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六祖壇經》的淨土思想 ——略論西方淨土的方位
成峰法師
14/08/2015 06:59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一、序言

  《六祖壇經》中,慧能大師主張修行人首要的任務就是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開發自身所具的般若智慧。提倡萬法不離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鼓勵自覺自證,反對心外求法。所以,有一日,韋刺史向大師提出關於念佛能否往生西方淨土時,大師闡述了自己對淨土的看法,包括淨土的方位、遠近等等。本文擬將大師的淨土思想做一介紹,並與傳統的淨土思想做一比較,也簡單分析大師的淨土思想對後世淨土宗的影響。

二、淨土的概念

  淨土乃諸佛于因地修菩薩道時,通過發淨佛國土成就眾生的誓願,經多生累劫積功累德而建立的莊嚴清淨世界,為佛所居住之地。淨土的包含兩方面:一、眾生的清淨;二、世界的清淨。
  相對而言,眾生居住的環境,由於有煩惱和污穢,故稱為穢土。

三、西方淨土的方位

  關於西方淨土的位置,在佛說的許多經典中均有描述。下面摘取《阿彌陀經》做一介紹。

  《阿彌陀經》云: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經文描述極樂世界與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相距有十萬億個佛國,那裡有位阿彌陀佛。由此可知西方淨土與此世界距離甚遠。

  而在《六祖壇經》中,能大師在回答韋刺史關於西方淨土方位時,做了不同的回答:

  使君善聽,慧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去此不遠。若論相說,裡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為其下根,說近為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首先,能大師並不否認西方淨土的存在。但在能大師看來,佛法無多子。由於修行人的層次有高低不同,即根機有利鈍之別。因此,若對下根少智的眾生,就對他說西方淨土在十萬億佛國之外。如想往生,必須老實念佛,兼行十善、八正道。相反,為上根利智的人,直接讓他自己淨心。並引用《維摩詰經》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認為淨土便在自心,心外別無淨土。

  慧能相對於西方淨土的概念,提出一個東方人的稱謂。他針對信仰淨土念佛法門的人的心態,風趣地說:雖生為東方人,但自淨其心就無罪,又何必非要發願念佛往生西方呢?即使是西方人,如果其心不淨也是有罪的,他們也許有的正發願往生東方呢!

  隨後大師又云: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能大師認為淨土在身內,修行的關鍵是了達自性,顯發般若。獲得智慧以後就無所謂淨土、穢土,當下就是淨土,即唯心淨土。

  他接著說: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

  人的一切正見和慈悲善行就是佛、菩薩的本質在自身的體現,而一切邪見和情欲煩惱、惡行就是導致輪回惡趣的原因。因此,如果: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銷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六祖壇經》記載,他對於西方淨土所說一番話,在座下聽眾中引起極大反響,大眾聞說,了然見性,悉皆禮拜。

  慧能所說淨土的中心意思是佛與佛國淨土本來就在人們自己的心中,只要淨心修善,西方淨土就立即顯現在眼前。慧能是不主張在現實人間之上再求什么出世間的。他告訴信眾: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修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

  那麼如何看待二種淨土的分歧,其實早在初唐,道綽法師在其《安樂集》中,曾就此問題有過回答。他是採用問答的方式進行闡述:

  問曰:或有人言,所觀淨境,約就內心淨土融通,心淨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

  答曰:但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無字寶經》云:善男子!複有一法,是佛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生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滅。佛告羅(目+侯)羅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說正法義不?爾時十有九億菩薩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當為眾生流通不絕。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為兩肩荷擔菩提,彼人即得不斷辯才,得善清淨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眾往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又云: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諦明義,淨土無妨是心外法也。

   道綽法師舉佛經為例,認為諸佛依二諦說法。從勝義諦上來講,一切法皆由心生,不離本心,念佛往生就是自心中的彌陀接引自心中的眾生往生自心中的淨土,故說心外無法;同時,在世俗諦看來,有些中輩、下輩的信徒由於未能明瞭諸法的真相,執著有個外在的佛不放,所以也不妨說西方淨土在心外。

  為什么呢?因為究竟意義上看,一切的心外就是心內。當我們還在迷的時候,就會以為十萬億佛土外真的有一個極樂淨土。當覺醒之後,淨土也好,彌陀也罷,一切泯除,如觀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如永嘉禪師在《證道歌》中寫道夢裡明明有六道,覺後空空無大千。所以,就理上說,我們心中有本具的極樂。可從事上講,卻不礙過西方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此即理事無礙的道理。因此,既不能執理廢事:只承認西方淨土在心內,否認十萬億國土外的極樂;同時,也不要執事廢理:死死報住身外的淨土,不接受一切法皆自心本具。

  唐代迦才法師在其《淨土論》也認為,西方淨土體性有三:一是法身淨土,此即無相無生;二是報身淨土,據實亦是無相無生,就事即有相有生;三是化身淨土,亦是有相有生。但對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薩而言,只能生於化土,不能見法、報二土。也就是說,對於二乘、凡夫及地前菩薩而言,彌陀淨土為化土。故《攝論》云:化身新新出世,數數涅槃,即王宮生,雙林滅也。而今勸眾生生者,謂生化身土中。若眾生欲往生者,唯須作相生觀。

  新羅元曉法師《游心安樂道中》,介紹淨土方位時說: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圓融,本無東西,扣機多端,方現此彼。他又將西方淨土分為四土:一、法性土;二、實報土;三、受用土;四、變化土。其中法性與實報土一味平等,周遍法界,非餘所測;受用、變化酬願垂感,隨機所欲,指方可得。故《小無量壽經》曰: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四、《六祖壇經》對後世淨土思想的影響

  《六祖壇經》的淨土思想,也是宋代以後自性彌陀,唯心淨土的淨土觀的思想來源。自永明延壽以後,元代的中峰明本等人的法系,都有這方面的主張,對淨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