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唐密簡解
宗舜法師
27/11/2015 09:48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密宗,又稱密教、秘密教、瑜珈密教、金剛乘、真言乘、()咒乘、果乘、方便乘等等。字,按宗喀巴大師《密宗道次第廣論》(卷一)的解釋,主要是以隱密修而得成就,非非器境不為彼說的意思。而《菩提心義》則將秘密分為六種:(1)法體秘密,(2)各佛內證秘密,(3)非機不授之秘密,(4)眾生不覺之秘密,(5)未入壇者不許聞持之秘密,(3)行人不行顯密之秘密(轉引自《真言秘密修持大全》)。概括起來說,密宗是因依理事觀行,修習三密瑜伽(相應)而獲得悉地(成就)”得名的。

  相傳密宗是金剛薩埵(又名金剛手、金剛手秘密主等)受法身佛大日如來(摩訶毗盧遮那如來)深奧秘密教旨傳授,在釋伽牟尼佛入滅後八百年(一說七百年)時,由印度龍樹(又稱龍猛)菩薩開南天竺鐵塔,親自從金剛薩埵受法,再傳入人間的。其後龍樹傳龍智,龍智傳金剛智、善無畏。

  密宗認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大日如來的顯現,表現其理德(本有的覺悟,即真如佛性)的方面稱胎藏界,表現其智德的方面稱金剛界。胎藏的意思是指大日如來顯現的理性隱藏在煩惱中而不顯露,又指它具足一切功德,如母胎藏子體一樣。胎藏有三重意義:(1)理佛性,(2)因覺悟的基因,()本覺本性清淨,即成佛的依據。

  密宗用金剛比喻如來智德牢固、銳利,能摧破一切煩惱而無有法能破壞之者”(一行《大日經疏》卷十二)。金剛界有始覺自證四方面的意思,說明大日如來的是修證之,屬於斷惑所得的覺悟始覺,是自行修證而來的自證

  胎藏界的色法(即地、水、火、風、空五大,屬物質範疇)和金剛界的心法(即識大,屬意識範疇)總括宇宙萬有,又都存在眾生心中,佛與眾生體性是相同的。這樣,如果眾生能夠依法修習三密加持,即手結印契(特定的手勢)、口誦真言(咒語)、心觀本尊(佛、菩薩的形像),就能使自已的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最終達到能夠即身成佛”(現身成佛)

  印度密宗思想和具體修行方法早在三國時就已傳入中國。東晉時期,佛圖澄用密咒術大興佛事,深受僧俗崇信,密宗影響漸深。而真正印度純粹瑜伽密教的傳入,也就是中國密宗正式建立的時期卻是唐代。唐開元四年(716),印度中天竺密教高僧善無畏(637——735年。音譯輸波迦羅)來到長安,被唐玄宗尊為國師,他從開元五年(717)起,譯出密教經典多部,尤其是在洛陽大福先寺譯出的《大日經》,成為密宗的宗經。我國著名天文學家、密宗大德一行(683——727)法師親承善無畏講傳,撰《大日經疏》二十卷,詮譯教典,發揮密意,成為中國密宗正式傳授之始。善無畏主要以傳授胎藏界密法為主。開元八年(720年。一說開元七年),印度南天竺密教高僧金剛智(669——741年。音譯跋日羅菩提)也來到長安,同弟子不空(705——774)共同譯出《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等,傳授金剛界密法。金剛智同善無畏相遇後,即互傳授二部密法,並由不空繼承發展,廣泛弘傳,使得密宗在漢地廣為流行。其後,日本僧人空海跟隨不空的弟子惠果學習密法,回日本創立以金剛界密法為主的真言宗”(亦稱東密”)。日本僧人最澄、圓仁、圓珍先後來唐學習天臺宗和密宗教義,回日本弘傳天臺宗和胎藏界密法,被稱為台密,從此,瑜伽密教盛行於中國。而中國漢地本土密宗,則由於唐武宗滅佛(又稱會昌法難”)以及五代變亂,傳至宋朝就衰落了。

  印度密宗弘傳最興盛的地區是中國西藏,早在西元七世紀時就有密宗經典傳入。到了唐代,印度密教大師蓮花生大士將金剛乘密教傳入西藏,其後流傳為寧瑪派(俗稱紅教)。宋初,印度阿底峽尊者應請入藏,把密宗教理和顯宗教理融為一爐,提倡先顯後密的次第,對西藏密宗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其後,他的弟子仲敦巴根據阿底峽尊者的教授,正式創立噶當派。除此之外,還有薩迦派(俗稱花教,相傳為貢傑波創立)和噶舉派(俗稱白教,瑪爾巴創立)在西藏流傳。直至明代,宗喀巴大師創立格魯派(俗稱黃教),大力提倡戒律,強調顯密修習次第,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炬論》(又名《菩提道燈論》)為依據,著成《菩提道次第廣論》,體現了他宣導的必須在顯宗深厚的基礎上才能系統修習密法、先顯後密的宗旨,對西藏密宗及社會影響尤為深刻。

  密宗一般把《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等經作為經藏,把《蘇婆呼童子經》及大、小乘律典作為律藏,把《菩提心論》、《釋摩訶衍論》作為論藏,形成密宗三藏。密宗經典在漢文《大藏經》和藏文《甘珠爾》、《丹珠爾》中數量極為浩繁,二者合起來約有近五千卷。這些譯本不僅數量大,而且品質高,是研究印度、中國密宗的珍貴資料,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的高度重視,並激起了研究的高潮。但在國內,由於種種原因,大量密宗經典仍然塵封于《大藏經》中,沒有單行本面世,更不用說校點本了,給密宗的研究和修持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正因為如此,我們將密宗立教的根本三經校點合刊出版,以期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提供一個可資參考的普及本。

  《大日經》全稱《大毗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善無畏共一行譯,七卷。此經共36品,前六卷31品為正經,後一卷5品為供養念誦三昧耶法門(供養念誦方式方法)

  此經相傳為大日如來在金剛法界宮,為金剛手秘密主等宣說,是龍樹菩薩入南天竺鐵塔,親承金剛薩埵的傳授後誦出的。原經有廣本十萬頌,龍樹攝取十萬頌本要義,編成略本三千餘頌,即為此經。

  全經講述了密宗的基本教義、各種儀軌和供養方法,以阿字本不生之心地為宗,開示一切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所持無盡莊嚴藏的本有本覺的曼荼羅(也作曼荼羅、壇城),並宣說能悟入這本有的清淨菩提心的三密方便。經中發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以希求成佛之心為種子,以大慈悲為使功德增長的根本,以利益眾生的各種方便善巧作為最徹底、最根本的成佛方法)三句為中心,更以菩提即是如實知自心,眾生自心即一切智,必須如實觀察證知,從因到果,都應以無所住而住其心。經中還宣說了各種真言、手印、觀想、念誦的行法和各種擇地建壇等外緣及灌頂護摩加持、應持的禁戒等。

  胎藏界密法即從此經出,而且菩提心為因三句已成為密宗教義的根本。本經漢文注疏主要有一行的《大日經疏》二十卷、《義釋》四十卷。日本空海的《大日經開題》一卷。

  《金剛頂經》譯本有三種:(1)金剛智譯《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四卷。(2)不空譯《金剛頂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大教王經》,三卷。(3)北宋施和譯《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教王經》,三十卷。

  相傳《金剛頂經》由十四處十八會之說法而成,龍樹于南天竺鐵塔受持十萬頌。傳到金剛智時,在他乘船東來的途中,由於遇到風暴,經典大部分流失,傳譯的僅是十八會中初會四大品這一極少部分。這三種譯本都可簡稱《金剛頂經》,但考慮到金剛智譯本是從十萬頌的廣本中略出其精要,故稱《略出經》,所以這次選用了金剛智的譯本。

  金剛頂是說金剛教在大乘法中最勝無上,猶如人的頂部的意思。也指眾生本有的清淨菩提心體,說明此菩提心常住不壞,能滿足一切功德,是無上尊勝者。為求加快證入佛、菩薩的境地,故在經中說明了灌頂入壇者的資格,入壇灌頂的始終過程和具體作法,持誦真言的時間、地點、入定的方法,結手印的方式和所獲功德,三昧耶戒的內容和五相成身觀等一系列密宗獨特的修行儀軌。經中還對金剛薩(土垂)“百字明等真言既翻梵音,又對密意作了解釋,對研究真言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金剛界密法即從此經出。有不空《金剛頂瑜伽經十八會指歸》一卷、日本空海《金剛頂經開題》一卷可以參考。

  《蘇悉地經》全稱《蘇悉地羯羅經》,善無畏譯,三卷(或作四卷)38(或作37)

  蘇悉地妙成就的意思,所以此經又稱作《妙成就法》、《妙成就作業經》。密宗主張依誦持真言等圓滿究極、殊勝的妙果,故稱妙成就。本經宣說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的三部悉地成就儀軌,詳細闡明扇底迦法(息災法)、補瑟徵迦法(增益法)、阿毗遮嚕迦法(降伏法)的供花、燒香、燃燈、獻食、設壇、灌頂、念誦、護摩等一系列具體修行法,並著重說明了修習密法對阿闍黎(導師)、同伴、處所等的要求。一般人多分金剛界、胎藏界為二,而蘇悉地部則是以金胎為一、色心不二為旨趣的甚深密法。蘇悉地的行法,主要以金、胎、二部通法的十八道為紀綱,又同于胎藏界密法中的悉地求成就法,故于胎藏界同立佛部、蓮花部和金剛部。經中明言,修其它法未得成就的,兼習此經之法,則能速得成就。而且日本台密認為,此經說金、胎兩部不二的深奧趣旨更勝前二經,故特重蘇悉地灌頂。

  本經的注疏,主要有日本圓仁的《蘇悉地經略疏》七卷,並有善無畏譯的《蘇悉地羯羅供養法》三卷可資參考。


發表於《台州佛教》19975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