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略辨“愛自己的敵人”與“慈悲六道眾生”
宗舜法師
24/10/2016 06:21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世界上的某些宗教,高舉著博愛的旗幟,提出要象自己的親人一樣,去愛自己的敵人。相反,佛教不但不提博愛,而且把所謂的,稱為染汙希求。《瑜伽師地論》說:凡諸所有染汙希求,皆名為愛。(卷九十五)《法句經》更進而指出: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好喜品第二十四)佛教把作為生死輪轉之因,要求每一個學佛者都要斷除。一些不懂佛法的人,因此以為,佛教不如那些講博愛的宗教有愛心、有人情味。其實,這是對佛教的誤解。

  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博愛同樣是一種希求,不可避免地就有了能愛的我和所愛的人。有了能、所的差別,可愛與不可愛的種種條件即隨之產生,如一般人所看重的地位、財富、品行、容貌或者宗教立場、宗教觀點等等。這些無常的因緣一旦發生了變化,苦樂的感受也會隨之改變。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指出:所謂幸福,只是前一欲望已經滿足,而後一欲望還未生起的那一刹那間的感受而已。人的欲望如瀑流,是不可能有間隙的。這樣,便註定了所謂幸福的感受也是無常的,緊跟在無常後的就是求不得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從這一角度來看,根本就是的源泉。所以,世間有愛之愈深,痛之愈切的說法。

  對此,佛陀從十二因緣的角度指出,凡夫以無明為內相,以渴愛為外相,進而取一切為我,產生牢不可破的我執,對三界發起貪愛,不思厭離,不求解脫。這種對三界的貪,也叫愛結。《雜集論》說:愛結者,謂三界貪。愛結所系故,不厭三界。由不厭故,廣行不善,不行諸善,由此能招未來世苦,與苦相應。(卷六)《入阿毗達磨論》更是形象地指出:愛結者,謂三界貪,是染著相,如融膠漆,故名為愛。愛即是結,故名愛結。(卷上)正因為這樣,有情不斷地起惑、造業、受苦,經歷生、老、死等所代表的痛苦。而解脫者也正因為滅除了無明和渴愛,故世間的種種痛苦也隨即消滅。

  愛自己的敵人這句話看上去似乎思想境界很高,細加分析,卻不儘然。既然以他人為敵人,緣這個敵人的相分,心中不可能不產生敵見。有了敵我的分別,就算勉強自己去愛敵人,也不會將心中的憤恨、厭惡變成歡悅、欣喜。這種愛,其實是對自己的欺騙。

  佛教不談博愛,更不要我們首先在心中建立一個敵人的概念,再去虛偽地用所謂的來標榜自己的高尚。佛教主張的是慈悲。愛護眾生,給予眾生歡樂叫慈;憐憫眾生,解除眾生苦難稱悲。《大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大慈者,念令眾生得樂亦與樂事;大悲,憐湣眾生苦亦能令脫苦。(卷二十七)

  對予樂拔苦,蓮華戒菩薩在所造《廣釋菩提心論》中說:菩薩見諸眾生受種種苦時,無怨無親,起悲湣心,平等觀察,而為求度。又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輪回流轉,菩薩未嘗于一眾生不起親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于十方一切眾生,普遍觀察,若見一眾生有苦惱者,菩薩愛之如子,即當代受,不令眾生,受是苦惱。

  可見,佛陀首先教導我們,不存怨親的分別,對一切眾生都給予無差別的悲湣心,視眾生如親友,如獨子,代他受苦,予他法樂,並用一切方便解除他的苦厄,最終安立一切眾生於大涅槃中。這種大慈悲,遠遠勝過博愛。

  慈悲的核心,在於無分別平等心的發生。慧遠法師在解釋《觀無量壽經》中佛心者,大慈悲是,以無緣慈,攝諸眾生一句時說:大慈悲有三種,一眾生緣,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于眾生自然現益。……二者法緣,無心觀法,而于諸法自然普照,如日照物,無所分別。三者無緣,無心觀如,而於平等第一義中自然安住。(《義疏》卷下)這種無分別,表現為通常所說的無緣大慈與同體大悲。既然不計條件地予樂,沒有彼此地拔苦,不僅沒有敵我的對立,更將自己與眾生融為一體,不但對人類,也推廣到傍生等趣的眾生。《密宗法義精要》記載:阿底峽尊者常見貓犬,亦撫其頂曰:汝信心清淨啊!由這樣慈悲心的生起,才能消滅一切嗔恚惡怨,使世間轉染為淨。

  慈悲的另一核心,在於對三輪體空的了達。一般的人在佈施時,容易對自身起驕慢心,對受施者起愛憎念,對所施物起吝惜心。菩薩對眾生的慈悲則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既不見我為能施者,他為受施者,或法或財等為所施之物。不存在我相人相,也就不會起我慢、求名利、望回報。不住一切相而興慈悲,才真正可稱為大慈大悲。這種大慈悲,不僅能為一切眾生作大義利,而且還能增益菩提心。所以,《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法》明確地說:菩提心者,從大悲起,為成佛正因、智慧根本。(卷四)要成就一切智智(成佛),也必須以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大日經》卷一)

  在凡夫地的我們,雖然不能立刻具足大慈大悲,但我們在修行中,可以時時處處貫穿這樣的慈悲:在我們無力作大的財施、法施、無畏施的時候,可以佈施由衷的歡喜、發自心底的讚歎,一句及時的鼓勵,一聲關切的問候……在我們無力解除眾生身心的劇痛的時候,可以伸出援助的手,幫一把、扶一把,甚至可以靜下心來,體會一下痛苦眾生的苦痛……

  慈悲是無上的法財。滄海尚且可以變為桑田,何況世間種種虛幻不實的名聞利養、財色享樂呢?世間的許多人,拼命的追求,挖空心思地希望能貯藏、能永享,甚至盼能不斷地生利,其結果仍舊是臨命終時,最後刹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普賢行願品》)

  但是,慈悲卻可以貯藏。不僅可以永遠永遠地貯藏下去,還會發芽、生根、開花、結果:

  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無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法句經》)

  讓我們一起來隨喜慈悲的功德,培育心中大慈大悲的幼苗吧!

定稿于丁醜夏初安居中
發表於《台州佛教》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