用通俗的文字,註解觀無量壽佛經,現已脫稿,但我還想繼續寫點東西,和讀者結緣。拙著再版即將付梓,特在此向演公和樂居士以及贊助者,謹致謝忱云。

 

中華民國六十六年八月九日知義謹識於台中豐原彌陀精舍

 

何謂佛?

 

佛是梵語佛陀的簡稱,譯為覺者。是由迷而悟,自凡而聖;一種極其尊貴的稱呼。為了便於說明起見,請問什麼叫乾淨?當然是說用肥皂和水洗去某種物體上的塵垢,使它恢復本來的形狀和色彩,就叫做乾淨。那麼,用佛法懺除我們思想上的貪、瞋、癡等業垢以後的清淨理體,是謂之佛!

 

金剛經說:「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再用數學的方法,加以補助說明。佛譬喻是零,各種數字表示無明和業力,惡業用加法,善業用減法,如下式: l+l=2 即無明加惡業等於眾生。

 

但眾生必須修善業,才能成佛,而所修的善業,一定要倍於惡業,才能減去惡業和無明而歸零。如下式: 2-2=0 即善業減惡業減無明等於佛。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此只要能「見善如不及,見惡如探湯」似的依教修行,到了惡盡善滿,福悲具足時,你也是佛,人人如此,人人是佛。以前有人問我:「假使一切眾生都成了佛,那怎麼辦?」我說:「很好辦,絕對不會吵架,因為佛是無質礙的理體,好像燭光一樣,一燭光充滿一室,多燭光還是充滿一室,光與光是調和的,對房子的空間毫無影響,只是更光亮些。但一佛與多佛,是眾生的分別心所造成的,其實一佛即是多佛,多佛即是一佛,如果你體會不到這個道理而說我糊塗,真是冤枉!」

 

剛才說佛是覺者。其實覺的能力每個眾生都有,只是使用的方法不同而已。佛覺是「空」——「實相」(離一切相);眾生覺是「有」——「假相」,對這假相有所執著,貪戀不捨,則成不覺。而佛覺雖空,並不否認物質現象的存在,而是說它的存在,是緣生的、生滅的、短暫的、是不究竟的。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但眾生不明此理,而認為是實有,於是就產生了人、我、是、非、利、害、得、失的各種感受,這就是生死和痛苦的根源。我們要想離苦得樂,必須學佛的所覺。如能把世間的一切當成公共的交通工具,需要時就利用一下,到達目的地以後,毫不貪戀的而予以捨棄,這樣就可把人生的痛苦,減少到最低限度了。

 

關伊子說:「知物之偽,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這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的幾句老實話。

 

何謂佛法?

 

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則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樂,由凡而聖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說的一切言教,我們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絕思慮,去纏縛,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覺,這就是佛法所給予我們的利益。其實宇宙間一切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問題就在迷與悟。拿錢來說,可以買放生命,拯濟孤貧,這是佛法;如果用之於吃喝玩樂,造諸惡業,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為破除眾生的虛妄執著而產生的。因為眾生患了生死執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藥來解救,一旦藥到病除,最後藥也沒有用。所以佛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是說,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樣,過了河就沒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們不但世間法不能執著,最後連出世的佛法也不能執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樂。

 

何謂僧?

 

僧是梵語「僧伽」的簡稱,譯為和合眾。因此就要有四人以上的出家眾,才可以用這種稱呼,如果是一個人,只能稱釋某某。但也有人為了寫作上的方便而稱山僧或老僧,也不算錯,因為個體是屬於整體的一部分,我認為是可以的。

 

關於在家人,對出家男女二眾的稱呼,一般來說,如果你到寺院裡去,見了出家的男眾,稱呼他法師、師父都可以,假若稱先生,叫伯伯,雖然不算錯,但聽起來總不是味道。對女眾也可以稱呼法師、尼師或師父,若是稱小姐,叫阿姨,聽起來似乎很不順耳。

 

佛法僧合稱三寶,這是一種恭敬讚歎的意思,凡是發心向善,立志上達的人,應該皈依三寶,共結佛緣。

 

何謂皈依三寶?

 

皈是皈順,依是依靠,也就是信仰、服從的意思。皈依三寶,是以三寶為師,以三寶為模範,可以藉信仰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身心,正正當當的做個好人,因此可得三種利益

 

l.皈依佛,不墮地獄。

2.皈依法,不墮餓鬼。

3.皈依僧,不墮畜生。

 

由此看來,皈依三寶,可以免除三惡道的痛苦,真是好極了。但是皈依只是種了成佛的種子,然後還要繼續努力,依照佛法去行,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如果是信而不行,我行我素,還是要隨業受報的,因為三寶只是迷人的導師,而不是惡人的保護者。我們要想做好人,享天福,以至成佛,皈依以後,還要持五戒、行十善,或者是具足戒,只要能嚴持戒律,堅固不犯,一定可以達到目的。

 

假若你對學佛很有興趣,而發心皈依,必須請一位懂得佛法的出家人為皈依師,辦理皈依有關事宜,如果拜在家人為皈依師,那就不能說是皈依三寶,這種作法,是違反佛法的。

 

何謂五戒和十善?

 

五戒:

 

l.不殺生。(不妄殺眾生的生命,除暴安良則不犯戒。)

2.不偷盜。(不巧取豪奪非分的財物為己有。)

3.不邪淫。(乃指夫婦以外任何男女,不得苟且。)

4.不妄語。(說實話,不為自己的利益而說謊。)

5.不飲酒。(包括鴉片等麻醉品和興奮劑。)

 

這五項若都能受持,可保來世不失人身。萬一有困難放不下,不能完全的受持,也應該擇其能持者而持之,那怕是一條,只要能持,就有功德。

 

十善:

 

l.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兩舌。(不挑撥是非,或利用各種刊物惡意的毀謗他人。)

7.不惡口。(不罵人,不說刻薄話。)

8.不貪。(不取非分的財物。)

9.不瞋。(遇不如意事,不記別人的仇恨,不求報復。)

10.不癡。(凡事相信因果,不怨不尤。)

 

戒,好比世間法的法律,是個人生活的規約,是修、齊、治、平的軌範,其力能補國法之不足,濟政令於無形,果能人人守之,必能本固邦寧,民安物阜。

 

曾經有人和我說:「我很喜歡佛教,就是規矩太嚴,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做,所以就不敢信。」由此看來,一般人都是怕受約束而裹足不前,真是可惜!其實佛法是合乎情理法的,一點也不勉強,就是受了戒,並沒有改變你的整個生活方式,只是捨短取長的加以規正而已,像馬路上的斑馬線一樣,並不是不讓人走路,而是用來保護行人的安全,何樂而不為呢?要知我們現在對生活多一分約束,就可以減少將來一分痛苦。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麼就應該即早學佛,為未來的幸福而努力。

 

何謂佛性?如何修至成佛?

 

所謂「性」就是本質和本能的意思。也就是說,性是理,而不是事,是體而不是用。因此只可用語言文字表達,而不能供諸觀賞。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天命予男曰男性,天命予女曰女性,予水曰濕,予火曰暖,......這是狹義的解釋。

 

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廣義的。這是說眾生都有作佛的本質,和成佛的本能。當年悉達多太子也是眾生之一,因為他能「不失其時」的發揮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覺。但我們是各從其志,向外尋求,以致漸行漸遠漸無緣,苦海茫茫何處證?雖然如此,但佛性仍在。只要及早回頭,依教行持,還是可以成佛的,所以說:「佛是已覺的眾生,眾生是未覺的佛」,就是這個道理。

 

可能你還不太明白,佛性究竟是個什麼東西?譬喻說一切男子(眾生)皆有父性(佛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修行)以後,才是名正言順的父母()了。

 

至於如何修至成佛,說實在的,我和你一樣的外行,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幾句話就可說完,現在畫一個圖(如附圖),以便說明修習的程序:

 

眾生本來是自性佛,由於無始以來的一念不覺,攀執外緣而起惑(),以無明(不明事理真相)為動力造諸惡業,就進入六道,人身、畜面,隨業受生,要想了脫生死之苦,必須修持聖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諦法,即成聲聞;修十二因緣,即成緣覺;修六度萬行,謂之菩薩,到了惡盡善滿,怨親無別時,是謂之佛。

 

佛教傳入我國以後,經過歷代大德竭力研究,分為八宗,各宗有各宗修持捷徑,若能息心(妄想心)依法修行,都可成佛。但是最理想的修持方法,莫過於淨土宗的念佛法門,簡而易行,成功無別,最適合我們現在一般人修持,如果你感覺在這世界上沒有一點不是苦的話,不妨天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並且發願要到極樂世界去,等到將來臨命終時,必能身無苦,往生西方。

 

要怎樣才能成為—個好的佛教徒?

 

做佛教徒的人,要以佛法來約束自我的身心,一切作為,以利他為主,利己次之;就是不願吃虧,也須做到自他兩利才可以。千萬不要打起佛教徒的旗幟,做的是損人利己的活計,而使別人批評佛教,罪過就大了!

 

因為你引起別人造三業(身、口、意)罪,將來別人遭報,你也少不了一分。如果別人受了你言行的影響而讚歎三寶,你也有一分不可思議的功德。

 

至於發心做個好佛教徒,最低限度,首先要做到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愛國家,愍眾生,樂善好施,老老幼幼,奉公務,守法紀,不取非分財物,不背因果之理,以世法來說,算是個大好人,倘能進一步的受持三皈五戒,依教奉行,就是個好佛教徒了。

 

佛教與他教有何不同?

 

我是個無用的出家人,自己的事尚且照顧不了,那有時間談論其他宗教問題,而引起無謂的口舌。但是既然有人問,又不能不答覆。

 

過去我曾經看過其他宗教的書刊,在事理上的缺點太多,引不起興趣。後來看了些佛教的經典,因為理事圓融,故使我有一種「得其所哉」的感覺。所以說,佛教的理論是高超的,方法是究竟的。老莊之學,在理論方面,有些地方與佛教很相近,但方法卻不究竟。至於其他的宗教,根本不值得一談。如果說他對社會頗有貢獻,那是世間法,對生死問題毫不相干。固然佛教也講利生,那是方便,而最終的目的,是要無生,無生則無滅,不生不滅,才是真正的永生。

 

至於不同之處,略舉三點:

 

1.理論:佛說諸法性空,因緣生滅。他教說宇宙萬物,都是神乎其神的神造的。

 

2.方法:佛說眾生輪轉生死的原因,是由無始以來貪、瞋、癡、煩惱所造的各種惡業而構成的,現在必須依照大乘佛法的禪、教、律、密、淨,和小乘佛法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原則去修習,才能了脫生死之苦。他教只憑一個信字,就說能得永生,請問醫生是不是能以一粒消炎片,治好所有病人的病?

 

3.願力:佛的願力是要使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所以地藏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但是他教說,只是「信我者得救」和「我愛世人」,可見他愛的範圍只是幾個教友而已。究竟他愛的是什麼,只有他們知道。

 

在這裡我要特別的申明:以上三點,是因你的發問,我才不得不把教理簡略的分析一下,並不是要和別人比高低,你認為那個教的理由充足就去信那個教,如果事理不明,盲目崇拜,那才真的迷信。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這個問題,要依學者用心而定,如能學以致用,確能依教行持,則可隨緣如意,等到諸漏既盡,生死已了,不僅是萬事如意,更能一切如意!

 

不管是世出世間法,都沒有不勞而獲的。要求得世間的榮華富貴,必須立志上達,自立自強,才能達到目的。而學佛的目的,是為了消除罪障,了脫生死,更需要徹底放棄世間名利的追求,和精神上、物質上的享受。若遇順(如意)(不如意)諸境,而能忍受,更能做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果能如是用功去行,終身不輟,定能一切如意,成佛有期。

 

若是放不下五欲的享受,又想冒充好人,做個名譽佛教徒,這種「掩耳盜鈴」的辦法,是行不通的,因為因果是大公無私,無枉無縱的裁判者,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絲毫不爽。所以說如意與否,完全操之在我,而不在事,請你先做到如萬事的意,然後萬事必能如你的意。

 

宗教的目的都是勸人為善,只要為善,何必信教?

 

這是一般人的共同觀念,原因是不明白宗教的道理和目的所造成的。你不信教,我沒有理由反對,但有權不同意你這種看法。

 

雖然其他宗教也勸人行善,但在方法上卻有很大的差別,佛教勸人行善,同時又「防患於未然」的勸人止惡,否則就像無底的水桶,永遠是灌不滿的。因此佛法首先勸人不要殺生和食肉,以養仁德。可是其他的宗教卻贊成肉食,說什麼天生萬物以養人,不食就違反了上帝的意志。如果認為這話是對的,那麼廁所裡的蛆蟲也是萬物之一,也應該吃才對。而肉食既能養人,那吃肉的人就不該生病和死亡。現在有少數無知之徒,認為素食的人傻,他不知道因果的厲害,等到將來受報的時候,就悔之莫及了!

 

宗教對人生是很有幫助的,我認為教要信,但是不要迷信,千萬要把佔小便宜的心理丟開,客觀的看看各種宗教的書籍,然後「擇其善者而從之,雖不中,亦不遠矣」。

 

佛的形狀究竟是什麼樣子?

 

佛就是佛的樣子,與任何的東西都不同。你沒有見過佛嗎?跟我來看。他說:「佛像是見過,我現在問的是真正的佛。」我說:「那就難了!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三種形相,末世眾生,連應身佛也看不到,何況其他?而我從理論上認識的佛,又沒有辦法給你看,這就和關尹子說的:「言道者如言夢。夫言夢者曰,如此金玉,如此器皿,如此禽獸。言者能言之,而不能取而與之;聽者能聞之,不能受而得之,唯善聽者不泥不辯。」如果你能體會到這幾句話的意味,對這問題就比較容易了解些。下面還是介紹幾段經文聽聽,也許有點幫助。

 

金剛經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華嚴經說:「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再看大珠和尚說:「其心()不青、不黃、不赤、不白、不長、不短、不去不來、非垢非淨、不生不滅,湛然常寂,此是本心()之形相。」

 

他聽了以後,沒說什麼,可是頭依然在橫搖著。於是我就問他:「眾生你見過吧?」他笑著說:「遍地都是,誰沒見過」。「好了,對這個問題,我沒辦法再解釋了。不過,要想見到真正的佛,辦法還是有,不知你願不願意作?」於是他連忙的說:「願意!」既然如此,希望你好好的去做,自然會成功。每天你還是照常的工作,只要抽出一點時間來念「阿彌陀佛」,當念佛時不能想工作,但工作時可以想念佛,每當念佛時,一定要字字念明白,句句聽清楚,只要能長久念下去,到了看不見眾生的時候,就可以看見佛了!因為佛和眾生,在理上講是沒有差別的,但是事實上,佛是佛,眾生是眾生。因為佛和眾生,是我們由分別心所產生的一種差別相,現在我們修持,就是要修正我們的人、我差別觀,而使眾多為一,集零為整。不管是參禪也好,念佛也好,方法雖然不同,但目的卻是一致的。請你不要懷疑念佛的方法太簡單,未必有效,,其實這是四兩撥千斤的辦法,好得很。

 

後來送他出門的時候,特別的說:「請你千萬不要以認識人物的方法去認識佛,把名利心隔遠些,就不會當面錯過了!」

 

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是什麼?

 

那麼久遠的事,除了佛以外,誰也弄不清楚。孔夫子不是也說過「未知生?」那我說不知道也不為錯。不過我從讀經所得來的資料,眾生在未成眾生以前,都是自性佛,因為在很久以前,由於一念無名的妄動,就成了眾生。好比小孩子(喻自性佛),看見河裡的小魚很好玩(貪愛),於是就下水去捉魚(一念不覺),因為水的流速很強(煩惱),以致淹死在水裡(眾生)

 

淮南子說:「水性真情,而土汨之,人性安靜,世欲亂之。」三字經也是說:「人之初,性本善(自性佛),性相近(物欲),習(造諸惡業)相遠(眾生)。」由此可知,眾生是由一念無明而來的。現在要想回復本來的真面目,必須依教修行,突破無明,而了解諸法性空的道理,貪心慢慢就平息下來,只要貪心一息,瞋心和癡心自然的會平息,三毒一除,生死自了。

 

如果你覺得做眾生很好,那就什麼也不要談,否則,應該趕快學佛,只要能依法修行,必能解脫生死的束縛,得到究竟的快樂。

 

眾生成佛以後,會不會再成眾生?

 

圓覺經云:「譬如銷金(喻修行),金非銷故有(本具佛性),雖復本來金(金沙喻眾生),終以銷成就(純金喻佛)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眾生)」。

 

由這段經文看來,眾生成了佛以後,是不會再成眾生的。好比礦金,雖然含有真金的成分,但必須經過提煉以後,除了雜物,才是純金;既然已成真金,再不會成為礦金了。也就是說,眾生經過佛法的熏陶以後,消除了所有的雜念和煩惱,得大自在,就不能再說是眾生了。

 

但是諸佛菩薩的悲心深重,為了濟度眾生而隨類現形,千萬要注意,那是方便,而不是受報。好比開礦所用的工具,是由鋼鐵製造成的,而鋼鐵是由鐵砂煉成的,現在用來挖鐵砂,但鐵砂要煉,工具就用不著再煉。所以說,眾生(鐵砂)是受報(),佛是方便,就是這個道理。

 

學佛是為了成佛,但成佛又為了什麼?

 

一個學醫的人,他的志願必定是行醫,如果不打算行醫,就不會學這一行。那麼學佛,必定要發願度眾生,依教修行,將來才能成佛,既已成佛,當然要度眾生,所以說成佛的目的是為了度眾生,如果不願度眾生,也就成不了佛!

 

假使說,我就是為了怕苦才學佛,既然成了佛還要度生,那還不是和以前一樣苦嗎?不一樣,絕對不一樣!好比醫院裡的病人,健癒後立志學醫,然後又回到醫院裡去工作,雖然和病人所處的環境完全相同,但是所感受的卻完全不同,原因是一個有病,一個沒有病。了解這個道理,就知道諸佛度生,是不感覺痛苦的。

 

你怕度生,你永遠是眾生,能度眾生,絕對不是眾生!

 

儒家說食色性也。佛制戒淫茹素,二者孰是?

 

都對。因為儒家說的是世間法,佛說的是世出世間法。其實儒家的中心思想是修、齊、治、平,並不是食色性也。但是許多人,談起吃喝玩樂,就捧出孔夫子為擋箭牌,若是談「四維八德」,就說現在是太空時代,提那些老八股幹什麼?因此不但不捧孔夫子,而且還要咒罵,這是多麼可怕的事!

 

我們應該了解孔夫子著書立說的目的,是教民易俗,匡正時弊,除了食色性也之外,還有「世之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又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以及「侍君不忠非孝也,居處不莊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忠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還有「君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則水方,盂圓則水圓。」

 

我沒有讀什麼書,也不會讀書,但將記憶所及,略舉數則,作為我們談話的資料。可是儒家說的這些警語,人皆充耳不聞,而有利於己的食色之言,則終身誦之,殊屬不妥。

 

至於佛制戒淫茹素,與儒家的「萬惡淫為首」和「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的思想是相通的。而出家人戒淫,旨在斷愛,既無家室之累,養育之憂,方能安心辦道,為人師表。但對在家人,只戒邪淫,如人人守之勿犯,則現在社會上許多不正當的行為也就滅跡了。

 

談到素食,當然與殺生有關,而戒殺的目的,是為了求得真正的平等。所謂男女平等,種族平等,……依佛理來說,還是假平等,要萬類平等,才是真平等。佛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該平等。所謂萬類平等,並不需要把牠們都養在家裡,人畜一堂,只要不無故傷害牠們,而使其各從其志,各安其位就好了。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所謂幾希者,就是其形不同,其心不異的意思。如果說人類殺害蟲魚鳥獸是應該的,那麼世界上強凌弱,眾暴寡,也是應該的,反正是比拳頭嘛。但人知道報仇,則畜亦當索命,這是必然的道理。要想世界和平,除了慈心不殺,決無他策。希望有志之士,擁護佛教推行世界護生運動,共謀永久之和平。果能如是行去,必可重見舜日堯天於今世了。

 

我是軍人,將來在戰場上造了殺業,是否有罪?

 

佛教戒殺,對一般在家人來說,是戒妄殺。軍人負有保國衛民之責,在戰場所射殺傷亡之人畜,是為了弔民伐罪,除暴安良,而不是尋仇報復,謀財害命,所以沒有罪。

 

好比醫生,為了保護病人生命的安全而切除手足,是不犯罪的,只要診斷沒有錯誤,就是因手術而導致死亡,也不犯罪。軍人在戰場上的行為,和醫生為人治病的道理是一樣的,故說不犯。話雖如此,但希望能做到無枉無縱才好。因為在戰場出現的敵人,也有脅從的,不見得全是壞人,對於俘虜的處理,必須謹慎,在可能範圍,予以適當的教化,使其改過自新,而化敵為友。這是兩全其美的辦法,好自為之。

 

從前梁襄王問孟子:「怎樣能使國家安定?」孟子說:「定於一。」又問:「誰能統一?」孟子說:「不喜歡殺人的能統一。」由此可見殺人並不是謀求統一的好辦法。我們要戰勝敵人,最有效的武器,還是修明的政治。固然政治要以武力作後盾,假若「君明臣直,父慈子孝」,而且「養生送死無遺憾!」國家自然富強了,「焉用殺!」

 

何謂因果?

 

因就是原因和種子的意思,果即是結果和果實。所謂因果,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佛教採用植物的因果關係,來說明眾生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為,最後所得到的反應是相等的。所以老子也說:「人為善者,天報之以福;人不為善者,天報之以禍!」就是這個道理。

 

我講個不懂因果的故事給你聽。四十年在南部,有位其貌不揚的小姐大鬧照相館,她指著牆上掛的另一張小姐的照片說:「當時我要你要照的和那張一樣,現在你把我照成這樣子,難看死了!」那位老闆很幽默的遞給她一面鏡子說:「你看有那一點走了樣?」她沒再說什麼,只是流著眼淚走了。假如我們每個人都相信因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日未到」的道理,又能運用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去,那麼定能把人與人之間許多不必要的糾紛,減少到最低的限度。倘能懂得三世因果的道理,那就更為徹底。

 

司馬遷說:「昔者虞舜困於井廩,伊尹負於鼎俎,傳說立於傳厔,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里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此皆學士有道之人,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才而涉亂世之末流者乎!」由此可見司馬先生,是不明三世因果的,否則,必不出此言也。

 

所謂三世因果,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記得五十三年住院時,有位患友,品學均佳,就是不信因果。有一天他的原單位寄給他一枚忠勤勳章,我把握著機會說:「老劉!你幹的不錯嘛!」他把頭一偏,就說:「你又不在那裡,怎麼知道?」我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我雖然沒有秀才的本領,卻有秀才的經驗。」於是指著他手上的勳章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此時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你怎麼老是三句不離本行,又向我傳教是不是?」「傳教倒不敢說,不過我是個業餘的佛教徒,雖然不懂什麼,因機釋疑,是我應盡的義務。」於是我又接著說:「明年恐怕不會再寄給你了。」他說:「你真了不起!既知過去,又識未來,有何根據?」我說:「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閣下如果長期在這裡泡病號,怎會給你?」眼看他的頭不再橫搖了,並且說:「這樣嘛!到是很合理的。」

 

佛教講因果,是不是宿命論?

 

因是原因,果是結果。「如是因生如是果」,故稱「因果」。而「宿命論」是說人生的吉凶禍福和富貴貧賤,都是命運所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這樣一來,與因果剛好是唱反調。從前袁了凡,就是因為受了宿命論的影響,所以才辭官回去等死,後來雲谷禪師告訴他「一切唯心」的道理之後,才解除了「宿命論」的束縛。

 

在今天這種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社會裡,相信因果的人,固然不多,就是能信宿命論的也很少見。但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因為業力的關係,很難得一帆風順,萬事如意。所以每當事業失敗,生活窮困的時候,卻不妨暫時的信一信宿命論,藉以消除憂愁,緩和情緒,也未嘗不可。但事後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為未來的生活而努力,千萬不要做了命運的俘虜。現在請問你:「假若你駕車外出,在中途拋錨,檢查的結果,沒有油,你怎麼辦?」如依宿命論,那就不管它,但就因果來說,只怪自己事前沒有檢查,以致如此,現在還是要想辦法加油,繼續行駛,才是合情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遭受的不如意,是過去生命中的種子不好,以致今生才會這樣。要想來生的生活幸福,事業如意,必須即時行善,才是上策。

 

老子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也是破除宿命論的至理名言,相信因果最好的啟示。

 

何謂六道輪迴?

 

天上、人間、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這六個地方,合稱六道。輪迴,即是運轉的意思,因為一切眾生,受到宿世業力的推動,不斷的輪轉在這六個地方,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所以叫做六道輪迴。

 

我們的社會形態,是由農工商學兵政所組成的,而全國人民的工作,都離不開這個範圍。每個人的工作,為了要和自己的環境和技能作適當的配合,所以就有先農後商,或由學而兵的,……這種動態的現象,就是輪迴。同時我們生活上的飲食起居,上學下班,和精神上所表現的喜怒哀樂,這些身心活動的情形,不都是輪迴嗎?只是沒有注意而已。

 

雖然有些人,為了某種關係而否認輪迴,也沒有用,因為輪迴是因果性的,絕不是信之則有,不信則無的無稽之談。只要他的行為合乎輪迴的條件,那一定是信也輪迴,不信也輪迴,仗權勢固然抗拒不了,送紅包還是買不下來。

 

總之,輪迴之理,智者信之而不疑,若與愚者論,如同生盲辨色,徒費功夫!

 

我有位朋友,自稱是現在維摩,甚麼意思?

 

你的朋友究竟是何許人也,我不知道,當然就沒有個人恩怨和利害關係。現在就事論事,客觀的答覆所問,自然就不會惹出是非。下面就是維摩的簡歷,以後你留心觀察他的行為,是否合乎這個原則,就知道是不是維摩了。

 

維摩是梵語,譯為淨名,是釋迦佛住世時,助佛宣化的一位大居士,傳為金粟如來化身。在維摩經方便品第二說:「爾時毘耶離大城中,有長者名維摩詰,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深植善本,得無生忍,辯才無礙,遊戲神通,逮諸總持,獲無所畏,降魔勞怨。入深法門,善於智度,通達方便,大願成就,明了眾生心之所趣,又能分別諸根利鈍,久於佛道,心已純淑,決定大乘。諸有所作,能善思惟。住佛威儀,心如大海。……雖為白衣,奉持沙門清淨戒行,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現有眷屬,常樂遠離,雖服寶飾,而以相好嚴身,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若至博奕戲處,轍以度人,愛諸異道,不毀正信。」你的朋友具有以上的條件嗎?

 

文殊師利問疾品說:「世尊慇懃致問無量!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維摩詰說生病的原因是:「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你的朋友有這種精神嗎?

 

不思議品說:「爾時舍利弗,見此室中無有床座,斯諸菩薩大弟子眾,當如何座?」於是維摩居士就問文殊師利說:「仁者遊於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國,何等佛土,有好上妙功德成就師子之座?」文殊師利就說:「東方度三十六恒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維摩居士「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來,入維摩丈室。」你的朋友有這種本領嗎?而對於眾生,也能作「譬如幻師,見所幻人,菩薩觀眾生若此,如智者見水中月,如鏡中見其面相,如熱時燄,如呼時響,如空中雲,如水聚沫,如水上泡……。」如是觀否?

 

再看入不二法門品,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說:「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不二法門?」當時維摩居士以「默然無言」的辦法回答了問題。所以文殊師利就讚歎說:「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不二法門。」你的朋友有這種功夫沒有?你看他的言行,假使和以上所說的完全不符,那就是現在的真「為魔」了。

 

我並不是嫉妒他是維摩,你知道我們是多麼的希望每位居士都是維摩,對於我們上求下化的工作,不是更有益嗎?不管是他自稱的也好,別人恭維的也好,「啞巴吃湯圓,肚子有數。」雖然說「吹牛皮不犯死罪」,但是犯了大妄語罪,真教我為他擔心。因此我希望你永遠做個守本分的居士,對三寶的護持,量力而為,不必「打腫臉充胖子」,千萬不要標奇惑眾,害人害己。要知道因果是最精確的測謊器,我們既然學佛,一切的言行,都要以佛法做標準,才算是真正得到了佛法的受用。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眾弟子之分,那是為了佛教行政業務的方便,但地位(佛性)是平等的,出家人沒有特權,在家的也不得例外,因為我們的目的都是為了弘法利生,圓成佛道!如果以經濟眼光來看,居士應該有點特權才對,因為絕大多數出家人的生活所需,是靠居士們供養的。因為我常常看見居士們對出家人的恭敬虔誠,內心感到非常不安!所以希望各安其位,各盡其責,共同發揮佛法的力量,使一切眾生均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才能使其功不唐捐,受之無愧!

 

何謂業、宿業、業報和業力?

 

眾生由無始以來,一念不覺所產生的善惡思想行為,統稱之為業。而眾生在過去各種不同的時空裡,所產生的一切思想行為,叫做宿業。所謂:「如是因生如是果」由於宿業的力量(業力),使現生有各種不同的感受,這就叫做業報。

 

就人來說,有的做科學家,有的當駕駛,究其原因,因為他們的才智不同(宿世業力),則其所學是故有別,於是所從事的工作,所得到的待遇,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差別。以此例推,宇宙萬有,都是由於宿業的因緣,而造成種種差別的現象。但宿業原本於心,所以華嚴經說:「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妄想心)造」,就是這個道理。

 

時常聽到有人說:「我從來沒有做過一件壞事,儘管怎麼努力,在事業上總是不如意,可是某某人可說是無惡不作,反而生活美滿,事事如意。」這是他在宿世善業力強,所以如此,但以現生的惡業報來說,天網恢恢,豈有不報之理!至於你為善,當應得善報,怎奈宿世惡業力強,是故如此,假若不是現今為善,恐怕又不是這個樣子了。只要能繼續為善,就是到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現生的善因成熟了,自然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希望你珍重這個問題,謹慎將事,則來日庶少荊棘耳。

 

是不是真有來生?

 

這個問題,如果不懂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的道理,是很難了解的。現在有些人,受了西洋科學的影響,凡事都講證據,當然,也不算錯,但可惜的是,只能「事師於今」,而不能「理師於古」,以致許多真實的因果輪迴故事,都以未能親眼見到而不信,非常可惜!

 

你不信有來生,那麼我說過了今天,還有明天,當然你說不錯。可是向一位有神經病的人說,他未必相信,因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今天,什麼叫明天。許多人不信有來生,主要的原因是他的良知被五欲(財、色、名、食、睡)麻醉了,不知什麼是今生,什麼是來生。如說沒有來生,就不應該有來日。假使認為作善作惡,死了就沒有事,那麼我們以前在銀行的存款,現在應該無效。還有以前的殺人犯,過了一天就不應判罪,如說不行,那麼把昨天或前年當前生,明天或明年當來生,不是很合理嗎?

 

千萬不要相信「人死如燈滅」的鬼話。如果說這話是對的,那麼以後大家都不能點燈,否則在「人死如燈滅」的後面,就要加一句「死人如燈燃」才合理。因為人死如燈滅,滅了的燈可以重燃,那死了的人,當然也可以如燈再生了。所謂死人,只是失去了四大(地、水、火、風)和合的物質功能,但支配物質功能的精神(阿賴耶、靈魂)功能仍然存在。而燈滅只是燃相()滅,燃性未滅,死人也是生相(呼吸)死;生性()未死。燈的燃滅是以明暗為緣,人的生死是以業力為緣,你不信有來生,除非能轉八識,成四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或者是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要不然,又不知有多少來生在等著呢!

 

昨乃今之母,今乃明之母,有昨日才有今天,有今生必有來世!若明此理,則來生之說,就用不著懷疑了。

 

世人作惡,有報在子孫之說,一人做事一人當,報應子孫,有欠公允!

 

這是一個因果性的問題,假若不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是很難說得清楚的。

 

我們只知道子孫是祖先財產的繼承人,卻不知道也是思想行為的繼承人。所謂「龍生龍子,虎生虎兒。」而母虎之性傷人,其子必不與人為友,故人見之必殺。那麼做父母的,如果言行不檢,所生的子女當亦不賢,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彼既不賢,必招禍事,從表面上看,是報應子孫,其實也是子孫的別業。

 

或者說某某人,生平服堯之服,誦堯之言,為什麼子孫也不肖呢?因為他只是服其服,誦其言,而未行其行,「掛羊頭,賣狗肉」,子孫怎麼會好?縱然今生誦其言,行其行,前生是不是如此?多生又未必是如此,這都是構成子孫不肖的主要因素。

 

我們也常見到父母的品德很壞,但子女卻又很好,那是他們前世的善業因緣關係;也有子不肖而孫最賢的,也是他們多生的共業和現生的別業因緣所產生的現象,不足為奇。

 

總之,要想子孝孫賢,五世其昌,必須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天網恢恢,幸勿憂其報之不爽!

 

是不是真有天堂和地獄?在那裡?

 

地獄和天堂,是形容苦樂對待的名詞,沒有一定的形狀和位置,而是隨眾生的思想行為(業力)所顯現的,因此,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諸惡莫作」,則無地獄,「眾善奉行」,就有天堂。

 

地獄天堂究竟在那裡呢?現在我還沒有去過,就是以前去過,現在也忘了,不過我認為它的位置是那裡都在,那裡都不在。好比說,某一家人,歡歡喜喜的在收看電視,這是天堂相。忽然他的太太說黑白的電視不好,要換彩色的,那麼先生就說:「剛剛籌繳了孩子們的學費,又要買電視機,真是胡鬧!」因此而吵嘴,而打架,而自殺!這樣一來,就變成地獄了。由此可知,地獄、天堂,是唯心所現的。

 

地藏經所說的那許多地獄,如因未見而不信,那政府設有懲治壞人的牢獄,總不能因為沒有坐過牢就說沒有。地獄的有無,和這道理是一樣的。

 

最後我特別申明一點,經中所說的許多地獄,完全是眾生的業力所造成的,與佛教毫不相干,介紹各種地獄和眾生受苦的情形,卻是為了防止眾生作惡,受諸苦惱,而作義務宣傳,藉此以收「談梅口酸,想崖足顫」之效。

 

人的心性究竟是善還是惡?

 

首先我們要了解心性的意義,然後再談善惡。所謂「心性」,就是「真心」和「實性」的意思,如果合用則性是心之體,心是性之用。若是分割使用,則體用兼備,理事互含。至於談到善惡,卻是見仁見智。孟子道「性善」;荀子稱「性惡」;公孫龍子說「性無善惡」;揚雄認為「人性善惡混」;劉向則是「性不獨善,情不獨惡」;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而王陽明的解釋是「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用」。由此看來,真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可惜我不是大學問家,無力研究諸子之說,故不能妄加評論,只好以我所了解的一點佛法,對本題略表管見而已。

 

剛才所說的心,有真心和妄心之別。真心屬理,妄心屬事。也就是說,真心是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可思議的理體。而妄心是因緣而起的各種心理活動狀態的識別心,例如「祭思敬,喪思哀」,「見賢思齊」和「談梅口酸,想崖足顫」......所謂:「一切唯心造」,就是妄心緣境所生起的各種幻覺,眾生不明白緣生性空的道理,而執諸法為實有,以致造諸惡業,遭受苦果,這就是眾生的生死根源,輪迴的依據。

 

或問諸佛菩薩的慈悲心從何而起?我說諸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緣眾生的苦境而起的一種與樂、拔苦的大悲心,這種大悲心,是怨親平等的善,是無條件的愛!因此就不能說是妄心了。但眾生緣境,是識心分別人我利害關係,而構成各種善惡的行為,因此所作之善,是有條件的,更是有範圍的。許多人之所以不作惡,「是不為也,非不能也」,因為他考慮到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而作惡的人,是因為他的貪欲超過了生存能力的極限,求之不得,只好挺而走險,無所不為,但最後受到法律制裁時,也幾乎是沒有一個不是悔不當初。為什麼呢?因為作惡的後果不利於己。像這種情形,如果相信因果輪迴的道理,定可防止作惡心理的發展,甚至予以根絕。

 

至於現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不外乎種子和因緣的關係。所謂種子,即是犯罪人宿業的惡因所感。而因緣的關係,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因為有的家長忙於名利而疏於管教;學校又忽略了品德教育的培養;而與社會接觸,卻又受到許多不良習氣的傳染,這都是助長青少年犯罪的主因,所以許多人對他們都有一種「後生可畏」的感覺。

 

我們要杜絕青少年犯罪的惡行,壯、老年人首先要以身作則,做青少年的模範。有寫作能力的人,不要寫黃色書刊而遺禍社會。廣播影劇業者,剪去誨盜誨淫的節目,推行因果忠良的故事。只要大家肯努力去做,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不然,將來的社會情況,是不堪設想的!

 

何謂修行?

 

修即是戒,有修正、修理和修除等義。行是言行。那麼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言行。也就是說,不該說的不要說,不該作的不要作,不該想的不要想,就叫做修行。

 

我們佛教修行的方法很多,但是共同的目的,都是為了破邪顯正,去妄存真。因為眾生所遭受的痛苦,都是由貪愛而來的,要想離苦得樂,必須修正我們的思想和言行,使身不殺、盜、淫;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瞋、癡。只要身口意三業清淨,自然就不會痛苦了。三業之中,要算意業最難修,而又最重要,因為意識有分別和執著的功能,所以成為我們修行主要的目標。所以關尹子說:「夢中鏡中水中,皆天地存焉,欲去夢中天地,寢不寐;欲去鏡中天地,形不照;欲去水中天地,盎(盆子)不汲(裝水)。彼之有無在此()而不在彼(),是以聖人不去天地去識。」照這樣說,意識不是就成了罪魁禍首嗎?其實不然,只怪我們不善統御,以致如此,若是運用得當,使繫鈴人作解鈴人,卻能幫助我們弘法利生,成就道業,如是又成為功臣了。

 

我出家後,收到一位老友的來信云:「聞兄已捨俗出家,作大佛事!處此惡世,得以用功『修形』,使弟敬佩萬分」等語,為了這個「形」字,倒使我生了一點小煩惱,認為他有戲謔行為。後來一想,對的,他是希望我不要偏重於形狀的意思,乃覆函云:「行」要修,「形」也要修,方得名為「比丘」也。

 

佛教有那麼多的經典,講些什麼?

 

簡單的說,所講的不外乎告訴我們作人作事的道理,和了脫生死的方法。

 

根據解深密經說,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教言,分為三個時期,當佛成道初期,一切外道凡夫,認為「我」是實有的,因此而起惑造業,輪迴生死,佛為了破除外凡的妄執,即說阿含經的教理,使其了解「我」是五蘊(色、受、想、行、識)和合緣生的假相,是空的,而存在的是五蘊。這是屬於第一期的小乘有教,亦即所謂我空法有教。

 

但二乘行人,雖了解我空,卻又妄執諸法實有,因此佛又說般若經,以緣生性空之理,破其法執,是為「我法二空論」,屬第二期的萬法皆空教。但佛說空教,是為了破法執,如果執空,豈不是無煩惱可斷,無佛道可成,落入斷滅的頑空嗎?執有是病,執空(頑空)也是病,所以佛又說解深密經,闡明心(真心)有境空的中道義理,是為第三期的中道了義教。

 

我們讀經也不能執著,固然空教、有教都是佛說的,但是執空、執有,也並不是不對,而是不究竟。因為說空說有,都是方便,中道才是究竟的佛法。譬如說,嬰兒吃奶(我執),做父母的為了要使他斷奶(破執),就買餅乾給他吃(空教),但是長期的吃餅乾(法執)也不好,必須慢慢的訓練他吃飯(中道),才是正常的生活方式。

 

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中道,所謂中道,是不住空有,離較量,絕分別的理中,否則,就不是中道了。金剛經云:「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因此也可以說「如來說中道,則非中道,是名中道。」這是我對中道膚淺的認識。

 

因為我最喜歡「如來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這三句,所以就把它列為公式:「所謂什麼則非什麼,是名什麼。」好比說,所謂女孩,則非女孩,是名女孩。因為長大後,要做家庭主婦,因此改為所謂主婦,則非主婦,是名主婦。到了老年時,就說所謂老人,則非老人,是名老人。最後死了,又可以說,所謂死人,則非死人,是名死人。四大分離,它又隨業受報去了。我認為每個人若是能利用這個公式去認識宇宙萬有,只要能行得徹底,就不會做萬有的奴隸。

 

各種宗教都是勸人為善,如果行善,將來是否都能往生西方?

 

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應該可以,如果稍加分析,就有問題。因為「善」是個抽象的東西,必須依賴各人的言行表達出來,然後才見功效。由於用心不同,言行表現就有差別,因此可以把善略分為二:一為真善,一為假善。所謂真善,是無條件的愛,像雨露一樣,普施一切,無偏無廢,故稱真善。假善,是貓哭老鼠,口蜜腹劍,好像密醫一樣,表面上偽裝好人,實際上是只管自己賺錢,不顧他人死活的騙子。

 

佛教的善,是怨親平等,三有均資的,五戒是最具體的表現。至於其他的宗教是怎樣的情形,大家是知道的,由於思想不同,教化的方法就大有差別,所以最終的目的是絕對不會相同的。好比一列火車所載的旅客,絕不會是到同一個地方下車,因為他們的理想和工作不同,當然目的地也就不同,這是必然的道理。

 

固然極樂世界,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地方,都有去的權利;阿彌陀佛更希望大家都去,而且去的條件又最簡單,只要天天念佛,決心要去,將來就可以去。假若你根本就沒有準備,怎麼去?如果真的行了善,也不吃虧,將來可以得到一點善報,往生西方是不可能的。

 

學佛是否—定要吃素?

 

素食的目的,是為愛護眾生的生命,要愛護眾生的生命,就必須戒殺。不殺生,才是真正的仁慈!同時素食也是為了降伏我們的貪心,因為大家為了貪口腹,貪健康,貪長壽,才殺生的。

 

我們學佛的目的是想成佛,因此更須依照佛法,切實去做,才能達到目的。但不殺生,是成佛的基本條件之一,既然願意學佛,最好是能素食。可是你現在正在求學時期,只好順應目前的環境,等到將來確實明白素食的道理和好處後再說。

 

現在有些人貪求享受,認為素食營養不良,會影響健康,這是不明營養原理的極大錯誤。而肉食的人,難道就不病不老不死?其實素食的人,不但疾病少,壽命長,如能依佛法徹底去作,可以解決老病死的問題,而死只是死一次,以後再也沒有機會了。但肉食的人,依因果的道理說,實在很可怕!因為現在你殺害牠的生命,將來牠必會殺你的,這樣不是等於自己殺自己?所以說,我們愛護眾生,其實是愛護自己。如果大家明白了這個道理,保證不會也不敢殺了。

 

下面介紹宋朝黃魯直先生的兩首詩作結語。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肥甘為我須,莫教閻老斷,自揣看何如。

 

勸君休殺命,背面復生嗔、吃他還吃汝,循環作主人。

 

我們一天忙到晚,一生忙到老,究竟忙些什麼?

 

一般人(包括一切眾生)所忙的不外乎兩件事:一個是「生」,一個是「死」,除此以外,就沒有別的事了。所謂忙生,分為三點:

 

l.現生:為養生送死而忙。

2.後生:為子孫衣食而忙。

3.來生:為來生的生處而忙。由於忙現生和後生的關係,所產生的業力(善惡行為),就決定了來生的生處(隨業受報)

 

談到忙死,你一定會感到是奇聞,怎麼會忙死呢?剛才不是說忙生嗎?究竟大家為什麼忙生?還不是為了怕死!其實不管怎麼忙,死的這一關,誰也偷渡不了。因此我把死分為三點:

 

l.好死: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則能壽終正寢,往生善道。

2.橫死:殺盜淫妄,無所不為,必定死於非命,墮落一途。

3.死死:由於生平作惡多端,死後必入地獄,受諸苦楚而死去活來,活來死去,所以為死死。

 

世間上還有一種人,也和大家一樣的忙,但是忙的目的不同,因為他們感覺到生死很可怕,故依教修行,為了脫生死,廣度眾生而忙。所以說,他們的忙是有限度的,苦也是有時間性的,等到生了西方,一了百了。你感覺人生太苦嗎?你認為忙的沒有價值嗎?需要覓個桃源好避秦嗎?那麼快點學佛,只要能依教修行,將來就可以得到不生不死的究竟快樂。

 

佛教的經典太多,不知如何下手?

 

佛法是應機而說的,眾生的煩惱多,所以經典也要多,才能達成濟度的任務。你想學佛,並不需要研讀那麼多的經,只要選擇某一部大乘經典,終身持誦就可以了。像金剛經、普門品、心經和彌陀經,都很適合在家人受持。

 

如因工作太忙,沒有時間看經,也不要緊,那就修念佛法門好了,只要記住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走路也念,坐車也念,外出時心裡默念,回家可以出聲念,既不妨礙工作,又不空過時光,若能勸導別人共同修習,功德更不可思議!

 

請你不要懷疑念佛恐怕不及念經好,那是不正確的,因為念經的目的,是求其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解脫生死的方法。但是還要修行,才能達到目的。那麼念佛呢,也是了脫生死最好的方法之一,而且比別的方法更簡單,更可靠,只要你相信極樂世界確實好,你願意去,而且天天念佛的名號,將來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和諸大菩薩,就來接你,到了那裡以後,一切如意,永無煩惱!和諸上善人在一起修行,圓成佛道。所以說:念佛的方法,雖然與念經不同,但最終的目的是相同的。

 

萬一為了生活忙不過來。不要緊,假若真的那麼忙,還有辦法,你修十念法好了。所謂十念法,就是念十口氣的佛號,一口氣念多了,隨各人力氣長短而定,只要每日早晚各念一次,念完了接念迴向偈:「願以念佛功德,迴向歷劫怨親,消除所造惡業,同生西方樂土!」如供有佛像,就拜三拜,否則面向西方行三鞠躬禮也可以。這個方法雖然簡單,只要心誠願切,同樣有效,不過品位不太高,就算下品下生罷,也和羅漢相等。我認為很理想。

 

何謂化緣與因緣?

 

化有教化和募化兩種意義。緣是機緣,簡稱化緣。所謂教化,是演說三藏(經律論)的義理,使眾生依法修行,必能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的意思。至於募化,是佛住世時,為了降伏出家眾的貪心而建立的,凡出家人的生活所需,完全由在家信眾供養結緣,這樣可以減去許多無謂的煩惱而安心辦道,了脫生死。而在家人,利用這供養的方便,可以廣結善緣。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由此可見,我們要遠離諸苦,必須戒貪,才是根本辦法。而布施供養,是戒貪的具體表現。

 

也許有人說:「你這窮和尚命好,有一份長期補給證——化緣,就可以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當然你贊成化緣,而且口口聲聲的叫人家放下,自己抓得緊緊的,難道說你們拿別人的財物就不為貪?」我認為不是,因為我們拿別人的東西,不是用來養家活口,而是用於印經造像、救濟貧困等等弘法利生的工作,所以不為貪。而向人化緣的目的,是為了廣結佛緣,故不為貪。

 

關於因緣,所謂「親生的叫因,疏助的叫緣。」就麥子來說,麥種是因,那麼日光、空氣、水分,肥料、人工、時間是緣,但種子雖有生因,須具有諸緣的條件,才能發揮種子的功能,否則一定是「苗而不秀」,或者是「秀而不實」。不僅麥子如此,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從表面上看來,緣只是個抽象的名詞,但是卻有支配諸法生滅的潛力,而這種潛力,是與諸法同時生滅的。我們要了脫生死,圓成佛道,必須廣種善因,多結善緣,將來才能達到目的。

 

我常看到某佛教刊物,批評別人的消息,是不是真的,怎麼不見對方答辯?

 

最近幾年,因為自己的工作比較忙,很少看其他的刊物,不知道所說的內容,故難以奉告。不過照理講,佛教的刊物,應該只談佛法,或者是護教的言論,關於惡性批評的消息,就不應該發表。而我們修持的對象是身、口、意,若使這三業清淨,才能遠離煩惱,得大自在,否則,一天到晚,是是非非的,那修的是什麼行?不管批評的對不對,總是屬於意氣用事,與佛法是不相應的。這種行為,在他來說,以為抬高自己的身價,殊不知正是暴露他的弱點。

 

俗語說:「閒人口裡出是非」,因為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才會「言不及義」,為了滿足個己五欲的享受,又沒有別的技能,只有打聽別人的是非,達到利己的目的,若是稍有道心的人,那是不會這樣做的!昔孔子適周見老子,辭去,老子說:「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而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他連這點道理都不懂,還談什麼學佛!

 

人非聖賢,總難免有點過錯,如果觀念正確,可以向對方善意的建議改正,以杜絕後患;但惡意的批評,除了增加自己的罪業,與事實毫無補益。我們做佛弟子的,處處要律己,多做些反聞反觀的工作,假使個人的言行合乎規律,團體也就健全而有光彩。

 

至於答辯與否,須視當事人契機而定。答辯可以說明事理的真相,使對方由衷的信服。百丈禪師說:「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所以不辯乃無言說法,也是對付無賴之徒的妙著。我至誠的希望全體的佛教徒,謹遵教典,作大佛事,雖有不肖,亦莫可奈何。

 

宇宙是怎樣形成的?

 

盡十方無有邊際的空間,叫做「宇」,盡過去現在和未來無有始終的時間,叫「宙」,簡稱「宇宙」。其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非語言文字所能形容,亦非長短、方圓、黑白、溫涼、輕重、厚薄,所能計知的一種實相()理體。其用之大,為萬物之母,故云「無不從此法界流」,就是說,萬物的相狀雖殊,其母則一,存在的時間雖有久暫之別,但終必反其母。又云「無不還歸此法界」,萬物雖生之於母,返之於母,必待因緣而後生,而後返,決非有能為者而為之;否則,即是魔說。

 

以上所說,是宇宙的定義,和萬有與宇宙的關係。也許認為太抽象,因為這個問題,必須懂得「一切唯心」和「緣生性空」的道理以後,才比較好懂,不然,是很難說明白的。

 

所謂「一切唯心」,是說宇宙間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心(妄想、思想)造成的,這個心不是心臟的肉團心,而是能思量、分別的「識心」,在心理學上叫做思想。請你靜靜的沉思一番,宇宙間的一切事物,沒有一樣不是從思想分別其利害關係而產生的。這種由理想而成為實事的一切事物現象的力量,佛法稱為業力,因此也可以說,宇宙間的一切,都是由眾生的業力所造成的。如果不相信,請問你住的樓房是不是心造的?老婆孩子是不是心造的?關犯人的牢獄是不是心造的?萬里長城是心造的,西螺大橋也是心造的,你的家庭和樂,是全家人的共業所造成,牢獄是犯人的別業所造成的,如果沒有犯罪的思想,就沒有犯罪的行為,那裡會有牢獄呢?由此可知,我們這個世界,是過去、現在和未來眾生的共業和別業所造成的,等到將來眾生業盡,此界亦盡,所以地藏經說:「此界壞時,寄生他界……此界成後,還復而來」,那時候又是天地玄黃,宇宙洪流的時代了。

 

至於「緣生性空」之理,一般人只知道「緣」是個抽象的名詞,其實它有支配一切諸法(宇宙萬有)生滅的潛力。比喻說:「豆子,照理是能生芽、開花、結果的,但是放在瓶子裡,那就不可能了,必須有土壤、日光、空氣、水分、人工、肥料和時間等等的助緣,才能成為事實。」同樣的,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滅,都需要緣,沒有緣,是不會生滅的。也就是說,我們在過去生中,如果造的全是惡業,只要現在一心行善,而不給惡業犯罪的機會——緣,雖有也等於無,因為諸法自性本空,而今呈現在眼前的一切現象,是心造的,除此就是萬無了。

 

這個問題,以我的能力來說,是超載的,只好以大題小作的辦法,來結束這段因緣。以後有機會,我介紹幾本書給你看,相信對這問題會有幫助。

 

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兩位大專的學生,討論「一切唯心」,剛好我到了,他們請我當裁判。為了減少言說的麻煩,就拿出一張台幣說,請用一切唯心的道理答覆我,這是什麼?但不能說是錢。停了一會見他們不作聲,我說:「以什麼都是,什麼都不是作答案,好不好?」因為你想買什麼,它就是什麼,不買什麼,依然是原來的什麼。於是他們笑了說,有道理。

 

學佛是否要出家?若人人出家,勢必滅種!

 

佛教有四眾弟子,由此可見,在家學佛,是合格的。所謂出家,是要發願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煩惱家,若是像因家庭失和而出走那樣的出家,是沒有用的。因為出家的目的,是為了脫生死,因此就要依教修行,才能達到目的,假若在家學佛,也能依教奉行,就等於出了家。

 

就形式上來說,出家人要辭親割愛,放下精神與物質上的一切享受,試問有幾個人能做得到?而有的人還「肉不正不食」,叫他來過我們這種淡泊生活,絕對不習慣。別看做和尚很簡單,如果沒有相當的善根和因緣,保證還做不了。

 

談到人種,我想是不成問題的,現在世界各國都有人滿之患的感覺,而在家人不生孩子的還是很多,也沒有人指責他們影響人種。假使我們都有緣出家修行,統統到極樂世界去了,還有其他五道的眾生轉來,或者其他的星球向這裡移民,也不見得是說夢話。

 

出家人的生活方式,與時代不配合,可否改進?

 

正因為生活方式與眾不同,所以我們才叫做出家人。我國名家尹文子說:「名者名形也,形者應名也,然形非正名也;名非正形也,則形之與名居然別矣!」如果現在僧穿西裝服,尼著迷你裙,恐怕今天你就不知道問這問題了。

 

其實我們的生活方式,與時代只能作適當的配合,例如現在的交通工具便利,可以捨步登車,衣服也可以變質而不變形,為了名正其形;形應其名,還是泥古為尚。凡是與僧制戒律有關的事物,我們一定要遵守,否則,佛法就不成佛法,眾生也永遠還是眾生!

 

有人說來亨鷂蛋沒有生機,可以吃。我認為不應該,固然戒律是沒有這一條規定,假使能戒外別持,相信功德是無量的。如果硬要以戒律來作擋箭牌,那麼以後請不要坐車,否則,對戒律以外的事宜,應當作適當的選擇才好。

 

我們要知道,政府立法的目的,用以除暴安良;佛教制戒的原因,旨在防非止過!為了怕末世眾生過分的順應潮流,敗壞佛法,才有戒律的產生。不學佛,當然什麼也不說,否則,就應該遵守。關於生活方式,與時代作有限度的配合,少一分惡業,增一分福慧,願共勉之。

 

現在佛法不興盛,是不是宣傳不夠?這樣下去,佛法是否會滅?

 

你這樣關心佛教,功德無量!但佛法的盛衰,是隨眾生的業力而定的,宣傳並不是主要因素。就學校來說,做老師的都希望每個學生的成績好,可是在同一間教室裡上課,成績卻有很大的差別,究其原因,並不是老師沒有宣傳,而是學生的智愚不等。漢朝的王充說:「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所以說對善根淺薄的人,除非有生公說法的本領,否則,宣傳卻不一定有效。如同納縷之工,是不能織錦的。

 

至於佛法將來是否會滅,要看從那一方面講,就佛法的本身來說,是不會的,因為佛法是佛說的,佛既不生不滅,佛法當然也不會滅。若就經典來說,到了末法的後期三災(水、火、風)屢作,不但沒有佛經,連一句阿彌陀佛的聖號也聽不到,因為那時候的眾生,罪業深重到極點,痛苦也到極點,在那種情況之下,是不知道修持的。我們要想逃過那個劫難,除了念佛求生淨土,敢說沒有更好的辦法。

 

如果以少數人為的力量,想毀滅佛法,絕對不可能!儘管他們「狐假虎威」的,在文字上做點小手腳,在事務上找點小麻煩,這種作法,除了增加他們的罪業,對佛法毫無影響。從歷史上看,企圖毀滅佛法,權力最大,居心最毒的,莫過三武一宗(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及五代周世宗),迄今佛法猶存,三武何在?所以說沒有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因此而不弘法,假定不弘法,那是不對的。所以希望有弘法能力的人,多多宣傳,沒有弘法能力的時時律己,形端影直,佛法自然就興盛了。

 

出家人不從事生產,生活怎麼辦?

 

你的意思是說,出家人也應該有一份普通人的工作是不是?我覺得這是觀念問題,並不十分嚴重。因為我們都知道,社會是由農、工、商、學、兵及各行各業所組成的,那麼和尚也是屬於編制之內的,可能你認為是奇聞,但是也有根據。

 

國父說:「佛教以犧牲為主義,救濟眾生。」由此看來,我們出家人,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消費者罷!至於工作,也不見得是種了幾棵稻梁菽,養了幾頭馬牛羊,才算是職業,凡是有益於社會人群的正當行業,都謂之工作,你說對不對?其實我們的生活水準很低,可說是有錢人家買醬酒的錢,就夠我們一個人的生活了。如果大家都相信因果,社會自然安定,國家一定富強,大家都有飯吃,自然也少不了和尚一份。

 

一般人的工作,是為家庭的生活而忙碌,我們的任務是為眾生的生死問題而奮鬥,不要認為佛教不過是暮鼓晨鐘,燒香拜佛而已,其實那只是儀節上的一部分啊!此外還有許多有形無形的工作,像禪定的參究,經教的鑽研......卻很少有人知道。而我們修持的目的,除了自利以外,還要上報四重恩(國家護存恩、師長教誨恩、施主供養恩、眾生互助恩),下濟三途苦(地獄、餓鬼、畜生),以利他。因此希望大家擁護佛教,淨化人心,當可化干戈為玉帛,變孽海為蓮池。果能如是行去,大家所仰望的世界和平,即可早日實現了。

 

聽說持大悲咒有感應,我持誦多年,仍未見效,是什麼原因?

 

無論做什麼都有感應,何況佛法?要知道,感是因,應是果,好像敲鐘一樣:「叩之大者則大鳴,叩之小者則小鳴」,不叩當然就不鳴了。修行人,要在「感」上著力,莫在「應」上用功。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無論修持那種法門,其目的都是為了斷除妄想,名利心要無,感應心亦不可有,只許如是行去,終必感應道交。我親眼見過兩位自稱老修行的,平時一見面就是感應,可是到了最後,莫說是應,連感也不知道感了。

 

我認為感應也要看根性,好像醫院裡的病人一樣,並不是所有的病人,都要用手術治療,有的病人住了好幾年,還沒動手術,可是有的剛一進院,就割開了,那不怪大夫有偏心,而是病症不一樣。那麼感應,也要看各人的根性,有的人因為宿世的善根深厚,加上現在精誠所感,所以得到感應;也許有的人,雖然宿有善根,可是現在被種種物欲所障礙,而不信佛法;或是信而不行,行而不猛,佛菩薩為了使他堅定信心而得感應,也是很可能的事。還有感而未應的,大概是感的不得法,或者是因緣未到,好像寄信一樣,你寄的是平信,回信的時間當然慢,只要有去信,必定有回音。也就是說,你能慎終如始的去感,總會有應的一天。

 

為什麼要向塑畫的佛像燒香禮拜?

 

佛有法身、報身和應身。法身佛只有諸佛才能看見;菩薩可以見到報身佛;釋迦佛的應化身,我們的福薄,也看不到。現在為了表示我們對諸佛菩薩的崇敬,所以方便的用塑畫的聖像,來作代表。這個道理和軍中射擊的「人像靶」一樣,雖然不是真的敵人,但是用來練習射擊,將來必能收到殺敵制果之效。孟子也說:「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習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由此可知,佛像是眾生修習成佛的目標和模範。我們為了要成佛,所以要燒香要禮拜。

 

燒香和拜佛,是表示我們行為上對佛的崇敬,而燒香的香昧芬芳,藉以堵塞我們的鼻根,使其不聞脂粉之氣,而減少許多無謂的煩惱。拜佛的好處很多,簡單的說,可以消除業障,降伏驕慢,且能產生一種見賢思齊的力量。當你見了莊嚴的佛像,就會聯想到佛,是以慈悲為懷,救濟眾生的聖人,我們應當恭敬禮拜,同時更要學習佛的言行,將來也可以成佛。

 

總之,燒香拜佛的功德,無量無邊,希望在工作之餘,不妨做做看,既能保安,又可增福慧,何樂而不為?

 

比丘尼見了比丘,為何要禮拜?以現在的社會情形來說,是不是不民主?

 

這個規矩是釋迦佛興的,稱為八敬法,四分律第四十八是這樣說的:「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若問為什麼要這樣做,戒本未加解說,不過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說:「舍利弗語龍女言,汝謂不久得無上道,是事難信,所以者何?女身垢穢,非是法器。」又說:「女身猶有五障,......云何女身速得成佛?」大概是這個原因,為了消除女身的五障,才產生了八敬法,這是佛陀的一片悲心,應當奉行才對。

 

假若有女眾不履踐「依教奉行」的諾言,可見了生死的心不切,不然就不會見到比丘不拜的。古德云:「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男身而為比丘,更是難中之難!但女人要想成佛,轉身是必經的過程,不然,龍女又何必「於眾會中,忽然之間,變成男子,具菩薩行,即往南方無垢世界,成等正覺」呢?

 

其實磕個頭,雙方都是「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既然受戒時說了「依教奉行」,現在就不該言行異趣。

 

居士受了民主的所知障的影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不願出家,「因噎廢食」,殊堪憐愍!如果你願意出家,我倒有消除禮拜比丘的兩利辦法,想必願樂欲聞,到時候我會告訴你。

 

大慈大悲的彿陀,何不以法力度盡眾生?業重的眾生不能得度,又何必說怨親平等?

 

孟子說「梓匠輪輿(木工),能與人規矩(方法、要領),而不能使人巧(熟練)。」那麼佛是以自覺成佛的方法,告訴一切眾生,使其依法修行,必能遠離煩惱,圓成佛道。這是一種「不見其事,但見其功」的心法,唯有實踐力行,才能獲得具體表現。

 

就我國的醫聖華陀來說,也只能為人治病,卻不能為人代病與服藥,不吃藥而病未除,怎能怨華陀醫術不精?我們都知道孔夫子有三千多位弟子,但賢人只有七十二,怎能因為那兩千多不是賢人,就說孔夫子沒有學問,那是不合理的。病人要想恢復健康,必須與醫生合作,眾生要能自度(依教修行),然後才能得到佛度。但眾生貪戀火宅,不求出離,這樣並不是佛的法力不足,而是眾生的業力太重!如果不分善惡而統統度盡,那是違背因果的不平之等,佛不為也。

 

所謂「怨親平等」,是佛對一切眾生的教化平等,和「有教無類」的意思是一樣的,但是教化的範圍和對象,卻普及十方一切眾生。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都要教化,這才是平等的真義。現在介紹劉采春的一首羅貢曲:「借問東園柳,枯來得幾年,自無枝葉分,莫怨太陽偏。」若能玩之再三,我想就不會怨天尤人了。

 

偈云:

 

佛乃大醫王,能治諸苦病。

但與藥不服,幸莫怨醫庸!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