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聞名救苦藥師佛
普光 撰
18/12/2014 07:0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王法所加臨當刑,無量災難逼身心,
皆得解脫聞名力,琉璃光佛我禮敬。

藥師琉璃光佛本願是諸佛甚深不可思議之佛行事業,其中第十大願,是針對遭受一切災難的眾生所發,也與觀音菩薩聞聲專救眾生於水火苦難的願力有異曲同工之妙!且看四譯原經文如下:

1、帛尸譯: 『第十願者。使我來世若有眾生。王法所加臨當刑戮。無量怖畏愁憂苦惱。若復鞭撻枷鎖其體。種種恐懼逼切其身。如是無量諸苦惱等。悉令解脫無有眾難。』

2、笈多譯:『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眾生。種種王法繫縛鞭撻牢獄應死。無量災難悲憂煎迫身心受苦。此等眾生以我福力。皆得解脫一切苦惱。

3、玄奘譯:『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縲縛鞭撻,繫閉牢獄,或當刑戮,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4、義淨譯:『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獄枷鎖鞭撻乃至極刑。復有眾多苦楚之事逼切憂惱無暫樂時。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乃至菩提。

《藥師經疏鈔擇要》(以下簡稱:疏鈔擇要)云:『「王法所加」者,法乃王之法律也。繩鎖其身曰:「縛」,勘間其口曰:「錄」,杖捧箠擊曰:「鞭撻」,囚繫拘禁曰:「繫閉」。上即七難中牢獄難,亦名枷鎖難。刀斧斬斫曰:「刑戮」,即王難也,亦名刀杖難。

《疏鈔擇要》所說:『法乃王之法律也。』在我們現代就是國家的法律的意思。為什麼藥師佛會提出此一願力,因為不管是古代的君主王法,或是現代的國家法律,都是人去設立的,因此當然會可能有所缺失。而執行法律的人,因為人的力量有限,有可能誤判,而且也並非每個執法者都能夠維持職業的道德;所以不管古今中外,都仍然不免有冤獄的存在。所以藥師佛提出此一大願是對人類面臨社會制度的缺憾,表示非常關懷的意思;這也是藥師本願的特色,因此可以說藥師佛不僅是醫學界的守護神也可以說是司法界的守護神。所以不僅是犯罪的人,法界人士不妨也可以受持供養禮拜藥師佛號,避免冤獄誤判情況之發生。矯正人員也可以學習藥師佛之大願,以藥師佛的精神來實施受刑人的教誨。也可以適時的介紹藥師佛的本願名號,來啟發他們的良知良能。

當然除了冤獄的情況外,若是真正犯罪的人,按照果報自受的道理而言本來就應該接受懲罰、矯正,這是無庸置疑的。犯罪者通常因為社會結構、家庭、學校、自我管理控制不足等等,其中有很複雜的因素造成犯罪行為,這是一種社會問題。比如說從小沒有接受到正確的價值觀的教導,或者飢寒所迫、或者整個大環境造成的犯罪問題。所有的犯罪都是出自於貪嗔痴慢疑的原始慾望所驅動,這些人因為沒有接受過聖賢的教誨,所以不懂得人生的真正價值觀,不知道如何去克己復禮。若是為了求食而犯罪者,這一種情況藥師佛的第十一大願也有攝受。另一種情況是因為生理上或精神性的病變造成的犯罪行為,這一種情況藥師佛的第六大願的「救治病苦」也有攝受。

那麼此一願力對真正犯罪者的意義是在於,若其還有良知良能,因為自己的罪過感到良心不安,能夠真心反省懺悔自己的惡業,有緣聽聞專念受持藥師佛號的話,那麼他能夠至少解脫心靈上的枷鎖;真心悔過、斷惡修善也可能得到假釋減刑,甚至對往後的本應受的惡報也會有可能改變。《疏鈔擇要》認為只要能念到相應不管有罪無罪都能解脫,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那就要看是否是真心的懺悔?被害者的冤屈是否能被佛力超渡?雙方能否解冤釋結?但有罪者若是僅出自於自私的希望免除刑罰的痛苦,這種虛假的心來念藥師佛是難以相應的!

若是冤獄者,過去宿業現前受人誣告,以致遭種種刑罰。像這類苦難眾生,若能能夠至心虔誠的祈禱藥師佛,定可業障消除,得到相對的救度。

另外『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此句依《疏鈔擇要》解釋云:『次總結。「災」即水火風三災,「難」即劫賊惡鬼二難。災來勢不可避曰「凌」,難至力不能當曰「辱」,皆屬外身苦也。』

此處所講是除了牢獄之災外,也談到了現代人類最關心的問題,也就是天地災變的問題。《擇要》此處所講的「水火風」三災是指「大三災」,即:

1)火災:壞劫之時,有七日出現,大地須彌山漸漸崩壞,四大海水輾轉消盡,欲界及初禪天皆悉洞燃,無有遺餘。

2)水災:初禪以下經過七回火災,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漸降大雨,滴如車軸,更兼地下水輪湧沸上騰,欲界乃至二禪天水皆瀰滿,一切壞滅,如水消鹽。

3)風災:二禪以下經過七回水災,又經七回火災壞於世間,至世界復成,又於壞劫之時,從下風輪有猛風起,兼以眾生業力盡故,處處生風,欲界乃至三禪天悉皆飄擊,蕩盡無餘。

若從這種世界性的災難都能夠解脫的話,那麼我們一般人遇到的水火風三災也當能夠解脫了!

現在的環境災難因為各種因素導致,天災的嚴重程度更加的劇烈!但這一切的因素依據佛教的理論都是出自與內心所感。所以若我們人人都能至誠專念藥師佛號,依靠藥師佛的本願力的加持。必定能夠減少災難的程度。

「難」的部分,以經文所列舉的來看大概有以下幾種:

1鬥訟咒詛難: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塚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厭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

2百怪出現難:『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3一切怖畏難:『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蝎、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

4內亂外患難:『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5犯戒墮落難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

6女人生產難:『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7 七難: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

8九橫: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祐,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癡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三者,畋獵嬉戲,耽婬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

四者,橫為火焚。

五者,橫為水溺。

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噉。

七者,橫墮山崖。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屍鬼等之所中害。

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另外還有「劫賊、惡鬼」,這對我們人身的安全的問題。我們若因為運氣低落遇到了強盜、小偷、遇到了邪祟鬼魅的迫害,應當趕緊念藥師佛呼救,以藥師佛的本願威神力,可以解脫這些苦難!這也跟觀音菩薩的施無畏有同樣的功德。

《疏鈔擇要》云:『愛別離則「悲」,怨憎會則「愁」,求不得則「煎」,老病死則「逼」,是為內心苦也。』除了外面的災難的救度之外,對於我們人生遇到的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盛陰。』面對這些人生中各種痛苦的情況,藥師佛的願力也會幫助我們。

其實『及餘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迫,身心受苦』就已經總括了這世間的所有的災難的意思,如同《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卷第十二》所說:『佛語阿難:此經能照諸天宮宅;若三災起時中有天人,發心念此琉璃光佛本願功德經者,皆得離於彼處之難。是經能除水涸不調、是經能除他方逆賊悉令斷滅、四方夷狄各還正治不相嬈惱、國土交通人民歡樂。是經能除谷貴饑凍;是經能滅惡星變怪;是經能除疫毒之病;是經能救三惡道苦、地獄餓鬼畜生等苦。若人得聞此經典者,無不解脫厄難者也。

要了解念藥師佛為何能消災免難,必須先了解業報的原理,見《優婆塞戒經˙卷第七:業品之餘》云:

『是業四種:一者現報、二者生報、三者後報、四者無報。

業有四種:一者時定、果報不定,二者報定、時不必定,三者時定、果報亦定,四者時果二俱不定。時定者,所謂現在、次生、後世。若時不定、果報不定,是業可轉。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

何因緣故名果報定?

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眾生行業,有輕有重、有遠有近,隨其因、緣先後受之。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

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若人具有欲界諸業,得阿那含果,能轉後業現在受之;阿羅漢果亦復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壞極重之業,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寶,破壞惡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輕,後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輕作重。

眾生若作一種、二種乃至種種,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後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復有作已不具足者,謂作業已果報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謂作業已定當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果報難定,時節不定;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時報俱定。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見;復有作已亦具足者,毀戒、邪見。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果。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惡之時有善圍繞;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惡之時惡來圍繞。復有作已不具足者,雖作眾惡,人中受報;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惡,地獄受報。復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復有作已亦具足者,無有念心。復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時生悔;復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時不悔。如惡,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關於業隨心轉的道理,徹悟禪師語錄中的論述頗為精闢:『業由心造,業隨心轉。心不能轉業,則為業縛;業不隨心轉,則能縛心。前境來報,皆有一定,以業能縛心故。唯心所現故,前境來報,皆無一定,以心能轉業故。若人正當業能縛心、前境來報一定之時,而忽發廣大心,修真實行,心與佛合,心與道合,則心能轉業,前境來報,定而不定;又心能轉業,前境來報不定之時,而大心忽退,實行有虧,則業縛心,即前境來報,不定而定。』

以上解釋業報的問題,有興趣者可以自己參閱相關註解解釋,在此不多加引用。

在《疏鈔擇要》中解釋何謂「聞名」言:『聞則一心歸憑,更無二意。因之事行,則能感佛慈悲福德力,不局有罪無罪、輕難重難,皆得救脫,身大自在,無有苦也。聞則能所兩忘,心無住著。因之理行,則能感佛智慧威神力,不論已受未受、大橫小橫,皆得解釋,心無所畏及憂怖也。』

這一段是教我們如何受持的最重要的開示;這裡解釋「聞」不是一般的以為隨耳聽過的意思,所謂的「聞」包含了:

一、 聽聞佛號的聲音。
二、 聽聞本願功德的意義。
三、 一心至誠專念。

有這三種內涵,若只具備其中一種,就很可能難以發揮完全的效用。因為只聽到佛號種下了善根,若其福德因緣不足,很可能就僅是在阿賴耶識中成為得度的種子。若聽到藥師佛號,內心即感到震撼,身心像受到了洗滌一般,種下的種子就更深。若能再瞭解藥師佛的願力,對於他的信心會更為增上。才有可能到達一心專念的程度。若只憑信心聞名當下即受持至一心不亂,那是需要信根很強的人才有可能。

《地藏占察經》裡面有這麼一段話說,「雜亂垢心」,垢是不清淨,心裡胡思亂想,心不清淨,「雖誦我名而不為聞」,這是講念佛號沒有功德,雜亂不清淨的心念佛號,沒有功德,「以不能生決定信解」。雖然沒有功德,功德的確是沒有,但是還有福德,不能說他沒有福德,「但獲世間善報」,這是說他能有一點福德,沒有功德。「不得廣大深妙利益」,廣大深妙的利益就是開悟,得定開悟、了生死出三界,這樣的利益他得不到,他能得世間一些善報。

《疏鈔擇要》從兩方面來解釋:『

1) 事行:聞則一心歸憑,更無二意。則能感佛慈悲福德力,不局有罪無罪、輕難重難,皆得救脫,身大自在,無有苦也。

2) 理行:聞則能所兩忘,心無住著。則能感佛智慧威神力,不論已受未受、大橫小橫,皆得解釋,心無所畏及憂怖也。』

若從太虛大師的觀點來解釋認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眾生迷心識故,執重外境,憂苦事多;若覷破諸法由心識所現,不起重執,則雖有憂苦亦若忘失矣。如一心誦持藥師佛名號,感其威神力故,心得安定,則雖處無量災難之境,亦不覺其災難憂苦矣。

故此願中,可得二重解脫:

一、 能使諸有情,心得安定,解脫憂苦;
二、能使諸有情,業果轉善, 得幸福報。』

此意也同《疏鈔擇要》所說大同小異。

在佛成就正覺時,以法性緣起力、以本願力、以三摩地力、以善根力法爾顯現的聖號,決定是無上的如意寶王,能賜給眾生圓滿的安樂。已證實相的佛菩薩,依實相成就了轉、消眾生業報的巨大能力,眾生依虔誠信心的淨因,通過禮拜、供養、誦經、持咒、念佛、懺悔等修行,仰仗佛菩薩的「加持」作強大增上緣,也能轉、消惡業果報。

佛的願海已經實現,佛的大願力周遍整個法界,無處不入,無時不入。從我們來講,我們如果以信心念佛的名號,這樣能感和所感一和合,法性緣起的力決定不會空耗,決定能賜予我們所求,決定是「千處祈求千處應」,沒有任何可以懷疑的。

而念藥師佛名,內含三力:(1)本有佛性力,如舟船。(2)稱念彼佛力,如帆楫。(3)佛願攝取力,如順風。

我們以信心念佛,就好像撥對了佛的電話號碼,當下就接通了佛的願海。以緣起不空耗的緣故,佛力的加持決定會入到自己的心裡,決定能賜給圓滿的安樂

印光大師曾說:『何以稱名,便獲感通,由菩薩心,久證真空。無心之心,合生佛心,眾生迷背,無從受恩。 因遇災難,並所懇叨,一發誠心,感應道交。如清涼月,麗彼中天,影現群水,一無所偏。 若或無信,莫由相感,如水昏動,月影不顯。 咎在於水,非月不照,若得澄靜,即現光耀。 亦如陽春,普生諸芽,遇根枯者,朽腐更加。甘霖普澍,草木同榮,唯無根者,不荷生成。 入道之要,信為第一,欲蒙慈濟,非信莫得。』此文說明了為何持念佛菩薩名號能得到救度的原理。

要獲佛菩薩的感應,經中說的「一心稱名」最為重要。所謂一心稱名,就是專心一意的念,使能念的我與所念的佛菩薩融而為一。《觀音義疏》卷上釋曰:「稱名有二:一事二理。若用心存念,唸唸相續餘心不間,故名事一心也。……達此心自他共無因不可得。無心無念空慧相應,是知聲相空呼響不實,能稱所稱皆不可得。是名無稱,是為理一心也。」萬法一體的理念——個別的眾生與一切眾生本具的宇宙本體或佛性之認同,就像一滴水流入大海一般,其方式即是藉著一心稱念佛菩薩,與佛菩薩合而為一。

所以不管是遇到什麼樣的災難,若有幸聽聞到藥師佛號,作惡者真心懺悔念佛,遇災難者一心持念,安心的依靠藥師佛的本願,就能得藥師佛的佛果威神加持解脫一切憂苦;這也是俗稱「消災」延壽藥師佛的原因。在現在天災人禍頻繁的時候,我們應當廣為宣揚藥師佛本願名號功德給一切世人認識;讓眾生能夠透過藥師佛的加持,改造身心、環境,冀望能消除一切災難,減少一切的憂苦。這樣人類未來的生命才能更有希望與光明!

 

來源:www.bgvpr.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