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1-2)
淨空法師著
30/04/2018 08:3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把握光陰努力精進。

 

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從這裡學起,再推展到三學、六度、普賢十願;沒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修行不需計較一切事務,只要不障礙弘法工作,凡事都隨緣。

 

不論世、出世間法,都要靠自己自動自發去學習,沒有一個成功的人,是靠別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養自己真正好學,對於道學真正有興趣、生歡喜心,才會學好。愈是高深的學問,愈要有高尚的德學涵養,才會覺得法喜充滿,而不墮流俗。

 

向人請教的文稿,中間要空兩行,方便善知識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識沒有地方改寫,同時也顯示自己的傲慢,沒有恭敬心。

 

護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夠包容。看到別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錯。心要專、要清淨,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養他。

 

真正善知識一定是非常謙虛,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而能夠盡心盡力成人之美,愛護、培養下一代。

 

「恆順眾生、隨喜功德」要依理智,絕對不能依感情。

 

淨空老法師自稱沒有德行、沒有學問、沒有能力。他最大的長處,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與人爭、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實念佛而已。

 

處亂世能夠平平安安的過一生,就是大福報。千萬不要惹事生非,自亂方寸。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覺心提不起來,原因在於不讀經書。所以師父常勸初學的人,要把「了凡四訓」先讀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時時提高警覺,修行才能得力。

 

不要與人結冤仇,不管他人報不報復。只要自己還有貪、瞋、癡的業力,就絕對障礙修道。

 

欺善怕惡,是絕對的錯誤,因果報應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時常提高警覺,自我反省、改正錯誤。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能懺悔業障。所以要多讀書,發現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是愚癡,不能夠改正過失就是造業。

 

我們起心動念不是對別人負責,而是對自己負責任。如果還不發心修善積福、念佛求生淨土,過了今生,恐怕又要輪迴六道、長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認清事實,才曉得只有求生極樂世界是我們唯一的生路。

 

處在亂世,能夠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報。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鋒頭愈好。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真正體會這兩句話,自然就會心安理得、清淨自在。

 

「無量壽經」上講的三種真實:「住真實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都是真實心的流露,真實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覺悟的心,自己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要永離輪迴、求生淨土。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從前錯誤的行為;修學的方法是「淨念相繼」,認真念佛修淨業,善、惡兩邊都不執著。

 

學佛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要從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無量壽經所說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變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種:住真實慧、明心見性(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積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實之利)。我們修行的目標是「清淨、平等、覺」,如果不修這三種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間災難也不能免。因為我們內有煩惱、外有惡緣;內外交感,一定會有苦報。

 

求佛菩薩沒有感應,是自己有業障。改過自新就是消除業障。

 

修行有效果,現前就能夠得到身體健康、精神充沛、體力好,煩惱少、智慧長、法喜充滿。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貪、瞋、癡」,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穢消除,身體自然健康。

 

我們這個時代,真正是「飲苦食毒」,空氣、飲水、食物,處處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淨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經典上說,阿羅漢能夠降伏毒龍;毒龍所散發的毒氣,誰也受不了,只有阿羅漢、菩薩們的大慈悲心,才能夠降伏牠。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謂「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應。修行人念念為弘揚正法,想求道場也可以求得到。

 

印光大師說,學佛之人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心」是學佛成就的秘訣。末法時代修學很難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師重道,如果對於老師不能夠百分之百的恭敬、服從,即使是佛菩薩來說法,自己還是不能夠得到真實利益。我們學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則、尊師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範。

 

學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這也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通過的大關卡,如果在這一生我們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徹底放下。

 

世、出世法都是從「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識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們的善知識,我們要跟著他學道,才會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師學道,不要知道老師的缺點,才能生起恭敬心,獲得真實法益。這就是成功的秘訣。

 

知恩報恩,是做人的基本條件。別人對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應該銘記在心,更何況是父母、師長的大恩大德,我們更要念念不忘;這是培養自己忠厚的品德。別人對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別人有好處,則要念念不忘;能夠學到這一點,我們的心地才會真正清淨,德行才能成就。

 

善知識總是「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師希望學生好,他們遺憾自己沒有能力、沒有環境學習,所以盡心盡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過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進,優點發揚光大。朋友與朋友之間,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別人比自己好。實在講,這個意識就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不斷的根本。

 

「若真修道人,不見他人過」,想到別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煩惱。每個人都有善、惡,有醜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羅漢尚且有習氣,更何況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醜陋的,我們也要捨棄,只看他光明的一面,這樣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賢菩薩教我們「禮敬諸佛」,沒有恭敬心的人,道業絕對不能成就。

 

凡夫總是喜歡看別人的醜事,而且愈醜愈好,這是大毛病。法師一生保持清淨的秘訣,就是不看別人缺點,時常讚念別人的功德勝事。

 

人一生當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時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動、一言一行,極樂世界菩薩們統統看得清清楚楚,我們要想瞞,也只能瞞住世間的愚癡人,這種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什麼事情都要先檢討自己,孔夫子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教我們存心仁厚。想要別人對我笑,自己得先對別人笑;處世要大公無私;這些都是學做人。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負擔。一切境緣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淨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際遇就讓佛菩薩安排,讓它自然成就。有緣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別這個緣是邪還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觀察將來的影響,不要輕易被境界所轉。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這一顆心,磨得又光又圓,心胸才會寬闊自在。否則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時候,雙方都有過失、都要造罪業,來生來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

 

生煩惱是自己內心有病、心裡有衝突,與外境不相干。其實盡虛空、遍法界森羅萬象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世、出世間的學問、德行,都是自清淨心顯露。儒家講「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講「明心見性」、「淨念相繼」。這是人生真實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無量壽經」講善護三業,把口業放在第一位,可見得言語的重要。古人說「禍從口出」,言語不謹慎,小則影響個人榮辱,大則導致國破家亡;這些我們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時候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與人結冤仇,自己還不知道。所以修行「口業」最難守,世尊教我們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自己一定要謹慎。

 

諸佛菩薩眼看眾生造業受苦,也不說一句,為什麼?機緣還沒有到,即使說了他也不覺悟、不會接受,反而會造業造得更重。所以諸佛菩薩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頭、肯接受時,才會幫助他。

 

不要誹謗人,也不輕易讚歎人,看到別人的過失要涵容。古人說:「君子絕交,不言人過」,喜歡說別人過失,的確是我們自己最大的毛病。

 

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養;「政事」、「文學」是待人處世受用的原則。

 

有大智慧的人,態度一定恭敬、謙虛。有深度的人,聽別人講話不會立即反駁,先要經過深思熟慮,恐怕自己思慮不週,犯下過失。

 

自從廬山遠公大師創辦東林念佛堂以來,「蓮社」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我們所提倡的「淨宗學會」,正是是古代蓮社的現代化,所以它並不是一個龐大的組織,而是一個獨立的社團,每個學會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選幹部,帶領一個地區的念佛人,大家一起來共修。

 

中國儒家以禮樂教學,佛門則重視戒律與梵唄,戒律調身,梵唄調心,在不如意的時候,我們高歌一曲,的確能夠紓解心中的憂慮。世間音樂會激發人的情緒,但是佛門音樂,卻可以幫助我們的心平靜安定,所以稱為「梵音」。經典上說,世尊在世的時候,以音聲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音聲有佛菩薩加持,自然得感應。善導大師說「一切真實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作事一定要謹慎,真正愛護一個人,就不能讓他有造罪業的機會。讓眾生有機會造罪業,這是我們的過失。

 

人道要有倫理才算是善道,如果喪失倫理,人道也就變成惡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餓的時候才會吃小動物,如果不餓,即使有動物從牠面前走過,牠也不理會;所造的殺業不太多。反觀人類所造的惡業,比起毒蛇猛獸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後尚有上升,人死後反而往下墮落。

 

得到神通有三種方式:清淨心,藥物(效果不大),呏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喪失)。所以只有修清淨心,自性能力恢復,才是真正的神通。清淨心是定,我們依照戒、定、慧修學,因戒生定,因定開慧,等到智慧開啟,自性神通自然恢復,不求也能得到。

 

古人非常重視老師與朋友,這是一個人成就的重要關鍵。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學的關係還要親,同學還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學。我們自己發心修學,無論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幾個人一起研究討論,這是古人所謂的「切磋琢磨」,道業、學業才會進步。

 

極樂世界的大眾,每個人相貌都相同,這就是世間人所說的「相隨心轉」。我們仔細觀察兩個人,如果他們的相貌、言行、舉止都相同,習氣個性也會一樣。所以一個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從相貌上看出來。

 

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緣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緣分來的時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沒有福德智慧的人,縱然遇到勝緣,也會當面錯過。

 

世尊當年教學,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薩、羅漢,雖然沒有制度、沒有組織,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這些我們讀歷史都能夠看到。現代人有制度、有組織,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質上毫無成就。這就是覺悟的人沒事,迷惑的人多事。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自己應該怎樣用功。能夠天天進步的是賢人;我們能夠做到一個月比一個月進步,也已經很可觀。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進步呢?心地清淨,沒有什麼事,牽掛、憂慮比從前少,這就是進步。所以修行,要能夠真正的看破、放下。

 

學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樣,就古人所說的「人天眼目」,這是修大福報、無量功德。

 

孔老夫子教學的總綱領、總原則是「中和」,所以我們看「論語」裡面,字字句句都充滿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個人一生就可以過得很幸福,團體來講,尤其是領導人,能夠掌握中和之道,團體一定會興旺。

 

讀書要掌握總綱領、總原則,才能夠得受用。

 

我們靜靜觀察,儒、佛的教學都是活潑而生動,絕對不教人讀死書;讀死書的人一定不會開悟;不僅是佛法,儒家也講求「開悟」。什麼是「開悟」?能夠舉一反三就是開悟,學習一個原則,會聯想到許多事,懂得靈活運用、事事通達,這樣讀書才會有受用。

 

「事一心不亂」是解悟,「理一心不亂」是證悟。念佛的好處,是一句佛號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亂」,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勢至菩薩說的「不假方便,自得心開」,自得心開,就是理一心不亂。

 

佛經上常說「五濁惡世」,現在這個時代,不但物質環境有嚴重的污染,人事環境也非常惡劣。不但貧窮人過得很苦,富貴人也不快樂;還有很多有權勢的人,每天都覺得苦惱不堪。人與人之間,往往是冤家聚頭,討債還債,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時候大家親如兄弟,沒有利益的時候,再好的朋友也視同陌路,連父子兄弟,也會因為爭名奪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殘殺。這些情形在現代社會,我們看到很多。再看物質環境,不但空氣、水源早已經嚴重污染,就連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會產生副作用。我們自己不但煩惱很多,而且對於是、非、善、惡一無所知,只會盲從附和。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稱為「五濁惡世」,真是「內有障礙,外有惡緣」,徹底覺悟的人,一定會勤奮努力的修行。

 

古德常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貴,在於能夠徹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發心犧牲奉獻,自行化他,所以連宰相、將帥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徹底的犧牲與奉獻,古德也常說:「地獄門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這都是真實的告誡我們,出家一定要認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則將來一定會受果報。

 

從前出家人接受供養,都要講經說法來供養施主。法供養要有清淨、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養,所以我們要認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對於佛的威儀、軌範我們要認真學習,並且把它發揚光大,才不愧為佛弟子。

 

世間人笑話學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許多人強調,要講究營養、有進步的醫學,才能保持健康長壽。但是我們看到,許多在苦難中生活的人,他們每天粗茶淡飯,根本談不上營養,也不用吃補品,仍然活得健康快樂,也很長壽。由此可知,這些不是圓滿的長壽之道。最究竟徹底的答案,佛法告訴我們,是修善積福。因為健康長壽是福報,福報必須靠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夠得到。現在全世界災難很多,有福報的人,再大的災難也能度過。所以要學習清淨、善良,節儉、惜福,在大災難中自求多福。

 

佛門裡面長幼的順序,以德行為第一,其次才講戒臘和年齡。最簡單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說好話。

 

世界的劫難,必須靠多數人知道懺悔、改過自新,才能夠化解。但是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為這是眾生業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報應。

 

唱念不容易,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平劇裡面的唱腔、白文,與佛門的唱念很接近,我們可以學習、做參考。唱念的本質是真誠心的流露,技巧是表達的方式,心不真誠,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動人。有真誠心,就算沒有技巧,還是能夠令人感動。佛當年以音聲作佛事,整部大藏經,都可以譜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真正的好老師,一定很願意教學生,把好的東西流傳給後世;只可惜找不到學生。畢竟真正肯學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懶散,沒有尊師重道和敬業的精神。

 

我們生在這個濁惡時代,是共業所感,自己無始劫來的習氣,加上外面環境的惡緣,沒有不造業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環境污染,不需要別人勸勉就能夠潔身自愛,這種人都是乘願再來的大菩薩。

 

八地菩薩的境界,我們業障凡夫的確沒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淨、淨念相繼,就可以達得到。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都比不上一個老實念佛人,因為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一生就可以圓滿成佛。佛經上說,這種人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數的諸佛如來,今生因緣成熟,承蒙十方諸佛威神加持,才能夠遇到淨土法門,一生圓滿成就,他的確是盡虛空、遍法界最有福報的人。

 

現在全世界到處都有災難,沒有一個地方是真正安穩處,只有念佛求生淨土最吉祥,無論到那裡,都有諸佛護念,不會遭遇一切的災難,非常安全。

 

佛經上告訴我們,上從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只要信願持名,「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信願持名者,是盡虛空、遍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阿彌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們離苦得樂、身心舒暢、智慧開啟、清淨光明,絕對不是世間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稱為「超日月光佛」。

 

經上說:「佛佛道同」,十方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發的願不同,所以跟眾生結的緣也就不一樣。阿彌陀佛在因地發願要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緣特別殊勝,所以世尊和諸佛都讚歎他是「佛中之王」。

 

淨土法門是佛專門為我們這些沉淪三惡道的眾生而說,附帶為大乘菩薩、小乘羅漢而講。我們冷靜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餘的惡業都已經造盡,即使不墮地獄、餓鬼、畜生,也絕對不能脫離六道輪迴,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別為我們五濁惡世的凡夫,宣講這個不可思議的念佛法門。

 

十方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在無量法門裡面,只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簡單、容易、穩當,成就無比殊勝,所以十方諸佛都共同讚揚。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礎,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亂、事一心不亂,以及功夫成片。我們要把所有的念頭統統捨掉,統統放下,專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莊嚴,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這個境界人人都能夠達到。

 

修學其他法門,碰到冤親債主來擾亂是在所難免,但是我們只要發心念佛,佛光就會注照、加持我們,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穩。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三業清淨,就絕對不會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們心不在道上。

 

眾生無始劫來生死輪迴,苦不堪言,無法脫離。雖然過去生中我們也曾經學佛、修學淨土法門,但總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現在還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淨土法門,千萬不要再馬虎,當面錯過。

 

我們歷劫的冤親債主,常常想來找麻煩,念佛人有阿彌陀佛保佑,觀音、勢至擁護,魔怨沒有辦法障礙我們往生極樂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緣。

 

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殊勝,但是念佛人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攝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門。我們想念阿彌陀佛的時候,阿彌陀佛也正在想念我們。凡夫智慧淺,妄想多,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所以總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實上,一句「阿彌陀佛」,已經具足圓滿的福德和智慧。

 

我們一生到極樂世界,無始劫來沒辦法解決的問題,都能夠迎刃而解。多少菩薩、羅漢長時間的勤苦修行,沒有辦法圓滿成就。我們業障凡夫在這一生,仰仗彌陀大悲願力,就能夠立刻超越他們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都教我們專精念佛,求生淨土。

 

彌陀經說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們念這麼多年,連個消息也沒有,問題不在佛菩薩,在於我們自己沒有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對於世間許多牽腸掛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沒有感應。

 

見到阿彌陀佛,就是見到十方諸佛,當我們見到阿彌陀佛的時候,佛的光明、願力、神通就會加持我們,讓我們也有像大菩薩的能力,見到一切諸佛。這樣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經上說,必須是七地以上的菩薩才能夠證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這樣圓滿的神通威德。所以說淨宗是難信之法,讓我們能夠快速超越諸佛菩薩歷劫的修行。

 

佛的心量廣大、慈悲,我們看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就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真正求生極樂世界,就能夠與佛的心願相通,感應非常快速。

 

倓虛老和尚說,他一生遇到學禪的,有人得定,卻沒有人開悟;但是親眼見到念佛往生的人,卻有幾十個,可見得參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師說,參禪必須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資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夠開悟,因為禪宗的標準必須要明心見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沒有辦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們以參禪的定功來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淨土法門的確是「難信、易行」的不可思議法門。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裡面,以密宗的戒律最嚴格,殺、盜、婬、妄樣樣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淨無染,所以成就最殊勝,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須經過這一段修學才能夠成佛。事相上不做,心裡不一定清淨;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地沒有染污,事事無礙,這是真正的清淨。

 

阿彌陀佛有廣大的德能和受用,我們每個人的自性,也跟阿彌陀佛一樣有廣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彌陀佛的自性圓滿流露,而我們卻被障礙蓋覆住,不能透露,這是眾生的苦處,所以佛法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就是教我們去除所有的障礙,也讓自性圓滿的流露。

 

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每尊佛旁邊,都有很多菩薩圍繞著,而且其中有許多是古佛示現來幫助佛陀教化眾生。「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諸佛教化眾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圓滿無礙,令大眾生起敬仰之心,願意親近佛、跟佛學習。

 

阿彌陀佛的本願,與十方諸佛的大願,都是希望眾生快快念佛往生,親近彌陀。因為下從地獄眾生,上至等覺菩薩,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阿彌陀佛」是我們真心本性的名號,念這個名號,真心本性就自然現前,不僅是阿彌陀佛加持,十方諸佛都歡喜護念,讚歎保佑。

 

「心開」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心開的時候,到處都覺得自在安樂,因為我們的自性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才華富貴,所以樣樣都會稱心如意。

 

我們念佛把目標放在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沒有得到心開,也一定會見佛。

 

論語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藝」,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美」,佛法講「莊嚴」。我們的生活要美化,環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須以高尚的道德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沒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裡的花,很快就枯謝。

 

「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獸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能夠將心比心,處處能為別人著想,所以這是一個會意字,二人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別人。

 

「道」,是「諸法實相」,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於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確的了解、真正的覺悟。但是宇宙森羅萬相,絕對不是憑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須要心地清淨,捨除一切妄想、執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淨,迷惑顛倒,就算事實真相擺在眼前,我們也看不清楚。

 

「德」,是一個人心裡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為,不是假裝的。凡夫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顛倒,所以要學佛,學佛身、語、意三業的行為。佛菩薩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們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純熟,心性也會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薩是由內向外的表現,我們則是從外向內學習。明白這個道理,讀書就懂得活用而且會有心得,覺得很快樂,所以儒家說「不亦樂乎」,佛家講「法喜充滿」。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會讀死書,讀得再多也沒用。

 

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都無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們只有念佛,才不會被病苦惱害。一切病痛都是從妄想、執著產生的,尤其現代醫學講究「心理健康」,我們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會美好莊嚴,這是最圓滿的心理健康。

 

凡夫都有業障,沒有業障就不會來此世間。有業障就有病苦,消除業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建立國家首先要把教育辦好,教育的目的是「思無邪」,也就是讓大家都能夠有正確的思想和見解。第一個要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應盡的義務,這樣才能達到社會和諧、天下太平。中國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防患未然、防微杜漸,讓大家都有共識的標準,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發生。

 

中國人講「倫常」,「倫」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君臣五種。君臣,在現代社會,也就是老闆和員工、上級與部屬的關係。「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時一刻都不能離開。「五常」包括仁、義、禮、智、信,五種德行:

 

「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別人想想。自己不喜歡的,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義」是義務、奉獻,不要求報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這些都是本分義務的工作。

 

「禮」是禮節,人與人之間往來要有「禮」,禮有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以禮治國,禮治比法治更好。

 

「智」是理智,待人處世頭腦要冷靜,不可以感情衝動,意氣用事。

 

「信」是守信用,人無信不立。

 

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備這五種道德,儒家講「五常」與佛法講「五戒」的意義相同:不殺生是仁,不偷盜是義,不邪淫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酒是智慧。雖然現代社會對於倫常道德已經不重視,但是我們身為佛弟子,還是應該遵守,因為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心地純正、依教奉行的人不會著魔,因為邪不勝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這些都是著魔的緣。所以一些喜歡感應、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七地以下的菩薩投胎,都會有隔陰之迷,更何況是我們凡夫,前世所造的業,不管是善是惡,遇到緣成熟的時候,都一定要受果報。所以古人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對於兒女的教育、為他們選擇朋友應該要很謹慎,這關係到他一生的前途,影響很大。

 

凡事都要緣分,我們學東西如果沒有機緣,一輩子都遇不到善知識。

 

「五濁惡世」在從前還不是很明顯,但是在現前社會是處處可見。現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質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悶。每個人都沒有安全感,這是社會動亂的根源,大家不斷的造五逆十惡,種三惡道因:瞋恚心重的將來墮地獄;貪愛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的墮餓鬼道;對於邪正善惡、是非利害沒有能力辨別的墮畜生道;造的惡業愈深重,生活就會覺得愈苦悶。

 

學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鑽研,要真正深入身體力行,深入境界。

 

真正念佛人,的確不會老、不會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從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沒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個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會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夠得到殊勝利益。我們不念苦、不想病,日子過得幸福健康又快樂;即使往生極樂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沒有死苦。所以中國人說「返老還童」,我們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論、方法、境界,自然不難作到。

 

「無量壽經」具不可思議的殊勝功德,是有道理的。從今以後,一直到佛法滅盡,這部經會救度許許多多的眾生,因為它最契末法時代一切眾生的根機,無論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講得非常圓滿。只要能夠熟讀、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會得力。如果修學其他法門、大乘經論,一定要先斷煩惱,才能夠入門。仔細想想,見思、塵沙,無明煩惱,誰有能力斷盡?如果不能斷煩惱,研學大乘經論,就容易流為學術研究,增長所知障,這點我們一定要冷靜思考。

 

「阿彌陀經」的文字雖然淺顯,但是義理非常深奧、很難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雖然不求解,也能夠深信不疑、信願持名,獲得真實利益。

 

現在全世界的氣候異常,顯示人心不正常,我們要在共業中修別業,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夠在大災難中,得到三寶的加持護佑。

 

出家人萬萬不可自大自狂,對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虛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誰有「道」就向誰學,淺的向深的學習。佛陀時代,舍利弗、目犍連對維摩詰居士的禮敬跟對佛是一樣的;玄奘大師在印度求學時有兩位老師,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出家應當求一切眾生的福報、佛教團體的福報,所以四弘誓願的第一條「眾生無邊誓願度」,如果還有「我厭惡的眾生」這就錯了。四弘誓願是我們自性的流露,如果違背自性、只求自己現前福報,那就真的錯了。

 

出家人墮落得很重,單是虛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養,就是極大的罪過。一定要認真修行,才能夠消業障。講經講得再多、聽經聽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業障還是不能消除。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對於權勢、名利、欲塵毫無貪染,才能夠與道相應。

 

一心念佛、清淨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過得去就好,不必太計較,只要是為大眾的真實利益,功德都圓滿。凡事隨緣而不攀緣;不管錢、不管人、不管事,這是出家人的「清福」。

 

要真正發心「內養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團。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識,這是六和的第一條「見和同解」。「共識」就是大家都依照無量壽經的教導修行。

 

真正愛護一個和合僧團,如果自己與大眾知見不同,就離開道場,絕對不破壞僧團。人各有志,法門平等,這樣的人有大福報,諸佛菩薩必定護念。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續佛慧命。

 

自古以來,家庭、社會、國家、團體,想要興盛、長久,必須遵守兩個原則:「見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準差距不大。

 

佛門道場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這就是社會中最尊貴的團體。如果四眾弟子不能夠和睦相處,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毀滅佛教、破和合僧。

 

世、出世間法都應該以「五德、六和」為基礎,沒有這個基礎,兩個人住在一起都會鬥爭,即使一人獨居也不免自生煩惱。

 

「和合僧團」為什麼難得?要四個人共修六和敬實在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見,有意見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們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大家都捨棄自己的意見,自然就會見和同解。

 

今生我們一定要有把握,決定往生極樂世界,才不枉費這一生遇聞佛法,修學淨土法門。

 

無量劫來,生生世世,我們學佛都走錯了方向;只有這一世走對了。能夠遇聞「大乘無量壽經」,是第一稀有的大福報。夏老居士說對於這個法門,能夠真正認識,專修、專弘,真正是億萬人中難得有一、二個。遇到而不能夠深信,專修專弘的,也算是有福報,只是還沒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這個殊勝稀有的因緣,認真修學。

 

提供優良的讀書環境,幫助讀書人安心求學,這是為國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修行的根本是「觀念」,觀是看法,念是想法。我們的想法、看法有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就是修行。可是一個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過失,非常不容易。中國古人說,唯有大聖賢,才能知道自己的錯誤,我們天天對照經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點點滴滴都去除乾淨。

 

佛法講「精進」,進就是進步、不落人後,真正的佛法,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絕對沒有跟著時代走的。因為如果不能走在時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機契理,眾生也得不到真實利益。

 

佛法修學的綱領是覺、正、淨,也就是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不但是修學的綱領,也是修學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淨,但是心清淨不一定平等。換句話說,心地清淨雖然可以開智慧,但是不圓滿,一直要到平等心現前,智慧才會究竟圓滿,也就是成佛。

 

往生的標準,就是大勢至菩薩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簡單的說,就是專想專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不夾雜,不間斷。不但不能想世間法,想斷煩惱,想一心不亂、想度眾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號,其餘都是妄想。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薩是七尊佛的老師,信心第一,「七」代表圓滿,正是說明一切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間法成就的第一個條件,都是要有堅定的信心,所以六種信心當中,「自信」最重要,而一個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淺成正比例。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個人沒有志向,成天醉生夢死,一輩子都不會有成就。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是世出世間的第一大願,也是最究竟圓滿的大志願。

 

佛的心清淨平等,菩薩心是修行六度,聲聞修四諦,緣覺修十二因緣,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淨五戒,修羅道修下品十善,但是瞋嫉心重。餓鬼道的主因是貪心,畜生道是愚癡,墮地獄最重要的因素是瞋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緣,我們仔細反省,就會曉得自己屬於那一道。想要出離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淨土一個方法而已。

 

淨宗修行的宗旨、目標,都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目標是「大乘、無量壽、莊嚴」,宗旨是「清淨、平等、覺」。「無量」是指圓滿的性德,在一切無量之中,以壽命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統統都無量;「莊嚴」是說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們依照「淨而不染、正而不邪、覺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標一定能夠達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無論用觀想、觀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違背修學宗旨,如果念佛很認真,心裡還是迷、邪、染,這樣念佛一定有偏差。

 

「改進」,要把自己的毛病習氣改掉才會有進步。

 

自行、化他不相妨礙。化他是盡心盡力幫助別人,幫助他覺悟、看破、放下,幫助他對淨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淨土。自己修行是為幫助別人,幫助別人對於自己的修行也會有利益。

 

世間人過年是喜事,歡欣鼓舞,覺悟的人卻覺得很悲哀,正如普賢菩薩所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距離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來的快樂?這是覺悟的看法。所以學佛要時常保持高度的警覺心,了解事實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決問題。世間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淺;只有覺悟的人,眼光遠大,才能看到事實真相。

 

佛菩薩告訴我們,眼前有福,將來沒有福,這個福報是假的;眼前快樂,將來不快樂,這個樂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覺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實永恆的快樂。

 

世間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薩的慈悲,則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礎上。沒有智慧,慈悲多禍害。

 

道場有教化眾生的使命,教化眾生不一定是講經說法,法門無量無邊,領眾修行與講經說法的功德都是一樣。而能夠作到身心清淨,起心動念都如法,當眾人的表率,這是真正的教化眾生。

 

淨宗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個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輪迴路險。真正相信極樂世界,所以要捨棄輪迴、求生淨土,這是無上的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二六時中以一句佛號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彌陀佛、念念都是極樂世界。

 

佛法就是學「覺悟」,破除眾生的迷情、執著。迷惑的人雜念多、妄想多,處處分別執著。覺悟的人,心地清淨,沒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覺悟的人什麼事都沒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真正願意放棄經教、老實念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澈底覺悟,一種是善根非常深厚。這兩種人,都能夠在很短的時間裡成就。如果不是這兩種人,就會有疑惑,「疑」是菩薩的最大障礙。真正相信淨土法門的人,一句佛號已經足夠,金剛經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以淨土法門來講,則是信心清淨,得理一心不亂,成就念佛三昧。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實質上都是以「三福」為根本,「孝親尊師」是根本中的根本。

 

出家認真修行,培養自己的品德學問,教化眾生,就是孝養父母。

 

修行最高的目標是「清淨」,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表現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落實在生活層面上,則是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和十大願王。

 

我們修學的標準是「無量壽經」,它的內容不僅包括戒定慧三學和三歸依,同時也具足眾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們日常生活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的準則,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們正授五戒法,這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

 

參禪可以得定而很難明心見性,是只有身戒清淨,心戒不易清淨,換句話說,殺、盜、婬、妄的念頭如果沒斷,所以不能開悟。我們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亂,持咒不能夠三密相應,問題都在這裡。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沒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難。

 

學佛發心了脫生死,應該認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雖然只念十聲佛號,也決定往生;否則就算一天念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可見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從心地上,把煩惱、無明統統放下、完全捨離,修行才能成就。

 

大乘佛法雖然多,而以「布施」為中心。布施就是捨、放下。在菩薩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屬於法布施,所以整個佛法,自始至終就是教我們「捨」,能夠捨得乾乾淨淨,就是成佛。

 

佛所說的無量法門,都是教我們去除妄想和執著。「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所以修學的樞紐是「禪定」,戒律可以幫助我們心地清淨、得禪定,只有禪定能夠克服煩惱執著。心清淨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開意解,自性智慧顯露。

 

「戒」是規矩、威儀。佛的行住坐臥,言行舉止,自然都合規矩,我們學戒,就是學習佛陀一切的行為。

 

從清淨心生出的慈悲,沒有分別執著,一切平等,所以稱作「大慈大悲」。清淨和慈悲,是一體的兩面。從大慈悲中能夠顯露清淨心,由清淨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輔相成。

 

「修行」是改正我們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凡夫不知道自己錯在那裡,所以要讀經,用經典教訓來對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與經典不相應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燃香」的意義,是表以身心奉獻,供養三寶、供養眾生,發願留下這幾炷香疤,時時提醒自己要盡心盡力幫助眾生,犧牲奉獻。

 

世尊教出家人要時常摸摸頭,提醒自己為眾生、為弘揚正法認真修持,犧牲奉獻。所以佛教我們燃身、燃臂供佛,這都是比喻,並不是真的把身體、手臂都燒掉。觀世音菩薩都需要千手千眼廣度眾生,凡夫只有兩隻手,幫助眾生都來不及,怎麼說還要燃掉呢?

 

「行菩薩道」,就是過菩薩的生活,菩薩是覺悟的人,我們凡夫迷惑顛倒,所以要學覺悟。修學的方法是首先要讀誦經典,然後認真求解,把經典的教訓,作為自己思想、言行的標準,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這樣就是「行菩薩道」。

 

「禮」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與大眾相處,能夠使別人不討厭自己,這就是「禮」。

 

修福要把握機緣,不需要等待,譬如捨財,有多少就捨多少,如果要想等錢多的時候再做,往往會喪失機會。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大乘人的心地清淨,沒有分別執著,所以看起來豁達又灑脫。有的人外表看起來很灑脫,但是心裡一點也不清淨,這樣子不能稱為大乘人。

 

學佛最重要的是「願解如來真實義」,如果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是絕對得不到利益的。

 

華嚴經上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所以普賢行是佛法裡面最殊勝的行門。無量壽經上說:「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可見得極樂世界就是純一普賢菩薩的法界。我們既然發心求生極樂世界,對於普賢行應該要用心學習。

 

普賢行是什麼?整部華嚴經,就是普賢行的典範,裡面有圓滿的理論、詳細的方法、還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表演給我們看。普賢行的特色,是廣大、平等的心行,只要遠離一切分別執著,無論是聖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為,都可以稱為普賢行。所以它的內容多彩多姿,非常豐富,裡面沒有善惡、是非、邪正的分別,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對、對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賢行,都不能圓成佛道。因此,普賢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從內心修起。

 

無量壽經從經題開始「清淨、平等、覺」就是教我們修普賢行。我們心裡還有很多的標準和等差,這些都是煩惱的根源,換言之,心不清淨、不平等,這就是業障。

 

諸佛菩薩修學的原則是清淨、平等、覺,但是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世的表現,卻是千變萬化。所以菩薩講求權智「中道」,中道就是懂得順應環境,善巧方便,把事情處理得很圓滿。我們凡夫心不清淨,在複雜的環境裡看不清楚,於是就胡思亂想,事情愈作愈糟糕。諸佛菩薩心地清淨、平等,所以有智慧,人、事、物樣樣都處理得很圓滿。

 

普賢、文殊是華嚴會上的二大菩薩,普賢菩薩代表「實踐」,教我們如何把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運用佛法一定要有智慧,所以文殊菩薩代表「智慧」。智慧和實踐是一體的兩面,相輔相成,如果分開來看就會有偏差。

 

現代人心從「根本」上壞,根本就是孝敬。一切大乘經典都告訴我們,「孝」不僅是對父母,還要擴展到對老師、對三寶,以及盡虛空、遍法界的眾生,它涵蓋一切的宇宙人生。我們現在待人處世,對於喜歡的貪愛,不喜歡、不滿意就起瞋恚心,無量壽經上說的清淨、平等,我們一絲毫都沒有做到,這就是從根本上壞。

 

十方諸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十方諸佛,這個事實在理上講得通,事相上也是如此。但是為什麼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而不念其他佛的名號?這其中有兩個原因:一、無論修學任何法門,最重要的原則都是「專精」,所以世尊教我們專念一尊佛,才會成就。二、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講緣分,沒有緣分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願度十方一切眾生,跟眾生結的緣最深、最廣,所以諸佛都勸我們專念阿彌陀佛。

 

眾生看一切事想法都不同,因為他用的是「妄心」;每個人的妄心都不一樣,有生有滅,所以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諸佛用「真心」,真心每個人都一樣,所以看一切事物,想法都一樣;因為真心不生不滅,看一切法自然也沒有生滅。

 

我們看佛經的文字、段落、層次都非常嚴整,真正做到增減一字都不可以的境界,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自性本有的規則,有條不紊,所謂「法爾自然」也。

 

大乘菩薩的生活瀟灑、有情趣,一切言語動作、行為舉止,都可以啟發眾生的善心善行,絕對沒有戲論。所謂「戲論」,只要是對眾生沒有益處的言行,無論作得再好、再嚴肅,都稱為「戲論」。

 

佛經常說「一經通,一切經通」,通就是通達自性,諸佛所說的一切經,都是從自性流露出來的,我們專學一部、通達自性以後,其餘的經典,那有不通達的道理。所以現代人的毛病,都在不能「專精」而已。

 

經典的真實意義,不在語言文字之間,而是在真如本性裡面。我們應當知道,佛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的,只要我們能夠破迷開悟,就是見到真實的義理,換言之,如果只是在語言文字上面打轉,恐怕永遠不能開悟。

 

起心動念都要放下,真如本性裡面,沒有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無明,轉真如本性為八識。

 

佛在吉凶經上講得很清楚:「為佛弟子,可得為世間事,不可得為世間意」,所以我們弘法的工作要做,但是不能「有心」做,有心做就是世間意。心裡面只有一句阿彌陀佛,任何事情都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絕對不會有障礙。

 

彌陀經上「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就在於「聞是經」、「聞諸佛名受持者」,佛名包括阿彌陀佛及十方一切諸佛的名號。我們現在雖然已經聽到佛的名號,但是沒有真正的受持,也就是沒有做到「淨念相繼」的標準,所以不能稱為善男子女人。「淨念」是接受,「相繼」是保持,換句話說,真正發願往生、淨念相繼的人,才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

 

口念佛有兩種意義:一個是提醒自己心裡念佛,心口如一;第二是幫助眾生種善根,不管他接不接受,只要聽到一句阿彌陀佛,阿賴耶識種下金剛種子,將來因緣成熟,他也會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念佛是自行化他,功德圓滿。

 

我們每天讀經不叫做「持經」,真正的持經,是心裡面信願往生的念頭,從來沒有間斷過。

 

我念佛,佛也念我,因為眾生心跟佛心,是一不是二,所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正如彌陀經上所說的:「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果念佛功夫得力、心地清淨,一切事情雖然不去想也會作得好,因為清淨心能夠「照見」,面對一切人事,心裡非常清楚,處理起來不會有差錯,這是真實智慧的流露。世間人總是費盡心思、設計籌畫,不知道只有清淨心才可以真正解決問題。

 

佛的名號,就是現階段佛法教學的宗旨,如果不能認真去做,就很難獲得殊勝利益。我們的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是能仁,「牟尼」是寂滅,寂淨、滅煩惱,合起來說就是慈悲清淨的意思。世尊教我們心地慈悲,但是要有理性、有善巧,懂得委曲宛轉,才能夠把一切人事處理得恰到好處。事相上樣樣都做,但是心裡面沒有一點污染,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沒有一點分別執著,自度度他的功德統統圓滿。

 

三毒煩惱中,以「癡」最嚴重,愚癡是知見錯誤、善惡不分、賢愚不明,佛法常說:「破戒可救,破見不可救」,一切違背理性的造作,都是愚癡所帶來的。

 

知見要正,心地要清淨。知見錯誤的人,雖然持戒,只有福報;如果知見正確,持戒是功德,可以幫助我們得到清淨心。雖然說福報大的人,可以開智慧,但是要注意,知見正確開的是正智慧,知見錯誤開的就是邪智慧,危害更大,將來墮落得更深。

 

佛光普照,絕對沒有分別,問題只在於眾生是不是「有緣」;換句話說,願不願接受佛光的注照而已,願意接受的人,都可以感應諸佛的加持。

 

大乘佛法「正定」與「邪定」的區分,就在於有沒有明心見性。四禪八定只是世間禪定,不能出三界,所以屬於「邪定」,所以小乘阿羅漢雖然證得九次第定,已經超出六道輪迴,但是沒有明心見性,世尊在楞嚴會上仍然批評他是「邪定」。

 

無論修學任何法門,只要有成就,也就是得到「三昧」,而且能夠迴向極樂世界,都可以往生。這就是慈舟法師在無量壽經上說的「一心三輩」。

 

我們的心跟佛心一樣,相貌就會跟佛一樣;我們的心純淨善良,相貌自然也會純淨善良,這就是「相隨心轉」。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也都是心所變現出來的。

 

佛想念眾生,生生世世從來不間斷,一直要到眾生成佛,佛的願望才算圓滿;眾生還沒有成佛之前,佛總是一直想念著我們。眾生怎麼樣才能成佛?念佛就會成佛。

 

魔示現的瑞相,與經典上講的一定不契合,或者跟我們修學的本尊不一樣。例如念阿彌陀佛的人,如果有藥師如來,或者地藏菩薩現相,那一定是魔來擾亂,我們還是要一心念佛,不被境界轉動。

 

佛菩薩示現瑞相,通常有兩種情形:一種是鼓勵初學,另一種是考驗我們的定力。如果我們修學到某種程度,看到佛菩薩示現瑞相,還會起心動念,被境界所轉,這個考試就不及格。

 

有福的人才能修大福報,沒有福的人,即使修善因,得的果報還是很少,因為他的心術不正。心術不正的人,不能改造命運,不能平息動亂。

 

大乘根性的人心量廣大,不僅為自己,還要為一切眾生著想。我們應該多問問自己,有沒有時常想到利益眾生?自己得到佛法的好處,也能夠盡心盡力把正法介紹給別人,有這種心量的就是大乘人。至於能力是不是能夠作到,這需要靠福報,只要盡心盡力,即使沒有能力,或者做得很少,功德也是同樣圓滿。所以佛門講「圓滿功德」,是每個人都可以修的。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孝道,帝王以孝治天下,是人民行孝、盡孝的好榜樣。在古禮中,「祭禮」最重要,祭祀祖先就是弘揚孝道、慎終追遠,身為一國君王,其他典禮可以請大臣代理,只有祭祀祖先一定要親自主祭。帝王在祭祀的前三天,先要齋戒沐浴,就像佛門閉關一樣,把所有的人、事、物,統統放下,一心一意想念祖先的德行、功業,希望在三天之內,能夠請祖先來接受祭祀,所謂「誠則靈」,心地真誠就會有感應,所以舉行祭禮絕對不是空泛的形式,真的是「祭神如神在」。

 

佛法也是以「孝道」為基礎,沒有一尊佛菩薩不孝順父母。佛陀告訴我們,修學大乘佛法,要以「三福」為基礎,三福的第一句,就是孝親尊師,如果我們對父母師長不恭敬,縱使一天念十萬聲佛號,跟佛的心願不相應,也不能夠成就。

 

中國自古以來的教育目的,就是論語所說的「思無邪」,佛法所說的「正知正見」。由此可知,儒、佛教育的根本都是正知正見,有智慧就可以破除愚癡,貪愛、瞋恚,煩惱自然就減少。

 

我們心裡除一句「阿彌陀佛」以外,都是為眾生著想,這樣往生一定沒有障礙。如果還有私心、妄想,縱使一天念佛十萬聲,還是很難成就。

 

佛門裡面點蠟燭和油燈,都是提醒我們要「捨己為人」|燃燒自己,照耀別人。眾生之所以生生世世輪迴六道,都是因為「我執」太重,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正好提醒我們要犧牲自己,成就大眾,能夠長時間的熏習,我執自然會愈來愈淡。

 

受戒燃香,跟點蠟燭的意義相同,也就是發願要以智慧、才藝、體力和所有的一切,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積財傷道,布施是真正的儲蓄,真正的保值。

 

「素食」是培養我們的大慈悲心,不與一切眾生結冤仇。

 

我們念佛要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是真正的尊敬佛。不僅是對佛,在日常生活中對待一切人、事、物也要用同樣的恭敬心。

 

佛教的興衰,與國運關係很密切,這點我們只要留心歷史就可以知道,一般人觀念錯誤,以為誦經拜佛就可以消災,其實不然,「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是教我們要遵守佛陀的教誨,如法修行,自然能夠有求必應,祈福消災是果報,所以要認真修因才能夠得到果報。

 

「緣」很重要,世出世間法都在一個「緣」字,能夠認識緣,一切法就不會有障礙,這是佛法常講的「觀機」。能夠真正把「緣」字參透,世出世法自然得到大自在。

 

我們對於因果道理雖然有信心,但是未必是很深切的信心。深信因果的人,一定會百分之百做到,做不到表示我們還沒有深信。為什麼信心會不深切?因為凡夫迷惑顛倒,不明白事實真相,起心動念第一個就想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所以不能深信。如果深信,佛告訴我們,這個身體是假的,既然身體是假的,身外之物那有一樣是真的呢?只有「因果」才真實。佛經上說,身體是果報,身相、容貌、健康屬於正報,生活享受及一生的遭遇是依報,這都是自己前世種的因,今生自己受果報,誰都沒辦法超越,只有深信因果的人才能夠超越。

 

淨宗修學的關鍵在「信、願、行」,信願行達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會開智慧,而且自利利他的願心會加深,平常修持也能得力。我們用功不得力,是因為信願行的力量不夠,抵不過妄想、煩惱,所以會被業力牽著跑。只有信願行的力量超過業力,往生才真正有把握。

 

我們平日的言行舉動,都要想到利益眾生。對眾生有利益的,就應該說、應該做;對眾生沒有利益的,我們不去說,也不要做。換句話說,對於是非善惡我們心裡很清楚,但是取捨之間,一定有分寸,這就是戒定慧。

 

佛在大小乘經典裡面常常告訴我們福報有三種:「財富」、「聰明智慧」和「健康長壽」,這三種福報,古今中外每一個人都喜歡、都要求,但是要修善因才能夠得善果,因為因果定律是真理,連佛菩薩也無法扭轉。今生發大財的人,前生財布施修得多;前生法布施多的人,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多的人,得健康長壽。所以這三種布施是因,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所以有些人不需要工作,財源滾滾而來;有些人工作得很辛苦,卻貧窮過了一輩子。一般人以為是命運在操縱,其實這就是因果定律,自作自受,只有深信因果的人,依教修行,勤修三因,必得三果,才能夠扭轉。

 

「菩提心」就是徹底覺悟的心,要能夠放下身心世界,深信淨土法門,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立定誓願今生一定要得生淨土,見阿彌陀佛。有這樣堅定志願的人,就是發了無上的菩提心。

 

我們時常讀經,提醒自己「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下定決心求生淨土,這樣才達到讀誦經典的目的。

 

什麼是「進步」?改正缺點、發揮優點,就是真正的進步。為什麼會「一代不如一代」?就是專學壞的、不學好的,這是愚癡。

 

佛法是平等法,有我也有別人,大家一律平等,我不比別人高,別人也不比我低。所以法門沒有高、下。有高、下的是眾生的根器。佛法所謂「契機、契理」,契機就是要選擇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修學,才容易成就。

 

在末法時代修行,我們要認清環境,古時候與現在社會的生活方式、環境背景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也不一樣。所以在佛陀時代,弟子們是「共學」但是沒有共修,大家一起聽佛說法,然後回去各自修行。佛教傳到中國以後,有大德提倡「共修」制度,因為那個時候,中國是農業社會,生活安定,而且是大家庭制度,從小就接受五倫、十義的教育,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團體、一個組織,由家長總管人事,有條不紊。以這樣的背景出家,加入僧團,自然彼此互相尊重,盡本分、負責任,遵守五德、六和,所以共修容易成就。反觀現代人強調民主、自由,互相不能侵犯,情形當然不一樣。

 

佛法講「六和敬」,儒家雖然沒有說出來,但是「五倫十義」已經具足它的精神。現代人在家庭,從小就接受似是而非的觀念,所以在家不能安於家,在社會不能安於社會,時局很亂,唯一的生路,只有念佛求往生,同修們一定要覺悟。

 

凡事都是機緣,阿彌陀佛建立極樂世界,提供十方有緣眾生最圓滿的修學道場,我們建立這個小道場,也是為有志於淨土的同學來修習。我們念念是為弘揚淨土法門。完全的犧牲奉獻,培養專修、專弘的人才,絕對沒有一點私心。我們的目標在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一定要與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相應,才能夠往生。

 

修行人要注意身體健康,身安道隆,但是不必去刻意追求,心地清淨是健康的根本,飲食簡單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只要我們真正發心弘法利生,把業力轉為願力,這個身體就是乘願再來的。

 

一個人的成敗,與他的心量有很大關係。念念都是為一切眾生,決定成功;念念只想到自己、名聞利養,凡事損人利己,就註定失敗。

 

我們擷取典籍的菁華是修大善,專心一意是修定,取捨精當是智慧,遠離一切分別執著,圓修戒、定、慧,這是真正的圓頓大法。

 

中國古聖先賢與大乘佛法的偉大處,就在於心量廣大,真正沒有一點私心,所以他們的言論、教訓都是從心性自然流露。我們匯集這些經論、古書、典籍的菁華,介紹給世人,目的在於促進世界和平。凡夫的心量小,妄想、執著很重,看看古聖先賢道德、學問之高。心量廣大,沒有染污,念念只為協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絕對不去爭名奪利,的確是我們的好榜樣。如果能夠多讀古書,慢慢薰陶,人心就會安定,天下自然太平。

 

讀書等於是跟古聖先賢交朋友,聽他們的教導。讀多了,一定開智慧,做事就會謹慎,不敢貿然行事。中國文化能綿延五千年,在於知識分子的共識很高,思想見解很接近。從前讀書人大多數都讀孔孟書,而且不管學不學佛,也會讀佛經,因此大乘佛法對中國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所以彼此都有很高的共識。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信心,然後依循一條正確的道路修行,所以佛陀要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我們從他的行誼才知道學問之重要。一個人如果不讀書不明理,與大眾相處,思想、見解沒有共同的標準,各人依各人的意見,僧團必不能和合。

 

世間人如果不從學術下手,建立共識,就沒有辦法得到真正的安定和平。建立共識,不是依據某人、某派的學說,這樣不能令人心服。中國自古以來,朝野都遵從孔孟學說,因為它是心性自然的流露,沒有一點私心,所以能夠服人。前清盛時,宮廷每天都讀誦「無量壽經」,君臣上下依照經典教訓達成共識,這的確是清初帝王智慧過人之處,可惜被慈禧所廢除。

 

中國古人說:「道」喪失後有「德」,德喪失後有「仁」,仁喪失後有「義」,義失後有「禮」,禮喪失後就會天下大亂。「道」是自然,「德」是最高的涵養,「仁」是推己及人,「義」是盡義務而不求權利,「禮」尚往來。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人」是指有經驗閱歷的人,如果不吸取前人的經驗,光靠自己去體驗,要花費很大的精力、時間,還不一定正確。

 

眼光要往遠處看,不要只看眼前。年輕時懂得把握時間讀書,充實自己的德行、學問,修福修慧,親近善知識,增長見聞,晚年才會有福報。人要有遠慮,我對別人好,人家也對我好;我照顧老人,將來自己年老,也會有人照顧我;懂得愛護年輕人,年輕人也會愛護我。

 

印光大師常說,要救這個世界,只有普勸世人深信因果,如果大家都相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起心動念就會收斂,天下自然太平。真正深信因果、積善修福,即使遇到大災難,共業中還會有別業。所以大師一生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感應篇」,真正是大慈大悲、用心良苦。

 

一個人最難的,就是把恩怨拋開,造業都是從這裡開始。如果不能夠徹底放下,冤業愈結愈深,等到緣成熟的時候,一定會再繼續受報。

 

古德教我們「聞謗不辯」,世間自有公道,何必辯白!這是一個仁人君子的胸懷。「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凡事一笑了之,讓時間去澄清事實,俗話常說「日久見人心」,應當學忍辱仙人,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忍辱」是得定的基礎。

 

今天遇到一切不如意的人、事、物,都是自己過去世造的業果,所以要心平氣和,逆來順受。知道逆緣可怕,自己就要更警惕,不要再造惡業。如果不能夠忍受逆緣,起怨恨心,造的業就更深了,所以「忍讓」很重要,什麼都要能忍,什麼都要能讓。

 

每個人有自己的業報,人與人都有過去世的因緣,人家侮辱我,只要心平氣和的承受,一切業障都能消除。

 

真正深信因果,就不敢起惡念。看到兩個人不和,我們心裡明瞭這是他們的業報,不必打抱不平。自己遇到逆境、吃苦受罪;要知道逆來順受、隨緣消業,絕對不可以怨天尤人。否則冤冤相報,只有愈來愈慘烈。存心要仁厚,別人對我不好,自己還是保持清淨、快樂,如果怨恨在心,將來一定有苦報。

 

往生不是那麼容易,要看看自己的心行與阿彌陀佛有幾分相應?如果互相違背,破壞正法,決定墮落。我們不入佛門,還不至於造這些重罪;一入佛門,造許多重罪,往往自己都還不知道。

 

佛法不是人治、法治,而是建立在「德治」的基礎上,道德比法令規章更要殊勝。

 

領導人要使大眾敬畏你又喜歡你,光靠權勢是不行的,要有德行、福報才能夠服人。所以我們看一個成功的主管、長官,即使是離職以後,部下還會時常慰問他、懷念他。

 

帶人是要帶人心,時時處處都為大眾作表率典範,部下才能心悅誠服。所以不拘小節的人,不能當領袖。

 

領導人有三種:第一、以德服人,部下對他心悅誠服,前途寬廣無邊。第二、倚賴前世的福報,眼前看他作威作福,等到福報享盡,一定要受苦、墮落。第三種人運用權術計謀,欺壓下面的人,一旦靠山垮臺,自己立刻就會遭受慘烈的報應。這些我們多讀歷史,都能夠看得到。

 

做惡事要趕快發露懺悔,早日受報;做好事不要讓別人知道,就是積陰德。

 

同修們近來在念佛或研究經教,都有長足的進步,這不但是個人之福,亦是地方、社會、國家之福。

 

淨土經論古時只有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一論是往生論。前清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將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之後,稱淨土四經。民國初年印光大師特取首楞嚴經大勢至念佛圓通章附於四經之後,稱為淨土五經。

 

無量壽經中多次提到德遵普賢大士之德,可見淨宗的菩薩,皆是圓修普賢法門,殊勝無比。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