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說“和光接物”
來聖法師
29/01/2016 06:0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在中國禪學思想史上,惠能禪法的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使禪宗一脈別開生面。他海納百川,吸收融攝了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思想,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想體系。這一思想體系在般若非有非無的空的基礎上構築起來,融會發展了涅槃佛性學說與般若性空理論,其禪學理論表現為一種不道之道,落實於禪定實踐中,則表現為一種任運自在的無修之修

  宗寶本《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中有這樣一段話: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不可沉空守寂,即須廣學多聞,識自本心,和光接物,無我無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脫知見香。這段話文字雖然不長,但其思想底蘊卻豐富而又深厚,尤其是其中的和光接物,乍一看,簡簡單單,平平常常,但只要認真尋思一下,就會發現並不如此,它實際上有著很多的內容,有著很厚的意蘊。

  佛法內容博大精深,總的來說,包括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在這二者之中,以出世間法為究竟。作為一名佛教徒,除了擁有出世間的宗教修行生活以外,還理所當然地擁有世間的日常人倫生活。在生活的條件上,在生活的環境上,與世人相比,佛教徒沒有什麼兩樣,但佛教徒就是佛教徒,必須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中,表現出佛教徒的魅力與情操,表現出佛教徒的氣質與旨趣。

  和光接物,也許能告訴我們一點什麼。

  諸法實相與人生的本來面目,超越語言,超越文字,說它是或者是,都是一種方便表達,都是一種門庭施設。所以,在涉及此方面問題時,佛法中多用遮詮而不用表詮,多用否定而不用肯定。對和光接物,一以待之,或許更能讓人明白什麼是和光接物。

  和光接物,不是一團和氣。

  歲月如水,會消融人的個性與脾氣,歲月如刀,會砍掉人的鋒芒與棱角,使人變得和氣,和藹,和睦,使人變得成熟,穩重,練達。和氣生財,被許多人視為生活至寶,奉為金科玉律。但是,一團和氣錯就錯在混淆是非,錯就錯在指鹿為馬。思想的成熟不能以拋掉原則為代價,性格的完善也不能以離卻尺度為墊腳石。作為佛教徒,要保持自己的出世品格,該和氣的時候要和氣,但不該和氣的時候堅決不能和氣。

  和光接物,不是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語見《老子》第四章,意指一種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雖然不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也不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但和光同塵,置身事外,永遠處於被動地位,永遠處於支配地位,這不是一個佛教徒應有的態度。當然,我們不能爭強好勝,但我們也不能消極被動,而是該主動時要主動,該爭取時要爭取。長期以來,世人形成的印象——佛教徒就是失敗之徒,佛教徒的人生就是灰色的人生,應該從我們手中開始改變。

  和光接物,也不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是儒家為人處世的原則,是儒家待人接物的標準。應該承認,和而不同,既躋身人群,又孑然獨立,既熱情參與,又冷眼旁觀,集中體現了幾千年來老百姓的人生經驗與生活心得,是一種很高的人生境界。但是,作為一名佛教徒,不應該以此為足,因為,和而不同,還缺少一種放下,一種自在,還缺少一種識自本心的超越,一種真性不易的超然。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作為佛教徒,在家也好,出家也好,都要講修行,都要有修行。誦經拜懺是一種修行,參禪打坐是一種修行,但這些,不是《壇經》的宗旨所在,不是《壇經》的中心之旨。六祖惠能所要說的,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是無我無人,是和光接物。

  也許,換一種表達方式,更容易理解。和光接物,其實就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于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

  無念,不是沒有念。沒有念,停止一切思維活動,如同枯樹一棵,死水一潭,其實就是死亡。無念,是沒有邪念,沒有邪見邪思。需要注意的是,這裡所說的邪思與邪念,並不具足我們平時所使用的含義,而是指對物不起心,對境不生念。無念,是去掉邪念,具足正念,是以真如自性之念觀照自身,出入塵勞而無牽無掛,進退俗務而自由自在。無念,不是著意去除自然之念,不是抑制自發的意識活動,而是不依境起,不隨法生,強調真如佛性的自然發揮或心靈的直接感受。

  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

  佛法是緣起法,萬事萬物都是由因而起,由緣而成,本身沒有自性可言,沒有實相可說。所謂美醜之相,好壞之相,真假之相,其實都是眾生的普遍執著而造成的。無相,就是不要執著任何差異之相,對立之相,分別之相,就是立于世間,成天處於聲色之中,卻又在聲色之外。

  無住者,人之本性。

  無住,其實是人的本性,無論是世俗本性,還是真如佛性。人,本來無住,但卻有住,是因為無明,是因為執著,是因為貪婪。如果有住,就會有系縛,就會有拘束,就會有羈絆。如果無住,就會無眷念,就會無牽扯,就會無掛礙。所以,我們要離別有住,走進無住。

  無念,無相,無住,三者的關係是三而一,一而三。對於這點,大家都沒有疑慮。但是,有的人認為,三者之中,無念是統帥,而有的人卻認為,三者之中,無住是督導。依我看來,三者沒有輕重之分,沒有大小之別,三者中的任何一者都可以統攝其它二者。無念,可以通達無相,無住;無相,也可以通達無念,無住;同樣的,無住,自然也可以通達無念,無住。

  能作到無念,無相,無住,就能作到和光接物;能作到和光接物,就能作到無念,無相,無住。所以說,和光接物,就是無念,無相,無住。

  和光接物,不僅僅是一種指導修行的方法與法門,還是一種理想的修行境界。在生活中,在修行中,力求和光接物,最終就能實現和光接物。返過來,證悟和光接物之後,從體起用,從無上智慧化出無量方便,弘濟四生,廣被三有,就能讓別人也感受你的和光接物。

  頓悟,還是漸悟,這是南宗禪與北宗禪的分水嶺。

  迷來經累劫,悟即刹那間。”“前念迷即凡,後念悟即佛。”“何不從於自心,頓現真如本性?翻開《壇經》,字裡行間,關於頓悟的提法很多。頓悟,雖非惠能首創,但毫無疑問,惠能的禪法是頓教,是頓法,是頓悟法門。

  和光接物,就是惠能禪法的頓悟。

  所謂頓悟,是指對佛理當下理解,當下體認,當下領悟,如桶底子脫,無須長期修習。頓悟不假修習,融修於悟之中,頓悟頓修,頓修頓悟。一個人頓悟,就可當下直了本性。頓悟的境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頓悟不需要階次,不需要過程。和光接物,圓融之處,殊勝之處,正在於此。生活之中,修行之中,不能和光接物,就會留下形跡,就會落入窠臼。

  頓悟,是心空不礙白雲飛
  和光接物,是月下披雲笑一聲

  和光接物,融身於山,看山是山,融身于水,看水是水。

  總之,和光接物包含的意義很多,我們既可以把它運用於日常世俗生活之中,也可以把它運用於日常當下的修行生活之中。

  這樣,心即佛,人心即佛心,人成即佛成。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