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藏傳佛教藝術
佚名
10/03/2014 07:45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曼陀羅世界

  藏密繪畫主要有壁畫和唐卡兩種。壁畫在西藏是一種非常普及的繪畫形式,在寺院廟宇的天花板、在經堂的樑柱上都可以看到富麗堂皇的壁畫。唐卡,是一種卷軸畫,又稱為布畫,是藏密特有的一種繪畫方式。一類用絲絹製成的唐卡叫國唐,另一種用顏料繪製的唐卡叫止唐。壁畫和唐卡的題材多為佛像畫和高僧、大師的傳記畫,也有一些非宗教主題的繪畫,如歷史傳記和風俗畫等。

斯巴霍

  斯巴是藏語生死輪回的意思,是漢語的假借字。在大部分密宗寺院的進口處都有一幅生存圈的大壁畫,又稱生死輪回圖。畫面上一個棕色的兇惡明王抱著棗個巨大的輪,巨牙撩齒銜著輪的上部,大輪分成三或四層,圓心畫雞、蛇、豬,分別象徵貪、嗔、癡。內輪分為六格,代表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六道。最外層又有十二個畫面,代表十二緣起。對這十二種因緣圖畫,藝僧們根據藝術的想像作了這樣的描繪:
  1、無明 盲目的女人
  2.行  一個人正在製作陶器
  3.識  摘取果實的猿猴 
  4.名色 一隻船上的兩個人
  5.六處 一個小房子有六扇窗戶
  6.觸  一對擁抱接吻的男女
  7.受  眼睛被射傷的男子 
  8.愛  一女子陪伴著一醉漢
  9.取  一隻摘果的猴
  10.有  一名懷孕的女子
  11.生  一次分娩
  12.老死 一人背負一具屍體
  這是佛教的人生觀。這裡實際將很玄奧的佛學教理用漂亮而形象的圖畫形式表達出來,它所蘊含的宗教一審美意蘊,很耐人尋味。 

須彌山

  佛教的世界觀是用須彌山圖來表現的。須彌是梵文,漢語是妙高的意思,又稱金剛山。它原來是印度神話裡的山名,後被佛教採用。佛經上說帝釋天即夫帝居住在山頂的見善城,帝釋天的身邊又有三十二個輔佑他的助手,所以又稱三十三天,帝釋是三十三天(又叫仍利天)之首。四面的山腰中住著四大天王,分別使用金、銀、銅、鐵的兵器巡遊,護持四方天下。在它的週邊又有七香山、七金山,第七金山外又有鹹海,鹹海週邊又有鐵圍山環繞,所以又稱九山八海。在鐵圍山的外層又有四大洲、八小部洲。

  與須彌山相類似的題材還有《四大洲風火水土圖》、《天體日月星辰運行圖》《壇城圖》、《淨土圖》等。

  布達拉宮有一幅清代的唐卡,描繪了風、火、水、土,空間五種物質和七金山、須彌山構成的世界,洋洋灑灑,氣象萬千。桑耶寺回廊大門右面的一堵明代壁畫,分段描繪了世界的形成。第一段金山群立,廟宇相比,畫法以石青石綠鋪底,複以金線勾勒、皴擦;第二段畫印度多吉佛殿;第三段為五臺山圖,皆界畫工整;第四段是香叭拉圖即未來世界,天神在雲端動戈,武士在陸地對陣,正殺得不可開交,表示新世界誕生之前的劫運。

淨土圖

  淨土信仰本是佛教顯宗思想,與密宗即身成佛的觀念不盡一致。但喇嘛教格魯派以後,注重顯密兼修,因此《淨土圖》出現在密教畫壇,正是對《生死輪回圖》的一個補充。紮什倫布寺的一軸清代唐卡《無量壽佛淨土圖》描繪了重重疊疊的瓊樓琳宮,舞伎翩翩,空中天女散花,無量壽佛端坐中央蓮台說法,庭下天樂齊奏,祥雲呈瑞,展示了西方極樂世界所特有的最高神仙福份

傳記與偶像畫

  在密宗繪畫的表像世界裡,傳記畫佔有相當突出的比重。除佛教藝術所常表現的的釋迎牟尼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外,還有喇嘛教所獨有的藏王傳、法王傳和大師傳,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在西藏地區的傳播過程。

  密宗的《佛傳圖》有描繪佛陀從降生到涅磐一百件大事的詳傳,也有僅描繪十二件大事的略傳,從故事的完整性來看,遠遠超過內地同類題材。在藝術處理上,唐卡與壁畫有所不同。前者採用中央大佛、周圍鋪陳情節的曼陀羅樣式,以數軸或數十軸唐卡組合而成。壁畫則採用連環畫形式逐段展開。青海樂都縣瞿壇寺壁畫廊的《佛傳圖》、北京雍和宮萬福閣的《釋迎源流圖》不論是數量之多,還是描繪之精在密教壁畫中都是罕見的。《本生圖》則以明代的作品為最早。桑耶寺多吉德回廊有《本生圖》450平方米,沙拉寺紮倉麥經殿有《本生圖》160平方米,紮什倫布寺有2lQ平方米,哲蚌寺有120平方米。這些作品在藝術處理上並不比克孜爾或敦煌莫高窟的《本生圖》高明,但卻有著濃郁的西藏民俗特色。

  在歷史傳記畫中最多的表現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故事。布宮、大昭寺、羅布林卡等,都在顯著的壁畫上精心繪製了《文成公主進藏圖》、《歡慶圖》、《松贊干布畫傳》等,展現了博大而燦爛的歷史畫卷。有趣的是,在文成公主進藏的路上,屢有佛陀現身化城,顯然是以佛教的信仰作為漢藏因緣的精神紐帶,從而為這一漢藏關係史的動人篇章,平添了一筆瑰麗的浪漫色彩,其精湛的藝術手法,足以代表密宗繪畫鼎盛期的成就。 

  密宗護法本尊神像。這些神祗在密教中的意義,不僅僅是護法身份?作為喇嘛僧侶修煉密法陀羅尼時的觀想時三密相應的認同對象。例如沙拉寺吉巴紮倉的馬頭明王像,就是密宗大師洛珠仁欽僧格父親的認同對象,其父臨終前囑咐繪製這尊神像,成為該寺的依恃之物。據說,喇嘛僧侶在灌頂加持中,必須親見四臂估主明王、金剛亥母或其他相應本尊,住室前面會出現唉嘎乍枳護法神巨大的身影,室外有羯磨部的多血色金髻手捧鮮血而飲,才能催動修法的神秘力,達到破除身心的業障,升起廣大智慧。 

  所以護法本尊像對於修法者即身成佛的觀感,不僅僅只是一種心理狀態,而且是付諸實施的行為模式。因此,對於這些神祗的造像要求,就必須充分顯示他們巨大無匹的神力,強調他們暴烈、野蠻、激忿、猙獰、怪誕和恐怖,決不能處理成慈眉善目的樣子,即使是吉祥天母觀音菩薩也沒有例外。

  大昭寺護法神殿內的馬頭明王像、閻魔護法神和婆羅門像、吉祥天母像甚至長壽五仙女像,都是在一片漆黑底色上用黃、綠、藍和金粉白描出惡魔一樣的人物形象來,僅在圓睜的怒目部位點綴醒目的白粉,口處染成粉紅色。在黑壓壓的、不可捉摸的宇宙夜空中,流動著一絲絲明滅的金色雲彩,這一切突然化為血海沸騰,一個張牙舞爪、殺人無算的惡魔,氣勢洶洶地騎著騾子向你奔來,使你感到暈眩和窒息。這是密教護法神像的典型形式,與工細絢麗、堆金瀝粉的佛陀本尊畫像形成鮮明對比。

  在本尊護法的畫像中,雙身像的涵義最令人費解。據說所有的本尊,都是佛陀不同的忿怒變相,如以不動明王為中心的五大明王,便是金剛界大日如來以下五智如來的變相化身(《大正藏經》卷二十)。因此,雙身像又被認為是佛的淫欲相棗俗稱:歡喜佛。其表現形式,大多描繪佛的變相擁抱著一位赤身裸體的女子接吻交合的秘戲場景。其中有不動金剛雙身,獸面六臂,裸腰赤腳,踩著一個披髮的裸體少婦;有金剛勇識仁樂王雙身,狗頭龍鬚,十二隻手各執法器,腰間懸掛人頭,胸前抱著一個頭戴金冠、後垂長髮的婦女;永保護法師雙身,獸面金冠,摟著一個三頭六臂的少女;歡喜金剛雙身,八頭十六臂四足,他的骷髏冠上還有一個忿怒形的明王,最顯著的特徵是他的十六隻手中都托著一個白色的骷髏碗,裡面有種種神物:白象、青鹿、紅牛、黃天地、白水神、青風神等等,這些動物和人都各有寓意。明妃左手勾明王頸,右手持月刀,正和明王擁抱接吻。他們身上懸掛著有五十個骷髏的項鍊,象徵著梵文的五十個字母。歡喜金剛胳臂雖多,但腿只有四條,左足著蓮座,右腿屈,這種站立的姿勢稱為舞立。腳下踩二仰臥人,表示降伏邪惡與無明。

  此外還有大威德金剛雙身,九頭三十四臂,十六足;時輪金剛雙身四面二十四臂,腳踩仰臥明紀,那明紀有兩張臉,八隻手皆,上有二手擁抱著金剛;勝樂金剛是站立的雙身金剛像,四頭十二臂,腰間圍虎皮裙,掛人頭一串,兩手分持金剛檸和金剛鈴,擁紅色明妃;馬頭明王雙身,那紅色蝟張的鬃毛裡有三個綠色的小馬頭正仰天長嘯,金剛六隻手各持骷髏碗、索子、骷髏杖等,左手擁明紀,那明紀叫多羅,也是度母的意思。密集金剛雙身,三頭十二臂,主臂兩手持金剛杵,擁淺灰色明紀,結跏趺坐在蓮座上。

  雙身像的由來,也許與印度教的舞蹈之王棗濕婆神有關。在印度教的神廟裡,常有濕婆與他的妻子擁抱的雙身像。赤身裸體表示脫離塵垢界,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兩相擁抱體現方法與智慧的雙成,表示印度教把人作為肉體與精神的統一體,並通過對性愛的深刻體驗來觸發對悟性的尋求。

  受印度教的影響,密宗修法的最高果位也必須男女合修,稱作:雙修儀軌雙空行樂。特別在灌頂加持之時,更少不了異性的催動。奇成自性淨,隨染欲自然;欲離清靜故,以染而調伏。(《金剛頂經》)意思是用性欲即色染來調伏阻礙修法的魔障和無明,陰陽和合而道成,修證所得,為大歡喜。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