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逆川禪法
達照法師
20/03/2017 06:3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逆川禪師簡介:智順逆川大師生於元泰定四年丁卯(西元1327年八月二十日),里安潮際陳氏子。七歲拜羅山實際寺即空師為沙彌,稍長在溫天寧寺受具戒。後到福建天寶山,鐵關法樞禪師參學。樞禪師授其三不心要。師極力參究。一日園中飄瓜擺動,有省。後半載一日晚參腳踏地上,忽豁然大悟竟四體輕清,大地如虛空玲瓏不可湊泊,一一毛孔皆生光明。告樞師曰:南泉敗闕今已捉得。樞師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逆川師曰:地上磚鋪,屋上瓦覆。樞禪師曰:今南泉在什麼處?逆川師曰:鷂子過新羅。樞師曰:錯。逆川師曰:錯。樞師曰:錯、錯。逆川師曰:錯、錯。于此得樞師印證。為師分座說法。曆遊各寺宣講。名震帝都。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召全國十大高僧開無遮法會,師登壇說法大顯神通,得帝讚賞,賜號佛性圓辯禪師。賜金襤袈裟。明洪武十三年(西元1380年)說偈曰:樹出實際寺,拔向祗園栽,開花淨寺裡,結果在殿台,歸根還向栽中處,潼關嶺上付音回。回寺沐浴坐逝。闍維後發五色舍利,迸若明珠,光炫山谷。師行跡奇異遊戲神通。師六住名刹,宗門列于祖師,有祖師刻銘文于大藏經。師有像贊一首曰:是我非真,非真是我,若道是我,還有兩個,若道非我,當面錯過。師著作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贊一卷,仁潮法界安立圖六卷,如巹禪宗正脈十卷,五會語若干卷。

   獻甯法師:今年是逆川智順禪師誕辰677周年。禪師是里安湖嶺潮際人,是我們的一代高僧大德。市佛協今天在此舉辦紀念法會,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今天我們有幸請到了上達下照法師以及上義下淨法師。兩位大德法師的光臨,我們衷心的感謝!參加我們今天法會的還有:獅子學會的朋友們以及社會文化名人以及善知識,我們也表示熱烈的歡迎以及衷心的感謝!為了不耽誤大家的時間,讓法師多講些開示,下面就有請上達下照法師給我們作開示!在法師開示期間,請大家把手機都關掉,不影響法師講經說法。謝謝大家!

  阿彌陀佛!昨天鄭老師跟我彙報說,今天這個紀念逆川智順禪師誕辰677周年。前幾天感冒有點咳嗽,影響大家的聽覺,很抱歉,向大家懺悔!那我想紀念古德啊,一般來說,我們過去人在講究學習的時候,無論是世間的學術,還是出世間的學習,有一句話講:學問之道無它,但求放其心而已。只求放心而已,這個放心二字了得!諸位是不是所求無它,但求放其心而已?我們經常說:你辦事,我放心。這個心放到什麼地方去了?所以學習佛法其實上就是學習心法。那麼在學習的這個過程中,古人學習有三路:第一路是從小時候年輕的時候要開始學山。(板書 嶨澩學)文成有個大嶨,你們知道吧?還有大澩、大學,這三個學(嶨澩學)是人生的三個階段。智者愛水,仁者愛山。人要學習,第一要學山的巍然屹立,如如不動,找到我們生命當中安身立命之處。腳根立定了,然後你再來做學問,為人處事。所以一般的人學習,開始要學山。第二要學水。智者愛水,有句話說: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我轉。說明什麼啊?說明隨順眾生,隨時起智慧的妙用。到了第三個階段才是學諸子百家。所以諸子百家是知識學問,而山和水是我們生命內在本具的,一個是如如不動的,一個是不停變化的。我們佛教講如來就是如如不動;就是來去自如。所以在不動的基礎上可以應機施教,應運萬物毫無障礙。在這兩個基礎上再來學習諸子百家,你的知識學問淵博了以後啊,那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所以到後來,我們中國人對學問之道但求放心而已啊,不知道怎麼去學!傳統的學習方式沒有掉了,那大家學校的這個學習呢,就成了考試、分數,考試分數靠的是知識,所以現在我們只認得這一個字了!只認得學習諸子百家,書面語言,書皮子學,只能學到這些東西。那麼這樣一來啊,很多大學生、碩士博士生,甚至教授,他們最後想不通,要自殺掉。為什麼想不通?他們知識太淵博,但沒有智慧,他們沒有那種屹立於天地之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這種風度!也沒有那種隨緣應物,看到世間社會大眾這種生活疾苦,煎熬悲苦,發起救度之心,或是為社會謀福利,這種心態生不起來!所以我們知道古人中國傳統的學習學問方法很簡單,象我們現在這裡就叫隆山,前面就是飛雲江,隨時隨處有山有水,在這中間,古人把這種生命內在的智慧和定力顯發出來的時候,給後人幾千年來以影響,以教育,以滋潤!那麼我們今天大家來紀念逆川禪師誕辰677周年,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來要向你們先介紹一下逆川禪師的傳記,現在不介紹了。不介紹不知大家是不是熟悉?剛才獻甯法師也簡單介紹了一下,那麼我想不耽誤大家時間,關於逆川禪師的事蹟有一本小冊子,可能你們這裡也有,大家下來以後可以去瞭解。那我想在這裡借助這個機會,跟大家簡單的討論一下逆川禪師的禪法思想。

   逆川禪師天性聰逸,與眾不同。他的整個人生的經歷,在我們現在看來是有超人之處。至於他前面的一些超人之處我們不說,只說他的禪法。他從七歲以後就到潮山五美園實際寺出家為僧,出家以後非常精進的學習,後來到了福建天寶山學習禪宗。當時鐵關法樞法師教導他南泉的禪法心要。南泉禪師是馬祖道一禪師的法嗣,馬祖道一是南嶽懷讓禪師的得意門生,南嶽懷讓就是六祖大師門下青原行思與南嶽懷讓是兩大支流當中的一支。按位次,逆川禪師就相當於(六祖)接下來的第五世差不多。他學習的南泉禪師的禪法叫什麼呢?叫三不心要。講到這個三不心要從哪裡來的呢?說南泉禪師他拜訪過百丈涅磐和尚,百丈涅磐和尚就問他:古聖先賢說法,有沒有還未講出來的法?南泉曰:有。進問:那什麼樣才是沒講出來的法?答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三不。他就以這三句話作為心要傳承給弟子。所以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三句話其實牽涉到整個佛教從根本立場出發,一直到成佛的全過程。因此這個禪法看上去好象是很簡單,就三句話,字面上大家也都理解,但為什麼很多人不明白這個禪道理,而南泉普願禪師卻在這裡得到很大的受用,並且把這個禪法教給他的弟子逆川禪師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關口。

   我們先簡單的從教理下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我們一講到禪宗的語言公案好象很玄,但是如果我們追溯一下佛教的教育全過程,我們就覺得很簡單,一點也不玄。當初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他成佛悟到的就是心的本來面目,心性的本來面目。悟道後他一生的弘法就圍繞這個心性。一開始在菩提樹下就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到最後涅磐會上呢,又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本自具足,常樂我淨,涅磐四德。是故一切眾生皆為是佛,皆當作佛。一切眾生本來就是佛,也應該都成佛。他從始至終圍繞這個心性和佛性。

那麼這個心性的問題就很大,早期佛在華嚴會上開始一講,講的什麼?就是這種法!說一粒粟中藏世界,芥子納須彌,須彌納芥子,我們大家一聽全傻掉了!那麼小的一顆芥菜籽裡可以把須彌山放在裡面,須彌山也可以把芥菜子放在裡面。而且這個放,不是兩座須彌山、兩個芥菜籽分別放,而是同時放。同時大的放在小的裡面,小的也同時放在大的裡面!

諸位有沒放過?為了這個問題,唐朝的武則天很疑惑,後來華嚴祖師法藏就用十玄門因陀羅網作為比喻。什麼比喻呢?就是諸位把鏡子放在六邊,人往中間一站。人站在這裡,每個鏡子,東西南北上下六方互相照耀,你舉一個手,裡面的層層的人也都舉手,光光互照。這種思想一講出來後,絕不是我們凡夫這種三維時空觀念可以理解的。因此,佛開始在佛嚴會上一講經時,沒有幾個人能聽懂,那些所謂的阿羅漢小乘人已經斷盡見思,開悟斷生死了,也理解不了!

為了把這麼好的華嚴大法讓眾生能理解,佛就接下來用第一臺階。第一臺階是什麼?就是有心可尋。這裡講的不是心、不是物,現在把臺階放下來,有心可尋。我們的心是什麼?開始去觀照。所以在十二年中講阿含教典的時候,諸位翻開四阿含看看,你就明白,阿含教典的主要的內容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簡單講就是五蘊,再簡單講就是色心二法。他就是讓你先觀察這個五蘊色心,所謂四諦十二因緣。

觀察這個五蘊色心以後呢,接下來看你的結果,結果是找不到這個心,也找不到這個物,那麼這個時候是什麼狀況?小乘人都能達到不是心、不是物的境界。但是他跟大乘,跟南泉禪法裡面的這個禪法還不一樣。逆川禪師就參這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一直參下去。

剛才在路上我跟則慧師還說:你來參參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是什麼呢?諸位現在你們看一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到底是什麼?那如果把話再講白一點,你把你的那顆心否定掉,你找不到所謂的真正的自己的心,沒有所謂的自己的心,這個當下,緣起的萬物也沒有所謂的萬物。你把自己的心否定掉,把外物也否定掉,這個時候你會說:喔!好象現在很清淨哎!這是不是佛性啊?對不起,這個也要否定掉!能不能看到一下?

心再沉靜一下,過濾一下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種種雜念瀑流,象洪水猛獸一樣襲擊我身心的心念,過去、現在、未來、是非善惡、佛法、眾生、生死涅磐這一切相對的概念全部都是心法,全部都是法塵影像邊事。把這些全部都一刀兩斷,我們就來直接來個不是心,也不物。沒有一個具體的東西。不是佛呢,是沒有一個佛的概念,因為如果你心裡面說:喔,這是佛性,這是自性......佛性自性哪裡有名字啊?所以把這外名字這個妄相這個法塵再否定掉,這個時候你感覺一下看!如果在這裡能夠體會到呢,這個用功就能上路。

你如果有一點感覺,比如你現在這麼一來,比較一下,感覺到平時的妄想心太多了,雜亂無章的,要學習、要功名、要成就,結果你現在的當下一看:不是心、不是物,誰成誰敗啊?誰好誰壞啊?這一切超然物外,然後呢,坐在這裡老老實實,一點表現也沒有。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簡單的一種感受,如果你感受到了,那你在生活中就不停問: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到底是什麼?其實,你只要把這三個不是好了,把它們全部掉,那個時候你就不要再追問是什麼?如果你想問是什麼,那麼在這個時候,它坦然獨露的就是你想找的本來面目!但這裡面呢,有相似,有真正,還有了守功夫。見地和功夫在這個上面全部都是三個字,一直通到底。因此逆川禪師在參這個的時候,有天去廁所看到瓢瓜被風吹的在那裡搖,他一下子猛然有醒!大地平沉,他覺得全身毛孔都在放無量的,放光現瑞啊!什麼是放光知道吧?

我們看《楞嚴經》裡面有常說:佛性從六根門頭常放大光明。諸位千萬不要誤會啊!一看禪宗的公案說放光明就以為是這個電燈的光,以為是日光,以為是白光、紅光、黑光、黃光......什麼亂八糟的光!告訴大家,如果你在這些光上還去放光啊,頭上安頭,早就錯了!所以他看到全身毛孔放光,實際上是對全身毛孔,對整個生命的理解到了一個新的層次,新的突破。

假如諸位有一點點物,一點點心的在,那你這個心,這個物就是塵,有一個塵,你就有一個地方不放光。換句話說,假如你還有一點煩惱在,你的智慧就沒有;假如你有一點智慧在,你的煩惱就沒有。在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這個當下,諸位有沒有煩惱啊?煩惱是不是心啊?假如是煩惱,那就是心;假如沒有煩惱很快樂,快樂也是心!你說我很輕安,很舒服。輕安舒服也是心!好,這一切都沒有掉了之後,你這時再看看!每個人的面前都在放大光明!有沒有?你們有沒有看到?

《法華經》講六種震動,光照大千。六種震動是什麼?東湧西沒,西湧東沒,北湧南沒,南湧北沒,中間湧四邊沒,四邊湧中間沒,這叫六種震動。什麼叫東湧西沒?你們現在湧一湧看!看各位有沒有這個智慧的妙用?很簡單的,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你用心去放在這裡,使這個心否定,使這個物否定,使一切概念都否定,這個當下,注意喔!(以手指東)這個是東邊,你們看到這裡沒有?看到這裡了,你的光照到這裡,東邊湧,西邊就沒看到了,是不是啊?當你注意力在東邊的時候,東邊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西邊你看不見,所以這叫東湧西沒。那你再把眼睛轉過來看西邊,西邊看見了,東方沒有掉了,這就是西湧東沒。南湧北沒,北湧南沒,中間湧四邊沒,四邊湧中間沒......什麼意思啊?六根處處必有一方!眼睛看到前面看不到後面,耳朵聽到聲音,聽不到沒有聲音。根塵相對,在這個時候,假如心裡能夠坦然平正,一種平懷,泯然自覺,這種狀態,心裡沒有心的概念,沒有喜樂舍,昏沉掉舉五十一個心所法全部都不起來,或者說起來得非常微細,因為初步的人可能做不到不起來,或者起來呢可以轉換為妙用,這三種情形。那麼當下你這麼一轉,不是心也不是物的時候,你以這種心來對待生活,你就覺得人生沒有白活,佛法沒有白學!現在坐在這馬上就可以體會一下。

諸位可以把注意力,東湧西沒,這六種震動呢同時也說明在六根門頭放光。所以天臺講旋陀羅尼,陀羅尼叫做總持,總一切法,持無量義。旋陀羅尼是什麼?旋渦一樣,當你看到東邊的時候,東方的佛性在這裡顯現妙用;你看到西邊時在西邊顯現妙用,這個旋渦一樣,旋到西邊去了。這個中間它有一個過程,但是沒有痕跡,沒有任何痕跡。 這樣子在六根門頭互動互用,從來沒有一絲一毫的法塵,或者一絲一毫的六塵需要拒絕的!所以不會修行的人呢,才要先拒絕六塵,保持六根,使根塵不相干涉。

一開始參禪,參到得力處的時候工夫要成片的時候,吃不知道吃飯的味道,走不知走的味道,根和塵兩個隔離開來,根始終不亂落到塵上。但當根塵全部脫落破本參的時候,根塵在一起就是非常微妙的妙用。所以六種震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眼睛看到就是眼睛在看到佛性,耳朵聽到就是耳朵在聽到佛性妙用,六根就是六種佛性。講六種佛性可能很多人就疑惑了:佛性只有一種,怎麼會有六種啊?在眼曰看,在耳曰聽,手捉為作,在腳為奔。腳能動,有能作,身體能感觸,這一切無非不是在 不是心不是物上再來生起的一切妙用!

那麼在這個妙用上呢,有一個特點,大家必須要知道!如果你不去用,只是用第六意識去想像一下: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什麼都不是,不執著,然後你說現在你去用了,那這個時候實際上你就是執著不思得那個心,讓自己心裡好象空空的,這還是心,還是一個覺得自己很清淨的心!所以用功在這裡啊,就比較困難。

那麼如果一開始你把這個心、物、佛這三者,一個是精神世界,一個是物質世界,一個是概念世界。概念世界知道吧,就是法塵。概念世界包含了心和物。所以我們經常說:精神作用。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腦袋想出來的概念,比如諸位在這裡想一下飛雲江的大橋,腦袋裡面就出現了。你的腦袋多大呢?飛雲江就裝在你腦袋裡面,這只是一個概念,它沒有實物。我們也不會說想到飛雲江大橋的這個就是我的心,所以它是一個概念的世界。那不是心,不是精神的世界,心把它否定掉;物質的世界否定掉;概念的世界也把它否定掉,就是佛經裡面講的離言絕相”“心行處滅不可思議。這個概念的世界再沒有掉的時候,逆川禪師第一次看到葫蘆瓜在搖動,他悟到這個道理了!

諸位看到電風扇在搖動,有沒有悟到這個道理啊?為什麼看到葫蘆瓜動,他會悟到這個道理,因為早期的佛法,剛才說到阿含經裡面,他讓我們始終觀照的是什麼呢?就是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觀察的很清楚的時候啊,他會發現這一點:就是我們這顆心是本來不生滅的。那麼大家執著的,妄想顛倒的這個心它是不是有生滅的呢?妄想心生生滅滅,但是抽籤全仗裡頭人,裡頭人他發現了,外面的這個妄想只是象猴子一樣往外奔跑而已,主人好象沒有生滅。參禪的人初步功夫必須要參到這一點。假如你抓不到這個主人,生死輪回的主人你要是抓不到的話,你參禪肯定上不了路。參到了這裡以後,心,他發現了,我們平常所說的這個心啊,根本不可靠。一切都在變動,物質世界也同樣。

物質世界,一般知識份子看佛經可以理解到第一個層面,就是:喔,世間萬物都是緣起的。這個粉筆是由膠水、粉啊鑄到一起的,所以稱為粉筆在這裡。我們大家看到都說它是粉筆,好象有生有滅,鑄起來是生,壞掉了是滅,我們大家都這麼認為。實際上,佛法的第二個階段就告訴我們。這個粉筆從來就沒有生滅,沒有生過,也沒有滅過,它的存在就是不生不滅。是何道理?諸位在看到這個粉筆的時候,這個粉筆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你有沒有看到屬於粉筆自己的?什麼叫屬於粉筆自己的呢?這些粉,這些膠水合在一起,形成這個樣子。假如這個粉筆真的有存在過,那麼應該有一個可以屬於粉筆可以自己主宰的,屬於它的範圍。比如說它有一點小空間屬於它自己的。

我們大家不是執著有我嗎?這是我的家,這是我的家人,這是我的什麼............我們佔有一個空間,我們可以自由,所以是主宰、自在這兩種意思。主宰就是我要怎麼想就怎麼想,自在就是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是真的我。但是你發現這個粉筆根本就沒有一絲一毫屬於粉筆的。自從粉筆形成這個樣子之後,也沒有屬於粉筆自己的。因為你現在只看到它的粉、它的膠水,你就發現了:粉筆從來就沒有過!明白這個道理嗎?透過這個現象看到它的本質的時候,沒有屬於這個粉筆的。那麼以此推開來呢,粉筆沒有屬於粉筆的,那粉筆的那些粉有沒有單獨屬於那些粉的啊?也沒有!因為那些粉還是由其它的更微細的原料組成的。

以此擴展開來,我們看到自己,看到整個山河大地啊,都是這樣隨緣聚散。隨緣聚散的時候,形成好象有這麼一個世界,有大家這麼多人坐在這裡,《楞嚴經》告訴我們:世界本空,空生大覺......當處出生,隨處滅盡。耦益大師看到這句話開悟的。世界本空啊,這個粉筆,剛才分析來根本就沒有粉筆,所以它就是空的!我們拿著粉筆說它空,而不是說它的這個緣散掉了之後才說它空。不是說人死了之後,說人的生死是空的,而是你現在在這裡,你的身體就是地水火風等其它原料組成,其中沒有一絲一毫是屬於你自己的。所以單獨說:這個是屬於我的,沒有!都是屬於別的東西。那麼在這樣一個當下,為什麼他看到瓢瓜在動,這個不得了啊!你要是看不到啊,人生就沒有希望了。所以佛經講,世界一切都是無常變幻不安之相。

無常不是一個悲觀的看法,無常是一個積極的看法。我們一聽到無常,哎喲,這個無常老病死馬上要來了,我們趕緊要用功修行。乍一聽好象很悲觀,其實無常是很積極的看法,是一種非常客觀的對現實的評價。因為什麼呢?因為世間的這一切法,它根本就沒有一個可以主宰,不管是粉也好,筆也好,甚至把這個筆組成一個盒子也好,把這個粉做成一個西馬拉雅山也好,在時間上都沒有一點點的停留過,就象飛雲江的水一樣。時間上沒一點點的停留,空間上沒有一點點屬於它自己。所以諸位,以這種觀念看這個世界,世界本空,當下就空。所以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出生,當處看到這個粉筆在這裡了;隨處滅盡,這個粉筆根本就沒存在過,它沒有屬於自己存在的,它是由別的緣起和合而存在,所以這種存在我們說它是假有。

那麼在這樣一個世界,這樣一個真相當中,我們正因為看到世界的這一切是無常啊,世俗顛倒的凡夫,很多就因為要追求永恆,而帶來了無邊的貪嗔癡慢,帶來無邊的痛苦。希望自己青春永葆,長生不老。中國古代最傻的皇帝,天天要求長生不老,老百姓要求長生不老的還少一點,老百姓都知道人有生必有死。然後呢,追求的物質、情感也想一直擁有,正因為你想有一種持續的心態,什麼叫持續的心態?就是在你的觀念當中,你認為這個東西是可以長久的,至少我可以保持幾十年。

諸位,我剛才說了,在時間上沒有哪一個物質在一秒鐘可以保持原樣的,一刹那保持原樣的都沒有,你還要說:我要保持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這個基業要萬古長存的傳下去,這與真實的相狀完全違備,怎麼可能實現呢?所以佛教第一個要看清:世間一切是無常。那麼看清無常之後,是不是說要很悲觀,這個世界就不要求了,不要得到了,這是一小乘人或一般的人認識無常的一個片面。假如我們明白了無常的道理啊,它非常好!因為你明白了這個無常啊,所以一切痛苦都成為刹那刹那的變化,世間的一切不如意啊,一切生死輪回,都只是無常的一個變化而已,所以呢,我們都有可能把它改變過來!因為它是無常的,如果以無常的心來對待自己的煩惱,那非常恰當。就是你看到煩惱生起來的前因後果,沒有刹那停留,然後你就知道,只要你的方向盤往菩提道上一轉,這個煩惱就會一層一層的剝落。如果你的方向盤往飛雲江裡開,那你的命就一點一點接近死亡。如果你的心追隨著貪嗔癡去走,那你就永遠在這個上面去輪回,輪回也是無常。

那如果是反過來,反向關懷自己,在無常的這個軀殼裡面開始剝離,看看有沒有不無常的?所以不是心,不是物,這個物的變化,這麼一動,他一下子就看到真理了!看到究竟本處啊!究竟本處是什麼?就是本空。電風扇每次在轉,如果我們心細一點就會看到,跟那個葫蘆瓜飄是一個道理!所以過去祖師啊,你們看隨便這個石頭一扔,碰到那個竹片,哐當一聲,他就開悟了!平時我們大家怎麼也不開竅,這是功夫要用到,用到了之後他突然感受到氣機發動。那麼在唐朝之前啊,實際上還用這些外在的物質來讓他特別的感受,只要你對法對師信得及,告訴你了這個道理啊,你在當下去用心體認了,你一下子就看到事物的本質,看到這個粉筆本來沒有,你看多好!粉筆本來沒存在過,不是物啊!如果我開始不解釋,拿來這個粉筆說不是物,大家可能說我腦袋發燒發暈了!但你聽完了這個時候你才發現:哦,本來真的是沒有!所以他明白了這一層,實際上是明白了它的根本,本體啊!當他明白本體以後啊,他很高興!他覺得原來生活的這個世界啊,開始平沉了,地震了,沉沒了。沉沒到哪裡了呢?沉沒在無盡的煩惱痛苦黑暗無明的深淵裡面。從此消融了無量劫來的分段生死的斤斤計較!所以他當然很高興啊!

諸位有些時候學習佛法很奇怪,你要不用心學呢,可能會學到一點皮毛,學到一些文字,然後附庸風雅一番,覺得談談很開心的,心裡自在一下。但是如果你真用心學,你學進去了,你會發現這麼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就是平常你那顆心啊始終是在動搖不定的,始終把那個動搖不定的心啊,當成自己。當你契入不是心、不是物的時候啊,你才發現:喔,原來我們大家都可以安心!那顆搖動的心什麼時候消失掉的不知道了。如果你在打座修習禪定當中得到的,你會無形當中轉化過來,自己都不知道。

如果根基很利的人呢,可能象這些祖師大德,有個特殊的因緣一契入的時候,他會把這個當成他一生悟道的因緣,敲門磚一樣,他覺得感激不盡!因為這麼一動,他明白當下是空。然後這顆流浪的心啊,從此不再流浪。到這個份上,他就去找他的師父鐵關法樞禪師去印證了。修行很有受用的時候啊,那是很法喜充滿,所以必須要找師父看看,這個道理悟得對不對?因為在修行路上有很多相似的境界。他一開始找師父的時候,並沒有公案,沒有什麼機鋒對答。

諸位有時看到別人機鋒對答,覺得好象手掌心癢癢的,嘴巴癢癢的,直想說兩句,露兩招。很可惜,這種作法其實是愚人捉日啊,東施效顰不可取。他第一次得到這種受用的時候,直接的跟師父說了,現在他覺得看到這麼一個不是心、不是物的境界,在一切無常變化背後當下看到一個,並沒有一法可得,也沒有概念。到這個份上,他覺得應該有個了手了!但是師父呢,當頭給他一棒喝,告訴他:才開始入門!你要想向上一提啊,那還千里萬里,還差得遠!這裡面牽涉到禪法中一個很重要思想。因為大乘禪法和早期四禪八定坐禪的禪法是不一樣的。

四禪八定坐禪坐好了,可以了分段生死,把見思惑一破完,坐在無事殼裡。什麼叫無事殼啊?就是抓住涅磐這個本體不放,證了體了不出來了。站在那裡覺得:哎呀!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我自橫刀向天笑,生死去留兩昆侖,不管別人的死活了!但是大乘禪宗絕不可以這樣做!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因為你的生命還有更加豐富的內容等待你去發掘!你到這個份,最多最多才是自己的腳跟才是落地,腳跟一落地,還沒有起來走路,你的腳跟不是白落了?所以證得這個體以後,後來的起用才是要參悟佛性要點。所以當時啊,他師父就告訴他,你要再向上提!向上提怎麼提呢?還是要在這個上面追究,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也不是離開心離開物離開佛!注意聽喔,這裡面開始有轉折了!

我剛才說的,不是心不物不是佛,把心否定掉,把物否定掉,把佛把這個概念也都否定掉,他破本參了!第二個階段,他還是提這種公案,層面不一樣。第二個階段他用功的時候呢,是不是心,但沒有否定心,心的存在是自在妙用。起心動念,吃喝拉撒,呵佛罵祖,樣樣都來,都是當下的全體顯現。這個時候如果你直接承認,恐怕力量不強,所以啊,禪師不把這個迷底告訴你。告訴你啊,你還差得遠,繼續參!讓你在這個棱角上啊再圓融起來,不要處在這個無事殼裡沾沾自喜。那麼在這個份上呢,第二個階段的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絕然不是離開心物佛來看,而在一切心一切物一切佛當中,瞭若指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時候禪宗叫做破重關,也要本參以後的牧牛行

那麼到了第二個階段他又開悟了。他有一天一下子很高興,說:喔,現在南泉禪師的三不心法,我終於看到了!頭一次看到葫蘆瓜飄動的時候,他自己有受用還不敢肯定,第二個階段,他敢肯定了。他覺得這個時候拿到的是真東西了!因為心和物他不再否定。諸位,你聽一聽,是否感覺到剛才有不一樣的?怎麼會轉到心和物都不防礙了呀!剛才還告訴你:一切心,一切妄想,一切概念都是無常的,物質都是虛幻緣起的,當下都是空的,現在怎麼不叫你空了?這個話,我從前講到後有沒有矛盾啊?(有人答:在理論上是沒有矛盾的,在現實當中有矛盾 )在當下諸位試試看,當它轉到現實當中的時候,轉到物和心上妙用的時候,他覺得真是酣暢淋漓!所以他脫口而出,說:南泉這個老賊啊,他的這點手眼啊,我早把你看透了!你逃也逃不了了,所謂明鏡當台難作蔽啊!有這個通天通地的眼睛啊!

這時候,他來見禪師,禪師問他,再繼續提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什麼啊?這時禪師再問他,不是問他有沒有破本參,諸位要知道,因為禪師前面已經告訴他:你已經入門了,向上一提你還差得遠。到這個份上,他告訴你,你現在來我要堪驗你向上一提有沒提到位?有沒有真正明白,佛性在你根塵當中到底怎麼起無邊妙用?他要在這個上面提你。所他直接就問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這是什麼啊?他(逆川禪師)回答的很巧妙:地上磚鋪,屋上瓦覆。磚鋪在地上,瓦蓋在房頂上,信口拈來啊!

諸位瞪著眼睛,呼吸著這個空氣,聽著電風扇的聲音,這一切非常現成。在這個現成當中你看看,從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這個一問出來,就前面這個破本參過程,他要把你身心全部否定掉的!不要以為他師父問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是隨便問!這三個一出來,就把你在娑婆世界六根六塵立腳的腳跟全部斬斷掉了!你沒有地方立錐了。

諸位問問自己看:在哪裡立錐啊?不是物,你非說出一個物來,不是違背我所問嗎?所以如果用意識去計較:不是心不是物還不是佛,這是啥東西啊?再參究也是不知道祖師問你什麼。所以他在問你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時候,他就告訴你:很簡單,我現在已經不同往日了。往日只是大地平沉,虛空粉碎,我現的虛空不粉碎了。諸位,原來是無我無人無世界,現在是有花有月有樓臺了!萬象眼現中,一派生機!所以在這個上面呢,他回答的很自如,非常生活化的。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什麼南泉不南泉呢?所以他師父再問:南泉在什麼地方呢?這一問,諸位要知道,考查兩點呢:一點是考查你剛才說的地上磚鋪,屋上瓦覆這麼一個直接對境是不是站得住腳?你是聽來的,還是自己證得,還是自己在走路吃飯當中拈來,隨時就可以用?堪驗一下,看腳跟硬不硬?

就像馬祖道一禪師當時說即心即佛,大梅法常祖師啊,一聽很高興:即心即佛,我們這顆心就是佛。好了,他就跑到深中打座去,結茅蓬閉關。幾十年以後,馬祖道一派人去堪驗他,看看他怎麼樣?法常祖師問:馬祖現在好不好啊?來人答:馬祖到是很好,就是他的佛法變了。

以前是即心即佛,現在是非心非佛了!大梅祖師罵了一句:這個老漢多事!管他的非心非佛,我還是即心即佛!你看,他的腳跟非常斬釘截鐵,毫不動搖,不會被人一說就隨風轉了。所以他用南泉還在什麼處啊,一方面是看他腳跟有沒有硬;第二方面呢,是看他有沒有真正看到南泉的落腳點?是不是還看到一個法,在這裡執著。還有個東西可看,能看的在這裡。因為修道的人很多就怕的是意會啊!人家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實際上最怕的是意會,用第六意識理解過來的,這個是最可怕的。所以要考察他是不是聽來的,問他南泉在什麼處?同時也是咄咄逼人啊!你看到了南泉,在什麼地方?你趕緊給我抓一個地方來,趕緊指示!然後他回答的也很巧妙:鷂子過新羅。這是宋朝以後的禪法,機關公案都是這樣的。

鷂子是一種鳥,我們後來都把它當作是風箏,放風箏飛過新羅。這一個字,諸位要看仔細,是鷂子,是新羅都不要緊,問題是一個字,早就過去了。我已經合盤托出,已經給你說了,剛才說的那個地上磚鋪,屋上瓦覆,就是南泉的落腳點,我已經告訴你了,你還在這裡追什麼?他是回答老和尚的這麼一種堪驗。那老和尚呢,抓住一把:錯!給他迎頭一棒!古人說: 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當仁不讓啊!你要有這種氣魄:不管師父說我錯,十方諸佛說我錯,我也要站定腳跟!不是師父鐵觀法樞禪師說我錯,我馬上就腿軟了。

諸位,如果你修行有點受用的時候,有時候師父堪驗你,用的方法可能不一樣。有時是肯定你,故意露個馬腳,讓你沾沾自喜,你一得意,完蛋了,上鉤了!有時候可能是否定你,其實正是要肯定你!正在否定你的時候,你又後悔了,退回來了,一下子腿軟了,問師父:什麼才是對的?完了,你沒有上路。所以禪宗的這個機鋒,它是當機立斷。看你能不能在這裡當下起妙用?他這一個錯字出來啊,逆川禪師也厲害,他也再來一個。你說錯,我也說錯!兩個人混身落草,反正半今八兩,你要拖我下水,你也別想站在岸上!兩個人啊,就一起眉毛落地。在這個難解難分的時候,機鋒迅利,一般的人如果沒有證到這裡,可能腦子裡一直在轉了:哎呀!這怎麼辦哪?我錯他也錯!鐵觀禪師他也是高手,於是再來兩個錯錯!頭上安頭。這個頭上安頭,語帶雙關。一個意思是,咱們兩個彼此彼此,你也錯,我也錯,說可以了,你這個樣子差不多,見地啊沒有什麼問題;另外一個意思呢,是掃除腳印。兩個人對面相逢,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莫作詩, 遇到會舞劍的人,你把寶劍呈上去,他會管用;如果不詩人你就不要與他對了。所以兩個人到這個份上,最後要把腳印掃掉,所以錯錯是掃除前面腳印。

這一切的機鋒對語,真修行人,直心道場,該吃飯吃飯,該穿衣穿衣,該回方丈休息就回去休息,幹嘛在這裡羅哩八嗦的,來來去去啊!所以呢,掃除腳印以後呢,你看逆川禪師能夠深體鐵關法師的寓意,馬上非常威儀的給他頂禮一拜。用這個動作說明: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師父我還是要頂禮你的!回到現實再也沒話說。但即便如此,最後三個字(未然也),諸位看到這個公案沒有?他這麼一禮拜啊,好像已經金印到手,皇帝的寶座已經登上去了。

這一登寶座不得了,禪師又給他個下馬威。所以修行人在證得圓教的七地菩薩的時候,他自己就很得意了,覺得世間的煩惱無明都已經破除了,我現在成佛了,馬上就想宣佈:我現在已經證道要成佛了!結果佛馬上出現,告訴他:不行!你還得參加學習,要跟佛學習。為什麼要跟佛學?你過去曾經發願要度眾生的,你現在眾生還沒度,所以你還不圓滿。菩薩說:好好好!我還要學習!只要他發一個要學習的心,不執著成佛的這個念頭啊,他馬上進入第八不動地。不動地的菩薩,開始把他過去世的菩提心的願望啊,全部拿出來實踐。那麼這個鐵關禪師最後這一招啊,實際上印證的是什麼呢?就是你(逆川禪師)的禪法已經重關透過。就是破本參明白真心,破重關徹見佛性。佛性是見到了,但是在作用上啊,還沒有圓滿成佛。

所以諸位,修行很難啊!見到證到佛性以後,三大阿僧祗劫才過了一大。第二大是真正是悟後起修,破除無明,四十一品無明在破的過程中,要經第二大阿僧祗劫。第三等覺菩薩,還要修重玄三昧,進入九法界眾生的世界裡面,對每個眾生的心行動念都要洞察如掌上明珠,要清清楚楚。到這個份上,才算真正成就妙覺極果。所以鐵關禪師對他的期望啊,非常之高。所以最後這個未然也,這個字就是如來。然也,就這樣。就是還沒有到達如如不動,運作自如,但對比我們這些沒有見性的人,他已經非常的自如了。所以如果按這個境界去看呢,逆川禪師是登地的菩薩,但還沒有到第八地。能見到這個佛性,能把整個佛法的精髓,在師和弟子之間對答如流,沒有露出什麼敗壞的下風來,已經是個大菩薩了!所以看到公案裡的未然也不要小看:哦,還不是這樣子的。不,他不是說:不是這樣子,而是說還不是那個樣子。

   這個逆川禪師參學悟道的公案,就是到這裡。那我們今天要回過頭來,再學習逆川禪師的時候啊,把它總結幾點,便於大家自己可以參照著這個禪法去用功。這個禪法在逆川禪師自己修行的過程當中啊,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禪宗雖然講頓悟,但是在修上確實是漸修頓悟。一直對了公案之後,他的師父還說未然也。這三個關節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出這是有次第,有層次的。

那麼如果我們大家想參學他的第一個層次,就是只破本參,我們怎麼去學?最直接的一個方法,就是這三句話: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這三句在寫的時候,是把佛放在中間,實際上在修證過程中,應該是: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這樣子你會更加清楚一點。他的師父傳授給他就是這三句話九個字。諸位我們現在也給大家傳這三句話九個字,看諸位有沒有這種根性,可以把它用一用的?直接在心裡面問,無論你是念佛也好,持咒也好,打坐靜坐也好,吃飯穿衣走路,在一切行住坐臥四威儀當中,返照內心。

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弘法的時候,他講了十六個字: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外息諸緣,一切外緣啊,在你用功的當下,全部要停息。比如坐在這裡,諸位當中有些人呢,可能會想到:今天有些事情耽誤了,今天本來要幹什麼......心裡還在想著外面的事情,沒有把它停止下來,心裡還在這裡想。但是如果你現在是個用功,對不起,這時你就要象門一樣,把這些都關起來,都停息掉。外境的一切物質,一切人事物理,全部把它停息下來,這是外息諸緣。那你說:我現在外緣停下來了,坐在這裡呢,心還是象猴子一樣,撲通撲通的跳,對不對啊?這個心怎麼辦?內心無喘!喘是喘息的喘,心啊,綿綿密密。 不要忽高忽低,忽快忽慢。外面的心停下來,裡面的心也停下來。第三句話叫心如牆壁。為什麼心要象牆壁一樣?記住這句話:不留漏洞。這叫心如牆壁

漏是什麼?是妄想雜亂煩惱顛倒。當你的你沒有妄想雜亂煩惱顛倒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外息諸緣,內心無喘,你在這裡綿密保任,然後你會發現這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以這個為根本,就在這裡參究。有一天,說不定葫蘆瓜被風一吹,你也撈到一點消息,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方法。這是第一種,就是直接用這三個字去參的。

那如果諸位有別的修行的法門,比如說你平時有誦經的習慣,有參禪的習慣,有念淨土的習慣,你在念佛的時候,當下一句阿彌陀佛......(中間聽不清)......心也非,物也非,佛也非,非心非物非佛,在這個當下一直用功,你可以露到消息。如果機緣成熟的,你可以根據外在物理的變化,象虛動老和尚,杯燙到手打破了他就破本參。或者是有你有信心的善知識給你講開示,在講法的當中,如果你信得及,講法當中得受用是最快的!我當下承認不求後有,然後有千古萬古的佛經啊,完全拿來對照,如對目前,象鏡子一樣。這樣啊,自己知然得受用。念佛的人可以在這上面得受用入門。

第三種持咒,原理跟念佛的人是一樣的。不過念佛的人啊,還是用第六意識,先專注一下。初步工夫,要先用第六意識妄想專注一下,第二步工夫才是不管妄想,就是你佛能念得起來了,你就不管妄想紛飛了,這是逆川禪法的第一步。如果各位根機很利啊,不見得一定要修第一步。因為我們在歷史上看啊,唐朝之前的人好象走第一步的還不多。

唐朝之前,就是在開示當中三言兩語就明白了。你看那個初祖達摩給二祖神光傳法。神光祖師斷臂求法,大家都知道的。他說我心未甯,乞師為我安心。手臂割了很痛,心裡很不安啦!當然手臂痛是另外一回事。實際上他問的這個心是我們流浪的這個心,這是生死。

達摩禪師一問將心來,與汝安,你把心拿過來,我給你安好了。覓心了不可得,諸位不是心啊!覓心了不可得,一句話,他找自己的心找不到,找不到那個就是了!一把抓住了。所以初祖說與汝安心竟。因為什麼呢?你找不到心,說明你不會把妄想當自己了,明白嗎?也不會那個我執的心當作自己了。

如果說我心很亂啊,那就是把妄想心當自己了。如果說我心很不安哪,那就是說我執心當作自己了。如果你說我的心很清淨啊,對不起!你的很清淨的心還是意根,還是一個我執。所以這個心,只要找出個樣子來,你都不對!這樣一來,了不可得,那就說明:第一,不會以妄想作為自己的心;第二不會以妄想背後的那個冥冥覺知,作為自己的心;第三呢,不會把我的身心感受精神活動當作是自己的心。這三心了不可得,這個時候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你看就這麼一句話,心就安下來了。

初祖和二祖是這樣,二祖和三祖也很好玩。三祖當時生了很多的病,全身很難受,找到二祖那裡去說:師父啊,我想修行成佛,可是我業障很重啊!你看我一身的病,打坐也沒辦法坐,修行也沒辦法修,你能不能替我懺悔啊?二祖還是同樣套路:將罪來,與汝懺。你把罪拿來讓我懺一下?三祖於是找,心在哪裡呀?心也不可得,物也不可得,不是心不是物也不是佛。於是說覓罪了不可得,我找這個罪找不著!二祖於是說:與汝懺罪竟,我已經幫你把罪消除乾淨了。三祖一下就開悟了。

三祖和四祖更加簡單。四祖道信從小七八歲的時候就是天資聰慧,與眾不同,有大人氣象。三祖在路上看到一個小孩在那裡玩,看上去氣度非凡就問他:你姓什麼啊?四祖答說:無常姓(性),沒有一個固定的姓(姓與性諧音)。再問一句:你沒有姓的嗎?答曰:性空故,這個姓是空的。這個小孩才七歲喔!他就能回答出這個問題,三祖一看不得了,就問你家住在哪裡啊?到他家裡去,跟他父母說,我要化緣,把你這個孩子度出家。四祖那麼小就知道這麼多,那是聖人再來,與一般的凡夫不一樣的。所以在唐朝之前,包括慧能大師,聽到《金剛經》裡面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破本參了。

那麼根機利的人呢,剛才說的逆川禪師的第一重關不用過,直接到第二重上,就是直接在相上去見性。所謂相上見性,就是遇上這一切相的時候,當下離相,注意這句話!不是離開相,不是離開物,而是在物的當下沒有相。在心的時候不是心,在物的時候不是物,在佛的時候也不是佛。兩面刀,一面說物在這裡,一面又說這個物沒有,好象我們腦袋瓜就轉不過來。那如果你根機稍微利一點,可以在這裡契入。

在這裡契入以後,你的整個平常生活當中,無論是上天堂,下地獄,本自如如。所以祖師大德能夠天堂地獄,自由來去啊,端賴於他當下的這一念,無相而已,這是第二種。一般第二種禪法,也就是從第二個階段入手比較困難。因為他要上根利智的人,像六祖大師在《壇經》當中說的,他接的是上等根性的人,而不是中下乘的人。

那我們大家諸位都是知識份子啊,學佛多年,根機很深啊!中上等根機的人,最初的這個下手處找到了,我們把臺階放低一點,就是一個呢,你直接看不是心不是物不是佛;另外一個呢,你通過念佛持咒,把妄想停下來,看到妄想背後的這一點,在這裡一直追下去,追得他天昏地暗,追得他鐵樹開花,機緣成熟呢,自然會有消息!這兩樣可以做為入手。入手後,就象逆川禪師第一次見道後,在向上提時,就是證體起用啊。證體破本參以後,說實話才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啊!在沒破本參之前都是盲眼的蒼蠅到處撞,找不到正路。現在修行只是靠一個方法,方向認定了,好好的攻下去。

真正破本參以後,可以自己上路。但是如果發願不堅,願力不大,沒有善知識道友在旁邊經常提示你,恐怕會落入枯寂禪,或落入到小乘去,所以大乘禪法很重同師同學。有同師同學不停的提示,在證體上好好的起用。在起用的過程中,如果精進一點的也要二三十年。你看逆川禪師在他師父那邊總共住了有二十多年,他是一代大德也要幾十年,我師父講過,如果根機很利的人,三五年就可以工夫成片,恐怕是鳳毛麟角,太少了!如果我們三五十年能夠打成一片,隨時都能起用,那是很不簡單了!在證體以後起用呢,要記住禪師的師父最後的話未然也未然也的意思就是要在這上一直起用,不能說:怎麼我一打開了,神通妙用都沒有啊?還是凡夫一樣啊?不要在這上面多起疑惑!

   好,我這個拉拉雜雜,亂七八糟,本來禪師的禪法天衣無縫,被我這麼支離破碎的撕開,真是小丑,所以諸位千萬不要當我已經講過了。如果我沒有講,那禪師的這個天衣無縫還原封不動。好的,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