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和尚遇到鑽石-第23節 真誠行動,如願成真
07/08/2011 06:29 (GMT+7)
讓我們單刀直入,把話攤開來說。我們屢見最為善良正直、真誠坦率的人,經過了商場冷酷無情的蹂躪之後,變得一無所有;而那些自私自利、貪得無厭、泯滅道德的人,卻平步青雲、飛黃騰達。這些事實不是違反先前所陳述的銘印法則嗎?
當和尚遇到鑽石: 第15節 走出商場的黑暗森林
06/08/2011 06:59 (GMT+7)
進了門之後,在大廳保安崗亭的警衛約翰·法卡羅(JohnVaccaro)朝我友善地點了點頭。法卡羅原是一名剽悍的地下鐵警察;他之所以聞名,是因為即使在一名哥倫比亞幫派分子的虎視眈眈之下,他也能夠安全無虞地把一盒鑽石從一幢建築送往另一幢建築。

當和尚遇到鑽石
05/08/2011 06:52 (GMT+7)
接下來我們要討論心理銘印如何左右我們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根據佛教的古老經典,心的錄像機或攝影機在一彈指之間,可以記錄大約65個分離的、不連續的影像或銘印。你可以說,這些銘印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它們在潛意識之中停留數天、數年或數十年,並於心緣起生滅的每一個刹那之間一再地重現,如同電影一格格的畫面一般,因為放映速度之故,使我們把原本分隔的影像誤以為是連續的影像。
當和尚遇到鑽石
04/08/2011 06:09 (GMT+7)
從某種角度來看,破產倒閉的想法來自我們的內心,或許是真的,但並不表示,只要我們希望不破產,它就不破產。無論是什么原因使我們用某種方法看待事物,那個原因正迫使我們用那種方法看待事物。

當和尚遇到鑽石
03/08/2011 06:42 (GMT+7)
現在是我們認真面對事實真相的時候了。承認吧,你希望事業有成,人生順遂,但是在你的內心也有一個強烈的直覺告訴你,除非擁有充實的心靈,否則人生就了無意義。你想要擁有百萬財富,也渴望禪坐修行。
當和尚遇到鑽石
02/08/2011 05:36 (GMT+7)
我們即將展開一段重要的旅程,進入一個完全嶄新的領域;我們將探討一些前所未聞的方法,來管理你的事業和生活。 我想,在開始說明之前,對這份智能起源的時間與地點有些基本認識,會對讀者有些幫助。

當和尚遇到鑽石:一位佛學博士叱吒商界的密碼
01/08/2011 05:45 (GMT+7)
兩年前,初次接到亞馬遜網絡書店的書訊,介紹這本由藏傳佛教格魯派格西麥克爾·羅奇所著的《當和尚遇到鑽石》(TheDiamondCutter:TheBuddhaonStrategiesforManagingYourBusinessandYourLife)時,對映入眼簾的作者身份與題目之間的“落差”,感到十分新鮮、有趣。印象中,從未見過由僧侶所寫的商業專書……尤其是作者羅奇格西並未還俗,仍是以出家僧人的身份,躋身於紐約大都會中、經營著競爭激烈的鑽石行業。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加上長久以來思考“結合世法與佛法修行”的問題,便迫不及待地想了解這本書和作者的來龍去脈。
禪宗與中國文學
06/07/2011 05:22 (GMT+7)
中國文化,從魏、晉以後,隨著時代的衰亂而漸至頹唐之際,卻在此時,從西域源源傳入佛教文化,乃使中國的學術思想,突然加入新的血輪,因此而開展南北朝到隋、唐以後,佛學的勃然興起,而形成儒、釋、道三家為主流的中國文運。

《成唯識論》的物質觀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
19/05/2011 13:45 (GMT+7)
唯識學是佛學中最為精緻的一個理論體系。近代弘揚唯識學的一些佛學大德,曾對此學說與現代科學的會通抱有極大的希望。而現代科學的發展,似乎正在為這一會通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本文將依據《成唯識論》(以下簡稱《成論》),通過唯識學與量子力學的物質觀的比較,對這一會通的可能性作一描述。
《十地經》與《十地經論》的緣起觀與唯識觀之關係研究
19/05/2011 13:43 (GMT+7)
《華嚴經》<十地品>與<十地經>不管對於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來說,還是對於中國本土佛教思想之發展而言,都是一本相當重要的經典----不論是中觀學派,還是瑜伽行派(印度佛教方面),或者是中國佛教方面的地論宗,甚至是華嚴宗,都把《華嚴經》<十地品>,亦即《十地經》視成重要思想的泉源以及最重要的「經證」之一。

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19/05/2011 13:42 (GMT+7)
尊者瞿低迦在禪修中,因禪定力的專注,獲得了暫時的清明解脫,但不久之後,又因定力的不足,而退失了解脫。尊者瞿低迦繼續努力,精進不懈,不久,又再一次地進入了解脫的境界。不過,和上一次一樣,這回的解脫,也只是暫時性的留駐,不久之後,就又退失了。就這樣,得證解脫、退失解脫,反覆發生了六次。
從唯識、中觀角度看念佛法門 所含攝的禪觀理論與方法
25/12/2010 11:35 (GMT+7)
唯識與中觀是大乘佛教兩大車軌。唯識學以詮幻有,中觀學以釋性空。性空與幻有是一切法的一體兩面。說幻有是法的緣起法相。說性空是法的無我法性。因緣起而性空,由性空故緣起。緣起性空是諸法實相也。大乘佛法是般若波羅密乘。空有二門是其雙輪。凡詮一切法皆應依空有二門來釋,方能盡其底蘊

佛教道德哲學基礎
13/06/2010 01:01 (GMT+7)
佛經上說:“過去現在未來名世、東南西北上下四維名 界。”《淮南子.齊俗訓》雲:“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可 見“宇宙”、“世界”同是無量空間和無限時間的合稱,因此,宇宙觀也就是世界觀,它是指人們對於宇宙的構成,變遷及人類在宇宙間所處地位的根 本看法。
從「十重唯識觀」論華嚴宗與唯識思想的交涉
16/04/2010 00:02 (GMT+7)
關於華嚴宗賢首法藏的心識思想之解讀,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課題。因為其 中涉及了經典翻譯,印度唯識學之發展,無著與世親思想性質之定位,唯識與如來藏思想之關連,真諦及玄奘所傳唯識學的異同,攝地論師的傳承,《大乘起信論》 的作者及解讀等,上述種種問題都影響了對於法藏自身思想的理解。

淨影寺慧遠判教觀的再考察
16/04/2010 00:02 (GMT+7)
本文在廖明活、華方田和劉元琪等先生的相關研究 之基礎上, 對慧遠判教的依據、方法、特點、歸趣和其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重新考察,指出:慧遠判教之依據即其佛學系統之所依體真識心,其判教所用之方法則是由真識心中 引申出的總別圓融觀。
佛 性 義 淺 論
15/04/2010 03:16 (GMT+7)
佛性此詞,一直以來雖與「如來藏」視為同義 詞,在漢譯經論中,比較起來,似乎以「如來藏」要比「佛性」出現得早。最早說示「如來藏」的經典,係《如來藏經》、《不增不減經》、《勝鬘經》等。[3]而 深入專論「佛性」的,一般皆推《涅槃經》為最初。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
15/04/2010 03:16 (GMT+7)
如來藏(tathagata-garbha)是後期大乘思想主流,經「初期大乘」演化而來,在印度,如來藏說的興起,約在西元三世紀,從初期大乘而進入後期大乘的階段。 由如來(tathagata)直譯多陀阿伽陀與胎藏(garbha)兩語之結合,而成一新的語義。如來藏,以後期大乘經為主,在西元四、五世紀中,非常的興盛;有關(廣義的)如來藏說的經典,也紛紛流傳出來。
我空、法空之初探
07/04/2010 23:17 (GMT+7)
眾生的世俗心境,都是執我的。直覺在生命之中,有一個實在的生命主體,在日常生活裡見、 聞、覺、知;行善違惡,乃至究竟解脫的體驗者亦是此我。因此,常住、主宰、獨一,自有為自我內含的特性 。可是世尊卻開示說:「不見現在世真實是我,命終之後亦不見我;是則如來、應、等正覺說,現法愛斷、離欲、滅盡、涅槃。」

唯識觀行略探-─以《攝大乘論》與《成唯識論》為主
07/04/2010 01:28 (GMT+7)
本篇,就以《攝論》、《成論》的觀行來探討,因為這兩本論在思想背景及時間上有所差別。 《攝論》由無著論師造,是印度中期唯識思想,最完備且具代表性的論典。在當時,《莊嚴論》雖可說是徹底的唯識思想,但還不能算完備,還欠缺詳細理論的發揮 與嚴密的組織,到了《攝論》出世,唯識思想才算是真正完成了。
法空觀初探
-以《中論》「觀因緣品」為主
07/04/2010 01:28 (GMT+7)
法空又稱法無我,指法之自性不可得也,因其皆是因 緣和合而生,沒有堅實的自性故。我人因迷執我法皆實有,才無法得証涅槃,輪迴不 已。故對於一切法空的正見是有必要深入與確立的。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