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入門
淨空法師法語(續編1-3)
淨空法師著
02/05/2018 06:13 (GMT+7)
字級設定:  縮小 放大


念佛圓通章只有二百四十四個字,不僅是楞嚴的中心,楞嚴的精華,的是楞嚴之心經,亦是如來一代時教大藏的心經。若不深入經藏實難體會。

 

大佛頂:比喻真如自性,自性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的根本,宇宙人生一切諸法皆由此變現而生。

 

悉怛多般怛羅:是梵語,譯為白傘蓋。白是一切色之本色,唯有白才能顯示無量色彩,傘蓋表防止污染。所謂的污染是指心裡污染精神、思想、見解等污染,如華嚴經中所說的妄想、分別、執著等是。如何離開污染,得到一切清淨,此經是最好的方法。

 

十方如來清淨海眼:如來果地智慧究竟圓滿,一切諸佛所證智慧皆悉平等,故曰十方如來清淨海眼。海喻心性,眼喻智慧,唯有清淨心,智慧眼,才能照見諸法實相。

 

本題是從教化對象而建立,顯示經典之功德利益。阿難及性比丘尼為所有學佛人的代表,阿難表多聞,無定,歡喜求解而不認真修行,有解無行難入佳境。性比丘尼即摩登伽女,表貪愛。迷於五欲六塵,無有出離三界之心。我們學佛,若沒有出三界之心,心口不相應,財色名食睡,樣樣都放不下,這是我們學佛不能成就的通病。此經即為專治此病之良藥。

 

得菩提心入遍知海:此句是所得利益。菩提心是正覺心,正覺心起用,即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故稱正遍知。海是比喻智境廣大不可思議。

 

如來是自性覺,密因是根中之性,了義是稱性起修。

 

母喻能生,十方諸佛如何成佛,皆是由此成就,故稱佛母。此是指五會楞嚴陀羅尼神咒。現在此章,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即是指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由此可知,彌陀名號即是十方佛母無上神咒,稱念功德不可思議。

 

上上根熟眾生修行,從初發心到成佛都是念佛成就。真正明白念佛意義,死心塌地老實念。大勢至菩薩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灌」是十方如來慈悲加持,「頂」是凡夫成佛至高無上的法門。佛菩薩大慈悲加持傳授成佛的法門。將一生成佛的修學方法傳授於你,稱為「灌頂」。如果我們至心受持念佛圓通章,即是諸佛菩薩給我們真實的灌頂。

 

經題中大字:非大小相對之大,是對心性的讚詞。「大」喻眾生心,為什麼不說是佛心呢?因為若說佛心,凡夫自以為無分,說眾生心則人人自覺有分。

 

世間法即六道輪迴之法,出世間法即是聖人之法,即出六道輪迴之法。不論世出世間法皆一心之所變現,在華嚴即「一真法界」,般若經即是「實相」,諸大乘經中之「佛性」,「圓覺」,「真如」等。本經名「如來藏」,其實皆一心之別名。

 

佛法之難,難在離相。眾生無始劫來,習氣很重,處處分別執著,不能離相。佛說法四十九年,眾生不能契入真如,實因處處著相。不執著名相才能解真實意,故眾多名相,乃佛之善巧方便。

 

宇宙本體為何?是我們自己的真心,宇宙由心變現,心是能變,宇宙是所變,能所皆是一心,故能所不二,心境如如。心是無處不在。佛法教我們認識真心,真心才是自己的主人,一切萬法的真正主宰。

 

迷人與悟人,念佛受用不同。迷人念佛在情識中念,只是種種善根。若念到功夫成片,亦能往生。悟人一句彌陀,則盡虛空遍法界,與十方如來相應。一句佛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教法都在其中,無量光明神通智慧盡在此一句名號,故名號功德不可思議。一句佛號能與十方諸佛產生共鳴,感應道交不可思議。

 

本經經文雖不長,但確實為大經大教,是對根熟菩薩而說。凡夫一生決定成就往生西方,是為大行,一生圓滿菩提,故為大果。

 

善導大師云:九品乃為凡夫遇緣不同而有差別,念佛不但往生有分,上上品往生我們亦有分。

 

「佛頂」表殊勝妙法,華嚴如佛全身,此經「楞嚴」為如來頂,極顯圓頓尊妙。而本章為楞嚴經之中心,故為頂中之頂,無比之極勝稀有絕妙,能令凡夫當生成佛之不可思議大法。

 

依修直趣無上菩提,故「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最勝之修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必藉其他方法幫助,念到功夫成熟,自然就自得心開,是其最勝之成就。其他方法,達到明心見性,很不容易。此法人人能修,皆能念到自得心開。怕的是不肯念,不如法念,所謂不如法念即是不老實念,還要加一些禪、咒、教等其他的雜行,都叫不老實。老實人一句佛號念到底,大勢至菩薩依此法而修行成就。五十二同倫表五十二階位,每一階位有無量無邊的菩薩,都依此法得成就,這條路是最快捷、最圓滿的成佛大道路。

 

佛頂上有一肉髻為三十二相之一,叫「無見頂相」。為何叫無見頂相?因為佛頂放光,故佛頂真相為何,唯佛與佛方能究竟。以佛之無見頂相,顯此法最勝,表念佛「執持名號」,唯佛究竟,非他能了。今能說能聽,還聽得明瞭歡喜,實蒙十方諸佛本願威神現前之加持。

 

「正因佛性」即一切眾生之本性,一切有情無情,包括一切動植物礦物皆有。有情叫「佛性」,無情叫「法性」,它是一切法之本體,一切法都是由此流露而出。故華嚴經云:有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因為一切法性體同,故為同一法性。

 

佛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是因為佛見到一切眾生的真性。我們何時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自己就成佛了。同理,見一切眾生皆善,自己才是純善。

 

佛法教學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迷即是生死輪迴之本。

 

一切法皆是本性所顯,故不分別不執著,隨拈一法皆是本性所顯,所謂「以金作器,器器皆金」。

 

「真心」即是「如來密因」,能用真誠心修行便能很快成就。

 

所有大乘修學,皆不可離密因,即是真心。何謂真心?離心意識謂之真心。何謂離心意識?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即是真心。一有分別執著即是小乘法。

 

交光大師於楞嚴正脈中云:「捨識用根」。何謂捨識用根?不分別,不執著,不用眼識見,而用見性見,不用耳識聞,而用聞性聞者,是也。

 

阿難尊者,所知障輕,煩惱障重,故一聞千悟。唯修行不夠精進,定少慧多,不能證果。富樓那尊者,所知障重,煩惱障輕,故雖修行證果,於楞嚴會上仍不能契入。

 

智慧與聰明不同?世間人有聰明沒有智慧,這種聰明,佛法稱之世智辯聰。「智慧」是由真心流露出來的,「聰明」是由意識起用的。般若智慧即是真心起用,如此便能於一切法得正遍知。

 

權小修行,權是權教菩薩,小是二乘人。若由事相起修,則很繁雜,須歷三大阿僧祇劫。此是不悟密因了義,若能徹悟,則可一生成佛。若能於一切境界捨識用根,即是從根本修。

 

解六結不易。解了一個動才是靜,靜是定,定有深淺,淺的還出不了欲界,深的定才到四禪八定,依然不能出三界。其他大乘人解六結越三空,全憑自力,唯念佛法門依彌陀本願威神力加持容易成就。

 

古來祖師大德所訂之早晚課誦,因眾生之根器不同,已很難對治現代眾生之習氣毛病。淨宗學會新訂課誦,早課誦無量壽經第六品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希望以佛願啟發自願,誓與佛同心、同願。晚課誦無量壽經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誓依佛教誨,與佛同解、同行。

 

諸佛菩薩教化眾生有三十二應,凡夫亦有相似相,三十二應就是講經說法,對於不同人,用不同的方法開示,故無有定法可說,隨眾生根性利益不同而定。

 

一分修持就有一分成就,一分收穫,有十分修持就有十分收穫。

 

世尊於楞嚴會上,請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薩,為娑婆世界眾生抉擇法門,文殊以「返聞自性」的耳根圓通,最契此土眾生之機,說明「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在娑婆教化眾生以音聲最恰當。孔子之教學與世尊之教化皆以音聲為教學手段,中西二大教育家之理念相同,可見文殊菩薩之選擇,不無道理。但為何選擇耳根圓通而不選念佛圓通?如果世尊要文殊菩薩為法界眾生選擇法門,則非念佛圓通莫屬,因念佛法門的契法界一切聖凡之機。我們若能以「返聞自性」的方法來念佛,則必能往生實報莊嚴土。

 

首楞嚴與念佛法門有何關係?楞嚴的精華在耳根圓通與念佛圓通;又觀音、勢至為西方三聖中之二大菩薩,故知其與念佛法門關係之密切。

 

倓虛法師說,他一生親見念佛預知時至,立化坐脫自在往生的,就有二十多人,聽說的就太多了。禪宗大德,參禪得定的有,但「明心見性」開悟的則沒聽說過,故其修學成就難易可知。

 

文殊菩薩選擇耳根圓通,正顯觀音與此土眾生特別有緣,故云「家家觀世音」。若能以「返聞自性」用在念佛,更為了義中的了義。念佛法門契合法界眾生根器,一修一切修,一證一切證。念佛一法,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包括無量無邊的法門。其他修行方法,要證小乘初果都很難,何況深位。我等今日能聞此念佛法門,又能生歡喜心,欣然奉行,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所種的善根,現前蒙諸佛本願威神冥顯加持,機緣非常難得!

 

成佛要三大阿僧衹劫,是由證得初果須陀洹算起,也就是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錯誤的見解)。見惑可歸納五大類:身見:即執著身是我。邊見:即現代人所說的相對論,一切法相對存在等見解。呏見取見:是為果上之成見。戒取見:即因上的成見。邪見:除上述四種之外,一切不正確的見解皆屬之。故末法凡夫障深福薄,欲出離三界,圓證菩提,非此帶業往生之念佛法門,難以成就。帶業往生,是此法門最殊勝處。

 

這句佛號,念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何在?在於心口不相應。若能心口相應,就能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心佛相應,則品位更高。這句名號是真如本性的德號,常念即將真如本性念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所以執持名號老實念,就是從性起修,和其他大小乘從事相上修,大不一樣。那是從心意識修,是染修,不清淨,所以見性難。念佛人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易修易成,往生就是證果。故阿彌陀佛是自性彌陀,四土是唯心淨土。往生證果是本有的恢復,不是新的事證。

 

何謂分證諸聖?聖揀別不是凡夫。須陀洹是小乘中的小聖,阿羅漢是小乘中的大聖。就斷惑程度而言,圓教初信同小乘初果,七信同小乘阿羅漢,八信、九信同緣覺辟支佛。初果、初信算是佛法裡的一年級,我們過去生生世世都在幼稚園,從來沒有機會升到一年級。今天我們遇到念佛法門,這個機緣太殊勝了,就看看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往生淨土。圓教初住至等覺都是分證,惟有成佛才是圓證。

 

十信:全根力而植佛種。根是五根(信、進、念、定、慧)五力(由根發出力),是深植佛種,培育修學的根基。

 

十住:生佛家而成佛子。初住菩薩即是真佛子,十信菩薩屬異生性,尚未成為真佛子,就好比預備班。十信位滿,才能升入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與佛心行相應,所以稱佛子。

 

十行:十行菩薩從十住,位滿進入十行,破十品無明,道力智慧成就可觀,有能力代佛教化眾生,此階段廣六度而行佛事,度眾生就是度自己。

 

有同修說自己的命不好,命運是可以改的。改造命運最好的方法,就是發願學習講經。講經說法不難,難在不肯發心。講經說法就是將身心奉獻給佛菩薩,奉獻給一切眾生,如此才能得到佛菩薩的加持。現在國內外處處皆缺乏講經人才,所以大家果能發心講經,以功德無量莊嚴身心,命運自然轉佳。

 

十迴向:十向以前是偏重在事相上修,十向以後,進入心性上修,是真實稱性起修。

 

四加行:法相宗於十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實觀,得煖、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為入正位之準備稱為加行位。此經則以泯心佛而滅數量為加行。

 

人有命運,國家亦有命運。起心動念即落入數量之中,只要不起心不動念,就不落入數中,如此才能證得無量光壽。

 

十地:深契真如而覆蓋涅槃,即是分證佛果。

 

等覺:齊佛際,而破生相。齊是平等,際是邊際。果證實際同佛,唯行大慈,留惑潤生,廣度眾生。

 

圓頓根性人念佛,必定往生,且品位不低。如果不是圓頓根性的人,就須培養,方法就是讀誦大乘經典,或專念無量壽經。先將經文念熟,然後遵照經訓修行。將經中所說之道理、教誨、境界都能應用在生活之中。時時認真反省自己起心動念,有無與經訓教誨相違,若行為與經訓不符,就要依經改正,這就叫「修行」。要真正將經上所說的全都做到,如是積功累德,自然就養成圓頓根性。

 

「首楞嚴」是大定之總名。為圓教極果所證之境界,是自性本定。佛自釋為:「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謂究竟堅固?就是不生不滅,不變不異的真如自性,一切法由自性流出。

 

圓頓行人功業唯在初心,經云初發心時即成佛道。特別是此念佛法門,若能保持初心永無改變,此生決定成就。

 

「乾慧」:位在十信後初住前,欲習初乾,證得人法雙空。阿羅漢證人空未證法空,乾慧菩薩證法空但未見性,還未破無明;再往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證入初住以後,就任運流入如來妙莊嚴海,修學與諸佛如來無差別了。

 

金剛經是圓教初住菩薩之境界,要破四相,離四見,金剛般若自然現前。

 

七趣原無:七趣是六道再加上仙道,七趣原是從妄想分別執著中生出來的。六道眾生是假有非真有,一如夢境。古云至人無夢。有分別執著才有夢,夢境與心思有密不可分之關係,心惡作惡夢,心善作善夢。念佛人常夢見佛菩薩,孔子常夢見周公。故修行人,可由夢境檢點自己修行功夫得力與否。

 

交光大師妙圓三定:妙定:非是修成,是本來俱有,就是六根中性不生不滅。圓定:即華嚴「入不思議解脫境(四無礙境界)」。亦即法華「世間相常住」。呏大定:凡夫亦俱此定,與諸佛無異,唯自己不知。

 

大勢至菩薩修行的殊勝功德,我們不能體會,因為心太粗、惑障太重。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斷煩惱、了生死、出三界的法門,沒有一法能和大勢至菩薩專修專弘的念佛法門相比。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念佛心是因,無生忍是果。大乘圓教初住以上,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都可稱為無生忍。嚴格說,如仁王經說:得七地、八地、九地的菩薩,才是無生忍位,再往上就是寂滅忍。此處無生忍通指如來果地境界。實在說,就是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是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是收心,平常我們的心向外奔馳,對六境起貪瞋癡,被外境所牽引,心作不了主。現在把心收回來,把眼識從色塵裡收回來,耳識從聲塵裡收回來。都攝的方法,就是淨念相繼。

 

禪淨雙修是淨宗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彌陀化身)所倡。但須知當時的時代背景,彼時禪風極盛,且行者執著,故大師應化世間,於參禪現大徹大悟,再回頭專修淨業。顯示大徹大悟仍須念佛才得真實成就。故知大師開示對象是參禪者,非念佛者。若在今天大師對我們說法,必是教人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指的是功效。「不假方便」就是不藉用其他方便法門,「自得心開」即明心見性。

 

印光大師在蘇州念佛堂,不講經、不傳戒、不做法會,終年念佛到底,以輪班的方式,日夜輪流念佛,永無間斷,目的在達成淨念相繼,此乃真正念佛堂。

 

不肯發心念佛是沒有智慧,真有智慧才肯發心念佛。如何知道?讀「華嚴」就知。華嚴似海,所有大乘法門均歸華藏世界,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後十一位皆念佛求生淨土。經云:「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指初地,「終」指等覺菩薩。

 

文殊智慧第一,普賢行願第一,均發願求生淨土,以阿彌陀佛為究竟歸依處,極樂世界確為一切大乘最後歸宿。

 

「佛氏門中有求必應」,凡有求而不應者,定是本身有障礙,覺察障礙,排除障礙,則自然感應道交。求必如理求,如法求,若只為個人私利享受五欲六塵,則不如願。因佛菩薩不會幫你增長貪瞋癡。

 

佛菩薩念念不忘一切眾生,眾生念念不忘自己,此即是業障,不能感應道交。

 

初學之人,如何都攝六根?攝根,就是修清淨心。初下手時,每天看佛像,功夫純熟時,見一切人、一切物皆是佛。專念佛號,專聽佛號,轉一切音聲皆成佛號。

 

「同倫」:朋是同學,友是同志;同志是同心同願,關係密切。同志即同倫,盡虛空遍法界,一切念佛人皆是大勢至菩薩同倫。五十二同倫,乃五十二個階級,每一階級都有無量無邊的菩薩。法界中,老實念佛,發心專弘專修者,皆在此五十二同倫之中,故我等若果真發心,亦屬此五十二同倫之一。

 

十信:信佛是心,信心作佛。念佛法門「信、願、行」是三資糧,信心為第一。彌陀要解中講六信,第一為信自。第二為信他。信自己心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經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念佛就是發心作佛。

 

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故一切法從心想生,往生西方不退成佛也是心想生。念頭很厲害,想什麼變什麼,念佛成佛,念貪瞋癡變餓鬼畜生地獄。十法界都是自己心想變造的,自心變現的。道理明白了,於念佛成佛才不懷疑,有把握有成就。

 

十住:住在三昧,觀佛實相。三昧是定,心不散亂,定在這句佛號上,二六時中,一切時一切處,心中念念不忘這句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就一句佛號直念下去,心真定了,妄想念掉了,就開智慧。最初效果是輕安、快樂、法喜充滿。再深就得定,即事一心不亂,就是念佛三昧。再進一步就開智慧,明心見性,即理一心不亂。

 

十行:行念佛行,度念佛人。以念佛,勸人念佛,做一生修行的大因緣、大事業。現在台灣,從南到北,念佛的人很多,所以勸人念佛,沒有太大問題,而其他地方還有相當的障礙。譬如在美國禪密之風很盛,淨土法門至近幾年才漸漸被接受,對於念佛法門能重新評估肯定。當然這仍需要自己善根成熟。

 

十迴向:回念佛心,向佛心住。我們專念阿彌陀佛,把心安住在西方極樂世界,安住在一句聖號上。佛心安住在那裡呢?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我們學不到的。我們還是安住在阿彌陀佛聖號上老實念,等見到阿彌陀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明白了。若認真而論,無有一佛不住於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無不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經原名:「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故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稱念一切諸佛。

 

十地:心地觀佛,地如佛地。地是心地,用心與如來果地無二無別。佛用圓滿真心,地上菩薩亦如是。

 

等覺:「憶佛念佛,去佛不遠」,等覺位是在十地之上,等覺尚且憶佛念佛,何況十地菩薩。「憶」是心裡有佛,念念不失自性,自然去佛不遠。故憶佛念佛是淨宗修學最重要的方法。

 

果能老實念佛,效果實不可思議。若不老實,功效就難講了。所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原因是不會念,有夾雜。西方確指覺明妙行菩薩云:念佛最忌夾雜。一但夾雜,就沒有效果。世間事尚且不能夾雜,何況佛法。雖不想有夾雜,但妄想不斷,故勸大家讀經,把念頭集中到經典上,常常憶念阿彌陀佛的發心、勤學、宏願、智慧、弘化成就眾生等不可思議功德。把握這個原則,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擴充到盡虛空遍法界,就是一切法都能和佛心相應。

 

妙覺:「心想佛時,是心即佛」,圓教究竟佛也是心想成的,但用意識心是成不了佛的,念佛不是意識心念。此心是真心,是自本性和我們凡夫不同。念佛人的「想」為「正念」,凡夫的「想」為「妄想」。是知超凡入聖,唯有用真誠心念佛為妙。

 

禮敬是性德的流露,普賢行是菩薩修行的最高準則。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條就是禮敬諸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所以對眾生要恭敬,如同對佛一般的尊敬,才是普賢行。所以普賢行是不容易修的,唯有真實清淨心、平等心才能修普賢行,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無量壽經第二章德遵普賢,明白告訴我們這個事實,大家要努力往這個目標上去提昇。

 

十二如來乃阿彌陀佛之別號,亦即自性之德號,此經所說種種境界,皆是說明自身真相。

 

阿彌陀佛光明善好,佛光能令眾生身心清淨;斷煩惱,開智慧。非日月光明所能比,勝於日月之明千億萬倍。

 

經云:佛佛道同。諸佛如來從果證上,從智慧德能上,完全平等,無二無別。但於因地發願不同,與眾生的緣亦不同;阿彌陀佛於因地中發廣大無比之宏願,誓度盡虛空遍法界,上盡等覺,下至地獄眾生,早日成佛。故其弘願深緣,不可思議。

 

為什麼學佛?多數人只為解決痛苦、厄難、挫折、求世間福報而學,有幾人是真為往生成佛而學!由此可知,我們心量之小。因此,我們讀經的目的,即是在激發如同阿彌陀佛之大心大願。

 

十二如來表阿彌陀佛從修因到證果所顯現的無量智慧德能,這些都是性德的流露。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一句話將我們無始劫來的病根道出,佛法千經萬論,無量法門,說穿了,不過是將妄想執著斷掉。只要除去妄想執著,則本有的智慧德能就能透出。故一切修持的樞紐在「禪定」,唯有用定功才能把煩惱克服,所以禪定是佛法修學最重要的手段。而戒律是幫我們成就禪定的。所謂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戒定慧稱為三學。定到相當程度就心開意解了,自性本具的大智慧才能顯現。

 

無邊光佛:「邊」,邊際,即界限。界限從分別執著而生,有分別執著就有界限,若分別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界限也就沒有了。此時即得大自在。

 

無礙光佛,體寂用妙自在,體是清淨寂滅。首楞嚴大定是體,真心本性,本來就是一個定體。起作用能變現一切森羅萬象。體是能變,法界為所變。所變的境界稱為妙有,但相有體無,所以能事事無礙。

 

佛家講萬法皆空,乃從體上講;萬法皆有,是就相上說;體用不二,空有一如,那裡有障礙,此為事實真相。但我們看不到,理事無礙或可理解,事事無礙則無法理解。此皆被妄想執著所蒙蔽,我們有無量的智慧神通與德能皆被迷障而不顯,不得自在受用。

 

佛度眾生之能力,無人能與之相比,佛之智慧德能是圓滿的。善導大師勸學佛人要聽佛說,不要聽菩薩不相應說。因菩薩之智慧德能不圓滿,故應依佛所說。

 

智慧光:指權智教化眾生,幫助眾生,給與一切眾生真實利益。什麼是真實利益?大乘佛法,尤其是淨宗,才是真實利益。若不能幫助我們消除業障,得輕安自在,就不是真實利益,學佛要一天比一天自在、快樂、歡喜、明白,才是真正的利益。

 

大乘佛法獲真實利益,無過於念佛法門,真正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即可得到真實之利。即得大自在、大安樂,不迷惑、不顛倒,明白諸法實相。

 

常照光:淺而言之,就是時時、處處、事事都明瞭,無論何時何處,對人對事對物都覺而不迷。

 

清淨光:即身、語、意三業清淨。有煩惱、妄想、執著就不清淨,必須用定慧將之除盡,則能獲真正幸福,無一切憂惱恐怖,此為自受用。

 

歡喜光:是慈令安樂,是指他受用。幫助眾生離苦得樂,把喜悅讓一切眾生分享。

 

解脫光:離相普益。以真誠智慧德能利益眾生。對事實真相明明白白,不動心、不著相,能這樣幫助一切眾生,這就是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智慧,唯有智慧才能幫助眾生解除結縛,脫離三界輪轉。

 

安隱光:離生滅相。證得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首楞嚴大定即是指一切法究竟堅固,這才是真實的安隱。

 

超日月光與不思議光都是說佛的放光。前面十號是說佛的常光,智慧德能都在光中顯示。「放光」是為教化接引眾生而現,故放光要有特別因緣。而阿彌陀佛的常光與放光幾乎無差別,因為彌陀常放光。只要有人念佛,阿彌陀佛就放光照攝。或問為什麼念佛人感受不到?實因夾雜、心口不一,如此就和佛光不能相應。一個真正念佛人,只要專念、用真誠心念、老實念佛,六個月自然必能感受佛光攝受。但若天天想見佛光,即是妄想,是夾雜就不會有感應。如同念佛想求「一心不亂」,決定得不到一心不亂,因為也是夾雜妄念。因此,念佛一定要專、要純,才能感受佛光之不可思議。

 

古德將「不思議」歸納為五種:橫超三界,不俟斷惑。大乘佛法,除念佛法門外都要斷惑,方能成就,此非凡夫所能。而念佛法門只要伏住煩惱,念到一切妄念不起現行,即能往生。此為眾生人人有分。即生西方,橫具四土,非由漸進。我們以圓教為例,圓教初信斷煩惱,與小乘初果等。但智慧功德,小乘的須陀洹是不能與之相比的。故初信到七信生凡聖同居土,八信到十信生方便有餘土。初住以上才入實報莊嚴土。這些都需要漸進。唯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生一切生。本來凡夫帶業往生,是生凡聖同居土,而阿羅漢是住方便有餘土,大菩薩住實報莊嚴土。凡夫往生後卻天天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上善是指等覺菩薩。這是十方剎土所沒有的,故下下品與上上品實無差別,此為西方淨土所獨有。呏但持名號,不假方便。即是不需藉用其他方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到底,不必夾雜參禪持咒等,就能大開圓解,一生成佛。一七為期,不藉多生時劫。此表修證時間之不可思議。一日至七日即可成就,人人皆有足夠的修行時間。只要能死心塌地,如理如法老實念佛。持一佛名,即為諸佛護念,不異持一切佛名。彌陀名號是一切如來所讚歎,每一尊佛都勸人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故人念佛,諸佛都歡喜、都讚歎、都護持。不思議中略說五種,我們生生世世都受用無盡,要得到佛菩薩加持保佑,一定要好好修行方可獲得。

 

「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就事相來說,是指大勢至菩薩修行的過程。但最重要的還是指表法,表行者十二時中修行不斷。我們修行常易間斷,間斷就生妄想,妄想不外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此為六道輪迴業因。天天在造作輪迴業因,當然出不了三界。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即是要我們背塵合覺。若能與阿彌陀佛天天接近,才能出三界。二六時中能夠不夾雜、不間斷,才是念佛的真正功夫。所以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什麼我們念佛常常會間斷?是因為煩惱習氣太重,對佛號太生疏。所以要想辦法把這個障礙消除,首先要對西方世界有真正的認識。如此信心自然堅固,願心就會加強,才會歡喜去西方淨土,對於娑婆的一切才能真正放下。如此念佛功夫自然懇切,不會間斷。

 

念佛三昧:「三昧」是通稱,大乘經上講無量三昧。三昧是梵語,翻為正受,正受是正常的享受,即是禪定。心清淨才是正常的享受。念佛為因,三昧為果。念佛有事念、理念。事念即是一心憶念,也就是心常想佛,想佛的相好。古大德告訴我們可以想佛的白毫或蓮花等,若將無量壽經讀熟,可幫我們憶想。想佛的發心、佛的修持、佛的大願,有妄想就用此法對治。憶佛念佛關鍵在「一心」,能一心念佛才能有成就,用雜亂心來念佛,只是種善根而已。所謂理念,是念佛要與心性相應,理是真心本性,是一切萬法之理體。但現在我們做不到,所以還是要從事念做起。念到一心不亂,自然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就達到理念了。

 

念佛法門是大勢至菩薩歷劫修行中,老師教給他修學的方法,也就是「念佛三昧」。念佛的方法有很多,但可歸納為四大類:實相念佛:實相是念自性佛。自性怎麼念呢?不是口念心想。口念心想是屬於事念,離開口念心想,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念。換句話說,就是對自己真心本性真實的明瞭,就是念實相。這跟禪家的明心見性是同一境界,只是名字不同而已。參禪可以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念佛由事念,念到理念,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理念,就是明心見性。不入此境界是不能明白的。觀想念佛:古人多用此法,但在像法之後很少人用。原因是佛的境界太高太微細,凡夫心粗劣,雖依經教來修,很難觀成。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一觀比一觀微妙。第一日觀,觀成時,開眼閉眼一輪紅日都在眼前,一切時一切處,亦均在眼前,那時往生就沒問題了。但很難觀成。第二水觀,觀大海結冰,西方極樂世界是琉璃地,與此間翡翠相似,但實際上是不能相比的。若觀成功,則於任何地方,看起來都是琉璃地。呏觀像念佛:無論泥塑、木雕或金屬鑄造的佛像,就是要天天看,把佛的相好,印在我們八識田中。修這個方法要有福報,例如家裡須設有佛堂及莊嚴的佛像,不必工作,生活有人護持,每天至少要觀八小時以上。因為離開佛像,功夫就中斷了,所以說要有福報。持名念佛:一心執持名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如此就是淨念相繼,有懷疑、有夾雜都不是淨念相繼,這就是持名念佛的秘訣。

 

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勸導眾生往生西方,皆是以持名念佛為第一。為什麼?因持名接近實相,功德不可思議。且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觀想成就往生後,尚須把此印象去掉,因為相是虛妄。持名則要把名去掉,因為名是假名。念佛相應,名比相容易去除,即是說明持名與實相接近,所以佛勸我們持名念佛。

 

自古以來有讀誦講解研究觀經的,但依照本經來修行的人確非常稀少。從第一至十二觀是觀想念佛,第十三是觀像念佛,第十六觀是持名念佛。因此,所有念佛方法都出自本經,而我們在修的持名念佛,就是經上所說的十六觀之一。經上教我們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這個方法的特色,在以觀想取代妄想分別執著,只想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想別的。因一切法由心想生,想成了,西方極樂世界就在眼前,這就是觀想。

 

三昧此云正定、正邪如何分別呢?若修此定,必能明心見性,就是正定;反之,則是邪定。所以世間的四禪八定,以及小乘聖者阿羅漢所修的九次第定,皆非正定,因為不能見性。是以大乘佛法正定的標準,是抉擇於能否見性。由心起用,能與心性相應謂之「正定」。

 

正心行處:行是行為。心起用與定慧相應謂之正。

 

「一心念佛名正定心,若他念者名邪思惟也」。什麼叫邪思惟?即念佛人仍夾雜著貪、瞋、癡,或其他修法,皆謂之夾雜。故覺明妙行菩薩,於西方確指裡開示云:念佛人之所以不能成就三昧,就是因為夾雜。有人還要參個禪、念個咒、做個法會,另外還要談些吉凶禍福的事,所以不能成就。故真念佛人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念佛人以一句佛號圓具五教,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之法不離「念佛三昧」。五教行者,依各教不同的修行方法,最後仍不離念佛三昧境界。故知修行的手段雖不同,但所證的境界是相同的。是以念佛人不歷階梯,不費時劫,一生成辦無上佛果,極為殊勝。

 

念佛三昧的功夫有深淺,故往生後的品位有高低。世界一切都是假的,因為帶不去。既知是假的,又何必斤斤計較呢?真能帶去的是「念佛三昧」,應知念佛是成佛最近的一條路,這一生當中就能成就,此為其他法門所不能比的。法相唯識宗的初祖,窺基大師於彌陀經通贊疏中,亦承認念佛法門是頓教。頓是頓超,一生就圓滿,易行疾至。易行是容易修,人人會念,人人能念。疾至是快速到達,念佛是最易成佛的無上法門。平常人只知念佛可往生,而不知往生後,就一生成佛。因往生就得無量壽,所以是一生成佛不待來生。

 

念佛為何容易成就?實因彌陀本願力故,因念佛之人必蒙彌陀加持。

 

為何要一心持名呢?因為我們這個世界的人心很雜亂,持名就是要淨化雜亂心;恢復清淨心。清淨心一現,淨土自現,若心不清淨,念佛雖多亦不得往生。念佛成功的關鍵,不在數目多少,而在於是否能將妄想煩惱伏住。佛號一起妄想便除,這就是功夫得力。一心念佛,心便與佛同,與佛同心同願,心同形亦同。形乃身相容貌,相隨心轉;能轉者心,所轉者相。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皆是清淨大福慧心之所變現;故心善則相亦善,心惡則相亦惡,心清淨則身清淨。往生西方者,皆是一心念佛,心與佛同。心同形亦同。形相德能與阿彌陀佛亦同。

 

在氣功家看來,從氣的大小色彩,可知人的健康狀況,放白色金色的光,身體一定健康。也就可知心的清淨與否,心裡沒有染污,則身透明,若有貪、瞋、癡,則身有障礙,就不透明。真正學佛人有清淨心,才算是真學。

 

修行須一天比一天清淨,如同無量壽經經題說的清淨心、平等心、正覺心,要真正達到這個標準,必須看破、放下、隨緣才有可能。看破是學問,放下乃功夫,能徹底的放下,就成佛。菩薩的階位,就是從看破放下的多少而定,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還有一分未放下;所以一定要放下、隨緣,那就得大自在。

 

母親念兒女的心,一生從不間斷,而兒女念母親的心則大不然,尤其是今日社會一定要覺悟。何不以念兒女之情換念阿彌陀佛。聰明人是念念都念阿彌陀佛。

 

我們往往看到一些不識字,窮苦的老太婆,好像很無知,一天到晚只知道念阿彌陀佛,看到他們往生都非常自在,有站著、坐著、不生病、預知時至,自在的往生。這比知識分子實在高明太多了,原因就是他們都能老實念佛。反觀一些知識分子,則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所謂「自古詩人妄想多」,妄想是造六道輪迴之業,我們決不能學。修行人知道的事,越少越好;認識的人,越少越好,所謂「知事少時煩惱少,識人多時是非多」。這才明白老太婆的老實念佛不簡單,是真有智慧的人,他們才是世間第一等人。

 

真正上上根人,是只念一句佛號,一部經典;想多念幾部,是中中根人;想通宗通教,於一切法都要略知一二,是下下根人。若除經教外,對世間事還想多知道些,往生就沒指望了。明瞭這些事實,我們在幫助人的時候,就要勸他做上上根人,只念一句佛號,只依一部經典修行。若他肯信,那是他因緣成熟,若不肯信,我們的功德也圓滿。

 

真能放下,原因有二:是宿世善根發現,如阿公阿婆,不識字而能老實念佛的人。是對事實真相透徹明瞭者,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人都能做到徹底永不改變。我們是那一種人呢?不上不下的中間分子,念佛既不老實,對事實又不能透徹明白。這是最麻煩的,是學佛的大障礙,往生成佛的因緣,錯過是非常可惜。

 

無量壽經云:「一向專念」。著重在「一」,此指一心、一個方向。觀經云:「一心繫念」,繫念就是掛念。彌陀經云:「一心不亂」。三經中所提到的名詞都不相同,但都是本經中所講的「專心憶念,攝根淨念」之意。可見淨土四經所講的方法都相同,這給修念佛法門的人,一個非常清楚的成佛指標。

 

「有淨土」即是永明大師所說的「有禪有淨土」。關鍵在一個「有」字。念佛人心中有淨土,此生決定往生。不能往生,是因為雖念佛,但心中沒淨土,淨土是心淨,心淨則土淨。什麼時候心清淨了,就真有把握自在往生,預知時至。若能再斷惑修善,這是修福。臨終時不生病,自在往生,這是極大福報。自私自利是惡,利益眾生是善,還有私心妄想就免不了病苦。真是一切都是自己修得的,因此要有殊勝的果報,則須有殊勝的因行。

 

「清淨平等覺」是隨著我們的清淨心而累積的,故凡是有妨礙清淨心,就須即時察覺捨離。如此才能真正清淨,不但世緣要離;所有大乘佛法也不能夾雜,如此才易得清淨心。

 

見佛有二種。一種是現前見,如定中見佛;如念佛止靜時見到佛像等。或夢中見這也是屬於感應。另一種是當來見,如往生時,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見佛放光加持接引,到了極樂世界花開見佛,皆是當來見佛。

 

一切諸佛只有一個願望,就是希望眾生快快成佛,而所有法門中,成佛最快捷、最穩當的,莫過於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念十方一切諸佛,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讚歎這個法門,故念阿彌陀佛,不異念十方一切諸佛,而為十方一切諸佛所護念。

 

阿彌陀佛的法門,圓滿的記載在無量壽經中,念無量壽經即等於念一切經。而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是淨宗的心經,是無量壽經的心經,是一大藏教的心經;此經雖短,但內容極豐富。圓圓滿滿等於無量壽經,只要專心念、不懷疑念,決定成就。

 

我們的心要同佛心,我們的願要同佛願。諸佛者是清淨、平等、大慈悲也。佛憐憫一切眾生,以清淨心、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即是大慈悲心。故真慈平等即是佛心「真性」,真心現前,就入十方諸佛法界。

 

有一生念佛不生淨土者,念佛不精誠故,生疑不篤信故,無有往生願故,不能斷貪愛故。一生念佛,為何臨終不能往生淨土?原因有四,一者念佛時夾雜、不精、不專、不誠、時續時斷,故念佛不得往生。二者雖念佛,但對淨土仍有疑。三者口裡雖願意去,但實際心裡不願意去,仍有牽掛放不下。四者不能斷貪愛故,眾生對娑婆世界存有貪愛,故祖師大德教大家放下一切身心世界,才能出三界,永脫輪迴。不僅世法要放下,佛法也不能執著,這才不會成為往生的障礙。我們生生世世出不了輪迴,就是因為貪愛、放不下。現在明白了,不可再犯老毛病,否則今生又要空過了。

 

念佛人要自知宿世今生,種善不種善,作惡不作惡。我們如何知道呢?可觀察自己的習氣,就能知過去生的宿習,有人習性善良,很有善根;有人習氣重,喜造惡。佛教我們「斷惡修善」,常省察、常檢點,善的令其增長、圓滿;惡的令其除滅。此乃四正勤所講「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速生;已生惡令除滅,未生惡令不生。」

 

以念佛相好,對治昏沉。念佛止靜時,昏沉、打瞌睡,想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以對治昏沉,因為想的時候是不會昏沉的。

 

以念佛修因證果,無量智慧功德,對治妄想。有時妄想多,止不住,即想阿彌陀佛因地的發心、修持、證果、度生,想阿彌陀佛修行過程中的種種殊勝功德。亦即憶佛念佛,念佛是修因,成佛是證果。一句彌陀名號包含無量智慧功德,用以對治妄想。

 

以平等法性,空寂無為,對治惡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逆緣,就要想到萬法皆空,清淨寂滅,來對治惡境。

 

以念佛菩提威神勢力本願功德,不為世間事務牽纏。菩提是正覺,念佛的正覺,念佛的智慧德能,仗佛的善巧方便,便可以把繁雜的事,處理得有條有理,這對於待人處世有很大的幫助。

 

以念佛相好光明,萬德莊嚴,不為一切病苦所惱。世間人吃五穀雜糧,豈有不生病之理?生、老、病、死,一切眾生在所難免;遇到時,念佛的相好光明,念佛的萬德莊嚴,即能身心圓滿,沒有缺陷,不為一切病苦所惱。

 

所有一切病痛,皆從妄想執著生。妄想執著是一切病的根源,只要去除,自然身心健康,百病不生。

 

人皆有業障,若無業障,就不會來這個世間,業障如何消除呢?古德開示最好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

 

修行著魔有二個原因:一是「宿障深厚」,欲除過去生中的業障,唯有老實念佛。二是「不用善心」,喜歡神通、感應、不老實,這樣最易著魔。大家要知道佛菩薩皆有神通,但不用神通,因魔亦有魔通,若以神通作佛事,則成佛魔混淆不分。修行主要在修清淨心,心不清淨,魔便有機可乘。

 

求一心不亂,要有願不要有心,若一意要求一心不亂,就是妄念;妄念一起即成夾雜,故會用心者,心中只有一句佛號。

 

我們處在亂世,要特別小心,人命無常,光陰比什麼都寶貴,不能糟蹋虛度。如何才能切實把握時光呢?唯有老實念佛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

 

魔障時時會現前,我們要有本事認真克服。魔是什麼樣子呢?魔是很可愛的,在不知不覺中,我們就很容易上了魔的當。尤其是喜歡神通感應的人,到底他這個境界是佛還是魔呢?大家要知道大多數是魔。為什麼是魔?因為與經上講的不同。故淨宗初祖,慧遠大師於一生中,三次親見西方淨土,所見之境界,完全與經上所說相符合,這就是真見佛。反之,所見之境界,有九成與經上吻合,只要有一分不符合經意,皆屬魔境。其次,若不與本修相應的境界,也是假的。譬如天天念阿彌陀佛,結果藥師如來現身,這也是魔。必定要與本修相應才是勝境。又佛現的時間短,一看清楚即便消失,若現的時間長,或消失又出現,且常常出現,擾亂清淨心,這是魔不是佛。一般初學者常有瑞相,是為增長信心故,學了幾年後,瑞相便少了。即使有境界出現,也要見如不見,絕不對境界留戀,這就是瑞相。

 

念力,即是念佛圓通章所說之憶佛念佛,此種憶念確實有力量。

 

本有佛性力,因自念清淨,所念的佛是自性佛,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都是自性所變現。清淨、平等、大慈悲就是佛,這是本有佛心變現的。心願解行與諸佛等同,這是自性佛,就是佛性力。

 

諸佛本願威神加持力:只要老實念佛,一心念佛,則受彌陀四十八願加持。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稱讚護念,縱然魔再有能力;自己業障再深重,魔也不敢變現,也不能來擾亂。

 

事念到達一定的功夫,就入理念,才能見到法身與報身。若還未轉成理念,所見的只是應化身佛,祖師大德在疏論中,所說之事一心不亂,是指上品的事一心。見思煩惱斷了,見應化身佛,非「功夫成片」;念到理一心不亂,這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此時所見是報身佛、法身佛,三身都見到了。

 

理念見自性佛,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此自性佛即自己的心願解行確實與佛相同,佛心是平等清淨的,與一切境界絕無分別執著,這是心真得到清淨平等了,自他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所以行願完全相同,就成佛了。

 

佛告訴我們真實修福方法,教我們布施、做好事,修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

 

身近佛身:佛身是戒,戒是世間人講的規矩。佛的威儀,行住坐臥,待人處世都規規矩矩、循規蹈矩的,我們把佛的行持都記錄下來,就是「戒律」。

 

心開佛心:佛心是定,佛心清淨,佛心一塵不染,六祖大師云:本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是定,定起作用是慧,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接觸就通達明瞭,自然明白,這是佛心。

 

無量壽經,戒定慧三學具足。所以我們特別把經中第三十二品至三十七品定為晚課,它的內容就是戒律。每天讀誦、反省、改過,依教奉行,即是身近佛身,又將第六品,佛的四十八願定為早課,四十八願是佛的心願,我們能夠心同佛、願同佛、解行同佛,才是阿彌陀佛的真正弟子。

 

華嚴云:菩提心香能除貪瞋癡等熱惱,令其具足智慧清涼。這一句不少同修都能體會,尤其是心裡不高興的時候,念一部大乘無量壽經,念幾句佛號,就能體會其清心自在。讀經越真誠,體會就越深入,所得之清心自在就更深。

 

一句阿彌陀佛,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默念,他的音波震動,盡虛空遍法界。佛號具足一切善根,所謂一切善根,就是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所修之善根。所以念一尊佛,即是念一切佛,他的真實功德不可思議。所以真正念佛人,怎麼會不能往生呢?可惜念佛人雖多,知道它有如此殊勝境界的人就不多了。

 

清涼大師在華嚴疏鈔講十種香,首先提到的是發菩提心香,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是覺悟的心,第一覺悟生死輪迴之可怕;第二覺悟念佛決定往生,往生決定不退成佛。只要把這兩件事情覺悟就是發心,「我願意離開三界,我願意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發了這樣的心,就叫菩提心。菩提心香是自性具足的香,此香普薰法界,法界一切諸佛都聞到了,知道你發心要成佛。諸佛一定會加持,幫助你順利在此生中滿足大願。

 

清涼大師說的第二個香是「忍香」,眾生無始劫來的業障習氣太深,雖發菩提心,也有佛菩薩加持,但習氣太深,故有種種阻礙,在所難免,但真有阻礙嗎?只要能忍,所有一切障礙很容易解脫。金剛經云:一切法得成於忍。六度之中,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平常積功累德的功夫都要靠忍,不能忍,一定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十香中,忍香後是精進香,不能忍,決定不能精進。所以六度的順序,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這是無論修那個法門,必備的基本條件。

 

佛門中燃香、點蠟燭、油燈等,都是表法的,是時時提醒自己要「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佛教我們捨己為人,用我們的智慧、財力、體力去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念念都想眾生,不知不覺就把自己給忘了,這也是大乘佛法,教我們破我執,最好最快速的方法。

 

念佛心著重在「心」字,不是用分別心、意識心念佛。而是用真心「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法去念佛。念佛心是清淨心、是正覺心,覺而不迷之意,佛號就是心,心就是佛號,這樣的心才真實,才叫一心,我們就是要用這樣的心念佛。

 

悟有解悟、證悟之分,解悟是明理,理論通達但未見性。證悟是自己確實悟入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悟即是佛門常說的開悟。有大悟、小悟、徹悟。可分為二大類:解悟,即對理論通達,但沒有修行功夫,煩惱未斷,無明未破,故無真實功夫,不能入境界、證果位。仍然會隨業輪迴生死。證悟,即俗云證道,證果。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皆是證悟之果位,明心見性,已斷煩惱,破無明,證法身,有真實的受用。

 

三漸次:漸是循序漸進;次是次第。一:修習。凡助長煩惱,障礙清淨心的一切惡緣,統統要捨離。古時道場建立在深山,人跡罕至之處,目的在幫助初學者,擺脫一切世俗的污染,遠離一切沾染惡緣的機會,保持心地清淨。因為清淨心即是道,這是入手處。華嚴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境界層次極高,法身大士沒有分別、執著心,不受一切境界妨礙。初學者定力不夠,理上明白,事須漸修。二:真修。從持戒下手,持戒是正修真修。何謂修行?修是修正,修正從無始劫來的錯誤思想行為。而造作殺、盜、淫、妄是生生世世輪迴受苦的業因,要把這個業因修正過來,連念頭都不生,這是真修行。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只要有一條未斷乾淨,就成繫縛,不能往生。為何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就在於殺、盜、淫、妄的念頭不斷,此為四重戒,是所有一切罪業的根本。身心皆不造作,即是持戒;否則,縱然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

 

三正進:用定力、智慧的力量,斷一切惡,修一切善,積功累德。這樣真正修行,就能在解悟後,證悟到十信位。

 

殺、盜、淫、妄的念頭,斷不乾淨,參禪雖可得定,但不能見性,念佛也不能至一心不亂。佛法因戒生定,因定開慧,可知戒學在佛法的根本重要性。

 

菩薩修行有無量無邊的法門,總歸納成一個布施。布施就是捨,就是放下。六波羅密全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忍辱、持戒是無畏布施;精進、禪定、般若是法布施,六度總歸成一個捨字,捨得乾乾淨淨就能圓滿證果。

 

有人無病念病,結果積想成病;有病想病是病上加病,且病得更重,為什麼不將念頭回轉來念佛呢?專念佛不念病,心中只有佛沒有病,病就會好。世間人往往不能放下念病,專心念佛,殊不知念佛,念到心清淨自然健康快樂。

 

小聖悟生空,破人我執,亦是證入生忍。菩薩有五十二個位次,深淺地位不等,是從放下多少而有差別。小乘阿羅漢知身是假、是空,我不可得;故我所有的更不可得,已破我執,但法執未破,故稱小乘無生忍。

 

仁王經是大乘般若經,仁王法會的目的,是為國消災祈福。其原理是團結全國上下一條心,就是藉著團結的共識,才能轉禍為福。不是請幾位法師誦經,佛菩薩天龍八部就會護持,須照經典上所講的方法來修。換句話說,就是要叫我們斷惡修善,建立共識,團結一致凝聚力量,才能轉移危機。

 

仁王經對大乘菩薩階位的名稱,不同於其他經典,他把菩薩位次通稱為忍,由此可知,在救災救難的法門中,忍辱是第一位。人能夠忍,頭腦就清淨,辨別也清楚。

 

仁王經中的無生法忍菩薩有三品,七地(遠行地)是下品無生忍,八地(不動地)是中品無生忍,九地(觀慧地)是上品無生忍。無生忍之上是寂滅忍,其中包括了,十地(法雲地)是下品寂滅忍,等覺菩薩是中品寂滅忍,佛是上品寂滅忍。

 

災難雖多,大家要是能忍,社會立刻就能安定,呈現和平。彼此不能忍讓,會帶來很多災難、危機。愈是動亂,愈要清淨,愈要能忍。

 

功夫要從內部做起,由心性做起,所以佛法稱作內明。我們修行未能抓住重點,所以雖廣閱經論,仍不得力。然而要從什麼地方下手呢?須從真誠心下手。如何才是真誠呢?不妄語、不說是非就是真誠。故六祖大師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念佛修行,仍然是非人我不斷,結果就如一個漏器,功德全漏光了,修行多年也枉然。

 

修淨土即是修清淨平等覺,也就是三學;清淨是戒學;平等是定學;覺是慧學,這也就是三歸依的自性三寶。清淨是僧寶,一塵不染;平等是法寶;覺是佛寶。違背這個原則就不是正法,修行便難有成就。

 

內外法空即不執著,於一切法皆不放在心裡,六祖說得好:「本來無一物」。無一物就是空,雖一天到晚念一句佛號,但絕不執著。一般執持名號是事念,念得再好,只能得事一心。若連這句佛號都不執著,就證得理一心,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雖無妄念而有正念,入此境界則為七地以上菩薩。但絕不是我們現前所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凡夫還得從有念下手,老實念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修行,在家一樣能成就,出家真正的理由,為弘法利生報佛恩,初出家時是菩薩心,後見名聞利養,心就變了,要真修行才能有真的結果。佛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淨土法門更難遇,認真修學則萬修萬人去。不能去的原因在於放不下,錯在自己,會錯佛意。

 

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要接引的對象是念佛人,而念佛人的標準,是信、願、行三資糧具足;阿彌陀經是一部專門勸人深信發願真行的經典。蕅益大師所著的彌陀要解中講六信,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對這六信要完全相信,沒有懷疑才叫信。

 

淨宗學會提倡解行,是依據五經一論,其中最重要的三部,是無量壽經、普賢行願品、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所作,印光大師讚歎云:「即使古佛再來,為彌陀經註解,亦不能超過其上」。可見其殊勝。

 

淨宗學會要求念佛人要具足五德、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五德:是溫、良、恭、儉、讓,此乃孔子一生的行持,依它做為學佛的基礎。簿三福:成佛是福德智慧都圓滿。可見修福的重要,三福是一切修行的根本,亦是往生正因。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乘福報: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呏成佛之因: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包六和:此為佛教我們處眾的方法。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三學:戒定慧三學是大小乘都必須修學的。泡六度:菩薩的修持。十願:普賢菩薩的發心。用以上六科做待人、處事、接物的標準,一定要遵守。然後用一向專念的方法求生淨土,以佛為修持的標準,如此心、願、解、行與佛同,才是真正念佛人。

 

「十八界」用現代話來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十八界為六根、六塵、六識。六根是我們自己的身體(眼、耳、鼻、舌、身、意),屬物質。六塵是外面的生活環境,盡虛空遍法界都是我們的環境,包含色、聲、香、味、觸、法等。六識是指精神,眼根接觸色塵生眼識,耳根接觸聲塵生耳識,六根接觸六塵生六識。十八界即指我們自己和生活環境。著重在悟,悟入十八界,就能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

 

包含眾妙。眾是多,妙是有,眾妙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就是佛法所說的依正莊嚴。

 

總攝萬化。宇宙所有一切現象是動的,剎那變化,未曾靜止過。動的現象是從無明而來,唯有真心本性是不動。宇宙的起源,在中國易經上講,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佛法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太極、本性是不動的,是智慧,無明才有動。故宇宙一切萬物皆在動。

 

能知宇宙間萬事萬物,剎那都在變動,這是很高的智慧,若有一樣做不到,則不圓融。唯有成佛,才能達到究竟圓滿的圓通。

 

初發心的菩薩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用真心,與佛相同。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以教化眾生為目的,於九法界遨遊,生死自在,分身無量。此界修到有能力分身,是證到三果的聖人,小乘初果證得天眼天耳通,二果證得他心通、宿命通,三果證得神足通,四果證得漏盡通,見思煩惱統統斷盡了。

 

明心見性的大菩薩得大自在,欲至何方度脫眾生,隨意即至,無不滿願。而菩薩無念,為何又有生呢?這是感應道交,好比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眾生有感,菩薩有應。

 

佛教其他宗派的修學,不外性相兩宗,性宗是從六根性起修;相宗是由六根相下手。大勢至菩薩這兩派都不選擇,這性相二宗都很艱難。聰明人是不找自己麻煩的,愈簡單愈好,大勢至菩薩所選擇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怎樣都攝六根呢?就用淨念相繼。如何才能淨念相繼?就是都攝六根。這段話多念幾遍,意義無有窮盡,念佛的功夫、境界、意趣都在這二句話裡。

 

「眼不取色,意不緣法」這個不取,不是叫我們眼不見色;耳不聽聞。你可以看可以聽,但不可「取」。這一「取」就迷了。取就是執著,緣就是妄想。所以,佛教我們,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如此一來,外面的境界,你會看得很清楚,因為你所看到的是真相。分別執著就是成見,一個人有成見,就很難相處。因為他的心裡頭,有他的是非善惡標準存在,他拿這個尺度到處去量別人,是不是標準呢?不是標準。為何不是?因為每個人,所見的是非善惡都不相同,故不是真的,是虛妄的。若見到真相,這些標準統統沒有了。心是清淨的、平等的、沒有成見,才是真正公平。此為凡聖不相同之處。

 

親屬之間會互相牽掛,希望永遠在一起,其實此種牽掛將無法使他們真正在一起。當緣盡時,仍然是各走各的,隨業流轉,將來見面也不相識。所以我們要勸導家親眷屬統統念佛,今生都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無量壽,那就能永遠相聚在一起,這才是事實真相。除了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不念,今生真正得利益,還要分享大眾,讓他們明白也發願修行,這才是真實的分享。

 

在佛法中有理論有方法,有求必有應,現在明瞭,認真修學,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弘揚淨宗,勸勉大家修學,此乃大善功德。

 

三摩地是梵語,譯為等持,平等保持。平等即是一心,即是定。凡夫之心,還有起伏還有亂心,所以無定。無量壽經經題「清淨平等覺」,將修行的原則目標都說明瞭,此平等即是本經所說之三摩地,達到事上平等,即是念佛三昧,理上平等則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蕅益大師云:念佛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深信力行為要耳。念佛的秘訣就是老實,要深信不疑,一毫懷疑都沒有,也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

 

大集經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念佛不但是禪,且是深妙禪。不但是定,且是楞嚴大定。這個事實道理若能明白,對佛號就能死心塌地的念。

 

天台云:「四種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光中極尊,佛中之王」。細細體會受用無窮。

 

蓮池大師云:「一句彌陀,該羅八教,圓攝五宗,只貴信得及,守得穩,直下念去,誓無改變,決定得生。一得往生,永無退轉,種種法門,咸得現前」。宗是禪宗,教是教下。宗門教下,包括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真正相信,守得穩,永不改變,一直念下去,決定往生。對於種種法門就心開意解。正是「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蕅益大師云: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是大布施。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不間斷、不夾雜,即大精進。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是一句彌陀,果然一修一切修。

 

菩薩修持六度萬行。這六個主要科目一定要修,布施就要學大布施,學圓滿的大布施,大布施就是從心裡捨得乾乾淨淨,布施是捨、是放下,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不但不貪欲,分別執著也沒有了,這是真放下,如此布施波羅密就圓滿了,真正捨盡,心才清淨。

 

戒律是防非止過,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貪瞋癡是病、是過失,貪瞋癡沒有了,持戒波羅密就圓滿了。三種煩惱中最重的是癡,愚癡造的業很重,小則讓人委屈,冤枉別人,大則擾亂社會,禍國殃民,所以一定要斷。斷愚癡一定要開智慧,心裡有定,貪瞋就沒有了;智慧一生,愚癡就沒有了。所以戒定慧三學一定要認真修學。

 

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心才會真正明瞭,故布施得清淨心,持戒忍辱得平等心。

 

不間斷、不夾雜得大精進,不僅是念佛,不論做什麼事,心都要專。心專樣樣事情都圓滿,都做得比別人好,心地清淨平等充滿智慧。

 

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即心中真正有主宰,念佛人把心定在阿彌陀佛名號上,把目標定在西方極樂世界,決不變更。

 

不為他岐所惑即大智慧,如何不為他岐所惑?自己真有定、有慧。心地清淨、頭腦清楚,就不會受別人影響而迷惑、衝動,所以真有智慧的人,不但世間法不會被人迷惑,佛法上也不會被人迷惑,而改變其念佛往生淨土的願心。

 

【對醫院同修答問】

 

問:對於病重的患者,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

 

答:最重要是勸他念佛,求生淨土。可以用簡單的言詞介紹極樂世界。

 

問:有的病人我們不清楚他是否願意接受佛法、願意接受極樂世界,怎麼辦呢?

 

答:先透露一、兩句,如果他不能接受淨土法門、極樂世界,就不要再講。只勸他心地清淨,放下憂慮、牽掛,身體就能很快恢復健康。如果病人仍然拒絕,就應妥善照顧、專心醫治,取得病人信任之後,有機會再向他介紹佛法。

 

問:如果病人昏迷的時候怎麼辦?

 

答:此時最好幫助他念佛,不管他知不知道,我們總希望給病人最好的幫助。

 

問:請問法師「加持」的涵義,到底有沒有用?

 

答:加持確實是有,有沒有用就要看自己。就像人家送禮,接不接受全在你自己。被加持的人要真正相信、發願、依教奉行,就能產生力量。加持是教學,教你怎麼作。對病人加持就是勸他心要清淨,放下妄想執著,一心念佛。先得到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就恢復得很快。

 

問:病危的時候念地藏菩薩或是阿彌陀佛?

 

答:「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諸佛代表我們的性德,菩薩代表我們的修德,一切經典都是圓圓滿滿、互相含攝,這是佛法。你念觀音、他念地藏,一切諸佛都護念。佛法貴在專一,專一才能清淨,所以「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念地藏菩薩,地藏是主,其他佛菩薩是「伴」。所以一切都是「主」,一切也都是「伴」,圓圓滿滿。但是一定要一門深入,遵照經典教訓修行。「無量壽經」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地藏經」也是十方諸佛共同宣揚,它是師道與孝道之結合,十方諸佛成佛的大根大本。

 

問:聽師父在「印光大師法語」的錄音帶中,似乎非常強調因果。

 

答:因果是真理,任何人都沒辦法超越真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人能夠改變。即使是佛菩薩、大聖人都不能超越因果,所以佛還要受三個月的「馬麥之報」,忍受飢餓,這是因為過去生曾經種下惡因。聖人與凡夫不一樣的,是對於因果道理非常明瞭,所以在承受苦報的時候,心地清淨自在。

 

問:我們是凡夫,又不曉得自己過去生曾經種過什麼因,那要怎麼修?

 

答:雖然不清楚過去所造的因,但是只要深信因果道理,對於人、事、物起心動念就會很小心,即使還債也還得很自在。

 

問:我們情緒起伏,算不算果報?

 

答:是果報,也是煩惱。「修行」就是要修正錯誤的行為。

 

問:有時候覺得自己已經把毛病改掉了,可是還有一些現象,還要再改嗎?

 

答:這些現象就是「習氣」,還要再修正。譬如對治瞋恚習氣,面對外來的逆緣,就要懂得逆來順受,不跟別人結冤仇。因為冤冤相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最是可怖!年輕人吃點虧沒關係,要盡心盡力照顧老病,常常想到自己也會老,種善因必得善果,自己老的時候也會有人照顧。

 

問:有煩惱的時候怎麼辦?

 

答:集中力量讀經、念佛,把煩惱、憂慮統統放下。如果再深入一層,了知「一切法性空,覓煩惱了不可得」。

 

問:師父常說對一切事物都要看淡,那麼對工作呢?

 

答:什麼事情看淡一點,不認真計較;是說對於閒言閒語、人我是非等等;或者是受長官的責備,不要太在意,即使是自己很有理、受冤枉的時候,也不要太在意。但是對於工作,態度一定要認真,負責盡職,日新又新。

 

問:醫院的工作很忙碌,要怎樣修行呢?

 

答:要用真誠心、清淨心、慈悲心對待病人,就是真正修行。

 

問:醫院的工作量很大,有時候甚至超過自己的負荷量,常常會克制不住、發脾氣,於是就想要「充電」,也就是去培養清淨、平等心等等。

 

答:如果你的心真正清淨平等,精力就永遠用不完,如果充一下電,沒多久就全燒光了,這個清淨心是假的。心地時常保持清淨平等,就永遠不疲不厭。讀誦大乘,就會明白其中道理。

 

問:有時候明明曉得不要生氣,卻又忍不住,事後就很懊惱。是不是遺傳呢?

 

答:「習氣」不屬遺傳,是生生世世帶來的。修行真正的功夫,就是在改毛病、斷習氣。不過功夫還沒到家。做事知道錯誤,這就是覺悟。只要有毅力、有決心,力求改過自新,一定能成功。

 

問:在醫院的工作,實在沒有辦法抽出時間讀經。

 

答:如果沒有時間,就專讀第三十二到三十七品,對治自己的毛病、習氣。

 

問:如果修行與自己的習氣衝突,比如喜歡逛街,心裡知道修行不能這樣,卻又無法捨棄自己的嗜好,於是修行會造成對自己的一種壓力。這時候是要「苦修」呢?或是可以依自己的嗜好?

 

答:小乘人遠離外境,培養自己的清淨心,外面的環境很容易帶來煩惱。大乘菩薩是在紅塵裡修禪定:「禪」是不受外境誘惑,「定」是不動心、不生喜怒哀樂。我們想想自己,如果能夠不受外境影響,就沒有太大關係。

 

問:身為都市人免不了要與朋友應酬,還有許多人事上的週旋,要如何才能兼顧修行,而跟自己的朋友相處呢?

 

答:佛法修學只要抓住綱領就不難。古德教我們「內養五德,外修六和」,五德是溫厚、善良、恭敬、節儉、忍讓,這是自己的涵養;與人相處要依「六和」、「六度」的教訓,這樣就是修行。有福要與人共享,才是真正有福。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達成家庭幸福、社會和諧。

 

問:那麼佛法是不能離開人群了?

 

答:每一個修行人都不能離開人群,因為一切錯誤的行為都是在對人、對事、對物的起心動念上發生。真正修行人不重形式,我們以五德的修養去實踐三福、六和、三學、六度,一直到十大願王圓滿。

 

問:常聽人說「業障病」,如果醫生把病人的業障病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不可能。業障必須要自己有定慧功夫才能夠消除,醫生如果醫得好業障病,佛菩薩都甘拜下風。醫生只能醫治生理上的疾病。

 

問:如果病人命該絕,醫生把他醫好了,會不會落因果?

 

答:那還是他命不該絕。醫生只能醫「病」,不能醫「命」。

 

問:什麼是「命、運」呢?是不是可以改造?它是一定的嗎?

 

答:「命」,是生死定數,「運」,是人一生中的起伏,兩種都可以改。命運操縱在自己的手中,只有心地清淨光明,積功累德,自行化他,才能夠改造命運。

 

問:什麼是「三法印」?

 

答:「三法印」是佛家術語,佛學辭典中可以查得。一句佛號圓修、圓具一切功德。再想,就是妄想。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既然知道一切虛妄,就應當老實,一句佛號念到底。

 

問:在醫院照顧病人,會不會跟他們的冤親債主有什麼瓜葛?

 

答:認真照顧病人就跟他們結善緣,不認真照顧就結惡緣。

 

來源:www.book853.com

 向後      回首頁        友善列印       寄給朋友        建議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