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賢聖篇〉4
宣化上人
13/03/2017 06:3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為弟留母──閔子騫

魯國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八年四月一日

魯國人,名損,字子騫。事親孝,待弟友。孔門弟子,以德行著名為顏淵、閔子騫。幼年喪母,後母妒嫉虐待,食不飽,衣不暖,子騫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並無怨天尤人。其父經商,常年在外。偶爾回家,後母虛情假意,表演一番,三子平等待遇,如同己出。時逢大雪,寒冷非常,子騫抖衣而戰,其父怒鞭之,衣破蘆花現,再視次子及三子,所衣乃棉絮也。始知錯怪子騫,父斥後母偏私曰:「汝乃蛇蠍心腸之女人,閔家不容,速去!」子騫跪父前,哀求息怒,勿令母去。諫曰:「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父母受感動,抱頭痛哭,後母改過自新,成為良母。

贊曰

孔門弟子 德行子騫 孝親敬友 媲美顏淵
為弟留母 代父化賢 嚴慈歡喜 閤家團圓

又說偈曰

天地正義孝與賢 光明萬丈照大千
老萊娛親兒童戲 閔損諫父眾子寒
化行俗美移風氣 至誠感動解仇冤
人心向善災劫息 五穀豐登萬萬年

白話解

閔子騫是春秋時代山東魯國人,名損,字子騫。這個「損」字,並不代表他有什麼缺陷,例如少兩個眼睛、少個鼻子、少個耳朵等等;只是以損為義,並不一定是少了什麼。「子騫」,這「騫」的意思是什麼事情都不太順利,蹇滯不通,也並不是缺腿、跛腳、拽子(胳臂有毛病或受了傷,不能伸動的人)之類的。為什麼取這麼一個不好的名字呢?講迷信的話,就是為了好養、快高長大;好像現在有人叫子女小狗、小貓、小兔子等,這些不好的名字,也是一樣的意思。不要以為名字叫「騫」就是有什麼缺陷,沒有的。他要是有缺陷,就不會列到孔門的德行科裏,有德行的人是沒有什麼缺陷的。他事親至孝,要是他有缺陷,或者是個瘸子(跛腳的人)、癱子(癱瘓的人)、拽子,或者是個瞎子、聾子,已經自顧不暇了,泥菩薩過海自身難保,怎麼還能孝事父母呢?所以大家對於這一點,見解要圓融一點,不要看見這個「騫」,就以為他有缺陷;我雖沒有和他有什麼親戚關係,不過依情度理是這麼回事。

閔子騫不但事親至孝,對待弟弟也很友善,不吵架(註一)。他是孔門的大弟子,和復聖顏子互相媲美,以德行著名(註二)。什麼叫德行呢?德行就是不自私、不自利,無論做什麼事都願意幫助人、利益人,這樣才能栽培自己的德行。要是不幫助人,永遠都不會有德行。德行是一點一點栽培來的,遇到有什麼利益人的事就去做,絲毫沒有選擇的;不是選擇一件事情去幫助人,這就是有德行了。

可惜他的母親和他沒有什麼緣,他年幼時就喪母了;大概因為他是個賢人,他母親福氣不夠,見不了這麼一個好兒子,所以很早就走了。要是他的母親活著,他也不會受罪了──不會吃不飽、穿不暖,這就是要磨練磨練他。他的父親不甘寂寞,又討了一個後老婆。這個後老婆很妒忌這個大兒子,因為她若不對她大兒子這麼不好,也就顯不出她這兩個小兒子是自己親生的了,所以她就有所偏私,令他吃也吃不飽,穿也穿不暖。可是,子騫逆來順受,處之泰然,一點也不介意,很安詳的,並無怨天尤人的思想和行為,他不會想:「唉!我媽媽真不好!先死了,令我落到後母手裏。這個爸爸也這麼歡喜女人,叫我來受罪!」要是一般人呢,這怨天尤人的思想就會油然而生。

他父親是一個行商的人,常常在外邊來回經商,偶爾忙裏偷閒才回家一趟。他父親要是回來了,後母就虛情假意表演一番,表示對三個兒子平等待遇,對閔子騫也好像她自己親生的一樣。有一年冬天下大雪,天氣非常寒冷,子騫凍的忍不住打戰顫,因為他身上穿的是蘆花,不保暖。他父親看那兩個小兒子都是趾高氣昂的,不怕冷,這個大的兒子反而這麼怕冷,所以很不高興,以為他是裝模作樣,叫他可憐他,於是他心想:「好啊!你想要我可憐你,我先打一打你再說!」拿起鞭子就往他身上抽打。鞭子一抽,大概那衣服也是舊的布洗乾淨做的,不是用新布做的,所以一打就壞了;這一壞,露出裏面的蘆花。他父親一看,再看看第二、第三個兒子所穿的是什麼,他用小刀把他們的衣服割破了,一看裏頭是棉花,這才知道錯怪子騫了。因為蘆花是不保暖的,棉花才能保暖,所以他才冷得那樣。他知道自己受欺騙了,錯怪自己的兒子,於是罵這後母,說她不公平:「妳的心腸像蛇、蠍那麼毒!我們閔家不能容納妳這樣的女人!妳趕快走!」

閔子騫聽父親這樣趕後母走,他懂得大體,就在父親面前跪下,哀求息怒,勸諫說:「父親不要發脾氣!有事情慢慢講,不要這麼不講理,不要攆媽媽走!為什麼?母親在的時候,單我一個人寒冷一點不要緊。母親要是走了,再來一個後母,我們兄弟三個人就都落到後母手裏,到時候都要受罪了!都要穿蘆花的衣服了!那時你說可憐不可憐?」他的父親和母親聽他這麼一說,就都感動了,說:「喔!你這麼明白!真難為你這孩子,我們錯待你了!」於是就抱頭痛哭。這個抱頭不一定抱著閔子騫的頭,或者他父親和母親就互相抱頭痛哭,或者他父母抱著閔子騫痛哭。自此以後,他的後母也就改過自新,成為賢妻良母了。

贊曰

孔門弟子,德行子騫:孔門弟子中,德行第一的是顏淵和閔子騫。

孝親敬友,媲美顏淵:他孝順父母親,友愛弟弟,和顏淵一樣的賢德。

為弟留母,代父化賢:他為了弟弟,要求父親留下後母;代父親感化後母,使她變成賢母。

嚴慈歡喜,闔家團圓:由於他的賢達,令父親生歡喜,也就不和母親吵架了;母親對父親也很體貼,互相沒有仇隙。這就叫化家庭的干戈為玉帛。全家沒有支零破碎,沒有家破人亡,沒有三子寒的遭遇。

又說偈曰

天地正義孝與賢:孝和賢就是天地的正義。

光明萬丈照大千:這種光明射於萬丈,就像照明彈,把每個地方都照亮了。

老萊娛親兒童戲:老萊子為什麼叫老萊子呢?他八十多歲時,他的父母親大概一百來歲。他恐怕父母親擔心他老了,沒有結婚,沒有兒子、孫子,於是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裝成小孩,在父母親面前蹦蹦跳跳,耍兒童戲,耍完了又裝哭,又裝笑,他爸爸媽媽一看了都哈哈大笑。這就叫「老萊子斑衣娛親」。

閔損諫父眾子寒:閔損勸諫父親說:「母去三子寒」。

化行俗美移風氣:這種行為不單在閔家形成一種風氣,也能影響整個鄉黨鄰里,形成好的風俗,所謂「流風易俗」,使人人都盡孝,成為一種風俗習慣。

至誠感動解仇冤:因為他用至誠的心化干戈為玉帛,本來後母嫉妒障礙、很不賢良的,他能把這個冤仇解去,他爸爸也不攆走媽媽了。

人心向善災劫息:他用這個方法能令人心向善,世界就自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一切天災人禍都沒有了。

五穀豐登萬萬年:這時候種地、打糧,都是年年豐收,人人都有飽飯吃;不會像他那麼吃不飽、穿不暖。這就是「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因為他有這種好行為,感化得一般人都聞風向化,盡孝道、友愛兄弟。

 


註一:孔子亦讚閔子騫孝,見《論語》〈先進第十一〉之四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閒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註二:有關閔子騫清高的德行,請見本書二二四頁明哲保身的弟子

 

亞聖──孟子

戰國鄒人

宣化上人講述於
一九八七年八月二十二日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鄒人。子思之弟子,以繼孔子之道為志,提倡王道,貶斥霸道。主張「民為貴,君為輕」之民主政治,故不受諸侯之歡迎。極力提倡性善之說,故云:「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又云:「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實行仁義之道,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為仁愛之思想。以「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為正義之表現。當時天下言,不歸墨則歸楊,為維持儒家之正統,故斥曰:「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禽獸不懂仁義之道。晚年設教立說,有孟子七篇。享年八十有四,世人尊為「亞聖」。

贊曰

善養浩然 書寶七篇 胸襟如海 志氣比天
追隨孔聖 不讓先賢 亙古無有 德滿大千

又說偈曰

予豈好辯非得已 楊墨不息孔不彰
邪說橫行滿天下 禽獸作怪充四方
仁義禮智挽狂瀾 孝悌忠信解倒懸
明並日月照今古 破除黑暗保安康

白話解

中國出了一位聖人──孔子,稱為「至聖先師」;又出了孟子,叫「亞聖」。這兩位聖人,對中國的功勞比誰都大,甚至比歷代皇帝的功勞都大。他們令人知道做人的基本道理,不犯份越禮,不作奸犯科,無形中移風易俗,令百姓各安其業,這對於治國安邦、扶世濟民的功勞是特別大的。當然中國也有一些不守規矩的人,那又另當別論。

孟子姓孟,名軻,字子輿,是戰國時代鄒國人。他的出生和一般兒童是一樣的,但是為什麼他能成為聖人呢?因為他有一個好母親。他的母親是個寡婦,帶著這麼一個兒子,以織布換取一點錢來維持生活,很困苦艱難。最初他們在好幾個地方住過,孟母都覺得不對:在屠夫舖旁邊住,孟子就學屠夫做殺豬、宰羊、賣肉這一類的玩耍,所以孟母就搬到墳塋旁邊住。孟子看見人家把死人埋到地裏,又學著做埋墳這種玩法。孟母看他這樣,見到什麼就學什麼,這不是好辦法,於是又搬家,搬到學校旁邊住。

孟子看見學生讀書,上學下學,揖讓進退、禮儀周到,他也都學會了,於是孟母就叫他去讀書。一讀書,時間久了,覺得並不是很好玩,所以就想輟學,想要逃學,要求媽媽讓他不用讀書了,他媽媽什麼也沒有答覆,就把織布機上的線都割斷,他問母親:「織得好好的布,為什麼要把它割斷呢?」「布織成了,才能換錢,中途割斷就沒有用了。讀書就像織布一樣,如果你現在不讀書,就像織布機的線都斷了,這匹布也織不成了,將來你也就沒有什麼出息。」孟子一想,覺得還是繼續讀書才對,於是開始苦學,以後得到子思的栽培,所以成為聖人。

孟子的志願是繼承孔子的學說,所以他到處提倡儒教的道理。孔子講仁義、忠恕,孟子存心繼志述事 ──繼續孔子的志願,而續述一切的事,所以他提倡以王道治國,不用霸權,他看不起霸權主義,所以到處僕僕風塵想要發展他的抱負。可是當時的諸侯都是一些自私自利的人,沒有這種廣大的心量,不認識治國的棟樑之材,所以他就懷才不遇。這可說是孟子的命運,所以道就沒有推行。

孟子主張性善,提倡惻隱之心,他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辭讓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他怎麼證明惻隱之心就是仁的表現呢?他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人人看見小孩子快要掉到井裏了,都會生出怵惕惻隱之心,由此可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他又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這樣提倡仁義禮智。

孟子又說,人要做大丈夫,什麼叫大丈夫?大丈夫的行為是:「富貴不能婬,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富貴的時候不婬亂,仍然守規矩;貧賤的時候不改變操守,不轉移自己的目的和志願;移就是沒有氣節,去投機、拍馬、鑽奸取巧,或者走私販毒,不擇手段博取金錢;大丈夫不會這樣,在貧賤的時候還是守分安命,順時聽天,就像孔子所說的:「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又說:「富貴於我如浮雲。」富貴對我來說,就像浮雲一樣,我根本不拿它當一回事。孟子所說的「貧賤不能移」,也就是效法孔子的「富貴於我如浮雲」這種理論,所以他能「威武不能屈」,就是無論什麼強權逼迫、威逼利誘,也不屈服;大丈夫是主持公理的,不屈服於強權之下。

他又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孝順自己的父母,也推而廣之,孝順世界上其他人的父母;我慈愛自己的子女,也把這種仁慈的心,推廣到其他人的子女身上。所以孟子盡心竭力,教誨其他人的子弟如何做好人,這就是一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精神。

孟子當時又闢楊墨。楊就是楊子,名叫楊朱;墨就是墨子,名為墨翟。楊子是很保守的,墨子是很開明的;可是保守的過於保守了,開明的又過於開明了。楊子是「個人主義」者,處處為自己,保護自己,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所以說:「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只為自己著想,上無領導,下無群眾。而墨子講「兼愛」,他說是很平等的,對誰都愛,就好像耶穌教所講的博愛;兼愛和博愛意思差不多,兼就是兼全,博就是廣博,只不過聖經翻譯成博愛。因為兼愛,所以「摩頂放踵利天下而為之」,要是對天下有利益,即使用刀從頭割到腳底,一分為二,他也去做,這是墨子的學說。

因為當時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墨的學說,一個「為我」,一個「兼愛」;「為我」的,只有自己,不管別人;「兼愛」的,沒有自己,不管自己。所以孟子批評他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子心目中沒有君上,君主有沒有危險,他不管,只是保護自己,這就是無君;墨子兼愛,他愛自己,也愛別人,對大家都是這麼愛愛愛的,這心目中就沒有父親了;因為對待父親和對待旁人是一樣的,沒有分別,這是無父。所以孟子說:「無父無君,是禽獸也。」也沒有父親、也沒有君主,這就像禽獸一樣,不同於中國的傳統了。有人說美國是楊子的學說,其實美國有楊子的學說,也有墨子的學說,兼而有之。

傳說墨子是很巧妙的一個人,很聰明的,當時他就會造飛機,可是那個時候不叫「飛機」,叫「飛燕」。中國人看這東西一飛飛到天上,要是回不來了怎麼辦?膽子都很小,所以不敢繼續發展,就把它忽略了;沒有人繼承,工業就不發達。那時要是繼續發展,怎麼會等到西方人去發明飛機呢?還有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當時就會造「木牛流馬」──木頭的牛和木頭的馬,可以搬運東西,又不用吃草料,你看這個妙不妙!現在運貨的車還要燒汽油,那時不用汽油,只要用木頭把機器造好就可以,什麼燃料也不用花費。

孟子老年的時候,就回到鄉間設教,又著書立說,所以寫出孟子七篇(註一)。第一篇梁惠王章句:

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茍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孟子告訴梁惠王要講仁義,最後梁惠王也跟隨著他說:「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雖然梁惠王這麼說,可是卻不這麼幹。

孟子一生僕僕風塵,提倡仁義道德,來教化中國人民。他活到八十四歲,中國人稱他為「亞聖」。「亞聖」就是繼孔子之後的又一位聖人,可以媲美「至聖先師」孔子。

贊曰

善養浩然,書寶七篇: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什麼叫浩然之氣呢?他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這就是浩然正氣。他又提倡仁義禮智,說:「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書寶七篇」,這是說他有寶貝──他的著作七篇。

胸襟如海,志氣比天:他的胸襟像大海一樣寬廣,志氣和天一樣高。

追隨孔聖,不讓先賢:他學習孔子,向古聖先賢看齊,要和他們一樣。(註二

亙古無有,德滿大千:亙古也沒有這樣偉大的人,他的道德學問充滿大千世界。

又說偈曰

予豈好辯非得已:人人都說孟子好辯,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詖行、放淫辭,推行聖人的學說,所以他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楊墨不息孔不彰:若不把楊墨所講的學說平息了,孔子之道也不能彰明昭顯了。

邪說橫行滿天下:當時的邪說不單楊墨之道,還有很多其它旁門外道,各立學說,各說各的是,各說各的非。

禽獸作怪充四方:那時候,四處都好像是禽獸在作怪。類似現在Rochinici這一類的人,當時也是有的,不過沒有這麼明顯地表現出來,他們所講的道理和禽獸差不多,人們不認識,所以就盲目跟從。現在又有盧某、林某,也是禽獸之類的,所以誰要是願意做禽獸,就去跟他們學。

仁義禮智挽狂瀾:他用仁義禮智這種學說,來糾正顛狂的世人。

孝悌忠信解倒懸:他用孝悌忠信這種德行,來解救世人的倒懸之苦。

明並日月照今古:他的智慧好像日月那麼光明,照今照古。

破除黑暗保安康:他破除世界黑暗,保全所有人類的平安和康寧。

 


註一:請參見本書(一)二三歡喜言利的君王
        (二)二三八頁與民皆樂的君王
        (三)二五二頁盡心的君王?
註二: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以天下為己任,想要救天下於倒懸,志與先賢看齊,當仁不讓。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