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
星雲法師
01/04/2017 17:2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 作者介紹

閻崇年,漢族。 19344月生,山東省蓬萊市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歷史系畢業,從事滿學研究。

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歷史學者,研究滿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議並創建第一個專業滿學研究機構--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北京滿學會和北京滿學研究基金會。倡議並主持第一屆和第二屆國際滿學研討會。先後到美國、日本、蒙古、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講學,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市政府授予其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特殊津貼。

論文集有《滿學論集》、《燕史集》、《袁崇煥研究論集》、《燕步集》共四部;專著有《努爾哈赤傳》、《古都北京》、《天命汗》等十六部。主編學術叢刊《滿學研究》第一至六輯和《袁崇煥學術論文集》等十一部。先後發表滿學、清史論文二百五十餘篇。其作品有《正說清朝十二帝》、《袁崇煥傳》、《明亡清興六十年》、《康熙大帝》等。

星雲大師,中國江蘇江都人,1927年生,十二歲於宜興大覺寺禮志開上人出家。 1947年焦山佛學院畢業;1949年來台,擔任《人生雜誌》主編、「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1953年任宜蘭念佛會導師;1957 年於台北創辦佛教文化服務處;1962年建設壽山寺,創辦壽山佛學院;1967年開創佛光山,以弘揚「人間佛教」為宗風,樹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動佛教教育、文化、慈善、弘法事業,並融古匯今,手擬規章制度,印行「佛光山徒眾手冊」,將佛教帶往現代化的新里程碑。

在出家一甲子以上的歲月裡,大師陸續於世界各地創建二百餘所道場,如西來、南天、南華等寺,分別為北美、澳洲、非洲第一大佛寺。並創辦十八所美術館、二十六所圖書館、出版社、十二所書局、五十餘所中華學校、十六所佛教叢林學院,暨智光商工、普門高中、均頭中小學等。此外,先後在美國、台灣、澳洲創辦西來、佛光、南華及籌辦中的南天等四所大學。 2006年西來大學正式成為美國大學西區聯盟(WASC)會員,為美國首座由華人創辦並獲得該項榮譽之大學。

1970年起,相繼成立育幼院、佛光精舍、慈悲基金會,設立雲水醫院、佛光診所,協助高雄縣政府開辦老人公寓,並與福慧基金會於大陸捐獻佛光中、小學和佛光醫院數十所,育幼養老,扶弱濟貧。

1976 年《佛光學報》創刊,翌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編纂《佛光大藏經》、《佛光大辭典》。 1997年出版《中國佛教白話經典寶藏》、佛光大辭典光盤版,設立佛光衛視(現更名為人間衛視),並於台中協辦「全國廣播電台」。 2000年創辦佛教第一份日報《人間福報》,2001年將發行二十餘年的《普門》雜誌轉型為《普門學報》論文雙月刊;同時成立「法藏文庫」,收錄海峽兩岸有關佛學的碩、博士論文及世界各地漢文論文,輯成《中國佛教學術論典》、《中國佛教文化論叢》各一百冊等。

大師著作等身,撰有《釋迦牟尼佛傳》、《星雲大師講演集》、《佛教叢書》、《佛光教科書》、《往事百語》、《佛光祈願文》、《迷悟之間》 、《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系列》、《人間佛教語錄》等,總計近二千萬言,並翻譯成英、日、西、葡等十餘種文字,流通世界各地。

大師教化宏廣,計有來自世界各地之出家弟子千餘人,全球信眾​​則達數百萬之多;一生弘揚人間佛教,倡導「地球人」思想,對「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理念多所發揚。 1991年成立國際佛光會,被推為世界總會會長;於五大洲成立一百七十餘個國家地區協會,成為全球華人最大的社團,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創會以來,先後在世界各大名都,如洛杉磯、多倫多、巴黎、雪梨等地召開世界會員大會,每次與會代表都在五千人以上;2003年通過聯合國審查肯定,正式加入「​​聯合國非政府組織」(NGO)

為促進世界和平,大師曾與南傳佛教、藏傳佛教等各領袖交換意見,1997年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晤談;是年五月獲內政部、外交部壹等獎;2000年獲頒「國家公益獎」,2002年獲頒「十大傑出教育事業家獎」,2005年獲「總統文化獎-菩提獎」,肯定大師對國家、社會及佛教的貢獻。

大師除屢獲國家各級頒獎表揚外,國際上亦德風遠播,舉其犖犖大者如:1995年獲全印度佛教大會頒發佛寶獎;2000年在第二十一屆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上,泰國總理乃川先生頒贈「佛教最佳貢獻獎」,表彰大師對世界佛教的成就。 2006年獲香港鳳凰衛視頒贈「安定身心獎」,以及世界華文作家協會頒「終身成就獎」、美國共和黨亞裔總部代表布什總統頒贈「傑出成就獎」。

1978年起,先後榮膺美國東方大學、智利聖多瑪斯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韓國東國大學、泰國瑪古德大學、台灣輔仁大學、澳洲葛雷菲斯(Griffith)大學等校,頒贈榮譽博士學位。

1988年,被譽為北美洲第一大佛寺的西來寺落成之際,除了傳授「萬佛三壇大戒」,為西方國家第一次傳授三壇大戒,同時主辦「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會中寫下海峽兩岸代表同時參加會議之先例,並為兩岸佛教首開平等交流之創舉。

1998 2月遠至印度菩提伽耶傳授國際三壇大戒及多次在家五戒、菩薩戒,恢復南傳佛教國家失傳千餘年的比丘尼戒法。 200411月至澳洲南天寺傳授國際三壇大戒,為澳洲佛教史上首度傳授三壇大戒。大師並積極推動國定佛誕節的設立,1999年由總統李登輝宣布將農曆48日訂為國定假日,成為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以來首度國定佛誕節。

199848日,大師率團從印度恭迎佛牙舍利蒞台安奉;200110月前往美國紐約「九一一事件」地點,為罹難者祝禱;回台後,同年12月,受邀至總統府以「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發表演說;2002年元月與大陸總書記江澤民達成佛指舍利來台協議,以「星雲簽頭,聯合迎請,共同供奉,絕對安全」為原則,後組成「台灣佛教界恭迎佛指舍利委員會」,至西安法門寺迎請舍利蒞台供奉三十七日;20037月,大師應邀至廈門南普陀寺參加「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界為降伏『非典』國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會」;同年11月,應邀參加「鑑真大師東渡成功一二五年紀念大會」;隨後率領佛光山梵​​唄讚頌團,首度應邀至北京、上海演出;20042月,兩岸佛教共同組成「中華佛教音樂展演團」,至台、港、澳、美、加等地巡迴弘法;20063 月,應邀到享有「千年學府」之譽的湖南長沙岳麓書院,講說「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創下歷史上第一位出家人到此講學的紀錄。同年4月應邀出席於杭州舉辦之首屆「世界佛教論壇」,並發表主題演說「如何建設和諧社會」,寫下宗教和平交流新頁。

2004年應聘擔任「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總會」宗教委員會主任委員,與基督教、天主教、一貫道、道教、回教等領袖,共同出席「和平音樂祈福大會」,促進宗教交流,實際發揮宗教淨化社會人心之功用;11月,與瑞典諾貝爾文學獎審查人馬悅然教授及漢學家羅多弼教授就「佛教與文學」、「佛教與世界和平」進行交流座談。

大師近年回大陸宜興復興祖庭大覺寺,並捐獻揚州鑑真圖書館、接受蘇州寒山寺的贈鐘,期能促進中國統一,帶動世界和平。

大師對佛教制度化、現代化、人間化、國際化的發展,可說厥功至偉!

- 緣起

閻崇年

《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的緣起,要從一個電話開始。 2008年初春的一天,佛光山滿耕法師在北京打來電話,說國際佛光會會長星雲大師委託她送大師的傳記《雲水三千》給我,並要親自送來。我們約定時間,滿耕法師到達寒舍,送來星雲大師親筆簽名的大書《雲水三千》。我感謝星雲大師的深情厚誼。滿耕法師說,揚州有個鑑真圖書館,館裡舉辦揚州講壇,大師請我前去做演講。我欣然答應。滿耕法師又說:演講的題目,大師建議講袁崇煥。我說:既然是大師的意思,那就照辦。我們初步商定了演講的時間和題目。在簡短談話中得知,滿耕法師在台灣大學獲得學士、在美國西來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在北京大學哲學系獲得博士學位。

星雲大師,心儀久仰。星雲大師是揚州人,負笈南下,整六十年,法高望眾,超凡脫俗,襟懷博大,慧識卓越,邀請我在春天到揚州,自然是件快樂的事情。

說起揚州,記憶美好。揚州地處長江、淮河交匯之地,京杭大運河樞紐之區,氣候溫和,景色優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隋唐以來,許多名人雅士,喜歡聚集於此,吟詩作畫,以文會友。尤其在清朝康熙、乾隆鼎盛時,祖孫各六下江南,大量的蘇商、浙商、徽商雲集在此,車船交匯,富甲天下,成為當時世界十大最繁華的城市之一。所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水鄉揚州,氣韻清爽,垂楊綠柳,景色幽美,亭台樓閣,文物名勝,自然風光的旖旎,人文景觀的優雅,尤其瘦西湖的園林與建築之美,個園與何園之幽,有園林之盛,甲於天下之譽。

我學習和研究明清史,自然想考察京杭大運河,也想去揚州一睹她的風采。 1966年,我騎自行車從北京出發,沿京杭大運河考察,在揚州駐留,後到杭州,順達紹興,景仰禹陵。我在匆忙中領​​略了揚州的瑰麗風采,印象至深,記憶永銘。

揚州的春天,清麗而優美。白居易《憶江南》詩云: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不光誰不憶江南,而且誰不愛江南李白在《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煙花三月的美好季節,春暖花開,鶯飛草長,柳枝飛拂,文氣日盛,45日,我到了揚州。當日,上午遊覽瘦西湖,中午在鑑真圖書館滴水坊用齋飯(午餐),下午做《崇煥精神薪火永傳》的演講。演講之前,星雲大師從台灣高雄佛光山親自給我打電話表示禪意,我自然至為感謝。電話中,星雲大師希望我到台灣講學,我敬示謝意,並說具體時間再商量。爾後,滿耕法師又傳達了星雲大師約我去台灣講學的口頭邀請。

我曾於1992年、1997年、2003年和2007年,先後四次到台灣進行學術與文化的交流,對星雲大師早有耳聞,但總沒有機會謀面。 2008430日下午,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人民大會堂接見星雲大師後,大師邀請我到國家大劇院見面,我很高興地表示同意。陪同星雲大師的有國台辦、統戰部的領導和國家宗教局局長葉小文等。到了國家大劇院門前,星雲大師派滿耕法師在門前接我。

星雲大師和我見面後,他第一句話說:你在《百家講壇》講得好,我在學習。又說:我邀請你到台灣講學。星雲大師送我檀香佛像一尊、 《佛光菜根譚》一冊並簽名,我回贈拙作《正說清朝十二帝》和《明亡清興六十年》,也都簽名蓋章。星雲大師接書後說:我要仔細拜讀!隨後我同星雲大師、同葉小文局長等分別合影留念。

見面時,星雲大師再次邀請我去台灣講學,最好是一年。我表示感謝,並說時間太緊;大師說那就半年,我又不好意思地表示今年已有安排;大師再懇切地說那就三個月罷!我便答應下來。臨別時,星雲大師又說:歡迎你到佛光山,到佛光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我回答說:感謝星雲大師的盛情邀請。去台的時間,我籌劃一下,再作聯絡。接著就是在星雲大師的關切下,兩岸雙方辦理我到台灣講學的相關手續。

2008112日,承蒙台灣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兼歷史學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李紀祥教授邀請,領受翁政義校長聘書,我來到了佛光大學擔任歷史學系和歷史研究所的客座教授。佛光大學是怎麼回事?

星雲大師提出要辦一所佛光大學。辦大學,哪來錢?星雲大師是一介出家人,個人身無分文,他是一位沒有抽屜、沒有鑰匙、沒有存款的老和尚。佛教是從印度傳來的,當年出家人有一句名偈: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現在大部分的出家僧人,已經不是日中一食,而是一日三餐,不過佛門三餐有自己的稱謂,早點和午餐叫做過堂(或齋飯),晚飯稱作藥石在佛光山,早、晚餐是三菜一湯和多樣主食,午餐是四菜一湯和多樣主食,並都配有水果;也已經不是樹下一宿,而是住進現代化的樓房。儘管這樣,一座寺院要建一所大學簡直是天方夜譚似的神話。但是,星雲大師滿懷信心,他要眾僧祈願信徒添油香(捐贈)。眾人拾柴火焰高。星雲大師說:辦大學、辦中學、辦小學、辦幼稚園,念佛的人不出錢,不念佛的人出錢——我這一生,都是這樣。每位信眾,自覺自願,每人每月添油香一百元新台幣(約合人民幣二十五元),三年為一期,多者不限。這樣,一位信徒每期添油香三千六百元(約合人民幣九百元)。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添油香的徒眾,超過百萬人,共捐款新台幣三十六億元(約合人民幣九億元)以上。短短幾年,佛光大學不僅成立,而且成為一所國際著名大學。

台灣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大學有多所,如成功大學(鄭成功)、銘傳大學(劉銘傳)、逢甲大學(丘逢甲)、中山大學(孫中山)、中正大學(蔣中正)、義守大學(林義守)、長庚大學(王長庚)、元智大學(徐元智)、玄奘大學(唐玄奘)等。大學正式成立之後,佛光大學翁政義校長建議把校名佛光大學改叫星雲大學,星雲大師表示不願意。他認為辦這所大學不是為的自己,學校也不是自己的,就連星雲也是假名,是一時的。這如道家所云:明道若昧,道隱無名。他感謝功德主們的讚助與支持,至於自己,可以若昧,可以無名,而不揚名。但是,為建校作出貢獻的功德主是必需銘恩,且貞珉留名的。

星雲大師心胸博大,感恩為懷。他提出:凡是為佛光大學出資、出智、出力的,都是功德主。 1115日,在佛光大學懷恩館,舉行佛光山2008年功德主會議(北部)。說也奇怪,開會之前幾天,天天下雨;開會這天,雲開霧散,晴空萬里,陽光燦爛。白天的大會我沒有參加。會議組織者通知我去參加晚餐。

我參加的國內外餐宴,可以說是數不勝數,這樣的晚宴卻從來沒有出席過。餐桌像會議桌,左右分兩列,一排聯一排,中間為通道,主席桌在台上。我榮幸地被排在台上的主席桌就餐。每人一份精緻的便當,便當盒為漆盒,異常精美,如工藝品。整個餐宴,禪樂伴奏,氣氛肅穆。會後一天,我接到電話:星雲大師請我到佛光山。

20日,我應星雲大師邀請到佛光山。我乘高速鐵路即高鐵火車,從台北站上車,行程三百四十五公里,九十分鐘,到達終點站左營。左營站距高雄市中心約三公里,現屬於高雄市左營區。高雄是台灣南部最大的城市,有幾個火車站,左營為其一,且成為台北到高雄的終點站。火車站有人迎接,登車後前往佛光山,住在朝山會館。在佛光山期間,正好趕上佛光山2008年萬緣水陸法會,男女信眾,萬人上山,氣氛濃烈,秩序井然。整個活動期間,沒見一名警察、武警和保安。有兩件小事,令我很驚訝。萬人大會,露天會場,長達六小時,散會之後,廣場沒有一張紙片、一點垃圾、一個礦泉水瓶;會場的坐墊、椅子及雜物等,在三十分鐘之內全部清淨。萬人大會,來自五洲四海的僧俗信眾八方雲集,星雲大師格外忙碌,但他還是以出家人的祥和、親切、熱情、溫馨,多次接待我,並同我懇談。

在台期間,我同星雲大師先後在佛光大學、在佛光山、在高雄、在台南、在彰化、在台中六次會面,並五次聆聽星雲大師講話(開示);在佛光大學懷恩館、佛光山傳燈樓法堂、如來殿大會堂暨貴賓室、惠中寺貴賓室、新營講堂貴賓室、彰化福山寺貴賓室、佛光山傳燈會集會堂、辦公室、麻竹園貴賓室等地,與大師進行了九次會面談話。第一次和第二次是在佛光大學懷恩館,共兩次聽他講話,併兩次同他交談。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是在佛光山,談話共達八個小時。第六次是同他一起到台中、彰化,整整一天,談話、參觀、共餐,十二個小時。第七次是在如來殿,第八次是在傳燈樓的法堂,第九次是在麻竹園貴賓室。星雲大師請我同他共餐六次。我們談話時斷時續地共計有二十五個小時。

1231日早七點,我要離開佛光山,乘飛機回北京。早六點,我接到大師侍者通知,大師在麻竹園請我共進早餐,並為我送行。我趕到麻竹園見了大師,大師說:過臘八,特請蕭師姑為你做臘八粥,給你送行。我很感謝,也很感動。大師說:雖然我們談了多次,還是不夠。希望安排個時間,詳細談,深入談。談的時間、地點由你定。後來我和大師商量,在2009年春暖花開的三月,在星雲大師的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在大師祖籍揚州的鑑真圖書館,繼續對話。

2009321日到23日在宜興大覺寺,24日到26日在南京雨花精舍和揚州鑑真圖書館,我和星雲大師繼續六次對話,兩次共餐。

以上十五次會見和八次共餐的談話錄音或記錄,經過整理、修訂、補充、編輯,彙為《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一書。本書的簡體字本在北京出版,繁體字本在台灣出版。

參加談話的先後有多人,其中插話的有:佛光山前教育院院長慈惠法師,佛光山教育院院長慈容法師、佛光山寺總住持兼宗委會主席心培和尚,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慧寬法師,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秘書長覺培法師、佛光山電視中心主任覺念法師,佛光山傳燈會執行長永融法師、佛光山司庫長蕭碧霞師姑,高雄市南台別院住持滿益法師,台中惠中寺住持覺居法師,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主任妙廣法師,香海文化事業公司蔡孟樺執行長、宜興大覺寺妙士法師和鑑真圖書館翁振進館長等。

本書名為《合掌錄——閻崇年對話星雲大師》,對話好理解,就是兩個人的對談、交流;合掌的含義有三:一是海峽的此岸與彼岸,二是文化的佛家與史家,三是社會的弘法與傳史,合掌相聚,對談記錄。

佛光山法堂書記室妙廣法師、九州出版社周春編輯校理錄音稿,佛光山教育院提供資料,有關朋友給予幫助,九州出版社編輯出版,謹表謝意!

感謝為本書出力的各位先生女士和慈悲智者。    

200945日於北京四合書屋

苦旅

禍兮福兮

星雲大師:

民國十六年農曆七月二十二日(1927819日),我出生在揚州江都一個窮苦的家庭。我有兄弟姐妹四人,我排行第三,上有一兄一姐,下有一弟。由於家境清寒,生活艱難,受不起教育;不過到了六、七歲的時候,外婆還是把我送到私塾裡讀書。只是進私塾唸書,一天要繳四個銅板,因此有錢的時候我就帶著四個銅板去上課,沒有錢就不去了,老師也能諒解。雖然因為家境的關係,父母沒有給我上學讀書的機會,但我還是感謝父母賜給我一個很好的性格,那就是我從小就很勤勞。

崇年先生:

民國二十三年農曆三月十一日(1934424日),我出生在山東省蓬萊縣一個半農半漁的小山村。我的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都在北京打工,後來開個小店鋪。我兄弟姐妹七人,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夭折,排行的有五人,我最小。我們兄弟,小時候在家,長大一點就要隨父親到北京去打工。家裡吃飯還可以,但並不富裕。我在農村上正規的小學。學校是在民國時期建的,校名也很時髦,叫維新小學就這一點來說,我的童年還是比較幸福的。中也蘊含著這個,以後我再跟您說。

星雲大師:

回憶起我的童年,六、七歲時我就知道要幫忙做家務,我會燒煮飯菜,只不過煮得好不好吃就不知道了。那時家裡的大人經常外出工作,而我又不能上學,只有關起門來整理環境,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尤其廚房灶裡的灰要不斷地耙,因為煮三餐都是燒稻草,很容易就積了滿灶的灰燼。我總是主動地把灰耙了,但常常弄巧成拙,弄得滿地都是灰。這時我也會不厭其煩地慢慢把它掃乾淨,總想讓家人回來一看,家裡整潔又乾淨,帶給他們歡喜。再說,我覺得人本來就要工作、要服務;不工作,那我來人間做什麼呢?人活著就要勞動,勞動就是生命,所以我很尊重生命,我也樂於工作。

崇年先生:

我很有幸,小時候不做家務勞動,因為我有奶奶、有母親、有姑母(她因孤寡常年住娘家),還有兩個嫂子,家裡有五位女性,所以家裡洗衣做飯、打掃衛生等家務活不用我做。這看來是福,但也留下:我後來成家,也不做家務,直到現在還是惡習不改,這是我很對不起夫人的地方。

星雲大師:

現在社會上很重視環保,回想起童年,其實我小時候就有環保的概念。當時我看到路上到處是狗子的大便,就利用早晨天還濛濛亮的時候,去撿狗子的大便,把它堆積起來,不但可以作肥料,還能賣錢。有時賣個幾毛錢,甚至一塊錢,因為生活艱難困苦,偶爾看到母親沒有錢買東西,我就把賺來的幾毛錢掏出來給她,心裡還得意地想:媽媽,您看,我很有用吧,我能賺錢給您用呢!

崇年先生:

您講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很有感觸。我小時候,放寒暑假時,每天早上天剛亮時就被大人叫醒:起來,拾糞去!小孩子貪睡,總也睡不夠。雖然困,也得起。特別是冬天,地凍天寒,北風狂吹,衣服穿得單薄,手都凍僵了。我那個時候拾糞沒有環保觀念,只是為了家裡種地多積一點肥料。拾糞回來,大人要檢查,看拾得多少。把拾到的糞倒在豬圈裡做肥料,然後才能吃早飯。

星雲大師:

農村里除了狗子的大便外,尤其早晚要放牛吃草,路上會有很多牛糞,所以我也會去撿牛糞。撿了就把它堆積起來,雖然年紀小,不過我懂得把它一點一點地用水攪和,再貼在牆上,曬乾之後就可以當柴燒。牛糞不髒,也沒有臭味,還可以賣個幾毛錢。過去我一直不敢把這些事情告訴別人,覺得難為情,現在環保意識抬頭,我覺得自己童年所做,不但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也是對環保的實踐,同時也增強了自己的信念,那就是不論什麼人,只要對公益有所幫助,都是非常有意義的。

崇年先生:

我們那裡燒草,除莊稼桿外,孩子們要到野地去拾草,就是打草或摟草。拾草在晚秋和初冬,很辛苦,那時年齡小,又累又渴又餓;還有,早上要到海邊拾海帶--不是吃的海帶,而是冬天用來燒炕的海草。這種海草,還可以用作苫蓋房頂。前幾年我在北京見到一座建築,房頂用山東海草苫蓋,說是有多麼多麼的高級。其實,我們老家這種海草房頂很普遍,多得是,因為村民大多買不起房瓦,只好自己拾海帶,積攢起來,以備苫房之用。拾海帶是在冬天,氣候寒冷,海風又大,這些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星雲大師:

說起世間的苦難,我很慶幸自己十二歲時就在南京棲霞山出家。棲霞山是十方叢林,家師志開上人是棲霞山的當家,在這里為我剃度,只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實際上我出家的常住,祖庭是在宜興白塔山的大覺寺。

六十多年前,我曾回到宜興大覺寺,並在那裡做過短期的小學校長。沒多久就來到台灣,當時除了手上拎著一個手提包,其他別無長物。回憶起這段往事,也不怕你見笑,我在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到台灣,距離三十六年(1947年)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只有兩年。當時我腳上穿著鞋子,手裡拿著一個手提包,走在路上,所有的人都朝著我看。我覺得很奇怪,他們為什麼都朝我看? 二二八事件不是已經過去了嗎?難道還要再彼此仇視嗎?後來我才慢慢發現,他們並沒有壞意,只是看我好奇怪,怎麼穿鞋子、拿手提包?哦!原來是這樣。於是我把鞋子脫了,手提包也不要了,兩手空空,跟一般的台灣民眾一樣,大家也就不覺得奇怪了。但這樣還是不行,因為我沒有戴斗笠,於是又買了一頂斗笠戴起來。說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我當時決心要融入台灣社會。

崇年先生:

其實,我剛從山東鄉下到北京上學的時候,也遇到相似的情況。我說話帶口音,被同學嘲笑。怎麼辦?學吧!學北京話。不然,同學就叫你老西子。為什麼叫老西子呢?原因有兩個:一個我是山東人,閻錫山是山西人,一東一西正好對應;一個我和閻錫山都姓閻,於是同學聯想,就叫我閻老西子不怕您笑話,前不久,我們小時候的同學聚會,有的五六十年沒見面,初見面想不起名字就叫綽號老西子,聽起來還蠻親切。當然,我拼命學北京話,慢慢地說話不帶鄉音,和他們一樣,穿著也和他們一樣,就完全融入老北京同學中間了。

星雲大師:

由於家父是一個老實人,我們家有兄弟姊妹四人,父親所賺的錢不敷家庭日用,所以生活過得很艱難。我的母親是一個帶有富貴命的女性,她不做事情,但很有頭腦,專長是為人排難解紛。她的智慧很高,但也只是個普通人家的家庭婦女,沒有受人重視。

崇年先生:

母親對子女影響大,母親是人生的第一個教師。我的母親是一位內斂的、祥和的、有智慧的女性。我回憶我的長輩,給我影響最大的還是母親,所以我最想念​​的就是我的母親。由於工作和研究很忙,我很少照顧母親,這是我人生的一大遺憾。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懷念我的母親。

星雲大師:

我在家裡排行老三,上有一兄一姊,哥哥也不肯做事,他只喜歡讀書。我的姐姐最近才過世,她也是很優秀,但是女性往往只能做做針線。家裡日食艱難,也沒有錢給她買針線。我記得在我八、九歲的時候,就想要為家裡賺錢。只是小孩能到哪裡賺錢呢?不過,我還是能想到辦法!

崇年先生:

我沒有姐妹,只有四個哥哥。他們都在外面做事或讀書,其中二哥青年故去,家裡男勞動力就靠我一人。挑水、耕地、播種、鋤草、收割、打場我都乾過。一個小孩子,頂一個勞力,辛苦得很。回憶我的童年,就留下辛苦二字,但也培養了我的毅力和耐力。後來我遇到許多磨難,沒有倒下,能挺過來,都得益於小時候的辛苦和磨難。

星雲大師:

苦難的大時代改變了多少人的命運,但苦難也能錘煉出更具韌性的生命力。我從小生長在窮苦多難的大環境裡,加上出家後接受佛法的薫陶,養成我以無為有、以退為進、以空為樂、以眾為我的人生觀。這是禍,更是福。

崇年先生:

其實,苦難對一個人,更多的是歷練。我想起周文王的故事:殷紂王在羑里(今河南安陽)囚禁西伯(後來的周文王),並把他的長子伯邑考扣在殷做人質。後來紂王烹伯邑考做人肉羹,賜給文王,文王克制自己,喝下用兒子肉做的羹。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在被囚期間,發明周易,後來起兵;他的兒子武王時,推翻殷朝,建立周朝。

說史

孝莊太后

星雲大師:

莊妃嫁給皇太極時年齡很小。

崇年先生:

莊妃嫁給皇太極的時候是虛歲十四歲,剛懂事。莊妃的媽媽是蒙古科爾沁貴族。孝莊太皇太后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往生,享年七十五歲,這在當時算是高壽了。孝莊太后信奉藏傳佛教,心地善良,行止有度,胸懷博大,慈悲智慧,是清朝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

星雲大師:

皇太極為什麼要娶那麼多蒙古宮妃?娶一個就好了。

崇年先生:

滿洲人的習俗,貴族一夫多妻,平民有妻有妾,相當於奴婢。皇太極一生后妃十六人,他建國號為大清時,冊立的是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都姓博爾濟吉特氏(成吉思汗後裔)。皇太極會蒙古語,他們之間語言可以溝通。皇太極繼承努爾哈赤聯合蒙古的政策,他更重視滿蒙聯盟

星雲大師:

他們之間的關係怎樣?

崇年先生:

前些時候,北京有個國際協會,主要成員是外國駐華使節和夫人,分別在各國駐北京大使館舉行報告會,我多次受邀為他們做報告。一次,一位大使提出: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還有愛情嗎?我說。我舉的一個例子是順治帝與董鄂妃的故事,再一個例子是皇太極與關雎妃的故事。皇太極關雎宮宸妃,是皇后的侄女、莊妃的姐姐,皇太極非常喜歡她。當她病重時,皇太極正在前線指揮作戰,得訊後急忙策馬兼程趕回。這時宸妃剛往生,皇太極撫屍大哭。出殯時,皇太極悲痛欲絕,來迴路上,一路走,一路哭。回宮後,不吃不喝,日思夜念,不久得了一場大病。可見皇太極對於關雎妃的死,是動了真感情的!宸妃天聰八年(1634年)同皇太極結婚,這時她已二十六歲,皇太極也已四十二歲,年齡不算小了。宸妃往生時三十三歲,這時皇太極已到知天命的年齡,還那麼鍾情,史書記載:上慟甚,一日忽迷惘,自午至酉始瘥。就是說悲悼得昏迷,達六個多小時才甦醒。皇太極五十歲了,對宸妃的往生還是如此的動情!

星雲大師:

莊妃,也就是大玉儿,這個女人很能幹。

崇年先生:

大玉儿是小說、電視劇裡的名字,她的蒙古名字叫布木布泰,稱她莊妃,又稱她孝莊太后,再稱她太皇太后。孝莊太后的確是女中的英傑。她跟慈禧不同,慈禧是在幕前,她是躲在幕後。在幕後是對的,在幕前,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你一個人身上,在幕後,你可以幫助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所以在這一點上,孝莊比慈禧高明。

星雲大師:

慈禧的學問、思想、宏觀不及大玉儿。

崇年先生:

孝莊太后經歷豐富,她在天命朝就出嫁,嫁給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四貝勒皇太極。經過了天命朝、天聰朝、崇德朝、順治朝、康熙朝五朝。在當時打天下的時候,她是跟著戰火,從蒙古到後金,又從關外到北京,類似遼的蕭太后。

康熙皇帝

星雲大師:

康熙帝的母親很早就死了,誰照顧他呢?

崇年先生:

有他的祖母孝莊太后,有孝莊太后的陪嫁女蘇麻喇姑,有庶母,還有保姆、太監和宮女等照顧他。

星雲大師:

乾隆帝到底是滿人還是漢人?

崇年先生:

正史說乾隆帝的母親是滿人。不過現在有一條新史料、一項新研究表明,乾隆帝的媽媽是熹妃,姓錢。檔案記載:雍正做皇子的時候,乾隆帝的母親是格格錢氏,雍正登極做皇帝后,冊封格格錢氏為熹妃。但在後來的檔案、史冊中,熹妃錢氏卻變成熹妃鈕祜魯氏。錢氏應當是漢人,滿人沒這個姓;鈕祜魯氏則一定是滿人。應當說,熹妃在雍正朝、在大清朝只能有一位,不能重名。看起來,乾隆帝的母親是漢人還是滿人,是一樁歷史疑案,值得研究。

星雲大師:

有人說康熙帝氣質很好,這我們就不懂,歷史上看得出他教養很好嗎?

崇年先生:

康熙帝這個人很奇怪,就是從小就喜歡看書。康熙帝剛一懂事的時候,家裡老是叫他看書。他如痴如醉地看書。一天,他奶奶孝莊太皇太后怕他累壞了,便把書藏起來,他七找八找把藏的書找出來接著讀。後來讀書過累,曾經咯血。康熙帝從小真是喜歡書,史書說他天性好學,這話並不誇張。他回憶自己讀書的經歷說:朕自幼好看書,今雖年高,萬幾之暇,猶手不釋卷。誠以天下事繁,日有萬幾。為君者,一身處九重之內,所知豈能盡乎?時常看書,知古人事,庶可以寡過。故朕理天下事五十餘年,無甚差忒者,亦看書益也。

星雲大師:

康熙帝擒鰲拜的時候,年紀多大?

崇年先生:

智擒鰲拜,康熙帝那個時候才十六歲,虛歲十​​六歲,周歲十五歲。鰲拜是四朝(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元老、輔政大臣,還握有兵權,擒鰲拜不是件容易的事。

星雲大師:

康熙帝沒有把他殺死了嗎?

崇年先生:

沒有殺。康熙帝這個皇帝講仁政。鰲拜是很霸道的,是四朝老臣--在康熙帝他父親、他爺爺、他老爺爺的時候,立過大功,受封號巴圖魯,就是英雄的意思。康熙帝擒撲鰲拜後,問他還有什麼話要說,鰲拜懇請:臣罪該萬死,但在搭救太宗御駕時,在自己身上留下了傷疤,求免一死。康熙帝說免死監禁,後鰲拜死於監所。換個皇帝的話,肯定是要殺的。鰲拜在康熙他爺爺(皇太極)打仗碰到危難的時候,護駕受過傷,這是不得了的大恩大德。康熙帝抓了鰲拜,只懲治鰲拜死黨,沒有擴大化。

星雲大師:

我一直覺得,有些國家、有些地區,像台灣的陳水扁先生老是在搞種族撕裂,可是反觀清朝康熙皇帝,他就努力地在做民族和諧的事情。

崇年先生:

是,盡量地在促民族融和。所以我很贊成大師的和合和平和睦的觀念。

星雲大師:

好。一個滿族人要統領有幾千年文化的漢人,尤其漢族有那麼多的知識分子,並不是那麼容易。

崇年先生:

漢族有那麼多的高士、雅士、名士、紳士,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開始大多不服,後來慢慢就服了。有些反抗很厲害的漢人,後來也服了康熙帝。康熙帝主要不是以力服人,他是以理服人。以理服,才能服人心。

星雲大師:

在我看來,歷代的皇帝多數都不好,擄掠、暴虐、懶惰、主觀,真是壓在人民的頭上。他以為天下就是他的,他是至高無上的,生來就可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歷史上的好皇帝實在太少。其實做皇帝,只要以人民的好樂為自己的心,就會受到人民的愛戴。像唐太宗,雖然性格上的弱點還是很多,但基本上他能以民為重,所以在歷史上可稱一帝。您說千古一帝,是指唐太宗還是康熙帝呢?

崇年先生:

我是這麼說的。我到美國去,遇到一位老先生,他是滿族人,說康熙是千古一帝。我說那漢武帝、唐太宗怎麼看啊!我說康熙是千年一帝

星雲大師:

您說康熙是千年一帝,怎樣說?

崇年先生:

我說,我們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三千多年,第一個一千年,稱王不稱帝,像商紂王、周文王、周武王。稱帝的歷史兩千多年,從秦始皇到宣統。

這兩千年分前一半後一半,前一半,可論說的有秦始皇,稱帝時間不長,只十二年,雖完成六國統一,車同軌、書同文,但徵發徭役、焚書坑儒,激起民變,流毒千古!第二個是漢武帝,雖雄才大略,但後期有天漢民變,宮廷也出問題,不是一個太平盛世。所以,前一千年可稱的就是一個唐太宗。這話也不是我說的,《舊唐書太宗本紀》說:千年可稱,一人而已!

後一千年,我算了一下,一共八朝九十個皇帝。北宋九個皇帝,南宋九個皇帝,遼十個皇帝,金九個皇帝,都是半壁山河;西夏十個皇帝,偏隅西北;就剩元、明、清。元朝十五個皇帝,成吉思汗彎弓射大雕,他很偉大,但是沒有在中原稱帝,底下就是元世祖忽必烈,他定都北京,雖武功可稱,但文治不足。

星雲大師:

只有武功,沒有文治。

崇年先生:

明朝一共十六個皇帝。第一個是朱元璋,朱元璋是了不起,把蒙元統治推翻了,但胡惟庸案藍玉案等,誅殺過濫,遺毒後世。胡惟庸,左丞相,案發,誅殺一萬五千多人;藍玉,梁國公​​,案發,磔於市,夷三族,徹侯、功臣、文武大吏以至偏裨將卒,坐黨論死者,可二萬人。朱元璋胡藍之獄案件,《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誅連者四萬,失侯者二十,週內深文,亦云慘矣!

星雲大師:

奇怪,殺人怎麼這麼輕率!世間最寶貴的就是生命,生命應該受到尊重啊!濫殺人、濫害人實在是最惡劣的行為。

崇年先生:

有人說朱元璋晚年性格有了變態。之後就是永樂皇帝。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占南京,奪取皇位,年號永樂。

永樂在位二十二年,遷都北京,親自北征,史有功績。他奪取皇位後,在南京找了幾個史官,問道:你怎麼看我這件事?史官說一個字永樂還不錯,沒有殺他們,只是生氣。後來又找一個史官問,回答還是一個字!之後,他就不再找人問。

靖難之役後,他也是殺人太多,也太殘酷,殘過其父。史書記載,他從北平發兵時,僧人道衍跪著秘諫說:南京有位方孝孺,素有學行,武成之後,必不降附,請勿殺之,殺之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點頭答應。攻下南京後,方孝孺果然不降,朱棣大怒,命用刀豁開嘴角到兩耳,還是不降。命將其寸磔,誅其十族,連坐死者八百七十三人。原兵部尚書鐵鉉不降,割其耳鼻,挖身上肉,煮熟放到其嘴裡,又投入油鍋炸,最後寸磔之。還有敲掉牙齒,斷其手足,甚至殺人之後,把皮剝下來,以人皮楦草,過於殘暴!暴秦之法,罪止三族;強漢之律,不過五宗,朱棣竟然株連十族!這能夠上千年一帝嗎!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他信道教,嚴嵩專政,庚戌之變,蒙古軍隊打到北京,天下也不太平。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前十年是張居正輔助他,第二個十年還做了一點事(史稱三大徵),萬曆二十年之後,近三十年不理政事,就是六不做”--不郊(不祭天地)、不廟(不祭祖)、不朝(不上朝)、不見(不接見大臣)、不批(不批答奏章)、不講(不禦經筵)。

星雲大師:

為什麼不批?你可以不做皇帝就好了?

崇年先生:

他乾脆把位子讓出來,或者就在后宮享樂也行,但他沒有這麼做,就是奏章不批,皇帝照做。

星雲大師:

您將來可以寫一本書,叫做《皇朝的得失​​》,他們的得失,怎麼樣影響自己,影響社會,影響國家。把這許多得失作為一面鏡子。

崇年先生:

明朝沒有了,接著就是清朝。努爾哈赤開國,沒有看到統一;皇太極五十二歲過世,也沒有看到統一。順治帝看到統一了,二十四歲就往生了,前期主​​要是多爾袞在攝政。

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清史稿聖祖本紀》對康熙帝有個評價: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星雲大師:

康熙帝學西學,後來呢?

崇年先生:

康熙帝引進西學,學習西方很好,但沒有形成製度,結果人亡政息,他故去之後,這些就沒有了。他如果建立制度就好了,就可以後代延續下去。所以製度很重要。

星雲大師:

還有乾隆呢?

崇年先生:

清朝皇帝在位六十年以上的只有康熙和乾隆。乾隆帝在位六十年,當太上皇三年多。但是,乾隆朝西方世界發生大變動:英國工業革命,法國大革命,美利堅合眾國建立。乾隆皇帝高傲自大,故步自封,乾隆中期發生王倫民變,天下也不太平。所以,乾隆帝夠不上千年一帝

事理

有無相生

星雲大師:

前面說過,不給兩個字,養成了我淡泊物慾和不要的性格。

崇年先生:

可是,您什麼都有。

星雲大師:

是的,我不要而有!我不要錢,不擁有錢,錢來了,我覺得都是十方信施的,我要把錢用了,才能體現錢的價值。如果我要、我有,那麼人都有貪心,有錢就會把它存到銀行里,就要積聚,就不能創建事業。因此,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是怎麼建起來的?我說:因為我不要而有,所以才有佛光山的一切。平時只要我有一點稿費收入,或是皈依的紅包,我就拿來建寺廟、辦學校、添置各項弘法設備。我認為個人可以不要,但是大眾要,要給大眾。我常說,我也是一個信徒,我跟大家一樣,我也要布施,我也在學習喜捨。我經常教誡佛光山的徒眾,不可以在信徒面前說到喜歡什麼東西,因為那是一種暗示,你歡喜,要他買給你,這是罪過,不可以的。我有多少奉獻、結緣?我覺得出家人要以無為有,以不要而有,不可以被物質所囚。

崇年先生:

您的是您的佛家有無觀。

星雲大師:

世間的人總認為,是相互對立的,有的不是無,無的不是有。但事實上,有的也會無,無的也會有。你本來沒有錢,忽然中了彩券,一夕致富,不就發財了嗎?有財有勢的人,忽然遭遇一場橫禍,頃刻間財富蕩然無存,什麼也沒有了。因此,假如有慧眼的人,能徹底認識世間,就會知道有的非真有,無的非真無。有,是有限、有量、有窮、有盡;無,是無限、無量、無窮、無盡。雖然這個理論要實踐很難,尤其佛教信眾過的是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從上面著力去獲得需要的,不過出家生活還是要從上面入道。 反而更大、更多。

崇年先生:

佛家從禪學上看待,在家人則從生活中看待。老百姓認為:有,就是有,這個月我領了人民幣兩千元薪水,就是有了兩千元錢;這個月我花了兩千五百元人民幣,就是家裡不僅沒有錢,還虧了五百元人民幣。

星雲大師:

剛才講,不是相互對立的,如《般若心經》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有一如,這是從理體上來看待有無;若從事相上說,世間生活不能缺少資生物用,即使佛教也講究淨財資糧的具備,所以如何在生活中調和,這是一種智慧。

崇年先生:

還是有的慾望?

星雲大師:

有一次,我在香港機場轉機,候機時間需要兩三個小時。平時我到機場搭機,經過免稅商店很少會去看它;那天候機時間實在太長了,順道就進了一家文具店。記不清楚當時我是看到一樣什麼東西,忽然動念想買。問過價格,大概要港幣四五十塊錢,但是我身上沒有錢,我怎麼買呢?這時看到慈惠法師從遠遠的地方走來,我說:惠法師,跟你借五十塊錢。她問我:做什麼?”“我想買這個東西。她走過去一看,說:啊!師父,不要買啦!這個在台灣多的是。說完轉頭就走。我在後面一愣:啊!身上還是要有錢!有錢就可以自己買,就不跟人家借了。

崇年先生:

在佛家看來,即是即是即是即是,好像有像點繞口令。佛家的,不是女色,而是與對立的佛教名詞,是指人能感觸到的、有形質的東西,佛家把它稱作弄清的關係,的確是一種智慧。

不過,禪學的是理論的概念;生活中的是實踐的行為。出家人住在寺院,實際上過著供給制的生活;在家人住在家裡,衣、食、住、行、用,油、鹽、醬、醋、茶,孩子上學,老人生病,都要花錢,所以他們從生活的現實來看待不過,在家人有一點禪學知識,從出家人的禪學看待,視野可以更寬、更遠些,心胸可以更大、更包容。

星雲大師:

您說的沒錯,在家生活開門七件事,哪樣不需要錢?人大都是為錢而生活,但錢是無限的,夠用就好,而且很重要的是,錢要用在刀口上,要用得及時,用得有意義!

昨天我剛從大陸南京回台灣,到機場的路上就想著:回台灣應該不要用錢了吧!身上還有一點人民幣,全部送給開車的司機好了!但是想到回台灣,在機場有人會用輪椅來推我,要給小費!我就問同行的容法師:您有準備到機場要給的小費嗎?她說:我準備了。結果到台灣後,通關出了機場,我問容法師:有沒有給小費?容法師說:找不到人了。我一听就很生氣:怎麼不懂得小小錢的布施呢?

說到用錢,過去常有人說我星雲某人很有錢,事實上我不是很有錢,而是會用錢我常說: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用了才是自己的。

放下

佛門威儀

星雲大師:

我個人的生活一向很簡單,有時候三餐以茶泡飯也可以吃得很滿足。因為我對物慾需求不高,甚至可以說安於貧窮,所以在弘法的旅途中,一路走來都能不因生活貧乏而退失道心。

記得1949年來到台灣之後,沒幾年就受邀到宜蘭弘法。當初宜蘭沒有和尚,尤其像我那麼年輕的出家人更是少見。我那時才二十多歲,第一次到宜蘭北門口雷音寺,看到寺裡的設備十分簡陋,生活條件很差,但我沒有生起嫌棄的心。尤其在我第一天到達雷音寺的時候,連上個廁所都看不到廁所在哪裡,因此必須走二十分鐘的路程到火車站去上廁所。因為這樣,訓練我一直到現在,從早上上過廁所之後,到晚上都不用再上,這是慢慢訓練成功的。

崇年先生:

真是硬功夫。那天我同您從高雄經台南到台中,早上八點出發,傍晚六點回​​來,有十個小時,期間您關照我上淨房,可是我注意您沒有去。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連續十個小時不去洗手間,真是功夫!

星雲大師:

我記得當年走在宜蘭中山路上的時候,很多人都站在店家門口朝著我看。我感覺到他們在旁邊看我,所以就更加的眼觀鼻、鼻觀心,正經地往前走。我常說,所有的信徒都是督促我成長、幫助我成長的老師,我要感謝他們。

崇年先生:

長輩也是監督我成長的老師。我的祖母要求我們走路要挺胸,不許斜視,不許東張西望,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這對我以後的行動坐臥都有幫助。

星雲大師:

在佛門講四威儀,就是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走時,如和風般輕快灑脫;站立時,如古松般筆直挺拔;坐下時,如大鐘般沉穩莊重;安眠時,如彎弓般右脅而臥。這種臥法是右脅向下,兩足相疊,以右手為枕,左手伸直,輕放身上的臥法,可以收攝身心,不忘正念。因此,又稱吉祥臥

崇年先生:

儀表很重要。 1125日,您在如來殿做開示(講話),那天大殿人太多,有些人坐不下,就坐到台上。您講話時間很長,一位聽眾站起來給您送上一杯水。您說:我不喝!我從來講話不喝水,以示對聽眾的尊重!還說:我要有威儀!當時我想,台下的聽眾不能喝水,台上的講者也不喝水,講者、聽者都不喝水,這就平等。轉念一想,台上人在講,費口舌;台下人在聽,不費口舌,所以台上講者喝水,台下聽者不喝水,這是可以理解的。

星雲大師:

我演講幾個小時不喝水,主要是對聽眾的尊重。

崇年先生:

121日到4日晚間,我在佛光山大會堂給叢林學院師生做報告,每天一場,連續做了四場報告。演講時,主持人、聽眾都讓我喝水,我說:我向星雲大師學習,台上做報告不喝水,以示對大家的尊重。

星雲大師:

尊重是做人應有的修養,也是佛門一個很重要的修行。在佛教裡,信徒恭敬佛、法、僧三寶,法師也要愛護、尊重信徒,所以我常對徒眾說:要對信徒添油香。你給信徒歡喜、法益,是對信徒添油香;你愛護、尊重信徒,也是對信徒添油香。

幾十年來,我在佛教裡一步一腳印地走,要辦報紙,有大家發心出錢出力一起辦報紙;要辦電視台,大家一樣出錢出力辦電視台;要辦大學、中學、小學、幼兒園,乃至蓋道場,大家仍然是出錢出力辦學校、蓋道場。大家的發心真是無窮無盡,無有休止,他們除了生活上的種種家用開支以外,為了信仰,無不諸多奉獻。當然,有的人很歡喜樂助,但也有的人省吃儉用,比較勉強。也有的人做資源回收,撿垃圾、拾破爛,賣了錢之後,捐給佛光大學作為興學之用,每個月一百元、一百元地贊助,讓我很感動。實在地說,不是我教育了信徒,而是信徒教育了我。

悟道

契理契機

星雲大師:

我一生演講無數,感到最難的是如何契理契機。最初,往往為了一篇講稿,日夜揣摩聽眾心理;常常為了一句名相,反复思維其中深意,為的是希望大家都能聽懂受用,並且能運用到生活上,以作為現實生活的指南。

崇年先生:

我有類似的體會。譬如,我講《明亡清興六十年》最後一講的大結局部分,怎樣在三十二分二十秒的時間內,把明朝滅亡和清朝興起的原因說清楚,讓專家學者覺得可聽,平民百姓覺得可看,這就很不容易。從一開始我就思索著結尾這個難題,前後想了三個多月。一天夜裡兩點,我似醒非醒、似夢非夢地醒來,突然豁然開朗-- 明亡於一個字,就是民族分、官民分、君臣分;清興於一個字,就是民族合、官民合、君臣合。我很興奮,披衣起床,打開電腦,把心靈所思記錄下來。這個觀點講了之後,從科學院院士到普通百姓,都覺得可以認同。這就是您說的契理有時契理是不可言喻的,需要。這很重要。佛教人物有三個的故事:第一個是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佛,第二個是懷素見閃電悟書,第三個是惠能大師作偈悟禪,都是一個字。做事情、做學問要能契理契機,心靈覺,非常重要。

星雲大師:

你平時也很注意佛教的故事?

崇年先生:

是的。我在給學生講治學時,講過懷素悟到書法的真諦。唐代大書法家懷素,寫狂草著名。他在《自敘帖》中說:經禪之暇,頗好翰墨。然恨未能遠睹前人之奇蹟,所見甚淺。遂擔笈杖錫,西游上國。謁見當代名公,錯綜其事。懷素幼年家貧,有用葉作紙、漆盤練字、禿筆成塚、盤底磨穿的記錄。一天傍晚,他觀看夏雲奇峰、閃電蛇舞,受到啟發,頓悟書藝,成為狂草。他悟到狂草的要領:奔蛇走虺勢入座,驟雨旋風聲滿堂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只惟盤龍走。從而成為書法大家,有狂(張)顛醉(懷)素之譽,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

星雲大師:

你還講過惠能大師?

崇年先生:

是的。我講:禪宗弘忍大師晚年,要傳授衣缽。先由大弟子神秀大師作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小弟子惠能也作了一個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弘忍大師將衣缽秘密傳給惠能大師。後來惠能大師逃到南方,成為佛教禪宗南派首領,神秀大師則為北派首領。我講這些例子,都為了向學生說明是很重要的。對於做學問來說,難得做到慧識兩精。可以說,天地之間,悟莫大焉!

星雲大師:

惠能大師是禪宗六祖。這兩首偈子的不同,在於神秀大師的境界雖高,但還落於有相有為的層次,而惠能大師體證的是無相無為的智慧,境界更為超越。因此,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

崇年先生:

讀書的時候,要參研事理,在殫心竭慮中,激發覺悟靈光。要注意抓住在半夢半醒之中、亦夢亦幻之際,失神凝望之時、困苦磨難之間可能產生的靈感,這就是做學問尤重悟性。許多學者,埋頭讀書,積累資料,缺少參悟。其他業者,忙忙碌碌,糾纏事務,唯缺頓悟。

星雲大師:

悟,的確重要。在禪門裡,參禪重在教人悟道,而不是教人成佛。悟,如同人睜開了智慧眼,能看清宇宙萬有、社會萬象;不只是看到外相,還能看清前後關係。只要能悟道,還怕不會修行嗎?

崇年先生:

看來,佛家、史家要做好,都要重視要悟到契理契機,既要契理,又要契機悟理雖重要,悟機更重要。人們常說機會,為時機,為相合,就是說,時機到了、會合有了,或者說時機具備了、條件成熟了,一定要抓住,千萬不可錯過。因此,成大事者,善抓時機。事情千條萬條,時機最為重要。做大事,本乎機;成大事,存乎會。古今中西,蓋由於此。

星雲大師:

惠能大師是禪宗六祖。這兩首偈子的不同,在於神秀大師的境界雖高,但還落於有相有為的層次,而惠能大師體證的是無相無為的智慧,境界更為超越。因此,五祖便將衣缽傳給了惠能大師。

崇年先生:

讀書的時候,要參研事理,在殫心竭慮中,激發覺悟靈光。要注意抓住在半夢半醒之中、亦夢亦幻之際,失神凝望之時、困苦磨難之間可能產生的靈感,這就是做學問尤重悟性。許多學者,埋頭讀書,積累資料,缺少參悟。其他業者,忙忙碌碌,糾纏事務,唯缺頓悟。

星雲大師:

悟,的確重要。在禪門裡,參禪重在教人悟道,而不是教人成佛。悟,如同人睜開了智慧眼,能看清宇宙萬有、社會萬象;不只是看到外相,還能看清前後關係。只要能悟道,還怕不會修行嗎?

崇年先生:

看來,佛家、史家要做好,都要重視要悟到契理契機,既要契理,又要契機悟理雖重要,悟機更重要。人們常說機會,為時機,為相合,就是說,時機到了、會合有了,或者說時機具備了、條件成熟了,一定要抓住,千萬不可錯過。因此,成大事者,善抓時機。事情千條萬條,時機最為重要。做大事,本乎機;成大事,存乎會。古今中西,蓋由於此。

藝文

體悟人生

星雲大師:

最初我在棲霞佛學院讀書,全班約有學生五十人,他們的年齡都比我大許多,大部分在二十歲以上,只有我還在幼童之齡。我只有自慚形穢地混雜在那些大人學生之中,因為他們都曾聽講過《成唯識論》、《因明學》、《般若經》等,而我對這些經論,都有如鴨子聽雷,完全不知道講的是什麼意義。

所幸我出家前在私塾裡認識幾個字,這時總算能派上用場,我經常到棲霞佛學院的圖書館,借幾本文學書籍來閱讀。我記得自己所看的第一本小說,就是《精忠岳傳》。

崇年先生:

記得我小時候家裡不讓看小說,學校也不讓看小說。不讓小孩看小說,是中國一個傳統的約束。究竟為什麼不讓小孩看小說呢?康熙帝說的一段話,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說:古聖人所道之言即經,所行之事即史,開卷即有益於身。爾等平日誦讀及教子弟,惟以經史為要。夫吟詩作賦,雖文人之事,然熟讀經史,自然次第能之。幼學斷不可令看小說。小說之事,皆敷演而成,無實在之處,令人觀之,或信為真,而不肖之徒,竟有效法行之者,彼焉知作小說者譬喻、指點之本心哉!是皆訓子要道,爾等其切記之。小孩可以讀經書,可以讀史書,就是不可以看小說。 《紅樓夢》里賈寶玉偷看《西廂記》,被看作是觸犯天條,大逆不道!

但是,同學們還是偷著看小說。我最先看的一本小說是《三俠五義》,被小說中人物的俠義精神所感動。

星雲大師:

岳飛的精忠報國,以及他的兄弟們英勇果敢的表現,都讓我產生非常強烈的尊敬與嚮往。

崇年先生:

岳飛的故事和精神始終在感動我,一直到現在。但是,袁崇煥的故事和精神更讓我感動。崇煥被害,身後無子。岳飛有兒子雷、霖、震、霆,有孫子岳珂,岳珂寫了《籲天辯誣集》、又輯《金陀粹編》,給岳飛鳴冤。岳飛身後留下了《岳武穆遺文》。于謙死後,他的兒子於冕把先父遺稿收集起來,出版《節庵存稿》。袁崇煥沒有這樣幸運,所以在他死後至今,沒有出版一部較完整的詩文集。真是想起來就令人難過。

星雲大師:

後來我又接觸《七俠五義》、《小五義》、《封神榜》、《儒林外史》、《水滸傳》、《三國演義》等,經常看得很入迷,甚至真是看到廢寢忘食的地步。

後來我又閱讀過不少西洋文學,先後看過英國莎士比亞全集、印度泰戈爾的​​詩集、俄國托爾斯泰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以及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大仲馬的《基度山恩仇記》,美國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還有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浮士德》等。

崇年先生:

我讀小說主要是在中學,《茶花女》、《基度山恩仇記》、《少年維特的煩惱》、《紅與黑》這些西方文學作品是不許讀的,要讀只有蘇聯的革命小說。

星雲大師:

在那個時候,我愛看小說,最後慢慢被老師發現了,成為黑名單上的學生。老師認為,一個不認真閱讀經論,只是沉迷於小說的學生,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但是不管別人怎麼嘲笑、歧視,我對東西方的小說、文學作品、歷史傳記,還是讀得津津有味,樂此不疲。因為經論看不懂,只有閱讀這些世間著作,能夠增添我的知識見聞。

崇年先生:

這個黑名單我是深有體會的。當時我們要是讀那些書,會被認為是思想落後,嚴重一些就是思想右傾,更有甚者,遇上運動可能被打成右派學生反動學生

星雲大師:

因為閱讀,我也逐漸展現了自己的學習成績,例如《水滸傳》裡的一百單八將叫什麼名字,什麼綽號,用什麼武器,穿什麼衣服,我都能如數家珍一一​​道來。甚至我能列出三四十個人,覺得他們不夠資格當選一百單八將中的好漢。

崇年先生:

您真是記憶力強,學習能力強。在四大古典文學名著中,《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我都喜歡,但我最喜歡、最推崇的是《紅樓夢》。

星雲大師:

我對《三國演義》崇拜不已,尤其當中對於人物武功的鋪陳,很有層次,例如呂布戰三英,可以看出呂布的武功勝過關雲長、張翼德,而關公過五關,斬六將,可見關雲長的武功又是遠遠勝過一般的英雄武將。

崇年先生:

我上中學就喜歡歷史,我讀《三國演義》是把文學與歷史結合來讀,還看裴松之的注。我始終覺得,我的歷史細胞比文學細胞多一些。

星雲大師:

對於《三國演義》中,把關雲長、張翼德、趙子龍、黃忠、馬超,列為五虎將,我認為最為公正。當中尤以趙子龍那種不計較、不比較,不鬧情緒,只是一心一意輔佐劉備,最讓我欽佩。

崇年先生: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最不喜歡劉備,心口不一,裝腔作勢;我最喜歡諸葛亮,聰慧飄逸,神機妙算。

藝術人生

星雲大師:

世間上,凡一切具有審美價值的事物,統稱為藝術。藝術不只是一幅畫、一個雕刻,甚至一首歌、一筆字、一個建築、一場講演,只要能給人美感,可以引起別人的共鳴,能夠讓人的心靈提升擴大,這就是藝術,這也是藝術的價值所在。

崇年先生:

藝術因子,無所不在。看人們是否用藝術的視角去發現,去運用,去創造,去欣賞。

星雲大師:

幽默大師林語堂先生提倡生活的藝術,即穿衣吃飯,行住坐臥,都有藝術在其中。一般人喝茶,但有的人品茗;有的人愛書,也有的人捕捉書中的智能,這就是藝術。

崇年先生:

其實,歷史並不是枯燥的、乏味的、呆板的,歷史也是藝術。我在拙著《正說清朝十二帝》的扉頁寫道:歷史是鏡子,歷史也是藝術;它可以藉鑑,更可以欣賞。歷史也是藝術,歷史可以欣賞--這句話得到許多讀者的共鳴。

星雲大師:

人的生活離不開美感,從生活中感受、領略美的事物,才能享有藝術的人生。世間上,有的人脂粉庸俗,這是因為沒有藝術;有的人氣質高雅,這就是藝術。有的人只是注重外表的事相,而沒有內涵;沒有內涵,即使是一幅畫、一首詩,也不是藝術。

崇年先生:

人的身心,充滿藝術,所以做人要學習藝術。人內在蘊涵藝術,才能夠展現美,才能夠顯露氣質,也才會受人歡迎。生活上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做人,但做人要學習藝術,才能過一個有藝術、昇華的人生。

星雲大師:

藝術是人類情感與智能的結晶,透過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包括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語言、文學、戲劇、電影等。藝術可以透過眼耳的觀賞聆聽,從視聽上去感受它的美;藝術尤其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才能豐富人生。

崇年先生:

說到藝術,大師的藝術造詣很高。譬如音樂,有一次我聽您向僧俗眾人開示,講到誦唱阿彌陀佛四個字,您說:可以高,可以低,可以一高一低,可以一低一高,可以前高後低,也可以前低後高……您一邊講、一邊唱,簡直就是一首委婉動人的歌曲。這就是誦經的音樂,誦經的藝術。

星雲大師:

還有,生活中,懂得幽默,就是一種藝術。近代知名的詩人作家郭沫若先生,為人風趣幽默。有一次應邀參加漫畫家廖冰兄的畫展,席間,郭沫若問廖冰兄,為什麼取了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自稱為?一同出席的版畫家王琦搶著代為回答:他妹妹名冰,所以他叫冰兄!郭沫若一聽,說道:喔!我明白了,鬱達夫的妻子一定叫鬱達;邵力子的父親一定叫邵力。一句話,引得滿堂賓客捧腹大笑。

崇年先生:

這種生活中的藝術,既要有藝術,又要有智慧,光有藝​​術而沒有智慧流於庸俗,光有智慧而沒有藝術過於嚴肅,只有藝術與智慧結合,才有幽默,很不容易。

星雲大師:

宋代的石曼卿學士,有一次出遊報寧寺,侍從不小心使馬受到驚嚇,馬背上的石曼卿因此摔了下來。隨從大罵侍從,而石曼卿只溫和地握著馬鞭,對隨從說;好在我是''學士,如果是''學士,豈不要摔破了。

一句幽默的話,一些和善的語言,會化解人的難處,這就是生活的藝術。所以,人,不一定要擁有萬貫家財,也不一定要日日高朋滿座,但何妨為自己營造一個藝術的人生,讓自己的心靈時時浸淫在真善美的境界裡,這樣的人生,何其高雅,何其富有!

崇年先生:

談到藝術,您喜歡京劇嗎?

星雲大師:

喜歡。前不久我請張百發先生率領北京京劇院演員到佛光山演出,引起轟動。

崇年先生:

我也喜歡京劇。過去有時間看戲卻沒有錢買戲票,現在有錢買戲票又沒有時間看戲,真是難得兩全。一些京劇界的朋友送我光盤,可以在家DVD機裡看戲。我還喜歡聽戲,越劇、黃梅戲我都喜歡聽。

星雲大師:

你喜歡西方音樂嗎?

崇年先生:

可能跟專業有關,我偏愛中國古典民樂,也喜歡西方古典音樂。譬如,莫扎特、施特勞斯的作品,我很喜歡。韻律明快,節奏感強,聽了愉悅心境。

星雲大師:

您的藝術生活豐富嗎?

崇年先生:

很遺憾,我生活單調,也不會玩,我基本上是個書呆子型的學者。

讀書

讀書四要

星雲大師:

十二歲那年,我在棲霞山剃度後進入佛學院,從此,書便成為我生命中的重要資糧,也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愛好。因為渴望讀書,我極力嚮往擔任圖書管理工作,希望藉著整理書籍的剩餘時間閱覽群書。

崇年先生:

我從小開始讀啟蒙書,《三字經》、《百家姓》一類的。上小學後,學校和家裡都不讓我們看小說。所謂老不看《三國》,少不看《水滸》,《紅樓夢》也不許看,我們只有偷著看些俠義小說。我中學是在北京上的,那個時代全面學蘇聯,小說也多是翻譯蘇聯的文學作品,什麼《卓婭與舒拉的故事》、《青年近衛軍》、《三個穿灰大衣的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靜靜的頓河》等等。也看托爾斯泰、果戈理、高爾基的作品,但很少看西方古典文學作品,所以知識有缺陷。

星雲大師:

自從愛上讀書以後,我常常覺得閱讀的時間太少了,甚至在夜晚熄燈以後,躲到棉被裡點著線香偷偷看書。中國古典小說、從西洋翻譯過來的小說、高僧傳記、歷史典籍等,可以說,我的成長一路伴隨著書香。

崇年先生:

我讀書多的時候,是在圖書館工作期間。那時候我不能教書,在圖書館做管理員。我在書庫裡放一張課桌、一把椅子、一個水杯,任意瀏覽,信手翻閱。館長對我格外客氣,每天只要到班就行,工作做不做無所謂。所以,我可以用大量的時間讀書。 《老子》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藉此機會讀書,真是因禍得福。

星雲大師:

人讀書,就像匠人切磨鑽石,每一本書都是一具切割輪,要磨除晦暗的表層,讓智慧穿進內心,折射出美麗的光芒。

崇年先生:

這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聖人與俗人,區別在哪裡?康熙皇帝在《庭訓格言》裡說:聖人一生,只在'志學'一言,又實能學而不厭,此聖人之所以為聖也!千古聖賢與我同類,人何為甘於自棄而不學?苟志於學,希賢希聖,孰能御之?是故'志學'乃作聖之第一義也。就是說:賢人、聖人與凡人、俗人的區別,就是一個字。孔子、孟子起初也是普通人,孟母為了給他學習創造一個有利的環境,三次搬家。康熙皇帝的格言,民間百姓的體驗,都說明一個道理:立志學習,學而不厭,凡人可以成為賢人,俗人可以成為聖人。

星雲大師:

讀書就要讀一流書,做一流人。我對來佛光山求學、進修的人提出四點建議,即讀書四要: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點緣,讀懂一顆心。

讀做一個人,就是說光會做學問不行,事業再大,但不一定懂得做人。因此,到佛學院讀書,最主要的就是讀懂如何做好一個人。

人是要講理的,不講理的人,讀再多書也沒有用。讀明一點理,就是要使我們的理路通順流暢,要以理待人。

宇宙世界的成就,在於一個,若因緣不具足,則無法成就事業。要廣結善緣,把因緣讀出來、悟出來,至少每天要有一小悟來修持。

讀懂一顆心,就是讓自己看清自己的心念。一念嗔心起,整個思緒皆為煩惱所獨占,不能做主。故要注重因緣,讀懂自己的一顆心,心明白了,則一切都明白了。

崇年先生:

您說的這四點建議,不光對於佛學院的學生有用,對眾生都是適用的。但是讀些什麼書呢?世上的書太多了,讀不過來。北京圖書大廈的經理告訴我,他們同時上架的圖書約三十萬種。我年輕時候,老師告訴我們要按著張之洞《書目答問》開列的書單去讀,後來發現那是一個好看而不適用的書目。我也常對學生說:讀書要三名:名人、​​名著、名篇。就是先選擇名人的書讀,名人書中選其名著,名著中再選其名篇。譬如說,名人司馬遷,選其名篇《史記》,再選其名篇《太史公自序》,記住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讀書有方

星雲大師:

宋太宗曾經說:對讀書,我只感到有好處和樂趣,不覺得有什麼辛苦。讀新書如晤良友,讀舊書如遇故人。書實在是人不可缺少的伴侶。

崇年先生:

美國總統林肯說過:誰送我一本書,誰就是我的朋友。他對書看得多重!英國作家斯邁爾斯也說過:一本好書常可視作生命的最佳歸宿,一生所思所想之精華盡在其中,對大多數學人而言,他的一生便是思想的一生,因此好書即為金玉良言與思想光華之總成,令人感銘於心,愛不忍釋,成為我們相隨之伴侶與慰藉。中國古代文人墨客,沒有不愛書、不讀書的。讀書是中國文人一個優良的情結。

星雲大師:

古人讀書,很有講究。讀經典的時候,要求高聲朗讀,讀得字字響亮。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得其義也。朱熹還提到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

崇年先生:

清代左宗棠在寫給兒子的家書中,也提到了這三到讀書要眼到,一筆一畫莫看錯;口到,一字莫含糊;心到,一字莫放過……溫書要多遍數想解,讀生書要細心聽釋。他還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

讀書不看清字畫、偏旁,不辨明句讀,不記清首尾,是目不到也。

喉、舌、唇、牙、齒五音並不清晰伶俐,蒙籠含糊,聽不明白,或多幾字,或少幾字,只圖混過,是口不到也。

經傳精義奧旨,初學者固不能通。至於大略粗解,原易明白。稍肯用心體會,一字求一字下落,一句求一句道理,一事求一事原委。虛字審其神氣​​,實字測其義理,自然漸有所悟。一時思索不得,即請先生解說,一時尚未融釋,即將上下文或別章別部義理相近者反复推尋,務期了然於心,了然於口,始可放手。總要將此心運在字裡行間,時復思澤,乃為心到。

星雲大師:

每次看到這段家書,我都倍感親切,因為我也是這樣告訴我的弟子的。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者,其心實在是不分軒輊。我給弟子上課,不奢望大家都聰明得一講解就了然於心,但卻很在意弟子聞法的態度,最起碼要能做到目到、口到、心到。

崇年先生:

讀書的口到與心到,是緊密相連,相輔相成的。心到了,口到了,眼必然到了,三到是融為一體的。因此,要想把書真正讀好,讀到爛熟於心,達到應用自如,三到是缺一不可的。

星雲大師:

讀書貴在有恆,不必貪多,要量力而行,循序漸進。

崇年先生:

讀書之法,初貴於博,繼貴於精,最貴於悟。這個字很重要。 《西遊記》裡唐僧三個弟子的名字悟空、悟能、悟淨,都突出。讀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體會,康熙帝總結自己的讀書經驗時說:朕八歲登極,即知黽勉學問。彼時教我句讀者,有張、林二內侍,俱係明時多讀書人。其教書惟以經書為要,至於詩文則在所後,及至十七八,更篤於學,逐日未理事前,五更即起誦讀,日暮理事稍暇,复講論琢磨,竟至過勞,痰中帶血,亦未少輟。朕少年好學如此。更耽好筆墨,有翰林沈荃,素學明時董其昌字體,曾教我書法。張、林二內侍,俱及見。明時善於書法之人,亦常指示,故朕之書法,有異於​​尋常人者以此。

星雲大師:

讀書要珍惜時間,懂得利用零碎的時間來讀書,不要讓光陰白白溜走。我常常自豪地告訴別人:公路、天空是我的床鋪,汽車、飛機是我的餐廳,一本書和膝蓋是我的書桌,一支筆是我所有的動力。

崇年先生:

讀書既要博覽,也要精選。讀什麼書呢?我認為要讀傳統、讀'三名'、讀時尚、讀急需傳統,經學如《大學》,史學如《史記》,子部如《老子》,集部如《楚辭》;三名即名人,如李白;名著,如《李白集》;名篇,如《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尚,如保健類的書;急需,根據自己的急切需要選擇。

星雲大師:

有的人很會讀書,並深得其樂;有的人對讀書則味如嚼蠟,不知其味。我認為,讀書要以融通為主,以方法、技巧為輔;讀書以勤、熟為功效,以用心、下手為實際。

崇年先生:

我概括了讀書的八之訣:博學之,精約之,時習之,審問之,考辨之,思悟之,發明之,篤行之。

星雲大師:

你概括得很好,如果能夠做到這些,就進入了讀書的最高境界。

崇年先生:

讀書的經驗應是:貴多更貴精,由博而致約;貴精更貴悟,由約而通達。把書讀通了不容易。

星雲大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讀書境界。

崇年先生:

我認為讀書有三種境界:

一是消閒,這是最低的層次。人太忙,怎麼辦?要消閒,諸如對飲當歌,或串門閒聊,或居家獨處,翻開書本求教。不管什麼書,只要能讀下去,凝滯的時光,如同澗底的暗流,漸次打發過去……

二是求知抱著這種念頭去讀書似有功利目的在。人要生活、立身、升遷,並求得在社會上立足,必持一技之長,此技或從社會得來,或從書本中得來,而從書本中得來,便是求知。其實,求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自我完善,二是啟迪別人。世上只有自己明白的事,才能清楚地告知別人,這種人追求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充實自己的不足。

三是無欲就是無欲無為的讀書。清代思想家戴震認為:凡事皆有欲,無欲則無為也。讀書只有除卻功利之外,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將讀書當敲門磚者,永遠跨不進神聖的讀書殿堂。

身心

健康食品

星雲大師:

目前,國際間最重視、最關心的,就是環保、建築、經濟、衛生、保育等問題。而這些國際間所關切的潮流,都離不開人類的安全與健康,其中,食品健康問題,一直是人類所關心的重點。

崇年先生:

民以食為天。吃是維持人類生存的根本,以至於中國人把吃當作來看待。食品的健康與安全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

星雲大師:

從中國的秦始皇,到十六世紀法國的弗朗西斯一世,都是一心慕求長生不老藥的君主。除此之外,中國歷代文人也都有這樣的訴求,比如宋代,蘇東坡有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的詩句;蘇轍有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的詩句;黃庭堅則留下湯泛冰瓷一坐春,長松林下得靈根,吉祥老子親拈出,個個教成百歲身的詩句。由此可見,食用健康食品,是不論身份、地位、地域的,是人們有志一同的希望。

崇年先生:

中國歷代的君主,秦始皇、漢武帝、明嘉靖帝、清雍正帝等,都想長生不老,可是至今沒有一位長生不老的皇帝。說到飲食,皇帝的飲食是天下最好的,偏偏皇帝不高壽。明朝十六位皇帝,平均壽齡四十二歲;清朝十二位皇帝,平均壽齡五十三歲。這說明皇帝的飲食同皇帝期望的壽命是不一樣的。

星雲大師: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現在流行的健康食品,卻要合乎自然,且不能太鹹、太油、太精緻,雖不是長生不老藥,但要益於五臟六腑的消化,要增加皮膚的滋潤,還要能夠抗拒百病。如水耕植物、海藻片、糙米飯、小麥草、胚芽米、水果醋,低糖、低膽固醇的食品,一些清淡、天然、無人工色素的食品,都被列入健康食品的行列。

崇年先生:

現在,窩窩頭和糙米飯成了人們飯桌上的新寵。過去農村一般家庭平日不吃白面,逢年過節才可能吃上一頓白面。北方的麵條,窮人吃的雜面,現在成為綠色營養食品。粗精顛倒,蠻有意思。不過,現代人為了口腹之欲,往往也不吝品嚐魚翅、燕窩、魚須等。 2003 SARS從南粵等地開始流行,據說與人們愛吃一些動物野味有關。

星雲大師:

現在一般的社會人士,只貪圖飲食享受,面對不斷的天災人禍、生靈不安,似乎真的都沒有一點覺省。在加拿大,人們即使釣到了魚,如果沒有一尺長以上,他們是不會忍心烹殺煮食的,一定要放回河裡,以保護生命的成長。現在世界上不少護鯨協會都用種種方法去影響臨海國家,呼籲大家共同抵制、處罰濫捕鯨魚的人,為的是要維持生態的平衡,不要讓稀有動物在我們這一代絕種。不然的話,真是天大的罪過啊。

崇年先生:

我到過一個地方,早上到海邊散步,見漁民用密眼網捕魚,捕上的魚非常可憐,約有一寸多長。這真是竭澤而漁。我看到史料記載,在清康熙年間,清朝代表到尼布楚去談判,臨行帶上漁網,到關外一個湖里捕魚,一網下去,全都是魚,網拉不上來。五十年前,東北還有民謠: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落在飯鍋裡。由於人口激增,漁獵沒有節制,上面那種狀況,已成歷史故事。

星雲大師:

什麼才是健康食品呢?老子云:五味令人口爽,每天所食,只要能維持生命能量之需,而不過取,就是健康食品。 《菜根譚》雲:知生之必死,則保生之道不必過勞。身心健全、生活自在,才是真正的食品健康。

崇年先生:

古代有春天不狩獵的禮制,因​​為春天是動物懷胎繁孳的季節,要關愛生命,並澤及子孫。

星雲大師:

保護生態,實質上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存空間,也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我們不能把自己一時的口腹之樂,建築在其他眾生的痛苦身上,如此有損自己的陰德、壽命,這是必然的因果;如果沒有這樣的因果,何必以呢?

崇年先生:

人與生物、人與自然,共存共享,彼此和諧。人若無限制地破壞與與自然界的平衡,到頭來,必然受到生物與自然的懲罰。

星雲大師:

其實,人除了嘴巴吃之外,眼、耳、鼻、身、心都需要健康食品。眼睛的健康食品,是看有益身心的書籍、影視;耳朵的健康食品是聽好話、聽悅耳的音聲;身體的健康食品,是舒適、充足的睡眠,以及適度的運動;心的健康食品,是滿足、感恩、信仰、沉靜、安忍、自在,以及包容、寬心、溫和與體諒。

和合

分合

崇年先生:

我原來分不清,你們穿的普通衣服叫海青,外面罩的叫縵衣,相當於工作服或職業裝;另一種叫袈裟,才是僧人的標誌,是這樣的嗎?

星雲大師:

是的。

崇年先生:

我不知道這事。我看見有的穿海青縵衣的卻留著長發;有的卻剃髮,不明白。今天才明白。

星雲大師:

我覺得西服也好,漢服也好,服裝代表的是一個人的身份,好比軍人,海軍有海軍的服裝,陸軍有陸軍的服裝,空軍有空軍的服裝;此外,警察有警察的服裝,法院有法官的服裝等等。這有什麼關係啊!為什麼要排斥僧服呢--我是說大陸有些地方不准穿僧服上講台。

崇年先生:

可能有人有一個概念,以為這是傳教,不是做一項學術​​文化交流。這種現象,慢慢會好轉的。我舉一個例子,一九九二年我到台灣,那年兩岸剛開放,台灣送了很多書給我,當時我帶了兩個大箱子,裡頭全裝滿了書。結果到了廣州海關說要檢查,我說:請看吧。箱子裡的書都是學術的書、清史的書,過關沒有問題,但其中有一本書是台灣國史館編的,是他們所有出版物的目錄,一個小薄本。海關檢查人員見上面印著中華民國某年某月印的字樣,他說:你這本書不行。我說:怎麼不行?他說:這個印有'中華民國'字樣。我說:它是在說明哪一年出版的,不是說'中華民國'他還是說:那不行!我說:要不你沒收?但你沒收必須要寫個沒收條子,我到北京以後去告你沒道理。他說:我不沒收,你給我書。我說:我也不能給你。你要這幹什麼?他說:我要拿回去請示。要知道,那天我早上四點就起床,從淡江大學坐車到桃園機場,行李檢查後上了飛機,在香港又換乘飛機,之後到了廣州,都已經累得夠嗆了。因為頭天晚上,他們請我吃飯,到了夜里三點鐘才把我送回,四點鐘我又急著起床趕路。這時候他拿書去請示,我又等了三十分鐘,等得不耐煩了。他回來以後,不客氣地說:給你!我說:不可以這樣說!什麼叫給我?這本來就是我的書,怎麼換成是你給我?你應該說還我,怎麼是給我?當時我態度很硬,就說:你叫什麼名字,給我把姓名留下,我到了北京,找了相關人員之後,再找你!這時他軟了,就說:對不起。到了現在,您送我您寫的書,我可以帶回去了!若在一九九二年,那可能有點麻煩。

星雲大師:

我在一九八九年到北京去。當時大陸友人也跟我要書,我說我不能給你,他們就問:為什麼?我說我這個書裡頭共匪字樣很多!他聽了哈哈大笑說:中國好幾億人口,哪裡有那麼多共匪?有一次,台灣有一個老太太到北京去觀光,來到天安門,她看到衛兵站在那裡,就上前去說:共匪先生,請問廁所在哪裡?她在台灣稱共匪稱慣了,以為這就是一個稱呼,以為這個名詞指的就是大陸人。這許多事你也不能跟她計較,因為這個是歷史造成的呀,普通老百姓是沒有罪過啊!

崇年先生:

過去中國社會缺乏和諧,幾千年間的戰爭就是鬥、就是殺。特別是近百年來,戰爭連綿不斷,人民生活蒙受苦難。人民希望和平、和諧。

星雲大師:

歷朝的分合,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分裂的,三國是分裂的,東晉五胡十六國是分裂的,五代十國是分裂的,後來中國衰弱,甚至到了民國軍閥割據,都是分裂的。

崇年先生:

宋、遼、金、西夏,都是分裂的。清初與南明也是分裂的。

星雲大師:

以佛法來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獨立存在的東西,一切都必須在各種因緣條件的和合之下,才能存在,一旦組成的因緣沒了,那麼事物的本身也就無法存在,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道理。縱觀世間上哪一個人、哪一件事物,不是彼此相依相待的呢?例如:汽車沒有油怎麼開?樹木花草沒有陽光、空氣、水的滋潤、灌溉,怎麼能生長?人沒有飯吃、沒有衣服穿,又怎么生活?所以,一切的存在都要仰賴因緣關係。台灣有一首歌叫做《你儂我儂》,歌詞裡寫的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就能表現這個意思。

緣起法則來看,宇宙中一切事物既然都是相因相成,眾生之間也都具有同體共生的關係,那麼人類就應該摒棄弱肉強食的概念,大家彼此互助,不分裂、不排擠,讓共生在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能和平安樂地生活。這是我們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

崇年先生:

《紅樓夢》中也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星雲大師:

世界上,國與國分、地與地分,尤其是人與人分,最為危險。世界上,最難處理的問題,不是貧富、不是愚智,而是種族、人際的問題。以中國來說,漢、滿、蒙、回、藏是過去千百年來的情結,始終擾亂著中國的政局,難以安寧。一直到孫中山先生倡導五族共和,這些種族情結才慢慢獲得和解。

崇年先生:

雖然政治處於不斷的分合之中,各種類型的文化--農耕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和森林文化--也在不斷地匯合,多元的經濟形態更是混合而生。因此,實際上,中國的各個民族還是處於持續融合的進程之中的。

星雲大師:

我看當今中國,有兩位了不起的人物,第一個是鄧小​​平,第二個是胡錦濤。在思想上,鄧小主張改革開放,指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讓中國開放、進步成長、發展快速,所謂中國崛起,鄧小平先生功不可沒。第二個就是胡錦濤倡導的和諧社會,不但承繼過去,還開拓中華文化的未來。中國十三億人口,到處講和諧社會,不要殺戮,不要鬥爭,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海峽兩岸都很高興,這會影響到世界和平。在這個大前提下,有無限的未來,無限的希望。

另外,關於世紀的分野,也有學​​者認為:十八世紀是歐洲世紀,十九世紀是英國世紀,二十世紀是美日世紀,二十一世紀將是中國人的世紀。

崇年先生:

歷史悠久的中華民族,只要和合,沒有戰爭,沒有內亂,萬眾一心,和諧發展,就一定會立於世界富強文明國家之林。

和合

崇年先生:

我看到佛光山大雄寶殿前的大鐘上有您的一首詩:

兩岸塵緣如夢幻,

骨肉至親不往還。

蘇州古剎寒山寺,

和平鐘聲到台灣。

星雲大師:

是的。這首詩是20079月在蘇州寒山寺作的。當時是為了應和宗教局葉小文局長所作的。葉局長的詩是這樣的:

一彎淺水月同天,

兩岸鄉愁夜難眠。

莫道佛光千里遠,

兄弟和合鐘相連。

表達對這段善因好緣的感想。當時我和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師等共同簽訂《締結手足盟約永為兄弟之好》協定。

崇年先生:

大鐘上也有秋爽法師的詩:

法脈同根虔誠心,

兩岸同源一家親。

佛光寒山兄弟情,

和合鐘聲和諧音。

葉小文局長的詩句兄弟和合鐘聲連,秋爽法師的詩句和合鐘聲和諧音,都提到和合,我記得您在著作和演講中,多次提到並闡述和合的理念。

星雲大師:

我對現實、對歷史持和合的態度。我們佛家把人稱為眾生,意思是眾緣和合而生世間上沒有個人單獨存在的時空,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個人才能存活,才能發展。歷史上殘暴的戰爭、廝殺、掠奪、焚燒,破壞和合;我們主張國家、民族、宗教、貧富間的矛盾,要用和合的精神加以調解、處置。

崇年先生:

歷史在和合時期,就發展、就繁榮,在爭戰時期,就破壞、就殘殺,所以我贊成和合的理念。

星雲大師:

人類的文化,重在融和,不在分別。歷史上,雖有殘酷的戰爭,有無意義的死亡,但歷史上,萬里長城的構建,京杭運河的開鑿,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裡千年的雕刻、繪畫等藝術,都是人類的文化瑰寶,也是偉大的文明史詩,令人一見,油然生敬。這些都是和合的文化菁華。

崇年先生:

萬里長城與京杭運河的因果不同:前者是興築後而和合,後者是和合後而開通;其結果又相同,都是為了和合。

星雲大師:

中華民族要和合,要光大,中華民族彼此團結統一,合而不分,這樣才是有希望的。

崇年先生:

其實,人民願意和合,願意和諧,願意和平;很多戰爭、廝殺是當權者挑起來的。

星雲大師:

水能載舟,也能覆舟;眾能成事,也能敗事。在民主時代,講究眾議的重要,講究集體的創作,能夠和合眾緣,才能成事;如果你不合眾,所謂眾怒難犯眾口鑠金,也會把你從高位上拉下來。所以,眾是非常重要的,和合眾緣,才能成事,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崇年先生:

我這個人是樂觀主義者,我總是在困難中看到光明,在光明中看到燦爛。回憶個人以往的經歷,同前次與您交談的一樣,遇到幾個大坎,之所以能挺過來,就是心理樂觀,能從黑暗中窺視光明。我認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說明,中華民族能團結統一,能合而不分。

星雲大師:

大家應當攜手推廣同體與共生的理念,將慈悲、平等、融和、包容實踐在日常生活中,相信不久的將來,大家必定能共同擁有一個安和樂利的人間淨土。

崇年先生:

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也就是先賢嚮往的大同世界

星雲大師:

民諺說:兄弟同心,力可斷金。和諧才有力量、才有幸福。世界要能和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關鍵,和諧是雙方的事情,不是單一個人的事,對於和諧,我有四點意見:第一,親友要和諧;第二,同事要和諧;第三,區域要和諧;第四,族群要和諧。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