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帝王篇9
宣化上人
27/02/2017 06:1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弒父敗國──隋煬帝

西元六O五 ~ 六一六年

姓楊,名廣。陜西華陰人。隋文帝之次子。其父楊堅,為北周靜帝之外祖父,弒君篡位,即隋文帝也。楊廣唆父貶兄,奪得太子位,後欲早登基,弒父殺兄。即位後,好大喜功,大興土木,修長城,建離宮。荒婬無度,為欣賞瓊花,開運河,造龍船,載美女,遊揚州,樂而忘返,勞民傷財,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被宇文化及所弒。因之,引起群豪蜂起,各據一方,大者稱帝,小者為王,天下大亂,黎民遭受塗炭,流離失所,無家可歸。此時,太原李淵起兵,攻破長安,隋朝滅亡,平定群雄,建立空前大唐國。

評曰

弒父篡國 性兇心拙 荒婬無道 喪失山河
至死不悟 崇尚干戈 暴君如此 阿彌陀佛

又說偈曰

虎狼蛇蠍兇又毒 畜鬼地獄墮三途
為賞瓊花運河闢 因飽思慾泰山欺
男女裸體逞遊戲 百姓含羞作馬牛
獨夫無知失天下 古今唾棄傳萬秋

白話解

今天講這個隋煬帝就是一個不守規矩,不尊重規矩的人。因為他不尊重規矩,就儘出一些濫命,不合法度,不合人情,不合國法,不合天理,所以就滅亡了。他若處處循規蹈矩,處處依照正當的法令去做,順乎天理,不違背上帝好生之德,也不會滅亡的。他的滅亡,並不是天叫他滅亡的,也不是人叫他滅亡的,更不是地叫他滅亡的,他是自取滅亡,自己把自己推到一個無路可走,沒有生跡可尋的環境上,所以終歸於盡。

統理國家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若有德行,就能持久;沒有德行,就是得到了,也很快就會失去。說來說去,古今中外一切的人,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我們要用這面鏡子照照自己,照照他人,互相照一下,就能看出我們是相貌端正?是心術清淨?或是相貌醜陋?心裏頭污濁臘遢,就無所遁形了。

隋煬帝雖然貴為天子,富有四海,宗廟饗之,可是沒能子孫保之,為什麼?就因為他暴虐無道,不依照規矩,不依照天理,不順乎人情去倒行逆施,做一些個顛倒黑白的事情,做一些個亂倫背德,犯上作亂的事情,結果就失敗了,這一點是我們要知道的。

隋煬帝姓楊名廣,陜西華陰人,是隋文帝楊堅的第二個兒子。楊堅是南北朝時北周靜帝的外祖父,周靜帝即位時,年紀尚幼,就由他來輔佐國政,想不到他卻弒殺了自己的外孫,篡位自立為帝,號稱隋文帝。他的兒子楊廣有樣學樣,甚至青出於藍,心比他還狠。

這楊廣的為人,比虎狼還毒,也比蛇蠍都毒,既兇又毒,為什麼這樣說?你想一想,要是個人也不會隨隨便便把父親、哥哥都殺了,可是他居然就弒父殺兄;我們想想看,這是不是一個人?

他怎麼弒父殺兄?他首先用手段奪取哥哥楊勇太子儲君的地位( 1),儲君的地位得到手了,還不滿足,又想面南去登基──做皇帝,因為等不了,他大約也知道自己壽命不太長,所以不能再等了,就把父親隋文帝弒殺了。「弒」就是以下殺上,在下邊的人把上邊的人殺了。「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那麼他也是這樣;既是臣弒其君,又是子弒其父,是雙料的罪人,不應該做的,他都做了。他所行所做都是超出一切人情之常,超出天理之常,超出正當的規矩。因此他雖然篡位得到天下,可是一般老百姓心裏都不佩服,沒有人來擁護他,所以他就變成一個獨夫了。什麼叫「獨夫」,獨夫就是孤獨之夫,沒有人來擁護他,沒有人站在他那一邊,就剩一個。

這個隋煬帝,後人沒有一個人佩服他,他殘暴無道,荒婬無道,又好大喜功,大興土木,修築長城;為了自己的娛樂,在長安和江都之間,到處建造「離宮」。他貪好美色,荒婬無度,只為了他個人欣賞瓊花,居然拿民脂民膏去開鑿運河。運河開好了,就乘著金碧輝煌的大龍船,命令男女船伕二千人在兩旁拖著,好帶著他和一班美女南下揚州去賞花,隨行的船隻,船頭接船尾,相連二百里遠;他一去就樂而忘返,所到的地方,求索無厭,勞民傷財,搞得民不聊生。於是怨聲四起,最後終於被他的部將宇文化及所殺,可是他還是至死不悟。

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後,一時之間群雄蜂擁而起,各據一方,勢力大的就自稱為帝,小的就自封為王,天下大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飽受塗炭的痛苦。這時太原的李淵起兵攻破長安,取而代之,隋朝就正式滅亡了,僅有三十八年的歷史。李淵又逐一平定了各地的豪雄,建立了空前強盛的大唐帝國,所謂「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本來隋文帝治國,頗能勵精圖治,所以一時民生富庶,兵力壯盛,史稱「開皇之治」;可是他所辛苦經營的天下,卻敗在兒子楊廣的手裏。我們讀書,研究歷史,要知道隋朝為什麼會這樣,這就是種因結果,造業受報。因為隋文帝把外孫殺了,自己做皇帝;隋文帝的兒子楊廣,就是他外孫的靈魂投生來做他的兒子,附到他兒子的身上,也把他殺了。

楊廣殺了爸爸,後來宇文化及把楊廣也殺了。殺來殺去,唐朝就撿了一個便宜;隋朝把天下建設好了 ──又造運河,又修長城,運河已經接通南北,萬里長城都修得差不多了,隋煬帝守不住,被李淵得到了;李淵撫定群雄,建立大唐國。唐朝沒有父子相殺,所以沒有受這種果報;可是時間一久,德行也都漸漸薄弱,又把天下失去了。

由這個來看,歷史朝代的更換,就是一部因果經,都是給我們每一個人說法,給我們每一個人照鏡子。所以今天我們照完這一面鏡子之後,任何人都不要做皇帝,那要做什麼呢?要做阿彌陀佛。今天評論的偈頌上有一句阿彌陀佛,你們不要以為這句阿彌陀佛沒有什麼意思,這句阿彌陀佛才是真正有意思!因為隋煬帝造這麼多的罪業,一定要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在三塗輪迴受果報,所以我們為他念一句阿彌陀佛,令他超升天界!

評曰

弒父篡國,性兇心拙:以下殺上叫弒。隋煬帝為了早登皇位,竟然殺死父親,篡位當國君。他的性情可說比虎狼還兇惡殘暴,當了國君,又沒有治國的才能,心性是很粗拙的。

荒婬無道,喪失山河:他只知道耽溺酒色,荒廢朝政,是個無道的暴君。結果沒有德行,守不住天下國家,把江山失去了。

至死不悟,崇尚干戈:他至死都還不知改悔,不知要實施仁政。天下已經大亂,他還要遊幸江都;忠臣士民對他直心勸諫,都被他斬殺;一味地奢侈放蕩,恣情娛樂,流連忘返,甚至被部將殺了,也不醒悟。

他迷信霸權,以為有強權就可以鞏固地位,不知「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要使令高麗來朝貢,就三次大規模遠征高麗。完全不顧勞民傷財,廣徵兵糧,迫使人民荒廢農事去服兵役,農業生產幾乎停頓,又加上戰爭所加重的賦稅,民力疲憊,徭役無期,苦不堪言。

暴君如此,阿彌陀佛:這個暴君如此不顧人民安危及死活,這麼喪失人性,違背天理,可說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死後一定受果報,墮惡道受苦。我們替他念「阿彌陀佛」,希望他能早日醒悟,脫離惡道。

又說偈曰

虎狼蛇蠍兇又毒:隋煬帝的性情就像虎狼那麼兇猛,像蛇蠍那麼毒。

畜鬼地獄墮三途:他弒父殺兄,殘害百姓,死後一定墮入畜生道(血塗)、餓鬼道(刀塗)、地獄道(火塗)去受果報。

為賞瓊花運河闢:他為了要欣賞江南的瓊花,就開鑿南下的運河,從北方通到長江,再通到杭州,以供他一路南遊。

因飽思欲泰山欺:他飽暖思欲,詭譎又婬亂,逆天行事,卻運用拒絕勸諫的心計,使出掩飾過錯的巧辯,欺瞞世人如欺泰山。

男女裸體逞遊戲:講起隋煬帝來,他和隋文帝都是信佛的,可是他是個最壞的皇帝,當他沒做皇帝,還是晉王時,就受了菩薩戒;誰給他授的菩薩戒?智者大師。可是他雖受菩薩戒卻不守戒,把父親殺了;其餘的壞處還很多。他最歡喜女人,尤其歡喜看女人不穿衣服。他用一千個男人和一千個女人,替他拉龍船。這些男人女人都不穿衣服,在運河兩邊用繩子拉船,這船就往前走。

那麼走走,人正用力拉的時候,他用一把刀把繩子割斷,這時無論男男女女都滾倒在河的兩旁。他看見這些沒穿衣服的男人女人倒在那個地方爛滾,就哈哈大笑,這就是隋煬帝!他暴虐無道,所以以後李淵取而代之。這種皇帝,可真是壞皇帝,他拜智者大師為師父,智者大師是很會講的,九旬談妙,可是雖然講得妙,但是隋煬帝也不聽他的,不依教奉行,所以就被人殺了。

百姓含羞作馬牛:老百姓都替他覺得羞恥,但敢怒不敢言,還得替他做牛做馬,苦不堪言。

獨夫無知失天下:這個獨夫如此無知,不知修德行仁,所以把天下失去了。

古今唾棄傳萬秋:他喪盡天良,暴虐無道,所以古來到今,乃至千萬年後,還是為人所唾棄不恥。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十月九日


1:隋文帝崇尚節儉,太子楊勇頗好學,性寬厚,但率性任情,不尚矯飾,又性喜奢華,並有不少內寵,所以漸失寵愛。而次子楊廣卻工於心計,偽裝不近美色,溫柔敦厚,樸實無華,人皆稱其「仁孝」,以謀取太子位。皇后孤獨氏不疑其詭詐,乃力勸隋文帝廢太子勇,改立楊廣為太子,文帝聽之。楊廣入東宮後,所行無道,文帝欲廢之,楊廣遂弒父;並矯詔賜故太子楊勇死。

貞觀之治──唐太宗

西元六二七 ~ 六四九年

姓李,名世民,唐高祖之次子也。聰明英武,兼通文學。即位後,文治武功均有成就。選賢任能,善將兵。文有房玄齡、魏徵等;武有李靖、李勣等。人材薈萃,貞觀之治,盛極一時,統一天下,四海來歸,共稱天可汗。魏徵卒時,帝感嘆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也。」玄奘大師取經回國,帝敕譯道德經為梵文,中國文化傳於國外之始。大師奉詔譯大般若經六百卷。盛唐時,日本派僧空海等至中國留學,及遣使進貢,前後有十八次之多。

贊曰

唐代聖君 貞觀之時 天下歸心 四海貢至
文略武功 將相賢士 善於用人 國家大治

又說偈曰

威震中外服四夷 德被遐邇望來齊
魏徵忠烈佐帝座 秦瓊英勇保山河
玄齡文功安社稷 仁貴武勳化干戈
大唐盛世流芳遠 傳遍南北與東西

白話解

唐太宗是周朝以後最好的皇帝,他怎麼好法呢?他聰明有才智,為人民謀幸福,為國家建基礎,所以唐朝是中國最興盛的時期。唐太宗之所以能統一天下,又能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就因為他能納諫如流,改過遷善,勇於認錯,勇於改過,所以是個有道的明君。

唐朝是在隋朝之後,因為隋煬帝荒婬無道,搞得中國民不聊生,老百姓都沒有飯吃,於是李淵就興起來了,想把國家治理好。當時也有其他人起來爭奪天下,可是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所以唐高祖李淵把天下治理得差不多,也把其他的群雄都征服了。

唐太宗姓李,名世民,是唐高祖的第二個兒子,生來就很聰明、很英武,文才武略都有相當的造詣,在文學上的造詣也很深。他做皇帝之後,善於用人,知人善任,選賢與能,和外國也都講信修睦。文臣方面有房玄齡、杜如晦( 1)和魏徵等,武將有李靖( 2)、李勣( 3)等;由於太宗善於用人,納諫如流,提獎賢才不遺餘力,所以人材薈萃,政治清明,國勢強盛,史稱「貞觀之治」。

尤其魏徵這個人,看上去是很平凡的,毫無出類拔萃的樣子;可是他心堅如鐵、志硬如鋼,不怕殺頭,只知道忠心耿耿為國為民,忠君愛國,旁的什麼都不知道,因為這樣,他就常常披鱗。什麼叫披鱗呢?就是把龍鱗拔下來,意思是說皇帝有了過錯,他就忠言直諫,指出皇帝的過錯,不怕得罪皇帝,不怕死,這就叫做忠臣。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因為有這樣的臣佐,唐太宗才能有那麼大的成就,文武方面都非常有成就,治國安邦的方法也都非常好。所以在唐朝的時候,外國都知道唐朝,稱中國為「天朝」,稱中國的皇帝叫「天可汗」。

房玄齡、魏徵、李靖和李勣這些人都是不怕死的,忠心耿耿,因此能把國家治理得那麼好;他們也都不自私、不貪污,一心要治理好國家。宋朝將軍岳飛曾經說過:「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惜命,這絕對能把國家治理好。」關於魏徵,有一則「小白龍」的故事:

我們人間的事情由國家政府管理,可是人間政府管不了下雨、颳風、水漲潮、旱澇之類的事情,但是這也都有人管著,是由天神來管;基督教、天主教說是由天主管理,天主也就是中國所說的玉皇大帝。不錯,下多少雨,颳多少風,都有一定的,都是由玉皇大帝支配。

有一次,玉皇大帝叫一條小白龍去下三寸三的雨就夠了,可是牠不知道是聽錯了,還是怎樣,就下了三尺三的雨;這一下下了這麼多雨,把很多莊稼都淹死了,很多人都要挨餓,甚至於餓死了,所以就間接害了很多人。

因為這樣,小白龍違背了玉皇大帝的命令,玉皇大帝就要把牠殺了。可是殺這龍不是用神去殺,也不是用鬼或是用龍去殺,叫誰去殺呢?選到的這個監斬官,就是魏徵。魏徵為什麼其貌不揚呢?大約他也是龍之類轉世的,所以看起來其貌不揚,但是他有這種威神,有這種力量。他在朝中做監察御史,在天上也作官;雖然他是個人,但是他的靈魂在天上也有工作。在天上的工作是義務的,沒有什麼待遇;相信他當時在國家的工作,也不求什麼待遇,因為這樣的人不會志在當官發財,活著、死了他都不在乎。

那麼他在天上也有職務,也有天職;這回玉皇大帝派魏徵來殺小白龍,因為牠下錯了雨。可是小白龍也有一點本事,知道玉皇大帝要派魏徵來斬牠;大約魏徵也有斬龍劍,可以一劍就把龍殺了。於是就去向唐太宗求救,用牠的神力托夢給唐太宗,請求唐太宗救牠這條龍命。唐太宗問牠:「你為什麼要被人殺呢?」牠就依照原委,說玉皇大帝叫牠下三寸三的雨,牠卻下三尺三,加了十倍,所以就犯了天律,要被斬首。那麼斬首牠的人是誰呢?就是太宗座下的一個大臣──監察御史魏徵。小白龍說:「您於某月某日某時和魏徵在一起,兩個人一起下棋,您不要離開他,他就沒有時間來斬我了,過了這個時辰,我就不會被殺了。」他要求唐太宗無論如何要答應牠,太宗說:「這事情好辦!我可以在那一天那個時候和他在一起,不離開他,他就不能殺你了。」

這一天,唐太宗就把魏徵找來,和他下棋,心想:「這一下棋,無論如何你也沒有時間去殺龍了!」想不到正在下棋間,魏徵就睡著,充盹了。唐太宗想:「喔,你現在睡著了,無論如何也不能離開我了,我正好不要叫你,你就在這兒睡吧!」睡了一段時間,或者半個鐘頭,或者一刻鐘,他就醒來了,醒來還繼續下棋。唐太宗想不到,就在他睡著的時候,他的靈魂出去就把小白龍殺了。

小白龍也有一個靈魂,這靈魂冤魂不散,晚上又來找唐太宗,說:「你這個皇帝,你要還我的命!」唐太宗說:「怎麼要還你的命?我那天陪著他,沒有離開他;他也沒有離開我,怎麼把你殺了?」「唉!」牠說:「就是在他睡覺那個時候,他的靈魂到天上來把我殺了。他就是那個時候可以到天上去工作的。」「那我怎麼知道?你不能和我要命啊!這不能怪我,我不知道他有這個本事。」「不行!反正你要還我這條命!」就這樣,小白龍每天晚間來皇宮裏鬧鬼,向唐太宗索命。

唐太宗不勝其煩,沒有辦法,就挑選大臣來護駕;挑了這個大臣,小白龍也照常來;挑了那個大臣,牠也照常來。以後輪到秦瓊( 4)和尉遲公敬德( 5)兩人來護駕,他倆一來,就把小白龍嚇跑了,因為他們是牠的剋星;從此每一天晚間都是由他們兩人來為皇帝保駕。時間一久,皇帝覺得這兩個人太辛苦了,也很對不起他們的,於是就把他們兩個人的像,畫到門上。小白龍晚上來到門口,一見這兩個天神樣的大將軍,就不敢進來了。因為這樣,所以門上就貼門神,老百姓家裏也都貼尉遲公和秦叔寶(秦瓊)的像,請他們兩個做門神,演變成了中國的一種民俗。這當然是一種民間的傳說,可是其中也有這個關係、這種情形。

魏徵對於國家的忠心是頂天立地,通天徹地的,所以他在人間做官,在天上也做官。唐太宗在位時,連天上的神都來為他護駕,所以他那時文治武功都那麼好。魏徵死的時候,唐太宗就感嘆地說了: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也。

就是說:如果用銅來做鏡子,對著鏡子照一照,就可以知道身上的衣服穿得整不整齊。以古來的史事,以古人做一面鏡子的話,就可以知道興衰治亂的道理,哪裏應興、哪裏應革,都可以知道。要是以人當鏡子,可以明白人的得失,什麼樣是應該的,什麼樣是不應該的;看到別人的好處,就向他學習,看到別人的壞處,就反省自己,避免犯同樣的過錯。我常常保持這三面鏡子,以防止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徵去世,我已經失去一面鏡子了。

方才為什麼我叫周老師再為大家講一講,「唐太宗怎麼樣聽老婆的話」( 6),你們大家聽來覺得很有趣,其實是真的;唐太宗之所以能夠有貞觀之治,就因為他能納諫如流,改過遷善,急於改過,急於認錯,不會執著自己皇帝的尊嚴。你看歷朝以來,納諫如流的皇帝都是明君;不納諫的皇帝,不聽臣下的忠言之語,都是暴君。國家要是有不怕死的忠臣,就是一種祥瑞,忠臣都是不怕死的,就是死了也沒有關係;奸臣就最怕死了,他要保護自己的生命,不管國家怎麼樣。

貞觀十九年,玄奘大師從印度取經回來,唐太宗命令他把老子《道德經》翻譯為外國語言。為什麼要他翻譯老子《道德經》呢?因為唐太宗覺得老子《道德經》是非常有哲理的,是中國的一種寶貝,最有價值的一部書,所以叫人把它翻譯成梵文;這是中國的經典翻譯成外國語言的一個開始,也是中國文化傳於國外的一個開始。

玄奘大師又奉了唐太宗的詔命,翻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在翻譯《大般若經》的時候,桃開六度 ──譯經場的桃樹在一年之中,桃花落了又開、落了又開,開了六次花,這是從古以來也沒有的。為什麼會那樣?那就是一種瑞相、感應,顯示《大般若經》在佛教裏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典,很有感化人的力量。佛住世的時候也說過,末法時代《大般若經》在震旦國對弘揚佛法是特別重要的。所以我們近幾年來又把《大般若經》重新印過,這都是弘揚佛法的一部份。

唐朝的時候,佛法很盛行;在佛法最盛的時候,影響日本人也不遠千里飄洋過海,派僧人到中國來留學;前前後後,日本曾經派遣進貢的使臣和僧人有十八次那麼多。其中有一位僧人叫空海法師,回日後開啟了日本的真言宗,並仿中國的草書,創出日本文字「平假名」。當時外國都向中國納貢,認為中國是天朝、大唐;所以到今天外國還都知道唐人,現在到什麼地方都有個唐人街。你看這個唐朝的威望就這麼厲害,所以到處都有唐人街,而不說中國街。外國人還都知道中國叫唐,由這個就可知唐朝是盛極一時,比什麼時候都強盛,至於宋、明、清這些朝代,比起唐朝都差遠了。

贊曰

唐代聖君,貞觀之時:唐代有個聖明的君主,年號貞觀,也就是唐太宗。怎麼叫明君呢?就是他能虛心接受批評,改過遷善,納諫如流。

天下歸心,四海貢至:那時天下都很佩服他,外國都來進貢。

文略武功,將相賢士:他那時候的文化和武備,都非常值得人佩服,所用的文官武將,都是賢明有德之士。將是元帥、武官,相就是文官。

善於用人,國家大治:唐太宗善於用人,知人善任;因為他能善於用人,所以國家才能興盛起來。

又說偈曰

威震中外服四夷:唐太宗的威德,令中國和外國都很佩服。四夷就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中國四邊的外族,都佩服唐朝。

德被遐邇望來齊:國內、國外都仰慕他的德行,都說唐朝治理得好,所以也都希望他的教化能到他們的國家去;唐朝也希望他們來進貢。「望來齊」有這兩個意思。

魏徵忠烈佐帝座:魏徵是個有神通的人,他也來輔佐唐太宗治理國家。

秦瓊英勇保山河:秦叔寶也非常英勇,力氣也很大,能保住唐朝的山河。

玄齡文功安社稷:社為土神,稷為穀神,這是國家祭祀的兩位神的名字;古來皇帝在春秋二季都要祭祀社稷之神,把社稷之神安了,國家因此得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也是文官的力量,而房玄齡的文功,足以安邦定國。

仁貴武勳化干戈:薛仁貴武藝超群(7),所以說「化干戈」,把干戈化了,化干戈為玉帛;也就是本來有不佩服的,由他去平服了。

大唐盛世流芳遠:大唐國勢強盛,聲威遠播,外國都知道大唐國。

傳遍南北與東西:唐的聲望傳遍全世界,世界各地都知道大唐;所以我們是唐人,這都是借唐太宗這位皇帝的光。


宣化上人講述於一九八七年九月十一日


1:房玄齡、杜如晦,唐初功臣良相,太宗即位後任左、右尚書,共掌朝政,時稱「房杜」。房玄齡並監修國史,修改格除不合理的法律,所以唐朝法律公正嚴明。

2:李靖,唐初大將,軍事家,軍紀嚴肅清明,用兵神速,安定江南、邊疆地帶。

3:李勣,唐初大將,本姓徐,歸唐後賜姓李。唐太宗時,與李靖破突厥有功。

4:秦瓊,字叔寶,唐初大將,志節完整,驍勇善戰,常為先鋒,歷多戰役。

5:尉遲敬德,唐初大將、本隋末其他豪雄之將,後降唐,太宗慧眼識之,後屢建戰功。

6:唐太宗即位後,立長孫氏為皇后。長孫皇后賢德有智,節儉樸素,凡是所用,只取所需。常勸太宗勿用其娘家兄姪輩在朝為官,以絕外戚之患;並提獎忠臣,巧勸太宗納諫如流。因此唐太宗很敬重她,常和她論及賞罰;年三十六逝。曾採古婦人要事,著《女則》一書。

有次太宗退朝回宮,臉色鐵青怒罵:「我非殺了這老傢伙不可!」長孫皇后忙問道:「陛下在說誰?」太宗說:「就是魏徵,他總是在金鑾殿當面侮辱我!」長孫皇后默默退下,換上正式后服,立於大庭中,準備朝拜。太宗深表驚訝,問是何故,皇后說:「妾聞君王若賢明,臣則敢直言勸諫;魏徵如此正直,都是因為陛下賢明,故要向陛下道賀。」太宗破顏而笑。她在維護了太宗的皇帝尊嚴下,善巧地化解了魏徵的危機,並鼓勵太宗納諫如流。

7:薛仁貴,武藝超群,所向披靡,歷多戰役,屢戰屢勝。曾領兵伐突厥時,突厥一聽說唐將是他,都相顧失色,不戰而走。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