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酒•酒禍•酒戒
陳星橋
13/01/2017 06:1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酒,佛經中將它分為兩種,一為穀酒,由五穀所成;二為木酒,由草根果製作。簡而言之,它是用高梁、大麥、米、葡萄或其他水果發酵製成的一種飲料。

  人類釀酒的歷史十分悠久。我國作為文明古國,早在殷商時期,喝酒就已形成風氣。這可以從兩方面得到證明,一是近代出土的殷周青銅器中,殷代酒器特別多,且製作精美;二是周成王為了禁止殷朝遺民飲酒,專門頒佈了《酒誥》。

  中國人對於酒是心有所鐘的。以文字記載而言,從古至今,幾乎沒有一部古典名著不為酒歌功頌德。《論語》中,酒就為孔子所贊,其門徒說他唯酒無量,夫子亦自稱不為酒困。酒仙李白乘興述情,鬥酒詩百篇,一曲將進酒至今流傳。北宋黃庭堅說: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嘻笑怒駡,皆成文章。武士喝酒亦可壯膽。荊軻刺秦王,燕太子丹設酒宴以壯行。武松打虎景陽岡,還仗酒助其威。醫書上更有酒通血脈,行藥勢之說。酒既有如許多好處,如何又與結上緣呢?

  原來人飲了酒之後,血的運行會頓時加速,血帶著酒中的乙醇(酒精)行於大腦,能令腦內微血管漲大,血液增加,使人有興奮酣暢之感。但當過度飲用時,大腦受乙醇刺激,就會語無倫次,作事狂亂起來。據醫學專家分析,當體內乙醇量達到2040毫升時,人進入興奮狀態,每易感情用事;當體內乙醇量達到50100毫升時,人即可出現生理失調、精神失控現象;當體內乙醇量達200毫升以上時,便會造成急性酒精中毒。可見酒與禍有著密切的關係。

  古人對於酒禍也是早有認識的。據《戰國策·魏策》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日: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嗜酒而能亡國,似乎有點危言聳聽,然征諸史實,卻不幸而言中。如殷朝末年,紂王嗜酒,造酒池肉林,與愛妃妲己長飲終日,為政荒淫殘暴,終致亡國;西晉劉曜文武雙全,自立為前趙的皇帝,後與石勒在洛陽交戰,酣飲出馬,以致受傷被俘,殺身亡國。

  戰國時,齊宣王過於貪酒,淳於髡就勸諫說:酒極則亂,樂極生悲。這句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指出了一切酗酒者的必然結果。

  所謂酒禍,禍就禍在字。遺憾的是,我們的酒文化往往偏離中庸之道。諸如:人生幾何,對酒當歌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對月飲如長鯨渴赴海,詩成放筆千觴空等等酒詩、酒詞,無不引導人們盡情酣飲,一醉方休。影響所及,空門中的個別不肖之徒亦為之迷倒。據《清異錄》載:釋法常,酷嗜酒,無寒暑風雨,常醉,醉則熟寢,覺則朗吟。嘗謂同志日:酒天虛無,酒地綿邈,無君臣貴賤之拘,無財利之圖,無刑罰之避,陶陶焉,蕩蕩焉,其樂不可得而量也。

  酒文化發展到今天,已到了無酒不成宴、無酒不盡興的地步。酒民們是喜事喝,喪事也喝;高興喝,憂愁也喝;私宴喝,公宴更喝。因此,酒已成為重要的公關武器,勸酒術也日漸高明,新編的勸酒詞盛行,什麼感情深,一口悶,什麼感情厚,喝不夠。與其說是勸酒,不如說是逼酒。有人說:以善飲者稱為酒仙,沉溺於飲者稱為酒鬼。而其實,酒仙不過浪漫的幻想,酒鬼才是酗酒者的真實寫照。

  下面我們來看看發生在哈爾濱市某居民區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去年初秋的一天,年過七旬的張老太握著血跡斑斑的鐵鍬,兩眼發直地望著躺在血泊中的兒子,忽然發瘋似地撲向兒子那散發著酒氣的屍體,聲嘶力竭地喊著:是我殺死了兒子……“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張老太為什麼要殺死自己的親生兒子?是酒,釀成了這個家庭的悲劇。

  張老太、于老漢兩口子年過四十方得一子。為了精心撫育這唯一的幼子,張老太辭去了工作。春去秋來,兒子終於長大成人。二老雖然被艱難歲月壓彎了腰,熬白了頭,但是看著健壯的兒子,老兩口打心眼裡高興。于老漢為了讓兒子接班,提前退了休,然後則到處打零工,為的是多攢錢給兒子成家。

  7年前兒子結婚了。老兩口的苦日子終於熬出了頭。可是,萬萬沒想到,兒子竟染上了喝酒的嗜好。開始,老兩口認為兒子工作勞累,少喝點酒沒啥,沒成想兒子越喝越凶。他不喝則已,一喝就要喝個天昏地轉,一個月的工資不但分文拿不回來,還經常伸手向父母要。稍有怠慢,輕則破口大駡,重則拳腳相加。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拿剛剛新婚兩年的妻子出氣,妻子不堪忍受,終於離他而去。老兩口面對嗜酒如狂的兒子,也只能聽之任之,抱著年僅1歲的小孫子唉聲歎氣而已。

  94日一大早,兒子還沒起床,張老太便忙不迭地端來酒菜,放在兒子床頭。兒子半倚在床頭,便自斟獨酌起來。沒多大工夫,半斤白酒已下肚,舉著空瓶朝母親要酒。張老太望著醉眼惺忪的兒子,再也無法忍受。好端端個家,就讓你給喝毀了,還喝!老人朝兒子嚷道。

  早已酩酊大醉的兒子被酒精燒起的火一下子竄上腦門,沖進廚房,順手操起一把菜刀,瘋狂地撲向母親。于老漢聞聲過來阻攔,被兒子推倒在滾開的水鍋裡,燙得老人拼命地呼叫,他仍死命地按著老人,不肯鬆手。站在一旁的張老太望著含辛茹苦養大的獨子,目睹他禽獸不如的暴行,不禁淚如泉湧,顫抖著雙手,拿起一把鐵鍬,向兒子的頭部打去,打去……於是,便發生了這一幕手刃逆子的慘劇。

  據哈爾濱市統計,僅在道裡一個區,1989年因酒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不包括酒後交通肇事)就占全部案犯的31.1%,1990年上升到33.8%,1991年更增至39.4%。道裡區23個派出所平均每天就要處理13起酗酒鬧事案件。

  酒不僅毒害人的心靈,還能損壞人的身體。常飲酒的人,能令腦質縮小發硬,運用不靈;酒侵蝕肝、胃,也能使肝、胃縮小發硬甚至產生癌變;酒能損壞人的生殖機能,容易產生畸形兒和癡呆兒。據衛生部門統計,我國因心血管病死亡者中,長期大量飲酒者竟高達81%,1979年我國死於酒精中毒者達900人,1989年死於酒精中毒者猛增至9000人。另據美國有關調查證明,長期大量飲酒,會導致食道癌、喉癌以及肝、脾、腎和心肌血管等系統的大量病變。由此可見,長期、過量的飲酒,無異於慢性自殺。

  令人憂慮的是,我國的酒民日益增加。據瀋陽市統計局的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的酒民已達1.6億人,若再加上那些屬於後備力量的小酒民,酒民大軍便可達3億左右。酒民如此之多,酒的消費量當然就十分可觀。據統計,目前我國酒類的年產量已達1380萬噸,而且正以23.5%的速度增長。為此,我國每年僅生產酒就需耗費掉糧食200多億公斤。酒的消費如此之大,與公款吃喝風盛行有關。據某單位領導透露,該單位每年僅吃喝費一項就得50多萬元。中央曾三令五申,狠刹公款吃喝風,但仍有增無減。如此這般,倘若對酒不加控制,發展下去如何了得!時下有人提出辦個戒酒節,可以說正是有感而發。

  說到戒酒,就使我想起佛教的酒戒。相傳釋迦牟尼時代有一神通比丘,某日赴檀家應供,席間吃了一些酒物,後不勝酒力,醉倒於途,涕唾滿面,威儀蕩然。他雖具神通,此時也不免為蟲蟻所欺。釋迦牟尼遙知此事,便率領眾弟子前來,現場說法,並制戒說:自今以後,以我為師者,乃至不得以草木頭內著酒中而入口。從這則制戒緣起故事中,我們不難得到三點啟示:1。飲酒對修行人危害極大;2。釋迦牟尼佛很善於隨機說法,令人口服心服;3。佛教對酒戒非常嚴格。

  的確,酒戒不僅列入沙彌戒、比丘戒,還列入菩薩十重禁戒、居士五戒。在五戒中,殺、盜、淫(邪淫)、妄四戒是性戒,酒戒是遮戒。所謂遮戒,就是起遮護防犯作用的戒。佛教中遮戒很多,單單把酒戒置於首位,說明佛教對酒禍有著深刻的認識。《成實論》說:問日:酒是實罪耶?非,所以者何,飲酒為惱眾生故,而是罪因。若人飲酒,則開不善之門,以能障定及諸善法,如植眾果,無牆障故。’“《俱舍論》也說諸飲酒者,心多縱逸,不能守護諸餘律儀。故為護餘,令離飲酒。著名哲學家龍樹菩薩更在《大智度論》中舉了一個生動例子:某人為飲酒故,盜取鄰居一雞而殺之,鄰女來尋問,又妄語搪塞,後竟乘酒勁將鄰女姦淫。由飲酒故,殺、盜、淫、妄四罪俱犯。可見,飲酒的確關係到修行人的法身慧命。如此說來,釋迦牟尼佛為了防微杜漸而厲行禁止也就不難理解了。

  佛教不僅自己身體力行,嚴持酒戒,還化導世人遠離酒患。為此,佛教經論對酒禍有不少的論述。《四分律》說飲酒有十種過失:顏色轉惡;下劣輕浮;眼視不明;現瞋恚相;壞田業資生;增加疾病;鬥訟滋生;惡名流布;智慧減少;身壞命終墮三惡道。《大愛道比丘尼》將酒譬之為毒藥、毒水、毒氣,是眾失之源,眾惡之本。《沙彌戒經》、《大智度論》更分別數列了飲酒的36失和35失。其大意可概括為:不孝父母;輕慢尊長朋友;不敬三寶;不信經法;訐露人罪;誣人惡事;恒說妄語;傳言兩舌;惡口傷人;生病之根;(11)鬥諍之本;(12)破散家財;(13)廢忘事業;(14)恒無慚愧,不知羞恥;(15)疏遠善人;(16)狎近惡人;(17)常懷恚怒;(18)橫殺眾生;(19)偷人財物;(20)奸犯他妻;(21)伏匿之事盡向人說;(22)無複智慧;(23)惡名流布,人所憎嫌;(24)種狂癡因,遺患後代;(25)常懷憂愁;(26)舉止失態;(27)倒臥溝渠;(28)暑月熱亡;(29)寒天凍死;(30)身壞命終墮三惡道。

  佛教對酒過的描述,即使在今天看來,也是基本符合事實,足以令人警悟的。
  佛教傳入中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引導民風民俗向善,改善、豐富中華民族的飲食結構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例如,由於禪師們對茶的種植、焙制、烹煮作了大量研究並予以提倡,促成了我國民間飲茶風俗的形成。茶有清心、提神、療疾、醒酒之功,百利而無一害。它作為一種健康飲料,帶著佛教戒酒的精神,融入人民的飲食生活,形成了誠、敬、清、寧的茶文化。它雖然無法取代酒的地位和作用,但對於改善我國的飲料構成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據瞭解,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個國家把酗酒與吸毒、刑事犯罪相提並論,並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開展反酗酒運動。一些國家開了不少水吧,並提倡公宴以水代酒。我國作為一個生產酒、消費酒的大國,酒禍頻仍,我認為是最需要進行反酗酒運動的國家。可是在我們的酒文化中,不健康的思想和風俗習慣太多,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酒禍的嚴重性,更談不上以酗酒為罪、以酗酒為恥了。人們畏懼火,故受害者少;狎近水,故沉溺者多。酒猶如水,可濟可覆,當酒民們酒酣腦熱時,往往忘掉了這一點,這是很可怕的。

  佛教是一個講究操行、崇尚智慧的宗教,對酒及其酒禍有著清醒的認識。它猶如智慧之舟,過去曾從茫茫酒海中救出了無數的眾生,讓他們領略上茶的清香。今天我們更應努力弘揚佛教的戒酒思想,提倡多喝茶,少飲酒乃至以水代酒,以茶代酒,為社會的淨化和人民的健康作出貢獻。

  (原載《法音》1992年第9期)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