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藥師經》與現代生活
藏學法師
04/11/2016 06:27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地點: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時間:2005729日至82日每天8001000
聽眾:新加坡居士林廣大信士

首先,非常感謝林長李木源居士給我這個機會,能與大家在一起有五天的學習時間。當然,也感謝大家能抽出寶貴的時間來此共修《藥師經》。剛才,延續法師對我的介紹雖切實卻不乏讚美,聽來儘管我暗自高興,可我臉上卻掛不住我內心的虛榮,因為延續法師當著你們這麼多人的面直接誇獎我的「成績」,讓我覺得有些難為情。

延續法師講了九華山佛學院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特別緣分。而在我的記憶裡,是九年前,也就是一九九六年,我隨九華山的老方丈仁德老和尚來到新加坡,那是我第一次遠離九華山,第一次來到新加坡佛教居士林。一晃十年過去了,昨天還有居士問我是第幾次來新加坡,我當時竟沒回答出來。過後想想,我像是每年都來。我每次來新加坡都發現居士林有許多變化,樓房應是增高了許多,講堂的佈置似乎更莊嚴明亮。但是,大眾的熱情與虔誠卻又吻合我的記憶。

我和延續法師是九華山佛學院第一屆的同學,我們相處有十多年了。延續法師曾在他的博士畢業論文中這樣寫道:ZangXueismyDharmabrothers.我們是同學,是道友,更是兄弟。三年前,九華山的老方丈仁德老和尚舍報西歸,九華山佛學院的擔子就落在我們第一屆同學的身上。儘管是我在佛學院主持工作,可我一直以為我只是在那裡做一些具體而簡單的事務,而在外圍有許許多多的人們在關注和支持著九華山佛學院的教育事業。今天下午,有居士問延續法師何時回九華山幫助佛學院教學?延續法師當時只笑了笑,沒有回答。這裡,我不妨告訴大家,延續法師並沒有離開九華山佛學院。這幾年,無論他走多遠,無論他走到哪裡,他都走不出對母校的眷念和深情。

第一次來居士林我至今記憶猶新。我們在這裡舉辦了「九華山佛學院歷屆學僧書畫展」。現在想起來不免有些慚愧。當時,我記得李木源林長告訴我們,有許多老居士聽說九華山佛學院的學僧在這裡舉辦書畫展,他們從家步行幾里路到居士林,用省下的車費來買我們的書畫。我當時真傻,我以為我們的書畫真的很搶手,我竟然不明白你們爭購一張你們並不需要,也毫無收藏價值的廢紙。直到今天我才有機會向大眾表白多年積壓在我心裡的歉疚和感激。我還記得,剩下的字畫,李木源林長全部買去了。那些書畫現在在哪兒?我一直想問林長,卻一直不好意思開口。我知道,那次活動實際上是林長和新加坡佛教居士林的眾信士對我們另一種方式的支持。就這樣,九佛山佛學院的藏經樓重建起來了,同學們從此多了一個學修生活空間。

在座的各位,有的去過九華山,有的可能還沒有去,現在,我想簡單介紹一下九華山佛學院,以及創辦九華山佛學院的藥師道場甘露寺。

甘露寺,是清朝玉琳國師所開創的一個道場,也是九華山至今保存木製徽派建築最完好的寺院之一。據說,當年玉琳國師在朝謹九華山時,在九華山北麓的半山腰上發現了這塊風水寶地。國師經五溪橋進山,一路拾級而攀,途中,他見路邊有一塊大石頭,平整而幽靜,於是到石頭上坐著歇息。這塊石頭現在還橫臥在甘露寺裡的石階道東邊,叫「定心石」。這時,國師抬頭見左右青山擁抱著這片奔湧的山林,極目遠望,欲飛的山林前方空曠無垠。他情不自禁地讚歎:好地方,如果在此建一寺院,必定會出許多高僧。國師這番話不知怎麼傳到對面山洞裡一個和尚的耳裡。那和尚叫洞安禪師。洞安禪師旋即出洞下山四處募化。

當時,人們一定會覺得奇怪,一個面壁的和尚突然放棄了自己的禪修到處化緣,說是要建廟,準是他定力不夠。事實上,洞安和尚一定在洞裡悟到了什麼,一個人獨善其身或許沒多大意思,如果能建一所出高僧的寺院那才是無量的功德。打開《九華山志》,我們不難找到九華山四大叢林之一的甘露寺。這是一所皇家寺院,山門前至今還懸掛著康熙皇帝的御筆賜匾。寺內供奉的真身菩薩庇佑著善男信女福祉,雖然清代的常恩真身在「文革」中被毀,而最近我們又從土地裡請出一尊新的肉身菩薩。我深信,這正是這片特別的土地所賦予的靈感,讓根機淺顯的我們真切地感受到那近在咫尺的遙遠和神秘。更重要的是,現在,甘露寺裡興辦佛教教育,養育法門龍象,一批批佛教棟樑從這裡走出,走向二十一世紀的神聖與輝煌。這不正印證了玉琳國師的話,也圓滿了洞安禪師的功德。洞安禪師的募化工作應該很順利,沒多久,他就帶領他的弟子們在玉琳國師指定要出佛門人才的地方破土動工。據說,在開工的那天,滿山的竹木都掛滿了露珠,所以,寺院建成後,就取名叫「甘露寺」。

甘露寺裡現供奉著三尊祖師像,坐在中間的一位就是我今天講的玉琳國師。今天下午跟林長聊天時,林長還說:說玉琳國師大家不懂得,說「萬金和尚」沒人不知道。其實,我「認識」玉琳國師也是源於台灣星雲大師主筆的《再世情緣》電視連繫劇,記得當時我還是個學僧,幾十集的系列劇我們沒日沒夜地看,我們被劇情所感動,可當時的我還不知道那個讓我們著迷的「萬金和尚」就是我們甘露寺的開山祖師玉琳國師。

大家如果走近玉琳國師一定會知道他是藥師如來的信奉者,更是藥師精神的弘揚者。藥師精神關注著現實世界的眾生,這正是國師走出朝廷服務現實世界的悲心和熱情。所以,林長問我來新加坡講哪部經時,我不加思索地選擇了《藥師經》。我也希望因我們學習這部經典,藥師道場甘露古寺中的九華山佛學院會更加興盛、寧靜,我更希望我們學修此經的功德回向給無量的眾生。

我是27號到新加坡的。到居士林門口我的心直跳,我見居士林下面的電子屏幕上閃現著「熱烈歡迎九華山佛學院院長藏學法師來新講經」標語。從未有誰這樣禮遇我,我都不敢相信那麼大的屏幕上竟然閃現著我的名字(眾笑)。還有,在電梯裡,在居士林的每一個角落及飯店裡幾乎到處張貼著「禪僧」、「詩僧」、「書法僧」、「暢銷書《轉眼看世間》的作者蒞新講經」,包括新加坡的《聯合早報》上也發佈著同樣的信息。真是很慚愧很感激!我知道這是李木源林長對我的善意和鼓勵。謝謝林長!(掌聲)謝謝大家!(掌聲)

現在我們打開經本。《藥師經》的全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藥師佛,再通俗點說就是能幫我們消災延壽的佛陀。他是位醫師,但又有別於普通醫師,他不僅可以治眾生的身病,更特別的是他可以治療眾生的心病。在我的想像裡,他的樣子有點像釋迦牟尼佛,只是他左手拿著藥具,右手是結法印的,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站立在他的左右,還有十二位藥叉緊隨其身。這是定格於我們腦海中的藥師如來的相貌,這種相貌或許有點兒單調,但我們如果深入《藥師經》,走進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世界,我們就會發現這個苦難而無情的世界竟然會有無上至誠的愛讓我們感動,讓我們有理由面對自己,去愛這個現實而冷酷的人生。

琉璃光我沒見過琉璃,但我知道琉璃會發光。(眾笑)我記得前不久九華山舉辦一個關於宣傳九華山而創作讚美九華山歌曲的會議。會上,歌曲的作者讓我們聽了一首歌頌地藏王菩薩的讚歌。歌的開頭是:南無地藏琉璃界。我覺得奇怪。大家知道,在中國有四大佛教名山,有金色界的五台山、銀色界的峨眉山、琉璃般的普陀山和九華山中的「幽冥」。九華山是舉世聞名的「幽冥世界」,《地藏經》裡大量地對地獄裡劇苦的描寫,讓生活在今世的我們更加懂得「人身難得」。幽冥鐘聲更是訴說著生老病死的無常,這一至情的聲音早已傳遍三千大千世界,可我不知道今天的我們為何要去強搶「別人的世界」,去改變那不能改變的永恆。當然,或許是現世的人們對死的恐懼而狹隘地理解了「幽冥世界」,或許還有別的原由。但是,大家把「幽冥世界」換成「琉璃世界」倒是讓人感受到琉璃世界的殊勝和人們對光明的嚮往。而藥師如來就是居住在那個晶瑩透徹充滿光彩的世界裡。

如來是諸佛的稱謂,是佛十種名號之一。《金剛經》解釋:「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我們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困擾,曾幾何時,我們苦苦地追尋:父母未生我是誰?沒人能告訴我們,我們不知道自己從哪裡來?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到哪裡去?這是眾生的無明,更是眾生的苦難。而真正的悟者總是隨遇而安,如如不動,他們無須從哪裡來,更不需要到哪裡去。這是智者從容與坦然。

本願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良好而真誠的願望。古人為了表明一種心念就發個誓願,君子一言九鼎,決不自食其言。言必行,行必果,這是中國文化的善良與美德。而遺憾的是現在這種美德似乎已很難再現。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冬天打雷,夏天落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這是古人對情感的堅貞態度。而現在,恐怕沒有人會相信這樣的甜言蜜語,兩人相識,可彼此都不敢太相信對方,只好借用外在的法律去維持著「乃敢與君絕」。這是現代人的聰明,也是現代人的悲哀。

當然,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發願,可我們大多的祈求都很簡單,都很自私。我們的心裡只有我們自己,而佛菩薩的心裡卻裝著眾生。

地藏菩薩的經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也發了個願,他說:眾生不成佛,我就不成佛。如果在那樣的環境裡換成我們,如果我們有機會成佛,我們肯定沒有太多的耐心與慈悲去等待那些遙遙無期的眾生。我們的心一定像競賽場上的運動員,只想著快點登上最高獎台,向全世界人民宣佈:我是冠軍!(眾笑)

功德這兩個字我們經常會看到,在寺院裡,每尊佛菩薩面前都安放著一個箱子,大家都很熟悉,那叫「功德箱」。(眾笑)我們每走進寺院,我們的頭腦似乎有點發熱,我們神使鬼差般不厭其煩地往每個箱子裡塞錢。我們在「功德」前迷失自我,我們卻以為自己找到了「功德」。功德在哪裡?我們不知道,「菩薩皇帝」梁武帝也不知道。(眾笑)達摩祖師說他建寺、供僧並無功德時,他滿臉地不高興,他立馬叫達摩祖師走人。狹隘功利的梁武帝當時怎麼也沒想到「功德」是一種良好的修養與心態;是一種服務社會、超越自我的真誠與坦蕩。

經這裡的「經」是指佛陀的言說。是我們佛教信眾能夠奉為修行準則的文字。

唐指唐代,是讓所有華人都感到激動的時代。特別是僑居於海外的華人,你們都自豪地稱你們自己為「唐人」,你們居住的那條街道一定叫「唐人街」吧。其實,不僅是華人,盛唐文明應該是全人類的驕傲。我前幾年隨中國佛教參訪團去了一次日本,看到日本的寺院至今還保持著盛唐時期的風貌。在奈良,我們看到唐風猶存的昭提寺,準確地說叫「唐昭提寺」。在那裡,一磚一瓦都保存完好。這是日本人的智慧,也流露出他們對文明認可與景仰。「春日樓台尺八簫,何日歸看錢江潮。」這是蘇曼殊大師的詩作,當有人問我們詩中的「尺八」是何物時,我相信,我們許多人都回答不上來。「尺八」這是中國古時的一種近似洞簫的管樂器,日本有專吹尺八行乞的和尚。可現在,那動人的音聲我們只能在日本才能聽到。我們的民族經歷了太多的瘋狂,我們的文明被瘋狂所摧毀。等我們醒悟過來,一切似乎晚了,曾經的桑田已成滄海,我們只能面對無際的苦海感慨萬端!

三藏是指「經、律、論」,如果把此詞冠在僧人的名字前面,那將是對僧人一種怎樣的榮譽。古時,能稱得上「三藏法師」的和尚必是有學有修,精通經律論。而現在這種榮譽似乎已被我們遺忘,不知是我們太謙虛,淡泊名利,還是我們壓根沒有心思或能力深入經藏而有意繞開。「三藏法師」不知從何時起已被「大和尚」所替代。「大和尚」是指什麼?我一時還沒找到一個確切的答案,可現在,在中國大地上像是到處都是「大和尚」。(眾笑)

玄奘是唐時的一個和尚。我想,只要是受華文教育的,無論你知不知道佛教,但你對「唐僧」肯定不會陌生。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唱有關「唐僧」的兒歌,那時我實在太小,我沒法分辨出「唐僧」和「玄奘三藏」是什麼關係,可唐僧這位既堅韌又「善哉善哉」的形象已深入我幼小的心裡。「唐僧騎馬咚咚咚,後面跟個孫悟空……」(眾笑)

法師「法師」應是對前面「三藏」的呼應。顧名思義,一個通曉「三藏」,會講經說法的和尚,才稱得上是「法師」。現在,對」法師」這一詞沿用得更廣泛,「法師」似乎已成為對現代僧人的一種通稱和敬稱。

奉詔譯說得具體點,就是奉唐太宗李世民之命而翻譯經典。我們看《西遊記》時大家不知留意否,「唐僧」西天取經,每當通關蓋印,換取文書時他總會特別強調:我乃奉大唐天子之命前往西域求取真經。但也有人說「唐僧」西天取經李世民並不知道,據說,他是偷渡出境的。可十七年過去了,當「唐僧」捧著西域文明歸來時,李世民卻率領文武大臣出城六十里去迎接,朝廷像是忘記了「唐僧」的偷渡出境,「無發」無天。在當時的交通狀況,六十里可是個不算太近的距離。這一定程度上突現了天朝的大度及對文化的推崇。為了慶祝「唐僧」的歸來,唐太宗李世民還揮毫寫下:「傳大海之法,流傳智燈之長焰」的《聖教序》來抒發他對「唐僧」取經精神及文明傳遞的讚揚和肯定。

玄奘法師回到長安後,並沒有沉醉於取經成功的喜悅裡,在李世民的支持下,他很快在大慈恩寺翻譯佛經,他在那裡把「中印」文化融會貫通。「玄奘精神」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敬崇。

佛經的翻譯促進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中國有著許多傑出的佛經翻譯大家,以東晉的鳩摩羅什和唐代的玄奘法師為代表把佛典在東土的翻譯分為「舊譯」和「新譯」兩大時期。在譯經過程中譯者們在不失「五失本,三不易」的基礎上,把西域聖火與中國文化演繹得異彩紛呈……《法喻經》耐人尋味的故事;《華嚴經》波瀾壯闊的文辭;《般若經》亙古不變的哲理,以及通俗的《藥師經》直視著現代人生……

那個時代真正是中國文化的全盛時期。

在封建社會,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生活環境裡,西域文明的引進對當時的人們來說該是怎樣的刺激和興奮,在建築、美術、文學、醫學等各個領域都注入了新活力。有人說中國人離開佛經恐怕連話都難得說全,的確,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經意使用大量的佛教詞語,比如:覺悟、彼岸、盲人摸象等等。

這是翻譯者的智慧,更是他們對自我信念追求與執著。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如是我聞我們在看佛經時稍稍留意,就會知道這段文字是佛經開頭的慣用格式,以強調此經的真實不虛。當然,這種簡單的肯定已很難適應於現在的眾生,經歷太多世事的我們絕不會去輕易相信任何的人和事,更不用說是一段已成往事的文字。

現實生活中,我們飯後茶餘似乎總喜歡品長論短,對一個人或一件事說是說非,我們在瑣碎中成長,我們時常會迸發出詩人般的浪漫。詩人頭腦很正常的時候會說:白髮有三千丈。(眾笑)生活中的一些細小的事兒在我們不經意的渲染中顯得那麼的豐富且充滿色彩,一段本來尋常的事兒,在我們的傳說中有時會很美麗,有時卻是災難。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千百年來,人們對那片熱地充滿著特有的激情。在那個特別的年代,我們可以在報刊中看到這樣的消息,說一畝地可產萬斤糧食。在人們吃不飽的那個年代,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中國人民為之歡呼,全世界人民為之震驚。為了證明這消息的真實性,文中還插有圖片:一小孩子站在金燦燦的谷穗上。這裡我得特別提醒大家,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消息時,一定要用腦子去想想:畝產萬斤?這可能嗎?還有,一根稻草能負重一小孩的重量嗎?如果能,那真是一根救命的稻草啊!(眾笑)當然,新加坡沒有田地,今天大概除我以外,在座的應該沒有農民。(眾笑)大家就沒有資格用「如是我聞」的方式去證實剛才的消息是假還是真。其實,說到這兒我也很慚愧,直到今天我也沒弄明白一畝地到底能產多少斤糧食?儘管出家以前我是個農民。可剛才的消息並不是「如是我聞」,我也是聽老人們說的。(眾笑)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那是中國人曾經的浪漫。歲月的流逝,我們似乎沒有忘記往日的傷痛,這幾年,中國已特別重視農民問題,建設「新農村」已成為中國新時期最熱的話題。

在遠古的社會,樸實的人們用自己的善良與誠信構建著美麗的心靈家園。他們絕不會為一點蠅頭小利而出賣出自己的道德與靈魂。有一年,我去一邊遠山區,在那裡,我感受到了遠古的文明與樸實。我見一老人在賣黃?,我想買些回去泡水喝,我聽人說黃?是個好東西。看,又是道聽途說。(眾笑)吃了黃?雖不能夠長生不老,據說可以防病延年。我問老人黃?怎麼賣,老人卻說:這不是黃?。他還說,他們那裡不產黃?。幸好那不是一位浪漫的老人,不然,我還以為野菜是黃?。(眾笑)這是邊遠山區的故事,也對比出現代文明在某種程度上的現實與虛偽。而遠古的佛陀年代,或接近於佛陀的年代,人們在結集經典或翻譯經典時,只要在經文的開頭貫以事情的真相是「如是我聞」的,就能讓這段文字得到人們認可,增強人們信佛崇佛的信心。這是一個多麼簡明而真誠的世界,人們的心性充滿著美好和純真。

這裡的「我」是指常跟隨在佛陀身邊的阿難尊者。據說,佛陀圓寂後,當時有位比丘很高興。他說:呵呵!……這下可好了,沒人再管我了。我想,那比丘一定還年輕。年青人有時不夠精進,但從他的言行中卻又坦露出年青人的率真,他的好惡喜怒都清澈地寫在他的臉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最害怕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當然,這種人也包括我們自己。說到這兒,我們或許還得感謝那位心直口快的青年比丘僧,因為他「說」出了當時、以及後來,或者說直到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僧團的現狀以及僧侶的懈怠。於是,才有迦葉尊者發起的王舍城「五百結集」。那是佛滅度後的第一次結集,也正是那次結集,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回憶並準確地背誦出佛陀日常為大眾的開示,讓今天的我們學修有法可依。

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一時」指時間,指佛陀游化諸國度化眾生的那個時候。「薄伽梵」是梵語,是佛陀的另一種稱謂。佛陀常帶著他的弟子到「諸國」弘法。這場景讓我們不由地想起中國的孔子。春秋戰國時期,孔子也是這樣周遊列國的。從「游化」一詞中我們不難體悟到,佛陀的傳法是輕鬆愉悅的,不像現在新新人類這麼匆匆忙忙。我們無論走到哪裡,我們的心似乎總是東奔西突的,也不知是物慾社會讓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加快,還是現代人的貪婪製造了這緊迫而浮燥的社會。而佛陀的心是一無所求、一無所有的,像天上的雲彩一樣自在地飄遊。說到這裡,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們東方的聖人——孔子。據說,孔子和他的弟子們一路落迫得「惶惶如喪家之犬」,人們指著他們的背影罵他們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寄生蟲。孔子是委曲的,受辱的他並沒有終止對他那「三綱五常,君君臣臣」倫理的宣傳,他多麼期盼著能遇上一位英明的君主,通過自己的學說,讓自己和自己的學生能躋身於顯宗耀祖的仕途。孔子似乎是有所求的。這是人性的薄弱和我們自身的慾望所侷限了我們本來寬廣又自在的內心。

至廣嚴城我的老家就有座城牆。小的時候,我們小孩子玩遊戲跟現在的孩子不一樣,現在小孩在電腦裡打虛擬的戰爭,而我們那時則「真槍實彈」,攻城守城。在中國歷史上,人們常用「固若金湯」來形容一個城池的高大和堅不可摧,比較著名的就是中華民族倍感驕傲、永遠不會倒下的萬里長城。當然這裡的「廣嚴城」並不是要強調它如何的堅固,而是為了說明它的廣大,為後面的故事埋下伏筆。

住樂音樹下可以想像佛陀和他的弟子們一路走來,走到一個寬廣無比的城中,停駐在樂音樹下休息,此情此景,弟子們一定抑制不住心的寧靜而向佛陀請示法的祥和。這是何等美妙的世界。「我欲一揮手,萬松皆齊鳴。」這才是人世間最寧靜、最動人的天籟之音。

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比丘」是梵語,現在指出家受持具足戒的男眾。佛講《金剛經》時,介紹說有二千五百位比丘恭敬圍繞,聽佛說法。而這裡增至八千人。這不僅是表達佛陀一路走,一路講,一路感化並新收弟子,也強調了此次法會的盛大和殊勝。

菩薩摩訶薩三萬六千「菩薩」是梵語,意為:使有情覺悟。「摩訶薩」譯為「大」。在《六祖壇經》對「大」的解釋是:無有邊畔,無有美醜,無有長短,無有邊際,包容萬物。對這樣的解釋我一直不得真正地徹底明了,而這幾年在佛學院主持工作中我卻有著自己的感受。對於學院裡一些事情剛開始我總喜歡用比較強硬的態度去處理。我似乎有點剛愎自用:這件事必須這樣做,那件事不可那樣做。就這樣,我把上上下下、裡裡外外的關係都弄得很糟糕。而現在,我的世界似乎有所改變,對於一個「出世」的僧人,對於一個「無事」的寺院,其實,對本來無事的天下又何必去自我折騰、自尋煩惱呢?有許多事情,今天做不了我等明天,大路不通我走小路,前門不通我就不進去,大家切記千萬不要想著走「後門」。(眾笑)這種看似消極的做事方式,讓我感受到了什麼是「退步原來是向前」的超然態勢。

無是無非方為「大」,「無事」、「無為」才是真正的寧靜和興盛。

我像是找到了為人處世的絕佳方式。

諸國王大臣、婆羅門東晉時,慧遠大師曾撰寫《沙門不敬王者論》闡述了出世生活的獨特。出家人走出塵世,為的就是超越這世間。了生脫死,圓滿道業,則將恩惠遍及大千世界。所以,在中國傳統理念裡尊出家人為「大」。記得有一次去台灣,招待我們的單位介紹說:今天給大家跪地端茶送水的都是官太太和貴夫人,她們平時都是要別人侍候的,而今天得感謝各位師父給她們一個侍候人的機會。說話人雖是玩笑的口吻,話裡卻流露出信士對出家師父的尊敬。一千多年前,慧遠大師已把話說得很清楚,出家人證道與王者治理天下是同樣的道理與功德。所以,今天我們的信眾給我們下跪,我沒有覺得不好意思,我是她們的「王者」,我想我有這個資格。(眾笑)可最近我越來越發覺不對勁,這世界似乎悄悄地在改變。不知從何時起,跟「王者一樣」的我們已脆弱地向這個世界跪下了,跪在自己的名利和慾望上。「你們為什麼出家?」這是某地的「國王大臣」在一次整治道風會議上面對出家眾苦苦的追問。我們為什麼出家?有一道友來問我,我竟然不好回答。其

實,我是知道自己為什麼出家的,可面對這不能太真實的世界,有時,我卻故意裝糊塗。這不能怪我不誠實,因為我已悟到了出家人在這個世界上的虛榮和孤獨,已很少有人在乎出家人的感受和心境。他說他害怕他的「國王大臣」們,他怕他們對他不好,他說因為他有許多東西放不下,他已經不能決定他的信仰和人生。他又說怕他的「國王大臣」們對他太好,好到他們在一個桌子上吃飯。有時他的「國王大臣」也會讓他坐上首,可桌子上的菜卻是「一桌兩制」,包圍上首幾碟小菜的全是魚肉。他說他厭惡「一桌兩制」,他盼望和諧,盼望他的餐桌最終能夠徹底統一。(眾笑)他很無奈,有時,他只能開脫說:我們的生活回到了盛唐時期,借用六祖慧能大師的智慧:我只吃肉邊菜,不吃菜邊肉。(眾笑)六祖給了他一個台階,給了我們一種和諧的入世路徑和心態。

「婆羅門」是印度四階級之一,四階級是: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婆羅門主管宗教祭祀,在國王大臣之上。

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居士,有人說居士就是吠舍,是商人,跟今天在座的各位相同又有點不同。小時候看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我一直不懂得那書名是什麼意思。這裡的「天龍八部」屬於天眾。「人」指國王、大臣,包括婆羅門和居士。「非人」指藥叉、阿修羅等。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這是佛說法時的場面。剛讀佛經時,見此情景我不能理解。在遠古的年代,人們沒有任何擴聲設備,佛陀講經時又不可能像現代人開會那樣扯著嗓門喊。佛陀用的是「雅語」,是一種慈愛溫和的聲音,應是輕輕地告訴眾生,給眾生自在,給眾生歡喜。那麼圍繞在外圍的聽眾如何能分享到那份法喜?「世尊能演一音聲,有情各各隨類解。」後來有法師告訴我,佛陀說法是不受時空限制的,佛陀的聲音能傳得很遠很遠,遍及三千大千世界,不同語言的人類和沒有語言的有情都能聽懂。

法師的指點沒能讓我走出我的迷津,我總固執地以為這樣的理解只能迎合我們那顆崇尚英雄的心。上馬能擊敵,下馬能著書,文武雙全的才稱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聖人。我們看《西遊記》這部文學作品時,不難發現「如來佛」的英勇和神通。孫悟空打不過眾妖精時,就一個觔斗翻到天邊把「如來佛」請來。「如來佛」的形象在我的印象中雖高大卻又慈祥文靜,可當妖精作怪時,我又總是該出手時就出手。(眾笑)只要「如來佛」一出手,再厲害的妖怪都跳不出他的掌心。(眾笑)「如來佛」給我的感覺倒像是位武林至尊。小的時候,我就喜歡這樣武藝高強的真心英雄。(眾笑)

那麼,佛陀怎樣才能讓無量的大眾都能清晰地聽他演示微妙法門呢?

「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維摩詰所說經》如是說。六祖慧能大師也說,一念善即天堂,是在說「心」;六祖又說:一念惡即地獄,還是在說「心」。所以,這裡我摸著祖師們的「心」試著把「無量大眾」中的「人和非人」理解成我們的意識形態,是指我們「心」,指我們心裡的「天堂」和「地獄」。因為我沒法去探究我無法知曉、不可思議的神秘世界,我只能用我們「心」去貼近諸佛如來和現實人生。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正在大眾圍繞著佛陀剛剛坐定的時候,首座文殊師利菩薩見因緣成熟就當仁不讓地站起身來。只見他袒露出右肩,隨後屈右膝跪在地上,雙手合十向佛致敬。文殊師利菩薩問佛陀:世尊!希望您專門介紹一位能醫治現實眾生身心病苦的如來和他的大願功德,讓今天在座的各位業障消除,並能夠利益未來的一切有情。

剛才我們講過無論是「游化」還是「樂音樹」都是表達一種非常祥和、寧靜、自由的環境。這段文字也是人性的自在表白,一個小小的場景引發出佛陀的慈悲及其博大的心懷。記得有位信士打電話給我,要我幫他在九華山找位書法家寫幅字,我聽了心裡很不高興,這麼多年,大家都說我的字寫得最好,我也認為自己的書法是「九華山第一」。於是,我堅定地回絕了那位信士請求。這就是我的氣量,一種永遠成不了書法大家的心態。這就是我,這就是眾生。而佛陀的心永遠是包納萬物、利益群生、歡喜群生的,他絕不會對文殊菩薩為大眾請求另一位如來的功德而不高興,他更不會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眾笑)

「像法」,是佛滅度後,大眾將佛法在這個世界上的傳播分為三個時期——正法、像法和末法。在中國隋代,信行大師創立了一個稍有爭議的宗派就叫「三階教」,專門闡述正法、像法和末法的教義。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諦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

你看,世尊不但沒有生氣。世尊怎會生氣呢?世尊非常稱讚文殊師利菩薩為眾請法的精神。世

當著大眾的面對文殊師利菩薩說,當然,世尊更是對大眾說:問得好哇,問得好哇!文殊室利菩薩,你幾慈悲啊!你請佛出世不是為你自己,而是為了利樂有情,大家注意聽……不是在說你們,是佛陀在對文殊菩薩及大眾說。(眾笑)並要用心來聽,我這就說。這還是佛陀的聲音。

這是佛菩薩與眾生的不同。眾生親近善知識時,或許總惦記著自己的事業、身體,當然,還有愛情和婚姻。我想很少有人會去關心跟自己不沾親帶故的人,大家朝山禮佛時會不會記得祈求菩薩保佑鄰居王家的大兒子的身體早日康復?或海邊的那隻流浪貓能找到歸家的路;(眾笑)還有,那位姓李人家的小丫頭已老大不小了,盼她早日找到她心裡的白馬王子。說到這兒,我倒想問問我們自己,這李家的人都不急,和尚急什麼?(眾笑)這似乎不符合現代人的思維和生活邏輯。
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文殊菩薩對佛陀說:我們高興聽您說法。這番話看似多餘,其實警惕和揭露了現實生活中一些無聊至極的客套和人性的不真實。無論我們在聽經或聽領導作報告時,我們總撐不住在下面打瞌睡或覺得台上的講話枯燥得跟嚼蠟似的,而會後談感想時,我們卻不知哪來的興奮,我們像久旱逢甘霖的禾苗,激動得不能自己:剛才台上重要的講話,太精彩了,讓我們很受教育,很受鼓舞……日後我們一定要如何如何……

所以曼殊師利菩薩這個時候代表大眾向佛陀錶態:世尊,您盡情說吧,我們非常榮幸並高興親聞您的開示。我們絕不會打瞌睡。今天的大家也都聚精會神,沒有打瞌睡吧?(眾笑)

佛告曼殊師利:東方去此,過十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在遙遠的東方,離王舍城大約有十恆河沙那麼遠距離,有一個清淨的佛國叫「琉璃世界」,琉璃世界裡有一位佛陀叫「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伽沙」是「十恆河沙」的異名,在這裡表距離的遙遠。佛常常在恆河一帶為大眾說法,或者古印度人們對自己的母親河很深情,所以,佛說到數目時經常會借用眼前的恆河沙來打比方。琉璃世界究竟有多遠?佛告訴我們,恆河中的一粒沙代表一個佛國,而琉璃世界在十個恆河沙那麼的顆粒,那麼多世界,那麼遠、——那麼那麼、這個——那麼——……(眾大笑)對不起!我實在說不清楚琉璃世界離我們到底有多遠?

總之,琉璃世界似乎真的離我們太遠太遠——

「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是諸佛的十大名號。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佛陀告訴文殊師利菩薩:藥師如來在救度眾生時,曾發下「十二大願」,願一切有情都能到達清淨莊嚴的東方琉璃光世界。

世尊曾在王舍城中,說《西方引化經》,他說:西方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迷人唸佛求生於彼;智者自淨其心。
看了世尊所說的這段經文,我終於悟到了——只要我們一念清淨,東方琉璃光世界就在你我的身邊。

原來,遠的不是那世界,而是我們的「心」。(掌聲)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耀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這是藥師如來的第一大願,這一願的內容可分兩個部分。

先看第一部分。

藥師如來在他未成佛時曾表白他的未來和希望:願我來世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語,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意思。也就是說在他成佛的時候,他要用他自身的智慧和能力去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眾生,並且用莊嚴又美好的形相去面對眾生、救濟眾生;給眾生溫暖,給眾生歡喜和信心。「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是指佛菩薩的好相。

如果我們只看這一部分,可能會覺得佛菩薩跟我們常人一樣,我們總盼著自己強大,自身擁有別人不具足的各種優越的條件,然後站在一定的高度去俯視和關注窮苦的眾生。

這樣的關愛方式,有點像政府官員對黎民百姓。

但我們接著向下看這一願的第二部分,就會發覺現實的我們與諸佛菩薩之間的差距。

「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願所有的眾生跟「我」一樣具備無量無邊的熱情和智慧。就這麼短短的一句話,展示出「佛即眾生,眾生即佛」的平等理念,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佛就是佛,眾生還是眾生。說到這兒,我們會情不自禁地想起中國的詩聖杜甫老先生,老先生一生落泊,窮困潦倒,可他卻擁有佛菩薩一樣的情懷。他在他的詩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仰天長喚:「安得廣廈千萬間(啊)?」只看這句話我們或許會覺得奇怪,抑或悲哀。怎麼?我們的詩聖也有暴發戶的心態?(眾笑)現在的眾生沒有哪個不想發財,也沒有哪個做房地產生意的老闆沒發財。中國的老百姓對房子似乎太著迷,誰都希望自己擁有一方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彷彿有了房子就有了歸宿,有了保障和安穩。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當年的杜甫老先生下海開個房地產公司,我想,他一定是個不錯的生意人。(眾笑)因為他熟知中國文化,及在中國文化影響下的中國人對房子的願望和心態。他也一定能圓滿他那「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心願。可是,杜甫老先生缺少下海掙錢的行動和勇氣,(眾笑)他空有佛菩薩的慈悲和願力。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的時候。這裡的「我」指藥師如來,當然,也是指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願我們的身心跟琉璃一樣透明清澈、表裡如一;做人做事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以這樣的德行安居於世間,去影響、去感化所有的人;讓每一個人都能明明白白、自由自在、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地生活,安心做我們的工作和事業。

這是我們今天的願望,這是佛菩薩平常又自在的生活。那麼,苦難的我們何時才能像藥師如來一樣身如琉璃呢?

記得有一上海信士來甘露寺小住,住了幾天她要回去,臨行時她要我給她寫幅字。我見她來寺幾天裡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我想,她一定是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我想問問她到底怎麼啦?我又懂得去瞭解別人的心思是很不禮貌的。可是,我還是想知道她為何不開心。於是,我提筆給她寫了四個字:心裡明白。(眾笑)誰心裡明白?當然是她心裡明白,直到今天我都沒弄明白那陣子她為何不開心。過了許久,我去了上海,上海的眾信士請我吃飯,我端起滿滿的「甘露」,我站起身來,我想客氣幾句,我對大家說:面對如此盛情,我真不知如何向大家表示感謝。誰知一桌子人,竟然異口同聲地說:師父,你不用謝什麼,你心裡明白。(眾笑)

心裡明白?這句話似乎針對我們每一個人,也受用於我們每一個人。

我們在許許多多的場所,我們似乎很陽光。在會場上,在電視裡面對觀眾,我們都會以良好的形象展示自我。可是,昨天或許還在台上講廉政,今天卻因腐敗問題被「雙規」。一個成年人的內心深處或多或少隱藏著這樣那樣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們的「心」總難清淨。有一次,台灣的海濤法師到九華山佛學院參訪,他帶著好大一幫信士,可我沒料到他會當著那麼多人的面突然向我發問:「藏學法師,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出家前有沒有喜歡哪個女孩子?」(眾笑)我當時窘得不行,我將口張得老大竟發不出聲。驀然回首,二十年前的那種酸酸的感覺溢滿了我的內心。我已記不得我是怎樣應付那尷尬的場面,我在台灣信士面前的樣子一定很丟人。不過,我很理智,我沒有張揚我的情感,那天,我什麼也沒說。可我——我心裡明白!(眾笑)

我們在成長中像是避免不了做了這樣那樣羞於見人的事情,我們很難做到一個內外明澈、表裡如一的人。佛菩薩瞭解我們的根性,他老人家針對我們的陋習給了我們太多懺悔的機會,今天,讓我們向藥師如來懺悔並起誓:讓我們把我們每個人藏在心裡的那段揮之不去的酸酸的記憶徹底忘記。只有這樣,我們的身心才能真正明白;只有這樣,我們的心身才能內外明澈、身如琉璃。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慧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藥師如來的第三大願:願我來世證得無上菩提時,以自身的無量智慧與方便,善巧地幫助所有的眾生,讓大眾都能豐衣足食,日子過得快樂且平靜。

這幾年,我在九華山佛學院主持工作,讓我覺得頭痛的事是法師隊伍總不穩定,剛開始我一直找不到真正的原因,後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總結,我似乎明白了什麼?中國古人講:倉廩實而民知禮節,民可治也。我們出家人講:身安則道隆。

於是,在李木源林長及新加坡眾信士的幫助下,我們改造並改善了我們的生活環境,我們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改造衛生間,供需熱水,開闢活動廣場和觀景台等;在學修方面,我們做得更仔細,開放藏經樓並添新書,請來大德長老及學者開示或講學,我們的學修生活有聲有色。在這樣的改建過程中,不但豐富並提升自我,終於,我們發現了我們的成績,中途本來說要遠遊的法師對學院又重生信心,新的學修氣息讓大家感受到了學修動力和方向。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如果有眾生奉行種種外道,我們要廣設方便,讓他們接觸佛法,並能如法修持。

在古印度,有許多修行者,他們用人間的極苦折磨並摧殘他們自己的身體,他們希望用這樣的修行方式來達到解脫,我們通常將這些人叫「苦行外道」。據《北本涅槃經》裡記載,有:自餓外道、投淵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默外道、牛狗外道。看到這樣的苦行生活,有時我真不明白他們是怎麼想的,要去跳樓、投火……放著好端端的人不做,偏去模仿牛和狗的生活。(眾笑)

當然,這樣的世界似乎已遙遠,現在的人現實得很,誰也不會去為了那所謂的解脫去「赴湯蹈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做點不三不四的小動作,中國民間有句話,叫「人叫不走,鬼叫飛跑」。如今,我們怎樣的學修才能遠離外道,做一個如法的修行人?藥師如來讓我們安住菩提道中,讓我們的身心趨於正念與正行,我們的學修過程就會充滿禪悅和法喜。

藥師如來還希望,那些只顧自己的學修並成就的行者能走出自我,去方便利益大眾。

日新月異,生生不息,才是人類永恆的追求。但我們常滿足於現狀,不思進取。閉門造車、孤芳自賞,這樣的生活方式,借用《紅樓夢》對賈寶玉的點評:縱然生好皮囊,於國於民無望。所以,我們的學修,不能停滯於化城之中,眾生還在受苦,我們仍需努力;為了讓正法廣佈,我們得爭取百尺竿頭,更上一層樓。

「聲聞,獨覺」皆為獨善其身的小乘者。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這裡先給大家講個故事,一個老和尚與眾小和尚的故事。

一個老和尚帶著眾小和尚農禪並重,過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一天,一最小的小和尚犯了不可共住的戒律。戒為無上菩提本啊!眾師兄都很痛心,稟報到老和尚那裡,並要求老和尚按清規逐小和尚出山門。可老和尚沒有答應眾僧的請求,眾僧不能理解師父的良苦用心,他們齊聲對老和尚說:師父,如小和尚不走,我等全部下山。大家本想將老和尚一軍,誰知老和尚平靜地對眾僧說:你們走吧,你們走到哪裡我都放心,因為你們已經懂得了怎樣做一個出家人才無愧

佛陀的教誨,唯獨這小和尚離開我不放心。阿彌陀佛!我得給他懺悔的機會。

藥師如來在這一願中表白,在他將來得無上菩提時,願所有的眾生都能按照佛制如法如律地修學,如果有人不慎毀戒,只要真心懺悔,就有機會重新做人。這時,我們才明白,剛才故事裡老和尚的言行是在替佛說法,替佛教化眾生啊!人非聖賢,誰都會有過錯。出家人也是人,出家人是佛在世間的代表,但不代表出家人就是佛。如果一方面作為犯錯誤的當事人,要懂得知錯改錯;另一方面,作為旁觀者,我們要多給別人改錯的機會,萬不可做落井下石、在別人傷口上灑鹽的人。
「三聚戒」是:一、攝律儀戒——受持一切之戒律者。二、攝善法戒——以修一切善法為戒者。三、攝眾生戒(又云饒益有情戒)——以饒益一切眾生為戒者。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醜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僂、白癩、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第六願是一段難念的經,有太多生僻拗口的字,每個字詞的含義又讓我們不寒而慄。

這一願的大意是:藥師如來用他的慈愛關注著那些身體殘疾、諸根不具的眾生。並祝願他們早日從病苦中解脫出來,得以健全的人生。

肢體健全的我們,無法真正去體會身體缺陷的傷痛,我們生活在這個多病多災的世界,有許多的苦難伴隨我們走過一生。剛才提到的這些病苦對我們的身心該是怎樣的摧殘,讓我們脆弱的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在現實生活中因自身的不幸,不但得不到人間的溫暖和愛心,無情的人們曾很無情地把身體不健全的人叫成「殘廢人」。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終於回歸本有的良知並體現了社會的文明和愛心,大家不知不覺地把「殘廢」這個詞改成「殘疾」。可無論怎麼改,對於一個身體有缺陷的人來說,他內心的陰影是揮之不去的。

殘者是生活中的弱者。

去年在中國的春節晚會上,有一個讓我們感動的節目——《千手觀音》。這個節目是完全由聾啞人演出的一個群體舞蹈節目。

一群弱勢眾生,一群最需要社會關愛和幫助的眾生,她們卻用觀音菩薩的慈悲和美麗堅定著我們對生活的熱愛和信心。

我流淚了。

那晚,我真切地感受到——弱者才是生活中的真正強者。(掌聲)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多情乃佛子。藥師如來在第七大願裡將「情」演繹得酣暢淋漓。願那些眾病逼切,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的眾生眾病悉除,身心安樂。

如果說健康和財富二者不可兼得並讓我們作出選擇時,我相信我們許多人會要健康,不要事業。因為我們懂得在這個現實世界裡,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人生有病苦,生病沒有錢治病是苦,但有錢醫治卻無可救藥時就更苦。

「身苦」只是苦的一方面;下面藥師如來還特別在意眾生的「心」苦。

「雨後忽聞誰最苦,異鄉孤館憶家時」。這是唐時一個叫子蘭和尚飄泊在外的一份孤獨的感受。人是喜歡思家戀家的,一旦遠離家鄉,總思唸著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就連「仰天大笑出門去」的李白也不例外,他大笑著走出家門,他一路走,一路唱:「我輩豈是蓬蒿人!」在一個月色清幽的晚上,他想家了。舉頭望明月,他也思念起遠方的故鄉,他或許還記得他自己出門時的絕情和狂放,對著淒清月色,他羞愧難當,他沒敢向故鄉遙望,他只能低著頭吟唱他內心的苦悶和憂傷。

我剛出家時,老和尚衝著我說,出家了就要放下,不要再想家了。老和尚說完就走,沒走幾步,老和尚又回過頭來,他還對我說:以後寺院就是你的家了。

寺院是我們的「家」?

我開始並沒有懷疑老和尚的話,這麼多年,我也真心地把寺院當成我的「家」,可是多少年後,我竟然發現自己無「家」可歸了,我們的「家」只是個舞台,一個被遊客踏遍讓我們無處躲藏喧鬧又無助的世界。「家」在哪裡?老和尚已寂然西歸。我卻猛然悟到,老和尚回「家」了。

「家」是我們永遠的眷念,「家」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歸向。

我想有個「家」!(眾笑)

第八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女人為女百惡之所逼惱,極生厭離,願舍女身;聞我名已,一切皆得轉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第八大願,是對女性講的,當然,也是對男性所講的。

有人這樣講:做人難,做女人更難。這樣簡單的句子道出了做女人的艱辛和心酸。當然,也有人說做女人好,說什麼來世還要做女人。(眾笑)那麼,到底是做女人好,還是不做女人好?在此,我來告訴大家。我又能告訴大家什麼?其實,我也不知道。(眾笑)

中國近代有位女作家張愛玲曾經這樣說:時代變了,女權運動糾正了以往的社會對女人的不公平,如今女人有地位了,甚至說女人已不是男人的累贅,不再是拖男人事業的後腿,女人已跑到時代的最前沿了。跑啊,跑啊!拚命地往前跑,女人猛然發現前面站著一個人,跑近跟前一看,女人一下子驚呆了,站在前面的人竟然還是男人。(眾笑)所以,用張愛玲對女性生活體驗的實例來看,我勸在座的各位女性,不要執迷著做女人,做男人才是你們的所需和本份。(眾笑)

在任何時代,女性似乎總是社會的犧牲品,紂王無治國之道,把國家搞跨了,我們曾像女人一樣把所有的責任推給美麗而無辜的妲己。歷史上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舉,人類進步了,當代社會似乎比古時更文明了。現在當人們又有不順心的事,大家已不再直接咒罵女人是妖精、是禍水,而是非常狡猾地用另一種近乎浪漫的方式詛咒女人:全是月亮惹的禍。(眾笑)

女人似月亮,一輪委屈的月亮懸掛在淒清又漫長的歷史及現實的長河中。

那麼,怎樣才能不做女人,這裡,藥師如來用他的慈悲之心,告訴了我們一個遠離女身的秘方,只要大家從心裡極生厭離,並且願舍女身,大家當下即得「轉女成男」。

「轉女成男」如果成真,我想,今天不僅在座的男眾不會答應,其實,在座的女眾也不一定會答應。(眾笑)

小的時候,我的性格很內向,父母經常罵我比女孩子還沒出息。(眾笑)父母的責罵是有道理的,我在上小學時,有一次,老師找到我父母說我怎麼又曠課,父母追問我:明明看見你上學了,怎麼沒到學校。當時,我委屈得不行,我哭著辯解說,通向學校的路上有許多女的在說話,我過去不了,怎麼到學校啊?(眾笑)最讓我不滿的是我讀書時同學給我取了個多愁善感的外號,叫「林妹妹」。(眾笑)後來,我出家了,讓我驕傲的是,我終於有了我自己的名字,我已徹底告別了「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這病」的「美麗」。

我「轉女成男」了。(眾笑)

說到這裡,我想我們明白了藥師如來的苦心和「秘方」,「轉女成男」,原來是強調我們的女姓朋友要具備大丈夫的狀態和氣量。

第九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魔罥網」,「一切外道纏縛」及「墮種種惡見稠林」,這些現象似乎都是來自於我們內心的障礙和恐懼。人無百年壽,常懷千年憂。現實生活中有著太多的事情讓我們誠惶誠恐、惴惴不安。在公司裡,如果老闆今天看起來不怎麼高興,我們就會像巴爾扎克筆下的公務員一樣惶惶不可終日。就拿魯迅筆下的那位「狂人」來說吧。「狂人」整天擔心別人會害他,於是,他見大家在一起說話,就分外警惕,他憑他的直覺判斷,那些人是在商量著要如何吃掉他。晚上他總是睡不著。他越來越感覺到了人吃人的本性,「不然,那趙家的狗為何要多看我兩眼」。(眾笑)

「狂人」不能擺脫他內心的恐慌,不能走出他心裡的魔障,他自欺欺人、自我折磨。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焦慮惶恐的心態無處不有、無處不在。只要我們稍稍留意,我們會驚惶地發現「狂人」就是指我們自己。所以,藥師如來在此引導我們漸修諸菩薩行,不要讓生活的壓力給我們徒增煩惱,因為生命的精采不在於如何度過美好的日子,而是如何應對艱難的時光。

第十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王法所錄,繩縛鞭撻,系閉牢獄,或當刑戮,及余無量災難凌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聞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脫一切憂苦!

一般人只要是做了有違法律的事情,就免不了心裡發虛。我想,這可能是我們身體本有的智慧能對善惡的甄別。

在古老文明的中國,一個家庭有他的「家法」,而一個國家所具備的「國法」,更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無法」則無規則,無方圓。如果我們不遵紀守法,或以身試法,我們必定會受到法律的懲罰,輕則坐牢,重則戮殺。我聽說新加坡的鞭刑鐵面無私,只要觸犯新加坡的法律,無論是誰都迴避不了鞭子的禮遇,(眾笑)就連中國國家主席的說情都不可以。我不知道新加坡有沒有死刑,在中國殺人償命是硬道理。其實,在我們的身體飽受種種劇刑的時候,更難承受的還有我們的「心」。朝為人上君,暮為階下囚。那樣的心理落差,是人最難接受的。所以,慈愛的藥師如來體解眾生的身心,也關注著眾生身心的苦痛。藥師如來在這一願裡要我們遠離這樣的苦難。怎麼遠離?第一,我們要嚴持戒律,一個持戒精嚴又能夠體悟到諸佛如來微妙之心的修行人是「無法無天」的。如果我們一時失足而身繫牢獄,我們一定要勇敢面對,爭取回頭是岸,重新做人。

第十一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飢渴所惱,為求食故造諸惡業;得聞我名,專念受持,我當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

民以食為天,藥師如來在這裡特別關心著我們的飲食,讓我們不要為吃飯而煩惱,更不能為吃飯而造罪業。

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他每天面對滿桌子的山珍海味卻很煩惱,他沒有一點胃口,他整日憶唸著那碗「珍珠翡翠白玉湯」。御廚按照他的意思用上好的料理去做那碗湯,可無論御廚如何努力,朱元璋就是找不到當年那碗湯的鮮美和快感。

早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他一路避難於追兵,他已經有好幾天沒吃東西了。一天,他躲到一所寺院,寺裡的和尚見他又飢又累的樣子,給他端來了一碗湯。那碗湯是他一生吃過的最美味的食物,臨走時,他問和尚:大師,剛才那是一碗什麼湯啊。和尚想了想,說,就叫「珍珠翡翠白玉湯」吧。

為什麼不給我吃「珍珠翡翠白玉湯」。朱元璋整日在皇宮裡吵鬧著要喝「珍珠悲翠白玉湯」,他大罵御廚全是些沒用的東西。於是,早年跟隨他的大臣心生一計,火速派人去民間尋找那位和尚,要和尚交出湯的配方。沒幾天,派出的人回來了,並帶回了湯的配方。大臣端詳配方良久,他很納悶:這不就是豌豆、青菜、豆腐等攪在一起的大雜燴嘛?

朱元璋怎麼都沒想到他自己朝思暮想的天下最上妙飲食竟是寺院裡最普通不過的「羅漢湯」?(眾笑)

根性愚鈍的我們何時才能契入諸佛如來的畢竟安樂和法味呢?

第十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貧無衣服,蚊虻寒熱,晝夜逼惱;若聞我名,專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種種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寶莊嚴具,華鬘、涂香,鼓樂眾伎,隨心所玩,皆令滿足。

小的時候,因家裡窮,我似乎沒有穿件體面的衣服。「正三年,反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這樣的穿衣方式,不要說今天在著的各位不懂得,我想,在中國大多數年輕一代也沒法去理解曾經的歲月。而今天的佛教信眾一定會把「縫縫補補又三年」理解為那是我們尊崇的「百衲衣」啊?(眾笑)出家前,我只能穿著哥姐們穿得不想再穿、或者說破得不能再穿的衣裳去放牛。我常想:牛為什麼不用穿衣裳可以在人前自在地走來走去,而我穿著衣裳竟然不敢見人。(眾笑)牛隻知道吃草和奔跑,看來它根本不懂我的心。(眾笑)

後來,我出家當了和尚,我有了供養,我不再為沒有新衣服穿而煩惱。上佛學院時,我和同學們一樣擁有新的校服,可新的衣服並沒有給我帶來風光,同樣的衣服穿在我身上就是沒有同學們穿著體面,同學們笑我說:怎麼穿這麼好的衣服還像個放牛的?(眾笑)同學的話傷了我的心,我出家了這麼多年,怎麼一直還沒走出放牛的感覺?(眾笑)

現在,通過這麼多年的穿衣經驗,我終於明白了「人要衣裝,佛要金裝」的真正含義不是要我們穿名牌、穿名貴,而是要穿適合於自己的衣服。

我終於可以在人前自由自在地走來走去,因為,我已有了屬於我自己的衣服。

眾生是害怕寂寞的,儘管有人在唱:寂寞讓我如此美麗。(眾笑)可藥師如來熟知我們的根性。老人家太知道我們不滿足有吃有穿的現實和安逸,我們還得用各樣的「玩」來豐富我們的生活。現在的人真的是特別會玩,搞創意、標另類;唱了歌,還要跳個舞。一個足球的瘋狂,激動了整個世界人的心。似乎一定要兌現那句話,玩就要玩得心跳。(眾笑)

「隨心所玩」這是藥師如來對我們的憐憫。人心比天還高,物質的文明似乎很難滿足我們內心慾望和渴求,我們只能調整併降伏我們的「心」,讓「心」歸自然,「心」歸寧靜,在這樣的狀態下,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利益和滿足。

曼殊室利!是為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行菩薩道時,所發十二微妙上願。

佛陀對文殊師利說,文珠師利菩薩,這就是東方琉璃光如來在他過去行菩薩道時,為廣利群生所引發的十二大殊勝的願望。

復次,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及彼佛土功德莊嚴,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說不能盡。

世尊說完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然後,在這裡又特別說:即使用無可計量的時間也說不盡藥師如來的功德及東方琉璃世界的莊嚴。劫:是指時間無限之長,無可計量。
今天,我們在讚歎東方琉璃世界的同時,我們或許還可以用我們的心和我們的生活去感受並試著理解世尊話裡的其他意思。

從世尊對琉璃世界讚歎的語氣中,表明了世尊對藥師如來言而有信的肯定。言必行,行必果,這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可現實世界裡,我們對自己的言行有時很不負責任,我們借了別的人錢,說好下過月就還的,可到了下個月,我們卻有著太多的理由不去兌現我們曾經的承諾,還錢的日子只能是永遠的「下個月」。通過媒體,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某些政治人物為爭取選票而高呼「做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親民理念和政治激情,可一旦如願登上他追逐的金光寶座,執政為官的熱情似乎遠遠超過執政為民。古人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當我們置身於這沒有誠信的世界,我們也只能嘆息、鬱悶和無可奈何。

這樣的世界我們「說不能盡」。

這樣的世界我們一言難盡!

在我們無常的人生裡,我們似乎還能感受到世尊要表白生命的有限。人生苦短!世尊從另一方面提醒我們要懂得珍惜時光,不要讓瑣碎又冗長的事情佔據著我們的生活和心性。

記得小的時候,我和我的夥伴們都怕鄰家的姐姐說話,她的話又多又長,一件小小的事情,在她嘴裡總是說得密密麻麻、沒完沒了,於是,每次見她一張口,我們都趕緊跑開,實在跑不掉,我們就用極端的小手捂緊我們的耳朵,於是,整個世界失去了律動和活力,變得無聲而沉悶,在一剎那間,我們彷彿到了另一個世界。有個家境較好的夥伴自有他的辦法,姐姐說話時,他變戲法似的拿去好多好吃的東西給姐姐吃,他說他要堵住姐姐的嘴。那段時期,其實,我真心地羨慕姐姐囉嗦,我多麼渴望我的夥伴也嫌我的話多,用好吃的東西來堵我的嘴。(眾笑)

當然,世尊的話裡一定還有別的深義,在此,我「說不能盡」。

然彼佛土,一向清淨,無有女人。亦無惡趣及苦音聲。琉璃為地,金繩界道,城、闕、宮、閣,軒、窗、羅網,皆七寶成。亦如西方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等無有差別。

美麗富饒的東方琉璃世界是清淨自在的,那裡無有女人,當然,也沒有男人。(眾笑)因為那裡根本就不是男人和女人的世界。(眾笑)這時,大家一定想知道,那是個什麼樣的世界啊?其實,世尊在此說得非常清楚,那裡無有惡趣,亦無苦聲。用《金剛經》的句子我們或許可以把話說得更透徹些,那是無有人相、我相,也沒壽者相的世界。走近一看,我們興奮得情不禁地叫起來,天啦!全是琉璃為地,金繩界道,所有的建築都是七寶築成。恍惚中,我們還以為我們走進了西方極樂世界呢?

是的,世尊告訴我們,東方琉璃世界的功德莊嚴和西方的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無有差別。

於其國中,有二菩薩摩訶薩:一名日光遍照,二名月光遍照。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農曆的八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這一天也是月光菩薩的誕辰日。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他倆生活在東方琉璃世界裡,看他們的名字就能思量出他們的智慧和愛心,他們像日光般的熾熱和月光般的清涼照亮著無邊世界和無邊的眾生。

世尊在這裡推出了東方琉璃世界的兩位特別的菩薩,而菩薩的名字對我們來說既親近又遙遠,以致讓我們充滿著新奇和想像——無量無數的菩薩像星星一樣佈滿了深邃的天空,看上去雖有些擁擠,卻不互相排擠。而月光菩薩和日光菩薩是彼無量無數菩薩眾之上首,次補佛處。

「是彼無量無數菩薩之上首」,世尊亮出兩位菩薩的身份,似乎覺得說得還不夠清楚,他又補充道:「次補佛處」。世尊說這四字時,應是一字一頓地強調。

在這裡,我們不便用世間「君君臣臣」的法則去給東方琉璃世界的諸佛菩薩排位子,誰最大,誰又是二掌櫃的。(眾笑)我們來聽聽「拈花微笑」的故事。

世尊曾在靈鷲山說法,眾弟子圍坐四周,這時,世尊手拿一朵金色的波羅花對大眾微笑。見世尊一言不發,大眾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時,只有大迦葉破顏為笑。就那麼一笑,禪悅了大眾及世尊的心。於是,世尊對大眾說:我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實相無相,付囑摩訶大迦葉。而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像大迦葉一樣悉能持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正法寶藏。

是故曼殊室利!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

「諸有信心善男子、善女人,應當願生彼佛世界。」世尊說下這段話,我們多少能夠體悟出他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我敢說,這句是世尊最想對我們說的話,也是世尊最終要對我們說的話,而前面世尊所說東方琉璃世界的莊嚴及彼世界諸佛菩薩的無量功德僅僅是為這句話做個鋪墊。

前幾天,有信士打電話說她要來朝禮九華山,並來甘露寺拜訪我。我連聲說:好的,好的。那幾天我正閒著沒事做,就盼著有人來呢!(眾笑)信士到了,三個人,我好高興!那天他們到得很晚,我想明天再給他們「開示」,他們卻說天還早,他們想到遠離甘露寺的九華街去轉轉。我不便阻攔,只好無奈地睡去,在夢裡,信士給我發來手機信息,說太晚了,他們就住在街上的賓館裡。我當時睡意矇矓,我回信息:好的。第二天我一直惦著他們,傍晚時分他們才來信息,說他們到了這裡那裡的,並去某寺拜見了某某大師,晚上不回甘露寺。我的心悵悵的,我只好說:好的。(眾笑)

又過了一天,他們又來信息,說:這次來九華山很受益,認識了許多大師,就不再打擾您了,謝謝!當時,我都失落得不行,像被人拋棄似的心裡不是個滋味。(眾笑)我強忍悲傷,我裝做沒事一樣給他們回覆信息,還是兩個字:好的。(眾笑)好的!好的!好的!我不知我的信士感覺到沒有?我已經很不高興了,我在生他們的氣!(眾笑)出家這麼多年,我是最最承受不了「我的信士」讚歎彼寺院,稱彼師為大師!(眾笑)而世尊卻真誠又迫切地對文殊師利菩薩及大眾說:各位善男信女,你們應當願生彼佛世界啊!

爾時、世尊復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眾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佈施及施果報,愚痴無智,闕於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復有無量慳貪有情,積集資財,於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

豬八戒在西天取經的路上,利用勝者的優勢和方便將眾妖留下的一些碎銀私藏在他的大耳朵裡,可他那麼一點小伎倆,怎能逃得過孫悟空的火眼金睛,猴頭嘶牙咧嘴,掄起金棍棒跳將起來:你這豬頭,看打。(眾笑)小的時候看這段文字時只覺得孫悟空英勇了得,出家後我才知道在《菩薩戒經》裡已明文規定,比丘是不能夠蓄聚金錢的。

世人都說神仙好,惟有金錢忘不了。

小的時候我跟孫悟空一樣不懂得愛錢。一者是童年的單純,再者是那時我壓根兒就沒有錢啊!(眾笑)出家後,我有了居士的紅包,於是,我把錢看得很仔細,十個十元是一百,十個一百就是莊嚴的一千圓人民幣。我滿腦子都是錢的影子,連早上在大殿裡唸經都閃現著昨晚夢裡十元和一百元的面幣。(眾笑)有人找我借錢,我不借,我說我哪裡有錢啊!我苦著臉,我裝窮。(眾笑)在車站、碼頭見到乞者伸來乞求的手,我只丟給他幾枚硬幣,乞者他如何知道一百元的大票緊貼著我的身體。(眾笑)

去年,九華山有位老師父圓寂了,我跟著眾人唸經為他送行。送走老師父後,我們幫他收拾遺物,我們在他的房間裡清理出好多的現金。五元的、十元的、一百元的到處都是。當時,我的心發酸,老師父清苦一生,卻把居士對他的供養如此細心地收藏在床底下、襪子裡、還有被套裡全是。我暗自傷感,為老人,更為我自己,眼前的一切似乎預示著我的將來,到那一天,我的弟子們在我的枕頭底下發現了我的所有、我的一生,她們會以怎樣的心情去面對她們心中無比尊崇的師父,以及師父無智又淒然的一生?

一生聚積恨不多,聚到多時眼閉了。

我不願繼續去猜想將來我的弟子們心裡的感受,在我現在還算清醒的時候,我要把話說出來,如果將來真的發現了那一天,在此,我萬般懺悔祈求能得到地獄、餓鬼的寬恕;也期望能得到我的弟子們及大眾的理解和原諒!(掌聲)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讚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份施來求者,況餘財物?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於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在西方靈河岸上的三生石畔,長有一株絳珠草,當時,赤瑕宮的神瑛侍者每天以甘露灌溉,使這絳珠草得以長生,並脫卻草胎木質,換得女人形。為酬報灌溉之恩,那絳珠仙子說: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但來世如果他下世為人,我也下世為人,我一定要用我一生的全部眼淚去報答他。這是《紅樓夢》裡的再世情緣——林黛玉和賈寶玉的一段宿命孽緣。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神瑛侍者當年每天對絳株草的灌溉改換成持誦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那麼,今生怎會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眾笑)林黛玉要用她全部的淚水去回報賈寶玉曾經對她的恩情,天啦!林妹妹眼中能有多少的淚珠兒,怎經得從秋流到冬,從春流到夏啊!(眾笑)

好行惠施,讚歎施者有一位居士非常發心,她經常供養三寶。一次,有位法師寺裡的菩薩要裝金,那居士聽說後非常歡喜說她要做這份功德。法師說,某某居士也捐了善款,剩下的功德全歸你。誰知那居士聽了很不情願,說這次菩薩裝金的功德她一人全包了,並要法師將某某居士的功德款退還或用作其他的事情。

九華山的老和尚到韓國為99米地藏銅像化緣時,老和尚對著韓國信士反覆地講,希望大眾能多發心,為地藏菩薩銅像早日建成而多捐款。可韓國的信眾回應給地藏菩薩的只是熱烈而持久的掌聲,算是隨喜。(眾笑)

這兩則惠施的小故事,對功德的理解和讚歎全然不同,一個要將功德全部包下,一個則對功德鼓掌隨喜,這裡,我沒法分辯得出誰是真正的功德?

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份施來求者,況余財物?老法師講「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要「放下」,對一切所有都無貪惜之心。於是,有信士記住了老法師的話。一段時間過去了,信士打電話給老法師,說:

師父啊!我按照你說的去做,把工作辭了,什麼都放下了,我想專心唸佛。

老法師聽了,蠻高興。

信士接著說:可我現在沒法唸佛啦!

老法師不解,問:怎麼啦?

信士回答說:師父,我沒有了工作和工資,現在我連吃飯的錢都沒有,怎麼唸佛啊?(眾笑)
老法師無言以答。老法師心裡一定在納悶:這人還真的什麼都能放下?!(眾笑)

在東漢末年,自稱大漢皇叔的劉備兵敗呂布落荒向山中而逃,遇見一叫劉安的獵戶,求食一頓。劉安知是劉備,心中大喜,貴客臨門啊!大漢皇叔,他比皇上還大啊!欲尋野味,卻一時不能得,怎麼辦?劉安急中無策,急中生「智」——乃殺妻而食之。以他老婆手足血肉身供養又飢又困的劉皇叔。捧讀《三國演義》,讓人啼笑皆非。這劉安也真能放下?可他為什麼殺老婆而不殺他自己?(眾笑)

好啦!工作沒了,老婆也殺了,(眾笑)是該上天堂或下地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受戒的處所,而破尸羅;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

世尊接著對文殊師利及大眾說:

若諸有情,雖於如來受諸學處,受戒的處所,而破尸羅;尸羅是梵語,戒的意思。

剛出家時,我在書桌上放著一張卡片,弘一大師書寫的:以戒為師。當時,我並不懂得戒的真正含義,我只是喜歡弘一大師流露在筆端下的那種平和而超然的心跡。於是,我用功練字,我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弘一大師一樣,人字合一,字與其人。那時,我只以為把字寫好了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出家人。我的同學的毛筆字寫得很有功底,有好幾次我參加「書法園地」的作品都請他代筆,為此,我得在我三十元的單金中拿出一部分供養他,上街給他買瓜子。(眾笑)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他要走了,他說他要離開佛門。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的字寫得那麼好,他怎捨得離去?我為他那筆好字而止不住地惋惜。後來,我聽說他因為喜歡上了一個會寫字的女孩子才離開佛門的。(眾笑)當時,我還在疑惑,怎麼,持戒跟寫字沒關係?

有雖不破尸羅而破軌則在甘露寺裡,有一位學修精進、持戒精嚴的比丘,同學們非常喜歡他超群的氣質和他實質性學修及授課方式,可在軌則紀律上學院有些為難,因為這位比丘不願隨眾上殿。在叢林生活裡,你一天沒吃飯,誰都不會在意,如果你一次不上殿,准攪亂了眾人的心。上殿已成漢地僧眾最基本的行持,可大多數年輕的僧眾對上殿沒有太多的熱情和信心。我一直困惑著這樣的軌則是否適應於所有的出家人,有時,我很難把握我是應遵循叢林軌則,還是尊重那位不上殿的比丘他的行持和他獨特的個性?

有於尸羅、軌則,雖則不壞,然毀正見「宗教在變異」,這是當今人們對宗教的憂患和共識。
佛教在印度滅亡的說法很多,有人說到了公元十三世紀,印度的出家人為迎合當時的社會潮流及信眾的需求而以寬容的態度攝取了其他宗教教義,對諸神信仰致力推崇,求佛陞官發財、保佑安康,已成為當時人們對佛教的主流信奉。這樣,佛教在印度逐漸失去了獨自的立場,並導致佛教在印度的削弱和滅亡。

有人說現在的中國佛教在走印度佛教的老路,改革開放的中國,宗教、旅遊、經濟已匯成洪峰,衝破了黃牆裡千年的寧靜。二千年前的佛陀或許沒想到他今天的弟子已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在旅遊及經濟這股巨浪中各顯神通。於是,有人擔心,說,佛教本是鬧市中的花園,讓人們紛亂無緒的心得以永恆的皈依和寧靜;如果說工業社會和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是列疾速火車,那麼,作為宗教應該是減速器——讓人們永無盡頭的貪婪得以遏止和熄滅。可今天的我們卻迎合著時代的功利價值而推波助瀾。

千百條路引我們偏離目的,只有一條正見之路方能度我們到達理想的彼岸。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於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一學修老實的師父,在一次演說中說他自己喜歡傳統的儒家文化,他說他現在是個和尚,但是個「假和尚」。師父此話一出,全場嘩然,他的弟子們傷心透了,自己依止的師父竟然只是位披著袈裟的儒家學者?

美國總統布什先生剛上任不久就到北京來看江澤民主席,他們當著許多的記者說些大家都關心的話題。江主席說他喜歡中國的禪宗,他說他常看《金剛經》。布什總統通過翻譯或許能聽懂《金剛經》這本書是屬於佛教的經典,但他不一定能明白在中國傳統文化架構下的中國文人的那份人文思緒。中國的歷代帝王及大臣們,在以儒家思想為綱治理天下時,他們卻永遠丟不掉「彈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櫝之勞形」的出世情結。

「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在這裡,我借用印光大師的話將「多聞」的妙用略作總結。

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蔽心故,自是非他,嫌謗正法,為魔伴黨。一天,剛上一年級的女兒邊走邊哭從學校回到家裡,媽媽放下手裡的活問女兒怎麼啦?

女兒哭著說:今天考試沒及格,嗚!——

慢慢說,你知道錯在哪裡嗎?媽媽耐心地問女兒。

老師問我彎彎的月亮像什麼,我說像甜甜的香蕉。女兒的聲音有點兒含糊不清。

用香蕉比作新月又形象又有新意啊!媽媽邊說邊點頭對女兒的聰明表示肯定。

嗚!嗚——女兒哭得更厲害:老師說不對,老師說正確的答案是「彎彎的月亮像小船」。(眾笑)

老師因自己的知識障礙,覆蔽心性,自是非他,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和人們對月亮的美好想像。
如是愚人,自行邪見,復令無量俱胝有情,墮大險坑,此諸有情,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便舍惡行,修諸善法,不墮惡趣世尊將眾生的缺點,以及大眾學修的現狀進行了細緻而深入地剖析,並特別強調,由於我們自身的放逸,不但自墮險坑,也影響並連累周邊無數的有情,這樣的罪過,應於地獄、傍生、鬼趣流轉無窮。但佛菩薩是慈悲寬容的,只要我們放下屠刀,舍惡趨善,我們就不墮惡趣。

如果將這段經文與現實生活相對應,我們可以把目光移至台海兩岸。如果有如是愚人,自行邪見,那麼,台海兩岸將面臨生與死的戰爭,令兩岸人民墮大險坑。但只要兩岸人民像持誦藥師如來名號一樣虔心地唱響我們都是中國人。海風吹拂了五千年,五千年的恩恩怨怨都將隨著風中的聖號而消逝。兩岸的和解,才是兩岸人民、乃至全人類的福祉。台海的惠日和風才是真正的東方琉璃光世界。(掌聲)大家的掌聲,更堅定了我對東方琉璃世界的理解——東方琉璃世界不在東方,西方極樂世界也不在西方,東方琉璃世界和西方極樂世界都在人間。(掌聲)

俱胝:梵語,古印度的數量詞。相當於中土所稱之『千萬』、『億』。

設有不能捨諸惡行、修行善法,墮惡趣者,以彼如來本願威力令其現前,暫聞名號,從彼命終還生人趣,得正見精進,善調意樂,便能捨家趣於非家,如來法中,受持學處,無有毀犯,正見多聞,解甚深義,離增上慢,不謗正法,不為魔伴,漸次修行諸菩薩行,速得圓滿。

如果有人積習難改,不能捨諸惡行,修習善法。怎麼辦?地藏菩薩曾經就遇到這樣的剛強眾生,於是,菩薩發大願,說: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難行能行的願力。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世尊在此告訴我們藥師如來即使對那些難伏難調的眾生也滿懷希望和信心。藥師如來是無量世界最高明的醫師,他善調意樂,用各種各樣的方便法門引導眾生,使眾生身心充滿法喜,並捨棄愚人之邪見,圓滿我們的心性和現實人生。

復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慳貪嫉妒,自讚毀他,當墮三惡趣中,無量千歲,受諸劇苦。受劇苦已,從彼命終,來生人間,作牛馬駝驢,恆被鞭撻,飢渴逼惱,又常負重,隨路而行;或得為人,生居下賤,作人奴婢,受他驅役,恆不自在。

看了這段經文,我總以為世尊是專門為我而說的。

我剛落了髮,就到九華山佛學院去讀書。我的入學考試成績為全班的第二名,這是我沒想到的,讓我欣喜和自信。出家前的那段日子,母親每年都要請班上的老師們到我家來吃飯,原因是我的成績太差,老師說如果我的成績一直這樣滑下去恐怕保不住我的學籍。那時,我從沒想過要好好學習,我想著我家太窮,我只擔心家裡拿不出像樣的飯菜而讓老師吃得不開心,那時我不懂得母親為那頓飯菜耗盡了全家人半年來的積蓄和心力。我把佛學院入學考試的成績告訴我母親,還特別強調是第二名。我像是要告訴母親,打現在起,再也不用請客吃飯去維持我的學籍。母親高興,她要我多拜佛菩薩,求佛菩薩給我智慧。當時,我對母親說,我不在乎什麼名次。其實,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快活和得意,我畢竟告別了少時的無知和窘困。

在佛學院讀書的那段日子裡,我每天讀書誦經,但愚痴的我,感受不到佛陀的苦心與智慧。我總在想,如果我的成績是第一名該多好啊!想得多了,有時,覺得自己就是全班第一。為了顯示我是「第一」,在同學們的面前炫耀自己如何如何考試從不作弊,我言外之意很清楚,他人的成績有水分。後來,有不少同學中途退學,我心裡就盼著,怎麼第一名還不離去啊!(眾笑)有新的同學入學我會很緊張,聽說剛來的新同學是大學學歷,我心裡澀澀的不是個滋味,好端端的大學畢業,幹什麼不行啊,怎麼偏要出家當和尚!(眾笑)我不會像善良的人們那樣惋惜大學生遁入空門,而是怕大學學歷的新同學威脅到我的名次。我的身心滿是壓力,終於不堪負重。我開始失眠了,整夜整夜地睡不著覺。細心的老師見我面無血色、滿目憔悴,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就帶我去看醫生。我對醫生說我睡覺時怕亮光,怕聲音,睡一會兒就醒,醒了就再難入睡,我頭痛,心發慌!……

十多年來,我把握不了我的睡眠,能否睡著似乎完全取決於夜裡有環境,我躺在床上依舊害怕亮光,害怕聲音取決於當晚的環境和運氣。我的睡眠運氣一直不好,讓我在短暫又漫長的人生裡,受諸劇苦。讀了這段藥師經文我才真正開始意識到,我的「恆不自在」是我內心的「慳貪嫉妒,自讚毀他」所致。如果不能調整我的心態,這樣的負重必將逼惱我的一生,乃至生生世世。

【三惡趣】(術語)地獄、餓鬼、畜生之處所。又名:三塗。

若昔人中,曾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由此善因,今復憶念,至心歸依。以佛神力,眾苦解脫,諸根聰利,智慧多聞,恆求勝法,常遇善友,永斷魔絹,破無明殼,竭煩惱河,解脫一切生老病死,憂愁苦惱。

我認識一位出家人,他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博士生,卻不知為何出了家。剛開始我不敢跟他說話,也不敢問他為何要出家,我不怕博士問問題,可我最怕博士回答問題。後來,時間久了,慢慢地跟他熟悉了,發現博士沒有我想像得那樣可怕,有時,博士也說一些較淺顯而且蠻有趣味的事情。他對我說,他也並沒想到他自己會出家。他在他快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愛上了她——一位美麗的女博士。(眾笑)他找了個機會鼓起勇氣向女博士表達了他想表達的,(眾笑)女博士驚慌地低聲叫嚷並埋怨:快起來!這裡人來人往的,跪在地上多丟人啊!(眾笑)女博士接受了他,不過有個條件,要他必須每天讀誦《藥師琉璃如來本願功德經》。這是我的話。其實,女博士要他深入《華嚴經》,直到心與經相契相應,才許他來見她。他說,為了這份美麗,他放下了應聘工作,也沒有去繼續攻讀博士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絢麗多彩的華嚴世界裡。他說他最終沒有去見她的女友,而是走進了他理想的世界裡,剃掉了頭髮,到寺院裡當了和尚。

有時,我在想,那女博士是他生命中的善友,或許就是觀音菩薩轉世,點化他「恆求勝法,永斷魔絹」,這是他的福報,更是他多劫累世所結下的善緣。他說他特別喜歡華嚴義理。我說你也應該喜歡喜歡《藥師經》啊!(眾笑)他沒有搭理我,他說他現在的生活很快樂很快樂!

【魔絹、無明】皆煩惱的別名。

復次、曼殊利室!若諸有情,好喜乖離,更相鬥訟,惱亂自他,以身語意,造作增長種種惡業,展轉常為不饒益事,互相謀害,告召山林樹冢等神,殺諸眾生,取其血肉,祭祀藥叉、羅剎婆等,書怨人名,作其形像,以惡咒術而咒詛之;魘魅蠱道,咒起屍鬼,令斷彼命,及壞其身。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站在各自的立場,用事實或謊言去維護著自身的利益而不被侵害,我們總會過多地指責別人,有時恨不得將對方置於死地而後快。小的時候,我見我鄰家的嫂子在風雨雷電中呼天搶地地向天哭訴:「天!您為啥不把那害人的東西一雷劈死啊!」我不知嫂子心裡究竟有多少的詛咒和怨恨,我只知道她詛咒的人正是她多年共處的丈夫。

上個月初,一學生哭著跑到我房間,他用手摀住他的鼻子,嘴角上滿是血。嚇得我忙問是怎麼回事?學生嗚嗚哭著說是「眼鏡」打他,還罵他,他說他的頭被打傷了,得趕緊下山去看醫生。

學生被送去了醫院,我就去找那個叫「眼鏡」的學生。我找到他時,見他的鼻架上沒有了眼鏡,他正盤坐在他房間的一張方凳上練習著打手印,嘴裡還哼著與他的手勢相應的聲音。

「你為什麼打人。」我厲聲問他。

「正好在走廊裡撞上了他唄!」他說完用手直撓他的後腦勺。

「你還罵他了嗎?」

「是啊!」他邊說邊做了個打人的動作,他說:「我上去就是一拳,我邊打邊罵。」……

他的話說得很清楚,錯的全是他自己。

受傷學生在醫院裡住了一個星期卻查不出被打的傷痕,學生的父母從千里之外的「大東北」趕來,說要將他的孩子轉到更大的醫院去醫治。學生的父母還說,他們決不能容忍他們的孩子被人白打了,他們要請律師,準備跟「眼鏡」打官司。這時,教務長說,那天打架他在場,是「被打」的學生先動的手,他打掉了「眼鏡」的眼鏡,而「眼鏡」還手只是他本能的反應,「眼鏡」的手正好擦到了他的鼻子。我說他的鼻子都被打出了血的事實,教務長說那學生的鼻子常流血,是個破鼻子。(眾笑)聽了教務長的話,我分不清到底誰對誰錯、誰更佔理?我回想起當時「眼鏡」撓著後腦勺孩童般純淨的表情,我有點後悔扣掉了他一個月的單金並開除了他的學籍。是非不必爭人我,彼此何須論短長?我要用淨潔的法雨洗涮我的靈魂,從「眼鏡」的不爭不辯,讓我懂得了用怨恨的鬥訟和惡意的咒咀以使自己的心得到純潔是徒然的,正像一個人掉進泥坑卻想用污泥來清洗自己一樣。

【藥叉】又名夜叉,是捷疾鬼,行動迅速,力量勇猛。

【羅剎】是惡鬼的總名,男的是羅剎婆,女的叫羅剎私。喜歡吃人的血肉。

【魘魅】是鬼,是妖魔。

【蠱道】蠱道指巫蠱咒詛之術,蠱:毒蟲。

【起屍鬼】用咒語使死屍活動,並命它殺害仇人性命。

是諸有情,若得聞此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彼諸惡事,悉不能害,一切展轉,皆起慈心,利益安樂,無損惱意及嫌恨心,各各歡悅,於自所受,生於喜足,不相侵凌,互為饒益。

他和她都是甘露寺弟子,同是生意人,居住在一個城市。我每次到那城市,他們總是分別請我吃飯,有他沒她,有她沒他。好幾年了,我只是吃飯,我不知道他們有何過節而「老死不相往來」。
延續法師去年回九華山,我們又路過那個城市。我們被請進了一家飯店,這時,我發現他和她都在座,讓我想不到的是,他站起身來,端起杯子,以茶代酒,向她致歉。他說:許多年,許多事,都是大哥我不好,對不起你,今天當著眾師父的面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諒我的一切,還有,今後,也希望我們在生意上相互幫助。他的臉上漲著真實的酡紅,他說他終於說出了憋悶已久的心裡話,說完,他像日常在飯桌上給客戶陪酒一樣,仰面向天,將滿杯的茶一飲而盡。

掌聲雷動!各各歡悅!

此情此景,我有點激動,我說,不看佛面看僧面,今天是延續法師的功德,讓桌上的飯菜特別有味道。而延續法師卻說,是看佛面,是我們甘露古寺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寬容和加持,才使今天的飯菜更香,更有意義。

原來藥師如來真的是無處不在啊!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四眾: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及餘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有能受持八分齋戒,或經一年、或復三月受持學處,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

世尊在這裡特別提到「八戒」,大家會不會又想起《西遊記》裡的豬八戒?我不知道豬八戒跟這段經文的內容有沒有關係?我更不知道豬八戒西天取經歸來後到底去了哪裡?(眾笑)打開網絡去尋找,滿目儘是「喜氣洋洋豬八戒」、「春風得意豬八戒」,還有一女生在她的情感日記裡這樣寫道「我愛上了老實憨厚的豬八戒」(眾笑)……但我知道,這些跟「八戒」沒關係。

世尊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用一年的時間持受八分齋戒,當然,如果根機利的眾生只需三個月。世尊說到這裡,沒有按照我們的習慣思維接著往下說,世尊突然走進了另一個世界。

趁世尊還沒回來,我們還是來關注我們的現實生活。

上海有位居士,是甘露寺的弟子,他來電話說他最近要來九華山,到時住在九華山的某賓館裡。我聽了很不高興,我責問他為何不住在寺裡,滿懷佛恩千里之遙來朝山,難道嫌寺裡的條件不如賓館舒適嗎?居士一聽,極委曲地說:師父啊,你們出家師父好福報,能常住於佛陀身邊,我也想在寺裡掛單,可我有這樣的資格嗎?在此,我要特別地對那居士及在座的各位說,世尊在這裡告訴文殊師利及大眾說:如果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世尊說得很具體,出家兩眾、在家兩眾才是完整的僧團。所以,今天在座的優婆塞、優婆夷,只要你們持好八分齋戒,儘管這輩子你們沒能出家,但將來你們定是東方琉璃世界裡的維摩詰。

我們回過頭來,別冷落了我們的豬八戒。(眾笑)豬八戒是否去了東方琉璃世界?沒人說得清。但憑他西天取經一路對戒律的懈怠,我敢肯定,他是沒機會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眾笑)或許豬八戒不懂得持戒淨化,洗滌罪業,才能使靈魂返回到諸佛菩薩的極樂至境吧。世尊經常告誡弟子說,戒如海無涯。所以,世尊在此又說,僅僅只是持受八分齋戒,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

【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的壽命無量。

【維摩詰】菩薩名,為世尊之在家弟子。

【苾芻】即比丘,出家男眾,持受二百十五具足戒;

【苾芻尼】即比丘尼,出家女眾,持受三百四十八戒;

【鄔波索迦】即優婆塞,在家男信眾;

【鄔波斯迦】即優婆夷,在家女信眾。

【八分齋戒】簡稱八戒,即八關齋戒,或八支戒是:(一)不殺生、()不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香華嚴身,歌舞觀聽、()不得坐臥高廣嚴麗的床、()不得非時食,就是過午不食。

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無盡意菩薩、寶檀華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彌勒菩薩。是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即於彼界,種種雜色眾寶華中,自然化生。

世尊說,眾位善男信女,儘管如法持受八分齋戒,但不一定能夠往生西方淨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要是大眾如是因緣聽聞藥師如來名號,就能直達理想的彼岸。

說到這兒,修西方淨土法門的信眾可能要問,這怎麼有點像現在的學校,同樣的分數,有的學校進不了,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是第一類學校,而東方琉璃世界才二類?(眾笑)這裡我要強調,諸佛淨土是沒有一類二類的,都是極品極樂。(眾笑)而學生和學校的主攻方向及目的卻是因人施教、對機接引的。世尊說,如果我們一心皈向東方琉璃世界,就會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為我們示其道路,讓我們在種種雜色眾寶花中,自然化生。

這樣說,似乎有點在天上,我們還是回到人間,回到九華山佛學院。

昨天,和延續法師聊天時,我們說到九華山佛學院十多年來所走過的艱難歷程和今天的成績,這些無不傾注了仁德老和尚、聖輝大和尚和李木源居士及關心佛教教育的各方人士的辛勤和智慧。
仁德老和尚是九華山的老方丈,是他最早提出要創辦九華山佛學院,並在創辦過程中投注了畢生的精力。九華山佛學院的歷屆師生為了報恩老和尚,打算在老和尚圓寂五週年之際,用我們虔誠的心在九華山佛學院所在地——甘露古寺供奉起一尊3.99米高的仁公上人銅像,以表達我們對上人的感恩和懷念。

聖輝大和尚是九華山佛學院的實際開創者,他當時放棄了北京的一切法務回到九華山協助仁德老和尚辦學。回顧十多年前的辦學經歷,作為九華山佛學院的第一屆學僧,我們有幸親身感受到聖輝大和尚是怎樣尊道敬業,言傳身教的。從那時起,我們懂得了怎樣做一個僧人,才無愧於佛陀的教誨。聖輝大和尚憑著他魄力與博學,使九華山佛學院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走上正軌,並於19909月迎來了九華山佛學院首屆學僧開學的盛大慶典。

早在二十多年前,李木源居士以他寬廣的胸懷和大無畏的氣概在獅城首度倡導了新加坡佛教與中國佛教的交流。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邁出了「中新」佛教友好交往的第一步。大家知道,佛教起始於印度,卻盛行於中國。佛教本無國界,正是本著中國佛教也是世界佛教的博大精神,李木源居士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的佛教,特別是對九華山佛教給予了大量的經濟上及精神上的支持。九華山佛學院從教學樓的奠基,到藏經樓的建成,從大雄寶殿的維修到教學場館的落成,無不浸透著李木源居士及新加坡廣大信士的心血與無量功德!

九華山佛學院的學修環境和學修生活是仁德老和尚、聖輝大和尚的開闢和指引,是李木源居士的大力護持,才有我們今天的「東方極樂」。仁德老和尚、聖輝大和尚、李木源居士及護法信眾就是我們的「八大菩薩」,是他們「示其道路」,為我們指明學修的方向和目的。

【化生】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一,即變化而生。

【文殊菩薩】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等,意譯為妙吉祥。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華嚴宗稱東方清涼山為其住所,而以我國山西五台山(清涼寺)為其道場。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觀自在菩薩、圓通大士,略稱觀音菩薩。與得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其顯靈說法之道場在我國浙江普陀山。

【得大勢至菩薩】意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勢至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

【彌勒菩薩】意譯「慈氏」。是佛弟子,先佛入滅,住於兜率天。世尊曾預言,當其壽四千歲(約人間五十七億六千萬年)盡時,將下生此世成佛,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中國一般寺廟供奉之笑口常開胖彌勒像為五代時之契此和尚,因傳說為彌勒化身,故後人塑像供奉之。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雖生天上,而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復更生諸餘惡趣。

新加坡人民就是生活在天上。

我第一次坐飛機出國就是來到新加坡,坐在飛機上,窗外是一簇簇白雲,那景緻就是南天門的勝景。走出飛機,見綠樹成蔭,雖感覺有點熱,但我知道,這一定是「天上」的距離離太陽太近,所以才會覺得很溫暖!(眾笑)我不需要穿太多的衣服,我想佈施幾件出去,可我跟著延續法師走過獅城的大街小巷,在巴司站、在聖陶沙廣場,我怎麼都找不到一個要飯的人。(眾笑)今天,我恍然大悟,一定是新加坡人民因聽聞藥師如來名號「本善根亦未窮盡,不得更生諸餘惡趣」。

天上壽盡,還生人間,或為輪王,統攝四洲,威德自在,安立無量百千有情於十善道,或生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多饒財寶,倉庫盈溢,形相端嚴,眷屬具足,聰明智慧,勇健威猛,如大力士。

這幾年,我走過許多地方,覺得最美的城市還是新加坡。在安徽的合肥,人們把最美麗的小區叫成「新加坡世紀花園」。在蘇州、杭州,我聽說那裡居住著許許多多的新加坡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新加坡人還真能找到你們自己居住的地方。其實,在中國大地,在世界各地,無處不有新加坡人「勇健威猛」的身影,你們在世界的各地投資辦廠,開發旅遊,像轉輪王一樣統攝四方,帶動著世界的經濟,造福於當地的百姓,讓無量百千有情能有他們自己的工作而安居樂業。今天,我也在此祝福你們:在未來的日子裡,多饒財寶,倉庫盈溢;也祝願大家青春常駐,如大力士,眷屬具足,聰明智慧,為全人類的幸福而勇猛精進!(掌聲)

【輪王】即轉輪聖王的簡稱,為世間第一有福之人。有鐵、銅、銀、金四個輪王,四個天下,金輪王出現,統轄四天下。

【十善道】指十種善業,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痴。

【剎帝利、婆羅門、居士大家】是屬古印度的上層階級。

若是女人,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於後不復更受女身。

世尊在這裡又提到女人,做女人真的很苦嗎?我不知道。大家要不要做女人,或者說大家要不要不做女人,在此,我又能勸說什麼?你們的身體,如果你們能做主,你們就自個兒做主吧!(眾笑)

復次、曼殊室利!彼藥師琉璃光如來得菩提時,由本願力,觀諸有情,遇眾病苦,瘦攣干消、黃熱等病;或被魘魅蠱毒所中,或復短命,或時橫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願滿。

出家這麼多年,我走過的路平坦而溫暖,一路上,有許多的信士讚歎我的行走和我腳下的道路,這個時候,我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歡喜,我嘴上雖說,這全是信眾的呵護和鼓勵。其實這只是我在人前的謙虛,而我心裡卻容不了任何人說我有缺點,我似乎只能接受人生路上的鮮花和掌聲。
人在許多方面,總是自我感覺良好,當我們面對我們自己時,我們似乎更愛聽讚美的聲音,儘管我們也知道那些美好的言辭不一定真實。

記得小時看過一個電影叫《三笑》,儘管那時我還小,但我今天依稀記得影片裡的一些事情,說的是一個小孩出生了,親朋好友紛紛趕來祝賀。有人說小孩相貌堂堂,印堂發亮,長大後會做大官;有人說這孩子又白又胖的,一看就知將來是個有錢的大老闆。(眾笑)更有甚者,說,這孩子氣宇非凡,定會長命千歲,千千歲(眾笑)……總之,大家用天下最華麗的語言來讚歎孩子,以博得孩子的父母和眾親屬的歡心。這時,突然有人說:這孩子將來會死的。

智者總是向死而生。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哥拉的兒子不幸去世了,他知道後處之泰然,並且說:我早就知道我生了一個會死的兒子。

人有生老病死,沒有人能夠避開人世間的無常。「這孩子將來會死的」,這是一句真話,卻氣惱了主人,也掃了眾人的興。

世尊不知為無明的眾生傷心了多少回,面對現實人生中的種種災難和不幸,世尊多麼希望我們能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智慧和超然破除我們心裡的假相,讓我們「病苦消除」而自在滿足,並了生脫死。

時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滅一切眾生苦惱。既入定已,於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說,大陀羅尼曰:

願一切眾生能坦然地面對並接受生命的無常,而且能在這生與死的一剎那讓自己的靈魂因昇華而自在,並得以永恆,這是世尊和藥師如來對眾生的共同期待。這時,藥師如來歡喜而舒心,只見他跏趺於座,進入定中——一種擁抱宇宙的禪悅與大自在——人世間無有悲與歡,無有窮與富,無有愚與慧,無有丑與美,無有是與非,無有生,亦無有死……整個世界在大陀羅尼咒中放大光明。

【三摩地】梵語,意為「定」。

【肉髻】是佛陀的三十二好相,其中的一項。

【大陀羅尼】譯為「總持」,是總持一切善的功德,消除一切地獄等的罪惡。

南謨薄伽伐帝,鞞殺社窶嚕 薜琉璃 缽喇婆 喝囉闍也 怛陀揭多耶 阿囉喝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他:唵 鞞殺逝 鞞殺逝 鞞殺社 三沒揭帝 娑訶。

這是來自古印度的梵音,是藥師如來在定中大徹大悟的秘密語言,我們用不著去翻譯,也翻譯不了,我們只能用我們的身心去感受並持誦此咒。好啦!就讓我們一道進入「三摩地」,用我們內心的智慧和光明一同去體悟「除滅一切眾生苦惱」……

爾時光中說此咒已,大地震動,放大光明,一切眾生病苦皆除,受安隱樂。

我們已在藥師如來的智慧之光中持誦了藥師心咒,我們心裡的無量煩惱和病苦,相信在剛才虔心的咒語中已化為虛無。藥師心咒的功德震動著山川大地和眾生痴迷又固執的心,讓眾生徹底解放自我,除去一切苦痛,得究竟安穩和快樂。

【安隱】同「安穩」。宗鏡錄曰:安隱快樂者,則寂靜妙常。世事永息者,則攀援心斷。

曼殊室利,若見男子女人,有病苦者,應當一心為彼病人,常清淨澡漱,或食、或藥、或無蟲水,咒一百八遍,與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滅。若有所求,至心唸誦,皆得如是,無病延年,命終之後,生彼世界,得不退轉,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於彼藥師琉璃光如來,至心殷重,恭敬供養者,常持此咒,勿令廢忘。

剛出家時,因自身慳貪和嫉妒,以致我的身體總是欠佳,母親看我消瘦的樣子,她著急又傷心。假日裡的每一個清晨,母親特別將一杯淨水念上一百零八遍「藥師心咒」,然後,要我跪在佛前將淨水喝下。當時,我只以為是母親對我的疼愛和關心,多少年後才明白,那每天的藥師淨水,淨化著我的道業和人生。我喝著藥師如來的慈悲成長,對「無病延年」的琉璃世界滿懷感激和深情。今天我能有機會在此跟大眾一道學習《藥師經》,這是藥師如來對我的的悲憫和鼓勵,我要用我不退轉的心回報給東方琉璃世界,我願意一輩子學修《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掌聲)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我不夠精進,一輩子只學一本很短的經文,有時,我會感到很慚愧的。(眾笑)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男子女人,得聞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所有名號,聞已誦持。晨嚼齒木,澡漱清淨,以諸香華,燒香涂香,作眾伎樂,供養形像。於此經典,若自書,若教人書,一心受持,聽聞其義

剛出家時,我跟師公住在一小廟裡,師公每晚洗漱完畢,就趴在搖曳的燭光裡用毛筆抄寫著經文。我對師公說:師公,您不用這麼辛苦,勞作了一天,早點歇息,九華街上的佛經流通處裡隨處都能請到您抄的經文。師公說他不累,他說晚上沒啥事,寫著玩玩。

前幾年,我認識一位老人,他不是佛教徒,也不是書法家,他卻用蠅頭小楷用心地書寫經文。他的家人告訴我,十多年來,老人每天抄經,從未間斷。他家人還說,抄經已成為老人生活中的最重要部分。我想,一定是老人晚年沒啥事可做,或者說因歲數大了做不了啥事,於是,就像師公的「晚上」,沒啥事「寫著玩玩」。

我聽說,像安徽合肥這樣不算太大的省會城市,大大小小的印刷廠將近有三千家。我以為,在印刷行業發展迅猛的今天,像師公那樣笨拙的筆墨也只能是寫著玩玩。

我沒想到自己也會抄經,且滿懷虔誠。

不知從啥時候起,我覺得自己做和尚做得蠻吃力,如今出家人的道路似乎比唐僧「西天取經」還要艱辛。唐僧的道路雖說會時有妖精,但他有三個既有實力又無比忠心徒弟。甘露寺的弟子何止三人,可哪位徒弟能有孫悟空那樣的本領?當然,今天的僧人誰又能是「唐僧」?我小心翼翼地走好每一步,可這如履薄冰的行走,我又能走到哪裡?我找來《藥師經》,我每天用小楷抄寫一段經文,我既然到不了我的「西天」,不如「做一天和尚抄一天經」。我寫得很慢,在每一個清晨裡,我用山泉洗臉沐手,然後,在淨潔的宣紙上抄寫著我的心跡和我的無奈。我燒香涂香,一心受持。我漸漸地感受到了抄經的平實和樂趣,那一刻,我記起又忘記許許多多令我煩心和開心的事,我努力書寫,我的心似乎通過手中的毛筆觸及到師公那句「寫著玩玩」的更深含義,那是一種狀態,一種心境——對世事的淡定和生命的坦然,我猛然悟到,無論現代印刷業如何發達快捷,又怎能媲美「寫著玩玩」的寧靜和功德。

我找到了我的「西天」,其實,就在一筆一劃間。(掌聲)

於彼法師,應修供養,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諸佛護念,所求願滿,乃至菩提。

世尊在這裡告訴大眾修菩提行時,別忘記供養法師。身安則道隆,如果出了家,都餓得要死,叫我如何修行!(眾笑)世尊說「一切所有資身之具,悉皆施與,勿令乏少」,細細揣摩世尊話裡的意思,其實世尊是在強調,對出家人最大的供養應限於「資身之具」,這是世尊對出世生活所制定的標準,世尊的許多弟子都能如法奉行,近代高僧弘一法師就是其中的一位,「一衣一缽」的簡樸鑄就了他完美的行持和人生。

如果我們稍稍留意一下我們的生活,我們或許會對我們的貪得無厭而心存慚愧。

這幾年,上海許多老闆每年都要來九華山敬香還願,也不知他們從哪兒得到的消息,說地藏菩薩是管土地的,(眾笑)那些老闆的事業大多與土地有關係,他們有的是房地產大亨,有的在挖山取礦。最近,政府的有關部門加大了對房地產及礦產開發的管理力度,有許多老闆叫苦並埋怨地藏菩薩不靈,說如今的房地產及開礦等有關土地資源的生意越做越艱難。地藏菩薩啥時分管土地?(眾笑)如果真是這樣,我敢肯定,當菩薩看見眾生千方百計僅為滿足自己的物質享受,而瘋狂地掠奪並破壞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和環境時,就算那些老闆在菩薩座前燒高香、磕大頭,菩薩也會不屑地轉過臉去,因為佛菩薩是絕不會跟商人「權錢交易」的。(掌聲)

人類在很多時候真的需要去檢討自我,用懺悔之心去關愛和憂患各種的生命形態。

如果我們的一切所有不是限於資身之具,那麼,我們的生活就沒有節制,其實,這比單純的貧窮更難堪,因為我們內心的慾望會產生無有止境的罪惡和貪婪。

世尊曾這樣告誡他的弟子們:富貴修道難!

爾時,曼殊室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當誓於像法轉時,以種種方便,令諸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

為了增強同學們的體能,前不久,我們學院請來了一位太極拳老師,老師是陳式太極拳第十一代傳人,太極功夫十分了得,那些看似悠悠的動作我們卻學得分外吃力,老師鼓勵我們說:出家人心靜,先熟記基本的動作與套路,並學會用腦子打,拳與太極才能出神入化。

老師的話讓我想起另一件事情。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浙江有位叫徐思眾的小學教師,他發明了一種「珠心算法」。當你在電視上看到主持人無論報給孩子們多麼復雜的數字,孩子們都能用「加減乘除」快速地計算,在你艱難地報完數字的一剎那,孩子們已輕鬆地搶答出正確的答案,那份神奇,簡直是不可思議。

徐思眾老師說,這種「珠心算」是將「算盤」安置在孩子的大腦裡,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只限於四歲至八歲的孩子。徐老師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既懂事,心又淨。一個掌握了「珠心算」的小女孩在接受記者的採訪說,她說她的腦子裡有個算盤,可以有意或無意地計算著各種方式的數字,就連睡覺都不間斷。

文殊師利站起身來對世尊表態,發誓在像法時,以種種方便,令有根機的大眾,常聞藥師如來名號,讓他們能對藥師法門充滿熱情和信心,即使在睡夢中也能感受藥師世界的博大和寧靜。

我說不準太極拳老師所說「要用腦子打拳」和徐思眾老師的「珠心算法」與文殊師利菩薩表白的「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覺悟其耳」之間到底有多少個環節可以連接?而對至心聽聞藥師如來名號而覺悟我們的人生或許是個良好的對應與啟迪,讓根機淺薄的我們心存信念,無有置疑。

【像法】佛入滅五百年後的一千年間,相似於正法時之教法,故謂之像,此時期僅有教說與修行者,而欠缺證果者。佛陀入滅後,有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時。

世尊!若於此經受持讀誦。或復為他演說開示;若自書、若教人書;恭敬尊重,以種種華香、涂香、末香、燒香、花鬘、瓔珞、幡蓋、伎樂,而為供養;以五色彩,作囊盛之;掃灑淨處,敷設高座,而用安處。爾時,四大天王與其眷屬,及余無量百千天眾,皆詣其所,供養守護。

一年輕人要出家,師父卻遲遲不給他落髮,師父叫他多拜佛,求佛菩薩加持。於是,年輕人每天傍晚時分在天王殿拜彌勒菩薩。不知是巧合,還是年輕人有意安排,每天的那個時候師父要穿過天王殿到山間散步。師父每天都能看到年輕人虔誠禮佛的身影。一年過去了,年輕人又去求師父給他落髮,師父還是那句話:多拜佛。不知那位年輕人最終能否悟出,師父是讓他拜自心佛,一份源於內心的真誠,而不是拜給別人看的,就像行善一樣,行善望報,或者做了善事生怕別人不知道,這樣的「行善」,讓人覺得是在作秀。那年輕人在拜佛時,應該看到,四大天王就在彌勒菩薩兩邊,他們以凜冽之氣直視著人間的虛偽和功利。他們守護著佛門莊嚴和清淨。

有一士兵隨著連隊趕赴前線戰場,在行軍的路上,他看見一位母親帶著瘦小的孩子在寒冷的路邊,年輕的士兵把他身上僅有的一枚銀元給了可憐的母親,那母親感激涕零,硬把孩子脖子上的長命鎖拽下來給他。那場戰爭打得很慘烈,一個連隊的人全部覆沒,只有那位士兵活著回來了,士兵逢人便說,是那塊長命鎖救了他的命。他說,那顆罪惡的子彈只打穿了他胸前的長命鎖。

三尺以上有神明,有時,我在想,那位母親和孩子或許就是「四大天王及其眷屬」的化身,他們無處不在地守護著善良的人們的健康和平安。

【四大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世尊!若此經寶流行之處,有能受持,以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及聞名號,當知是處無復橫死;亦復不為諸惡鬼神奪其精氣,設已奪者,還得如故,身心安樂。

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消息,說一小偷爬窗檯不慎失手,從四樓摔下來,當場沒命。

為了生計或不務正業去偷點小東西,本沒死罪卻意外死了,是橫死。

《紅樓夢》裡有這麼一節——「王熙鳳毒設相思局,賈天祥正照風月鑑」。賈天祥因思念王熙鳳過度,耗盡了精氣,最後,在「風月鏡」下丟了性命。風月鏡能兩面照人,正面是王熙鳳風情萬般地向他走來,鏡子的背面卻是一具嚇人骷髏。如果賈天祥能悟出美麗的王熙鳳其實只是一具骷髏的轉換,那麼,他就一定能身心安樂,還得如故。

這世間或許本沒有生和死,生死只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變,但因為我們內心有了貪慾才會招來橫死和諸惡鬼神奪走了我們的精氣,使我們的人生受諸劇苦。文殊菩薩問世尊:如果眾生能受持並心繫藥師琉璃如來本願功德,就能了悟生命,超越生死?

佛告曼殊室利: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欲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應先造立彼佛形像,敷清淨座而安處之。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其處。七日七夜,受八分齋戒,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於一切有情起利益安樂,慈、悲、喜、捨平等之心,鼓樂歌贊,右繞佛像。復應念彼如來本願功德,讀誦此經,思惟其義,演說開示。

春秋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秦王得知趙王有一塊價值連城的寶石,叫和氏璧。於是,秦王派使臣到趙國遊說,說他願意用十五個城池換取那塊璧石。趙王明知有詐,又懼怕秦王而不敢拒絕,正在趙王左右為難之時,有一位叫藺相如的大臣自告奮勇,說他願意帶著寶石去見秦王,並向趙王保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這個故事大家都熟悉,叫「完璧歸趙」。

藺相如捧著和氏璧隨秦王的使臣到了秦國,秦王在一個簡陋的偏殿隨隨便便地接待了他。藺相如見秦王讓宮女們嘻嘻哈哈地傳看趙國的國寶,心中很是不快,這樣輕慢的態度,就是對趙國的污辱。於是,他上前對秦王說:璧石雖美,但有瑕疵,讓我指給您看。秦王叫宮女將寶石遞給藺相如,藺相如舉璧石退至殿柱前,橫目怒對,厲聲對秦王說:當得知秦王您要這塊璧石時,趙國朝廷上下焚香頂禮,齋戒七日,如果秦王您真的喜歡這塊稀世之寶,您應先召集秦國的文武大臣,敷清淨處,散種種花,燒種種香,以種種幢幡莊嚴殿堂。您和您的大臣們也應像趙國文武百官一樣,七日七夜,食清淨食,澡浴香潔,著清淨衣,應生無垢濁心,無怒害心來迎請這塊舉世稀寶——和氏璧。

藺相如的一席話怎麼像我們今天讀誦的藥師經文?(眾笑)是的,這個故事可對世尊肯定文殊菩薩及大眾以清淨心供養藥師如來的解讀和在現實世間裡的延伸。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

蘇東坡經常跟佛印和尚在一起談經論道,一天,他們又在一起打禪機,蘇東坡問佛印和尚說:你看我像什麼?老實的佛印和尚脫口而出,說:我看你像佛。蘇東坡聽了很快活,他又問佛印和尚:那你知道你在我眼裡是個啥樣子啊?佛印和尚搖頭不知,蘇東坡說:你在我眼裡像堆牛糞!說完,蘇東坡得意大笑。晚間蘇東坡回到家裡,一想起「牛糞」和佛印和尚木然的表情,心裡還止不住地高興,他的妹妹蘇小妹問他啥事這麼開心,蘇東坡說:平日跟佛印和尚論禪總是輸給他,今天我卻佔了他的大便宜。然後,蘇東坡將白日裡與佛印和尚的對話重述了一遍。蘇小妹聽了卻不以為然地說:哥,人家佛印和尚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你沒聽說佛門人心裡有佛,眼裡就有佛嗎?佛印和尚看你是佛,說明他心裡有佛,而你眼裡卻只有牛糞,哥啊,你心裡裝的都是啥啊?(眾笑)

世尊在此告訴我們,長壽、富饒、官位、男女這一切的一切只是人們眼中的假相和內心的執著,如果我們的心能夠超越這些有為的障礙,去擁抱天地萬物,我們的生活就能「隨所樂求,一切皆遂」。

若復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於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眾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為患。

從前,有一位秀才到京城去趕考,臨近考期時他一連做了兩天的夢,第一天他夢見一顆白菜長在屋頂,第二天他夢見自己打著一把雨傘還戴著一頂斗笠。於是,他去請一位相士為他解夢,相士一聽直搖頭,說,你不要去考啦,你看你的夢,白菜長在屋頂就是「白種」啊,預示著你考「不中」;第二個夢,戴著斗笠打傘,多此一舉嘛!秀才聽了很沮喪,只好收拾書本,準備回家。離開那天,店家見他不樂的神情,問他怎麼回事,秀才仰天嘆息,說自己寒窗十年,「不中」也就算了,竟然還在夢中笑我「多此一舉」。(眾笑)在店家的追問下,秀才道出了心中的鬱悶。誰知店家拱手道喜,說,屋頂上種白菜就是「高種」啊!也就是說,你不只會中舉,而且定是頭名狀元。秀才一聽心頭一喜,可他一想到第二天的夢很快就沒有了心情。店家說,第二天的夢更是好兆頭啊,你想想,戴著斗笠,打著雨傘,說明你是有備而來,雙保險啊!恭喜恭喜!

你看,同一個夢在不同的人看來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所以,如果昨晚我們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時,我們無有恐慌,並且原諒自己夢裡的所為,要知道,君子在夢裡也有小人的行為。(眾笑)

或有水、火、刀、毒、懸險、惡象、師子、虎、狼、熊、羆、毒蛇、惡蠍、蜈蚣、蚰蜒、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

有一位虔誠的佛弟子被洪水所困,他抱著一棵樹,大聲呼喊著佛菩薩名號。這時,有人劃著小船到他跟前,叫他上船,他不,他說佛菩薩會來救他的。小船無奈地離開了,洪水越漲越猛,那樹搖搖晃晃欲隨流而奔去,正在這危急的時刻又一隻小船急駛過來,船上的人拖他上船,他卻抱著樹不放手,他說他一定要等到佛菩薩來接引,並幫他解脫。最後,他被洪水沖走,葬身於水中。到了陰間,見到閻王他很是委曲,他對閻王說佛菩薩騙了他,經書裡白紙黑字,分明寫道:或有水火刀毒等災難,只要憶念諸佛如來,即得救脫。閻王呵道:大膽!諸佛菩薩怎會騙你,佛菩薩都兩次救你,你死活不肯上船,如何得渡。(眾笑)

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解脫。

古時的日本,武士橫行,有一位很有名的茶師跟著主人到京城辦事,為了安全起見,主人把茶師打扮成武士的模樣。一天,主人出門辦事去了,茶師也離店在街上漫步,忽遇一武士要跟他比武,他趕忙說他是茶師,只懂得泡茶,不會武功。武士大怒,說他這樣的妝扮有辱武士的形象。武士要殺死他。茶師一聽傻了,好一會他才回過神來,他難過地對武士說:能不能給我一個時辰的時間,讓我把我的主人交待給我做的事情處理好了再來受死。武士將劍往地上一插,手一揮,說:快去快回,我在此等著。茶師沒有回客店,他一路飛奔到了京城最大的武館,他徑直衝到演武大廳,找到了武藝高強的館長。他直截求館長傳授給他一個武士體面的死法。館長不解,問:學武可防身健體,為的是更好地生,你如何要學體面的死?茶師忙將剛才的遭遇說了一遍。館長沉思片刻,說,你先給我泡壺茶吧。茶師一想到這是今生最後一次泡茶,他就傷心。傷心總是難免的,他索性什麼都不想。他仔細地選茶,洗茶,煮水……此時,他忘記了自己是個即將受死的人。他心閒氣定地將茶捧給館長。茶師的一舉一動感染著整個大廳,眾人屏氣凝神,茶香滿屋。館長對茶師說,你現在不用死了。茶師一下子又回到了現實,他疑惑地望著館長。館長說:你只要用剛才泡茶的心態去面對武士,你就死不了。

用泡茶的心態面對武士?茶師站在武士面前,還在琢磨館長話裡的意思。這時,武士劍已出鞘,一道寒光逼向茶師,茶師一抬手,說,慢!這時,只見茶師將帽子摘下,端端正正地放在地上,接著又將手套脫下,並整整齊齊地放在帽子邊,然後,脫下外衣,不緊不慢地放在手套邊……茶師將身上能放下的東西全放下了,該脫的都脫光了,(眾笑)下一步怎麼辦?茶師雙眼微閉,只得將劍慢慢舉起……這時,只聽得撲通一聲,茶師睜眼一看,只見武士跪在地上,武士說:他行走江湖多年,從未見過如此高手。(眾笑)

講這個故事不是叫大家用喝茶替代唸佛,而是用茶師泡茶的心態去憶念藥師如來,讓我們的心與諸佛妙境往來。當「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時,戰勝對手的不是外力和技法,而是心態和境界。

復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餘天,唯當一心,歸佛法僧。

世尊在此提醒眾生,怎樣才能增長並成就我們道業?世尊說,「唯當一心,歸佛法僧」。

小時候課本裡有篇文章叫《小貓釣魚》。小貓跟著大貓一起到河邊去釣魚,剛把魚餌甩入水中,這時,一隻蜻蜓飛來了,小貓放下魚桿,去追蜻蜓,眼看就要追上,一隻蝴蝶飛來了,小貓又去追蝴蝶,結果大貓提著滿籃子魚回家去,小貓卻空著手,連條小魚都沒有。

好高騖遠,喜新厭舊,這似乎是許多眾生的毛病,而這種毛病會讓我們像「小貓釣魚」一樣一生空過,一事無成。於是,有人提議,在這見異思遷,這山望著那山高的時代,人們應堅守「一生做好一件事」、「一生只愛一個人」的底線,去履行並完成自己曾經的承諾。

補充一句,我們一生只愛的那個人是「藥師如來」。(眾笑)

【餘天】這裡指諸天魔外道。

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芻二百五十戒,苾芻尼五百戒。於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三惡趣生。

師兄弟倆雲遊時被一條河流攔住去路,他們正要趟水過河,這時,見一女子徘徊於河邊。女子迎上來求師父幫助。師兄二話沒說抱著女子過了河,師弟卻困惑,《比丘戒本》裡說不得與女人身相觸,師兄卻抱女子於懷中這麼久。(眾笑)

這個禪宗公案之所以能廣為流傳,是現實生活衝撞著遠古的心性,讓出世的心怦然而慌亂,卻又充滿著詩情和禪韻,給人們一種美的感受和啟示。

我們假設一下,在四野無人,天近黃昏的河邊,一孤身弱女欲渡不能,只好向師父求助,這時還可能會出現兩種情境。第一,兄弟倆雙手合十,低頭對女子道一聲:女菩薩,阿彌陀佛!然後,只顧自己過河,丟女子於荒灘之中。這是對生命及人性的漠視,不是佛弟子應有的精神和慈悲。第二種可能是,兄弟倆見一女子求助,兩人爭搶著去抱女子過河,這樣的熱情會不會有點兒過度?(眾笑)

大家笑過之後,是否覺得剛才的笑其實沒什麼營養,這兩種假設既勢利又低俗。

我有次在《鳳凰衛視》看到一記者問一位道士如何看待並把持教內的清規戒律時,道士說:我擇了我愛的出家生活,我也珍惜我當下的狀態,我心裡充滿著法喜!道士的話自始至終未提及自己如何嚴持戒律,從他淡然又堅定的神情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內心的寧靜和愉悅,這是他對戒的堅定和超越,也是他對自我的信任和肯定。所以,當師弟到了第二天實在憋不住責怪師兄抱著女子過河是犯戒時,師兄只淡淡地說:我早就放下了,你怎麼到現在還抱著。(眾笑)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好香涂身、不歌舞觀聽、不坐高廣大床上、不非時食、不捉錢金銀寶物。

【菩薩戒】發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其戒相為十重戒,四十八輕戒,這是出家菩薩戒;若依優婆塞戒經受戒品,則列六重戒,二十八輕戒,這是在家菩薩戒。

或有女人,臨當產時,受於極苦;若能志心稱名禮讚,恭敬供養彼如來者,眾苦皆除。所生之子,身份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有位母親說起她剛成年的女兒,她不希望女兒將來生兒育子,她說她從沒有想到自己要做外婆,只要女兒能平安健康地生活她就感到幸福和滿足。年輕的女兒恐怕一時還不能明白母親的苦衷,正當青春的她如何懂得兒女的生日是母親的劫日。

這世上如果有種偉大的愛,那一定是母愛。

一位年輕的母親有了身孕,她還得上班,她做的是電腦工作,現代醫學告訴我們,電腦的輻射會影響腹中胎兒的健康,於是,她每天工作時總在胸前掛上一個小兜肚,據說是高科技產品,可以防輻射。

這是在現代文明裡的母親對孩子的關愛,通過這個故事,我們懂得了孩子的健康其實是來自於準媽媽的心態和狀態。今天的我們能「身份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是因為我們的母親善良又真誠的心貼近諸佛如來世界。這裡,讓我們用最深沉的愛,祝福母親!感念母親!

感念藥師如來!(掌聲)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如我稱揚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所有功德,此是諸佛甚深行處,難可解了,汝為信不?阿難白言:大德世尊!我於如來所說契經,不生疑惑,所以者何?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世尊!此日月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諸佛所言無有異也。

這時,世尊問阿難。

阿難自打出家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追隨在世尊的左右。世尊這時向阿難發問,表明世尊瞭解並印證著阿難的根性和悟性。在這萬眾矚目的盛大法會上,世尊心裡明白,自己的提問和阿難的回答會直接關係著法會的和諧和完美。世尊一定還記得前不久他手持一朵金色的波羅花面向大眾微笑一言不發的情景。那天,如果沒有大迦葉的破顏一笑,打破法的死寂,世尊的那次講法或許就沒有太多的禪意和美麗。

那場景,就連今天的我們也止不住為世尊當時的處境而擔心,如果當時大迦葉跟大眾一樣木然著臉,或者是全場的聽眾一起鬨笑,那種場面將是何等的尷尬和粗劣,並直接破壞了禪的深邃和玄秘。這次世尊有意保守,他沒有將他要問的問題拋向大眾,而是直接交接阿難。世尊問:阿難,我剛才稱揚了東方琉璃世界的微妙以及藥師如來的無量功德,你能理解嗎?還沒等阿難作出回答,世尊又追問道:阿難,你相信嗎?

大德世尊,我相信藥師如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我願捐十萬人民幣供養今天的藥師法會,以祈求藥師如來保佑我全家人健康平安,也讓我在事業上步步高陞。世尊聽了一驚,這不是阿難的聲音。(眾笑)

有一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在市中心有所歷史文化館,可館裡一直都很冷清,儘管不設門票,一天下來卻沒有幾個去參觀的人。在離文化館不遠處有座當地的神廟,香火特別旺盛。同一個城區,呈現出兩幅迥然不同的畫面,分明能觸摸到傳統文化與神明在現實生活中碰撞時,神明在人們心裡佔有絕對的優勢,儘管真正影響並留給人類有價值的還是文化和歷史。這裡,我們不難看出歷來人們對神明的崇奉遠遠要超過對文化的渴求,因為生活在當下的人們,有時很難區分哪些是需要,哪些是貪婪?

佛法在東土二千多年的傳播過程中,卻在太多的時候借助了有為的「神通術」,人們心裡的高僧必須有未卜先知,預示禍福的神通。也就是說,高僧是神,菩薩就是更高的神,最高的神當然是如來佛。那麼,世尊當年在菩提樹下到底悟到了什麼?「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果這是世尊的法偈,那麼,世尊已明確告訴我們要用「無常」、「無我」的思想去破除世間有為的假相。這麼說,神通在佛法的傳播過程中就只是方便,不是究竟。也就是說,如果眾生不好好地做人,即使你拿一百萬美金去燒香拜佛,也毫無功德,因為佛菩薩不懂得,或太懂得什麼是功利,什麼是貪婪。

藥師如來不會保佑任何人的自私和自利,他只會時時拂拭並呵護著生活在物慾世界的眾生能有一顆清淨又健康的心。(掌聲)

大德世尊,我不懂得剛才您說了些什麼,我只覺得藥師如來和他的東方琉璃世界博大精深!說這話的人不迷信,又最迷信,一般都有著一定的文化和社會地位。

人們彷彿一提到佛法就會脫口而出,說,佛法真是博大精深啊!這樣說,一方面表達出我們對佛法的景仰和尊重,如果不是關係到現實生活中切身利益,誰也不願去褻瀆自己心裡的神明,眾生從來都是佛與神不分。同時,說佛法博大精深,有意或無意之中將佛和眾生之間豎起一道高不可攀的屏障,於是,佛高高在上,博大又孤單;眾生在人間貪圖著人間享樂,如果家境不錯,很少有人願意跨越自己的人生,用青春和生命去陪伴那邊世界裡的博大精深。有人或許會說等退了休一定要來寺里長期地住下,好好地修心養性,參研佛經。

眾生的許多想法做法真的是太頑固,太聰明。

走進佛門,我們會真切地感到佛制定了那麼多的戒律來規範並要求出世的生活,多餘的舍掉,不想捨掉的也要放下。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佛法是讓我們摒棄外在浮華和庸俗,用減法的生活方式,展現我們本來簡單又純潔的自性。而眾生永遠無法認識簡單,無法瞭解我們錯綜復雜的人生。我們的腦子受到的訓練就是要我們去認識復雜的東西,並且還想得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把本來簡單的生活弄得「博大精深」。佛和祖師們都說「飢來吃飯困來眠」,餓了就吃飯,瞌睡來了就睡覺,這是一種多麼樸實的生命狀態啊,可現代人喜歡折騰,吃頓飯還得要有人請,請人吃飯,必定要喝酒,無酒不成席。喝酒更是五花八門,什麼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一口men()。(眾笑)這麼說,武松在景陽崗一口氣吞了十幾大碗酒,那又是哪一類的感情?(眾笑)佛弟子不說喝酒,我們來說喝茶。喝茶本來是為了更好地解渴,或提神,可現代人會找幾位小姑娘用各種優雅的手勢來泡茶,彷彿這樣喝茶方式才叫功夫,才夠品位,才是禪茶一味。

所以說,「博大精深」的不是佛法,而是眾生。

化繁為簡的才是佛法,才是一種大智,一種真正的博大精深。(掌聲)

大德世尊,東方琉璃世界真的有您說得這麼簡單嗎?問話的人是位女眾,她直接向世尊提出憋悶於心許久的疑問。

她說她是個佛教徒,還授了菩薩戒。這幾年走了許多的寺院,卻找不到寺院原本的那份清淨,她說現在的寺院比鬧市還要熱鬧,寺院的管理也跟現在企業和官場一樣勢利。她還說,前幾天,在報紙上看到某寺院裡的出家人跟導遊一起唱雙簧,矇騙善男信女,一把成本只需幾塊錢的香燭,賣給善良又無知的信眾竟然高達上千元。出家人不是說不貪名利,放下名利嗎?可層出不窮的各樣弘法建寺及佛事活動似乎只為更多的名和利。名聞利養本身容易障道,並滋生僧團自身的腐化,更會招致世人的嫉妒,而導致人心和社會的不平。

世尊,您說,現在的佛教徒是不是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了自己當初為什麼要出家,您當年不是放棄「轉輪王」的權貴生活而走向苦行的山林嗎?可現在的大和尚陪同的為什麼不是官員,就是商人?做為出離世間的佛教,不該直接給予眾生物質上的需求,因為物質的生活無非是讓我們消耗更多的資源,而這個世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如果說把這個社會比作是一座城市,我們都知道城裡的土地是寸土寸金,作為政府和商人可以多造高樓,讓喜歡家又有點錢的人們能夠安居樂業。而宗教則是許多高樓之中的公園,還給人類一片綠色,一份陽光和清心,讓有錢的人和沒錢的人都能漫步其間,共享這裡的寧靜和神聖。

這才是我們追求的和諧的社會,這就是我們信奉的東方琉璃世界。(掌聲)……

世尊默然。

這時,只見阿難站起身來,坦露右肩,胡跪於地,至心恭敬地對世尊說:大德世尊,我於藥師如來所說相契,不生疑惑。為什麼?阿難自問自答:一切如來身語意業,無不清淨。從阿難片言隻語裡,流露出他對東方琉璃世界的信仰全然發自內心。

【阿難】梵名,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世尊!有諸眾生,信根不具,聞說諸佛甚深行處,作是思惟:雲何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一佛名號,便獲爾所功德勝利?由此不信,還生誹謗。彼於長夜失大利樂,墮諸惡趣,流轉無窮!

一天,阿難走入一片竹林,突然聽到一比丘的唸誦聲: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見之。

阿難聽了不能理解,世尊常說六道輪迴的痛苦,並讓眾生徹悟無常,了脫生死。可今天這位比丘怎麼在此讚歎水老鶴?(眾笑)阿難忙上前問比丘念的是啥子經文。比丘見是阿難尊者,說:剛才我念的是世尊所說的法偈啊!

比丘說完,又自顧念那偈語。

阿難聽了心裡很難過,世尊剛在拘尸那迦娑羅雙樹林間入寂,世尊的教法已面目全非了。阿難上前打斷了那位比丘的誦念,問那比丘偈語是從哪裡學來的。比丘說:我師父教的唄。阿難說那是錯的,正確的偈語是:

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這不是跟「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個意思嗎?比丘感慨不已,也感恩不已。比丘又說:謝謝阿難尊者,現在我終於懂得在這世間學修一輩子,只為見只水老鶴是多麼的沒意思。(眾笑)

那比丘得到阿難的指正,歡喜而歸,見到了他的師父,並告訴師父剛才遇到阿難和世尊所說的正確的偈語,誰知師父聽了很不高興。師父說:阿難老朽,腦子不靈光了,說話總是說錯,不要理睬他,以前我教你怎麼念的你還接著怎麼念。

「若人生百歲,不見水老鶴」。(眾笑)

這位師父不但信根不具,還對正法言生誹謗,他自已於長夜失大利樂不說,還讓這種罪過流轉無窮,迷失更多的眾生墮諸惡趣。

佛告阿難:是諸有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至心受持,不生疑惑,墮惡趣者無有是處。

一老和尚帶著幾個小和尚在山間行走,彎曲的山道在幽靜的林木中自在地延伸,走在這樣的道上,讓人忘情又興奮。猛然一小和尚歡呼:前方有人家啦!大家透過山林向前遠望,只見路的盡頭有一片紅磚牆面的樓房,在綠蔭環抱中有如花兒綻放一般美麗。走近一看,大家都覺意外,誰都沒想到這麼漂亮的住處竟然是所看守所。一小和尚高興地說:師父,這環境真好,什麼時候我犯點小錯誤到這裡住幾天。(眾笑)小和尚說時無意,話一出口又追悔莫及。他趕忙又說:師父,我不要到這裡來住。老和尚平靜地對小和尚說:只要你遵紀守法,聽諸佛如來的話,用功修學,你就是想來這裡,人家也不會收你的。

阿難!此是諸佛甚深所行,難可信解;汝今能受,當知皆是如來威力。阿難!一切聲聞、獨覺,及未登地諸菩薩等,皆悉不能如實信解,唯除一生所繫菩薩。

佛法廣大不度無緣之人。

世尊對阿難說:阿難,因為你深信藥師如來的甚深所行,這是你信佛的內因,而諸佛如來的威力則是外緣,當內因和外緣高度統一時,你就會置身於一個理想又圓滿的世界裡。
世尊接著說:

阿難,一切聲聞、獨覺,還有沒有登地的諸菩薩,他們都不能信解藥師如來的甚深所行。世尊說到這裡,話突然一轉,說:唯有一生所繫菩薩能如實信解。

聽世尊這麼說,博學的阿難尊者一定瞭然於心,而今天根機淺薄的我們因無法領悟諸佛如來的甚深所行而顯得越發狹隘。在這段不太長的經文中,同時出現了阿難、聲聞、獨覺、未登地諸菩薩,及一生所繫菩薩。在座的各位,聽說你們大多去過印度朝聖,沿著世尊弘法的足跡一路追尋,大家不但親臨感受世尊在靈鷲山勝境說法的殊勝,也有幸禮敬了阿難尊者的墓地。阿難是世尊的堂弟,他博學強記。世尊入滅後,因僧團的懈怠,大迦葉發起了五百比丘在王舍城結集,那次結集由阿難尊者準確無誤地當著那麼多比丘的面憑記憶誦出了世尊一生為大眾的開示,並博得了滿場掌聲的肯定。阿難尊者生活在現實的世界裡,他一生的學修對佛法的傳播都有極強的現實意義。那麼,這裡的聲聞、獨覺和未登地菩薩又指的是誰,一生所繫菩薩他到底在哪裡?

《藥師經》歷來被看作是一部簡單但不易懂的經典,這大概是東方文化喜歡會意而不善言傳,於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只好人云亦云地說服自己,也許真的不需要理解,只要每天把經典不斷地誦讀,有一天自然會領悟於心。但是誦讀了許久,仍然不見悟的蹤影,這時我們或許不禁開始懷疑那些強調意會的人可能沒一個真的與藥師世界相契相應,大家都只是滿口佛言法語說著相似的佛法,來炫耀自己和佛法的玄深。在這個虛假的世界裡,只要穿上了僧衣,人們就會把我們奉為無所不知的佛菩薩轉世,我們對信眾的任何苦惱也都能用玄而又玄的法語做出針對性的開示。事實證明,大言不慚或道貌岸然恰巧能被善良的中國文化所接納,還能製造出超世的悲情,並贏得大眾的恭敬和信任。

當然,我們也會關注著現實世界的眾生,在對佛經的詮釋和註解,更多地停留在一些道德層面上,或秩序規則等範圍。有時,我們禁不住要問,難道諸佛甚深的真理就僅於此嗎?除了「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之外,還有沒有更深的道理?難道真的只要念一句藥師如來名號我們就無病無災、無惡無罪嗎?還有,一生所繫菩薩,您說您要來到娑婆世界救度眾生,卻為何要我們等您一萬年?(眾笑)人生苦短,譬如朝露,可這難以參透的真理為何要引眾生到玄之又玄的境地,難道古老智慧真的那麼殘忍嗎?生命的苦難有那麼多的餘暇可以拖延、揣摩和猜測嗎?

自古至今,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誤了多少年少?那永恆的生命對於今天的我們保持著一份遙遠和神秘,一份讓苦難眾生難以契入的不可思議。(掌聲)

【迦葉】摩訶迦葉,為佛十大弟子之一,以頭陀第一著稱。在靈山會上,受佛正法眼藏,傳佛心印,為禪宗初祖。生平修頭陀行,遵佛囑於雞足山入滅盡定,待彌勒佛出世時,傳佛僧伽梨衣。

【娑婆】梵語,意譯忍、堪忍。即釋迦牟尼進行教化之現實世界。此界眾生安於十惡,忍受諸煩惱,不肯出離,故名為忍。

【聲聞】梵語,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

【獨覺】又名緣覺,或辟支佛,是於無佛之世靠自己覺悟的力量而脫離生死的人。

【登地菩薩】(術語)入初地即歡喜地行位之菩薩也。

【一生所繫菩薩】(術語)與一生補處菩薩同,盡此一生就能補到佛位的意思。如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彌勒菩薩在經過兜率天之四千歲,亦即人間五十六億七千萬(一說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將降生到我們這世界,而在華林園龍華樹下成佛。並三會度生,轉妙法輪。這三次度眾法會,號稱『龍華三會』。

阿難!人身難得;於三寶中,信敬尊重,亦難可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復難於是。

世尊在許多的法會上都這樣特別強調:人身難得!為了讓眾生更好地理解並珍愛生命,世尊就地抓起一把土,又將土撒向大地,然後伸出手對大眾說:得人身者,如爪上塵;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世尊在這裡不但告訴大眾得人身難,而聽聞藥師如來名號並能如是信奉者,就比難得的人身還要難得。

阿難!彼藥師琉璃光如來,無量菩薩行,無量善巧方便,無量廣大願;我若一劫,若一劫餘而廣說者,劫可速盡,彼佛行願,善巧方便無有盡也!

世尊在此對藥師如來的無量功德由衷地讚歎,並且告訴阿難及大眾,由於眾生的不同根性,藥師如來在行菩薩道時,運用了無量的善巧方便。

「善巧方便」,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裡蘊含了佛菩薩無量的苦心和悲願。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人群又有著不同的信仰。在中國歷史上,文人們都喜歡跟禪師交遊,文人的目光全部投向不立文字的禪宗。談素琴,閱金經,這裡的「金經」是指禪意濃郁的大乘經典《金剛經》,彷彿只要在案頭放上此經,就能讓自己心閒氣定。

《金剛經》裡簡練又玄奧的義理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的,特別是不認識字,或者說不想認識太多字的人,(眾笑)那麼,淨土法門善巧方便地照顧並接引了這些普通人的信仰,唸好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當然,中華文明是特別重禮尊德的文化,於是,佛典在東土的弘傳往往偏重於禮儀與道德標準。

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善巧和方便,作為一個出世的宗教當然不應囿於有為的道德與各種規則,只有超越道德,破除規則,我們的心性才能真正得到釋放和昇華,禪宗講「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而老莊的「無為而無所不為」,都是放下了世間的假道德與價值標準,只有這樣,我們的心才能回歸到道德和規則的本源,自然而又有秩序地遵守自然和人文的法則。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救脫,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曲躬合掌而白佛言:大德世尊!像法轉時,有諸眾生為種種患之所困厄,長病羸瘦,不能飲食,喉唇乾燥,見諸方暗,死相現前,父母、親屬、朋友、知識涕泣圍繞;然彼自身臥在本處,見琰魔使,引其神識至於琰魔法王之前。

師父幾天都不吃不喝,瘦得不行。弟子們買來了上好的營養品,求師父隨便吃點,師父不吃,也不說話。一天,一細心的弟子在師父的床頭發現了一個條子,上面有師父顫巍巍的手跡——「兩天」。一定是師父自知時至,兩天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於是,弟子們奔走相告。師父的弟子多,當天就有好多的弟子趕到了寺裡,大家圍著師父二十四時不間斷地唸佛,弟子們要用他們虔誠的心誦出彌陀聖號送師父在人間走完最後一程。兩天很快過去了,兩天裡,師父像入定似的跏趺在他的禪榻上,悄無聲息。師父已經走了,去了他的世界。弟子們的唸佛聲陡然增高,師父的中陰身還沒有離開,弟子們的聲音密集又悲愴。突然,佛號聲嘎然而止,誰都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弟子們臉上的表情木木的,只見師父的身體動了一下,隨即睜開了眼睛。還沒等弟子們回過神來,只聽師父輕聲說:到琰王那裡走了一程。(眾笑)

沒幾天,師父的身體回到了從前,可以吃些簡單的稀飯了,可他依舊不吃圍繞在他床頭的各色補品。在弟子們的攙扶下,師父還可以下床到寺前太陽下走走。有弟子問:師父,閻王爺是個啥樣子?一定很凶吧!師父卻只說,他當時腦子快速地浮現一連串的人生回放鏡頭,每個鏡頭似乎都在與人爭吵。弟子又問:那閻王對您說了什麼?師父笑著說:閻王說,快回去,你時候沒到,你晚年還要享你的弟子們的福啊!(眾笑)

【救脫菩薩】此菩薩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而得名。

【琰魔王】亦稱「閻王」。據法苑珠林記載:閻羅王往昔為沙毗國王,與鄰國戰而敗,國王忿極,與諸大臣兵卒皆發願,願死後為地獄主,執鄰國諸惡人,一一投之地獄以洩忿。後此國王,死後為閻羅王,其大臣兵卒,亦皆為地獄官卒。

【中陰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後尚未投胎之前,有一個由微細物質形成的化生身來維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陰身。此中陰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經過七番生死,等待業緣的安排,而去投生。

然諸有情,有俱生神,隨其所作,若罪若福,皆具書之,盡持授與琰魔法王。爾時、彼王推問其人,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

魏王問扁鵲,你家兄弟三人,哪個的醫生最高。扁鵲老實地回答,說,我大哥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我最差。

魏王不解地問,那為何他們默默無聞,而你的醫術卻名揚天下?

扁鵲說:因為我只能在人們生命垂危的時候才能出手下藥,往往能夠起死回生,雖保住了病人的性命,卻大傷病人的元氣,還會留有後遺症,但是,我卻能名傳天下。

扁鵲接著說:我二哥治病,可以在病剛起之時,他用藥就把病除了,大家總以為他只能治小病,不知道這個病發展下去,那就是要命的絕症。

扁鵲還說:我大哥醫病能防患於未然,一個人生病了,但還沒有顯出病症,他手到病除,把病根除了,但這個人就像沒得病一樣,所以大家都以為我大哥不會醫病。

最近,有這樣一個報導,說中國人口眾多,在醫療衛生方面十多億人不能靠吃藥打針來確保身體的健康,於是,有人提出要多建公園及健身場所,讓生命在自然和運動中得到健康和提升。
常聽人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是,那法庭上雙方律師據理力爭的氣勢太像《西遊記》裡的真假美猴王,連他們的師父「唐僧」都分不清哪個是假,哪個是真?現在的法官真的是太需要有一雙火眼金睛,去分辨誰是良家女,誰是妖精。(眾笑)有時,人們對司法的不信任還有許多的人為因素,比如證據銷毀,人為的偽證等等,而導致許多人像竇娥一樣蒙冤終身。

看到這麼一例案情,一位老人很早就失去了兒子,她一手把她的孫子帶大,正當孫子成年走向社會的時候,老人家又遭遇到人生的最大不幸,她的孫子與人爭鬥中又永遠地離她而去。老人悲痛萬分,最後司法給了她一個公正,法庭宣判殺害她孫子的凶手的死刑。當記者問老人對這樣的判決滿意嗎?老人的心裡滿是苦痛和淚水,老人哭著說她不要司法的公正,她只要與她相依為命的孫子。

古希臘賢者畢阿斯同一些不虔誠的人一起航海,當遇到暴風雨時,就連那些不虔誠的人也開始求神保佑,畢阿斯就說:安靜點,不要讓神們得知有你們在船上。

這時,我們回頭看看扁鵲三兄弟,醫術最高的老大卻被只看眼前利益的人們所忽視,現代人不追求戶外運動和心的寧靜,偏要到病入膏肓時呆在醫院病房裡渴望著扁鵲的起死回生,難怪畢阿斯要那些不虔誠的人閉嘴的,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其實就像無可奈何的法律在宣判最後的死刑。而佛教的「三世因果說」正好把握著醫學與健康、道德和法律之間誰重誰輕,我們一生的所作所為都清晰地記在閻王的生死簿裡,琰魔法王計算所作,隨其罪福而處斷之,誰都不存在漏網的僥倖,在因果面前那才是真正的人人平等。如果我們每一個人的意識裡能樹立良好的善惡報應和因果輪迴觀,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積極行善,用日積月累健康和幸福去展望並履行著我們的今生和來生。

【俱生神】屬天部。據舊華嚴經卷四十四入法界品、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等載,常騎在人之雙肩,在人死後即向閻魔王報告有關該人之出生與善惡之二神。

時彼病人,親屬、知識,若能為彼歸依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請諸眾僧,轉讀此經,然七層之燈,懸五色續命神幡,或有是處,彼識得還,如在夢中明了自見。或經七日,或二十一日,或三十五日,或四十九日,彼識還時,如從夢覺,皆自憶知善不善業所得果報;由自證見業果報故,乃至命難,亦不造作諸惡之業。是故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皆應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隨力所能,恭敬供養。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曰:善男子!應云何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續命幡燈復雲何造?救脫菩薩言:大德!若有病人,欲脫病苦,當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分齋戒。應以飲食及餘資具,隨力所辦,供養苾芻僧。晝夜六時,禮拜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讀誦此經四十九遍,然四十九燈;造彼如來形像七軀,一一像前各置七燈,一一燈量大如車輪,乃至四十九日光明不絕。造五色彩幡,長四十九手,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三國演義》裡有這麼一個情節。孔明帶著上將姜維、魏延等大隊人馬,北上伐魏,孔明一向用兵如神,可他這次遇到了真正的對手——曹魏的實際掌權者司馬懿。儘管司馬懿曾經是孔明的手下敗將,可這次交手中孔明的確沒佔到什麼便宜,司馬懿對孔明小心謹慎,步步為贏(營)。這天,蜀魏兩軍在五丈?上對峙。這時,又有不利的消息傳到了蜀營,當孔明得知東吳孫權的三路人馬欲合蜀圍魏,皆被司馬懿擊退時,孔明長嘆一聲,一頭裁倒在地,昏死過去。嚇得姜維等人手足無措,急忙鳴金收兵。回到營寨,孔明終於醒了過來。當天夜裡,孔明讓姜維陪著走到帳外,這時,夜深人靜,星宿清明,孔明仰觀天象,十分驚慌,急回帳內,他對姜維說:我恐怕時日不多啦。姜維不解,他茫茫地看著孔明。孔明說,我剛才望見眾星之中,客星明亮,主星幽暗,天象如此,吾命可知。姜維一聽,失聲痛哭。孔明安慰說:我會祈禳(rang祈禱消除災殃)之法,你可引甲士四十九人,環繞帳外,並在帳房四周點四十九支小燈,我在帳中燃七支大燈,如果七天之內主燈不滅,我的命就可以增加十二年。

姜維領命而去。孔明依照他自己的計劃在帳內全心祈禳,一轉眼到了第六天,主燈依然明亮,孔明心中甚喜。正在這時,忽然寨外人聲吶喊,孔明剛想讓姜維出去看個究竟,只見魏延飛奔到他跟前稟報:丞相,司馬懿的人馬已衝進了營地。魏延跑得太快,捲起的風竟然將主燈撲滅,孔明一下子癱坐在地上,姜維拔劍要殺魏延,孔明阻止嘆道:不關魏將軍的事,是我造業太重,天滅我也!

孔明的祈禳之術與《藥師經》裡如何供養藥師如來之法似乎有著相同的道理和功德。讓我們回到經文,這段經文說得很清楚,用七盞燈對藥師如來的供養與孔明祈禳的方式相似,可孔明忽略了,消災延壽「應放雜類眾生至四十九,可得過度危厄之難,不為諸橫惡鬼所持。」

孔明曉得祈禳延壽之法,卻不懂得戒殺和放生。

孔明神計妙算,在他不長的一生中指揮了無數場的戰役,每一次與敵方交手都殺死對手無量無數,有時,手無縛雞之力的孔明在戰爭中表現了他的不擇手段和極度的殘忍。
孔明曾平掃南蠻孟獲時打過這樣的一場戰爭。

孔明設計將孟獲的盟軍烏戈國主兀突骨三萬軍馬圍困於盤蛇山谷中,然後,採取了火攻。一時間,滿谷火光衝天。孔明站在山上往下看,只見蠻兵被火燒得互相擁抱,皆死於谷中,臭不可聞。那慘境,連孔明自己也忍不住落淚嘆道:這場戰爭我們贏了,我雖然有功於蜀國,可必折壽無疑。

其實,那些被燒死的「蠻軍」,只是一些無衣無食的平民百姓。

【救脫菩薩】此菩薩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而得名。

復次、阿難!若剎帝利、灌頂王等,災難起時,所謂: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彼剎帝利灌頂王等,爾時應於一切有情起慈悲心,赦諸繫閉。依前所說供養之法,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由此善根及彼如來本願力故,令其國界即得安隱,風雨順時,穀稼成熟,一切有情無病歡樂。於其國中,無有暴惡藥叉等神,惱有情者,一切惡相皆即隱沒;而剎帝利灌頂王等,壽命色力,無病自在,皆得增益。

阿難!若帝后妃主,儲君王子,大臣輔相,中宮綵女,百官黎庶,為病所苦,及余厄難;亦應造立五色神幡,然燈續明,放諸生命,散雜色花,燒眾名香;病得除愈,眾難解脫。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數罟(gu)不入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這幾句話出自於中國的聖人孟子。孟子其實很有遠見,二千多年前的他,似乎洞察到今天的人心。他說:只要按時而不誤農耕,順其自然規律,這樣,人們就會豐衣足食。可現在的人們總喜歡挑戰極限,用大棚和有毒的化學物質違時地催生出許多高產量卻會致癌食品。我昨天還在《聯合早報》上看到了人們這樣的擔心,說水果之王的榴槤本來一年才結果一次,可現在的水果市場上一年四季都有榴蓮吃,更讓有些人不接受的是,有人要利用現代科技除去榴蓮的「臭味」,其實,對於愛吃榴蓮的人來說,那是一想起都讓人忍不住流口水的香味啊!(眾笑)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森林被砍伐。人類砍樹可以說達到了瘋狂的程度。小的時候,我記得河岸邊滿是高大的柳樹,和山丘上那茂密的松林。如今那樣的生態永遠只是一份記憶,一份傷心。

孟子又說,人們控制一定數量的魚網捕魚,或許說,我們把網魚孔規定在一定的尺度,保持著一定的漏網之魚,這樣,生態才能平衡。可是張三突然把魚網孔縮小,於是,張三暴發了。張三破壞了本有的秩序,使他的魚量比別人增多了好幾倍,可他並沒有受到社會的指責,反而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電視台、報紙鋪天蓋地從正面宣揚了張三的智慧和成果,在漁界引起了轟動效益。張三還真不負眾望,他很快註冊並成立了「最小網孔張三捕魚無限公司」,(眾笑)這時,王五、趙六該如何,他們又如何承受「張三式」的誘惑和壓力。他們心裡很清楚,如果不把魚網孔變得更小,日子將無法維持,王五的老婆已多次罵他是個沒出息的東西,如果現在還捕不到人家張三起家時的一半的魚量,明天就到法庭離婚。(眾笑)

特別是趙六,他已是「奔四」的人了,還沒談好對象,可現在女孩子都說張三是最有魅力的男人。(眾笑)女孩們早就放話說,要嫁就嫁像張三那樣的男人。(眾笑)說到這裡,我們也說說我們的佛教自身,作為當代的出家人,面對這個物化的社會,我們該怎麼辦?我們是「與時俱進」,還是堅守那不可改變的「魚網孔」?人在很多的時候,最痛苦的事情也許並非什麼艱難險阻,而是選擇。我們到底該怎麼辦?好啦!我在台上,我的地盤我做主,(眾笑)我來告訴大家,也顯示著我們出家人的智慧和勇猛。依我看,乾脆將魚塘的水抽乾,也成就那個成語———「竭澤而漁」。(眾笑)

人類破壞自然,也得到了應有的懲罰和報應。自然終於叛逆了——大氣變暖了,河流污濁了,旱災、水澇威脅著脆弱的人類,SARS(非典)等傳染病傷害了無數個幸福的家庭……

人類與其說在這世間創造了許多的輝煌,還不如說,人類更多的是給自己和後人留下了罪業和苦難!(掌聲)

【剎帝利】梵語,意譯地主、王種。乃印度四姓階級中之第二階級,地位僅次於婆羅門,乃王族、貴族、士族所屬之階級,系從事軍事、政治者。

【灌頂王】古代印度於國王即位時皆行灌頂儀式,以四大海之水灌新王之頂,表示祝福。
爾時,阿難問救脫菩薩言:善男子!雲何已盡之命而可增益?

這時,阿難尊者問救脫菩薩:菩薩,為什麼有人命已盡,卻能增壽延年呢?

聽了阿難尊者的問話,或許有人會問,阿難尊者不是世尊十大弟子中的多聞第一嗎?這世間難道還會有他所不知道的事情?那麼,阿難尊者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在明知故問?這個問題我們在此暫不做闡述和爭論。我們來關注一下阿難尊者話裡的另一重難以解答,又直接關係著眾生的生死大事。

阿難尊者問救脫菩薩「已盡之命而可增益」,可見,尊者一定知道壽命何時盡,或者說,已盡的壽命又有多少歲月是屬延伸。對於眾生來說,我們怎樣去界定我們的壽命到底有多長?(是六十歲,還是七十歲?)我們又如何知道我們的生命哪些段是屬於額外的增益?(六十歲、七十歲是本有的壽命,還是包含了增益的壽命?)閻王爺只知道把眾生從陽間帶到陰地,而在陽間從不公開那本與眾生壽命息息相關的生死簿。

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高行健先生在《靈山》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他生病了,是肺癌,被醫生判了死刑,專家會診的結果是他頂多還有半年壽命。於是,他沉痛又無奈地回到家裡,等待著生命最後時刻的到來。半個月過去了,他遠方的弟弟來到他身邊,並勸他去醫院復查,他順從了弟弟的要求,可他心裡清楚,這個時候再去醫院只是給家人一些自我安慰,到時無非一樣隨著閻王的旨意走向輪迴和地獄的深處。在醫院裡,他坐在醫生的辦公室裡,他說他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他自己也未曾察覺,他聽見了他心裡正默唸著藥師如來的名號聲,而且十分的虔誠純然發自內心。

「沒有。」醫生拿著剛出來的胸片說。

「沒有?」他都不敢相信醫生的話是真的。佛說歡喜,這是他擺脫絕境的最初心態,也是他最實在的幸福,他受到了藥師如來的關照,奇蹟就這樣出現了,但他還只是竊喜,不敢貿然袒露。

「要不要再查查。」他的弟弟小心地問醫生。

「再查什麼,這樣不是很好嗎?」醫生呵斥道。

「可半月前那胸片上的陰影又怎麼解釋?」他的弟弟止不住還問。

「沒有就是沒有了,消失了,還怎麼解釋?感冒、肺炎,都可能引起陰影,好了,就消失了。」醫生扭轉靠椅,對他和他的弟弟不再理會。

他拾回來了一條新的生命,他的壽命得到了延年和增益,他感謝醫生,可醫生沒有提到「心境」,他一直在心裡問自己,心境會不會改變胸片上的陰影?

救脫菩薩言:大德!汝豈不聞如來說有九橫死耶?是故勸造續命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

救脫菩薩沒有直接回答阿難尊者的問題,菩薩反過問尊者說:尊者,您常在世尊的身邊,難道您沒聽世尊常說人有「九橫死」嗎?

看這段文字時,我們應心存感念,不僅是對這段文字的內容,還有文字的表達方式。

在一輛開往九華山的大巴上,有一位自稱從美國回來的華僑,他說他是佛教徒,出生在美國,在大洋彼岸他擁有許多的土地和房產。他跟坐在他身邊的師父說:這次是專程從美國飛來到九華山朝拜地藏菩薩。師父說他就常住在九華山裡,那人一驚,趕忙衝著師父合掌問訊,隨即從手提包裡掏出一個紅包,激動得不能自己,緣分啊緣分!那份恭敬和欣喜,就像見到了地藏菩薩。師父接過紅包,打開一看,裡面裝的是美金。

師父說,今天我們同乘一車是緣分,這緣分屬於車上的每一個人,如果你心誠,應普同供養才對。那人一拍腦門,連說菩薩!緣分!就這樣,車上每一個人都得到了一張一百圓的美金。咱們一車人啊,今日真高興。(眾笑)天上真的掉下了餡餅,大眾好開心。這時,師父轉身對大眾說: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我們接受了這位先生的供養,也得回贈一份小禮物,略表我們的心意,大家說好不好?

「好!」眾人齊聲附和。

回贈什麼禮物呢?出門在外,大都兩手空空。還是師父有智慧,師父說,我們就回贈給這位先生一百元人民幣吧,他在中國正好用得著。說罷,師父從自己的香包裡拿出一百元人民幣來,那人擺手直說NoNoNo!(眾笑)師父說必須收下,這是地藏菩薩為我們結下的緣分。眾人也學著師父的樣子邊遞錢,邊說「地藏菩薩」和「緣分」,把那人感動得連連哈腰合掌、接錢——Thankyou!菩薩啊緣分!(眾笑)

車一路歡奔,進入九華山地界時,突然有人說美金是假的,眾人一陣驚詫:怎麼,美國的錢也有假的?(眾笑)大家回過神來,卻找不著師父和那位先生。他們不知啥時下的車。這時大家才明白,師父和華僑全是假的。(眾笑)「師父」和那位「華僑」的一唱一合,那是早已編排好了的明知故問。

這段經文,我們不難看出,阿難尊者當著無量大眾提出一個又一個與尊者身份極不相稱的問題,很明顯,博學的尊者是在明知故問。

同樣是明知故問,同樣活躍了當時的氣氛,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思想和目的。

這裡,我們也得常常提醒自己,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我們一定要防範自己的貪慾之心,無論他人說得如何天花亂墜,只要是關係到錢,不管是「美金」和「大師」,都要小心前方是陷阱。
阿難尊者的明知故問,不僅增強了法會的豐富性和生動性,更重要的是替眾生說出了心中的疑問。

我見這樣的一個報導,有人對著記者及無量的電視觀眾說:我們的錢包現在鼓起來了,單位還給我們買了醫療保險,以後,就再也不怕生病啦。

我們都知道,有了錢不等於就有健康,我們享受公費醫療,也不等於我們就可以延年益壽。有很多的人,在沒錢的時候身體還算陽光,可一旦有了醫療條件就感覺身體這裡發慌,那裡不適。那就趕緊上醫院唄,千萬不要耽擱了病情。(眾笑)住在大醫院裡,就指望著主任醫師和進口藥物來幫自己補回沒錢時候的身體。持有這樣心態的人,是根本得不到幸福和健康的,藥物的負作用及貪婪的內心紊亂了我們身體本有的智慧。

還有,有些醫生必須完成醫院硬性規定的「任務」,先用各種儀器先輪番把你的看個仔細,然後再來對你身體的各種症狀加以「診斷」和「關心」,就算你本沒病,這時,你的心跟病已對號入座了,無數的病魔正大搖大擺地向你走近。我們常說,貓有九條命,意外死去貓,只要把它放在土地上,貓會通過它自身的能力得以重生。人也一樣,現代醫學告訴我們,人體有百分之七十的病是無須吃藥打針的,人體的自身智慧會平衡、抵禦,並戰勝體內外的各種疾病。所以,「救脫菩薩」更是指我們的自心——心境決定著我們生命的質量和狀態。而諸佛如來勸導世人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去淨化並提升眾生的心境,讓眾生明心見性,不經苦患。

阿難問言:九橫云何?

救脫菩薩言:若諸有情,得病雖輕,然無醫藥及看病者,設復遇醫,授以非藥,實不應死而便橫死。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便生恐動,心不自正,卜問覓禍,殺種種眾生,解奏神明,呼諸魍魎,請乞福,欲冀延年,終不能得。愚痴迷惑,信邪倒見,遂令橫死入於地獄,無有出期,是名初橫。

二者、橫被王法之所誅戮。

三者、畋獵嬉戲,耽淫嗜酒,放逸無度,橫為非人奪其精氣。

四者、橫為火焚。

五者、橫為水溺。

六者、橫為種種惡獸所啖。

七者、橫墮山崖。

八者、橫為毒藥、厭禱、咒詛、起尸鬼等之所中害。

九者、飢渴所困,不得飲食而便橫死。

是為如來略說橫死,有此九種,其餘復有無量諸橫,難可具說!

「到2008年奧運會開的時候,我整六十週歲,到時,一定要到比賽現場去看一看。」這是中國內地一位名人生前的願望。

在之前的一次電視節目錄製中,這位名人突然被主持人問及他貴庚幾何?他神秘一笑,隨後,扳著手指說道:「我今年週歲57、虛歲58了。等到開奧運會的2008年,我正好60歲!活了一個甲子,我就想啊,等2008年我一定要到奧運會比賽現場去看看。」說罷,他還幽默地打趣道:「我60歲啊,北京還為我辦了個奧運會。」

世事難料,他並未等到奧運會召開,因心肌梗塞,便匆匆離開人世。

於是,有許多的報刊在這位名人的「橫死」和「奧運生日」上大做文章,將他生前六十歲生日那年一定要看奧運會的理想作為笑談。「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這首詩是《紅樓夢》中林黛玉葬花的心情和感傷。其實,我們在說別人不幸的時候,又有誰知道,死亡之神哪一天會降臨到我們自己的頭上?

前天,林長讓延續法師陪我到詹葡院瞻仰「廣洽上人紀念堂」,在三樓的展廳,我看見弘一法師送給上人的一幅立軸。寫道:

我見他人死,心中熱如火。不是熱他人,何日輪到我?

「今日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日穿不穿」。世尊不止一次地告誡眾生:人的生命像水泡一樣非常地脆弱。古來淨土大德說:「要把死字掛在眉,才覺西方有滋味」。有一次世尊突然問他的弟子們:「人命在幾間?」有的弟子說:「數日間。」有的弟子說:「飯食間。」世尊都否定了,最後有一個弟子說:「人命在呼吸之間。」

世尊點頭。

是的,人命就在呼吸之間!

復次、阿難!彼琰魔王主領世間名籍之記,若諸有情,不孝五逆,破辱三寶,壞君臣法,毀於性戒,琰魔法王隨罪輕重,考而罰之。是故我今勸諸有情,然燈造旛,放生修福,令度苦厄,不遭眾難。

幾年前,我在學院的院牆外用毛筆寫下一行大字:

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句話出自唐代一位尼師的一首詩,見來學院參觀的人都會在那行字前駐足觀看或拍照留念。我很得意。

上個月,有信士剛進山到學院,就急忙跑來告訴我,說牆外的字被誰擦掉了。他喃喃自語,說上星期他還在字前照了相?他語氣裡流露出失措和惋惜。我說是我把字擦掉了的。(眾笑)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因外界的太多事情,我的內心陡然生起無有止息的煩躁和鬱悶,我都找不到一個出世的僧人在這個世間上應有的方向和空間,好心的朋友總勸慰我,要多跟社會接觸,人不能真空生活。沒出家時我生長在農村,誰都知道,那是社會的最底層,出家後,有人說我放得下,年紀輕輕的就走出了紅塵。聽了這樣的讚歎,我心裡都有些過意不去,我想告訴大家,我本來啥都沒有啊,我又何曾放下了什麼?除了年輕,和那顆年輕的心。

如果出家修行是為了放下內心的貪婪和無明,那麼,這個社會的一切名利、愛恨對於出世的心來說,何為退步,又何必向前?假若我們把這個社會比做作堅實的大地,而出世的心境則是一片深遠的天空。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天地和位置,作為子女,我們得孝敬父母;作為人臣,我們要服務於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作為商人,就得想辦法利用人的慾望去刺激經濟的高速遞增;(眾笑)那麼,作為世尊的弟子,我們願做小草,為人類奉獻出一片綠色和清涼。小草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小草不偉大。(掌聲)我像是領悟了那位尼師超然的心境和流淌在詩中的更深涵義,我讓本來乾淨的牆面又回到了牆面的本真,我為自己「不退亦不進」的心境所感動,我的內心充滿歡喜和寧靜。(掌聲)

【五逆】五種極逆於理的罪惡,即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種是極端罪惡的行為,任犯一種,即墮無間地獄,故又名無間業。

【三寶】佛寶、法寶、僧寶。一切之佛,即佛寶;佛所說之法,即法寶;奉行佛所說之法的人,即僧寶。

【性戒】二戒之一,乃針對性罪而立之禁戒,與『遮戒』相對。此類戒律從犯罪之果報而言,屬於本質之罪惡行為,如五戒中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等四波羅夷,不待佛之制戒,亦不論在家、出家與受戒、不受戒,若犯之,未來必定受報;因其自性就是罪行,為業報之正因,系社會普遍承認之罪惡,並有法規制止之,故稱性戒。反之,遮戒則依佛陀之遮制而設,如酒戒即是。

爾時、眾中有十二藥叉大將,俱在會坐,所謂:

宮毗羅大將,伐折羅大將,迷企羅大將,安底羅大將,頞你羅大將,珊底羅大將,

因達羅大將,波夷羅大將,摩虎羅大將,真達羅大將,招杜羅大將,毗羯羅大將:

此十二藥叉大將,一一各有七千藥叉,以為眷屬。

這時,十二藥叉神將及其無量的部下特別引人注目。這十二位神將與藥師如來的十二大願有什麼關聯?是數字上的巧合,還是寓意著某種不可思議?一天有十二個時辰,一年為十二個月,一紀又是十二年,十二屬相、十二星辰、十二因緣如是等等,又到底意味著什麼?我不知道,但我期待,再過十二年,不是二十年,(眾笑)我和在座的各位同修還能相聚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到時,我們一起走向東方琉璃世界,共修藥師法門。(掌聲)

同時舉聲白佛言:世尊!我等今者蒙佛威力,得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不復更有惡趣之怖。我等相率,皆同一心,乃至盡形歸佛法僧,誓當荷負一切有情,為作義利,饒益安樂。隨於何等村城圍邑,空閒林中,若有流布此經,或復受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恭敬供養者,我等眷屬衛護是人,皆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願求悉令滿足。

我們學院有許多經書,藏經樓放滿了,就只好將各類經書打成包存放在書庫裡。我記得十幾年前的《地藏經》就裝滿了一個書庫。我們把經書放在山門口的結緣書架上流通,讓香客和遊人順手請走。可十多年過去了,倉庫的《地藏經》不但沒有減少,而且又新增了好幾個書庫。因為時常有信眾把他們家裡的佛經拿到學院來,他們說,這些經書是寺裡的師父們贈送的,他們又看不懂,放在家裡怕不清淨而對佛菩薩不恭敬。

前幾天,我又接到了一位信士的電話,她說又有一批《地藏經》要運到九華山來,其中有一部分是給學院的。這位信士我認得,許多年前,她和她的同修們節衣縮食,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組織了一個印經會,她們每年印有大量的經書送到不同的寺院,讓經書和她們的功德隨處流布。她們說師父說了:印經書功德最大,許多的護法菩薩都來護佑她們的家庭平安富有。我想告訴她們我們學院有太多的《地藏經》,可我說不出口,我怕傷了她們的虔誠和自尊。我曾幾次跟她們說,要提高經本的印刷質量,十多年的版本和紙張已很難適應於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可她們每次送來的經書依然簡易得有些粗俗。

有一次,我去九華街上的一個小庵,住持師太見到我她特別地高興,她請我到樓上,請我發心幫她的忙。我當時不知何事,上樓一看,見滿屋子經書。師太說,藏學法師啊,發發慈悲,把這些經書拿來佛學院去,不然,我的房子都快壓塌了。我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因為佛學院也是同樣的境況啊!師太見我不說話,她又說,你來拿經書時,順便拿些香燭和麻油。(眾笑)我答應師太我會將書全部請走,香燭和麻油就順手或隨緣吧!(眾笑)過了幾天,我叫客堂裡的法師去請書,法師卻說,師太前天自己包車把書送來了,還搬來了許多的香燭跟吃的油。法師還說,師太一併還捐了一千塊錢,她交待說這錢專門供養藏經樓。(眾笑)

有人做了這樣的調查,問大眾對結緣的佛經持有什麼樣的態度和需求?大多人會說,見到印製精美的佛經會心生歡喜,不過,他們又說佛經太深奧,根本讀不懂。也就是說,對於智慧又平實的經典,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人願意真正去領悟。

有一位信士說他最近在讀《金剛經》,他問師父讀《金剛經》要注意什麼?

師父告訴他說:你要注意千萬別讀懂。(眾笑)

「你也讀不懂。」(眾笑)師父接著又說。

他一臉茫然,無所適從。

「其實,也許從來沒人真正讀懂過,或者說,沒人願意去真讀懂。」師父話樸實又迥遠。
《金剛經》裡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讀佛經時,心裡總有許多現實的利益和目的。師父對他說,如果你真正讀懂《金剛經》,你的心就不會在事業、家庭等事物上停留,你會進入一種不可言說的禪悅狀態。可這不可能,因為你讀《金剛經》的目的是為了求福增慧,生意上賺大錢,這還不夠,你還期望你的官位連升三級。(眾笑)

當下,我們信佛,似乎只是燒香拜佛捐功德款,以求佛菩薩保佑,我們總把世俗的觀念依附或強加在佛菩薩身上——我們生活中的諸多事情都很順利時,我們會感恩佛菩薩的靈驗,當身處逆境時,我們只會責怪自己拜佛時心不誠。如果我們遭受人生的最大不幸時,我們會疑惑自己褻瀆了佛菩薩,而得到了佛菩薩的懲罰。

其實,真正褻瀆佛菩薩的,並不是那些否認世俗所見為佛菩薩所為的人,而是把世俗的觀念依附或強加在佛菩薩身上的人。

佛菩薩只會救拔眾生,懲罰眾生的是眾生自己那份世俗的觀念和功利的心。(掌聲)

我們回到這段經文的主題——如何「流布此經」,以及流布此經的功德和意義。當下,人們做任何事情似乎都要扛上「文化」的大旗,都搞不清楚現代人是文化太高,還是沒有文化?(眾笑)總之,人們在一種「文化現象」中張揚自我,迷失自我。教內在佛經流布上也「與時俱進」,什麼《地藏經》文化研討會、《藥師經》文化論壇、《金剛經》與企業文化,等等,這樣的傳佈方式,會不會是在隨波逐流?

古僧云:成佛唸經,縱然自在還為妄;度生心切,須信慈悲也是貪。所以,我們流布佛經,無論是印刷經書,還是誦讀經文,一定要去掉世俗的觀念和文化的假相,讓我們的心接近或融入真空妙有的境地,讓心與經相契相應,用心去擁抱萬物,擁抱自心。這時,只需心繫藥師如來名號,無論身在何處,或村城圍邑,或空閒林中,我們的內心皆得大自在,十二神將及其無量眷屬守護著我們,解脫一切苦難,我們所有的願求也都能滿足。(掌聲)

【盡形】又作盡形壽。形,具有形體樣相之色身。盡形,意指過完此一期有形體、有壽限之有限生命。

或有疾厄求度脫者,亦應讀誦此經,以五色縷,結我名字,得如願已,然後解結。

有信士問我,供養藥師如來時,在五色的縷幡上是寫藥師如來的名字,還是寫十二大藥叉的名字?我記得在《藥師懺》裡有這麼一首偈語:

解結解結解冤結,
解了多少冤和業。
洗心浴慮發虔誠,
今對佛前求解結。

這首偈語讓我們明白,結誰的名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化解我們心中的冤結,讓我們的心釋以重負,廣大無邊,我們的世界才會和諧愉悅。

爾時、世尊贊諸藥叉大將言:善哉!善哉!大藥叉將!汝等念報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恩德者,常應如是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我們常說,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二年,佛在大殿;(眾笑)學佛三年,佛在天邊。(眾笑)由此可見,眾生在做事或修行上缺少恆心和毅力。所以,有大德曾說:初發心者,成佛有餘。
世尊在這裡不但對眾位護法藥叉知恩報恩利益大眾的善行給予了稱讚和肯定,也鼓勵他們髮長遠心利益安樂一切有情。

爾時、阿難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法門?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阿難:此法門名說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亦名說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亦名拔除一切業障;應如是持!

這時,世尊根據阿難尊者的提問告訴大眾:這一殊勝的法門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願功德」;也叫「十二神將饒益有情結願神咒」;或者叫「拔除一切業障」。

應如是持!這是世尊在此法會上對大眾最後的期望和勉勵。

【結願】即立下誓願。亦指法會之最後一日,特重此類儀式作法。

【咒】梵語陀羅尼,華譯為咒,即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出來的秘密語。

【業障】由前生所作的種種罪惡而生今生的種種障礙,如所作所為皆不如意,就是業障的緣故。

時薄伽梵,說是語已,諸菩薩摩訶薩,及大聲聞,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說法已畢,我們的藥師法會也接近尾聲。諸大菩薩及人和非人(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沉浸在莊嚴又美好的東方琉璃世界裡,大眾心生歡喜,並向世尊表態,一定依教奉行。非常感謝大家這麼多天的光臨,借此機會,我衷心地祝願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永遠像東方琉璃世界一樣莊嚴美好,也祝李木源林長及諸位同修身如琉璃,自在圓滿。(掌聲)

謝謝林長!謝謝大家!(掌聲)

 

來源:www.bgvpr.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