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法音集—佛教典故1
守成法師
11/11/2013 07:11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從前有一道人,於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於是便於一大樹下,高布床座,靜坐思惟。然而,總是入定時少,瞌睡時多,雖自知空過,但不能制勝,引以為苦,不時涕零。

釋守成老和尚略傳

自序

編印緣起

捨財求福

一月布

持齋之法

因蛇悟道

道學者鑑

護戒渴死

勿迷於物

喜惡果報

宿世口業

視金如賊

貪財者鑑

人身難得

疑生暗鬼

優劣之分

去貧妙法

瞋墮惡趣

常思己

巧計降魔

大權示現

虛心下賢

賣齋立斃

不明果報

未雨綢繆

頭尾爭大

何者最樂

庸人自擾

願行成事

持平等心

一喜一憂

發心貴勝

貧人數寶

何者最苦

七施七報

東瓜和尚

傲慢者戒 

回頭是岸

調治心馬

神遊南海

行解得失

一念得失

諦觀無我

隨宜說法

老實開示

不求實際

戒疤放光

敬褻經典

放下解

福無厭足

延壽之道

聖境難測

恭敬長上

怨親顛倒

指上植福

維護常住

安貧樂道

莫言人過

捷徑法行

一字之差

方便度人

昌茂禪師

牛雲求聰

念佛貴

給事病人

河神受戒

堅牢財庫

相互誑惑

愛為禍魁

身安道隆

因泡悟幻

藏六如龜

一偈得道

異熟果報

戒之在

息意為道

七步迎王

誦經要法

那律天眼

應機設化

念佛立化

精誠相感

無常通信

至性無定

愚者一得

有無相爭

心忘罪滅

因果不爽

虔施多福

死不可避

方便教化

 

釋守成老和尚略傳

 

守成老和尚原籍江蘇,童真出家,秉承佛陀遺教,專修淨宗。自泰洲光孝寺佛學研究社畢業後,曾先後擔任過衣缽、知客、及在上海靜安寺佛學院任維那、學監、訓導等職。

 

民國三十八年來台,曾與慈航菩薩等,於中壢圓光佛學院任教。學院結束後,往新竹北埔淨蓮寺靜修。並於四十五年冬,至五十二年春,掩關六年,閱藏一遍。

 

出關後,應南公上人之邀,赴臺北華嚴蓮社服務三年。後又出任南投日月潭玄奘寺第一任監院。任滿三年,轉赴臺北菩導寺任知客,主持共修會,講經,念佛,長達十年之久。而後應各處講經弘法,念佛共修,從未間斷。

 

現任桃園佛緣講堂導師,並於假日宣講《法華經》。老和尚一生節儉樸實,生活清淡,不求名聞,不謀利養。日常以念佛看經為恒課而已。

 

佛曆二五四五年仲夏於佛緣講堂 弘道謹識 

 

成一 

 

守成法弟,吾泰州光孝佛學研究社之窗友也。其俗家為泰縣東鄉白米鎮人,俗姓眭,世代業商,幼年喪父,隨母學佛,十二歲到曲塘鎮南,許家庄重慶庵,依明航法師出家,法名守成,字惟音。十六歲,至泰州光孝佛學研究社就讀,畢業後,與同學成一法師等至南京寶華山隆昌寺,依妙柔和尚受具足戒。三十四年至上海靜安佛學院任維那、監學、訓導等職。三十八年偕圓明法師來台,至中壢圓光寺佛學院任講師。約一學期後,學院停辦,隨即赴竹東組織佛學補習班,後往北埔淨蓮寺,掩關自修,連續兩期,閱藏一遍。六年後,出關至台北華嚴蓮社,南亭長老延其任監院,協助成一共理社務。五十三年正月,與成一、妙然二法師,蒙南公長老授與光孝寺菩提之記,守師法名瑞棲,為千華第三十七世,光孝第十七代法裔。三年後,轉往日月潭玄奘寺監院三年,後轉任善導寺知客之職,主持週末共修會,講經達十年之久。而後各處雲遊,隨緣安住,後創佛緣講堂,弘法利生,卓著成就,聲名遠播。其於關房閱藏期間,亦常應國內外各佛刊邀稿,並輯錄《歷代淨土高僧選集》流通。當我四六年主編覺世旬刊時,他亦常惠稿,以光篇幅!今春我翻閱覺刊合訂本,發現守師所寫鴻文多篇,各具深義頗堪流傳。又聞其上首弟子靈妙〈弘道〉同學(時方就讀本社佛研所),稱其師守公,今年八十大壽。乃鼓勵他將覺刊中諸篇文章,複印出來,出版專集,以為師壽。他乃欣然應諾。茲者靈妙師所編之祝壽文集,名《法音集》,業已告竣,即將付梓,承其不棄,囑我寫一篇序,以為介紹,我謹將我與守師相交經過,略述如上,用以序其文集,並祝其師嵩壽!

 

民國九十年九月四日於華嚴蓮社知足居 

 

自序

 

時光荏苒,瞬間距我掩關六年圓滿迄今,將近四十個年頭了。在這不算短的時光之中,我仍舊繼續在關內的行持,以念佛看經為恒課。並每逢假日講經,作為化他的事業,如是上求下化的職務,從來未曾間斷。至於著書立說一事,素無興趣念及。一因慧力淺微,不克如理如量而任運著筆,二畏搜索枯腸,徒耗心思。因是之故,既非我所願,又何苦以筆談而撰述呢?既言如是,而這本新書又何以問世?由來如左:

 

原因是這樣,我的學長成一仁兄,於今年春季,有一天,將他過去主編的覺世旬刊合訂本打開來,尋找已逝世的妙然法師,曾於覺刊專欄中連載的文章「教你相信錄」,想為其出書,紀念其往生三週年的文集。因此於中無意發現到我曾為覺刊補白連載的佛教典故「故事新集」,以及散文、新詩、念佛歌之類的文稿。於是,承蒙成公的美意,隨即囑咐我徒靈妙(弘道)收集、打字、校對、排印、出書,作為我八旬賤辰紀念。事已如是,我除萬分感激成公的美意而外,又胡復何言。

 

回憶我於關中,當時各種佛刊向我索稿,我因人情難卻之下,偶有應付一些,但是從未收集而另作打算(出書)。本人素以慚僧自居,別號常愧。一向以念佛求福,看經求慧,所謂「求福求慧求生淨土」,每逢假日定期講經化他。所謂「為法為人為證菩提。」這是我以民國高僧圓瑛老法師的兩句名言,作為我畢生的意志。

 

民國九十年農曆八月十五日。八旬慚僧守成序於桃園佛緣講堂淨舍 

 

編印緣起

弘道 

 

學僧靈妙,字弘道,現就學於華嚴專宗佛學研究所。一天,導師上成下一長老,囑我為上祥下雲老和尚、上妙下然老和尚之宿稿,從《覺世旬刊》中複製下來,他將為昔日主編覺世時之專欄作者出書,作為逝世週年紀念。同時導師告訴我師父也有專欄。

 

我於言下,如獲至寶,歡喜無量。我一一複製之後,前二交予導師出書,家師的「佛教典故專欄」我則攜回,閱讀一遍......。再交大徒弟打字,自則夜以繼日校對、編排,後再交廠印製成書,希望藉以作為家師八十壽辰紀念。

 

又發現家師的關中日記(六年)、淨土詩集及諸多散文法寶,待學僧研所畢業後,再一一整理編印,分享緇素大德。是故此文集取名《法音集(一)》。

 

今之社會,動盪不安,世風日下,要挽此狂瀾,唯一救心萬靈丹,非以佛法莫屬。師於關中,深入經藏,並受各佛刊之邀,將甚深佛法深入淺出,用現代語體刊出,讀者攝受甚眾。《付法藏經》云:「法為清涼,除煩惱熱,法是妙藥,能癒結病。法是眾生真善知識,作大利益,濟諸苦惱。」我不敢得此法寶自償,願付梓倡印分享所有同參、緇素大德。

 

首先,仍要感恩成公導師慈悲提攜,讓晚輩有此機緣,更為表對家師祝壽之誠。因學僧才疏學淺,編排水平尚未具備,此乃處女之作,於中不無有錯,還請諸方大德,不吝指教。謹書緣起如是。

 

民國九十年九月五日於佛緣講堂圖書室 

 

捨財求福

 

世間上的人,南來北往,熙熙攘攘,無一不是為財而忙。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得百望千,乃至上萬,希望無窮。貪婪無饜,如是日久,習以為性,不但不覺其苦,反而愈忙碌愈感精神愉快。像這類人,你如果教他捨財求福的話,正如《藥師經》上說:「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己,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根本就不知道布施的福利,只知唯財是命。像這類眼光近視的人,你說他是智人呢?抑是愚人呢?以下面的譬喻來分判之,讀者當會得到答案。

 

如失火的人家,有明識火勢的黠慧者,在千鈞一髮的時候,首先以救出財寶為要。何以呢?若房屋燒盡,財寶全在,而後再行修建舍宅,廣開利業。智慧之人,處處植福,勤修布施,亦復如是。了知我人這個臭皮囊(身體)是危脆的,財物是無常的,世界是虛幻的。如遇有植福的地方,總是毫不猶豫的當仁不讓來及時布施,唯恐失掉了這良好的機緣,成為憾事。即如黠慧之人,眼看火勢漸漸凶猛,立時從火宅中,奮不顧身的首先救出了財寶,萬不可使它藏於火窟之中。

 

我們布施是培植後世的福樂,即如救出了財寶,才可計劃災後的復興。愚痴之人則不然,眼看自家的屋子失了火,空在那裡著急和嘆惜,狂惑失智。他不作火勢的營救,頓時猛風絕燄,於是玉石俱焚,須臾之頃,華屋蕩然,變為灰燼,屋既救不了,財物亦喪失無餘。因此,啼飢號寒,憂苦畢世。

 

按:慳貪之人,亦復如是。不知身命無常,須臾難保,所謂:「半夜來時三更去,有錢難買到天明。」時時斂聚,銖錙必算,一錢到手,守護愛惜。殊不知:「財堆北斗有何用,天邊日月快如梭。」死神是不與人定期的。轉息即是來生,一旦嗚呼哀哉,頓時形如土木,財物俱棄,所謂:「一點靈光消散去,萬兩黃金買不還。」買不還猶自可,要知道在生不種福,死後難免保證不入地獄,何以呢?人生如天秤,不向高處攀(作善),即向低處墮(作惡),絕無中間路線。

 

有人說:我也不吃齋,我也不行壞,乍聽好像是聰明話,似乎覺有理?其實是自欺欺人。限於篇幅,不容多辯。就此作個總結吧:明慧之人,才能覺悟是身如幻,財不可保,萬物無常,惟有捨財求福,福可持也。

 

 

一月布施

 

從前有一罪貧窮的人家,素來好善樂施。有一天,見到比丘來化齋的時候,他順將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獻上了比丘。這時比丘說道:「汝已一月施矣!」那貧人接著說:「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區區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蒲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並且猶念念不斷。因此,我說汝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這則故事看來,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時間斷,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暫時中斷,必得要念念相續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於無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種子。

 

持齋之法

 

有人欲持長齋,畏不習慣。此有五種不淨觀法,是為持齋者最好的法門。那五種觀法呢?一是觀種子不淨;謂一切肉食,皆是畜生之精血所成。二是觀所食不淨;謂豬羊所食,無非糟糠糞穢而已。三是觀住處不淨:謂其息處,終日在大小便利之中。四是觀腹中不淨;謂其腥臭體中,滿包著屎尿膿血。五是觀死後不淨;謂其腐化潰爛時,與死人無異。若人以此五不淨觀法,時時加以觀之,然後對於肉魚之類,自然而生厭心了。

 

因蛇悟道

 

從前有一道人,於深山中修道。可是山中多有蝮蛇,道人畏之。於是便於一大樹下,高布床座,靜坐思惟。然而,總是入定時少,瞌睡時多,雖自知空過,但不能制勝,引以為苦,不時涕零。

 

一日,天人則於空中笑之,道人睡而不聞。天人因作方便,想折其睡魔。遂於中夜,天人言:「咄咄逼人,毒蛇來矣!」道人聞聲大怖,便急忙然燈,遍尋之不見。是時天人猶言之不止,道人乃恚之曰:「天人何以犯兩舌,四覓都不見物,云何為言毒蛇?」天人言:「道人何不自觀內身毒蛇,內身四蛇不除,如何更從身外求之?」道人聞天人語,即自思惟,觀身四大(地、水、火、風)合成,歷劫沉淪於六道中,至今未克出離。

 

這四條毒蛇,傷失了我的慧命,若不除之,後患無窮。於是立時痛下決心,徹觀四大,為時未久,了知四大本空,色身虛幻。因此,天尚未曉,即漏盡意解,六通具足,得阿羅漢果。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