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利己利人
26/01/2015 08:3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淨離眾毒。

——《華嚴經》——

一、利己與利人

  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對利己與利人,可分為四種,即:1、利人不利己,2、利己不利人, 3、人己都不利,4、利己又利人。平常,利人不利己的事情,除非菩薩發大心,不然可說少之又少。在佛陀的本生事蹟中,有割肉喂鷹、捨身飼虎的故事,可說是利人不利己的最好典型。利己不利人,這在一般人可說是最普遍的,一個人生存在世間上,處處都以為前提,為自己的利益著想。先利人,再利己,佛陀的本生——一切施王,可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在大乘佛教中,菩薩發心先為眾生,後為自己,所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這與宋朝范仲淹所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謀而合。阿彌陀佛在菩薩位時,所發四十八大願,願願為饒益一切眾生;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其利人的精神,可見一斑;近代慈航法師說:若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都是願代眾生苦,普濟一切眾的菩薩精神。

二、回向的意義

  回向,是以自己所修的善根功德,回轉給一切眾生,以拔除眾生的苦惱,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討巧的修行法門,回向的原理就好像手持蠟燭炬引燃其他的蠟燭,原來蠟燭本身的光芒不但未曾減弱,反而由於點亮其他的蠟燭而使室內更加明亮;回向好比將一粒種子再播種到田裡,種子經過發芽、開花而結成累累的果實。回向的功德猶如聚寶盆,不但能使功德不會流失,反而會轉大。

  諸經論有關回向的說法甚多,如《華嚴經疏》列舉有十種回向:

  一、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功德,回向饒益一切眾生。
  二、回少向多:以芥子般少許的功德,發廣大歡喜心,回向法界一切眾生,普獲利益。
  三、回小向大:將自覺的小乘之心,回向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四、回因向果: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成就一切菩提佛果,令一切眾生同證菩提佛果。

  五、回劣向勝:菩薩能夠喜喜凡夫乃至二乘人所修的劣福,並且使他回問殊勝的無上菩提。

  六、回此向證;一切善根回向永離痛苦的此岸,而到涅槃清淨的彼岸。

  七、回事向理:將所修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理體。

  八、回差別行向圓融行:從千差萬別的現象界,回向圓融無礙的平等法性。

  九、回世間向出世:所有世間善法都能隨順回向出世間法,心常回向出世之道,成熟教化一切眾生。
  十、回順理事行向理所成事:從宇宙萬有如如不動的理法界,回向本體與現象相即相人的理事無百法界。

三、回向的實踐

  回向是一種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無私無我的廣大心量。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常實踐回問的修行,譬如課誦或法會結束時,唱誦回向文:

  一、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瞭,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
  二、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眾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三、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法華經·化城喻品》

  四、願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發菩提心,往生安樂國。《觀經玄義》
  五、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管何時何地,言行舉止,起心動念,時時都能與上述等回向文的善行相應,並且將這些回向於一切眾生,當下就是佛果,當下就是淨土。

四、回向的功德

  實踐回向法門,能使行者深刻瞭解因緣法,而將一切成就歸於大眾,不敢獨享;回向,能使行者去除我執我貪,明白諸法法性本來平等,實無功德可得,心常清淨,遠離諸毒。所以修持回向,不但自身的功德不會減少,並且能利益更多人,甚至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可謂自他兩利,怨親平等。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