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研究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 (卷下之3)
淨空法師講述
17/04/2015 06:1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這是彌勒菩薩聽佛一番開示之後,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說:這一些初業的愚癡菩薩,把最殊勝的諸佛如來所傳的第一法門,當面錯過,而不肯修學,去搞這些世間下劣之事,這個人真的是沒有智慧,真的是『覺慧微淺』,他不曾覺悟啊!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九)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底下這一段是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佛說這不是出家人。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

 

這個地方關鍵是『實言』兩個字;佛講真實話。

 

若有菩薩。

 

這都是講初業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的。第一個是:

 

不修諸行。

 

『行』是行為。我們的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的動作是身業行為;心裡面的念頭是意業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有過失,要根據佛在經上講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經典上說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第二、

 

不斷煩惱。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諸位煩惱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心裡頭很清楚、明白,心裡生智慧,與佛決定有感應道交。第三、

 

不習禪誦。

 

『禪誦』是講修行啊!如教修行,就禪誦兩個字包括了。第四、

 

不求多聞。

 

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要把前面三條做到就行了。第四條怎麼做呢?第四條是「重複多聞」。我們今天是一門深入啊!一部《無量壽經》我每天讀幾遍,天天不間斷,年年不間斷,這是多聞,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是誰的事情呢?

 

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了,那個時候是廣學多聞。初業菩薩這個多聞是「重複多聞」,意思決定不能搞錯。如果這四樣都不幹的話,

 

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佛說這個人不是真的出家人——身出家,心沒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啊!在家菩薩要能夠做到這四句,佛也承認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要緊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佛在這部經上一開端,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不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種毛病,這十二種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這些毛病的病根都發生在業障深重。

 

什麼叫做業障?

 

業,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非常廣泛:言語是造作;身體一舉一動也是造作;心裡面所有的念頭還是造作。所以佛講身、語、意這三樁,

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三業。一切造作大別可以分為善業、惡業與淨業。

 

善、惡業都是障啊!

 

障什麼呢?

 

障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業障!無始劫以來業障就很重很重了,在這一生中可以說一直活到今天,依舊是天天在造業。學佛了,佛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善、惡業,修淨業。

 

我們真的修了淨業嗎?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修淨業了——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淨業了。「淨業」是心清淨。你心不清淨,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非常難講。仔細展開經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根本的原因——業障深重。

 

消除業障從那裡消起?

 

多少人沒找出門道!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裡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呢?非常正確啊!這業障消不掉,是口業。

 

天天心裡面專看別人毛病,口裡頭天天說人是非,你還修什麼行?

 

所以念佛、讀經都不是淨業。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三大綱領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啊!跟這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麼你要從那個地方做起。要記住佛在這部經上的教訓,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這兩句擺在最前端,說明這個最重要啊!還是看別人毛病、說別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講的,你的罪業太重,業障太重了,改不過來,老毛病時時犯,這還得了!

 

全經裡面我們看到,眾務過失佛說得多。這一段經文還是講這一樁事情,才知道這個事情要緊,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著彌勒菩薩:『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三句是說修行的成績,三種成就。第一種『智斷』,『斷』是斷煩惱,這是工夫淺的,總算他有成就了。

 

諸位要曉得智從那裡來?

 

智是從清淨心來的。你心不清淨,那裡有智慧?心不清淨說有智慧,這個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啊!因為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裡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裡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起來,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裡面這樣的工夫,叫「觀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工夫叫工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門工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

 

為什麼?

 

出不了三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斷,是伏斷,不是滅斷。伏斷煩惱工夫淺,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六道裡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個階段,他能把煩惱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門,有這樣的工夫就決定得生;淨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這種工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門有這個工夫就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層,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來了,這就是「照住」。前面是觀照,這是照住。淨宗裡面稱為——事一心不亂,這是三昧現前。念佛法門裡就稱之為念佛三昧啊!『智成就者』這是「照見」,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亂。『智出生』,見思煩惱斷了,那不是伏是斷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經上所講,他的地位就是阿羅漢。『智成就』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修學三種成就淺深不同,總算是有工夫了。這種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業,營眾務者』,他們不會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現的,是利益眾生的,不是自己喜歡去做。凡夫是喜歡幹這些事情啊!經營這一些世間的事業。所謂世間事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間事業。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住如來教』,心安住在如來教誨之中。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如教修行。佛怎麼樣教,我們就怎麼做。如教修行的菩薩,這是諸佛所護念的、所讚歎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

 

『樂』是愛好;喜歡作世間的事業,經營許許多多的事務。『眾』是眾多;『務』是事務。他喜歡作這些,而這些都是如來所禁止的。

 

為所不應。

 

佛說這是不應該做的。

 

為什麼不應該?

 

前面長行講了二十種過失,佛接著又說了二十種偈頌,重頌這些事情,不應當做,他還是喜歡去做。

 

我說是人。住於生死。

 

『住於生死』,依舊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啊!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這個『菩薩』是講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應該去親近他、去效法他。換句話說,不能跟他學啊!

 

下面一段佛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們再要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

 

這都是初業菩薩——喜歡經營許許多多世俗的事務。

 

那些是世俗的事務呢?

 

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你們仔細想一想他這個例子。

 

造七寶塔。

 

你說『造七寶塔』,這是佛事還是世間事呢?造多少個七寶塔呢?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造得多啊!諺語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人一命,那個功德比造一座寶塔還要殊勝。這個地方造七寶塔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造這麼多。佛說: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這是佛親口說的。做這些事情佛並不喜歡,佛也不認為這是對他恭敬、供養啊!

 

由此,我們就聯想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度僧十幾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這話要現在講是值得驕傲啊!那裡曉得達摩祖師說的話,跟佛講的沒兩樣——並無功德。

 

為什麼沒有功德?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間的眾務啊!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點三界有漏的福報。

 

那麼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的世饒王,人家高明。世饒王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聽佛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願心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修成證果之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以這個環境提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願成佛的眾生,都歡迎他到這個地方來修學。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廟怎麼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幾萬人,不能跟阿彌陀佛比啊!你說彌陀度眾生度多少啊!諸佛如來合起來也算不清楚。一個是喜歡世間這些事務,誇耀自己的功德,其實並無功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恭敬、供養如來啊!這就是在造業,造生死之業。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

 

佛這個說法,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無過於《金剛經》,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讀過,不學佛的人,這個世間念書人也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這一句話重複了十幾遍。重複這麼多遍,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要緊的話。佛怕你一遍、二遍記不住,一再重複讓你印象深刻,這個要緊啊!它的前題是『於波羅蜜相應之法』。

 

世尊《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說了些什麼呢?

 

能不能用一句話將它說出來呢?

 

這不用我們去說,佛自己說出來了,《般若心經》最後一句——無智亦無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說能空;「無得」是講所空——能、所皆空。《金剛經》上講得透徹:「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無智。這個心的作用是智;萬法皆空,因緣所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無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乾淨,真正才到一塵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沒事了。《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起心動念,還有我、人,你沒空;沒有空就是於波羅蜜法不相應。所以大家常常懷疑,為什麼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超過人家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沒有想到佛說受持四句偈,前面有個大前題在,必須是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通達明瞭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這個境界,這時候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他稱性。『讀誦修行,為人演說』,這個『讀誦修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正是菩薩道,自行化他啊!這個人這樣去做是真正供養佛、真正禮讚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為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為什麼?

 

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多聞』,諸位要記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是一四句偈不斷去「重複的多聞」,我們在這裡要看清楚,他講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們今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叫多聞啊!

 

為什麼要念這麼多遍呢?

 

實在講還沒懂啊!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不懂。

 

「讀誦」——念了,有沒有修行呢?

 

沒有修行。所以這個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呢?

 

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

 

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樣的?

 

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什麼願?都在《無量壽經》上,你去讀誦,讀了要明瞭、要解義;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啊!無量無邊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身、語、意三業像阿彌陀佛,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從多聞,不從眾務啊!這個『眾務』裡面說到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搞六道輪迴,依舊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說得太清楚、太明顯了。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

 

『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很勤奮的經營這一些世法的事務。建道場、造七寶塔都是世務。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

 

有一個這樣的菩薩,喜歡幹這些事情,他有福報、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薩可能是他的學生、徒子、徒孫,或者是依止於他的,這一些有讀誦、修行、演說的小菩薩,他也教這一些人營於眾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這個人是有威德的,喜歡經營世務的菩薩,乃至於讀誦、演說的、依止的,都隨著他一同去經營事務了,這一些人統統都是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佛這一句說得是重了一些,這個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沒有。如果是世間法的福利,他有一點。出世間的那個大福報、大利益,他是一點都沒有。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

 

『三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這三種福業,

 

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換句話說,不從多營眾務而生啊!這一樁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細,要很細心、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佛的慈悲、佛的真實教誨。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看了還不以為然。

 

現代這個社會上,大家眼睛裡所看的是什麼?

 

慈善、救濟、福利的事業,高過一切啊!為舉世人所讚歎、恭敬。你要是讀誦、修行、演說沒人理你,誰瞧得起你啊!認為你是自了漢。

 

為什麼會有這個錯覺呢?

 

這理太深,事太微細了,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夠見得到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看得明白。沒有真智慧的看不出來啊!

 

是故彌勒。

 

下面叫彌勒也是提醒我們。

 

營事菩薩。

 

經營這些事務的菩薩。

 

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事務再多、再忙,也不能拉他們來幫忙,也不能耽誤他們的修行。這是正確的,不要去障礙他、為難他。這個就是功德的較量啊!他們是做的正經事,辦正道啊!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得出來,修禪定的菩薩比前面讀誦、修行、演說要高一等了。讀誦、修行、演說是初學的菩薩,這個講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薩——修禪定菩薩。而修禪定的菩薩,他是工夫已經成就了。你參禪還沒得定,那個得定的,比你參禪的要高啊!同樣一個道理,你得定還沒開智慧。智慧開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啊!如果以天台大師的話來說,這兩句他們的境界就非常明顯、清楚。天台大師說「能說不能行」。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他這個階段「能說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沒有成績——念佛沒有得一心,修禪沒有得定,他是真幹,他不是不幹,天天在幹,但是成績沒有拿出來。是在真幹,沒錯,他的工夫還不到。修禪定的,人家這個工夫成就了。那麼這些初學對於老修的,修禪定是老修,不應該障礙他、為難他。不但不可以障礙、為難,而且要護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啊!如果自己勇猛精進的話,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你要是障礙、為難,你造的罪業就跟經開端上講的一樣,那個墮到阿鼻地獄可有得受啦!

 

我們再看後面,佛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白。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我們不說多,就把這閻浮提當做咱們地球吧!我們整個地球上,這些經營事務的菩薩,

 

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呢?

 

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呢?

 

有沒有發這個心呢?

 

我們這個念頭為什麼生不起來?

 

心為什麼發不出來?

 

要好好的去想想。再看底下第二段,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講這個修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狹義的,你們一看修禪定就是參禪的,那你看的範圍太窄小了,他是廣義的。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則相同的。

 

修什麼呢?

 

都是修戒、定、慧。

 

什麼叫戒呢?

 

八萬四千法門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看到那個「戒」,不要以為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來所說義。戒、定、慧三學,戒是方法、手段,樞紐是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這個地方的禪定是戒、定、慧的定。怎麼曉得呢?因為底下講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講的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是戒。勤修禪定這個是定;下面『若於勤修智慧菩薩』這是慧,戒、定、慧三學非常明顯。那麼「定」也就是說,你修行工夫得力,這就是禪定啊!我們念佛人得清淨心、得一心不亂,那你就是禪定菩薩了。認真修行還沒有得定,在戒、定、慧三學,你還在第一個字上啊!你認真修學沒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真正得清淨心的菩薩了。這一閻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個真正修行得清淨心成就的人,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這是善事啊!什麼叫善?這才是真善啊!佛喜歡。下面,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

 

這很明顯的戒、定、慧三學啊!這是達到最高層的,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要遇到這樣的菩薩,

 

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學,不管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總綱領是——戒、定、慧;總原則是——覺、正、淨。你看一入佛門受三歸,三歸是什麼?三歸是老師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總綱領傳授給你,叫三寶啊!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啊!自性佛就是覺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淨而不染啊!三寶是覺、正、淨。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這就是告訴你這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麼能出三界呢?我們今天想在這一生智慧成就,說老實話,不可能啊!你心裡面想,怎麼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很佩服他,他見五祖是要作佛啊!

 

我們同修裡頭有沒有敢說我要作佛呢?

 

縱然你也學會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樣不一樣呢?

 

惠能作佛,有條件作佛啊!人家在旁邊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聽了幾句,就大徹大悟了。我們有沒有能力?我們《金剛經》念上幾千遍都不開悟,還是糊里糊塗的,這就是說他作得了佛,我們作不了佛。我們要跟他一樣,我作佛是作個糊塗佛,不是真的啊!那個樣子學不得啊!學了就有過失。但是末法時期,真正發心想作佛的有一條路,

世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這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啊!我們念佛只求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成佛的捷徑啊!這個法子我們有分啊!我們要不依靠這個法門,那都是些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實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你要問:我們真正想修行,斷惡修善,從那裡做起?

 

這一部經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剛經》講理論,教你看破、放下;這一部經完全講的事相,教你怎麼過日子。你怎樣在社會上工作?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說得瑣瑣碎碎很詳細。那些與般若相應?那些與煩惱相應?與煩惱相應,是生死輪迴業;與般若相應,那就是佛菩薩的事業了。所以這部經要認真學習、要深入的去探討。我們講席的時間短,不能深講、細講,所以點到為止。意思在提醒諸位同修,你們回家去認真努力學習,要真做、肯做,你會發現這個字字句句裡頭含無量義。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那麼真正發心行菩薩道,一定要以真實智慧為自己修學的目標。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懂得這個意思了。

 

(十)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再看底下這一段,略說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

 

這幾句話是總結世尊前面所講的。末法時期初發心的菩薩喜歡這些,這些都是過失,無量的過失;這戲論的過失佛沒說,所以此地要問:

 

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如果菩薩對於戲論的過失,他明白了,一定能夠捨於戲論,安住在寂靜無諍論處了。這個與道心、清淨心就相應了。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戲論』,這兩個字的含義很深、很廣,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真實的意思。於出世間法,乃至於世間法都沒有真實的利益,這一些言語、論說都稱之為戲論。佛歸納為二十種過失。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

 

為什麼戲論會多諸苦惱?

 

中國的聖人也曉得這個事情啊!孔老夫子教學,四科裡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啊!你才曉得言語的重要。言語不謹慎就變成戲論了,戲論帶給你無邊的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

 

這都是戲論的過失。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惱』是這些你所得罪的人,跟你有過節的這些人,他要來陷害你,叫你生煩惱。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佛菩薩看到不歡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歡喜。為什麼呢?妖魔鬼怪就喜歡戲論,你跟他同一類了。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這個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一切善法都從它而生,這稱之為『善根』。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世法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的善法都從這兒生的。出世間的善法——精進。諸位要記住: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這是生出世法的善根。我們看到現在也有人很勤奮、努力、勇猛,但他不是精進,他叫雜進。他亂七八糟的,什麼都要學,亂進、雜進,那不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精進,是一門深入。縱然智慧開了,證得深位菩薩的果位,他表現的還是精進,這個諸位讀《華嚴》就看到了。你看《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覺菩薩很多,他所表現的也都是「一門精進」。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就說他自己在無量法門當中,只選擇一門來修學,其他的他說:我還不知道,你向別人請教去。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啊!表現的是精進,不是雜進、亂進。深位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四弘誓願裡頭講的沒錯,只怕大家誤會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看到這個,趕緊一切法門同時都去學,你認為你還是依教奉行,其實錯了。

 

為什麼呢?

 

前面還有兩條你做到了沒有?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你發了沒有?

 

天天念這四句偈,有口無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薩面前發這個願,但是看到這個眾生,討厭!那個眾生,嫌棄!那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這個我不度他,那個我不度他。你不是幹這些嗎?

 

「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煩惱你斷了?所以你要有真實的願心,煩惱斷盡才能學無量法門,那是第三個階段啊!

 

煩惱沒有斷,學那麼多的法門。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華嚴經疏鈔》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好——「有解無行」。這就是你學得很多,沒有修行,就是你沒有斷煩惱。

 

四弘誓願你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沒有斷煩惱,那結果是什麼呢?

 

增長邪見。你學得愈多,邪見愈多。

 

可見得人家講得很明白啊!佛法不在說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啊!

 

七者。增諸鬥諍。怨競之心。

 

喜歡戲論的人,好勝心很強,有好勝就生起爭執,好強鬥狠,現在所講的競爭。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

 

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惡業。

 

為什麼呢?

 

與貪、瞋、癡相應。貪、瞋、癡、慢、嫉妒,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

 

因不善,果當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這個意思就是說話困難。這是果報啊!現前的果報。

 

十一者。所廖受教法。不能憶持。

 

我們現在講的是健忘啊!佛法裡面叫失念,這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

 

讀誦、聽聞不容易開悟。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

 

善知識本來就很難遇到,縱然遇到了,因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會接受善知識教誨,善知識也不願意教你。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這個是臭味相投啊!很容易打成一片了。

 

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沒有辦法出離三界。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

 

常常聽到不稱意的言語,也就是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心裡都很難過。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煩惱覆心,業障習氣,叫你於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難』就是三途八難,聞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現前想做一點好事,總會有障礙。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

 

自己在生活上,無論是物質、精神上的享受,總有一些人看到嫉妒、埋怨,招來這一些不如意的果報。

 

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是重頌。

 

現生常苦惱。離忍多瞋恚。怨讎生害心。是名戲論過。

 

『忍』是忍辱啊!沒有忍耐的心,多瞋恚。

 

魔及魔眷屬。皆生歡喜心。喪失諸善法。是名戲論過。未生善不生。常住於鬥諍。造於惡趣業。是名戲論過。

 

佛的這些話,實在講都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經上所說的,所以時時刻刻要提起警覺。

 

身形多醜陋。生於下劣家。發言常謇澀。是名戲論過。聞法不能持。或聞不入耳。常離諸善友。是名戲論過。值遇惡知識。於道難出離。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說得嚴重一點,叫三惡道啊!三惡道墮落容易,出來很難。

 

常聞不順語。是名戲論過。隨彼所生處。常懷疑惑心。於法不能了。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前面講這個『難』就是三途八難。

 

遠離無難處。

 

這個沒有難處就是有佛法的地區,他很不容易生在這個地區。

 

具足無利益。是名戲論過。於善多障礙。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戲論過。如是諸過失。皆因戲論生。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二十種過失,都是因為戲論這個緣而生的。

 

是故有智人。速疾當遠離。如是戲論者。難證大菩提。

 

這是障道啊!

 

是故有智人。亦不應親近。戲論諍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

 

這個『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離這麼遠。佛陀在此地教我們戲論、諍論的場所,這裡面多起煩惱,學佛的人,遇到這個場所,應當趕緊離開,不要去看熱鬧;看熱鬧會惹麻煩,那就起煩惱了。

 

亦不近於彼。造立諸舍宅。

 

這意思就是說,這諍論、戲論的地方,我們住家最好離他遠遠的,住宅不要靠近他們。

 

是故出家人。不應住諍論。

 

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啊!說:

 

汝等無田宅。

 

這是講出家人。『田宅』是講恆產。出家人沒有恆產,但是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生慚愧心,當然這裡面因素很多。現在出家人,實在講很苦,逼不得已啊!你自己沒有一個小地方,人家又不讓你掛單,走投無路,沒地方可以修行啊!這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個小廟,但是要生慚愧心,要知道這個不如法。

 

妻子及僮僕。乃至榮等。何緣興諍論。

 

『緣』是理由。你有什麼理由去跟人家諍論,你把這個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放下、都捨棄了,你跟人家還有什麼爭頭的。

 

出家住寂靜。身被於法服。諸仙咸敬事。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

 

當修忍辱心。如是戲論者。增長毒害心。當墮於惡趣。是故應修忍。

 

怎樣離開這個戲論呢?

 

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夠遠離了。現在說實在話,這些戲論、諍論已經到你家裡來了。你不相信,每天打開電視,電視裡頭都是戲論;還有打架的、諍論的,你看到的時候,那個心就隨他動,就生煩惱了。遠離戲論與諍論,家裡如果有電視機,趕快把它丟掉啊!這才遠離啊!真的,報紙、雜誌都不要看,裡頭都是戲論、諍論,它是一個惡緣——引起你的煩惱啊!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羅密。

 

囚禁及繫縛。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諸苦。皆由諍論生。

 

這一句裡面有現前的,你在諍論上得罪有威德的這一些冤家,他要殺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來陷害你,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現實社會上,諸位冷靜觀察,也常常有這些事情。你現在被人關到監獄裡面去判刑,受這些苦。將來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受這些苦,都是由諍論而生的。

 

如是戲論者。常遇惡知識。名稱不增長。曾無歡喜心。

 

『名稱』,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榮譽。社會大眾對你不稱讚。

 

若捨於諍論。無能伺其便。眷屬不乖離。常遇於善友。

 

你能夠捨諍論,你的身心清淨,冤家對頭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沒有辦法陷害你。這是講世間法你所得的利益——這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

 

於乘得清淨。業障盡無餘。摧伏於魔軍。勤修忍辱行。

 

這是講學佛。『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這是講的佛法。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都能得清淨,清淨是成就啊!《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將這個修學的綱領標榜出來了——清淨、平等、覺。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知道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你能夠得清淨、平等、覺了,就決定往生啊!心淨則佛土淨,這才能感應道交。『業障盡無餘』,真的消業障了,清淨心現前,業障就消除了。『魔軍』,『軍』是比喻。魔在外面擾亂,你心清淨了,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擾亂,所以你有定力,能夠忍辱。

 

諍論多諸過。無諍具功德。

 

這是兩個明顯的比較。

 

若有修行者。當住於忍辱。

 

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羅密。

 

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波羅密。特別將布施、忍辱說得最為詳盡。

 

為什麼呢?

 

六度裡頭這兩條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你的功德保不住,還是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忍,後面才有精進、才有禪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個關鍵;不能忍,這個定、慧是決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問末法時期這些菩薩們,像我們這些人,聽到佛這些教誨會不會覺悟呢?彌勒菩薩對我們很關心啊!佛說得很好,有,有少數覺悟的,但是大多數不覺悟。少數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數善根、福德、因緣厚的,聽了佛的教誨覺悟了,真正反省、檢點回頭了——斷惡修善。多數的業障深重,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照樣造惡業,將來還要墮惡道。

 

佛的責任真的是盡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誨。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說的,這少數的菩薩們,我們是不是少數菩薩當中的一個?

 

還是那多數不覺菩薩裡面的一個?

 

這要自己去反省了。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這一段是彌勒菩薩聽了佛以上種種教誨之後,到這個地方這是總結了。他老人家讚歎世尊:希有!這個意思很深廣。世尊這些開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覺悟。彌勒菩薩請法後面這一段話,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說的。『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頗有菩薩』,這個『菩薩』就是指我們在座的同修們——

 

聽了佛這些開示之後,你憂不憂慮呢?

 

你能不能懺悔呢?

 

能不能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永離煩惱?

 

佛在這一本經上講了種種過失、煩惱能不能離開呢?

 

我們看佛對於彌勒菩薩的答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從經一開端,彌勒菩薩的啟請,重點都在『末世後五百年』,都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

 

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

 

有沒有呢?

 

有,不過人數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薩』;正顯示出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末世有一個人肯依教奉行,肯覺悟,世尊也不會捨棄,也要為這一個人說法,何況這不止一個人啊!此地『少有菩薩』這一句,實在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這些人。這個時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少數啊!

 

你要問:什麼叫善根、福德?

 

善根是對佛的教誨明白,佛講的話都能夠懂得,這個人有善根。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有福了。

 

什麼福報呢?

 

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個福報,是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經上一般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成佛去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少數菩薩。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是說還有許多的菩薩,這佔多數。這個多數就是善根、福德很薄的,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的這些人。『剛強難化,不相尊敬』,這是表現在外面的相狀。我們學佛要想這一生成就,最要緊的是真誠心,對待任何人真誠、恭敬。別人瞧不起我們,不尊重我們,是他的事情,決定不要責怪。為什麼呢?他是凡夫,業障深重。我們如果責怪於他,那你也是凡夫,跟他沒有兩樣。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凡夫咒詛菩薩,菩薩慈悲凡夫,這個不一樣啊!所以學佛在那裡學?從這裡學起啊!『懷增上慢,互相是非』,這個好懂啊!『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這就是指這一部經上所說的;確實義趣深廣無邊,功德不可稱揚。這一些剛強難化的菩薩,他也受持、讀誦,甚至於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換一句話說,他受持、讀誦、演說,不能依教奉行;他做不到啊!想做,往往煩惱習氣現前了,正如經中所說的,修積一切善業都有障礙,這就是業障啊!

 

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煩惱現前,佛這些話他也不信了,生起疑惑,從此以後也不說了。這樣的事、這樣的人,我們冷靜的去觀察,有,還蠻多的。我們常講退心、退轉了,就是屬於此地所說的。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

 

人要退心了、要對經教懷疑,很不好啊!這妖魔鬼怪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的信心一動搖,他就來了。魔化作比丘,這是一種。另外一種,魔也投胎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出家做法師。《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也是講這個時代啊!

 

那些邪師是誰呢?

 

波旬的子孫,魔王的子孫。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也很護持世尊啊!但是總不願意這一些眾生都出了三界;都出了三界,他認為他統治的人民減少了,都移民跑出去了,這個很不高興。於是乎有一次就跟佛說:「我要破壞佛法。」

 

佛就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

 

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

 

世尊聽到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個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孫來消滅佛法的。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作比丘像,出家了。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到處可以聽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那個經不是佛說的,甚至於整個大乘經都不是佛講的!不但說這些話,還有好多著作啊!讓人看了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不僅退失信心,障礙一切眾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這個罪就重了。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他們說的也很有道理。你細細去聽,他說一百句,九十九句都很合理,毒只有一句,那一句毒就足夠害死你啊!所以在這個末法時期,你能遇到正法、真善知識,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

 

由魔波旬。如是誑惑。

 

『誑』是欺騙;『惑』是迷惑。

 

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這一句裡面含蓋著諸大乘經論,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了,彼此諍論。現在諍議最多的是《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其中的原因。末法時期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也知道這是正常的。

 

為什麼?

 

佛說過了嘛!如果沒有這個現象的話,那佛在這部經上說的豈不是妄語!所以現在這個時節破壞佛法的、諍論佛法的,是正常的現象,佛都講過。最要緊的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修學,這一點很重要。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的目的是度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這一定要清楚啊!這一切經,就是教材、課本啊!佛教學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學,裡面各種科系統統都有。我是什麼程度,我學那一個學系,這個要搞清楚啊!我學的學系,這個課本是我主修的,我一定要把它學好。不是我的科系,我不要去學它,它與我不相干啊!

 

我是個學文學的,我文學的科目不念,去念醫學部門的功課,能畢得了業嗎?能學得成功嗎?

 

所以,大乘佛法到隋、唐時代,一些高僧大德們揀別眾生不同的根性建立宗派,宗派就是分科、分系。你學某一個宗派的,某一個宗派有一系列經論。我們淨土宗的經論最少啊!原來只有三經一論,到現在由於祖師大德們再加了兩樣進去,所以是五經一論。我們這一個科系,只有五部經一部論,修學的標準就在五經一論裡頭。

 

今天下午有同修問我,說是有人講,我們念佛要不吃素就不能往生,他來告訴我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我沒有聽說。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我們這個科系裡面,五經一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有人說《楞伽經》裡頭說。我們不學《楞伽經》,《楞伽經》是別的科系學的,我不是學《楞伽經》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啊!本宗的經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當然素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啊!所以不忍食一切眾生肉啊!他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人什麼叫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呢?遵循五經一論就老實。五經一論再搞別的經論,你就不老實了。本科的東西,你拿其他科系的東西摻在這裡面,你就不老實嘛!這跟在學校念書沒有兩樣啊!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土宗,不是選其他的宗。

 

其他宗當然也可以做參考的,參考的原則在那裡?

 

與我本宗經論相應的,我拿它來做參考;與我本宗不相應的,我把它撇開,不提它,這才叫老實啊!不是就所有經論,像一個學校所有科系你都要去念,那有這個道理呢?明白這一個原則,至少可以幫助你斷除疑惑,一門深入啊!我們會得到成績,成績這是共同的。無論修學那個科目,成績一定是煩惱輕,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牢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多,這智慧生啊!表現在外面,身體一定一年比一年好。為什麼呢?境隨心轉,你的心真誠、清淨、慈悲,相貌、體質會隨著你的心去變。這個東西不能騙人家。一看到你,再看到你的言談舉止,你到什麼境界,修行有沒有工夫,都表現在外面,決定瞞不過人。瞞是瞞愚癡的人、瞞沒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一看就明瞭了。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

 

愚癡的人不知道啊!

 

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

 

經上講的甚深義理,殊勝功德,為什麼你得不到呢?

 

得不到是業障深重障礙著。

 

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你業障消了,就得到了。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求的時候,求不到,沒有應!

 

那是什麼原因呢?

 

你有業障啊!你把業障消除了,感應就現前了。這個經就作印證。

 

那業障要怎麼消除呢?

 

一定要修懺悔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

 

怎樣懺悔呢?

 

是不是要去拜個梁皇懺、水懺呢?

 

不是的。大師教給我的——發現自己的過失,從今而後再不可以造同樣的過失,這就是懺悔。他教給我這樣懺悔、這樣消業障。這真懺悔啊!那個法會是搞熱鬧形式,如果你不明其義,不能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那只有形式,與懺悔法毫不相干。這一定要知道。

 

我們在倓虛法師傳記裡面,也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影塵回憶錄》就是倓老的傳記,倓老口說,大光法師記的。裡面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你去看看那一段,那居士也沒有出家,每一天讀《楞嚴經》,研究《楞嚴經》的義理,八年他有一點心得。中午打瞌睡的時候,有幾個鬼魂來求他超度,都是他認識的,已經過去的人。

 

他就問他們:「你們找我幫你們超度,可以,怎麼個超度法?」

 

「只要你答應就行了。」

 

「好,我答應你。」他看到這些鬼魂踩到他的膝蓋,再踩到肩膀,升天了,一共四個。沒有什麼形式。

 

什麼形式都沒有,憑什麼呢?

 

憑他自己修持的工夫。所以這個地方講,業障消除,這經上的功德利益你一定可以得到啊!

 

(十一)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大段,第十五大段是全經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為我們顯示出世尊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常常講的;三經是專說啊!除了三經之外,時時講經都講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耐心,不如日本人。日本人所編的淨土全書裡面(可能現在臺灣也有出版),他們真的去查大藏經,發現經裡面有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總共有二百多種,有很明顯的文字是講得很清楚,像這部經上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世尊四十九年說許許多多經論,我們可以說到最後都總歸淨土——殊途同歸。『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佛常講的。那麼這十種心,佛一定也曾經說過,否則的話,彌勒菩薩怎麼會問?『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下面這十種心,是什麼心呢?

 

給諸位說,就是菩提心。講「發菩提心」這一句叫總說。

 

菩提心怎麼個發法?

 

什麼樣的心才是菩提心?

 

這十條就是菩提心具體的事相。我們修念佛法門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有,那你就真的發菩提心了。若沒有這個心,趕緊要發啦!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慈悲代我們啟請。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跟《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一個意思呢?淨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的啊!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此地說『非諸凡愚』,換句話說,

 

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不是凡夫啊!

 

真的嗎?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不是說得很清楚——不是凡夫啊!

 

你是什麼人呢?

 

如來第一弟子啊!

 

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要發這種心,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啊!所以『不善丈夫』、愚癡的人、煩惱重的人,他決定發不出來,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麼這十種心就重要了。我們發不出來,就知道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要努力把自己的障礙克服,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使我們得佛的加持,這個經教就是加持。我們真的覺悟了、真正肯幹、肯學了;肯學就是你肯發這個心了。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條裡面慈悲列在前頭。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裡面最重要的,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傷害一個眾生,對那個眾生的真實利益有所損毀的,你的慈悲心沒有了。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那你的悲心就沒有了。「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存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啊!

 

苦是什麼?

 

三界苦!輪迴苦啊!真正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念佛往生,這一

生真的能出離輪迴。修學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學其他的法門,未必能斷煩惱。念佛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有工夫了,能把煩惱伏住,這樣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一面讀經,一面還是有妄念。」問我:「怎麼辦?」

 

我說:「你學了多久了?」

 

「二、三年了。這是什麼原因?」

 

「工夫不得力。還有可能,你不會用功,所以工夫不起作用。」

 

會用功的人,那個佛號怎麼念法呢?

 

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幾萬聲。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煩惱習氣,你當然起念,你不起念就不是凡夫,是菩薩了。六道凡夫一定會起念頭,所以起念頭不怕,怕的是你覺得太遲了。

 

我們這一個法門裡面什麼是覺呢?

 

「阿彌陀佛」就是覺。我念頭一起,不要去想這個念頭是善念、惡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也不行。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不行啊!所以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轉過來,這叫會念佛。你能在這上注意、在這上用功,有個二、三年,你的妄念自然少了,這個時候工夫就得力了。當然這裡頭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前面講要破迷、開悟啊!

 

悟個什麼呢?

 

悟人間這種種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覺悟明白了,這就放下了——你心裡面憂慮、牽掛放下了,對於你工夫得力有大幫助。所以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是教你看破,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因妄念、煩惱而造作惡業呢?這是最愚癡的、最不值得的。所以一定要看破、要放下,這個佛號就用得上力。能夠有這個工夫,好的,二、三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有把握啊!所以慈悲心重要啊!

 

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佛念得再好,甚至於工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為什麼呢?

 

因為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海會大眾,心理上有障礙。你到那裡,看不慣他們,他們也看不慣你,不能同住啊!所以你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十心。這十心有一條,下面九條統統具足。如果你說我有九條,還有一條有點問題,你十條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能把它看做十個,它是整體的,一體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一條都不能欠缺啊!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佛的『正法』,我們現在所修學的淨宗法門——五經一論,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決定不會回頭、不會更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我就守定這個法門。對待別人也用這個法門勸勉,自行化他居於正法。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前面第三是對自己選修的。像我們學校念書,我念這個科系,對這個有信心,決定不改,我四年就畢業了。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學,在佛法裡是不同法門、不同宗派的,我們要尊敬,不能誹謗啊!所以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承認、認可、同意。他那個法門也是無上法門,也可以拿學位、拿博士啊!不能有執著心。執著我這個第一,他那個第二;我殊勝,他不如我,你這就自讚毀他。那個法門是佛說的,你謗佛;法,你謗法;依照那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你謗僧。雖然你這一門修得很好、很不錯,因為你誹謗三寶,不能成就。「誹謗三寶」,諸位看看《戒經》裡面結罪——阿鼻地獄啊!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修學其他法門的?

 

《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是好榜樣。就是此地所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自己都修一個法門,談到其他的法門,就告訴善財說,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不如那些菩薩,我不懂那些法門,你向他們去請教。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啊!

 

有些人聽到你這個說法——

 

奇怪!你既然讚歎那個法門,你為什麼不修那個法門呢?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老法師邀我到他們道場去講開示,他那個道場——禪宗道場,參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那裡去極力讚歎禪、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法師、讚歎大眾同修。讚歎完了,人家問我:「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修呢?」

 

「我不是那個根器啊!」老老實實回答。

 

參禪要上上根人才能開悟啊!我是下下根人,我怎麼能夠比得上他們。我說真話,我老實念佛,帶業往生就很幸運了。記住,自己要謙虛,懂得讚歎別人,要與不同法門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互相謙虛,佛法就興旺啊!不要認為自己修得不錯,就感到值得驕傲,就傲慢了,瞧不起別人、瞧不起其他法門,不知道最後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這個經上對於這個道理、這一樁事情講得很多,所以『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這是佛在這經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誡我們。『利養』不得了啊!一沾上前途就毀掉了。利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這是增長道心。如果貪著利養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捨不得去啊!這個地方利養你放不下,大麻煩!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貪著,決定不能夠要求,縱然別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許多地方,人家請我去講經,我首先告訴他們不要宣傳,人家要作海報,還要登報紙,這決定不可以。頂多你們自己家裡信徒,打個電話、發個簡單通知告訴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廣告召集好多人來,不是好事情啊!頭一天把那麼多人找來了,人家聽我們講一講並不怎麼樣,第二天就不來,人就少一半了,你說這個道場多難看啊!沒見過面好奇來了,結果一看不怎麼樣嘛!道場聽眾一天比一天少,衰相啊!這個要懂得啊!我不宣傳,第一天來三個人,第二天來五個人,這個道場興旺之相啊!——我這兒人一天比一天多啊!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廣告,不能像唱戲一樣,那是要作秀,不可以啊!你能夠離開這個利養、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淨法喜;這個『意樂』就是我們講的法喜充滿。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這是我們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一時一刻都沒有偏差。

 

目標在那裡呢?

 

『求佛種智』。『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學佛為什麼?

 

就為這個啊!不為其他。我們得正覺,就等於阿羅漢;得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圓滿成佛了。這是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這個。因為在這個世界障礙太多,修學環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還是為這樁事情。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一切眾生?

 

這裡面沒有分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尊重』,對一切眾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修敬,『敬』是什麼呢?敬是性德。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壬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修禮敬諸佛,這個『眾生』是廣義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我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就說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尊重、恭敬,這叫學佛啊!這個心是菩提心,覺悟了。覺悟的心,他一定是這樣做的;不能這樣做,迷惑顛倒,他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會尊重、恭敬別人。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這個地方是叫『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不可去看、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產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這個心裡一有貪著、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好。隨喜功德嘛!『於菩提分』,菩提是覺,不迷啊!『著』是迷,貪著是迷;不迷啊!覺而不迷,這個『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世法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出世間大法,我們講菩薩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諸位一定要記住「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學佛,修淨土,我對於淨宗五經一論,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精進。我要摻雜其他宗派裡面東西進來了,那叫亂進、雜進,就不是精進了。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必定能有成就。這是說明一門深入的重要,一門深入叫精進。我們現在人的根性,大不如古人,這是事實啊!現在人的心,沒有古人那麼清淨。古人的心,可以說大多數是定的。現在人心是浮動、躁動的。古人有耐心,現在人沒有耐心。所謂求新、求變、求快,這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因此真正想學、真正會用功的人,都求單純、簡便、容易修學。所以不希望複雜、困難,總是避免這些。因此淨宗雖然講的是五經一論,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時間;現在生活艱難,工作很忙,壓力很重,抽不出這麼多時間來讀這些經論,受持一部就夠了。五經一論這六種裡面選擇一種,你一生不改變,決定成就。這六樣東西最簡單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就可以保證你往生,這是最少的啊!

 

你要是問這麼少可靠嗎?

 

那你就又起疑惑、又起諍論了,受害的是自己。

 

你沒有看到我們這邊印的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我把他老人家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從錄音帶上已經節錄成文字,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你們仔細看看,他說諦閑老法師的一個徒弟——箍捋匠,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功了。六個字都能成功,二百四十四個字還不能成功嗎?你還有什麼好懷疑的。諦老那個徒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老和尚教他的方法妙極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看多自在,絲毫約束都沒有啊!他是真老實,成功在老實啊!他聽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他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給他辦後事。稀有啊!站著往生我們也聽說過,但是站著三天,沒聽說過,他有本事能站三天,六個字就成就了。

 

所以有很多人跑來跟我講:「師父,好多人講,一部經太少了,不能成功啊!」

 

佛在這部經上都說明了,你心生疑惑,起諸諍論,那就真的不能成功。你要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成功;你懷疑不成功,那決定不成功。所以要緊的是『無有雜染』,一定要保持清淨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末後這一句講到究竟圓滿。不但一切相要離,連佛的相也要離,這個心才乾淨啊!你有這一條的時候,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亂;沒有這一條,有前面九條,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這一條那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也是虛妄,也不能執著。這是入理一心,入一真法界了。正是佛在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捨。這個捨你要懂得,不是我們的法都不要了;法不要了,你準墮阿鼻地獄啊!不執著!法要不要呢?要,依教修行,絕不執著。他「捨」是這個意思——捨執著的念頭、捨執著的心。別說我們要依法,等覺菩薩還要依法啊!那有不依法的道理。人家依法而不執著法,他心清淨,沒有疑惑、沒有諍論。我們依法執著法,於是起疑惑、起諍論。看到佛在這部經上說有,那部經上說空,這糟糕了,這一下到底是有還是空啊!疑惑生起來了。我們自己沒有能大開圓解,智慧沒有開啊!佛講經是跟大夫一樣,因病施藥啊!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講空的意思是破他執著有。那一個人他執著空,那佛對他就講有,講有破他空執啊!你要懂得佛說話的意思,他對什麼人講的,他治什麼病啊!你不問那個,單單聽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還懷疑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不太清楚,怎麼說話的時候沒有一定的主意,怎麼會亂說話;你要懂得佛說話的義趣!所以這經論,你看這些祖師大德,真正的善知識教誡初學——不准隨便看經——意思在此地。現在這樣的善知識沒有了;即使是有,學生也不聽。真正好老師教學,不准你看經;為什麼呢?就怕看到這些地方,你起疑惑、起諍論,自己惹好多麻煩,到最後信心都沒有了,有害沒有利益。所以佛的經典要有過來人指導,我們可以用少時間得真實利益。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在此地說完這十種心,給彌勒菩薩說這一句,這是非常肯定的言詞,絲毫疑慮都沒有——當得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隨成一心』,前面我們說過,「一即一切」。

 

《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

 

圓滿具足叫一心。任何一心裡頭都具足其他九種心;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叫一心。

 

有慈心,怎麼會沒有悲心呢?

 

真正慈悲自然護持正法,自然於一切法得勝忍,一定的道理。你那個心是圓滿的,所以『隨成一心』就是大經裡頭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這樣的人要是有一個願望——希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啊!經文到此地,正宗分講完了。後面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

 

三、流通分

 

(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這一部經裡頭所開示的,自始至終就是『如來真實功德』。他沒有講諸佛真實功德,如果說諸佛真實功德,我們未必有啊!說「諸佛」是從事上說的,說「如來」是從理上、性上說的,就是我們自性的真實功德,不是別的啊!你說這個你要不要修?別人的,我願不願意修?在自己,我修也可以,不修也可以,自性功德啊!你不是要明心見性嗎!見性就是自性功德圓滿現前。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自性功德,不是別的啊!菩薩如果覺悟了,一定會『發起殊勝志樂』。『志』就是誓願;『樂』是愛好、喜歡啊!你一定喜歡去做、一定喜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殊勝志樂。

 

我們這一次為什麼要選擇這一部經?

 

實在就是看到大家這幾年在淨宗上很用功、很認真在讀誦、念佛、修持,但是沒有成績!像學生念書一樣,念得好辛苦,好用功,考試都不及格,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毛病出在那裡呢?

 

我們要去找,所以找出這兩部經對治這個毛病。

 

我們選講《金剛經》的目的,讓你了解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你看破、放下啦!你這個工夫上、念佛上的障礙可以突破。

 

說這一部經是斷煩惱、習氣,你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處世、待人、接物,不知不覺犯好多好多的毛病,這些毛病要是不覺悟、不改過來,依舊造成障礙。所以《金剛經》是破理上的障礙;這部經是破日常生活瑣碎事相當中的障礙。希望你的念佛工夫一帆風順啊!

 

我們講的目的在此。所以經文也很明顯導歸極樂,不要認為這是多餘的,這不是我們本宗的,本宗只有五經一論,怎麼又搞成這個東西出來。剛才說過了,其他宗的這些課本,對我們有幫助的,我們可以選修啊!雖不是主修,我們一定要認真來選修;與本宗不相應的,我們不修它。這是與本宗相應的。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這是流通分裡面所不能避免,一定要問的——請示經名。這部經將來集結流通用什麼名稱?這名稱是佛說的。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經名是佛說的。

 

亦名彌勒菩薩所問。

 

所以,如果提到《彌勒菩薩所問經》,也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有兩個名字。

 

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經『名』是全經的總綱領,所以從名題上,你就能體會到這部經所講的義趣、宗旨之所在,我們應當怎樣去受持。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

 

當時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末後這一句要緊。聽了,不是散會就完了。不是啊!回去信受奉行啊!聽了真相信。『受』是明白、覺悟了。完全接受了,依教奉行。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以這個經作標準,決定不能違背佛的教誨,這才是佛真正的三歸弟子啊!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