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老撾佛教史
作者:淨海
01/03/2010 12:56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老撾佛教史



  第一章 老撾早期的佛教
  第一節 國土與民族

老撾(Laos)位於中南半島的中部,為一內陸國家。北連中國雲南省,東鄰越南,南接柬埔寨,西南與緬甸接 壤及與泰國以湄公河為界。地理位置,自東經100至107.30度,北緯 13.50於22.30度。地形南北狹長。全國面積共237,000平方千米。境內多山和原始森林,海拔一千多米,有印度支那屋 之稱。
全國人口,依公元1996年估計,約 4,600,000人,政府在首都永珍,王城於古都瑯勃拉邦。
老撾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約有三十多個民族,但主要的有 老撾族(Laos)、卡族(Khas)、苗族(Meos)三種。老撾族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二,分佈於湄公河及其他河流沿 岸平原地區;卡族原為土著老撾人,散居在全國各地山區,在部分在南部下寮的沙拉灣、阿都坡一帶。苗族人居於上寮各地高原,以川壙為集中。其他有華人、泰人、越人、徭、孟、滿等民族。語言以老撾語為主。
老撾與中國雲南省接壤,老撾族本屬中華民族,同屬於泰 族(Thais)。後泰族分數支大量向南方遷移,抵達老撾境內定居的一 支,由於崇山峻嶺的阻隔,交通不便,遂漸少與中國文化接觸,後來在政治、文化、宗教方面,直接和間接地受泰國、柬埔寨等國的影響。這在以下章節中再說。
  老撾,也稱寮國。據歷史學者考證,老撾族係自百越係自在越民族演化而 來,以僚人為其主要血統,古稱哀牢夷 《後漢書.西南夷傳》中,已有哀老夷之名。傳說在周秦時,有九龍族創國,王名九上為隆(1.《後 漢書.西南夷傳》。見徐松石《泰族僮粵族考》一文。2.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24-225頁。)這個記載雖不能 確信,但可證這哀牢夷九龍族在中國歷史上為古代西南夷的一個部落,原居於永昌郡(今雲南省內) ,以保山一帶為中心。後來哀牢民族沿湄公河南下,移殖於現在的泰、緬甸、老 撾地區。到達老撾境內的哀牢,就漸形成以後的老撾。又哀牢(夷)或僚族,亦有稱為老撾話的。 1.徐松石:《東南來民族的中國血緣》,第47頁。 2.宋哲美:《中寮文化關係》,載新加坡版《東南亞研究》第1卷。)
  《後漢書.哀牢傳》: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哀牢王 賢栗等率種人戶二千七百七十,口萬七千六百五十九,詣越雋太守鄭鴻降,求內屬。光武帝時賢栗等為君長,自是歲來朝 貢。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哀牢王柳貌,遣子率種人內屬,其稱邑王者七十七人,戶五萬一千作百九十,口五十五 萬三千七百一十一,西南去洛陽七千里。1.《後漢書.哀牢傳》 2.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25頁。)昭 帝時,“……以其地置哀牢、博南二縣,割益州郡西都尉所領六縣,合為永昌郡。始通博南山,度蘭倉水。考博南山在今雲南 省永平縣西南四十里之地,蘭倉水在湄公河上游,為湄公河發源處。可見後漢時漢族已進入今日的寮北。
三國時諸葛亮南征,或謂曾達老撾。晉代中國發生外患,扶南崛起,哀牢曾臣屬扶南。扶南(即高棉、或稱柬埔寨)在哀牢之南。
唐代有南詔興起,自稱為哀牢後裔,建都在今雲南的 大理。至五代時晉高祖天福二年(公元937),南詔改稱國號大理。(在泰文歷史上,以及有些西方學者寫東南亞歷史,每多誇大泰族人古代建軍國輝煌的歷史,稱自漢代哀牢、唐代南詔而迄宋代大理。其實廣義的泰民族, 包括範圍很廣,哀牢、南詔(後改稱大理),向為中國雲、跚兩省邊區民族,有時獨立,有時直屬中國;這與分支南遷的泰族、撣族、老撾族,古代雖有血緣關 係,但與以後各國建國本部的歷史,各有不同淵源,不可混為一談。也就是說,哀牢、南詔的建軍國,是國雲、貴邊區的泰族;泰國、老撾和緬甸的撣 部,是南遷的泰族。)
宋理宗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忽必烈南征攻來大 理,置大理、善闡等路宣尉司,並進兵頃甸和越南。這時在先前移民泰境的一支泰族,已日漸強大,於公元 1257年,由泰族酋長室利因陀羅(Sri Intaratiya)建立素可泰(中國史稱速古台)王朝。另一支進入老撾境內南烏河流域,以猛騷(Muong Swa,即今瑯勃拉邦)為根據地,建立川東川通國(Xieng Dong Xieng Tong),初隸屬於柬埔寨吉蔑王朝,公元1277年為素可泰所征服,降為屬國。
素可泰王朝到公元1353年,開始衰落,老撾遂脫離泰 國臣屬而獨立,建南掌國(Lang Chang),都城瑯勃拉邦。建軍國始祖為法昂王(Fa Ngoun,公元1353 ~1373在位), DGEHall:A History of Sorth-East Asia,第121、165頁,倫敦,1964年版。)將國土擴展至湄公河東岸,以湄公河與泰國為界,土地包括今日的川壙(亦稱線款)、永珍、他曲、南他、百細等地,奠定 老撾立國的基礎。

第二節從柬博寨傳入佛教

前面說老撾族人源出中國西南邊區,據研究中國西南邊疆 史地的學者考證,自唐代南詔興起,至元朝忽必烈徵滅大理,六百多年間,這些地區固深受中國文化的感染,同時也受到東南亞印度文化的影響。這些地區曾信奉佛教,但它是一種混合中印文化兼含著地 區民族色彩的信仰。分支南移後的民族,像散居於現在老撾境內的老撾人,由 於山嶺隔礙,就漸少接觸原有文化的機會,所以此時老撾人縱有佛教信仰,也不普遍。
從民俗來說,古代老撾民族多數是奉祀鬼神,祭拜祖先, 崇拜精靈和自然,佛教也話僅屬少數人的信仰。加以老撾人未建軍國前是屬部落民族,常常戰爭,或受他 族征代,很少有機會注意宗教的信仰。 Kavivaranana:《東南亞佛教史》(泰 文),載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學校刊《佛輪》第19卷12期。)
老撾史上明確記載有佛教信仰的,是從法昂王建立南掌 以後開始。
法昂王為川王之孫,父名法蒂,不容於父川東王,遂披驅 逐,攜子法昂同流亡於柬埔寨的吉蔑王朝。法昂年幼,為一位僧摩訶波沙曼多 Mahapasamanta)長老所教養。法昂十六歲時,吉蔑王見他雄偉英俊,於是就將女儿娘高 樂(Nang Keolot)嫁他,招為駙馬。
公元1340-1350年之間,法昂希望恢復父親的故 土,獲得吉蔑王之助,統率一支強大軍隊,沿湄公河北上,先進攻巴塞,大獲勝利。再經甘蒙奪取孟富春(今川壙),殺其酋長而立其子,收 為屬地。繼進兵化邦,直抵十二版納(今雲南車理)。回師再戰川東,擊敗其祖父川東軍。祖先自殺死,遂自川東王。又進兵攻破泰國清邁駐軍。並在附近征服卡族。最後攻下斐南(Phai Nam,今永珍)。因攻斐南,曾用黃金誘敵。為紀念勝利,改名永金,後又改稱永珍。 1353年,法昂遂在川東建國獨立,號稱南掌國 意即萬象之邦。因老撾產象,像是有用而重要的動物。土地包括今日老撾中部和北部,泰國的清邁和緬甸東部之 地,使老撾真正成為統一強盛的國家。 1.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島升等譯,第 210-212頁。原為法國研究南亞史著名學者George Coedes所著之Les Peuple de la Peninsules Indochinoise,Histoire Civisations,巴黎1962年版。亦有英譯本為The Making of South East Asia,HMWright譯。加利福尼亞大學出版社,1966年版。2.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26-227頁。)
  
法昂王的妻子娘喬樂為柬埔寨王女,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 教徒,受持在家五戒。當她隨夫到了老撾,國家是安定了,可是人民和官員,多 數崇拜鬼神、祖先、精靈等,更屠殺牛、像等動物祭祀鬼神。非常迷信和殘忍,她心中生起悲憫。同時身居老撾,很難實踐佛教徒的生活。於是她請示夫王法昂從柬埔寨引進佛教,不然就讓她回國 去。 (日文《印度支那文明史》,章島升等譯,第 210-212頁。)
法昂王幼年隨父流亡柬埔寨時,曾受摩訶波沙曼多長老的 教導,有很好的佛教基礎,就很歡喜的答應了。他隨即慎重選派使節,寫好國書,準備貢物,有銀三十 萬。黃金三萬,各種珠寶,呈獻給柬埔寨國王岳父,請求派遣 有德學高僧及攜帶三藏聖典等至老撾弘揚。柬埔寨國王非常歡喜,於是禮請摩訶波沙曼多和摩訶提 婆楞伽(Mahadevalanka)兩位長老,率領二十位比丘,三位通達三藏學者,即門羅辛哈(Manrasinha)、門羅摩達(Manramad)、門羅沙達 Manrasad)前往。賜珍貴金鑄佛像一尊,名勃拉邦Phrabang),及三藏聖典、菩提樹芽枝等,供老撾人民禮拜供奉。又派鑄造佛像技師、金匠、鐵工、建築寺塔雕刻藝師等。又命令遣派四個村落人民,共五千人,給以種種不同裝 飾,護送佛像、經典、高僧、學者至老撾。而且這五千人民就留居老撾,為佛教的護持者,並成為王 后、學者的侍從。 (《東南亞佛教史》(泰文),《佛輪》第20卷2期。 但依郭壽華著《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27頁,記為摩訶波曼多長老及四位比丘、四位沙彌至老撾。)
但另據記載說,娘喬樂到了老撾後,見到法昂王的性格變 得兇暴起來,以致人民要謀害他。於是娘喬樂呈書至父王,柬埔寨王就命令法昂去朝見,請 高僧給以教誨,授予五戒。然後與柬埔寨僧團同回老撻。老撾史都是依據前一種說法。 (《東南亞佛教史》(泰文),《佛輪》第20卷2 期。)
公元1359年,摩訶波沙曼多長老等全體人員,離開柬 埔寨吉蔑王朝,向老撾進發。到達孟皆(Muang Kaa,不知何處,多數推測在今泰國洛刊拍農Nakhon Phanon),法昂王知悉,就派大臣前往迎接。
  繼續再向龍蟠前進。龍蟠是古名,法昂王建南掌國定都於此。後因著名之勃拉邦佛像從柬埔寨迎至首都,尊為 國佛鎮國之寶,遂改龍蟠為瑯勃拉邦(瑯或鑾是老撾文王家的、偉大的意思),即以佛教之名為首都新名,一直沿 用到現在。 1.法文日本譯《東南亞細亞》(石譯良昭譯)第 100頁,記為金泥塗的石造佛像。2.DGEHall:A Sistory of East Asia,第238頁所記,這尊著名佛像為早期斯里蘭卡一位國王送給柬埔寨的禮物,被稱為 拉邦Prabang)。)
當時法昂王在永珍,於是摩訶婆沙曼多長老等往見,報告 途中經過情形。國王與後在王宮之北,特為長老領導的僧團建築一座佛 寺,就以長老之名稱為波沙曼寺pasamanarama)。此寺今日仍存在,菩提樹芽枝亦植於此寺中。從此長老領導的僧團,開始向老撾人民傳布佛法,國王與 後都是佛教的熱心護持者,老撾人也都轉信佛教。
  
第二章 老撾中期的佛教
  (公元1372-1893年)
由於老撾缺乏佛教記載,有也是零散的,或從僅存的少數 遺物加以推定,時間也不能上下連貫,因此無法了解佛教實際發展的情形。因為蒐集的資料有限,只能作簡略的敘述。
法昂王於公元1373年去世,(日譯《印度支那文明 史》,第211頁。但依郭壽華著《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27頁所記,法昂自其妻喬樂死去,性情變為暴虐,且違背與柬埔寨和好承諾,進攻柬埔寨南 部,公元1373年被放逐,1378年死於孟南。)其子繼位。在1376年舉行人口調查,得泰族人三十萬,其他各族 人四十萬。因此遂被尊為三十萬泰人的領袖Phraya Sam Sene Thai),名拍耶三成泰王(公元1373-1416)。更由於人口調查,軍隊獲得重編,軍拋增強,鄰邦諸國畏 敬。拍耶三成泰王執政四古三年,政治制度大備,經濟繁榮, 將國內人民分為貴州、平民、奴隸三種階級。明永樂二年(公元1404),南掌獲得中國的承認,封 老撾宣慰司。此王曾建寺提倡研究佛學,(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239頁。)並鑄造一尊巨大青銅佛像,供奉於1372年所建築的摩那蘭卡(Wat Manoron)內。此寺現已被毀,青銅佛像只留存頭部和胸部。 (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1頁。)
1416年後,越南黎朝創立者黎利,與中國戰爭是,老 撾軍隊曾助中國從後面攻擊,自此以後五十年間遂給與越南干涉的口實。雖然老撾很慎重的防止越南的擴張政策和報復,但在公元 1478年,越南聖宗時,仍攻擊南掌,次年攻陷瑯勃拉邦,沙提迦拍王(Sai Tiakaphat)不及逃亡,遂後去世。後來他的兩個兒子先後為王,收復和復興瑯勃拉邦。至維蘇王(Visoun,公元1501-1520) 時,曾建有多種佛教建築物,其中最著名的,即冠以王名的維蘇寺(Wat Visoun),建於公元1503年,供奉佛舍利。此寺建築精美,木壁雕刻精妙,屋基向外側伸張,形如老 撾的棺狀。 (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2頁。據著者過去留 泰時所見,這是一種圓形坐龕,形似塔,貴族多為金、銀、銅等製。到火化時,再移出屍體改為木魚造從龕。)國王是一位忠誠的佛教 徒,曾努力消滅國內一些靈魂論及巫術等的流行,但結果沒有成功。
維蘇王之子福提沙拉(Phothisarath)繼位 後,為了利用地利通商,他將首都從瑯勃拉邦遷至永珍。因他的母親原來是昌萊(在今泰國北部)王之女,在 1545年,清邁王位缺人,他主張由他兼位,三年後他又委任他的長子即位為清邁王。同年福提拉王遭受意外死亡。
次子自立為王,但其長兄清邁王主張應由他繼承父位,於 是將清邁委託一個泰族王子主政,他急忙趕回瑯勃拉邦討伐其弟,自號悉達提拉(Sethathirath)。但在此時,緬甸王莽應龍掃滅群雄,統一全緬後,於公元 1556年,攻伐北部撣邦,撣邦不敵,轉向清邁求出援兵抵抗,結果莽應龍先後滅撣邦,再攻陷清邁。 1560年悉達提拉與泰國大城王朝結晶盟。次年,柬埔寨軍攻瑯勃拉邦及巴萊;又二年遷都至永珍, 建築城壘防守。
悉達提拉王以前由清邁瑯勃拉邦時,曾攜帶一尊綠寶玉佛 而回,這時特新建一座玉佛寺(Wfat Phra KeoEmerald Buddha Temple)供奉,此寺為三層華麗建築物,殿堂深奧,佛壇巨大。 (玉佛在1778年被泰國戰勝取走)。 (玉佛略史,見淨海《曼谷玉佛寺》一文,載《慈航》季 刊第3期。)王又在距永珍北區二千米處,建造一座偉大的大捨利塔 Dhatu Luang,老語稱為塔鑾)。此塔建於1566年,是在原有的小塔基礎上修建的一座 大塔,佔地數百畝,塔是方形,分為三層。底層為四面迴廊,東西長60.30米,南北寬 58.48米,各邊中央有門入口,有石階可上,在四面入口處又建有四個門樓。第二層的四周,建有三十座小形方塔環繞。第三層中央是尖高的大塔,這為方形;下部為蓮花瓣形, 中部為三級方形檀柱,上部為尖高的方瓶狀,最高是尖長的塔頂。大塔上部貼渡金箔,遠望金碧輝煌,華麗而莊嚴,為老撾 歷代最偉大的建築物。在東南亞一般佛塔是圓形的,而大捨利塔卻全部為方形, 風格獨特,因此成為著或的勝跡。佛塔經過六年才建成,大塔內供奉佛陀舍利骨,亦說是供 奉佛發。此塔在1873年曾遭到庸奴(Yunnan)盜匪嚴重 的損毀,後加修理,至公元1930年,再加重修,才恢復了它的雄偉。同時國王在國內各地修建其他六十多所佛寺。 1.2.DGEHall:A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第244頁。3.Philip Rawson:The Art of Southeast Asia,第158-159頁。
公元1569年,緬甸軍隊攻入永珍及瑯勃拉邦,悉達提 拉王退入山林與之對抗。後緬軍瘟疫發作,自動撤去。悉達提拉王死後,老撾國勢更加衰弱。 1574年,緬軍再攻入永珍,執住悉達提拉王之子諾喬 柯曼(Nokeo Kormane),而以悉達提位之弟主玫,至此老撾臣屬絕緬甸。 1594年,緬甸國內不安,諾喬柯曼獲得釋放而復位。之後,到泰美迦羅王(Thaimmikarat,公元 1596-1622)時才有一段時間較為安定,此後十五年間就陷於政府狀態。
公元1637年,蘇利那旺沙王(Souligna Vongsa,公元1637-1694)登位後,與越南黎朝神宗的公主結婚,並重新劃定兩國疆界。曾兩次出征富春(川壙),而奠定五十七年長期的和平和 繁榮。國家安定後,王註意提倡政治修明,亦重視宗教,使當時 老撾竟成為東南亞佛教的中心,其光芒發射到鄰近的國家,泰國和柬埔寨的出家人不少去永珍學習。 (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58頁。)
在蘇利那旺沙王時,有荷蘭人屬東印度公司的湖史多夫 Herit Van Wusthof,公元1641年至老撾),及意大利黎利亞(Jean Marie Leria,公元1641-1947在老撾)曾至永珍等地訪問,為歐洲人至老撾之始,二人曾留有珍貴 的遊記。二人對佛教了解很少,但對當時老撾在蘇利那旺沙王治下 的隆盛,和佛教塔寺等優美卓越的建築藝術,贊評很高。黎利亞神你並曾試傳天主教,但受到老撾佛教徒的反對而 未成功。 1.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4-215頁。 2.DGEHall:A History of Sout East Asia,第415頁。)蘇利那旺沙王死後,老撾又長期陷於國家分裂和外國侵擾的危機。國內瑯勃拉邦,永珍、佔巴塞分成三國,互相爭壓征伐。三國中的佔巴塞先被消滅。 1778年,泰國兵二萬攻占永珍。另一瑯勃拉邦也一蹶不振,先後淪為泰國的附庸。著名的玉佛和勃拉邦佛像,同被泰人取走。至1782年泰國僅歸還勃拉邦佛像,(潘醒農編著, 《東南亞名勝》,第256頁。)據說此像面部已受損。
公元1820年,昭阿奴王(Chao Anou)模仿曼谷大寺院的樣式,在永珍建造室沙吉寺(Wat Si Saket),佛殿雄偉莊嚴,外面有二重迴廊,供列一百二十尊佛像。 (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6頁。)1826年 昭阿奴突然對泰國宣戰,向曼谷進軍,但遭反擊而受挫。 1828年泰軍奪得永珍,破壞都市,居民十萬人被流放 至泰境,婚房屋六千多棟,佛寺佛塔等建築物亦遭破壞很多,並將永珍改屬泰國的一省。 (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6頁。)
再說瑯勃拉邦方面,自公元1707年,因為肯基沙拉 King Kitsarat)及因他蘇(Int'asom)兄弟聯合用兵而勝利。後二人分裂,先由肯基沙拉統治至1726年,其後因他 蘇奪得權力。統治至1776年。因他蘇期間,緬甸曾於1752年侵入瑯勃拉邦,受其支 配,後與泰軍聯合擊潰緬軍。並與泰國結盟。至1778年,永珍和瑯勃拉邦又都成為泰國的屬國。
公元1793年,逃往曼谷的阿奴那特王 Anourout)回歸瑯勃拉邦,修復都市。 1796年,將以前的越邁寺(Wat Mai)加以重修,安供兩年從曼谷持歸的勃拉邦佛像。此寺佛殿有七間樑及三層屋廊,前後兩面兩排圓柱支撐 著。 (同上,第217頁。)佛像後來被移至王宮供奉和保 護。今日在越邁寺的大佛像是另外鑄造的。 (潘醒農編著:《東南亞名勝》,第256頁。)
公元1839年,詔邊殊(Souka Seom)被泰國推上王位,直至1850年。他在位時,因泰國與直南對立,政治比較安定。至其弟天達王(Tiantha,公元 1851-1868)繼位時,1861年,法國博物學者慕胡(Henri Mouhot)抵老撾訪問;其後法人拉格尼(Doudart de Lagree)及格尼爾(Firancis Garnier)所率領的湄公河探險隊,於1867年 4月到達瑯勃拉邦,因此法人得知老撾的情勢。
公元1873年,泰國侵入瑯勃拉邦,獲得宗主國支配 權。但由於法國勢和於1858年已先伸入越南,成為保護 國;一面法人又向北伸展侵入柬埔寨,同時壓迫泰國。以海軍在曼谷附近海上炫耀勢力,遂於1893年訂立法暹條約,泰國退出波公河左岸,承認老撾為法國的保護國。 (日譯《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18頁。)至此越南、 柬埔寨、老撾三邦(統稱印度支那)都淪為法屬

第三章 老撾近代的佛教
  第一節  法屬時期

老撾近代史和佛教都是很不幸的。先是受法國統治五十年,表面上是保護國,實際上是推行 殖民地政策;獨立後又一直陷於政府分裂和戰爭中,國家所受的損失極大,人民的苦難不盡。
法國自公元1893年法暹條約訂立後,泰國放棄老 撾的宗主權,法國遂於次年完全佔領老撾。法人重新釐訂老撾政治組織,將全國行政分為兩區,上寮 為瑯勃拉邦,下寮為康埠,各委任武官一人分別統治。 1899年,法國又將上下寮兩區合為一個行政區,置於 法國高級留守使管轄之下。高級留守使的官署初設在素旺(Souvasng),後 移至永珍。根據1911年,法國總統所頒法令,規定留守使的職 權:留守使賦有在管轄範圍內,決定對當地居民之管理權,並負責執行法國議院之議決條例、法國總統之命令及法國駐越總督府議定各案。留守使官署並有維持公共秩序,動員 片集軍隊,指揮當地保安部隊的責權。同時,留守使為當地司法組織之最高主持官,有權徵收各 種賦稅。甚至老撾王出巡也要獲得留守使的同意,及補助費用。
法人統治老撾期間,推行殖民地政策,老撾人民百分之九 十五為文盲,政治經濟都控制在法人手裡,對老持賓文化,教育、宗教等從未重視,幾無貢獻,反受法人種種限制和壓迫。佛教在這樣的情形下,失去傳統的國家保護和支持,自然 難有發展機會。不過老撾自從公元十四世紀建國後,即引進佛教的信仰, 而且四鄰中國、柬埔寨、越南、泰國、緬甸都是信仰佛教的國家,老撾在如此的環境中,直接和間接都長期接受了佛教文化,人民絕在多數信仰佛教,佛教早深入普及民間。
老撾過去的舊式教育,佛寺是宗教信仰的中心,也是國民 受教育的地方。過去老撾人受教育,教到佛寺;佛寺是學校,住持為較 長,僧人是教師,有規定的課程,由淺入深,交授以佛教教義及有關倫理道德。這和鄰國緬甸、泰國、柬埔寨是相同的。老撾成為法國保護國後,曾將教育權收歸政府,但由於國 民教育不普及,佛寺仍保留部分教育權,老撾人如要研究較高深的知識和佛法,都是到佛寺來跟有學問的出家人學習,法人也無法強加禁止。 (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55-256 頁。)
公元1902年,始設小學制度。 1921年在永珍設立巴威初級中學,後來推及瑯勃拉 邦、川壙、他曲、素旺、百細等城市。等到初中畢業後,就在巴威學校增設高中部。據記載法人統治老撾五十多年中,老撾人只有五十名中學 畢業生,沒能大學,要受大教育須往越南河內。至於佛教在當時,亦有分層級的機構,全國之下分為州 縣,次為鄉村,然後各佛寺,都有僧人專職管理。
老撾人亦與泰、緬、柬埔寨風俗一樣,男子青少年期間, 不論貴族和平民,均流行一度入佛寺出家的習俗,研究佛經及守持戒律。出家時間長短或終生,隨個人自願。出家後住在佛寺裡,接受教及受信徒供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有戰事於歐洲,日軍南侵,於 公元1945年3月,一度佔領老撾。大戰終尾
越南和老撾反日游擊隊崛起,法國雖欲再恢復保護國統 治,但形勢已難維持,遂於公元1949年7月,在巴黎訂立法老條約,承認老撾在法國聯邦下獨立。可是外交、軍事、財政、司法仍受制於法人。直至1954年7月日內瓦會議後,老撾才獲得完全 獨立。不過老撾國獲得獨立,而實際上國內也從這時候開始,一 直陷於三角政府分裂的狀態,背景複雜,始終不能完全統一。
   第二節  獨立後的佛教
老撾獲得獨立後,政治和軍事就陷於分裂狀態,主要分為 右派、左派、中立派三個勢力。在互相對立不得已的情形下,協議組成聯合政府,而 實際上是三頭馬車政策,不能合作,各派維持和發展自己的勢力,並時常發生政變和戰爭,更有外國勢力的干涉,益使局勢混亂複雜。
1961年,老撾通過憲法,在前面序文中說:此憲 法,是老撾人民權利的基本諸原則,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對生存方式予以法的保護,並在規定範圍內行使法律條件賦有諸種自由,特別是承認個人的自由,信教自由,言論、著 作及出版的自由,以及集會結社的自由。此憲法,關於義務方面,課以對祖國的服務,信仰的尊重…… 本文第七條:佛教是國教,國王是最高的保護 者。第八條:國王須是熱心的佛教徒。1.山本達郎編:《東南亞細亞的宗教與政治》,第253-254。2.《佛教大年鑑》(日文),第 807頁(1969年版)。)
老撾人,特別是老撾族都是虔誠的佛教徒,只有其他少數 民族部分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中國的儒道。卡族祭祀祚祖先,苗族信奉精靈及自然,烽數泰族相信鬼 神。老撾政府對於宗教的文化事務,是由國務院屬下之宗教部 負責管理,全國分十二省,每省設立一個教區。 (郭壽華:《越寮柬三國通鑑》,第257-258 頁。)
公元1959年5月,老持政府曾公佈《老撾僧伽法 例》,其中第三條:老撾國內所有佛教出家人,即比丘和少彌,須遵守本國僧王所頒布的法令。第十九條:僧王有職權選封全國各省比丘,即由各省委員選拔呈請 宗教部,再由宗教部長呈請僧王加封。第二十條:封立僧王,須依政府所頒之王諭,由宗教部長負責及備好僧王封爵證明,呈請國王加封。Payutto比丘:《訪問老撾之見聞和感想》(泰文),載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佛輪》月刊第21卷6 -8期。
僧伽行政職權分為五級:1.僧王、2.省級僧長、3. 縣級僧長、4.村(鄉鎮)級僧長、5.佛寺住持。另外又分僧爵為六級:1.phrayautgkao 2.phralukgkal3.phralakkam4.師尊、5.phrasa 6.僧伽尊長。以上六級,如有缺額,均由各級升補。得到高級巴利文學位的可被選任為僧省級僧長,得到中級 巴利文學位的可被選任縣級僧長、村級僧長、佛寺住持。最高僧伽行政由僧王及五位僧伽委員組成。 payutto比丘:《訪問老撾之見聞和感想》(泰 文),載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佛輪》月刊第21卷6-8期。)
老撾獨立後,提倡本國文化和宗教信仰。人民普遍信仰佛教,重視生活實踐,愛好和平,向佛教布 施,進寺聽僧人說法及受持齋戒。恭敬三寶及聽受教誨,效力勝於政府官員的管理。獨立後政府更協助佛教宣揚教義,勸導官民信奉佛教。政府每年有預算給宗教部,各宗教獲得補助是按信仰人數 的比例分配。 (同上。)
老撾雖然是傳統的南傳上座部佛教國家,但自二次在戰 後,歷經多年戰亂,佛教發展的過程,或說非常艱辛曲折。
老撾佛教僧團的組織,是仿照泰國的僧伽制度,由僧王至 省、縣、村、寺各級僧官,都加以製度化,便於統一管理。 1961年在首都永珍成立的摩訶菩提大 ,1965年成立屬於摩訶菩提大會的青年佛教會新老撾佛教協會,努力發揚佛教,獲得進展,使在國家戰亂之中人民不背離傳統宗教的信仰。到1970時,老撾約有僧侶一萬六千人,其中青年學僧 四千一百人,比十年前略有下降。 1972年僧侶增至一萬八千多人,其中10-25歲佔 81.5%,25-55歲佔8.9%,其餘是55歲以上者,在學學僧5239人。 1975年底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成立了老撾人民民主 共和國,在戰爭中僧人宣揚佛法及提倡受國熱忱起了很大的作用。這一年僧侶增至二萬四千多人,佛寺2193座。新國家成立後,廢除君王制,取消王國憲法,佛教不再是 國教,不再有國王是保護者。 (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東方出版社,第168及 173-174頁。)
1976年政府號召僧人投入國家經濟建設事業,推行僧 人再教育活動,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佛法義理與社會主義都是消滅人民的痛苦,謀求幸福是一致的。經過再教育的僧人與一般鄉村學校的老師,向人民宣傳國 家的熱情,的確收到一些效果。但是由於政府過分強調佛教要統一在社會主義思想之下, 反而抹殺佛教自身的特徵表現,招致僧伽的不滿,厭倦學習過多的政治,產生反叛心理,紛紛逃避。據一位西方學者報導,在再教育運動中,有一萬五千名僧 人受到輪訓,許多僧人離開寺院,僧伽人數銳減。尤其1979年3月,老撾法宗派八十七歲人僧王、佛教 聯合會名譽主席帕.坦雅諾乘船越過湄河逃至泰國。據說僧王是為了逃避把他送到蘇聯或越南去治病。安排一同出逃的秘書則說,僧王在朗勃拉邦已不能進行弘 法的活動。在這樣的情形下,僧人的數目由過去二萬人,下降到一千 七百人。 1980年政府對佛教的政策有所緩和,直到1988年 才逐漸走上正規。 (楊曾文主編:《當代佛教》,東方出版社,第 177-178頁)。
柬埔寨佛教的大宗派,在公元十四世紀就傳入老撾,因此 柬、老兩國佛教關係密切。老撾與泰國隔湄公河相望,歷史上泰國佛教對老撾佛教曾 有深遠的影響。老撾佛教法宗派是由泰國傳入,兩國僧團保持密切往來。老撾的僧人要讀高等佛教學校,都到泰國或金邊就學。 (同上,第174頁)。
  1961年中、老兩國建交。 1963年3月在北京成立中國老撾友好協會,中國佛教 協會是發起單位之一。同月,老撾國王西薩旺.瓦達納訪問中國,曾專程至廣濟寺禮佛及參拜佛牙,受到 中國佛教協會等單位熱烈的歡迎。再後中國由於發生文化大革命,兩國佛教暫時停止了交 流。
老撾的文化,多數同泰國,受印度文化的影響。湄公河的老撾人與湄南河的泰人是同一種族,語文亦相 近,特具有同化的能力。在老撾人未到達湄公河以前,其先是柬埔寨吉蔑文化的進 入,及特老撾人建立南掌王國,南部廣闊地區,言語、宗教、美術仍多受柬埔寨文化的影響,且最初佛教是由柬埔寨傳入,可惜早期佛教的作品已少保存。其次,已如第二章中所述,因一連政治上的原因,蘭那王 國(蘭那(Lan Na),意為百萬米田之國,公元1296年泰國北方泰族領袖孟萊王(Mangray)所創立,國都在清邁。清邁現在是泰國第二大城市,特具 泰國北方文化及佛教色彩。)和緬甸亦給與老撾文學、美術、宗教上的影響。最後主要是受泰國的影響,特別是在永珍方面,公元十 八、九世紀,很明顯的是引進泰國美術的系統。 (辛島升等譯:《印度支那文明史》(日文)第 218-219頁。)南掌王國建立後數世紀的遺物,除了損毀的雕像,其他都已無存。如僅從建築物而說,從古代損壞的材料樣式考察,初期是 被推定經由緬甸傳入印度建築物的造型。這種樣式,為東南亞各地建築物的萌芽要素。老撾建築物的獨創性,是大而且寬廣的二層房屋,而在遠 東及其他東南亞地區,都為一層房屋。
現在從瑯勃拉邦、永珍到沙灣拿吉,沿湄公河岸的城市, 都可看到老撾中、後期的文化保存下來的遺跡,包括佛塔、寺院、石窟,以及歷史國王的宮殿陵墓。
古都瑯勃拉邦,多宏偉莊嚴佛寺。除前面已述之著名的勃拉邦佛像,在王城郊外約一千米, 有一座富士寺。除前面已述之著名的勃拉邦像像,在王城郊外約一千米, 有一座富士寺,為老撾佛教中心,寺建在一個山丘上。寺中供有一尊斯里蘭卡於公元十五世紀所鑄之著名金佛 像,重四七八公斤,老撾人亦尊為護國佛。王家圖書館內,收藏有寫於貝葉上的巴利文、柬埔寨文、 泰文、老撾文各種佛教經典。博物館內有很多佛教遺物陳列。在距離古都北面二十千米的地方,有著名的北墟洞 洞中岩石上鑿有很多佛龕,雕刻各式各樣大小的佛像,面貌和姿勢表現各不同。佛像多到不勝計算,故有萬佛洞之稱,面貌和姿勢表 現各不同。佛像多到不勝計數,故有萬佛洞之稱,據說已有一千 多年曆史,是老撾著名的佛教勝跡,每年佛誕節,老撾國王要親到那裡舉行浴佛盛典。 (同上,第254-256頁。)
首都永珍,有大小佛寺九十多座,市區有四十三座。過去原有雄偉的普拉喬寺(公元1563年悉達提王 建),即供玉佛之處,因王佛後為泰人攜走,現僅留下斷石殘碑。現在最華麗的佛寺為室沙吉寺,是老撾僧王所居,寺 內收藏各種銅、石、木造佛像三千多尊,極富藝術價值。帕喬寺現改為王家博物館,內有很多佛像陳列。 (辛島升等譯:《印度支那文明史》(日文),第25 頁。)
永珍最偉大的佛教勝跡,當然是大捨利塔,是老撾歷 代建築藝術的精華,起源雖被認為有泰國素可泰王朝的特徵,而形式多樣,是建築物最高的發揮。大捨利塔每年例行有一次隆重的慶祝大會,時間是在11 月15日至17日,一連舉行三天,全國休假,由國王率內閣官員主持揭幕,並在儀式中頒發有功勳章。大會期中,高僧云集誦經,全國各地很多佛教徒專程前往 朝拜,香花供佛,聽法施僧,認為是無上的功德。在佛塔周圍和路途上,更有各種物品展覽會,土產、洋品 都有,交易熱絡。又有種種體育比賽和文娛節目。每日趕往參加的人們,從永珍到佛塔,沿途人潮和車輛非 常擁塞,人人歡歡鼓舞,這是老撾傳統性的慶典。 (宋天明編著:《印度支那半島上的國家》,第 108-110頁。)
關於老撾雕刻佛像的藝術,可說是平凡的。自從公元十四世紀末,佛陀的顏面就成了固定的形式,如 摩那蘭寺的佛像,發頂高聳,兩耳垂長,表現高雅而非現實的,很明顯得受了泰國素可泰王朝的影響。 (《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20頁。)至於老撾文學方 面,可說是泰國文學方言的一個支流,多數作品著者不明,年代難分。佛教文學,多為《本生經》中的故事,敘述佛陀過去世修 菩薩行種種的情形,並獲得大果報,深具教訓啟示的意義,是間也有夾雜著印度一些民間的傳說。除此,民族文學著名的有《五篇(寓 言)》(pancatantra),其中四篇的編成,大部分是包含在著名的梵文故事中。從公元十六世紀起,產生不少長篇敘事詩,而宗教作用也 越來越淺。到公元十九世紀初期,因法國殖民者侵入老撾後,老撾文 學者許多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充滿熱忱愛國的情緒,揭發殖民地侵略的罪行,歌頌人民抗法英勇不屈的事蹟。 1.《印度支那文明史》,第220-221頁。 2.宋天明編著:《印度支那半島上的國家》,第104-107頁。)
老撾在以前,有不少出家人多往泰國受僧教育,甚至國內 教授巴利文和老撾文佛學課本,亦採用泰國的或再經改編。僧伽行政組織,亦類似泰國。獨立後,老撾佛教才重視僧教育的發展。
老撾的僧教育,獲得國家支持,認為是本國教育的一部 分。為了改變舊式教育,適合時代需要,在1964年1月, 規定新制度,分為三級:一、小學:分初級小學三年,高級小學三年,共為六年,相當於國民小學教育。二、中學:相當初級中學,四年制。三、佛教高級教育:相當高級中學,三年制。上面三級教育,是與老撾國民小學和中學年制和課程相配 合的。但初級小學三年,因為是國民義務教育,在年幼未出家之 前已經受守,所以佛教不須舉辦,而直接從高級小學開始。小學和中學(初級中學),是由宗教部負責;佛教高級教 育,是由教育部負責。沙彌和比丘受完各級教育,亦由學校所屬之宗教部或教育 部發給畢業證書。在受完佛教高級教育畢業後,如果是比丘身份,並加上摩訶Maha意為大)之尊稱。課程方面,高級小學業和中學有佛學、巴利文、老撾文、 法文、英文、算數、史地、科學常識、衛生學、人類發達史、教師課程等。佛教高級教育課程有巴利文翻譯及解釋、宗教、佛教史、 大乘佛教史、上座部佛教藝術史、印度及東亞哲學史、法文、英文、梵言語和中文、日文、及泰、緬、柬埔寨、老撾文學、中國文學、日本文學、天主教及及伊斯蘭教 史、宗教哲學比較學等。巴利文分為九級,由初級第三級考起,一直到最高等九 級。因為老撾比丘可以隨時自願返俗,所以國家規定,凡讀完 佛教高級教育後,須經過二年以上為佛教服務,才可自由返俗,亦有資格投考國立大學。 payutto比丘:《訪問老撾之見聞和感想》(泰 文),載曼谷朱拉隆功佛教大學《佛輪》月刊第21卷6-8期。)
在老撾境內,據未正式統計,約有華僑六、七十萬人,多 為潮籍,他們大多在都市經商,次為做工及種植,對老撾經濟貢獻很大。華僑多保持自己的文化,辦有中文學校,且很多人信仰大 乘佛教。在永珍有華僑近五百萬人,華僑佛教徒曾創立中寮佛教 社會一處,有普通華僧一位或兩位,無中國佛寺。在老撾也有很多越僑,亦多信仰大乘佛教。建有一邦廊寺,(Wat Banglog),住有越僧領導信徒,宏揚佛法。總之,老撾自獨立後,佛教雖謀求不斷發展,也獲得國家 充分的護持,但因政府分裂,年年戰爭不退,人民經濟生活困苦,受種種條件所限,佛教的發展和建設,是很緩慢的。

 

來源:http://read.goodweb.cn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