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
千江映月 -- 星雲說偈
星雲法師
02/03/2015 08:0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眼前林樹並池沼,晝夜還能演法音。
  
  --明.呆菴普莊
  
  我們經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有人問:「佛為什麼要我們念呢?」「佛只念一句就好,為什麼要一直念個不停呢?」
  
  有一個小孩一直呼喚他母親:「媽媽!」「嗯!什麼事?」「媽媽!」「做什麼?」「媽媽!」「什麼事?說呀!」他母親不耐煩了,很不高興地罵:「叫什麼叫!煩不煩呀!」孩子反問:「我只叫了幾聲,媽媽就不耐煩了,妳每天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地念個不停,阿彌陀佛不會討厭嗎?」阿彌陀佛當然與人不同,母親雖有愛護子女的心,但過分了難免會怨瞋。而佛是沒有瞋心的,佛是依他的願力要我們稱念的,依稱念的誠意,而與他的心相應。說是念佛,倒不如說是念我們自己的心來得恰當。
  
  「念佛無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尋」,真正的念佛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就在我心頭,故有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說法,那是因為我們自性裡,本來就具備有諸佛如來的心。
  
  「眼前林樹並池沼」,在西方極樂世界裡,有七寶行樹、七重樓閣、八功德水等種種莊嚴美妙。我們清淨的自性裡,當下也具有這些功德!
  
  「晝夜還能演法音」,我們只要保有冥冥不滅的一念善心,心裡不斷地自我勉勵,時時不忘念佛、念法、念僧。念佛也不一定要用念珠,看到電線桿,一根根的順著念佛號,電線桿就是念珠;看到田地,依著田地一塊塊的念下去,田地就是念珠;看到人,按序一個個人的念下去,人就是我們的念珠。所以大地山河、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念珠,都是我們與佛心結合的橋樑,故一切是佛,佛是一切,我與佛無二無別!
  
  把佛性念出來,把自己的主人翁叫醒,是我們學佛最要緊的事!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明.呆菴普莊
  
  我們學佛,是要認識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就是說每一個人都具有佛性,佛性是不假外求的,是人人本具,個個皆有的。蘇東坡曾問佛印禪師:「我們手上拿念珠,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拿念珠要念誰呢?」「念觀世音!」「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拿念珠要念自己呢?」「求人不如求己呀!」
  
  我們常常忘失自己,心外求法,怎麼可能找到本來面目呢?
  
  裴休宰相到寺院禮佛時,看到牆壁上有一幅人像字畫,就問:「這幅畫像畫的是誰呀?」寺僧說:「是高僧真儀!」「畫像我是看到了,可是,高僧在哪裡?」一寺大眾不知如何回答,裴休逼問:「寺裡有參禪的人嗎?」「有一位黃檗希運,好像是懂禪的人。」黃檗出來後,裴休揚聲問:「高僧畫像我已見到了,高僧在哪裡?」黃檗立刻大叫一聲:「裴休!」裴休應聲驚訝回答:「我在!」黃檗笑了:「高僧已在此,何必往別處尋求?」
  
  所以我們不要忘失了自己,人人都具有佛法僧自性三寶,真如佛性不時會在我們心中放光!「晝夜六時常放光」,晝夜六時是印度當初計算時間的方法,我們中國計算時間是晝十二小時,夜十二小時,晝夜二十四小時。而在印度白天分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三時;夜晚分初夜分、中夜分、後夜分三時,所以說晝夜六時常放光。
  
  「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意思是說「靈山就在汝心頭」,不必向外尋找,要肯定自己,尊重自己;不需特地去禮西方,要知道自己心裡的真如佛性!

 

.塵網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須論;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吾廬夏木陰。
  
  --明.蓮池
  
  這首詩偈,是明朝蓮池大師初入佛門學道時的一點心得。
  
  他說「塵網依依三十春」,居塵勞世間,好像魚在網裡存活,在塵網裡依戀父母、依戀故鄉、依戀親人,就這麼依戀不捨的三十年迷茫過去了。因依戀而有不捨,因不捨而生苦,聰明人不會這樣浪費生命,他一定設法追尋、突破,找到人生方向、奮鬥目標。他會不斷激勵自己「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未來種種譬如今日生」,用今天的我與昨天的我宣戰,把昨天無明的我、執著的我、煩惱的我統統去除,要有一個自我的新生。
  
  「昨非今是不須論」,即覺今是而昨非,要覺悟昨天的我錯了,今天所想所做所要的我,才是對的。如果有這樣的覺悟,就會日日更新自己,創造自己,發展自己,本身自然就會有進步了。
  
  「息交豈獨忘知己,為愛吾廬夏木陰」,我現在要把過去一切放下,不是單獨的忘卻自己,不但連朋友的來往、你我的對待、親人的情愛、身心的嗜好等等都要放下,更要自我超越!這樣才是最好的人生,最美滿的人生。一般人就是掛礙太多,負擔太重,我們每天心靈的負擔實在好重!國家的、社會的、家庭的、夫妻的、子女的、眷屬的、朋友的,哪一項不都是心裡的擔子呢?假如可以一一放下,「為愛吾廬夏木陰」,自築草廬二、三間,夏天到了,樹下一坐,遍世界都清涼。也就是說:我們要找尋真正的淨土,要找另外一個新環境,我們要美化心靈的庭園,創新我們生活的境界,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已發布文章: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