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藝術(1)
31/07/2013 06:38 (GMT+7)
這次講題是「生活的藝術」。實在講,佛法就是教我們怎樣過幸福美滿的生活。佛教自公元六十七年傳到中國,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確實是在中國發揚光大,中國的佛法,比印度殊勝得多。中國人得佛法的利益,歷史上都有記載,我們也都能看得到。
佛陀的格言
01/07/2013 06:14 (GMT+7)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人生哲學與佛學
01/05/2013 18:45 (GMT+7)
人生哲學者,研求人生之真相,而示人以作人之正道也。   所謂人生之真相果何如乎?曰昔吾作「人生學」,言人生之真相略有四義:一曰業果之相續,二曰群體之共存,三曰智慧之創造,四曰苦惱之拔除。
試論佛教空、有二論對現代哲學意義理論的啟示
19/04/2013 08:40 (GMT+7)
本方認為,佛教以中觀、唯識為代表的空、有二論對世界本質的思考,與建立在海德格爾存在理論基礎上的現代哲學意義理論對本質與意義的討論,兩者之間有內在相通之處。

唯識學上的唯識義
01/03/2013 07:17 (GMT+7)
 在人類歷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關心一個問題:宇宙人生的差別現象如何生起,其本根為何?對於這個問題,中外哲學史上異說紛呈,茲歸納為四類:
出家與解脫
20/02/2013 18:07 (GMT+7)
 我想,多數人出家時,也是為了解脫,為了證道,為了實現人生的究竟意義。但從教界目前的情況來看,出家後還能繼續保有這份初心的並不多。更多的人,僅僅是將出家當做一種生活方式,逐漸淡忘了解脫的目標。

“一念三千”的修行規定
18/02/2013 07:01 (GMT+7)
 天臺宗素以“教觀雙美”聞名於教界,又稱“佛祖之要,教觀而已”。那麼,“教觀雙美”美在哪裡呢?解釋說:合之則雙美,離之則雙傷。其實,就是指的理論與實踐要相互統一,絕對不可以單輪只翼,顧此失彼。
《六祖壇經》的般若思想
04/02/2013 19:15 (GMT+7)
般若經典的核心思想是緣起性空。由能通達性空而破妄執、斷煩惱、證真實。《心經》雲:“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壇經》中六祖的得法偈:“菩提本無樹,明境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也體現了性空、無所得的思想。

慧能《壇經》頓教禪法論義
10/01/2013 08:14 (GMT+7)
如果「哲學」從分析開始,那麼,冥契聖境,多少是發自「宗教」的要求。然則,佛學作為一種宗(有主旨、目標的)教(有方法、教育的),它的哲學性表現於對現實的觀察與理想的摹畫時,取徑經論留存的佛教聖賢話語,便足夠引人思想了。
禪偈品旨五首
08/01/2013 07:24 (GMT+7)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由詩佛想起的
01/01/2013 07:43 (GMT+7)
唐朝是一個詩文斐然的朝代,這個時期不但有李白那樣的詩仙、杜甫那樣的詩聖,而且還出現了王維那樣的詩佛。詩佛的出現,不但體現了唐代經濟與文化的繁榮,更體現了唐代佛教事業的興盛。
緣起不能破─宗喀巴對中觀緣起學說的肯定
31/12/2012 07:37 (GMT+7)
緣起思想在原始佛教時代已經存在,它實際上是對佛教三法印或四法印[1]的一種概括,而十二緣起[2]則是對三法印或四法印所揭示的原理作實例性的解說。到龍樹的中觀時代,緣起思想成為性空理論的基石。我們就來看看龍樹對「緣起」的解釋。

說「無念為宗」
24/12/2012 06:45 (GMT+7)
六祖禪法之宗為「無念」。論道此「無念」法者,古今中外不計其數,但對於「無念」法之典據、「無念」法之內涵以及後人對「無念」法之種種誤解,似缺乏一綜合考察。
本覺與生死
22/12/2012 07:14 (GMT+7)
 本覺就是一切眾生本來就有的自性清淨心。如此本覺之性,無有生滅來去,超越是非好壞,清淨無為,渾然天成!人人本具,毫無散亂,在凡不減,在聖不增。

天臺早期禪法的心性說
20/12/2012 06:43 (GMT+7)
天臺宗是接受初傳期禪法最為突出、最為圓熟的一個宗派,素以“教觀雙美”聞名。本文從“禪法”的角度對天臺思想進行審視和歸納,整理出天臺宗的禪法思想。心性說是天臺宗二祖慧思大師禪法思想的核心,主要有七個方面的內容:
因明概觀
15/12/2012 08:26 (GMT+7)
佛教是一門獨特的學術,它的哲學觀是與一切世間哲學觀不共的。一種哲學思想是所詮,而能詮則是語言思維方法。因明學是佛教用來詮解哲學思想的形式方法,故而它在佛教中佔有一定地位,特別是在藏傳佛教中,因明學是義學一門重要科目和論辯方式。

弘宣佛法與記錄人生
——略說藏傳佛教傳記文學作品
10/12/2012 08:54 (GMT+7)
 藏文佛教傳記文學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甚至它的一些文學特點有可能可以追溯到佛教傳人西藏之前。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藏族先民還生活在各個分散的部落之中時,民間的口頭文學即有相當的發展,這種口頭文學的內容,以本教的神靈故事,部落首領的傳說和動物的故事為主。
生命展現的悅樂
22/11/2012 07:26 (GMT+7)
 從禪的傳承來看,禪家把生命看成一朵花。這在佛陀靈山法會“拈花微笑”的傳法中可以看得出來。它的旨意就是每一個人要如如實實地接納自己,依自己的根性因緣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就像一朵花開了一樣。

論中國佛教核心思想的建立
12/11/2012 16:35 (GMT+7)
每一種成熟的宗教都有自己的核心思想,並且用這一核心思想,發展其哲學體系,指導其生活實踐,解釋世間現象的存在及性質,從而作為他們到達解脫的終極目標。以佛教而論,早期佛教在印度的理論核心就是「中道」概念,由此向生活層次發展,就以三學(戒、定、慧)作為修道生活的規範。
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
06/11/2012 08:13 (GMT+7)
《起信論》在理論上和《楞伽經》有著深厚淵源,自隋唐時代的慧遠、元曉、法藏等開始,經過宋、元,直到明末的德清、智旭等對《起信論》頗有研究的大家,都認為它是宗《楞伽經》而作。至於《起信論》的著、譯者到底是誰,則成為學界懸案之一,迄今尚無定論。

 向後     回首頁      頁面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Xuân Nhâm Thìn
» 影音
» 圖片
» 佛學辭典
» 農曆