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與生活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帝王篇4
宣化上人
13/02/2017 06:2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殷朝無道暴君──殷紂王

西元前一一五四 ~ 一一二二年

姓子,名辛。殷朝無道暴君,剛愎自用,喜讒拒諫,忠言逆耳,一意孤行。寵愛妲己,不理朝政。其叔箕子諫之,乃囚禁。比干再諫,被剖心驗孔。聽信妲己之言,斫朝涉之脛,驗孕婦之腹,慘無人道,諸侯棄之,百姓恨之。時西伯昌,發政施仁,徵稅適度,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相率歸心,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為拯救兆民倒懸之苦,率領諸侯,弔民伐罪。紂王之臣民,眾叛親離,自知大勢已去,著玉衣,於鹿臺自焚。詩曰:「殷鑑不遠,願來者自省。」商殷六百餘年,至此而亡。

評曰

背叛祖德 忘卻民生 獨夫專政 邦分離崩
妲己誤國 社稷頹傾 商湯基業 於是告終

又說偈曰

無才不足以濟奸 暴君由來背地天
殘害蒸民罹水火 誅戮賢者取心肝
眾叛親離佞人近 一呼群應文武昌
德者居之統天下 八百春秋萬萬年

白話解

殷紂王是商湯王的後代。商湯王的德行深入民心,夏桀王暴虐無道,他就應天順人,弔民伐罪,把夏桀王滅了,取代夏桀王。商湯王看他的國家裏有一個人挨餓,就像自己挨餓一樣;有一個人得不到水喝,就像自己沒給他水喝一樣,都是他沒有把國家治理好,所以才這樣。所以他以黑牛祭告天地說: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后帝,朕躬有罪,毋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古來的人大都自稱朕,朕的意思就是我自己。皇皇是大的意思,皇皇后帝就是上帝,也就是玉皇大帝,或者就是耶穌教、天主教所指的天主;萬方就是萬民。他說:「我名叫履,是很不懂得事的一個人。現在我很大膽的用玄牡(黑牛)來祭祀天地,告訴上帝:『不要因為我一個人有罪,把老百姓都連累地吃苦了,不要把我的罪業加到萬方去。要是我的老百姓有罪,這個罪是我的,因為我沒有把他們教化明白了,都怪我自己,不要責怪他們;請把他們所有人的罪,都加到我一個人身上。』」所以他能以天下為己任,以萬民為己身,以老百姓做為自己的心,時時刻刻都想要為老百姓謀幸福,想要有功於世,有德於民,有利益於天下國家。這是商湯王的德行。

殷紂王非常聰明,他的聰明超過一般人,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所謂

聰明乃是陰騭助,陰騭引入聰明路;
不行陰騭使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因為他非常聰明,所以就看不起其他的人。他的性情非常剛強,剛愎自用,所謂「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他雖然不愚不賤,可是太過剛強,太過就是不及。他不但剛愎自用,而且喜讒拒諫──歡喜人來讒媚他,托他大腳,歡喜人來逢迎他,讚歎他;誰要是說他不對,他就受不了。我們後人也都歡喜這一套的,歡喜人家來讒媚自己。這種人雖然聰明,卻是最愚癡;因為他不會用聰明,所以就愚癡了。唐太宗和他就不同了,唐太宗是納諫如流的。殷紂王因為喜讒拒諫,所以「君子去之,小人近之」,一些有氣節的人都離開他,小人就都接近他。

他又荒婬酒色,寵愛妲己,不理朝政,把一切政事都廢了,專門貪娛樂。他築一個鹿臺,好像夏桀那個瑤臺,也做得非常豪華;他也有酒池肉林,也歡喜歌舞,可是他比夏桀王更殘忍,更殘暴。他寵蘇護的一個女兒──蘇妲己。據野史上說,蘇妲己是狐狸精變的,專門來擾亂他的天下。封神演義上說,紂王看見女媧娘娘相貌生得很美麗,就動了婬心;他這一動婬心,當時女媧娘娘很不高興,就命令一隻狐狸精,去飛精附人、闖關奪舍,藉蘇護這個女兒的軀殼,入了她的體,所以她很有神通的,她的神通就是要擾亂紂王的江山。因為紂王生出一念的褻瀆心,褻瀆了女媧娘娘,她就要來懲罰他。

怎樣懲罰他呢?就來做他的太太,令他荒婬無度,不理政事。他的叔叔箕子看見他這樣,就向他諫正,請他不要寵妲己;他很不願意聽,於是就把箕子圈到監獄裏。當時比干又向他諫正;比干也是他的叔叔,是個聖人,非常聰明,非常有智慧。可是比干不知怎樣也把這狐狸給得罪了,這狐狸也要報仇,就在紂王面前說比干是聖人,紂王就問她:「妳怎麼知道他是聖人?」「聖人的心有三毛七孔。你若不信,可以把比干殺了,把他的心拿出來看看,檢驗檢驗,若真是這樣,我就說得對,證明他是聖人;要不是嘛,我願意償他的命。」

紂王一聽,就說:「那我要證實妳所知道的是不是真的。」於是比干勸諫他的時候,他就對比干說:「你對我說的話,我很願意接受,可是我不能證明你說的話到底對不對。我的愛妃妲己娘娘說你是個聖人,聖人的心有三毛七孔,我現在想要看看你的心。」比干也不能說不給他看,於是就硬把心摘出來給他看;紂王一看,果然有三毛七孔,證實妲己說得對了,可是比干沒有心了。

據說比干也是很有修行的,雖然沒有心了,但是還沒有死。當初姜子牙從朝歌出去的時候,曾經給他一個錦囊,告訴他遇到危機時,可以打開來看。他就把錦囊打開一看,說是:「你出北門,到北門外,問一個賣空心菜的人,人沒有心了會怎麼樣?如果她說你不死,你還可以不死。」比干就依計而行,向北門出去,問這個賣空心菜的老婆婆,這個老婆婆大約也頭髮白白的,和我們這兒這兩個老太太一樣,可是她們那時是不是在那兒賣菜,我是不知道的。

他就問:「老婆婆,妳賣空心菜,這個菜沒有心可以生長,人要是沒有心還能不能活著啊?」,這個老太太也不通氣,就說:「喔!人要是沒有心,那一定死的。」這麼一說,好像黃皮子借閒氣,比干就嗚呼哀哉,胡為尚饗了。如果這個賣菜的說人沒有心還一樣活,據說比干還能活。那麼是不是真能這樣 ,你問姜子牙去,我是不能證明這個事情的。就這樣,紂王把一個大忠臣比干殺了。比干是又聰明,又有智慧,又有道德,是一個賢而有德的大臣,可是因為紂王要驗驗他的三毛七孔,就把他殺了。這個聖人大概也是因果如此,沒有什麼好怨的。

有一天早晨,紂王和妲己在摘星樓往外望,望見水塘裏有一個老年人、一個少年人在那兒涉水,那個老年人洋洋得意,走在水塘裏若無其事,很自在的;那個年輕人走到水裏就凍得身上打戰顫。紂王說:「唉!這個世界真奇怪!你看那個年老的人那麼經凍,走在水裏還是洋洋自得,若無其事;那個年輕人凍得打戰顫。年輕的還不如年老的,這是怎麼回事?」妲己就說了:「那個年老的,是他父親年輕時生的,當時精力充足,所以生出的子女,骨髓充足,是滿的。那個年輕的,是他父親年老時生的,因為年紀衰老,氣血衰敗、不充足了,又勉強七湊八湊的,擠出那麼一點精液來,成了一個胎,生了個兒子;他先天不足,後天就虧損,骨頭裏的骨髓只有一半那麼多,所以他不能忍得住凍;他那麼怕冷,就因為他的骨髓都空了。」

紂王說:「妳說這話有什麼證明啊?妳怎麼知道那個老年人骨髓是滿的,年輕人骨髓是空的?」妲己說:「你要是不相信,可以叫人把這兩個人抓來,把他們的腿砸開來看一看,就知道我說的話是真是假了。」紂王也不加思索的就說:「好!把他們抓來,把腿砸開看看。」他們就這樣拿人命當兒戲,把這兩個無辜的,也沒有什麼罪的人抓來,把腿砸開一看,果然如此,紂王大喜,說:「唉!妳真是神人!妳真是神妃!我有妳這麼個神妃,什麼我都知道了,什麼我都不怕了,天下永遠是我的了,沒有人敢來侵略了!」高興得不得了。這叫「斫朝涉之脛」,把清早在水塘裏涉水的那兩個人抓來,用石頭把腿砸開,來看他們的骨髓是不是滿的,你說這殘暴不殘暴?

他又「驗孕婦之腹」,把一個懷孕的婦人抓來,剖開肚子,看她懷的是男的、還是女的。這也是因為他們在樓上往外望,看見一個有孕的婦人,挺著很大的肚子在街上走。當時大概女人很少到街上去,那麼她到街上去,想不到就遇到這麼一個吉祥如意的事情,被紂王看見了!

他問妲己:「那個女人那麼大肚子,妳說她懷的是男的?還是女的?妳若真能知道是男的,是女的,那妳真是神妃了!」姮己說:「是男的。」紂王說:「我不相信!妳有什麼證明?」姮己說:「你把她抓來,把她的肚子用刀破開,是男的、是女的,不就可以驗出來了嗎?」一驗果然是男的,紂王又讚不絕口說:「妳真是神人!妳真是神妃!」類似這樣的事情不勝枚舉。他殘殺老百姓,殘殺忠臣,四方的諸侯聽說他有這樣的行為,都棄之,不擁護他做皇帝了。老百姓一提起這些事情,都敢怒不敢言,都很痛恨他。

當時西伯(就是周文王)發政施仁,徵稅也適度,所以他的老百姓都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生活都是很快樂的。因為紂王是個無道暴君,文王又發政施仁,於是所有的老百姓都引領而望,說:「周文王真好,善於治理國家。」於是大家都搬到他的國家去,天下歸心。「三分天下有其二」,殷朝的天下,三分之中有二分都歸順周文王;可是文王仍然服侍殷朝。為什麼?因為他守臣節,依然擁護殷朝的帝王。

可是到周武王的時候就忍無可忍了,所以就率領諸侯弔民伐罪。殷紂王眾叛親離,賢者去之,奸者用之,天下大亂。武王伐紂的時候,兵不血刃,無論到那裏都是望風投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可是《書經》上說「血流漂杵」,說武王殺人,所流的血能把鐵杵漂起來。

所以孟子就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為什麼?紂王是最不仁的,武王是最仁愛的,以至仁伐至不仁,何至於血流漂杵呢?所以書上所寫的,有時是形容太過了。這時,紂王知道自己眾叛親離,大勢已去,就穿上玉做的衣服,到鹿臺上自焚而死。殷朝六百多年,到這個地方就滅亡了。

評論這麼說:

背叛祖德,忘卻民生:他背叛祖上的德行,就是背叛商湯王。商湯王是以眾人之罪為自罪,他對上帝禱告,請上帝把老百姓的過錯都歸他一個人;他自己有功,願意給老百姓。紂王是反其道而行,把老百姓的生命都忘了,拿老百姓的生命當兒戲;最後把殷朝的天下都失去了,所以說他背叛祖德。

獨夫專政,邦分離崩:獨夫就是他一個人,沒有旁人護持他。因為他是獨夫,沒有人護持他,所以邦分離崩,國家大亂。

妲己誤國,社稷頹傾:妲己誤了商湯王的天下,社稷都沒有了。

商湯基業,於是告終:商湯王當初造的基業,經過六百多年,到紂王這兒就沒有了。

又說偈曰

無才不足以濟奸:古來到現在,大奸臣都是非常聰明的,都是有一些才幹,好像楊朱、墨翟,也都非常聰明,他們所講的也都很有道理。孔子為魯司寇的時候,先殺少正卯,拿他開刀,為什麼?因為他「言偽而辯,計醜而博」,他說的話都是假的,但是他說得像真的一樣;他不計別人的好處,專門計人的壞處,這叫計醜而博。孔子一看,這樣的人如果留在世界上,一定危害社稷、危害社會,所以先把他殺了。

紂王很有才幹、很聰明,一般人所不懂的,所看不見的,他都看見了;他很能知道人的心理。可是雖然他有才幹,卻也曹操那麼奸,董卓那麼狠,王莽那麼厲害。這些奸臣,像秦檜之類的,都具足一些本事,所以說「無才不足以濟奸」,沒有才能,就不夠去做這些狡猾的事情;「濟」就是幫助,幫助他奸詐。因為他聰明,旁人不懂的,他懂。所以老子說: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真正有智慧的人出來,才能認識大偽的人、偽君子;也是要有聰明才智,才可以做大奸臣、做大虛偽的人。又說: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都是一正一反、一好一壞的,所以老子又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都是互為表裏的。

又如人,外面相貌長得很美麗,往裏面一看,不是膿就是血,再不就是污濁邋遢的東西,數不盡那麼多;人的肚子裏不知有多少蟲子,你看邋遢不邋遢?大部分的人都是外面美麗、裏面臘遢;也有的人裏面美麗、外面臘遢:外邊他頭也不梳,臉也不洗,也不擦口紅,也不擦胭粉,看起來很邋遢的,可是裏邊是乾乾淨淨的,什麼私欲雜念都沒有,是純潔、純白的,是一塵不染、萬慮皆空的。可是裏邊乾淨的情形人們不認識,就看某人生得好美麗;其實那只是一層假軀竅,包著臭皮囊,就以為好美麗;這都是假的。所以裏邊能真正有聰明智慧,乾乾淨淨的,沒有那麼多妄想欲念,那才是真正的美麗呢!

暴君由來背地天:殘暴的君王是違背天地的──違背天地的好生之德,因為他好殺。好殺和好生正好相反,就如殺生和放生是相反的。

殘害蒸民罹水火:他殘害老百姓,讓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誅戮賢者取心肝:他把比干的心拿出來,也把箕子圈到監牢裏。以後周朝把箕子封到高麗那個地方,高麗以前也是中國的附屬國。

眾叛親離佞人近:紂王暴虐無道到了極點,所以他眾叛親離──眾人都背叛他,親戚也都離開他。一些溜虛拍馬、讒言阿諛的佞人,都接近他。因為這樣,他大失民心。

一呼群應文武昌:他失民心,周武王就得民心了,所以一呼群應,說:「我們要弔民伐罪去!」諸侯都響應說:「好!」就都一起去弔民伐罪;文王和武王就昌盛起來了。

德者居之統天下:天下是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

八百春秋萬萬年:周朝的國祚有八百多年那麼長,是中國最長的一個朝代;老百姓說萬萬年都是周朝的。周朝為什麼能維持那麼長久?因為有德行。

 

至德施仁──周文王

西於前一一八五 ~ 一一三五年

姓姬,名昌。祖先名棄,帝堯之臣(后稷)。棄母姜嫄,於野踐巨人足跡,而生棄。以為不祥,棄於隘巷,馬牛避之而不踐;棄於渠冰,飛鳥翼覆之。認為是神而養之,故名為棄。文王遵先祖之遺訓:「人飢己飢」。故於岐山下,教民耕種,積善施仁,教化大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研究易經,頗有發明,為易作繫辭,稱為周易。殷紂封為西伯,後被讒,囚於羑里。釋歸後,敬老尊賢,力行仁政。夜夢飛熊,渭水訪賢,遇姜太公尚,禮請輔政,國勢大盛。三分天下歸其二,以服事殷,孔子稱為至德。

贊曰

三分有二 以服事殷 孔曰至德 道稱極尊
發明周易 教化來賓 善政施仁 百姓親親

又說偈曰

神機妙算周文王 夜兆飛熊入夢鄉
渭水訪賢請姜尚 岐山納士化異方
鰥寡孤獨皆有養 士農工商各奔忙
一統天下八百載 中華歷史最久長

白話解

周文王是中國的帝王當中賢而有德的,他雖然沒有像堯、舜那樣揖讓天下,可是他也是讓而不爭的。當時在殷紂王的暴政之下,三分天下已經有兩分都歸附於他了,可是他還是安於臣節,不去弔民伐罪。他是否不願意救老百姓呢?不是的,而是因為他覺得爭來的天下,是賢而有德的人所不為的。

文王姓姬,名昌。他的祖先叫棄,也是一個有來歷的聖人。棄就是不要、拋棄的意思,也就是棄兒。為什麼他被拋棄不要呢?因為他的母親姜嫄在野外踩到巨人的足跡而有孕,生了一個男孩,以為是怪物、不吉祥,想把他拋棄。於是把他放在一條破破爛爛,大概是放垃圾的胡同(小巷子)裏,因為這條胡同常常有牛馬在那裏來回走著,她想讓經過的馬車、牛、羊把他踩死。可是她雖把他放到那兒,沒想到牛馬都避開他,繞路走,不從他身上過。一方面,大概這些牛馬也都認識這個聖人;另一方面,這個小孩也是有來歷的。

他母親於是又把他丟到冰上,想凍死他,這時他的鳥類朋友就用翅膀來覆護著他,令他不冷。他母親看見這種種情形,知道這個小孩不是普通人,所以又把他抱回來撫養。他一生出來就這麼與眾不同,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棄長大後做帝堯掌管農事的臣,號為后稷;因為教人民農稼有功,封於邰,死後周人尊奉為農神;這就是周朝的始祖。他的子孫世代務農,傳到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為了避戎狄的侵略,遷移到岐山下的周原,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周人。古公也是個修德行義的人,在他那時就已經很得人心。

周文王既然為棄的後人,家學淵源,也是有來歷的,所以一點一點就做了西伯侯。他治理國家更令一般老百姓佩服,因為他百廢俱興,制定國家的法令;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在為老百姓謀幸福,以老百姓的快樂為快樂,看見老百姓挨餓就等於自己挨餓一樣,所以他教民稼穡、耕種,男耕女織,都是在那兒工作非常地忙。這樣男有分,女有歸,百姓各得其所。他發覺鰥、寡、孤、獨這四種人在世界上是很苦的,需要人幫助憐憫,於是在國內建立幼兒院、孤兒院、老人院等,把鰥夫、寡婦、孤兒、廢疾者都照顧得好好的。因為他這樣為老百姓謀幸福,因此四方的老百姓都來歸附他,搬到他所管轄的境內。所以一個人只要往真的做,一般人眼睛是雪亮的,天下都會歸附他。

後來殷紂王忌妒他,把他囚禁在羑里,可是他吉人天相,又被釋放回到岐山。文王有一次夢見飛熊,用周易一卜,說有大賢人將出來輔佐政事,於是他訪賢於渭水河濱;渭水河邊有個姜太公,在那兒用直鉤釣魚。直的根本不是鉤,魚怎麼能釣得上來呢?他大概是沒有事情幹,就在那兒和魚開玩笑;他不願意殺生,所以用一個沒有鉤的餌來釣魚;魚來吃餌,他往上一拉,當然魚還是在水裏。

文王訪賢,先是派兵去找,這些士兵到了他那兒,一看到他在釣魚,他就說了:「釣釣釣,大魚不到小魚到;小魚不到,河裏的蝦米來吵鬧!」他說這些兵都像蝦米。以後文王又派官員去,也就是小魚來了,他還是念這個咒,所以把大魚也給念來了。文王親自拜訪,一看他的樣子,鬍子長長的,飄然若仙,就請他去輔佐政事。

根據野史小說上記載,姜太公要文王幫他拉車,文王拉了一會兒,拉不動了;「你盡力再拉!」文王再拉了一會兒,真拉不動了,總共拉了八百零八步。姜太公說:「我保你八百零八春。」也就是說他的國祚會有八百零八年。文王說:「那我再拉,拉你到我住的地方。」其實我相信文王也不是這麼貪心,他一說:「我保你八百零八春!」文王就說:「那我再拉,拉你到我住的地方。」我相信沒有這個事情,這是後人附會牽強,把文王說成這麼貪心,這麼樣的要他子子孫孫萬代都做皇帝。文王訪賢,他盡上自己的力量造訪,至於他拉了他多少步,保他多少春,這都是一般人附會牽強,造作出來的。所以這種道理,你們講的時候,講可以講,要講活動一點。

若周文王有這樣的貪心,也和一般的世俗人沒有什麼分別了。為什麼後人那麼說?後人多數是以小人之心來揣測君子之腹,一般人有貪心,就以為文王也有貪心。文王要貪啊,他早就應該弔民伐罪,把紂王平了,不需要等到武王了,所以這一點我覺得是一般世俗人的揣測。不管是真的,是假的,這一類的理論不提倡它是好的,因為提倡這種理論會助長人的貪心:「喔!文王都要貪著他子孫萬代都做皇帝,坐天下,我是什麼人!我更應該貪了!」所以就貪而無厭了。

我們在講說古聖先賢這個地方,應該要特別特別研究,是不是我們講出來的道理合乎邏輯學、合乎聖人的心?這要知道的。所謂差之絲毫,就謬之千里,我們如果儘這麼樣講下去啊,這叫譭謗聖人,以小人之心來揣測聖賢的思想,這是不對的。我們講古人的思想和行為時,要設身處地覺得是不是這樣的。因為書上說得都不足為憑,有時人就作出很多演義的事情,與事實不相符了;我們研究歷史、研究道理,在這些地方要注意一點。

(編按:上人講每一篇水鏡回天錄之前,大部分由弟子先講過。上四段為上人更正、指導弟子講時的缺失。)

贊曰

三分有二,以服事殷:當時天下三分當中,周文王已經有二分了,可是他仍然服事殷朝,不造反。

孔曰至德,道稱極尊:孔子讚歎文王說:「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在道理上講,他所抱持的道理是最尊貴的、也是最高超的。

發明周易,教化來賓:他作易經繫辭,把易經神而明之,神乎其人,他更加詳細地闡明君子經世致用,窮理盡性之道。易經的道理變化是洩天地的秘密的,八卦是合天地的度數,法天效地而作成的,所以他能教化來賓。他的教化令四海賓服,都來歸附服從他。

善政施仁,百姓親親:他所施行的是善政,是一種仁愛人的方法;所以老百姓都拿他當父母看。

又說偈曰

神機妙算周文王:文王有神通,善於神機妙算。那時老百姓都守規矩,文王畫地為牢,叫犯罪的人在那兒站著,他就在那兒站著。

夜兆飛熊入夢鄉: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隻會飛的熊。

渭水訪賢請姜尚:因為有這麼一個夢兆,所以他就到渭水河邊尋訪賢人,得到姜太公。

岐山納士化異方:在岐山下,他所管轄的領地內,招賢納士,教化萬方。

鰥寡孤獨皆有養:他注重鰥寡孤獨,沒有人照顧的,他來照顧。

士農工商各奔忙:士農工商各從其事、各作各的職業。

一統天下八百載:周朝享國八百多年。

中華歷史最久長:在中國的歷史上,周朝是最長久的朝代。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