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1-1)
淨空法師著
28/04/2018 05:5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處事難,處人更難;處事待人都要做得圓滿如法,這些就是修行。

 

學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勸人求佛菩薩,求「人」求不到,我們會生煩惱。求佛菩薩、相信佛菩薩,緣成熟的時候,佛菩薩自然會為我們安排一切。

 

世間無論如何變,萬變中我們要求不變,唯一不變的就是「念佛求生淨土」。時局險惡,災難頻繁,我們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沒有清淨心、沒有智慧和定力,沒有辦法應付災變。所以心一定要清淨,要能夠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決問題。

 

在這個時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難,根源在於世間人道德倫理喪失,誰也不願意服從誰,所以世界秩序大亂,大災難必定會降臨,能夠逃過劫難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自古以來,中國對於倫理道德非常重視,因為這是安定社會重要的教育,統治者的責任,也就是要維護道統。所以不管他自己作得好不好,能夠維護道統,並且將之發揚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中國幾千年來沒有滅亡,是因為有倫理道德來維繫社會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麼身分就盡什麼義務,一輩子都能夠遵守不違背,這是社會安定的基礎。

 

平日處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淨、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覺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淨心是隨緣不攀緣,凡事順其自然。心地清淨,不管環境再複雜,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淨,想看也會看錯。所以清淨心能生智慧,這是自性的本能,我們現在失去本能,是因為妄念很多、心散亂,如果心清淨,有定力,六根能力自然就恢復。

 

我們個人修學的原則是三福、六和、三學,接觸大眾的時候,則是歷事練心,要遵守六度、十大願王,保持心地清淨,才能夠成就自己的道業。

 

在大災難中,佛菩薩不會建立制度,因為建立制度,立刻會被魔破壞。魔已經造太多罪業,佛菩薩不忍心讓他墮落得更深,所以一定會等到大災難過後,才建立制度。所以我們在亂世弘揚正法,一定要採取低姿態,等災難過後,正法才會真正的復興。

 

僧團一定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礎上。六和裡面,最重要的是「見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與大眾相處,不用妄心。因為妄心每個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會一樣。「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妄念,所以我們要放下自己所有的分別執著,才能與大眾和合。只要心裡還有一個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會不相同,很容易就會起衝突。

 

以真心與大眾相處,這是大乘圓教初住、別教初地菩薩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無明,見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夠做得到,稱為「道共戒」,道就是真心,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見和同解,則是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也就是雖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夠伏得住,不會起現行,所以大家仍然能夠保持見和同解,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為見和同解的基礎。我們現在達不到這個境界,所以用「無量壽經」作標準,大家起心動念都依靠無量壽經的教訓,就不會有有其他的意見。

 

如果研究經教、講經說法,而不知道怎樣修行,最好就老實念佛。佛菩薩講經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與念佛功德相應,我們凡夫講經,在講台上起心動念,在講台下也起心動念,所以是修有漏的人天福報,不能往生,這是事實,是應警覺。所以不講經說法的人,可以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講經的法師,臨終還會有病苦。能夠參透這個道理,明白事實真相,才知道領眾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在這個時代,我們道場就依靠無量壽經所說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建立共識。我們沒有大乘菩薩明心見性的境界,也沒有小乘人的禪定功夫,只要能夠守住這一句「阿彌陀佛」,今生一定能夠脫離輪迴。所以這八個字,的確是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唯一生路。

 

大眾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想法、看法統統放下。真正念佛人,沒有妄想,也沒有見解,一心一意就想離開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想法跟看法?我們只想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別人提出看法,我們還是一句佛號老實念,所有的業障都能夠消除。

 

大眾在一起,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夾雜、不間斷。聽經就是專心的聽,聽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討論,這樣才會開悟。如果提出問題討論,這就把佛法變成世間法。念佛修一心,聽經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沒有不通達。所以,會聽經的人,就像馬鳴菩薩起信論上所說的:「離名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不起心、不動念,這真正是戒定慧三學圓修。

 

聖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所以自己修行,不必選擇環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必須選擇與眾生有緣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眾生。如果這個地方跟自己沒有緣,而跟其他善知識有緣,我們要隨喜讚歎,希望眾生跟他們學習,能夠得到利益。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才能廣度眾生。

 

弘揚佛法真實的功德利益,是幫助眾生覺悟,降伏煩惱。如果幫助眾生增長貪瞋癡的,絕對不是善知識。

 

度眾生要看機緣,好比採果實,先熟的先採,還沒有成熟的,等過些時候再採。

 

傳道、弘道都不能勉強,要隨緣,不能操之過急,這是大原則。緣分成熟的時候,凡事都會自然成就。世尊當年也是如此說法,如果只有一、二個人緣成熟,就專為這二個人說法;如果大眾的機緣成熟,佛就為大眾說法。隨緣說法,應機施教,才能惠予眾生真實利益。

 

歷史上有兩種時代,一個是治世,一個是亂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會各方面都能夠上軌道,所以修行只要循規蹈矩,都可以成就。在亂世裡沒有制度和規章,環境變化莫測,所以修學佛法要心地清淨,有智慧能夠隨機應變,才能夠自度度他。在亂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權達變,只能自利不能處眾,弘法利生很困難。所以在什麼環境下,用什麼手段處世,我們都應該知道,努力學習。

 

學養,「學」是學問,樣樣都知道;「養」是修養,知道運用什麼方式,待人處世最恰當。所以不管在亂世或者治世,佛弟子與世間聖人君子都會隨機應變,運用善巧方便處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誠心」、「恭敬心」的大原則,絕對不改變。由此可知,無論在何時何地,修行都是成就我們的戒、定、慧。

 

戒定慧表現在日常生活上,有種種的形態,善財童子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看他破戒,事實上並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處亂世一定要堅持兩個原則: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誠心。第二、要護持佛法,絕對不能障礙佛法。

 

能夠度自己才能幫助別人,不能自度絕對沒有辦法幫助別人,這是事實。

 

傳道很不容易,法達禪師如果沒遇到六祖,不會開悟;但是如果他沒有苦讀法華經十年的功夫,縱使遇到六祖也不會開悟。無盡藏比丘尼也是專門在一部經上,下過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開悟。所以要用十年的功夫,專攻一部經,才能得到清淨心。有定力,這是授受的基本條件,如果心不清淨,就是佛菩薩來說法也不會開悟。

 

佛陀教化眾生,都是隨機說法,並沒有定法可說,只要能夠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都是正法,值得讚歎。自讚毀他、有門戶之見的說法、作法,對佛法的弘揚、流傳都會產生很大的障礙,斷絕許多眾生學佛的機緣、法身慧命。所以對於一切大乘佛法,我們都應該讚揚。

 

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門,問題就在於我們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實念佛。真正用功,業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覺得輕安舒暢,法喜充滿,生活過得安樂、自在。

 

法緣與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尤其在這個時代,魔障很多,我們應該要想辦法盡量排除,使正法傳佈得又廣又遠,這是積功累德。如果反過來增長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後弘揚的時間,這都是很大的過失,所以要細心去體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因為粗心忽略,犯下很多過失而自己不知道,還以為做了很大的功德,這都是沒有智慧。

 

現在是開放的時代,刻板嚴肅的態度很難讓大家接受。現代人喜歡活潑,所以我們講經也不能呆板,在莊重裡面要有活潑,活潑而不失莊重,這樣才能夠利益眾生。所以「法華經」說,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開放,末法時期應該弘揚大乘。

 

講經說法只是為貪圖名聞利養,雖然可以獲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經造下地獄的惡因,這是「不淨說法」,我們不能不謹慎。

 

佛法經書、錄音帶、錄影帶、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權,限制流通,就是「不淨說法」。我們能夠把眼前的小利益與一切眾生共享,必得廣大利益不可思議。

 

自己生死有把握,至於什麼時候去極樂世界,就要看緣分。如果與眾生有緣就要留下來,多幫助一些人往生。沒有緣分,不妨自己先去,將來倒駕慈航,再來普度眾生。

 

古今中外,好老師能遇到一個傳法弟子,已經非常幸運,更何況是很多個?中國自古以來,傳法弟子最多的是禪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這樣的盛況可以說是「空前絕後」,在六祖之前沒有,在六祖之後未曾聽說。但是我們看佛經的記載,世尊的傳法弟子有一千兩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處聽經聞法,由此可知,這些弟子都是諸佛示現,大菩薩再來,以學生的身分幫助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歡神通感應。魔有神通,諸佛菩薩當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薩怕眾生對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所以用講經說法度眾生,對於神通感應的事,絕口不提。

 

「無量壽經」能夠在短短幾年當中普遍弘揚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經文簡單明瞭,程度高與程度淺的人,都能夠聽得懂,歡喜接受。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聽得懂,這部經就不能普遍利益大眾;如果是程度淺的人覺得歡喜,程度高的人不樂意接受,這樣也會產生對抗的力量。從這裡我們才知道,這部無量壽經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議,我們雖然不能完全體會,只要盡心盡力的弘揚流通,將來一定會有無窮無盡的大福報。

 

在觀經註解裡善導大師告訴我們,能夠用淨土法門勸導一切眾生,就是真正的報佛恩。因為能夠勸一個人念佛往生,就是幫助一個眾生成佛,功德已經非常殊勝,更何況是幫助很多的眾生往生成佛?所以淨土法門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議。

 

無量壽經雖然分量不多,體、相、理、事、因、果都講得很圓滿。這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夠依照經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種修學方式,在大乘佛法裡面,真正是登峰造極,所以古大德讚歎是「如來所說第一經」,幫助我們這一生,自行化他圓滿成就。

 

講經是以正法布施眾生,修第一等的大福報,尤其是弘揚淨土五經一論,功德利益更殊勝,改造命運也最快速。

 

在往後的九千年,只有淨土法門最契合眾生的根器,世尊在「法滅盡經」裡面說,等到佛法滅盡以後,只有這部無量壽經還能夠住世一百年。這是諸佛菩薩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幫助眾生一生成就。由此可知,持誦無量壽經的人的確是十方諸佛菩薩護念。末法時期修學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個是善根不夠,一個是環境誘惑的力量太大,我們不知不覺就會墮入名聞利養。只有淨土法門真正能夠幫助眾生出離三界、永脫輪迴,當生圓滿成就。

 

佛陀教我們自行化他,不但是自己明白道理,認真修學,更要盡心盡力的把佛法介紹給大眾。眾生早一天認識佛法,就能夠早一天覺悟,離苦得樂。多少人聽聞佛法之後,都深深感嘆自己學佛太晚。所以我們傳播佛法的速度要快,我們耽誤別人,將來別人也會耽誤我們。無心的耽誤,雖然沒有罪,但是一定有過失,有心的耽誤,造的罪業就更大。

 

我們與大眾相處,只勸人念佛、相信因果報應,這樣可以避免過失。遇到修學其他法門的人要歡喜讚歎,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可以幫助別人指點迷津,所以不要輕易說話。縱使自己修行有感應,也絕口不提,這點我們一定要遵守世尊的教訓。末法時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應迷惑眾生,如果我們也標榜感應,很容易令人混淆,連正法與邪法都分不清楚。

 

我們口頭上說利益眾生,眾生得不到真實利益,必須自己真正有修持,才能幫助眾生。所以在自己沒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時候,利益眾生就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業,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能夠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是「權智」;自己保持清淨心,一塵不染,這是「實智」。我們不要以佛法的標準,去衡量所有的人,處處看不順眼,這是大錯特錯,所謂「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離開世間法,就沒有佛法可言。這些我們應該認真去學習。

 

現代社會環境複雜,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的誘惑很大,修行的確不容易,如果沒有很深的定力,堅強的道心,往往會退轉。所以我們要記取古大德的教訓,謹言慎行,小心保護自己的清淨心。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麼人才能弘道?有德學的人。有學問沒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見,佛法不知不覺變成魔法。只有品德沒有學問的人,可以自利,不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廣度眾生。所以發心講經弘法、續佛慧命的人,品德學問都要努力充實。這也是佛法常說的「解行並重」,解是學問,行就是品德。

 

作為一個領導人,福慧都要具足,沒有福報,下面的人不會聽從領導;沒有智慧,容易帶人走錯路、走偏差,那樣過失就更大。所以我們觀察任何團體的領導人,乃至於佛門道場的執事者,都要有福報。有智慧、沒有福報的人,可以講經,但是不能作領導。所以「人貴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會跟別人爭,一生過得幸福自在,不至於有大的過失,雖然自己不能領導人,但是可以幫助別人領導,一樣都是利益眾生。

 

一個團體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處,才能興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會衰敗。尤其在佛門,嫉妒障礙就是破壞僧團。世間人破壞一個國家,比不上破壞僧團所造的罪業重。所以,自己如果不能與大眾和睦相處,就應該離開,這是愛護僧團的作法,也是個人德行的表現。

 

普賢行願品說,要以清淨身語意修禮敬。我們心裡對待佛和眾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應該合乎世間法的規矩和秩序,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但是現在世間的規矩、秩序已經破壞殆盡,倫理道德喪失,所以世界會有大災難。我們身為佛弟子,待人處世應該有節度,但是心地要時常保持清淨、平等、慈悲,這樣佛法應用在世間,就是充滿智慧的世間法。

 

如果有機緣,我們應該盡心盡力的把淨土法門介紹給大眾;沒有機緣的時候,就自己認真修行。有機緣而不幫助眾生,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為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世界。所以幫助別人認識佛法、修學佛法的工作,我們一定要積極去做。

 

弘揚淨土比弘揚其他大乘法門更殊勝,因為淨土法門最契合現代眾生的根器,我們自己專修,又能夠盡心盡力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最有意義的大事業,十方諸佛都會歡喜讚歎,我們自己也覺得愈做愈歡喜,身體健康,事事順利,這是現前的感應、華報,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是最殊勝的果報。

 

經上說「以無緣慈,攝諸眾生」,清淨、平等的慈悲心就是「無緣慈」,我們希望做到無條件愛護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幫助他們成佛,只有念佛法門是最方便、快速而穩當的方法。真正發心修學,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在一生當中,都能夠圓滿成就。所以我們要盡心盡力的弘揚,幫助眾生理解、修學這個法門,這就是清淨、平等的大慈悲心。

 

我們勸人念佛,也要學習十方諸佛菩薩讚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讓眾生生歡喜心。

 

我們認真修學、依教奉行,就是無上的法供養;盡心盡力將淨土法門介紹給一切眾生,則是對大眾最好的供養。

 

佛法一定要回歸到「教育」,才能夠創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眾生。因為宗教的範圍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間,都劃清界線,產生對立,只有佛陀教育涵蓋十法界,有廣大的包容性,能夠給予眾生真正的利益。

 

修行人一心一意為佛法、為眾生,一生就讓佛菩薩安排,我們自己不必操心。

 

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眾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傳統一代一代的延續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捨棄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曇花一現,不能持久。

 

印贈經典、流通錄音帶,這些好事許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續文化、從根救起的工作,卻很少人知道,我們應該認真去做。這種工作需要有遠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為基礎,才能夠建立,因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這種文化的復興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夠捨棄名聞利養,默默去做,這的確是一項真正偉大、了不起的事業。

 

處世待人要學習謙虛、忍讓,對於是非、善惡、真假、邪正能夠分辨,這是智慧。

 

處在動亂時期,「忍」字最重要;愈是動亂的時候,愈要能夠忍耐。能夠忍耐,身心才能安定,頭腦清楚冷靜,處理事情自然有條不紊。

 

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講「忠恕」,「恕」就是中和,與佛法講的隨緣是同一個意思,能夠隨緣就是很大的智慧。

 

論語講「用行捨藏」,就是隨緣。遇到順境的時候,有人願意重用我們,就可以一展抱負,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緣就要「藏」起來,絕對不自我表現。普通人有一點才華就急於表現、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隨緣,知道什麼時候該盡心盡力去做,什麼時候應該收斂。佛法裡面,「藏」的意思講得更透徹。中國古代修行人,自己成就以後,有法緣就弘法利生,盡心盡力幫助眾生,沒有緣就住山閉關,住山閉關就是「藏」,自己努力進修,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世、出世間法都不能沒有福報,尤其是當領導人,更要有大福報。沒有福報,縱使爭取到領導位置,也不能持久。

 

鋒芒畢露的人沒有福報,所謂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處在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沒有一樣是真的。心地自平靜。

 

處在亂世,每個人都覺得很苦惱,如果不學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亂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積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環境,都能夠安定自在,所以福報非常重要,我們稱佛為「二足尊」,就是讚歎佛的福報、智慧都圓滿。

 

修什麼布施,可以最快速得到豐富的收穫?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們印經、製作錄音、影帶,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介紹給一切眾生,財、法、無畏三種布施都圓滿。所以這是改造命運最快速而有效的辦法。

 

人生在世,就是報恩、報怨、討債、還債這四種緣分,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一世比一世結的緣更深,而且恩情會變成怨恨,怨恨卻不會變成恩情;樂的事會變成苦,苦事永遠不會變樂,所以佛經上常說:「三界統苦」,在六道裡面沒有真實的快樂。我們明白這個事實,要徹底覺悟,絕對不跟任何人結冤仇。

 

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結冤仇,也不必刻意結善緣,佛教我們「廣結法緣」。善緣好過頭會變成惡緣,只有廣結法緣,才是身心清淨沒有染著。

 

儒家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講「廣結法緣」,都是提醒我們隨時隨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過頭。

 

我們生生世世學佛修行不能成就,沒辦法超出輪迴,是因為有冤親債主來找麻煩、作魔障。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釋仇解冤,所以冤冤相報,苦不堪言。學佛的人,對一切眾生,不論是討債、還債,都勸他念佛,這樣就可以把所有的善、惡、恩、怨都轉成法緣,世間人情眷屬也轉為法眷屬,修行才能成就。

 

無論是世間親屬,或者是出世間的法眷屬都有弊病。我們看世尊和提婆達多兩個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師生關係,但是提婆達多卻處處障礙世尊,所以認清事實真相以後,我們的心只管安住在道業上,對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順境、逆境,都不必牽掛,道業自然成就,障緣才能夠消除。

 

世尊示現八相成道、講經說法,就像一齣舞台劇,有正面的角色,也有負面的角色,目的都在教化眾生。例如,阿難請佛講經,是眾生正面的榜樣,提婆達多處處想破壞佛法,也是大權示現,從反面來教化眾生。所以一切法都離不開因緣,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眾生因緣成熟的時候,自然感應諸佛菩薩來示現說法。

 

古人處世都有規則可循,所以孔子說:「雖百世可知也」;現代人推翻所有的規則,所以人心大亂,沒有安全感。我們處在亂世,想要獲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廣修布施,這才是真正的保障。

 

我們共住在一個道場,有時間、有精力,應該多讀經、念佛、研究討論,即使未發心學講經的同學,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學修養。

 

在道場打佛七、念佛共修是提供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訓練班一樣,教人怎樣念佛。真正的功夫,還是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淨念相繼」。

 

我們專學某一部經典,這部經典就是「主」,其他經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薩為「本尊」,其他佛菩薩就是「伴」,所謂「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裡說的「一」是任一,不是獨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隨時可以變換。佛菩薩教化眾生也是如此,所以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菩薩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來教化眾生;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優美、最究竟圓滿之處。在華嚴經裡面,世尊就是教我們明瞭「主伴圓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擴展到盡虛空、遍法界,世、出世間法都是圓融無礙。大家共住一個道場,肩負弘揚、承傳佛法的使命,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共識與精神。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佛門自古以來,以藝術弘法的例子非常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視。所以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專長貢獻發揮,專精修學,都能利益眾生。

 

佛法修學的終極目標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標不相同,不方便一起共修。雖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場主權都是歸屬在家護法,出家人接受供養,有「使用權」,如果不能依教修學,就不共住。

 

往昔叢林執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臘月三十日總辭。正月初一新選的執事就職。「執事」是為大家服務,不是特權,地位平等,好比住持與菜頭、糞頭的地位都一樣。如果寺院職位期限太久,不但四眾弟子不服,實在也是妨礙自己用功。

 

在道場共修,二十歲至四十歲的學做事,四十歲至六十歲的人貢獻自己,作領導、負責任;六十歲以後就退休專心精進,求生淨土。

 

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責任,沒有盡到責任就是過失,個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眾,就沒有這個責任。

 

真正聰明人,絕對不作領袖,因為肩負的責任很重。譬如縣、市長做得不好,是罪過;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負起責任就應當盡心盡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所以世、出世間真正的領袖,大多是佛菩薩示現。

 

在這個社會,我們雖然出家,但是離不開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遠離小人,否則受人利用、被人欺騙都不知道。

 

只要有一個真正的和合僧團,就會感動其他人,有第二個、第三個六和敬僧團出現。不要多,能夠有五、六個和合僧團,這個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我們專心修學自己的本門,對於八萬四千法門都要讚歎,絕對沒有誹謗,這樣才是大和合僧團。

 

我們希望臺灣有一個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團,那麼二千萬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問問自己願不願意與大眾和睦相處?要和合,第一個要放下自己的成見。見解與大眾不合,就應當離開,不要破壞僧團,這是敬重僧團、尊重自己,愛護諸佛正法。

 

俗語講「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礙,不要說佛門外,佛門裡面都有障礙。佛教不是沒有力量,而是不團結、不和合。

 

來我們道場的四眾同修,我們只有一個要求:「見和同解」,專依一部「無量壽經」,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進。

 

對於興趣不同、法門不同的人,我們應當要尊重。

 

來我們道場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識、有修行,修行的基礎,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礎上。

 

學佛不論出家、在家,即使不學佛,也以「和」為貴。論語上說:「禮之用,和為貴」,無論大、小團體,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財政公開,這個團體必定興旺,否則一定是流弊百出。我們既然發心學佛、積功累德,這兩條是德行基礎。

 

過去我們曾經開印經、製作錄音帶的風氣,現在希望大家再開「養五德,修六和」的優良風氣,使臺灣成為福國,救度一切眾生。

 

學講經一定要求三寶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願、解、行一定要與佛相應,才能得到感應,口是心非是絕對不可以的。道場同修如果不學講經的,也要認真聽講,增長正解,提高共識。

 

小座複講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國歷代祖師所傳下來的老方法。

 

要興隆佛法道場,普遍利益一切眾生,一定要發廣大的誓願,對於一切道場、法師應當歡喜讚歎,讓當地的信徒對於當地道場、法師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夠獲得法益。所謂「若要佛法興,先要僧讚僧」,十大願王的「禮敬」、「稱讚」我們應該要這樣學習。

 

佛弟子對於每個時代都負有教化的責任。每個時代眾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樣,所需要的也不一樣。所以我們在品德、學養、表達技巧各方面都要認真學習,不斷求進步。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眾生愈來愈難調服,如果不精進用功、努力改進,怎麼應付下一個時代?所以我們現在擷取世、出世間典籍的精華,這正是針對下一個時代,廿一世紀的弘法利生作準備工作。

 

佛門培養弘法人才,這幾乎是海內外四眾同修的共識,因為弘法人才實在太缺乏、太困難了。為什麼困難?因為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絕對沒有迷惑顛倒。日常生活待人處世,起心動念,只要有一絲毫分別執著、貪瞋癡慢,這都是迷而不覺,沒有真正發菩提心。由此可知,培養弘法人才之難,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動弘法事業的偉大力量。

 

真正發心弘法,修學的基礎首先要持誦七門功課:無量壽經、彌陀經要解、普賢行願品、吉凶經、四書、了凡四訓、太上感應篇,這七種要能夠熟讀、背誦。行門,我們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這五科好比建築房屋的架構,還要再以戒律充實之,我們選擇「沙彌律儀」以及「五種遺規」。以上所說的,都是充實我們的德行,這在今時已經足夠,如果學得太多、太雜,反而很難得到真實利益。佛學知識方面,可以採取正果法師的「佛教基本知識」、江味農居士的「金剛經講義」、周止菴居士的「心經詮注」,平時多看、多充實。所以一定要下真實功夫,這些都是必須具備、不可缺少的功課,將來講經弘法、研究經教才能夠得心應手。

 

真正發心弘法的人,一定要發願終生不做住持、當家,就是當一名教員;照顧道場、行政工作就讓護法的人去作。弘法、護法彼此之間要密切配合,好比學校的教員、職員要合作無礙,才能夠真正推動弘法利生的大事業。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樣,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講經的人,一定要培養平等心,如果有一絲毫貢高我慢、自以為是,這就是煩惱,就是錯誤,就是迷惑顛倒。

 

如果具備上面的基礎,就可以研究大乘經論,雖然研究大乘經論,目的還是希望自己和眾生都能夠一門深入。像唐朝道綽大師一生專講彌陀經兩百餘遍;民初鄭錫賓居士也是在各處專講彌陀經,臨終時預知時至、自在往生,這些都是我們的好榜樣。

 

菩薩憫念眾生苦,所以要普度眾生。「苦」從迷而來,「樂」自覺悟而生,所以要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先要幫助他破迷開悟。要幫助別人破迷開悟,自己一定要先覺悟,自己不覺悟,絕對無法幫助眾生得真實利益。

 

佛法所在之處,必定要以教化當時、當地人為主;如果做不到這點,我們的弘法工作就是徹底失敗。譬如在美國弘法,如果不以美國信眾作為教化對象,佛法在美國就無法生根。所以要與眾生廣結法緣,非常重要,緣分要靠自己去開創,不要與人結惡緣。弘法工作如果失敗,要認真檢討失敗的原因,努力求改進,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一定要發心復興佛法,並且要發揚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夠幫助眾生得到真實、廣大的利益。

 

我們希望整個佛法興盛,而不只是一個宗派興盛,現在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專門弘揚一宗,希望帶動整個佛法發揚光大。最難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眾生的利益為重。眼光狹小、起心動念只想到自己,那是癡迷。如果能夠想到一切眾生的利益,認真弘揚佛法,才是真智慧。

 

我們真正發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讓佛菩薩安排。別人對我毀謗、讚譽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會清淨、自在。

 

歷史是一面鏡子,我們讀歷史不是研究學術,而是要看看各個朝代興盛、滅亡的原因,對於善惡、因緣、果報,人情事理之變化有更深刻的體會,我們要通曉世出世法才能弘揚佛法、護持佛法,否則往往做出毀謗正法、破壞三寶之事,自己還不知道。

 

發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學問。我們自己雖然德學不足,但是不要過於自卑,因為現在沒有人弘法,我們只要努力去做,不恥下問,謙虛求教,以真誠心感應三寶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識,必定要禮敬、讚歎,盡心盡力的向他學習、護持正法。

 

我們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軀、不疲不厭,一定會得三寶加持。如果還有貪、瞋、癡、慢,就不能感應,縱使感應,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幫助我們造惡業。

 

真正培養弘揚淨宗的人才,還是要有大經大論的基礎,否則「無量壽經」講不出味道來。

 

只要心、願、解、行與佛菩薩相應,即使不學講經,也能把經講得好。佛的心地清淨、真誠、廣大、慈悲,我們要認真學習,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會有障礙。如果心行不相應,絕對無法深入義境。

 

對於不認識佛法、或者對佛法有誤解的人士,我們說法應該儘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講佛、菩薩,而講「對於宇宙人生有正確認識的人」等等,這樣他就容易接受。我們幫助眾生歡喜佛法、接受佛法、願意修學佛法。要有智慧,運用善巧方便。

 

對於任何道場絕對不要留戀,道場不清淨、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經不一定要講圓滿,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淨。這些道理佛在經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到別人道場弘法,要守住三個條件:一、不收歸依弟子。二、一切供養都歸常住,自己所需由常住供給。三、不與信徒往來,一心向道,弘揚正法。能夠做到這三點,就會處處受人歡迎。

 

在台上講經不是教訓別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訓,共同反省、努力改過自新。實在講,得真實受用的還是自己,每講一遍,自己就反省、檢點一遍。

 

初學講經,講台經驗很重要,要多利用機會練習。

 

台上講經的是學生,台下的聽眾才是老師。自己要有認真求教、虛心改過的精神,才能夠得真實受用,將經講好。

 

學東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沒有成就,就是沒功夫。加拿大張老居士的書法,剛開始練習一個字,每天要寫一百次。整整練習五十年,到現在七十六歲,仍然謙虛不已,不恥下問,處處請教人。這種好學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們效法記取。

 

四大天王表法的意義,就是佛法入門的真實基礎。彌勒菩薩在中間,笑臉迎人,代表學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悅相」,發廣大誓願,救度一切眾生,這才具備學佛的資格。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精進、日新又新,不僅學問德行、才藝要進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進步。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們要做到前面所說的負責盡職、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聽,增長見聞,不斷求進步。就像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也是參觀、考察十方諸佛國土的優劣,才建造出來的。所以學佛如果不懂得佛門教學設施的意趣,一定會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責任恢復、光大傳統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

 

起心動念想到自己就是「迷」,念念希望利益一切眾生才是覺悟,尤其是弘揚淨土法門,幫助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真正愛護、尊敬出家人,若他有過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這是幫助他有反省、改過的機會,真正的護持正法。

 

雖然不是存心破壞道場,但是因為自己的無知犯過,還是造罪業,要負因果責任。

 

佛弟子一定要遵守國家法律,這些都包括在戒律裡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經典上說破戒比丘墮地獄。又說阿羅漢想起自己往昔在地獄所受的苦,還心有餘悸,身上流血汗。我們自己造地獄罪而不知道,這是真正的愚癡。

 

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學佛之根本。

 

古聖先賢都教我們要「放棄成見」,因為所有的爭執,都來自堅固的執著。放棄成見就是智慧。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想法、看法,無論多麼巧妙,都是妄想、執著,要能夠徹底捨棄,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大眾相處,一定要修忍讓,道場大眾不和睦,護法神就離開,妖魔鬼怪便來作亂。所以真正愛護團體,一定要捨棄自己的成見,不要讓大眾生煩惱。

 

大家共住一個道場修學佛法,保持身心清淨最重要;心不清淨,知見就不正確;知見不正往往做錯事,做錯事就要承受因果責任。

 

世間事知道得愈多,煩惱就多。知道而不執著是大智慧。所以佛門和儒家都教我們樣樣通達而不執著。知道得多,樣樣執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場無量,法門無邊,卻能共存共榮,就是因為不執著。如果全世界的人們都有這個理念共識,就不會有鬥爭,而能夠達和平共存的目標。

 

我們為大眾傳授五戒,內容就是「無量壽經」的濁世惡苦第三十五品,經中所講不僅是五戒,十善也圓滿包涵在其中。

 

修學其他法門一定要用「了凡四訓」、「陰騭文」、「感應篇」做基礎,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習氣,如果讀「無量壽經」,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對於這些道理也講得很多、很明白。所以我們要感念夏老居士會集「無量壽經」的恩德,如果沒有這個會集本,淨土法門雖然好,還是不能夠發揚光大,利益廣大眾生。這些事實,等到我們對於經典義理愈透徹,就體會得愈深刻。

 

「無量壽經」會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註、慈舟法師的科判與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李老居士眉註雖然簡單,重點都已經標明清楚,對於學習講經的人,的確是難得的好本子。

 

佛門中講「發露懺悔」,是向大眾說出自己的過失,希望同修督促自己。如果要說別人過失,一年當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結夏安居圓滿日,稱為「自恣日」。這是佛陀的制度,非常圓滿。

 

平常我們說別人過失,絕對不可以有第二人在旁邊,這是「規勸」。儒家教學,老師規勸學生,也是要關起門來訓誡;學生聽後獲得利益,心裡覺得很感激。公開說別人過失,善根深厚的人會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懷恨在心,尋求報復,將來冤冤相報就很苦。所以日常生活言行舉止,自己要小心謹慎,俗話常說的:「冤家宜解不宜結」。

 

我們看佛經,一定要能夠體會言外之意。普賢行願品裡面說,要以清淨身語意修禮敬,換句話說,心不清淨,不管什麼形式,都不是禮敬;心地清淨,才是真正禮敬。所以佛法重實質,實質就是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起心動念。懺悔也是如此,懺悔最重要的是知道業障從無始貪瞋癡而來,表現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業。我們能夠內斷煩惱,外淨三業,這就是真懺悔。

 

修行的效果,我們自己可以明顯的覺察到。如果自己的知見與經典漸漸相同,就開智慧。智慧開後再看佛經,跟從前絕對不一樣,從前看的只是表面,現在能夠深入體會弦外之音。佛法實在講,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說不出的,要有悟處,才能夠體會。有悟處就有真實作用,作用是消業障。業障消除,往生決定有把握。

 

看到別人有過失,必須是真正的同參道友,才能夠規勸,而且勸不要超過三次,以免結冤仇。與大眾相處,心地要保持清淨、平等,道場是佛菩薩建的,誰不如法,佛菩薩自然會遷單。即使是離開道場的同修,我們還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給佛菩薩安排。

 

真正用功,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保護自己清修的環境。

 

世間情執一定要放下,貪愛五欲六塵、名聞利養,決定障礙往生。經上說,有機會聽到淨土法門、無量壽經,這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修過無量劫的善根福德,有這樣深厚的善根,為什麼還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情執沒放下。如果我們還是放不下,空過這一生,來生恐怕要再經過無量劫,才能夠遇得到這個稀有難逢的機緣。

 

印光大師教我們,要把「死」字掛在額頭上。想想死的時候,一樣也帶不去,心地自然就清淨。

 

佛法常說「生死事大」,我們不是今生才想要解決這件大事,過去世我們也想過,但是一直都無法解決。這一生我們又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世緣放不下,對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壞善惡總有貪戀,所以雖然念佛,還是不能達到往生的標準。

 

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一個人能夠獲得大家的尊敬,沒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夠克服一切困難。我們每個人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毛病、煩惱、習氣,能夠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國古人「懸樑刺股」,為的就是克除自己的毛病習氣,否則要想成就,非常困難。

 

世間人恩怨複雜,有愛有恨,今天兩個人再好,明天說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愛得愈深,恨得愈重。我們了解事實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會清淨。

 

我們能夠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面對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裡才能平靜,真正相信佛菩薩的安排沒有錯。正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不管好、壞境界統統都接觸,在裡面磨練自己的清淨心,處順境不起貪愛,逆境不起瞋恚,這是真正修行。如果對於喜歡的生貪愛,不喜歡的就起瞋恨,這是造輪迴的業因。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都是我們的善知識,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薩示現來度化我們的。

 

凡夫不能不起心動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動念是錯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錯,因為善、惡是相對的,造善業生三善道,造惡業生三惡道;換句話說,還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輪迴的業因。俗話說「凡事憑良心」,憑良心也是造六道輪迴的業。

 

佛佛道同,相好莊嚴也相同,所以不論是拜千佛、萬佛,都要口念佛、身禮佛、心想佛,念念都如面對阿彌陀佛。

 

清淨心是功夫,經上常說「善男子、善女人」,什麼時候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們看所有的眾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自己就是了。所以經上常說:佛看一切眾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諸佛也是凡夫。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豈實有。」境界隨時都是跟我們自己的心念而轉變的。

 

向善知識求法,要存真誠心、恭敬心去求。沒有真誠恭敬的心,善知識怎麼說,我們也不會開悟。自己真正有修行功夫,這是「因」,以真誠、恭敬心向善知識請法,這是「緣」,因緣成熟,自然有成就,兩種條件都不能缺少。

 

從古今中外的歷史,我們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為一個人的權勢、財富、事業,總是會有失去的時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過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們要積德修善,才會有真實成就。

 

真心顯露,是圓教初住以上菩薩的境界,在淨宗來說,則要有一心不亂的功夫,才能做到,我們凡夫學也學不來,這是需要真正修持。雖然如此,但是我們仍然努力朝這個目標去學習,也就是當六根接觸六塵的時候,要把分別執著儘量放淡,實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號把它壓住。

 

修行要在人事環境裡面把煩惱習氣磨掉,在順境的時候不生貪愛,逆境不生瞋恚,順、逆境界都是增上緣,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實實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簡單,就愈適合眾生的根機,也愈契合實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談闊論,實際上做不到,說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過妄想而已。

 

娑婆苦海,種種的阻礙、困難在所難免,只要能夠忍耐,障礙自然就會消除。所以六度裡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積功德、種善因。「忍耐」是保持功德,無論處在順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積的功德往往會前功盡棄,一定要忍耐,才能夠提升自己的境界。

 

我們平時用功念佛,到臨命終時一定要做到「心不顛倒」,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臨命終時心不顛倒的,決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學佛,也不會墮惡道;因為墮惡道的人,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沒有一個清醒的人會到三惡道去。所以我們平時,就要確實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臨命終時手忙腳亂。

 

如果我們不了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果報,就沒有辦法改變命運、創造命運。我們起心動念不斷造惡業,卻想要得到善的果報,希望家庭美滿、社會和諧,這是不可能求到的,一定要認真斷惡修善、持戒念佛,時時迴光返照,檢點自己,才能夠改造命運,如願以償,過得自在安樂。所以真正修行人沒有時間去看別人的過失。

 

學佛最重要的是能夠分辨善惡、是非和真假,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淨,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想念阿彌陀佛的人,是世間第一等的大福報、大智慧,再過不久,就要到極樂世界成佛去。

 

菩薩能夠在貪境中不起貪心,瞋境中不動瞋恚,是因為他有遠大的志願、正確的目標方向,所以能夠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為所動。又能夠精進用功,不但自己修清淨心,更以大慈悲心,盡心盡力的幫助眾生,不求回報,行人所不能行,所以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議。

 

凡夫有情見、有成見,看到喜歡的就貪愛,不喜歡的起瞋心,所以對於事實真相看不清楚,有錯誤。換句話說,只要我們對於順逆境界還有一絲毫的牽掛,這些情見,都會障礙我們真實智慧。所以一定要發心利益眾生,弘揚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淨,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對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絕對不起心動念,這就是「照見」,是真實的功夫。

 

我們能夠真正相信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應該時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沒有完全放下,是不是還有憂慮牽掛?必須作到「萬緣放下」,才算具足信願,現在雖然還沒有到極樂世界,日常生活已經充滿著極樂世界的氣氛。

 

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樂,遠離一切苦惱,不老、不病、也不死,時時都有三寶加持,諸佛護念。所以要有信心、有願力,認真念佛,十方諸佛都會加持我們,不但體質、相貌會改變,再大的業障也決定消除。所以要想勘驗自己修行的功夫,從相貌、體質上,都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現在修清淨心唯一的辦法,就是老實念佛,用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這一句佛號是自性功德,所以念佛就是恢復自性。心地清淨、性德流露,我們就會有莊嚴的相貌和健康的體質。

 

清淨心最合乎自然。心裡打個妄想,障礙自性功德,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破壞自然生態」。

 

古人心地清淨,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這是何等的悠閒自在。現代人好事,少事希望多事,多事還希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團團轉,到頭來還是一場空。從這裡我們細心去體會,才知道心地清淨,法喜充滿,是真實的快樂。

 

菩提道上沒有人能夠障礙我們,只有自己障礙自己。只要有一個念頭想錯,一個行為做錯,就很容易墮落,所以要時常自我警惕。

 

人生苦短,生命危脆,從一個傷風感冒,我們都可以體會這個身體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間,為什麼還要造業呢?財富再多,權勢再高,都只是過眼雲煙,我們為什麼不利用機會修善積福?聰明人當財富從眼前過的時候,就會運用智慧,支配妥當,作利益眾生的事業,這是修福;沒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當,反而會造業。所以「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我們應該細心的體會。

 

萬萬不可以騙人,騙人是妄語。當然,更不能夠欺騙自己。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常看到別人的過失,就要認真的反省、懺悔,自己已經跟清淨心違背得太遠。

 

佛教我們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鏡子,可以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雖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絕對不動心,這就是「定」。「戒」是我們平常待人處世,有自制的能力,知道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舉止言行都有分寸。

 

一切眾生都有見思、塵沙、無明煩惱,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煩惱,證得圓滿菩提。但是我們要知道,菩提與煩惱差別只在迷、悟之間而已;覺悟的時候,煩惱就是菩提;迷惑的時候,菩提就是煩惱,兩者是一不是二。煩惱雖然無量無邊,終究是虛妄相,我們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面,一切的妄想、煩惱,自然會消除。

 

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為不知道佛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發心,立刻就會得到真實圓滿的福慧,從業障凡夫身,轉為乘願再來的大菩薩,真正是不可思議的法門。

 

修行最難的,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總以為自己樣樣都對,這是致命傷。菩薩比我們聰明,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過失,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所以罪業愈造愈重、愈積愈深,等到果報現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的時候,後悔已經來不及。

 

惠能大師說他自己的境界是「亦見亦不見」,見的是自己的過失,不見的是別人的過失。又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見到世間過,是自己煩惱起現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樣的清淨平等,怎麼還會看到世間過?這些話都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人,才說得出來。我們凡夫妄想執著常常起現行而自己不知道,修行稍有進步就覺得貢高我慢,這些都是業障深重的表現。

 

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們既然發心弘法利生、續佛慧命,就更應該苦學,每天嘻嘻哈哈,不會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認真的學習。

 

我們每天都在造十法界的因:念一聲佛號是成佛的因;看見眾生可憐,想要修布施,這是菩薩因;起貪瞋癡是造三惡道因。所以無量劫來,我們每個人十法界的因統統都具足。因要遇到緣才會形成果報,那一種緣比較強,那一種因就先成熟,先受果報。「因」是過去生所造的,今生無法改變,但是「緣」卻掌握在我們手中。今生希望得善報、不受惡報,就要斷絕惡緣,努力加強善緣。所以成佛、成菩薩,或是六道輪迴,權力都在我們自己,與佛菩薩、閻羅王沒有關係,這才是事實的真相。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是誰定的?還是自己定,佛菩薩、閻羅王沒有能力為我們定。所以我們希望生活過得幸福快樂,就要謹慎種善因,避免造惡業。不但惡行不可以有,惡念也不可以有。

 

所有的災難,都是由煩惱感召而來的,沒有煩惱的因,就不會有災難的果,所以消災免難要從斷煩惱作起。

 

忍辱對治瞋恚,懂得涵容就是有福之人。

 

貪圖佛法將來生三善道,還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們斷貪心,而不是換貪的對象。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世、出世間所有的好事,都免不了有障礙挫折,世尊當年成道,還要受三月的馬麥之報,更何況是佛以下的菩薩、祖師大德們,每個人弘法利生都曾經遇到許多障礙。以禪宗六祖為例,當初五祖傳法給六祖的時候,六祖才二十四歲,雖然一個字都不認識,卻為無盡藏比丘尼講解一部「涅槃經」,幫助他開悟。可見得當時六祖已經有能力教化眾生,但是還是到獵人隊躲藏十五年,避免種種的嫉妒障礙。所以一生過得很平靜,沒有經過考驗的人,很難會有大成就。

 

修行人的心地清淨,眼睛明亮,充滿智慧,自己有一個目標,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能夠專精行道,安樂自在。

 

佛經上說造五逆罪一定會墮三惡道。五逆歸納起來,就是貪、瞋、癡三毒煩惱,我們想要斷三毒,最重要的是「看破、放下」,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真正能夠這樣觀照,煩惱就不難斷除,至少也會淡得比較快,減輕修行障礙。

 

傳道之法:除了講經以外,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沒有別的廢話。

 

學佛最低限度要能夠自求多福,換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別是非、善惡和邪正。

 

即使是發心修行、度眾生,如果發的心不真、不純、不專、不精,修行還是不能夠得力。

 

我們今生最重要的事,只有了生死、脫輪迴,而且只有淨土法門,才可以幫助我們究竟解脫。然而必須要具備大善根、大福德、大因緣的人,才能真正相信這個法門,依教奉行,三種條件缺一種都不可以。所以我們今天能夠聽經聞法,對淨土法門深入了解,斷除一切疑惑,這是極為稀有難逢的因緣,如果能夠真信切願,必然永脫輪迴,究竟圓滿成就。這是諸佛如來對我們無盡深廣的恩德,沒有人能夠比得上。

 

在一切善惡順逆境界中不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是清淨心,也是定力。能夠時常保持這個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動。

 

真正做到「淨念相繼」,修行功夫自然就會得力,讀經、研究教理都會開智慧,明白如來所說真實義。

 

對治起心動念最上乘的方法,就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的秘訣,只在「老實」兩個字,正如大勢至菩薩所說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只有專信、專念一句佛號,其餘的事情,全部都不放在心上。

 

世間的拉雜事,都是脫離三界、往生極樂世界的障礙,我們放不下也得放下。但是放下並不是指事相上放下,而是在心裡沒有牽掛。世間的善惡、是非,佛法、非佛法,都要從心裡真正放下,專念一部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一生必定圓滿成就。

 

我們念佛一定要心裡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彌陀佛當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會成功。如果心裡真的有佛,口裡念不念都沒關係,只要有真信、切願、老實念去,一定會成就。

 

我們白天念佛不間斷,晚上也不能間斷。晚上睡覺胡思亂想,是因為沒有把佛號放在心上,如果心裡真的有佛,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念佛自然不會間斷,往生才會真正有把握。也就是說,念佛求生淨土如果不是我們心目中第一件大事,將來往生就靠不住,換句話說,雖然有信願,但是不專一,功夫就不能得力。信願專一,無始劫來再重的業障也能夠消除。

 

凡事都要勤奮、努力的去作,才會有成就。

 

我們修行嘗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夠深,所以佛經上說,大乘菩薩的善根只有「精進」一項,精進才會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態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一切法的功夫都在「行」,也就是要去「實踐」。所以對於佛法的道理,我們必須真正去做,才能夠體會它的好處,以及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如果體會不到,表示我們沒有認真去做,所以沒有真實受用。

 

金剛經云:「菩薩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凡夫四相具足,所以定業很難轉變;只有心地清淨、破除我執,才能夠消除業障。凡夫所有的過失,都在於有個「我」,有「我」就四相具足,自私自利,貪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所以會招來魔障。認真修行、心地清淨,欲望很淡泊,什麼妖魔鬼怪都不能障礙我們。

 

真正修行人,縱使受業報也會愈來愈輕;自私自利、貪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定業是決定無法轉變的。

 

眾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極樂世界下下品往生的眾生,也統統知道,所以我們必須拿出真誠心、恭敬心認真修學,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身體不好是業障。我們身體不健康,表示業障沒有消除,所以要有真正的修行功夫,命運才能轉變,業障才能消除。修行要發大心,如楞嚴經上說:「將此身心奉塵剎」,要把身心奉獻給無量無邊的諸佛國土,「是則名為報佛恩」,這就是真正的報佛恩。

 

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是具備真誠、慈悲、忍辱和廣大的心量,要能夠包容別人,這是修行的基礎,所謂是「心地法門」,發願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這就是經上說的「菩薩種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離六道輪迴。

 

學佛修行就是學真誠,儒家所謂「誠意正心」,也就是佛門講的「發菩提心」。菩提心是徹底覺悟的心,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犧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損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舉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會流露出溫和、善良、恭慎、節儉、禮讓的氣質。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這個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實到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上,才算真實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誠心」,如果講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難。

 

能夠時常存著幫助別人的心,就是修福;時常為別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會有很多人來幫忙。如果我們不懂得涵養這種溫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錯失很多積功累德的機會,而且將來別人也會有意無意的疏忽自己,這些都是因果報應。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讚、謗、毀、譽,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輪迴、往生淨土,才是究竟圓滿的真實。

 

學佛不是普通人,必須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純正、溫厚,純厚的人自然就老實。我們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這些都是無福之相。

 

現代人所有的過失,就在於喜歡「自我表現」,這是迷惑顛倒,沒有智慧。

 

真正有智慧的人,時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揚佛法,這是發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貪圖名聞利養,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斷的造業。所發的心不一樣,想法、作法當然也就不一樣,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時常想到為別人造福。

 

我們如果冷靜觀察,不難察覺到自己的習氣。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惡習氣就很重,這都是過去世所帶來的,所以佛教我們斷惡修善、時常自我檢討,善的習氣要增長,惡的習氣要斷除,這是修行的根本原則,念佛人也不例外。

 

人命無常,修行人只有光陰最寶貴,一定要老實念佛,才不會虛度光陰。

 

佛經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業因。我們現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辦生死大事,只會縱情沉溺在五欲六塵、貪瞋癡煩惱裡面,這是將來生三惡道的業因,我們應該要謹慎,時常自我警惕。

 

心裡還有分別執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會有業障,即使一個人住山也會生煩惱,身心不自在。

 

學佛最重要的是「專精」,無論專學任何經典,第一要熟讀經文,第二要求圓解,第三要認真實行。什麼是「圓解」?能夠了解「萬法平等一如」,專學一部經典,任何一部經典都涵蓋一切經,一切經典也圓攝此一部經,所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這樣的見解才是圓融。圓解之後要圓修,也就是將經典中的義理、教訓,與自己日常生活見解思想、舉止言行融合成一片,這樣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見解不圓融,煩惱不能斷。

 

研討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對於經典義理能夠真正理解。「解」是認識路,不認識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練,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確的見解。更進一步還要求「圓解」,有正確的見解而不能圓融,修行還是會有障礙。

 

今天存善心來學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錯誤。我們想要幫助同修,首先要說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讓他生平等心,然後告訴他修學的步驟與方法,也就是「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學佛之人,首先要發廣度眾生的大願,然後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門深入,專學一個法門、一部經論,培養清淨心。心地清淨就生智慧,再學無量法門,才能夠通達無礙,廣度眾生,圓成佛道。所以智慧開啟之後,再讀大藏經,三年真的已經足夠了,因為「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間法都能夠通達,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夠通達無礙;我們因為沒有定、慧,不要說一切法,連一個法門也不能通達。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經論?因為對於經論義理不認識、不能夠圓融,修行一定會有障礙。清涼大師說:「有解無行,增長邪見;有行無解,增長無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時聽經,八小時念佛。

 

從前出家,前五年不准聽經、研究教理。而現在師父卻教我們讀經、念佛、研討同時並進,這是希望幫助大家快點進步。一天二十四小時,十二小時讀經念佛,二小時研究討論,這是解行並進。初學者以讀經、培養清淨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後,對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強,認真實行,所以初學、老修的重點不一樣。

 

研究討論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對於經典的義理透徹明瞭;第二步則要研討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樣去實踐;這是重點。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順境、逆境、家庭、社會之中,我們能夠把經典的道理、原則、教訓運用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之中,這樣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夠得真實受用。

 

無量壽經的理論、方法、教訓,真正能夠做到兩成才能往生;能夠做到一半,就絕對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學佛真正不讀經而能夠成就的,只有一種人│善根深厚、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實的證明,功德在講經說法之上。像這樣的人,千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一般人學佛都要從教育著手,對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徹明白,才能夠成就信願,所以世尊不得不說法四十九年。

 

研究經論非常重要,沒有理論的基礎,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適當,雖然有進步但是很緩慢。所以研究經典最大的好處,就是幫助我們對於修學的理論、方法、境界明瞭透徹,可以消除許多障礙,減短修行成就的時間。

 

初學階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讀經,等過了三千部以後,心定下來,對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決定跟從前不一樣。

 

我們「想」,就想阿彌陀佛的本願,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不想這個,就叫作妄想。我們「念」,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不念阿彌陀佛,就是邪念。

 

真正的念佛人,環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實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會成就,就怕我們自己有懷疑、夾雜和間斷。

 

我們讀經、念佛,如果不依照經典的教訓修正心行,還是不能夠消除業障,只是修有漏的福報。我們所有的業障、習氣都掛在臉上,愚癡的人看不出來,但是有智慧、有學問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有煩惱、有妄想的時候,就立刻讀經念佛,恢復心地本來清淨。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讀經、念佛,恢復自性的清淨,把煩惱、妄想漸漸去除。世尊告訴我們,妄想、執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兩大病根,妄想、執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墮,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獄眾生的妄想、執著最重。菩薩的妄想、執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執著統統斷盡,證得圓滿無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見得這兩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無一利」,我們為什麼不把它捨棄?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沒有什麼事過不去的,一切都如夢幻泡影、一場空,所以吃點虧、受些冤枉,何必計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是唯一的大事。

 

佛法與儒家最忌諱的就是「雜修」,現代人不懂這個常識,很難體悟古大德求學的經驗。

 

成功的秘訣沒有別的,就是「專精」而已。李老居士當年教學,對於根器好的同學,可以讓他同時學習兩門,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學一部經。那些不願由一門深入的同學,李老居士說:「我沒有能力教你。」

 

「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喜歡一部經,只要能專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同一個道場,絕對只能專持一部經論、修學一種法門,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夠成就。即使是修學淨土宗,專持「觀無量壽經」與專持「無量壽經」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樣是念佛道場,念佛的聲調不相同,也不能在一個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學的依據、方法不相同,就會有意見、生煩惱,修行很難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應該另外再建道場,這是絕對正確的作法。古人說:「寧動千江水,莫動道人心」,這是護持佛法,無量功德。

 

我們希望所有道場都是第一,所有經典都是第一,成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自己能不能夠「專一精進」。

 

學習書法可以訓練耐心、修定,沒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學習一字,臨摹一百次。先學字的間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時要讀帖,不間斷、不夾雜。先要一門深入、專學一家,有成就以後才能夠融會貫通。

 

有人問:「只依照一部『無量壽經』修學,這樣堅固的執著能夠成就嗎?」末法時期,只要執著一種經論,一心專修就能成就。譬如這個講堂有很多門可以進出,只要執著走一個門,進入講堂以後豈不是門門平等?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說:「能知不能行,國之師也;能知又能行,國之寶也」,所以對於通達經論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們也應該讚歎,因為他能夠指導別人走正確的道路。雖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學生努力發奮,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這就是古人所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修行人要保護自己的清淨心,對於人事複雜之地,應當遠離。

 

學佛要「福慧雙修」,不怕沒有福報,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在臺上講經要想得心應手,至少也得十幾年的修行功夫,沒有認真的修行、證得境界,只能把佛學名相解釋清楚,義境絕對講不出來。所以求學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則不達」。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隨緣隨變」、「不變不隨緣」。這四句怎麼講?怎樣學?會麼!一是菩薩,二是如來,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還是一個人獨自專修比較穩妥。看看「淨土聖賢錄」、「往生傳」,以及近代我們親見親聞,許多自在往生、預知時至的人,都是一個人專修。一個人修,警覺性很高,下定決心超出生死輪迴、往生見佛;兩個人在一起就有意見,雜心閒話,很難得到功夫成片。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