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
法音集—佛教典故3
守成法師
15/11/2013 06:50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貪財者鑑

 

昔有兄弟二人,一同外出經商,各賺得金錢若干,心甚喜悅,於是相約,擇期歸里。

 

一人在行程中,兄作是念:錢是萬能,上通神明,下使鬼役。世間所有,無錢難備,然而寡財作事,頗難見事之功效,今行曠野,杳無人煙。我何不將弟殺害,奪其所賺之金,以填我之慾望?是時其弟亦作思念:出外經商,異常辛苦,櫛風沐雨,所賺無多,此地偏僻,空曠無人,我何不將兄殺害,取其所有,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兄弟二人,各懷惡意。因之,語言瞻視,互現暴戾。

 

值此千鈞一髮之際,所幸兄弟二人,皆能懸崖勤馬,即自悔悟,轉生念言:「為利不義,手足相殘,薄情至此,與禽獸何異?」於是,二人共至池邊,兄將金錢投著水中。弟言:「善哉!善哉!」賡後弟亦將金錢棄入水中。兄言:「善哉!善哉!」事後兄弟相親握手,便互問曰:「爾我棄金於水,何以但言善哉?」各自答言:「我以此金,生不善心,為貪多故,欲相為害,今得棄之,故言善哉!」以是因緣,今後二人,淡泊過活,間有餘資,即行施捨。

 

按:天下人,終日在熙熙攘攘,無不是為養家活口。錢為人生活之源,斷之則生命堪虞。然而謀求金錢,宜當取之於義,設有非義之財,即使家無隔宿之糧,寧可斷炊,切忌妄取。所謂吃菜根,淡中有味,守國法,夢裡無驚。

 

世有為財不知足者,竟有對父母兄弟等親屬,以不擇手段強佔暴奪。如是大逆無情狂妄之財迷,若不翻然悔悟,後之苦報,誠不堪設想。金錢本是流動性質,一切資生之物,但求自足為是。若大量積儲而貪得無厭,則無異於將有用之物,置於無用之地,同時自身反成為守財奴矣!如是之富,與貧無別。經上說:「若人多貪求,積財無厭足,如是狂亂人,名為最貧者。」

 

從前有一富翁,平時節儉,將所餘之金,全部埋在牆腳地下,逐日往視,自為得意。不料一日被賊偷去,富翁得悉,遂於埋金處,老淚橫流。人問何故?答言:「失金。」人問該金急需用否?答言:「儲金,看護而已。」問者曰:「既是無用之金,今改埋磚頭,猶逐日當金守護,何苦哀痛若是。」此雖屬諧語,可為愛財者鑒。

 

人身難得

 

從前有某法師講經,座下常有一童子聽講。一日,聞法師說:「人身難得,猶如盲龜值浮木孔,其事甚難。」時,此童子內心雖為感悟,但為證此事之不虛。於聽經畢,返回家後,遂用木板,穿一孔穴,擲於門前池中,親自作相似之試驗。不料躍身池中,雖經時時舉首,欲值木孔,而因水漂木蕩,始終未能投入孔穴。

 

因之,益發有感,即自思惟,深廣大海,驚人浪濤,無眼之盲龜,於斯海中,百年出頭一次,欲值海上浮木孔穴,實為夢想,萬難如願。今我以池狹浪小,復有兩眼,數數出頭,探值木孔,猶不能辦,況彼大海盲龜,而當得值。

 

即說偈云:「盲龜遇浮木,相值甚為難,惡道復人身,難值亦如是。我今求出家,願離三有獄,恒時善修習,必使得解脫。」

 

按:佛在《提謂經》上,亦說有人身難得之妙喻。經云:「如有一人在須彌山上,以纖縷下之,一人在下持針迎之,中有旋嵐猛風,吹縷難入針孔。人身難得,甚過於是」。諸如此類,經論中比比皆是,佛之用意,無非誡勗道俗者,常須作意正念現前,絲毫不得微生怠慢之心。因為得來不易之人身,其為上升下墮之總樞紐,作善造惡之主因。身為善業,既受榮譽於當世,復感未來人天之福樂,乃至積多善而躋臻佛果。苟若身為不善,不但受毀辱於今生,猶招沉淪惡趣之苦報,以我人日常於此難得易失而又短暫之軀殼,宜當時念善護,使之行乎於道,契乎於德,無令違越軌範,輕舉妄動。

 

可是,現有一類混世之徒。上焉者,好容易謀得一點名位,然而逞權仗勢,唯利是圖,作見利忘義之勾當。一旦東窗事發,則名利雙亡,所謂大名之下,難以久居,不義之財,得而易失。中焉者,為謀衣食,庸碌一生,養護妻孥,迨至稍有積貲,自身已是風燭殘年,形近入土。所謂「早奔西來晚奔東,人身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下焉者,終日懶閑游蕩,惹是生非,組幫結派,朋比為奸,酒樓舞榭。古德云:「今朝有酒今朝醉,莫待無花空折技。」

 

如是之人,好似全身痲痺,壯如行屍走肉,豈知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一朝三十夜到來,任閻羅王牽著鼻子走,刀山劍樹,受苦無期。正所謂:「此身不向今生度,一失人身萬難復。」

 

疑生暗鬼

 

某地山中,有一古剎,巍峨聳立,金碧輝映,看來倒是一所規模備具之大海叢林。然而該寺之中,有一偏室,室內時常鬧鬼,鬧得掛單客僧不能安心辦道。因之,全寺僧眾,皆捨而不住。

 

有一天,忽來一客僧掛搭,知客招呼送住該房,而語之言:「此房有鬼,常喜惱人,住時稍加留意。」客僧自恃持戒多聞,答言:「小鬼何所能為,設若至時,我能伏之。」即入房住,跏趺而坐。暮時又有一僧來此求宿,知客亦令進住此房,亦語之言:「此房有鬼惱人,住時小心。」其人亦言:「小鬼豈敢惱怖道人,我當伏之。」

 

先入者早已閉戶端坐待鬼,而後來者夜暗敲門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不為開戶,後來者則極力敲門,內者以力拒之。外者得勝,排門而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見,方知故舊同學。於是各敘疑鬼之情,互愧謝而別。

 

按:疑有二種:一、疑事;如夜見樹疑為人,見繩疑為蛇等。二、疑理;如以生滅非我之五蘊身心,而疑謂常我等。《成實論》上問:「疑有何過?」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就。」

 

又修學佛法者,最忌三疑:一、疑法;謂是法是否入道之門。二、疑師;謂是師是否能為依止。三、疑自;謂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業,若生此三疑,乃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敵,凡事須用我人己智於先抉擇。擇其善者,須諦信不疑,下定決心進行,未有不如願而達其所成。質言之,以修學小乘者,至預流果以上方能斷疑。以修學大乘者,至初地以上方能袪疑。由此可見,疑在其縛凡夫之心念上,是多麼難除。所以在六根本煩惱中,疑為其中之一,於十使內,亦有其分。

 

觀夫!人與人之間共同相處,總難免不生疑竇—誤會,彼此猜忌、諍噪、詆訶,甚至短兵相接。所謂疑心生暗鬼,往往以無為有,或以有為無,真能鬧得天翻地覆,不可收拾。即以上次留公圳分屍案而論,在真相未白之先,過半人皆疑兇嫌出自柳宅。諸如此類,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之細鉅冤事,不知凡幾。此勸善疑者,遇事務必小心求證,不可猶豫逡巡,自誤誤人。

 

優劣之分

 

從前佛在世時,有一比丘往城中乞食,於路途中逼不得已即解小便。時逢行人見之,皆共譏笑言:「佛弟子行步有法度,被服有威儀,而此比丘於道旁小便,有失雅觀,甚可笑也!」是時有外道尼揵種,見人譏笑此比丘,即自念言:「我曹尼揵種,一向裸身而行,人皆不以失禮而責之,獨佛弟子,於道旁小便,而人皆譏嫌,是何道理?」如是反復思之,方有所領會,原因是我曹師行素無法則,習以為常,所以人不笑耳。而比丘師行清淨,講究威儀,因易為人論議也。於是便自歸佛,而作比丘。未久,即得道果。

 

按:我們讀了這則故事,會連想起現代有一分教外人,專找出家人的不是。如比丘小有不如法之處,則相傳責之。殊不知外教徒通身是病,人反視之如常。悲夫!無怪世運倒轉,是非淆混,其癥結即在此也。

 

去貧妙法

 

昔有夫婦二人,家計貧乏,終年傭賃自活。每見主人閤家大小男女,常往寺中,作大施會。心裡暗自思惟,主人先世作福,所以今世富裕,今世再行作福,來世福報更大。我因前生慳貪,不作福故,所以今生貧窮,我若今世再不作福,將來之世,尤轉苦劇。思念及此,不禁心酸淚下。

 

是時適逢其婦打從邊過,見夫涕泣不樂,遂問夫言:「為何落淚,有何難事,當與我說。」夫答曰:「我見主人修福,常得快樂,自鄙貧賤,常為人役,事不如願,無以修福,是以流淚耳。」婦言:「貧則貧已,落淚何益,可以我身賣與他人,將賣身錢作來生福。」夫言:「若將汝賣與他人,一於我心不忍,二於我身如何得自存活!」婦言:「夫若於心不忍,又恐不得自活,則我與夫俱共出賣,所賣得銀錢全作修福之用。」夫言:「甚善!」於是二人共至一富家,而與之言:「今我夫婦以此賤身,請貿金錢。」主問:「欲得幾錢?」答言:「得十金錢。」主人言:「今與汝錢,卻後七日,如不償我,以汝夫婦即為奴婢。」

 

言契已定,二人齋錢往詣寺中,作大施會,二人相勸勵言:「今日我等得自出力自由造福,他日便屬主人,凡事不能如願矣!」於是晝夜懃辦會具飲食,至六日頭,剛欲作會,值彼國王亦欲作會。眾僧皆言:「己受窮者,終不得移。」國王聞已,作是言曰:「彼是小人,敢能與我共諍會日。」即遣人與窮者磋商,窮者再三實不相避。使者回報,王以為怪,遂自至僧坊與窮者言:「汝今何不後一日作,定欲與我共諍會日?」夫婦答言:「請王原諒,因我等唯一日自在,後屬他家,不復得作。」王即問言:「為何不得復作?」夫婦言:「自惟先世不作福業,今世窮苦,今若不作,後世尤苦。因之,我等賣身以貿金錢,用作功德,欲斷此苦。至七日後,無財償他,而作奴婢,今已六日,明日便滿,以是之故,叩請大王寬恕,救我等一日之恩,世不忘也。」

 

王聞是語,深生憐愍,歎未曾有,汝等真正了悟貧窮之苦,而知解決窮苦之法。並能以不堅之身,易於堅身。不堅之財,易於堅財。不堅之命,易於堅命。王不但聽其設會作福,並以己身及夫人衣服瓔珞,脫與貧者夫婦,又割十聚落,為其繼續作福之用。

 

按:由此觀之,一切世人欲得去除貧窮之苦,當於三寶門中,精懃修福,若能至心修福德者,不但現生可得華報,當來之世定能獲福無量。

 

瞋墮惡趣

 

昔有沙門,往聚落分衛(乞食),途經草叢邊時,忽聽得一聲和尚慈悲。於是,沙門立即止步,左右尋視,未見有人,甚為驚異。

 

正當是時,有一大蛇,從草叢中,舉首語言:「請勿恐怖,懇求和尚慈悲,為我說法,仰仗法力,令我脫此罪身。」蛇又言:「和尚素聞阿耆達王否?」答曰:「聞。」蛇言:「往日之阿耆達王,即今我身是也。」沙門聞此言後,頗覺怪誕,乃對蛇曰:「阿耆達王在生時,造佛塔寺,布施供養,累積種種功德,理應上生天趣,以何因緣乃爾?」蛇言:「我當臨命終時,侍者不慎,將逐蠅之扇,墮我面上,我當時一念瞋恚,故受此蛇身。」

 

沙門聞言,知其如是,隨即為之說法,並加懺悔。蛇一心樂聞法後,絕食七日,遂即命終生天。卻後數日持花散佛,眾僧怪之。聞空中曰:「我乃過去阿耆達王,因蒙和尚說法懺悔,仗佛慈力,得生天上,是故今來奉花散佛,以報佛恩耳。」

 

按:瞋屬三毒之一,因其能燒行者之功德法財,故又名之曰:「瞋火。」所謂「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佛在《遺教經》上說:「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猛火能燒世間諸珍寶,瞋心猛火能燒七聖財」。

 

修學佛法者,積年累月,茹辛受苦,廣種功德,好不容易積蓄一點法財,如萬一不慎,瞋念興起,則前功盡棄,枉費心機。假使偶遇人事之逆意,當以忍辱治之,瞋恚自會不起。《法華經》上說:「又見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惡罵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所以證道歌上說:「我師得見然燈佛,多劫曾為忍辱仙」。尤其人至臨終時,四大分散,眾苦煎迫,是時心念特強,最好他人為其念佛,引發其善念,命終得生善處。但千萬搬動不得,以免其興起瞋念,而墮惡趣。至於洗浴更衣等事,皆俟其周身暖氣消盡後,再為辦理。如屍僵硬,可用溫熱毛巾,裹於骨節處,則瞬息軟化。眼看現在病重者,往往被其家人送住醫院,勢將命終時,而醫生猶在為其檢療。不幸一息嗚呼,院方立即送至太平間。如此欲期亡者上生善處,洵為礙難如願。

 

務希學佛者,如遇有臨命終人,切忌遵循俗情,當如法而行事,功德無量。

 

常思己過

 

唐代有一位善道禪師,山東臨淄人。嘗於群經中,信手探卷,得淨土三經之一《觀無量壽佛經》。於是,乃專心一意念佛,依法修行十六妙觀。師後影廬山,見遠公遺跡,感慨系之。不久即遁跡終南,修《般舟三昧》數年。於中曾睹淨土,寶閣瑤池,種種莊嚴,宛然在目。後又往晉陽,從道綽禪師,授《無量壽經》。時入定觀,數日方起。

 

一日,綽師請其入定,為觀所生之處。師即入定七日,而報之曰:「我師當懺悔三罪,方可往生。」綽師問:「何三種罪?」答曰:「師嘗安佛像在檐牖下,而自處深房,此一罪也,當於佛前懺。又嘗役使出家人,此二罪也,當於四方僧前懺。又因造屋,多損蟲命,此三罪也,當於一切眾生前懺。」綽師聞言,靜思往咎,遂洗心懺謝。道再為入定,出謂綽曰:「師罪已滅,後有白光來照時,乃是往生之相也。」

 

此去行化京師,歸者如市。臨終預知時至,略示微疾,怡然念佛而逝。滿室異香,天樂鳴空,寖寖向西而隱。

 

按:供奉佛菩薩像,首重恭敬。其次視環境之大小,而擇適宜處以供之。但以清淨與莊嚴為原則,切不可輕率將事,而遭褻瀆之罪。本省頗多出家眾,為便利半夜三更起身拜佛誦經,竟將佛像供在同一臥室之榻榻米上,真是褻瀆之極,罪過不淺。如真心用功者,定至清淨大雄寶殿禮誦為是。我猶見若干在家信眾,往往將佛像供在偏避一角,而自己所住處,則異常別緻。總之,無論環境寬狹,供佛處宜好,自住處宜醜(如一間住宅,不在此限),以免輕侮之咎。

 

至於造屋耕種,動土傷生之事,此為四眾弟子,間有難免者。然而,當以小心從事,儘量避免誤殺。萬不可藉誤殺得輕罪而率意不顧。再談出家眾用人問題,最好公私二事,悉以沙彌或在家人作之為妥,不可呼喚具戒者走使(如弟子自願為師服役、與服役於老病比丘者例外)。

 

古人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過必改(懺悔),善莫大焉。」我人每日於閑暇時,或規定某一時,總要加以靜思,於人於事,有無過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修持工夫,有無增進,有則不憍,無則勵精。果如是行,庶可免過矣!

 

巧計降魔

 

從前有一出家人,性喜幽靜,不愛與眾共修。於是,一人獨自往詣山中,精勤行道。

 

一日,時進黃昏,忽見一鬼,化作無頭,來至行者座前。是時行者,不但面無懼色,心靜如恒,並與之言:「汝今無頭,反佔便宜,既無頭痛之患,更無目以視色,耳以聞聲,鼻以嗅香,口以嘗味等貪欲之苦,真是一大快事。」言畢鬼去,未久,鬼復化作無身,但有手足而來。行者語言:「汝今無身,既無難受之痛癢,亦無五臟疾病之憂愁,又是一大快事。」鬼復退出,更作無手無足,乘一輪車至行者前。行者語道:「汝今既無手足,正好未克取他人之財物,何其快哉!」

 

鬼見行者,守意不動,堅持如是,遂便化作端正男子,至行者前,頭面接足曰:「沙門所學,將成不久。」起繞三匝,恭敬而退。

 

按:是凡認真精勤之行道者,在除煩惱與證聖果之中,總難免不發見或大或小之魔障。即使佛在剛成道時,猶不免遭受第六天魔王,率諸眷屬來礙其道。但佛陀於當時胸中無半點塵染,終以神力,悉伏散去。佛陀尚且如此難免魔障,況我人薄地凡夫。

 

《勝義諦品經》上說魔有十種,《虛空藏菩薩所問經》上說有四十五種魔障。無論任何一種魔障現前,皆是奪行者之慧命,壞道法功德善本。行者如能克制之,則道業不難成辦。然而,不幸為之所制,不但有失功行,反成魔之眷屬矣。

 

《楞嚴經》上說修禪定者,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古德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乃警誡行者,道念固然要時刻照顧,而強橫之魔力,亦須欲加意緊防。

 

智者禪門中,教人辨魔有三種方法,一者,了知見聞覺知,皆無所有,不受不著,亦不憂戚,亦不分別,若是魔者,彼即自滅。二者,但反觀見聞覺知之心,不見生處,如是觀時,魔便滅謝。三者,若作此觀,不即去者,但當正念,勿生懼想,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一如無二如,於魔無所捨,於佛無所取,佛法現前,魔自退去。俗語說:「好事多磨。」若人能受得住魔障之考驗,則魔力自斂,道業自成。如是,未嘗不是行者進道之逆增上緣也。

 

 

來源:www.bfnn.org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