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淨宗與現代社會
魏 磊
29/06/2014 22:44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淨宗文化理念與修持,不僅可以滿足現代人的終極至懷,同時亦能療救現代文明帶來的負面效應。茲擬從四個方面略施討論。 

一、淨土宗契合現代社會之時機 

  淨宗在現代社會的法運,乃教內外人士關注的大問題。從佛教經典的懸記,由現代社會的特質以及末法眾生的根機等綜合因素來判斷,淨土宗將在現代乃至未來的社會,在佛法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原由有二:

  其一,釋尊懸記佛教法運,突顯淨宗的作用。《像法決疑經》、《大集月藏經》等諸大乘經典將佛教法運分為三期,即正法、像法與末法,每一期法運各具特點。經雲:正法一千年,持戒得堅固;像法一千年,禪定得堅固;末法一萬年,念佛得堅固。又云: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而得度生死。釋尊這一懸記,無異長夜之慧炬,灼破昏暗,惠與眾生以真實善巧的導向,亦為淨宗的勃興注入了強勁活力。

  在我國率先受末法思想啟示而專倡淨宗法門的是唐代道綽大師,他將佛的教法分聖道與淨土二門,從時教相應的角度,力主今時應舍聖道門(靠自力斷惑證真),專歸淨土門(靠佛力帶惑往生)。承續這一思想的是其弟子善導大師。善導大師是我國淨宗史上他力本願說的集大成者。善導大師認為淨土法門是為末法常沒眾生所特設的方便法門,是橫超三界圓成佛果的易行道,常沒眾生舍此法門便難以出離生死險道。爾後,宋、明、元、清等歷代淨宗祖師,如永明大師、蓮池大師、藕益大師、徹悟大師、印扁大師等,均仰承末法思想與易行之判教,宣導淨土法門,頗得風起雲湧之效應。當今佛教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大,淨宗的主流跡相亦日漸明顯,從中國大陸、港臺,新加坡乃至歐美諸國家淨宗念佛團體星羅棋佈;阿彌陀佛名號聲震全球,如甘露滋潤現代眾生枯瘠的心靈;諸多念佛人臨終往生的瑞相等等,這些情形足證淨宗在末法中濟度眾生的特效乃真實不虛。

  其二,現代社會的特質與淨宗簡易直捷的特點相耦合,顯示出淨宗善巧的時代性與現代性。眾所周知,現代社會的主幹是科技與市場經濟。科技引發的力量在日新月異地改造著自然,一個高科技的世界,人造的自然顯現在現代人面前,資訊社會的比特,知識越來越多,迫使現代人必須加速度地掌握各種現代知識技能,用以適應(或參與改造)外部世界。全球六億台電視、十五億台收音機、一億台電話以及即將進入每個家庭的電腦網路化,將地球連成一體(地球村)。世界各地資訊通過現代化媒體能迅速傳遍全球,現代經濟的運作(金融、外貿、跨國公司、自動化等)亦由資訊網路來完成。現代人不管願意還是不願意,均別無選擇地生活在資訊之海中。而全球性的市場經濟浪潮又模鑄(或強化)了現代人效率與務實的思維方式,其價值評判標準更傾向于現世的成敗苦樂;財富與事功為現代人所寶重。加之人口增多,資源匱乏,又令現代人的生存競爭日漸加劇……等等。切實而論,佛法在現代社會的弘揚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少量具佛緣善根的現代人發心修持佛法,又面臨無從下手之迷茫。清淨道場(阿蘭若)在當代社會頗不易得,古人那純樸寧靜的心境對被諸多資訊包抄的現代人來說,更是可望不可及的幻夢。故而,在當代要修持(並成就)了生脫死的佛法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因此古老的佛教便應有一種現代性的轉化,淨宗的特質正內蘊著這種現代性轉化的契機。

  淨宗的理念與修持方式,最契現代社會之時機。現代人生活節奏快,競爭性強,無暇有專門的時間用來修持佛法,淨宗的修持對這類人最為契機。如果沒有太多的時間,每天只行十念法門(喝杯咖啡的時間)即可。念佛的方式各種各樣,靈活自如。行走坐臥皆可念,各種環境均不妨礙。現代人喜歡便捷,所謂速食式消費;念佛法門正具速食式的特性。當您面臨一件棘手的難題、心中慌亂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穩定情緒,理智處理;當您遇到逆緣,嗔心將起時,搶念幾句佛號,即可熄滅嗔火,透體清涼;乃至臨命終時,至心十念一念,即可蒙阿彌陀佛接引,往生彼土,究竟成佛。證知淨宗念佛往生法門乃佛教速食式修持,彌契現代人的消費心理。淨宗在當代的契時,就在於淨宗不離佛法而行世法,不廢世法而證佛法

  淨宗體現出大乘佛法特有的自由開放精神,對在家修行尤為妥當。即塵勞而佛事,轉世俗為道場,端賴念佛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即可圓成吾人幸福美滿的人生。《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善知識中,出家比丘只有四位,其餘均為在家修行者,散佈在社會各行各業、各階層中,證知世法不礙佛法。誠如《法華經》所示:治世語言,資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淨宗念佛法門開放而簡易的特性,正與現代社會特質相吻合。

  現代科技與物質文明飛速發展,而人文環境與現代人的道德心性卻有日趨澆漓之況。釋尊曾懸記:吾般泥洹,經道漸滅,人民諂偽,複為眾惡,五燒、五痛,久後轉劇。這段法語實在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現代眾生在此五濁情狀日熾的時代,欲冀了生死、成佛道,離卻淨土橫超法門,必將一籌莫展。吾人深契靠自力修證(通途大道)難以出離生死,才肯死盡偷心,寶重這個念佛求生淨土的門余大道(教內真傳)。誠如藕益大師所示:只此信願莊嚴一聲阿彌陀佛,轉劫濁為清淨海會,轉見濁為無量光,轉煩惱濁為常寂光,轉眾生濁為蓮花化生,轉命濁為無量壽。故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藕益大師這一從大光明藏所流出的誠諦語,震古灼今,我等自應刻骨銘心,恭奉篤行,方不負釋迦本師的至極悲心、歷代祖師的殷勤勸勉。 

二、淨宗與生態環境 

  全球性的現代化在帶來高物質文明的同時,生態失衡、環境污染亦接踵而至。諸如:空中迷蒙的煙霧,自然界生物的銳減,森林大量砍伐帶來的沙漠化,南北極的臭氧層漏洞,全球性的溫室效應,以及核輻射的污染等等。這些工業化的後果為短視的人類始料不及,其問題之嚴重性已引起世界各國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有科學家預測,如果人類以目前的速率繼續施加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個地球50年以後便不適宜人類居住了。這樣,一個嚴峻的現代問題便擺在我們面前: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如何與地球和諧共存?

  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其癥結在於人類日趨膨脹的物欲與自我中心主義。要有效地化解生態環境危機,須得從根治人類的這兩種病謗著手。在這方面,淨宗文化理念能為現代人提供有益的啟示。

  淨宗文化注重人生的身心淨化,並不推崇效率至上,淡化對物質生活的貪戀;主張以簡樸的物質消費獲得生命必需的生存,而更多地關注精神與心靈的解脫,完善道德人格,求證菩提正覺。在這個人生目標的大前提下,物質感官享樂也便能得到合理合法的調節。

  簡樸的消費觀點,一方面可以緩和強大的生存壓力與緊張,抑止貪欲驅生的邪惡;另一方面由於適度使用自然資源而與自然界保持一種和諧共生關係。與此相反,那些奉持高消費觀念的人們,則容易肆意地掠奪、揮霍自然資源;如果本地資源有限,便容易引發向外擴張的野心,窮兵黷武導致血腥戰爭。證知:簡樸的消費觀念看似缺乏市場效率的現代意識(所謂以消費促進生產),卻是人類和平幸福的必要條件。

  在對待自然萬物方面,淨宗文化抱持一種大平等的慈懷。我們不僅不能害彼性命以滋養自己,而且還應與一切生物發展一種友善共存的溫馨關係;對無知覺的礦物、樹木花卉等,也應抱持同樣平等的恭敬態度。在眾生眼裡,飛禽走獸、礦產樹木與人類三者有本質的區別,然在終極層面,動物、植物、礦物等卻是一體無二。佛教三種慈──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即是同體慈悲的概述;其中的法緣慈——意指由萬法一體感所生髮的對器世間的慈心,觀一切地、水是我先身,一切火、風是我本體。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一切皆成佛,即是淨宗絕待圓融的觀念。這一觀念與儒家天人合一,道家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同體的觀念,異曲同唱,殊途同歸。在這種觀念指導下,人類為了自身的基本生存,可以合理使用自然界某些再生資源,如木材、水利、植物、蔬果等;而對於非再生資源,如煤、石油、金屬等,只在萬不得已的情形下才能適量動用,而且必須十分愛惜地使用,如果過度揮霍便是暴殄天物的行為(我國古代崇儉抑奢的價值觀由此而來)。

  淨宗依正不二的理念認為:外部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依報)與吾人身心(正報)是同構對應的。心淨則土淨,心穢則土穢。一念慈悲清淨,感得德風華雨、黃金為地的佛法界;一念世善五常(仁義禮智信),感得四季更迭、丘陵坑坎的人法界;一念淫欲嗔恚,感得刀山劍樹、炭火鑊湯的地獄法界。透過現代社會生態環境危機,亦可測度人類日趨險惡的心態。要想擁有一個純淨的地球,首須清除人類內心貪嗔癡三毒,心理衛生與外部環保同步進行,庶可改善生態環境危機,否則,一切良好的期待終歸落空。 

三、淨宗與世界和平 

  自有人類以來,地球人一直生活在戰爭的陰影與恐懼中,僅本世紀短短的一百年間,世界各地就發生了大大小小三百多次戰爭。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武器的殺傷力越來越大。目前全世界核彈頭的數量已突破五萬枚,其總爆炸能量相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所使用炸彈能量總和的5000多倍。據科學家測定,在核戰爭中,只要投放1000枚核彈,就可產生1億當量的爆炸威力,造成可怕的核冬天(美俄核彈頭總當量是核冬天所需量的130倍),並最終毀滅這個地球上的人類。

 八時代將生存與毀滅的抉擇嚴酷地擺在人類面前,世界有識之士憂患之餘,均在呼籲世界和平,提供避免災難的種種方案。愛因斯坦曾說過:原子裂變改變了世界的一切,但沒能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因此,人類正在走向空前災難。這位揭開原子時代序幕的科學家(其質能互變公式Emc2,為原子裂變提供了理論依據,並曾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製造原子彈),說出這種言語,想必心情十分沉痛。

  要化解核子戰爭的災難,就得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將人類的思維方式從貪欲、掠奪、仇怨、自我中心的泥潭中拔出來,對此,淨宗文化不失為一劑苦口良藥方。

  釋尊洞悉娑婆眾生在貪嗔癡的驅迫下,會造作種種罪惡,強者伏弱,轉相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啖,不知為善,後受殃罰。這個世間的眾生欺弱怕強,弱肉強食,冤對相克,兇殘傷害,蛇能吞蛙,蛙食蚯蚓,人食豬羊,廣作不善,傷生害命;愚癡眾生種下惡因,自然難逃苦報,生前感得怨怨相報的華報,命終墮入三惡趣(畜生、餓鬼、地獄)中,輾轉其中,世世累劫,無有出期。世尊見此,以無盡悲心傳授佛法,欲令眾生離苦得樂;教令吾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謙遜忍辱心來化解這個世界的沉重。眾生一體,自他不二,利人正是利己,殺彼適成自殺。故應明因慎果,斷惡修善,如是必得善果,天下太平。誠如世尊所示: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可見,淨宗文化理念大有利於世界和平之締造,並與我國儒家和為貴的思想有異曲同唱之妙。我國政府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外交國策,體現出貴和的傳統文化精神。淨宗慈悲忍讓、和諧平等的理念,對日漸被邪惡強權浸染的社會機體,不啻為一強大的解毒劑。 

四、淨宗與我國道德重建

  道德是維繫社會安定發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道德狀況與該社會的文明程度密切相關。我國自古以來,強調以德立國;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國人,誠意正心,博施濟眾,明因慎果,慎獨自律,中國傳統社會賴此得以良性運轉數千年。降至現代,我國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道德無序狀況(耳聞目睹以及傳媒所載的非道德行為,茲不贅述)。

  導致我國道德滑坡的原因眾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條就是:現代中國人不信因果,甚或嘲笑因果,認為誠實就是傻冒,做惡即是能幹。由於這種心態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無忌憚、胡作妄為的邪道;即使有法律禁令,也會鋌而走險。加之市場經濟驅使貪欲的熾盛,更是沖毀著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壩。諸種事實令我們尖銳地意識到:能否重建當代中國道德文化,不僅關係到我國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的發展,而且更關係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盛衰。

  針對國人道德心態的敗壞、價值觀念的顛倒,首須倡明善惡因果報應思想。古聖先賢的因果報應說並非為了嚇唬人而憑空捏造的勸善之言,而是有其真實的內涵。淨宗經典曉喻:

  世間諸眾生類,不知為善,後受殃罰,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 癲狂,皆因前世不通道德,不肯為善;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淨宗從宏觀的時空維度,展示因果的情狀。在這個世界中,天、人、畜生、餓鬼、地獄這五道的因果報應,種(種子)現(現行)互熏的複雜格局,清清楚楚。作善得福,造惡得禍,禍福相倚,苦樂相繼,都是自作自受,沒有誰能夠代替。善人行善,能夠從快樂進入更殊勝的快樂,從智慧升入更深廣的智慧;惡人造惡,將會從苦痛惡化為更慘的苦痛,從愚癡滑入更幽暗的愚癡。這些善惡報應的複雜情形,唯有五眼圓明的世尊才能悉知悉見。

  釋尊在指明善惡因果真相之後,教誨眾生應持戒修善。淨業行人應當修持淨業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間福,內容有四: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十善業: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八不貪、九不嗔、十不癡)。現實生活中為人們所深惡痛絕的邪惡行徑,大多不越出殺盜淫妄之範圍。如果有更多的國人奉持五戒十善,我國的社會道德風氣將會得到根本的改善;如果進而發菩提心,念佛修德,我們這個社會當下即是人間淨土。可見,明信因果是我國道德重建的一塊必不可少的基石,亦是淨宗改善世道人心的貢獻所在。印扁大師曾屢次開示: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眾生之大權也。今時若不以因果為救國救民之急務,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屬虛設。這些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語,吾人應奉為重建我國道德文明的指南。 


來源:www.jcedu.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