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
日日日出—菜根譚的智慧(1)-3
聖印法師
31/07/2015 06:3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集00九】

 

夜深人靜獨坐觀心,始覺妄窮而真獨露,每於此中得大機趣;既覺真現而妄難逃,又於此中得大慚忸。

 

110

 

得意須早回頭,拂心莫便放手

 

由主官上級蒙受了種種恩寵,洋洋得意自我陶醉,大都不顧慮有什麼可能發生的災難,等到遭遇了災難就一蹶不振,失敗倒台了。所以人們生於這個社會中,早回頭自省不為禍殃所侵。要事先預防,不要等到事後追悔。

 

其次是更不可因事情稍有失敗,就灰心洩氣。語云:「失敗為成功之母。」人們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精神向前勇猛邁進,然後才能到達真正成功之域。所以不要因為挫折就中止努力,這樣的話任何事也不會成就。應當鼓足勇氣,對於所做的事,不論怎樣不遂心也不放鬆、不罷手,抱定了恆心毅力去做,必定能收非常美滿的效果。也就是說,能夠在艱難困苦中奮鬥,才能得到偉大的成功!

 

總而言之,得意時自己能誇張就會生災害;失意時要有魄力,向目的地加倍努力。這樣,總有成功的時候,而未來的勝利與輝煌的前途方可以實現!

 

【前集00

 

恩裡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後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111

 

澹泊明志,肥甘喪節

 

對於這種藜莧粗食生活而能滿足的,就絕不抱一點野心,其心如冰之清,如玉之潔。和這相反的,以美食來充腹的富豪人家,就甘願以奴顏卑膝,來博取其所求的榮華名利。這樣可看出做人若沒有名利的心,就沒有向人低頭的必要,其志操是澹泊潔清不著一塵,堅志而不渝的。

 

相反的,求華衣美食欲念旺盛的人,就會使弄手段來獲得他的要求,而不自覺其態度卑鄙。心一卑鄙就失去了丈夫的氣節,皆因「肥美甘食」而喪失!

 

所以說,粗食者志堅,華美者心卑。

 

【前集0一一】

 

藜口覓腸者,多冰清玉潔。袞衣玉食者,甘卑膝奴顏。蓋志以澹泊明,而節從肥甘喪也。

 

112

 

眼前放得寬大,死後恩澤悠久

 

佛教把人生分為過去、現在、未來。因此,面前就是講「現在」的事,田地也就是佛書裡所說的「心地」,意思是說人的心實在是能作出種種煩惱的土地。

 

人生於世,如幻如夢,如白駒過隙,如過眼煙雲。那麼,為人應該怎樣?應該放開心田,持心寬大!無論善人、惡人、賢者、患者,或長幼,或內外,都得無差別心,悉是包容,這種胸襟寬大、一視同仁之心,就不會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鳴了。

 

又對於死後遺留的恩澤,總希望永久流傳,這在生前就儘量汲汲施惠於人,牢記服務人生的宗旨「乃役於人」,永久永久!使人家不覺有缺乏,使人家不會不平反而滿意;就是你死了,你的芳名萬世永垂不朽,你的精神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前集0一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嘆;身後的惠澤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匱之思。

 

113

 

路要讓一步,味須減三分

 

走山邊的小路,不能二人同時通過,如果爭強搶先,就有墜落深谷的危險。處於這樣的場所,自己要停留一步,先讓他人過去,這才合乎禮儀,而又是最安樂的辦法。還有,對於有滋養成分的美味食物,你不可一個人獨食,要分三分給人家吃。這樣的做法,就是謙讓之德,對於做人處世,不但一點沒有危險,反而是得到安樂的無上法門。

 

《易經》云:「天道之盈也虧,乃視益謙之有無。」故此,假設把他人壓倒而自己先登,橫取他人之物以滿足自己,這種一時的利益,實是變為痛苦的根源,也可以說是違背天道。天是抑惡揚善的,邪到底不能與正匹敵。

 

日本的古人武田正信說:「誰也見到圓滿的月,但是十六夜就虧了。人生在世,亦復如是。」這含有哲學的意味,可給我們警惕。正直的事才是「天道」,而「邪惡」(邪僻、偏狹、妄佞)的行為,絕不能得到安全。

 

【前集0一三】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嘗。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114

 

脫俗成名,超凡入聖

 

人有超群的手腕及聰敏的見識,固然能成就一代偉大的事業。但也有平凡至極的人,縱然沒有完成轟轟烈烈的大事業,但因能專心致力於一己的事業,不被功名利欲所左右,而終於成為社會的聞人。

 

人在治學或修養上,應該抱著遠大的理想,站穩了腳根,積極的去改造社會,這社會事業固然有賴非常人去做,但是普通人也好,假如真能修心養性,其心不為外物所奪,全副精神於修學積德上努力,他雖然沒有能如偉大人物那樣轟轟烈烈的事功,但久了也是能夠達到聖人賢者的地位。

 

【前集0一四】

 

作人無甚高遠事業,擺脫得俗情,便入名流;為學無甚增益工夫,減除得物累,便超聖境。

 

115

 

義俠交友,純心做人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是指真正的良友比骨肉還要親近得多,而真朋友是不易得到的。

 

泛泛酒肉之交,不能算是真正的交誼。真誠為朋友的人,要互相勸善規過,互切互磋,互琢互磨,遇到了禍患則共同去擔負,喜樂幸福也共同去享受。同悲共喜,難兄難弟一般。這樣才能算得上有俠義心,交際的原則也才合宜。如果只為一己利益去交際,不能叫真誠的交誼。

 

其次,做人是要有積極修養的工夫,磨練自己的人格,不為外物玷染了純潔的心。

 

在惡俗的社會裡行善渡世,對於惡俗就不得不忍受到一個程度。如果只為一己的超然,不問世道的興衰,這樣的人最多也不過獨善其身,絕不能得到普遍的敬仰。所以,一個人如果入世交往俗人,自己也必須變俗,與社會的步調一致。然而,其心也被染成了世俗情態,就沒有用了。在俗中而不失一點純真的素心,不因外物而污穢了本心,這樣才是一個覺者。

 

總而言之,與友人交際,遇到患難要去拯救,這是與人交往必須要帶三分的義俠心。一個非常人物的活動,任憑遇到什麼變故,也要抱定堅固的意志,勿失其本然的心。

 

【前集0一五】

 

交友須帶三一分俠氣,做人要存一點素心。

 

116

 

德在人先,利居人後

 

從他人愛得榮譽或得到利益,切不可爭搶到人的前頭,應該先讓他人而後自己再領受,不這樣做就會引起人家的怨尤。反過來說,對於社會國家有利益的事,或有關個人的道德修養,則不要落在他人的後面,要自己爭著前進去做。

 

從君上受了爵祿的恩寵,或是從他人處受到物品的享受,即便是應當得到的,自己也要捫心自問,反省自己的身分和勞力,應不應當得到這一分享受,一定不要超過分限的程度。不論什麼事都要保留餘地,就是這個意思。

 

對於自己的修養或實踐道德的事,必須要盡自己所有能力去刻苦努力。

 

宋人范仲淹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同樣的教訓。主要就是要:「樂讓人、苦己取。」如此才是修養道德的本旨,修養心性的根本。苦樂原是綯的繩;樂的結果是苦,苦的結果是樂。苦樂相循是自然的法則,與日月星辰之運行原理相同。所以現在的苦是為將來的樂放撒種子。古人有云:「吃得苦中苦,乃為人上人。」不能吃苦的人,恐怕事事都不會成功,「苦盡甘來」也是不移的道理。

 

但是,君子不是為求將來的樂而現在甘心受苦的,他只是為社會、國家、民眾有利,而自己吃苦取苦,把樂讓他人。這樣他才心安理得。君子生活如同食淡菜,一切講淡而不講濃。既然淡了,便能看破實相真如,也自然能達到超凡入聖的境界。

 

所以說,有德行和善根的人,能夠處處留心做善事,謀眾人的福利,連一分一秒的時間都不輕易放過。

 

【前集0一六】

 

寵利毋居人前,德業毋落人後;受享毋踰分外,修為毋減分中。

 

117

 

退即是進,與即是得

 

待人處世有兩種方法—一是把人壓倒自己佔先,還有一種是與人為善互讓互諒;前者是競爭的行為,後者是謙讓的行為。這兩種態度完全不同。中國學者辜鴻銘認為,西洋人的生活乃是建立在物質上面,談不上什麼文明,他們是憑著相互競爭的思想而發展進步。我們再看看東方,以中國而論,是在物產特別豐富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文化發展即以互相忍讓的精神而發。

 

今天的世間許多人都以為別人的頭痛可以忍耐,而自己的腹餓就不能忍耐。以這種作風,獨行其是的個人主義,排斥他人什麼都不行而以為自己什麼都行。這種利己而不平等的主張,不能互助互讓的行為,人類的和平哪有保障?為了社會共同生活,就應當有不落人後的覺悟。例如研究學問或改良社會,必須站得穩、立得定,大踏步向前邁進,但我們若於日常共同生活上互相排斥、互相爭奪,而不能互相協和,就不能共同生存下去。

 

其次,說到:「處世讓一步為高。」渡世讓一步,就表現氣節崇高,道德高尚,即符合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誰持有這三樣就如同持有三寶。慈是慈悲,就是同情心,也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心,是處世待人的根本思想。儉是儉約,亦即是節儉省用的意思,對物不要用之過度,八分就夠了,這便是「恭儉持己」了。現在的人不論什麼事情都是十分中之十分的以暢行其志,從這裡就生出了煩惱。因此在世間。人若自滿的話就會生出缺乏,希望十分必招致失望。如能在人間努力十分而有八分的生活,才是安定生活的良方。現在的人在生活方面是努力八分就當作已做完十分,那就發生了兩分的缺陷。所以老子說的儉,豈不是渡世三寶?再說到不敢為天下先,這意思是說「讓」與「儉」兩字,對人要讓,持己要儉,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的意思。以上是老子思想,指明讓一步是高明的。

 

「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也就為進步的根基。這句話乍看像矛盾,實際上退步的事包括深奧的意味,就是精進自身的道路,也是救渡眾生的真理。佛家說:「上求菩提,下化眾生。」就是向上求得菩提之道,向下要成濟渡眾生的菩薩道,更進而成為偉大的如觀音、地藏等菩薩。可見已開悟到佛的境界,更要退步下來為一切眾生服務,去濟渡眾生,行菩薩道,這就成為進一步成佛證道而具備了基礎。

 

人類皆以腳跑步,跑時一定一足向前,一足繼之於後,一腳停止。如果兩足齊出,就違反了跑步的方法,會顛仆倒下,所以為了安全跑步就不可不注意。而退一步正可免除七顛八倒的痛苦,如同安分守己是進步的基礎。

 

待人不要過分苛酷,責備人太過分了不大好,因為會引起他人反抗而招自己惹禍的根源,這一點是不可不注意的。俗語云:「窮鼠咬貓。」故對人實應寬大,待人寬一分即是福田。古人說得好:「自蕭如秋霜,接人如春風。」意思是說對待自己如同秋天的寒涼,對待人如同春風的溫和,這就是在交際上要寬一分,結果就會得到自己的幸福。

 

再說:「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從表面看,世間哪有這樣的傻瓜,利益給了別人卻使自己喪失利益?人只為自己的利益打算,結果反而下能為利自己,而為利他計劃的人反而是和利己一樣。舉一個例子來說,做商人的只是為自己的利益打算,把壞的物品高價賣出,如果存這不良的心理,雖一時賺錢,時間久了誰也不來買他的貨。相反的,好的東西要賣得便宜的話,自己固然得到的利益較少,漸漸的,買的人增多,生意就繁盛而永久了,利益不就越來越大了嗎?所以,買賣生意要使買的人喜歡而賣的人也喜歡,皆大歡喜。這是道德的標準,也是利益的根基,人又何樂而不為呢

 

因此,不難了解,利人實實在在便是利己。

 

【前集0一七】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118

 

驕矜無功,懺悔滅罪

 

對國家樹立大功,並且是天下萬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們,若是誇耀自己的功勳,當這念頭一起,他的功勞就完全從人們心中失掉了。古人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就是說要死去多少的兵士,才能成就一名大將的功勳。能時時有這個念頭,就是道德高尚的人。因此,切切不可自己內心持有一個「矜」字,使聲名受到惡劣的影響。

 

再說到天與人都憎恨,宇宙間不容的大惡人,如果能心底發出最真誠的懺悔,改過自新,洗心革面,那麼一正其心,惡念便消,所有罪過也就免除淨盡了。

 

佛經說:「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意思是要我們自內心改造、淨化、建設才有辦法。

 

故從善惡完全繫於一心,由一念的動機而成。一念會變為善,一念也能為惡,所謂一念之差,可以上天堂,可以入地獄,真個可懼可戒。雖然善惡在表面不同。但都是心在作祟而左右搖動,犯罪與作惡的人。設若一旦幡然醒悟,痛定思痛,改過自新,同時也可把罪孽消去,而遺留下來的便仍是本來的善心。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就是復見了他的本性。

 

所以,過去有一句話說:「憎恨罪,不憎恨人。」因為犯罪的人也具有善根,如果能發動善心,改過向善,就變成無罪的人了。最不好的莫過於存罪而不知悔過自新,不能重新做一個正大光明、行為磊落的人,這才是莫大的恥辱啊!

 

總之,不驕慢、不邀功是很重要的事,而做人最重要的是時常檢討一己的行為功過,不論何時,要虔誠懺悔罪過,日新又新,做一個新生的人、善良的人和安貧樂道的人。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