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佛祖道影白話解〈西天歷代祖師〉
宣化上人著
26/12/2015 06:42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前言 - 明.紫柏老人廣諸祖道影疏

華鐘匪叩,則音響不流;寶炬未然,則寒光匿耀。故歸依佛祖,藉有型儀。即像道存,云傳貴廣。願身星布,影遍寰區。譬一鐘聲,多人夢破;如分燈燄,大夜常明矣!

夫有自心,則有虛空;有虛空,則有天地;有天地,則有山水;有山水,則有道場;有道場,則有諸祖;有諸祖,則有道影。是以由道影而識諸祖,由諸祖而辦道場,由道場而知天地,由天地而測虛空,由虛空以悟自心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

若然,則大如天地,雜如萬物,皆諸祖道影也。豈待索於僧繇、道玄之筆端,然後謂道影乎哉?雖然,凡心鄙劣,未能觸途成觀,須憑勝相。故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欲氣粗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從佛剃落。」以此觀之,阿難佛弟,尚觀勝相發心,況凡劣者乎?故佛祖道影,不可不傳也!

雖華、梵殊土,其天容道貌,精光炳爍;使人瞻仰,塵習頓空,即相會心。千古旦暮,與諸祖周旋於大光明藏中。微道影,孰能至此?洪武間,緇、素好道者,繪華、梵佛祖道影,自大迦葉尊者而下,至國初耆宿百二十尊,藏諸留都之南牛首山。其精神慈注,風度高簡,非靈虛空清、妙思通幽者,未易著筆也。

萬曆己丑,開侍者省余於金壇。余觀察北園,且西發清涼,道出石頭。余曰:「牛首諸祖道影,往曾於祖堂塵(+)中撿得六尊,若雲開月露,光華照人。咨詢其餘,寺僧曰:『均藏牛首。』余懷此六寒暑矣!弗能忘。汝無卻勞,披暑一行,或可理也。」對曰:「謹奉命。」隨策杖往,果得靈相。會太宰陸公(註1),見之喟然歎曰:「是當儼臨人天,光映群品。奈何歲月浸久,凋殘若是!聖人未滅度時,吾輩業重垢深,不遑近事;茲睹道影,何啻親承。得丹青家,妙契其真者,臨寫十部;散布十方,永作供養。分輝迸耀,普照昏衢,顧不大哉!」

開侍者韙太宰議,慨然任之。太宰首臨一部,金沙善雲居士亦寫一部,餘尚未得其人。開侍者跪而請曰:「願和尚疏是因緣,令諸善信生大法喜;合併勝心,成此希有。」余曰:「然!夫由心生形,由形生影;而善反者,由影得形,由形得心,由心得道。若然者,則百二十紙,老僧不動舌根,為天下人,漏洩家風不少也。」於是開侍者誓願廣圖祖影,遍流天下。惟願觀者,藉影開悟,共證自心云爾。

1:太宰陸公光祖,字與繩,平湖人,嘉靖進士,萬曆中累遷吏部尚書。卒諡莊簡,又號五臺居士。

舊序

黃面老人,四十九年,無說示說,非身現身。形教遍於剎海,法音流於大千。無語路可尋,無形相可得。即知聖人無形,以應物為形;聖人無語,以順機為語也。末後拈花,囑累迦葉;四七二三,分形遍影。二桂芬披,五支鬯茂。一月傳輝,千波印彩。或隱身巖岫,嘯傲驚人;或垂手入塵,隨宜施設;或山頭起浪,莫辨其端;或水底揚塵,罔測其旨。雖兒孫遍天下,但知其名,未見其形。

故我雲福法[女+失],啟公禪師,志抱積年,心存深固。恆竊歎曰:「不將祖翁面目,揭示當陽,使人所親睹,而徹見根源,說甚好兒孫!」遂一笠寒煙,孤舟野渡;傾盡缽底,遠叩檀扉。求善工者摹勒刻畫,復系以傳略、贊辭。欲天下後世其仰瞻者,直追思於千載之上。

然佛祖事,雲仍共有之。而啟公年高矣,不晏坐青山,尊德樂道;獨汲汲皇皇,不惜軀命。非重於法道,曷能若此哉?有問:「既謂聖人無形,此一隊古錐之影像,從甚處得來?」曰:「空雲無雨者,不可以實道也。」

康熙丙辰菊月福城五山淨範題

 

增訂佛祖道影序

有清光緒庚辰,蘇州瑪瑙經房,刊行佛祖道影一書,出自守一大師手訂,合「真寂」、「雲福」先後刊本,編為四卷,凡二百四十尊。據其自序緣起,先獲雲福刻宗門正脈道影殘本;遲之又久,乃得「真寂本」於楊仁山居士;楊又得之於心月上人。

云續藏載,憨山大師撰八十八祖傳贊,蓋為題。紫柏老人囑丁雲鵬,臨摹牛首藏本而作,為專刊道影之濫觴。今茲不獨丁本失傳,即求真寂、雲福初刊本,亦不易復得矣!

鼓山舊藏列祖道影,成於永覺老人主法之時。自迦文、飲光以次,凡百有三十尊,各繫贊語。崇禎戊寅,於住真寂日刊行,即所謂「真寂本」是也。後二十有四年,康熙壬寅,其嗣法為霖大師,得原卷於泉之開元,僅存八十餘尊。重事徵補,得四十七尊;合永祖者,為一百二十二尊。並加題記,庋於藏經殿;今又二百七十餘年矣!

代移時異,幸龍天守護,僅佚五尊;存者百一十七尊,皆完整無損。雲主茲山,獲睹是冊,持與「蘇州本」相校;同者一百零八尊,傳、贊皆仍永覺老人舊題。

禪誦之餘,復加徵集,續得若干尊。其原有傳、贊者,多存其舊;無者,為之僭補,依世次編入。至「蘇州本」所列世系,間有訛誤;另加考證,都為三百四尊。敬謹壽之梨棗,冀普同供養,咸植勝因。命之曰增訂佛祖道影,示仍依守一大師原本,第加增訂而已。

至康雍以還,諸山名宿影像,徵集容有未周;則限於時與力,補闕拾遺,俟諸異日。昔世尊入寂,阿難結集於靈山;慈氏待來,迦葉持衣於雞足。慧命慈燈,賴以賡續。

雲生丁末造,望道未見。懼大法之將墜,嘆善根之日薄;冀存象教,昭示方來。茲意上繼紫、憨、永、霖諸祖遺型,以報佛恩於萬一云爾。

佛曆二千九百六十二年(西元一九三五年)乙亥佛誕日
鼓山湧泉禪寺住持沙門虛雲序於聖箭堂

 

重增附記

乙亥夏,雲將數年徵集所得諸祖師影六十九尊,一一繫以傳、贊,加入先德所訂 之佛祖道影中,名為增訂佛祖道影;另刻新版,於鼓山流通。距今二十年,中又得二十七尊;復繫以傳、贊,加刻重補增入,總計道影三百三十尊。祖翁面目,蓋不止此也。昔文喜問文殊多少眾?殊曰:「前三三,後三三。」雲今增已、又增已,圓前三三已。其後三三者,則有待來哲,增增不已焉。是為記。

佛曆二九八二年乙未重九
虛雲記於雲居茅蓬時年百七十歲

 

祖翁 雲公老人增訂 佛祖道影成敬頌八偈

   白馬東來傳畫象 故宮曾憶仰儀型
  瓣香今日容親炙 奕奕鬚眉照眼青

蔡愔求經還,得白氈畫佛像,為東土佛像之祖。甲子中,客燕京,履於故宮雍和宮紫光閣,見唐畫釋迦、彌勒、文殊、玄奘、六祖諸像,惟不如今道影之有統系。

  遐徵博采幾經年 西聖東賢集一編
  從此名山永形壽 光芒何止燭三千
  上溯拈華微笑年 五家香火一燈傳
  十宗萬派如煙海 指掌看來若眼前

道影共四卷,自釋迦以下,南嶽、青原外,教、律、蓮宗及應化聖賢,俱列無遺。嘗侍側,親承公手指口述,某也某出,機緣小史,如數家珍。

  郵筒到處廣搜羅 滄海遺珠網更多
  長注法燈延慧燄 此功寧止擬恆河

公於典籍及私家記載,遍為搜集,并函致諸山徵集。凡受正法眼藏,與夫宏法利生者,悉求其真影,摹出表揚之,故較「守一本」多百餘尊。無實行,徒托標榜者,雖震赫一時之人,亦不錄。

  校勘午夜一燈青 手眼何曾瞬息停
  補逸訂譌心亦苦 為教來嗣識師承

公於諸祖出處、機緣,考核至再;稍有不當,必臻群書折衷之。故於矯正「守一本」之誤,及增入者,皆有考證,記列卷首。

  浩瀚詞源 集筆巔能 空諸象別 言筌非徒
  我輩工文 字諫果回 甘豈偶然

補入諸傳、贊,皆公手譔。修常嘆其語句之工、用意之巧,真意在筆,先非我輩文字障中人,所可追望;亦非故為艱澀古拗之文。以文字論,亦駕司空表聖,鍾嶸而上之。

  相好光明聚一堂 棗梨鐫竟墨生香
  二千九百餘年後 又作團圞大道場
  如此艱危末法時 吾宗慧命繫如絲
  炷香終日勤瞻禮 儼似靈山未散時

乙亥結夏後日孫宏修靈默頂禮敬題

 

再增訂佛祖道影序

道本無影,有影非道。佛祖無相,有相者非佛祖也。眾生執著,故無影而示影,無相而示相;若能即相離相,即影捨影。故再增訂佛祖道影,因緣在此。茲又增續近代大德,十位高僧;用資見賢思齊,以作楷式。庶幾乎與無影、無相之旨,近之矣!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廿八日
長白山僧序於萬佛聖城

 

佛祖道影白話解序

佛祖道影,顧名思義,是記載歷代西天、東土祖師之道行及法相,使之流傳中、外,為後來修行者之規範,有「見賢思齊」之作用。

佛祖道影之問世,當可追溯到明代之緇、素。他們工於畫,發心繪梵、華聖僧法相,藏於牛首山之寺院。憨山大師為撰傳、贊,紫柏大師刻單行本流傳。

到了明末清初時,福州鼓山湧泉寺住持永覺老人,與為霖禪師,師徒二人,又蒐集多位祖師法相,再加傳、贊,刻印流通於世,名為列祖道影,計有一百二十二位祖師,稱為「真寂本」。

近代虛雲老和尚,為湧泉寺住持時,發現此一珍本,認為對禪宗史極有價值。但時隔二百七十多年,當時所留,唯存一百一十七位祖師,像、贊也參差不齊。因此組織僧眾,多方面尋覓、蒐集資料,重新整理。當時,虛老並特別派專人到上海,請來續藏經,以增補諸祖師傳記。

清朝光緒年間,蘇州瑪瑙經房曾經刊行佛祖道影一書,此書出自守一大師手訂。其來源,是他先獲雲福刻宗門正脈道影殘本,後又獲「真寂本」,所以合併了這兩種刊本,編為四卷,共二百四十祖師。因此虛老又特別與守一大師手訂的佛祖道影一書,相校勘與彙編。

一九三五年,虛老集了各宗派祖師,以及兩土聖僧,全部共三百零三尊,配齊了傳、贊,題名為增訂佛祖道影,表示仍依守一大師原本,第加增訂而已,並親撰〈增訂佛祖道影序〉,記其因緣。於是年出版線裝書四冊,一併刊印流行。二十年後(一九五五年),又得二十七尊,再撰傳贊,重補增入。總計道影三百三十尊。

在編輯該書的過程中,虛老還多方設法尋覓資料,對禪宗的法系加以考證;尤其是對有關史籍記述的錯誤,予以訂正,撰成〈法系考正〉一文。其深心非比常人。

一九五六年,虛老特別將增訂佛祖道影寄給宣化上人,信函上表示:此書除贈上人披閱、留念外,並希自利、利他。一九六二年,上人西渡美國,演教弘法。一九七六年,於萬佛聖城成立法界佛教大學,並於三藩市金山聖寺成立分校,以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語為校訓。人人若能遵守,則家庭幸福,社會安寧,國家富強,世界平安,以此六大宗旨,為做人、成佛之根本。

其時,上人特以增訂佛祖道影為教材,教導學生學習歷代西、東祖師開悟之法門。每講某一位祖師,則增撰偈頌一首;提綱挈領,述出傳、贊之大意。偈頌簡約明瞭,令學生一目了然。上人授課,每令學生先行習講,上人隨後講解、補充。上人誨人不倦,諄諄善誘,深入淺出,令學生各有心得。

為續佛心燈,令後來學者獲受法益,上人又增加淨土宗七位祖師,以及近代八位高僧,名為再增訂佛祖道影。於一九八六年,先行出版原文;線裝四冊為一部,外有函套,古香古色,極富研究禪宗史之價值。

時至於今(○○四年),上人圓寂已近十年。思前人冀存聖教之苦心,與今人古文程度之不足,恐今之學人不克認識祖師們之道影,忽視此書之重要性;故將上人當年之白話解釋,逐步謄出整理,擬按序分冊付梓,以略盡棉薄之力。編輯過程中,其中或有學生已習講,而上人不再重述之公案,則以備註方式,錄於每位祖師之篇後;俾使儘量保持上人之原述,並讓讀者窺得公案之全貌。

今逢第一冊佛祖道影白話解──西天歷代祖師問世前夕,回顧「佛祖道影」全書所載,上自公元前一二八年,佛教創始者 釋迦牟尼佛,下至一九八六年,中國之廣欽老和尚;由佛暨祖師之出世、道影之始繪,乃至今之編排於美國。於時間而言,縱含三千有一年;於空間而言,橫跨印、中、美。真可謂「非小事因緣」!

誠如紫柏老人所言:「由道影而識諸祖,由諸祖而辦道場,由道場而知天地,由天地而測虛空,由虛空以悟自心者,可謂尋流而得源矣!」特書此文為誌。

 

○○四年三月十一日
佛經翻譯委員會中文出版部合序

 

法系考正

南嶽下第六十世,東明旵祖之嗣法,有海舟永慈,與海舟 普慈二人。永住金陵東山,俗姓余。普住杭州東明,俗姓錢。續指月錄兩存之。按:天童密雲悟祖,及錢謙益宗伯,皆為普祖立傳,稱為「旵祖」嗣法。祥符蔭宗統編年載:萬曆六年辛酉,東明旵祖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據上所記,改定南嶽六十一世,東明海舟永慈為普慈。

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祖嗣法。「蘇州本」依據位中符祖燈大統,逕列鹿門覺,將丹霞 淳至天童淨,中間五代削去;謂指月年曆差訛,以青州塔記為據。不知青州塔記顯出偽託;為霖大師曾辨其謬,續指月錄引以為證。

按宗統編年,宋重和元年戊戍,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淳祖蓋芙蓉嗣法二十六人中之上首也。明年,淳祖示寂,真歇了嗣。其後三十有四載,為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癸酉,了祖示寂,天童玨嗣。越十四載,為乾道四年戊子,玨祖示寂,雪竇鑑嗣。經四載,為乾道七年辛卯,鑑祖示寂,天童 淨嗣。又二載,為乾道九年癸巳,淨祖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歷五十有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為淨因覺? 顯紊世次。茲從傳燈及正續指月,列鹿門覺於天童淨嗣法;增補丹霞 淳至天童 淨五世,糾正位中符之謬。

明三峰漢月法藏禪師,初秉拂於吳門北禪寺,嗣法天童悟祖。厥後,三峰著五宗,原以立異;悟祖不滿,遂至追拂。清世宗著揀魔辨異錄,於三峰一派,屏斥尤嚴;三峰不獲與臨濟兒孫之列,已成鐵案。惟三峰平日於法門,不無建白;弘戒法儀,為後世矜式。茲列三峰於尊宿卷中,示絕於悟祖,仍不泯其護教之功。

通鑑載:明 建文帝,因燕王兵破金川門,帝發太祖遺篋,得「楊應能」度牒及緇衣。編修程濟曰:「數也!」因召主錄僧溥洽,為帝削髮;從水關中出。先入蜀,後入滇云云。後世皆知帝為僧,號應能。

今按雲南叢書滇釋紀第二卷載:應文大師,俗稱「文和尚」;明太祖長孫,故懿文太子之子也。建文四年時,燕王棣舉兵南伐,有內臣出高帝遺命,得度牒三,曰「應文、應能、應賢」,即僧服亦如之。於是帝與御史葉希賢為應文、應賢,吳王教授楊應能為應能,並為僧;編修程濟為道人。遂從複道中出。

歷遊吳、楚、黔、粵,入滇,居永昌白龍山。復結庵于鶴慶浪穹間,又駐錫武定獅子山,遺像、袈裟猶存。在滇數十年間,常疏法華、楞嚴,間多題 。後東歸,壽八十餘,坐化宮中;葬于西山,稱為「老佛」云。

按:葉希賢、楊應能,明史皆有本傳;建文殉國,皆稱殉難者也。滇釋記所載,當為較實。又葉、楊兩公之墓,尚在滇中;洱源潛龍庵,即建文隱修之處。今〈第四卷〉,「建文」更正為「應文」;故錄證記,以矯正諸家之訛誤,並存隨從忠義之名焉。

癸巳春,虛雲蒞蘇州過半塘壽聖寺,得見明宋溓居士作元善繼禪師血書華嚴經讚有序碑文。按:明高僧傳〈元善繼禪師傳〉中,並無刺血書經一節;而善師之行,宋公之作,炳若日星,灼然有據,詎容煙沒?爰增補善師道影,繫以傳、贊,並附刊宋公之文於此,以資改正明高僧傳之失漏云。
 
註:以上乃虛雲老和尚作

 

附:血書華嚴經讚有序

上人善繼,嚴持梵行,欲求無上真如之道。嘗自念言:「華嚴大經,實中天調御第一時,所說一乘頓教,最為尊勝。」

欲爇松為煤,入以香藥,搗和成劑,以書此經;而彼松煤者,假物所就,具黑暗相,有染白法。欲煅汞為丹,承以空露,研潤如法,以書此經;而彼汞丹者,炫耀可觀,能盲人目,非助道者。欲椎赤金、素銀,廉薄如紙,復粉為泥,以書此經;而彼金若銀者,雖曰重寶,外塵為體,初不自內。

以是思惟,身外諸物,若勝、若劣,若非勝、非劣,若一、若多,若非一、非多,皆不足以稱此殊利。惟我一身,內而心、膂、肺、肝,外而毛、髮、膚、爪,資血以生,資血以成,資血以長,資血以至壯、老暨死。是則諸血,眾生甚愛,如梵摩尼;一滴之微,莫肯捨者。我今誓發弘願,於世雄前,以所難捨,而作佛事。從十指端,刺出鮮丹,盛於清淨器中。養以溫火;澄去白液,取其真純,蘸以霜毫,志心善寫。滿八十卷,尊過半塘壽聖教寺。

昔者樂法比丘,當無佛時,欲聞佛語,了不能得。乃信婆羅門言,以皮為紙,以骨為筆,以血為墨,願書一偈;況今百千妙頌、十萬正文?縱捐軀命,以報佛恩,無足為異,於血何吝!惟願法界有情,或見或聞,證入雜華藏海;證入雜華藏海已,即得六根清淨;得六根清淨已,即得自性清淨;得自性清淨已,即得四天下微塵剎土中一切眾生,皆悉清淨。

無相居士未出母胎,母夢異僧手寫是經,來謂母曰:「吾乃永明延壽,宜假一室,以終此卷。」母夢覺已,居士即生。今逢勝因,頓憶前事。於是親爇五分妙香,香雲輪囷,結為寶網,遍覆經上;乃復合爪向佛散華作禮,而稱讚曰:

  雜華淨智海 九會之所說 一音所演唱 十處放光明
  信解行證門 總攝無復餘 如是具五周 如是辨六相
  如是分十玄 妙義皆充足 以至四法界 二十重華藏
  無邊香水海 浮幢剎重重 教條有差別 性相了無礙
  圓融與行布 非異亦非同 一可為無量 無量亦為一
  重重無有盡 是為功德聚 如來最上乘 龍宮所秘藏
  上人出身血 嚴飭書此經 於一滴血中 普含十方界
  於一一界中 普現光明臺 於一一臺中 普成獅子座
  於一一座中 普見分身佛 如上無數佛 皆具大威德
  眉間白毫光 遍滿一切處 共宣大乘法 聞者應解脫
  譬如日月王 照三千大千 悉見種種色 法能破暗故
  譬如大海洋 一平乃如掌 無丘陵堆阜 法能平等故
  譬如陽春至 大地盡發生 諸根各萌芽 法能霑溉故
  譬如梵志夢 一夢千劫事 不過剎那間 法能融攝故
  譬如子憶母 未見心已至 形神皆兩忘 法能無離故
  譬如黃金色 金色不相分 金亡即色空 法能不二故
  譬如石性堅 初不從外得 石性自圓滿 法無修證故
  能如是見解 見經不見血 若加精進力 見佛不見經
  及至成道已 見性不見佛 我性如虛空 了無能見者
  無見中有見 全題既呈露 茍執於所見 亦非我本性
  見見二俱泯 此為真見見 真見復何有 性本無物故
  一心歸命禮 祇夜以為贊 諸妙樓閣門 彈指一時啟

無相居士金華宋濂拜贊

 

禪宗五派源流

禪宗五派,上溯始自天竺迦葉,二十八祖傳自達摩,遂稱「東土初祖」。又五傳而至曹溪慧能禪師,是為六祖。然單傳之說,只就衣缽授受而言。若夫傳法,西天固未可考,震旦已有分支,如牛頭融師承三師之後,自成一家。余輯增訂佛祖道影一書,亦列其世系。六祖既止衣缽不傳,昔人記其世系,多由南嶽、青原二家起。余於佛祖道影,亦依此二家,分列其次序。

惟五祖門下尚有神秀,行於北方,再傳而息,固勿論矣。六祖門下,得道者多。著名者如神會禪師,傳圓頓之宗於北方,使漸宗絕息,其功固不可沒;然再傳至圭峰,又為華嚴宗之祖師,故其世系亦無可述。

今就南嶽、青原兩家世系言之,青原思傳石頭遷,石頭分傳藥山儼及天皇悟。藥山傳雲巖晟,晟傳洞山良价,价傳曹山本寂,後人稱為曹洞宗。天皇悟傳龍潭信,信傳德山鑒,鑒傳雪峰存,存傳雲門文偃,是為雲門宗。存又傳玄沙備,備傳地藏琛,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故青原之後,分為曹洞、雲門、法眼三宗。

南嶽讓傳馬祖一,一傳百丈海。而百丈分傳溈仰祐、黃檗運二人。溈仰靈祐傳仰山慧寂,是為溈仰宗。黃檗運傳臨濟義玄,是為臨濟宗。故南嶽之後分為溈仰、臨濟二宗。此五宗派源流,余有校正星燈集之輯述,亦曾附錄及之。

南嶽下第六十世東明旵之嗣法,有海舟 永慈與海舟普慈二人,永住金陵東山,普住杭州東明,續指月錄兩存之。按天童密雲悟及錢謙益,皆為普慈立傳,稱為旵祖嗣法。宗統編年載,萬曆六年辛酉,東明旵示寂,海舟普慈嗣法。據上所記,南嶽六十一世,應定為東明普慈。

臨濟一宗,本五派最盛,尚有此淆訛。曹洞宗五傳,至警祖稍息,得遠公嗣法,燈燈相續未泯。然青原下第四十五世,芙蓉楷嗣法,有祖燈大統一書,逕列鹿門覺,將丹霞淳至天童淨中間五代削去,為霖大師曾辨其謬。

按宗統編年載,宋重和元年,楷祖示寂,丹霞淳嗣。明年,淳示寂,真歇了嗣。其後三十有四載,了示寂,天童玨嗣。越十四年,玨示寂,雪竇鑑嗣。經四載,鑑示寂,天童淨嗣。又二年,淨示寂,鹿門覺始嗣,去楷祖示寂時,歷五十五年矣!何得竟以鹿門覺,嗣芙蓉楷,顯紊世次。故余於增訂佛祖道影一書,附〈法系考正〉一文,以辨正之。

余居南華,甲戌夏,長沙郭涵齋寬慧居士、南嶽寶生長老,與九成了炤首座等,相繼由大溈山來,懇請興修大溈。意以此宗居五家之長,惜乏後嗣,致祖庭息燄,現係濟宗鐘板。此次遭匪焚燬,盡為灰燼,決議改弦更張,恢復溈仰一脈。大眾以予壽高臘長,為諸山敬信,請余繼振溈仰宗。余因南華未能卸責,情不獲已,勉循記載。查此宗是靈祐祖師起,四傳至芭蕉慧清,其徒繼徹起演二十字,「繼」字下應是「妙」字,順次以紹先宗。然書載宋三角志謙及興陽詞鐸二公止,一說二公為昆仲,同嗣報慈韶祖作六世;一說志謙為六世,詞鐸為七世。今因此宗傳承甚少,故雙存之,以興陽詞鐸嗣三角志謙為七世,以後已無考據。茲以詞公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紹續無窮。偈曰:

  詞德宣衍道大興 戒鼎馨遍五分新
  慧焰彌布周沙界 香雲普蔭燦古今
  慈悲濟世願無盡 光昭日月朗太清
  振啟拈花宏溈上 圓相心燈永昌明

虛雲德清謹識

又余在南華,因悉雲門祖庭,香燈斷續無定,勉為興復。查此宗起於文偃祖師,十一傳至南宋末溫州光孝已菴深淨禪師止。後失典籍,原派是偃祖下八世優鴻曾演二十字,後不知誰又出二十字。古派分三。今欲重繼,不知從何字起?故惟從已菴淨公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期之後賢,傳燈無盡。偈曰:

  深演妙明耀乾坤 湛寂虛懷海印容
  清淨覺圓懸智鏡 慧鑒精真道德融
  慈悲喜捨昌普化 宏開拈花續傳燈
  繼振雲門關一旨 惠澤蒼生法雨隆

虛雲演徹謹識

癸酉春,有明湛禪者,由長汀到南華,謂在長汀創建八寶山,志願欲紹法眼一宗,不知所由,懇授其法眼源流。因嘉其志,乃告之曰:此宗發源在金陵清涼山,早廢,茲時不易恢復,從宋元來,紹化乏後。查諸典籍,自文益祖師七傳至祥符良慶禪師止,其後無考。舊派益祖六世祖光禪師立二十字,後不知何人立四十字。雖有二派,子孫停流,鮮有繼起。又查益祖出天台德韶國師,與清涼泰欽禪師,傳載韶、欽二公下五世良慶禪師。其中秉承,有繼韶公者,有嗣欽公者,紛紜不一。有記益韶壽勝元慧良為七世,有記益欽齊照元慧良為七世。今欲繼起,艱於考證。惟有秉承韶公,續從良慶禪師與余各摘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繼續,傳之永久。偈曰:

  良虛本寂體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藏
  遍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大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虛雲古巖謹識

 

佛祖道影白話解全書

已出版:

佛祖道影白話解(一)西天歷代祖師

將陸續出版:

佛祖道影白話解(二)禪宗初期祖師

──以上出自《再增訂佛祖道影》第一卷

佛祖道影白話解(三)禪宗祖師南嶽法系(1

佛祖道影白話解(四)禪宗祖師南嶽法系(2

佛祖道影白話解(五)禪宗祖師南嶽法系(3

佛祖道影白話解(六)禪宗祖師南嶽法系(4

──以上出自《再增訂佛祖道影》第二卷

佛祖道影白話解(七)禪宗祖師青原法系(1

佛祖道影白話解(八)禪宗祖師青原法系(2

佛祖道影白話解(九)禪宗祖師青原法系(3

佛祖道影白話解(十)禪宗祖師青原法系(4

──以上出自《再增訂佛祖道影》第三卷

佛祖道影白話解(十一)兩土聖僧

佛祖道影白話解(十二)天台宗祖師

佛祖道影白話解(十三)華嚴宗慈恩宗瑜伽宗南山律宗諸祖

佛祖道影白話解(十四)蓮宗祖師近代高僧

──以上出自《再增訂佛祖道影》第四卷

 

釋迦牟尼文佛

佛示生於中天竺國,為淨飯聖王之子。尋捨轉輪聖王位出家,成無上道,轉大法輪。其後七十九歲,垂般涅槃。乃以正法眼藏,付其高第弟子摩訶迦葉,并敕阿難,副二傳化。復以金縷僧伽梨衣,令大迦葉轉付當來補處彌勒佛。其說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贊曰

萬德莊嚴 一塵不立 四十九年 太煞狼藉
末後拈花 笑倒迦葉 正法眼藏 千聖不識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兜率降生帝王家 四門遊畢棄繁華
說法演教化群品 慈悲喜捨度眾俠
萬德莊嚴福慧聚 一塵不立淨自他
佛僧傳承滿天下 攝受有情數稻麻

白話解

佛示生於中天竺國,為淨飯聖王之子:釋迦牟尼佛示生在中天竺(中印度)的舍衛國,是淨飯王的太子。

尋捨轉輪聖王位,出家成無上道:「尋」字,就是沒有多久。佛出生在皇宮裏頭,對於世間的財、色、名、食、睡都不要,所以沒有多久,就捨轉輪聖王的王位;釋迦牟尼佛如果不出家,就會做轉輪王;那麼他把它捨棄了,出家修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轉大法輪:佛成佛後,講經說法,轉大法輪,教化眾生。

其後七十九歲,垂般涅槃:佛七十九歲時,就入滅、圓寂了。

乃以正法眼藏,付其高第弟子摩訶迦葉:高第,是年老的。佛以正法眼藏,傳給他最老的徒弟──摩訶迦葉尊者,不是大徒弟。「葉」字讀「社」。佛傳法的徒弟是摩訶迦葉,就是大迦葉,也就是修頭陀行的老迦葉。

并敕阿難,副二傳化:敕,是令;副,是協助;二,是兩個。并敕令阿難尊者,幫著迦葉尊者來傳揚佛法。

復以金縷僧伽梨衣,令大迦葉轉付當來補處彌勒佛:僧伽梨衣,是祖衣,就是佛的衣缽。佛令大迦葉尊者在雲南雞足山那個地方入定,等著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出世的時候,把佛的衣缽交給彌勒尊佛。

其說偈曰:隨著佛就說了一首傳法偈給迦葉。

法本法無法:說什麼叫法?法本來就沒有什麼法可說的。

無法法亦法:可是在這個無法之中,我們又來說這個法。

今付無法時:我現在傳給你這個衣缽時,這是心印法,沒有什麼形象的。

法法何曾法:這個法中的法又有什麼法呢?沒有什麼!「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就是「何曾法」。

 

贊曰

萬德莊嚴,一塵不立:佛是「三衹修福慧,百劫種相好」,修福、修慧,所以修得萬德莊嚴,連一點點染污的塵念也沒有了。

四十九年,太煞狼藉:在這四十九年的期間,就是很費了一些個苦心;度人也很不容易的。

末後拈花,笑倒迦葉:在最後,釋迦牟尼佛拈起了金蓮花,對大眾微微地笑。當時一切的弟子誰也沒有講話,唯獨老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那麼笑起來了。這一笑起來,佛知道迦葉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所以就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已付囑摩訶迦葉矣!」我這個法已經傳給摩訶迦葉了。

正法眼藏,千聖不識:正法眼藏這種法寶,一切聖賢都不認識。

 

或說偈曰

兜率降生帝王家:釋迦牟尼佛從兜率天宮降。兜率天宮,就是兜率內院,是佛的一個補處;誰若是要成佛,就先到兜率內院裏去,住在那兒,等著到時候來成佛。所以釋迦牟尼佛就從兜率天宮,降生到帝王家,也就是舍衛國的國王淨飯王家裏。

四門遊畢棄繁華:有一天,佛去遊四門,見著生、老、病、死之苦,就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大意思;他這也是宿根的關係,所以就毅然決然出家了,棄捨世間的一切榮華富貴。

說法演教化群品:佛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來教化一切的眾生。

慈悲喜捨度眾俠:佛用「慈悲喜捨」這四無量心,來教化一切有緣的眾生。四無量心,就是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捨無量心。

萬德莊嚴福慧聚:佛是萬德莊嚴的,他「三衹修福慧」,在三大阿僧衹劫中修福、修慧。每一個阿僧衹劫,叫「無量數」,就是不知道有多少數目;大阿僧衹劫,就是沒有數裏頭的沒有數。在三個沒有數的這麼長的時間裏,佛修福、修慧,他修福的時候,就是再小的福也修;修慧的時候,最小的智慧也要修。「百劫種相好」,他在百個大劫裏頭,修相好光明,修智慧光,所以這叫「萬德莊嚴」。他的福也圓滿了,慧也圓滿了,福慧兩種都具足。

一塵不立淨自他:佛一點染污的心也沒有了,什麼欲念都清淨了!他不但自己清淨,也要教化其他的人清淨。

佛僧傳承滿天下:佛以衣缽傳給僧人,這是互相有師承的。不是說我自己願意作個什麼,就作個什麼;這一定要有師承的,就是有人傳這個法給你。滿天下,滿天下都是佛的弟子,到處都有佛的弟子。

攝受有情數稻麻:攝受,就是教,也就是「教化」的意思。教化有情,令他們都得度,能在佛教裏得到了生脫死;這個有情眾生的數量,像稻麻竹葦那麼多,不知道有多少。所以佛教化眾生的數目,是不能計算出來的。

 

──宣公上人一九八四年三月二日講解

 

初祖摩訶迦葉尊者

尊者,本摩竭陀國人,出婆羅門氏,其形金色。見佛出家,冀度諸有。佛於眾中,稱為第一。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時大眾默然,惟尊者破顏微笑。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復以金縷僧伽梨囑曰:「轉授當來慈氏佛。」尊者作禮曰:「恭依佛敕。」後尊者以法轉付阿難,即持僧伽梨入雞足山入定,以俟慈氏下生。

贊曰

破顏微笑 醍醐毒藥 金襴袈裟 何處安著
傳箇甚麼 將錯就錯 殃禍兒孫 龜毛兔角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靈山拈花傳心印 破顏微笑直承當
祖祖法燈照沙界 僧僧慧命滿大千
金色頭陀袈裟幢 彌勒尊佛續聖田
摩訶迦葉功勳大 盡未來際恩無邊

白話解

尊者:就是指摩訶迦葉;「摩訶」是大的意思,也就是大迦葉尊者。他活到現在還沒有死呢!在雲南雞足山那兒入定,等著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成佛的時候,把金縷僧伽梨的衣,交給彌勒尊佛;因為這件衣是佛佛相傳的,所以他就在那等著彌勒尊佛出世。從那時到現在大約有兩、三千多年了,他還在雞足山那兒入定呢!

本摩竭陀國人,出婆羅門氏:摩竭陀國是古印度一個國家的名字,尊者是那個地方的人,生於婆羅門種。印度有四個種姓,婆羅門是其中之一,是尊貴的種姓。

其形金色:尊者的身上有一種光明,這種光超過一切的光,把其他的光明都遮蓋住,就好像把一切的光都吞了、飲了;無論是燈光、日光、月光、星光……,一遇著大迦葉尊者的光,都顯不出它們的光了!因此稱為「飲光氏」。他怎麼會有這種光呢?

在過去毗婆尸佛滅度之後,有一座破廟,這座廟不但頹壞,連塔也傾倒了,佛像在那兒就像在露營似的,風吹雨打的。這時有一個窮女人,一看到這種情形很痛心,就發心要為佛造座廟,為佛像裝金。這個女人雖然發了這種心願,可是她是個很窮的人,於是就各處去要飯化緣買金子。要了十幾年的飯,也就積蓄了很多金子,足夠修廟及鋪金,於是就請了一個冶金師為佛像貼金。金匠見她一片赤誠,便對她有一種好感,於是發心免費出力為佛像舖金。工作完成後,金匠就向她求婚,而且兩人發願生生世世都要做夫婦,一起修道──皈依三寶,出家了道。

大迦葉尊者就是當時的那位冶金匠,因為他過去做窮人的時候,發心為佛像鋪金,所以和他的太太──日後出家為紫金光比丘尼,生生世世身體都有金色的光。

見佛出家,冀度諸有:等到釋迦牟尼佛來到這個世界時,迦葉尊者本來是個老外道,帶著很多的徒弟在那兒修行。但是遇著佛了,覺得自己不行了,所以他那時候雖然已經一百二十多歲,還是拜佛做師父,跟著佛出家,想要教化一切的眾生。

佛於眾中,稱為第一:佛在大眾弟子裏頭,說摩訶迦葉是第一個大弟子。

一日,佛於靈山會上,拈出一枝金色缽羅花示眾:有一天,佛在靈鷲山,拿一枝金色的缽羅花,出示給大家看。

時大眾默然:那時誰也不知道是怎麼回事,都在那兒不知說什麼好了。默然,就是沒講話。惟尊者破顏微笑:惟有迦葉尊者,就在那兒笑起來了。破顏,他本來是很莊嚴、很鄭重其事的,可是這時卻笑起來了。

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他這一笑,佛就說了:「我現在有正法眼藏,這是個涅槃的妙心、不生不滅的,你說它有相嗎?又無相;你說它無相嗎?又有相!所以實相無相,無所不相。這個是不可思議的微妙法門,文字寫不出來的。現在我所教你們的,是教外特別地傳授的,我已經把這種法門傳給大迦葉了!」

復以金縷僧伽梨囑曰,轉授當來慈氏佛:僧伽梨,就是袈裟。又付以佛的袈裟,囑咐他說:「你拿著、保護著它,把它交給將來成佛的慈氏佛。」慈氏,就是彌勒尊佛。

尊者作禮曰,恭依佛敕:摩訶迦葉就向釋迦牟尼佛頂禮,說:「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我要保護這袈裟。」

後尊者以法轉付阿難:以後摩訶迦葉尊者又把這個正法印、正法眼藏轉付給阿難尊者(1)。即持僧伽梨,入雞足山入定:迦葉尊者就帶著這僧伽梨袈裟,轉入雞足山,在那兒入定。雞足山,就在中國雲南。以俟慈氏下生:俟,候著。就在那兒等著彌勒尊佛將來出世。

 

贊曰

破顏微笑,醍醐毒藥:佛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醍醐本來是無上妙味,但是眾生卻看成是毒藥。

金襴袈裟,何處安著:這金襴袈裟,在什麼地方呢?現在在雲南呢!

傳箇甚麼,將錯就錯:究竟傳個什麼?本來什麼也沒有的,這不過只是形式。因為眾生有所執著,所以就執著傳這麼一個東西;根本什麼也沒有的,這叫「將錯就錯」。

殃禍兒孫,龜毛兔角:所以後人都為這個衣缽來爭。本來修道不應該爭的,他們卻在這兒爭起來,給兒孫留著禍患了。那麼真正懂得這個法的有多少呢?就像龜毛兔角。烏龜沒有毛,就言其沒有;兔子也沒有角,所以這就根本是沒有的。

 

或說偈曰

現在講一講我新作的這幾句淺得見不得人的偈頌,給你們聽一聽︰

靈山拈花傳心印:這言其釋迦牟尼佛在靈山拿起一朵花傳心印。他不是隨便拿著花的,而是一種表法,於是就拿起這支花給大家看,看看大家明白不明白?那麼誰都不知道是什麼回事,都莫名其妙、不可思議。

破顏微笑直承擔:惟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就擔當起來了。意思就是他自己把這個責任負起來;負起這個法脈相傳的責任,是因為他明白了,所以這叫「直承擔」。

祖祖法燈照沙界:祖祖相傳這個衣缽,以心印心這個法,是法脈相傳,這叫「法燈不滅」。這個燈光雖然是小,但是傳的地方很多,所以照滿恆河沙世界。

僧僧慧命滿大千:所謂每個僧人的慧命,也就是佛的慧命、法的慧命,也是僧的慧命,遍滿大千世界;世界各國,差不多都有佛法。

金色頭陀袈裟幢:就是摩訶迦葉尊者,他保存著那件袈裟,立起法幢來,將來彌勒尊佛也是繼承這袈裟好成佛。

彌勒尊佛續聖田:當來下生彌勒尊佛,再繼續「佛佛道同」這種聖人的工作。(上人原本念「續聖天」) 這個「天」字,也可以改成「耕田」的「田」字,意思一樣。那麼「天」字,有的時候你們不太懂這意思,所以就改成「田」字,就是將來彌勒尊佛再繼續耕這一塊聖人所要種的田。一般人以為田在地上,那麼用「天」表示這個田,就是象徵天地間都有這種佛法。

摩訶迦葉功勳大:在佛教裏頭,摩訶迦葉尊者的功勞是最大的,誰也不能和他爭第一。佛的金口都許可說他是第一個大弟子,所以他的功勞是最大的。

盡未來際恩無邊:我們這些佛的弟子、佛教徒,就是盡未來際想要報答摩訶迦葉尊者這種恩惠、這種恩澤,也沒有個邊際,我們是報答不完的。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月十五日講解


1見《景德傳燈錄》卷一──
……
《涅槃經》云︰爾時世尊欲涅槃時,迦葉不在眾會。佛告諸大弟子︰「迦葉來時,可令宣揚正法眼藏。」爾時迦葉在耆闍堀山賓缽羅窟,睹勝光明即入三昧,以淨天眼觀見世尊,於熙連河側入般涅槃。乃告其徒曰︰「如來涅槃也,何其駛哉!」即至雙樹間悲戀號泣,佛於金棺內現雙足。爾時迦葉告諸比丘︰「佛已荼毘,金剛舍利非我等事,我等宜當結集法眼,無令斷絕。」乃說偈曰︰
  如來弟子 且莫涅槃
  得神通者 當赴結集
於是得神通者,悉集王舍耆闍堀山賓缽羅窟。時阿難為漏未盡不得入會,後證阿羅漢果,由是得入。迦葉乃白眾言︰「此阿難比丘,多聞總持,有大智慧,常隨如來,梵行清淨,所聞佛法如水傳器無有遺餘,佛所讚歎聰敏第一,宜可請彼集修多羅藏。」大眾默然。迦葉告阿難曰︰「汝今宜宣法眼。」阿難聞語信受,觀察眾心,而宣偈言:
  比丘諸眷屬 離佛不莊嚴
  猶如虛空中 眾星之無月
說是偈已,禮眾僧足,陞法座而說是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說某經教……乃至人天等作禮奉行。」時迦葉問諸比丘︰「阿難所言不錯謬乎?」皆曰︰「不異世尊所說。」迦葉乃告阿難言︰「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聽吾偈言︰
  法法本來法 無法無非法
  何於一法中 有法有不法
說偈已,乃持僧伽梨衣入雞足山,俟慈氏下生。

 

二祖阿難陀尊者

尊者。王舍城人。斛飯王子。佛之從弟也。多聞第一。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欄袈裟外。別傳箇甚麼。迦葉召阿難。尊者應諾。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後迦葉乃告尊者曰。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後尊者轉付法於商那和修。於恆河中流入滅。湧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分身四分。一奉忉利天。一奉娑竭羅龍宮。一奉毗舍離王。一奉阿闍世王。各各造寶塔供養。

贊曰

多聞總持 慧性圓悟 倒卻剎竿 兩手分付
難弟難兄 是子是父 雖然如此 繪事後素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阿難多聞未用功 摩登伽女逞邪風
始知道力少堅固 終被婬室困厥躬
佛頂楞嚴攝還本 文殊師利持救應
結集經藏傳萬古 法門命脈流西東

白話解

尊者,王舍城人,斛飯王子,佛之從弟也,多聞第一:迦葉尊者是第一代祖師,阿難尊者是第二代祖師,他是王舍城的人,斛飯王的兒子,是佛的堂弟。他多聞第一,所有佛說的經典,都是在耆闍堀山由尊者憶誦出,經大眾印證結集而成的。佛所說的法,阿難尊者都記得清清楚楚,永遠不忘,所以阿難尊者的記憶力非常好。

一日問迦葉曰:師兄!世尊傳金 袈裟外,別傳箇甚麼?偶爾有一天,他就問大迦葉尊者:「佛傳這袈裟之外,還另外有什麼傳給你嗎?」

迦葉召阿難,尊者應諾:迦葉就這麼用手召一召阿難,阿難尊者就答應了。

迦葉曰:倒卻門前剎竿著。迦葉說:「你把門前那根旗杆,給我弄倒了它。」

後迦葉乃告尊者曰︰我今年不久留,今將正法付囑於汝,汝善守護。那麼在這以後,迦葉尊者告訴阿難尊者說:「我現在很老了,不願意留在這兒太久的時間。我現在把佛的正法眼藏傳授給你了!你好好地在這兒保護這個正法眼藏。」付囑於汝,就是傳授給你。後尊者轉付法於商那和修:以後阿難尊者,又把正法眼藏傳給商那和修尊者(1)。

於恆河中流入滅,湧身虛空,現十八變,入風奮迅三昧:阿難尊者在恆河裏邊入滅,在那兒圓寂了。他入滅時,不是就那麼死了,而是湧身到虛空裏去,現十八變。證果的人,可以在虛空裏現十八變。這十八變是什麼?就是身上邊出火、身下出水;或者身下出火、身上出水;或者躺在空中、或者坐在空中──就在虛空裏邊遊行自在,現十八種的變化。啊!這時候,又刮大風、又打雷,尊者入風奮迅三昧這種定。

分身四分,一奉忉利天,一奉娑竭羅龍宮,一奉毗舍離王,一奉阿闍世王,各各造寶塔供養:荼毘後,阿難尊者的舍利被分成四份──一份供養到忉利天上,一份供到娑竭羅龍宮裏頭去,又給毗舍離王一份,再一份就給阿闍世王;每一份都是在當地造寶塔供養。

 

贊曰

多聞總持,慧性圓悟:這是說阿難尊者多聞。怎麼叫多聞呢?就是由佛一開始轉法輪,到入涅槃所說的經典,阿難尊者每一句都記得。所以結集經藏的時候,是由阿難尊者和一些大阿羅漢在一起,將經藏結集出來了!這多聞強記,是說他看的書也多、讀的書也多、記憶力也好。總持,是總一切法,能持無量義。尊者得總持三昧,有智慧之性,很圓融,他悟道了。

倒卻剎竿,兩手分付:迦葉祖師叫他把門前那根剎竿弄倒了,之後就把衣缽傳給他了。

難兄難弟,是子是父:說他們師兄弟倆都是很難得的,也不知道誰是兒子?誰是父親?不知道!

雖然如此,繪事後素:雖然是這樣子,這一切法還是空的。「繪事後素」,是說畫完了畫,那紙還是白的;就是一切都是空的。你們誰若學畫畫,就學這種畫!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什麼都沒有的。

 

或說偈曰

阿難多聞未用功:說阿難尊者只是學書,記憶力非常強,所以他多聞第一。可是他不用功修行,雖然他懂得那麼多,都還是口頭禪,沒有真正有所得,所以他「未用功」。

摩登伽女逞邪風:因為他不用功,所以摩登伽女──就是黃髮外道那個女孩子;逞邪風,她就要她母親念一個邪咒,把阿難尊者抓去,把他迷惑了。

始知道力少堅固:這時候,阿難尊者才知道自己道力不夠堅固,沒有真正用功。

終被婬室困厥躬:因為他沒有道力,所以被那個黃髮外道用先梵天咒把他迷住了,在那兒受困。

佛頂楞嚴攝還本:幸虧這時候佛知道了,所以就「頂放百寶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佛說〈楞嚴神咒〉,用這個咒把阿難尊者攝回,救了回來。當時是誰持咒去救他呢?

文殊師利持救應:文殊師利菩薩用這個咒,去把阿難尊者救回來。

結集經藏傳萬古:因為把他救回來了,所以才能把佛的法寶都結集出來。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把佛無論在什麼時候說的經典都誦出,所以每一部都結集出來了,佛法才能流傳萬古直到現在,永遠永遠在這兒沒有斷。

法門命脈流西東:佛教這個法的命脈傳到中國,又傳到西方、東方。所以阿難尊者對佛教的功勞是很偉大的,我們大家都應該記得這一點!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一日講解


1《景德傳燈錄》卷一記載──
……
阿難復念︰「我若偏向一國而般涅槃,諸國爭競,無有是處;應以平等度諸有情。」遂於恒河中流,將入寂滅。是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雪山中有五百仙人,睹茲瑞應飛空而至,禮阿難足,胡跪白言︰「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大慈,度脫我等。」阿難默然受請,即變殑伽河悉為金地,為其仙眾說諸大法。
阿難復念︰「先所度脫弟子,應當來集。」須臾五百羅漢從空而下,為諸仙人出家受具。其仙眾中有二羅漢︰一名商那和修,二名末田底迦。阿難知是法器,乃告之曰︰「昔如來以大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入定而付於我。我今將滅,用傳於汝,汝受吾教,當聽偈言︰
  本來付有法 付了言無法
  各各須自悟 悟了無無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尊者,摩突羅國人也,姓毗舍多,在胎六年,應瑞而生。後出家學仙道,居雪山。因阿難將入滅,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尊者同五百仙人禮阿難足,而跪請曰:「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度脫。」阿難即變恒河為金地,為說大法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轉付於我,我今付汝。」尊者既得法,降二火龍,以建梵宮,轉大法輪。後付法與優波 多,即隱罽賓國象白山,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

贊曰

應瑞而生 轉妙法輪 五百仙眾 惟祖特尊
無端一語 印破面門 降龍伏象 道播乾坤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修仙學道入深山 叩請慶喜望垂憐
五百丹客歸三寶 兩條火龍上九天
正法眼藏付心印 金色頭陀定雲南
祖祖相承無言說 燈燈互映更光前

白話解

尊者,摩突羅國人,姓毗舍多:三祖商那和修(1)是摩突羅國家的人,他的姓是毗舍多。

在胎六年:他也因為和羅睺羅尊者差不多的情形,大約也是堵蛇的洞,或者老鼠的洞,或者其它什麼畜生的洞,憋六天或者六個月,所以他也在胎內住了六年。應瑞而生:他出生的時候,有很多祥瑞的事情發生(2)。

後出家,學仙道,居雪山:後來他就出家了,學的是老道,在雪山那兒修苦行。仙道就是老道。因阿難將入滅,時山河大地六種震動:因為阿難尊者那時候將要入滅了,所以在這個時候,一切地方都有震、吼、擊、動、湧、起這六種的震動。

尊者同五百仙人,禮阿難足,而跪請曰:那時有五百個仙人,跟著商那和修尊者在一起修行,他就向阿難尊者頂禮叩頭,行兩手托足禮,跪到阿難尊者的面前請法,說︰「我於長老,當證佛法,願垂度脫:我在長老您現在要入滅的時候,向長老您學習佛法,將來也成佛。我應該是您的弟子,在您的面前得到佛法,所以請您憐憫我的困苦艱難,度脫我,令我了生脫死。」

阿難即變恆河為金地:在這個時候,阿難尊者就將恆河變為完全都是金地,也沒有水了。這個「變」是一時的,不是永久的,是一種變化相,並不是實在的。所以當時恆河也都黃金為地,天上也就雨曼陀羅花、摩訶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摩訶曼殊沙花;因為六種震動的時候,都有這個境界出現了。那麼阿難為什麼要把恆河都變成金色的地呢?這就是說 ──佛法是不可思議的,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

為說大法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大迦葉,迦葉尊者轉付於我,我今付汝。就為商那和修尊者說正法眼藏這個法︰「以前,佛把正法眼藏傳給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又傳授給我,我現在把這個正法眼藏又傳給你。」

尊者既得法,降二火龍,以建梵宮,轉大法輪:商那和修尊者得到正法眼藏後,就遊化世間來教化眾生。後來到了摩突羅國優留荼林地,這個地方本來是很好的,但是有兩條火龍在這兒佔著,不准其他人來用,所以一造廟,就會被火燒。之後,商那和修尊者把這兩條火龍降伏了,牠們也歸順佛教,尊者就在這地方建造了一座清淨的道場,在那兒弘揚佛法。(3

後付法與優波毱多尊者,即隱罽賓國象白山,現十八變,火光三昧,用焚其身:他以後把這個法傳給優波毱多尊者,然後就隱遁在北印度的罽賓國南方,在那兒的一座象白山。等到圓寂的時候,也現空中十八變,現出火光三昧,把自己焚了。

 

贊曰

應瑞而生,轉妙法輪:商那和修尊者出生時有一種祥瑞,尊者應著這個祥瑞而生到世界,來轉妙法輪。

五百仙眾,惟祖特尊:有五百位仙眾都跟著商那和修尊者一起修行,他們惟獨要去皈依阿難尊者,不皈依旁人。

無端一語,印破面門:無端說了一句話,就印破面門,這是一句印證功夫的話。

降龍伏象,道播乾坤:尊者把火龍降伏了,後來就在象白山隱伏。他這種的道法,傳播到整個天地之間了!乾坤,就是天地。

 

或說偈曰

靈山拈花傳心印:修仙學道入深山:商那和修尊者想要學長生不老的法門,所以就到深山裏邊去修仙,學做道士。

叩請慶喜望垂憐:以後看見阿難尊者將要入滅時,大地六變震動,知道是有聖人在這兒,所以就來叩請「慶喜」,慶喜就是阿難,請阿難尊者度脫他。

五百丹客皈三寶:因為道士服汞煉丹,所以說是「丹客」。他帶著五百個眷屬,也就是五百位徒弟,一起皈依阿難尊者,皈依佛法僧三寶。

兩條火龍上九天:他降伏兩條火龍,令牠們不在人間作怪,都到天上去了。

正法眼藏付心印:阿難尊者把正法眼藏傳給了他,這是一種心印妙法。

金色頭陀定雲南:金色頭陀,就是迦葉尊者;迦葉尊者現在還是在雲南那兒入定。

祖祖相承無言說:這法門是祖祖相承的一個法門;沒有一定說怎麼樣念什麼咒、說個什麼話,沒有的!就是以心印心,這叫付心印法門,沒有什麼可說的。

燈燈互映更光前:就是互相輝映;互相輝映,就更增加這光明,所以說「更光前」,比以前那個光更光明了。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二日講解


1有關商那和修尊者名字的由來,見《佛祖統記》──
……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王舍城長者也。過去世為商主,路見辟支佛身嬰重病,即為求藥治療。見其衣極弊惡,奉妙氈衣。
辟支佛言:「此商那衣,以此出家成道,故當著此而入滅也。」即飛空作十八變,便取涅槃。
商主悲哀,積諸香木,闍維舍利,起塔供養。願我來世,功德威儀及以衣服,如今無異。由斯願力,於五百世身中陰,恒服此商那衣。最後身,衣從胎俱出,隨身增長,出家變為法服,具戒變為九條;因名商那和修。 (按《西域記》載:梵衍那國,度雪山東有伽藍,藏商那九條衣縫赤色。商那入滅,留此袈裟。謂弟子曰:「法盡之後,方乃變壞。」今已少損矣。)

2《景德傳燈錄》記載──
第三祖商那和修者……父林勝,母憍奢耶,在胎六年而生。梵云「商諾迦」,此云「自然服」,即西域九枝秀草名也。若羅漢聖人降生,則此草生於淨潔之地。和修生時,瑞草斯應。

3《景德傳燈錄》記載──
昔如來行化至摩突羅國,見一青林枝葉茂盛,語阿難曰︰「此林地名優留荼,吾滅度後一百年,有比丘商那和修,於此地轉妙法輪。」後百歲果誕和修,出家證道,受慶喜尊者法眼,化導有情。及止此林,降二火龍,歸順佛教,龍因施其地以建梵宮。

四祖優婆毱多尊者

尊者,吒利國人也,姓首陀。年十七,投三祖出家。祖問:「汝年幾何?」答曰:「十七。」祖曰:「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答曰:「師髮已白,為髮白耶?心白耶?」祖曰:「我髮白,非心白也。」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祖知是法器,遂為落髮受具。告之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斷絕。」尊者得法已,隨方行化,魔宮震動,波旬愁怖。後得提多迦已,遂踴身虛空,呈十八變,復坐,跏趺而逝。

贊曰

身性十七 有何交涉 降伏波旬 全憑渠力
震動魔宮 了無倫匹 巍巍堂堂 光舒化日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幼時出家遇祖傳 抖擻精神忘睡眠
身性十七多言說 髮心白耶乃戲談
機教相扣契真理 師資道合演妙玄
法本流遍三千界 十方普化續絕詮

白話解

尊者,吒利國人也,姓首陀:從釋迦牟尼佛算起來,優婆毱多尊者是第四代祖師,他生在印度一個叫吒利國的地方,姓首陀。

年十七,投三祖出家:他十七歲的時候,跟著商那和修尊者出家。

祖問︰汝年幾何?第三祖就問他:「你多大年紀了?」

答曰:十七。他答說:「我十七歲了!」

祖曰: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第三祖又說:「你是身體十七嗎?還是你自性十七呢?」

答曰:師髮已白,為髮白耶?心白耶?這個「師」,就是指商那和修尊者。優婆毱多尊者就回答說:「您的頭髮都白了!是您髮白呢?還是心白呢?」就這麼樣,他不答他是年十七或者性十七;反問三祖:「您髮已經白了,那麼是您髮白嗎?還是您心裏白呢?」你看!

祖曰:我髮白,非心白也。三祖反而答覆說︰「是我頭髮白了,我心沒有白啊!」

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耶。優婆毱多尊者就說:「我的身體是十七,可是我的性沒有一個十七。」

祖知是法器,遂為落髮受具:三祖知道這個人是不錯的,有點智慧,即刻就把他頭髮給剃了,再給他受具足戒。

告之曰:昔如來以無上法眼,付囑迦葉,展轉相授,而至於我。我今付汝,勿令斷絕:三祖就告訴他:「從前釋迦牟尼佛,以沒有再比這個高上的法眼,付囑給迦葉尊者,一代一代傳下來,直到現在傳給我。我現在再把這個法傳給你(1);你將來要傳出去,不要讓它斷絕。」迦葉尊者這個「葉」字應該劃去聲圈,讀迦葉(音「社」)。展轉,就是一代一代傳下來。

尊者得法已,隨方行化:尊者得法之後,到處去教化眾生,度化很多眾生(2),所以魔王就害怕了。魔宮震動:若真有一個修道的人,天魔的宮殿就常常動的,他們在那兒都不安。為什麼天魔要破壞人修道?就因為若有真修道的人,他那個地方就不平安了!這是兩股力量:若魔的力量勝了,那麼佛的力量就低了;若佛的力量勝了,那魔的力量就低了。所以若好人多,壞人也就少了;若壞人多,好人也就少了。萬佛聖城裏都是學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所以好人就多,那兒的空氣就和外邊的空氣完全不同的。你到了萬佛聖城裏頭,就知道萬佛聖城的這種好處了。

波旬愁怖:魔王波旬就害怕了,「喔!怎麼回事啊?」就好像人怕地震似的,害怕起來,想盡辦法用其魔力來破正法,可是優婆毱多尊者有修行,有真正禪定的功夫,所以就把魔王降伏,皈依三寶了。(3

後得提多迦已,遂踴身虛空,呈十八變,復坐,跏趺而逝:以後四祖優婆毱多尊者遇到提多迦尊者,就把法傳給他。傳法之後,就往上一跳,跳到虛空中去,在空中現十八變──在空中躺著、在空中坐著、在空中站著,在空中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等等,有十八種的變化。然後他又回到這個世界,結跏趺坐,就圓寂了。

 

贊曰

身性十七,有何交涉:身十七和性十七,有什麼關係?這真是沒有事情找事情來幹,沒有話找話來說。為什麼要問是身十七,還是性十七?這麼多此一舉,真是多餘的呢!這表示「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降伏波旬,全憑渠力:他能降伏惡魔王,這都是靠他的力量。他的力量很大的,因為他修行、真用功,所以魔王波旬就恐怖了。

震動魔宮,了無倫匹:他能使魔宮震動,誰也比不了他。

巍巍堂堂,光舒化日:巍巍然,是大的樣子;堂堂,是光明磊落的樣子。堂堂正正的,沒有一點的私己,不自私、不自利、不爭、不貪、不求、不打妄語,這是巍巍堂堂。你看!這種的作風,是沒有人可比的。他放出的光,就像太陽光一樣的!

 

或說偈曰

幼時出家遇祖傳:這是說他年輕時,十七歲就出家了!「遇祖傳」,遇著第三祖商那和修尊者。

抖擻精神忘睡眠︰優婆毱多尊者遇到商那和修尊者,這是很幸運的,所以他就修頭陀行。「抖擻精神」是頭陀行。頭陀,就是抖擻;精神,就是很少睡眠的。忘睡眠,他常常很用功、很精進的,都不睡覺。不是在佛前拜拜佛,趴到地上就呼嚕睡著了;醒的時候,說:「哦!世界又過了幾十年吧?」

身性十七多言說:這還要問嗎?你身十七、性十七?這沒有意思啊!誰不知道這個!這還要問嗎?這個三祖真是!我若在那個地方,我就打他兩個嘴巴子!那真多餘的。所以這個小孩子也很聰明的,他不答覆這個問題,就像沒聽見似的。等三祖問完了,他又提出一個問題來。

髮心白耶乃戲言:說:「師父您頭髮已經白得這樣子,究竟您是頭髮白了?還是心裏白了呢?」哎!你看,這個小孩就這麼滑稽、這麼調皮,所以叫「乃戲言」──這都是講笑話嘛!這有什麼實在的?誰不知道頭髮白了,心沒有白啊?誰都知道,這還用問嘛?你說,這不是多餘的?是不是在那兒講笑話呢?可是,雖然講笑話,這叫「打機鋒」、「鬥機鋒」。那麼你來一招,他也回一招;你上邊打一拳,他下邊就給你一隻腳彈過去了。懂嗎?這是耍花招呢!你記得啊,我若再問你什麼,你也耍個花招來給我看看對不對!

機教相扣契真理:機教相扣,這是怎麼樣呢?就是對機說法。雖然說,講笑話是多餘的,但是這也就互相看看你的太極拳打得怎麼樣?他的少林拳打得怎麼樣?就要拿出來看一看!這拿出一看,說這樣子是對的,所以知道他是法器了,這叫「機教相扣」,正對機了。「契真理」,契合那個真理了!雖然是講笑話,但是這裏頭有一種很深的妙理存在著。他知道這個,所以這個時候,就──師資道合演妙玄:師父和徒弟就叫「師資」;「道合」,這個道相合了。「演妙玄」,就演出傳佛心印的心印法門,「好了!我把我這個作戲的方法告訴你了,傳給你了!」就演這個妙玄,知道了嗎?

法本流遍三千界:這是法的根本,流遍到三千大千世界,都不離這個法,所以叫「法本」。

十方普化續絕詮:繼續這種將要斷絕的法門。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五日講解


1三祖付四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非法亦非心 無心亦無法
  說是心法時 是法非心法

2《付法藏因緣傳》記載──
優婆毱多……如是化度無量眾生,皆悉獲得阿羅漢果。其得道者,一人一籌;籌長四寸,滿一石室;室高六丈,縱廣亦爾。於是名稱滿閻浮提,世皆號為「無相好佛」。

3《景德傳燈錄》記載──
……
尊者十七出家,二十證果。隨方行化,至摩突羅國,得度者甚眾。由是魔宮震動,波旬愁怖,遂竭其魔力以害正法。尊者即入三昧,觀其所由。波旬復伺便,密持瓔珞,縻之於頸。
及尊者出定,乃取人、狗、蛇三屍化為華鬘,軟言慰諭波旬曰︰「汝與我瓔珞,甚是珍妙;吾有華鬘,以相酬奉。」波旬大喜,引頸受之,即變為三種臭屍蟲蛆壞爛。
波旬厭惡,大生憂惱,盡己神力,不能移動。乃升六欲天告諸天主,又詣梵王求其解免。彼各告言︰「十力弟子所作神變,我輩凡陋,何能去之?」波旬曰:「然則奈何?」梵王曰:「汝可歸心尊者,即能除斷。」乃為說偈,令其迴向曰:
  若因地倒 還因地起
  離地求起 終無其理
波旬受教已,即下天宮,禮尊者足,哀露懺悔。毱多告曰︰「汝自今去,於如來正法更作嬈害否?」波旬曰:「我誓迴向佛道,永斷不善。」毱多曰:「若然者,汝可口自唱言歸依三寶。」魔王合掌三唱,華鬘悉除。乃歡喜踊躍,作禮尊者,而說偈曰:
  稽首三昧尊 十力聖弟子
  我今願迴向 勿令有劣弱

五祖提多迦尊者

尊者,摩伽陀國人也。生時,父夢金日照曜天地。長遇四祖,求出家。祖曰:「汝身出家,心出家耶?」答曰:「我求出家,非為身心。」祖曰:「不為身心,誰復出家?」答曰:「夫出家者,無我我故,即心不生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諸佛亦然。心無形相,其體亦然。」祖曰:「汝當大悟,心自靈通。」即為剃度受具,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行化至中印土,轉付法與彌遮迦。乃踴身虛空,作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贊曰

心非生滅 欲隱彌彰 法非常道 好肉剜瘡
夢中說夢 家醜外揚 火光三昧 雪上加霜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父夢金日祖降生 不迷本性覓離塵
無我出家非異滅 有願脫俗斷苦因
與佛為鄰思齊聖 同師護教正法興
火光三昧焚幻體 魔宮震動鬼神驚

又偈贊曰 宣公上人作

世俗煩惱三界家 夢幻泡影與空花
身心解脫離分別 長短圓融泯剎那
荷擔如來傳大業 高懸祖印照昏麻
臨行示現火光定 自在神通妙無涯

白話解

尊者,摩伽陀國人也,生時,父夢金日照曜天地:第五祖是提多迦尊者,他是摩伽陀國的人。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金色的太陽照耀著天地。(1

長遇四祖,求出家:等他長大了,就遇著第四祖優婆毱多尊者,他向四祖要求出家。

祖曰︰汝身出家?心出家耶?四祖對他說:「你是身想要出家呢?還是心想要出家?」

答曰:我求出家,非為身心。他說:「我就是來求出家,也不是身出家,也不是心出家,不是為著身心出家。」

祖曰︰不為身心,誰復出家?四祖就問他說:「你不是為著身心,不是身出家、心出家,那麼究竟誰出家呢?」

答曰:他就答覆說︰「夫出家者:怎麼叫出家呢?出家,有的出煩惱家,有的出紅塵家,有的出生死家,有的出牢獄家。出家的人,無我我故:沒有我,也沒有一個我所有;若沒有我了,又怎麼會有身、心呢?即心不生滅:就是在心上,也是不生不滅。心不生滅,即是常道:這個心也不生、也不滅,這就是真常之道,一個經常不變的道。諸佛亦然︰諸佛就是這樣子,也是心不生不滅。心無形相:這個心沒有個形象,也不是青黃赤白黑,也不是長短方圓。其體亦然:心的體性也是這樣子,也沒有個形象。」

祖曰:汝當大悟,心自靈通。四祖就說:「你將來應該會開大悟的;你開悟的時候,心裏是很明白的,自然就靈通了!」

即為剃度,受具,付以大法:於是就把他頭髮給剃了,為他授具足戒,然後傳與他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的大法(2)。

尊者得法已,行化至中印土,轉付法與彌遮迦:尊者得傳法之後,在中印度那個地方,又把這個法傳給第六祖彌遮迦尊者。

乃踴身虛空,作十八變,入火光三昧,自焚其身:隨著他就跳到虛空,作十八種的變化。十八變,就是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在虛空又站著、又坐著、又在那兒躺著,現出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又入火光定,用火光三昧,就把自己燒了。

 

贊曰

心非生滅,欲隱彌彰:心是不生不滅的,你要是想把它藏起來,那麼就會更彰明了。隱,是把它藏起來。彌彰,就更露出來。

法非常道,好肉剜瘡:這個法,沒有一定的常道。「好肉剜瘡」,你不要在好肉上來治這個瘡,這言其我們人的自性和佛是一樣的,你要是勉強造作,就好像在好肉上剜瘡一樣的。

夢中說夢,家醜外揚:你在夢裏頭又在說夢,就好像把家裏不好的事情到外邊說。家醜,是說我們人都是在夢裏頭還在說夢,這一切都是鏡花水月,沒有什麼是真實的,你所說出來的,都是不合乎法的!

火光三昧,雪上加霜:入這個火光定,好像雪上又加上霜一樣的。

 

或說偈曰

父夢金日祖降生:這位祖師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夢見一個金色的太陽,那麼他就出生了。這大約也有八卦(好說話)!中國的「八卦」,多半是從印度傳來的,印度人也大約很八卦的,作個夢就各處講。所以他父親就說他昨天晚間夢見一個金的太陽,然後這位祖師就出生了。

不迷本性覓離塵:他的本性沒有迷,所以就找方法想要離開這個紅塵。

無我出家非異滅:出家就要無我了。什麼無我呢?就是沒有貪名的心,沒有貪利的心,沒有貪財、貪色,這財、色、名、食、睡都沒有我的分了,出家去了!「非異滅」,出家是要學這個不生不滅的法門,要學「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離開生滅法。

有願脫俗斷苦因:他這也是往昔所發的願,要童真入道、要出家,想要把苦因都斷了。

與佛為鄰思齊聖:他修行;修行,就與佛為鄰。「思齊聖」,他想要和諸佛同體,和諸佛一樣的;聖,也就是佛。

同師護教正法興:同他的師父──也就是第四祖,護持佛教,興隆正法,令正法眼藏、涅槃妙心,繼續不斷。

火光三昧焚幻體:等他臨終的時候,入火光三昧,把自己這個假的身體給燒了。幻體,就是一個幻化的四大假合之身體。

魔宮震動鬼神驚:這時候,天魔外道的魔宮都震動了!鬼神都很害怕,知道現在世界上又有證果的聖人了,所以他們就害怕。

 

又偈贊曰

世俗煩惱三界家:出家,就是出世俗家、煩惱家、三界家這三個家。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

夢幻泡影與空花:我們的人生,就好像夢幻泡影和空花一樣。

身心解脫離分別:你若能身心都得到解脫,沒有分別了。

長短圓融泯剎那:那麼剎那的時間也沒有了,也沒有一個長時間,也沒有短時間。

荷擔如來傳大業:五祖荷擔如來的法,傳承這個偉大的家業。

高懸祖印照昏麻:高高地懸起祖師的這個心印,「照昏麻」,照著這個昏迷的和麻醉的眾生。

臨行示現火光定:他臨走的時候,示現火光三昧。

自在神通妙無涯:這種自在和神通奧妙,是沒有一個邊際。

 

──宣公上人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十二日講解


1:《景德傳燈錄》記載──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摩伽陀國人也。初生之時,父夢金日自屋而出,照耀天地;前有大山,諸寶嚴飾,山頂泉涌,滂沱四流。後遇毱多尊者,為解之曰︰「寶山者,吾身也。泉涌者,法無盡也。日從屋出者,汝今入道之相也。照耀天地者,汝智慧超越也。」尊者本名「香眾」,師因易今名焉,梵云「提多迦」,此云「通真量」也。提多迦聞師說已,歡喜踊躍,而唱偈言:
巍巍七寶山 常出智慧泉
迴為真法味 能度諸有緣
毱多尊者亦說偈曰:
  我法傳於汝 當現大智慧
  金日從屋出 照耀於天地
提多迦聞師妙偈,設禮奉持。

2:四祖付五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心自本來心 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 非心非本法

 

六祖彌遮迦尊者

尊者,中印土人。初學仙法,因五祖至彼國,尊者瞻禮,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仙人授我仙法,師逢佛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祖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捨邪歸正,以入佛乘?」尊者曰:「今幸相遇,非宿緣耶?願師慈悲,令我解脫。」祖即與剃度授具,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遊化至北天竺國,付法與婆須密。即入師子奮迅三昧,踴身高七多羅樹,卻復本座,化火自焚。

贊曰

一悟宿因 脫盡知解 歸正捨邪 兩彩一賽
師子奮迅 是何三昧 千古悠悠 清風遍界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學仙學佛雖殊途 時節因緣待成熟
偶然相逢原宿定 歷劫分散未盡疏
一旦契合全道果 萬古常融是真如
吾輩為何無感應 凡心難斷沉愛湖

白話解

尊者,中印土人,初學仙法:六祖彌遮迦尊者,是中印度人,起先他學出玄入牝,修神仙的法門,當時他是八千個仙人中的上首。

因五祖至彼國,尊者瞻禮曰:昔與師同生梵天,我遇仙人授我仙法;師逢佛子,修習禪那,自此報分殊途,已經六劫。因為五祖到他的國家去,彌遮迦尊者就向他頂禮,說:「我往昔和師父您一同往生到大梵天上。後來我遇到阿私陀仙人,傳給我修仙的法門;師父您就遇著佛的弟子,修習禪定。由此,我們兩個人就生了死、死了生,走的路不一樣,受的果報也不一樣了!已經有六劫這麼長的時間了。」殊途,就是走的路不一樣。

祖曰:支離累劫,誠哉不虛!今可捨邪歸正,以入佛乘。五祖就說了︰「你說的話是真的!我們分別那麼多劫了。現在你可以捨你那個邪道,歸正道,入到佛乘來了。」支離累劫,就是分別那麼多劫了。

尊者曰︰今幸相遇,非宿緣耶?願師慈悲,令我解脫。彌遮迦尊者就說:「我們現在很幸運地相逢了,這豈不是往昔的緣呢?以前阿私陀仙人就已經為我授記說︰『六劫後,你會遇到你以前的同學,度你獲得無漏果。』願師父您發慈悲,令我也得到解脫。」

祖即與剃度,授具足,付以大法:五祖提多迦尊者就馬上為他剃度,授具足戒,傳給他佛的心印法門(1)。

尊者,得法已,遊化至北天竺國,付法與婆須密:六祖得法之後,就各處教化眾生,遊化至北天竺時,付法給婆須密尊者。

即入師子奮迅三昧,踴身高七多羅樹,卻復本座,化火自焚:然後就入到師子奮迅三昧,踴身虛空,跳得有七多羅樹那麼高;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用三昧真火──這個定火,把自己燒了。

 

贊曰

一悟宿因,脫盡知解:彌遮迦尊者一悟到往昔的這種因緣後,就沒有一個普通的知,和一個普通的見解了。

歸正捨邪,兩彩一賽:他皈依正教,捨棄邪教,這「兩彩一賽」,就是把佛教和道教兩樣一比較。

師子奮迅,是何三昧:這個師子奮迅,是什麼三昧呢?

千古悠悠,清風遍界:千古這麼長的時間,這個祖師的清風,還是周遍法界。

 

或說偈曰

學仙學佛雖殊途:學仙、學佛,這兩條道路雖然不同,但是──

時節因緣待成熟:時候到了,他跑路跑得遠、跑得夠了,又會跑回來了!所以時節因緣有成熟的時候,他還是一樣回來。

偶然相逢原宿定:五祖和六祖兩個人相見,這都是宿世有因緣,都有一定的。

歷劫分散未盡疏:雖然分散了好幾個大劫,但是他們還是認識,還是自己知道自己。

一旦契合全道果:一旦兩個人相合,道果就都修成了。

萬古常融是真如:萬古常融的就是這個真如自性。

吾輩為何無感應:我們為什麼不成道呢?

凡心難斷沉愛湖:因為我們這個凡心不容易斷,總在情愛的湖裏頭轉,在那裏邊游泳。

 

──宣公上人一九七七年十一月十三日講解


1五祖付六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通達本心法 無法無非法
  悟了同未悟 無心亦無法

七祖婆須密尊者

尊者,北天竺國人也。因六祖遊化,見尊者手持酒器,逆而問曰:「師何方來?欲往何所?」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尊者曰:「識我手中物否?」祖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尊者曰:「師識我否?」祖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後為披薙圓戒,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後付法於佛陀難提,即入慈心三昧。復起,示眾曰:「我所得法,而非有故。若識佛地,離有無故。」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

贊曰

雲呈祥瑞 金色晃燁 手持觸器 歸源路直
現慈心相 膠盆拈出 說法示眾 胡餅呷汁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十四日

北天竺國生聖人 手持觸器問前因
從自性來無所去 識即非我有何人
慈心正定聽去入 悲光遍照滿乾坤
金色蓮華接學者 摩訶般若秘靈文

白話解
編按:此篇原稿遺失,故由弟子補白話解。

尊者,北天竺國人也:第七祖,名字叫婆須密,是北天竺國的人。他常常穿著潔淨的衣服,手拿著酒器,遊行街里,或者吟誦,或者長嘯,所以人們都認為他是個狂人。

因六祖遊化,見尊者手持酒器:第六祖彌遮迦者尊者,本來是中印度的人,得法後,就四處遊化教導眾生。有一天,他來到了北天竺國(北印度),看到城牆上避箭的短牆上,佈滿金色的祥雲,瑞氣騰空,忍不住贊歎說︰「哦!這是道人的氣,這兒一定有聖人可以繼承我的法脈!」於是就進城了。進城後,六祖見到尊者手上拿著一個酒器,在街里遊行。

這時,婆須密尊者一見到六祖,就逆而問曰︰師何方來,欲往何所?逆,就是迎上前去。他就迎上前去問六祖︰「師父,您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又要到什麼地方去呢?」祖曰:從自心來,欲往無處。六祖回答︰「我從自性來,沒有一個去處。」尊者曰:識我手中物否?他又問︰「您認識我手中的東西嗎?」

祖曰︰此是觸器,而負淨者。六祖就說了:「這是一個髒的容器;雖然是個不潔的器皿,但是裏頭裝的卻是乾淨的東西。」觸,就是骯髒不潔。

尊者曰:師識我否?婆須密尊者又說:「那師父您認識我嗎?」

祖曰:我即不識,識即非我。六祖就說了︰「我不認識你啊!我怎麼會認識你呢?我若認識你的話,那個就不是我了!」又說︰「你說說自己的名字姓氏吧!我會告訴你過去的因緣。」婆須密尊者就回答︰「我從無量劫以來,乃至於生到這個國家,姓頗羅墮,名字叫婆須密。」

六祖就說︰「我的師父提多迦尊者曾經說過︰佛住世的時候,有一次遊化來到了北印度,告訴阿難尊者說︰『我滅度三百年後,這個國家會有一聖人出世,姓頗羅墮,名婆須密,而他將是第七代祖師。』你看!世尊早就為你授記了,所以你應該出家。」於是婆須密尊者就放下酒器,頂禮六祖,側立一旁說︰「我回想起在過去無量劫中,曾經是一個施主,當時我供養寶座給一位佛,那位佛就為我授記說︰『你將來會於賢劫釋迦牟尼佛的法中,宣揚傳播聖教。』這與師父您現在所說的,正相符合,請您度脫我出離生死吧!」

後為披薙圓戒,付以大法:所以六祖就為他落髮出家,再為他授具足戒,並且傳給他以心印心的法,囑咐他勿令正法斷絕,其傳法偈如下:

  無心無可得 說得不名法
  若了心非心 始了心心法

尊者得法已,行化至迦摩羅國,廣興佛事,後付法與佛陀難提:婆須蜜尊者得法以後,遊方行化到了迦摩羅國,到處傳揚佛法。以後就在這個國家,把心印的法傳給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即入慈心三昧,復起,示眾曰:八祖受印證之後,婆須密尊者就入慈心三昧的這種定,又出定,對大眾說︰

我所得法:我所得到的這種法,而非有故:並不是有個「有」的緣故,不是有所得。若識佛地:你若是識得佛的境界了,離有無故:那是因為你離開了「有」和「無」──也沒有一個「有」,也沒有一個「無」了。

語已,還入三昧,示涅槃:婆須密尊者說完後,又再入定,就圓寂了。

 

贊曰

雲呈祥瑞,金色晃燁:這個雲呈現一種很吉祥的瑞氣,把天空照得一片光亮亮的金色。

手持酒器,歸源路直:他手上拿著一個酒器;拿著個酒器,這也是一種表法。「歸源路直」,回家的路很直接的;這是說他認識本來面目了,不會迷途了。

現慈心相,膠盆拈出:他入慈心三昧,示現一個慈心的相;「膠盆拈出」,就好像從膠盆中拿出來似的。

說法示眾,胡餅呷汁:他給大眾說法開示,「胡餅呷汁」,就好像從燒餅裏頭吸出來糖汁一樣。

 

或說偈曰

北天竺國生聖人:北天竺國出了一個聖人,這是說七祖婆須密尊者。

手持觸器問前因:他手上拿著一個酒器,來請問六祖他前世的因緣。

從自性來無所去:六祖跟他說:「我從自性來,沒有一個去處。」

識即非我有何人:我若認識你的話,那個就不是我了!不是我,又是誰呢?這就是叫他去參去。

慈心正定聽去入:婆須密尊者得到慈心的正定,他出定入定是平常事。

悲光遍照滿乾坤:他那個慈悲的光照滿了大地。

金色蓮華接學者:佛於靈山會上,拈金色蓮花示眾,大眾默然,唯有金色頭陀──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就將正法眼藏,傳給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又傳給二祖阿難尊者,這法脈一代一代流傳下來,接引後學。

摩訶般若秘靈文:這以心印心,秘而不宣的大智慧法門,是天地的靈文、天地的正氣,妙不可言!

八祖佛陀難提尊者

尊者,迦摩羅國人也。頂有肉髻,辯才無礙。初見七祖論義,祖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尊者知祖義勝,心即欽服,曰:「吾願求道,霑甘露味。」祖遂與剃度授具,付以大法,偈曰:「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尊者得法已,領眾行化至提伽國,轉付法於伏馱密多,即現神變,卻復本座,端然示寂。爾時眾建寶塔,葬其全身。

贊曰

論即非義 一語便了 廓徹靈源 撒卻珍寶
甘露門開 三更日杲 今之古之 清光皎皎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頂生肉髻示真源 隨形相好願力堅
無礙辯才深般若 大開圓解義論玄
心同虛空超法界 量包宇宙入微先
即現神變還本座 三更杲日似明天

白話解

尊者,迦摩羅國人也:第八祖,名字叫佛陀難提,是印度迦摩羅國的人。

頂有肉髻,辯才無礙:這他一生來,頂上就有個肉髻。你看他這個像,頂上有個肉髻,有個肉糾糾。他無論和誰講話,誰都講不過他,他一定勝利。

初見七祖,論義:這他一開始去見七祖婆須密尊者,就到那兒和七祖論義。論義,就是大家談論義理的意思。這是沒有「言」字邊的「義」,不是「議論」。

祖曰:仁者,論即不義,義即不論,若擬論義,終非義論。這七祖就對他說了:仁者!你一論,就不是真義了。「義即不論」,你若是真有義的時候,是不可以論的。「若擬論義」:你若是想一想,想來研究這個真正的道理的話。「終非義論」:你就沒有真理了。這個「義」,是真正的真理;前面的「擬論義」,就是你若想來說真理的話。

尊者知祖義勝,心即欽服:這這位佛陀難提尊者,知道七祖的道理比他高了!因為那個真正的道理,你說不出來的,所以心裏很佩服七祖的。曰:吾願求道,霑甘露味。說︰「我願意現在向祖師求道,我想要得到這個甘露法味。」祖遂與剃度,授具,付以大法:七祖當時就給他剃度,授具足戒,傳給他心印的大法。偈曰:又給他說一首偈頌: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這心和虛空是一樣的,我現在指示你這個虛空的法。

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這你證得虛空這個境界的時候,「無是無非法」,這才是沒有什麼義可議論的了。

尊者得法已,領眾行化,至提伽國,轉付法與伏馱密多:這尊者得法之後,就領眾遊方行化,來到了提伽國,又將此心印法門傳給第九祖伏馱密多尊者。即現神變,卻復本座,端然示寂:然後就即刻現出神通變化,踴身虛空,現十八變後,又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就在那兒跏趺而坐,往生了。爾時眾建寶塔,葬其全身:當時大家給他建個寶塔,把他的全身葬在那兒。

 

贊曰

論即非義,一語便了:「你若討論討論,或者研究研究,那就沒有真理了。」七祖就這麼說一句話,八祖就開悟了。

廓徹靈源,撒卻珍寶:已經明白本來的面目,已經開悟了。「撒卻珍寶」,把珍寶都不要了。

甘露門開,三更日杲:甘露法門都開了。「三更日杲」,三更就是半夜。雖在晚間,但好像太陽出來了。這是一個譬喻,是說晚間你放光,有一種光明的境界,好像天明了。

今之古之,清光皎皎:現在是這樣子,古來也是這樣子,這種清淨光明,非常的明亮。

 

或說偈曰

又一個人沒有事情來找事幹,又說了一個很粗的偈頌。就是──

頂生肉髻示真源:頂上肉髻,就是指示他是個有來歷的;他來頭很大,是從佛那兒來的,他是有根基的人。

隨形相好願力堅:他這相好,也是指這個肉髻;這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中的一部份。「願力堅」,他往昔發的願力,決定不撤回去;他發的願力,就是要常常這樣。

無礙辯才深般若:他有無礙的三昧辯才,有很大的智慧。

大開圓解義論玄:他大開圓解了,所以他和七祖那時候互相議論,這是很妙的。七祖告訴他論即非義,義即非論,擬議即非義,也就是說「論即不義,義即不論」。「義論玄」,他所說的這種義,是很玄妙的。

心同虛空超法界:你心裏像虛空似的,甚至於超出法界那麼大。

量包宇宙入微先:你心量大到把整個宇宙都包含了,又可以入到一粒微塵那麼地小。「入微先」,這是偈頌的一個順韻,他可以先入到微塵裏,就是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也就是《華嚴經》入到一粒微塵裏頭的境界。

即現神變還本座:他即刻在虛空裏現出這個神變,然後又坐到他自己的本座上。

三更杲日似明天:雖是三更,但卻像太陽出來似的,把三更照得好像天明一樣。這不是「明天」,是「似明天」。

 

──宣公上人一九七八年三月一日講解

九祖伏馱密多尊者

尊者,提伽國人。年已五十,口未嘗言,足未曾履。一日,見八祖所說:「真吾弟子!」尊者即起禮拜問曰:「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祖曰:「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尊者聞偈已,便行七步。祖曰:「此子昔曾值佛發願,慮父母難捨,故不言不履耳!」長者遂捨出家。祖乃薙落授具,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至中印土行化,轉付法於難生。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

贊曰

語未出口 言滿天下 足未出戶 虛空遍跨
尊貴不居 佛祖並駕 周行七步 已成話欛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

不言不履乘願來 椿萱難捨體親懷
孝身孝心孝本性 敬師敬祖敬佛臺
獨具異稟擇法眼 巧遇良範識英才
一言喚醒真弟子 手舞足蹈嘆奇哉

白話解
編按:此篇原稿遺失,故由弟子補白話解。

尊者,提伽國人,年已五十,口未嘗言,足未曾履:九祖伏馱密多尊者,姓毗舍羅,是提伽國的人;提伽是古代印度的一個國名。他活到五十歲的時候,嘴巴沒講過話,也不走路。他是不是真的不會說話、不會走路?他這是因為前生的修行,不受世間的這個染污法,所以他腳不會用來到處去串門子,嘴巴也不會去說是說非的。

一日,見八祖所說真吾弟子:當第八祖佛陀難提尊者率領徒眾,行化到提伽國城,接近毗舍羅家時,見到屋頂上白光沖騰,就告訴他的徒眾說:「這戶人家一定有聖人,他口不說話,是真正大乘的根器;腳不行道路街衢,因為知道一走路就是觸到污穢。」八祖說完這話後,毗舍羅長者就出來了,頂禮八祖,並請八祖進入他家。他問八祖有什麼需要幫忙,八祖說:「我需要一個侍者。」毘舍羅長者就指著伏馱密多說:「我這個孩子,名叫伏馱密多。今年已經五十歲了,可是從來不開口講話,腳也不碰到地上,他合適當您的侍者嗎?」八祖就說:「如果他就像你所說的,這真是我的一個好徒弟啊!」

尊者即起禮拜,問曰:這時伏馱密多尊者一聽,馬上站了起來,向八祖頂禮;不但站了起來,也開口說話了。你們看!他這真是求法很恭敬的。他問八祖:「父母非我親,誰是最親者:如果父母不是我親近的人,那麼誰才是我最親的人呢? 諸佛非我道,誰是最道者:如果諸佛不是能引導我的,那誰才是最能傳我道的人呢?」

祖曰:八祖就說:「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你說的話若是和心是接近的,也就是說你若心口如一了;那麼父母也比不上這個那麼親近的。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你的行為若是與道合一了,那麼你的道心也就是諸佛的心了。」

尊者聞偈已,便行七步:伏馱密多尊者聽八祖唸這麼一首偈之後,就也能走了;一走,走了七步。這走七步是「八相成道」之一的「出胎」,諸佛都是一生下來就走七步的。他雖然不是才出生,但是以前他不走路,所以他現在也是一落地行走,就走了七步(1)。

祖曰:此子昔曾值佛發願,慮父母難捨,故不言不履耳。八祖說:「這個孩子在從前曾遇到過佛。他就發願要出家修行,不受染污。可是他憂慮父母捨不得他,所以才不說話,也不行走。」

長者遂捨出家:聽八祖這樣一說,他父親就捨不得也得捨了,於是乎,許可他出家修行去。

祖乃薙落,授具,付以大法:八祖就給他落髮,又傳授他具足戒,把心印的法門傳給他(2)。

尊者得法已,至中印土行化,轉付法於難生:尊者得法之後,就各處去弘揚佛法,到中印土這地方時,又把法傳給難生。難生就是十祖脅尊者本來的名字,因為他很難生的,住在母胎裏頭六十年才生出來。

即入滅盡三昧,而般涅槃:以後九祖就入滅盡無餘的這個定,入涅槃了。

 

贊曰

語未出口,言滿天下:他雖然尚未說話,可是他的話已經充滿天下。這言其說法與道是相應的,是正確的。

足未出戶,虛空遍跨:他雖然尚未走路,可是他的腳已經跨遍虛空了。這言其道心與佛心同樣是盡虛空、遍法界的。

尊貴不居,佛祖並駕:他是很尊貴的,可是他不執著這個,一點也不驕傲自滿。他的功德可以和佛祖並駕齊驅了。

周行七步,已成話欛:他這麼走了七步,這故事已經成為佛教一個公案,一個美談了!話 ,就是話柄。

 

或說偈曰

不言不履乘願來:他雖然不說話,也不走路,卻是乘願再來的,他想要出家修行。

椿萱難捨體親懷:他所以這樣裝傻裝笨,就是體察父母親的心,知道父母捨不得他出家。

孝身孝心孝本性:他是身也盡孝,心也盡孝,本性都是盡孝的。

敬師敬祖敬佛臺:他也敬師,也敬祖,也敬佛。

獨具異稟擇法眼:他是單單的、特別的具有擇法眼,不是隨隨便便就跟師父的。巧遇良範識英才:也正巧遇到八祖這樣子的良師,就識得他是個法門的龍象。

一言喚醒真弟子:八祖一句「真弟子」把他喚醒了。

手舞足蹈嘆奇哉:這時他就高興了,也會說,也會走了。所以人們一聽到這個公案,都讚嘆、驚奇不已。

 

 


1八相成道是:兜率降,住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

2八祖付九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虛空無內外 心法亦如此
  若了虛空故 是達真如理

十祖脅尊者

尊者,中印土人。因隨父謁九祖,父曰:「此子處胎六十歲,因名難生。嘗有仙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祖即為落髮授具。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現前。自此精進忘疲,脅不至蓆,人遂號為脅尊者。後祖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行化至華氏國,轉付法於富那夜奢。即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四眾各以衣裓盛舍利,隨處建塔。

贊曰

脅不至蓆 於道何切 滿座祥光 衝破鐵壁
地搖六震 眉橫鼻直 千古萬古 為人天則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脅不著蓆行力堅 以身作則示垂先
松柏耐寒人仰慕 日月普照各開顏
高風亮節無倫比 大志偉願有誰全
古今中外皆蒙潤 祥光瑞靄眾所瞻

白話解

尊者,中印土人:十祖脅尊者是中印度的人。怎麼叫脅尊者呢?他就是打坐的地方不著蓆;他不像我們這個果童,坐坐就躺下了,不是那樣子的。他若坐在那兒,脅就不著蓆,一般人就叫他「脅尊者」。

因隨父謁九祖,父曰:他隨他父親去見九祖,他父親就說了:「此子處胎六十歲,因名難生:他在胎裏頭六十年。你看看!這不容易生,六十年才生出來,你說是不是不容易生?好像中國的老子,在母親肚裏八十年,所以叫「老子」,這比他還多二十年。嘗有仙謂:此兒非凡,當為法器。今遇尊者,可令出家:曾經有仙人說,這個小孩子不是一個普通尿床的小孩,是一個不尿床的小孩子,將來會做法門的一個器皿。現在遇到九祖您了,我現在就叫他出家。」

祖即為落髮,授具:九祖就給他落髮,授具足戒了。羯磨之際,祥光燭座,仍感舍利三七粒現前:在傳戒正說三番羯磨的時候,有祥光照著燭台座上,感應到舍利三七粒現前,三七二十一,也就是有二十一顆舍利現前。

自此精進忘疲,脅不至蓆,人遂號為脅尊者:因為這樣,所以他受戒之後,就精進得忘了疲倦。我們修行修行,就疲倦了,而他不知道疲倦,他的脅從來也不靠到蓆子上。所以一般人稱他為「脅尊者」。

後祖付以大法:以後九祖就傳給他心印的法門(1)。尊者得法已,行化至華氏國,轉付法於富那夜奢:十祖受印證,得到傳法之後,就到華氏國去。華氏國,這是印度的一個國名。十祖就傳法給富那夜奢尊者了。

即現神變,而入涅槃,化火自焚:隨即就現出來十八變,入涅槃了。又化出三昧火,把自己燒了。四眾各以衣裓,盛舍利,隨處建塔:四眾──優婆塞、優婆夷、比丘、比丘尼,紛紛以衣裓盛他的舍利,並在各處造塔供養。

 

贊曰

脅不至蓆,於道何切:他脅不著蓆,修行是特別懇切,再沒有那麼懇切了!

滿座祥光,衝破鐵壁:滿座都現出祥光,就像把鐵壁都給衝破了。

地搖六震,眉橫鼻直:這個地都震了,有六種震動。眉毛是橫的,鼻子是直的。你看他鼻子是直的?眉毛是橫的?你們各位眉毛是橫的、是直的?鼻子是直的、是橫的?我算不過來這個數目,你們大約自己知道。

千古萬古,為人天則:千古萬古以來,他都是作人天的一個法則。

 

或說偈曰

脅不著蓆行力堅:為什麼他脅不著蓆?就因為他修行的行力很堅固。

以身作則示垂範:他以身作則,給大家做一個好榜樣。

松柏耐寒人仰慕:松樹、柏樹無論怎麼樣冷,它們都不怕,所以人就很仰慕松柏的堅毅,覺得松柏是非常好的。

日月普照各開顏:日月光普照,無論誰都很歡喜的。

高風亮節無倫比:這種的修行,這種很清高的道風,很美好的節操,沒有人能比的。

大志偉願有誰全:這種大志氣、大願力,有哪一個能完全、能不缺呢?

古今中外皆蒙潤:古今中外的人,都受到他的教化、潤澤。

祥光瑞靄眾所瞻:他這種的道風,就好像祥光瑞靄,使得大家都瞻仰他。

 

──宣公上人一九七八年三月十日講解


1:九祖付十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真理本無名 因名顯真理
  受得真實法 非真亦非偽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

尊者,華氏國人。因十祖行化至其國,憩一樹下。尊者適來,合掌前立。祖問:「汝從何來?」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處住?」答曰:「我心非止。」祖曰:「汝不定耶?」答曰:「諸佛亦然。」祖曰:「汝非諸佛。」答曰:「諸佛亦非。」祖因說偈曰:「此地變金色,預知有聖至;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已。」祖知其意,即為薙落授具,因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行化至波羅奈國,轉付法於馬鳴,即現神變,湛然圓寂。眾建寶塔,閟其全身。

贊曰

諸佛亦非 聖凡何立 敷坐樹下 地現金色
談真實義 人天罔測 覺花一開 高懸慧日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本無來往妙覺山 離諸止相萬佛傳
地現金色吉祥兆 天雨寶華瑞應先
聖人降世化群品 神龍擁衛預感召
諸佛已非何所有 如是如是莫聲高

白話解

尊者,華氏國人:這位尊者的名字叫富那夜奢。印度有一個華氏國,他是那個國家的人。

因十祖行化,至其國:十祖,就是那個脅不著蓆的脅尊者,他到這個國家──華氏國。華氏國,我也沒有去過,你們有沒有去過,我不知道。總而言之,這是印度一個古老的國名;知道不知道,這沒有什麼大問題。或者你只記著他不是中國人就可以了,對不對?他是印度人。你若一定說,哪兒是華氏國?華氏國現在叫什麼名字?這真是太麻煩了!不要用這種死功夫,又考古、考新的,考來考去考死了!你們想一想,是不是啊?考死了,來生再考;愈考愈不清楚!

憩一樹下:憩,就是憩息;在一棵樹下休息。因為他脅不著蓆,所以也不要進房子裏邊去,都是在外邊;他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和我們這兒差不多的。這時他右手指地,告訴徒眾說:「此地一變成金色,就會有聖人出現。」話一說完,地馬上變成金色。

尊者適來,合掌前立:這個尊者就是十一祖富那夜奢,他這時也來到這棵樹下,看見脅尊者在那兒打坐,就上前來,面對著脅尊者,像塊木頭似的,這樣合起掌來,立在那兒不動了。啊!我不是罵祖師,這真是那個樣子!

編按:以下原稿遺失,故由弟子補白話解。

祖問:汝從何來?十祖問他:「你是從什麼地方來的?」

答曰:我心非往。他答說:「我的心不從任何地方來!」

十祖曰:汝何處住?十祖又問他:「你住在什麼地方?」

答曰:我心非止。他就回答:「我的心也沒有一個住處。」止,就是《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那個「住」,也就是「執著」。兩個人就這麼一來一往地打著機鋒。

祖曰:汝不定耶?十祖說:「你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嗎?」

答曰:諸佛亦然。他答說:「諸佛也都是這樣啊!」

祖曰:汝非諸佛。十祖說:「你可不是諸佛!」意思說他還沒成佛呢!

答曰:諸佛亦非。他又回答說:「諸佛都沒有!」你看看!

祖因說偈曰:十祖聽他這麼說,就知道他是個法器,就說了一首偈:此地變金色,預知有聖至:這大地都變成金色的,我預先知道有聖人要來了。當坐菩提樹,覺華而成已:你啊!你是應當坐在菩提樹下的,你就要開悟成道了!

富那夜奢尊者就回了一首偈:

  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
  迴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

「師坐金色地,常說真實義」,師父您坐在金色的地上,所說的都是真語、實語,如所如說。「迴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諦」,請您教我迴光返照的方法,令我得到正定正受。

祖知其意,即為薙落授具:十祖知道他的心意,是想要出家修道的;就替他落髮,傳授具足戒。因付以大法:就把大法傳給他。大法,就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妙法,也就是「這個」;若你識得了「這個」,就可以修道了!並且為他說了個傳法偈:

  真體自然真 因真說有理
  領得真真法 無行亦無止

尊者得法已,行化至波羅奈國,轉付法於馬鳴:尊者,就是十一祖;他受法給印證之後,到波羅奈那個國家去傳法,再把法傳給馬鳴大士。即現神變,湛然圓寂:就現阿羅漢的十八種神變,然後就湛然圓寂了。他是很清楚、沒有一點點染污,淨得像鏡子,清得像水,可以一看就看到底。眾建寶塔,閟其全身:眾人就建寶塔,把他全身封閉在缸內,供奉在塔裏面。

 

贊曰

諸佛亦非,聖凡何立:諸佛都沒有,那又有什麼?無數恆河沙那麼多的法界,只是大海中的泡沫;陰與陽,亦只如閃電般;也沒有聖,也沒有凡;沒有人,什麼都是空的。

敷坐樹下,地現金色:脅尊者在樹下敷座而坐,他手一指地,這時候,大地都變成金色的;就像《法華經》上所說的「三變土田」,當佛現大地三變時,大地也都變成金色的。

談真實義,人天罔測:他所談的都是真語、實語,但是人和天人都聽不明白。

覺花一開,高懸慧日:十一祖開悟了,他的智慧就像天空昇起來的太陽一樣。

編按:弟子補白話解至此

 

或說偈曰

本無來往妙覺山:本無來往是什麼?就是妙覺山。妙覺山──你說它到什麼地方去?

離諸止相萬佛傳:沒有住,沒有止,沒有所住,這是萬佛傳的心法。所以萬佛聖城傳的心法,就是沒有地方住!

地現金色吉祥兆:這是吉祥的表現,說是聖人來了,我們要把地方收拾乾淨。鋪上地氈,這是我們普通的一種恭敬。例如在飛機場鋪上紅地氈,從飛機上一路鋪到客廳,這是迎接國王大臣的一種禮貌。那麼現在地自己就變金色了,這就是歡迎這個聖人來,所以說「吉祥兆」。

天雨寶華瑞應先:天上也下這個寶華,天雨寶華繽紛而下。

聖人降世化群品:這是聖人出世來教化一切眾生,所以才有這種境界。

神龍擁衛預感召:這也是神和龍來擁護這個聖人的一種表現。預感召,預先有感應道交的這種情形。

諸佛已非何所有:諸佛都沒有,那又有什麼?

如是如是莫聲高:「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這樣就對了!」大家都是以心印心,心照不宣,什麼都不用說出來。

 

──宣公上人一九七八年五月三日講解

十二祖馬鳴大士

大士,波羅奈國人。謁十一祖,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答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大士豁然省悟。祖為剃度,乃曰:「此人昔為毗舍利國王,運其神力,分身為蠶,國人得衣。後生中印土,馬人悲戀,因號馬鳴。如來記曰:『吾滅後六百年,當有賢者,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今正是時。」遂付以法。後得迦毗摩羅,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

贊曰

宿運神力 與裸者衣 何者是佛 如菜作齏
恁麼悟去 正眼難窺 遠受記莂 栽眼上眉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勇猛精進修善根 無量劫來度眾生
化蠶吐絲菩薩願 若馬悲鳴祖師風
傳佛心印弘大乘 續聖明燈演圓宗
西天東土齊瞻仰 虛空法界日當中

白話解

大士,波羅奈國人:十二祖馬鳴大士是波羅奈國人。謁十一祖,問曰:我欲識佛,何者即是?他去拜見十一祖,問說:「我想認識佛,什麼是佛呢?」

祖曰:汝欲識佛,不識者是。十一祖說:「你想認識佛,你不認識的就是。」因為你沒有識嘛!你想認識佛,可見你是還沒有認識呢!所以說汝欲識佛,不識者就是佛!

答曰:佛既不識,焉知是乎?馬鳴大士就回答:「佛,我又不認識,怎麼知道他是佛呢?」

祖曰:既不識佛,焉知不是?十一祖就說:「你不認識佛,你怎麼又知道他不是佛呢?」這都是機鋒轉語、打機鋒。這兩個人辯論,你既然不認識佛,你又怎麼知道不是佛呢?

大士豁然省悟,祖為剃度,乃曰:大士,就是馬鳴菩薩;豁然,就是豁然貫通;省悟,就不是睡覺,是醒了。這樣子,十一祖就為他剃度,說了他過去生的因緣──

此人昔為毗舍利國王,運其神力,分身為蠶,國人得衣:這個人以前是毗舍利的國王,這個國家分上、中、下三類人,上類的人身上有光明,衣服、飲食自然應念而生;中類的人身上就沒有光明,衣服、飲食必須要求取才能得到;而最下類的人,沒有衣服穿,就好像馬裸露一樣。這個國王悲憫這類人,就用神通變化的願力,把他的身體分開變為很多蠶。因為他變了很多蠶子,蠶吐了很多絲,所以大家都有衣服穿了。

後生中印土,馬人悲戀,因號馬鳴:因為這樣的功德,所以就生到中印度。當他捨離毗舍利國時,那些馬人都感念他的恩德,對他戀戀不捨,全都悲鳴起來,所以得了「馬鳴」這個稱號(1)。他大約也常常作馬鳴,像馬哭的樣子,來度化馬類的眾生,因此號稱「馬鳴菩薩」。總之,他這個名號是怎麼來的,並不重要的,怎麼說怎麼合理就可以了。

如來記曰:吾滅後六百年,當有賢者,度人無量,繼吾傳化。佛以前曾授過記,說:「我滅度後六百年,將會有聖賢出世,度人很多,他是傳佛心印的一個人。」

今正是時,遂付以法:這是十一祖說的,說:「現在正是這個時候。」於是就傳給他心印的法(2)。

後得迦毗摩羅,即入龍奮迅三昧,挺身空中,如日輪相,然後示滅:後來馬鳴大士又傳法給迦毗摩羅尊者,就立即入龍奮迅三昧的定,踴身虛空如同太陽,然後就圓寂,入涅槃了。

 

贊曰

宿運神力,與裸者衣:馬鳴菩薩以前作國王的時候,他運用神力,給沒有衣服穿的人衣服穿。

何者是佛,如菜作齏:什麼是佛呢?就好像拿那個韮菜作酢醬似的。

恁麼悟去,正眼難窺:怎麼樣才能開悟呢?你不容易看得的。

遠受記莂,栽眼上眉:佛以前給授過記,把眼睛就栽到眉毛上。你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或說偈曰

勇猛精進修善根:菩薩都是修善根,祖師也都一樣修善根。

無量劫來度眾生:無量劫來,他一邊修善根,一邊度眾生

化蠶吐絲菩薩願:他變化成很多蠶,吐出絲來,給人做衣服穿;這就是菩薩所發的願。

若馬悲鳴祖師風:他學馬鳴以感應眾生,令眾生都醒悟,這是馬鳴菩薩的作風。

傳佛心印弘大乘:他傳佛心印,弘揚大乘法門。

續聖明燈演圓宗:他繼續聖人的明燈,講演這個圓妙的宗旨。

西天東土齊瞻仰:無論東西方,大家都仰望他。這個「土」字,應該畫一個圈,讀「度」。

虛空法界日當中:在虛空法界裏,馬鳴菩薩好像太陽在空中一樣的。

我不自量力,到這兒講完了經,又講祖師的傳,又講我這個不像樣的偈頌。你們各位也很辛苦的,但是我也和你們都是一樣的。那麼我們都辛苦一點好?還是懶惰一點好?太懶惰了,是沒有什麼意思的。我們修行,要時時刻刻都勇猛精進,所以今天第一句,就是「勇猛精進」。你們不論哪一位,若勇猛精進,都可以稱為佛的弟子。

 

──宣公上人一九七八年五月十日講解


1有關「馬鳴菩薩」名號的由來,另有一說法,全文見鳩摩羅什法師所譯《馬鳴菩薩傳》,今略述如下──
馬鳴菩薩本來在中天竺出家為外道沙門,世智聰辯,善通論議……當長老脅尊者在北天竺,知道他可度化,所以就度化他為弟子。
以後他在中天竺弘揚佛法,四眾都非常敬重佩服。後來北天竺小月氏國攻打包圍中天竺,中天竺的國王派遣使者求和。對方要求給三億金子,才能退兵平息戰事。國王說:「我的國家連一億黃金都沒有,哪來的三億?」對方回答說:「你的國家有二大寶貝:第一是佛缽,第二是辯才比丘(即馬鳴菩薩),你給我這兩樣,就抵得上二億黃金了。」這兩樣寶貝國王本來捨不得,但是馬鳴比丘曉以大義,國王遂應允了。
當月氏國王回到他的國家時,大臣們就說:「國王奉回佛缽固然很值得,但是比丘普天下都是,拿他當一億黃金,這未免太過了吧!」
月氏國王的確知道這位比丘高明,殊勝通達,他的辯才說法,可以感動異類眾生。所以就請比丘說法,聽法的人無不開悟,當時月氏國王還將七匹餓馬綁在會場的前面,用草來餵它們,可是這些馬全都垂淚聽法,一點都不想吃草。於是天下的人都知道這個比丘非比尋常,由於連馬都聽得懂他的法音,所以稱他為「馬鳴菩薩」。

2十一祖付十二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迷悟如隱顯 明闇不相離
  今付隱顯法 非一亦非二

十三祖迦毘摩羅尊者

尊者,華氏國人。初為外道,通諸異論,有大神力。初見十二祖,作禮懺悔。祖問:「汝名誰?眷屬多少?」尊者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祖曰:「盡汝神力,變化若何?」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祖曰:「汝化性海得否?」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祖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玆變現。」尊者聞言,與徒眾俱求剃度。祖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以大法付之。得法已,遊化至西印土,轉付龍樹。即現神變,化火焚身。

贊曰

唱出多端 拍拍是令 以心印心 似鏡照鏡
竭盡玄微 頓超凡聖 正眼看來 缽盂安柄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外道歸佛續慧燈 神通變化顯威靈
深知懺悔求更進 大開圓解自融通
百千三昧性海現 八萬法門願山成
耘耕收穫勤努力 修行修行又修行

白話解

尊者,華氏國人:迦毘摩羅尊者,就是第十三祖,他出生的國家叫華氏國,是華氏國的人。

初為外道,通諸異論,有大神力:他最初是一個外道,什麼「奇門遁甲」這些個天書、地書、人書他都懂,而且有大神通。

初見十二祖,作禮懺悔:他也很調皮的,盡用他的神通,做出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所以最初見到十二祖馬鳴大士時,就對著十二祖叩頭來懺悔(1)。

祖問:汝名誰,眷屬多少?十二祖問他:「你名字叫什麼?你有多少弟子?」眷屬,就是弟子。

尊者曰:我名迦毗摩羅,有三千眷屬。尊者說:「我的名字叫迦毗摩羅,有三千個徒弟。」

祖曰:盡汝神力,變化若何?十二祖說:「盡你的神力,你能變化什麼?」曰:我化巨海,極為小事:他說:「我變成一個大海,這對我來說是很小的事。」

祖曰:汝化性海得否?十二祖說:「你能不能變化一個性海,可不可以?」得否,就是可不可以。

曰:何謂性海?我未嘗知。他說:「什麼叫性海呢?我知都不知道,怎麼會變呢?」

祖曰:山河大地,皆依建立;三昧六通,由玆變現。十二祖就說了:「山河大地,都是從這性海建立起來的。三昧六通,也是由這性海變出來的。」

尊者聞言,與徒眾,俱求剃度:尊者聽了,和他的徒眾,都要求出家。祖召五百羅漢,與授具戒,復以大法付之:十二祖召請了五百羅漢,給他授具足戒,又傳給他心印的法門(2)。

得法已,遊化至西印土,轉付龍樹:他得法之後,至西印度那個國家,轉付心印法給龍樹菩薩。即現神變,化火焚身:自己現出三昧真火,就把身燒了。

 

贊曰

唱出多端,拍拍是令:唱出來很多,「拍拍」都是教化眾生的。

以心印心,似鏡照鏡:以心來印心,就好像用鏡子照鏡子似的。

竭盡玄微,頓超凡聖:把這個玄妙都說出來,頓時就超凡出聖了。

正眼看來,缽盂安柄:用這正法眼來看,好像在缽盂又加上一個把子。

 

或說偈曰

外道歸佛續慧燈:他原先是外道,但是歸依佛,續佛的慧命燈了。

神通變化顯威靈:他有神通、有變化,顯出很有本事似的。

深知懺悔求更進:但是他也深深知道自己過去做錯了,所以要懺悔,求再進步,更上一層樓。

大開圓解自融通:那麼他有這個求進步的心,所以十二祖和他一講,他就大開圓解了,就明白了!自融通,自己就完全瞭解了。

百千三昧性海現:這百千個那麼多的三昧,都是自性的性海現出來的。

八萬法門願山成:八萬法門由於你的發願,勇猛精進,所以好像堆一座山似的,一點一點地就成了。

耘耕收穫勤努力:你修行要好像種田似的,要耕它,又要拔草,到時候才有收穫,才能得到糧食。你要勤儉努力去做去。怎麼樣呢?就是──

修行修行又修行:不要懶惰!修行、修行、又修行,不要有止境!

 

──宣公上人一九七九年二月十六日講解


1迦毘摩羅尊者為什麼要對十二祖懺悔?見《景德傳燈錄》──
第十二祖馬鳴大士者,波羅柰國人也,亦名功勝──以有作無作諸功德最為殊勝,故名焉。既受法於夜奢尊者,後於華氏國轉妙法輪,忽有老人坐前仆地,師謂眾曰:「此非庸流,當有異相。」言訖,不見。俄從地踊出一金色人,復化為女子,右手指師,而說偈曰:
  稽首長老尊 當受如來記
  今於此地上 宣通第一義
說偈已,瞥然不見。師曰:「將有魔來與吾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師曰:「將有魔來與校力。」有頃,風雨暴至,天地晦冥。師曰:「魔之來信矣!吾當除之。」即指空中,現一大金龍,奮發威神,震動山岳。師儼然於座,魔事隨滅。
經七日,有一小蟲,大若蟭螟,潛形座下。師以手取之,示眾曰:「斯乃魔之所變,盜聽吾法耳。」乃放之令去,魔不能動。師告之曰:「汝但歸依三寶,即得神通。」遂復本形,作禮懺悔。

2十二祖付十三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隱顯即本法 明暗元不二
  今付悟了法 非取亦非離

十四祖龍樹菩薩

尊者,西天竺國人。因十三祖行化至彼,龍樹出迎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龍樹默念,祖知其意。龍樹悔謝,祖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付以大法。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土。彼國之人多信福業,祖為說佛性義,眾聞,悉回初心。復於座,現身如滿月輪。眾中有迦那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後付法於迦那提婆已,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凝然示寂。

贊曰

佛性之義 非有無相 現三昧輪 珊瑚月上
是克家兒 不落趣向 揭卻雙眉 一鎚兩當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天竺十四祖傳心 龍宮尋寶取大經
法界為體無邊際 虛空是用有何痕
包羅萬物含眾妙 捲藏一密迥根塵
火宅危險休留戀 世尊樹下見明星

白話解

尊者,西天竺國人:這位尊者叫龍樹菩薩(1),是西天的第十四祖,南天竺國人。

因十三祖行化至彼:十三祖教化眾生,到了西天竺國這個地方,龍樹出迎,曰:深山孤寂,龍蟒所居;大德至尊,何枉神足?龍樹尊者在那兒修行,就出迎說了:「這深山是很孤獨的、很寂寞的,是龍和蟒蛇所住的地方。大德!您是很高尚、很尊貴的,您走錯路了?怎麼把您的腳走到這兒呢?」這個「神足」,不是神足通。

祖曰:吾非至尊,來訪賢者。十三祖說:「我不是最尊貴的,我到這兒,是來訪賢而有德的人。」

龍樹默念:龍樹在心裏說話;默念,就是在心裡講話。說:「您盡打妄語!您本來是個祖師,您說您不是至尊。」他心裏那麼念呢,祖知其意:十三祖也就知道他心裏在說什麼。

龍樹悔謝:龍樹因為十三祖知道他心裏打什麼妄想,就生懺悔心,於是向十三祖求懺悔而謝罪,說他不對了!好像你們英文說:「I am sorry! I am very stupid!」(我很抱歉,我很笨的!)

祖即與度脫,及五百龍眾,俱授具戒,付以大法:十三祖就度脫他。又有跟著龍樹菩薩修道的五百條龍,都受具足戒,並且傳給他心印法了(2)。

得法已,行化至南印土:龍樹菩薩得法之後,行化至南印度。彼國之人,多信福業:這個地方的人,多數是修人天福報,不知道求佛法;就都是種福、求福。祖為說佛性義:十四祖為他們說,佛性、自性具足無量功德,具足一切的福報。眾聞,悉回初心:大家聽了之後,都迴小向大了,把他們以前那個求福業的心都改了。

復於座現身,如滿月輪:龍樹菩薩又在座上現出──身如滿月輪,身體像月亮的光一樣的。

眾中,有迦那提婆,曰:此是尊者,現佛性體相,以示我等。在大眾中,有位迦那提婆,就是十五祖,他就說了:「這是尊者現本來佛性的體和相,來教化我們。」

後付法於迦那提婆已,入月輪三昧,廣現神變,凝然示寂:龍樹菩薩把大法傳給十五祖迦那提婆後,就入了月輪定,現出神通,然後就凝然示寂了。

 

贊曰

佛性之義,非有無相:佛性非有、非無的。

現三昧輪,珊瑚月上:現出月光的三昧輪,好像一個珊瑚月似的。

是克家兒,不落趣向:這真是佛家一個好男兒,沒有什麼趣向,就是不落階梯的。

揭卻雙眉,一鎚兩當:這雙眉都沒有了。打一下鎚子,有兩個聲響,怎麼搞的?

 

或說偈曰

天竺十四祖傳心:天竺十四祖龍樹菩薩傳佛心印。

龍宮尋寶取大經:我們這《大方廣佛華嚴經》就是龍樹菩薩到大海龍宮去取出來的(3)。

法界為體無邊際:這部大經以法界為體,沒有邊際。

虛空是用有何痕:虛空為用,有什麼痕跡?什麼痕跡也沒有!

包羅萬物含眾妙:這《大方廣佛華嚴經》包羅萬物,什麼都包含,沒有不包藏的;它那裏頭就有一切的妙用。

捲藏一密迥根塵:捲起來,把它藏到一個祕密的地方;也沒有六根,也沒有六塵了,都離開了!

火宅危險休留戀: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火宅,很危險的,一失人身,萬劫難復了。

世尊樹下見明星:釋迦牟尼佛當初在菩提樹下打坐,也不起身來,夜睹明星而悟道。我們要知道,釋迦牟尼佛都要那麼苦幹才能成佛;我們修行也要有一點苦幹的精神,不要盡捨不得,怕吃苦!你捨不了死,就換不了生;捨不了假,就成不了真;吃不得苦,就享不得福。

 

──宣公上人一九七九年二月二十日講解


1關於「龍樹」菩薩名字的由來,《傳法正宗記》中記載如下──
龍樹大士者,西天竺國人也,未詳其本姓。或曰:出於梵志之族。其性大聰晤,才慧卓犖,殆非凡器。少時已能誦四韋陀典,稍長善天文地理,悉通百家藝術,所知若神明。始其國有山號龍勝者,素為龍之所棲。而山有巨樹,能蔭眾龍。及大士有所感悟,意欲出家,遂入山修行,乃依其樹。然而三藏奧義亦自洞曉已,能為其龍眾說法,以故得號「龍樹」。

22:十三祖付十四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非隱非顯法 說是真實際
  悟此隱顯法 非愚亦非智

3龍樹菩薩到龍宮取經事蹟,茲依據《付法藏因緣傳》,略述如下──
……
大龍菩薩就用神力將龍樹菩薩接到大海的龍宮裏,打開七寶函,將龍宮所藏的方等大乘甚深奧妙經典,與及無量的妙法,都傳授給龍樹菩薩。龍樹菩薩在九十日內通達了解甚多,他深入經藏,體解妙義,得大利益,受用無窮。
龍王知道他的心念,就問他:「你讀完所有的經典了嗎?」
龍樹菩薩回答:「這兒所藏的經典無量無邊,我不可能看完;但是我所讀的,已經超過閻浮提所有經典的十倍了。」
龍王又告訴他:「在忉利天上,釋提桓因所藏的經典,超過我龍宮的百千萬倍;我所藏的根本不能和他相比。」
龍樹菩薩讀誦這些經典之後,豁然貫通,善解一相之法,通達實相,深入無生,具足生忍、法忍。龍王知道他已經開悟了,就送他出龍宮……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

尊者,南天竺國人。初求福業,兼樂辯論。後謁龍樹祖,祖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缽水,置於座前。尊者見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祖即為說法,不起於座,現月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尊者語眾曰:「今此瑞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祖即為剃度,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後,行化至迦毗羅國,轉付羅睺羅多,即入奮迅三昧,放八光而歸寂焉。

贊曰

佛祖巴鼻 智者難諳 缽水投針 落二落三
月輪三昧 大地腥羶 畢竟如何 試著眼看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滿缽清水淨無塵 一針投入浪微昏
性覺靈明原非物 智光遍照本來真
如是如是觀自在 善哉善哉悟誰人
祖師傳心昭大道 言言語語屬浮文

白話解

尊者,南天竺國人: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是南天竺國的人。初求福業,兼樂辯論:「求福業」,上個禮拜天,恒華寫成「求祖業」。我想,「求祖業」不知道怎麼講好?求什麼祖業呢?他祖宗有很多錢,要遺產給他了?哎!講不通;求做祖師?也講不通。以後我看這個文開悟了,原來是個「福」。原來他是好求人天的福報,又好辯論。

後謁龍樹祖,祖知是智人,先遣侍者,以滿缽水,置於座前:他以後就去拜謁第十四祖龍樹菩薩。龍樹菩薩知道他是有智慧的人,就叫侍者用一個大碗裝滿水,安放在法座的前方。

尊者見之,即以一針投之而進,欣然契會:十五祖見到這一缽水,就到龍樹菩薩的座前,用一根針投入水裏。「欣然契會」,契會是契合了,就是龍樹菩薩知道他的意思,他也知道龍樹菩薩的意思。欣然契會,就是很歡喜的,大家以心印心了,他明白他,他也明白他。

祖即為說法,不起於座,現月輪相,唯聞其聲,不見其形:龍樹菩薩就告訴他要怎麼樣修行,怎麼樣用功。這時龍樹菩薩也沒有起於座,就在空中現出一個月輪相,只聽到空中有聲音,但是見不著他是什麼樣子。

尊者語眾曰:今此瑞者,師現佛性,表說法,非聲色也。十五祖就對大眾說,現在現這個瑞相,是「師現佛性」,這是龍樹菩薩所示現出來的佛性、佛的本性。「表說法,非聲色也」,表就是表這個說法,不一定用聲,也不一定用形色。不是單單聲音可以說法,沒有聲音也是可以說法。

祖即為剃度,付以大法:那麼龍樹菩薩就給十五祖剃度了,傳他心印妙法(1)。尊者得法後,行化至迦毗羅國,轉付羅睺羅多:尊者得法之後,行化到迦毗羅國,這是印度一個國家的名字,就在那裏轉付心印法給羅羅多尊者。即入奮迅三昧,放八光而歸寂焉:就入師子奮迅三昧,放八種的光,然後圓寂了。

 

贊曰

佛祖巴鼻,智者難諳:佛祖的這個巴鼻,即使是有智慧的人也不懂。

缽水投針,落二落三:在那一缽水投下一根針,這就是落二落三了,不是第一義諦。

月輪三昧,大地腥羶:尊者又入月輪定,因為這個大地很不乾淨的。

畢竟如何,試著眼看:究竟這是怎麼回事呢?你用眼睛看一看,不是用耳朵看。

 

或說偈曰

滿缽清水淨無塵:滿缽清水沒有什麼,一粒微塵都沒有。

一針投入浪微昏:這一根針往那缽裏一投,就生出來波浪,水就渾了。

性覺靈明原非物:性覺靈明,就是什麼東西都沒有。有什麼東西,就不是性覺靈明了!

智光遍照本來真:這智光遍照也就是本來那個「真」、那個「佛性」,也就是你自己。

如是如是觀自在:就是這樣子!就是這樣子!你能這樣子,就能觀自在;你若不能這樣子,就觀不自在,就不自在了!

善哉善哉悟誰人:說,很好!很好 !誰開悟了呢?「悟誰人」,就是誰開悟,哪一個人開悟了呢?

祖師傳心昭大道:十四祖龍樹菩薩和十五祖迦那提婆,祖師都是以心印心、以心傳心,就耍這麼個把戲。昭大道,就是說明了大道本來的樣子。

言言語語屬浮文:能講出來的都是不真的;所以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我再告訴你們,我作的這個叫「偈頌」,不是詩;若是作詩,第一句和第二句,就不需要相對。你看我這個「滿缽清水」和「一針投入」,都不是對著的;「淨無塵」與「浪微昏」,這也不是對著。光第三句和第四句是對著的,「性覺靈明原非物,智光遍照本來真」,這可以作對聯,是相對的。你看!「性覺靈明」、「智光遍照」;「原非物」、「本來真」;這都可以相對的。如是如是觀自在,「如是如是」對「善哉善哉」,「觀自在」對「悟誰人」。觀,是觀看;悟,是開悟了。「誰人」,是哪一個?「自在」、「誰人」,這都可以對的。「祖師傳心昭大道」,接下來就不是對子了!「言言語語屬浮文」,你說出來的都是假的。所以我現在教你們的,都是假的;但是不要懶惰,才是真的。所以我今天就不懶惰,講完經,又給你們上這一課。

 

──宣公上人一九七九年四月二十二日講解


1十四祖付十五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為明隱顯法 方說解脫理
  於法心不證 無瞋亦無喜

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尊者,迦毗羅國人,父名梵摩淨德。家有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唯淨德與次子羅睺羅多得取而食,隨取隨長。因十五祖至其家,曰:「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淨德聞,彌加嘆服。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祖曰:「昔如來記此子,當第二五百年,為大教主。今之相遇,蓋符宿因。」即與剃度,執侍,後付以大法。得法已,行化至室羅筏城,轉付與僧伽難提,即安座歸寂。

贊曰

宿因既符 玄機默契 樹大法幢 彌天匝地
二千年來 斯宗綿繼 堪笑兒孫 擎叉斷臂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淨德道種產奇才 園囿異樹長耳苔
尊者採摘復生菌 如來授記二五百
宿因既符玄機契 現果克證妙輪開
續佛心燈光無盡 萬劫千秋永緬懷

白話解

尊者,迦毗羅國人,父名梵摩淨德:打從釋迦牟尼佛一代一代傳下來,這是第十六代的祖師──羅睺羅多尊者。這位尊者是迦毗羅國的人,父親的名字叫梵摩淨德。

家有園樹,生耳如菌,味甚美:他家裏有一個花園子,花園裏有一棵樹,這樹上常常生一種木耳,像蘑菇那種菌,味道很甘美的。可是旁人不能摘這種的菌,唯淨德與次子羅睺羅多得取而食,隨取隨長:只有梵摩淨德和他的次子羅睺羅多兩位,才能摘來吃。他們兩個人隨摘這個菌下來,就又長出來。在這個情形之下,這棵樹變成一棵寶樹了。

因十五祖至其家,曰:汝年八十一,此樹不生耳。有一天,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就到他家裏來了。十五祖說:「等到你八十一歲的時候,這棵樹就不生木耳了。」

淨德聞,彌加嘆服且曰:弟子衰老,不能事師,願捨次子,隨師出家。那麼淨德聽見十五祖這樣對他說,就很佩服。究竟他為什麼佩服?這是因為他相信十五祖說的話,所以十五祖說什麼,他都相信。因此他就說了:「弟子我年齡已經衰老了,不能侍奉師父您,我願意把我這第二個兒子捨出來,隨著師父您出家修行。」

祖曰:昔如來記此子,當二五百年為大教主,今之相遇,蓋符宿因。十五祖就說:「在一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曾經預言,你這個兒子,當第二個五百年的時候,會做一個世間上的大教主。我現在遇著你和你兒子,這都是前生的關係,都有宿世的因果,所以我才遇著你們了。」

即與剃度,執侍,後付以大法:就為羅睺羅多尊者剃度,他就出家了。他先給十五祖當侍者,之後,十五祖看他可以修行了,所以就傳給他心法(1)。大法,就是心法。

得法已,行化至室羅筏城,轉付與僧伽難提,即安座歸寂:;羅睺羅多尊者得法之後,就到印度室羅筏城,把法又傳給僧伽難提尊者了。於是就盤起腿來,結上雙跏趺坐,對大家說:「我要走了!」他就圓寂了。

 

贊曰

宿因既符,玄機默契:說前生有這個因,互相符合了!佛在早先就都預言,這種妙的機緣,默默中契合了。

樹大法幢,彌天匝地:樹立一個大法幢遮天蓋地,滿三千大千世界。

二千年來,斯宗綿繼:二千多年以來,佛這個心燈的法門,相續傳下來。

堪笑兒孫,擎叉斷臂:可笑啊!後邊的人,想拿著叉子,卻斷了胳臂;那麼這也是盡胡鬧,不好好修行。

 

或說偈曰

淨德道種產奇才:梵摩淨德這個長老,因為有善根,有宿德,所以生出一個很特別的兒子,很特別的一個人才。

園囿異樹長耳苔:在他家的園子裏頭,有很特別一棵樹,長出好像木耳這種形狀的東西。

尊者採摘復生菌:尊者,是指羅睺羅多尊者。他若是去採摘,這個菌又會生出來;旁人就沒有這個情形。

如來授記二五百:釋迦牟尼佛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授過記,說將來有這樣的一個羅睺羅多,可以做為佛教的一個大教主。二五百,是指第二個五百年。

宿因既符玄機契:那麼宿因也相符合了,這種不可思議的機緣也契合了。

現果克證妙輪開:現在祖師的果位他證得了;他大開法筵,轉妙法輪,來教化眾生。

續佛心燈光無盡:傳佛心印,也就是傳佛心燈;這燈光光相照,是永遠都無盡無盡的。

萬劫千秋永緬懷:無論到多久之後,大家都非常懷念這一位祖師──十六祖羅睺羅多尊者。

說一說這樹上的那個菌。在記載上,怎麼單單梵摩淨德和羅睺羅多二人去摘這個菌,它就還會生;旁人去採摘,它就不生了。這是什麼道理?誰有什麼看法?

一點問題也沒有?昨天晚間的對聯──「宇宙萬物皆說法,誰了解?」這就是樹神來擁護這位祖師,所以現出一種靈異,說出一種特別的法;令世間不信因果的人、不信佛的人、固執己見的人和愚癡的人,對於這種的境界能夠生出一種信心;所以這就是樹神在那兒擁護佛法的一種表現。

好像虛雲老和尚在雲南傳戒的時候,樹上就開白蓮花,所有的菜葉和草葉上,都有一尊化佛在那現出來。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老和尚的德行感召,草木花卉都在那兒相應來說法,所以才有這種奇特的感應,不可思議的現象。那麼各位不要以為這是什麼很奇怪的一件事,關於他種種特別有感應的事情,說也說不完那麼多。

可是雖然這樣,但是世間的人還是不信佛,還是說佛教怎麼樣迷信,怎麼樣不合乎邏輯;有的在佛教裏頭來觀望,看看佛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過雖然是觀望的思想,你若觀望,一點一點地就會真正認識什麼是正法,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應該修學的?什麼魔法是不應該修學的?那麼久而久之,自己也就會真正的明白了!所以佛教的教義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研究,人人都可以來考察;信不信,還是在自己。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七日講解


1:十五祖付十六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本對傳法人 為說解脫理
  於法實無證 無終亦無始

 

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

尊者,室羅筏城寶莊王子也。七歲即厭世樂,願請出家。一夕,至大巖石窟,晏寂其中。十六祖至彼,見安坐入定,祖俟之。三七日,方從定起。祖問:「汝身定耶?心定耶?」曰:「身心俱定。」祖曰:「身心俱定,何有出入?」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祖詰之,尊者豁然,即求度脫。祖以右手擎缽,至梵宮取香飯,與尊者同食;尊者以右手,入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祖付以大法。後至摩提國,得伽耶舍多,即右手攀樹而化。

贊曰

棄捨王位 晏坐石窟 忽遇作家 掀翻故物
是娑羅王 當面著賊 擊碎缽盂 金河海闊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七歲厭世願出家 石窟習定戒浮華
本無諸相離言說 何有葛藤落二三
師資道合同一路 蘭因絮果各千般
知音難遇仁者鮮 心燈永續古今傳

白話解

尊者,室羅筏城,寶莊王子也:這一位尊者是印度的第十七代傳心印教的祖師,名字叫僧伽難提尊者。他是室羅筏城的人,這座大城有一個國王寶莊王,寶莊王生了太子,就是這位尊者。

七歲即厭世樂:可是這位太子在七歲的時候,就不歡喜世間的快樂;為什麼世間的一切快樂,他都不歡喜呢?因為他善根深厚,不像我們一般人,這麼顛顛倒倒,隨波逐浪,在生死的苦海裏頭漂流。他願意不在生死的苦海裏頭漂流,所以就厭倦世間的快樂。願請出家:他常常要求父王讓他出家修行。因為這樣,他就常常打坐。七歲就開始練習打坐,結上雙跏趺坐;一坐就是一天,或者一宿,就這麼練習。(1

一夕,至大巖石窟,晏寂其中:有一天晚間,他到附近一個大巖石的窟窿裏頭去,自己一個人在那裏頭打坐。

十六祖至彼,見安坐入定,祖俟之,三七日,方從定起:在巖洞裏坐的時候,十六祖來這兒,看見這位僧伽難提尊者正打坐入定。於是十六祖就在這兒等,一等,等了二十一天,他才出定。

祖問:汝身定耶?心定耶?十六祖看他能坐二十一天,就問他:「你在這裏坐著,是身入定呢?還是心入定呢?」

曰:身心俱定。僧伽難提就說:「身也定,心也定。」並不是單單身定,而心不定;或單單心定,而身不定;這是身心俱定。他答得是很有道理的。

祖曰:不過十六祖還是願意和他辯論,來找他的毛病;就說:「身心俱定,何有出入:你身心都定,怎麼還有出定、入定呢?你身也定、心也定,就應該時時都在定裏頭,沒有出入。」

曰:雖有出入,不失定相。十七祖僧伽難提就說了,雖然有出入這種的境界,但是「不失定相」,我還是沒有失掉我入定的境界;沒有失掉,我就是醒來也還是和在定中是一樣的定相。

祖詰之:十六祖在這個時候說:「你不失定相,那你把定相給我看一看,看你這個定相是什麼樣子的?」這麼樣一問他。

豁然:僧伽難提尊者也就豁然開悟了;明白一切諸法本自清淨的,一切大定本無出入的,就開悟了!豁然,就是開悟了。即求度脫:於是尊者就求十六祖剃度他出家。

祖以右手擎缽,至梵宮取香飯:十六祖就用右手拿著缽,舉到天上大梵天王的梵宮殿,受天人的供養,把天上的香飯給取來。取來了,與尊者同食:於是說:「你吃飯啦!你坐這麼多天,我來供養供養你!」就要和尊者一起吃天上香積廚的香飯。

編按:以下乃弟子補述。

同時也吩咐徒眾們一起吃,可是這時徒眾們忽然生出厭惡的心,都沒辦法享用香飯。十六祖就說:「這不是我的過錯,是你們自己的業感。」隨即就分出一半的座位,命令僧伽難提尊者坐下與他一起用飯。徒眾們更起疑心了:怎麼沒有一點師父和弟子的規矩和輩分呢?

十六祖也知道大眾起疑心,就說:「你們沒辦法享用香飯,這是有原因的。你們要知道現在和我同座一起吃飯的人,就是過去莊嚴劫的婆羅樹王佛,應身來到這個世間教化眾生的,以後將為第十七代祖師。而你們就在莊嚴劫中,已經得到三果,可是沒證到無漏的人。」

大眾心想:師父您的神通力量,我們相信。可是您說他是過去婆羅樹王佛來的,我們怎麼會相信呢?這時候僧伽難提尊者知道大家生出輕慢心,就說:「佛在世時,世界平正,沒有丘陵、江河、溝洫,水也都很甘美的,草木滋長茂盛,國土豐盈,沒有八苦,人們都行十善。而現在佛入滅已八百多年了,世界丘墟不平,樹木枯悴。人沒有真正的信心,正念也很輕微的。不信真如佛性,只愛神通力量。」

編按:弟子補述至此。

尊者以右手,入金剛輪際,取甘露水,以琉璃器持至:那麼尊者在這時候也得到神通了,就伸右手到地底下的金剛輪際,那個地方的水都是甜的,和甘露一樣,用琉璃器皿拿水回來了。大約吃完了香飯,大家就喝點甘露水。大眾見到了,都很欽慕,馬上作禮懺悔。

祖付以大法,後至摩提國,得伽耶舍多:十六祖把法就傳給他了(2)。後來他到摩提國,就把法傳給伽耶舍多尊者了。傳法之後,即右手攀樹而化:這時候,僧伽難提尊者就用右手攀到樹上,把身體懸在空中,就往生了!什麼病也沒有,就往生了,你說自在不自在?啊!這真是解脫了!你看,這很好玩的,用右手抓住那樹枝,就圓寂了!

 

贊曰

棄捨王位,宴坐石窟:他本來是應該做皇帝的,可是他不做了!跑到石頭窟洞裏頭去打坐。

忽遇作家,掀翻故物:忽然遇著真正的作家了!作家,就是善知識。遇著善知識了,「掀翻故物」,才把他很固執的執著給打破了!

是娑羅王,當面著賊:這等於是娑羅樹王佛一樣的,當面著賊,馬上就把賊給抓住了。

擊碎缽盂,金河海闊:把這缽盂打爛了,「金河海闊」,恆河又叫「金河」;海闊,像海似的。這也就是說佛教如大海一樣,愈傳愈廣,愈傳愈多。

 

或說偈曰

七歲厭世願出家:僧伽難提尊者在他七歲的時候,就不歡喜世間的快樂;唯一所歡喜的,就是願意出家修道。

石窟習定戒浮華:他在石頭洞裏頭修習定的時候,「戒浮華」:他也不貢高我慢,也不覺得自己比誰超過,沒有浮華的這種思想。你看看!他是一個國王的太子,而不享受宮中的快樂,能把一切一切都放下,一切一切都看破了,一點也不驕傲,一點也不誇張,把浮華的習氣沒有了,就在那兒修行。

本無諸相離言說:修行是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破一切的執著;你有一點「相」存在,都是麻煩;凡有言說,都無實義。

何有葛藤落二三:葛藤,也就是多餘的,沒有用的,頭上安頭的一種行為;「落二三」,或者落二落三。第一義諦已經夠了,又要落二落三做什麼?所以我們修行,明白真正的法,離言說相,離心緣相,離文字相;你若不能離一切相,修到什麼時候,也是在皮毛上轉轉。

師資道合同一路:師,是師父;資,是徒弟。那麼十六祖遇到十七祖,這可以說是「師資道合」,這個道也相同了,同向一條路上跑了!

蘭因絮果各千般:有的人前因是非常好的,結果也是很好的,都是非常圓滿。不過每一個人修行都不同,因為所種的因不同,所結的果也就不同,所以說「絮果蘭因各千般」。

知音難遇仁者鮮:修行真正能互相了解,師父和徒弟能彼此明白,這是不容易的事。「仁者鮮」,真正慈悲,行仁義的修行人是很少的。

心燈永續古今傳:一代傳給一代,這以心印心的法門,由釋迦牟尼佛傳到第十七祖這兒,乃至於到現在,都是古今傳授的心法。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八日講解


1關於僧伽難提出家的因緣,《傳法正宗記》記載如下──
僧伽難提者,室羅伐國人也。姓剎帝利,父曰寶莊嚴,實其國之王也。大士生即能言,與其母語,唯稱佛事。父母異之,詔其國師,問子所以然。其國師異人也,能知往事,謂王曰:「此子乃昔娑羅王佛也,欲有所化度故示生王家。七歲當復入道,出居于金河石窟。」其父母愛之,常恐如其說。及七歲,大士果說偈告父母,欲求出家。曰:
  稽首大慈父 和南骨血母
  我今欲出家 幸願哀愍故
初父母不從,苦求方得其志。王遂命沙門禪利多為其落髮。師留宮中九年,始會聖僧與之受戒。一夕,大士乃自警曰:「我已具戒而尚處俗舍,年復二十六矣。何遇聖者,而得聞道乎?」遽感天光下照,俄見一坦路,而前有大山,大士即趣之……

2十六祖付十七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於法實無證 不取亦不離
  法非有無相 內外云何起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

尊者,摩提國人。十七祖至其國,見一童子持鑑造祖前,祖問:「汝幾歲耶?」曰:「百歲。」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祖曰:「汝善機耶?」童曰:「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時聞風吹殿鈴聲,祖問曰:「鈴鳴耶?風鳴耶?」尊者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祖曰:「心復誰乎?」答曰:「俱寂靜故。」祖曰:「善哉!善哉!」付以大法。尊者後得鳩摩羅多,即踴身虛空,現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身。

贊曰

持鑑而來 便與撲破 非風非鈴 分明錯過
諸佛之機 是個甚麼 得僧伽黎 反遭玷污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一歲不明百歲愚 空過光陰日月虛
非風非鈴我心動 即理即機汝自知
寂靜造化無所住 廣大精微有何疾
來去解脫離罣礙 生死真如更弗拘

白話解

尊者,摩提國人: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是摩提國人。

十七祖至其國,見一童子,持鑑造祖前:第十七祖到摩伽提國時,見到一個小孩子拿著一面鏡子,來到第十七祖這兒。鑑,就是鏡子。(1

祖問:汝幾歲耶?因為看到這小孩子,十七祖就問他說:「你幾歲了?」

曰:百歲。這小孩說:「我一百歲了!」哈哈!

祖曰:汝年尚幼,何言百歲?十七祖就說了:「你現在是很幼小的,為什麼說你有一百歲了呢?」

童曰:我不會理,正百歲耳。這個童子就說了:「我因為不明白、不了解真理,所以已經一百多歲了!」

祖曰:汝善機耶。十七祖就說:「你善於狡辯呢!」善機,就是善辯。

童曰:這童子就說:「佛言:若人生百歲,不會諸佛機:佛當初說,若人活了一百歲,卻不明白諸佛真理。真理,真正的道理;諸佛機,就是機宜。未若生一日,而得決了之:還不如活著一天,就明白這個真理,也就是聞道了。」儒家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若是在早晨聽見個道理,我就晚間死了都願意,都覺得是應該了!這就是不如生一日,而得決了之,明白真正的真理了。

十七祖又問:「你手中拿著鏡子,這表示什麼?」這個童子就用偈頌回答:

諸佛大圓鑑 內外無瑕翳
兩人同得見 心眼皆相似

這時他的父母聽到這話,就馬上將他捨出,教他隨著十八祖出家了。出家後,有一次,時聞風吹殿鈴聲:聽見風吹著殿前所掛的鈴噹的聲音。

祖問曰:鈴鳴耶?風鳴耶?十七祖又問這個小孩子:「是這個鈴有聲音出?還是風有聲音出呢?」

尊者曰:非風鈴鳴,我心鳴耳。這個小孩子就說:「這不是風有聲音,也不是鈴有聲音,是我的心裏有聲音。」在《六祖壇經》上說,風吹著幡,有人就問:「是風動?是幡動?」你說是風動嘛,那幡它也在那兒動;你說是幡動嘛,若沒有風,幡也不會動啊!你說風動,風你看不見它,那你是看見幡在那兒動嘍!所以一個和尚就說「風動」,一個和尚就說「幡動」,爭論不已。那麼六祖大師就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十八祖就說:「不是風在那兒鳴,也不是鈴在那兒鳴,是仁者心在那兒分別呢!所以也有風聲,也有鈴的聲音。」

祖曰:心復誰乎?十七祖說:「這個心是誰的?誰又是個心呢?」

答曰:俱寂靜故。這個小孩說:「心是寂靜的,沒有形象故。」

祖曰:善哉善哉,付以大法。十七祖聽見這個小孩這麼說──心俱寂靜故,就知道他懂得心是無動、無靜的道理了,所以說:「真好!真好!」於是就把這個以心印心、正法眼藏、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的法,傳給十八祖了(2)。

尊者後得鳩摩羅多,即踴身虛空,現十八變,火光三昧,自焚其身:尊者把法又傳給鳩摩羅多尊者之後,然後就往空中一跳,踴身虛空去了,現十八變的神通──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等等,在虛空裏頭互相顯現十八種的神通。又用火光三昧、火光定,把自己燒了。

 

贊曰

持鑑而來,便與撲破:他拿一面鏡子來,十七祖就把他這面鏡子打破了。

非風非鈴,分明錯過:不是風,也不是鈴在那兒響,你要是有分別的心,就錯過了這個道理了。

諸佛之機,是個什麼:諸佛的真理,究竟是個什麼啊?

得僧伽黎,反遭玷污:你得出家人所穿的祖衣,也就是說你已得到這個心印妙法,不要再頭上安頭,再向外馳求去了!「反遭玷污」,你如果再向外馳求,那就是把自己都弄得不乾淨了。

 

或說偈曰

本來祖師、佛、菩薩不需要我們讚,也不需要我們給他戴一個很高的帽子。不過後輩的人,仰慕佛、菩薩、祖師這種道德、文章,和偉大的行為,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我們就願意用我們淺陋無聞的詞句,來讚歎一下祖師這種的功德。或者祖師聽見我們的讚歎並不歡喜,但是我們後人願意敬上自己這麼一點真誠,崇拜古來聖人的誠心,所以就勉為其難說幾句很淺顯的話,用來讚歎古聖先賢。這偈頌第一句說──

一歲不明百歲愚:為什麼這個童子說他一百歲呢?就因為他不明白。他還沒有明白這種祖師的心印法門,所以他說他一百歲了。

這並不是像一般的小孩子打妄語,明明不是一百歲,卻騙人說是一百歲。他自己知道這麼說,別人是不相信的,但為什麼他還這樣說呢?就因為他想表示自己還沒有明白真正的佛法,所以說自己是一百歲了。這一歲他都不明白,那麼一百歲也是很愚癡的。

空過光陰日月虛:這就把光陰虛度、空過去了,一點什麼也沒得到。一天到晚就吃飯穿衣服睡覺、吃飯穿衣服睡覺、吃飯穿衣服睡覺,旁的什麼工作也沒做,對世界一點功德也沒有,所以日月都虛度了。

非風非鈴我心動:這不是風鳴,也不是鈴鳴,而是我心裏有所分別,所以它鳴了。

即理即機汝自知:若契理、契機,我自己知道。明白真正的道理,就契理、契機了;那麼契我的機、不契我的機,我自己知道。

寂靜造化無所住:這個寂靜的快樂,和大造大化,他都是無所住的,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廣大精微有何疾:極廣大,盡精微,這是道的本體,它有什麼快,有什麼慢呢?沒有。

來去解脫離罣礙:願意來就來,願意去就去,一點罣礙也沒有了。

生死真如更弗拘:或者活著,或者死,或者證到真如理體上去,這也無拘無束、無掛無礙,很自然的。

今天這偈頌就這樣子。若我寫得不好,你們替我修改一下;若寫得好,你們就照著來學一學。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一日講解


1:《傳法正宗記》記載──
伽耶舍多尊者,摩提國人也。姓鬱頭藍氏,父曰天蓋,母曰方聖。初方聖得孕之時,夢有人持一寶鑑而嚮之曰:「我來也。」及寤覺體暢於平日,然其室即有異香,祥光數現,方七日而誕大士。其體瑩然,若淨琉璃。生十二歲,不浴而常潔。每以閑寂自處,或與人語,言必高勝。

2:十七祖付十八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心地本無生 因地從緣起
  緣種不相妨 華果亦復爾

 

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

尊者,大月氏國人。因十八祖至,尊者問曰:「是何徒眾?」祖曰:「是佛弟子。」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祖良久扣其門,尊者曰:「此舍無人。」祖曰:「答無者誰?」尊者聞語,知是異人,遂開關延接。祖曰:「昔世尊記曰:『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今汝值我,應斯嘉運。」於是出家授具,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已,後得闍夜多,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紅蓮開,放大光明,照曜四眾,而入寂滅。

贊曰

聞佛閉門 且信一半 此舍無人 抱臧賊漢
說法梵天 煤裏洗炭 記莂將來 慧命一線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此舍無人有賊漢 心行處滅言語斷
答者是誰吾難解 應之非我汝宜知
千年大士出月氏 萬劫法王記日先
紅蓮開放照四眾 十九代祖化女男

白話解

尊者,大月氏國人:十九祖叫鳩摩羅多尊者,這位尊者一聽到一個「佛」字,就很害怕的。他是大月氏國人,大月氏,是印度一個國家,他是個婆羅門的兒子。

因十八祖至:當第十八代的祖師到大月氏國時,見到這戶婆羅門家有不尋常之氣,就準備進去。

尊者問曰:是何徒眾?鳩摩羅多就問第十八代祖師說:「你是一個什麼宗教啊?從那兒來的?」

祖曰:是佛弟子。十八祖說:「我是佛的弟子!」

彼聞佛號,心神竦然,即時閉戶:鳩摩羅多尊者一聽見佛的名字,心裏就很害怕,趕快把門關上了。

祖良久扣其門:第十八代祖在門外等一等,等得久了,就用手敲他的門。

尊者曰:此舍無人。尊者在裏邊就說了:「這房子裏沒有人啦!」

祖曰:答無者誰?十八祖就問他說:「說『沒有人』的這個,是誰啊?」這是什麼?這是個鬼、是個妖怪啊?是個什麼?他答不出來了;這是什麼?你說「沒有人」,怎麼會有人答說「沒有人」呢?

尊者聞語,知是異人,遂開關延接:尊者聽見外邊問他說,說「沒有人」的這個是誰啊?知道這是一個特別的人,是個非常人,於是就把門開開了,請十八祖進來。

祖曰:第十八祖就對他說:「昔世尊記曰:滅後一千年,有大士出現於月氏國,紹隆玄化:以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授過記,佛滅後一千年的時候,有一個大菩薩出現在這個月氏國裏邊,接續興隆這種玄妙的教化。今汝值我,應斯嘉運:你現在遇到我了,應該就是這個預言記莂。」應,是應該;嘉運,就是這個預言記莂,這個就是嘉運。於是出家受具,付以大法:於是鳩摩羅多尊者就出家,受了具足戒。以後十八祖傳給他這個以心印心的妙法(1)。

尊者得法已,後得闍夜多:十九祖得法之後,後來得到闍夜多尊者,就是第二十祖。即於座上,以指爪剺面,如紅蓮開,放大光明,照耀四眾,而入寂滅:傳法之後,就在座上用手指頭劃面,面上就像開紅蓮華那樣,又放出很大的光明,照耀到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等四眾弟子,然後就入滅了。

 

贊曰

聞佛閉門,且信一半:他聽見一個「佛」字,就嚇得把門趕快關起來了。說不信也不是,就是信一半。

此舍無人,抱藏賊漢:這個房子裏沒有人,藏著一個賊在這兒,。

說法梵天,煤裏洗炭:十九祖往昔善為梵天說法(2)。法本無法可說,說來說去,說而未說,就如「煤裏洗炭」,在煤裏頭來洗刷木炭。你看煤是黑色的,木炭也是黑色的;洗來洗去,還是黑色的。

記莂將來,慧命一線:佛當初授記,將來一千年,他會續佛慧命──法如懸絲,傳佛的心印法門,就像一條線這麼地微細。

 

或說偈曰

此舍無人有賊漢:說這個房子裏頭沒有人;因為沒有人,賊就來了,就有個賊。你不是賊是什麼?明明他在這兒,他打妄語說沒有人,這不是想做賊,是幹什麼?

心行處滅言語斷:可是這個時候,他藏也沒地方藏了,躲也沒地方躲了,心也沒有地方跑了。心跑的地方滅了,言語也不知說什麼好了!因為不知道要怎麼回答「答吾者誰」,他講不出了。

答者是誰吾難解:這一句話是替十八祖說的。十八祖問他:你答說「沒有」的這個人是誰啊?這我很不明白的。

應之非我汝宜知:你在那兒講「這不是我講的話」,在房子裏邊說「此處無人」,這不是我吧?「汝宜知」,你自己應該知道你是誰了?這就是又進一步來給他點醒啦!所以以後就說了──

千年大士出月氏:佛以前說過這個預言,授記莂說佛滅後一千年的時候,有一個大菩薩在月氏國出現,大約這就是你了!

萬劫法王記日先:這是萬劫以來,做一個接法的法王、說法主,傳法心印的法王。而這個記 是釋迦牟尼佛早在一千年前就說了,所以說「記日先」。

紅蓮開放照四眾:紅蓮華在他面上開放,照耀這些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眾弟子。

十九代祖化女男:這位第十九代的祖師,教化世間無數男男女女。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二日講解


1十八祖付十九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有種有心地 因緣能發萌
  於緣不相礙 當生生不生

2《景德傳燈錄》卷二云: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者,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也。昔為自在天人(欲界第六天),見菩薩瓔珞,忽起愛心,墮生忉利(欲界第二天)。聞憍尸迦說「般若波羅蜜多」,以法勝故,升于梵天(色界)。以根利故,善說法要,諸天尊為導師。以繼祖時至,遂降月氏。

二十祖闍夜多尊者

尊者,北天竺國人。聞十九祖語,頓釋所疑。祖曰:「汝雖已信,而未明業從惑生,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寂寂然、靈靈然。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尊者領旨,即求出家,受具。祖付以大法,得法已,至羅閱城,轉付婆修盤頭,即於座,奄然歸寂。

贊曰

善惡二輪 皎然不謬 影響忽聞 脫落窠臼
法無生滅 木雞啼晝 沒量大人 開眼漏逗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頓釋所疑豁然通 陽春白雪盡消融
起惑造業受果報 破迷顯正立大功
清淨本源菩提性 靈明覺照日天中
心心相印傳佛道 古今如是總相同

白話解

尊者,北天竺國人:二十祖闍夜多尊者,他接第十九代祖師的法,是北印度的人。

聞十九祖語,頓釋所疑:十九祖來教化他,他聽見十九祖說的話,心裏所懷疑的問題都解決了,沒有懷疑了!(1

祖曰:十九祖就對他說:「汝雖已信,而未明業從惑生:你雖然已經生一種信心了,但你還沒有知道、沒有明白業是從迷惑、疑惑中生出來的。」人是起惑、造業、受報──將來就受果報的。惑因識有,識依不覺,不覺依心:這個惑,是因為你有分別心,才有迷惑、疑惑。「識依不覺」,而分別心又是依著「不覺」生出來的。不覺,就是不明白。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的道理,因為無明,生出業相、現相、轉相這三種細相。那麼有了惑,不明白真理,就會造出一些罪業;迷惑、疑惑又是由分別心起的;分別心則是由「不覺」那兒生出來的。「不覺依心」,不覺是依著「愚癡心」生的。

心本清淨,無生滅、無造作、無報應、無勝負:這個智慧本源的心,它根本就是清淨的,什麼也沒有;所以「無生滅」,它本來是無生滅;「無造作」,也什麼造作都沒有的;「無報應」,也沒有一個報應;「無勝負」,也不和任何人來爭勝負。寂寂然、靈靈然:寂寂,就是靜了又靜、靜了又靜。「靈靈然」,雖然靜了又靜,但是它還無所不知、無所不照的。汝若入此法門,可與諸佛同矣:你若能得到這種的法門,就可以和諸佛在一起共同生活了。一切善惡有為無為,皆如夢幻:所有的善法、惡法、有為法、無為法,這都是像在作夢,又像是泡影一樣的。

尊者領旨,叩求出家,受具,祖付以大法:闍夜多尊者領納了十九祖的法旨,即刻就叩求出家,受具足戒。十九祖就把心印的法門傳給了他(2)。

得法已,至羅閱城,轉付婆修盤頭:尊者得法了之後,就到印度一個叫羅閱的城,轉付大法給婆修盤頭尊者。傳法之後,即於座上,奄然歸寂:就在這個法座上邊,很自然地就圓寂了。奄然,就是很自然的。

 

贊曰

善惡二輪,皎然不謬:善輪和惡輪二輪,是皎然的、很清楚的,不會有錯謬。

影響忽聞,脫落巢臼:忽然聽到十九祖來為他說法,把舊時的疑惑、習氣毛病都沒有了。巢臼,就是以前的習氣毛病。

法無生滅,木雞啼晝:法本來沒有生滅,就像木雞在白天啼叫。木雞怎麼會啼呢?牠不會啼的。

沒量大人,開眼漏逗:這位祖師,是沒有法子來量度的。他是一個得大智慧的明眼善知識,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著教化眾生,觀機逗教、因人說法,來破除眾生的一切習氣毛病。

 

或說偈曰

這個偈頌更是淺顯,它怎麼說呢?

頓釋所疑豁然通:頓,是立刻;釋,是釋然;釋然,就是放下、解開了。懷疑就像一條繩子,結了一個疙瘩;頓釋,就是把這繩子的疙瘩解開。豁然通,豁然間就明白了。就好像什麼呢?

陽春白雪盡消融:陽春,就是春天。好像春天的雪,一定是很快就消融了。

起惑造業受果報:我們人無論哪一個,都是起惑、造業,而受到果報。這惑,就是不明白,就是迷了。迷了什麼呢?迷了醉生夢死,迷了世間的財色名食睡;有財迷、有色迷、有名迷、有食迷、有睡迷。所謂迷,就是被種種的境界,把自己的智慧都蓋住了;不追求真理了,不想真正明白了,就願意糊裡糊塗過一輩子,這就叫「起惑」。起惑,就造出業來;造業──有的造善業,有的造惡業,有的造不善不惡的業;也可以說是造邪業,或者造正業。你造什麼業,就要受什麼果報。

這個世界,就像漁網似的;不只是一張魚網,而是很多個羅網,把你網到網裏了!好名的,就網到名的網裏;好利的,就網到利的網裏;好色的,網到色的網裏;好吃的,就網到吃的網裏;好睡的就睡,常常叫你在這「睡覺三昧」裏頭,入了睡的網。這種種的網,把我們人網得一點自由也沒有,又去競爭啊、又去奮鬥啊,都是在這網裏。在網裏頭,無論你是競爭、奮鬥,是怎麼樣自強不息,怎麼樣勇猛向前,都沒出去這個網。沒出去這個網,你就不自由,東撞西撞,撞來撞去,也是在網裏頭,得不到解脫。剛剛出這張網,一轉身,又進那張網裏頭去了;剛剛從這條險路裏跑出來,啊!不知不覺又進那條險路裏頭去了,沒有一個自由的時候!沒有解脫的時候!你看苦不苦?

破迷顯正立大功:由這個緣故,祖師菩薩就來給我們破迷,顯出這一條真正的正路,教你在世界上立功。立功、立德、立言,立這三種不朽的大業。

清淨本源菩提性:我們人的自性,本來是清淨的覺性,也就是沒有染污的菩提性。

靈明覺照日天中:我們的心是靈明覺照的,好像太陽在中天,在天上照耀萬物。

心心相印傳佛道:佛從上古以來,就是傳佛心印,一代一代地來相傳心印法門,傳佛這種真正的道。

古今如是總相同:古來的諸佛也是這樣,現在的諸佛也是這樣,未來的諸佛還是這樣,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變更。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三日講解


1:關於十九祖教化闍夜多尊者的公案,《傳法正宗記》記載如下──
大士(第十九祖鳩摩羅多)……行教化至中天竺國。會一智士曰闍夜多,先此客遊,輒來禮之,而致問曰:「我家父母,素敬三寶,如法修行,而乃多疾病,所縈不遂。我鄰之人,兇暴殺害,作惡日甚,而其身康寧,所求如意。善惡報應,豈非虛說乎?我甚惑此,願仁者一為決之!」
大士曰:「佛說業通三世者,蓋以前世所作善業,而報在此生。此生苟為不善,則應在來世。故人有此生雖為善事,不得其福者,前惡之報勝也。今世雖作惡,而不受其殃者,前善之勝也。
苟以今生非得福報,復務為惡,而來世益墮惡趣也。苟以此世得其福報,復務為善,而來世益得善趣也。
又前世為善,其德方半,而改志為惡,及此生也,先福而後禍。此生為惡,其事方半,而變行為善,及來世也,先禍而後福。
適今汝父與汝之鄰,其善惡之應,不以類至,蓋先業而致然也,豈可以一世求之耶?」夜多聞其說頓解所疑。

2:十九祖付二十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性上本無生 為對求人說
  於法既無得 何懷決不決

 

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

尊者,羅閱城人。一食不臥,六時禮佛,為眾所歸。二十祖至彼,問其眾曰:「此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祖曰:「汝師與道遠矣!」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祖曰:「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禮佛,亦不輕慢。我不長坐,亦不懈怠。我不一食,亦不雜食。心無所希,名之曰道。」尊者聞已,發無漏智,祖乃付法。後至那提國,得摩拏羅,即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

贊曰

無漏智通 白日說夢 玉蘊荊山 珠含老蚌
光透重重 賢者不重 繼起慧燈 天驚地動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一食不臥真精進 萬慮皆空大導師
我則不求除顛倒 汝應破執離狂傲
勤修無漏道種智 捨棄有為功德超
如是心印傳祖意 西天東土步步高

白話解

今天這一段文,各位要特別注意!為什麼?今天這一段文很容易被口頭禪的人盜用來騙人,所以你們要知道,第二十代的祖師和第二十一代的祖師,所互相問答的詞句、言語,他們的用意在什麼地方?不是說我們也學會了這樣講話,就可以去騙騙人,冒充祖師;這是不可以的。要真正夠資格,才可以這樣講話;不夠資格,是不可以這樣講話的。怎麼樣叫夠資格呢?他是傳佛心印,荷擔如來家業的人。如果不是荷擔如來家業的人,那麼絕對不可以這樣講話。

尊者,羅閱城人:這位是西天的第二十一代的祖師──婆修盤頭尊者,他是印度羅閱城的人。

一食不臥:這一位尊者,他在沒有遇著第二十代祖師之前,就一天吃一餐;不臥,也常坐不臥,就是「不倒單」。有的人誤會說「不倒單」就是「不睡覺」,這不是的;不倒單不是不睡覺,是「坐著睡」。人不睡覺是不容易的,所以不要混淆不清。有很多語焉不詳的人,或者食而不知其味的人,或者囫圇吞棗的人,都以為「不倒單」就是不睡覺,這根本就沒有明白「不倒單」的意思。你要知道,人就是人,你若說不睡覺,這是辦不到的事情。吃飯、睡覺、穿衣服,這三種是日用所不可少的,無論哪一個人都需要的;所以說「不倒單」是「不睡覺」,這是以訛傳訛,是絕對錯誤的。

那麼我在臺灣還聽見有人批評水果和尚(廣欽老和尚),批評什麼呢?說:「哎呀!」這第一聲「哎呀!」我說:「怎麼了?」「他吃粥了!」說水果和尚現在吃粥了。這個意思就是怎麼樣呢?說水果和尚現在吃粥,這就犯了瀰天大罪了,破戒了、開齋了、墮落了,意思就是這樣。

其實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他那麼大年紀,吃粥了,這是很應該的。他就是吃粥、不吃粥,也是他自己的事情,旁人沒有權利干涉他這個問題。他吃飯和不吃飯,都是他自己的願力,並不是說佛的戒律不准人吃飯、不准人吃粥,沒有這個道理的。沒這個道理,為什麼人大驚小怪地就來批評他不對了呢?這就因為「習焉不察便成風」。人都習慣知道他吃水果的,那麼現在一吃了粥,這可就有罪了,認為這是比殺人、放火、去打劫所犯的罪還大了!甚至於偷偷地和我講:「可不要叫旁人知道啊!」你看!為什麼就這樣?就因為「習焉不察便成風」,也不知道這個所以然,也不知道修行應該怎麼樣修行,也不知道他吃粥是自己的本份。

他既然是個人,他就有吃飯的資格、有喝粥的資格。那麼自己若不願意吃飯、不願意喝粥,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你旁人沒有權力來干涉他,說你不可以吃飯、你不可以吃粥;這就是因為不懂佛法,所以亂加批評。

又說這個水果和尚是個「啞羊僧」,不會講經,他什麼也不會講;就這樣子批評他。這更是不懂佛法!真正的說法的人,不需要用口來說,「以行於世,示之而已」,以他的行為來表現。他的行為,就是說法;他的思想和作風,就是在那兒說法呢!這叫「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弗居。」這是聖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可是凡夫不認識,就妄加批評、妄加推測,你說多麼可憐呢!

所以「常坐不臥」,並不是不睡覺,各位要注意!「一食」,就一天只吃一餐。為什麼要吃一食呢?因為當初佛在世的時候,所有的比丘都吃一餐,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又要去世資財,世間的私財都不要了,這樣才是一個真正沒有貪心的人,真正修行的人。所以我們出家之後,絕對不要把錢看得重要了!要看金錢像糞土一樣,很邋遢的;不要一天到晚作發財的夢、作錢的夢,在那兒念玆在玆:「天命之謂錢,率性之謂錢,修道之謂錢;錢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啊,不要這樣子!

六時禮佛:這位婆修盤頭尊者白天也拜佛,晚間也拜佛;晝三時拜佛,夜三時拜佛。為什麼他吃一餐呢?就因為拜佛,沒有時間吃飯了,所以吃一餐;為什麼他不臥呢?也因為拜佛,沒有時間躺著了。這是我給他下的註解,你若不信,你把他請出來問一問,是不是這麼回事?為眾所歸:他這樣用功、這樣修行,大家都知道他也吃一餐,又常坐不臥,又六時禮佛,所以大家都很讚歎他,對這位老修行,佩服得五體投地。

二十祖至彼:偏偏就來了行家!他在這兒這麼樣用功修道,就來了作家──就來了善知識!至彼,到這地方。到這地方怎麼樣呢?問其眾曰:來問他這些徒眾。為什麼他要像下面這樣來問他們呢?因為第二十代祖師,知道這一位就是應該做第二十一代祖師的,所以要破他的執著。為了破他的執著,就先對他這一些信眾講:「此頭陀能修梵行,可得佛道乎?」頭陀,因為他日中一食,常坐不臥,又六時禮佛,行這頭陀行。梵行,就是清淨行的人。二十祖說:「這一位行抖擻的頭陀行的人,他能得到佛道嗎?他會不會成佛呢?」這樣問問他這些徒眾、信眾。

眾曰:我師精進,何故不可?這些個信眾因為對他很崇拜、很恭敬的,所以二十祖這麼樣一說,大家就說了:「我的師父這麼樣精進,是吃一餐,又常坐不臥,又晝夜六時都來拜佛。這樣朝也精進、夜又精進,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晝夜六時常精進;身心性命都是不休息的,豁出性命也不休息的,這樣修行,什麼不能得?什麼都可以得到!」

祖曰:汝師與道遠矣!第二十祖一聽,就說了:「你們的師父離佛道還遠得很,還差得十萬八千里啊!」

眾曰:尊者蘊何德行,而譏我師?他這些徒眾一聽,就很不佩服了;就說:「尊者,你有什麼德行?你身上蘊藏著什麼道德啊?你有什麼資格來批評我師父啊?你譏諷我師父,看不起我師父,你有什麼資格,你有什麼德行呢?」譏,是譏諷,就是看不起。翻譯成白話就是:「你有什麼道德?你看不起我師父啊?你看不起我師父!你敢譏諷我師父!」

祖曰:我不求道。二十祖就說了:「我不求道了。」若是永嘉大師所說的那個「絕學無為閒道人」了,這才可以說「我不求道」;如果不是閒道人,不是證果的人,不是真正荷擔如來家業的人,沒有資格說我不求道了,我是無修無證了。所以說:「供養十方三世諸佛,也不如供養一個無修無證者。」無修無證者,才可以說「我不求道」。亦不顛倒:我不求道是不求道,可是我不會見著財,就變了財迷;見著色,就變了色迷;見著氣,就變了氣迷;見著酒,就變成個酒迷;我都不會被這四種酒色財氣所迷了!

我不禮佛:我不常常地拜佛。不禮佛,不是說見著佛不叩頭,不是這樣的!這是說我不是六時來禮佛。你們各位要清楚這個文!這個文說「我不禮佛」,不要就以為:「哦!這個二十祖都不拜佛了,你叫我拜什麼?拜泥巴、木頭?」不是這樣的。「我不禮佛」,是說我不是在六時之中都拜佛。亦不輕慢:可是我也不生輕慢的心,我也不看不起哪一位,我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這個註解要注意的,就在這個地方。你不要看著這個文,心想:「嘿!二十祖都不拜佛的,這三步一拜,一點用也沒有啊!」不是這麼回事啊!

我不長坐:我是願意坐著,就坐著;願意躺著,就躺著。亦不懈怠:可是我不會常常躺到那個地方,就懶惰得不得了;甚至於吃飯,也是因為肚子餓、肚子不答應;肚子若答應,我連飯都不願意吃了!懶得這個樣子。不是這個樣子!這是說我雖然不是在那裏長坐不臥,但是我也不會懈怠。

我不一食:我不一定吃一餐,亦不雜食:可是我也不多吃,不吃點這個、那個,甚至有五六樣、或者七八樣、十幾樣的東西在那地方吃。好像我們中午吃飯的時候,你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比牛眼睛都大,一到這兒:「哦,這個味道一定好,我拿多一點;哦,這個味道不好,我不要這個!」不選擇、不分別、不雜食,有什麼,就吃什麼,我不亂吃。我不想:「喔!這個味道一定是很不錯的,我試一試!」不是這樣的,心裏沒有這個分別。雜食,是好吃的東西;不雜食,就是不撿選好吃的東西來吃。

心無所希:我心裏沒有一個「所希」。這個「希」,就是希望,也就是求;無所希,就是沒有一個要希望、要求的東西。名之曰道:這就是道了!

尊者聞已,發無漏智:第二十一祖在旁邊也聽見了;因為二十祖不是直接對他講的,而是對他那些信徒、徒眾、崇拜者說的。這若是「我相」很重的人,一聽見這些話:「哎!你現在要挑撥離間,令我的徒弟都不相信我了?好東西!我打你一頓!」無明火就發出來了。他不是這樣子的!

修行要真正、實實在在地修行,不是馬馬虎虎。不是我拜拜佛、裝模作樣的;我吃一餐,掛一個修行的招牌在這兒:「你們知道嗎?我是一天吃一餐的!你們知道嗎?我是長坐不臥的!你們知道嗎?我一天到晚都拜佛的!」盡敲鑼打鼓,到街上去賣修行的招牌;所以招來很多信徒到這地方來:「這個人是老修行啊 !你真是活佛、活菩薩啊!」叩頭頂禮,又三拜的;人說一拜,還不行,還要三拜!就因為好像見了真佛似的。修行不是這樣的,不是盡表示自己有修行、表示自己有道德,這樣才能得到「無漏智慧」。

這「無漏智慧」,是真要斷欲去愛,身心放下,什麼都沒有了;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求名了,也不求利了。再給你們講一個,沒有煩惱也是「無漏的智慧」。煩惱的根本,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就是從你的「欲」那兒來的。你若沒有欲了,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為什麼你有煩惱?就是因為你欲沒有斷!你若斷欲了,就「性定魔伏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這是很清楚的。你要是真沒有欲了,就沒有煩惱了,就自在了!一自在,一切自在;一解脫,一切解脫;一無障礙,一切無障礙。就是在這個地方!這叫「無漏智」。

祖乃付法:第二十祖就傳心印的法門給二十一祖了(1)。後至那提國,得摩拏羅:後來二十一祖到那提國,把心印法傳給摩拏羅尊者了,即踴身高半由旬,屹然而住:於是他就往上一踴、一竄,有幾十丈高。半由旬,一個大由旬是八十里,中由旬是六十里,小由旬是四十里;那麼就算四十里,都和現在飛機飛得差不多高。他這麼往上一飛,也沒有翅膀,就踴身虛空,到半由旬高的虛空去了,就在虛空那兒站著。四眾仰瞻,虔請,復坐,跏趺而逝:四眾都這麼抬著頭望著:「哎!奇怪了!奇怪了!」又虔誠地請他回來,大家說:「師父啊!你快回來啦!我還沒有明白佛法呢!我還需要學多一點佛法。」所以這位第二十一祖又坐起來,結上跏趺坐,就往生了。

 

贊曰

無漏智通,白日說夢:就得無漏的通了,也可以說漏盡通;漏盡通,就是斷欲了。你斷欲,才能謂之得漏盡通;你若沒有斷欲,就是還有頭髮那麼多的欲,那也談不到得到漏盡通了。「白日說夢」,這若對一般人來講,就好像是白天說夢似的,他根本就不懂。

玉蘊荊山,珠含老蚌:這塊寶玉就在荊山那個地方裏藏著;那顆珠子就在老的蚌殼裏頭,年頭越老的蚌,珠子就越亮、越大、越好。

光透重重,賢者不重:這老蚌珠的光,甚至於照得無所不照。「賢者不重」,可是雖然這樣,但是他還沒有真正的證果。所以二十祖到那兒去接引他,和他說了那麼多機鋒轉語的話。

繼起慧燈,天驚地動:繼續佛教的智慧之燈,這是驚天動地的一種大事,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我有講錯的地方,請你們各位用你們的智慧來告訴我;我因為talking too much, so don't talk.(講太多了,所以不講了。)

 

或說偈曰

我寫這首偈頌,你們記不記得沒有什麼關係;因為這是我搜索枯腸,勉強寫出來的,我自己也知道很醜的。不過雖然醜陋,還是那一句話:「拋磚引玉!」希望把你們最美好的詞句引出來,將來也讚歎歷代祖師、過去的諸佛。這首偈頌是這麼說的──

一食不臥真精進:這意思前面已經都講過了!這是真的很精進。但是你不要因為你精進,就生了一種貢高我慢的法執。不要生出這一種法執來,說:「我修行了,我怎麼樣拜佛,怎麼樣長坐不臥。」應該還是覺得其他人都比自己有修行;自己在修行裏邊,是最後的一個,也就是最不值得提起的一個,也就是最小的一個。你要這樣想,不生貢高我慢心,不要有驕傲心,以為這一食不臥,就有什麼了不起。沒有什麼了不起!你一有了「了不起」這個思想,就是大障礙,就是前功盡棄,把你什麼功德都沒有了!因為你只有一個「驕傲心」在裏頭。

萬慮皆空大導師:你若能萬慮皆空,什麼都不思不慮,「堪笑我心,如頑如鄙;人問所能,百無一會」,什麼也不會的。這麼樣子,就不識不知,無思無慮,萬慮皆空。「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忽動被雲遮」,你若萬慮皆空,那麼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悠游自在了!所以你若能萬慮皆空,這就可以做一個大導師;若不能空呢?那你就不夠這個資格。說:「我空了!」真的嗎?如果你空了,你怎麼還會自己說你空了?你若自己說你空了,那還是沒空的!你說「我萬慮皆空了」,那你還有這個「一慮」在裏頭呢!

我則不求除顛倒:二十祖就說:「我是不求道的,可是我不需要除顛倒。」這是一個講法。那麼有的人看這一句,就會這樣講:「我不求除顛倒,我不求沒有顛倒。」那就是要有顛倒了?不是的。那為什麼也可以這樣講:「我不求沒有顛倒,我不求把顛倒除去了;因為我無顛倒可除,所以不除了!」就是「不除妄想不求真」。「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無妄想可除,所以不需要除了;這是一個講法。我不求道,也不除妄想,就是到這種「無為、無不為」的境界。

汝應破執離狂傲:可是你們這一般學道的人,應該破除你的執著,破除你吃一餐的執著。說:「喔!那破執著,我就可以吃八餐吧?」又不是那麼講。說:「我不執著吃一餐了嘛!」,你雖然吃一餐,不要以為吃一餐有了什麼功德了,不要執著這個功德;你若一執著這功德,那就是「此處無銀三十兩」。說我沒有錢,但是有三十兩;這也就是賣廣告呢!

也不要說:「喔!我長坐不臥,你看!我一坐,就坐十個鐘頭。」這叫個什麼東西?坐十個鐘頭又有什麼?坐十個鐘頭,打十個鐘頭妄想:「我去吃大便去!試試大便什麼滋味?」那你坐二十個鐘頭,盡想吃大便,又有什麼用的?這個地方要深深地理會。有能坐十個鐘的,說:「我坐十個鐘頭,或者站十個鐘頭;或者我不吃飯,有七十二天、八十八天了。」這也是個執著嘛!要行所無事。

修行是要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著相。「見相離相即菩提」,你能見相還離相了,這就是個覺道。什麼是覺道啊?佛教我們破執著,你執著吃一餐,執著長坐不臥,執著持銀錢戒,執著這個那個;一切一切都成了一種執著,那簡直是頭上安頭。

這「汝應破執離狂傲」,就是要你離開你的驕狂、傲慢的心。驕狂,就是看誰也看不起,「喔!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喝!你變成一切世間唯我獨尊。佛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說:「我啊!最低限度也是世間第一呢!世間、出世間,唯我獨尊。我是第一的!我是在西方最有修行的人!我是西方最用功的人!我是西方最能吃的人!」吃得最多,這有什麼用?吃得最多,拉得也最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說:「哎!法師,你講經講得這麼粗!」「粗言細語,皆歸第一義」,我會說的,不如你會聽的。你若會聽,我講得不好,你聽得也像蜜糖那麼甜;你若不會聽,我講得再好,你也聽得像糞土那樣,一點價值也沒有。所以我在這兒,是想起什麼就說什麼,想起天,就說天;想起地,就說地,沒有腹稿,沒有起草稿的。

勤修無漏道種智:勤修「無漏」這種的法門,要去欲斷愛。我們有所願意、不願意,這都是欲;我們有所求和無所求,這也都是欲。那「不求」還算「欲」嗎?你還有一個「不求」的欲呢!不求,要你沒有那種心,沒有一個「不求」的心,也沒有一個「求」的心;掃一切法,離一切相。所以要勤修,不可以懶惰的;你懶惰,就出毛病。所以要勤修道,勤修種種的智慧,無漏的智慧。

得到無漏的智慧,得到漏盡通,一切的習氣就都斷盡了!不會看這個也不對,那個也不好。

  事事都好去 脾氣難化了
  真能不生氣 就得無價寶
  再能不怨人 事事都能好
  煩惱永不生 怨孽從哪找
  常瞅人不對 自己苦沒了

就在這個地方,你能不生氣,那就得無價寶了。你看人家不對,心裏就不高興了;心裏一不高興,那就是苦!你自己沒有快樂,那就是苦。「自性常生智慧」,你一看人不對,那就沒有智慧了;你若有智慧,不會看見人家都是 愚癡。為什麼你看見人家都愚癡呢?就因為自己不太聰明,所以看人人都愚癡。就好像你戴著綠的眼鏡,看人人都是綠的;你戴紅的眼鏡,看人都是紅色的;你戴黃色的眼鏡,看人都是黃色的。就看你內裏有什麼,外邊就現什麼;這個境界都是唯心所現,自性所招。不要說了!說得太多了,說到明天也說不完。那麼講什麼來著?你看我都忘了!哎!是的,講到「常瞅人不對,自己苦沒了」,要勤修無漏道種智。

捨棄有為功德超:有為的法,要捨棄了它,不要修有為法。「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以把它要放了,不要了它。如是心印傳祖意:這個就是心印法,就是傳佛心印。祖師意、西來意,就是──

  大道一字無 誰也說不出
  也沒留下樣 更沒畫出圖

你畫出圖,那都是罵人呢!說找一個樣子,那也真是頭上安頭。「大道一字無」,什麼也沒有。我告訴你們,就是那個「」。你要是明白那個「」了,什麼都明白了;你不明白那個「」,就糊塗一輩子。說:「那個『』是什麼也沒有,沒有個數目!」沒有數目,就是在那個地方!「無始無終、無內無外、無大無小、無上無下、無方無圓」。說:「我不信這個!」那我就不講了!所以這就是「祖師意」。祖師意,如是如是,就這樣子、就這樣子,沒有旁的。

西天東土步步高:你想修行,修佛法門,就步步要往上走。不是總向後轉,不是盡退失你的菩提心;要步步高,要往上走。所以說:「修行如登百尺竿,下來容易上去難。」

這個偈頌不知道是說得對不對?不過我不管!對,我也要這麼說;不對,還要這麼說!說完了,就把它忘記了!所以我希望你們也都不要記得是最好的。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二十九日講解


1二十祖付二十一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言下合無生 同於法界性
  若能如是解 通達事理竟

二十二祖摩拏羅尊者

尊者,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年三十,會婆修祖至彼國。王問祖曰:「羅閱城土與此何異?」祖曰:「彼土曾有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王曰:「二師者誰?」祖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其一也;吾雖德薄,敢當其一。」王曰:「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即與薙落授具,付以大法。尊者得法後,付鶴勒那,即跏趺奄化。

贊曰

王宮誕生 不居尊貴 聞師指示 頓明宿慧
泡影非真 施大無畏 體露堂堂 千花萬卉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乘大願船度五濁 不畏艱苦入娑婆
託跡王宮常自在 寄寓客舍祖印說
佛昔授記摩拏是 我今來訪大頭陀
誠哉言也吾當捨 廣開法筵設無遮

白話解

尊者,那提國常自在王之子也:摩拏羅尊者,是從釋迦牟尼佛那兒算起第二十二代的祖師。這一位尊者,他是那提國的人,他的父親就叫常自在王。這位常自在王是非常有智慧的人,也是非常通情達理的一個人,也篤信佛教;所以他生這個兒子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兒子是很不平凡的。

年三十,會婆修祖至彼國:這位尊者年到三十歲,就遇見婆修盤頭尊者。當時婆修盤頭尊者到了他的國家,覺得與這位國王很有緣,於是就來見這個國王。

王問祖曰:羅閱城土與此何異?國王就問婆修盤頭尊者說:「你從羅閱城那兒來的,羅閱城那個地方和我們這個國家,有什麼不同呢?」

祖曰:彼土曾有三佛出世。婆修盤頭尊者就說了:「在羅閱城那個地方,有過三位佛出世。」這三位佛,總起來可以說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不單羅閱城有三位佛出世,哪一個國家都會有佛出世。今王國有二師化導:現在國王你的國家,會有兩位大導師,來化導你這個國土。這兩位導師,是佛早就給授過記的。

王曰:二師者誰?國王說:「這兩位導師是誰?」

祖曰:佛記第二五百年,有二神力大士,出家繼聖。即王之次子摩拏羅,是其一也:婆修盤頭尊者說:「佛授記佛入涅槃後,第二個五百年,有兩位有神通、有大力量的大行之士,他們兩位都會出家,繼續佛的心印法,作第二十一代和第二十二代的祖師。這兩位祖師中,常自在王你第二個兒子摩拏羅,就是其中之一。」吾雖德薄,敢當其一:第二十一代祖師婆修盤頭尊者又自謙地說:「我婆修盤頭雖然沒有什麼道德,可是也被佛授記了,所以也是其中的一個。」

王曰:這位常自在王就說了:「誠如尊者所言,當捨此子作沙門:尊者,我知道您不打妄語,您所說的話是誠誠實實的。我現在就把這個兒子布施給您作徒弟,作個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沙門。」

祖曰:善哉大王,能遵佛旨。婆修盤頭尊者就說:「大王,你真是個很聰明、很明理的人,你真是篤信佛教的人!好得很。大王!你能遵守佛預先授記的預言。」

即與薙落授具,付以大法:於是二十一祖就為摩拏羅落髮,授具足戒。又把以心印心、教外別傳的法門,傳給摩拏羅尊者了(1)。尊者得法後,付鶴勒那,即跏趺奄化:「尊者」,就是摩拏羅。他得法之後,又把法傳給鶴勒那尊者。於是就結上跏趺坐,坐在那地方就無疾而化──什麼病都沒有,就圓寂、往生了。

 

贊曰

王宮誕生,不居尊貴:他生在國王的家裏,但不貪戀這種尊榮和富貴。

聞師指示,頓明宿慧:聞婆修盤頭尊者來指示他,他立刻就明白前生這種的根性了。

泡影非真,施大無畏:這一切有為法都「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這不是真的,所以就要布施大無畏給眾生。

體露堂堂,千花萬卉:這體現出來一個堂堂大丈夫、佛的相貌,他是傳佛心印的祖師,以後受他教化的徒眾,就好像花卉,有無量無邊那麼多。

 

又說偈曰

這個「又」,怎麼叫個「又」?就是「多餘的」,也就是不需要的、沒有必要的、多此一舉。所謂「頭上安頭」,沒有事情找一點事來做。吃飽了不做一點事情,打太多妄想就不好,所以就藉著講祖師的傳,再加上幾句。其實這就叫「畫蛇添足」,本來畫了一條蛇,再畫幾條腿,那麼蛇也不蛇、龍也不龍了,啊!更難看。有人說「獻醜不如藏拙」,但是我覺得「藏拙也不如獻醜」,於是就要說幾句不重要的話;讓有的人在剛學中文的時候,尤其學對對聯的人,可以稍微作一個借鏡、取法的作用。

這偈頌我若唸錯了,你們告訴我,因為這其實也沒有什麼錯不錯,隨時都可以改的。我願意怎麼樣唸,就怎麼樣唸;你們願意怎麼樣聽,就怎麼樣聽;願意怎麼樣看,就怎麼樣看。嘴是我的,眼睛是你們的,耳朵則你的、我的都有。為什麼說嘴是我的,眼睛是你們的呢?因為我這兒沒看黑板上的偈頌,你們在那兒看;你們不說,我這兒說。所以或者我唸錯了,或者你們看錯了,或者也是互相聽錯了,總之一定會有錯的。總而言之,若人人都弄錯了,可是有一個不弄錯的,這已經就夠了。為什麼?有一個注意的,覺得有點意思、有點道理,那我已經夠了!

乘大願船度五濁:這位摩拏羅祖師不是普通人,是個特別的、很特別的人。為什麼?因為生到皇帝家裏去了!不特別,怎麼會生到皇帝家裏呢?好像我一生,生到一個老百姓家裏。所以這位尊者不是普通人,是乘願再來的人;他乘大願,來度五濁惡世的眾生。五濁,是劫濁、見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

不畏艱苦入娑婆:他不怕艱難困苦,來到娑婆世界,教化眾生。

託跡王宮常自在:王宮,也是皇宮。託跡到皇宮去,就做國王的太子。他的父親叫「常自在王」,那麼他就是「常自在子」;所以父親自在,兒子也自在,這叫「常自在」。好像果某常常哭,他兒子也常常哭 ,所以有其父,必有其子。

寄寓客舍祖印說:你不要以為我們人在這世界上,這就是個家。李太白說過: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這個天地間,就是我們的一個旅館。這個光陰,就是百代之過客。你看!他這都是對聯──「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下邊他對一個「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萬物」對「百代」,「逆旅」對「過客」。那麼就是在這個天地間,有旅客在這兒來旅行的。我們在世界上都是在這兒住旅館,這不是我們真正的家庭,我們也不是主人。

「祖印說」,祖師都是這樣印證,這樣說的。

佛昔授記摩拏是:佛在以前就授過記,說佛滅後第二個五百年,有兩位神力大士出現於世,出家繼聖,來繼續祖師的心印法門,這叫佛昔授記。「摩拏是」,現在你這第二個兒子摩拏羅,就是其中的一個。

我今來訪大頭陀:我也是其中一個,那麼我知道我是,我要把第二個也給找著;所以我來找了!我來找傳佛心印,「大頭陀」,抖擻精神的這一位尊者。

誠哉言也吾當捨:國王一聽他這麼說,就說:「你說得對!我現在把我這個兒子布施給你了!」「吾當捨」,我應該捨棄這種父子之愛,我把我兒子送給你了!

廣開法筵設無遮:這時候,常自在王說:「我兒子出家了,我請全國的人,來為我兒子出家慶祝一下,設無遮大會。」這無遮大會,有錢的人可以來吃齋,沒錢的人也可以來喝可樂;沒有靠關係,也不需要講人情,所以是無遮。這是說常自在王在那個時候,廣開法筵,設無遮大會。

也可以說摩拏羅尊者接婆修盤頭尊者的法之後,就大興教化,好像廣開法筵,設無遮大會一樣的。

所以這句有以上兩種意思,不知道我說的對不對?你們若認為對,就把它記一記;若認為不對,就把它忘了!沒關係。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九月五日講解


1:二十一祖付二十二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泡幻同無礙 如何不了悟
  達法在其中 非今亦非古

 

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

尊者,月氏國人。年二十二出家,常有鶴眾相隨。尊者問二十二祖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而說偈曰:「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亦無憂。」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尊者既得法,行化至中印土,轉付師子,即現十八變而歸寂。

贊曰

法說龍宮 道服羽族 指歸其源 頂門亞目
得師子兒 唱還鄉曲 月氏國中 信香薰馥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天地造物頗稀奇 鶴隨尊者警愚迷
心為境轉非自在 性被雲遮障菩提
苦海無邊回頭岸 蓮邦有路舉足及
自古成功全憑忍 勇猛精進莫狐疑

白話解

今天講的是第二十三代祖師。由釋迦牟尼佛算起來,到這位鶴勒那尊者是第二十三代。我們不是說,就聽這一代或是多少代祖師,聽了就過去了。不是的,我們聽每一個祖師的行為、相狀,要問問自己:「我是不是要效法這一位祖師?我是不是要真正做一個祖師的好弟子?」要這樣問自己。也就好像我們是父母親的子女,天天應該想一想:「我是要做父母親的一個好兒、好女呢?還是做一個不孝順的兒女,敗家的兒女呢?」要這樣想。我們身為佛教徒,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尊者,月氏國人:這位鶴勒那尊者,是印度月氏國的人。年二十二歲出家,常有鶴眾相隨:他二十二歲才出家。這位尊者常常有一班仙鶴跟著他,不論他走到什麼地方,鶴就跟到什麼地方,在上面這麼嘰嘰喳喳的,好像和他講話似的。你說奇怪不奇怪?我們後山這兒也有仙鶴,可是我們這仙鶴,哈!牠們沒有跟著人,因為這鶴勒那尊者沒來;他若來,也會跟隨著他(1)。

尊者問二十二祖曰:以何方便,令彼解脫?因為這些鶴和他有緣,所以這位尊者就問二十二祖:「請問祖師,用什麼方便法門,才能令這一群鶴得到人身?得到解脫?」得到解脫,就是離苦得樂。解脫,本來也沒有人綁著你,為什麼你不解脫呢?就因為你有執著。你有執著,所以就自己把自己綑上了;好像蠶蟲做繭,自綑其身。本來沒有一個解脫、不解脫,是你自己生出一種執著,自綑其身。

祖曰:我有無上法寶,汝當聽受,化未來際。二十二代祖師就對鶴勒那尊者說:「我有無上的法寶,沒有比這個法再高的了,沒有再駕乎其上的了。可是你要聽,你要接受,那你將來教化盡未來際的眾生,用都用不完的。」

而說偈曰:那麼第二十二代祖師就給他說一首偈頌,這偈頌怎麼說呢?

    心隨萬境轉 轉處實能幽
    隨流認得性 無喜亦無憂

心隨萬境轉:你心若隨萬境轉,就有種種的境界現前。你心若不隨境轉,以心轉境,而境不能轉心,心把這個境轉過來,那就是如如的自性了!如如不動,了了常明。

你的心如果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可是就在轉處,你要能得到這個妙處。這個「幽」,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一種妙處;就是「見事省事出世間,見事迷事墮沉淪」,「眼觀形色內無有,耳聽塵事心不知」。你「念動百事有,念止萬事無」,「心止念絕是真富貴,私欲斷盡是真福田」,所以主要就是心不為萬境轉。萬事萬物都在說法,世間沒有一樣不是在說法的,就看你會聽不會聽,就看你明白不明白?你若明白了,就是心能轉物;你若不明白,就是被物所轉。

你若追名逐利,就為境界所搖動,所謂「名利小事人人好,生死大事無人防;心淨是福人不想,煩惱是罪個個貪。」你看!哪一個家庭都有八齣戲,爭爭吵吵,煩煩惱惱,斤斤較較,都是在那兒胡鬧呢!那麼在這個時候,你若能明白了,知道萬物在那兒說法,這都是方便法門,都是叫你對境無心,人轉境,而境不能轉人,有真正的智慧,有真正的定力。所以說「轉處實能幽」,轉處,就能得到這個不可思議的境界。

怎麼得呢?隨流認得性:你隨順世間法,而能明白自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自性是清淨、無罣無礙的;這不是在口頭上那麼說,真是要體驗到,真是要明白箇中的消息,那才算呢!

這隨流認得性,不是教你隨波逐流,追逐五欲;而是要「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我們三大宗旨。我們三大宗旨是什麼?就是「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我們要是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抱定我們三大宗旨,捨命為佛事,造命為本事,正命為僧事;即事明理,明理即事,推行祖師一脈心傳。」能這樣,這就「隨緣認得性」,你就認識自己本有的佛性,明心見性了。

無喜亦無憂:這時候,也沒有什麼憂愁,也沒有什麼快樂,時時都在如如不動、了了常明裏頭,所以說無喜亦無憂。

時鶴眾聞偈,飛鳴而去:這時候,這一些白鶴聽見這個偈頌,心開意解,於是就在鳴叫中飛跑了。

尊者既得法,行化至中印土,轉付師子比丘:鶴勒那尊者得到這個心印法後。以後在中印度,又將這心法轉付師子比丘。於是即現十八變,而歸寂:在空中就現了十八變,他在虛空裏站著,又在虛空裏躺著、坐著,又在虛空裏身上邊出水、身下邊出火,身下邊出水、身上出火,這種種變化莫測十八變的境界。然後他在虛空裏就圓寂了。

 

贊曰

法說龍宮,道服羽族:這位尊者到龍宮去為龍王說法;他的道德,把長羽毛的飛禽都教化了。

指歸其源,頂門亞目:二十二祖說個偈頌,把源流給指出來了,「頂門亞目」,在頂門上,另開一隻眼睛。

得師子兒,唱還鄉曲:二十三祖得到師子比丘做為徒弟,唱還鄉回家的這種歌曲。

月氏國中,信香薰馥:在月氏國裏頭,大家敬信這一位祖師,就好像得到異香滿室這種清淨的法味,那麼繼續不斷地,永遠紀念這一位祖師。

 

或說偈曰

天地造物頗稀奇:這第一句說,天地間,造人、造物,都是很不可思議的。

鶴隨尊者警愚迷:這些鶴隨著鶴勒那尊者,就是來警誡我們這些愚迷的眾生,叫我們覺悟。你看!這些鶴即使墮落到畜生身,都還知道要跟著尊者學法,我們人反而不知道學習佛法。

心為境轉非自在:你心若被境界轉了,就不自在。

性被雲遮障菩提:什麼叫雲遮呢?就是被情愛所迷,這就是被雲遮了!你性被雲遮,也就會障礙菩提道。

苦海無邊回頭岸:這苦海無邊,你回頭就是岸了。

蓮邦有路舉足及:到極樂世界,那是有條道路可走的;只要你肯念佛,肯發心修行,就像一邁步就到了,不要著急。

自古成功全憑忍:自古以來,你看看每個成功的人,都是由這個「大忍耐心」成功的,他什麼事情成就,都因為有忍耐心。

勇猛精進莫狐疑:因為這個,你在佛教裏要勇猛精進,不要胡思亂想,想東想西,生那麼多的懷疑。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九月六日講解


1為什麼鶴勒那尊者常有鶴眾相隨?《傳法正宗記》記載如下──
鶴勒那復問二十二祖曰:「我雖感群鶴相依,未始識其何緣?」大士曰:「汝昔第四劫時嘗為比丘,道德已充。凡有五百弟子,每遇龍宮命汝供養,汝以其皆未勝龍食,常不與俱往。彼弟子怪曰:『師說法則曰:於食若等,於法亦等。今乃獨往食耶?』及後命必從汝赴,當時以汝德蔭無患。及汝滅,彼亦漸終,坐是濫食,皆報為羽族。然已五劫,乃今轉受此鶴。蓋昔師弟子緣之所牽,故復此會。」

 

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尊者,中印土人。問二十三祖曰:「我欲求道,當用何心?」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因付以大法。遊化至罽賓國,轉付法與婆舍斯多。後王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曰:「已得蘊空。」王曰:「離生死否?」曰:「已離生死。」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曰:「我身非有,何吝於頭!」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湧高數尺,王之右臂旋亦墮地。

贊曰

無心可用 大用現前 廓通佛理 捨盡第筌
按劍引頸 海口難宣 蘆花白雪 秋水長天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師子尊者志非凡 求法問道願心堅
應無所住離諸相 如有功能即落邊
五蘊皆空破迷執 萬緣放下了真詮
王劍斬頭白乳現 右臂墮地始服甘

白話解

第二十四代的祖師,叫師子比丘、師子尊者。這位尊者證得無相菩提,一切自在,一切如如。

尊者,中印土人:他是中印度的人。

問二十三祖曰:他遇著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問道:「我欲求道,當用何心?」各位應該想一想,二十四祖這麼問,那我們設身處境,也像二十四祖的「我欲求道」,我想要求這個了生死、脫輪迴,斷煩惱、證菩提的覺道,「當用何心」,我應該用什麼心?

祖曰:汝欲求道,無所用心。二十三祖就答覆他說:「你想要求道嗎?你真要想求道的話,什麼心也不要用。要無心,你若能懂得無心了,這就是道。」

曰:既無用心,誰作佛事?師子尊者聽這個道理,還沒有懂,所以就來辯論。說既然什麼心也不要用了,那麼作佛事的又是誰呢?他以為這是辯才無礙,就這麼和二十三祖辯論。

祖曰:汝若有用,即非功德。二十三祖又說:「你若有所用心,還有造作呢!沒有到那無功用道上;你還是著相,有形有相的。那都不是你自性裏邊的真正功德。汝若無作,即是佛事:假使你沒有所用心,掃一切法,離一切相,那就是大作佛事;不是你在那兒念經、拜佛,或者禮懺,或者作種種的功課,那才是佛事。你要是真正修道,什麼都沒有了,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一空一切空,一離一切離,一淨一切淨,一正一切正。」二十三祖這麼一說,師子尊者馬上開悟了,頓入佛慧。

因付以大法:於是二十三祖就把心印的大法傳給他了(1)。那麼每一篇都說「大法」,這個大法,就是佛教裏頭最重要的一件事:所謂「傳佛心印,以心印心」。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教外別傳,已咐囑摩訶迦葉矣!」這就叫「大法」。

遊化至罽賓國,轉付與婆舍斯多:以後,師子尊者到處去遊方教化眾生,到罽賓國──這是當時一個國家的名字,有的說是雲南,有的又說是從西伯利亞那兒去,這不需要考證它,總而言之,是當時一個國家。尊者就在那兒傳法給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了。

後王秉劍至尊者所,問曰:師得蘊空否?傳法之後,因為當時這個國家有二個外道,學種種幻術,想要謀反叛亂,就偽裝成出家人,潛入王宮。事發敗露,這個國家的國王誤以為是出家人所為,就要毀滅佛教。這個國王,手裏拿著一把寶劍,到師子尊者住的地方,問他:「你已經得到五蘊皆空了嗎?色受想行識,你都空了沒空啊?」

曰:已得蘊空。因為師子比丘不打妄語,也不會說客氣話,國王來問他,他就說真話了:「我已經得到五蘊皆空,我照見五蘊皆空,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了。」

王曰:離生死否?國王又問:「你離生死了沒有?」就是你了沒了生死啊?

曰:已離生死。他答覆說:「我生死已經了了,沒有生死了!」

王曰:既離生死,可施我頭。國王就說:「你既然生死都不成問題,生死都了,那請你把頭布施給我。」

曰:我身非有,何吝於頭?師子比丘說:「我連身體都沒有了,這個頭我有什麼捨不得的?你就砍掉好了。」

王即揮刃斷尊者首,白乳湧高數尺:這個國王就用劍一斬,把師子比丘的頭給斬下來了。可是把頭斬下來,他不流血,而是由脖子上流出白漿,好像牛奶似的;這白漿竄高湧出,有數尺那麼高。各位想一想:這是什麼意思?等想清楚了,再來告訴我。

王之右臂旋亦墮地:這個國王因為右手拿著寶劍,斬了師子比丘的頭,這是殺聖人;這叫「弒父、弒母、弒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是犯了五無間的罪,所以他的右臂馬上就斷了,掉到地下。

 

贊曰

無心可用,大用現前:無心可用到極點了,到「無功用道」這種的境界,無用無不用,就大用現前,大造大化。

廓通佛理,捨盡第筌:把佛的道理都明白了,就「捨盡第筌」,把一切的渣滓、一切的葛藤、一切的皮毛,一切不重要的,都掉了、不要了。

按劍引頸,海口難宣:國王到他那地方,手裏拿著一把劍;他就把脖子伸得長長的,等著國王殺,等國王斬。「海口難宣」,這種大無畏的精神,這種沒有「我」的精神,這種了生死的精神,這種「五蘊皆空」的真理,你就用海那麼大的口,也說不完這個道理,只可以用個簡單的比喻。

蘆花白雪,秋水長天:蘆花是白的,白雪也是白的,就像秋天的水和長天,都是一色的,都是天然本色。所謂「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大自然的一種景色。

這位師子比丘,他能不流血,而流白漿。各位研究研究,這是什麼道理?

你們一個說他開悟證果了;一個說他無漏了,沒有欲念,斷欲去愛,到這個無所求的境界上了──也就是無爭、無貪、無求、不自私、不自利的這種境界。

你們不要以為「財色名食睡」這五個字是很簡單的。這五個字沒有證果之前,都不能斷的;證果之後還有的,不一定完全斷的。所以我們萬佛聖城給你們講的,都是證果的妙法;你不要看是很平常的,「我也懂啊!不爭,我也不爭了!」你心裏爭沒爭?「不貪,那我也不貪什麼。」你心裏貪沒貪?你外邊不貪,裏邊貪沒貪?裏邊不貪,你自性裏邊,在八識田裏頭,貪沒貪?求、自私、自利,都是這樣子。你要內外如一,內外都乾淨了,那才算呢!

師子比丘為什麼白乳竄高湧出,有數尺那麼高?因為他的血都變成白陽了;血本來是紅的,現在變成白的──證果的聖人就是這個樣子!所以你不能冒充的,不能說:「哦!我是證果了!」你證果?先把你的頭割下來看看,是不是流白乳?啊!這一下,再也不敢承認你證果了!因為證果就沒有頭了,這個果證得也沒有意思,沒有吃飯的東西了!所以還是不要冒充證果的人是好一點,這是很危險的。

人若已經到純陽體的時候,血就都變成白色了,這是證果聖人的一個證明。中國二祖神光,也是被政府把頭割去,因為說他是一個瘋人,那麼他頭上也是流白漿。這是他真正解脫了,沒有執著了,也就是無漏了。

無漏了,沒有欲漏、沒有色漏、沒有財漏、沒有名漏、沒有食漏、沒有睡漏,什麼漏都沒有了!到這個無漏的境界,得到漏盡通,這是最難得的一通。六通之中,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都容易得,唯獨漏盡通不容易得;得到漏盡通時,就這個樣子──身上的血都變成白色的了。

 

或說偈曰

所以我又說一首偈頌,來讚歎這位師子尊者。一開始就說──

師子尊者志非凡:師子尊者,他這種志願不是普通人能比的,他是個特別的人,他很特別的,特別到什麼程度呢?

求法問道願心堅:他到處求法,到處訪道,訪友求師;他到什麼地方,都卑躬折節,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不要說遇著二十三祖這麼高的人,就遇著比他低的人,他也向他們求法問道。他為法忘軀,為法心切,這一種願力很堅固的。

應無所住離諸相:他請問二十三祖:「用什麼心來求道?」二十三祖就告訴他:「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用心,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了!你不要著相了!你以為要用什麼心?你有所用心,那就不是無功用道。

如有功能即落邊:假若你有功能,就落二落三、落空落有,落於二邊了。

五蘊皆空破迷執:他色受想行識都空了,他把凡夫這種五蘊的法都破除、破開,沒有迷執了。

萬緣放下了真詮:這萬緣什麼也都不罣了!無罣礙故,就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得到究竟的涅槃了,所以叫「了真詮」。

王劍斬頭白乳現:這個國王用寶劍把他的頭斬下來,白乳從斷頭處湧高數尺,這是有真功夫。你若問:「他證果了,那把頭斬下來後,他的頭會不會自己又回到頸上呢?」可以的,但是他不這樣做。為什麼?因為這樣做,又生執著了。那個時候,他就是這樣示現,這國王也是成就他這種道業,來給眾生做一個見證。至於師子比丘,他頭掉不掉,這根本都不是問題的。

右臂墮地始服甘:這個國王的右臂也同時斷了,掉到地下。這時國王才知道,喔!這真是證果聖人!我現在是受果報了!雖然右臂斷了,心裏也佩服了;佩服這個世界真正有聖人,真正還有傳佛心印的人。他心服口服,一點也不反抗了。

各位說說看,這個國王的右臂怎麼斷的?是不是師子比丘會武功,這個白乳一出,就好像練了寶劍,把這個國王的臂斬斷了報仇呢?是不是這樣?我不明白。你們想一想,今天我就問你們這麼多的問題。或者是天龍八部在那兒不高興了,「啊!你這國王,你拿聖人來做試驗品!」所以把他的右臂斬下來了,這就是護法的力量。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九月七日講解


1二十三祖付二十四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認得心性時 可說不思議
  了了無可得 得時不說知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

尊者,罽賓國人。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既誕,拳其左手。父引見師子祖,問其故,祖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尊者遽開手奉珠,遂捨出家。祖為薙度曰:「吾師密有懸記,罹難。正法眼藏,轉付與汝。」得法後,潛隱山谷,國王天德,迎請供養。後王太子德勝即位,信外道法,致難尊者,出衣示之。王命焚衣,五色相鮮,薪盡如故,王即追悔,致禮。後付法衣於密多,即現神變,化火自焚。平地舍利,可高一尺。

贊曰

未出門墻 玄珠已握 傳此信衣 化被蒙族
患難不侵 火煅金昱 勝王追悔 法幢高卓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母夢神劍產奇男 左拳緊握祖意懸
還我珠來佛接引 今汝急去荷道傳
預言法難須承受 火燒信衣莫憚煩
百千三昧常遊戲 舍利盈尺契真源

白話解

尊者,罽賓國人:婆舍斯多尊者是二十五祖,他是罽賓國的人。

初,母夢得神劍,因而有孕:起初他的母親作了一個夢,在夢裏頭有一把神劍。一作這個夢之後,就有孕了。你說這個夢是真的、是假的?說是真的,又是個夢;若是假的,又有孕了。所謂夢,若是明明了了、清清楚楚的,神識並沒有昏迷,這種夢可以說是一個真夢;真就是夢,夢就是真。你信它是真的,也是個夢;你不信它是真的,還是個夢。

既誕,拳其左手:等他出生之後,左手攢著拳頭。他的左手不張開,你就怎麼想法子要他張開,他也不張開。雖然是個小孩子,但是力量也很大的,就是不張手,拳頭好像長到一起似的。大約他的父母已經想了很多方法,要把他的手張開,可是方法都不靈。於是等到他二十歲時,父引見師子祖,問其故:他父親沒有辦法了,就去找二十四祖師子比丘,請問他緣故。

祖即以手接曰:可還我珠。本來他父親問,什麼緣故這個孩子攢著拳頭不伸開呢?可是師子尊者並不答覆他這個問題,而是伸開手,好像要接什麼東西似的,就說:「你把我的寶珠還給我。」尊者遽開手奉珠:遽,就很快地。婆舍斯多尊者遽然間把手張開來,就把珠子送給二十四祖師子尊者。

你看!師子尊者就知道這孩子手裏拿著他的一顆珠子。那顆如意珠,是給婆舍斯多尊者偷去了?不是偷去,這是做為一個預先授記。他們兩位早就約定好了,說:「你手裏拿著這顆珠子,到那兒托生去;我到那個地方,就會和你要這顆珠子,你就還給我,那麼你父親就會把你布施出家了。如果不是這樣,你的父親一定捨不得你,不讓你出家。所以我們兩個人預先這麼定好方法;到時候,我和你要珠子,你就把手張開還給我。」婆舍斯多尊者說:「好,就這麼辦!」就這麼辦呢,他父親也很懂事情的,知道若要了解他的手為什麼不張開,就必須要問師子尊者。

遂捨出家:他父親一看,有這麼個奇怪的事情──他手裏拿顆珠子,師子尊者一要,他就給他了!這不用說,他一定是和師子尊者有因緣的,於是就送他出家了。

祖為薙度曰:師子尊者就給他落髮,就說:「吾師密有懸記:我的師父第二十三代祖師,早就對我說過。懸記,就是預言,很早很早就預先說,將來會有一個什麼事情發生;到時候,看靈不靈驗。這懸記是什麼呢?罹難:說是我將來弘揚佛法,會遇著一種災難。可是不要緊,正法眼藏,轉付與汝:我現在先把教外別傳,實相離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的這種法門,傳授給你(1)。」

得法後,潛隱山谷:婆舍斯多尊者得法之後,就隱遁到山裏頭去修行,不見人。國王天德,迎請供養:這個時候,那個國家的國王叫天德,到山裏頭請他出來到宮裏供養。

後王太子,德勝即位:以後這個國王的太子德勝,繼承帝位的時候,信外道法,致難尊者:他不信佛了,信外道法。所以難怪現在很多人信外道,因為那時早就有這個外道法。德勝王就去難為這位婆舍斯多尊者,給他困難,說師子尊者已遭王難,怎麼有可能傳法給你呢?出衣示之:婆舍斯多尊者就拿出佛傳下的衣缽,給德勝王看。

王命焚衣,五色相鮮,薪盡如故:德勝王就命令他的臣下,把衣拿去用火燒了。可是這衣越用火燒,它的顏色越鮮明,現出青黃赤白黑這五色。等到火都燒完了,這衣還完全沒燒到。

王即追悔,致禮:德勝王一看這樣情形,這衣燒不了,於是生大慚愧心,知道自己做錯了;所以就向婆舍斯多尊者頂禮,求懺悔,說:「我以前相信外道,這是不對的,我現在也要皈依三寶,拜尊者為師。」

後付法衣於密多:以後婆舍斯多尊者又把這衣和法,傳給密多尊者。即現神變,化火自焚:於是就現大神變,自己化成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燒了以後,你猜怎樣?平地舍利,可高一尺:他的舍利從地面算起,有一尺多高,有那麼多的舍利。你看!這如果沒有真的功夫,怎麼會有那麼多的舍利呢?所以就贊歎他──

 

贊曰

未出門墻,玄珠已握:還沒有到房子外邊,也就是說他還在胎裏邊時,這顆如意寶珠已經在他的掌裏握了。

傳此信衣,化被蒙族:由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用來表信的衣缽,他用來教化這種不受法王教化的民族。

患難不侵,火鍛金昱:什麼患難也侵犯不了他,即使德勝國王用火燒這金色之衣,也都燒不壞。

勝王追悔,法幢高卓:這時德勝國王也懺悔了,就在當時的國家,立起很高的大法幢。

 

或說偈曰

本來祖師不需要我們稱讚,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你讚,他也不增;你譭,他也不減;不增、不減。可是在我們後輩的人來說,因為仰慕祖師這種道德、學問和智慧,就不能不讚歎,於是就寫了幾句話。我一到美國,就把《心經》或者每幾句,或者每一段,用八句偈頌來讚歎。以後對每一位祖師,就只用八句偈頌來讚歎。這本來是不需要的,可是對祖師道德、學問、智慧的仰慕,一句話也說不完的,也好像不能停止,所以在每一位祖師的後面,我用我很愚癡的看法,來寫出偈讚。我不稱它為詩,因為詩又要講平仄,很有一種牢不可破的規矩;若說是偈頌,那麼不管我說的對不對,都可以聽聽。今天這偈頌是──

母夢神劍產奇男:婆舍斯多尊者的母親夢見神劍,就有孕了,生了一個很奇怪的男孩子。怎麼奇怪法呢?

左手緊握祖意懸:這個男孩子左手緊握,誰也打不開他這隻手。這是因為和師子尊者以前有默契。祖意懸,就是有默契,默默中已經約好了。如果不是約好了,為什麼師子比丘一見著他,就和他要珠子呢?這珠子如果不是師子比丘的,他要什麼呢?如果不是兩個人預先定下的,怎麼他會伸開手就給師子比丘珠子呢?所以這都是約好了的;也就是唱對台戲,叫他爸爸好把他送出來出家修道。所以祖意懸,就是師子比丘和這個孩子早就約定好了,不過旁人不知道嘛!你們想是不是這樣子?

還我珠來佛接引:師子比丘一伸手,說:「你給我那顆珠啦!」這孩子也很聽話的,就把手張開來,將珠子奉還了。所以這其中都有前因後果的因緣,等於佛來接引他一樣的。

今汝急去荷道傳:現在你快快去弘揚佛法了!急去,快去出家修行;好來幫著弘揚佛法,荷擔如來的家業,傳佛心印的法門。

預言法難須承受:祖師預先就說過佛法會遭難,會受到國王的摧殘;你應該接受這種考驗,這就是你的考驗。

火燒信衣莫憚煩:火燒信衣,你不要怕;不要怕,自然有感應。將來的國王他信外道的,會對佛教不利,若他到你這兒,你就給他這信衣,他會用火把衣燒了;可是燒了之後燒不了,他就會懺悔,會生信心了!所以你不要怕!

憚,就是「怕」的意思;煩,就是「生煩惱」。說:「唉!這怎麼辦呢?」你不需要憂愁!我們修道的人,要打破一切情識;對任何人也不用情感去拉攏關係,也不要以私心和人去交朋友。要用一種真心,但我沒有什麼情感,我是待人以誠,眾志成城,對任何人要比對自己更好。

不要存心說:「喔!有人害我!」你若不害人,就沒有人害你;你不害人,就算人害你,這也沒有關係。因為這或者是往昔的罪業來討債,所以遇著了,怎麼樣也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乎其外,什麼事情都認命。

不要以情識來用事;用這個,就不真了。情,就是感情;識,就是識心。你們哪一個能不用識心來修道,不用感情來修道,只用真心修道,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能在這個最淺顯的地方,把這些個毛病都沒有,已經是有感應了。

可是你也不要存一個「我要有感應」的念頭;修了兩天半,沒有感應,就退心了:「怎麼我這麼沒有功夫,還是一點成就也沒有?」你要有什麼成就啊?你不要盡想快,「不欲速,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就大事不成;不要貪小利。

所以我們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如愚始見奇」,都是在學笨、學愚癡、學著不會算術、學著吃虧、學著忍辱、學著不佔便宜,就學這個;不是盡用那個精細鬼、伶俐蟲去騙別人,和人拉攏一點關係。我們這兒都沒有這個!所以我們這兒的出家人,各個都是很笨的;越笨越好,越愚癡越好。為什麼?因為你們跟的這個師父,就是一個笨師父,笨到極點!所以你們所學的,就是學這個笨法子。雖然在太空時代,我們還要這麼老老實實地去做,不用任何一點的科學方法,就以這個笨法子來修行。

你沒有法子用科學的方法來修行!你要拿出你的時間來,拿出你的真心來,拿出你不怕苦、不怕難、不怕沒有錢的這種精神!要正和世間相反,世間人所好的,我們不好;世間人所貪的,我們不貪;世間人所希望的,我們不希望。我們也不在這兒搞名,也不在這兒搞利,也不在這兒想要出個鋒頭,想要怎樣。這些都要放下!

我們要埋頭苦幹,默默耕耘;不要說是:「我到外邊去,要賣點修行。」我們這個修行不賣的!不要學我們那個空不了的修行,你叫他「恆空」,他「恆不空」;你叫他「果航」,他「果不航」。不過對你們說是這樣,我對他還是說:「你快回來,快回來。」我們要保護著他,他雖然有一些個地方很不對的,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也很難找他這樣的人。第一,他能持銀錢戒;跑出去這麼久,對錢方面,他還沒有迷。雖然他有一種驕傲執著,希望他慢慢改過了,希望佛菩薩幫助他,令他能生大慚愧。你們大家要護持著他,不要看不起他。

百千三昧常遊戲:三昧有百千種那麼多,不過你若一通,一切通;一了,一切了。一種三昧通了,那麼每一種三昧就都通了,所以百千三昧同時成就。常遊戲,都是像玩似的。

舍利盈尺契真源:婆舍斯多尊者為什麼有那麼多舍利?就因為他真不是凡夫,真是很特別的,真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所以他把自己燒了,有一尺多厚那麼多的舍利。所以在佛教裏頭,你有真功夫,是功不唐捐。不是說盡打妄語、車大砲,到時候一點實證也沒有。我們平時要不打妄語,老老實實修行,也不管有沒有成就,就是修行。那麼修行到時候,有成就了,更好;沒有成就,再修行;就是繼續修行,生生世世都要修行,都要把這個弘揚佛法的責任,做為自己的責任。

很多天沒有問你們誰打什麼妄想了?我今天再問一問。我講到這孩子伸手把珠子交給師子尊者,有一個人就打這樣的妄想:「現在那顆珠子在什麼地方呢?」還有人打另一個妄想,說是那件衣用火燒,怎麼燒不壞呢?現在那件衣在什麼地方呢?有沒有人打這個妄想?

其實這沒有什麼奇怪的,珠子是師子比丘給他的嘛,所以師子比丘才說:「你還給我。」若不是師子比丘給他的,師子比丘怎麼叫他還,是不是這麼回事啊?他那顆珠,也可以說是一把劍,那是變化無窮的如意寶珠。

我不管你們打什麼妄想,我今天對你們講的話,你們要記得──不要用情識來用功夫!不要用情識來學佛法!要拿出你的真心,老老實實地來學佛法。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九月十一日講解


1二十四祖付二十五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正說知見時 知見俱是心
  當心即知見 知見即于今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尊者,南印土天德王之次子。投婆舍祖出家,祖問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曰:「我若出家,不為俗事。」祖曰:「當為何事?」曰:「當為佛事。」祖付以大法。遊化至東印土,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即以幻法,化大山於尊者頂上。尊者指之,忽在彼眾頂上。彼眾怖懼,投祖。祖再指之,化山隨滅。乃為王演法,俾趣真乘。後得般若多羅,即辭王曰:「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即還本座,跏趺而逝。

贊曰

智慧宿培 師其乃聖 降彼群魔 邪不勝正
瑞兆有徵 王者信敬 不動巍巍 道山萬仞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出家汝欲作何事 不為俗務啞羊僧
振興佛教弘正法 造就良才續傳燈
幻術成山終自滅 定力渡海始見真
長爪降伏國王信 化緣已畢吾當行

白話解

尊者,南印土天德王之次子:第二十六代祖師是不如密多尊者,這位祖師是南印度天德王的第二個兒子。投婆舍祖出家:他拜第二十五代祖師出家。

祖問曰:汝欲出家,當為何事?第二十五代祖師婆舍斯多尊者就問他:「你想出家,出家做什麼事?」

曰:我若出家,不為俗事。他說:「我若出家了之後,世間一切的事情我都不做了,不做一切世俗的事。」

祖曰:當為何事?二十五祖又問他:「那你不做世俗的事情,要做什麼事情呢?」

曰:當為佛事。不如密多尊者就說:「我應該做的,就是佛事。」各位想一想:不如密多尊者出家不為俗事,所謂不為俗事,就是沒有什麼情感,沒有情、沒有愛了!斷欲去愛,脫俗離塵,把一切世俗人所願意做,所願意求的事情,他都不做了;他要做出世的事情,大做佛事。

什麼叫大做佛事?譬如我們在這兒翻譯經典,把不同的文字翻譯成相同的文字,相同的文字翻譯成不同的文字,這也是佛事。我們講經說法、念佛、上殿過堂,這都叫做佛事。我們常常打坐、用功修行,這都叫佛事。我們把妄想儘量掃除,制心一處,無事不辦,令我們的心念清淨了,這都是大做佛事。你能不打妄想,能沒有欲念了,那真是大做佛事,所以說:「心止念絕真富貴,私欲斷盡真福田。」

廣做佛事,不做俗事,這是不如密多尊者所說的話。我們雖然相隔幾千年到現在,但言猶在耳──不如密多尊者所說的話還存在,不如密多尊者所行的事還存在,不如密多尊者的志願還是存在的。我們現在出家,要「見賢思齊焉」,要效法祖師的行為,效法祖師的思想,效法祖師的道德,效法祖師的志願。所謂「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我們可以把它改成:「祖師何人也?我何人也?」我要是好好地修行,將來也是開悟證果的人。所以要「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見著那不好的,我們自己迴光返照想一想,哦!我可不要學這樣的人,我一定要改過自新,改過遷善;我出家不要做一個只是名字出家,而內裏頭沒有出家的出家人;我要實實在在,做一個真實的出家人。所以這是很要緊、很要緊的。

那麼婆舍斯多尊者,問不如密多尊者為何要出家,也就是叫他回憶前塵,想起他以前的善根,他是不做俗事,大做佛事的一個人。

祖付以大法:第二十五祖聽見他這麼說,於是就把心印的妙法,了生脫死的大法傳給他了(1)。

遊化至東印土:他遊行教化到東印土那個地方。彼王名堅固,奉外道師長爪梵志:當時有個堅固王,他恭敬一個長爪的外道,事奉這位外道為師父。梵志,就是修清淨行的。長爪梵志是不剪指甲的,指甲很長很長。這叫個什麼,你們知道嗎?若按照我來說,這就是躲懶偷安!你看,指甲不剪,當然不能做什麼事情了!甚至於吃飯,都要人家餵他。因為若不餵他,不給他東西吃,他一動彈,就把這手指甲碰壞了!他保護他的手指甲,像保護他的生命那樣,說:「哎呀!不能動啊!我就這樣子!」這就像密勒日巴或裸形外道,修那種什麼法,保留他的指甲。這國王一看:「這真是神人!你看他!」其實他也不能幹什麼,就那麼懶懶地藉修道來養命,在那個地方什麼也不幹,也不利益人,他自了漢也不夠!

即以幻法,化大山於尊者頂上:這個梵志有幻術,會變戲法,有所謂魔通、鬼通,而不是神通。就像密勒日巴專門說出家人不如他,他超過出家人,他和佛是一樣的。這種大我慢、這種邪見,令一般人產生錯覺。那麼這個長爪梵志,也有他的魔術、幻術。幻,就是不實在的、虛妄的幻法。因為怕這不如密多尊者來到他的國家,國王會改變信仰,所以他就化出一座大山,壓到尊者的頭上。

尊者指之,忽在彼眾頂上:尊者用手指這麼一指,啊!這座大山,就又跑到這些長爪梵志的徒眾,和他自己的頭頂上去了。彼眾怖懼,投祖:長爪梵志的這些徒眾就都怕了!所以都投向二十六祖了。祖再指之,化山隨滅:祖師又用他的手指一指這座大山,這大山就沒有了,因為它是虛妄的嘛!

乃為王演法,俾趣真乘:在這時候,不如密多尊者就為堅固王說法,令國王也得到真正的大乘法門。

後得般若多羅,即辭王曰:以後他把心印的法,傳給般若多羅尊者了,就和這個國王告辭說:「吾化緣已終,當歸寂滅:我教化的因緣已經夠了,應該回歸寂滅的境界上去了!」即還本座,跏趺而逝:於是就回到他自己的座位上,結上跏趺坐,就往生了。

 

贊曰

智慧宿培,師其乃聖:他的智慧在前生很早就栽培下了,他師父是聖人,他自己也是聖人了。「師其乃聖」,這有兩個解法:這個「師」,可以說他師父是個聖人,又可以說這位尊者他自己也是個聖人。

降彼群魔,邪不勝正:他把一切的外道、長爪梵志都降伏了。這是怎麼個道理呢?就是邪不能勝正。

瑞兆有徵,王者信敬:徵,是證明。這個瑞光有一定的證明,所以國王一看,這是邪不勝正,還是大乘的教理是真實的,所以也就相信佛教了。

不動巍巍,道山萬仞:他常常巍巍然在那兒,遇著什麼境界都不動的。他的道德、教法,有如萬丈的高山一樣,卓然獨立,沒有人可以把它摧毀了。

 

或說偈曰

出家汝欲作何事:婆舍斯多尊者對不如密多尊者說:「你出家想要做什麼?

不為俗務啞羊僧:不如密多尊者就說:「我啊!不要做一個好像很俗的,和世間人沒有分別的一個啞羊僧,我不要做這個事。」

振興佛教弘正法:那麼婆舍斯多尊者又問:「你當做何事?」他說:「我當做佛事。所以我要振興真正的佛教,弘揚正法。」

造就良才續傳燈:我要造就佛教的人才,繼續祖師的傳燈。

幻術成山終自滅:這個外道用幻術變化出一座山,是很恐怖的,可是它自己就沒有了!為什麼它自己沒有?這就是定力勝邪、邪不勝正。

定力渡海始見真:渡海,就是渡危險的苦海。不如密多尊者怎麼能把幻術破了呢?就因為用定力,把這種危險的關頭打破了!這就見出他的真功夫來了。

長爪降伏國王信:長爪外道降伏了,國王也相信了,這都由真正的功夫,生出一種感應道交的力量。

化緣已畢吾當行:現在我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了,我現在要走了。那麼大事已畢,生死已辦,不受後有;我所應該教化的人,都已經教化了。所以現在我要順著這種世俗的觀念,入寂滅的不動道場去了。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七日講解


1二十五祖付二十六祖之傳法偈見《景德傳燈錄》與《指月錄》──
  聖人說知見 當境無是非
  我今悟真性 無道亦無理

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

尊者,東印土人。因國王與不如密多祖(1),同車而出,尊者稽首於前,祖曰:「汝憶往事否?」答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祖乃謂王曰:「此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後南印土國王,一日請尊者,齋次,王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尊者曰:「貧道出息不隨眾緣,入息不居陰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非但一卷兩卷。」後轉付菩提達摩,兩手各放光明,化火自焚。

贊曰

遠劫同居 當面作竊 是勢至來 彼此饒舌
肘後懸符 通明廓徹 轉如是經 陽春白雪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有何因緣今相遇 遠劫同住又重逢
師演摩訶深般若 余轉妙法蓮華經
王請應供齋次畢 僧為迴向祝康平
呼吸不居陰處界 解脫自在滿太虛

白話解

尊者東印土人,因國王與不如密多祖,同車而出,尊者稽首於前:般若多羅尊者是西天第二十七祖。這位尊者是東印度的人,有一天東印度的國王和不如密多祖──也就是二十六祖,同坐著一輛車到外邊。這位般若多羅尊者,當時是個街里行乞的童子,就來到車前,向不如密多祖師打個問訊。

祖曰:汝憶往事否?不如密多祖師就問般若多羅尊者說:「你記不記得以前的事情啊?」

答曰:我念遠劫,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般若多羅尊者就答覆不如密多祖師說:「我記得在很久遠很久遠的時候,我和法師您在一起住過。您在那時候,是研究演說《大般若經》;而我所念、所研究、所講解的,就是無上甚深的修多羅,我所研究的是大乘的經典。所以現在我們又碰到一起了,這大概和以前的因緣有關係。」

祖乃謂王曰:此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不如密多祖師就對國王說:「這童子不是旁人,是西方三聖中的大勢至菩薩,所化成的童子(2)。」

後南印土國王,一日請尊者。齋次,王問:諸人盡轉經,唯師為甚不轉?有一天,南印度的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到他那兒去吃齋。吃完齋之後,國王就問尊者:「現在所有的人都在這兒轉法、念經,何獨尊者不念經呢?」

尊者曰:般若多羅尊者就說了:「貧道出息不隨眾緣:我的呼吸向外出息的時候,不隨眾緣,不同流合污,不和光同塵。入息不居陰界:我吸回來的時候,不在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也不在十八界。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我常常念這種的經,念百千萬億卷那麼多;非但一卷兩卷:我不是那麼著相地,拿起經典來念一卷、兩卷啦!我是時時刻刻都在念經。」

十八界,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這六根、六塵,再加上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合起來叫「十八界」。

後轉付菩提達摩,兩手各放光明,化火自焚:般若多羅尊者以後把心印的妙法,轉傳給菩提達摩尊者了。然後兩隻手都放大光明,化出三昧真火,把自己燒了。

 

贊曰

遠劫同居,當面作竊:遠劫在一起住過,「當面作竊」,當著人的面,說出這種洩露天機的話,就如同當著人的面,來偷東西。

是勢至來,彼此饒舌:說他是勢至菩薩來的。這不如密多尊者在饒舌,般若多羅尊者也在饒舌,互相說多餘的話;不應該說的話,他們都說了!

肘後懸符,通明廓徹:在胳臂後邊,懸掛著一個符印,懸掛著這個命令、這個權力,這是早就說好,要來演這齣傳佛心印的戲。這位尊者「通明廓徹」,通明是玲瓏透體;廓徹,是非常的有智慧。

轉如是經,陽春白雪:念這種的無字真經,就好像陽春那時候的白雪。到了春天,白雪雖然那麼白,也會消融了。那麼這位祖師,他不隨境入界,也不隨眾緣,所以他一定與眾不同,能以超出數外,不在五行中了!能以卓然獨立,與眾不同了!

 

或說偈曰

這八句偈頌,也是略略把前面的文和贊的意思再重複一遍。所謂偈頌,就是重述前邊的意思;「長行」說完了,再說一個「重頌」。這重頌的意思,和前面長行的意思,是一樣的,不過簡略一點。

有何因緣今相遇:不如密多祖師問般若多羅尊者:「現在我們遇到一起了,我們過去有什麼因緣,你還記得嗎?」

遠劫同住又重逢:我們在很早以前,就在一起做過同參,一起研究過佛法,現在又遇到一起了。

師演摩訶深般若:在遠劫那個時候,不如密多祖師您演說《大般若經》;為大家講演、研究《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余轉《妙法蓮華經》:我在那時候,轉甚深修多羅。甚深修多羅,也就是大乘經典;大乘經典裏邊,以《妙法蓮華經》為大乘經的經中之王。所以那時候,我是演《妙法蓮華經》,念《妙法蓮華經》,拜《妙法蓮華經》,禮拜、供養、演說《妙法蓮華經》。

王請應供齋次畢:那時候,有一天南印度國王請般若多羅尊者去吃齋。

僧為迴向祝康平:吃完了齋,大約就是念「供養咒」之類的。大家都念「迴向咒、供養咒」,就是「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已辦,具諸佛法。」祈禱國泰民安、世界和平,這就是「祝康平」。

呼吸不居陰處界:唯獨這位般若多羅尊者沒有念、沒有開口,這國王就問他:「大家都在念經,您不念經,您在做什麼呢?」這國王也是很老實不客氣,大約和美國人差不多,直心是道場。那麼國王問他,尊者就說,他呼吸都不屬於一般人那樣子了。他可以不呼不吸,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能有呼吸也可以,沒有呼吸也可以。所以他呼出去,也不隨眾緣;吸進來,也不居陰處界。陰,就是「五陰」。處,是「十二處」,就是「六根」加「六塵」。界,是「十八界」,十二處再加上六識,就是十八界。

解脫自在滿太虛:他不在這個「處」裏頭了,所以說又解脫、又自在,又自在、又解脫。他的法性,遍滿太虛空了!無來無去、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所以掃一切法、離一切相,不著相了!

 

──宣公上人一九八一年八月八日講解


1舊版為「婆斯祖」,誤也;依文意及查閱《景德傳燈錄》《指月錄》《傳法正宗記》,均為「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

2關於二十六祖與二十七祖面會、付法的公案,詳見《景德傳燈錄》 ……不如密多尊者又謂王曰:「此國當有聖人,而繼於我。」是時有婆羅門子,年二十許,幼失父母,不知名氏,或自言瓔珞,故人謂之「瓔珞童子」。遊行閭里,丐求度日,若常不輕之類。人問:「汝何行急?」即答云:「汝何行慢?」或問:「何姓?」乃曰:「與汝同姓。」莫知其故。
後王與尊者同車而出,見瓔珞童子稽首於前。尊者曰:「汝憶往事否?」曰:「我念遠劫中與師同居,師演摩訶般若,我轉甚深修多羅。今日之事,蓋契昔因。」尊者又謂王曰:「此童子非他,即大勢至菩薩是也。此聖之後,復出二人,一人化南印度,一人緣在震旦。」四五年內,卻返此方。遂以昔因,故名「般若多羅」,付法眼藏。偈曰:
  真性心地藏 無頭亦無尾
  應緣而化物 方便呼為智

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

祖,南天竺香至王三子也,姓剎帝利。初王供養般若多羅,因試以寶珠。祖發明心地,般若遂付法。偈曰:「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花開世界起。」祖得法久之,念震旦緣熟,航海來梁。抵廣,刺史蕭昂,表聞武帝。乃詔見,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契。祖由此渡江,涉魏,至嵩。少後得神光,授以大法。乃偕徒往禹門千聖寺,坐化,葬熊耳山。唐代宗諡「圓覺大師」,塔曰空觀。

贊曰

震旦初來 對朕不識 窠臼掀翻 敲空出血
得斷臂人 熊峰路絕 分髓分皮 霜上加雪

或說偈曰 宣公上人作

震旦緣熟達摩來 對朕不識機未賅
神光熊耳跪九載 慧可積雪臂獨裁
以心印心付大法 初祖二祖續命脈
六次受害毫無損 隻履西歸留永懷

白話解

編者按:達摩祖師係中國初祖,故擬將「白話解」於下一本書《佛祖道影白話解(二)禪宗初期祖師》中刊登,現僅刊登正文,以導讀者了解佛祖心燈的源流。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